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对联 提高语文素养(亚东论文)
利用对联学习丰富语文课堂教学
延安市子长县红彦中学 张亚东 电话:***
【内容提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的外延不断扩大,让对联培养学生的语感,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学习的活力。
【关键词】了解对联
学对对联
语文素养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源远流长,值得我们品味的文化浩如烟海,对联便是这烟海中的一颗明珠。对联又称楹帖、楹联,被称为诗中之诗,画中之画。它容诗文、词句、修辞、音律的为一体。它利用汉字的多音、多义、谐音、双关、偏旁部首相同以及字形可以拆开、组合及字形等特点,幻化出千姿百态的佳构来。它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能长能短,可雅可俗;可褒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可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可明心述志,叙事绘景;可怀古颂今,励己赠人。她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为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所津津乐道,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可以说对联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普及率最高的一种。
对联在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张志公说过:“对联是一种实际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训练,同时也包括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因素。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语文基础训
长朱孝强说:“开设对联课,可以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提高写作水平”。湖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审的《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十三课就是对联,共设计了十个类型的十九副对联。九七年秋季始,使用江苏教育版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的全江苏省小学普遍开设对联教育课。九八年北大百年校庆时,著名学者谷向阳先生撰写的,启功、沈鹏、关山月等大家法书的《北大百年百联》一书,成为北大庆典时独具特色的著作和礼品。湖南湘乡市一中阳新老师“运用对联艺术,优化育人情境”的实验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江西彭泽的刘枫老师的新著《初中语文每课一联》被推荐为对联普及教材。人教版全日制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许多对联,像周恩来的“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出读书。”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等名联都进了课堂。总之,对联这一传统的文学体裁,已注入时代的血液,焕发出时代的风采。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通过对联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1、在班上营造学对联的气氛,培养学对联的欲望,锻炼写对联的能力。
开学初,我就让每位学生每人搜集或自撰一副对联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自己喜爱的格式书写,并粘在自己的课桌上方。它们之中有:“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黑发不
“过年过节喜迎门,对联一贴瑞气生。上联居右下联左,尾字上仄下声平。”
但是,由于我才疏学浅,研究不深,自撰联有许多不工之处;教学也有许多不妥的地方,学生的有些作品也显得稚嫩牵强,但大多能合要领。即“喜悲祝悼,联意文明;不论长短,字数相等;每词末字,力求对仗;联尾二字,上仄下平。”比起文化市场上出售的诸如“新春大吉鸿运开;佳年顺景发大财”等粗制滥造的所谓春联来则要工整高雅多了。
中华对联,犹如花圃的朵朵奇葩,开放在语文的学习中。让中华对联与语文课堂结为一体,相信在语文教学呼唤返朴归真的今天,对联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定会起到独特的作用,定会如鲁迅所说能“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
参考文献:
《圣地延安》(刘凤梅 编)
《古今对联丛谈》(孙保龙 编)《对联大全》(王秀忠 主编)
第二篇:“小学生学习对联,提高语文素养” 实验报告
“小学生学习对联,提高语文素养” 实验报告
黎桂兴(***)
(东城区花园小学,广东东莞市 523107)
摘要: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名片, 我们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将孩子们带入了浩瀚、有趣的对联海洋之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收集、积累、运用对联,掌握对联的技巧,学会创作对联,从而提高其语文能力,增加其文化底蕴。关键词: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对联;实验报告 指导教师:谭海生(***)
1、实验背景及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祖国的语言是一座富有的精神宝库,对联是这精神宝库里璀璨夺目的明珠。我们所处的东莞地区,有可园、榴花公园、旗峰公园等包含丰富对联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景观。我们学校所在地周围有许多字画店,活跃着一批爱好楹联文化的人,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对联综合性学习的优质资源。近几年,东莞各界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打造文化新城需要发扬传统文化,“国际花园城市”更需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因此,我们倡导传统文化正顺应了我市的发展潮流。
我们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立足教育教改前沿,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及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对联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切合课改精神,符合学校实际,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可操作性,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扎根民族文化沃土、全面发展的现代复合型民族人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实验目标
2.1围绕“对联”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引导孩子们关注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其高雅的情趣爱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让优秀的民族文化浸润他们的心田,帮助他们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实践意识、自主意识、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各种语文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探究习惯,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发现自己,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主题活动的乐趣,树立研究性学习的意识,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提高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实验对象及时间
我们以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六年级二班48个学生为实验对象。实验时间从2008年9月至2009年5月,历时九个月。
4、实验方法
(1)学习对联知识(2)社会调查(2)创作实践
5、实验步骤
5.1学习对联知识
5.1.1 查阅资料,了解对联的悠久历史,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
对联世界丰富多彩,每一副对联都有它的用途。“兴趣是学习之源”。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的平台,我让学生到互联网查阅《对联大观》《对联世界》等多个网站,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认识对联的特点、对联的故事以及一些趣联妙对。我又指导学生订阅、购买了许多关于对联的课外读物,如浙江文艺出版社的《对子对对对》、湖南文艺出版社的《对联》、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小学对课》以及《楹联报》、《对联学刊》等书报杂志,并建立了对联学习博客《放飞2009》。我们还举行了对联知识抢答赛,学生对对联有了初步的的认识,兴趣也越来越浓。
5.1.2 快乐朗读,领略音韵之美
我们举行了三次对子歌朗读比赛,第一次是“对子歌朗诵小能手比赛”,同学们充分展现了个人的朗诵才华; 第二次是“对子歌小组朗诵比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性;最有趣的是第三次的“对子歌艺术朗诵比赛”,因形式人数不限,真是百花齐放,有音乐伴奏读,有掌声伴奏读,有的用快板的形式读„„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收集、欣赏了大量有趣的对子歌,充分领略汉语语言独特的美,学习对联的兴趣更浓了。
5.1.3 了解用途,学会运用
按照对联的用途,我们把对联分成若干类:迎春对联、行业对联、贺婚对联、名胜对联、宅第对联、祝寿对联、格言对联、题赠对联、哀挽对联„„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对联的分类,学会运用,我们先让学生认识了对联的分类,又欣赏了每一种类别的十多副对联,接着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行业对联竞猜活动”、“实用对联分类比赛”、“对联分类对对碰等,这些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对联应用广泛,无事无物不可入联,为如何应用对联打下基础。5.1.4名联欣赏
对联世界丰富多彩,趣闻轶事很多,有的还成为历史佳话,千古传颂。我们通过举行名联解读、名联故事比赛、看图猜对联、看对联猜意思、听故事猜对联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收集、积累资料的能力,为学生撰写对联打下基础。
5.1.5 学会区分上下联。
学生已经掌握了对子的特点: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对。老师适当点拨:上联最后一个字一般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一般为平声。学生应用对联的一些技巧,尝试区分上下联。这是对学生对联综合知识的检测,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语文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5.2社会调查
教育应与生活密切结合,在生活中学习,让儿童的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拥有丰富的对联学习资源和社会文化氛围。我们充分利用这些优质资源,引导学生去欣赏身边的对联。我们开展了四次参观活动:分别是“游名胜,赏名联”、“ 大街热闹对联多彩”、“家乡春联欣赏”和“寻找文化联的足迹”。活动前,全班同学先分成四组,分别是名胜联组、春联组、行业联组、文化联组,每组大约12人。出发前,每组制订好活动计划,设计好访问卡片。
秋高气爽的九月,名胜联组的同学参观了东莞可园、榴花公园、旗峰公园、中心广场等名胜古迹,欣赏、收集了三十多副名胜联;十月初旬,行业联组的同学到附近繁华的花园商业大街参观了酒店、茶肆、木器、字画等店铺,收集了四十多副行业联,访问了许多对联爱好者。十月中旬,春联组到樟村欣赏家乡民居的春联、宅地联,收集了春联、宅地联五十多副,访问了当地的书画名家„„十月下旬,文化组到东城第六小学参观了校园艺术长廊上的对联,并采访了校长和书法老师,又到岭南艺术馆欣赏了书画作品展览,同学们收集了五十多副文化楹联。
参观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采用各种方式汇报,如写调查报告、采访记,绘画,编对联集,做对联手抄报„„本环节选择学生自己熟悉的探索内容,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收集的能力,语文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自理能力也得到提高。
5.3 对联创作实践
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能力构建,而能力的构建主要通过活动来实现。我让学生在了解、掌握对联技巧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由简到深、由易到难的对联创作活动,5.3.1师生、生生互对
我先出上联“红”,学生则对出下联“绿”“黑”“白“蓝”“黄”等,我又出上联“南辕”,学生很快对出“北辙”,“声东”“击西”“左邻”“右舍”„„。接着学生出上联,老师对下联,还有男女互对,小组互对等。通过有趣的语言游戏,学生初步感受对联创作的乐趣。
5.3.2填写对子比赛(由各组组长抽签,在规定时间内小组合作完成),如:
冬对___,暮对___,走兽对___,鱼唇对__,虎爪对___ 悲对___,爱对___,地北对__,乘舟对__,射日对___ 5.3.3 举行征下联比赛,如:
芝麻开花步步高,_______________。
冬去山明水秀,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个环节只是一个阶梯练习,为撰写对联作铺垫。)5.3.4 对联创作比赛
同学们可以根据主题自创对联:如山水名胜联、春联、题赠联、宅地联、行业联等,也可仿古诗、名联描校园美景„„
5.3.5自创对联书法比赛
同学们在规定的两小时内完成自创对联书法作品,软笔和硬笔至少各一份,材料不限,可写春联、题赠联,可做成书签、贺卡„„
同学们不但在活动中展示了自己的创作才能,书法水平也得到提高。5.3.6赠送对联
(1)春联赠乡亲:春节前夕,班上的书法高手周瑞欣、周鉴华等五位同学写春联赠送给樟村的老人。
(2)题赠联赠校友:悠悠六载情,毕业何忍别,依依惜别意,满怀师生情。小小一副对联,赠母校,怀感恩;赠老师,表谢意;赠同学,存友情„„
(3)格言对联广赠天下朋友
四小组分头行动,分别到花园大街、中心广场、富怡花园社区、旗峰公园四个地方书写并赠送对联。
(4)心意对联赠家人:学解缙,自创春联门上挂;家人生日赠寿联;书房挂联勉自己„„ 本环节属应用环节,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进行创作,这样既锻炼了每个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关心家人、热爱学校、关爱社会的情感。6.实验成果
这次实验活动硕果累累,全班同学共写了48篇对联调查报告,其中王云豪同学的研究报告《古今对联对比》最出色。同学们还写了48篇采访记,出了三期手抄报共144份,春联组的同学共编写了12本《春联集》,其中钟俊伟同学搜集编写的《传统春联》内容最丰富。四个小组还合编了四本《对联集》,这些《对联集》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是同学们心血的结晶。周鉴华等五位同学写了十多副春联分别赠送给樟村的十位老人,周瑞欣同学利用自己的“隶书”为小区的邻居写了大量的春联,受到乡亲们的赞扬,毕业前还送给老师一副。冯晓敏同学的画文配《花园对联一条街》等作品颇有创意。十位同学的对联书法作品在学校橱窗展览,受到师生好评。下面是几副孩子们创作的受到好评的对联:
以夜继日笑洒热汗千滴,沐雨栉风喜建广厦万间(陈晓标同学为身为建筑师的父亲创作)
百花吐艳绿如茵 满园硕果红似锦(卢丽娜同学为果园创作)室有仙风常载誉 人因宝扇早知秋(乐德胜同学为家电商店创作)藏古今文章瑰宝 聚中外学术精华(袁雪妮同学为图书馆创作)师指千条路 烛明万里程(姜珉宇同学为学校创作)
本次实验活动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从学校走向社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活动丰富多彩,知识容量大,趣味性浓,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广泛吸收民族文化精华,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正逐渐成为学习和生活的真正主人。
第三篇:提高语文素养
充分利用文本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驾驭母语,已经成为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普遍关注和深入探究的话题。走进文本解读、体验与感悟,走出文本积累、运用与创造,超越文本形成、发展与内化,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让学生在研究文本的基础上提升语文素养,可以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并借此深化教学改革。
当前,急于求成浮躁冒进的社会流行病,可能已经折射到语文教学上。在升学与未来职业、经济地位直接挂钩的时代,分数与升学率成为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评价依据。语文教学便成为应付考试的一种工具,语文课成了“快餐”。这种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学还制造了实际意义上的教学泡沫。它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毫无意义。难怪上世纪九十年代,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大学生是一群只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学生。”学生的文化素养不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于其语文素养不高。语文素养的提高已经成为语文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是不能太讲究功利的。它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播文化。培养文化人,才是我们母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新课标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意味着语文教学回归本真的时代即将到来。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就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了语文课程的整体目标追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一学科理念的定位是语文改革进入到深层次发展的标志。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之中分别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对语文素养进行了宏观阐述;又从“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意志品质、道德修养、健康个性……”等内容进行微观解说。与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的“养成”思想完全吻合。它的形成不是单纯“教”的结果,更不是一种终结状态,而是必须由学生自己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母语文化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并伴随语文教学过程不断地进行下去。
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是广大语文教师的职业理想。在课程改革氛围下,如何结合语文教学现状,让学生真正畅游美丽的母语世界呢?“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超越文本” 是其必经的三部曲。我们要引领学生用心去读文本,读每一句段,每一个字,每一幅图,让他们读懂文本,从读中走进文本,又从读中走出文本、超越文本,把文本读懂读薄读会,最终形成语文素养。
一、走进文本,注重阅读体验,把书读懂
语文文本中所选择的每个教学素材,都是一个个典型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都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每个教学案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注重阅读体验,把书读懂。
(一)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解读文本中,直接体验文本中的人文内涵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整合课程素材,熔铸自己的教学情感,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为学生走进案例,直接参与情感体验打开方便之门。比如某教师在上《土地的誓言》一文时,就充分地利用了教材自身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和创造,利用多媒体来有机整合与文本相关的文史材料,图文并茂,音像共存,在背景音乐的基调之中,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在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进行体验、感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生成知识,增进能力,促进爱国情感的形成。教师在整个引导中积极创设情境,层层铺垫,以情导情,以情激情。不仅让学生能够融进具体的情境之中,在情境感悟中生成新的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其情激荡着读者的心扉,打动读者的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受到一次动人心魄的爱国情感教育,给人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触。
(二)引领学生品味文本语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钻到课文里,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习得语言,积累语言,在语言品味和语言训练上多下功夫,从而悉心品味作者用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如高尔基的《海燕》,全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场景,海燕也被安排在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的三个场景中进行刻画。作品的氛围经过层层渲染后推向了高潮,海燕的性格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鲜明,形象随着这暴风雨的渐次逼近而逐步完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获得思维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要用欣赏与多元解读的眼光看待文本
教师对文本的研究要具有较强的洞察力,既然我们要运用这些案例来实现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目标,必须以欣赏与研究的眼光去对待选用的教学案例,如果教师自身对案例研究不透,对案例的内容采取不接纳的态度,很难说能够运用案例启发诱导学生去感知、体验。因此,教师要以发现者的心态和精神去关注每一个教学案例,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案例所构建的丰富而优美的母语世界,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作品的文质美。这样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愫。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诵读,展现作品描写的形象,抓住案例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和“传神之笔”,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多维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走出文本,拓展阅读空间,把书读薄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只依靠课堂中几个案例学习就能学会语言表达与运用是不可能的。常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不但要与学生走进文本,借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和初步的情感体验;还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扩大他们学习空间,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把书读薄。
(一)课内走出文本
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科学地选择一些延伸练习,以加强课内知识的反馈与运用,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必然会促进学生见多识广,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可加强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思考,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强化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学习完《竹影》这一课后,可以开展一个“竹类艺术品推介会”活动,帮助学生领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着的艺术和美,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艺术的美。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景之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渗透。
(二)课外走出文本 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既是必要也是有广阔的余地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有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运用环境。我们常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这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一切可用的资源给学生创造“语文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读书、看报、听广播;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利用现代网络进行探究性学习……就这样,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
三、超越文本,感悟母语魅力,把书读会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就是要求博览群书。唐代大诗人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说的同样是要多读书,读懂书。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原著。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熏陶感染,增强语言、阅读的解读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还要带领学生超越文本,走向大语文,走向大社会,感悟母语魅力,把书读会。
(一)要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走进文本,调动情感与文本充分对话,又走出文本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后,还要迁移运用到大语文大社会中去。如在学生学完《云南的歌会》后,就在周末引导学生搜集、阅读云南的其他民俗方面的资料。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大量独具特色的资料、图片阅读后,仿照《云南的歌会》的写法进行归类整理,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城市的一种民俗习惯。了解完云南民俗之后,还联系自己家乡实际,出谋划策,立下宏愿,为家乡民俗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共同文化而努力。这样,学生解读文本的作用发挥到了极限。
(二)要拓展学生视觉空间,召唤学生感悟母语人文内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语文是生活的反映,并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用心感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得到陶冶,形成健全的人格。
综上所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让学生走进文本,把书读懂;还要走出文本把书读薄;更要超越文本,把书读会,才能全面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学习母语,靠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验、熏陶、感悟、内化来获得。因此,语文学习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要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教学机会和丰富语文课程的资源,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语文运用与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感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在实践中不断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引领学生在美丽的母语世界里尽情畅游,感悟母语带来的无穷魅力!
第四篇:享受学习乐趣 提高语文素养
享受学习乐趣 提高语文素养
宋长梅2011.6
阅读优美的课文,能使学生由衷地产生一种愉快、舒适的感受,为美文所动,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阅读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培养美好的情操,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在教学中努力建构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氛围,创设和谐、欢快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主动走进语文,享受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
语文是一门充满情感、充满艺术、充满睿智的学科。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语文素养,已成为社会、学校、教师关注的焦点。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上,力求做到让学生的学习内容变得鲜活,让学生学习生活其乐无穷,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语文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新课导入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非常看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例如,在新课导入时,为了一上课就能让学生置身于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语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种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开启学生心智。
二、求异思维激志趣。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文本语言、情感的感悟,与学生的生活经历,认知能力有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构建理解、体会文本的平台,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在思辩中,教师巧妙点拨,促进学生在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培养语文语言能力。教师应因势利
导,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等发表观点。通过思辩,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懂得知识的无止境,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这样一来,开放的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自由的学习空间,学生学习气氛活跃,教师鼓励学生发散思考,针锋相对,唇枪舌剑,能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我在教学《麻雀》一文时,问:猎人亲眼看见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勇敢地用身体掩护小麻雀,猎人被老麻雀爱子深情深深地感动了,他是怎么做的呢?有学生说,“我急忙唤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我接着问:“你觉得这个结尾怎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我对这个结尾比较满意,因为母爱的力量最终打动了猎人,所以他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有的说:“我对这个结尾也比较满意,因为它比较简洁,不拖泥带水。”有的说:“我对这个结尾不满意!因为猎人只唤回猎狗就走开了。那只可怜的小麻雀仍呆在地上,没有脱离危险,猎人一走,它还是会被凶猛的野兽吃掉的,就算不被吃掉,也会被饿死的。”(求异)我说:“哎呀,瞧我们同学多细心啊!那么,你们能不能给这篇文章重新换个结尾?”学生们纷纷发表独到见解。有的学生说“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把受惊的小麻雀轻轻地放回树上,然后牵着猎狗走开了。”有的说“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然后把麻雀母子俩放回了它们的巢里。”有的说“鸟巢一定不坚固,我应该给它们母子俩做个‘新家’,让它们不再遇到此类危险。”
这说明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师要激发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感知、主动质疑、主动思维的积极性。主动的核心是创造。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挖掘文本的内涵,创设语文训练的情境,开展创造性的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从而品尝创造的乐趣。
三、朗读品评育情趣。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叙事、抒情、写景的佳作。课文中美妙的语境,精妙的语言,独到的阐述,都是培养学生感悟的重要素材。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可能都把这些精彩之处,一一呈现给学生。怎么办呢?我想,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根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对精彩部分反复诵读,感悟语言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朗读进行品评交流,在点评中深化感悟,升华情感。如在《荷花》一文的阅读教学中,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这样导入:“‘我’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试读第二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再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赏析美的语言,随后组织师生交流。如在赏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时,多元解读,积淀语感。“大家想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感悟阅读的精华,进一步升华对荷花的情感,激发学生阅读情趣。
四、课内外结合促乐趣
国外的一位教育家说:“课堂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已经体现出生命语文、生活语文的理念,教学触角伸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如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功能,放大班级图书角的作用。组织学生与经典同行,阅读《水浒传》、《西游记》等课外经典书籍;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实现课外阅读为课堂教学服务,努力践行“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思想,为有效的阅读教学奠定基础。
第五篇: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语文素养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课堂上我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语文能力。
一、增强学生的识字能力。课堂上,注重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多种识字方法。“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学习,所以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同时运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识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教学质量。如教学象形字,首先让学生观察形象直观的图形,再观察甲骨文和简化字,这样学生就能把汉字与实物联系起来,增加了趣味性,孩子识字也就快多了。猜谜是学生极喜欢的游戏,根据字的特点编成谜语,让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巩固字词,极易达到识字的目的,如:教学“告”字时,我让学生猜字谜“一口咬掉牛尾巴”。学生在愉快之中既学会了新字“告”,又能牢固记住“告”的字形。“七十二小时”是“晶”;水落石出是“泵”;等。这样的猜字谜识字方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丰富的联想,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我还引导学生掌握了联想识字、象形会意识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在识字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很高,在玩中、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就识字了,学生识字多了,慢慢喜欢上了阅读,阅读能力也随着提高了。
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汉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写字作为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写好汉字。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每节语文课安排10分钟写字时间。开始教学基本笔画时,引导孩子认真观察每一个笔画的样子,孩子们自己说“撇”像扫把,“捺”像剑。“点”像小雨点。“横”像小扁担……学“马”时,引导同学们看像什么呢?有的说像一匹马,得把马写得强壮些,有的说马头要写得瘦长,马身子要写得肥壮……孩子们生动的想象,再加上形象的电脑画面的显示,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而且让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字形顿生兴趣,产生了写字的欲望。
学习“瓣”字时,孩子们发现自己写出的“瓣”字老是很胖,我引导孩子们怎样把这个字写得漂亮些,有个同学说“妈妈喝了减肥茶变苗条了,我们也给字减减肥吧”,虽然引起了孩子们的一阵哄笑,但这个“给字减肥”的方法真有效,以后再遇到很胖的字,孩子们都会给汉字减肥了。
孩子们不再感到写字是负担,真正感受到写字的乐趣。他们的字真正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三、积极为学生搭建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说话写话还是比较困难的,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仿写可以说是一种捷径,也给了学生创新的机会,这样循序渐进,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也就也就慢慢提高了。
诗歌《假如》,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中的句子,朴实,自然,优美,蕴涵着深刻的含义。
课堂上,听到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读,看到孩子们随诗歌内容的变化而脸上表现出来的或兴奋或喜悦或沉重的丰富的表情,我觉得这首诗没有必要再讲解了,于是我决定,让孩子们也拥有一次马良的神笔,让孩子们也写一写《假如》。
孩子们得到了马良的神笔,孩子们真的让它发挥了作用,诗歌写得五彩缤纷: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妈妈画一辆舒适的小汽车,妈妈再也不用每天骑着自行车,顶着寒风去上班。”一个很孝顺的孩子写道。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灾区人民画很多钱,让他们盖起新房,再也不会在冬天里挨冻。”一个很有爱心的孩子写道。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在广大的荒漠上画上神奇的种子,让荒漠不再荒凉,而是变成美丽的绿洲。”一个爱护地球的孩子这样写。
……
这些话,我看了很受感动,八岁的孩子们的心是如此的善良,他们幼小的心里装的是整个世界,装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贫困,环保,自然灾害,世界和平……
是的,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仿写,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了,心灵得到了进一步净化,体会到了“小诗人”的快乐,提高了自己的语文能力。
王丽红,韩爱连,教师,现居山东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