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升城市社区依法治理水平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15:3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提升城市社区依法治理水平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提升城市社区依法治理水平的思考》。

第一篇:对提升城市社区依法治理水平的思考

随着城市社区“四五”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广大社区群众特别是社区工作者和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较好地发挥法制建设在社区建设中服务保障作用。但面对社区形势任务的发展,依法治理社区工作仍然存在一些明显问题。一是观念陈旧制约着社区依法治理工作的精神动力。由于城市社区实行几十年行政命令管理模式,旧的思想观念在新的社区建设发展面前有很强的惯性,社区居委会习惯听命于政府,一定程度上成为政府的代言人和执行者,一旦失去街道的直接指挥领导,便无所适从;社区居民、驻区企事业单位,多数人还是把社区建设当成政府、居委会的事,有与己无关或怕给自己增加负担的思想,居民很少想到通过参与社区自治是维护自身的法律权利义务。二是未形成新型机制制约着社区依法治理工作的正常运行。社区建设目前仍处于政府主导阶段,法律规定的新型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在社区实现,社区服务仍然是政府、街道提供的行政服务为主;对政府、街道法制组织、居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权利义务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致使社区依法管理工作难以正常运行。三是法规制度不健全制约着社区依法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由于社区依法治理处于起始探索阶段,许多方面还无法可依,城市社区在探索依法管理过程中,除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运作外,更多是按照宪法、法制的原则,立法的本意以及政策操作,在缺乏系列、合理、合法的制度规范的条件下,社区依法治理工作难免走出“低谷”。要提升社区依法治理的水平,全面推进社区依法治理工作的开展。根据当前社区法制建设情况,我认为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研究思考。

一、要加大社区依法治理宣传教育的力度,努力营造社区建设良好的法制氛围。一是要通过三个增强来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即增强针对性,对不同层次人员采取不同方法;增强实践性,坚持法制教育和依法治理并举;增强现实性,紧密联系群众生活工作实际进行教育。同时要引导社区干部树立三种观念,即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的观念、依法办事的观念、权利和义务的观念,提高其参与社区依法管理的积极性。二是要加大法律服务的力度。要充分利用社区内部的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服务所、法律援助中心、“148”法律咨询专线电话等法律服务机构以及法律宣传等组织,拓宽法律服务领域,以法育人、以法服人、依法帮人,在社区中形成遇到问题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风气。三是要德法结合加强社区法制建设。要根据社区成员的需要和实际承受能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创建活动,把法制宣传活动寓教育精神文明之中。通过开展争创文明社区、无毒社区、无上访社区,文明楼道、文明家庭等活动,大力促进社区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在各行业、各层面不断形成,增强公民法律素质,树立民主、自立的思想,树立“共驻、共管、共建、共享”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社区理念,形成良好的社区学法用法氛围。

二、要不断理顺政府与社区自治关系,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依法治理中的作用。依法治理社区,必须按照发展需求,理顺政府与自治组织的关系,才能有效推动社区建议。一是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应由注重微观、直接、行政手段等权力性管理转为宏观、间接、引导自治型管理,政府对社区民主自治提供尽可能的多支持、帮助与服务,要尽可能地把工作做到社区,而不是把工作交给社区。二是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支撑社区建设,依法规范参与社区服务的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经济组织,依据行使职权维护社区居民的利益,建立民主监督制度,形成社区监督政府机关的机制。三是发挥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在本社区范围内,与本社区成员生活、生产以及权利义务相关的、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事情,都应该由居民群众通过民主的手段和方法来解决。居委会同时具备法律、政治、行政和社会合法性,是基层民主建设的一支重要组织力量。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必须调整居委会与街道之间的关系,恢复居委会的自治性,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依法治理社区中的作用。

三、要进一步明确社区依法治理的主要内容,建立有效的依法治理运行机制。社区依法治理的内容十分广泛,其目标是建立文明、和谐、安全的社区环境,提高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社区民主自治;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社区治安环境建设;依法调处社区矛盾纠纷;依法规范社区各项服务事业;依法维护社区居民和“社区人”权利等方面。社区依法治理的内容要通过有效的机制来实施。一是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社区民主听证会、议事会,行使社区民主自治选举、决策、监督等权力;二是政府部门的指导延伸,依法规范有关社区事务,提供法制宣传、社会治安、法律援助等直接援助和行政许可、执法检查等间接服务;三是行业社团协调推进,借助驻区行业和社团组织力量,规范社区企事业单位法律行为;四是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保障在区委、街道工委的统一领导下,依靠社区党组织和党建协会对社区依法治理工作进行领导、指导和监督检查,不断促进社区依法治理工作的落实和深化。

四、要紧紧围绕社区各项工作开展,不断提高社区依法自我管理能力。一是社区依法治理要围绕保障社区建设,确定与社区经济、文化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相协调的社区依法治理目标任务,重点提高社区法人和居民的法律素质,依据制定、修订、废止各类规章制度,推行居民自治实行社区居民事务公开,增强依法自我管理能力。二是进一步加强居民在社区依法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不仅在社区章程、社区规章制度中体现居民是社区的主人翁,而且还要通过落实规章制度,真正实现社区由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要充分发挥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领导层、以社区成员为组织形式的决策层、以社区工作委员会为办事机构的执行层和以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为智囊团的议事层的职能作用,提高依法办事和依法管理水平。三是要进一步加强社区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社区实行的自我管理等都应依法规范运作,要弱化行政命令,强化工作手段,工作中要多用引导、倡导、鼓励、协调等形式。四是要尽快建立符合社区特点的责任制体系。各执法部门要

根据各自特点尽快实现部门工作与社区工作的结合,理顺执法关系,分解执法责任,明确执法程序,使行政执法责任制向社区延伸。社区要尽快建立起配套的依法管理、依法经营、依法办事等覆盖整个社区管理责任体系,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断增强社区民主自治管理能力。

第二篇:对提升城市社区依法治理水平的思考

随着城市社区“四五”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广大社区群众特别是社区工作者和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较好地发挥法制建设在社区建设中服务保障作用。但面对社区形势任务的发展,依法治理社区工作仍然存在一些明显问题。一是观念陈旧制约着社区依法治理工作的精神动力。由于城市社区实行几十年行政命令管理模式,旧的思想观念在新的社区建设发展面前有很强的惯性,社区居委会习惯听命于政府,一定程度上成为政府的代言人和执行者,一旦失去街道的直接指挥领导,便无所适从;社区居民、驻区企事业单位,多数人还是把社区建设当成政府、居委会的事,有与己无关或怕给自己增加负担的思想,居民很少想到通过参与社区自治是维护自身的法律权利义务。二是未形成新型机制制约着社区依法治理工作的正常运行。社区建设目前仍处于政府主导阶段,法律规定的新型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在社区实现,社区服务仍然是政府、街道提供的行政服务为主;对政府、街道法制组织、居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权利义务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致使社区依法管理工作难以正常运行。三是法规制度不健全制约着社区依法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由于社区依法治理处于起始探索阶段,许多方面还无法可依,城市社区在探索依法管理过程中,除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运作外,更多是按照宪法、法制的原则,立法的本意以及政策操作,在缺乏系列、合理、合法的制度规范的条件下,社区依法治理工作难免走出“低谷”。要提升社区依法治理的水平,全面推进社区依法治理工作的开展。根据当前社区法制建设情况,我认为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研究思考。

一、要加大社区依法治理宣传教育的力度,努力营造社区建设良好的法制氛围。一是要通过三个增强来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即增强针对性,对不同层次人员采取不同方法;增强实践性,坚持法制教育和依法治理并举;增强现实性,紧密联系群众生活工作实际进行教育。同时要引导社区干部树立三种观念,即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的观念、依法办事的观念、权利和义务的观念,提高其参与社区依法管理的积极性。二是要加大法律服务的力度。要充分利用社区内部的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服务所、法律援助中心、“148”法律咨询专线电话等法律服务机构以及法律宣传等组织,拓宽法律服务领域,以法育人、以法服人、依法帮人,在社区中形成遇到问题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风气。三是要德法结合加强社区法制建设。要根据社区成员的需要和实际承受能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创建活动,把法制宣传活动寓教育精神文明之中。通过开展争创文明社区、无毒社区、无上访社区,文明楼道、文明家庭等活动,大力促进社区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在各行业、各层面不断形成,增强公民法律素质,树立民主、自立的思想,树立“共驻、共管、共建、共享”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社区理念,形成良好的社区学法用法氛围。

二、要不断理顺政府与社区自治关系,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依法治理中的作用。依法治理社区,必须按照发展需求,理顺政府与自治组织的关系,才能有效推动社区建议。一是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应由注重微观、直接、行政手段等权力性管理转为宏观、间接、引导自治型管理,政府对社区民主自治提供尽可能的多支持、帮助与服务,要尽可能地把工作做到社区,而不是把工作交给社区。二是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支撑社区建设,依法规范参与社区服务的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经济组织,依据行使职权维护社区居民的利益,建立民主监督制度,形成社区监督政府机关的机制。三是发挥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在本社区范围内,与本社区成员生活、生产以及权利义务相关的、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事情,都应该由居民群众通过民主的手段和方法来解决。居委会同时具备法律、政治、行政和社会合法性,是基层民主建设的一支重要组织力量。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必须调整居委会与街道之间的关系,恢复居委会的自治性,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依法治理社区中的作用。

三、要进一步明确社区依法治理的主要内容,建立有效的依法治理运行机制。社区依法治理的内容十分广泛,其目标是建立文明、和谐、安全的社区环境,提高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社区民主自治;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社区治安环境建设;依法调处社区矛盾纠纷;依法规范社区各项服务事业;依法维护社区居民和“社区人”权利等方面。社区依法治理的内容要通过有效的机制来实施。一是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社区民主听证会、议事会,行使社区民主自治选举、决策、监督等权力;二是政府部门的指导延伸,依法规范有关社区事务,提供法制宣传、社会治安、法律援助等直接援助和行政许可、执法检查等间接服务;三是行业社团协调推进,借助驻区行业和社团组织力量,规范社区企事业单位法律行为;四是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保障在区委、街道工委的统一领导下,依靠社区党组织和党建协会对社区依法治理工作进行领导、指导和监督检查,不断促进社区依法治理工作的落实和深化。

四、要紧紧围绕社区各项工作开展,不断提高社区依法自我管理能力。一是社区依法治理要围绕保障社区建设,确定与社区经济、文化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相协调的社区依法治理目标任务,重点提高社区法人和居民的法律素质,依据制定、修订、废止各类规章制度,推行居民自治实行社区居民事务公

第三篇:提升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的思考

提升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的思考

摘要:开展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对于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宜居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当前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入手,阐述了开展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的意义,并初步提出了提升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城市社区 社区治理 精细化治理 社区服务体系

中?D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城市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政府、社区组织、辖区单位以及社区居民等基于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社区认同,协调合作、共同管理社区事务,优化社区秩序,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的过程。2017年两会期间,总书记提出“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为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开展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对于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宜居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1.1社区治理体制欠缺

目前,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普遍较为欠缺,还未形成与现阶段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以多元化治理主体合作机制为重点的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机制,从而导致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出现管理不规范、不科学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1.2社区治理主体缺乏多元性

城市社区治理主体包括政府主体、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等,各自应明确职责,协调分配。但目前城市社区治理主体结构失衡,政府作为主要治理主体,对社区中绝大多数的公共资源进行控制和管理,其他各个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对政府有较强的依赖性,未能平等参与到城市社区治理中,导致社区治理主体较为单一,缺乏多元性。

1.3社区治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社区合理、有序、高效治理的基本要求是要体现治理过程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社区治理规章制度要明确各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处理社区问题的方式。目前城市社区治理规章制度仍不完善,未能有效解决社区治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比如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管理职责不明确,社区组织缺乏制度规范等。

1.4社区居民参与度低

社区居民作为城市社区治理的主要成员,通过参与社区建设、参加社区活动、发挥监督作用等,营造和谐社区,促进社区治理有序推进。目前社区居民缺乏参与积极性、责任意识较差,对社区的归属感不强,部分居民仍处于被动参与社区活动的状态,在社区治理中缺乏真正的主动性和决策性参与,造成社区治理长时间处于“失语”状态,阻碍了城市社区的发展。

1.5社会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

城市社区治理要求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组织作为多元主体中的一部分,应积极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提升社区治理专业化水平。但目前社会组织的力量依然薄弱,专业人才缺失、专职人员学历不高、社会治理经验不足等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影响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作用的发挥。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的意义

2.1开展社区精细化治理是加快社会治理进程的根本基础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源头和支点,在国家-社会-居民的关系体系中,社区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体制上,每个社区都对应着横向和纵向的多个上级管理部门,这些部门的工作要求和具体任务都需要在社区内进行有效落实。社区要承担社会治安管理、环境整治、医疗服务、社会保障、困难帮扶、文娱活动等各方面工作,涉及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因此,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有助于实现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推进社会治理持续科学发展。

2.2开展社区精细化治理是推进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必要前提

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和宜居性,是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以人为本是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首要理念,而宜居环境包括整洁的公共环境、便捷的交通设施、安全的居住环境、和谐的邻里关系、互助的良好氛围等。社区作为人的主要承载体,宜居环境建设的主体和客体都集中于此。开展社区精细化治理不仅是社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更是实现国家“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

2.3开展社区精细化治理是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增强居民获得感的重要途径

新形势下开展社区精细化治理,需要转变社区治理理念、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和治理手段。一方面,在治理区域上体现精细化,将社区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设置网格管理员,开展网格化管理;另一方面,社区精细化治理不仅要依靠政府的力量,还需要融入更多的社会力量,创新治理手段。多种形式开展社区精细化治理可以有效提升社区自身的治理水平,还可以激发社区居民的创造力,增强其归属感和获得感。提升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策略

3.1注重社区顶层设计规划

城市社区顶层整体性设计规划是实现社区可持续、常态化、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条件。不仅要关注单个社区的自身建设,还要考虑社区周边环境治理和氛围营造。社区治理设计方案要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设计思路,既要提高站位,创新社区治理理念,还要结合社区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实行精准化、精细化治理。社区顶层设计规划中,要避免指标化治理导向,强化需求目标导向,把社区居民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和生活愿景作为社区治理的顶层设计约束条件,充分借鉴优秀社区的先进治理理念和工作方式,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社区精细化治理方案。

3.2建立并完善社区治理制度

城市社区治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制定社区治理措施,保证社区治理实效的必要前提。一要建立和完善社区治理规章制度,包括规定社区治理主体、治理模式和治理方式等内容,要融入依法开展社区治理的理念,以法律文件的形式出台相应规定,并严格执行;二要推进社区治理工作标准化体系建设,包括社区民政事务、公共服务、劳动保障、权益维护、困难帮扶等工作;三要结合社区工作实际,制定社区居民公约,规定居民应享受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以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公共秩序要求。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要将政府、社会、社区三者的职责和权限进行科学合理分配,体现善治的价值观,使社区治理更具规范性和实效性。

第四篇:全面提升成都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战略思考

全面提升成都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战略思考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为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打下决定性基础。根据国际上通行的联合国伊斯坦布尔城市年会提出的城市国际化评价方法,目前,成都城市国际化初级水平的实现程度为99%,中级水平的实现程度为71%,高级水平的实现程度为56%,表明成都国际化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开始步入国际化城市的中级阶段。成都具备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的基础和优势,要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国际化,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成都具备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优势条件

中国内陆经济崛起中的巨大市场优势。“内陆经济崛起”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格局新的重大特征。过去三十年的大部分时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靠沿海地区拉动,但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沿海地区的GDP增速已经被内陆地区赶超,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大武汉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等成为中国经济新的“亮点”。中国经济的增长引擎正在由沿海向内陆转移。中国内陆地区必将成为全球经济格局中市场空间最大的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阵地。

地处内陆市场中心的区位优势。成都地处内陆市场中心区位,与重庆、西安、昆明、贵阳等位于西部的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相距半径500公里左右,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最佳

辐射半径,是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内陆的最佳战略选择。成都又处在亚洲内陆相对几何中心位臵,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的重要窗口,具备战略性的区位优势。这将为成都的国际化进程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丰富优质的资源禀赋优势。成都人力资源优势突出,四川大学、西南交大、西南财大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聚集使成都具备了高端人才的培养能力。同时,成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富集,具有灿烂辉煌的古蜀文明、影响深远的地域文化以及巨大的文化潜力,先后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中国(大陆)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亚洲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中国大陆最具软实力城市”等称号,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洲唯一的“美食之都”城市,这将成为成都以差异化、特色化道路来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国家战略与体制创新的政策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成渝经济区以及天府新区的建设将为成都提供更强劲的发展动力。同时,成都自2007年国家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积累了宝贵经验,将凭借“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创新优势,创造与国际接轨的政策和体制机制环境。

全面提升成都城市国际化水平的目标与路径

按照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凭借连接西亚、南亚、东南亚的区位条件,充分发挥市场空间、人力资源、历史文化、政策机遇等禀赋优势,成都有条件在世界城市网络和

国内区域发展中占据更高层级,成为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要重点打造五大功能:一是联结全球的综合交通枢纽;二是国际化高科技产业中心;三是国际化商贸商务中心;四是国际著名旅游会展城市;五是国际知名创新型城市。

以国际产业转移为契机,发展融入国际的高端产业。围绕“三产联动、双轮驱动”的发展思路,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联动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融入国际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是抓外生型增长,大规模、成建制、全链条承接产业转移。要有针对性地弥补现代制造业产业链上的薄弱以及缺失环节,争取大规模、成建制、全链条地把省外、国外的成套产业更多地转移到成都来。二是把握跨梯度转移趋势,抢占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新一轮产业转移,跨国公司更倾向于在全球范围内就资金技术、人才储备、区位交通、政策措施等适宜条件来选择布局,成都应把握机遇,争取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跨国投资直接布局成都。三是发挥内陆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承接发展总部经济。大力承接大型企业集团的管理总部以及研发中心、采购中心、投资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落户成都,提升成都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和产业控制力。

以空陆联运为突破,建设联结国际的交通枢纽。航空时代的来临,为成都依托双流国际机场建设国际化区域性交通枢纽创造了条件,也提出了要求。一是以建设第二机场为契机,实现航空能力的扩容升级。开通直达美国、欧洲、南亚、西亚等多条国际

航线,建成连接国际、服务世界的国际性区域航空枢纽。二是加强空陆联运,构筑以机场为核心的区域交通网络体系。要将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与机场融合考虑,改变以城市中心区为核心的放射状交通规划格局,致力于建设围绕机场的空陆联运交通运输网络,实现客流和货物的快速有序集散。

以全面创新为动力,创建领先国际的区域创新体系。从发展趋势来看,城市经济体系正在向知识经济迈进,创新要素作为知识经济的基础,自然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中被视为重中之重。一是以企业为主体,推进技术创新。在制造业创新发展方面,要重视技术研发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加快推进制造业的高端化进程;在服务业创新方面,加强对服务业的新业态、新产品、新方式的研究,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二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构建创新导向型体制机制。要从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科技资本对接机制、自主创新服务平台机制等方面来构建创新导向型的体制机制。三是通过引进和培育,夯实国际化人才支撑。要积极发展与国际化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培训体系,提升本土培养人才的国际化素质。加大对国际化人才的引进,营造适宜国际化人才生活和发展的环境。

以旅游会展为切入点,搭建迈向国际的交流平台。成都文化底蕴深厚,是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塑造个性魅力的重要依托。要将全球化力量与地方优势相结合,以国际会展和涉外旅游为切入点,搭建起国际化的具有区域性支撑的交流平台。一是突出国际

会展活动,大力发展国际会展经济。提升本土品牌展会的国际化程度。二是突出旅游产品创新,大力发展涉外旅游。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本土旅游资源,打造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精品。另一方面要改变目前主要依赖传统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旅游产品开发模式,重视将各类资源通过创意的手法转化为市场认同的旅游产品,甚至创造全新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产品,形成以创意为主导的新型旅游产品模式。

以包容性城市为目标,培育接轨国际的城市环境。包容性城市是联合国提出的世界城市发展的新目标,对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兼容并包已成为国际化城市的主要特征之一。一是提高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平。在硬件服务设施方面,要率先完善现代城市立体交通网络,使城市出行更舒适、便利。在软件服务设施建设方面,要以国际化的标准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整体水平。二是打造独特性与包容性兼具的文化环境。要加大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扩大特色文化的辐射范围和国际影响力,塑造成都的城市个性与品牌。注入现代文化元素,满足国际化城市人口多样性以及其他要素集聚对文化的需求。三是建立开放高效的公共治理机制。要鼓励非营利、非政府组织不断壮大,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创新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形式。

以“走出去”为抓手,构建面向全球的内陆开放型经济。仅仅依靠引进不算真正的国际化,要鼓励本土的企业、产品、技术、人才等“走出去”才是真正的国际化。一是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地

位,鼓励企业和产品“走出去”。要鼓励企业以市场化的投资行为参与其他城市的资源开发和拓展国内外市场,培育一批扎根成都、国内一流的企业集团。二是积极搭建区域合作平台,培育城市国际化广阔的战略腹地。要选择一批战略资源丰富或战略地位突出的城市作为成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目的地城市。以成都经济区建设为重点,启动成德绵同城化战略,积极参与成渝经济区建设,开展多层次的区域合作。三是实施全球营销,推动城市品牌“走出去”。成都要基于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打造自己的品牌标志,并结合国际会展、涉外旅游的发展,选择最佳载体和平台,以全球视野推进国际营销。同时,积极整合各种社会传播资源,借助现代科技、现代营销等多种手段拓展新的传播渠道,扩大城市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第五篇:对提升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水平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提升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水平的思考

作者:徐雪梅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5期

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是指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捐助等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对患病的城乡低保家庭、农村五保对象以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众,给予适当医疗费用补助的一种制度。作为一个专项救助制度,医疗救助着眼于最困难群体的就医看病,在减轻困难群众经济负担、有效缓解“治病难”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最后保命的“底线”,彰显社会公平的内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实施医疗救助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亟待解决。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资金保障乏力,实施救助受限

目前,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主要靠财政拨款和爱心捐助,资金的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来源形式单一,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医疗救助始终只能在低标准范围上徘徊,很容易出现“看菜吃饭、量布裁衣”的尴尬局面,影响了医疗救助工作水平的提高。

2.救助范围偏窄,门诊救助空白

由于现行医疗救助的重点是住院救助,一般疾病门诊就医不能享受救助,特别是那些患慢性病和常见病的,不需要住院治疗,但必须天天吃药,加上门诊就医既不能报销,又没有救助,往往导致家庭困难,又因家庭困难,承但不起医疗费用,而延误了治疗时机,小病拖成大病,所需治疗费更多,最终陷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境地。

3.重大疾病的救助力度仍显不足

大病救助政策带有一定局限性:一是起付线设置较高,自负医药费超过3万元才能申请救助,而部分特困群众连住院押金都得借钱交,出现了“最最困难的人反而享受不到医疗救助”的现象;二是救助标准偏低,救助款与十几万、几十万的医疗费相比,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三是救助时效性较差,先治病、后救助,致使一些困难群众患大病后因无力支付巨额医疗费而放弃治疗。

4.贫困精神疾病患者救助需加强

当今社会,由于竞争压力、家庭矛盾等诸多因素,精神疾病患者日渐增多。精神疾病是一种高致残类慢性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一个疗程的治疗费达数千元,几个疗程下来,就是数万元的经济负担,一个精神疾病患者往往拖跨一个幸福家庭。同时,精神疾病患者如果不接受持续治疗,一旦发病,就容易实施暴力行为,给家庭造成灾难,甚至严重危害社会。

5.医疗救助监管机制有待健全

医疗救助的重点是城乡低保家庭,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福利依赖”,一些处在低保边缘的人受到优惠政策的刺激,千方百计要求进入低保行列,而低保对象信息准确与否,又直接关系到医疗救助的公平、公正。另一外,各定点医院是否严格执行政策规定,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医疗检查、开方用药,还需要我们不断加大监督力度,避免出现“冒充住院、小病大养、医疗费虚高”等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1.完善医疗救助体制,建立可靠医疗救助资金保障

医疗救助的实施,需要可靠、充足的财力支持。因此,要积极争取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足额预算财政配套资金,同时,通过发动社会捐助、开展慈善筹集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筹资渠道,形成财政主体投入、社会各界捐助、相关医疗保障政策配套和医疗卫生优惠减免等“四道防线”相结合的医疗救助体制,从而实现资金投入逐年增加、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有效保证医疗救助制度的正常运转,维护好困难群众的生命健康权益。

2.推行门诊定额救助,使困难群众有病能及时医治

一是对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老人实行定点门诊定额救助。发放一定金额的门诊医疗卡,在辖区内选择一家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定点就诊单位,签订医疗保健合同,保证低保、五保对象患病能及时就诊、及时购药。二是对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实行定额医疗救助。晚期癌症、中风后遗症、重症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白血病等困难群众,常年需要药物治疗、维持,可凭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诊断证明和相关病历及检查资料,每人每年给予一次性定额门诊医疗救助,体现党和政府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3.适当调整救助标准,确保重大疾病救助效果

建议将大病救助划分为不同的档次,设置不同的起付线,分别给予救助;同时,探索推行医前救助,凡属重大疾病,凭相关证明和县级以上医院诊断书等材料,住院时可申请一次性医前救助金。这样,一些无力看病的困难群众也能够及时入院治疗。另外,建议适当调整“一站式”结算救助比例,按自负医疗费的30%-40%给予救助,以缓解低保边缘家庭因攀比而造成的社会矛盾和工作压力。

4.设立特种救助基金,加大精神疾病患者医疗救助

鉴于精神疾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直接影响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稳定,应高度关注这部分人的医疗救助。建议政府设立一项特种医疗救助基金,开展医疗救助,使贫困精神疾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救助。

5.强化医疗机构监督,维护医疗救助制度公平公正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各定点医院的医疗行为监督,确保对救助对象治疗时对症下药,不受利益驱使提供不必要的检查、药品,一经查处,取消定点医院资格。二是继续实行救助对象住院期间派员实地核查,发现弄虚作假现象,立即停止其医疗救助服务。三是探索推行“强制性向下转诊制”,医疗救助对象在疾病稳定且有明确治疗方案时,即应安排其回基层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或由其开设家庭病床,尽量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保证救助资金的合理使用,有效防止“医疗机构劫贫济富”和“困难群众无力享受医疗救助”的怪现象。

下载对提升城市社区依法治理水平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提升城市社区依法治理水平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社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探索

    城市社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探索 按:在城市社区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是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没和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如何做好此......

    对城市社区区域化党建的学习思考[精选]

    对城市社区区域化党建的学习思考 上海市作为现代化、开放型的特大城市,城市社区资源多、人口多、党建工作起步早,多年来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体系完备、效果显著的创新社会治......

    对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的认识和思考

    对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的认识和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我国城市社区规模也不断扩大, 对城市社区的管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社区作为一个基层的社会自治......

    浅析当前城市社区依法治理面临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特别是许多涉及到法律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在思想上带来了一些困惑,已形成了对社区建设实践的阻滞,这些正是社区依法治......

    浅析当前城市社区依法治理面临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特别是许多涉及到法律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在思想上带来了一些困惑,已形成了对社区建设实践的阻滞,这些正是社区依法治......

    浅析当前城市社区依法治理面临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特别是许多涉及到法律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在思想上带来了一些困惑,已形成了对社区建设实践的阻滞,这些正是社区依法......

    提升物业管理企业经营水平的思考

    提升物业管理企业经营水平的思考 随着我国加入WTO,物业管理行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要使前进中的物业管理发展得更快、更规范、更有生机,除在管理体制上向社会化、企业化、......

    关于提升公务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思考

    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自己特定的工作中,思想和行为方面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各行各业都有其特定的职业道德,而公务员由于其地位和作用以及职业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