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热点问题的思考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城市

时间:2019-05-15 08:4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城市热点问题的思考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城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城市热点问题的思考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城市》。

第一篇:对城市热点问题的思考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城市

对城市热点问题的思考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城市

开栏的话

随着我国城市化战略的推进,关于城市文明、城市管理、城市建设的话题日益受到各界关注。为探讨有关问题,特别是北京市城市管理方面的热点、难点,《理论周刊》自今日起特设《城管话题》栏目,以论文体和对话体两种形式,刊发有关文章。热盼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关注、赐稿。本期为第一篇。

我们迄今对城市文明的认识仍不充分

可以说,中国人是最早对城市有所了解、最早形成城市的。现在有个时髦的词儿,叫做“经营城市”。其实中国人也是最早懂得“经营城市”的。“完璧归赵”的故事讲的就是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国打算用15座城市和赵国换一块玉的故事。这个故事还留下了另一个成语,叫做“价值连城”。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我们是对城市的功能、作用以及发展规律了解最少的民族。直到现在,我们很多人对城市的认识还停留在人口的大规模聚集点或者是工厂聚集区的水平上。这种认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了。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城市,重新认识城市的深层次内涵。

各国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曾留下很多著名城市。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一句西方谚语,叫做“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欧洲的著名城市,例如罗马、巴黎等,都是先建地下的排污设施,在地下的暗沟上面建城市。那里的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城市基础设施的必要性了。这些暗沟至今仍在使用。我们得承认,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则没有一个有这种科学的基础设施。人们看到一些清宫戏中,皇帝所住的皇宫是靠人力畜力来收集、运送粪便、污水和其他垃圾的。大家到北京故宫去参观时,稍微留心的话就会发现那里院落相隔的高墙上开有专门为垃圾车进出的门。

城市发展战略摇摆不定的教训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在发展战略问题上,城市化战略是一个最摇摆不定的战略,也是教训最多的战略。从建国初期起,我们就一直致力于要把北京从消费型城市改造成生产型城市,把北京的城墙和很多古建筑给拆了,在城区内建了大大小小很多工厂。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又发现这样继续下去会有问题,于是努力推进“退二进三”,含义之一就是退出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我们建起了很多“工业基地”式的新兴城市。但这些城市自身的产业单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差。不仅如此,这些工业城市与当地的区域经济格格不入,形成了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60年代到70年代,在“要准备打仗”的思想指导下,经济布局更走上了一条“深挖洞、广积粮”之路。城市建设几乎完全停滞。现在北京依稀还能找到70年代建的所谓“简易楼”。为什么建“简易楼”呢?因为那时认为,不知哪一天炸弹就会落下来把城市夷平。60年代末期的“上山下乡”更是城市化进程的一场大倒退。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战略实际上仍表现出了很大的摇摆性。例如,在改革开放的前10年中,作为中国工业重心所在的城市,上海竟然被“遗忘”了整整10年。在这10年中,人们在不停地争论,上海究竟该扩张还是不该扩张,究竟该发展什么产业。一会儿说,上海太大了,人口太多了,我们不应再继续扩张这种特大型城市了。一会儿又说,上海不该再发展钢铁、石化等重工业了,重工业应当转移到中西部去,上海应该发展点高科技或信贷服务业。10年时间就这样在争论中等待过去了。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很漂亮、很具有现代化气息的上海,这是90年代初期浦东开发以来才有的变化。这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在大城市发展上的战略思路摇摆不定。

当然,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并非全是战略选择上的失误,也有一些客观原因。例如西部很多省区在90年代中、后期“八七扶贫攻坚战”中不得不把可动用的资源更大程度地投入到扶贫中去。地方财力、区域内的资源很难向城市集中。实际上东西部发展差距的拉大也主要在于城市发展差距的拉大。

一方面,我们在城市化上有很多不足;但另一方面,我们的很多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城市化。特区经济的发端就是建造了深圳这座现代化的城市。这个城市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华南以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上海的浦东开发也是一例。浦东差不多是建了一座新上海。浦东开发也极大地带动了上海、华东、长江中下游以至全国经济的发展。我们今天之所以有机会讨论“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优劣比较问题,应当说是得益于这两个城市的发展。

是“城市化”还是“城镇化”

“九五”末期,在对重大战略难题的研究中人们已经认识到,中国前期的经济发展存在一个明显缺陷,这就是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人们共识: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出的历史任务、缓解日益尖锐的就业矛盾、调整城乡之间经济关系、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以及实现资源节约、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调整人类经济系统与自然界之间关系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的共同解决办法就是发展城市。

在“十五”计划酝酿过程中,人们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其他战略共识度都比较高。争论最大的就是关于“城市化”还是“城镇化”的提法。

这个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种意见认为,在新的战略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提出城市化的目标。不应该再在这个问题上摇摆不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要依赖于大中城市的改造和扩张。但另一种意见坚决反对“城市化”的提法。他们认为,一提城市化,肯定又会走到“二元结构”、城乡分割的老路上去,这就会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造成城乡对立。而且提城市化战略的话,我们将无法应对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农民过度向城市涌入以及城市环境污染等难题。这种意见认为,我们还是提“城镇化”比较稳妥。他们的想法是,农民要进城,应当先让他们从村里搬到镇里,从镇里搬到县城,然后再从县城往中等城市搬。农民进城的过程应当是一步一步地多搬几次的过程。

争论的结果,是主张城镇化的保守的意见占了上风。以乡村社区集中为重点的“城镇化”提法为“十五”所采纳。“十五”计划所强调的城市发展重点是小城镇和中小城市。为突出这一意图,“十五”还特别强调,要“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但是,实践的发展并未完全按照“十五”的这些设想展开。从2000年以来,各地普遍启动并呈现出极大活力的,恰恰是大中型中心城市的规模扩张以及与此相应的城市建设加速和城市经济活跃。在上世纪80年代深圳建设和90年代上海浦东开发的经验启迪下,在北京“申奥”成功、上海“申博”成功后,各地纷纷在自己的发展战略中大大强化了城市化的位置。我们前面说过,制造业的发展是“十五”计划始料未及的。其实城市化进程的大大加速也是“十五”计划始料未及的。

如何看待城市面貌改造中的热点问题

城市化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亮点,这一方面确实出乎人们的意料。但另一方面,也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这说明,我们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仍是远不充分的。我们原来的经验、认识可能已经不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前一段,媒体讨论北京、上海怎样把自己建设成一个国际大都市。现在看,讨论这个话题非常有必要。北京在2008年就要举办奥运会了,还不应当建成国际大都市吗?北京、上海要率先实现现代化,还不该提出建成国际大都市的问题吗?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扩大对外开放已经走到了一个新台阶上,我们还不该提出建成国际大都市的问题吗?应该。但“十五”计划制定时,我们还不敢贸然提出这个目标。这个例子说明,形势发展带来的变化在很多方面已经明显超出了我们当初的预见。

实际上一直到今天,应不应当大力发展和扩张城市、如何发展城市的争论并没有停止。例如,在城市发展中大搞城市绿化、大兴土木扩建新城区究竟对不对?人们至今仍在争论不休。有人说这是腐败工程,有人说这是形象工程,各种批判的声音不绝于耳。例如离上海不远的南京就有个例子。有一段时间,南京在城市整治中砍了很多树。为什么要砍呢?因为这些树成了城市改造的一个障碍。由此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通过各种途径、引述多种理由激烈反对砍树。最后闹到中央派人来调查。一调查后就弄明白了。砍树尽管不可避免,但在南京的规划中,新种的树要比砍掉的多得多。就我看,这个例子反映出来的其实不是对“树”的认识分歧,而是对城市化的认识分歧。“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对声音之所以那么强烈,根本原因其实是反对大城市扩张。类似这样的事情可以举出很多。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首先表现在城市面貌的改造上。在过去几年中,全国大中城市的面貌普遍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不仅省会城市,而且很多地市级的区域中心城市,在城市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完善方面都有很大进展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以前在各城市主要街区随处可见的以小摊贩为主的“占道市场”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城市广场、城市绿地、城市交通立交枢纽、城市标志性建筑等成了新的城市景观。

城市改造得漂亮一点,通行效率高一点,环境美化一点,这是谁的福利增加了呢?是社会公众的福利增加了。让人民热爱自己的城市,为自己的城市感到骄傲,安居乐业于自己的城市,这有什么不好呢?我认为这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我去过很多城市,总的感觉是,改造城市面貌是得到绝大多数老百姓拥护的。

不要轻易否定城市绿化、靓化工程

很多人以为城市绿地、城市广场就是为了好看。这个认识是不充分的。这些城市公共设施是非常必要的城市减灾防灾设施。1908年时,美国的旧金山因为地震引发了一场城市大火。因为地震造成道路毁坏、房屋坍塌,救火人员无法扑救。而且水源也没有。人们几乎束手无策,眼看就要火烧连城。最后是怎么救灭的呢?是市长下令把城市中一条富人聚集的主要街道两旁的房屋全部拆掉,打出一条隔火道。由此救了旧金山的半个城。从这以后,全世界的城市规划师就长了一个见识,城市应当有能够起到隔火作用、避难等作用的开阔街道和广场。我们对城市的认识还不充分,包括对城市灾难的认识还不充分。也许有一天,我们会通过立法的形式强制地载明,在城市面积中必须有多大的公共绿地、广场。在历史上,毁于各种天灾人祸的城市实在不胜枚举。往近处说,过去30年中就有我国的唐山大地震、日本的神户大地震、美国的洛杉矶大地震。多少血的教训证明,如果城市中没有足够的避难空间,那次生灾害导致的伤亡可能比地震等灾害直接导致的还要大得多。这是关系公共安全的必要设施。

得承认,城市这门学问我们还有太多要学的东西。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个城市在自己的旅游宣传材料上说,该城市有160多座立交桥,而且每座桥和每座桥不一样。有的从空中鸟瞰像个蝴蝶,有的从侧面看像展翅的雄鹰。这些设计思想都够美妙的。但设计者忘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这就是,立交桥是干什么的?立交桥是一个交通设施。它的基本功能和第一目标应当是提高通行效率。怎么才能提高通行效率呢?立交桥的设计越简单、重复率越高,通行效率就越高。因为越简单、重复率越高,司机的学习过程就越短。过了第1座桥就知道后面的99座桥怎么通过。如果一座桥和一座桥不一样,那么司机就得每过一个桥学习一次。过完第100座桥,第1座桥怎么过已经忘了。这样通行效率怎么会高呢?但这个错误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桥梁专家太笨,而是因为我们对城市的认识实在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所以我说我们不要轻易地否定过去几年的城市绿化、靓化工程。

我们迫切需要推进城市面貌的升级改造,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过早,而是嫌晚。还必须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我们中国的城市需要不需要“提档升级”。我们的城市应否停留在“县城放大”的水平上,应否停留在工厂区加工人新村的水平上?不应当。要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要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要让更多资源加入到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当中去,要使中国的老百姓有机会享受到更多的国民福利,我们已经迫切需要推进城市面貌的升级改造。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过早,而是嫌晚。北京“申奥”时,国外反对声音的最主要理由就两条。其中之一就是环境污染。我们迫切需要向现代化、国际化靠拢的城市。还用“先治坡、后治窝”的眼光、观念看待现在的城市化进程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了。

有媒体曾经用“要就业还是要市容”的话题质问城市面貌改造的动作。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城市资源优化利用、提升城市资源的市场价值是一定有利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提高劳动者报酬水平的事。以牺牲公共资源和破坏环境的代价换取少量低档次的小商品经济的就业岗位是非常浅见和得不偿失的。没有现代化的城市、现代化的环境,我们就有不了现代化的产业,有不了现代化的就业岗位。这个道理需要大讲特讲。(作者为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导、研究员)

城管话题

●在发展战略问题上,城市化战略是一个最摇摆不定的战略,也是教训最多的战略。●用“先治坡、后治窝”的眼光、观念看待现在的城市化进程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了。

●很多人以为城市绿地、城市广场就是为了好看。这个认识是不充分的。这些城市公共设施是非常必要的城市减灾防灾设施。

●有人问“要就业还是要市容”?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城市资源优化利用、提升城市资源的市场价值是一定有利于就业的事。

第二篇:对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更是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实现自我教育提高的有效途径,它即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有利于改善城乡的环境面貌,建设生态文明,更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紧紧

围绕治城育人和城乡共建两大主题,以提升文明程度为目标,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截止目前,全市建成三级文明单位424个,占单位总数的近90%,哈图布呼镇两届被评为全国文明乡镇,全市已连续三次通过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城市的验收,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按照地委年初的工作要求和市委三届四次全委扩大会提出的工作目标,**市力争于2010年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自治区文明城市标准很高,包括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等七大内容,要实现创建目标,推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我们的工作任重道远,还需要树立信心,作百倍努力,更要从现在开始,做好以下工作:

一、围绕创建工作统一思想认识

创建文明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靠哪个部门能单独完成的任务,而是需举全市之力,上下齐心协力谋大发展,才能得以实现,要把创建工作同推动提高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发展水平结合起来,同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服务水平结合起来,同凝心聚力、实现市委三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建设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工业强市”,与建设文明富裕、和谐新**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大发展,要充分发挥文明委成员的作用,调动全体干部、职工参与精神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形成机制,狠抓落实,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丰硕成果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围绕提升素质,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公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新人,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提升文明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在抓好每年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的同时,把“一日”三文明教育工作贯穿于全年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好文明学校教育阵地的作用,特别是各街道办事处的文明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以市民群众教育引导、以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为内容,抓出成效,办出特色。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网站、广播、电视等媒体舆论宣传、引导监督的作用,弘扬正气,传播文明,曝光陋习,引领风尚,在全社会营造起讲文明、讲礼貌、知荣辱、树新风,争做文明**人的良好氛围,市文明委拟在明年春天组织开展一次道德模范评比表彰活动,充分挖掘先进典型,大力宣传推广,以此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以达到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目的。

三、围绕优化环境,打造诚信**

诚信即是一种承诺,也是一种美德,一个城市有了诚信,就会有发展的空间和活力,要把诚信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抓好抓实,在打造诚信**上,要有新举措,着力构建以市场准则为基石,制度健全,管理有序,覆盖广泛的社会信用体系。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个人诚信为重点,以做好服务窗口,执法部门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农村信用联社等部门的诚信服务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诚信部门、诚信企业、诚信经营户、诚信公民、信用乡镇(村)模范还贷户的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典型引路形成“人人参与,共铸诚信”的良好局面。工商、执法、教育部门,信用联社要积极做好宣传牵头,引导作用,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以丰硕的成果树立文明诚信**新形象,推动诚信**建设工作。

四、围绕“六大”创建,加强日常管理,提升创建水平

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三级文明单位424个,占单位总数的近90%,其中自治区级62个,地区级129个,从数量上看,地区级以上文明单位只占创建数的48%,从结构上看,城区单位占比例较大,农村只占17.5 %,所以,加强文明单位日常监督管理,提高创建质量,重视侧重农村创建工作的指导极为重要。一是要总结经验,形成一套对文明单位监管、检查、指导、管理,各级领导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二是要坚持对三级文明单位实行动态管理,对一些领导不重视,群众活动少,经济效益差,管理工作滑坡的文明单位予以清理摘牌,维护文明单位的声誉;三是坚持深入基层,分类指导,定期检查文明单位开展工作情况,巩固创建成果;四是加强文明单位监督,除单位自行公示外,坚持对新申报和届满的单位在媒体或网上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扩大监督面;五是发现亮点培育典型,力推一批领导重视,环境优良、群众参与积极性高,业绩突出社会信誉高的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再上新台阶,以此推动全市创建工作的扎实开展。

五、围绕乡村文明建设,抓好农村创建工作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紧紧围绕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来开展,结合今冬明春开展的科技支冬活动,要重在巩固“五清”工作成果上下功夫,在促进乡村文明上作文章,要充分发挥农村团组

织、妇代会的作用,以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除陋习、树新风、铸诚信为内容,组织农村青年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宣传活动,把“四在农家”、“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有效载体,规范创评,抓出成效,要通过建立规范的先进典型的光荣榜、星级榜,列入农村宣传文化墙等形式,广为宣传创建先进典型,激励农牧民群众争创文明户,争当新农民,丰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内容,推动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

六、围绕培养下一代,做好未成人教育工作

协调做好未成年人教育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工作内容,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下一代,把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的接班人作为工作目标,创新载体,探索方法,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丰富德育教育,德育实践的内容,在实践中要重视学生品德教育和老师师德养成,达到以师德带生德,以生德促师德的效果,在工作中要加强与关工委、教育、文化等主官部门的统力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注重发挥学校主阵地和社区家长学校的引导作用,总结挖掘未成年人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案例,并及时加以推广。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新格局,推动未成年人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三篇:对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的思考

对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的思考

摘要:有恒产者有恒心,安居才能乐业。住房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最必要的条件。保证农民工在城市的基本住房条件,是维护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权,也能促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加快城市化进程。解决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评价指标。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化进程;住房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长期的、必然而且必须的,而农民工又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进城农民和城市的其他劳动者不同,他们是一个非正式、非固定、收入低廉、无城市户口、无城市居民待遇和社会保障的弱势群体。如何解决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农民工的城市住房现状分析

目前农民工的城市住房条件基本不尽人意,他们基本没有固定的住处,在哪工作就在哪居住,吃喝拉撒睡基本都在空间狭小,卫生条件差的临时住所。虽然农民工大都比较年轻,这使他们对自己的健康状况都比较自信,即使患病也不太在乎,但实际上恶劣的居住环境还是给他们的身体造成了伤害。据统计,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其中仅建筑业农民工队伍就达3200万左右,占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占从事建筑施工人员总数90%以上。可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走入城市,他们在城市的住房问题也成了一大难题。现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大解决住房问题的方式基本如下:

1.1公共场所

许多农民工在进城后找到工作前,如没有亲朋好友可以提供可住宿的住房,而且又没有钱可以住在旅馆,那么他们也就大都住在本来为城市人设计、建造并管理的公共场所。

1.2建筑工地的工棚或未竣工建筑物内

所谓的工棚,一般是指建筑工地搭建的存放钢筋、水泥、塑料管等建筑材料的临时性的简易棚子,大都是水泥瓦(石棉瓦)作顶、草席竹席挡墙,具有夏不隔热、冬不御寒的典型特征。至于建筑工地里未竣工的建筑物,更是农民工们比较好的栖身地。

1.3雇主提供的集体宿舍里

雇主能提供集体宿舍,对农民工来说已经是比较理想的住宿条件。但此类集体宿舍受建筑成本的限制,往往是高低铺、过道狭窄,不仅不能像城里人的住房那样有必备空间,而且没有了个人的隐私空间。

1.4雇主家里

住在雇主家里的一般都是家庭保姆、护工等。因为要照顾小孩、老人、病人等,一般来说雇主也就不能不让农民工住到自己家里。

1.5城中村

所谓城中村,简单的说就是城市中的村庄。中国的城中村,特指在城市急剧扩张中,政府行政和开发商尚未能够征用并强拆的农民住房群。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意义

2.1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是推进城市化、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化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今后较长时期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17.92%,2008年达到45.68%,30年提高了个近28个百分点,成绩有目共睹。但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难度不断加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工难以留在工作地实现安居乐业,而是如同候鸟一样往来于城市与农村,不断的外出务工又返乡回流。从长期来说,随着农民工住房问题的逐步解决,可以实现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高,有效降低生育率,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村人均土地拥有量,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放。

2.2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

在我国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仍将有源源不断的农民工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民工潮将是社会一个长期存在不可避免的现象。由于农民工不能真正进入城市,大量人口依然滞留农村,农村整体贫困面貌难以改变。而且由于外出务工农民实际已不再适应农村生活,因此,当其年老时,必将面临在城市去留两难的尴尬境地。而且不少农民工的子女从小在城市成长,已经不具备农业生产的知识,更不会回到农村务农,这就造成大量的社会问题。如果能妥善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稳定。

2.3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

人口素质及其结构状况是现代城市竞争力的一个典型特征。农民工和城镇居民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共同创造者,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能够从客观上要求他们对城市作出持续贡献。农民工普遍特征就是特别能吃苦、对报酬的要求相对较低,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务实进取的精神,以及他们所带来的开放、竞争和创新的氛围,使城市竞争力不断上升。解决农民工

城市住房问题的思路

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不解决,基本生存条件就难以改善,健康、安全、发展就谈不上。而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涉及巨额资金和一系列复杂社会管理问题,在此浅谈几点解决思路。

3.1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要注意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方面解决。要根

据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逐步解决,当前最迫切的是为农民工提供具备基本人居条件的住所。在解决农民工住房的具体操作中,要充分考虑农民工的作息规律、地域分布特点以及经济承受能力,避免不切实际的建设造成住房闲置。

3.2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首先是城市规划中必须给予考虑。其次,城中村改造是解决农民工城市居住问题的主要途径,通过城中村改造,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在城市居住,缓解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的住房困难。再次,鼓励利用闲置厂房、学校、仓库等改建适合农民工居住的房屋。

3.3要研究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长期政策

这包括公积金政策、廉租房政策、经济适用房政策等,通过这些政策的调整,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政策范围通盘考虑。

3.4放开农村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在中国现有土地制度框架下,中国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村集体土地只能限于耕种或村庄内公共建设,不能抵押和买卖。而恰恰在城市郊区,有大量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如果能允许在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设廉租房,就有可能解决农民工的定居问题。

住房问题、农民工问题都是“两会”热议的话题。对于如何解决好农民工的住房问题、能否妥善处理好农民工进城的定居问题,是衡量一个国家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一。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才能和谐,安居才能发展。如何让农民工安居乐业,目前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庆武.中国流动人口现状j.东亚劳动力流动与迁移.2朱虹清.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的背景分析j.云南经贸大学学报,2005,20(4).3陆强.安居才能乐业——“农民工”的城镇住房问题探讨j.四川建筑,2003,23(8).

第四篇:对城市钢厂建设的思考

对城市钢厂建设的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城市钢厂建设面临转型升级步伐缓慢、节能减排与环保滞后、地方政府力推钢铁企业搬迁、城市居民更加关注环境等问题,重点分析城市钢厂建设滞后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规划和投入不足、理念和管理差距等产生原因,提出转变观念,主动顺应生态文明发展大势;环境经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发展,打造成为都市的名片;加大投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全员行动,实现钢铁让城市更美好等推动城市钢厂建设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城市钢厂 搬迁 转型 节能环保

一、前言

城市钢厂是指坐落在城市中心或者附近的钢厂。根据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的统计,全国70多家大中型钢厂,位于省会及直辖市的有20家,城市钢厂39家。随着我国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笼,钢铁产业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规划出台,钢铁产业调整成为钢铁行业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一件大事,划明确“有序推进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钢厂转型或搬迁”,2014年,列入搬迁城市钢厂有青钢、重钢、杭钢、石钢、合钢等5家,传闻中将要实施调整的南钢、济钢,搬迁调整一下子成了化解钢铁产能过剩和解决环保问题的根本。然而,钢铁企业是否有能力满足搬迁调整所需的巨大资金需求?搬迁后城市和企业能否真正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城市钢厂还有别的路可走,回答是肯定的,唐钢、太钢等城市钢厂成功转型升级案例给出答案。虽然规划中本身没有“一刀切”的意思,但是作为城市钢厂必须以低能耗、低污染、大循环的生产方式,谋求与城市和谐共生之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钢厂建设面临问题

1、转型升级步伐缓慢。主要表现在一些城市钢厂对转型升级缺乏全面规划,难以有条不紊实现企业转型升级,部分企业仍然在走依靠扩大规模摊薄固定成本的发展道路;发展以规模扩张为主,重引进、模仿,轻自主创新;城市钢厂与城市因为价值趋向、节能减排和环保的矛盾日益扩大;企业转型的方向有限、选择不多,区域内其他产业承载能力不足,钢铁企业转型发展的举措也存在同质化和重复建设的问题。

2、节能减排与环保滞后。主要表现为一些城市钢厂能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占用了城市大量的煤炭、电力等资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一些城市钢厂环保设施落后,粉尘、噪音、废气、废水等各类污染物的排放与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存在差距,影响城市环境,去年20个发生雾霾的城市中,17个城市有钢铁企业,环保问题已经成为悬在城市钢厂头上的一把利剑。

3、地方政府力推钢铁企业搬迁。主要表现为一些城市钢厂发展与城市功能定位出现偏差,传统的制造业已经逐渐淡出主流经济领域,而金融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兴起。对于这些城市而言,钢铁行业已经不再符合其城市发展定位和未来规划;一些地方政府希望用搬迁后留下的靠近市中心的土地来发展房地产行业,从中获取土地出让金和高额税收等;传统钢铁行业形象与生态城市发展不协调,政府监管日趋严格,实施严格环境执法。

4、城市居民更加关注环境。主要表现为随着经济发展,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城市居民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更大期盼,更加关注自己身体健康、更加关注自己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城市居民环保意识和法制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主动参与到对环境监督之中,并对身边的污染说不,最特出的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城市钢厂已经被居民区包围,因污染引发矛盾越来越明显。

三、城市钢厂建设滞后原因分析

1、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学习西方经验,本身是为了避免走弯路,可是我们一些人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污染是伴随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西方发达国家曾经也是从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上走过来的,因此,一些城市钢厂对于污染有一种“心安理得”心态,认为哪个钢厂没有污染,要想彻底解决节能减排和环保问题谈何容易,节能减排和环保投入会消耗成本,在当前钢铁行业严峻形势下,钢厂已经是入不敷出,怎么可能在这些项目上投入,更何况生态环境只是个面子工程而言;地方政府对城市钢厂的污染能怎么办?钢厂企业性质是国企、甚至是央企,要我们搬迁作为地方政府你有能力做到?钢厂投资都在上百亿、并且有庞大职工队伍,在倡导和谐社会背景下,你地方政府能奈我何。

2、存在规划和投入不足。规划是企业走向成功重要一环,在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战略,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钢铁产业生产力布局及调整规划等一系列关于钢铁行业未来政策,陆续出台,为我国钢铁企业指明发展方向,但是,一些城市钢厂没有准确把握时机,始终在观望、在思考,在是否需要建、何时建设封闭式封闭料仓、煤仓和皮带通廊?地方政府真的会严格执行新标准吗?不能完全满足环保新标准真的会威胁到生存?他们始终在与政府、未来进行博弈。一些城市钢厂技术研发投入不足,这不仅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落后于《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十二五”期间达到1.5%的目标;资金不足难以有效支撑转型,企业经营效益差,贷款难、贷款贵,难以为转型升级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3、存在理念和管理差距。做任何事,理念决定高度。一些城市钢厂发展理念始终停留在追求装备升级、规模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等初级阶段,没有将绿色钢铁、环境经营等作为企业发展战略,造成这些城市钢厂从管理到投入、从观念到行动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企业不愿意在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上下功夫,短视行为明显,企业一切活动始终围绕企业自身大生产;在管理上,没有强有力支撑绿色发展措施和手段,在生产和环保工作上,一手硬、一手软,绿色经营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纳入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到企业各项管理之中,城市钢厂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大。

四、城市钢厂建设对策与措施

1、转变观念,主动顺应生态文明发展大势。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强调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明确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对冶金建材行业的要求,钢铁工业要严格控制总量扩张,优化品种结构,在品种开发,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进展。布局调整和产业升级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主旋律。今年,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十分苛刻,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已经成为钢铁工业能否生存的关键因素。同时,总理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因此,认清当前形势,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快速行动起来,顺应生态文明发展大势,这是城市钢厂生存发展基础,也是一个以社会责任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必须做到的事情。在环境危机“倒逼”城市钢厂生存的问题上,宝钢董事长徐乐江曾经说过,“对宝钢这样的央企,地方政府一定会加大环保监管力度。如果环保问题解决不了,解决不好,让你搬迁,你就没有理由留下。”

2、环境经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环境经营是指企业将环境作为经营战略的要素,将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采购、开发、设计、制造、废弃物处理等环节将与环境问题相对应的战略逐渐具体化,减少在经营活动中所带来的环境负荷,并力求使其最小化。它与企业环境管理区别在于一个是组织对环境问题所实施的管理运营,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战略的概念,另一个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因此,城市钢厂从企业环境管理提升到环境经营战略层面,是城市钢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009年8月,宝钢提出“环境经营”新体制,公司积极践行“环境经营”理念,专门策划了《环境经营工作推进方案》。2011年5月,宝钢在业内独家发布《绿色宣言》和《产品环境声明》,成为宝钢环境经营战略的行动纲领。并且建立了环境经营组织体系,以项目推进为载体,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使低碳经济、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环境经营项目成为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力支撑。

3、绿色发展,打造成为都市的名片。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换,传统的钢铁行业与城市发展定位出现较大矛盾,生态文明建设让城市环保压力加剧,处理问题矛头直指高排放钢铁等行业,“搬迁”成为处理城市钢厂的手段,其实不然,钢铁生产并不能与环境污染直接划等号,一方面没有钢铁企业也并不意味着城市的污染程度绝对会降低。以北京为例,被视为严重污染源的工业企业先后搬离了北京,但在此之后,北京的空气质量非但没有好转,雾霾反而日益严重。另一方面,城市钢铁企业并未加重城市的污染程度,以唐钢为例,唐钢却经过一系列环境改造成为了唐山市的“绿洲”。唐钢厂区内的绿化率达到50%以上,厂区的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这些数据均好于唐山市区的整体水平。可见,城市钢厂只要经过一系列环保改造和厂区治理之后,钢铁企业不仅没有成为拖后腿的污点,甚至可以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亮点和名片,完全能够实现与城市的和谐发展。在生存倒逼梅钢发展的今天,梅钢以绿色形象融入城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突破,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快整治厂容绿化环境,控制废水排放和固废处置,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切实增强环境保护综合水平,全面防范环境风险,一方面使公司成为“清洁式、绿色型、生态化”的工业典型,真正与城市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使公司能为南京这个传统重工业城市在转型升级中积累经验、提供样板。因此,走绿色发展道路,创建一个处处是景观、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业教育基地,成为城市亮点与名片是城市钢厂建设有效途径。

第五篇:对城市拆迁工作的调研思考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就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拆迁工作展开了了热烈的讨论,并结合工作实际,对过去的拆迁工作进行了认真回顾,对今后的拆迁工作如何实施进行了初步思考。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城市房屋拆迁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事关社会稳定及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按照市委、市政府“拉伸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彰显特色”的建设思路,城市建设得到快速发展,近5年来,共实施拆迁项目60多个,拆除房屋面积75万平方米,大多城建工程都离不开拆迁工作。

一是城市房屋拆迁是城市建设的先导性工作。城市房屋拆迁是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先导性工作,无论是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政府实事和民生工程建设,只有顺利实施拆迁工作,才能有效保障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如七闸桥、龙川二桥、北区道路框架的建设都是从拆迁开始的。

二是城市房屋拆迁是改善居住环境的实事工程。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居住环境,就必须实施城市拆迁改造。近几年我市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设,生态广场和各种小公共绿地的建设,老城区的改造和环境的整治,无一工程项目不与城市拆迁有关。

三是城市房屋拆迁搞得好坏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事。城市拆迁对一个地区形象的提升、经济发展要素的集聚、城市功能的增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拆迁工作是符合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回顾近几年的实践,在各个项目拆迁实施过程中,有相当部分拆迁户能够理解拆迁政策,关心拆迁工作。但由于拆迁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家庭收入高低不一,在拆迁签协过程中就表现不同的思想反映和言论行为。有的认为房屋拆迁是个框,什么问题都能往里装,家人有下岗的要求安排工作,家庭收入不高的要求低保,住房面积小的要求超面积安置。不管是否与拆迁相关联的问题都统统提出,问题得不到解决,拆迁协议就不签。更有少数拆迁户强横野蛮、语言粗鲁、漫天要价、难以沟通,使拆迁工作难以推进,2006年在长江国际花园突击拆迁整治工作展开前,推进的难度是无法想象的,该区域老百姓无理取闹,用粪浇、用棍棒追打工作人员,三个月时间60名工作人员未能进入拆迁户家中,给拆迁工作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拆迁必须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放在首位,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实施“平安拆迁”、“和谐拆迁”,让遵章守纪的拆迁户不吃亏,让违规违纪的“钉子户”无便宜可得。

应该讲,在近几年的拆迁实施过程中,积极开展“平安拆迁”活动,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做到以人为本,和谐拆迁,在坚持政策的前提下帮助群众解决拆迁过程中实际困难,化解各种矛盾,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温暧,拆迁实施部门连续三年被省建设厅表彰为“平安拆迁”先进单位。拆迁工作人员用辛勤的汗水为**的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在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严格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照、检查、分析城市房屋拆迁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拆迁政策不配套。2001年11月1日,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开始实施,《评估指导性意见》要求“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以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但我市目前仍是按区位加重置价计算补偿价格,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以区位加重置价格进行的货币补偿和以产权调换选择安置房的市场价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价差,实际上剥夺了被拆迁人选择货币补偿的权利,增加了安置房的建设压力,加大了安置矛盾。

二是拆迁项目缺乏计划性。拆迁项目是跟着建设项目走的,城市的建设项目应当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既要适度超前,又不能“子吃卯粮”,无论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房地产开发,都要有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千万不能有随意性。否则,在建设资金的投入和安置方面就会出现不协调的方面,倒头来,只能造成政府财政巨额浪费,亏对于纳税人和子孙后代。

三是安置房建设滞后。从2005年实施的拆迁项目开始至今,我市仍有1300户左右的被拆迁群众腾仓在外,无法得到安置,其中福利院周边项目、五星级酒店综合开发项目、建盈国际城项目的拆迁安置房尚未建设。由于安置房迟迟不能到位,超期过渡腾仓费用累计达1600万元,每月支付150万元,群众最长的在外腾租房达四年之久,有的拆迁户孩子大了要结婚没有房,甚至有的个别老人连去世前都未进得了家。造成了被拆迁群众极大的不满,每个月都有被拆迁户因得不到安置而上访,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些问题不要说放在一般的老百姓身上,就是放在领导干部的身上,可能也会有很大的想法。安置房的问题连年提连年得不到根本解决,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是建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保证拆迁资金的落实是推进拆迁工作的基本要

下载对城市热点问题的思考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城市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城市热点问题的思考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城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城市拆迁工作的调研思考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就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拆迁工作展开了了热烈的讨论,并结合工作实际,对过去的拆迁工作进行了认真回顾,对今后的拆迁工作如何实施进行了初步思考......

    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http://.cn 2006年03月06日05:03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城市建设新一轮竞争实际上就是城市文化的竞争。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

    对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

    对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 摘要:城市商业银行应尽快建立起规范、科学而运转良好的内部控制,这不仅是日益加强的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外在要求 ,同时也是实现预定发展战略......

    对提升城市社区依法治理水平的思考

    随着城市社区“四五”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广大社区群众特别是社区工作者和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较好地发挥法制建设在社区建设中服务保障作用。但面对社区形势任务的......

    对当前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 要:对于城市建设来说,城市园林绿化是基础设施最主要的内容,不仅可以美化城市,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汽车尾气等,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所以,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

    对当前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蓟县市容园林管理委员会 张红静 摘要:本文概述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在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目前城市园林绿化方面存在的主......

    对提升城市社区依法治理水平的思考

    随着城市社区“四五”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广大社区群众特别是社区工作者和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较好地发挥法制建设在社区建设中服务保障作用。但面对社区形势任务的......

    对立体城市与绿色建筑的思考

    对立体城市与绿色建筑的思考 201004150312 刘阳城 摘要: 在人类大力发展文明与科学技术的同时,人类也对地球造成了许多危机。而在当今这个格局下,人类反思自我,全球开始号召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