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留核心员工的四大法则
保留核心员工的四大法则
知识经济时代,核心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快慢乃至兴衰的重要影响因素。一名核心人才的流失,意味着至少2个月的招聘期、3个月的适应期,6个月的融入期;此外,还有相当于4个月工资的招聘费用,超过40%的失败率。这些统计数据都让HR越来越意识到:留住核心人才,就意味着节省成本,也意味着效率的保障、创造的价值!
此外,留任核心人才还有几个不能忽视的社会因素:GDP连年高速增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80后的独生子女成为劳动力主流;中国的人口渐近枯竭,优质劳动力数量将出现减幅……这些都将导致人才竞争白热化。企业更应该充分意识到保留优秀员工的重要性,并尝试着从现在开始,采取相应措施,逐步提升企业软实力,创造员工愉快工作和发展的平台。保留人才,并让人才保持较高的敬业度和忠诚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调查表明: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开放的企业文化、完善的管理制度、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反观员工离职因素,我们发现:组织缺乏透明度、员工不理解企业战略、员工与直接经理的冲突等是导致员工与企业的信任度降低,不愿意继续留在组织中的原因。
保留关键员工应遵循四大法则:
相融法则:
个人价值观与组织文化的一致
绩效优异的Natasha最终选择离开NK集团,原因是她对公司文化的不认同:“我期待同事间是温馨的工作关系,但NK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末位淘汰制,让人与人之间有较多张力。过去的两年,我一直试图调整自己,但还是没办法完全融入。本着对公司和自己负责的态度,我选择了离开。”
在组织中,如果员工的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不一致,将出现较大的冲突,乃至引发离职;同理,如果员工的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吻合度高,员工会感到真正的自在和快乐。组织价值观、经营理念等的融合,最终形成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并非一般意义写在墙上的标语或印在员工手册的行为准则,而是影响员工言谈举止的潜规则。关于组织文化,伦敦商学院教授杰伊•康戈尔有一段非常形象的比喻:“文化非常像是鱼缸里的水,尽管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不易被人重视的,但是它的化学成分以及其中能够支持生命的元素却深深地影响着鱼缸里的生物。”
相融法则指引我们,一方面要找到适合企业文化的员工;另一方面,管理者要密切掌握企业的文化,包括:员工对当前企业文化的看法如何?大家对文化有哪些期待?两者的差距(GAP)是什么?在当前的企业文化下,企业有无成为高绩效组织的可能性?还有更多的难题值得我们思考。
为了了解组织与个人的相融性,我们需要一些工具帮助企业更好的明确组织的现状以及员工的期待。组织氛围调查(Beisen OrganizationalCulture Survey,BOC S)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详细地把握上述信息,了解员工动态,在政策制定、文化引导上更加有的放矢。
上图是企业组织氛围诊断案例,从结果中看出,该企业在明确有序和沟通协作两个方面,现状和员工期望差距很小,表明该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和工作流程都比较明确,这有利于员工顺利开展工作。但在人文关怀、关注成长和团队凝聚三个方面,现状与员工期望有较大差距,这样的情况最容易导致员工的满意度降低。因此,企业在强调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关心和关注。
微环境法则: 关注一线经理的领导力
哈佛商业评论的一项调查表明,卓越的企业实践中,84%的员工认为他们的上级能够有效地指导他们的工作,这个数字比其他雇主高出23%,其员工流动率也相应地比其他雇主低了8%。因此,直接上级在留住和激励员工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工作中,我们发现:员工离开经理或主管的情形,比他们离开公司或工作岗位更常见。在评价自己的组织时,员工心目中最能代表组织的人就是其直接上司。即,吸引员工到企业里来的是公司本身,包括薪酬、品牌形象、发展前景等企业层面的因素;而员工下决心离开企业,则主要是因为:在上司手下工作让人感觉很糟糕,心情不愉快。一线主管在保留雇员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主管令员工感觉自己没有价值,终将导致员工离开企业的几率大大提升。
可见,在员工保留方面,一线经理扮演的角色极其重要,但是,改善一线经理的领导力水平也无疑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改善的前提是“发现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发现一线经理的领导力问题呢?
实践表明:部门满意度、员工敬业度、组织氛围现状,以及员工对于一线经理的360度评估,能够很好的从侧面反映管理者的领导艺术,包括培养下属、决策能力、感召力以及管理风格。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要适时为管理者以及员工提供双向通过的机制与平台。
案例:发现一线经理的盲点
张云是国内一家著名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市场部经理,一向工作努力、表现突出的张云在最近的半年中似乎遇到了麻烦:自己所在部门的业绩出现下滑的迹象;与下属关系处理、团队任务的执行上均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现象都在指向张云在管理中出现了问题。但是通过跟上级的沟通和自我的总结反思,张云好像并没有发现管理方式上存在明显的不足,想改善也不知从何入手。
张云找到人力资源部总监,谈了自己的情况,总监认为如果一位管理人员的管理、领导的行为方式缺乏来自同事、下属、甚至外部客户的意见反馈,单纯依靠自己的感知很容易出现主观认识上的偏差。总监希望张云进行一次360度的评估反馈,从多个视角考察张云的管理能力状况,发现改进的“问题”点。
基于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的领导力胜任力模型,设计了针对张云的360度评估问卷,并采用北森360度评估反馈系统进行实施。北森360系统出具的报告显示了她在领导力的各项指标上的表现和与标准的差距,盲点、潜在能力、优势和劣势一目了然。张云经过反思,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开放沟通、强力执行、团队管理这些胜任力上面的疏忽。
通过360度反馈将各方面意见进行综合,人力资源部门、上级领导和张云都对需要发展的素质有了明确的认识,也找到了改善的方向,并帮助张云制定了半年期的提升计划。
希望法则:
员工看得见的职业通道
T o w s o n不能理解S c o t t的决然离职:留在公司,Scott一样有可能去工程部发展,他在公司已经5年多了,为什么突然这么急着走人?
Scott的理由非常简单:“我不知道自己才可以申请工程部的职位,我不清楚我该满足哪些要求、向哪里努力;在项目经理的这个职位上,我已经呆了4年,已经学不到什么新的东西,但又看不到新的变化可能性,所以想到外面看看。离开,自己也觉得很可惜,但是,我别无选择。”
象Scott一样,很多员工离职缘自看不到职业发展的希望。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构建组织内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这里的职业发展,既包括员工在管理序列的晋升,也包括在专业序列上的提升,以及向其他职系跃迁的可能性。
由于缺乏畅通的职业发展通道,其他问题也相应出现:我们经常发现新主管不能胜任岗位,究其原因,是没做好准备匆匆上马;关键人才离任后,公司不得不花大把的金钱委托猎头公司迅速寻找继任。
最佳实践表明,建立员工继任体系能很好的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进入人才池的员工,在导师/教练的帮助下,通过临时任务、短期体验、岗位轮换、内部兼职等方式得到成长。员工职业发展体系做得好的公司,员工的敬业度比不好的公司高52%。最佳实践公司,员工每年大约与其主管或职业发展咨询师会谈两次,讨论他们的职业发展。而在职业发展体系不成熟的公司,这样的会谈每年还不到一次。
优秀的公司往往会建立职业通道、继任体系等配合公司战略的员工职业发展体系,通过人才储备库系统,追踪高潜质人才的职业发展,并定期进行评估,甚至安排合适的工作任务进行培养。形成良性人才循环体系,使企业内部人才流动起来:不断识别高潜质人才进入人才池和接班人池,池内人员通过发展计划提高准备度,当准备度达到一定水平,可以直接进入空缺岗位或者由人才池流动到接班人池。
满意法则:
高满意度带来强竞争力
一项调查显示:员工满意度每提高三个百分点,顾客满意度就提高5%,满意度达到80%的公司,其平均利润率要高于同行业其他公司20%。
连续20年保持赢利的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与其他服务性公司不同,西南航空公司并不认为顾客永远是对的。宁愿“得罪”无理的顾客,也要保护自己员工的做法,使得西南航空公司的每一个职员都得到了很好的关照、尊重和爱。员工们则以十倍的热情和服务来回报顾客。
弗里施定理指的是,没有员工的满意,就没有顾客的满意。有了员工满意,才有客户满意,员工满意度高可以大幅增加企业的效益。并且,员工满意度高的企业人员流动率低,减少了由于人员流动频繁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满意度高的员工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创造了更高的工作效率,而更高的工作效率意味着更大的利润。
满意度调查有“1须2宜”,1须是,必须让员工感觉答题安全(例如由顾问公司施测或通过安全的IT平台答题等);2宜:1宜定期实施(例如每年),2宜调查结果指引管理改进。
更多详细注意事项见:
◆调查前一定要向员工申明调查的目的和结果的用途,保证员工真实作答。◆高层管理人员需要参与到调查中,而且需要向员工表达对满意度调查的重视。◆满意度调查必须采用匿名的方式,让员工觉得有安全感。◆调查结果分析时,一定要排除干扰数据,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不要一味的追求满意度的高分数,并不是分数越高就表明企业越优秀。◆调查结果务必要及时的和员工进行沟通,不要对所有的调查结果保密。◆利用调查结果指导行动计划,并评估行动计划的可行性。◆满意度调查需要持续来做,并不是做一次就一劳永逸。
结论:
在当今时代,保留关键员工最重要的四个方面分别是:管理者及时掌握组织文化现状,并适时调整优化;通过各种方法了解一线经理的领导力状况,并制定改进措施;构建人才储备库、继任制度等职业发展体系,让员工在组织内寻求发展;把握并打造高的员工满意度。
这四方面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上层建筑,更是人才管理的核心内容。只有掌握了它们,才可以游刃有余的保留住核心员工。
第二篇:保留核心员工的五大法宝
知识经济时代,核心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快慢乃至兴衰的重要影响因素。一名核心人才的流失,意味着至少2个月的招聘期、3个月的适应期,6个月的融入期;此外,还有相当于4个月工资的招聘费用,超过40%的失败率。这些统计数据都让HR越来越意识到:留住核心人才,就意味着节省成本,也意味着效率的保障、创造的价值!
此外,留任核心人才还有几个不能忽视的社会因素:GDP连年高速增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80后的独生子女成为劳动力主流;中国的人口渐近枯竭,优质劳动力数量将出现减幅„„这些都将导致人才竞争白热化。企业更应该充分意识到保留优秀员工的重要性,并尝试着从现在开始,采取相应措施,逐步提升企业软实力,创造员工愉快工作和发展的平台。
保留人才,并让人才保持较高的敬业度和忠诚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调查表明: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开放的企业文化、完善的管理制度、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反观员工离职因素,我们发现:组织缺乏透明度、员工不理解企业战略、员工与直接经理的冲突等是导致员工与企业的信任度降低,不愿意继续留在组织中的原因。
保留关键员工应遵循四大法则:
相融法则:个人价值观与组织文化的一致
绩效优异的Natasha最终选择离开NK集团,原因是她对公司文化的不认同:“我期待同事间是温馨的工作关系,但NK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末位淘汰制,让人与人之间有较多张力。过去的两年,我一直试图调整自己,但还是没办法完全融入。本着对公司和自己负责的态度,我选择了离开。”
在组织中,如果员工的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不一致,将出现较大的冲突,乃至引发离职;同理,如果员工的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吻合度高,员工会感到真正的自在和快乐。组织价值观、经营理念等的融合,最终形成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并非一般意义写在墙上的标语或印在员工手册的行为准则,而是影响员工言谈举止的潜规则。关于组织文化,伦敦商学院教授杰伊·康戈尔有一段非常形象的比喻:“文化非常像是鱼缸里的水,尽管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不易被人重视的,但是它的化学成分以及其中能够支持生命的元素却深深地影响着鱼缸里的生物。”
相融法则指引我们,一方面要找到适合企业文化的员工;另一方面,管理者要密切掌握企业的文化,包括:员工对当前企业文化的看法如何?大家对文化有哪些期待?两者的差距(GAP)是什么?在当前的企业文化下,企业有无成为高绩效组织的可能性?还有更多的难题值得我们思考。
为了了解组织与个人的相融性,我们需要一些工具帮助企业更好的明确组织的现状以及员工的期待。组织氛围调查(Beisen OrganizationalCulture Survey,BOC S)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详细地把握上述信息,了解员工动态,在政策制定、文化引导上更加有的放矢。
微环境法则:关注一线经理的领导力 哈佛商业评论的一项调查表明,卓越的企业实践中,84%的员工认为他们的上级能够有效地指导他们的工作,这个数字比其他雇主高出23%,其员工流动率也相应地比其他雇主低了8%。因此,直接上级在留住和激励员工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工作中,我们发现:员工离开经理或主管的情形,比他们离开公司或工作岗位更常见。在评价自己的组织时,员工心目中最能代表组织的人就是其直接上司。即,吸引员工到企业里来的是公司本身,包括薪酬、品牌形象、发展前景等企业层面的因素;而员工下决心离开企业,则主要是因为:在上司手下工作让人感觉很糟糕,心情不愉快。一线主管在保留雇员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主管令员工感觉自己没有价值,终将导致员工离开企业的几率大大提升。
可见,在员工保留方面,一线经理扮演的角色极其重要,但是,改善一线经理的领导力水平也无疑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改善的前提是“发现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发现一线经理的领导力问题呢?
实践表明:部门满意度、员工敬业度、组织氛围现状,以及员工对于一线经理的360度评估,能够很好的从侧面反映管理者的领导艺术,包括培养下属、决策能力、感召力以及管理风格。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要适时为管理者以及员工提供双向通过的机制与平台。
员工看得见的职业通道
T o w s o n不能理解S c o t t的决然离职:留在公司,Scott一样有可能去工程部发展,他在公司已经5年多了,为什么突然这么急着走人?
Scott的理由非常简单:“我不知道自己才可以申请工程部的职位,我不清楚我该满足哪些要求、向哪里努力;在项目经理的这个职位上,我已经呆了4年,已经学不到什么新的东西,但又看不到新的变化可能性,所以想到外面看看。离开,自己也觉得很可惜,但是,我别无选择。” 象Scott一样,很多员工离职缘自看不到职业发展的希望。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构建组织内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这里的职业发展,既包括员工在管理序列的晋升,也包括在专业序列上的提升,以及向其他职系跃迁的可能性。
由于缺乏畅通的职业发展通道,其他问题也相应出现:我们经常发现新主管不能胜任岗位,究其原因,是没做好准备匆匆上马;关键人才离任后,公司不得不花大把的金钱委托猎头公司迅速寻找继任。
最佳实践表明,建立员工继任体系能很好的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进入人才池的员工,在导师/教练的帮助下,通过临时任务、短期体验、岗位轮换、内部兼职等方式得到成长。
员工职业发展体系做得好的公司,员工的敬业度比不好的公司高52%。最佳实践公司,员工每年大约与其主管或职业发展咨询师会谈两次,讨论他们的职业发展。而在职业发展体系不成熟的公司,这样的会谈每年还不到一次。
优秀的公司往往会建立职业通道、继任体系等配合公司战略的员工职业发展体系,通过人才储备库系统,追踪高潜质人才的职业发展,并定期进行评估,甚至安排合适的工作任务进行培养。形成良性人才循环体系,使企业内部人才流动起来:不断识别高潜质人才进入人才池和接班人池,池内人员通过发展计划提高准备度,当准备度达到一定水平,可以直接进入空缺岗位或者由人才池流动到接班人池。
满意法则:高满意度带来强竞争力
一项调查显示:员工满意度每提高三个百分点,顾客满意度就提高5%,满意度达到80%的公司,其平均利润率要高于同行业其他公司20%。连续20年保持赢利的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与其他服务性公司不同,西南航空公司并不认为顾客永远是对的。宁愿“得罪”无理的顾客,也要保护自己员工的做法,使得西南航空公司的每一个职员都得到了很好的关照、尊重和爱。员工们则以十倍的热情和服务来回报顾客。
弗里施定理指的是,没有员工的满意,就没有顾客的满意。有了员工满意,才有客户满意,员工满意度高可以大幅增加企业的效益。并且,员工满意度高的企业人员流动率低,减少了由于人员流动频繁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满意度高的员工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创造了更高的工作效率,而更高的工作效率意味着更大的利润。
满意度调查有“1须2宜”,1须是,必须让员工感觉答题安全(例如由顾问公司施测或通过安全的IT平台答题等);2宜:1宜定期实施(例如每年),2宜调查结果指引管理改进。
更多详细注意事项见:
◆调查前一定要向员工申明调查的目的和结果的用途,保证员工真实作答。◆高层管理人员需要参与到调查中,而且需要向员工表达对满意度调查的重视。◆满意度调查必须采用匿名的方式,让员工觉得有安全感。◆调查结果分析时,一定要排除干扰数据,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不要一味的追求满意度的高分数,并不是分数越高就表明企业越优秀。◆调查结果务必要及时的和员工进行沟通,不要对所有的调查结果保密。◆利用调查结果指导行动计划,并评估行动计划的可行性。◆满意度调查需要持续来做,并不是做一次就一劳永逸。
结论:
在当今时代,保留关键员工最重要的四个方面分别是:管理者及时掌握组织文化现状,并适时调整优化;通过各种方法了解一线经理的领导力状况,并制定改进措施;构建人才储备库、继任制度等职业发展体系,让员工在组织内寻求发展;把握并打造高的员工满意度。
这四方面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上层建筑,更是人才管理的核心内容。只有掌握了它们,才可以游刃有余的保留住核心员工。
第三篇:保留核心员工的四大法则
保留核心员工的四大法则(入选推荐日志,加10币)知识经济时代,核心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快慢乃至兴衰的重要影响因素。一名核心人才的流失,意味着至少2个月的招聘期、3个月的适应期,6个月的融入期;此外,还有相当于4个月工资的招聘费用,超过40%的失败率。这些统计数据都让HR越来越意识到:留住核心人才,就意味着节省成本,也意味着效率的保障、创造的价值!
此外,留任核心人才还有几个不能忽视的社会因素:GDP连年高速增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80后的独生子女成为劳动力主流;中国的人口渐近枯竭,优质劳动力数量将出现减幅„„这些都将导致人才竞争白热化。企业更应该充分意识到保留优秀员工的重要性,并尝试着从现在开始,采取相应措施,逐步提升企业软实力,创造员工愉快工作和发展的平台。
保 留人才,并让人才保持较高的敬业度和忠诚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调查表明: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开放的企业文化、完善的管理制度、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都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反观员工离职因素,我们发现:组织缺乏透明度、员工不理解企业战略、员工与直接经理的冲突等是导致员工与企业的信任度降低,不愿意继续 留在组织中的原因。
保留关键员工应遵循四大法则:
相融法则:
个人价值观与组织文化的一致
绩效优异的Natasha最终选择离开NK集团,原因是她对公司文化的不认同:“我期待同事间是温馨的工作关系,但NK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末位淘汰制,让人与人之间有较多张力。过去的两年,我一直试图调整自己,但还是没办法完全融入。本着对公司和自己负责的态度,我选择了离开。”
在组织中,如果员工的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不一致,将出现较大的冲突,乃至引发离职;同理,如果员工的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吻合度高,员工会感到真正的自在和快乐。组织价值观、经营理念等的融合,最终形成组织文化。
企 业文化并非一般意义写在墙上的标语或印在员工手册的行为准则,而是影响员工言谈举止的潜规则。关于组织文化,伦敦商学院教授杰伊·康戈尔有一段非常形象的 比喻:“文化非常像是鱼缸里的水,尽管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不易被人重视的,但是它的化学成分以及其中能够支持生命的元素却深深地影响着鱼缸里的生物。” 相融法则指引我们,一方面要找到适合企业文化的员工;另一方面,管理者要密切掌握企业的文化,包括:员工对当前企业文化的看法如何?大家对文化有哪些期待?两者的差距(GAP)是什么?在当前的企业文化下,企业有无成为高绩效组织的可能性?还有更多的难题值得我们思考。
为了了解组织与个人的相融性,我们需要一些工具帮助企业更好的明确组织的现状以及员工的期待。组织氛围调查(Beisen OrganizationalCulture Survey,BOC S)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详细地把握上述信息,了解员工动态,在政策制定、文化引导上更加有的放矢。
微环境法则: 关注一线经理的领导力
哈佛商业评论的一项调查表明,卓越的企业实践中,84%的员工认为他们的上级能够有效地指导他们的工作,这个数字比其他雇主高出23%,其员工流动率也相应地比其他雇主低了8%。因此,直接上级在留住和激励员工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工 作中,我们发现:员工离开经理或主管的情形,比他们离开公司或工作岗位更常见。在评价自己的组织时,员工心目中最能代表组织的人就是其直接上司。即,吸引 员工到企业里来的是公司本身,包括薪酬、品牌形象、发展前景等企业层面的因素;而员工下决心离开企业,则主要是因为:在上司手下工作让人感觉很糟糕,心情 不愉快。一线主管在保留雇员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主管令员工感觉自己没有价值,终将导致员工离开企业的几率大大提升。
可见,在员工保留方面,一线经理扮演的角色极其重要,但是,改善一线经理的领导力水平也无疑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改善的前提是“发现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发现一线经理的领导力问题呢? 实践表明:部门满意度、员工敬业度、组织氛围现状,以及员工对于一线经理的360度评估,能够很好的从侧面反映管理者的领导艺术,包括培养下属、决策能力、感召力以及管理风格。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要适时为管理者以及员工提供双向通过的机制与平台。
希望法则: 员工看得见的职业通道
T o w s o n不能理解S c o t t的决然离职:留在公司,Scott一样有可能去工程部发展,他在公司已经5年多了,为什么突然这么急着走人? Scott的理由非常简单:“我不知道自己才可以申请工程部的职位,我不清楚我该满足哪些要求、向哪里努力;在项目经理的这个职位上,我已经呆了4年,已经学不到什么新的东西,但又看不到新的变化可能性,所以想到外面看看。离开,自己也觉得很可惜,但是,我别无选择。”
象Scott一样,很多员工离职缘自看不到职业发展的希望。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构建组织内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这里的职业发展,既包括员工在管理序列的晋升,也包括在专业序列上的提升,以及向其他职系跃迁的可能性。
由于缺乏畅通的职业发展通道,其他问题也相应出现:我们经常发现新主管不能胜任岗位,究其原因,是没做好准备匆匆上马;关键人才离任后,公司不得不花大把的金钱委托猎头公司迅速寻找继任。最佳实践表明,建立员工继任体系能很好的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进入人才池的员工,在导师/教练的帮助下,通过临时任务、短期体验、岗位轮换、内部兼职等方式得到成长。
员工职业发展体系做得好的公司,员工的敬业度比不好的公司高52%。最佳实践公司,员工每年大约与其主管或职业发展咨询师会谈两次,讨论他们的职业发展。而在职业发展体系不成熟的公司,这样的会谈每年还不到一次。
优秀的公司往往会建立职业通道、继任体系等配合公司战略的员工职业发展体系,通过人才储备库系统,追踪高潜质人才的职业发展,并定期进行评估,甚至安排合 适的工作任务进行培养。形成良性人才循环体系,使企业内部人才流动起来:不断识别高潜质人才进入人才池和接班人池,池内人员通过发展计划提高准备度,当准 备度达到一定水平,可以直接进入空缺岗位或者由人才池流动到接班人池。
满意法则: 高满意度带来强竞争力
一项调查显示:员工满意度每提高三个百分点,顾客满意度就提高5%,满意度达到80%的公司,其平均利润率要高于同行业其他公司20%。
连续20年保持赢利的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与其他服务性公司不同,西南航空公司并不认为顾客永远是对的。宁愿“得罪”无理的顾客,也要保护自己员工的做法,使得西南航空公司的每一个职员都得到了很好的关照、尊重和爱。员工们则以十倍的热情和服务来回报顾客。
弗 里施定理指的是,没有员工的满意,就没有顾客的满意。有了员工满意,才有客户满意,员工满意度高可以大幅增加企业的效益。并且,员工满意度高的企业人员流 动率低,减少了由于人员流动频繁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满意度高的员工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创造了更高的工作效率,而更高的工作效率意味着更大的利润。
满意度调查有“1须2宜”,1须是,必须让员工感觉答题安全(例如由顾问公司施测或通过安全的IT平台答题等);2宜:1宜定期实施(例如每年),2宜调查结果指引管理改进。更多详细注意事项见:
◆调查前一定要向员工申明调查的目的和结果的用途,保证员工真实作答。◆高层管理人员需要参与到调查中,而且需要向员工表达对满意度调查的重视。◆满意度调查必须采用匿名的方式,让员工觉得有安全感。◆调查结果分析时,一定要排除干扰数据,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不要一味的追求满意度的高分数,并不是分数越高就表明企业越优秀。◆调查结果务必要及时的和员工进行沟通,不要对所有的调查结果保密。◆利用调查结果指导行动计划,并评估行动计划的可行性。◆满意度调查需要持续来做,并不是做一次就一劳永逸。
结论:
在当今时代,保留关键员工最重要的四个方面分别是:管理者及时掌握组织文化现状,并适时调整优化;通过各种方法了解一线经理的领导力状况,并制定改进措施;构建人才储备库、继任制度等职业发展体系,让员工在组织内寻求发展;把握并打造高的员工满意度。
这四方面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上层建筑,更是人才管理的核心内容。只有掌握了它们,才可以游刃有余的保留住核心员工。作者简介: 周 丹
北森研发副总裁,首席人才测评专家。由她主持的北森研究院(BSR)是国内唯一专注于人才管理和测评技术的研究机构。她精通心理学量表研发技术,在企业中高层选拔与评价、领导力发展、素质模型构建、评价中心构建等方面有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经验。
第四篇:员工保留原因
当今社会,企业越来越强调员工忠诚的塑造,重视通过种种手段予以保证核心员工的留驻。但是,总是会有人对企业的现状不太满意,一个行动就是选择离 职。适当的员工离职率对于企业发展和保持活力是有益的,过于频繁的离职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稳定发展,反映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员工管理和沟通方面等方面存 在的问题。在现实工作中,离职率过高的现象在企业中并不少见。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考虑,流失人才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使企业高层管 理者能够对较高离职率的原因做出准确判断的关键。本文从理论与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对造成企业较高离职率的原因和应该采取的对策进行研讨。
1企业员工离职率高的原因
企业员工的离职率应有一个合理的界限,大多数学者认为10%左右为宜。但目前有许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人员的离职率却远远高于 10%。很多人认为,企业离职率高的原因是因为工资水平低或者没有必要的劳动保障,但事情并非那么简单,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个人与组织融和的过程,本身 就是一个不断匹配达成同化的过程。整个过程可以用下图来表示,但当某一环节发生错误,两者目标产生分歧,从而累积了一定程度的矛盾和冲突时,员工的离职行 为就发生了。
根据对一些企业和员工的调查,产生冲突造成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有:
1.1人员聘用上采取宽进宽出的方法
宽进宽出往往是招聘工作不细致的直接结果。招聘工作不细致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岗位的任职条件缺乏明确的认识。一个岗位的任职条件 基本应该包括学历、工作经验、知识技能、个性特征等条件。任职条件的确定需要借助于工作分析,但相当多的企业没有开展这项工作。(2)对应聘者的甄选方法 单一,面试凭印象。许多企业在招聘新员工的时候仅仅采用面试一种手段,没有根据岗位要求编制系统的、有针对性的面试题目。(3)招聘工作的简单化与制式化 造成把关不严,选人不准。
1.2没有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
在人才市场谋求职位的人,绝大多数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不但看重物质待遇,更看重在新的岗位上能否得到发展。而能否得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 下两点:(1)企业是否有一个合理的、明确的晋升制度;
(2)企业能否为员工不断提供培训机会,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很快,不学习就 会落伍,甚至被淘汰。如果企业做不到上述两点,员工会感到自己在这个企业中没有前途,甚至担心自己的位置有一天被外来的人员代替,于是产生另谋出路的念 头。
1.3缺乏优秀的企业文化
很多人是感觉到自己难以融入这个企业而选择离开,主要是因为企业的文化不统一,整个企业没有一个统一的良好风气。沟通与协调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工作交流少,相互合作少,一些有助于工作的信息未能很好地共享,从而使员工感觉自己好象很孤立,好象和这个企业没有什么关系一样。
1.4员工对企业的前途缺乏信心
曾经有报纸针对“求职者偏爱什么样的企业”这一问题做过调查。在对1217人的,选择“企业有发展前途”的人最多,占总人数的22.84%。优 秀人员更看重自身才能是不是能在企业得到充分的发挥,有自己创造施展才能的空间。他们不仅看重其现有的工资福利,还看重企业的发展,一个新员工来到企业一 段时间后,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了解对这个企业的前途作出判断。如果他认为这个企业没有前途或自己在其中没有发挥空间时,很可能会作出辞职的决定。
除上述一些原因外,个人收入分配不公,奖惩不当,考评晋升不公正,企业人际环境等也是造成企业员工离职的原因。
2企业员工离职率高的后果
2.1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工作正常进行
员工非正常离职的成本到底有多大?美国《财富》杂志曾研究发现:一个员工离职以后,从找新人到顺利上手,光是替换成本就高达离职员工薪水的 1.5倍,如果离开的是管理人员则代价更高。员工欲离职前一段时期士气低落绩效不佳花费成本,招募新人需要成本,训练新员工接替上手需要成本,万一员工带 走技术与客户,投奔到竞争对手那里则是更大的成本损失。而掌握核心技术的员工离职,企业可能无法立刻找到可替代的人选,可能导致企业关键岗位的空缺,这势 必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甚至可能对企业形成严重的损害。
2.2影响企业的凝聚力
日本企业的管理实践证明,共同的价值观(企业文化核心)对于企业凝聚力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企业优秀人才的流失,经常会在其他员工中引起强烈的 心理冲击,这会导致员工对领导管理能力的怀疑,导致内部人心涣散,从而削弱和影响企业的凝聚力和人员的士气,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在离职 率高的企业,不断有老员工离开新员工进来,员工之间很难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形成适应性企业文化,就很难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2.3优秀人才的流失
一个企业里,往往越是市场上短缺的人才越容易流失。通常,在人员离职率高的企业,技术开发人员、中高级管理人员流失的现象比价严重,这无疑削弱 了这些企业的实力而增强了竞争对手的实力。可以说,能否留住优秀人才时一个企业能否保持长期稳定发展、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3应采取的对策
3.1改变宽进宽出的方式,严把员工进入关
(1)规范甄选面试流程,开展工作岗位分析,制定岗位规范。有了岗位目标说明书,就有了明确、具体的岗位任职条件,才可以根据岗位需要条件有针 对性的筛选应聘简历,确定考试、面试的范围。(2)改进面试,采用多种甄选方法。比如,采用结构化面试与非结构化面试相结合;设计好面试评价表;采用多轮 面试或评价小组面试,避免个人主观因素影响。(3)可采用传统的知识测试和近年国内流行的心理测试。总之,在招聘阶段就要在充分沟通与面试的基础上,尽可 能消除或减少雇用双方的目标差异,严把员工进入关,从而将员工的离职率在引进人才的第一步就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围。
3.2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
(1)建立合理的晋升制度。当一个管理岗位或中高层次岗位出现空缺时,应实行内部优先。在全球一些知名企业,如宝洁公司,中层以上的管理者都是 从内部提拔。这样,会给下属员工很强的工作动力,他们会认为在公司里做出的任何贡献都是有机会使自己得到晋升与回报。这样,他们才会更加安心的留在企业 中,全心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2)开展员工发展规划。许多企业抱怨内部没有优秀人才,只得从外部招聘。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企业在留住人才与培养人才方 面做的不好。要想培养人才必须有一个人才培养规划,只有预先培养人才做好充足的人才储备,才能避免人才短缺。
3.3实现企业文化的同化
企业文化好比人的个性,说明“在我们企业里是如何行事的”,从而使本企业具有一系列区别于别的企业的特征。员工的高离职率往往直接起因于个体价 值观和组织价值观的正面冲突。因此,使员工和企业树立起一致的价值观,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方面的导向培训和组织价值观熏陶,十分必要而迫切。(1)推广 “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原则,适度放下决策权,强调团队建设和工作自主,尽可能凸现个体在团队中的作用,适度淡化管理者的作用,从而使两者逐步趋于平衡。(2)个人职业生涯与组织生涯的逐步同化。组织应该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使这种规划和组织发展生涯相协调。
3.4重视员工的培训
培训和开发是降低员工离职率的法宝之一。对北京、上海和深圳人才市场的最新调查表明,组织提供给员工的培训机会和“再学习”机会是
第五篇:药企QA,管理四大法
药企QA,管理四大法
人是最复杂、可变性最大的综合体,管好了为组织所用,管不好则人与组织会双输。人员管理体现在“选、育、留、用”和“人尽其才”,所有部门人员都会用到这些原则。QA人员本身就是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岗位,需要由综合素质相对高、业务能力相对强的人员来担当。(一)QA人员选择(选)
不管是内部选拨或转岗,还是外部招骋,QA人员的选择基本是需要有一定工作经验的,QA想管好质量,需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以技术和规范服人,还需要有较强的组织和沟通协调能力,因为你面对的是内部各部门人员和外部药监、供应商、患者、销售和医生等人群。列举几个方面的QA人员:
一是现场QA,你需要懂GMP和相关法规规范,还需要懂产品知识、处方工艺、生产工序、生产设备、质量控制点、取样、环境监控、清场确认、验证等,这样的QA最好由车间现场人员转岗过来担当,有一定的现场经验才能管好现场质量,否则你不懂会被生产人员很容易“骗”过去,你也树立不了质量权威,产品的风险你也把控不住。
二是各辅助部门的监控QA,如QC的QA,你如果没有一定的检验知识,无法识别检验的偏差、OOTOOS等,无法监控好QC现在严竣的数据可靠性问题;又如设备工程的QA,如没有公用工程如空调系统、水系统、BMS、EMS监控等专业知识,也是管不好的;再比如计算机的QA,首先得的质量的规范意识,还得有IT的专业知识,否则面对日益更新和趋势化的计算机化系统怎么监控好。
三是处理投诉的QA,包括咨询电话,市场投诉,不良反应,药品抽检,药物警戒等,既要懂药品知识,临床用药,还要有很好的沟通技巧,学会妥善处理外部投诉,还要懂质量缺陷或不良品的原因查找,学会查找临床用药文献和沟通咨询医生,做到“不卑不亢”。
(二)QA人员培养(育)
人都是需要培养的,特别是一些经验不足的QA。首先,对部门新进大学生要设立导师制,让有经验的主管以上人员亲自指导专业或个人生活上的解惑;还有对刚过来的新员工有师徒制,帮助成长;也有设主管助理制,通过一些项目锻练一些有培养潜质的骨干人员。
“倾听30分”也是很好的沟通交流方式,可以定期关心员工、了解工作状态和心理想法,及时开导解惑,人员的过程管理非常重要。其次,针对某些QA人员可以由有经验的主管、经理、总监自己来带,如在生化药、生物制品专业上的指导,促其监督更有力度,培养成长了这些QA。
又如现在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新药技术转移,需要有懂研发的QA对技术部门、质量研究室进行质量监督,因为是新的监管领域,可以由懂研发的主管甚至总监自己来指导,让研发QA熟悉国家一致性评价和新药研发的一些法律法规,更好地抽查研发的规范性,以便顺利通过国家的注册核查,不至于让花几百上千万元的项目打水漂。
最后,QA部门也可每月开展专题的培训,提高质量人员的法规指南和质量专业知识的水平,定期外派人员参加部分外训,回来和部门人员进行课件分享或制作PPT给大家再培训,共同提高大家的专业水平;也定期分享一些有价值的微信专业知识,包括法规、GMP、国家检查缺陷、质量专题等。
总之,培养人员是“磨刀不误砍材功”的必修课,人员在质量部门能学到知识、本领,也会促使他认可肯定自己的工作价值,愿意留在质量部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上上下下的质量人都是有“温情”的人!
(三)QA人员激励(留)
人在企业内都是需要激励和处罚的,所谓的“胡萝卜+大棒”。企业层面可以多组织活动,如各种座谈会、体育活动、烧烤、摄影等各种协会活动,可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可感,增强凝聚力,人文关怀多了,员工对企业的贡献虽是无形却是多了很多。对于具体到个体,激励就是提供对方所需要的,所以激励也变得因人而异。
激励无非有两种方式,一是物质上的,如加薪和提高其它福利待遇,二是精神上的,这部分需要各部门主管要多做点肯定和沟通工作。在质量部,对一些刚来的大学生,可以一一进行面谈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让他们在这个组织里会体会到有人在关心他们的成长和生活,在专业业务上可以多做指导,让人员更迅速提高水平,也会增强对工厂及部门的认同感,在平时的工作中对表现好的人可以多做表扬和肯定;另外,要参入到80、90、00后人员的业余生活中,比如你要学会打“王者荣耀”,有代沟你就“死”了,你永远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对于老员工,也要施加压力让他们主动学习和对工作的思考,多带新人,有师傅奖或授课费用,对有职业倦怠人员要教导和绩效处罚,工作不作为人员可考虑转岗或劝退。还可能组织一些非正式的交流活动,如爬山、外出旅游、拓展、聚餐等,一是可挖掘一些有潜力的人员加以培养,二是非正式交流会更让员工敞开心扉和你真诚交流,会获得员工更多认可感,会让组织更高效、交流更畅通,团队的战斗力会得到增强。
(四)QA人员使用(用)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用人之道确实也是一门很高的艺术。有人讲,“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这个时代已经进入了信息化高速发展和大数据管理的时代,培养和用好人员需要更快的速度。人才搬错了地方可能就是“废才”,双方都在浪费彼此的时间,也会增加经企业的成本。
用好人,首先是选对人。记得很清楚的一件事,我的领导针对之前计算机QA告诉我,“你们当初选人时就有问题,找IT的QA,就应该找一个有质量意识的人,他可以对计算机专业感兴趣,而不是选一位有IT知识而不懂质量的人,因为质量意识这人有可能一辈子也建立不起来。”其次,把合适的人配置到合适的岗位。比如,处理投诉岗位的QA,就需要有良好的沟通态度和沟通技巧,面对患者,因为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一是态度到做到“不卑不亢”,不能惹恼了投诉者,二是有可能遇到故意刁难者、敲诈者,首先要解决内部的质量缺陷,如没有质量问题也不用惧怕对方,所以,这样的QA需要较高情商又要懂专业知识,要配置合适人员也是不容易的。又比如,选择产品质量转授权放行人员,这人一定要对生命有敬畏之心。放行产品的人员一定要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保持“胆顫心惊,如履薄冰”。最后,人员的使用上主要还靠自我激励和自我驱动。可以引导员工去看些管理类、心理学等书籍,和员工多聊天解决他的困惑问题,可以适当做一些激励和管理类的培训。
从大的来说,可以和员工谈谈他自己从事制药业的初衷,还是要有治病救人的使命感。默克制药的缔造者乔治.默克曾说:“我们应当永远铭记,药物旨在治病救人,不在求利,但利润会随之而来。如果我们记住这一点,就绝对不会没有利润;我们记得越清楚,利润就会越大。”上升到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也可以时常问问自己:“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每个人心中是否有清晰的答案。自我激励和自我驱动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你在为谁工作?”如果你能认为你是在为你自己工作,通过实践的工作不断提升和锻练自己的能力,你会成长得更快。别人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有时是很有限的,因为是外因,无法解决你内因自己想上进的心。个人学会不断自我驱动和自我激励,你会一路走得更加坦然,有时自己的加班加点就只是为了让自己成长的更快一些,为了心中的一个梦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