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教学模式(共)
“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教学模式
“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是指以唱歌教学为主,以其他教学内容为辅并将其他教学内容适当地融于唱歌教学的综合课。“一首歌曲,一首乐曲”是当下倡导的综合课的形式,“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目前多是歌唱教学与欣赏教学的综合。此模式的一般程序为: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二、关注音乐 有效聆听----
三、巧解难点 完整学唱----
四、巩固学习表现创造----
五、拓展延伸 情感升华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导入就象歌剧中的序曲、乐曲中的前奏一样,能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特定的氛围中,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他们迫切学习的欲望,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来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法、图画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表演导入法、情境导入法、启发谈话法、音乐导入法等。
(二)关注音乐 有效聆听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是音乐课堂中学生获得学习信息的主要途径,“听”也是学习体验音乐最直接的方式。因此,音乐教学要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上。让学生关注音乐要素(速度、力度、节拍等),带着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多遍完整地聆听音乐,从而感受音乐、认识音乐、理解音乐,为学唱歌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巧解难点 完整学唱
以唱歌教学来说,常见的教学难点主要有以下情况:1.曲谱方面。切分音、附点音符、装饰音、休止符、变换拍子和变化曲调等。2.唱歌方面。合唱、轮唱部分,弱拍唱起,咬字吐字,一字多音,变化速度、力度,气息运用及情感表现等。有效解决教学难点对于学唱歌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运用“重复讲解,反复示范”的方法,有时未必能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多动脑、多思考,创造一种巧妙的、学生感兴趣并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来解决教学难点。难点解决之后,完整学唱歌曲。教师要重视学唱的过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唱、这样处理,教给学生正确的演唱方法,提出明确的演唱要求,达成“唱会歌”的目标。
(四)巩固学习表现创造
仅仅“唱会歌”不是目的,还要进一步把歌唱好,即“唱好歌。”每节课教师都要给学生巩固练习的时间,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演唱形式,如独唱、齐唱、表演唱、领唱、男女生分组唱、提问抢答式演唱等来巩固歌曲,做到自然、自信、有表情、有感情地唱歌。歌曲巩固之后,启发引导学生编创歌词、旋律、节奏;根据歌曲内容编创表演动作、音乐故事或游戏,让学生在创编中培养创造能力,分享与同学合作的快乐。
(五)拓展延伸 情感升华 教学内容的拓展是指在歌曲教学的基础上,选取本单元其中一首欣赏曲,来充实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对音乐内涵的进一步理解与感悟。拓展欣赏的内容也可以是教材以外的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作品,包括:同体裁作品音乐欣赏、同作曲家音乐作品欣赏、同种乐器音乐作品欣赏、同民族或地域音乐作品欣赏等。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无论哪种方法,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希望老师们能在此模式的启发下,寻求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深化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为其终身喜爱音乐奠定基础。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二)关注音乐 有效聆听
(三)巧解难点 完整学唱
(四)巩固学习表现创造
(五)拓展延伸 情感升华
第二篇: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模式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模式
一、基本思想
(一)理论依据
1.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
2.以《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
(二)功能目标
1.歌唱是符合学生心理要求的活动。学生对唱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2.通过歌唱可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享受无穷的乐趣;还可使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得到合理训练。
3.通过齐唱、对唱、轮唱、合唱进一步营造和谐一致、团结向上的气氛,培养其集体荣誉感。
4.通过唱歌,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充分表达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让音乐在学生们的心灵中深深扎根,终生保持对音乐最大的热忱。
二、教学模式:情境导入——寓教于乐——创造表现——完美结课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情感铺垫
2.师生互动,探求新知
(二)寓教于乐
1.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2、合作交流,学习新歌
3.演唱歌曲,体验音乐
(三)创造表现
1.合作探究,创造实践
2.表演展示,交流评议
3.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四)完美结课
三、模式解读
(一)情境导入
教师要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诗歌、语言、故事、游戏、猜谜语、歌曲、舞蹈、律动、绘画、图片、动画、录像等手段创设情境,导入课题。低年级学生可采用课前律动,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律动音乐、动作,示范动作优美、准确。律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情趣,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形体美感。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习新歌作了良好的情感铺垫;师生互动,让学生领会新课学习的意图,并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学习。
(二)寓教于乐
1.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教师可以先通过范唱、播放VCD或录音歌曲让学生倾听,从听觉上感受歌曲的意境、情绪、内容。在听的同时,从视觉上展示音乐形象,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验音乐(可结合音乐游戏进行),使学生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达到初步认识歌曲,了解歌曲的目的。
2.合作交流,学习新歌
教师可通过一系列手段启发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学生自由学唱歌谱
(中、高年级的同学可进行视唱练习,低段的学生可不做此要求),学习歌词理解歌曲内容,通过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让学生汇报自己会唱了几句,哪几句比较难,整首歌曲中最美、最好唱的是哪几句,让他们自己发现难点,请会唱的同学做小老师教唱。
3.演唱歌曲,体验音乐
教师进一步提炼音乐形象,可通过课件、实物等手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挖掘歌曲的内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演唱歌曲,整体体验音乐形象。调动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表现音乐形象、表现歌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声音表现能力。
本环节是教学模式的重点环节,教师要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面向全体学生,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创造表现
1.合作探究,创造实践
感受歌曲的意境,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表演、舞蹈、诗歌、创作等,挖掘歌曲的文化底蕴,创造性地表现歌曲内涵。教师要用儿童化的语言给学生提出要求,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根据歌曲的内容、情绪对歌曲进行创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和创造意识。
2.表演展示,交流评价
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学生分组表演,开展师生、生生的相互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关注他人的不同见解,并以合作的心态接纳他人的不同见解。这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则变成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这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教师要以音乐教学为主线,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美术、诗歌、表演等门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丰富的视觉效果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本环节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的意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
(四)完美结课
一堂课如果是一支动听乐曲,导课是“序曲”,结课便是终曲,完美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经过一节课的音乐学习实践,学生会有许多有益、甚至精彩的感受和体会需要表达,如果音乐教师把总结的机会交给学生,或者采取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教师也可以在课将结束时,布置与该课有关的歌曲表演或手工制作,如《粉刷匠》这一课,可让学生回去后折个粉刷匠的帽子,戴在头上学习粉刷匠爱劳动的精神,自己也来当当粉刷匠,并表演给家人看。这样的结束语,不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引起了学生的遐想,激发了兴趣。
教师也可以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让学生再次演唱歌曲,或欣赏与本课相关的课外音乐,教师适时示意学生走出教室,使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恰到好处的结课,不仅使整堂课结构完整,而且含有不尽之意、韵外之致,促进学生对下一次课的热情和情和积极性。
此教学程序中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可根据所授歌曲的特点、难易程度、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条件,灵活设计运用此教学模式。
第三篇: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在课堂中得到应用.面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教师要如何从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中走出来,转而以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物理教学呢?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切实做到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能通过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而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以新课改理念来指导教学模式的改革,再辅以评价、练习等方式,方可有效.一、立足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下的物理课堂教学,重视对学生主体性的激发.传统教学虽然也是从学生角度来构建教学的,但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就容易被教师看作是知识接受的容器.而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把学生当作真正的学习者对待.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就要革新观念,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言、质疑,让学生勇于参与课堂.例如,在讲“动量守恒定律”时,教师以实验来引导学生明确了两个物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它们的总动量是一样的道理后,教师以物理情景来引导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两个小球所受的平均作用力,虽然学生能用动量定理分析出两个小球所受的平均作用力,但对碰撞前后的总动量比较模糊,此时教师引入牛顿第三定律,引导学生等量代换,让学生在计算中明确碰撞前后总动量没有变化.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全面了解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关心,还要注重结合教学而创设情境,以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新知探究过程.二、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改革课
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而经常采用的方法,虽然说教无定法,但科学的课堂组织模式对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作用是较为明显的.在传统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更喜欢将物理知识以抽象的方式告诉、讲授给学生,认为教师讲得多,讲得好,学生就能接受得多.其实不然,学生的学习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构建的过程.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注重从学生的角度来构建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除了上述所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要注重革新学生学习知识的模式.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知识以被动接受为主,主要采用记忆、背诵、反复练习等方式.而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则提倡让学生在合作中主动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故而教学中教师就要发挥好自己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多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例如,在讲“静电屏蔽”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电场的重要性质是什么?导体导电的原因是什么?把导体放入电场中,导体上的自由电荷处于电场中将受电场力作用,这时的导体与无电场时的导体相比有什么不同特征?引导学生复习,然后以实验来引出静电感应的概念,结合实验引导学生合作分析静电感应中电荷分布情况,由此而引出感应电荷的概念,以问题“静电场中导体上自由电荷受电场力作用做定向移动会不会一直运动下去?”引导学生讨论,从而引出静电平衡状态知识点.如此,教学中教师以实验为媒介,以问题为抓手,在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中渗透新的知识,让学生主动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三、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实施差
异评价、练习
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智力因素,喜欢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甚至会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其实不然,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有的学生就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某个学科.从另一个角度看,高中学生的价值观念还未定型,如果教学中教师单纯地以成绩来评价学生,不免有些武断,也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失去学习动力.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除了上述所说的兴趣外,情感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毕竟教学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而进行的,故而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与学生的和谐关系构建,要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尤其是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练习上区别对待,还要注重以差异化的评价来帮助这些学生树立学习自信,从而提升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满足感,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总之,从传统教学向新课改过渡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物理教师,不能心浮气躁,也不能盲目跟风,而要切实结合教学实际,立足于学生这一主体,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以新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发挥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自信,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此,高中物理课堂才会更具有活力,教学效率才会得到稳步提升.
第四篇:唱歌课教学 “三块五步”模式初探
唱歌课教学 “三块五步”模式初探
标题:唱歌课教学 “三块五步”模式初探
作者:潜江实验小学
尹强
魏娟
摘要:音乐教学是传授音乐知识技能的学科。它既要做到生动活泼、学生乐学,又要将歌唱、音乐技能的学习渗透于每一个教学环节。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构思既科学又新颖、教学手段灵活多变,以及对教材和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如何创造高效的音乐唱歌课堂教学,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唱歌教学的 “三块五步”教学模式。“三块”指的是基础训练(即节奏音程训练)、课堂新授、教学展示。“五步”指的是练习技能、学习技能、运用技能、巩固技能、拓展技能。详细地说,就是要先进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然后以音乐作品为载体学习新技能,学会运用已学技能来表现音乐作品,然后用各种表现形式进行音乐作品的展示。最后再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适当有效地教学拓展。
关键词:唱歌
模式
环节
技能
高效
正文:
引
言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而唱歌课可以说是音乐课中最重要的课型之一。它既要做到生动活泼、学生乐学,又要将歌唱、音乐技能的学习渗透于每一个教学环节。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构思科学新颖、教学手段灵活多变,对教材和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把握准确。究竟如何创造高效的唱歌课堂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校音乐教师将其归纳为“三块五步”。“三块”指的是基础训练(即节奏音程训练)、课堂新授、教学展示。“五步”指的是练习技能、学习技能、运用技能、巩固技能、拓展技能。
教学过程第一大块:基础训练
学生音乐记忆的提高、音高概念的形成、节奏感觉的形成等都是他们音乐素质提高的具体表现。但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在课堂中长期的进行渗透、训练。这里说的基础训练指的是节奏音程的训练,它就是培养这些音乐能力的一个载体。
第一步:练习技能
在学习新课之前,可以将这个环节作为一个“热身”,但这个“热身”环节的设计必须以新知识技能为依据量身定做,须是切实有效的练习技能的过程。切不可流于形式,与新课毫无关联,成为一个摆设。例如,在《王老先生》一课中,我就是以音程节奏训练为课程导入,将歌曲中的部分旋律提炼出来,以柯达伊手势进行基础训练。这个技能练习的过程相当重要。它既训练了孩子们的音乐记忆力,又有助于音高概念的形成,还帮助我们成功地导入新课,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式。
我们还可以将新课中的重、难点提出来在训练过程中解决,设计成形式新颖的技能练习。那么这一环节就变得既能训练孩子们的基本技能,又能解决新课中的重、难点,做到两全其美。当然,这种基础训练环节的设计也是有要求的。这个训练过程必须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步步引入新课。
例如《甜甜的大家园》这节课,歌曲旋律中不断出现音阶旋律上下行。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了“爬山”这一音乐活动。以爬山的形式巩固演唱音阶上下行,并不断地改变节奏,以老师上山,学生下山的活动形式,有效地集中学生所有的注意力,使学生准确地捕捉到每一次节奏的变化。不仅如此,我还进一步挖掘,让学生听辨旋律中加入了哪些音乐元素,给了听者怎样的听觉效果。学生情绪高涨,由音乐而联想到的各种形象栩栩生动。这个音乐活动的设计不仅仅只是单纯的音乐技能的训练了,它还能为歌曲教唱服务。活动引出了歌曲旋律中的难点,并在活动中成功地进行了解决。
教学过程第二块:课堂新授
课堂新授是一个学习技能、运用技能的过程。“学习”与“运用”这两者相辅相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们要运用已学技能来帮助学习新技能,继而运用新学技能来帮助巩固强化已学技能。第二步:学习技能
在课堂新授这一环节,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习新技能。我们可以运用第一步刚练习过的技能来帮助学习新的技能、新的歌曲。这样可以保证更快更好地学习,又为技能学习的准确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例如《王老先生》这一课的教学,我们在第一步练习技能的过程中将部分歌曲旋律以柯达伊手势的形式练习过,所以在学唱新歌时,歌曲部分旋律已相当熟练。在此基础上进行新技能的学习是非常顺畅的。我们首先以音乐活动的形式学习“四十六”的节奏型,紧接着就运用这个刚刚学会的已学技能来帮助学唱歌曲《王老先生》。学生在整个歌曲的学习过程中,对“四十六”的掌握情况非常好,并连带的对其他相同时值的节奏型也演唱的非常准确。整个歌曲的学习过程因为有了技能练习做铺垫,而显得尤其顺畅。所以,技能的学习过程非常重要。只有掌握了技能,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学习歌曲,学生有时甚至能举一反三。
第三步:运用技能
我们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然学会了新技能,自然是要去运用它的。不然,学来何用?例如在《王老先生》这首歌的学习过程中,光学会了歌曲还不行,还要运用所学歌曲不断地进行“四十六”的教学巩固,以各种不同动物的叫声对这种节奏型进行强化训练。这个过程同样也是一个运用所学节奏型对歌曲掌握的强化过程,此二者相辅相成。
又比如,在歌曲《甜甜的大家园》的授新过程中,我们运用新学的歌曲旋律不断强化巩固音阶上下行的演唱。最后,以新授歌曲为载体,进行各种节奏型的音阶上下行训练,将各种已学、新学的技能进行综合巩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有了技能的学习与运用,唱歌课就不再是纯粹的“听”会、逐句的教唱背会,而是让孩子们运用自己掌握的技能去学,去唱。老师只是引导,学生永远是主体,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唱会”。
教学过程第三块:教学展示
“唱会”了就要利用各种表现形式来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展示,以巩固所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拓展延伸,这就是教学展示。它是一个巩固技能、拓展技能的过程。教学展示必须运用多变的形式、多样化的手段,对已学内容不断加深和巩固。
第四步:巩固技能
学会的技能必须有一个巩固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单纯的只是“唱一遍,再唱一遍,还唱一遍。”它也有多样的形式可以选择,教师也可以通过精心地设计构思,环环相扣,成为一个非常精彩的教学巩固的环节。例如在《王老先生》一课中,我将部分旋律设计成故事里唯一能开门的神奇咒语。一次次的演唱咒语开门,其实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技能巩固。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过渡语的设计,就将乏味的“唱一遍,再唱一遍”变得生动而有趣,孩子们乐此不疲。在这一课的三度和声学唱过程中,我将范唱设计成各种不同的小动物演唱。“听听是谁的声音?学学它的声音。”不断地让孩子去捕捉不同的音色里隐藏的同一个旋律,并不断反复地去模仿、演唱。出现几种动物,就有几次教学巩固。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而精心地设计,让本可能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变成了欣赏小故事,享受音乐的过程,让整个环节充满了乐趣。整节课变得生动起来。
第五步:拓展技能
对于所学内容不能仅仅只局限于对其进行教学巩固和强化,我们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拓展要有它的“合理性”和“创造性”,不能只是追求课堂形式新奇的“花哨”手段。
拓展技能要有合理性。
例如在《甜甜的大家园》这一课的教授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表现歌曲,我为歌曲加入了伴奏。如果我加入的伴奏只是单纯的“拍手”,从头忙到尾,学生的思维被大量转移,根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歌唱,将会是一种完全无效,甚至影响教学的音乐活动。那么,为歌曲伴奏如何能做到生动而有效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拓展环节的设计要科学化、合理化。我在这首歌曲的伴奏编配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只在高潮部分加入了伴奏,为的是突出激昂的情绪。另外,还在结尾处九拍延音的地方加了伴奏,这样做既可以非常有效地确保演唱的时值,还可以烘托气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拓展还要有其“创造性”。
这个版块的设计一定要立足于提升学生能力,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绝不能是“花哨”的空架子。例如在设计《王老先生》一课时,我大胆地加入了三度和声训练,以鸡妈妈和鸡宝宝的形式,让学生聆听三度音程和声效果,初步学习演唱和声。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时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一次又一次地聆听加入和声的音响效果。让学生先学会安静地聆听,学会发现美、感受美,然后再去表现美,继而才能创造美。这样大胆地设计,让学生不仅仅只局限于歌曲的学唱,还进行了初步的和声训练,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会模仿各种不同的音色,创编各种不同体态特征的动作,多方位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在课程快要结束时,我又将歌曲以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加入角色的扮演、音色的模仿、动作的表现等。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捕捉其特征,还让学生的听觉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让学生会观察、会聆听、会模仿、会表现。这节课不仅生动活泼,还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各项能力。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拓展。
结 论
总之,一切的教学环节、手段、方法都应为教学目标服务;为提高学生音乐素质服务;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服务。我们是教者,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主体。我们要积极努力地创造高效课堂,让学生在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过程中,乐于学、在学中乐,并乐学而有获。我相信,这是每一位教者的愿望,也是所有孩子的心愿。
第五篇:肯普模式(以教为主)
肯普模式
这一模式由肯普(J.E.Kemp)在1977年提出,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改才逐步完善(见下图)。该模式的特点可用三句话概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强调四个基本要素,需着重解决三个主要问题,要适当安排十个教学环节。
⑪ 四个基本要素:是指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肯普认为,任何教学设计过程都离不开这四个基本要素,由它们即可构成整个教学设计模式的总体框架。
⑫ 三个主要问题:肯普认为任何教学设计都是为了解决以下三个主要问题:① 学生必须学习到什么(确定教学目标);② 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应如何进行教学(即根据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根据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③ 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价)。
⑬ 十个教学环节:是指①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为此应先了解教学条件(包括优先条件与限制条件);②选择课题与任务;③分析学习者特征;④分析学科内容;⑤阐明教学目标;⑥实施教学活动;⑦利用教学资源;⑧提供辅助性服务;⑨进行教学评价;⑩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
为了反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肯普没有采用直线和箭头这种线性方式来连接各个教学环节,而是采用如图所示的环形方式来表示ID模式。图中把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置于中心位置,说明这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各环节均应围绕它来进行设计;各环节之间未用有向弧线连接,表示教学设计是很灵活的过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从任一环节开始,并可按照任意的顺序进行;图中的“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修改”在环形圈内标出,这是为了表明评价与修改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