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论述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范文

时间:2019-05-15 08:3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分析论述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分析论述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范文》。

第一篇:分析论述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范文

分析论述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在阶级社会中,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文化教育上也占统治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②教育同样受占有物质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所支配,要受他们的思想所支配,受他们的经济力量所支配。

下面谈谈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教育的发展需要人力与时间、物力与财力等,而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人力,资金,物力。因此,经济发展的状况影响着教育所能拥有的基础性条件状况,教育的发展不能超出社会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可能范围。

(二)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所提出的要求,也必然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在漫长的奴隶、封建社会中,学校所培养的人,主要是进入上层建筑领域的统治人才和知识分子。随着机器大工业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列入培养目标之中,而不仅仅是培养官吏、律师、知识分子。

(三)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

在课程的门类上,古代社会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门类不多,大多数是属于人文学科以及语言、文字等工具课程,与生产力直接联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课程所占的比例甚微。18—19世纪首先在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在这种形势下,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课程理论体现了这个时代的要求,“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他主张科学课程应该作为学校课程。

(四)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结构、教育制度、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为了使教育适应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对教育结构进行了改革,除了重视普通教育外,还大力发展专门教育和特殊教育。

另外,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经济仍然对教育起决定作用。

由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在上层建筑中处于主导地位,因而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一般通过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而集中表现出来。

下面谈谈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政权性质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政权的性质,其实质是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并为谁服务。政权的性质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及受教育的权利。在阶级社会中,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使教育能够服务于自己,首先就要把教育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政治体制决定了教育的体制

政治体制是指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形式,如是中央集权制还是地方分权制等。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它的教育体制,对于教育而言,主要表现在政治体制对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上。例如,由于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的国家政权管理形式,因而与之相应的教育采用的就是地方分权的管理体制。

(三)政治纲领决定了教育的方针、目的

政治纲领是一个国家政体的具体行动指南,是政治理想的具体化,它规定了教育事业的方向、目的、途径等

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特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其性质主要是由掌握领导权的统治阶级的政治纲领决定的。此外,政治体制还影响着师生关系。如封建社会政治体制下,师生关系是有等级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现代社会的政治体制下师生关系则比较民主。

可见,教育的性质决定于政治、经济制度;当然,不是教育中所有的因素都决定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的某些因素是决定于生产力的。

2.教育给予政治、经济制度以伟大的影响和作用

政治、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又给予政治、经济以伟大的影响和作用,教育要为经济基础服务,为政治服务。

下面谈谈教育对经济的影响。

(一)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

现代教育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教育,使得劳动者具有必备的生产技能,并且在生产活动中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全球化。

(二)教育中的生产与消费关系

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看,教育是明显的消费,又是潜在的生产。从教育经济效果来看,教育是有限的消费,又是“扩大”了的生产,从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上来看,教育表现为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

(三)教育的供给与需求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其本身来看,确实有别于纯粹的商业性多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产品是具有商品属性的。因而,教育同其它任何商品生产部分一样,都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的问题。

下面谈谈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一)教育具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首先表现在它对维护社会政治所起的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一,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教育是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养和能力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基本途径,高等教育更是承担了培养现代社会的国家统治人才的重任。我国古代教育家颜元曾指出:“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

其二,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公民。社会统治阶级不仅要为自己培养各级政治人才,而且更需要它的普通民众具备与其政治制度相符合的政治理想和观念,形成强大的民意基础。

(二)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社会政治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进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变革,社会政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革,而教育则是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体现为:

其一,教育的普及化、民主化促进社会政治的民主化。教育的普及化与大众化,表明了社会政治的平等、民主与开放,是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推进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

其二,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在现代社会,教育通过传播科学真理,弘扬优良道德,形成正确的舆论,同时产生进步的政治观念,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为政治、经济服务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总是利用教育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以巩固他们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阶级和政治、经挤制度的性质。斯大林说过:“要知道教育是一种武器,其效果是取决于谁把它掌握在手中,用这个武器去打击谁”。如果教育为先进阶级所掌握,为反映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政抬、经济服务,则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如果教育为反动阶级所掌握,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政治、经济服务,则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当然,无论教育对于政治、经济制度起着多大的作用,然而它都是受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不是教育决定政治、经济制度,而是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

教育不可能挽救旧制度的灭亡;教育能够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然而改造旧制度最根本的还是要靠革命斗争。

3.教育的性质随着政冶、经济制度的发展而变化

教育是由政治、经济所决定的,因而教育的性质必然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变化。人类社会先后出现了五种社会状态,因而也就出现了五种社会形态的教育,即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教育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又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教育具有社会性,然而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的社会性具有不同的特点。教育的社会性的发展反映了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4.教育为政治、经济服务

教育具有社会性,一定的教育总是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并为其服务的,这是教育的一般规律。同样,社会主义教育是由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决定的,又为其服务,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客观规律。

教育为政治、经济服务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我们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种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由于我国的教育与政治、经济之间也存在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我 们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对教育进行适时的改革,以便教育更好地为政治、经济服务。

2007-08-17 10:35

回答:

第二篇:后冷战时期俄罗斯与东盟政治经济关系分析

后冷战时期俄罗斯与东盟政治经济关系分析

潘广云

冷战后,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俄罗斯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本文从政治和经济层面对俄与东盟的关系进行分析,对中国参与东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 俄罗斯与东盟关系的发展进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意识形态和国际格局的影响,苏联与东盟的核心国家之间有较大矛盾,东盟在调解次地区复杂的国际问题时也不愿与苏联合作,致使双方的合作没有开展起来。尽管如此,一贯务实而灵活的东盟,为了利用大国间的矛盾,于1991年7月邀请苏联政府代表团以东盟主席国嘉宾身份出席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苏联与东盟间的政治对话由此开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东盟的合作关系经历了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一)探寻有发展前景的合作方向:1992~1997年

尽管俄罗斯与东盟开始了政治对话,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双方并未把发展相互合作视作各自对外政策的优先任务。当时,东盟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努力适应东亚地区出现的两种新情况,即东北亚和东南亚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日益加强,且越来越呈多样化趋势,以及相互经济合作在东亚国家关系中的作用开始凸显。上述两项任务决定了东盟国家需要在安全问题上进行全地区的多边对话。

这客观上促使东盟对外联系的多元化,也促使其探寻深化与俄关系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1994年俄被吸收到东盟安全问题地区论坛。

但经济羸弱的俄罗斯没有融入东盟国家间关系的“地缘方向”中。当时的俄罗斯试图与美国和欧洲国家接近,以期得到大量的资助和投资。而俄在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对外政治战略方向是发展同中国和东北亚国家的关系。而俄在东亚地区南部的利益则是在越南保持其有限的军事存在,然而受资金不足所困,维持这种军事存在变得愈发艰难。同时,东盟国家领导人也清楚地意识到,与俄合作将是非常有限的。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都将逊于与美、日、中的合作。换言之,在后冷战时期的最初几年,俄显然不能奢望充当东盟有吸引力的伙伴国角色。在这种情况下,东盟国家摸索出唯一能与俄合作的领域——军事技术合作。在东盟国家看来,发展与俄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因为:其一,当时东盟大部分国家认为,用俄军事技术装备起来的中国是东盟国家安全的最主要威胁。为了保持地区力量平衡,东盟国家必须有可以比拟的武器装备。其二,冷战后东亚地区出现的战略上的不确定局势,客观上促使东盟国家采取武器进口渠道多样化的策略。因此,同俄军事合作进入东盟国家的战略优先体系,并很快显现实际效果。在这方面,马来西亚最具代表性。例如,早在1995年,马来西亚就同越南一道加入东亚6国(俄武器的主要买家)的行列。而在这之前,马来西亚迫于美国的强大压力,只能购买美国的驱逐机。

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泰国对俄战斗机也表现出兴趣。俄开始成为东盟国家最新式武器和高技术展览会的常客,俄与东盟的军事技术合作因而快速发展起来。与此同时, 1996年上半年发生了两个重要事件(即1996年4月美日签署《关于21世纪安全联盟的联合宣言》, 1996年5月中国批准《联合国1982年关于国际海洋法公约》,中国领海面积得以扩大),使东盟国家领导人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东盟实行的平衡大国在该地区影响力的政策今后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为了避免在分配大国对东亚事务影响力方面可能出现的“歪斜”,以及为了部分抗衡美国和中国,东盟国家于1996年7月吸收俄罗斯为东盟对话伙伴国。这与俄罗斯的战略利益不谋而合,东盟作为一个整体与俄罗斯开展经济和政治的交往进程开始了。

此后,俄罗斯与东盟的经济和政治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积极的发展。1997年7月成立了俄罗斯—东盟共同合作委员会、俄罗斯—东盟合作基金,以及一系列协调经济和科技合作具体计划的贸易和合作工作组[1]。俄工商会和东盟工业联合会成立了俄罗斯—东盟商务委员会,其任务是在贸易和经济信息合作方面进行协调,协助实施具体的商务活动措施,组织参加在俄罗斯和东盟国家的博览会等。组建了俄罗斯—东盟商务委员会俄罗斯常设委员会。1997年10月,根据俄政府决议成立了俄联邦东南亚事务委员会,以保证俄机构与东盟间的相互合作和协调。同年11月,俄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出访越南,这是冷战后俄总理级别首次对东盟国家进行访问。总之,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前俄同东盟关系的发展状况看,可以得出两点基本结论:一是在这一阶段俄与东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政治和军事领域;二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东亚国际关系出现“地缘经济变化”的情况下,无论是对俄罗斯,还是对东盟而言,双方的合作都不在各自对外关系中占主要地位。换言之,考虑到这一时期东亚地区国家间关系中经济因素的加强,以及东亚同俄经济联系的不景气,双方对扩大相互间合作的热情并不高。

(二)活跃对话的“第二次尝试”:1998~2004年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痛定思痛的东盟更热衷于推进内部的一体化进程,加速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然而,在东盟从“全球主义”向“地区主义”的转变中却明显地遇到了两个问题的困扰,即作为国际组织的东盟实力急剧削弱,以及东盟国家无力制定协调一致的摆脱危机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采取的人民币不贬值政策给予东盟国家最有力的支持,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极大改善。而此时的俄罗斯正被本国的金融危机搞得焦头烂额。这一阶段俄与东盟的关系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总之,金融危机和双方对克服危机后果的担忧,客观上决定了俄与东盟关系的离心趋势。

然而,由于美国在东南亚国家军事存在的 逐渐增强、日本在美日战略伙伴关系体系中作用的提升,以及中国同东盟经济合作的加强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2],打破了东盟同东亚大国关系中原有的力量平衡,也促使东盟国家在地区国际舞台上开始建立新的“战略遏制和对抗”体系。这其中表现在东盟国家试图优化与俄罗斯的合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东盟国家仍继续把同俄罗斯的合作看做是同美、日、中关系的“战略补充”。所不同的是,此次双方找到了共同点,而反恐合作是其中最重要的共同点。因此,在东南亚金融危机过后的一段时期内,尽管双方一再表明经济合作的重要性,但政治合作依然是双方合作的重要方向。21世纪初,俄罗斯和东盟所通过的一系列主要文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例如, 2003年6月俄外长同东盟外长签署的《关于亚太地区和平与安全、繁荣与发展的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主要关注的是政治合作,文件中表述最清晰的部分是在反恐以及反对各种跨国犯罪领域中可能采取的共同措施。2004年7月2日,俄联邦和东盟签署了《关于双方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方面合作的联合宣言》。俄与东盟还商定就成立俄罗斯—东盟反恐工作组问题进行讨论。仅隔两个月,双方又就联合宣言中所提出的措施举行了磋商。可见,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已成为 双方合作的主要方向。而俄与东盟研究的其他问题主要涉及双方在预防和消除自然灾害后果和由技术引发的灾难后果方面的相互协作、科技合作,以及在旅游、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合作。2004年7月28日在东盟首脑会议期间,俄罗斯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对确保俄在亚太地区的国家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该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在这一阶段发展势头较好的依然仅是双方在军事技术领域的联系。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国防部的代表多次访问俄罗斯,商谈购买俄武器的可能性并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2001~2002年,马俄签订了金额分别为3 000万美元和4 800万美元的“Метис-2”反坦克火箭设备和“Игла”(9К-38)机动地对空导弹的供货合同。2003年,马俄又签订了金额为9亿多美元的“Су-30МКМ”歼击机的供货协定。同年4月,印尼与俄签订了军事技术合作等一系列协定,签署了购买苏-27和苏-30战斗机的合同。泰国向俄提出了一长串军工产品供货清单。东盟国家已成为俄武器的新兴市场。应当指出的是,自2000年起,俄与东盟的军事技术合作明显趋于稳定,俄武器对东盟国家的供应已不再是一次性的行为。总之, 1998~2004年,尽管俄与东盟的关系实现了某些突破,但俄依然将地缘政治安全视作与东盟国家合作的重点。从东盟国家看, 1998年后,与俄罗斯仅仅是在反恐领域有合作前景,而不像与中国合作有很强的经济合作动力,并且能给东盟国家带来实际利润。换言之,在这一阶段俄与东盟的合作重点是,双方都希望在地区建立多极世界秩序,以及共同应对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签署的许多经济协议没有实现,双方通过的宣言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政治宣传意味,而不具实际意义。

(三)调整并进行实质性合作:2005年至今随着东盟地位的不断提升,俄越来越重视

发展与东盟的关系,深化与东盟的合作成为俄亚洲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之一。特别是在普京第二个执政期,俄已意识到唯有积极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才能根本解决俄东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俄开始把发展地缘经济同保障远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安全结合起来,这说明俄罗斯的亚太政策思维已发生重要变化。这一重要变化体现在2005年12月13日在吉隆坡举行的首届俄罗斯—东盟峰会上。此次峰会是东盟和俄罗斯关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及“突破口”。它标志着俄与东盟开始进行调整,转向实质性合作,这也是现阶段俄与东盟关系的主要特点。作为此次峰会的具体成果,双方签署了《东盟—俄罗斯经济与发展合作协议》、《东盟—俄罗斯全面合作联合宣言》、《2005~2015年推进东盟—俄罗斯全面合作行动计划》(简称《2005~2015年全面行动计划》),有助于推动俄与东盟的双边经贸合作,把俄罗斯—东盟关系推上一个新水平。根据《东盟—俄罗斯经济与发展合作协议》,双方将开展全面对话,以进一步加强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信息交流、经济研究和招商引资活动,并为各国政府机构及其他相关经济单位参与这些活动创造便利条件。该协议还提出了双方合作的具体领域:即中小企业、科技、能源、矿产资源利用、交通、环保、体育和文化等。

《2005~2015年全面行动计划》中的经济合作内容也相当宽泛,并且是以具体行动计划的形式规定了双方分阶段应完成的合作计划。目前,双方已采取了一定的实际措施。《东盟—俄罗斯经济与发展合作协议》、《2005~2015年全面行动计划》业已生效;俄政府为俄罗斯—东盟合作基金投入了50万美元,以支持国家方面的共同计划;确定了6个优先合作项目,其中一个就是在莫斯科国际经济关系学院创建东盟中心[3]。

与此同时,俄积极推动发展同东盟各国的经济关系。2006年8月15日,俄与新加坡签署了合作发展俄经济特区的协议。按照协议,新加坡将为俄经济特区的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包括为俄联邦和地方官员制定一套推行经济特区工作的专门培训课程,帮助俄发展位于托木斯克和叶拉布加的两个经济特区。此外,俄罗斯和新加坡设立了由两国部长共同领导的高层联合指导委员会,监督协议的落实并在双方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合作。2007年9月,时任俄总统普京对印尼进行了短暂访问,这是俄领导人首次访问印尼。其间,两国签署了8项经济、文化等合作协议,内容涉及审计、环境保护、贸易、投资、反恐、文化和电影等。根据相关协议,俄石油和天然气巨头卢克石油公司将与印尼国营石油天然气公司在印尼开发新油气资源;俄铝业集团公司计划与印尼多种金属公司合作建设现代化综合铝矿加工企业;俄车里雅宾斯克锌厂计划和印尼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并将印尼作为进军亚太市场的基地。此外,印尼的通讯产业、高速公路建设、生物柴油开发和银行业也都进入俄财团投资的视野。总之,俄罗斯所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措施充分说明俄与东盟的经济关系已经进入务实发展阶段。

二 俄罗斯与东盟关系的发展特点

在俄罗斯与东盟10余年的关系发展进程中呈现两大鲜明特点:

(一)俄罗斯与东盟的合作日益机制化和制度化

冷战后,俄罗斯与成立于1967年的东盟开始合作。尽管起步较晚,但经过10余年的发展,俄与东盟已建立如下合作机制:东盟成员国外长与俄外长在“东盟+俄罗斯”机制下会晤;俄罗斯和东盟官方全权代表会晤;俄罗斯与东盟间合作委员会;东盟地区论坛;“10+1”双边对话合作机制。此外,俄罗斯和东盟还创建了东盟—俄罗斯联合合作委员会机制、东盟—俄罗斯商业和工业家联合会、东盟—俄罗斯合作基金等。俄罗斯和东盟合作机制化的加强,说明双边关系在冷战后逐渐走向成熟。

(二)俄罗斯与东盟的经济关系滞后于政治关系的发展

俄罗斯和东盟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加强了双方在政治、安全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合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双方的经济关系滞后于政治关系的发展:双方关系发展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而经济方面的成果还十分有限,双边的经贸关系与政治关系的发展不相符。

1.双边贸易额虽有增长,但规模很小。据资料统计,俄与东盟的贸易额已从1994年的6.5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23.32亿美元(俄出口15亿美元,进口8.32亿美元)[4], 2004年为44亿美元, 2005年达到50亿美元,在各自贸易中占11%[5]。

2.俄对东盟的商品出口结构低下。俄对东盟的出口商品品种有限,主要是铸钢产品、化肥、纸张、纸浆、石化产品及一些武器,机器和设备的比重很小,而在苏联时期机器和设备在东南亚地区某些国家的市场上占有不错的位置。东盟国家对俄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通讯领域、电子设备制造和机床零件生产领域。

因此,受双方商品贸易结构的影响,俄对东盟的出口额远远超过自东盟的进口额。这一趋势从苏联时期一直延续至今[6]。

3.俄同东盟国家贸易的地理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双边贸易的发展仍不平衡。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苏联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额中,越、柬、老占80%左右,苏联对上述3国的出口也远远多于对新、马、泰、印尼、菲、缅的出口。如今东盟国家中的对俄贸易伙伴发生变化,居首位的是新加坡、马来西亚这样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例如, 2002年同俄贸易额最多的东盟国家是新、马、越、泰和印尼。上述5国同俄贸易占东盟同俄贸易的90%,其中,新占26%、马25%、越17%、泰14%和印尼8%。在俄对东盟的出口中,新、马、越三国是俄主要伙伴,这三国占俄对东盟出口的近80%;在俄从东盟的进口中,马、泰、印尼、越、新则是俄主要伙伴, 5国占俄从东盟进口的近95%,其中从马、泰、印尼三国进口占74%。而俄对东盟其他5个成员国(老、柬、缅、菲、文莱)的贸易很 少[7]。俄同东盟国家贸易在地理分布上的变化,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俄已摈弃了苏联时期那种从政治意识形态出发同东南亚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的做法。当然,俄与东盟的贸易一直局限在5个国家,也说明了俄与东盟地区贸易发展的不平衡。

俄罗斯与东盟经贸联系的滞后对俄参与亚太地区的一体化进程造成了不利影响。例如, 1997年11月,新加坡和菲律宾曾以俄与东亚国家的经济关系发展较弱为由,反对俄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5年12月,东盟又因俄与东盟组织没有实质性的经济关系,使俄未能如愿成为东亚峰会的创始成员国[8]。

造成俄与东盟经济合作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一是前文提及的双方都没有把经济合作放在首位,重点考虑的是各自的政治和军事安全利益;二是由于东盟国家与日本、中国以及北美洲和欧洲国家的公司有着广泛的经济联系,而俄在同这些国家公司的激烈竞争中,经常在产品质量、供货期和支付条件等方面不敌竞争对手;三是在东盟地区的俄公司没有一个类似俄罗斯公司联合会这样的组织来协调这些公司在东盟国家的活动,造成俄公司在同东盟国家公司的贸易中各自为战,甚至俄公司间相互竞争;四是负责俄与东盟经济关系的贸易和合作工作组,由于受俄企业状况和俄经济调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工作效率不高。

三 俄罗斯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前景

随着2007年11月《东盟宪章》和《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的签署,东盟在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继续提速,东盟经济共同体建成后,东盟将形成一个充满魅力的统一市场。对处于经济恢复增长期的俄罗斯来说,拥有5.6亿人口、GDP超过1万亿美元的东盟,是大有潜力的贸易和投资地。加强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关系,不仅将对俄经济,尤其是远东和西伯利亚的经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使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俄参与亚太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结合起来,而且还有助于俄在未来的亚洲世界发挥更大的作用。而随着俄罗斯国力的增强,东盟也看好俄罗斯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巨大的市场,希望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继续打“俄罗斯牌”,平衡与美、中、日等大国的关系。此外,尽管目前俄与东盟的经济关系还处于低水平,但双方都认为在经贸方面的合作大有潜力。首先,从能源领域合作看,尽管印尼、马来西亚、文莱等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越南、菲律宾等国的铝土矿等矿产资源相当富有,但这些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落后,而俄企业在资源开发加工方面则具有很强的优势。其次,从工业机器制造、科技领域合作看,按照俄专家的观点,东盟国家目前是俄高科技产品、汽车和航空技 术、机床和设备等为数不多的有前景的市场之一。这是由于近年来东盟经济快速增长,对俄某些产品的需求呈增长态势。例如,越南等国的工业大多是原苏联援建的,现均已进入技术改造期;致力于发展航天事业的马来西亚等国,在宇航员的培训等方面需要俄罗斯的帮助。最后,从农业、旅游等方面的合作看,东盟国家是热带农业区,农产品不仅种类丰富,而且质量上乘,许多产品对俄有吸引力。俄罗斯特别是东盟国家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双方的旅游合作前景看好。鉴于上述分析,俄与东盟之间的经济关系将不断向前推进。

然而,双方经济关系的深入发展也将受到诸多因素的掣肘。第一,多国竞争的加剧。东盟战略位置重要、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上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经济力量。随着东盟政治、经济和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各国尤其是各大国对该地区的利益角逐也将愈演愈烈,这不能不对俄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造成影响,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由于历史和传统原因,在东盟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优势,对俄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必将构成挑战。1993年以来,美国一直是东盟最大的区外贸易和投资伙伴,日本是东盟除美国之外最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为了减少对美日经济的依赖,东盟会不断发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但在短期内美日在东盟的经济地位很难被其他国家所取代。近年来,中国、印度、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新兴市场对东盟的意义也日益突出,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这些国家也将会不遗余力地加速推进与东盟的经济合作。第二,俄罗斯与东盟拓展经贸合作的优势并不明显。虽然俄罗斯2/3的国土在亚洲,但其政治、经济中心在欧洲,同东盟国家贸易存在相距遥远、交通不便的劣势。而亚洲部分的远东和西伯利亚除能源外,与东盟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并不强。不仅如此,东盟国家在政治、制度、民族文化、经济水平和安全政策取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老、柬、缅等国的经济规模较小,使俄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发展不平衡问题难有实质性的改变。第三,俄罗斯经济实力的制约。尽管目前俄经济已进入恢复性增长,但在未来10年内,由于内需相对不足,以及世界市场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为了实现GDP翻番目标,俄仍会追求经济的粗放增长。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难以改变,俄经济很难有质的提升。据俄经济发展和贸易部的报告,按汇率计算,俄到2010年能成为经济大国, 2015年能成为经济强国[9],但按可比价格计算,俄要10年内实现GDP翻番目标却非易事,实际增长速度并不快。因此,俄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现代化中心之一,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这就使俄仍不能在东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第四,俄罗斯对东盟政策的定位。由于俄亚洲部分特别是远东地区地广人稀,除几条大河外缺少天然的地理屏障,因此,确保远东地区地缘政治安全是俄地缘政治近乎于永恒的主题,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此外,“三股势力”在俄罗斯和东盟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反恐是双方面临的共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自2005年以来,俄同东盟转向调整实质性合作,但双方的政治合作仍将强于经济合作。因为在双方签署的《2005~2015年行动计划》中,最清晰和最详尽的内容是关于双方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和各种形式的跨国犯罪领域的合作,有关经济合作的内容尽管也相当宽泛,但这些内容要想真正地得到落实还为期尚远。显然,双方经济合作的实际效果在短期内难以显现。

总之,俄罗斯要想使同东盟的经济合作快速发展,其难度可想而知。在可预见的将来,双方的经济关系仍将滞后于政治关系的发展。

(责任编辑:李丹琳)作者系东北财经大学教授、辽宁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财经大学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1]А.Лосюков,Началопрактическогодиалога//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жизнь, 1997г.,№11.[2]三个具体因素是: 2001年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将东南亚定为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第二战场”,使美国与次地区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合作具有额外的动力;美日关于21世纪联盟与安全联合声明和美日在国防领域合作的指导性原则的签署,实际上意味着日本“保证整个东南亚和平与安全”责任的扩大;中国总理朱镕基提出建立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议。

[3]Независимаягазета, 02.08.2007.[4]http: //www.ivran.ru [5]http: //www.made4u.ru/18.01.2006 [6]苏联时期,虽然俄同越、柬、老三国的贸易呈顺差,同新、马、泰、印尼、菲、缅的贸易呈逆差,但总体而言,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呈顺差。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顺差额超过了20亿卢布。

[7]Е.Канаев,АСЕАН иРоссия:отношения послехолоднойвойны//Мироваяэкономика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отношения, 2007г.,№2,с.69.[8]东盟认为,在参加首届东亚峰会应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成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组织有实质性的政治和经济关系)中,俄具备了前两个条件。因此,俄罗斯只作为嘉宾列席了东亚峰会。参加首届峰会的国家有:东盟10国、中、日、韩、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9]邢广程主编:《俄罗斯东欧中亚黄皮书—2005年:应对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年第3期

第三篇:政治简答论述

1简述政治制度的涵义及其显著特点是什么?

政治制度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所形成的包括国家政权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权力分配与实际运作方面的各种规范的总和。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历史性 合法性 强制性 稳定性。2简述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a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b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c当代中国的基层民主制度:如企业中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居民民主自治制度、村民民主自治制度。d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当代中国行政制度(它包括中央行政制度、地方一般行政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等当代重要的政治制度。11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特色?

a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b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本质上的优越性 e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能够实现自身的改革和完善

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有哪些?

a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b加强了社会主义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建设。c根据高效、精简的原则,进行了行政机构改革。d实现了党政职能分开,调整了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构。e加快人大的立法速度,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f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经济关系,更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g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建立了干部的离休制度,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革命化、专业化、知识化,保持了党和国家的活力。4 论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逐步完善体现哪些方面?

答: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认识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各方面的建设;主要表现在:a党的领导制度得到了完善和加强。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党中央形成中央书记处、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三个层次的领导体制。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了全面恢复了和加强。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加强。d国家立法、司法、监督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e进入90年代以后,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稳定又积极的发展新阶段。

5论述结合实际谈谈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是:

第一.保卫社会主义制度,保卫人民的民主权利a人民民主专政表明了对敌人实行专政和对人民实行民主两个方面;b我国现阶段,还存在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分子;还存在着剥削阶级在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遗毒。

第二.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也是无产阶级国家的基本任务。

a我国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绩,离不开人民民主专政对经济建设的领导;b人民民主专政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6论述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同无产阶级专政在领导力量、阶级基础、历史任务、政权性质等基本点上都是相同的,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它的显著特点有:a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b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中,属于领导地位。c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把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有机连接起来。d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群众基础,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发展。e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民主专政负有特殊的历史任务;即要保卫社会主义制度,保卫人民的民主权利,又要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7简述什么是国家结构形式,它分哪两种?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政权的区域组织,即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中央机关和地方机关之间权力关系的形式,一般分单一制和复合制。

单一制,是指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实行统一的中央集权,具有统一宪法和国籍,全国只有一个立法机关,一个中央人民政府。联邦制,指由共和国、州、省、邦员组成的国家。8论述中国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的原因有哪些?

中国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是由中国的历史、民族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等因素决定的。a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广泛的经济联系。b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因此可以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c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需要,决定中国只能采取单一制的结构形式。d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国独立完整的保证;国际敌人、民族分裂主义者常用民族关系问题妄图分裂我国。e我国的单一制形式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状况,有自己的特点:1)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建立民族自治机关;2)在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依法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3)在一般地方行政区,设置地方国家机关,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依照宪法所赋予的职权,管理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务。9什么是选举、选举制度、选举原则?

a选举制度是指选举法规定的有关选举国家代表机关或公职人员的各项制度的总称。b选举的原则指在选举中有关选举权、选举方法、选举程序的规定中体现的民主原则。c选举是指人们根据公认的规则,从所有人或一些人中选择几个人或一个人担任一定职务的行为。

10社会主义的选举制度与资本主义的选举制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a社会主义选举制度和资本主义选举制度是在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种选举制度;

b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途径是选举各级人民代表,由他们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并由其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真正体现了平等、普遍原则的选举制度。

c资本主义选举制度是资产阶级愚弄人民、掩盖其阶级本质,进行政党斗争的工具。11什么是选区?我国选举法关于选区划分的规定有哪些基本要求?

a所谓选区是指选民参加选举活动,投票选举人民代表的区域;同时也是人民代表联系选民,向选民反映和接受选民监督,开展有关工作与活动的区域。

b选举法对选区划分的基本要求有:1)选区的大小,按照每一选区一名至三名代表划分。2)选区可以按居住状况划分,也可以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划分;3)选举法对城镇各选区和农村选区每一代表的人口的规定为:城镇各选区每代表的人口应当大体相等;农村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应当大体相等。

12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怎样体现出了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在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最主要的体现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普遍原则;只要年满18周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精神正常的公民都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b选举的平等原则;我国的选举实行“一人一票制”。充分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平等性;它还体现选区的划分上;城镇各选区代表的人口数应基本相等。c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我国县级及县级以下实行直接选举;县级以上实行间接选举;这种选举制度是和当代我国的经济、文化、民主的发展状况相适应。d秘密投票的原则;是指选民或代表在投票时秘密填写选票,在选票上只填写自己同意的代表候选人姓名,而不注明投票人自己的姓名;真正尊重了选民的意愿。总之,这些原则的制定,充分保证了公民或人民代表能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保证了选举出的人大代表能代表人民行使自己的权力。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13从人大代表的地位和职权,分析《代表法》怎样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a全国人大代表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分别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和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他们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大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b各级人代会开会期间人民代表的职权。1)可以参加会议,审议议案和报告,有权提出议案;2)参加本级人大的各级选举,向本级人民政府及本级其他机关提出质询案;3)对本级国家行政机关组成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院长、提出罢免案;4)有权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

c各级人代会闭会期间人民代表的职权。1)人民代表在闭会期间可以组成代表小组开展活动;2)可以列席原选举单位的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应邀列席原选举单位常务委员会会议。14简述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说它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方各级权力机关体系,即全国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构,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c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代表性,从政治上和组织上保证全体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d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议行合一原则,设置国家机关,可以有效的保证国家权力机关的决定得到迅速的执行,人民的意志得到有效的实现。

1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议程是什么?

a提出议案,审议和表决法律草案;b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审查国家计划和国家预算;c如果国家机关领导人换届,全国人民代表会议选举各国家机关的领导人;d会议期间,代表可向大会提出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可以提出对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门的质询案及询问。16简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议案程序是什么?

a提出议案1.全国人大的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一个代表团;2.或者30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属于全国人大职权范围内的议案,由大会主席团决定列入会议议程。b审议议案1.列入会议议程的议案;2.由各代表团进行审议,主席团可以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提出报告;

c表决通过议案和法律案1.经主席团审议通过后,印发会议,并提请大会表决;2.大会全体会议表决议案和一般法律案,由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宪法的修改由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d公布——1.大会通过的法律案;2.选举结果及重要决议案由主席团发布公告或由国家主席发布命令公布;

17论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有哪些?

a立法权。即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b任免权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副主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提名,决定国务院的总理的人选。2.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的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人选。3.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委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委的其他成员;4.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注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上列人员。

c决定权。1.全国人大主要是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2.审查和批准国家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省、自治权、直辖市的建置;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

d监督权。1.监督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国家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有权对他们的工作提出询问和质询;2.有权罢免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决定的其他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审查国家预算和预算的执行情况的报告,可以改变或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等。

18论述我们为什么应怎样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生活是否正常,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开展,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a提高对人民代表大会的认识,自觉地维护国家这一根本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本质上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但由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到政治、经济、文化一系列的制约。2.在一些具体的民主制度、民主程序上还有一些缺陷,为此,我们必须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对人民代表大会的认识。

b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立法和执行监督职权。1.依法治国的方略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法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今后,立法工作仍是人大主要任务,加强执法监督是重要任务。c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国家监督。1.要尽快完善对其他国家机关实行有效监督的有关法律和制度措施。2.人大的监督是最具权威、最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也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体现。

d加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制度建设;1.提高各级人大代表的素质和工作能力,提高审议立法水平;2.人大要进一步提高其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专业化和年轻化的程度;

e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1.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充分发挥人大的作用;2.党要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各级党组织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内活动,领导人们遵守宪法和法律。19 简述怎样理解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a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国家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b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前提,只有平等者之间才可能团结。c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为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创造了政治前提,实现民族的共同繁荣又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基本目的。简述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我国解决民族问题为什么采取民族区域自治的形式? a 所谓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b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采取民族区域自治形式是因为:1. 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状况所决定的。2. 也是由我国民族关系的特点和各民族人民要求祖国统一的愿望所决定的。3.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马克思列宁民族问题理论同多民族的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分析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把钥匙,它既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既发展了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各民族的繁荣昌盛。22 简述何谓“一国两制”?一国两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所谓“一国两制”,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概括,就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包括:1)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2)坚持“两种制度”,即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3)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局面。除在外交、国防等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特别行政区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23 我国审判制度包括哪些基本原则?

a独立审判原则;是在国家权力机关监督之下的国家机关职能分工上的独立。审判制度是由全国人大制度来决定的。b依法审判和未经审判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的原则。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c平等审判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一是对一切人的犯罪都要依法加以追究,不允许有任何特权;二是对一切人的合法权益都要依法加以保护,不允许有任何歧视。d民主审判原则;体现在我国人民群众有权对审判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人民法院和审判人员的违法实施行为可以提出申诉、控告和检举。

24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作为我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对于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站,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实现党和国家的总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a 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措施。b 它有利于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更有效地发挥共产党的领导作用。

1. 实行多党合作,使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特别是发挥民主党派对执政的共产党的监督作用,对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具有重要的意义。2. 必须发扬民主、广开言路,鼓励和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对共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各项工作提出意见、批评、建议。

c它有利于发挥各民主党派的优势和特长,调动各方面积极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 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共同奋斗。

2. 实行多党合作,各民主党派的成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他们之间有不少各方面的专家,有较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d 它有利于促进台湾回归祖国,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行多党合作,可以通过他们宣传祖国大陆各方面的情况,增进大陆和台湾之间的相互了解,开展各种经济和科学文化交流活动,扩大和巩固爱国统一战线,促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1.2.为什么说在社会各项制度中,经济制度起根本的决定作用?答:(1)经济制度是社会结构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主要成分,它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什么样的国家意识形态、文化教育制度。(2)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二者性质上是一致的,不一致就要产生矛盾和冲突。

1.3.简述思想文化制度对政治制度的作用。答:思想文化制度对政治制度的作用也是很大的,思想文化制度主要体现在居于指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教育方针等方面。(1)思想文化意识对政治制度主要起导向作用,任何政治制度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文化意识指导下建立起来的。(2)意识形态以及传统对政治制度及由政治制度决定的决策活动、实施活动有重要作用。(3)思想文化意识中的核心内容——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的关系更紧密,也更直接。

1.4.简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答:(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3)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当代中国行政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也是当代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4)当代中国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

1.5.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什么?答:(1)巩固社会主义制度;(2)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3)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2.1.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可分为哪几个发展时期?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时期:(1)1956—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2)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的历史时期。

2.2.简述1956—1966年,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答:这个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全面加强。当时,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形势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施计划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受阶级斗争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的支配,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的组织措施,使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变为由共产党直接管理国家政权。

2.3.简述“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答:(1)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遭到破坏,中央文革小组代替了中央政治局。(2)成立“革命委员会”,代替国家政权机构,成为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包揽党务、行政、司法各项工作的权力机构。(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瘫痪。(4)我国的司法制度被“彻底砸烂”。(5)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所有方面都遭到了严重破坏。

1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3)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当代中国行政制,司法制度,军事制度也是当代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4)当代中国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2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1)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3)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度能给广大人民的积极性。3政治制度的特征:历史性,稳定性,强制性,合法性。

4政体分:政体一般分为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君主政体又有专政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之分,君主立宪制又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政体有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之分。

5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单一制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值得国家结构形式。中国采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是由中国的历史,民族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环境等因素决定的。(1)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中国是以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各族人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需要,决定了中国只能采取单一制的结构形式;(4)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国独立完整的保证。

6中国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2)议行合一的原则;(3)民主集中制原则。

7直接选举的程序:(1)建立选举机构;(2)选区划分;(3)选民登记;(4)代表候选人的提出与确定;(5)投票选举和当选。

8通过宪法修正案的程序:(1)修改宪法议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1/5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提议;(2)由各代表团、专门委员会、法律委员会进行统一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结果报告和宪法草案修改稿。经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会议;

(3)宪法修正案由全国人大全体代表的2/3多数通过并由全国人大公告进行发布。

9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议会制的主要区别:(1)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2)法律地位不同;(3)与政党关系不同;(4)人大代表和议会区别;(5)组织形式、组织机构不同。10国家元首行使的基本权利:(1)公布法律权:(2)发布命令权(3)召集议会权(4)外交权

(5)统帅武装力量权(6)任免权(7)赦免权(8)荣典权

11国务院的主要职权:立法权、提案权;领导权;监督权;人事权;决定紧急状态权;其他权利。12中国政府目前着手实行职能转变的主要方面:(1)依法界定政府的管理职能(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3)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13我国民族问题存在的原因:历史形成并遗留下来的名阻隔和尚未完全消除;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依然存在;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观念及行为参与的存在;民族差异的存在;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阶级斗争。

14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的任务:

(1)必须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地方的遵守和执行;(2)领导各族人民集中力量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要把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完成上级国家机关交给的各项任务;

(4)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5)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6)保障各民族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15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区别(1)设立的目的不同;

(2)实施自治权所以从的法律依据不同;(3)实行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不同;(4)享用的自治权不同;

16我国审判制度的基本内容:两审终审制;公开审判制度;合议制度;回避制度;陪审员制度;审判监督制度。

17我国审判制度的基本原则:独立审判原则;依法审判和未经审判度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的原则;平等审判原则;民主审判原则。

18我国新兵役制度的基本内容:(1)以义务兵役制为主体;(2)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3)民兵和预备役相结合;(4)军事训练。

1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提出议案;审议议案;表决与通过;公布。

20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救助服务;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文化、教育、体育服务;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安全服务。21乡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保证全和决定权;

(2)审查、批准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决定民政工作实施计划;(3)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撤销本级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4)选举权、任免权和维护公共利益权。

22总理负责制的具体内容:全面领导权;最后决定权;人事提民权;行政首长负全面职责。

第四篇:浅析湖南省环境与经济关系

浅析湖南省环境与经济关系

摘要:本文采用湖南省1990—2008年人均GDP与工业三废数据,建立起湖南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和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正相关,目前正处在上升阶段,只有工业废水排放量处在下降阶段。因此,湖南省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和产业生态化是湖南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的关键。

关键词:产业增长;环境负荷;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正文:研究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相互关系的经典工具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EKC)。库兹涅茨曲线最初是由上世纪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提出,用于分析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分配差别。1991年,Grossman和Kluegel开创性地将库兹涅茨曲线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Shafik和Bandyopadhyay、Panay-otou也分别在90年代初期进行EKC实证研究。随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基本形成,其主要内涵是:在经济增长的初级阶段,环境污染会随着经济的增长急剧恶化,当达到某个“拐点”后,经济继续增长,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环境污染程度会随之下降,生态环境逐渐改善,即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物的拟合曲线呈现“倒u型”。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EKC曲线的曲率各不相同。有研究表明,一般发达国家在人均GDP为8000-10000美元时出现“拐点”,后发达国家如亚洲四小龙在人均GDP为3000-5000美元时出现“拐点”,环境质量提前出现好转。同时,EKC中拐点的出现隐含了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生态阈值足够大。它假设无论污染多严重,生态环境都是可逆的、可恢复的,因而拐点总是存在的、可实现的。如果生态环境恶化到不可逆、不可恢复,那么EKC所假设的拐点就不可能出现。此外,拐点的出现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不会自动出现),必须借助于政府环境政策和其他因素的干预。

观察湖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负荷之间的关系,预测湖南省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分析湖南省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将有利于湖南省利用后发优势,平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双赢。

一、湖南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现状

1.湖南省经济发展现状

湖南省经济总体上呈现出“经济实力飞跃、结构调整优化、居民收入增加、市场消费活跃、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加快”的良好发展态势。湖南省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迈上万亿元台阶,达到11000亿元,增长12.8%。新型工业化取得新进展,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3 500亿元,增长18.4%;50个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工业的60%,继2007年机械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过1000亿元,2008年新增食品加工、石化和有色三个过1000亿元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0%,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0%,光伏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等加速发展,原创动漫产量保持全国第一。新型城市化加速推进,城市化率达42.15%,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821元,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4 512元,增长15.6%,增加608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2.湖南省生态环境现状

(1)单位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量有所控制

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湖南省逐步将环境保护纳入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中,围绕主要污染物减排、改善环境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了大量的工作。从表1可见,2003-2008年期间,万元产值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和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尤其是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出现较大的下降幅度;单位产值工业废气排放量则控制效果不够理想,2007年出现20.43%的大幅增长。

(2)工业“三废”排放总量持续增长

虽然湖南省单位产值工业“三废”的排放量有所控制,但是工业“三废”排放总量局面依然不容乐观。从表2可见,除了工业废水排放总量逐渐下降之外,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和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总体来看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2007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和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增长率高达23.64%和46.38%,2008年则增长趋缓。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保护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二、产业发展与环境负荷关系模型

1.指标及数据的选取

考虑湖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数据的可得性和研究的全面性,选取的变量时间跨度为1990-2008年,选用了人均GDP(剔除价格影响以1990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各年的实际人均GDP)反映湖南省的经济发展变化,选取了能够反映工业活动对环境影响的三个指标来描述湖南省环境质量的演变,分别是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废气排放量。按照上述指标从湖南省统计年鉴(1990-2008年)中选取相关数据。

同时,为了方便不同单位和差异较大的数组之间进行比较,以1990年为初始水平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将与真实数据的分布特征保持一致不会发生改变。

2.模型构建与参数估计

(1)模型构建

依据上述所选标准化数据分别建立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函数关系模型。运用SPSS统计软件绘制人均CDP与工业“三废”排放情况散点图,观察数据分布趋势,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可知: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符合三次函数曲线:

y=a+b1x+b2x2+b3x3+ε(1)

其中:y分别代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和工业废气排放量;x代表人均GDP,a为常数项,b1,b2,b3为待估参数;ε为随机误差项。

(2)参数估计

根据上述分析和标准化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别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进行拟合,拟合结果见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以上模型均已通过了系数显著性检验和方程整体显著性检验,而且拟合系数均大于0.9,拟合效果较好。

分别以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废水排放

量、工业废气排放量为y轴,以人均GDP为x轴,利用SPSS统计软件得到人均GDP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waste solid)、工业废水排放量(waste water)、工业废气排放量(wa8te gas)的模拟曲线图(见图

1、图

2、图3所示)

3.模型分析

(1)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人均GDP的拟合曲线中,第一个转折点出现在0.471,对应于1995年的人均GDP2 987.207(1990年的不变价格),这是“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一个低谷。当前,“u”曲线还处在上升阶段,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经济增长正相关,达到高峰后可能会出现一次“倒u”曲线。但是,若不加以有效控制,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的恶化状况将推迟下一个高峰的出现时间。

(2)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的拟合曲线中,工业废水与经济发展负相关,随经济的增长呈现曲线减少态势,大致构成“u”型曲线的左侧部分。利用拟合方程进行预测,在有效的环保控制机制下,随着经济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仍将处在下降阶段。工业废水排放量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湖南省废水污染项目治理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2004年为21076.1万元,2005年为35289.9万元,2006年为48705.7万元,而且以递增的速度上升,由此减少了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再者,湖南省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不断提高,截至2007年底达到89.8%,这也从根本上减少了工业废水的排放量。

(3)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的拟合曲线中,工业废气与人均GDP正相关,随经济增长呈现上升趋势,而且以递增的速度上升。利用拟合方程进行预测,随着经济增长,工业废气排放量仍将处在上升阶段,若不加以有效控制,工业废气排放量增加所带来的大气污染局面将进一步恶化。

三、结论

从上述结果来看,湖南省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和工业废气排放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比较相似:在短期内都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从长期来看,在达到一个较高的收入水平时情况可能会逐步改善,但目前还处在EKC的上升阶段。由此表明,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给湖南省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压力,如果仍旧按照现有的“三高”发展模式,短期内很难出现环境质量改善的拐点,其环境质量将加速恶化。实现“拐点”的跨越不能仅仅依靠经济的增长,环境质量的改善并不会随之自动发生,如果环境退化超过一定的生态阈值,环境退化就会变得不可逆转,环境恢复就会变得不可能或者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作为新型工业化的前沿阵地,“两型社会”的试点地区,湖南省不能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增长轨迹。因此,湖南省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原来单一线性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排放过程改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闭合流程。

参考文献:

1] 马立平;统计数据标准化──无量纲化方法──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的学与用(三)[J].北京统计 2000年03期

[2]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 2000年10期

[3] 吴玉萍;董锁成;宋键峰;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 2002年02期

[4] 杨凯;叶茂;徐启新;上海城市废弃物增长的环境库兹涅茨特征研究[J].地理研究 2003年01期

[5] 周民良;中国的区域发展与区域污染[J].管理世界 2000年02期

[6] 曹刚;杨正见;王延辉;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库兹尼茨关系量化探讨[J].环境保护 2001年06期

[7] 徐梦洁;黄劲松;周生路;彭补拙;谱分析方法在市域经济周期研究中的应用——以温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 2001年04期 [8] 蔡宁;郭斌;从环境资源稀缺性到可持续发展:西方环境经济理论的发展变迁[J].经济科学 1996年06期

[9] 章建宁;常州市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库兹尼茨关系[J].江苏环境科技 2000年03期

[10] 李周;包晓斌;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估计[J].科技导报 2002年04期

第五篇:0000关于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关系的调查与分析报告

关于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关系的 调查与分析报告

2009年7月12日至8月8日,我在本村本宗族长者二爷的细心指导下,走访了家庭所在地附近约29家老人居户,深入问卷调查了本报告专题:关于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关系的调查与分析。

根据走访调查结果,就农村经济关系中出现的一些反应较为强烈的问题及村民们的踊跃献计献策等问题,我整理的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经济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等几个层面。一.农村社会的含义

农村社会并非只是由农民阶级构成的单一结构,而是由复杂的阶层结构构成的。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和社会流动加快的大背景下,乡村社会的阶层分化程度也在提高。

因此,就职业结构来讲,我们可以将农村的构成分为:非劳动力、纯农业劳动者、半农业劳动者、外出打工者、乡镇企业工人、乡村知识分子、乡村工商业经营管理者、乡村管理干部等阶层。

二.农村经济关系的含义

就经济关系而言,它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简单说就是农村经济元素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三.农村经济关系中最关注的问题的焦点

7月12日下午,我和二爷来到亲身经历过毛主席时代的老干部王大爷家,王大爷曾经是本村的一位村长,在任十多年,提起当年毛主席的《论十大关系》,不由感慨地说,在建国初期国家机构尚不能正常有序的运行,我们很多地方体制不健全,漏洞很多。

说到目前农村状况,王大爷说,目前农村经济关系中最关注的问题的焦点在于农民自身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子女受教育水平如何提高的问题。这是农村地区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所在。新农村建设说白了就是让农村地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让农村现新貌。四.干群关系和农村的腐化现象

7月16日下午,我们在一次来到老干部王大爷家中。

提到建国初期的干群关系问题,王大爷还说,现今农村经济关系中,干群关系仍是一大不可忽视的关系。如今的干群之间虽然说不再像建国初期那样有着“有令必从”的关系,但随之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关系自身利益的事情群为群想,干为干思,呈现出普遍的个人主义现象。

比如,前几年还收挖河款的时候,干部们挨家串巷收,好话说尽,可村民们个个大门紧闭,能躲就躲,到最后一部分交上了,一部分拖欠到现在。而如今国家有政策年年下拨粮食补贴款,村民们不用催就去讨要,很积极,这时候干部牛了,横挑鼻子竖挑眼,整一个棺爷样儿。而且,干部腐化现象严重。据邻居王大爷说,在他当干部的那个时代,官是父母官,一家有事必请村长书记到场,当官的处处发自内心地为老百姓着想、为集体谋福利。公家的东西,从不动一指一厘。而去年刚当选的村长兼书记申某,不久前刚刚滥用职权承包了村北地国家粮食储备库的一批包工活,通过再转包的手段,本人不劳而获独赚数万元。王大爷说,类似的现象在现今村官中很普遍,不足为奇。村民大都对此也视而不见,睁只眼闭只眼,没有人举报。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村成员的一部分,作为村领导班子的合法选举人,要积极履行自己的公民权利,发挥自己主人翁的作用,监督领导班子的职权应用,积极举报腐败行为,以建设一个廉洁的领导班子领导大家共同致富、共奔更好水平的小康生活!五.贫富分化现象

7月25日,我在二爷的带领下,又来到村东头的李叔家中走访问卷。李叔是村子里收入水平相对居中的一个代表,不太富余,但也生活殷实,经济充足,有一定的经济来源。

李叔说,按制度来说,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直强调,国家范围内实施按劳分配的制度,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制度。同时强调,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持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致富。

然而,分配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的贫富分化现象在我国农村地区却日益严重。调查显示,农村现状并没有出现一些人高调唱出的“先富带后富”,而是“单飞”的现象较为明显。比如,我们村呈现东富西贫向东富西次富中间贫转化的过程中。而对此,并未见村领导班子的任何努力,任何带动!

在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一文中,他提出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因此,我们在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先锋带头作用,协调乡村整体稳定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和分化。

同时,农民个体,作为乡村建设的一份子,也要抛弃个人主义思想,做到个人、集体、国家的兼顾与协调。积极履行个人作为社会主义大家庭一份子的职责和义务,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六.统一的市场引导

8月1日建军节这一天,我和二爷又来到老军人周大爷家。周大爷曾是抗美援朝志愿兵,身上负伤十余处。退役后,曾担任我村负责农场品生产与销售的主任。

当问及现今农村农产品的结构时,周大爷说,现今农场品产销中,缺乏统一的市场引导,经常出现盲目生产的现象,最终导致因供需不平衡而出现的农产品部分缺乏供应、部分供不应求的情况。这种情况虽然有时很喜人,但总体而言,造成农村经济状况不稳定,从而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因此,必须加强村民自治委员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引导作用,统筹兼顾农业生产,做到产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产品结构,从而最大化农村经济利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七.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

8月6日,我们一起来到五保户申大爷家中就国家目前在农村发展上采取的政策一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说起当年大炼钢铁,申大爷记忆犹深。

申大爷说,建国初期,国家大力发展工业,忽视农业的发展,号召全体人民起来大炼钢铁,积极支持工业的发展,工业确实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却也导致了农业的欠发展与工农的不平衡,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现今,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农业的发展却仍是很缓慢。而且工农业产品差价大,造成农民的购买能力不足。农业的缓慢发展必然不利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

在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上,当年毛主席鉴于苏联推行义务交售制把农民挖得很苦,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的做法,主张要“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 在工农业产品交换中,要“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

因此,当今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应做到“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 八.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处理问题

8月8日,在二爷的带领下,我们又来到老支书张大爷家中。请张大爷就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询问了解。

老支书说,当时中央过于集权,地方上的什么事都要管,搞的地方后来即是一件小事也不敢自行决定,一级级征求意见,办事拖延时间。

后来毛泽东提出,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反对中央集权过多,主张给地方和企业以适当的权力。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他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但毛泽东认为既要反对片面强调高度集中统一的倾向,又要反对那种不服从统一指挥而搞绝对独立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还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可供借鉴,“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很注意的。它们的制度和我们的制度根本不同,但是它们发展的经验,还是值得我们研究。”

中央权力的下放,给予地方在地区发展上以很大自由,进步较大,从而经济呈现明显的迅速发展。

因此,在宪法准许范围内,中央应给与地方以充分的权力,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村民自治尤为重要。九.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关系的走访问卷调查,我对所在地区农村现状有了很大了解,也学到了很多关于农村发展的知识,这些都将对我今后的发展也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此,也十分感谢在这次调查报告帮助搜取资料的各位和指导写作的刘姐。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2】 陆益龙 《转型社会的农村各阶层分析——新农村建设的经验研究》2009-4-21

下载分析论述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析论述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财务分析论述

    联系实际,论述财务分析信息要求的重要性(现实意义)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企业的财务制度管理也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

    论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功能

    论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功能 进入21世纪的不长时间,我国就普及了义务教育,不少城镇普及了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教育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各种不同的功能。 一、教育的......

    论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首先表现在它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十分重要的作用。“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维护社会统治、维系政治稳定的基本途径无一......

    政治学习与教育

    政治学习与教育1、2012年度思想政治工作计划 2、2012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3、关于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 4、关于认真学习贯......

    材料分析和论述

    辨析题: 1、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答:对。实事求是既内在地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也内在地包涵这解放思想、与时俱......

    名词解释与论述

    名词解释 1.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 2.公共行政环境: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精选合集)

    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郑伟 【摘要】金融体系的运行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我国的国民经......

    论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而随着心理教育的全面化和渗透化,在体育课中充分运用体育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来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