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与性质(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5 08:49: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三节 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与性质(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三节 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与性质(本站推荐)》。

第一篇:第三节 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与性质(本站推荐)

第三节 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与性质

一、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一)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它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因而它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与意识形态各部门以及政治、科学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1、艺术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与审美意识形态的双重特性。这种双重特性是由它在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1)艺术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社会结构指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结构可以包括经济、政治、历史、哲学、法律、宗教、文学艺术等人类活动的各种形态。社会结构有两个基本层次构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艺术作为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和紧密的,而是间接的和有一定距离的。它以独特的审美性质而拥有相当的独立自由性。艺术和其他意识形态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共同性质,这便是艺术和其他意识形态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是共性;而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则是艺术不仅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而且也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独特性质,是个性。

(2)艺术的一般意识形态特性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特性,即同哲学、宗教以及政治、法律观念一样是通过社会制度于经济基础。

(3)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是艺术的特殊性质,显示着艺术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独特性。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丹麦学者勃兰克斯说过:“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

独特性表现在:

第一,艺术的实践性和主体性。艺术家作为艺术生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通过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才能认识现实、改造现实和创造第二现实即艺术作品。

第二,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就是要符合人的审美目的,合规律性就是合乎美的规律。第三,形象性。离开的感情形象,就没有审美活动,也就不会有艺术。

第四,与形象性相联系的形式美与形式感。形式美即艺术作品可直接诉诸感官的外在形式的美,即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按照一定规律如均衡、对称、对比、和谐、整齐、多样统一等排列和组合的形式,并能唤起美感的审美特性。

京剧中的脸谱和程式化的动作

红色脸 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如:“三国戏”里的关羽、《斩经堂》里的吴汉。

其他:有讽刺意义,表示假好人。

关羽(红整脸)

黑色脸 既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如“包公戏”里的包拯;又象征威武有力、粗鲁豪爽,如:“三国戏”里的张飞,“水浒戏”里的李逵,“杨排风”中的焦赞。

其他:表示阴阳中的阴,用于鬼魂。肤色较黑或面貌丑陋。张飞(黑十字门蝴蝶脸)

白色脸 表现奸诈多疑,如:“三国戏”里的曹操、《打严嵩》中的严嵩。

曹操(白整脸)

蓝色脸 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如:《上天台》中的马武,《连环套》里的窦尔墩。窦尔墩(蓝花三块瓦脸)紫色脸 表现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如:《二进宫》中的徐延昭,《鱼肠剑》中的专诸。

金色脸 象征威武庄严,表现神仙一类角色。有时也用于一些比较有法力的精怪。如:《闹天宫》里的如来佛、二郎神。

大鹏(金色象形脸)

绿色脸 勇猛,莽撞。如:《白水滩》里的徐世英

其他:绿林好汉。

黄色:一般表现性格猛烈。如《南阳天》中的廉颇。

褐色和粉红色:表现比较正直的老人。

山水画中的皴法,也是是技法又不是技法,是形式又不是形式,融入了中国上千年的传统文化,有了自身的形式美。皴法画欣赏:

2、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各部门以及政治、科学等均有密切的联系。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它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也可以反映处在一定社会生活中的热门的正式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宗教观念、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而且还可以反映人们的各种梦想、幻想、情感、情绪、愿望。例如,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反映了“人生就是毫无期望的等待”的现代人生哲学;反过来,也就是这种哲学影响了戏剧的创作。

(二)艺术与哲学

哲学主要从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有普遍性的根本规律的研究,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影响。艺术也可以通过审美创造对艺术家的思维及其思想产生启迪。

1、哲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美学是联系二者的桥梁和中介。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哲学家,也是对艺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美学家。例如孔子。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第二,能促进艺术潮流的产生。艺术对哲学的影响,首次按表现在可以启迪哲学家的思维,产生新的美学观点。

第二,通过艺术形式传播哲学思想。

2、艺术与哲学的区别

首先,艺术用感性形象的方式认识和表现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的心灵世界的。而哲学是以“理论的方式”。

其次,艺术与客观社会生活和自然界是一种审美的关系,而哲学与客观社会生活和自然界是一种纯粹理论的认知关系。再次,哲学主要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而艺术则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

(三)艺术与宗教

艺术与宗教在其早期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在认识与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宗教长期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客观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同时艺术也在不断影响着宗教。但由于宗教反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与艺术的本质区别。

1、二者的相互关系

黑格尔认为,最接近艺术的领域是宗教。艺术与宗教在认识、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某种共同之处。第一,感知、想象、联想等情感因素在艺术与宗教领域中都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第二,宗教与艺术的作用。尤其是在中世纪的欧洲。佛教进入中国后也对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四大石窟中的壁画,雕塑。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2、宗教对艺术的影响

首先表现在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宗教题材和内容。

如文学史中的神话故事。建筑史中的古埃及金字塔,石窟中宗教题材的绘画,更是讲述了“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的佛经故事,塑造出佛、菩萨、天王等人物形象。尸毗王本生便是其中很著名的一個,它講述了尸毗王樂善好施。甘愿舍身割肉以救護一只被餓鷹追逐的鴿子的故事。這類本生故事題材的繪畫作品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十分盛行,到唐代以後才逐漸減少。

敦煌254窟北壁,画面描绘的是佛本生故事。“本生”意即前生,本生故事主要宣扬释迦牟尼前生善行,数世舍己救人的事迹。尸毗王本生便是其中很著名的一个,它进述了尸毗王乐善好施。甘愿舍身割肉以救护一只被饿鹰追逐的鸽子的故事。这类本生故事题材的绘画作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盛行,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减少。

此图以割肉情节为主,做对称布局,尸毗王庄严端坐,右侧是天国诸神,左侧是世间之人,右上方有一鹰追一鸽,向毗王飞来,鸽子落于王右手,乞求保护,王左手举起如讲说状,又似拦鹰护鸽之势。右腿下垂,左腿盘坐,面部半侧作沉思之态。一裸体披发人面带凶相,执刀割王股肉,旁有一提秤人,秤两端盘上,一是鸽子,一是尸毗王。表明尸毗王为救一鸽生命,甘愿割去全身体肉。天神世人围绕王身,或合十供养,或举手痛哭,空中飞天降雨花,踊 赞叹,尸毗王仍镇静自若。同一画面,又是他身体恢复如故的表现。左侧下方三人,一人亲切的抚摸着尸毗王的腿膝,一人回头交语,一人仰天击掌,表现天神世人为尸毗王恢复身体的欢乐。壁画中尸毗王的群臣有的独自垂泪,有的抱紧王膝,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充溢于画面上。本故事和上面的月光王施头故事均始创造于北凉,当时割据郭煌、酒泉一带的西凉政权被北凉消灭,北凉的统治者曾对敦煌施行屠城。悲壮沉痛的画面实际就是当时人民痛苦生活的反映。

其次,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尤其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上。

3、艺术对宗教的影响

首先表现在参与宗教活动上。多声部的宗教歌曲,如《far away》。其次表现在强化宗教氛围上。例如,哥特式教堂。

4、艺术与宗教的区别

马克思的经典言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四)艺术与道德

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与艺术的联系,一方面,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总要通过艺术的内容和精神得以体现,同时,艺术通过其审美的表现,对道德观念的评价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1、前人对艺术与道德关系的认识 柏拉图认为道德与艺术的关系是很紧密的,亚里士多德虽然反对,但也强调艺术的教育功能或“净化”功能,强调艺术的社会的道德的作用。

东方美学更加重视道德与艺术的联系。在先秦典籍中,“美”与“善”两字在不少情况下是同义词,也就是:美即善,善即美。

2、道德与艺术的联系

一方面是道德影响艺术,表现在:

①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表现出来。例如《复活》《玩偶之家》《茶花女》等。

②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在描写和表现人们的道德面貌与道德生活时,必然要融入作家、艺术家自己的道德判断。如小仲马创作《茶花女》。另一方面是艺术影响道德,表现在: ①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作用上。

②对于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改变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五)艺术与政治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政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广泛的。艺术会受到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可以对政治产生影响,二者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关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和引导艺术的方向,可以保障艺术得到更快、更健康的发展。艺术也可以通过自身显现的审美情感和精神倾向,影响政治的方向和发展。

1、政治对艺术的影响

2、澄清两种观点

3、为甚说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最为直接和广泛

4、政治与艺术作品性质的关系

5、艺术对政治的影响

(六)艺术与科学

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它与艺术在本质上有许多一致之处,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区别。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传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和美学观念的变化。艺术也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1、艺术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2、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 表现在:

①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

②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③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于相互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

④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二、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艺术活动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

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括审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木是分析的。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离开理性,理性在分析时代氛围、读选素材和题材、构思主题和情节、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艺术的感性

任何艺术必须以具体的可感的现象形态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而不是皇帝的新衣。

宋代的苏轼评论文同画竹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从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这有力地说明了艺术创作和物象的关系,没有前一阶段对生活的认识不会胸有成竹,—挥而就。

郑板桥在题画竹中,也常说到自己是表现现实,“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林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短短数言,道出了作画就是从生活出发,从具体可感的事物出发,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实现反映生活的使命。

黑格尔也说“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2、艺术的理性 理性就是作品的内容构成中理性思维的运用,就是艺术形象所表现的作家的审美认知。

艺术形象是构思的传达和表现,是艺术认知的物化形态。而艺术的认知是一种能动的认知,不是被动的机械的反映,所以既关系到感性,也关系到理性。

3、艺术的统一性

艺术活动就是要实现形象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中外艺术史上大量优秀作品都是感性生动具体性与理性普遍必然性的完美结合,从而创造出感染人们思想并娱乐人们感官的成功艺术形象。

形象与理性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感性形象是理性内涵的存在形式,理性内涵是感性形象的生命。

(二)艺术活动是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

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但是艺术活动也包含认知因素,认知在艺术活动中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在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认知。

1、情感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具有明显的功利性,比如农民获得庄稼的丰收,会感到愉悦,这种喜悦感和他的实际利益密切相关。

而艺术中的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就是说它是超越了个人实际利害关系的一种情感,是一种社会性或普遍性的情感,比如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比如朱自清的《背影》。

罗中立的油画《父亲》

罗中立的油画那浓墨重彩的老人 并非四川大巴山区的农民 他是黄土地上有生命的雕塑 我们华夏儿女的至尊 认识古铜色 就是从父亲的脸开始 后来,在山石风化的痕迹里 又仿佛看到父亲脸上憨实的笑意 油画里的父亲

是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民 他脊梁上驮着贫穷 脚底下踩着沧桑 终年面朝黄土背朝天 洒给大地的每一滴汗水

都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爱的祝福

2、情感在创作和接受过程中的作用(1)情感是艺术活动的主要的动机之一。毕加索《格尔尼卡》

(2)情感是艺术创作得以展开、完成的主要动力。(3)情感是艺术作品的构成元素之一。(4)在审美接受过程中,情感是共鸣的基础。

3、认知

(1)认知在艺术创作中引导着情感的发展方向。

(2)认知在艺术接受过程中,是艺术作品与接受者发生情感共鸣的基础。

4、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情感与认知的统一是艺术活动的突出特征。

(三)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

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但同时艺术又具有意识形态特性。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它规范着艺术活动的基本倾向,其意识形态特性则是隐藏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透的内涵。

1、审美

所谓审美,就是对美的欣赏和鉴别。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的根本标志就是它是审美活动。

2、艺术的审美特性

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

(1)形象性是艺术区别于社会科学和其他意识形态的一个基本特征。

(2)情感是艺术审美特征的重要内容。

(3)艺术审美特征的多义性是一种复杂的现象。①这是由艺术作品意蕴的多层次性决定的。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寓于各门类艺术的物质材料之中,如文学的语言文字等。第二,包含在作品的形式构成之中。

第三,是作品中的物象、事件、情节等的指称含义和表现意义。第四,文化意义。

②艺术审美特性的多义性与艺术形象的具体性、非概念性而内涵的高度概括性有关。

八大山人 《荷叶双鸟图》 ③艺术审美具有多义特征是与艺术作品具有历史生成性,与不同接受主体对作品意蕴的不同认识、不同感受和体验相关联。

3、艺术审美特性的背后隐藏着意识形态特性。

艺术既是审美的,又是意识形态的,这是艺术的突出特点。其意识形态特性影响、制约、操纵着艺术的审美特性。

(1)审美形象的选择和塑造,是由意识形态特性在创作主体的深层意识中决定的。

(2)艺术审美情感特性的背后,意识形态特性就成为情感发出的基础,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喜爱什么,不喜爱什么,就是建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

(3)艺术审美的多义特性的形成,正是意识形态特性在背后隐藏的原因。

三.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

艺术活动是以特有的艺术语言体系为媒介、以创造形象或意境为旨归的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它凝结为审美的意识形态。

(一)艺术 就是运用特有的语言体系进行审美创造的活动。

(二)艺术活动的目的 目的就是创造审美的艺术形象。

第二篇:3第三节 结课的艺术

第三节

结课的艺术

让结课语给语文课绾一个漂亮的结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要想上好语文课,务须讲究结课艺术。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45分钟,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状。最初1—2分钟注意不稳定,其后20—30分钟学生进入注意力最佳状态。下课前7—10分钟,注意又开始逐渐趋于衰退。临近下课,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分散期,教师应当及时变换课堂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注意力再次反弹,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规律和方法。大凡优秀的语文教师,结课时不是草草收场,不是书到临尾渐渐松,而是课了事未休,课终情更浓,课结智不停,不仅仅使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课内,还要使学生在课外仍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结课艺术是教师的基本功。

但目前有许多在职教师缺乏这方面知识,或者疏于研究,一节课下来,或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或老生常谈,落入俗套;或牵强附会,随意性强。有的甚至把课时挤得满满的,以致“溢”出课外;有的则多余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无事可做。这些无疑会冲淡一节课所学内容,长此以往还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这自然谈不上结课艺术。

其实,一节课结尾该如何收束,应讲究艺术,需潜心研究。

怎样让结课语给语文课绾一个漂亮的结?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文学独白

感染熏陶

文学独白是教师情至高潮的一种难以自禁的倾泻,是教师析理入微时的一种细腻畅快的表达。它能让人深思,让人警醒,让人振奋。记得1991年8月,在旅顺举行的全国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程翔老师教《孔乙己》一文,曾以一段饱含深情的文学独白作为该课的结尾,给听课者留下深刻印象。

‚孔乙己就这样在人们的笑声中死去了。孔乙己静悄悄地死去了。他的死一点也没有惊动这个社会,他的死就像树上无声地落下一片叶子,就像荒野枯死了一棵无名小草。他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度日,最后在笑声中死去。他活着的时候,封建社会公开地侮辱他、损害他,用封建意识毒害他、麻痹他。他盲目地挣扎了一辈子,被别人践踏,也自己践踏自己。这个可悲的下层小知识分子啊,被吃得干干净净,他的人格、尊严、价值被剥夺得干干净净,成了封建教育制度下的一个牺牲品。‛

执教者在这里,以饱满的激情,诗一样的语言,对全文作了总结性讲解,昭示哲理,形象感染,教之以情,教之以理,耐人寻味,意境深远犹如千里洞箫,激起学生的共鸣。

听到此处,我们能不为这样精彩的文学独白而感动吗?这样的文学独白在结尾处给予响亮的“一撞”,其声激越,其声洪亮,给人带来的是多少情的感染、美的熏陶以及理性的思索啊!

二、音乐渲染

余音绕梁

音乐大师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犹如“内在的海洋”(罗曼?罗兰语),虽无汹涌的波澜,却能渗透人的灵魂。使人们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精神可随着优美的旋律而升华。由于音乐的美感愉悦作用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良好影响,因此,许多语文教师运用它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愉悦疗法”,来丰富学生审美情感,增强情绪体验,激发学生向上的道德力量。清华附中韩军老师教杜甫的《登高》一诗是这样结课的:

‚(深情地说):同学们,这首诗大家已经背下来了。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先辈。让我们在乐声中背下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课在《二泉映月》声及学生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

此时,课堂上,音乐声、朗读声构成了奇妙的交响乐;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禁不住留下眼泪。这样结课,易于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强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胜过千言万语。我们在教授诗歌等文学作品时,若巧妙运用音乐烘托、师生朗读等方法,有助于学生理性地、深入地理解所学的诗文。

三、创设高潮

戛然而止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是呆板机械的而是机动灵活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安排一个“高潮”,通过高潮把学生推到一个新的境界中去。正如小说的高潮可以安排在结束一样,课堂教学中的“高潮”也可以安排在结束。程翔老师在教《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便把“高潮”安排在下课前的5分钟内,程老师在分析李白在诗中怎样表现复杂的思想感情时说道:

‚……长安三年,李白并非没有获得高官厚禄的可能,只要他向权贵们稍一低头,哪怕只有一句阿谀逢迎的话,他便高官任做,骏马任骑了。然而,李白的伟大就在于他不愿为了高官厚禄而低下高贵的头,不愿为了荣华富贵就出卖自己的灵魂和人格,那简直比杀了他还要严重!李白在政治上失败了。李白的失败造就了他的成功。他在政治上失败了,但在文学上成功了;他暂时地失败了,却永远地成功了。这就是李白。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这段结束语,充满哲理,生动感人。学生、教师听后群情激昂,然后戛然而止,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余地。可见,在结课时,灵活设计“高潮”,可以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神奇效果。

四、节外生枝

激活思维

传统教学以学生懂为目的,内容听懂了,问题解决了,就大功告成,功德圆满。教者在结课时若能“节外生枝”,设疑问难,定能出奇制胜。一位教师教《石壕吏》,在学生读懂会背全诗并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后,设计了一个“光明的尾 2 巴”:

教者问学生:‚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出来表态。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一问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后来学生一致认为:‚伟大诗人杜甫在《石壕吏》中是通过人物刻画和情景描写来表态的,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出来讲话,但同情谁,憎恶谁,态度是明确的。‛这问题好像节外生枝,但正是这一问,把学生的思维又带到一片新天地,使他们从更高的境界去审视课文内容和所反映的文学现象,使教学出现新的高潮。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光明的尾巴”。

教者善于引领学生在有限中求无限,不断拓展教学时空,将学生引进一重又一重崭新的天地,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在领略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致的同时,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提高,情趣得到熏陶,人格得到完善。

五、承上启下 巧妙过渡

一般老师都比较注意一节课内各环节间过渡语的运用,却很少注意在单元与单元、课文与课文、一节课与一节课之间内容的过渡。有经验的老师不仅注意到这些问题,还特别注意在同一篇课文内不同课时之间创设结束语,使上下课时之间上下勾联,自然得体,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如程翔老师在教《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是这样结课的:

‚明明是爱国青年,却被污蔑成‘暴徒’!明明是自觉的情愿,却被造谣者说成‘受人利用’。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先生能不义愤填膺吗?他能不站出来为死者说一句公道话吗?他能不挺身而出来揭露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吗?鲁迅先生就是带着这种悲愤的感情来写这篇文章的,悲愤的感情就构成了本文贯穿始终的线索。下一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悲愤的感情线索。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这段结束语可以说是用火热的激情写就,不仅能引起听课者的强烈共鸣,给人一种“忘了自己,进入角色”的感觉,还指明下一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既是旧课的“收场”,又预示了新课,成为新课的“开场戏”,为旧课的“收场”和新课的“开场”作了自然的过渡。这是程翔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材和教学之中,与教材和学生同呼吸,共起伏”(吴心田语)的结果。

六、归纳总结 耐人寻味

演绎和归纳是最常见的两种逻辑思维方式。语文课堂教学较多采用的则是归纳式。因为学生对一篇课文的理解,一般要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因而,归纳总结便成了结课艺术最常用的方式。

有位教师在执教《祝福》一文时,在师生共同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基础上,采用归纳总结式:

‚以上,我们从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两方面分析了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个人物形象了: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质朴、遭受生活磨难的坚强的下层农村劳动妇女,她对生活的要求十分低,但她具有强烈的反抗性格。由于她深受封建礼教毒害,她的反抗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小说还描写了她的心理和语言,我们不作重点分析了。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这一结尾,简洁明了,系统完整。既将同学们讨论的意见加以高度概括,又揭示作者塑造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既总结了全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更为重要的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七、引而不发 别有洞天

所谓引而不发,不是卖关子,故弄玄虚,制造教学的神秘气氛。而是在学生对课文领悟已达一定深度的情况下,教师通过点拨、提示、发问、假设等手段,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推进,从而激发学生新的思维兴奋度。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引”,真正的意义在于学生的“发”。要“发”得好,必须“引”得妙。如一位教师在《项链》一课将结束时,突然设问:

莫泊桑认为‚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假如项链没丢,或丢了以后发现钻石是假的,那么路瓦栽夫人的结局该会怎样呢?一串项链能成全她进入上流社会吗?项链丢了,你认为该喜还是该悲?

这一连串的悬念使学生因下课铃声而行将关闭的思考的闸门再次打开,引发学生进行种种猜想、判断、理解,收到了“课虽完而思不断”的审美效应。

采用引而不发的结课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思考力,培养自学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同时,引而不发也是一种教学艺术——空白艺术。空白,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的心理动态和使之匀称完美的心理倾向,极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留下空白,别有洞天,任学生见仁见智,大胆想象,自由发挥,纵横驰骋,积极创造,使课堂教学达到一种虚实相映、游刃有余的艺术境界。

八、教师“下水” 水到渠成

读写结合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学以致用是语文乃至其他学科教学的重要原则。语文教师在教授一篇课文的终结课上若一味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往往落入俗套,调不起学生胃口,激发不了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教者能在认真领悟教材的基础上,在下课前,来一篇文采飞扬的下水口头作文,定能收到神奇的艺术效果。如有一位青年教师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是这样结课的:

乔治〃桑说:‚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郁达夫写到:‚北平的四季,每季每节都有它特别的好处。‛现在请同学们想想:你最喜欢哪个或哪几个季节?为什么?请写一篇随笔,注意要写出自己真实而独特的感受,若能情景交融更好。4 这时,教者和学生一同构思,稍作思索后,以教师声情并茂的下水口头作文为本节课的高潮和结尾。这样的结尾,真是水到渠成,天衣无缝,既为学生示范,又有新意。令听者叫绝,易于收到“亲其师,信其道”之奇效。当然,采用此法结课,教者须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较深的文学修养。

欣赏名师的语文结课艺术,恰似欣赏一段段言近旨远的台词,韵味无穷;又如聆听一篇篇掷地有声的演说辞,激情澎湃。

精心设计你的结课方式吧!它可以充分展现你的文采、知识与气度,可以提高你语文课的文学水准、艺术趣味,可以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地里纵横驰骋,尽情领略无限风光。

我们期盼更多的语文教师都能给每一节语文课绾一个漂亮的结!(本文发表于《演讲与口才》2002年第12期,有改动)

语文教师的结课艺术

湖北省枣阳市吴店中心学校

刘纯纲

一堂好的语文课,教师恰当得体的结尾设计不容忽视,它可以完善深化新授内容,激发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以便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一、概括总结式

前苏联教育家叶尼洛夫﹒叶希波说过:“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节课是很有好处的。"授完一篇课文,教师做一次简要总结,使学生获得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总结可以从恩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入手,决不是前面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要变化角度,要增加深度。如教完《孔乙已》、《范进中举》两篇小说后,教师将范进与孔乙已作比较找出他们的异同:这两个“生活”于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同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所不同的是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而孔乙已虽同为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但孔乙已麻木迂腐的性格之中留有傲气,偷窃懒惰的恶习之外,不乏善良正直;范进则显得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在范进的脸谱上,可贴一“丑”字标签,而孔乙已的灵魂深处,渗透出几缕浓重的“悲”来。

这样收束可供学生形成总体印象,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对人物产生不同的感情涟漪。

二、迁移扩展式

学完《羚羊木雕》课文内容后,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提问结课主:“学了《羚羊木雕》,我们对万芳及其父母的做法都有自己的理解,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是怎样处理的?”这个提问将课文的学习迁移到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故 事,让学生联想与课文内容相似的自己与父母在家庭中产生矛盾的事。这样把语文课学习引伸到广阔的生活,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产生的感悟、共鸣、联想倾诉出来,使学生产生新的求知欲。同时,这样的结课艺术还能激发学生留心身边小事,积累生活素材,勤于观察周围事物的欲望。

三、巧妙过渡式

教学的连续性,知识的相关性决定了前一课的“尾”与下一课的“首”紧紧相接,于是,好的“结尾”往往能承上启下。比如讲授《绝唱》结课可以这样设计:“白妞说书技艺高超,她的声音能绕梁数日,在听众心中久久不绝。作者为突出这一点,主要采用了烘云托月的写法,从听众的反应、场面效应等多方面烘托。这种方法比直接描述更凑效,更能突出中心,课后同学们不妨读读下一单元的《口技》一文,把两篇课文放在一起,你会有更深的理解。”这样结课,不仅概括了两篇课文的突出特点,而且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巧妙地由上篇课文过渡到下一篇,也达到了布置预习的目的。

四、注重‚授渔‛式

钱梦龙老师在执教《故乡》一课时是这样结课的:

老师:……同学们,现在时间不多了,总的看来,这两节课较为成功,最后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现在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新的体会? 学生:读文章要思前想后。学生:读书要读得细,想得深。

学生: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自己动脑筋解决。

老师: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种能力培养起来了,那你读书的本事就大了,好,下课。

这是着眼于总结阅读方法的课尾,钱老师作了巧妙的引导,授予学生以“渔”。学生从这样的结课中受益匪浅,必会更好的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五、巧设悬念式

新课结束时,教师给学生布一点“疑云”,设置一些悬念,引而不发,让其独立思考,去化疑释悬。久而久之,会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教学《皇帝的新装》,结课可这样设计:“假如皇帝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他会如何对待两个骗子,如何对待大臣和说真话的小孩?请同学们课后大胆思考,续写一段。”

六、求异创新式

一位老师在上《扁鹊见蔡桓公》时,结果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课文学完后,你们能不能换一下角度考虑一下,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扁鹊和蔡恒公呢?”问题提后,众多学生发言,有学生讲到:“桓公讳疾忌医而死是可悲的,但扁鹊作为医生,规劝病人的力度不够,方法太委婉,没有设法医其心病,有臣卑思想,不能直言不讳。”在学生积极的发言中,结束此课。这样的结课方式鼓励学生勇 6 敢地反驳,否定前人的结论,提出自己的看法,推陈出新,标新立异。虽然见解幼稚些,但学生求异思维,不盲从,不迷信的独立个性得到培养。

当然,结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怎样,结课的设计应适时、自然、和谐,既给人以完整的感觉,又留下一种持久而绵长的“回味”。

政治课教学结课艺术初探

卢石养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阵地,一个教师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精心设计如何结课。结课艺术具有画龙点睛、突出重点、强化目标、增强整体效应的功效,在政治课教学中创造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激情的课堂结课艺术氛围是巩固新知识、训练学生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升华德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常用的结课方式有三类:

(一)强化教师主导作用的结课

这种结课方式突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的归纳课堂知识引导学生思维评论现时问题收尾,具体又可分为以下四种:

1.总结式结课

教师运用简洁概括的语言对本课重难点进行总结,再次强化教学目标。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2.图表演示结课

教师通过图示表格将新知识表格化,帮助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理解、概括所学知识。这种方法直观性强,既便于学生系统总结知识,又便于学生记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悬念式结课

为克服政治课一潭死水,毫无生机,教师可以在学生学完新知识后,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积极思维。就像古典章回小说和评书那样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讲”的话语来吸引学生。例如在讲完《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后,不失时机提出:“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为什么国家还要制定各种计划?”让学生思考,从而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课后自学的积极性。

4.评点式结课

教师结合所学新知识就现实问题加以评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既能提高学 7 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又能升华学生思想境界,实现德育目标。例如在讲完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政策后指出,既然按劳分配是基本原则,那么我们就应崇尚劳动光荣,反对好逸恶劳,克服有些同学仰慕别人父母有钱,鄙视自己劳动父母的思想。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结课

在这类方式中教师只引导,主要由学生概括新知识,在运用新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升华学生思想境界,实现政治课德育目标。具体行式有:

1.学生概述结课

根据遗忘规律可知,在记忆后短期内遗忘较快。若能及时让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则能增强记忆。学生概述结课就是让学生总结新知识,然后找一位同学向全班同学汇报,不当的地方由其他同学补充、修正。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增强学生记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2.课堂练习结课

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课堂教学最后几分钟,学生思考教师精心设计的练习题对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大意义。例如本人在讲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时就出了两个辨析题:(1)“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的收入”。(2)“实行按劳分配就能实现共同富裕”。学生争相发言,我点了几名同学回答,然后一一进行评析,肯定学生正确的回答,修正他们的错误。这种方式能有力避免教师唱“独角戏”。

3.学生即席演讲结课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觉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能力,是思想政治课的重大任务。即席演讲结课是实现上述能力培养,增强教学活力的有效方法。这种方式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借助即席演讲的形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比如在学完货币的知识后,便可安排一场即席演讲比赛,让学生联系实际说明树立正确金钱观,反对拜金主义的重要性。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种形式深受学生欢迎,可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结课

此类结课方式需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它能有效实现教师和学生在知识上、思想上的交流,促进教学相长。它又主要有两种形式:

1.师生对话式结课

它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问答对话,引导学生把所获得的新知识加以条理化系统化,加深理解,教师用这种方式可检查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对话,学生的兴趣会提高,思维会更积极,从而能有效养成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的习惯。例如在讲商品价值量时就设计了以下问题:(1)什么是商品价值量?(2)商品价值如何表现?(3)商品价值量由什么决定?(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 8 率的关系如何?(5)商品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步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扩展学生思路,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答辩式结课

这种方式就像答记者问,让学生自由提问,教师一一解答。它能活跃课堂,又能帮助学生解答新知识中的疑难问题,是一种很好的结课形式。

总之,结课是一门艺术,它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结尾。这样既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又能给学生以艺术享受,使之回味无穷。

精心结课

提升能力

课堂教学是课堂实施和教学活动的主场所,大多数老师在如何导课、如何授课上下功夫,很少有人去精心研究如何结课,这几年我在如何结课、如何在结课时做到首尾呼应,留有余味,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引发学生再思考上做了探讨和实践,效果还是不错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总结式结课:一节课的最后教师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把整堂课的内容加以总结归纳,以使本节课重点突出,具体方法可以有很多,例如采用完成实验报告、构建知识网络图、表格式等形式进行结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2.悬念式结课:结课时教师用悬念的方法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使学生期待下节课的学习,例如在学习完初三第二单元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进行小结时,总结水的三态变化由水分子的运动所致,这个过程中水分子本身不变,发生的是物理变化,那么水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吗?这将是我们下一节将要探讨的问题。这样的结课可以使学生为了得到答案,期待下节课《水的分解与合成》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3.激励式结课:教师以充满激情、意味深长的话语寄厚望于学生,打动学生的心扉,增强学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信心。例如《原子结构》的结课语是这样的,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1955年就提出:宇宙是无限的,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是无限的,从宏观来说是无限的,从微观来说也是无限的,原子可以分,电子可以分,因此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比质子、中子小的粒子我们称它为夸克、亚夸克(也叫毛粒子),目前对亚夸克的研究尚未有新的发展,希望同学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尖端科技做出贡献,为我们伟大的祖国争光添彩。这个结课不仅向学生渗透了物质的无限可分性的微粒观,而且激起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致力于科学研究的欲望。

4.延伸式结课:结课时,教师注意把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课外生活结合起 来,将课堂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例如:《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结课语:污染并非化学之过,只是人们不合理的使用化学造成的结果。我们要提倡运用绿色化学理念,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让化学更好地为我们社会服务,我们只有尊重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结课在让学生认识了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基础上,倡导学生课外一定热爱大自然、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5.首尾呼应式结课:这种结课一般在导课时教师设置了伏笔,结课时首尾呼应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在导课时展示波义耳、拉瓦锡两位科学家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波义耳失败而拉瓦锡成功了?经过探究实验进行结课时,让同学们解释波义耳失败的原因进行结课,不仅加深了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的实验精神。

6.游戏式结课:为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组织学生或与学生一起通过游戏的形式体验或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例如:《水的分解与合成》结课时,有的老师让男生扮演氧原子、女生扮演氢原子组合成水分子进行表演,使本节课的知识,在快乐的游戏中进行了巩固和升华。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这里不再一一例举。

总之,结课的方法还有很多,一节课想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师不仅在导课上吸引学生,在探究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心,还要精心安排结课,将整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和提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堂堂清。以上是自己几点不成熟的做法,还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第三篇: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基本特征?

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基本特征?

答:(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有: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与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等等。

其中,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与演变,是上述两对主要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近代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主要矛盾及其激化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般来说,当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一些叛国分子外,能够暂时的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这时,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而当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用战争以外的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封建主义统治特别残酷的时候,中国人民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同盟,而战争的矛头主要直接地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这两对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第四篇: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学课本中是这样表述的:“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可以说这是对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高度概括。然而,如果我们仅仅拘泥于课本的表述,就无法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把握。

首先,关于对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理解。这一矛盾包括哪些方面?它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怎样的关系?在近代中国,封建的生产关系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土地制度来看,地主土地私有制始终占统治地位,农民依然受着地主的压迫与剥削,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始终存在着,而且有时还很突出。而教材中却不把国内矛盾表述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这是因为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经济结构来看:在自然经济之外又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近代后期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从阶级关系来看则出现了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因此,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也复杂化了。在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之外又出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及民族资产阶级与大地主、大买办、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只是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矛盾中的一部分。因而,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来表述,就无法涵盖近代中国社会的国内矛盾。

其次,我们必须明确: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并非始终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主要的矛盾。两大主要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可以这样说:当列强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时,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也正是如此,才有清政府的对外宣战、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人民群众自发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才有国共两党的二次携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而当列强改变侵华手段与方式,使用经济、政治而非军事的手段和以间接的“以华治华”而非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方式时,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突出。如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解放战争的时期。

总之,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两大矛盾地位的变化则影响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中国革命一切问题最基本的依据。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既不同于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又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受某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直接支配的殖民地。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着显著的优势。

(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同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3)封建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封建势力是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工具和社会基础。

(4)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5)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和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6)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有的。

第五篇: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学课本中是这样表述的:“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可以说这是对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高度概括。然而,如果我们仅仅拘泥于课本的表述,就无法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把握。首先,关于对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理解。这一矛盾包括哪些方面?它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怎样的关系?在近代中国,封建的生产关系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土地制度来看,地主土地私有制始终占统治地位,农民依然受着地主的压迫与剥削,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始终存在着,而且有时还很突出。而教材中却不把国内矛盾表述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这是因为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经济结构来看:在自然经济之外又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近代后期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从阶级关系来看则出现了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因此,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也复杂化了。在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之外又出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及民族资产阶级与大地主、大买办、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只是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矛盾中的一部分。因而,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来表述,就无法涵盖近代中国社会的国内矛盾。其次,我们必须明确: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并非始终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主要的矛盾。两大主要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可以这样说:当列强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时,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也正是如此,才有清政府的对外宣战、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人民群众自发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才有国共两党的二次携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而当列强改变侵华手段与方式,使用经济、政治而非军事的手段和以间接的“以华治华”而非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方式时,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突出。如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解放战争的时期。总之,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两大矛盾地位的变化则影响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中国革命一切问题最基本的依据。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既不同于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又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受某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直接支配的殖民地。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着显著的优势。(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同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3)封建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封建势力是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工具和社会基础。

(4)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5)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和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下载第三节 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与性质(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三节 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与性质(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秘书活动的基本特征

    秘书活动的基本特征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之一,但秘书学家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陷入了一个怪圈,那就是单方面夸大秘书的服从与辅助特征而忽视其个性特征。究其原因,主要......

    第三节结构与语言

    第三节结构与语言(二)语言:公文语言应使用规范化的现代汉语书面语 言,其基本特色:准确、得体、简洁、质朴1.准确:书面语言的准确表现为表达意义的完整、 清晰,使阅读者在没有任何特......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劳动合同的概念与基本特征是什么?

    劳动法 辞退网目录   劳动合同的概念 劳动合同的基本特征 劳动合同的概念劳动合同亦称劳动契约,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事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雇主)确立劳动关系......

    中华民族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中华民族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李艳 《 人民日报 》( 2012年09月06日19 版) 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看法,是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中国梦‛的提出 2013 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改革再起航的第一年。 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

    第三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三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通过具体的社会教育活动来实现的。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上课、游戏、劳动等。这里着重探讨有目的有计划......

    性质与任务

    性质与任务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和经批准开办的涉农商业性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