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精)

时间:2019-05-13 01:2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情境教学法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情境教学法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精)》。

第一篇:情境教学法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精)

情境教学法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他还说,“不学诗,无以言。”新编语文教材中,诗歌占有很大的比例。通过这一部分教材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特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同时还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晶位,然而诗歌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失望:许多地方的许多学校,诗歌教学非但没有收到上述效果?相反学生对诗歌教学反应冷淡,甚至厌烦。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流行讲坛的条分缕析、支离破碎的教学方式,肢解了诗歌固有的美感,学生在学习中根本体会不到诗歌所特有的意趣之美和情致之美。一些成功的教学实践表明,情境教学法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弥补了上述教学的缺陷,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所谓情境,就是情景、境地,是由环境与情绪交织的一种氛围。情境教学就是通过生产生活的再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图画表现、表演体验等手段。同语言描述相结合,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情动于衷,浮想联翩,顺利地完成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完善其认知结构,提高文学素养。现以《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的教学为例略作说明。

课前,向学生介绍《大地之子》、《周恩来的青年时代》、《人民的哀思》、《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记述周总理生平事迹,反映“四人帮”迫害总理镇压群众滔天罪行的诗文画册,让学生了解当时的中华民族危急、群魔乱舞的历史背景,在他们善良纯洁的心灵中,树立起周总理具体可感的光辉形象,让他们体会到亿万人民失去总理的无限悲痛,激起他们对四人帮这群恶魔的无比仇恨。这种与教材相关的强烈感情,正是学习本诗所需要的情绪铺垫。

上课时,教师特意穿了一套黑色西装,胸前佩戴一朵洁白的小花,一走进教室,就给学生一种庄严肃穆之感。教师用缓慢低沉的语调说道:“我们中华大地上有一位当代伟人,他一生献身革命事业,日理万机。他身经百战,多谋善断,尤其关心人民,他曾经给海防战士披过大衣,他曾经关心过普通女工的安危,他曾经在寒冷的冬夜向清洁工人握手致意,同学们,他是谁呀?”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周总理!”老师接着说:“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为人民沤心沥血,鞠躬尽瘁,可是我们亿万人民爱戴的总理,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老师的感情激动了,声音有些颤抖。学生凝神望着老师,聆听着一言一语,眼里也噙满了泪水,都沉浸在无限的缅怀和悲痛之中。教室里静极了,这时开始播放配乐诗朗诵,在低沉凄缓的音乐中,学生进一步受到感染,强烈的情感在他们心中涌动,他们不禁要喊出:“周总理,你在哪里?我们想念你……”在精讲点拨的过程中,师生交替以生动的语言对诗中描绘的五个画面,逐一加以渲染和补充,把课前了解到的周总理事迹与诗中具体的形象融为一体,使学生进入诗歌壮阔深沉、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去。理解总理为革命日夜操劳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领会诗中饱含着的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与深切怀念。学生被一种浓浓的思念崇敬之情包围着,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诗的思想内容,印象自然是刻骨铭心的。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反复朗诵,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朗诵中,进一步接受诗中激情的感染,使其心中之情和诗中之情产生强烈共鸣,达到一种“诗出我口,如出我心”的艺术境界。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诗歌艺术美的感受,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抒情主题的理解,激发出一种学习总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高尚人格的强烈冲动,使教者学者的感情都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同时接受了一次生动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诗歌的思想内容、体裁风格各色纷呈,教学中情境的运用也应因人而异,因诗而别,灵活掌握。比如,用指导学生绘制山水画的方式体味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那“枯藤、老树、昏鸦”的苍凉意境;用排演小短剧的方式再现李清照《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热烈场面;可以带领学生在踏青的兴奋中品尝贺知章《咏柳》诗中“春风剪柳”的意趣;在“不朽人生”故事会中领会臧克家《有的人》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也可以和学生一起领略中国古典琵琶曲的柔婉细腻,通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意境;师生一道观赏大型史诗剧《东方红》的宏大悲壮,去理解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对诗的理解只能以诗的思维即审美思维进行。所谓审美思维,主要是情感思维。情境教学正是顺应了这种思维的客观规律。想方设法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启发学生在联想、想象、比较、鉴别之中,对教材进行出神入化地理解和把握。情感是审美活动赖以进行的媒介和先导,联想想象使审美者对审美对象进行持续、深入、创造性的感知状态。这是情境教学能够进入“入神”境界的审美心理依据。利用情境法进行诗歌教学,就是一种师生默契的审美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过程总是伴随着情感,而适度的情感又反过来诱导认识过程,使之,顺畅而深入地进行。情境教学能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以及情感意志的陶冶结合成一个整体,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以促使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有机结合,从而取得一石数鸟的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顺应了人的感知心理和审美规律。因此它不仅有着重要的教学认识论价值,同时还有着不可忽视的教学实践价值。试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带着油然而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既丰富了语文知识,又受到了人文陶冶,这不就是所谓文道统一吗?这种教学方式形式多变,生动活泼,学中有乐,身心俱动,非常适合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实践表明学生对这种方式非常欢迎,它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掌握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教材的科学方法,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通往叶圣陶先生所谓“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王国的有效途径。我相信,情境教学的优势一定会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从而在文学作品教学,尤其在诗歌教学中得到广泛而卓有成效的应用。

第二篇: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并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可让学生从中从事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方法体系。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指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索,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合理科学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学生新的知识需求与其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一、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决定作用。数学教学中如果运用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则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若能联系学生实际生活,通过各种问题情境的设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从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这对学生今后能否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知识大有益处。每一位教师实行课堂改革,新课改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识,在情境中感受新内容。现在的数学新教材中几乎每一课时都设置了问题情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深钻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本地区、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二、积极探索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创设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1)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在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2)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研究表明,当学习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学习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课堂上,教师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

(3)利用知识本身的联系进行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要联想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条件相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结论相似的题目。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好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对比或者类比,充分进行联想,就可以创造出很多数学的问题情境。

(4)从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创设问题情境;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当十分注意如何去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打破学生原有观念上的平衡。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感染学生

教师是每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导演者”和“表演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角色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品质,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并利用自身个性魅力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新课改下的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在教,而应是教师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要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学习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主动地获取数学经验,体会学习的实用价值和乐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使学生始终沉浸在数学问题情境中而获得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的实践机会。教师要主动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伙伴,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善学生的交往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交往动机,并促成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气氛和学习环境中,达到启发式讲解、赏识性引导、活动中学习、情境中感受的教学效果。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只要能关注生活,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一定能创设出许多有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问题。我认为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应提倡使用问题情境教学法,但也应注意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逐步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理解的,立足于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本领,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第三篇:浅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论文)

姓名:张敏 职务:教师 职称:中学二级教师

单位:封丘县留光镇第一初级中学 手机:***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留光镇留光村608号 邮编:453314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封丘县留光镇第一初级中学 张敏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历史情境的创设是新课改实施以来的热门话题,已为我们广大教师所认同。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既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又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现就自己和本校的历史教学,谈谈我们的感受和收获。

一、历史情境教学的优势:

第一、有利于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兴趣是初中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与教师情感的真情投入,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的功能和大脑一起,进行积极思维活动。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的导课,我想了又想,后受一本书上的启发,上课时,我拿出一个现代坦克模型,并发出模拟、仿真的枪炮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问:“最早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在哪次战争中首次使用的?”通过这样的设问,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语言、实物、声音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过来,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有利于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实质

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是中学历史 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借助于最佳教学情境,不仅能更有效地完成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任务,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实质、把握内涵。

如《美国内战》一节课的讲述中,对于南北矛盾内容的处理,我首先把课前准备好的关于南北矛盾中的工业原料、劳动力、关税、奴隶制度写在黑板上,并把学生分成两组,然后指出:“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进入正在进行激烈辩论的美国国会中,两组同学分别就是南北方的议员代表,你们就南北矛盾中的焦点展开辩论。”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得出了结论,化解了难点。学生通过辩论与参与,锻炼了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第三、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最佳情境的创设,能够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景,使学生通过形象受到感染,强化爱憎情感;通过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让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感受,从而与人物同悲欢,共命运,通过语言的导拨,使学生明白道理。历史教学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也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高尚情感。

在2001年,我参加渭滨区“教学能手”比赛中,我的讲课题目是:《重庆谈判》。当讲到毛泽东出乎意料到达重庆进行谈判这一事件时,我打出了一张毛泽东到重庆机场的幻灯片,并配之一段深情的描述:“‘毛泽东来了,毛泽东来了’。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山城沸腾了。这时,风含情,水含笑,山城人民无不为毛泽东的弥天大勇所感动。”一个历史情境的创设,把共产党真和平、蒋介石假和谈的真相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当时区历史教研员李彦琴老师事后对我说:“那段太精彩了”。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语言设计,个人情感的真诚投入,创造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佳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就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校倪淑芳老师在上“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课时,以“烽火戏诸侯”组织学生讨论:“烽火戏诸侯”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游戏骗局最终害了谁?为什么说害了周幽王?这个故事与我们小时候听到的哪个故事相似?他们的骗局导致了什么后果?从而引入新课。在新课学习中,又穿插讨论:“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春秋与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呢?”一连串的问题都是围绕着教学中的知识重点、难点而精心准备的,问到了“点”上,使之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有坡度、有层次,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和价值,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的金矿,体验了发现的快乐。

二、历史情境教学的方法

通过开展创设历史情境教学实践,我们提炼出行之有效的历史情境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新颖、别致的导课开堂上课,重在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常用开篇形式有:直接通过诗词、歌曲、故事、图示、影片等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兴趣。如,学习《三国鼎立》时,郝颖谦老师先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MTV导入,然后她说“那么让我们共同步入那个风云变幻,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去揭开那一幕幕真实的历史画面吧!”这种导语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那个三国时代。

第二、恰当、适时的演示恰当、适时地演示课本插图、地图、实物等,及播放音像制品等直观资料,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可以使知识内容图文并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让学生在想象、分析、综合形象思维基础上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例如:文华老师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配以影视资料和各种图片,使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历史事实中,加快接受知识的速度,对史实掌握得更准确、更透彻。从而进行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精彩、形象的讲述马卡连柯曾说道:“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创造气氛的同时,要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使之具有艺术性。艺术性的语言与历史情景的展示相结合,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产生“移情现象”。例如:学习“岳飞抗金”时,我展示岳飞图片,并简介岳飞并有感情朗诵《满

江红》。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思想情感转移到了岳飞身上,达到主动体验历史的目的,增强了识别美、丑和客观评价历史事实的能力。

第四、巧设情境,导引参与教师在讲述和演示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巧妙设置历史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导引积极参与的热情,并抓住关键点,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即:换位体验、激疑设问,发挥自主性,使学生在疑问和惊奇中思维,从而实现目标。如:学习“官渡之战”时,为反映当时的情景和形势,倪淑芳老师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编演了一个“许攸与曹操”的历史短剧。再如:学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时,提出:“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热血青年,你会以哪种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另外,也可以紧扣教材适时的组织一些简短的历史小辩论等。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深入感受历史,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演绎能力。

第五、干练、悬念式的结尾历史情境教学要求课堂小结干练、利索,抓住主线,提升观点,并以评书演播或历史剧连播的方式给听众一个悬念,为下一节课的导课埋下一个伏笔。即:结语留有情趣,留下思维的尾声。

第六、巧妙利用活动课依托活动课,安排一些活动作为课堂情境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我曾经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昭君出塞》,从剧本到演员、道具整个过程,全由学生自己完成。后参加渭滨区表演,受到好评,也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第七、积极、有效地开展课外活动为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弥补课堂教学的欠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活动,把学生“带入”历史。如结合乡土历史教学,参观遗址、博物馆;邀请革命前辈做报告、编演历史短剧、撰写历史小论文、欣赏历史书画;定期举办校园历史手抄报评比、古诗词朗诵赛等,使学生“重游”历史。这些活动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保证,亦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历史情境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情境”的如何创设不但关系到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和主动探寻知识,而且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在历史“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真实性尽管历史一去不复返,我们根本不可能重复昨天的历史,但我们所创设的历史“情境”必须尽量还历史的真实,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审视和认识昨天。

第二、趣味性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如果教师通过问题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情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历史教学事半功倍。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充分挖掘历史的现实性、趣味性、审美性等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营造一个愉悦、宽松、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气氛。

第三、实效性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阶段来确定情境教学,不要为了情境教学而盲目一味追求情

境。有的教师为了营造生动的课堂、创设生动的“情境”,搜寻大量资料不加分析地展示给学生,一节历史课成了图片展示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完全成了观众,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更别说学生能力的提高。这样,既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也丢掉了历史课的基本特色,走入历史新课改的误区。

第四、参与性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情境教学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在创设历史情境中,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角色,在愉悦的心情下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第五、开放性教师应该创设一个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创设共同研究的“情境”。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设问方式,设置具有批判性、现实性、新颖性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提出和解决问题。新课改的今天,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应局限于教材,而要打破历史课本中每节课的框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整合课本内容,适当拓展课本内容,引导学生鉴古知今,关注现实。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给学生留有进行深层次探究的余地、能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广阔空间,问题的选择也应具有多维性内涵,“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而是开放式的”。如,在讲课中,我这样告诉过学生: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实行了封建文化的专制政策,但结果却不一样:前者走向崩溃,后者走向鼎盛;中国人最早发明了火药,但被欧洲人学去变成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的利器;同为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与德、日、意在二战前却走 8

上了不同的道路等等。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提问,可以帮助学生透过这些现象看到历史发展的本质,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及创造性。

总之,切实创设一种新颖、生动、开放的历史“情境”课堂,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也为中学历史教学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条新路。当然,我们的“历史情境教学法”许多方面尚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我们将继续实践创新!9

第四篇: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

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

通城一中

何四英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框框和束缚,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结合教学案例介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以期改变以往教学模式的弊端,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可利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从而达到创建历史高效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情境教学法

历史高效课堂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情境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高中历史教师的关注和青睐。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成为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热情的重要手段。那么什么是情境教学法呢?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历史的丰富性、生动性和过去性因教师的情境设计而得到虚拟再现,许多枯燥、抽象的术语式表述也因此鲜活起来,自然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也就有利于创建历史高效课堂。

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结合对情境教学法的实践探索,笔者谈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以创设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的师生双边活动。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教材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这就是创设问题情境。这种模式的程序是“导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学生是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主体力量,教师则是学生研究过程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导入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效率。【案例】笔者在教《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西周宗法制”时,先设计了3个问题。1.西周宗法制的含义是什么? 2.西周宗法制具有哪些特点?3.这种制度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学生在思考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疑问——如何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在今天的生活中又留下了哪些痕迹?教师接着指导学生分析这些问题,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西周宗法制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这一知识点。

二、创设角色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角色情境,能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轻松掌握该历史知识。运用这些背景知识从另外一个层面开阔学生的眼界,能够达到先言其他再言此的目的,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欢悦中掌握知识,从而形成趣味课堂。

【案例】笔者在执教中国近代史中的“领事裁判权”时,就找四个学生分别饰演衙役,英国人犯、知县、英国领事,设置了如下情境:

首先是知县惊堂木一拍:“大胆匪徒,光天化日之下竟敢拦路抢劫,斩立决。”接着英国领事走进来说:“对不起,他是大英帝国公民,不受贵国法律管辖。”说完把英国人犯带走。学生看完表演后哈哈大笑,于是笔者趁热打铁,乘胜追击,给学生解释“领事裁判权”这个概念:英国人如果在中国同中国人发生纠纷,犯了罪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领事按英国的章程、法律处理。如此一来,学生就在轻松而不失趣味的情境中掌握了“领事裁判权”这个抽象的概念。

三、创设实地情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局限于教室,是封闭的;而实地情境则是开放式的,通过走出去,对历史遗迹、遗址、遗物进行实地观察与调查,为我们认知前人的活动提供感性材料。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发掘乡土历史资源,使之与教材有机结合,努力创设实地情境教学。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活生生的历史、身边的历史,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案例】笔者在执教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时,就补充介绍了发生在通城的鸡笼山之战,为了增加现场感,笔者带领学生到麦市鸡笼山“抗战烈士墓”参观,请当地老人讲述战斗经过,让学生真切感受抗日军人的伟绩和精神,使学生领悟到:原来历史也会发生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四、创设现实情境

由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引入到相似历史问题的教学,让学生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笔者在执教世界现代史中的“冷战”政策时(“冷战”是二战后在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引导学生从分析“家庭冷战”入手进而分析“冷战”政策:

教师:各位同学的父母亲长年生活在一起难免会磕磕碰碰,有时也会出现家庭冷战,请同学们想一想家庭冷战有哪些特征?

学生:互不理睬,不在一起吃饭,严重一点的甚至分居。

教师:那父母打架算不算冷战呢? 学生:不算。

教师:这样看来,家庭冷战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双方相互敌对;其二是不会打架。同样,二战后出现的“冷战”政策也具有如下特征:其一是双方相互对抗;其二是双方不会发生直接交战。

五、创设文学作品教学情境

创设文学作品教学情境是指结合相关的文学作品来教历史。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历史知识先不妨将其转化为形象的文学片段来理解,然后记忆就会轻松得多。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印象深刻。

【案例】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后各省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笔者在教这一内容时就引用鲁迅先生小说《阿Q正传》中的相关段落:“未庄人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人虽然进了城,但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人还是先前的把总。”引述完后笔者又趁机补充一句:“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学生笑声四起,水到渠成很是轻松地理解了所学的历史知识。

六、创设影视教学情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要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使自己所上的课“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利用音频、视频等媒体手段来充实和丰富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与事物,调动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案例】在讲到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时,笔者在课堂中穿插播放电影《屠城血证》中南京大屠杀的这一惨绝人寰的历史片段,只见同学们屏住气息、神情凝重:有的捏紧拳头,有的怒目圆睁,有的满腔悲愤,有的泪流满面„„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片段不仅给学生直观地还原了日军令人发指的罪行,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而且也有利于弘扬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总之,这此影音资料的恰当运用能够对学生的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师生而言也是一次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同时又再现了过去的历史,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智慧的发展。

当然,历史情境教学法不限于以上六种。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借助各种手段为学生再现历史,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使之目睹“历史的真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创建历史高效课堂。为了更好地推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请各位历史教师多多尝试情境教学法吧!

第五篇: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情境教学法正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具有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直接兴趣,减轻、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内在潜能。因为小学语文是一门趣味性、形象性、生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运用色彩鲜明的图画,形式多样的表演等直观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就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种发挥情境效应,从而激活课堂的情境方法,如今,已越来越被小学语文教师所青睐。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成因

阅读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书面语言传递的信息,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内容、思想感情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教学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读者阅读,这是因为:一般阅读是读者与读物资料之间封闭性的活动,阅读的目标是因人而异的,带有相当的随意性,而学校的阅读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的教育活动。语文是承载和传播人类文明的工具,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会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自由地、广泛地吸取思想,扩充知识,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要接受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是应付不了的,所以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2.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2.1.1上课时过于陈式化

长年以来,对于阅读教学我们老师还是停留在静态的阅读文章的分析层面上,认为阅读教学就是把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归纳了,学会了分段,会归纳段意就可以了。诚然,这种形式的阅读教学方法,优点是显而易见,尤其是对于以打基础的小学生来说,它注重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学生能通过每一次的阅读训练,来巩固自己的基础。但是,这样的课堂太注重刻板的训练,把原来趣味盎然的文本内容上得枯燥无味。因此,这种阅读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于是,在上语文阅读课时,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消失了、不见了,丰富而真切的个人感受也随之消失了。2.1.2上课时“画蛇添足”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推进,我们有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学习没有领悟到位,过度的追求标新立异,使得阅读教学华而不实,丧失了本味。如我们经常会看见画蛇添足的多媒体教学,毫无意义的小组合作,牵强附会的学科整合,教学过程重主体失主导,重表演轻感悟,重对话轻朗读,阅读课堂虽然热闹但是缺乏实在的东西。

2.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成因

2.2.1与传统教学观念有关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单向过程,教师教,学生学,这是天经地义的。这就出现了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一篇课文,老师的理解是什么,学生就应该顺从老师的理解。因而形成了与教学本质相背离的、严重阻碍教学发展的“三中心论”: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2.2.2与考试制度有关

考试制度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应试化的倾向,教师根据考点设计出大量的习题,反复训练学生。大量的各种形式的篇目,成了老师教学的法宝。这种语文阅读教学往往以割裂为美,把各类不同文章的阅读拘囚于“背景、段意、中心、特点”的教学模式,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面目可憎。2.2.3与学生的生活有关

阅读教学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在语文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

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针对以上现状,特提出一种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调动学生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更轻松地进行阅读学习,还能丰富学生想象,培养情感启迪思维。

3.1利用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

想象力是极其重要的智力因素,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无疑也是构成语文能力的重要方面。小学生思维活跃,充满幻想,正处于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幻想。”应该说,每一个大脑功能正常的儿童,都潜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既可发展——强化,也可压抑——泯灭。要创造必然要展开想象,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情境教育中强调对教材形象的感受,通过图画的形象、角色上扮演的形象、生活的场景,再现教材描写的形象,给孩子留下鲜明的印象。形象越是鲜明丰富,感觉越是敏锐,大脑越是兴奋,形象思维活动越是活跃。语文课堂上,特别是小学语文阅读中,更应该为学生创设优良的情境,帮助学生飞向蓝天,潜入大海,越过崇山峻岭······从而才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才能。

情境教学法十分注重想象。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场景的再现,为学生的想象留有宽阔的想象余地。情境教学法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学生的想象又丰富了情境。想象越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刻。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儿童的想象,有助于他们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情境教学法通过各种方法提供课文的特殊情境,帮助学生想象当时的环境气氛;根据课文描写的人物的神情动作,想象人物的神情动作;根据课文中心,想象课文可能发生的情节和多种结局;根据事物的状态,想象它的过去,推测它的未来······

3.2利用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它与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一样,对学生的学习起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一般都要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过程。“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情境教学法也不例外。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其情感体验传给学生。情境教学法就是以教师的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而且教师的语言、眼神对学生都是包含着希望和期待的,使教师的情感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的因素。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组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达到学生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

3.2.1情境中感受情感。

道德情感的培养和触发与一定的情境有关,某种情境引起人的某种联想,产生情绪想象,就会生情。小学生情感容易受具体情境的影响,容易受别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或平时组织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有意识地设计、创设一定的教育教学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美好的环境中,从心灵上受到感化,激发积极的情感。3.2.2角色扮演中体验情感

体验,也叫体会。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对于学生内心的感受,我们首先要让他们体验。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必然以自我体验为参照,因为体验是本人亲历的,是他人无法代替的,只有体验才是真实的,主动的,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达到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的真实情景感受、体验,丰富情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童话、寓言、故事等等都是可以让学生表演的好材料。在课堂上学生都会跃跃欲试,争相表演。例如教学《称赞》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称赞别人时的语气,和受到别人称赞时的心情。可由一名学生扮演小獾,一名学生扮演小刺猬,进行对话。为了增强表演效果,还可以制作小獾和小刺猬的头饰,增强具体情境。由于学习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二年级的学生更加的活泼,好动。所以通过对话的表演,可以增强课文的趣味性,增强课文的具体直观性,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角色扮演,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在内心的深处感悟到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3.3利用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而获得事物本质的能力。学生的语言活动、认知活动,连同情感活动,无不受思维活动的支配和调控。因此,情境教育从学生发展的明天考虑今天的教学,在理论建构上,提出以“思”为核心,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主张教师应该始终以学生思维发展这一核心,设计组织教学过程,并且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作为不懈努力的教育的高境界。

事实上,学生是具有创造性的,学生是喜欢想象的,他们生来与众不同,不喜欢像鹦鹉学舌一样没有自己的思想。当然,儿时的想象并不是意味着要去发明什么、创造什么。教育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着力培养创造的活力、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所以,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创设生动有趣的画面,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兴趣是成才的起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各式各样的表现方式,如:多媒体展现法、图画再现法等方法给学生展示生动有趣的画面,应该创设吸引学生积极思维的情境,其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能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所以通过情境教学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会更加适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小学生在他们身体迅速成长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学生(小学生)总是喜欢亲眼去看一看,亲耳去听一听,亲口去说一说。所以我们的小学应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体验,提高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充分、主动的发展。总之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更好的启迪思维,更好的发展想象,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下载情境教学法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情境教学法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清代教育学家王筠说:“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然书中有趣,亦相从矣。” 动机和兴趣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良好的动机、浓......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江西省萍乡二中/贺先锋 [内容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地理情境......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摘要】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所学课文内容,创设出符合学生实际的真实的具体的场景,让学生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切实的体会文本,加深......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范文模版)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适应新的教学需求,情境教学法被广泛地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之中。那么,什么是情境教学法呢?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活动的开展使得历史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极具生动性和趣味性。倘若教师仍采取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 记得“情境教学法”是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现在它已被广泛......

    感受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

    感受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 【摘 要】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在高中阶段做为一门必修课,它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但在实际的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