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门话的文化解读
海门话的文化解读
张华
南通是一个奇怪的地方,几乎每隔几十公里就是一种不同的口音,一个县的人听不懂另一个县的语言,出了县就好像出了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讲一方话。南通话的盘节复杂,如皋话的敦厚凝重,如东话的新清婉转,通州话的本色纯朴,通东话的韵味悠长,而海门话,更有让人解读不尽的空间。
我有一个外地的朋友,在海门生活了很多年,应该算是海门通了,可他还是感觉海门话中有很多让他费解的东西。他举例说,海门话中的“夫妻三个”就不能理解。男为夫,女为妻,合为“夫妻”,分明是“两个”,何来“三个”?我急中生智,信口释疑:孩子是夫妻爱情的结晶,是夫妻之间重要的纽带,海门历来看重家庭的美满和睦,所以就将父母和小孩合称为“夫妻三个”了。朋友看着我,半信半疑,似懂非懂。吴语是汉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方言,其祖语可以追溯到两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海门话隶属吴语,承载了很多历史文化的遗存,至今仍然保存着一些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已经消失的古汉语特点,说来都是文绉绉的。如我们我们把“爱人”称作“娘子”,称“自己”为“吾”,称“他(她)”为“伊”,称“不”为“弗”,称“找”为“寻”,称“父母”为“爷娘”,称未出嫁的年轻女子为“小娘”,将“脸盆”称作“面锣”,将学生交的“学费”称作“学钿”,将“穿衣服”称作“着衣裳”等等。海门话有着古文的精练。“不”是“拗”,“不要吃”就是“拗吃”,“不要说”就是“拗话”,“不要开”就是“拗开”(“OK”),喝酒进行到白热化阶段,在讨论是否再开酒时,凡海门人都会警觉,这是最能锻炼人的听力的。根据语言学家对声母、韵母、声调的分析,用海门话来诵读古诗文,在平仄的掌控和押韵的协调上更臻美满,尤其是仄声中入声字的处理,颇有吟唱文化的特质。我们上初中那会儿,老师们用的基本上都是地道的海门话,读古文也不例外:“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读来摇头晃脑,倒也是声声入耳,荡气回肠。
凡文化底蕴深厚的方言,莫不以生动形象为特征。海门话中有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用法,很值得玩味。如海门人将跑得很快,说成是“跳出来跑”。试想,还有什么能比跳起来离开地面跑得更快的?每听到这个词,我就不由得想起电视剧中众多武侠高手腾空飞奔的情景。海门人称“小孩”为“小官”,称“新郎”为“新小官”。“小官”是人生的起点,“新小官”是结婚后在人生旅途上的另一个起点,可见海门人对于婚姻的重视程度。再比如,海门人称“男孩”为“猴子”。男孩,好动而顽皮,这与猴子的习性相似,这一借喻手法的运用,将男孩的特征表现得入木三分。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我们将人身上的“积垢”称为“黑漆”,将“闪电”称作“忽闪”,将事情“没有进展”说成是“蟹沫无气”,将“打嗝”叫做“打急勾”,将“去年”叫作“旧年头”,把“明年”叫作“开年头”,将“干爹”和“干妈”称作“寄爷”,将“碰巧”称作“当当碰了恰恰上”等等。方言是一个地方的注脚,如果对海门话加以仔细考察,我们从中还颇能听出些文化来。比如在农村,常称“种地”为“种花地”。原先我对“种花地”这种说法不甚理解,在一次偶翻《海门县志》后方恍然大悟。海门素有“江滨乐土、粮棉故里”的美誉,在经济作物中以棉花居多。因此,在下地时很多人都称“种棉花地”,但这种说法不免冗长,为便于表达就逐渐简化成“种花地”了。再后来,就成了“种地”的代称。“种花地”与“种地”之间仅一字之差,却诗意顿生。如果这种推断成立的话,海门人倒是有着几分浪漫的。我们海门人称“中饭”为“点心”,是海门人好客,恐中饭不丰怠慢了客人,而把“中饭”轻描淡写地说成“点心”?还是因中饭为午时,刚好为一日之中心而得名?真是不得而知了。我们还把“勤俭节约”称为“做人家”,一个“做”字,将海门人持家的细致、精巧描述得极其传神。海门常会把做事不负责任、不考虑后果的人斥之为“海蛰”,这未免让人云里雾里:“海蛰”又何以成为骂人的代名词?其实,海门有几十公里的海岸线,我们的先祖以出海捕鱼为生,而海盗常滋事扰民,“海蛰”实为“海贼”之意,表示对海盗行径的深恶痛绝。有一次和外地客人吃饭,结束时我让服务员把水果“抬上来”,客人很是不解:小小一盆水果,干嘛要兴师动众地“抬上来”?追根究底,席间竟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海门还在描述“烫”、“刺”等感觉时,还会在这些词语后面加一个“人”字,“烫人”、“刺人”,一切以人为中心,很有些以人为本的意思。
海门话中有些词的表现力更是惊人,光形容颜色的就“碧波爽清”、“绯红炽拉”、“腊扎金黄”、“花离斑烂”、“赤乌滴黑”、“灰色堂堂”、“煞白敞亮”等等,外地人要全面掌握这些词汇其难度可想而知。海门是较“土”的方言,有些话与普通话哪儿跟哪儿都挨不上边,如怕人想(怕痒)、好子客(老实本份)、有心相(有耐心)、初光生(基本上)、老油条(油腔滑调的人)、小揩面布(手帕)、泛乌百老(很多)等等。更有甚者,如寻掐博(找麻烦)一词,更像是英文单词“trouble”(麻烦)的音译,让人想不到的是,中外两种语言竟能在海门话中得到如此完美的统一。
几乎所有的方言都有些让人捧腹的笑话,海门话自然也不例外。曾听朋友讲,若干年前,一个海门人在北京的大型商场买东西,营业员很热心地用绳子把一大堆东西扎好,但绳子拎的一头留得太长,于是,我们的海门老乡付完钱指着绳子对营业员说:“麻烦你帮我在上面尿一尿(绕一绕)”。光天化日之下,营业员闻之顿时满脸通红。一番口舌之后,误会终于解开,但笑话算是永久地留下了。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说:“中国的文化保存在语言中。”海门话既是海门人交际的工具,同时又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他们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的独特感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的乡情乡俗、价值观念、喜怒哀乐等等,都沉淀在方言里,构成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其中绝大部分至今仍鲜活如故,让我们不得不惊叹海门人对母语的解读能力和再创造能力。说到海门话,就不得不提到满载哲理、智慧和情趣的海门山歌,年长一些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淘米记》,没有人不知道“摇船郎”的,古人云:“言之不足,歌以咏之”,我们不无担心,海门的年青一代,在某一个性之所至之时,还会用海门山歌来直抒胸臆吗?
第二篇:文化墙解读
六(3)班文化墙解读
班主任:王亚战解说员:周源 曾婧媛
尊敬的老师,领导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我们六年级三班33名同学欢迎各位领导来到我们这个‘’大家庭。‘’我们班是一个团结、奋进、创新、和谐的集体。我们班的班级口号是: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一个地方,这——就是我们班的文化墙,我们在这里展示风采,我们在这里书写梦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幸福空间,畅想未来。‘’八个大字,我们在教室,学校这幸福的空间里学习,奠基美好的未来。看,文化墙的中间有三本摊开的书,书上有语文、数学、英语的基本知识。书的旁边还有几本‘’百科全书‘’和安全手册。这几本厚厚的书寓意是让我们在无穷的书海里遨游,在书香里漫步.同时也让我们时刻牢记各个方面的安全,让我们对生命负责。
文化墙上的每幅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风格,文化墙的左边是一只大蝴蝶,蝴蝶的翅膀上是同学们画的手抄报,我们描绘着不一样的世界,我们用优美的文字抒发着心中美好的理想。蝴蝶的头上是我们去年踏青时的照片,有拔河的,还有在沙滩上玩的……看我们是多么天真可爱。多么地幸福快乐。
文化墙的右边是一个小房子,上面写着‘’幸福之家‘’小房子里面是我们班经过投票选出的幸福之星。每颗星每个月都会更换。小房子旁边有一个向日葵,上面写的是我们的班规,是对同学们最起码的要求。叶子里写的是我们的班级口号。
我读书,我快乐,我们的读书角也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地方,每人都把最爱的书和报献出来,与他人交流。课余时间,同学们在这里遨游知识的海洋,吸收知识的营养。读书角的上面是我们班的奖状它——是我们班的荣耀。同时也增加了我们的自信,激励我们争取更多的荣誉。为了锻炼我们的能力,提高我们的素质,我们人人都是小干部,人人都有自己的岗位,这就是我们温馨的‘’家‘’,我们为拥有这样的学习乐园而骄傲,我们会团结互助,努力进取,为班级争取更多的荣誉,在这空间里幸福快乐的学习。
我的解说讲完了,谢谢领导老师们的参观!
第三篇:德国文化解读
德国文化解读——人类文化苍穹的双子星座
糟乎?美乎?褒贬不一的德语
语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出这一民族的文化特性。在当今世界上,德语虽然不能与汉语、英语等语种的规模相提并论,却是欧洲联盟中最大的母语,全欧洲约有9000万人说着德语长大。在历史上,德语也有过它辉煌的时代。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由于德国人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德语曾一度大量进入科技领域,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科技交流语言。德语作为一种语言,人们对其褒者有之,贬者有之,其自身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糟糕的德语”
德语属印欧语系中的日耳曼语族,与荷兰语、丹麦语、挪威语、瑞典语、英语等是近亲。因此,学过英语者再学德语,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学起来会比较快。笔者有一次与几位德国朋友聊到中国的方言问题,特别提到汉字在沟通和紧密中国文化方面的极端重要性,说如果中国也使用拼音文字,那么普通话与粤语、闽南话以及吴语的区别决不亚于德语和英语的差别。一个说粤语、闽南语或吴语的中国人学习普通话,就像德国人学英语和荷兰语一样。话虽如此,德语毕竟与英语不一样。初学德语的中国人首先会在三个方面不太适应。一是德语句子结构“反常”。许多句型属于“框式结构,动词常常要放到句子的结尾,听德国人说话时,一定要等到最后句子结束,才能明白其意思。于是,德语成了一种所谓“让人着急的语言”。二是德语名词都有自己的性。凡是名词到了德国人嘴里都有它的性别。于是,桌子成了阳性物品,房屋属于中性物品,而长凳又是阴性物品。总之,一切事务都分为阳性、阴性和中性。三是数数时很别扭。无论汉语、英语,数字的表达都是先数十位数再数个位数,到了德国人口中则完全倒过来。中国人说二十八,到德国人那里就成了八和二十。德语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往往使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一时无法适应,而闹出一些笑话。
19世纪下半叶,俾斯曼由于以铁血政策统一德国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开创社会保障制度而成为欧洲最伟大政治家,许多人因而慕名而来。其中一位美国女士专门雇了一名翻译陪她去德国国会,聆听这位德国宰相的演讲。俾斯曼的演讲很有气势,也很长,中间不断受到热烈的鼓掌。这位美国女士惟恐漏掉翻译过来的每个字,拼命靠近她身边的译员,但是译员闭口不言。她用胳膊肘推了译员几次,他仍然没有反应。这位美国女士实在忍不住了,只好问道:“他在说些什么?”得到的回答却令这位来自大西洋彼岸的女士意想不到:“不要着急,夫人,我在等。他的动词还没说呢。”
对德语的框式语法结构感到不满的人不只是这位美国女士。专门研究德国文化的斯泰尔夫人也曾在一篇论文中抱怨,在德国,人们根本就无法进行有意思的会话,因为德语的语法结构总是把句子的意思放到句末,在这种情况下,当一个人在说话时,其他人无法中途插话,产生“插话所能起的愉快作用,而这种插话方式在法国就能使讨论活跃起来”。
对德语评价最差的恐怕要数大名鼎鼎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了。他曾在一篇名为《糟糕的德语》的文章中写道:“德国报纸上一个一般的句子都是无比卓越和印象深刻的珍品。这句子要一个通栏的四分之一;其中包含所有的10个词类——不是按正常的次序而是混杂的;主要是由作者当场构造起来的复合词,这些词在任何词典里都找不到......还涉及14到15个不同的主语,每一个都有它本身的圆括号,加上这里那里一些额外的圆括号,其中再包括3至4个插入语,都再堆在一起插入在一对大括号中间——跟在后面的才是那个动词,然后你才第一次明白那位写作者是在说些什么;在那个动词后面——就我的理解,这仅仅是为了装
饰——写作者堆上‘有、是、曾是、曾有、未成’诸如此类起这个作用的一些词语,然后这个不朽的成品就告成了。......对一个外国人来说,要学习如何阅读和理解一张德国报纸,永远都是不可能的事。”这位美国大文豪还在它的《欧洲游记》中称德语是一种“可怕的语言”、“死语言”。他夸张地宣称,一位智者“可以在30小时内学会英语,30天内学会法语,而要学会德语,得花30年时间”。看来,在马克·吐温眼中,德语确实很可怕。
其实,对德语没有好感的不只是马克·吐温,列夫·托尔斯泰也曾形象地把德语比作看不到尽头的铁路线。
德语的发音也令人不敢恭维,与其它欧洲语言相比,德语听起来很生硬。一次,笔者与朋友在一起神侃时,聊到德语的发音,才知道欧洲大陆流行一种说法:“法语是贵妇人的语言,意大利语是少女的语言,西班牙语是上帝的语言。德语却成了毛驴的语言。由此可见,德语听起来好比有人把铁钉钉进木板。还好,我小时候虽然不是一个好学生,但还没有坏到被强迫去上德语课。”
魅力德语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像马克·吐温那样,对德语抱以不友好的态度。事实上,德语有着许多语言所不具备的优点。
德语在一定程度上张显着德国人的思辨文化特征。有人说,颠来倒去的德语句型结构非常能够体现出德国人的思辨特性,因此,与其它语言相比,德语更适合作为学者、哲学家和法学家们的语言。正因为如此,德国成了思维的王国。
德语也反映出德国人的个性特点。例如,在大多数国家,人们把祖国比作母亲,因为祖国是养育人们成长的地方,她体现着对子女的一种母亲般的慈祥爱护。而德国人却把祖国比作父亲。在德语中,祖国(Vaterland)是由父亲和国家组成的复合词。这既反映了德国社会男性家长制的浓烈文化印记,也从一个层面说明,在德国人眼里,祖国就像父亲那宽厚的胸膛一样,给人一种安全感,是强有力的保护者。
在德语中,名词都有自己的性别特征。但是,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德国人对一些事务的定性实在令人费解。例如,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太阳有一种阳刚之美,月亮则属于阴柔之列。而德国人却不这样认为。在德语中,“太阳”是一个阴性名词,月亮反而是阳性名词。大概德国人自己也感到这一点与其他民族的感知不太一致,一位德国作家因此专门进行了解释:“‘太阳’(die Sonne)是一位女性,与‘欢乐’(die Wonne)同韵。......太阳是一位母亲,她的温暖宛如盖在倍受寒冷煎熬的孩子身上的羽绒被。”仔细想想,德国人的解释也不无道理。在人类的共同感知中,人们从小在母亲的怀抱中长大,母亲的怀抱就是温暖的和快乐的源泉。加之在气候想对寒冷的德国,太阳被视为生命之光,因此,将太阳比作母亲,是最贴切不过了。而月亮的冷峻、严肃,的确带有明显的男性色彩。
文如其人。德国也像德国人一样,极具严谨性。由于名词有性、数、格的限制,各伺其位,不管一句句子有多么冗长,不管其中单词的排列有多么乱,人们总能有条不紊地将句子的意思理清楚,而且决不会像英语那样容易出现歧义。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用德语签订国际条约就不怕会出现不同的解释,不会出现扯皮现象。
像中国人跨地区交流时要说普通话一样,德国也有自己的“普通话”——高地德语。德国虽然不像中国那么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但“方言”成分很浓。在历史上,德语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在北德地区,人们一般说低地德语;在南部地区,人们说巴伐利亚方言、土瓦本方言和阿雷曼方言。这些方言至今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在中部地区,如果一个外国人从东部的德累斯顿经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直到德国西部小城特里尔,他会在一路上听到萨克森方言、黑森方言和法兰克方言等中部方言。正因为如此,一些学过正轨德语的外国人初到德国时,往往会一头雾水,听不懂德国人在说什么。众多的方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体现和保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性。从这一角度,丰富的德语方言也是当今德国文化多姿多彩的原因之
一。当然,为了沟通的方便,德国人通常都会说高地德语,尤其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中,在电视和剧场里,高地德语还是大行其道的。
虽然有很多人不喜欢德语,嫌其发音过于生硬,句子过于冗长,但钟情于德语者大有人在。据统计,除了以德语为母语者外,世界上还有5000万人在学德语。德国人喜欢自己的语言自然不必说,外国人钟情于德语,不外乎出三个因素:
其一,是德语本身的魅力。有人认为,根据德国的音乐标准,作为一种美丽的语言应该有许多元音,有圆润的音调。德语在这方面的优势并不突出,但它有一种巨大的美学魅力,强大的组合词功能使它善于表达深沉的思想和浓烈的情感。一位俄国作家曾这样评价德语:“它更像雷格玩具箱里的塑料积木,所有部分都可以互相拼接。想用它拼装什么,都留给每个人自己决定。”
其二,人们钟情于德语,还在于现实的需要。德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人们渴望了解它、学习它,而实现这些目标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掌握德语这一交流工具。此外,德国作为欧盟内部最大的经济体,蕴藏着巨大的商计,吸引着周边国家的人们去那里寻找工作机会。因此,德语在波兰、俄罗斯、匈牙利等东、南欧国家以及土耳其都很有市场。
其三,对于一名外国人,也许学习德语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德国文化的巨大魅力以及德国文化在西方文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自西方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德国人无论在文学、哲学、音乐等领域,还是在科学技术领域,都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成就,令世人惊叹不已。于是,通过学习德语探究德国的文化,就成了外国人特别是我们东方人领略西方文化精髓的一条捷径。歌德曾说过:“如果把德语学好,世界上其它语种就不用学了。”这话虽然有些夸张,却也体现了这位大文豪对德语的信心。
第四篇:海门学习报告
走进新教育之门---海门
------海门拾贝 实验小学 李燕
伴着明媚的春光,我们一行44人在县教育局的组织下,4月 21 日至 28 日,奔赴全国新教育之门---江苏省海门市。在海门,我们小学组主要在海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能仁小学跟班学习新教育,现在把学习情况向老师们做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在海门的这8天,我们先在能仁小学观看了他们的晨诵课展示、德育课程展示、课堂教学变革、阅读课程、教研活动中的同课异构、听课评课活动、优秀青年教师倪颖娟主讲的怎样缔造完美教室、学校文化、绘本教程展示,又观看了国家级非遗海门山歌剧《江海英雄周江疆》、参加了学校统一组织的社区活动“绣品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出示课件),还和他们互相交流了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聆听了新教育办公室吴勇主任的报告《以专业的情怀做教师》,另外我们还聆听了国家督学成上荣老专家做得报告《卓越课程与儿童研究》,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陈国安做得报告《教育课程研发刍议》,另外还观摩了海门市读书节的有关活动。参加这所有的活动,给我的感觉是所到学校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如沐春风;接触的教师都渗透着一股教育的大气、严谨、活力、创新和一股新教育的灵气。海门——它不但是长江通往大海之门,更是通往至善至美的教育之门。我分两个方面来介绍:
一、触动心灵的细节文化
一走进海门能仁小学,学校的细节文化真是让人感动。一进大门,就看到“你今天微笑了吗?”(出示课件),然后他们的墙壁文化更是让人感到贴心。(出示课件),这些朴朴实实的话语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教育,这样的文化其实也起到了提醒学生的作用,每天学生一到学校,就会和它进行心灵上的对话,这样也避免了老师每天苦口婆心地诉说。老师们的一举一动也深深打动了我。真是细微之处见真教育。如海门能仁小学的升国旗仪式,没有发言学生的高高在上,没有老师的慷慨陈词,有的是老师和学生的现场交流。升旗仪式结束后老师回收授带时,不但态度虔诚,而且动作轻柔。这个细节带给学生的是无声的教育,其效果远胜于老师的苦口婆心。海门的课堂教学也是见真功夫。他们的教学智慧在解燕燕的课堂也得以体现,我就不多介绍了。
另外我们还到了麒麟小学、海门中学、南通小学,我们主要学习的他们的校本课程,像能仁小学的“读书章”文化(出示课件);麒麟小学的“教育从李春花开始” 的德育文化(出示课件);中南国际小学的与国际接轨文化(出示课件);一所乡镇小学的“京剧”文化(出示课件),还有利用学校的一棵银杏树做得银杏文化。这些文化特色,真正把学校建成学生学习的学园,生活的乐园,真正做到“面面墙壁会说话,一草一木皆育人”的境界。
我想,海门为什么每所学校细节文化都做得这样好呢?我听了吴勇主任的报告,才有了认识。吴勇是全国新教育办公室主任(出示课件),他说,做教师应该都有一种专业的情怀来做教师,什么是情怀?它就是一种情感,一种情爱,一种情愫,一份情意。我们海门的教师都很忙,每年要接待来自全国的考察团几十次,但我们的老师都很快乐,他们都具有敏感之心,智慧之思考,聪明灵感之行动,所以海门才创造了今天教育的精彩。海门市有着深厚的教育积淀。20世纪初,清末状元张謇目睹民生疾苦,回乡进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主持兴办了许多所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学校,在全国创下了41个第一,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因此,每年从海门进入清华北大的学生有二三十个。海门的老师信仰是“在任时学生称颂你,分别时学生怀念你”。我想,他们这种教育的专业情怀,教育的专业眼光,教育的专业技能来工作,怎么能不让自己的教育工作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呢?他们对教育怀有一颗敬意之心,对讲课怀有一颗诗意之心,对学生怀有一颗
善意之心,对教学策略怀有一颗创意之心。这样,何愁做不好教育这件事?
二、语言朴实的报告会
在海门,我们共聆听了三场报告会。有前面我提到的全国新教育办公室主任吴勇做得《做具有专业情怀的教师》的报告之外,还聆听了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陈国安做得《教育课程研发刍议》,他的报告共分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我国教育改革趋势。他谈到课程改革成为核心,课程的整齐改革逐渐明显,在改革时以人为本,以生为价值,并在改革过程中提倡多元化。教材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接轨,即要回到草根教育。
2.理想的课程是什么样子。新教育课程构想的导向就是让老师和学生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用一部经典来滋养小学生活,课程研发首先要教师进行发展,通过课程研发,对老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进行转变,站在学校教育的问题上而不是站在世界的问题上来进行教育,教育要面向地域文化,让这个地域的孩子成为本地域的文化人。
3.理想的教育改革。陈博士指出,理想的教育应与民族文化和谐共进,教育的改革就是为了人的发展,教育还要与现代科学相互促进,教育是时代精神的重塑。他指出,99%的努力汗水+1%的天赋灵感=成功。但应该想到的是成功背后1%的天赋灵感要比99%的努力汗水要重要的多。所以,在改革中,希望每一个教育人首先发挥的是自己的聪明才智,然后才是努力汗水,4.教育改革目标。语文改革,首先要注意文化与文字,在文化变革中积累汉字知识和培养民族思维;然后注意文化与文学,用文学文本进行文化熏陶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文化与生活,用文化要义为学生的人生积累素养精神;最后是文化与社会,用各种文化文本让学生了解社会、理解历史、怀抱世界。
5.新教育改革未来的学校。未来的学校要给学生一颗善良的心;让学生有一种文化归宿感;所有校园人都有一个快乐的心情;影响社会所有人一生阅读的兴趣。
第三场报告是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的做的《卓越课程与儿童研究》,这位睿智、记忆力极好的老人不用稿子,不用课件用形象的语言、简单明了的说了卓越课程的开发与儿童研究的关系。(出示课件)他指出:
1.语文教师进行教育活动必须要有语文课程、语文文化,语文教学必须渗透语文文化。建议语文教师一定要懂哲学方面的知识,譬如经常看《新华文摘》,这是一份不错的哲学刊物。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一定注意我们进行的教学不是教学而是进行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师开发卓越课程,一定记住我们走进教室不是教学而是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就是一种跑道,跑道就是课程,课程要有目的,要有计划;课程就是一种桥梁,一头是学校,一头是社会,所以在开发课程时要想到桥梁的长度够不够,桥梁的宽度够不够,把世界当成桥梁的宽度,做一个世界人那要想到为学生搭建的桥梁桥墩重量够不够。
2.卓越课程开发是一种机会。这种课程是一种学习机会,为学生的学习打开了一扇扇窗户,在打开窗户时要想到怎样把这开发的课程当成精彩的礼物送给学生,让学习感到成为学生是幸福的事,把课程当成馈赠给学生的礼物。
3.让课程成为一块学生前进的跳板,让学生跳的更高、更远。4.卓越课程一定要为了儿童,从儿童的需求出发,以儿童为主题,实际上儿童本身就是课程,儿童要成为课程的创造者。
5.学生在教室里学习是一种行走方式。在这里学会合作,学会竞争,我们老师要让学生把知识转化成智慧,让知识活在学生的实践中,生活中,活在合作中、探究中。
在教学中,教室就是一个大舞池,老师就是一个领舞者,讲课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了解儿童,让我们的教学成为看得见的教学,看不见的教育。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第五篇:海门学习心得体会
海门之行心得体会
2016年10月24日,我有幸到江苏省海门市学习。我们先后到了海门的实验小学,通源小学,东洲小学、证大小学,听了老师的授课,也和校长及研发课的老师作了交流。通过短短两天的学习,参观,让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同时也从这些教师、身上,学到了许多。现在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回顾教师们的优秀课堂,我们听了两节语文课,一节数学课。我们可以看到老师上课模式。他们采用的是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他们的宗旨是,“先学顺导,实练精教”。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老师精讲。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互相评价。来掌握知识。课堂上体现了多学少教的形式,改变了过去老师一言堂的形式。每一位老师的课都是实实在在的,不像以前的课,满堂灌。讲课的教师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了解学生的起点,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来获取新知的。比如有位老师执教的《认识分数》,他的设计是先让学生学习教材,合作交流,学生汇报展示,检测等,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教师在课堂上重点起引导学生学习。精讲难点。达到了相应的目的。这样的做法,很值得我学习。这几节课,使我认识到,老师在教学时要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且达到终身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逐步领会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窍门。
二、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我们踏进校门,给人一种清馨的感觉,从学生们干净服装、整洁的教室,听课专注的深情,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活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可以看出来,他们的养成教育做得好,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虽然养成教育我们也在做,但和海门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通过比较,才看到自己的不足,今后在这方面还要加大力度。
此外,海门各所学校的课程开发也是丰富多彩,除了常规有常规的课程外,还成立了很多社团,如书画吧、笛韵吧、围棋吧、珠算吧、二胡吧、创意吧、剪纸吧、珠算吧„„这些社团活动一般都放在下午第三节课,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对比,就看到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我要认真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
所以我根据自己在教学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下反思: 第一,创设生动风趣的情境,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引入生动的场景,把枯燥的学习风趣化!自然、大方,面带微笑,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教师,自然会对这位教师所任的学科感兴趣。第二,优化小组建设。让学生能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合作与竞争的良好局面; 第三,重视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好的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教育不仅对现阶段的学习有巨大的帮助作用,对于未来的学习,甚至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第四,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转变自己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法。积极思考,精心设计,让学生喜欢上自己执教的课。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上出有价值、有质量的课来。同时,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做到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总之,这次海门之行使我收获很多,我也对这次取经进行了深入反思,使我真正体会到新教育理念,使我心动不已,有心动就得有行动,有行动才会有成功,虽然我不够优秀,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一定会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争取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