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岭南版美术:12课刮大风(造型 表现)教案
岭南版美术:12课刮大风(造型 表现)教案
李家畔小学教师 刘芳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感受,刮大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把风及风吹引起的物象变化,用较夸张的绘画语言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锻炼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想象力、刮大风创造力及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能将生活感受用概括、集中、强化、夸张甚至幻想的方法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刮大风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听——播风声。
2、了解风的级别及类型:微风、阵风、大风、狂风、台风、龙卷风…….学生从中了解到在刮几级风时应留在安全的地方,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3、让学生模仿各种风的声音,活跃课堂气氛。(可加律动)
4、观看课件演示动画:落叶——大风岭南版美术教案刮大风http://(风的拟人化形象)——海浪和云在风中的变化。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通过参照物看到各种风,直观感受风,加强对风的想象力。
二、讲授新课:出示课题:刮大风
1、学生尝试表现风、老师演示怎样表现风:(1)提问:你想怎样表现风?
其它同学根据他的描述,想象当时的情景,并判断是什么风?
请学生上黑板表现,学生点评,老师点评、修改。(此时,可播放“风车——风吹树动——龙卷风”)
2、欣赏名家绘画作品,了解画家是怎样在画面上表现风的。
(1)《遇难船》通过乌云、海浪、被风吹得倾斜的船和在水中挣扎的人来表现风。
(2)梵高的《星空》用卷曲的笔触,蓝、黄色对比的色彩,表现出空气的流动感。
4、观看学生作品,了解学生是怎样通过想象表现风的。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作业要求:
(一)借助被风吹而产生形态变化的物象来表现风。
(二)通过想象用色彩、线条表现风。
2、活动形式:以一大组为一个单位,岭南版美术教案http://分工合作,集体创作想象画。(共分为四组:微风、阵风、大风、龙卷风,可自由选择、参加自己喜欢描绘的风的组。)
3、作业评价:
(一)请每组派出代表,介绍自己用什么方式、怎样表现风的?怎样画会更好?
(二)根据老师订出的几项标准,请同学代表和老师投票给自己认为表现突出的组。
四、小结:进行环保教育。
第二篇:造型与表现 教案
教材:第4课
课时:一课时
课型:造型与表现
教学目的:
一、利用有趣的造型游戏活动,复习巩固人像的表现方法。从表现自己,发展到尝试表现各种造型的人物。
二、学会制作有趣的指偶玩具。体现造型游戏的乐趣。
三、在与同学合作编排的小故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重点:指偶造型的设计与表现。
教学难点:指偶的造型能够表现出相对应人物的特点。
课前准备:范例作品;卡通人物造型图片;剪刀、卡纸、彩色笔
作业要求:用彩色笔画一个有趣的纸人,剪下来套在指上,和同学们合作表演一个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表演指偶剧《阿凡提与富翁》。幽默有趣的指偶剧吸引了全体学生的兴趣。在观看表演的同时,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指偶,以及了解到了指偶的作用。
2、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套在老师手指上用来表演的这种小纸人叫做什么吗?通过这句话,导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指偶。教师对指偶作简单的介绍。
3、板书课题《会走的小人――指偶设计》,点名教学内容,进入新课。
二、体验:
1、开拓思路:如果请同学们制作一个小指偶,你会设计一个怎样的人物呢?对于这样的问题,总是能激发起学生们的思维的。教师在听学生回答的同时,主要要引导学生确定设计对象的范围。一般学生都乐意选择一些出名的人物,以及一些故事中的主角,卡通人物进行设计,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设计一些原创的人物。
2、出示一个孙悟空的纸样。学生很容易就发展,如果是按照一般的画法,“孙悟空”是没有办法套到指头上的。这种时候老师一般可以装傻,要学生自己想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指偶的制作方法还是比较直观的,恐怕也难不到学生。
3、教师简单演示制作较为重要的制作步骤。毕竟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看一次实际的操作会理解得比较深刻。
4、多出示几个范例,扩展学生的思路。同时,也可以直观地告诉学生一些可以使制作效果更好的装饰手法,例如用裙子挡住手指头的插入处,在指甲上贴上鞋子等等简单易行又有趣的小方法。学生毕竟是聪明的,这些伎俩一看就明白了。
三、设计:
1、这类课型的讲授环节一般不易过长,更多的东西,应该留给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自己去体会。剩下来的时间,学生开始进行设计制作。
2、这节课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表演活动。制作得比较快的同学,教师要鼓励他们尝试和其他同学组合,表演一个小故事。
四、表演:
最后的时间,教师可以先展示部分制作完成的指偶,然后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简单的指偶剧。让学生们感受造型游戏活动的乐趣。之后,简单归纳一下知识点,就可以下课了。
第三篇:岭南版美术教案第五册 13课 雨来了(造型 表现)两课时
岭南版美术教案第五册 13课 雨来了(造型 表现)两课时
第13课雨来了(造型表现)两课时教学目标:1.欣赏一些表现雨中情景的儿童画雨来了;2.学习“先画主题,后添背景”的构图方法;教学重点:能应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手法进行记忆或想象创作。教学难点:结合真实的雨中情景进行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一-播放《小雨沙沙》音乐,师生同唱,雨来了做律动,感受下雨情景。在通过欣赏下雨的录象片段,认真观察下雨时雨的形态和雨中人物的动态,从中感受自然美。
二、欣赏体会1.根据老师的提问,大胆说出雨来了岭南版美术教案http://www.xiexiebang.com自己的感受。这几幅画表现了什么?他们在做什么?下雨时人们用什么雨具?动态如何?(出示人物动态参考图)你从画中学到了什么?——组织学生讲述自己有关雨的故事,雨来了培养团结友爱的美德。
三、学习绘画步骤。学生学习课中绘画方法,教师演示。
四、布置作业,学生练习雨来了。
五、评价拓展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小结
第四篇: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策略探析
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策略探析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美术教学中涌现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文章以国内外研究的相关成果为基础,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进行探讨,提出“欣赏与表现一体,重视体验,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关键词:欣赏与体验教学策略自主参与创作与表现
“欣赏与表现一体,重视体验,回归生活”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中,重视欣赏和体验的作用,突出欣赏和体验的功能的互动美术创作教学策略。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此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将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模糊学科门类界限。它强调以欣赏促进造型表现,以体验促进造型表现,欣赏与创作互动,相得益彰;它提倡学生创作出反映真情实感、贴近学生生活并且有内容的生活化作品。该策略以欣赏积累、学生体验和生活实践作为其美术教学的理念和源泉,强调欣赏创作互动,体验创作互动,师生互动。这是美术互动教学理论在美术创作教学中的具体反映,也符合当前美术教学改革的精神实质。
“欣赏与表现一体,重视体验,回归生活”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程序是:欣赏体验积累信息——激发创作热情和冲动,目标定位——以欣赏体验促造型表现、以造型表现促欣赏体验,欣赏与造型表现互动——生活化作品——师生交流,互评互改——回味思考、充实完善,重新再创作。现具体分析如下。(语文网中网文秘频道)
一、欣赏与体验
这是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积累环节,是学生美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起始环节。学生通过博览群书、欣赏体验,获得大量的间接经验;通过细心观察,体验生活,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从而完成美术作品的原始积累。因此,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读无字书——身入生活、心入生活,又要启发学生读有字书——精读、博览、筛选、吸收,间接认识世界,品尝人生。只有这样,才会给学生积累丰富的信息储备。
二、激情与定位
此环节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激励和思维定向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冲动,促使学生选好创作主题,尽快进入创作的心理状态。这是美术创作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三、创作与表现
有两种具体的操作策略可供选择。第一,以欣赏促表现,以表现促欣赏,这是欣赏与表现共进的策略。具体操作形式为:精读美术作品——临摹作品,加深理解——创作美术作品。在具体的美术创作教学中,教师精选优秀作品,让学生分析并深刻理解该作品的创作方法、构思技巧和语言风格;在此基础上临摹作品;然后,脱离美术作品自由创作,实现造型表现领域的创新。该策略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美术创作的支撑点,有助于克服美术创作教学中学生的畏难情绪,有助于学生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美术创作能力的循序发展。比如在中国花鸟画教学中,笔者精选一些经典花鸟画作品,让学生反复欣赏,使他们对中国花鸟画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幅临摹。然后,笔者让学生抛开范画,自由创作,实践证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画出了许多个性突出、生活气息浓厚的绘画作品。因此,欣赏——临摹——创作是行之有效的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方法。(网中网友情提示:发表论文请选择正规刊物)
生活化作品教学策略。该策略偏重于学生的体验感悟,尊重学生的思维自由,主张创作出反映学生生活和真情实感的生活化作品。它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原理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高度概括了开展生活化美术创作教学的理论依据。另外,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也表明儿童认知的发生起源于活动。生活化美术作品创作教学策略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创作的形式。在这一教学策略指导下,学生的思维是自由敏捷的,创作出的作品形式是活泼多样的,内容是特色各异的。对学生的生活化美术作品创作,笔者作了严格的规定:①一周一幅,课余创作,周一交上;②题目题材内容自定;③学生互改互评,教师分出等级,作品成绩记入美术综合成绩;④定期展览优秀作品,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生活化美术作品创作教学是整个美术创作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自主参与
这是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评价环节,包括批改和讲评两方面。作品的批改是教师了解学生反馈信息的重要环节,主要有教师批改和学生互评、互改两种形式。作品讲评是以学生作品为依据,通过从实践到理论上的深刻剖析和概括,给学生以启迪和感悟,这是培养学生美术造型表现能力的教学环节。此环节特别强调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突出了学生在造型表现领域讲评中的“自主参与性”,互动性强。具体操作方式有:①学生为主的师生互动式讲评。教师穿针引线,引导学生评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评价功能,师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②教师为主的师生互动式评价。教师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或问题,以专题或讲座的形式讲评,理论性较强。③学生互评互改,主要用于生活化的美术作品创作,这种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参与性”。美术作品讲评时应注意:①讲评应有计划、有主题、有中心。②美术作品讲评时要让学生讲话和思维,要突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性。③教师讲评重在激励和实事求是的表扬,要评出学生的创作劲头和积极性,在讲评中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提高。(语文网中网文秘频道)
五、升华的艺术
此环节是学生对自己作品的重新定位、思考和充实完善,也是学生二次创作的过程。它既是对美术作品讲评的反馈,也是学生思维的质的飞跃。没有二次创作,就不是完整的互动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合成策略。因此,此环节是互动美术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欣赏与表现一体,重视体验,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既符合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具有较强的时代精神,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第五篇:小学美术《造型表现》专题讲座感想
浅谈学习讲座《造型表现》领域感想
黄炎洪
听了崔老师的讲座,我对不同领域在设定分目标中不同的设定,有一定的感想,“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在这一学习领域,课标对于学生在感知造型元素、造型形式原理、造型表现力、培养造型乐趣等方面都做了系统、严谨的界定和要求,但我觉得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强调学生自由表达主观的精神、情感和观念。因此我认为,造型表现领域绝不是单纯的“术”课,他是强化了的“术”与“道”的结合体。基于这一点认识,我认为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淡化“专业”色彩,重视备课与造型之“道”
我始终认为,专业水平体现着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越高,自然对教学越有利。但我们不能把专业素养与水平等同于授课水平,而轻备课!许多老师就片面的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造型表现领域更倾向于表现,以自己的专业水平,给“小不点们”上好这样的课,绰绰有余了,甚至于放弃了认真备课的态度。我想这样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强调的恰恰是要教师有意识的削弱造型领域的专业性特征,使其更加趋向于教育功能和普遍性!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获得的更多的是一种感受性内容,加上课时设置又少,如果我们不用心研究课堂教育教学的规律,简单地用专业化角度面对造型表现的课堂,无疑是步入了歧途。
二、课堂教学中学会取舍,注重学生“体验过程”
教无定法,无论运用怎样的教学模式驾驭课堂,我们都不能忽视教育的本体——学生。要让学生们喜欢我们的课堂,能够自由的表达主观的精神、情感和观念,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我们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不知不觉中,学生的“造型表现”时间不够了或者没有了,究其原因,我们还是对“术”太不放心,讲不完是绝不会“放手”的。因此,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我们更应该思考一下如何学会取舍,还学生于本体,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体验其创作和表现的全过程。
三、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他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质量,便于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还让我们的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