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子制作对电子教学的影响分析
电子制作对电子教学的影响分析
【摘 要】电子方面的理论知识内容比较深奥,对学习者的要求比较高。学习难度较大。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作者通过在具体的电子专业课程———《电子线路》中运用电子制作这一辅助工具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证明电子制作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关键词】电子制作 电子教学 影响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教学少、理论课程多、原理抽象及内容繁杂,学生初学电子专业的课程会感到比较困难,即难以入门。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电子专业知识的兴趣,更有甚者对电子专业产生了畏惧感,自信心严重受损。这样不但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还可能导致学生学不到知识而辍学的现象。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电子专业的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非常重要,我经过多年理论实践教学,发现电子制作对此可以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电子制作的促进作用
(一)电子制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电子专业知识的兴趣
好的开始离不开兴趣,没有兴趣,要想把事情做好,往往只会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电子专业课程理论和实操性很强,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地方很多,在电子教学过程中,老师其实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在讲解理论知识之前,先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小的电子产品,这些制作一般只要几个常用的电子元件和一些电路板,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几个小时内创造出自己的电子作品。通过这些小小电子产品的制作,不仅证明学生的智慧和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获得乐趣。通过多次电子制作活动,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通过这些制作活动,学生从内心改变学习态度,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某事物让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要其他人创造一定条件,他就会主动对此事物进行研究、探索、求知,并在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这样可实现良好循环。当学生对电子专业课程产生兴趣,并且不再害怕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二)通过电子制作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电子制作中,确定好电子制作项目后,对于电路图中出现的自己不认识的元件符号或电路结构,学生必须自己通过网上或书籍等各种方式查找相关文字和电路图资料,了解和分析研究电路,争取在制作前学会看电路图,从而让自己能够独立完成制作任务。而刚入门的学生最感到迷惑的是电路图上比较抽象的电子符号的意义,这也是学好电子专业课程的基础,只有对基础的元器件有充分认识和了解,学生才能学会分析电路,进而对电路进行维修和设计。而在电子制作这一过程中,学生为了能够完成制作任务,必然会对这些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这些学习又为老师进行理论教学打下了基础,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时候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对刚入门的人来说,电子制作不一定一次就能成功,总有个反复的过程。因此在电路组装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故障,学生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排查故障,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有效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即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三)电子制作对电子实训教学起到积极的补充作用 在讲解教材的过程中必须辅以大量实验和实训。虽然现在的新编教材本身就加大了电子制作的比重,每项目教学教材都有针对该章节内容的课外电子小制作,但是由于实验实训课时有限,教师讲解时大部分只能进行演示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并不是很多。而电子制作弥补了电子实训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进行多方位的实验实训。
(四)电子制作能够起到提高学生实操能力的作用
电子专业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如《电工基本技能》、《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家电维修》等,这些课程都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教师讲解后能够自己进行操作,如《电工基本技能》课程中,学生学习完理论知识后,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够拉简单的家庭用电线路;《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课程学习完后,要求学生后使用钳表对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功率进行检测,并且会对空调进行加雪种等基本操作;《家电维修》课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用万用表等仪器设备对故障进行检测和维修等。而这些课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在学生平时进行的电子制作过程中都有涉及,由于平时电子制作的积累,学生在实操过程中能够做到得心应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对实操越来越有兴趣,动手能力不知不觉中得到增强。
二、电子制作在《电子线路》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电子线路》是电子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比较高,单纯的理论学习学生常常感觉很累和很闷,不好玩。以前我都是按照课本对学生进行理论授课后,再进行实验,但往往效果不佳,因为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大部分往往不愿意学,部分开始愿意学的学生最后也会因为觉得很枯燥而放弃,导致实验时很多学生不知道从何下手,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后来我在教学中加入了电子制作这一辅助工具,电子制作对《电子线路》这门课程的教学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精心设计或挑选电子电路
很多有趣的电路在各种电子书刊中都有,如有声响的、带闪光的、有动作的,等等。那么应如何选择这些电路呢?我认为对于初学的学生,如果一开始就让他们制作复杂的电路,则往往会因为制作失败而挫伤积极性,所以先制作一些简单而有趣的、不需要调试或较少调试的电路对于初学者是很必要的。教师在选择和设计电路的时候要注意,一般对刚入门的人来说,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最好是对于理论知识要求不高的电路。但在教学过程中,总有些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跟不上,而电子制作难度又不断加大。所以老师还是需要科学指导,才能避免学生在电子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元器件烧坏和电路焊接错误等情况,才能保护学生的电子制作的积极性和对电子专业的学习兴趣。
(二)规范工艺操作,培养学生正确的操作习惯
电子制作需要掌握正确的操作规范。而学生对于这方面往往是比较粗心大意的。所以,老师必须从最简单的电子制作常识讲起,譬如基本的电子元器件的极性判断及检测好坏、电路的组成及分析、印刷电路板的插件及注意事项(插件方向、元件引脚的高度等)、焊接技巧等。在电子制作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企业要求进行焊接、通电调试,并要求学生学会用万用表检测电路是否有虚焊、错焊、短路等现象。在此,我还要求学生对操作桌面物品的摆放有严格要求,至少保持干净与整齐。每次电子制作活动完成后,学生都按照要求放好仪器和工具。这些规范的工艺操作是学生制作能够取得成功的保证,而要有成功的体验才能让学生有继续学习的动力。
三、实施电子制作要注意的事项
电子制作可能不需要很深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但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和电子知识。所以,开展电子制作需要从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开始训练,包括焊接技术、万用表使用等。电子制作的第一步是元器件焊接,焊接质量的好坏对电路板能否实现功能有很大影响。所以,在电子制作的初期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项目教学,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它。总结多年经验,我得出以下方法:首先,我们确定的项目必须符合学生实际,所以我们都是从焊接练习班开始练习焊接技术的。其次,必须让学生学会使用万用表,因为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电路故障,学生掌握万用表,为以后排除电路故障提供了基础。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基础训练时间适当根据学生情况调多点,让学生打好基础。譬如,在电子制作课上,我不但在前四次课堂中详细讲解上述内容,而且在以后的课程中经常提及以上内容,让学生时刻重视电子制作基础训练。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社会对电子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如何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专业水平的人才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电子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其产生兴趣是关键。经过多年经验总结,教师在电子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电子制作这个平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杏山.电子电路知识与实践课堂.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2]王玉娟.电子产品的制作对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北京:科技创新导报,2011(20).[3]杨文渊.课外电子制作对电子专业课教学的促进作用.北京:电子世界,2012(11).
第二篇:电子垃圾的环境影响分析
电子垃圾的环境问题与社会影响分析
摘要: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电子垃圾已成为目前增速最快的垃圾,如何解决其污染问题,充分利用其中的宝贵资源,并不影响电子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
背景:
当今世界发展迅速,不管是从人类社会的建设、人类科技成果还是人类思想意识等,都是在不断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从一开始的掠夺自然,吞噬自然到后来的思想意识转变,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是共存的,任何一者不可以吞噬另一者。也就是说,人在发展的时候要注意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在目前众多的环境问题中,其中电子垃圾正在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所谓电子垃圾就是已经废弃的、或者已经不能再使用的电子产品,都属于电子垃圾。比如:旧电视机,旧电脑、旧冰箱、旧微波炉,旧手机、年久失效的集成电路板等。
电子垃圾为什么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首先,电子垃圾的成分很复杂,混合了多种化学有毒物质。其次,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飞快,产生的量也是很大的。这两点使电子垃圾越来越受到重视,治理电子垃圾也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经济在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领军的新经济带动下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电子信息产业在新经济中比重与日俱增,其生产的电子产品因具有泛在性和短生命周期性而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其中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较大的是因到期报废和更新换代被人们弃用的废旧电子产品,这就是电子垃圾。电子垃圾主要来源于家庭、公司和政府相关部门及设备制造等各个行业。其中家庭淘汰的废旧电子电器是电子垃圾的最大来源。
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垃圾已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垃圾,有泛滥趋势。造成电子垃圾数量剧增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子产品的需求不断膨胀,其普及率迅速提高,因而废弃量也急剧增加。例如,1993~2000年中国个人电脑数量增加了52%,约6倍于世界平均增长率。二是电子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使用周期缩短。以美国为例,电脑使用寿命周期从1992年的4.5年降到2006年的不到2年。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也在迅猛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日新月异,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的使用率不断增长,由此产生的电子废弃物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世界各国每年产生几百万乃至上千万吨“电子垃圾”,并且这个数字在逐年攀升。
我国电子产品产量更呈快速增长趋势。2003年起,我国已进入家用电器淘汰高峰,据统计,2008年我国电视机产量为9 015万台、冰箱4 600万台、洗衣机3 900万台、空凋6 850万台、电脑l3 800万台、打印机6 167万台、移动电话6亿部。目前,全国每年至少有500万台电视机、400万台冰箱、600万台洗衣机、1000万部手机要报废,并以每年5%至10%的增速产生大量的电子垃圾。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上半年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集成电路等增长率达30%以上甚至接近50%,联合国报告称全世界电子垃圾以每年3 600万t的速度增长。其中中国年产230万t电子垃圾,仅次于美国的300万t。
同时,我国还遭遇国外电子垃圾的侵入。1992年签署的《巴塞尔公约》明确规定,各国产生的有害物质必须在其境内处理,不能以任何理由向其它国家转移。然而许多国家并未履行该公约。据统计,全球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近4000万吨中有80%被运到亚洲,其中90%丢弃在中国。就是说,我国每年要容纳全世界70%的电子垃圾,即2700万吨。
电子垃圾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如电子垃圾中含有多种贵金属、塑料、玻璃及其它有用材料。一项研究显示,电子垃圾中含24%的铁、3%的铜、2%的铝、4%的铅、11%的其它金属、15%的玻璃、9%的木质。1t电脑中黄金的含量相当于7t金矿石。全球稀有金属大部分用于电子产品制造,80%的铟用于液晶显示屏,80%的钌用于硬盘,50%锑用于生产阻燃剂。这些珍贵的资源如果能够科学回收,将产生极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目前世界各国电子垃圾资源回收利用技术还不成熟,大量电子垃圾无法得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影响:
环境健康方面:
电子垃圾不仅量大而且危害严重。如果处理不当对人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特别是电视、电脑、手机、音响等产品,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废旧家用电器中主要含有六种有害物质:铅、镉、汞、六价铬、聚氯乙烯塑料、溴化阻燃剂。电视机阴极射线管、印刷电路板上的焊锡和塑料外壳等都是有毒物质。一台电视机的阴极射线管中含有4至8磅铅。制造一台电脑需要700多种化学原料,其中含有300多种对人类有害的化学物质。一台电脑显示器中铅含量平均达1公斤多。铅元素可破坏人的神经、血液系统和肾脏。电脑的电池和开关含有铬化物和水银,铬化物透过皮肤,经细胞渗透,可引发哮喘;水银则会破坏脑部神经;机箱和磁盘驱动器中的铬、汞等元素对人体细胞的DNA和脑组织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如果将这些电子垃圾随意丢弃或掩埋,大量有害物质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如果进行焚烧,会释放大量有毒气体,造成空气污染。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电子垃圾回收的正常渠道,小商小贩已成为我国回收电子垃圾的主力军。普通电池有些地方已采取措施进行回收,但仍有很大一部分被随意丢弃,废旧手机电池的回收寥寥无几,这些都是污染环境的隐患。对于废旧家用电器的回收,一是被简单处理后又流入低收入家庭或农村;二是被拆解后其中仍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元件被翻新改装,再次流入市场,而没有利用价值的部件扔掉后被填埋或焚烧,大量有毒物质因此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在国外,电子产品的拆解是专业性很强、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而在国内,浙江、福建、广东沿海一些农民仅靠一把锤子和一个酸池即能在电子垃圾中不断“淘金”。尤其用加热等 粗犷的手段从废家用电器中拆解电子元件,提取贵重金属,并随意排放由此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液、废渣,严重破坏了周边环境,危害了人体健康,造成十分 恶劣的影响。如在我国被称为“电子垃圾之都”的广东贵屿.它用非常原始的电子垃圾处理方式支撑着产值将近10亿元的产业。为了获取可以回收利用的金属和元件并从中获利,数万人从事着焚烧废电器和所料的回收和分解工作,用硫酸水冲洗电路板,他们用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换取利润,殊不知,同换取利润的还有自己的健康。
由于成本低、吸纳劳动力多,当地政府部门多报以宽容甚至支持的态度。几年之后,被污染的村庄内,当地农民盖起了小洋楼,却遭遇癌症高发、村民烂手烂脚、妇女不孕或者屡屡流产等危及人身健康的恶果,同时,耕地污染寸草不生,水源污染危及下游。《华尔街日报》上的一条新闻——美国折扣店销售的有毒、含铅首饰,就是来自于中国工人们烧烤电路板后收集的铅焊料。
经济方面:
从2006年7月7日起,欧盟正式实施电子电气产品环保RoHS指令,该指令规定所有在欧盟市场上出售的电子电气设备必须禁止使用铅、汞、镉、六价铬 多溴联苯和多溴联苯醚等六种有害物质。加上WEEE指令,两个指令涉及的产品包括10大类,近20万种,几乎涵盖了所有电子信息产品。两个指令对中国电器和电子行业出口影响巨大。根据WEEE的要求,所有出口欧盟的电器和电子产品都要支付一笔回收处理费用,大约相当于售价的3%-5%。对于一向以价格低廉作为主要竞争优势的中国产品而言,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产品的竞争力,对于生产元器件、品牌代加工为主的企业影响将更大,而对于技术革新力量薄弱的中小企业更会是致命的打击。据悉RoHS指令实行的当月,中国广西输欧机电产品就猛降两成,作为家电出口大户广东中山市对欧盟出口也出现首次下滑。
从经济贸易角度来看,这些指令可以看作是环保贸易壁垒。但是客观地讲,欧盟这两项指令的本意都是积极的,是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够促进企业投入资金进行技术革新和生产线改造。
面对由电子垃圾而引起的这些贸易壁垒,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国外相关法律对电子产品制造业提出的新要求,研究这些新要求将对我国电子产品制造业产生的新影响,及时调整产品生产制造工艺,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防止这些政策和法律成为阻碍中国电子产品出口的新贸易壁垒。
处理现状:
国际上回收处理电子垃圾的方法和经验
目前,欧盟、美国、日本和瑞士等国家在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和处理方面立法相对比较完善,也有很多有效措施和成功经验可供参考或借鉴。
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包括旧家电在内的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法规,并通过征收填埋和焚烧税来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日本于2001年开始实施《家用电器回收法》,要求家电生产商和进口商对制造、进口的家电有回收的义务,并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资源回收利用。消费者在废弃大件家电时,要同销售或厂家指定的回收企业联系,由其负责回收,同时支付一定的费用;德国实行公共废物管理组织与生产商双回收系统;欧盟通过公布《废弃电子电气设备指令》和《关于在电气电子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两项法案来加强废弃电器及电子产品的重复使用和回收再利用,减少处理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和风险;而法国更强调全社会共同尽责,规定每人每年要回收4kg电子垃圾;瑞士实施了“电子电气产品回收、收集和处置法”,遵循“谁污染谁负责”和生产者延伸制两个原则,另外瑞士信息、通讯和组织技术协会(SWICO)制定了预付处理费用标准并对该费用进行管理。
据了解,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电子垃圾回收体制,电子垃圾回收的主力军主要是一些小商贩。调查显示,这些产品的每年以4 千万吨的数量增长。这些人为了得到值钱的零部件--铜和金,用不当的方式燃烧电子产品,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物质。如果对之进行焚烧,又会释放出二恶英等大量有害气体,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
对于废旧家用电器的回收,一是被简单处理后又流入低收入家庭或农村;二是被拆解后其中仍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元件被翻新改装,再次流入市场,而没有利用价值的部件扔掉后被填埋或焚烧,而且填埋要占用大量土地,且大多填埋场没有7层以上严密防渗漏措施,长时间暴露在较为开放的空间中,随着雨水的渗入,电子废弃物渗出液会污染地下水及土壤,其中含有难以生物降解的萘等非氯化芳香族化合物、氯化芳香族化合物、磷酸酯、酚类化合物
和苯胺类化合物;其中还含有大量金属离子,同时垃圾堆放产生的气体严重影响场地周边的空气质量。
中国在电子垃圾回收处理和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法规尚不健全且可操作性不强:
解决电子垃圾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专项立法。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在电子垃圾污染控制方面的专项立法还比较滞后。近年来,虽已制定了《电子信息产品污控制管理办法》、《废弃家电与电子产品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电子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和《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相关条例,积极推动了电子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但是,电子垃圾的管理涉及诸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环境保护部等多个部门,存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等诸多问题;此外,法规中制定的措施也不详实,可操作性不强。仅以《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为例,尽管其将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电脑等定为必须回收处理的电子产品,并提出对电子垃圾实行多元化回收,由国家建立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专项资金,对生产者、销售商、消费者和回收公司在各个环节中的义务也作了规定,但由谁来为电子垃圾回收支付费用、如何实施回收及如何使用专项资金等问题都还没有具体落实。
回收与处理体系不健全:
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国外消费者在报废电子产品时需支付一定费用。而中国消费者卖出废弃电子产品时还能获得一些收益,所以在我国推行电子垃圾回收付费制还很困难。研究表明,约60%的电子垃圾被收购小贩以低价收购后,一部分翻新作为二手产品出售,另一部分则送至地下小作坊,进行简单处理(如手工拆解、焚烧和酸洗等)以回收有价物质,而将处理后残物作普通垃圾直接丢弃,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而具有一定处理能力的电子垃圾回收处理企业却因回收成本和处理费用过高而作为不大。
国外电子垃圾大量涌入中国:
1992年签署的《巴塞尔公约》明确规定,各国产生的有害物质必须在其境内处理,不能以任何理由向其它国家转移。然而许多国家并未履行该公约。例如,美国只有5%~15%的电子垃圾被回收利用,而大部分被运往亚洲国家,其中90%被输入中国。
法律观念不强及环保意识淡薄:
当前,中国电子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对电子垃圾的相关法规和条例普遍了解不够,环保意识也普遍比较薄弱,对电子垃圾的危害性更是认识不足,一部分人更是不了解电子垃圾为何物。
建议:
在环境恶化,资源消耗量大和全球资本主义化的今天.高科技垃圾问题将越来越严重。如何处理电子垃圾是全社会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由于利润的考虑.我国尚无回收资源和处理垃圾的有效办法,但有效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处理对策应该从政策制定者、制造商、专业废物处理企业和电子产品使用者这几个方面共同着手改善电子垃圾污染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电子垃圾处理可有如下对策:
(1)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高科技垃圾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
(2)组织专家、技术人员调研、评估高科技产品对我国环境污染现状及将来的走势.制定高科技产品制造和处理的相关计划,避免涌现大量电子垃圾,争取在电子垃圾处理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制定相应法律、法规,鼓励电子产品生产厂家使用无污染原料.或对使用含毒性强的生产原料的厂家征收高额的环境保护税。
(4)在沿海及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应设立电子垃圾处理试点,对高科技垃圾处理课题设立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突出国际通用的三“R”原则(Reduce节约材料,Reuse旧物利用,Recycle废物再生),在国内招标,调动专家、学者的积极性,开展废电器回收、利用研究,寻求符合中国国情,“多、快、好、省”的解决办法。开发电子垃圾回收再利用新技术。
(5)把电子垃圾交给由电子产品企业设立并负责无污染的电子垃圾回收处理系统。电子产品企业负责电子垃圾回收处理,能使企业有动力改善产品设计,使用更少的有毒物质,使产品更容易被升级回收。而且,设计制造了这些电子产品的企业也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产品构造与物质使用情况,是最适合对它们的电子垃圾回收处理的。电子产品企业对自己的产品承担全部责任直至产品的废弃阶段。是电子产业的大势所趋.也是从源头上预防电子垃圾污染的最有效手段。
(6)交给第三方设立的正规电子垃圾回收处理机构。这种方法是暂时能提供的处理电子垃圾的最快速有效的方法.虽然能避免电子垃圾因为不当的处理方式造成二次污染,但却不能激励电子产品企业改善产品设计,不能从根源上解决电子垃圾污染问题,只是在电子产品企业为产品承担全部责任与相关法规落实前的过渡之策。
总之,建立行之有效的电子垃圾处理体系迫在眉睫,实现电子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势在必行。电子垃圾回收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并在立法、物流、企业及公民环境意识等方面形成相互配合的完整体系。
展望
综上所述,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生活水平是不断提高的,在世界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对人类社会有负面影响的因素,面对当今现代化世界飞速发展所产生的电子垃圾,我们要辩证的看待,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看待,产生电子垃圾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电子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类的影响我们也必须积极面对,积极解决,就世界而言,保护环境,减少电子污染是政府和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当今信息社会里,国家必须重视可持续发展,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严格制定处理电子垃圾的相关法律,和科学合理的处理手段。对我们国家而言,我们处在发展初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可忽视的,但发展和环境的关系也是我们现在要面对的,不能先发展后治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电子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切实处理好,发展和产生的电子垃圾的关系,在国家出台法律政策的同时,积极呼吁和宣传合理治理、正确认识电子垃圾和环境保护的公民意识。
第三篇:电子信息产业分析
电子信息产业分析报告
产业分类
电子信息产业包括雷达工业行业、通信设备工业行业、广播电视设备工业行业、电子计算机工业行业、软件产业、家用视听设备工业行业、电子测量仪器工业行业、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工业行业、电子元件工业行业、电子器件工业行业、电子信息机电产品工业行业、电子信息产品专用材料工业行业,12个行业、产业,共46个门类。
兴趣领域及其技术现状
我最感兴趣的领域是通信设备工业行业,其技术现状具体如下:
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来看,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任务已经达成,而现阶段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时代,今后十年将会是3G移动通信系统正兴的时期,或许到了十年以后将会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天下。但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不同的移动通信系统均会有重复性的时间点,大约每十年就有一项技术更新,不过随着通信科技的日新月异,或许转变会更快、时间也会更短。对于移动通信服务业者、系统设备供货商或其他相关产业来说,必须随时注意移动通信技术的变化,以适应市场需求。
产品情况
通信传输设备
一、通信发射机
二、通信接收机
三、微波通信设备
四、卫星应用产品
五、散射通信设备
六、通信导航定向设备
七、载波通信设备
八、光通信设备
通信交换设备
一、交换机
二、用户接入设备
通信终端设备
一、收发合一中小型电台
二、电话单机
三、数据通信设备
四、通信电子对抗设备
五、通信导航车辆
六、通信配套产品
移动通信设备
一、数字蜂窝无线电话系统设备
二、无线寻呼系统设备
三、集群移动通信系统设备
四、中小自动无线电电话系统设备
五、无中心选址通信系统设备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
一、移动通信终端
二、其他移动通信终端
通信设备修理其他通信设备
主要企业
阿尔卡特朗讯 诺基亚西门子网络 爱立信 思科 富士通 华为 NEC 烽火科技 中兴 大唐电信 中国普天 艾克赛尔 三星 烽火通信 国人通信 京信通信 OKI UT斯达康 NEC 烽火网络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 北电网络 上海贝尔 高新兴通信
经济效益
我国已经拥有通信制造业企业1500多家,199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47亿元,销售收入1274亿元,实现利润88亿元。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上看,我国通信制造业的总体经济效益水平明显高于我国制造业的平均水平。此外,我国的通信产品还出口到亚洲、欧洲、非洲、美从各项洲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96年开始,通信系统设备的出口量和出口企业逐年增加。当年交换机出口约27万线,金额6300万美元,是1995年以前出口量的总和。1997年,除交换机、传输设备外,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开始出口,出口企业增 加到6家。
1998年,出口方式开始转变,由单一交换机出口转为交换机、传输、线路等 成套设备的出口。中国通信系统设备制造企业开始承担国外通信网建设的交钥匙 工程,并与当地企业合资成立电信运营公司,开始进入国外电信服务市场。
1999年,通信系统设备出口出现强劲增长势头,且成套设备出口、承担交钥 匙工程增多。交换机、光通信设备、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和国内开发的IP系列设备、会议电视设备、接入网设备等都有出口业绩。据信息产业部统计,1999年我国 通信设备出口总额突破40亿美元;同比增长48%,成为我国出口产品中增幅最大 的产品大类之一。
但是,由于我国通信制造业企业分散,大多数企业不能形成规模经济,再加上技术和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总体经济效益水平较差。世界著名通信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多
在20万美元/人·年以上,而我国通信制造业平均只有1.5万美元/人·年。发展走向
通信技术向宽带化、个性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通信技术包括卫星、光纤传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数字微波技术、有线与无线接入技术等。
⑴低轨道卫星通信目前已经实用化;
⑵光纤传输技术使传输速度每3-4个月翻一番
⑶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GSM、CDMA、GPRS 和3G走向商用。
⑷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由准同步数字系列(PDH)全面转向同步数字系列(SDH)。
⑸宽带接入技术发展迅速,光纤主干网站接入带宽已超过G级,Internet无线接入技术和蓝牙技术日臻成熟,现已广泛使用。
⑹ IP电话向电信业务的渗透,使传统电信技术与IP技术融合速度进一步加快。这里再重点说一下3G技术:
国内外发展预测,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市场发展可能经历至少如下三个阶段:
初期,2001-2005年。其特点为:第二代移动通信继续发展和扩大,在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在局部地区(城市等用户集中地区)提供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数据业务速率限制在384kbps及以下,地区或国际漫游依赖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中期,2004-2010年。它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高速成长期,其特点为: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和系统停止发展,建设成功全国或全球覆盖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全面达到IMT2000的各项要求。
后期,2010年以后,全球25%以上人口使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第四代移动通信设备开始进入市场,提供更高速率的多媒体业务。
结束语
随着电信市场逐渐开放,国外电信运营商将允许经营国内电信市场,新的通信技术如潮水般涌入中国,给国内运营商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带来了更多机遇。在这个背景下获利最大的就是中端和终端经营者,受益的是广大消费者,也是投资人百年难遇的大好时机。
第四篇:浅谈印前制作对报纸质量的影响
浅谈印前制作对报纸质量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报纸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读者对报纸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报纸不仅要依靠文章本身的质量和信息量来赢得读者,而且还在于谁的报纸能在最快、最优的前提下,为广告商家赢得商机,赢得生存的广泛空间。这就对我们报纸生产的每道工序质量提出了要求。
报纸印刷与其它的印刷形式一样,读者对其有相同要求。图形还原的真实程度,这是读者首先选择信息及在阅读印刷品时眼睛的舒适程度的量化指标,决定了读者是否愿意继续了解报纸所载信息。从专业角度来讲,就是印刷网点丢失、网点扩大、色彩失真和套印不准的程度是否超过质量允许范围。而报纸印刷比其它的印刷形式印刷速度快、纸张变形系数大、纸带在印刷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大、套印精度低。
由于彩色报纸出现,报纸行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提高印前工序的质量是提高印刷品质量的关键。报纸出版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控制印刷品质量必须控制好报纸出版过程中的每道工序质量,从编辑采编到印刷出版都需要互助配合,密切协作,协调一致,精益求精地做好各项工作,最终产品的质量才会有保证。本文从报纸印刷的特殊性出发,谈谈印前制作对报纸质量的影响。
一、编辑创意
一些编辑在报纸编辑创意时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加进一些商业印刷等高级别印刷方式的编辑创意,由于编辑创意中存在着不适应报纸印刷条件的创意信息,把质量隐患带到印刷当中。比如,在过细的线条上赋予多色印刷的信息,加大了印刷套印难度;在实地块上创意一些空心字,印刷后出现读者无法读取所载信息的情况等等;这样往往使他们设计制作的报纸版面在印刷后与设计初衷产生较大的差距。
报纸传媒都希望商家做彩色广告,商家也希望用丰富多彩的广告形式引起读者的注意,以达到宣传产品的效果。但是,广告商与商家的业务人员对报纸印刷的工艺特殊性缺少认识,沿用商业印刷等高级别的印刷方式来设计广告创意,在所创意的广告中用了过多复杂的设计,甚至把所有的文字说明都赋予多色印刷的信息。这样由于报纸印刷的印刷精度达不到广告创意效果,在读者面前也没有阅读舒适感而引起更多的注意,使广告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根据报纸印刷装备的特点,编创人员应了解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越简明越好,特别是小字体文字和线条要减少多色印刷创意,以提高印刷套印的观感性。不要在图片编辑中留有图片独立坐标放大或缩小的创意,这样可以消除图片的浮雕变形。
二、印前制作
在印刷领域里对印刷质量问题,几乎都有这样的共识:“七分制版三分印刷”,可以看出印前制作在印刷中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报纸中出现一些复杂的图片已经不是什么技术问题,而报纸版面也在不断创新,版面也越来越复杂,有的已经与商业印刷的形式差不多,但是,制作时间比原来缩短了很多,印刷质量也比原来要求高很多。在质量与时效的驱使下,很多报业管理者已经充分意识到提高印前制作质量的紧迫性。
分析近几年报纸质量评比信息,报纸质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图片叠印的通透性不高、印刷墨色不均匀、大块实地透白和色彩偏差,等等。这些制约印刷质量的问题都与印前制作有关。
扫描分色主宰着彩色图片的色彩、阶调和清晰度三项指标,所以,印刷工艺中对分色进行非常系统的研究,在提高印刷质量中起到关键的作用,随着扫描分色技术的进步,一些不能进行精密彩色印刷的印刷方式也复制出高质量的印刷品来。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电雕技术的突破,使得凹版印刷已经在高档商标印刷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计算机分色技术的进步使柔性版印刷涉足到印刷的更多领域,并且已经被一些报纸印刷企业所采纳。但是,报纸印刷一直都被认为是印刷品中精度要求较低的印刷方式,在应用理论上是借用其它高精度印刷方式的应用理论,这就制约了报纸质量的全面提高。现在全国报业协会已经开始着手制定报纸印刷的行业标准,这对推动报纸质量的提高会有很大的促进。
报纸印刷企业广泛采纳的胶印,由于其构成装备及其印刷材料属于印刷精度较低的印刷方式,有其特殊性。比如:报纸是以文字印刷为主的印刷方式,强调了油墨的覆盖性,在进行分色的底色去除时,按传统彩色印刷操作,清晰度是无法保证的。另外报纸采用的纸张比较粗糙,印刷压力比较大、油墨以渗透干燥为主等等,在印前制作时都要考虑进去。
印前制作的另一重要工序是印版制作。印版是印刷的基础,印版制作不好,会使耐印率下降、图文吸墨性能下降、大块图文露白、彩色图片偏色,等等,这儿有操作者的责任心,有操作技术问题,也有印版的质量问题。传统的印版制作中,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晒版曝光过度、显示时间过长、显影液浓度过高及胶片透光性不一致等等。调查发现一些PS版由于感光胶过薄,提高了印版制作的难度,PS版本身的耐印率与理论指标存在很大差距。
第五篇:电子信息产业市场前景分析
电子信息产业市场前景分析
西北工业大学 赵盟
摘要: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电子信息产业市场前景,可以对整个电子信息产业市场发展有个较好认识,制定可行的方针政策,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关键字:电子信息;国际;趋势;
1.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的分工趋势
电子信息产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20 世纪90年代以来,以通信计算机及软件产业为主体的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在激烈竞争和产业结构升级中高速发展,其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8%-10%,平均发展速度是同期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5倍。
1.1产业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明显
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其全球属性采购、全球性生产、全球性经销的趋势日益明显,产业梯次转移发展的趋势十分突出。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主要从事系统集成和高技术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而把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
1.2竞争核心发生重大变化,产品本地化生产销售趋势明显
市场、资金和技术的国际化使得国际竞争由资源、产品的竞争转向技术、品牌、资本和市场份额的竞争,核心技术和品牌称为竞争的关键。技术进步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产品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微电子市场保持快速整张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技术高速发展和市场激烈竞争,使得技术开发的难度和风险越来越大,所需经费的高科技人才投入越来越多,国际上出现了跨国公司之间联合研究开发倾向。
1.3生产规模和产品个性化成为主要趋势
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大部分都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特性,即企业和行业只有达到一定生产规模才能生存,否则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目前世界电子产品的生产规模越做越大,规模效益凸现。行业进入门限越来越高,没有巨额的资金投入很难形成真正有竞争力的产业。
1.4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是电子信息产业竞争的核心
软件、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作用日益重要。在一定意义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领先优势是由于他们掌握并垄断了核心软件和关键元器件设计与生产所致。美国垄断了微处理器系统芯片的技术;日本在半导体存储器、电子生产设备以及平板显示器、硬盘驱动器、打印机等方面占优势。
2.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2.1我国信息产业的兴起
我国信息产业的兴起离不开信息化的提出与发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开始着手提出和发展航空工业和原子能工业。其中就涉及很多数据的信息化处理和演算。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发展信息技术的紧迫性。80年代初,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普及。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于1984年11月发布了“我国电子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我国信息产业得以兴起。
2.2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期,全国的咨询企业约3万家,从业人员57万,注册资金79.5亿元。这一时期,信息产业发展迅速。2001年,我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4.2%。2002年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收入达1.4万亿元,居全国工业部门之首,已成为我国第一支柱产业,其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三,其中彩电、程控交换机产量居世界第一。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带。到2011年上半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体运行态势良好,各项指标增速基本达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生产、出口、效益增速出现起伏,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迅猛,内销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2011年4、5月,规模以上制造业生产增速连续回落,6月份出现反弹,增加值、销售产值分别增长15.6%和22%,比5月增速分别提高4.2和5.4个百分点。截止到6月底,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5%,高出工业平均增速0.2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34229亿元,同比增长21.8%。软件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8065亿元,同比增长29.3%。
2.3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存在的问题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速不断下滑,销售收入增速大幅下降,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利用外资额明显减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但从根本上来讲,制约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因素,仍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依然缺乏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是依靠引进外国技术发展起来的,产业总体技术自给率不足20%,尤其在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5-10年,集成电路等核心元器件、高端电子仪器设备和软件仍没有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我国缺乏尖端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一方面是缺乏能占领科技和市场前沿、能组织领导重大工程和攻关项目的技术带头人,以及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技术开发的人才。
3.电子信息市场产业前景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加大政策支持与规划引导力度,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将呈现良好的态势,具有很大的优势,国内市场的增长,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和中西部市场的开拓将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广阔前景;同时,从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周期来看,传统的电子产品将被网络化、数字化技术新产品所取代,由此带来市场增长的新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特别是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平板化、融合化、服务化趋势的深入,传统的产品因无法兼容新技术面临被淘汰的命运,由此引发了一股更换电子产品的热潮,智能手机、平板电视、网络设备、笔记本电脑、半导体、软件与网络服务等领域将保持较快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后者是指在一些新的市场,如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家,随着其信息化建设日益深入,也将对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带来明显的拉动效应。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继续扩大,国际地位持续提高。并且产业技术创新实力稳步提高,重点企业发展良好,同时可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产业企稳回升态势明朗。
此外,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走出去”的条件也日益成熟。由于目前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通过对外投资调整结构的驱动力日益增强,部分大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探索开始走向正轨;国家为缓解贸易顺差过快增长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出台了鼓励对外投资的措施意见,这些都为电子信息产业对外投资的扩大创
造了有利条件。
4.小结
通过对国内外电子信息市场的分析,未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或将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必须积极适应宏观环境变化,克服以上各种制约因素,加快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市场拓展,才能取得良好的发展。参考文献:
[1]仉立文.中国信息化及信息产业发展6O年[J].创新论坛·观察.2009.
[2]工业和信息化部发09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公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2.[3]SNS:.[4]胡玉梅、戚昌。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