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生殿书评
《长生殿》的主题之我见
10中文1班 袁舒琳 1012100019 昔日勾栏争唱孔洪词,今朝众口尚议《长生殿》。作为清初剧坛双璧之一的作品,洪昇的《长生殿》以其卓越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占据着中国戏曲场上一个偌大的位子,也赢得了案头上经久的、热闹闹的赏读、品析。而对于《长生殿》的研究,争论的热门之一就是对它的主题思想的理解。在这里,我也试图在文字间探究出些东西。
大凡文学作品,多寄情寓意于故事、文本结构等,这部作品自然也不例外,可是,它的故事讲述、行文安排同时也带来了思想主题解读上的复杂性,带来了“政治主题”、“爱情主题”和“双重主题”等看法上的“百家争鸣”,甚至夹带而来了一些批评的声音。这点主要表现在以写杨贵妃之死的第二十五出《埋玉》为界的前后两部分的内容、场子安排上。但是细读作品,个人觉得在政治与爱情上两者还是很统一、主题还是较为明确的。
在《传概》里作者就道出了故事的大意,指出这是写妃子皇帝之间的情爱,以及他们的遭际。“唐明皇欢好霓裳宴,杨贵妃魂断渔阳变。鸿都客引会广寒宫,织女星盟证长生殿。”并且是“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要赞扬“真心到底”、“精诚不散”的至情。但是作者同时也申明这不是简单的爱情剧,他也表达了另一个意思:“然而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告诫人们“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应该说这两者都是作者的心中之意,欲出之言,而且作者也找到了一条将两者和谐统一的途径,这就是“增益仙缘”、用仙佛之家的虚、空思想来颂扬至情和告诫世人,让原为孔升真人、蓬莱仙子的唐明皇、杨玉环下界来经受人间磨难、历愁城苦海,而后悟通红尘、得返仙界、正果乃成。这一点可谓贯穿全文,《闻乐》里“纵吹弹舌尖玉纤韵添,惊不醒人间梦魇”、《密誓》中的“天上留佳会,年年在斯,却笑他人世情缘顷刻时”等谶语性质的话语多处可见。这种手法也见诸于很多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它的运用,除了考虑到接受群体的欣赏心态和习惯以外,还有颂扬经历过重重考验而后的通悟或者感情的升华,在这里就体现为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犹如历九九八十一难之后的两心相通,情超生死。当然,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劝诫,对“乐极哀来”的劝诫,对统治者享乐有度的劝诫,对站在臣忠子孝对立面那些人的劝诫。这种种劝诫,通过这种仙神教诲,能够让人们更易接受,能够让作者免除某些麻烦、灾祸。
不过这两种心中之意应该还是有所侧重的,或许就像某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双主题,一主一副,而情者为主。生于民族斗争、抗清斗争还此起彼伏的清初的洪昇,生于科场案和文字狱等思想专制手段正雄赳赳地抬起头时的洪昇,加上“累叶清华”的世家大族的命运变迁和个人的生活遭际,应该说对于明朝的灭亡、外族的入侵多少会有感觉、有触动、有想法,但是,这种思想应该不会非常深厚,至少在写这部《长生殿》时不是最主要的情绪。作者在《例言》中说到“盖经十馀年,三易稿而始成”,历时之长和易稿的次数说明作者的创作思想前后有了发展变化,而之前的《舞霓裳》“入李泌辅肃宗中兴”,应该是偏向于政治主题的,而后来“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借天宝遗事,缀成此剧”,由政治主题的重心偏向了爱情主题。在《自序》里他也点明写作的直接缘由是看到前人作品作恶,有心削去史家秽语,想扬“忠厚”之旨。我们可以这样猜想,作者本来是写了一部不是令自己很满意的政治主题作品(《舞霓裳》),但是突然间灵感爆发,发现了一个足以“擅场”的言情方式,于是纵横文才,激动地改编成一段富有特殊色彩的帝王恋情。作者所谓的“乐此不疲”,当是指这种思维的开拓、妙转吧。而因为个人的生平经历和前面《舞霓裳》等中的政治思想的影响,作者保留(甚至是有意保留)了政治方面的因素,并以劝诫为名,不惜冒诸种风险加以敷衍,来一段荡人心肠的《骂贼》,来许多帝王“弛了朝纲,占了情场”的揭露与指责。
关于情与戒、爱情和政治的处理、看待也可以从其它地方看出作者的旨意。前面说到作者用了仙神劝诫的叙事方式,这种方式的运用就点出作者意在表达“情到真时,万劫还难朽”的至情,所谓的享乐贪欢,只是杨玉环和唐明皇所历之劫,所谓的社会矛盾,只是“作为促成李、杨爱情发展变化、生离死别的社会因素描写的”,“描写李杨爱情活动的典型环境”,而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正是在这种典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种爱情可以说是作者的理想爱情,一种平等的、两心相知相许的、生死不渝的爱情。“情缘总归虚幻”,这里并没有佛家的色空思想,浅层上是作家手笔,深处可以说是意旨所托,即爱情要褪尽单纯的贪欢,要褪去俗世情魔的干扰,要在精神上有所升华,达到另一层境界。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意旨所托,所以作者笔下的主要人物才被美化成了神仙,杨玉环没有了和安禄山的污乱之事,只是性情“娇痴”,唐明皇也没有了强夺子媳之过,甚至朝纲的败坏也是奸臣祸乱之故,也所以有了后面大篇幅的浪漫主义的至情阐述,有了这样的叙事结构安排。一方面洪昇要在李、杨两人身上传达出某些劝诫,一方面他也要在两人身上寄托自己的爱情理想,这点有意为之的“矛盾”在《看袜》和《弹词》中借众人之口作者“有意”地点了出来。一方面有郭从谨对天宝皇帝宠爱贵妃致使干戈四起、生民涂炭的“痛恨”,有听曲人对此的“痛心”,另一方面又有李生、女贞观主等人的叹惋怜惜,这两方面的声音都可以看作作者自己的声音,作者在这里让这一干人物来代言、来表达自己的心中之意。但是,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这两方面的声音并不对等,怜惜之声远大于指责之声。就连有点“历史代言人”身份、弹唱出“弛了朝纲,占了情场”的李龟年,在他的弹词中对李、杨的褒扬还是大于贬的,他的弹词,更像白居易的《长恨歌》,爱情悲剧的味道浓重。
在分析《长生殿》的主题时还有一点需要指出,那就是《霓裳羽衣》一曲在作品中的多重使命。最直接的,正如《传概》中所点,“唐明皇欢好霓裳宴”,它是作为李、杨贪欢的“物证”出现的,“欢好”一词即可品出它有点陈后主《玉树后庭花》的味道,当然,作者所赋予它的“基本属性”根本不同于《玉树后庭花》,这点在《闻乐》中它“惊不醒人间梦魇”的谶语作用可以读出,而且后来唐明皇和杨贵妃也是趁着月宫奏演该曲而“重圆”的。应该说它更像一个情劫的象征,通过这一情劫来表现作者的至情理想。此外,《霓裳羽衣》曲也是杨玉环聪慧的见证,是李、杨知音相许的见证。这些都可以看出情这一主要意旨。而在最后的《重圆》里作者道出了“旧《霓裳》,新翻弄。唱与知音心自懂,要使情留万古无穷”,这里的知音很好玩味:一者应是《霓裳》曲的知音,最明显的就是李、杨两人。这句话就是他们对彼此的心声。而二者就是这部作品,这部“新翻弄”的作品的知音,这里就是作者对隐含的读者的呼唤,呼唤那些能够能够读懂这部作品的人。而谁又是能够读懂《长生殿》的人呢?在这部作品中,不知读者有没有注意到李謩这个人物的出现呢?一开始他是以一个偷曲人的身份出现的,而后看袜时他作为一个旁观者对杨玉环的死做出了同情的表态,在《弹词》中他又扮演了一个寻曲的角色,并引出了李龟年的一番兴亡感叹。自然,这一人物的出现有剧作家戏曲笔法的圆熟运用于中,但是洪昇却借李龟年之口高赞他为“知音”,虽然这主要是因为他对乐理、对《霓裳》曲的喜好与知识,但是从上文所分析的代言身份,又何尝不可以猜想这“知音”二字也包含有对整一部作品的知与识,不是听出了其中些许的高山流水之意呢?
看完《长生殿》之后我又找来白朴的《梧桐雨》一观,似乎有点明白了为什么洪昇会“辄作数日恶”了,因为他心中有了一个浪漫的叙事结构,有了一段想加以颂扬的至情,当然,也有一些想寄予其中的“美”的劝诫。
第二篇:第五章《长生殿》
第一章洪昇及其《长生殿》
第一节《长生殿》的作者
洪昇,字昉思,号稗畦,又好稗村,南屏樵者,浙江钱塘人。出生没落世家,在京曾从王士祯、施闰章学诗文。生活穷困。其间写《长生殿》剧。康熙28年,因“国服未除”演《长生殿》遭弹劾,与会者侍读学士赵执信、台湾知府翁世庸等因此革职。时人有诗叹曰:“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事后不久即回杭州。康熙43年,乘船访友的归途中,酒后失慎,堕水而死。
洪昇的创作涉及诸多方面:
诗:先以诗闻名天下,深得当时诗坛领袖王士祯、浙西词派开山祖师朱彝尊、性灵派大诗人袁牧、格调派创始人沈德潜的赏识。诗集有《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另有不少见于他书的诗作。
词:一生爱好填词,有词集数种,然不传。能见之者,见于他书之少数而已。曲:所作不在少数,但传者同样有限。
剧作:传奇有:《长生殿》、《回文锦》、《回龙记》、《闹高唐》、《长虹桥》;杂剧有:《四婵娟》、《天涯泪》、《节孝坊》。《青衫泪》、《西蜀吟》不知是传奇或是杂剧。然而传者仅《长生殿》、《四婵娟》两种而已。
《四婵娟》包含《谢道韫咏絮擅诗才》《卫茂漪簪花传神笔》《李易安斗茗话幽情》《管仲姬画竹留清韵》四个单折短剧。其中《李易安斗茗话幽情》写李清照丈夫赵明诚任淄川守时,两人夫唱妇随,公事之余,将俸银收购书籍字画等以供赏玩。某日,两人品茗斗茶,明诚建议把古今来的夫妇闲数一番,清照欣然从之。明诚将历史上萧史与弄玉、相如与文君、梁鸿与孟光以至于李益与霍小玉、张君瑞与崔莺莺等等夫妇一一数来并将他们分别归入美满夫妻、恩爱夫妻、生死夫妻、离合夫妻四等,继而又认为自己与李清照“情缘两得,才貌并佳”,乃是第一等的美满夫妻,完全可“做人世夫妻榜样”。剧作对“噙住了一点真情”的夫妻关系,尤其对“情缘两得,才貌并佳”的理想婚姻给予了充分肯定。
第二节洪昇的代表作——《长生殿》
一、《长生殿》的三易其稿的创作过程
从《长生殿例言》可知:
约康熙12年,与友人严定隅在杭州皋园,“谈及开元、天宝间事,偶感李白之遇,作《沉香亭》传奇;
康熙18年左右,客居京师,“亡友毛玉斯谓排场近熟,因去李白,入李泌辅肃宗中兴,更名《舞霓裳》”;
康熙27年,再次修改,专写李杨“钗盒情缘”,更名《长生殿》。
二、《长生殿》对以前同题材作品的批判与继承
以前同题材作品颇多,较有影响的作品有:唐白居易诗《长恨歌》、陈鸿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元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白朴杂剧《梧桐雨》,明屠隆传奇《彩毫记》、吴世美传奇《惊鸿记》,清初孙郁传奇《天宝曲史》。其实影响其创作的则如焦循《剧说》卷四所说,洪昇“撰《长生殿》杂剧,荟萃唐人诸说部中事,及李、杜、元、白、温、李数家词句,又刺取古今剧部中繁丽色段以润色之,遂为近代曲家第一”。对于这些作品,《长生殿》时有所批判与继承的:
1、立意有所取弃:作者在《长生殿例言》说,“史载安禄山多污乱事,予撰
此剧,止按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为之”。在《自序》又说:“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这里,作者提到三个作品,但他明确表示不满的是“二白”之作,这暗示,在立意一点上《长生殿》是仅按“陈鸿《长恨歌传》为之”的。
2、构思有所借鉴:这从其创作过程看得出来。初稿于“开元、天宝间事,偶感李白之遇,作《沉香亭》传奇”;次稿“去李白,入李泌辅肃宗中兴,更名《舞霓裳》”,走的仍然是《彩毫记》与《惊鸿记》的路子;而第三稿,专写李杨“钗盒情缘”,方才别开生面,成“为近代曲家第一”。这说明,他是不满“二记”的写法的。
3、艺术有所继承:如关目与细节描写方面,《彩毫记》之《海青死节》与《罗袜争奇》之于《长生殿》之《骂贼》与《看袜》,就有明显的借鉴关系。又如《天宝曲史》重音律,而《长生殿》为戏曲作品中音律最严之作品,当受其影响。
三、《长生殿》的主题思想
大体有三种说法:“政治主题说”、“爱情主题说”、“双重主题说”。
1、“政治主题说”以为洪升借李杨故事表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具体又分:
(1)抒写亡国之痛。如袁世硕《试论洪升创作<长生殿>》:抒写郁积在作者心中的亡国之痛。
(2)垂戒来世。如陈玉璞《驰了朝纲,占了情场——读<长生殿>札记》:写驰了朝纲,占了情场招致的社会悲剧;
2、“爱情主题说”以为剧本描写的重点是李杨爱情,主题也是爱情,其他描写,则只是背景而已。
3、“双重主题说”以为其包含有“政治与爱情”两方面的内容,但又有“矛盾”、“主副”、“统一”等说法。
对此问题,可以这样来理解:
首先,作者在《长生殿例言》说,“史载安禄山多污乱事,予撰此剧,止按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为之”。在《自序》又说:“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这里,作者提到三个作品,但他明确表示不满的是“二白”之作,这里暗示,在主题上《长生殿》是仅按“陈鸿《长恨歌传》为之”的。而陈鸿《长恨歌传》的写作意图是明显的:“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这和作者《长生殿·自序》中所说的“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是完全一致的。这说明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是就是“垂戒来世”。
当然,作者在第一出《传概》中又说,“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这又作何理解呢?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此地无银三白两”的障眼的手法,其目的不过是逃避“文字的审查”而已。否则,他为什么又在结尾时“旧《霓裳》,新翻弄。唱与知音心自懂,要使情留万古无穷”呢?这显然暗示,作者希望“知音”们不要只把它当“情而已”的东西看而应看到他后面的更深层的寓意,而这里面的寓意即前面说的“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之寓意。
其次,从洪升和其他作品的作者对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上,也可以看出《长生殿》的寓意来。具体说,对以前的作品,除“芟(shãn)其秽墁,增益仙缘”(同兄弟吴舒凫序《长生殿》),一概删出史家“秽语”以存“诗人忠厚之旨”之外,便是又增加了唐明皇因“占了情场”而“弛了朝纲”从而导致权奸构衅、安史祸起的内容。这些新增加的内容,足以说明剧作的写作目的之所在。
最后再从剧作的具体处理来看,它明显分为两部分。作品前半部分,主要写
李、杨的享乐生活即所谓“占了情场,驰了朝纲”,表现其“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的“乐极哀来”的故事,从中总结教训以“垂戒来世”。后半部分用想象手法,写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而且最后两人也月宫团圆,并“居忉利天宫,永为夫妇”,但作者却暗示“情缘终归虚幻”。这说明,作者以为李、杨所谓生死不渝的爱情,不过是“虚幻”如梦而已。
由上可知,《长生殿》的主题思想应该理解为:批判唐明皇“逞侈心而穷人欲”给国家、民族甚而是自身造成的灾难,表达作者“垂戒来世”的创作愿望。
四、《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第一,杰出的语言成就:
(1)音律和谐、格律谨严,吴梅以为明清传奇第一。
(2)曲牌与宫调的运用:曲牌通体不重复,宫调两折间也不重复;
(3)语言简洁传神且富动作性。
第二,人物性格鲜明:如杨之娇妒,李之恣纵、国忠之奸诈,禄山之狡黠,郭子仪之忠直,雷海青之义烈等,无不栩栩如生。即如《惊变》中贵妃之娇,《骂贼》中雷海青之“义”之“烈”,四伪官之厚颜无耻,均令人过目不忘。
第三,结构安排巧妙:总的看前实后虚,前写李杨“逞侈心而穷人欲”的豪华热闹,后半写“乐极哀来”的冷落凄凉,不但使悲剧色彩浓烈,而且使“垂戒来世”的主题更集中、鲜明、突出。再从选材看,“芟其秽墁,增益仙缘”,“专写钗盒情缘”,不但使线索明晰,而且也使情节相当集中。
第三篇:长生殿读后感
长生殿读后感
长生殿读后感1
?我的“长生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小时候与读书的经历,并从中悟出了写作的道理。
目光滑过一行行黑色的字体,最终落在最终一段,我想起了自我——
一二年级,虽然不用写作文,可每一天的日记都让我头痛。晚上回到家,我便翻开作文书……过了几天,我被教师表扬句子写得生动,在教师赞赏的目光下,我心里却不是滋味。因为很多好词好句我都是从作文书上摘下来的。
三年级,我开始尝试不依靠作文书,自已动笔写作。当作文再次被表扬时,我心中充满了欢乐与自豪——这是我自我的想法,自已的体会,自我的辛勤劳动的结果。当时还不太明白为什么会这么欢乐,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才明白,作文还是要有真情实感才好!
读了《我的“长生果”》,我感受颇深。它教会了我书籍的重要性,还让我了解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好作文!如果作文中缺少了真情实感,即使再多华丽的语句,也可是是别人的东西。不仅仅在作文中,在生活中,在处事中,我们也要做实事求是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靠自我的真本领,仅有自我用心地创造,辛勤地付出,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真情实意……”我喃喃自语,细细地体会着这个词。
长生殿读后感2
?我的“长生果”》是我前天刚学过的一篇课文,一开始我还以为长生果是一种神奇的果子,可我又发现长生果这三个字是加了引号的,而且这一单元是关于书的单元,我猜想写的肯定是一本魔书。读完之后我才知道“长生果”原来是指许多有益的书。前半部分讲了作者怎样迷恋书,后半部分讲了作者从书中得到了启示,提高了作文水平。
其中,我对后半部分作者的领悟受益匪浅:“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于是,我想起了暑假的那五篇日记,那一篇《钓鱼》得了个“优十”,因为我写的是真实经历,因为是真实经历,所以我找饵、挂饵、扔杆、挂钩、提线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就连鱼的形状、大小、颜色也历历在目。而那些“甲—”的文章可能是借鉴模仿的太多,该自己写的却没写出来,缺少真情实感,让人读着不真实。
但要把真情实感写的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并不容易,它需要多读书,读好书,需要积累好词好段,我现在读书是不少,但缺少积累,我以后要继续读书,多积累,但这需要一个呕心沥血的过程。
长生殿读后感3
我读了著名作家叶文玲的文章《我的“长生果”》后,感触很深。作者用优美的句子,流畅的语言,丰富的词汇,给我展现了一个小女孩渴望读书的画面。
作者从小到大的“读书史”随着年龄和阅读量的增加开始转变,可从小画片到连环画再到文艺书籍或大部头小说,无不显示作者对书的热爱。接着,作者又述说了少年时代读书时学以致用,在作文上悟出的两个道理,这让我感到如文中所说“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我也真正感受到,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我也爱书,也是一只“小书虫”了,可我就不愿像作者那样做笔记,我认为把书“装”在脑子里就可以了。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啊,再好的记性也会忘记一些事情,所以才要看看阅读笔记,“刷新”一下,才不会把书中的东西忘却。我也要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让笔记成为我的一座宝库。
书,能在在何时何地把你带进知识的海洋;书,能在在何时何地带你领略人生的真谛;书,能在在何时何地让你感受爱的奇迹。
长生殿读后感4
最近语文课上学到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我的“长生果”》,作者居然愿意一次次的读一本书,即是读了100遍也一样,即使是外出旅游,也只要带一本书,那么我呢?也要感慨一下了。
其实,书是我们的好朋友,是你,让我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是你,给了我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你,提升自己的悠扬,是你,扩展了我的视野……你是我们形影不离的好友。
书!是你告诉我那些我未曾经历的故事,让我能够身临其境,那便是古老的历史书。书!让你掌握了写作的技巧,能够写自己的文章,那便是灵活的作文书。书,让你学会了如何幽默,让我能够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不愉快和困难,那便是使你,整天将笑挂在脸上的笑话书。可爱的书,是你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书,是你在默默的奉献着,是你教给了我们知识,是你教给了我们做人,是你让我们受益匪浅。在二年级的时侯,一到题难住了我,世界上最小大鸟是什么鸟?这时我就找你,得到了一个准确的答案,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如果没有野外生存必读,那你如何在非洲原始森林里避开野人的追杀?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读呗!是书帮我们克服了这些难题。
书是我们的好朋友。书,谢谢你让我找到了知识的源泉。书,谢谢你让我的双眼开阔了视野。书,谢谢你让世界鸟语花香,如果没有你,那原本这个草翠花开的地球就会变的冷冷清清,和月宫一样。我们只能像守株待兔似的期待着阳光的`来。
书你就想一列火车,载着我欣赏一路的风景……
长生殿读后感5
这个星期我学了课文,课题是《我的“长生果”》,看到课题,我就一直在想:“长生果是西游记里的人生果,还是现在的苹果呢?”读了课文后,才是书。
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讲作者叶文玲小时候流光溢彩的读书生活。这篇文章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作者开始看学校图书馆里书的那一段。在文中,作者把图书馆丰富的图书比喻成磁石,让我觉得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并且这一段使我感觉到作者看书到了入迷的程度。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曾两次讲到作文,那两次的题目分别是《秋天来了》和《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我觉得比较好的是《秋天来了》那。“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人间。”这一小段作文描写使我认为作者的比喻、拟人和排比写得特别好。并让我觉得作者很有主张,什事情都往与众不同的方面去想,想象力超级丰富,这是作者身上的两大优点,而且,作者的构思别出心裁,是我最需要学习的一个地方。
返回文章的前半段,我觉得作者写看书囫囵吞枣,这我就不明白了,如果不看清楚就不可能吸收到书的全部精华。
这篇文章使我明白一点道理:作文,要写真情实感,构思要与众不同、有鲜味,不然的话写出来就像一堆废纸,毫无意义。
长生殿读后感6
书对我们青少年来说,是有益的、也是有趣的。学完叶文玲老奶奶写的《我的“长生果”》这篇文章,它使我觉得书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叶文玲老奶奶从小非常喜欢看书,每天一放下书包就奔向“绿洲”——小镇的文化站。几个月的功夫,这个小图书馆所有的文艺书箱,叶文玲差不多借阅了。
所以她的作文常常居全班之冠。她上初中后,课余时间都用在借阅书籍上了,因为读了许多的书,她从而学到了许多的好词佳句,因此她“创造”了一篇800字的“小小说”。到了年迈的时候,她还想扎进头去醉心读书。
学完这篇文章,我知道了读书读得多了,写起作文来就更得心应手了,而且读书应多抄些书上的好词佳句、精彩的段落,这样子既可以锻炼自己的记忆力,有增强了自己的理解力,一举两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读好的书对自己是有益无害的,而且,书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是要看自己能理解多少书中的意思,总之,我们应该这样做: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让我们携起手,一起读书吧!
长生殿读后感7
众所周知,杨玉环与王昭君,西施,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美女”这一称号也给她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命运和别人得不到的利益,比如帝王的宠爱,但我觉得作为生在古代的美女,尤其是作为亡国之君身边的宠妃,却往往很自然地被人视为“红颜祸水”。无论是昭君,貂蝉,都难逃这样的命运。身为唐玄宗贵妃的杨玉环,在那样的一个大环境里,即使追求的是简单的幸福,也总是会有那么多的无可奈何。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对杨玉环的描写,也是杨玉环给我的初印象。对于古代的女子来说,最高的荣耀莫过于成为君王身边的宠妾,过着如“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的生活。因此后宫便多了勾心斗角,你死我活的斗争。而她,这位“芙蓉如面柳如眉”的以胖为美的女子,却能“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集一身。”但这样的皇恩浩荡,对于她来说,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
第四篇:读《长生殿》有感
读《长生殿》有感
——浅析《长恨歌》和《长生殿》中李杨爱情故事的渊源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从产生以来,历史记载、民间传说、文学作品都对其有很多的反映,其中以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奠基,白朴《梧桐雨》继承,而洪昇的《长生殿》则是继它们之后又一部成功的作品。
《长恨歌》是《长生殿》最早的写作依据。《长恨歌》的内容来看,是以爱情为主线的诗歌。它是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其中《长恨歌》内容的戏剧冲突主要表现在事件冲突和感情冲突两个方面。其中事件冲突表现为,“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土,千乘万骑西南行。”唐明皇的太平盛世和夜以继日的欢爱被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给沉重地打破。无奈君主只能离开皇宫,幸临西川。而白居易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的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认为是唐明皇沉溺于杨贵妃的姿色,荒废政务。在情节冲突方面,“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马嵬坡下将士们哗变,在将士们的逼迫下赐死了杨贵妃。从此,唐明皇就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茫茫的无奈之中。“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对杨贵妃的无限思念常常让他痛苦万分,面对曾经携手走过的地方,不禁黯然伤神,他感到无比的孤寂。白居易的《长恨歌》塑造这样一场爱情悲剧,把爱情的永恒、美好瞬间的定格幻化成比天地还要长久的情感憾恨。正如诗中最后一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更突出表现了作者对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同情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长恨歌》笔下的李隆基和杨玉环是带有浓厚的理想色彩的形象,他把他们当作爱情悲剧的男女主人公加以同情,极力渲染了他们的爱情,同情他们生离死别的悲剧。而忽略了政治上的一些因素,只要是作为帝王和妃子之间的爱情都不可能是单纯地以两个人的意识为转移,有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无可奈何。造成李杨爱情悲剧的不是爱情的本身,而是政治的原因。
洪昇的《长生殿》则是以爱情加政治的主线,把白居易所回避的政治问题加以着力描写。洪昇本人也明确地说《长生殿》是“专写钗盒情缘”,即以表现李杨的爱情为主,一方面通过总结爱情悲剧劝诫统治者,昭明穷奢极欲必祸败随之,反对纵欲主义倾向;另一方面通过总结爱情悲剧表现兴亡之叹,寄寓了深层的爱国情感。它的主题可概括为: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叙写了李杨的“钗盒情缘”,体现着作者对人生、爱情的思索;通过再现天宝年间统治阶级任人唯亲、穷奢极欲、沉溺声色,致使生民涂炭、国破家亡的历史事实,寄寓着作者“垂诫来世”的意图,表达了作者对乱臣贼子、变节乞怜者的痛恨和对忠臣良将的赞许,全剧寄托着作者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和历史兴亡之感。这里谈谈其中的爱情方面,总结李杨间的爱情大致可以分为性爱、情爱、挚爱三个阶段。他们的爱情由浅入深,由不专一逐渐地专一和成熟达到痴情的程度。杨玉环本为一宫女,因为她美貌无比而且擅长优美的舞姿,就把唐明皇深深地吸引住了,而且唐明皇与杨玉环都有喜爱乐曲的共同点。因此,他们互相倾情,彼此都对对方产生了好感。《定情》一出则写出了唐玄宗见到她的第一印象,即为:“昨见宫女杨玉环,德性温和,姿容艳丽。卜兹吉日,册为贵妃”于是唐明皇便草草决定册封她为贵妃,此时他们的情感是肤浅的,唐明皇只是沉迷于她的美色,唐玄宗较多的迷恋于她的美丽的脸蛋和妙曼的身材,着眼于外表。同时白居易《长恨歌》中用诗描绘了这个情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可见此时他们的是一般帝妃间所常有的权势与美色的交换,是浅层次的情感交融。
后来随着李杨相处时间的增多,彼此加深了对共同爱好的了解。唐明皇的爱情从不专到专一,杨贵妃也力争唐玄宗对自己的专一。在《禊游》这一出里面,在唐明皇让虢国夫人侍宴,见到这个素面佳人的唐明皇又开始心动不已。但杨玉环她不愿去迎合唐玄宗的心思,假做欢颜留自己的姐姐虢国夫人在宫中,她不希望玄宗的朝三暮四。因此惹恼了唐明皇与他大闹了一场,结果她被唐玄宗放逐出宫,遣送回家。杨玉环在家中对唐明皇日夜思念、茶饭不思,整日以泪洗面,她认为触怒龙颜,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再睹圣颜,而此时宫中的唐明皇面对没有贵妃的皇宫,他总是感到“对景总是生憎,触目无非惹恨„„ 若不召她回来,教朕怎生消遣”。他意识到自己对杨贵妃已用情至深。可是出于帝王的尊严、皇宫的规矩,不知该如何是好。于是高力士参透了唐明皇的心思,便帮唐玄宗出了一妙招,高力士去杨府向杨贵妃诉说皇上的矛盾心理,于是有贵妃《献发》一出:“只为欲表我忠肠”,“全仗你寄我殷勤„„止鬓鬓发数根,这便是我残思断魂。”唐明皇见后心生怜爱,又将杨贵妃复召入宫,两人再续情缘。但是“真情”种子成长过程中不免要经历些许风风雨雨,正如一句歌词所写“阳光总在风雨后”。唐明皇虽钟情于杨贵妃,但他仍不忘后宫佳丽三千。他背着杨贵妃,以自己身体不适在别殿就寝为由,但皇帝之尊驾幸梅妃。杨贵妃发现后非常恼怒,因此就有精彩的《夜怨》和《絮阁》,虽然她过去曾表示:“愿承鱼贯,敢妒蛾眉”,但此时的她只坚持“钗不单分盒永圆”的理想爱情。她希望得到玄宗专一的爱,便当面揭穿和谴责李隆基的变心和不专,并以缴还钗盒相威胁。这时杨贵妃被自己的感性认识冲昏了头脑,她真挚的感情压过了理智,她无暇顾及后果,只把心中的一腔怒火宣泄出来。唐明皇对于这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式的宣泄只是软言应付,并没有拿出皇帝的权威呵斥她,而是内心悔恨,通过这件事他感受到了杨玉环的真情。至此,两人的爱情达到了情爱的阶段。白居易《长恨歌》也有诗为证:“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密誓》一出是李杨爱情的高潮。李杨爱情发展到了挚爱阶段,二人“七月七夕感牛郎织女之事,私誓生生世世愿为夫妇,则君王臣妾未曾有者”。这完全是痴情男女的海誓山盟了,说明他们的情感进 入到了一个更深的阶段。《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表现出李杨爱情的发展达到了最高境界,原来肤浅的爱情开始让位于两颗真心的结合。《埋玉》一出,而人的感情更到了愿意为对方牺牲自己的程度。马嵬坡之变是对盟誓后李杨爱情的严峻考验,面对军队的哗变,杨贵妃虽也十分留恋自己的生命,但是为了不让唐明皇为难,她自愿请死,表现出她对情爱的忠贞不渝及责任意识。无力自救的唐明皇面对军队的威逼,只好牺牲杨玉环来保全自己。杨贵妃死后,唐明皇触景伤情日夜思念杨贵妃,真挚的不可抑制的爱情更加强烈地从他的内心流露出来。《闻铃》、《哭像》、《雨梦》等出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唐明皇对贵妃的思念。《冥追》等出则表现出死后杨贵妃仍然对唐明皇深爱,始终想要陪伴在他的身边。但最后,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大团圆的结局。给这一对生死离别遗恨绵绵又痴情苦恋刻苦相思的情人以神话式的结局:双方在牵牛织女星的撮合下,最终在月宫团圆,成为神仙眷侣。
作者洪昇以李杨情缘作为一个最佳视点,以帝妃之恋来展现整个社会的全貌,写出了当时背景下爱情必然受到政治的牵绊。而作为帝妃这段特殊的爱情,更加会对政治产生影响,第一出《传概》中写到必然是“占了情场,驰了朝纲”。洪昇在歌颂至死不渝的爱情的同时也写出了历史的真貌。生活在清初的洪昇对唐明皇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荒淫、腐化的揭露,对安史之乱所作的分析,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因此,《长生殿》是在描写一个“精诚不散,终成连理” 的爱情故事,主题是歌颂和赞美生死不渝的爱情,但也寄寓“垂诫来世”的意义。作者围绕爱情的主要线索,在《赂权》《契游》《进果》《骂贼》等出中,深刻地描写了宫廷的荒淫腐朽,奸臣的专权误国,外戚的奢侈淫靡,朝廷的倾轧内斗,表现了尖锐的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人民生活的痛苦,真实地反映出天宝之乱的历史背景,暴露批判了统治集团的罪恶,显示出作者的政治态度,增加了作品的现实意义。但这部反不占整个戏的四分之一,而且都是为爱情服务的,表现了爱情的曲折变化,由浅到深直至死别再到重圆。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他们的爱情是多少现在年轻人所渴望追求的。当代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由于自己的忙碌常常用一句古诗“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来化解。但我还是特别喜欢里面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姚丹 2011010644
第五篇:长生殿
埋玉
——读《长生殿》有感
(07级社会工作班夏群)
爱情从来不是两个人的纠缠,现实中如此,戏文中亦如此!戏台上的爱情或春情,大多演绎着小生小旦春梦难圆的忧愁别绪,《西厢》如是,《牡丹亭》亦如是,此类皆沾染着传奇的气息,叫人讳莫如深,而摆脱对传奇的注释,如《玉簪记》般回归至对现实的伤别,则更直切点明一沉甸甸的文学母题——伤别之情。伤别之情,本该是秋水边情人间的悲和吟唱,但当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大义相关联时,一切不再简单归结为情,更多的应是历史的反思,在历史的反思中,阐释对情和爱的悯怜,此类剧之佼佼者,一曰《桃花扇》,一曰《长生殿》,二者皆清初作曲,欲以史事影射和探索明代灭亡的根源。相较于桃花扇上李香君血染的民族大义,我更偏爱长生殿下无人私语时的情和马嵬坡上魂归香陨的悔所产生的强烈反差,况谁曾料:“堂堂天子贵,不及莫愁家!”
《长生殿》系清初洪升作,历十余年始成,共四十九出,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戏剧家白朴剧作《梧桐雨》,讲述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一个是半生精政的帝王,一个是霓裳翩翩的妃子,他们的爱情立于盛世的基础,“升平早奏,韶华好,行乐何妨”,太平天下好日头,但如亘古不变的模式一般,国家的兴衰总是与背负权力的女人相连,一旦一个女人拥有权力便言藏下命定的谶语,玉环也不例外,“燕市人皆去,函关马不回。若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
大唐盛世的雍华和安史之乱后的破败映衬出剧目情节的曲折以及在此背景下趋离于寻常人的情感体验,或许有人偏爱《定情》折中“惟愿取情似坚金,钗不单分盒永完”的情物,有人偏喜《密室》折中“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亦有人为《哭像》折中玄宗“把哭不尽的哀情,和你梦儿里再细讲”的悲情所动容,而我则以《埋玉》一折中生死情别最动人怀抱。
情别,这一沉甸甸的母题,不止是小儿女间“只愁你形单影只”“ 只愁你衾寒枕寒”的寻常愁绪,也还有国之将亡,生死不由己的诀别。《埋玉》一折就是在中唐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这一具体的历史背景下,运用浓厚的冷色调来勾勒和渲染这一母题的形态——离别向来都充满哀情,更何况是生死诀别!
“长生殿,恁欢洽;马嵬驿,恁收煞”,《埋玉》一折,自是因安禄山造反,破潼关,唐玄宗匆匆弃宫闱,被迫远赴成都至马嵬驿。马尾驿上,六军哗变,怨国忠专权招乱,遂诛国忠,然国忠虽诛,贵妃尚在,众军意欲杀之。这是一场个人与历史的纠葛,也无疑让历代的文人墨客感怀不已!作为一个君王,玄宗虽高呼“宁可国破家亡,绝不肯抛舍你也”,然在集体意志和仓皇情境的压力下,选择的权力不再于他,因为结果只能有一个,他也“只得但、但凭娘娘罢”,这就是他的选择,也是杨贵妃的选择,“陈远礼,你兵威不向远寇加,非逼奴自杀”,一个“逼”字道尽贵妃的无奈和悲切!生死别离,仓促间,本应是儿女情长,但历史给他(她)们的对话却充满着小情与大义的交缠,但这情与义交缠的片语仍让人唏嘘不已,尤其是《缕缕金》和《摊破地锦花》两支曲子。
会哭其实并不稀奇。人生在世,哪有不伤心弹泪之时,更何况一朝生死、魂隔阴阳,可对于一位阅历百态的帝王来说,哭泣不再是种对本能的反射,因此,没有到情深之处,哪能“魂交颤,泪交加”,这泪水里倾诉着无尽的悲哀和身不由己的无奈。“堂堂天子贵,不及莫愁家”,生在君王家,哪能像寻常百姓家所谓的那般坚贞,甚至以命相抵,当然我不怀疑唐明皇“若是在加禁,拼代你陨黄沙”的真情,因为情感可以真切流露,但情感不代表行为的发生。撇开《长生殿》的整体结构来讲,《埋玉》一折本应该写尽唐明皇的无限情长,而不是在悲允的边缘所展现的内心挣扎,这种挣扎恰恰表明结果已经明了且经过深思熟虑,杨
玉环的死在所难免,因为如果让杨玉环死不是李隆基深思熟虑的结果,如果不是情义与权力的冲突,那么《闻铃》和《迎哭》中的情就不会那么真实、那么深刻。看罢《闻铃》中的李隆基:“只悔仓皇负了卿,负了卿!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亦有《哭像》中的李隆基:寡人如今好不悔恨也!“我当时若肯将身去抵挡,未必他直犯君王;纵然犯了又何妨,泉台上,倒博得永成双。”这是如何的悔,悔不该当初逃不过对失去权力的惶恐,悔不该当初缺少共生死的勇气,而这又是如此无可厚非,天子岂能为一女子负天下,只有当失去政治权力的寄托,无奈放开帝国面对自己时,对往事的回忆成为生活的主要部分,曾经的美好与眼前的孤寂,怎不生的一悲与悔,早知今日当初便将身去抵挡,这是历史的托词和悔痛!所以,我一直觉得,不似《牡丹亭》中“情别”重于表现“情深”,《长生殿》的“生死诀别”却重在道出情的无奈和悔!
“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玉环以社稷的面纱为自己披上最后一件衣裳,“云想衣裳花想容”,“当年貌比桃花、桃花,今朝命绝梨花、梨花”,桃花繁簇,三千宠爱集于一身,梨花纯白,风雨摧残,断送天涯。一场喜一场悲,人生也不过是聚聚散散!
《埋玉》一折,折断本剧的两端,毫无疑问,也如丝线穿连着前后部分,“这钗和盒,是祸根芽”是对这段痴情的一种否定,情越痴,受伤就越深!但同时又昭示着这段情未了,可以说这金钗钿盒是贯穿全剧的一条主线。定情时,愿似他并翅高飞,牢扣同心结合处,埋玉亦相伴,虽至蓬莱,朝夕佩玩,思量再续前缘。这钗和钿的命就是贵妃的命。前生里,这金钗钿盒如它的主人一般,雍容奢华,它记录着追逐幸福的成本,君王的爱情成本不似平常人家间的半生嫁妆,不似杜丽娘柳梦梅、张君瑞崔莺莺的相逢相别,君王的爱情被政治的权力放大无数倍,身处其中,一定得谨慎和自持,和所有伟大的君王一样牢牢把握住自己的权杖,否则一不小心就可能万劫不复,切忌一“痴’字,痴情者只念相守,而全然不顾相守的基础和爱情的法则——生存,一旦根基崩塌,昔日的密语私誓又算的了什么呢?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悲剧即在于此,站在权力的顶端,却只缠绵于声色舞乐,视野里只有几多儿女情长,分不得一丁点心思于朝政,这种情总不能长久!但中国文人总偏好于大团圆的故事结局,即便这本是一场悲剧。马嵬坡上,香魂归西,一切物质层面的感情都归结于死亡的背离时,精神层面的满足就显得十分诱惑,“花动游人眼,春伤故国心。霓裳人去后,无复有知音”,这是多么惆怅的感怀!祸乱渐渐远去,长安的安宁更凭添几分思念,闻铃肠断,见月伤心。当卸下权力的包袱,便一心一意追寻精神上的满足,并在神秘的宗教仪式中寻找安慰,不管是相思成疾还是药物幻像,天女的成全,月宫的相会,不知慰藉了多少痴男怨女的心啊!
历史是一部经文字润饰过的故事,文学是对历史的择选和自身情感的掺杂,爱情是文学题材中难舍的主题,而情别则是爱情主题中不朽的情节。《长生殿》是一部历史,记录着宫廷生活的奢华和大唐兴衰转变的画幕,刻画出唐玄宗、杨贵妃、杨国忠、安禄山等一众历史人物;《长生殿》是一部文学作品,它的故事、它的人物都有别于正史,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体现的是中国文人的情感体验和历史兴衰的纠缠;《长生殿》是一部爱情的史诗,跌宕起伏的篇章描绘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悲欢离合,生时洽洽,死时切切,他们爱情是对历史的嘲弄,不要说爱情受历史的摆布,而是爱情给了历史无数个美丽的梦!同时,《长生殿》所展现的生死离别,更让人为之呜咽,有些时候,爱情的双方也是身不由己,相对于小人物的无奈,君王更是如此,情之深深,悔之浓浓!
死生仙鬼都经遍,自作天宫并蒂莲——戏文里的结局是两个人的结局,而且是永恒的厮守,不管世事沧桑,爱情始终是两个人的情感,如这世上痴男怨女们的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