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元素在初中诗歌教学情境创设中的作用研究
音乐元素在初中诗歌教学情境创设中的作用研究
文?W与音乐息息相关,语文教学是欣赏文学作品的一个途径。诗歌是文学的一部分,深藏着别样的韵味和美感,那么,在初中诗歌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才能教出一种美感,让欣赏之人能够悠然自得,如饮甘醇,如沐春风,历久弥香?尤其是在学习传统的古诗词时,为了避免教学重点倾向于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还原古诗词的审美价值和感染力,在创设情境时加入音乐元素,会让整个古诗词的审美意蕴保持完整,让学生在美轮美奂的音乐氛围中边吟边诵,感受、感悟、体会、品味诗歌,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可见,在初中诗歌教学中运用音乐元素进行情境创设,发挥作用,是作为语文教师的一项探索和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实践教学做一探析。
一、音乐导入,引领心境
都说一堂课的关键环节就是导入,万事开头难,导入好了,学生学习兴趣瞬间被点燃,为一整堂课开了好头;导入不好,学生兴趣索然,致使下面的教学进展缓慢而又缺乏有力的节奏。在初中诗歌教学的起始点,也就是导入环节,教师切勿一味地介绍作者的背景身世,削弱学生对诗歌的体味。有人说,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就是音乐,它折射出人类内心情绪活动,是情感与思想完美融合的艺术境界。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抑或元曲,其中必然有一定的音乐韵律规律,配乐吟唱韵味独特,很多古诗词也成为现代流行音乐中的一朵奇葩,现代节奏与古典韵律相融合,开启了无数人尚古尚美的情怀。在情境创设中加入音乐元素,让整个教学进入到了艺术而灵动的境界,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伊始,教师轻轻吟诵这首诗歌,并配以萨克斯曲《送别》为吟诵的音乐背景,悠扬中有着某种伤感情愫的弥漫,令人怦然心动,学生情不自禁进入到音乐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悦耳的诗篇仿佛有流动的画面,学生进入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中,随着音乐展开联想。
二、把握节奏,唱出情怀
诗歌短小精炼,但内涵丰富、蕴意悠长,诗歌富有音乐之美,因为其音乐节奏也是有规律可循,在诵读之中自然会流淌出音乐的韵律,如:诵读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的节奏感;诵读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形式的节奏感。在教师的点拨中,一句话中重音落在哪几个字中,是语气的上扬还是低沉,是情绪的高亢还是失落,都从关键字句中感知而来,通过把握诗歌的节奏,学生从诵读中则能够体味到音乐元素的跳动与情感起伏,也能初步感知诗歌创造的一种韵律美和情境美。在教学中,为了深入地让学生把握诗歌节奏,领会诗歌所蕴藏的丰富情感,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会加入音乐元素,让学生听音乐唱诗歌,使其充分入境入心,感受诗歌所要表达的凄清悲凉、沉痛悲愤、恬淡自然抑或激情昂扬。学生领略感悟诗歌的音乐韵味,则意味着对整个诗歌的文脉就会融会贯通,学生在诗歌的情境中流连忘
返,融合相通。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首诗歌时,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这首诗歌,感受音律韵味,让学生投注感情和气势反复品读韵脚“难”和“残”,融情入境,更加突出了诗词的情境,也使得学生融情于这首诗歌之中。为了进一步催发学生的感染之怀与诗歌意境相融,教师播放了经典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在音乐弥漫的氛围中,让学生体验那份沉重的离别之情,也随着作者一起叹惋这人生命运的变幻无常。既积累了新知识,又拓展了新视野。
三、自我创造,吟唱相宜
既然诗歌有音乐的痕迹可循,既然那么多人都可以将诗歌改编成优美动听的音乐,为什么学生就不可以进行自我创造呢?按照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通过个性化的手法对诗歌进行再创造,变成自己心中的一首歌曲,吟唱相宜,教学相融。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打开文学与音乐相融合的大门,让学生学会自创诗歌歌曲,并能够大胆展示演唱,课堂上音乐四起,激活了沉睡千年的诗文韵味,何乐而不为?如,在教学《杜甫诗三首》之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通过网络查询或者是借助音乐器具,将其中一首诗歌自编自创谱曲演唱。这一充分展示学生才艺、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设计,彻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正式课堂教学时,教师创设一个情境,即学生自编自演自唱诗歌,学生有了充足准备,各个信心满满。生生自由组合,有人弹古筝,有人吹笛子,有人演唱。还有的学生通过寻找契合的背景音乐组队式进行演唱。音乐成为整个课堂活力四射的导火索,教师与学生都进入到了杜甫的诗歌之中,学生悲怆地吟诵着《春望》,间或情深意切、缓缓低沉地吟唱出《春望》,都为这堂课装点了艺术的星光。学生的审美意境与教师创设的情境相契合,对于诗歌的情感基调的把握,源自于对作者的了解,对创造诗歌时代背景的了解以及对诗歌韵律的掌握,诗歌的知识了然于胸,诗歌的韵味浸润于声,诗歌的魅力感染于心,学生随着一遍遍吟唱,不断深化自身与诗歌的深层情感,获得沁人心脾的情感体验,不仅理解了诗歌,还鉴赏了诗歌,更获得了一种情趣和神韵。
总之,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诗歌的美通过音乐的点缀和介入,变得更为妙不可言,从联想中进入到意境之中,既有学情又有诗情,教师创设诗歌情境,融入音乐元素,使得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既陶冶情操,又净化心灵,音乐让文学更为灿烂夺目,也让教学更为有效。
编辑 赵飞飞
第二篇:浅谈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确山县李新店中学 周庆村
摘 要: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本文介绍了创设问题、追问、类比、动态等七种不同的情境,阐述了情境创设在数学中的作用。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情境 创设 数学 教学 作用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需求的产生必然导致对满足欲望的方法、方式的思考,因此揭示所研究问题的必然性,目的性,自然会诱发积极的思维。疑问的产生对思维的诱发作用是明显的。学生发自内心的疑问可有效地促进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出现。数学学习的心理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还交织着情感过程,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因此数学教育中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态度精神的培养也显得非常重要。
三百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而心理学也认为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情境教学强调教师提供或创设的情景,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产生共鸣,激发和强化他们的求知欲望,努力揭示和获得场景提供的内在知识,最终从感性认识,经过情绪性的内在思维,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能力,其中“双基”是能力的基础,而思维品质是数学能力的灵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把“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已越来越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材料,不同的教授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情境创设方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有趣和充满知识美的享受。
创设问题情景,既能使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又可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下面就不同的问题情景的创设,在数学教学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谈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有疑设问是一切知识的起点和追求知识的动力。任何人对未知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青少年在这方面表现更为强烈,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特点,设计适合他们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引导他们主动思索、尝试,释疑解惑。但释疑不能操之过急,越俎代庖,应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通过适当地点拨,让学生积极思维而达到解疑之目的。这样,思维过程才能日臻缜密,知识掌握才能更趋牢固。
二、创设追问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主要体现在问题提出的思维过程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善于捕捉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的基础,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有效的激发,对重点,难点内容“重锤敲打”且敲得错落有致,层出不穷的推理中体会茅塞顿开的领悟;对非重点、非难点内容则“和风吹拂”、“闲庭信步”,让学生享受思维的成就感。因时,因地、因材施教,设置发现问题情景,使学生与教师与教材共鸣,营造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实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创设记忆情境,启迪学生学习兴趣
记忆是学习数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识记的知识相当多,如果一味地死记硬背,既浪费时间,效果又不是很好。因此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巧妙地创设记忆情境,使学生在愉快欢笑的气氛中进行记忆,而且终身难忘。例如在半角正切公式的教学中,学生对半角正切公式很难记忆,可交给学生一副口诀:“上山一家哭,下山一减哭。”形象生动,容易理解与记忆。
四、创设类比情境,拓宽学生解题视野
所谓类比就是指在不同的研究对象之间,根据它们某些侧面的类似之处进行比较,通过预测建立猜想和发现真理的方法。其思想过程为研究对象、类比、预见、形成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类比思维在数学知识延伸拓广过程中常借助于比较联想用作启发诱导以寻求思维的变异和发散。在归纳知识系统时又可用来串联不同层次的类比内容,一帮助理解和记忆,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无论是对于命题本身或解题思路方法都是产生猜想获得命题的推广和引申的原动力。
例如在解决“正四面体上任意一点到四个面的距离之和为一定值”的问题中,引导学生回忆平面几何中“正三角形中任意一点到三边之和为一定值”的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类比:“面积→体积”,展开思维活动,使问题迎刃而解,从而拓宽学生的解题视野。
五、创设联想情境,焕发学生探索新知
联想不是凭空臆想,而是人们对具有某些特征的新的问题,利用头脑中已有知识和经验,与已掌握的结论和方法联系起来,由“此”想到“彼”的一种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对“以旧换新”,解决问题,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创设错误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质疑,反思,创新的精神
设置错误情景,即“错误教育法”,使学生反思,质疑,错误的解法,错误的命题,不仅更清晰的认知基本概念基本数学方法,更能在“错误”中产生积极思维,质疑,创新,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七、创设动态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造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现象,成因之一是脱离实际。”因此,我们可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丰富的、直观、生动、有趣生活情境,改善认知环境,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锥体体积公式的证明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其中渗透了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割补思想。运用常规教学不容易讲清楚,学生也很难听明白。运用计算机模拟辅助教学,把割与补的过程演示出来,突出了几何体的线条和切面,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明白;又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整节课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辅助功能,围绕着两个重点--锥体积公式(知识)和割补法(能力)展开,在熟悉割补法的同时,又掌握了锥体的体积公式的证明,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情境教学方式还有很多,如生活展示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等。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创造,不断探索、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情境教学虽无定法,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1.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
以上出现种种现象,问题绝不是出自偶然。从表面看,是教师挖掘教材深度不够,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实质上,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这就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⑵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⑶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
⑷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以上分析看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2.情境创设应注意哪些问题?
理清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笔者认为,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明确以下几点:(1)要有真实性。
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
(2)要有“数学味”。
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首先,要区分清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其次,要区分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要有“发展性”
选择恰当地、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学生缺乏主观感受的可以多用录像、动画等形式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的认识。学生需要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的,决不简单替代,创设操作情境。学生需要认识上深化的,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等等。
(4)要有“吸引力”
如果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战性,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情境创设同样不能改变当前学生怕学数学的现状。这种吸引力,不只在于形式的新颖(再新颖的形式反复刺激学生,也会变得陈旧,),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要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综上所述,“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 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总之,创设合适的情境,既能改进数学知识教学的呈现方式,也能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从而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张扬,学生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学生面对问题情境,要亲历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能暴露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也以展示学生发展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成果,还可能会面临挫折和失败,但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成长、成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今世界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总量的迅猛膨胀,更新周期的缩短,使广大教师和学生经常面对同样不知道答案的问题,面对着谁都不知道如何处置的情境。因此,我们的教育能不能使学生有效的从面对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这无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追求的目标。让我们从课堂教学入手,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努力吧!
第三篇:《初中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研究》研究方案
《初中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研究》研究方案
一 问题提出(一)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活动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学科知识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知识的愿望。
我校有的教师由于对情境创设的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情境创设每节课都需要,甚至提出无情境不教学。教学的各环节都精雕细琢,每一个问题都力求有新意,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希望有出其不意的效果,结果不顾教学内容,不讲实效,教学为了情境而情境,在课堂上不同程度出现了赶时髦的现象,使情境创设走向了形式化。其表现为:(1)情境创设过分依赖多媒体,一切以多媒体为中心,追求课件的“花哨”,结果让学生视觉疲劳,眼花缭乱,学生长期处于各种图画的诱惑下,习惯了感官刺激而懒于思考甚至变得不会思考,同时也削弱了情境应有的作用,忽略了对知识的掌握。
(2)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表现为无价值的讨论,闪电式的讨论和目标不明确的讨论。一些小组合作表面上是学生全员参与,而实际是一盘散沙,纯粹为合作而合作。这些合作学习,看似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际上学生已成为教师操纵的木偶。这样的情境不是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不能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化,更谈不上情境创设的实效;(3)有的教师以频繁、思维含量低的提问代替情境创设,提问由于缺少精心设计而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升华学生的思维能力;(4)有的智力游戏、知识竞赛等活动与课堂内容毫不相关,由于一味追求课堂的趣味性,完全变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工具,教学内容的外包装,其实质是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忽视了学科性,也忽视了对学生双基的培养和训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情境教学称为情境论(Situationsansatz)。情境论是原西德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学前课程改革的产物。它早已成为德国学前课程发展的指导性理论。起初只是以改革传统学前课程为目的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课程理论流派。情境论的宗旨在于,从分析儿童的生活情境出发,研究组织教材,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论在发展过程中,其影响还遍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巴西、阿根廷,亚洲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
在国内,从1978年起,小学语文教师李吉林怀着对教育的一腔赤诚和崇高的使命感,开始了长达20年的艰辛的实践跋涉和理论探索,创造性地构建出了一个充满本土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体系——情境教学。情境教学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各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接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情境的创设,解决了长期以来因重认知轻情感而带来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能协调发展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鉴于以上的认识和分析,我们提出"尽管针对情境教学研究课题较多,成果也多,在农村初中课堂中,情境教学还是走了不少弯路:有时为情境而设情境,情境多影响了课本知识的传授;有的情境高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以理解,达不到预期效果,等等。所以如何在初中教学中创设有效情景教学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界定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由此,我们也能清楚看到,情境教学模式既不同于教育学,亦不同于教学论,它仅仅是依据教育学、认识论、心理学和教学论原则,在认知活动中充分开发智力因素,从而实现愉快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有效情景”应该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学、合理,并不是为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有其实在的意义。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从而启迪学生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
三、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该理论强调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目的。因此,通过一定的情境设臵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主体教育理论: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些特征是学生主体的最本质的、主要的特征。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传统教育模式最大弊端在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培养,从而导致我们培养的人缺少主体性,缺乏自主的精神、能动的精神和创造的精神。所以我们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鼓励学生有新思想、新见解,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的自由,使他们能够自主构建一个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和健全的人格素养。
四、研究价值
1、研究如何在初中教学中创设合理有效的教学情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2、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师生的发展,创设建积极的学习气氛,同时有利于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综合发展,创造高素质的科研人才,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3、研究有效地实施情境教学,对于提升农村初中教学质量、真正的在教学实践中贯彻素质教育方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五、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运用情景教学法的能力,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思能力。
2、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态度和情感,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研究内容
1、转变观念,提高业务素质,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
2、课堂上有效实施情境教学的案例的研究。
3、大胆创新,跨学科设臵情境综合教学。
4、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实施情境教学的研究。
六、研究方法及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观察分析法:让教师通过观察、分析、记录、调查等方法来完成教学故事、日记、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在相互交流、实践探究、解决问题等学习活动中提高。
2、行动研究法: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边总结。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让教师多反思学习过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通过教学,质疑问难,全面建构自己认知结构,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自身潜力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案例研究法:开展教师教学的案例研究。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计划用三年时间进行。主要安排如下:
1、准备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3月)①、建立课题组;召开年级组会议
②、学习相关理论、资料和文献; ③、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现状。
2、实施阶段(2009年4月—2010年10月)
①、转变观念,提高业务素质,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
首先学习新课标,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学习《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和行动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了解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思路,使课题研究有明确的方向;了解国内初中语文情境教学课题研究的情况及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现状、趋势,查阅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对本课题做过哪些研究及其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成果等,把已有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研究起点,并从中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和突破点。学习《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任务型教学》、《主体教育理论》和《李吉林与情境教育》,了解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②、卷调查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想法、需求、以及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等,形成案例集。
③、课堂上进行有效实施情境教学的案例的研究。如:实施诗意情境案例,激发学生的情感.实施问题情境案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实施体验情境案例,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
实施竞赛情境案例,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形成教学案例。
④、大胆创新,跨学科设臵情境综合教学。
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重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渗透,各门课程要有机融合,把学生看作一个整体的人来培养。如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的情境综合性教学,开设公开课,以课堂实录的形式展示。这样我们就能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⑤、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实施情境教学的方法研究,形成论文。
3、结题总结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1月)①、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性评价。②、写出研究报告。
③、整理教师的读书笔记、教学案例及课件等 ④、教师论文的撰写
七、预期成果
1、初中教学创新教案设计案例集。
2、情景教学论文集
3、初中教学中创设有效情景教学的研究
4、教师读书笔记、课件专辑。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尚冬冰 负责课题的总设计,组织各研究阶段的具体实施; 向 新 第一负责人,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指导、协调等工作 张明霞 负责九年级实施情景教学研究; 向清辉 负责八年级实施情景教学研究; 向朝妹 负责七年级实施情景教学研究;
向 新 尚冬冰 负责情景教学资源库网站的建立; 张明霞 负责九年级实施情景教学研究; 向清辉 负责八年级实施情景教学研究; 向朝妹 负责七年级实施情景教学研究;
田德刚 黄承松 彭秀英 吴有良 向玉平向梅花 罗桂英负责具体实验研究工作,发挥课堂、活动等主渠道作用,进行实验过程的操作,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案例、课件、负责教师作品的整理与收集。
向翔 刘斌老师,负责资料的打印、课题组会议记录工作。
第四篇:物理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
物理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在新课程教学中创设必要的物理情景,为一节课奠定良好的开端,在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起到以下的作用。
一、能加强对物理知识的记忆。记忆是思维的起点,“不记则思不起“。根据思维理论,记忆内容的多少,记忆时间的长短与记忆方法和材料是有关的。实验表明:把内容与情景相结合能加强记忆的表象储存;对物理情景的认识是对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这有利于把错综复杂的物理现象条理化、模型化、形象化。比如关于“势能”的教学,如果我们讲清了重力势能要领的建立过程,重力势能大小的计算,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等,就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物体在重力场中运动时重力势能变化的情景,那么学生在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就不必死记诸如“重物向高处移动,重势能增大,重物向下移动,重力势能减小”等结论。在学到分子势能、电势能时,通过与重力势能的类比,从而建立相应的物理情景。起到了以一档三的作用。事半功倍。
二、能促进物理知识的顺利迁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原理和态度的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从皮亚杰的理论看,迁移就是大脑中已有的结构图式的储存住处的复合,并在新刺激物输入住处的作用下,参与同化与顺应。建立物理情景的过程就是认知结构化的过程。当新刺激物输入住处后就会产生一种格式的反映,而忽视物理情景的建立,一味强调物理量的含义、单位、方向等,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就如空中楼阁,就不能顺利迁移。
三、能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我们强调科学教育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应突出“物”和“理”的作用,以“物”讲“理”,以“物”思“理”,通过“讲理”和“思理”使物质的时空“本质”内容在学生头脑中从模糊到清晰,从分散到系统,从混沌到有序,从而使学生对“物”的理解更科学、具体、形象,改变那种“见题不见物”,“解题不讲理”的情况,把学物理就是为了把物理“考好”或“解出物理题”的认识转变到“理解物理情景”上来,从而改变那种死记定律,乱套公式,不问是否适用的现象。对物理情景的建立,教学中要反复示范引导,让学生从自学的应用逐渐过渡到自觉的加以应用,这也无形地进行着学习指导。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改变那种把注意力指向物理知识的结论,没有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的方法,真正使学生的物理思维水平得到提高,这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有效措施。
四、是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手段。物理情景是抽象的“抽”与具体的“物”结合的产物,它不是空洞的,也不是死板的;它是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景。它结合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既富于启发性,也富于哲理性,既能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也能激发他们的间接兴趣,这正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比如同步卫星为什么要放在赤道上空一定的高度?伽利略是如何用理想实验证明力学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牛顿是如何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的?等等,都包含有一些新奇的现象和有趣的故事,能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它们当中又含有一些严密的推理演绎过程,让学生觉得很奇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使教学过程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使他们在生动活泼,充满新奇感的气氛中得到主动的发展。综上所述,在物理教学中,注重物理情景的设置,是一堂课是否高效的前提,注重物理情景的设置,在教学设计中至关重要。必不可少。应该好好琢磨。
第五篇:初中音乐教学情境创设策略探析
初中音乐教学情境创设策略探析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如它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落后教学模式,使教学方法更灵活,创新空间更广泛。以音乐这门学科为例,它作为一门艺术类的学科,既抽象又细腻,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深刻感受和领悟音乐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让学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是音乐教师应该重点研究和思考的一个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实施情境教学,是能够达到上述教学要求的一条重要途径,就以初中音乐为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初中音乐情境教学的创设进行描述。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情境;生活式;体验式;问题式
教学情境,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对于音乐学科而言,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且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音乐的无限魅力和活力。那么,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呢?本文就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从以下几方面对问题进行说明和阐述。
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创设生活式的教学情境
任何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音乐也不例外。而且,新课改也强调学科教学要联系生活、社会和学生实际,用生活化的内容去充实课堂。所以,身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我们不要总是单纯地完成教唱任务,而是在进行音乐知识的教授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即,将音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创设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经验中去学习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这样会拉近学生和知识的距离,让学生愿意、乐于去学习音乐知识,从而在学习效率上得到提高。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中《军民大生产》这节内容时,上课后,我对学生说道:“同学们,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源于劳动,在20世纪40年代,毛主席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于是在陕甘宁边区内部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音乐家张寒晖来到这里被当地军民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深深感染,创作出了《军民大生产》,在这节课之后,你们也可以通过询问一些上了年纪的长辈来了解当时中国人民热火朝天的劳作场面,下面,我们就一起先听一下《军民大生产》这首歌曲,感受一下当时的场面到底是怎样的。”这样,我通过在上课一开始向学生介绍歌曲创作的背景,让学生知道了艺术源于生活、源于劳动,创设了一种生活式的教学情境,拉近了学生和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从而满心愉悦地去学习这首歌曲。
二、开展实践性音乐活动,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
当前的初中音乐教学,教师大多是让学生学唱歌曲和欣赏歌曲,这样虽然能让学生学到一些音乐知识和技能,却由于他们缺乏音乐实践,并不能真正地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而初中阶段学生:有着极强的表现欲和表演欲,我们应该在音乐课堂中创设可以让学生进行参与和表演的音乐活动,以此满足他们的表演需求。而且《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我们不应单纯地向学生教唱歌曲和讲授知识,而是开展实践性音乐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为学生创设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情境,从而增强音乐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加深学生对歌曲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在学习《雪绒花》这首歌曲时,由于它是美国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歌曲,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它所具有的魅力,在进行了本节课的内容教授之后,我就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课外实践活动:观看《音乐之声》的电影片段,然后自由结组,对这首歌曲出现时的电影片段进行表演,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玛利亚、七个孩子、冯特拉普等,在进行排练之后,课堂上,各个小组进行表演,由我对学生的表演行为进行评价。这样,我通过组织开展这种音乐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种体验式教学情境,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了这首歌曲的意境美和它所具有的魅力。
三、精心设计课堂疑问,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惊讶和疑问开始的。”的确,对某个问题的兴趣与好奇,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来源。所以,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我们不要总是平铺直叙地为学生讲解和灌输音乐知识,教给学生唱歌技巧,这样只会让学生觉得音乐学习枯燥无味、呆板无趣,因而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身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我们应该针对要学习的音乐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一种问题式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推动下,对接下来音乐活动的学习进行全身心的投入,从而为我们整节课的音乐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中《曲苑寻珍》这一单元时,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道:“同学们,你们记得中央戏剧频道有一档叫做《曲苑杂坛》的节目吗,片头音乐还记得吗?”随后,我给学生播放了片头音乐的音频,这样,一下子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而后,我继续问道:“你们知道这是哪种艺术形式吗?接下来,我会继续为你们播放一首乐曲,你们仔细听,想一想这首乐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这样,我通过向学生提出疑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接下来歌曲的倾听投入了饱满的情绪和热情。
又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中《七子之歌――澳门》这首歌曲时,一上课,我就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澳门,有谁知道澳门的地理位置,并向大家介绍一些澳门的基本情况?”“北邻广东省珠海市,西与珠海市的湾仔和横琴对望,东与香港隔海相望,相距60公里,南临南中国海。”“没错,说得非常准确,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地,但是由于旧中国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它曾经有过一段屈辱的被殖民的历史,你们知道吗?谁能说一下具体的情况?”“清朝时期,中国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签订了中葡北京条约,清政府承认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于是,澳门便从祖国的怀抱中被分离出去,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99年澳门回到祖国怀抱。”“嗯,不错,看来有的学生的历史学得非常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澳门的歌曲――《七子之歌――澳门》。”这样,我通过在课堂上向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创设了一种问题式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的学习思维随着我们提出的问题一直运转,从而使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进而达到对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深刻感受和领悟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音乐的魅力。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究和总结各种音乐情境创设策略,并根据具体的音乐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合理的选择与运用,让学生在浓郁的音乐氛围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并实现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初中音乐情境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8.[2]姜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3]周平.谈初中音乐教学中情境教学的有效开展[J].考试周刊,2015(8).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