国学能否拯救误人不浅的中国教育(共5篇)

时间:2019-05-15 08:33: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学能否拯救误人不浅的中国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学能否拯救误人不浅的中国教育》。

第一篇:国学能否拯救误人不浅的中国教育

国学能否拯救误人不浅的中国教育 刘梦溪

大学校长不必投学生所好

‚教育离不开一些教育的典范,离不开大师和第一流的学者,一个学校没有大师,没有第一流的学者,大学内涵就会大打折扣‛

我演讲的题目叫“国学和国民教育”,讲教育离不开一些教育的典范,离不开大师和第一流的学者,一个学校没有大师,没有第一流的学者,大学内涵就会大打折扣。上世纪40年代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一次演讲就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北京大学原校长蔡元培先生的仪态和胸怀,现在不容易找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是中科院院士,学问很好,负责任,把华中科技大学建设得很不错,我与他有很好交情。但是他在一次毕业典礼上,完全用网络语言发表演讲,大学校长不必这样,不要投学生所好,大学校长的演讲,不论开学还是毕业,都应该是有理想的憧憬,有思想,有问题意识,完全用网络语言,学生很高兴,称他为“根叔”,又能怎样?随后不久,据说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也效尤,这与北京大学的传统没有关系,我认为是不够严肃的。大师级的人物就是大学的文化典范和教育典范,能使大学得以树立起来,而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这样一些大师级人物。即使不是大师,也缺少一些能成为文化典范意义上的教授,这一点与国民教育息息相关。

现在的应试教育误人不浅

‚现在的教育是应试教育和知识教育。这样一种教育,如果我说它完全失败,大家不够相信,换个说法,相当不成功,你们没法反对‛

什么叫国民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算不算国民教育?其实不是,现在的教育是应试教育,所有年轻人都走到这一条路上,通过一级一级不断考试拿学位,给未来的工作奠一个基,可真正到工作的时候,所学知识与工作能否连接大成问题,误人不浅。当前教育就形态而言是应试教育,就内容来讲,是不完全的知识教育,是自晚晴民国以来,吸收西方教育体系演化而成,以知识教育为中心的学校教育。

如果大学或中小学都是应试教育,那么这个教育是有问题的,内容主要是知识性教育,也有极大缺陷。这种教育方式除传授必要的知识之外,还告诉年轻人怎样做人吗?或者换个说法,有没有价值教育参与其间?仔细对教育有一些反思,就会知道在我们的大学以及中小学,价值教育微乎其微,沾一点价值教育,也是极端混乱,不知从何说起。这样一种教育,如果我说它完全失败,大家不够相信,换个说法,相当不成功,你们没法反对。我说它不成功是有证据的,自1949年建立新中国,已有63年,虽然培养出大量人才,但科学技术方面属于独立知识产权的发明或发现极少。我研究思想文化史,对教育问题的破解主要站在人 1

文学科角度,如果大家觉得我对当今教育现状的分析不是没有道理的话,那么国学与国民教育这个题目就能够成立。

国学概念混乱且过于宽泛

‚这几年有一点传统文化热,相伴而来是国学热。但是,如果问到底什么是国学,能回答出来吗?不容易回答,因为国学概念本来就比较混乱‛

长期以来,教育告诉我们要与传统彻底决裂,更不用说在**时期的一些极端做法,社会提倡子女揭发父母,学生揭发老师,街坊揭发邻里,整个社会伦理的毁坏不知有多么严重,所有传统美德被抛得干干净净,所带来的后果至今仍存在,对基本伦理的毁坏表现在各个方面,甚至语言所反映出的伦理价值都是混乱的。

幸好改革开放30年以后,特别在近10年开始有一点文化自觉,有些人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以及一些基本的价值理念,不一定已经成为过去,对现代中国人的生存和成长也有直接的好处,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此认识。但是,作为教育者的老师、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文化有兴趣的人,已经开始出现这些文化自觉。

这几年有一点传统文化热,相伴而来是国学热,报刊上相关方面的文章很多。但是,如果问到底什么是国学,能回答出来吗?不容易回答,因为国学概念本来就比较混乱。“国学”这一词汇《周礼》中就出现,魏晋时期也经常使用,唐宋以后一直沿用。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国学只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庐山旁边有个白鹿洞书院,朱熹创办,白鹿洞书院在唐朝末年的时候就叫白鹿洞国学,是一个学校。

现在所使用的国学概念什么时候产生?在晚晴,国学概念是在与西学相比较中提出来的,此前没有现在意义上的国学。我所看到的材料,最早是在1902年黄遵宪在广东老家与梁启超通信,梁启超在信里提出可以考虑办一个《国学报》,黄遵宪回信说现在办《国学报》可能还不是时候。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黄遵宪给梁启超的信,梁启超给黄遵宪的信还没看到,至少国学这一概念在1902年就出现。

1906年章太炎到日本东京开始讲国学。上海的刘师培等人办《国粹学报》,章太炎也参加,其中发表的国学文章比较多,对国学的概念也有所探讨。梁启超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也讨论了国学,称现在有人担心西学一来,国学可能就被吞并,梁启超认为不会,越是西学进来,国学才能够在比较中得到彰显。

这一时期所讲“国学”,与张之洞在1898年讲的“中学”或者“旧学”,在概念上有同等意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现在大家都觉得最早是由张之洞提出,其中有一个误读,张之洞最早提出的一个概念叫“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出自《劝学篇》。梁启超把张之洞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概括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没有大的差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发明权也就算到张之洞的名下。梁启超转述的“中学”,以及张之洞原来讲“旧学”与“国学”概念非常相似,但是大家都没有对国学概念做分梳,没有人探讨到底什么是国学。

第一次开始探讨什么是国学是在1923年,1921年底北京大学成立国学门(编者注:由蔡元培创立的人文学科研究机构,因为“整理国故”口号获得许多北大教授响应,兼具今日大学研究所与专门研究机构两种性质),清华大学国学院1925年成立。后来因为北大国学门创办刊物《国学季刊》,创刊词请胡适撰写,胡适在发刊词中讲国学就是国故学的省称。国故概念是章太炎发明的,指所有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制度、人物、语言等一套知识,国故学简称国学。

胡适最早也是第一次对国学概念做分梳。胡适虽然这么讲,但30、40年代的长时间内,学术界并没有采纳这个定义,因为定义太过宽泛,不容易成立。

后来大家一致比较同意国学是指中国固有学术。但是,如果国学是指中国的固有学术,他与一般民众有什么关系呢?与国民教育有什么关系?什么又是中国固有学术?

中国的固有学术就是先秦的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的经学、魏晋时期的玄学、隋唐时期的佛学、宋代朱熹的理学、王阳明的心学,以及清代的考据学等等,中国的学术史无外乎这些内容,也就是中国的固有学术。

中国固有学术是非常高深的学问,与一般的国民不会发生关系,你不能向一般的国民讲王阳明的心学和朱熹的理学,这都是很难的事情。

国学应指“六艺之学” 永远作为国民教育内容

‚《六经》最基本的义理就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它与汉代、宋代的学术一点不相犯,是独立的,是中国最早的经典,属于全体中国人‛

1938年,马一浮任教浙江大学,他第一次讲座就叫“国学讲座”,在第一讲中想厘清“国学”定义,标题叫《楷定国学名义》,“楷定”是佛教用语,马先生的佛学造诣很深。他认为将国学界定为中国固有学术,概念还是太宽泛,到底是什么学术、哪一家的学术、什么时期的学术?所以,他觉得国学应该是“六艺之学”,所谓“六艺”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后来叫《六经》。六艺是中国文化最高形态,是中国学术的经典源头,我很赞成马先生的看法。如果把国学主要看作是《六经》,牵涉到经学还需要“小学”(编者注:古代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叫小学,就是古汉语文字学),“小学”是经学的入门途径,如此,国学就是一个与其他学问有联系而不相犯,非常高的一个学问。

《六经》最基本的义理就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它与汉代、宋代的学术一点不相犯,是独立的,是中国最早的经典,属于全体中国人。《六经》的基本内容应该永远作为中国国民教育的内容,不过时。实际上几千年以来,中国传统教育都是以《六经》义理来培养中国人的心性,上世纪的几位大师,比如马一浮、熊十力等,都不约而同说《六经》是立国和做人的基本依据。

《六经》文本比较难度,而且《乐》已经流逝,现在剩下来的是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经》直接作为学校文本比较难,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孔子 3

以及孟子的思想来源都是《六经》,我把《论语》和《孟子》看作《六经》最简易课本,这样就没那么复杂。《论语》把《六经》的基本义理化作日用常态,比较容易理解,孔子讲的话最简便,非常好懂,都是《六经》的意思,孟子话说的多一些,读起来稍微有点麻烦。《六经》的基本义理都有哪些?比如,最重要的一个义理是“敬”,不要以为是对他人尊敬,虽然后来有这个意思,但敬本意是指人的庄严,实际上是一种信仰,带有不可动摇性和终极的意味。现在我们经常讲“孝”,对孝也有误解。孔子弟子问到底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人们以为能养就是孝,如果能养就是孝的话,犬马也能养,“没有敬,何以别乎”。孝的核心内涵还是敬,敬父母。

从拜佛来看,核心内涵也是敬。孔子讲,“祭神如神在”,祭神就要相信神在,进而内心才能产生真正的敬,而这种态度带有永恒性,是不变的。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什么是“志”?过去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解释最清晰的还是马一浮,他认为“志”就是内心的庄严。你可以夺取我很多东西,但人性的庄严你夺不去。敬实际上具有信仰层面的含义,是孔子和孟子的主要思想,更不用说充满各种社会礼仪。

文化是一种限制,把自然状态区别开,一旦谈到文化,就使人与社会带有一整套约束,你不是随便的无限自由的。虽然现在社会中什么现象都有,可大体上人所追寻的文明规则,比如要穿衣服之类,还是会遵守。开会有开会的礼仪,朋友见面有见面的礼仪,互相称呼之间也是有各种各样的礼仪,而所有这些礼仪的内核就是敬。孔子说,“无敬不成礼”。敬作为一种价值当然不过时,可当代人的精神中所缺少的就是敬。敬不是孤立的,与中国古代一系列概念黏合在一起,比如孟子所讲“四端”,人要有是非之心、侧隐之心、羞恶之心,以及辞让之心。中国古代典籍中围绕“敬”展开的概念,比如“知耻”也非常重要。孔子说,“行己有耻”,有耻最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耻辱感就不得了。顾炎武还把耻与廉放在一起,人如果要无耻的话将无所不为,如果要不廉的话将无所不取,也就是后来所谓的廉耻。今天最缺的就是这些东西,还有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同情心,在今天社会有非常实在的现实意义,大家不觉得同情精神非常缺失吗?

中国教育遗漏“传道”功能 造成国民精神缺失

‚用西方教育体制之后,产生一个重大的遗漏,西方的教育体系基本是知识教育,这没错,问题是传统教育转到知识教育以后,我们丢掉‘传道’方面的内容‛

精神的缺失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与百年以来的中国教育直接相关。我们的教育基本采取西方教育体系,继续按传统方法来教古代的东西恐怕也不行,西方教育体系必不可免。但是,在采用西方教育体制之后,产生一个重大的遗漏,西方的教育体系基本是知识教育,这没错,问题是传统教育转到知识教育以后,我们丢掉“传道”方面的内容,而传统教育是知识传授与道的传授并重,甚至把道的传授放到知识教育的前面。

韩愈的《师说》就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业就是知识,解惑是回答学生的问题,而传道放到最重要的位置。我们百年以来的现代知识教育,传道的内容没有了。有人会问,西方知识教育也不传道,它不是很好吗?错了,西方有单独的传道系统,也就是教会,宗教信仰是合法的,普遍的,人人为之的,传道内容继续存在。

我们早已经忘记了传什么道,中国应该传什么道?中国所传之道就是几千年来中国立国做人的基本义理,在《论语》、《孟子》中,也在《六经》之中,敬、知耻、恕、诚、信等一些最基本的价值观。我们把它丢失,损失不得了,没有这层教育,中国人就不能被称之为中国人,我们缺少一个深层价值的根。

小学中学大学都要开国学课 进行价值教育

‚在小学开设国学课,以《论语》、《孟子》作为基本选本,慢慢再加上《六经》精选本,这基本上就是价值教育,会很慢,不是几年,十几年能够解决,可能要几百年,百年树人‛如果把国学与国民教育结合起来,按照马一浮的定义,我觉得主要内容是经学和小学,如果这个意见能达成一致,那么就可以在学校,特别是在小学开设国学课,以《论语》、《孟子》作为基本选本,但要做到精选,慢慢再加上《六经》精选本,这个教育基本上就是价值教育,会很慢,不是几年,十几年能够解决,可能要几百年,百年树人。如果这一教育能够成立,几百年后,中国几千年的基本价值,敬、恕、诚、信、仁、爱等,就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

我的想法得到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金耀基先生的支持,他说我是试图在现代知识教育之外补充价值教育,我一开始只是讲了比较简单地想法,这个理念是他给我的。我采纳金先生的意见,近几年一直论述这个问题,提出在小学、中学、大学一、二年级都要开设国学课。百年之后,《六经》的义理化作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基本德性不会缺失,而且都能写出浅显的文言文,以后国家公文,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白俗。五四时期废除文言文,变成白话,是历史进展的一个过程,不可阻挡。白话使文化知识与大家联系更紧密,但文言文的全废是传统不能接续的一个重大损失。但是,领导没有实行价值教育的决心,我还得不断去说服他们。礼仪也非常重要,我在不同的场合除了讲国学基本教材外,还提出中小学的校服问题。现在中小学的校服,都是质量很差的运动装,北京的孩子现在长得都很胖,父母给孩子挑大号校服,中午他们都在大街上提着裤子走,没人管。到日本、韩国等看看,校服不是随时都穿,开学或者毕业典礼一定穿校服,都是深色,非常好看,女生白袜子、皮鞋。但是我们的中学生就这么提着裤子,我讲了6、7年没有一个人管。这些说法很多人都同意,但是做起来千难万难,没人去做。

我希望不虚此行,你们在座的哪一位,将来谁做了教育部长,还记得多少年前刘梦溪有此夙愿,你们帮我做做,好不好?谢谢,我就讲这些了。

第二篇:刘梦溪:国学能否“拯救”误人不浅的中国教育

刘梦溪:国学能否“拯救”误人不浅的中国教育

主题:国学与国民教育 主讲人:刘梦溪 时间:2012年6月12日 主办者: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录制、编辑:李杨、周东旭

嘉宾简介:

刘梦溪,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当代著名文史学者。历任《中国文化》暨《世界汉学》杂志创办人、主编。著有《论陈寅恪的学术创新与研究方法》、《汉译佛典与中国的文体流变》、《王国维与中国现代学术的奠立》、《传统的误读》、《中国现代学术要略》、《红楼梦与百年中国》等。

精彩摘要:

大师级的人物就是大学的文化典范和教育典范,能使大学得以树立起来,而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这样一些大师级人物。

现在的教育是应试教育,所有年轻人都走到这一条路上,通过一级一级不断考试拿学位,可真正到工作的时候,所学知识与工作能否连接大成问题,误人不浅。

中国所传之道就是几千年来中国立国做人的基本义理,敬、知耻、恕、诚、信等一些最基本的价值观。我们把它丢失,损失不得了,没有这层教育,中国人就不能被称之为中国人。

《六经》义理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属于全体中国人。《六经》的基本内容应该永远作为中国国民教育的内容,不过时。

在小学、中学、大学一、二年级都要开设国学课。这个教育基本上就是价值教育,会很慢,不是几年,十几年能够解决,可能要几百年,百年树人。

讲座实录:

大学校长不必投学生所好

“教育离不开一些教育的典范,离不开大师和第一流的学者,一个学校没有大师,没有第一流的学者,大学内涵就会大打折扣”

我演讲的题目叫“国学和国民教育”,讲教育离不开一些教育的典范,离不开大师和第一流的学者,一个学校没有大师,没有第一流的学者,大学内涵就会大打折扣。上世纪40年代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一次演讲就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北京大学原校长蔡元培先生的仪态和胸怀,现在不容易找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是中科院院士,学问很好,负责任,把华中科技大学建设得很不错,我与他有很好交情。但是他在一次毕业典礼上,完全用网络语言发表演讲,大学校长不必这样,不要投学生所好,大学校长的演讲,不论开学还是毕业,都应该是有理想的憧憬,有思想,有问题意识,完全用网络语言,学生很高兴,称他为“根叔”,又能怎样?随后不久,据说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也效尤,这与北京大学的传统没有关系,我认为是不够严肃的。

大师级的人物就是大学的文化典范和教育典范,能使大学得以树立起来,而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这样一些大师级人物。即使不是大师,也缺少一些能成为文化典范意义上的教授,这一点与国民教育息息相关。

现在的应试教育误人不浅

“现在的教育是应试教育和知识教育。这样一种教育,如果我说它完全失败,大家不够相信,换个说法,相当不成功,你们没法反对”

什么叫国民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算不算国民教育?其实不是,现在的教育是应试教育,所有年轻人都走到这一条路上,通过一级一级不断考试拿学位,给未来的工作奠一个基,可真正到工作的时候,所学知识与工作能否连接大成问题,误人不浅。当前教育就形态而言是应试教育,就内容来讲,是不完全的知识教育,是自晚晴民国以来,吸收西方教育体系演化而成,以知识教育为中心的学校教育。

如果大学或中小学都是应试教育,那么这个教育是有问题的,内容主要是知识性教育,也有极大缺陷。这种教育方式除传授必要的知识之外,还告诉年轻人怎样做人吗?或者换个说法,有没有价值教育参与其间?仔细对教育有一些反思,就会知道在我们的大学以及中小学,价值教育微乎其微,沾一点价值教育,也是极端混乱,不知从何说起。这样一种教育,如果我说它完全失败,大家不够相信,换个说法,相当不成功,你们没法反对。我说它不成功是有证据的,自1949年建立新中国,已有63年,虽然培养出大量人才,但科学技术方面属于独立知识产权的发明或发现极少。

我研究思想文化史,对教育问题的破解主要站在人文学科角度,如果大家觉得我对当今教育现状的分析不是没有道理的话,那么国学与国民教育这个题目就能够成立。

国学概念混乱且过于宽泛

“这几年有一点传统文化热,相伴而来是国学热。但是,如果问到底什么是国学,能回答出来吗?不容易回答,因为国学概念本来就比较混乱”

长期以来,教育告诉我们要与传统彻底决裂,更不用说在**时期的一些极端做法,社会提倡子女揭发父母,学生揭发老师,街坊揭发邻里,整个社会伦理的毁坏不知有多么严重,所有传统美德被抛得干干净净,所带来的后果至今仍存在,对基本伦理的毁坏表现在各个方面,甚至语言所反映出的伦理价值都是混乱的。

幸好改革开放30年以后,特别在近10年开始有一点文化自觉,有些人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以及一些基本的价值理念,不一定已经成为过去,对现代中国人的生存和成长也有直接的好处,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此认识。但是,作为教育者的老师、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文化有兴趣的人,已经开始出现这些文化自觉。

这几年有一点传统文化热,相伴而来是国学热,报刊上相关方面的文章很多。但是,如果问到底什么是国学,能回答出来吗?不容易回答,因为国学概念本来就比较混乱。“国学”这一词汇《周礼》中就出现,魏晋时期也经常使用,唐宋以后一直沿用。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国学只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庐山旁边有个白鹿洞书院,朱熹创办,白鹿洞书院在唐朝末年的时候就叫白鹿洞国学,是一个学校。

现在所使用的国学概念什么时候产生?在晚晴,国学概念是在与西学相比较中提出来的,此前没有现在意义上的国学。我所看到的材料,最早是在1902年黄遵宪在广东老家与梁启超通信,梁启超在信里提出可以考虑办一个《国学报》,黄遵宪回信说现在办《国学报》可能还不是时候。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黄遵宪给梁启超的信,梁启超给黄遵宪的信还没看到,至少国学这一概念在1902年就出现。

1906年章太炎到日本东京开始讲国学。上海的刘师培等人办《国粹学报》,章太炎也参加,其中发表的国学文章比较多,对国学的概念也有所探讨。梁启超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也讨论了国学,称现在有人担心西学一来,国学可能就被吞并,梁启超认为不会,越是西学进来,国学才能够在比较中得到彰显。

这一时期所讲“国学”,与张之洞在1898年讲的“中学”或者“旧学”,在概念上有同等意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现在大家都觉得最早是由张之洞提出,其中有一个误读,张之洞最早提出的一个概念叫“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出自《劝学篇》。梁启超把张之洞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概括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没有大的差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发明权也就算到张之洞的名下。梁启超转述的“中学”,以及张之洞原来讲“旧学”与“国学”概念非常相似,但是大家都没有对国学概念做分梳,没有人探讨到底什么是国学。

第一次开始探讨什么是国学是在1923年,1921年底北京大学成立国学门(编者注:由蔡元培创立的人文学科研究机构,因为“整理国故”口号获得许多北大教授响应,兼具今日大学研究所与专门研究机构两种性质),清华大学国学院1925年成立。后来因为北大国学门创办刊物《国学季刊》,创刊词请胡适撰写,胡适在发刊词中讲国学就是国故学的省称。国故概念是章太炎发明的,指所有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制度、人物、语言等一套知识,国故学简称国学。

胡适最早也是第一次对国学概念做分梳。胡适虽然这么讲,但30、40年代的长时间内,学术界并没有采纳这个定义,因为定义太过宽泛,不容易成立。

后来大家一致比较同意国学是指中国固有学术。但是,如果国学是指中国的固有学术,他与一般民众有什么关系呢?与国民教育有什么关系?什么又是中国固有学术?

中国的固有学术就是先秦的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的经学、魏晋时期的玄学、隋唐时期的佛学、宋代朱熹的理学、王阳明的心学,以及清代的考据学等等,中国的学术史无外乎这些内容,也就是中国的固有学术。

中国固有学术是非常高深的学问,与一般的国民不会发生关系,你不能向一般的国民讲王阳明的心学和朱熹的理学,这都是很难的事情。

国学应指“六艺之学” 永远作为国民教育内容

“《六经》最基本的义理就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它与汉代、宋代的学术一点不相犯,是独立的,是中国最早的经典,属于全体中国人” 1938年,马一浮任教浙江大学,他第一次讲座就叫“国学讲座”,在第一讲中想厘清“国学”定义,标题叫《楷定国学名义》,“楷定”是佛教用语,马先生的佛学造诣很深。他认为将国学界定为中国固有学术,概念还是太宽泛,到底是什么学术、哪一家的学术、什么时期的学术?

所以,他觉得国学应该是“六艺之学”,所谓“六艺”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后来叫《六经》。六艺是中国文化最高形态,是中国学术的经典源头,我很赞成马先生的看法。如果把国学主要看作是《六经》,牵涉到经学还需要“小学”(编者注:古代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叫小学,就是古汉语文字学),“小学”是经学的入门途径,如此,国学就是一个与其他学问有联系而不相犯,非常高的一个学问。

《六经》最基本的义理就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它与汉代、宋代的学术一点不相犯,是独立的,是中国最早的经典,属于全体中国人。《六经》的基本内容应该永远作为中国国民教育的内容,不过时。实际上几千年以来,中国传统教育都是以《六经》义理来培养中国人的心性,上世纪的几位大师,比如马一浮、熊十力等,都不约而同说《六经》是立国和做人的基本依据。

《六经》文本比较难度,而且《乐》已经流逝,现在剩下来的是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经》直接作为学校文本比较难,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孔子以及孟子的思想来源都是《六经》,我把《论语》和《孟子》看作《六经》最简易课本,这样就没那么复杂。《论语》把《六经》的基本义理化作日用常态,比较容易理解,孔子讲的话最简便,非常好懂,都是《六经》的意思,孟子话说的多一些,读起来稍微有点麻烦。

《六经》的基本义理都有哪些?比如,最重要的一个义理是“敬”,不要以为是对他人尊敬,虽然后来有这个意思,但敬本意是指人的庄严,实际上是一种信仰,带有不可动摇性和终极的意味。现在我们经常讲“孝”,对孝也有误解。孔子弟子问到底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人们以为能养就是孝,如果能养就是孝的话,犬马也能养,“没有敬,何以别乎”。孝的核心内涵还是敬,敬父母。

从拜佛来看,核心内涵也是敬。孔子讲,“祭神如神在”,祭神就要相信神在,进而内心才能产生真正的敬,而这种态度带有永恒性,是不变的。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什么是“志”?过去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解释最清晰的还是马一浮,他认为“志”就是内心的庄严。你可以夺取我很多东西,但人性的庄严你夺不去。敬实际上具有信仰层面的含义,是孔子和孟子的主要思想,更不用说充满各种社会礼仪。

文化是一种限制,把自然状态区别开,一旦谈到文化,就使人与社会带有一整套约束,你不是随便的无限自由的。虽然现在社会中什么现象都有,可大体上人所追寻的文明规则,比如要穿衣服之类,还是会遵守。开会有开会的礼仪,朋友见面有见面的礼仪,互相称呼之间也是有各种各样的礼仪,而所有这些礼仪的内核就是敬。孔子说,“无敬不成礼”。敬作为一种价值当然不过时,可当代人的精神中所缺少的就是敬。敬不是孤立的,与中国古代一系列概念黏合在一起,比如孟子所讲“四端”,人要有是非之心、侧隐之心、羞恶之心,以及辞让之心。

中国古代典籍中围绕“敬”展开的概念,比如“知耻”也非常重要。孔子说,“行己有耻”,有耻最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耻辱感就不得了。顾炎武还把耻与廉放在一起,人如果要无耻的话将无所不为,如果要不廉的话将无所不取,也就是后来所谓的廉耻。

今天最缺的就是这些东西,还有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同情心,在今天社会有非常实在的现实意义,大家不觉得同情精神非常缺失吗?

中国教育遗漏“传道”功能造成国民精神缺失

“用西方教育体制之后,产生一个重大的遗漏,西方的教育体系基本是知识教育,这没错,问题是传统教育转到知识教育以后,我们丢掉‘传道’方面的内容”

精神的缺失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与百年以来的中国教育直接相关。我们的教育基本采取西方教育体系,继续按传统方法来教古代的东西恐怕也不行,西方教育体系必不可免。但是,在采用西方教育体制之后,产生一个重大的遗漏,西方的教育体系基本是知识教育,这没错,问题是传统教育转到知识教育以后,我们丢掉“传道”方面的内容,而传统教育是知识传授与道的传授并重,甚至把道的传授放到知识教育的前面。

韩愈的《师说》就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业就是知识,解惑是回答学生的问题,而传道放到最重要的位置。我们百年以来的现代知识教育,传道的内容没有了。有人会问,西方知识教育也不传道,它不是很好吗?错了,西方有单独的传道系统,也就是教会,宗教信仰是合法的,普遍的,人人为之的,传道内容继续存在。

我们早已经忘记了传什么道,中国应该传什么道?中国所传之道就是几千年来中国立国做人的基本义理,在《论语》、《孟子》中,也在《六经》之中,敬、知耻、恕、诚、信等一些最基本的价值观。我们把它丢失,损失不得了,没有这层教育,中国人就不能被称之为中国人,我们缺少一个深层价值的根。

小学中学大学都要开国学课 进行价值教育

“在小学开设国学课,以《论语》、《孟子》作为基本选本,慢慢再加上《六经》精选本,这基本上就是价值教育,会很慢,不是几年,十几年能够解决,可能要几百年,百年树人”

如果把国学与国民教育结合起来,按照马一浮的定义,我觉得主要内容是经学和小学,如果这个意见能达成一致,那么就可以在学校,特别是在小学开设国学课,以《论语》、《孟子》作为基本选本,但要做到精选,慢慢再加上《六经》精选本,这个教育基本上就是价值教育,会很慢,不是几年,十几年能够解决,可能要几百年,百年树人。如果这一教育能够成立,几百年后,中国几千年的基本价值,敬、恕、诚、信、仁、爱等,就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

我的想法得到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金耀基先生的支持,他说我是试图在现代知识教育之外补充价值教育,我一开始只是讲了比较简单地想法,这个理念是他给我的。我采纳金先生的意见,近几年一直论述这个问题,提出在小学、中学、大学一、二年级都要开设国学课。

百年之后,《六经》的义理化作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基本德性不会缺失,而且都能写出浅显的文言文,以后国家公文,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白俗。五四时期废除文言文,变成白话,是历史进展的一个过程,不可阻挡。白话使文化知识与大家联系更紧密,但文言文的全废是传统不能接续的一个重大损失。但是,领导没有实行价值教育的决心,我还得不断去说服他们。

礼仪也非常重要,我在不同的场合除了讲国学基本教材外,还提出中小学的校服问题。现在中小学的校服,都是质量很差的运动装,北京的孩子现在长得都很胖,父母给孩子挑大号校服,中午他们都在大街上提着裤子走,没人管。到日本、韩国等看看,校服不是随时都穿,开学或者毕业典礼一定穿校服,都是深色,非常好看,女生白袜子、皮鞋。但是我们的中学生就这么提着裤子,我讲了6、7年没有一个人管。这些说法很多人都同意,但是做起来千难万难,没人去做。

我希望不虚此行,你们在座的哪一位,将来谁做了教育部长,还记得多少年前刘梦溪有此夙愿,你们帮我做做,好不好?谢谢,我就讲这些了。

第三篇:拯救道德 复兴国学

拯救道德 复兴国学

太略童铑是一位思想家。太略两字的含义是中华古道精神——指太极、道德经、周易、论语,这四部书是中华文明方略;童指新新一代,铑指镀光除锈,童铑两个字的含义是现代人对中华古道精神的重整与刷新。

他的主要作品目录是:复兴国学中华道学——

第一部 太极心经之《真爱一梦》 ——讲述中国民间道德近况

第二部 太极心经之《真爱诗集》——理解中国文化须有爱心相通

第三部 太极修世之《真爱回归》 ——追忆中国“道”文化体系

第四部 太极修世之《博爱文明》 ——讲述论语中博爱公平的文明

第五部 太极顿悟之《龙行天下》 ——讲述道德经自然社会哲理

第六部 太极顿悟之《大德通天》 ——还原中国道家科学逻辑体系

第七部 太极畴谋之《佞人天下》 ——讲述中国佞才之另类道文化

第八部 太极畴谋之《周易归真》 ——讲述周易的万物易变过程

这八部书的中心思想是:

通过“学,习,说,传,论,文,章,经,典”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使人与自然达到完美融合,天人合一,然后人的思想行为符合自然规律,思想意识可以完美指导人的实践,合理发展人类文明,逐步实现述治、雍治、义治、仁治、智治、贤治、圣治,直到中华古道精神的太极文明的到来。

太极文明也即万象更新、鼎盛繁荣、共同发展和进步的最好状态。

论语是承接太极图的互动包容精神而来、承接道德经的文明大略而下、然后具体规定了人的思想行为的文明方式的治世大略,太极、道德经、周易、论语,这四本书是中华古道文明的有脉相承者,是中华古道里的太略文明的代表。把这四本书按中华古道精神正名,使之回归真理,是中华民族要做的大事,中华古道精神正需要年轻一代进行彻底的反思。中华古道是太略文明,刷新重正古道精神的新一代是童铑的扫除锈迹的行动,太略童铑者,中华古道精神的宣传人。

这八部书的简介是:

太略童铑第一部——《真爱一梦》,以小说的形式描绘了中国近代道德状况(30-50年代)。小说以太极灵石转世圣女的感情轮回为线索,以勾良、车山、小杨、军白、田丘朗等人的权色欲望为衬托,以老炎婆、乾西爷、四军等人的民间真爱为基石,以四凤、樱子、芬萍、惠诗的感情交织为补充,以不到五万字的篇幅,为我们展现了50个左右的人物的曲折诙谐故事。

小说因欲而起,世间纵欲媚俗,仁爱不兴,太极灵石无可普世救道,只好托身圣女,辗转于世间,只做儿女情肠,无乃仍为世俗名利所乱,不得已几度生死轮回,每一次轮回都生成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而之新、四军与芬萍、海兰之间的感情纠纷也因此而起,直至奸人“勾良”勾结外患,导致之新与圣女芬萍殉情而去……

逝去的之新、芬萍重新轮回,之新托身小杨,芬萍托身惠诗,军白、田丘朗、小杨等各路神魔各事其职,恩怨交织,之间加以军白与四凤、田丘朗与樱子、四凤与二银等人的爱情纠纷,小说在第二轮回期为我们重新展开了一段不平凡的传说……

在本部小说情节中,通过小杨与惠诗的爱情故事完满结局告诉我们:宇宙的主题是爱。转世圣女只与真爱相联,小杨是一个因爱而得其所得的胜利者。

太略童铑第二部——《真爱诗集》。本部以诗集的形式给我们展示了爱的主题。本部是中国《诗三百》的续写,延续的是《诗三百》里天真无邪的爱的主题。

作品以爱的发现贯通始终,从太略童铑的个人爱情延续到对《论语》里的大爱的感悟,然后又从《论语》的仁爱彻底悟知到《道德经》、《周易》的宇宙泛爱,直至中华古哲里的太极逻辑科学真理的大白天下。

大爱通天,宇宙唯一可以通天的是爱的时空里的爱的创造。爱的创造不但是宇宙的主题,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和谐发展的主题。

太略童铑第三部——《真爱回归》。本部以论文集的形式对中国历史文化做了从论语到道德经、从道德经到太极、从太极到周易的反思。在反思之中,再次确定了爱的创造就是我们这个宇宙时空的特质,我们只有坚持了爱的创造,并用圣贤礼法美德保障我们的行为依自然之度适度不越,自然而为,才能和谐和平,才能真正体会中华古哲的伟大之处,才能真正运用中华古道这把金钥匙,重开大同世界文明的大门。

太略童铑第四部《真爱文明》以《论语》的“正名份”为线索,全面系统的以“道”的逻辑还原了《论语》中的大爱的本意。论语的主题是“爱的创造”,论语的原则是“理性的直觉”,论语的章节编排顺序是道逻辑,论语的内容是按道逻辑体系一贯而下的。

论语告诉我们,夫子是按爱的逻辑递进层次给人与社会文明划归为八类的——述、雍、义、仁、智、贤、圣、泰。如果被评价人是一个述者,他会站在述者的角度去评价他,如果这个人是仁者,他会站在仁者的角度去评价他,总之,看待一个人不能一马哈的统一对待,而是要按爱的层次逻辑辩证看待的,看待一段人类文明也同样是这样,一个述勇直信的社会看不到圣贤文明的内在,诸多误解,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而这个爱的辩证逻辑关系就是隐藏在论语背后的中华道学逻辑体系。

在第四部中,将结合论语字句的原文解释,对这个道逻辑体系进行解说。

太略童铑第五部《龙行天下》:短小精致的千古奇书——《道德经》,是论语的总导师,是论语的大纲。

在本部书里,《道德经》与《论语》通过道逻辑完成了完美对接。儒是承自道而来,是对道的再续,而道与儒都是承接、效仿大自然的爱的创造机制而来,都是在倡导人们按自然之度适度而为。

《道德经》里的“道纪”、“无为”与“吾将以为教父”,在《论语》里以“学、习、说、传、论、文章”来承接,学习自然之度,按自然规律适度不越,建文立章,按爱的文明道理正而为政,就是贯穿道逻辑始终的人类文明精神。

正在构思中的第六部《大德通天》,是人类在高级文明状态下对大自然的完全理解,这种理解是无需科学证明便可以得到的理性的直觉。正因为是直觉,所以本部又是一部疯狂的宇宙造物机制幻想曲:宇宙波、夸克、质原子、分子、物质、天体、行星恒星、星系、黑洞、暗物质暗能量、时间、空间,生命、社会、文明,数学、物理、化学、生命、宇宙、自然演化、社科、统计统畴、平衡激励,中医、针灸、养生、运动、医药卫生,总之,太极道理包逻万象。

在太略童铑第六部里,以道的太极逻辑的包容与互动去理解,自然万物原来是那么的有条有理。虽然理性的直觉不尽是科学,但正是这样的直觉,才让古人在科学不发达的条件下理顺了有关宇宙存在的思路……

将被省略的第七部《佞人天下》,介绍了强大的太极逻辑下的副产品——易学宿命论以及古代厚黑学。

构思已完成的第八部《周易归真》,按自然之度总结出了万事万物的演化发展过程,还原了太极道理逻辑下的一个物质存在的从产生到发展、然后到消亡的过程。这个过程适用于万事万物,因此,周易里所叙述的万事万物发展过程对人生及社会发展有着非常有意义的指导作用。对于易学的运用,只要不到迷信惑众的地步,我们以此做些科学或理性的直觉推理、预测与文化教化,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太略童铑思想综述——

太略思想世界观:使人类摆脱“自然法则进程下的优胜劣汰、征战杀伐”的残酷,实现人类人性化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互动包容、爱的创造、不断在正方向上提升”的文明社会,进而使人类文明可以在宇宙间穿越时空,永远长存,共同繁荣,这就是我们的太极思想的总指导。

太略思想方法论:通过“学、习、说、传、论、文、章、经、典、认识道纪、以之为教父、无为而为、适度而行,稳步前进”这样一个学习实践过程,使人与自然达到完美融合,天人合一,然后人的思想行为符合自然规律,持续稳定合理发展人类文明,逐步实现述治、雍治、义治、仁治、智治、贤治、圣治,直到中华古道精神的太极文明的到来。这就是太略思想的方法论。

太略教化原则:真正的真理是普世价值,无比包容,是对全人类来说的,不会说是去反对谁,也不会说是去支持哪一方

对于人,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在圣人眼中,圣者善救不弃,不弃人不弃物,无适也,无莫也,没有要不要救的人,也没有谁应不应该救的问题。对于人,谁也没有权力要求他做一个绝对的好人,只有在修为道德上不断教化并使之进步。不对人进行教化,就向他们提这样那样的要求,这是不合自然平衡公理的。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过真正的圣贤者,只见过在修学道路上不断前进的人。谁都可以犯错误,但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实现太略文明的途径:其途径是:正之以爱,坚持博爱公平与爱的创造的主题,发展人类文明,述而雍,雍而义,义而仁,仁而智,智而贤,贤而圣,圣而泰,逐步摆脱自然法则下优胜劣汰的器者物性,实现太极文明的人性化鼎盛文明状态。

启示 去除“器”而不知自控的短利、投机与纵欲,提倡人性化的和平、稳定、繁荣的长远发展,复兴国学,慎终追远,回归中华古道精神的爱的创造的文明,这就是中华古哲文明源的太极、周易、道德经、论语给我们的启示。

第四篇:中国教育梦

中国教育梦—全国小学数学课程文化

与创意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单位:王湾完全小学 姓名:王俊梅

欢娱不惜时光逝,幸福年华似流水。

10月13日,中心校为我们搭建一个平台,组织我和同事们参加了 中国教育梦—全国小学数学课程文化与创意教学观摩研讨会培训。从这次培训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让我不禁感叹要做一个好教师是多么难,也让我明白了我们还有好多好多要学习的,也明白我们前面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我们用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和对教师这份平凡而又神圣职业的满腔热情来让我自己不断地成长克服所有的困难。

10月13日上午,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齐华老师的示范课《角的认识》逐步深入到《让学生真正走在教之前》,将新课改内容体现的淋漓尽致。整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自助,小组合作探究,一步一步的,由浅入深的将锐角,直角,钝角呈现出来。在这节课中,我完全感觉整节课的主角是学生,好像导演也是学生。

10月13日下午,高老师的《巨人的拼布被》的这节课,这节课本开始以为是一节寓言故事,可是高老师将一节《认识图形》以一则寓言故事呈现出来,让孩子们在故事中学习。《巨人的拼布被》这则故事贯穿于整堂课,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乐于其中的将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

10月14日下午,刘德武老师的《画方求积》,一个学生一张方格纸,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观察,互相学习,将本是一节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变成了有现场感的教学。

透过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观念: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透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此刻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主角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用心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潜力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就应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透过交流到达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理解,到达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能够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职责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个人状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它们。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除了需要不断客观的看待“过去的我”,我们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热情,一份对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的神圣信仰与追求!

有人说,教师是春蚕,是蜡烛,是航标灯,是导航员。而我要说,教师就象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需要吸收多方面的营养:有科学的教育思想,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贴合时代特点的教育言论,有广博的学识,有令人佩服的教学艺术,有较强的人格魅力,有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

为了到达这一目标,我始终在做着一个“好学生”。自从教以来,在教学工作的同时,我用心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这股春风吹来之后,我更感觉到如鱼得水,反复翻阅新课标,领会其中的真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我都用心参加。“教师应有一种苦读,苦学的精神。”苦读、苦学就应是教师的“天性”。学习研究新课标新课程,让我有了方向。从学习中我懂的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我在不断的学习,也在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探索,从教材、教参、课程标准中去触摸新课改的灵魂,准确把握教学的尺度。研究中考题体会其中蕴涵着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在同行身上学到的好方法也及时去应用。我和学生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我想,所谓的教学相长就是这个意思吧!如此种种,我在做“好学生”的基础上,也在努力的做好教师。做“好学生”是磨练我的重要历程;而做一名好教师是我的终极目标。

总之,继续教育学习的收获是十分丰富,它引发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然而,憧憬未来,我明白前方的道路依然是曲折的,毕竟这些思考和理论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去尝试和运用,并最终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东西,我想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到达培训的目的。最后用一句话和大家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五篇:《人民的名义》 能否拯救我们的信仰

《人民的名义》 能否拯救我们的信仰

最近异常火爆的电视,《人民的名义》刷爆了朋友圈。这部既非娱乐性,又非商业性很强的电视,能够如此火爆,说明了我们这个社会正在走向理性和成熟,敢于直面现实。这部电视之所以火爆,别的看家说了一千道了一万,种种理由、泪点和故事。但是在我看来,这部电视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它触及的是我们的灵魂,尤其是触及共产党人的灵魂。这是它火爆的原因,而且,将来这部电视也将会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一、显微境下的官场生态 这部电视剧我并没有从头到尾看完,确实许多年不曾追剧了。但确实看了不少,感觉很真实,值得一看,确实反映了当前的官场生态,是解剖官场生态的手术刀,也是放大官场生态的显微镜。当然有些评论家可能会比较挑剔,比如说,大风厂“一一六”事件以后,京州市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市委书记李达康主持了新闻发布会,用的是市政府的名义,按理应该由市长或副市长来主持,但是由于当时市长在学习,而副市长丁义珍已经外逃,所以由市委书记出面,也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儿,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很强势的领导。在中国官场,一切例外都是有可能的。相对于前些年《窝居》的遮遮掩掩,羞羞答答,这部剧的尺度更大胆,也更有现实的冲击力和教育意义。在剧中,颇为人诟病的就是裙带关系,或者说阶层固化。例如主角反贪局长候亮平(最初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处长)的老婆是中纪委的处长,省副检察长陈岩石的儿子陈海是省反贪局局长,吴大法官的老公是省委副书记高育良,而她的侄女则是反贪局的处长(陆亦可),市委书记李达康的老婆欧盟菁是银行副行长,只有部委的那个处长赵德汉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于是有网友戏称,一帮官二代搞死了一个农民出身的帝都部委处长。

痛哭流涕的赵德汉这个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现状,但并不完全,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官员子女和亲属在从政为官的问题上,由于家教的原因,确实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是呢,自从公务员公开招考以来,公务员队伍的大门还是向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开放的。只是说出身草根阶层的人,想要升职,必须要付出加倍的努力。相对而言,商场上的潜规则更多,裙带关系更为普遍。富二代创业成功率无疑远远高于穷二代,像李泽楷、王思聪这样的人可以轻松创业成功,坐拥亿万财富。但是,必须承认的是,相对于我们的父辈那一代,无论是做官,还是经商,白手起家的成功概率都已经大大下降了。在官场取得升迁的捷径,要么是政绩过人,亮瞎人眼,比如李达康,网友戏称,达康书记别低头,GDP会掉;其次是裙带关系,像祁同伟因为娶了老书记的女儿,从而官运亨通,一直做到省公安厅长,还想要爬到更高的位置副省长;再次是做秘书,李达康如果不是做了老省委书记赵立春五年的秘书,恐怕也不能爬到省委常委、京州市委书记的高位,而陈清泉如果不是做过高育良的秘书,也爬不到法院院长的高位;最后就是师门关系、同学关系等等,政治系老主任高育良就是政法帮的老大,栽培了不少的门生。其实这些跟几千年的传统没有太大区别。所以呢,这个也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小康的含义,记得我们中学政治老师给我们讲的是比温饱更高一层次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所谓有酒有内,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事实上,我觉相比这种解释,今天小康社会的现状更符合《礼记·礼运》的表述,即“大道既隐,各亲其亲,各私其私”。这就是小康。

这就说明了,我们共产党人在革命时代培养的任人唯贤、选贤任能的传统,追求大同的理念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在党向执政党转型的过程中,没能很好的保留下来。官场成为亲亲尊尊、官官相护的名利场。当法院院长陈清泉在山水庄园嫖宿洋妓的时候,身为省公安厅长的祁同伟亲自出面来捞人。而如果有人试图打破这种官官相护的潜规则,哪怕是圈内人也会招来杀身之祸。反贪局长陈海因为要抓捕贪污腐化的副市长丁义珍,结果被公安厅长祁同伟安排人制造车祸,虽然没有死,但却一直昏迷不醒。说明了官场斗争的残酷,而丁义珍逃到美国以后的非人生活,又说明美国并非我们想像的那样是天堂,一个堂堂的副市长沦为黑奴,想回来坐牢都不可得。

说谎话一点不脸红的祁同伟从这种种的影像来看,似乎颇为零乱,但却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尴尬的现实——最深的迷茫。就是说,大家都对现状不满意,都感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问题很多,但是呢,过去革命年代充满理想和信仰的时代,我们已经回不去了,而我们曾经以为的天堂美国,也不过如此,甚至比起我们的现在好不到哪儿去。中国怎么办?向哪里去?

二、不忘初心 就是重建信仰

俗话说,一千个人读红楼梦,就有一千个林黛玉。看电视也是如此,在《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里,有人读到的反腐倡廉,利国利民,有人读到的是升官发财,宦海沉浮之道,还有人读到的阶层固化,前程黑暗,有人读到的是世态炎凉,善恶有报,还有人读到的贪腐横行,信仰已死。而我读到的则是不忘初心,重建信仰。在整个电视里面,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陈岩石的讲课。沙瑞金空降到汉东省做省委书记以后,请来了老革命,也是他的父亲沙振江烈士的战友和下属——陈岩石给所有的省委常委们上一堂党课。陈岩石老人就讲了他的入党经历。由此展开了对于战争年代的革命述事。镜头伴随着陈岩石老人的回忆,而拉向久远的战争年代。时间定格在1945年,陈岩石老人所在的部队准备发动对日伪军的最后一战。在这种情形下,按照我们现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价值观,无疑大家都会经过算计选择明哲保身,反正打完这一战就胜利了嘛,用不着再去拼命,胜利后的美好生活等着咱们呢。但是陈岩石不是这样的,他想冲锋陷阵,他想做战斗英雄,为此就必须进入尖刀班。但是部队的规定是,只有共产党员才能进尖刀班,才能抱着炸药包去炸敌人的堡垒。用陈岩石老人的话来说,这是共产党员的特权。他为了取得这种特权,虚报了两岁,因为他当时只有十六岁,最后由连长介绍入党,从而如愿以偿地加入到尖刀班。随后投入战斗,战斗异常残酷,尖刀班十六位战士,牺牲了九人,负伤了七人。牺牲的人就包括了沙瑞金的父亲沙振江,以及实际年龄只有十五岁的小顺子。而陈岩石则只是负伤,后来做到汉东省副检察长。但是因为虚报了两岁,没能在退休之前升到副部,为此当时的省委书记赵立春还特意跟他道谦。老人说,没啥好道谦的呀,比起我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这辈子,已经很幸福了啊。说完,老泪纵横。在纪念长征八十周年大会上,***号称全党“不忘初心”,什么是初心?就是信仰,就是要共产党人不要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个也点出了《人民的名义》这部剧的主题,为什么我们的党叫共产党,为什么我们的法院叫人民法院,为什么我们的检察院叫人民检察院,为什么我们的公安叫人民公安。这个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也是新中国的初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心。用***的话来说,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就是共产党奋斗的方向。

三、十九大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今年下半年即将召开十九大,联系到十八大以来的种种政治生活的变化,我们不难猜测,这部电视剧的火爆,也包含了社会的期待和上层深化改革的意愿,可以说是社会精英与民众的一次很好的互动。预示着十九大将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一个里程碑,向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回归,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问题,做一个比较大的,或者说根本性的纠正。

改革开放以来,在欧风美雨熏陶下,确实有许多共产党人丢掉了自己的初心,忘记了自己的入党誓词,把共产主义的理想信仰抛诸脑后,把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为人民币服务。在电视剧最后的时候,男主角候亮平也非常迷茫。作为最高检察院的得力干将,汉东省的反贪能手,亲手将自己一生敬仰的恩师高育良抓捕归案,更是给了他心灵巨大的冲击,陷入了迷茫和痛苦之中。一方面是这官场上的贪官越抓越多,能不能抓得完,何时才是个头?另一方面又觉得所谓的“贪”,不仅仅是官贪、商贪,而是全民皆贪,把任何人放到那个官位上,都会贪。于是又有许多网友拿刚刚落马的金融带路党项俊波来比附,认为项俊汉的人生就是从候亮平到高育良的兑变的一生。这更让我们感觉到中国社会似乎无解了,我们到底怎么办?爸爸去哪儿啦?求求你告诉我,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全体中国人变成了迷途的小孩。或许,陈岩石老人临终前说的话,也许可以点亮我们的心灯:“这么多年过去,我们党终于醒过来了,现在收拾世道人心还来得及”。或许这才真正反映了全社会的心声吧。

革命时代有句话,叫做革命理想高于天。孔子也曾经说过,民无信不立。我们共和国的天塌了。虽然我们的经济搞好了,物质生活更丰裕了。但是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却陷入了危险之中,到处是贪官污吏,汉奸带路党,随时处于颜色革命的风口浪尖,如果不是有苏联和俄罗斯给我们在前面档箭,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这一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就是一部关于信仰的故事。我在《信仰与债务——中美颠峰对决的命门》一文章中讲过,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历史大对决中,中国的命门是信仰危机,而美国的命门则是债务危机。在革命的年代,因为有信仰,共产党人冲锋在前,享受以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前赴后继,不怕牺牲。而到了今天,这个为人民币服务的时代,因为信仰的缺失,共产党的干部前腐后继,哪怕是砍头也档不住。前后对比,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我们希望十九大党中央能够重建我们的信仰,能够把人民共和国塌方了的天给补上。让全国老百姓更有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也让中国的共产党人和政府官员不再迷茫,不再贪腐,找回初心。也只有这样,在这场中美大对决中,我们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王者归来,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重返世界之巅!后语: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和分享、转发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分享和转发,以示鼓励,传播中华复兴正能量,长期坚持原创真的很不容易,屡屡想要放弃,坚持需要信仰,专注更显执着,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坚持的动力!

附:文章天下事,汇聚爱国心,用独立、理性、客观的态度分析事物,传播中华复兴正能量,让最优秀的中华文化光芒照耀世界。如文章引起大家共鸣,有所收益和启发,欢迎赞赏,以支持我继续分析创作。感谢所有支持和关心我的朋友们!上篇:项俊波:一个金融带路党大佬的落网推荐:举报间谍最高奖50万

北京吹响打击“带路党”的集结号

下载国学能否拯救误人不浅的中国教育(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学能否拯救误人不浅的中国教育(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教育装备总结(共5则)

    1、注重远程教育的资源,提高远程教育管理水平,配备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培训是重点、应用是核心。抓好项目为农服务,充分发挥项目的综合功能。在抓好学校教育教学应用的同时,要......

    中国教育的十大问题(共五篇)

    中国教育的十大问题 姓名:杨荣跃学号:0810110908性别:男 专业:历史年级:08级 生源地:云南家庭所在地:农村一.家庭教育的价值观问题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教育基本有家长决定。学......

    中国教育制度改革与弊端(共五篇)

    作者:胡梦琪 题目:中国教育改革 关键字: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 应试教育 体制 内容提要:1、基础教育转向义务教育 2、高等教育改变管理体制 3、中国教育制度存在弊端 正文:随着中国的......

    中国教育学会工读教育分会(共5篇)

    中国教育学会工读教育分会 第八届论文评选参评论文论文名称:师爱,教育之魂 学校名称:北京市门头沟区工读学校 作者姓名:邓金海 撰稿日期:2007年3月师爱,教育之魂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

    中国教育公平现状调查报告(共五则)

    中国民航大学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 社会调查报告 题 目: 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调查报告 姓 名: 张旻君 成 绩: 学 号: 111044232......

    我拿什么拯救中国精神家园(共5篇)

    我拿什么拯救中国精神家园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大楼林立,人均GDP逐年上涨,国际地位上升,航母启用无一不见证着中国的发展与强大。然而虚华的背后却暗伏危机......

    拯救大兵瑞恩经典台词(共5则)

    这是拯救大兵瑞恩最经典的片段之一 Private Reiben: Well put your money where your mouth is and do it! Do it! Pull the trigger already! Sergeant Horvath: You don'......

    中国教育管理史(知识点)(共5则范文)

    教育管理:对教育进行的管理和教育过程中的管理。 夏朝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序”“校” 商代有学,且有大学小学之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创办大学的国家之一。 西周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