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要求下的教学激励策略
摘 要:新课程要求,教学中必须代写论文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 科学 有效的鼓励。教学激励的基本策略有:目标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奖励—惩罚激励、合作—竞争激励、反馈—评价激励。通过激励,使学生形成持续的 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激励;潜能;动力
实施教学激励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关乎人性的基本要求,对于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开发教学资源、推进课程改革、实现 教育 创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 理论 与现实意义。[1]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教学的本质出发,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应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决定教学效果的根本因素。
一、目标激励
动机是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目标指向。反过来目标的设立也会通过自我激励机制,对个体动机发生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设立合适的教学目标,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但给学生一些如“努力学习”的抽象建议,而且应给学生提供明确而具体可行的目标,给予 方法 指导,使学生明白他们每堂课及至每门课的学习目标及其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并将这个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使他们感到学有所获。在教学过程中的目标激励应注意以下几点:(1)设立的目标应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2)设立的目标难度要适当,必须符合学生“最近发展 区”的基本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目标过高,学生经过艰苦努力后也很难实现;目标过低,学生很容易就能实现,对学生来说缺乏挑战性,也不能实现有效的激励。一个难度适中的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激发持久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该目标而不懈努力。(3)设立的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目标具有层次性使目标指向不同水平的学生,从而对班级中的所有学生都能起到激励作用。目标具有阶段性使得学生在实现某一阶段目标后,获得一次积极的强化,在循序渐进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向更高目标进取的信心。(4)目标设立后,教师必须为这些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实现这个目标。在教师的密切关注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达成目标、取得成功、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和激发其后继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二、情感激励
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现代 心 理学 的 研究 证明:情感不只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而且能对人类行为动力施以直接 影响。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情感交流,能达到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2]。
首先,教师教学过程中应提供给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并且,教师应提高自己的教学 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得到轻松、愉悦的体验,这样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无疑会激发出学生无穷的学习动力。其次,要对学生饱含深情的期望。教学过程中的“期望效应”已被专门的实验研究和教育实践所证实,“期望效应”应该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激励的重要心理线索。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并满怀极大的期望,就会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学生也会从教师对待自己的态度中理解教师的期望,从而感到自己的未来是有希望的,使他们更加自信、自强,激发出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再次,教师应该尊重和信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能人为的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设立屏障,阻碍他们之间的交流,充分地尊重和信任是对学生人格和能力的尊重和认可。这样,学生就会把教师的这种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内部力量,学生就会以极大的积极性投入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对那些暂时处于后进的学生给予尊重和信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就更显得必要了。最后,教师应帮助和关怀学生。教师必须深入学生当中,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从而给予相应的帮助,使他们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样,不仅增强了教师的亲和力,而且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就会对教师所给予帮助与关怀当作情感上的补偿,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
三、榜样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除了学习者对刺激做出反应后并予以直接强化,从而使学习者掌握行为反应的直接学习外,还有一种间接学习,这就是学习者在 社会 交往中,通过榜样人物的示范行为进行观察而无需予以直接强化的学习。这种学习又称为替代性学习。在学习中,学生对榜样及其先进事迹有一种崇拜的心理,而且会在实际的学习中去模仿,如果榜样的某种行为得到奖励或惩罚,那么就会使学生的模仿行为发生强化或削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可供学生模仿的榜样,用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会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在榜样激励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榜样必须具有典型性和 时代 性。研究证明,榜样越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与模仿者越相似,被模仿的可能性就越大。在现实教学中以那些具有明确学习目标,克服种种困难进行学习的模范人物和身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老师、同学中的优秀分子为榜样,使学生感到更加贴进自己,可触、可学,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2)教学中教师必须以身示范,做学生的榜样。教师作为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及其本身的学识修养和敬业精神,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第二篇:探究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几点策略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几点策略
云南省龙陵县 匡嘉德
在高中学习中,学生学习内容多而学习时间有限,如何使学生在有限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能、学习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着教师要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来充实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还需要有较强的自我修养能力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的修养。教师还要从微观、日常的水平上去观察和接受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是一种活的个体,他们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时发生改变,教师要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预定的教育计划和程序,才得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作相应阐述。
一、鼓励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的学习
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还是要用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特别在高三的应试训练中,有的学生做了很多题目,比较有感觉和经验,但是现在的信息、情境题越来越多,需要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套用正确的知识去灵活面对,计算题也大多结合工业生产的背景进行设计,为了算而计算的题目少了。所以地毯式轰炸做题以增加熟悉度不再是高水平考试的目的了,高水平的考试考的是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正确分析评价的能力。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
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
二、注重细节教学,关注学生的想法和体验,保护并开发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在有限的课时内尽量多地安排学生进实验室,通过感性的体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化学教师的心愿。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多联系化学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而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要通盘考虑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制订周密的计划,事先确定活动的时间、地点、形式、内容。要克服见一步走一步、备一课讲一课的被动局面,要有大局观。由于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就像一块磁石极大地吸引着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欲望,教师应因势利导,积极组织做好这些实验。
化学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知识的应用不仅是学习教材内容要求做的实验,而且更重要的是紧密联系实际,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三、注重知识传承,把化学知识从零散的记忆整合为理论知识的贯穿体验
在学习高中化学的过程中,大多学生有知识杂乱、记忆点多的印象,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虽然由于一些知识教授范围的局限性,教师不能在高中课堂上完整地阐述一门科学。但“授之以渔”的教学策略应该是教师所追求的,给学生一些启迪,让学生有自动往“深”和“全”去探索的目标和勇气,但如何实施,这需要一些教学设计和联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纵贯知识体系,特别是将学科中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生活化,经验化。
四、注重师生互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1、教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的机械课堂教学,让学生兴趣大减,没有兴趣的学习会让人觉得累,再加上过多的作业,高达44%的人都表现得累、无兴趣。调查部分学生的回答“累,没精力”、“想睡觉,人不在状态”、“作业越来越多,忙得没时间思考”、“无兴趣,脑子懒得动”。
2、繁重的工作任务加上精神压力,使教师不能每时每刻都对每一个学生的的提问都保持热情耐心,导致许多学生对教师产生了误解。
3、多年来,课堂上教师习惯于自己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很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导致突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提问时,竟然不知道如何提问。
4、有一部分自信独立能力强的学生,发现问题时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不会提出问题与教师交流。以下是调查时部分学生的回答“遇
到问题喜欢独立思考,自己解决”、“觉得自己能解决”。
以上研究表明:由于多数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兴趣、好奇心及发现问题的能力减弱或说不清有什么变化。因此在教师要求其提出问题时,多数学生对思考发现问题不感兴趣或根本不知道怎么发现问题,只会问一些作业上不会做的题,而不会自己思考提出问题。只有少数学生的兴趣、好奇心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所以也只有少数学生在教师要求提问时,能积极思考提出问题,为此:
1、探究令人困惑的情境和问题能培养好奇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在平时教学的准备、理解(或建立表征)和应用3个阶段中,尽可能让学生探究挑战与技能之间要达到最佳匹配的问题,或将某些活动加以修改,以便让学生提问。提供机会使学生更多参与逼真的科学过程,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行动,沉浸于探究活动中,享受思考问题的机会,享受问题中的乐趣,即所有人经过努力都会得出“哇”的惊喜。
2、偶尔给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学习内容的机会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年幼儿童身上容易看到好奇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会越来越少。在学校中,他们面对的是教师为他们选择的学习内容、教师为他们选择的学习方式、教师为他们选择的学习时间。很多时候,这种由学生选择学习内容或仅因为有趣而提问题的观念离孩子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至少偶尔给学生选择他们喜欢学习内容或讨论他们提出的有趣问题的机会,有自由选择机会的学生有更强烈的好奇性和兴趣,我做某事是因为我选择这么做,而不是别人要我做。
第三篇: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策略探究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策略探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也在按照新课改的标准不断改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刻的革新,虽取得一些进步,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关键词】 新课改下
高中地理
新课程教学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90-02
地理教学策略是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订的教学实施的总体方案。教学策略的设计是最能体现教学设计创造性的环节。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发生转变,因此,重视教学设计策略的研究,能使事半功倍。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问题与现状
1.教学目标缺乏启迪性
从现在的地理教学的目标来看,多数地理教师都更为注重地理知识层面的传授,忽视了地理知识层面所承载者的地理观念层面,过于重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成绩的达成,而没有在传授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带给学生们地理文化的感悟与体会,忽视了地理知识背后的地理文化带给学生们的精神鼓励与启迪的作用。
2.教学过程过于功利性
现在多数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重视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使用,没有重视知识内在发展的历史与关系,导致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而非主动探索的机器,学生因此而缺少了许多主动思考的机会,更严重的是由此形成了懒惰的思想,不利于学生们探索思维与精神的培养,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3.教学方法过于机械化
在对于教学知识的巩固的过程中,地理教师往往都是鼓励学生强化记忆,重视技能上的掌握与运用,把地理学习认为成解题方法的机械化操作。
二、如何提高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1.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1)如何设计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在制定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应当从以下这三个要素考虑,包括了地理课程的标准、教学课堂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地理课程的标准作为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同的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必须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充分结合教学内容来制定目标,方可保证教学目标的可行性。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应当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从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出发。
(2)如何设计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的处理是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资源优势的前提。有效的教材处理可以真正的把教材落实在教学的课堂上,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步骤。要有效的处理好教材,必须了解教材里每个单元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并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教材处理的策略性准备,包括了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拓展内容与素材,也包括了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现实的意义来删减没有意义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对于具有互通性与关联性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如何设计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地理练习题
练习题的设计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手段。对于高中地理练习题的设计应当遵循以下的原则:现实性,所设计的练习题应当具有现实的意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其重点、难点不同,所涉及的练习题应当从不同的教材内容出发;趣味性,在设计练习题的过程中,应当不仅体现了高中地理的逻辑思维,而且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练习题当中加入丰富的生活素材,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2.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有效的教学实施是落实教学目标、实现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有效的高中地理情境的创设,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有效提问和讲授来启发学生思考以及引导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通过有效的探究来帮助学生建构高中地理知识以及提高地理学习能力。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来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激励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应当注意教学的贴近性、趣味性以及开放性,应当根据教学的内容来选择地理文化,同时所选择的高中地理文化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切忌为了完成教学的目标,过度追求高中地理文化而忽略了课堂教学本身的知识内容。由此,遵循贴近性原则不仅要求教师所讲解的高中地理文化贴近教学内容,而且要求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可充分发挥高中地理文化融入教学当中的作用。教师在讲解基本理论的时候,应当不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实际出发,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例子来讲解高中地理的基本知识。此外,还可以选择开放性较强的地理文化来融入地理内容的讲解中。例如,引用古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让学生联想到山地地形和气候、植被之间的关系;痛过播放地震视频来吸引学生探讨地震发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通过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来探讨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开发
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主要从学科发展、生活地理、人文渗透与课堂生成四个角度讨论了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为课程的长远建设奠定了基础,这是在我国现金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点之一。要实现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学科的发展、生活的地理、人文的渗透以及课堂的生成。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高速发展,我国对于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也迈进了以全新的进程,其中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在我国现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中的地位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 陈亚丽.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3(61)
[2] 迟晓瑞.问题解决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2(10)
第四篇: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改进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势在必行。本文针对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尽快有效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呢?结合本人参加课改的学习和实践经验谈谈几点拙见。
一、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设计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基本理念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来。《新课程标准》中还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三个目标。因此,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实、活、新、美、趣。
(一)、实。
实,即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提高过程要稳固扎实,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注重实效,扎实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活。
新编的北师大版教材内容丰富、灵活多变,并且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生活中的知识开放,比如说一年级的“观察与测量”、“统计”,和二年级的“方向与位置”,还有“猜测”等,让学生学习的是生动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新。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它不仅仅只是体现教师如何教,还在于体现学生如何学的过程。如果照老路子走,学生只是学习的容器,而要学生始终兴致勃勃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要求教师设计一系列新颖的,能动性强而又有思考价值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四)、美。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但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还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课堂教学也充分体现出对学生评价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一人性化目标。
(五)、趣。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总是不断重复同一种活动模式,便会逐步磨砺掉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环节的设计又必须是形式多样、富有趣味的。
二、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设计过程 1.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也既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也要关注数学思考过程。也既将结果和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2.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3.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比如我在《时、分、秒》教学时编:钟妈妈有三个孩子,大哥时针又胖又矮,二哥分针中等身材,小弟吃饭挑食,又细又瘦。三兄弟淘气极了,老是不停的跑,结果 跑的怎样呢?孩子们听了童话,学了知识,初步感知了时针、分针、秒针的特征。同时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掌握新知架设了台阶。这种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4.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了数学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数学开放题的类型很多,如:例1,在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与众不同?(这是一道结论开放题)例2,现有三个整数,问这三个数具备什么条件时,它们的和能被3整除?(这是一道条件开放题)等等。
在开放题的使用中要注意,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开放题应使学生能够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学生所作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开放题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好的开放题应满足非常规性、参与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开放性以及探索性等特征中全部或数个。其次还表现在学习的材料应不局限在教材这一点上,生活事件、实践活动、成长经历等都可作为学习的材料。
5.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即要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我将之归纳为四类:教师引导,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引导。尽管小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知识基础,但他们学习的更多的是人类文明的间接经验;尽管他们在学习上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并不能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反而对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三角形内角和180度”、“四则运算”等,作 为约定俗成的间接经验,如果让学生自行探索,也许耗时费力低效,而老师只需适当引导即可解决。
实践操作。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层面上借助于间接经验与直观感受,有时简单的操作活动与实践经历即可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如对周长面积概念的理解、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等,说百句不如动半分,教师应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是一个对外界知识的内化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自主探究作为新课标理念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这仪权力。如学了商不变性质之后,发现分数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等具有密切关联的知识,教师的放手,能收到更为好的效果,学生能更为自主、有效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建构其良好的知识结构。
合作交流。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多利用小组学习、活动游戏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能促进学习更为高效,另一方面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的习惯、交流的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发展。
6.展开参与性的教学过程
新课标不仅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还特别强调过程性目标,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探索感受。因而,充分展开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非常必要,为顺利有效地展开这一过程,我觉的应做好这三件工作:提高自主意识,激励主体参与,重视主动评价。
提高自主意识。展开过程的前提是学生应主动参与过程,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把学习当作自我的一种主体行为,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应尊重学生主体,给他们个体活动的机会,并且在活动中体验感受,享受成功、获取收获,这也正是《标准》所强调的教学要求。
激励主体参与。学生学习不是接受灌输的过程,而是主动获取的过程,只有促使学生主体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得到更好的学习成效。
评价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而生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也能促进彼此共同进步,效果甚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评价学生,也让学生来评价学生。但教师对学生的表扬也应有个度,万一滥用,那这样的赞赏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意义和价值。此外,教师也应该注意赞赏语言的丰富性和感染力,让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更具魅力。
三、数学教学实施中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1、关于奖励形式的运用 我们的教师已经认识到,在教学中要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感体验,并尝试采取一些具体的手段强化这种激励作用。在低年级较普遍地采用小物质奖励的形式,这种形式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可能带来以下问题:(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并非源于内在的学习渴望,而是源于对小奖品的追求;(2)、教师很难把握评判标准的公平,从而难以做到及时奖励每一个表现优秀的学生;(3)、同样表现优秀或表现更为优秀却未能及时获得小奖品,学生会感到失望,甚至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以什么样的形式对学习行为进行激励,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2、关于小组合作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仅仅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成为了新课程的标志。因此,“自主,合作,探究”被广泛地运用于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这样泛用的结果就是,有的课上我们只看到了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形式,而看不到这种合作的必要;看不到合作中的分工与协作,合作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感觉不到学生在自主什么,教师的作用又在哪里,于是课堂教学表现为“散乱的活跃”。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虽然是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角度提出来的,但其前提是对学生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尊重。自主是人的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体现,合作是对个春有限性的弥补,而探究则是人的本能。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理解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把握什么时候需要合作,什么时候需要自主探索、独立思考。
3、关于教材的再加工处理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表资源。随着教材功能的转变,老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对教材进行瑞加工处理,现在已成为一种趋势。笔者认为,对教材的再加工处理应做到:(1)、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2)、对教材提供的基本情境进行再审视,明确情境的优势与不足。情境设计较好的,我们应考虑如何发挥其作用;情境设计较不好的,我们需要探索如何弥补、完善,甚至更新相应的情境。(3)、对教材的设计思路、表达方式、结论等进行多角度分析,以便为学生多样的思考和表述创造宽松的空间,提供必要的指导。(4)、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时,要注意避免简单地以学生熟知或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内容来替换学生陌生的、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内容。我们要科学地分析课程内容的价值,对那些学生虽然感到陌生但对其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应思考采取什么策略实施教学。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活动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寻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中学地理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根本目标,有效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总结自己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但随着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日益改变着教师的教学。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在观念和行为上重新审视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涵义
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学不仅是艺术,也更是一种科学。教学问题不仅有来源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可以用实验、观察等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因此,伴随着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的开展,有效教学的理念应运而生。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的情况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㈠有效果。是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于逾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㈡有效率。教学效率可表达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投入,或者表达为: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㈢有效益。是指教学收益、教学活动的价值实现。由此可见,有效教学的理念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从教学活动的目标与结果来看,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应该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得到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应该综合考虑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
能。
二、影响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分析
通过对有效教学的结构分析发现,“学生投入”和“教学投入”是影响有效教学的两个变量组。其中的“学生投入”是学校教育无法在短期内施加影响的变量,相对于“教学投入”而言,我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它看成是恒量,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如此。因此我们重点分析“教学投入”对有效教学的影响。而“教学投入”可以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1、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项培养活动。这种观念具体表现为:①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都由教师决定。教学活动变成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②以教学为中心,学围绕着教转。教师多关心怎么教,而少关心学生怎么学。教师多关心这堂课上得好不好,而少关心这堂课学生学得怎么样。③以学科为中心,教师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地理教学的目的似乎变成是培养成千上万个地理学家,“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思想根深蒂固。④以教科书为中心,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围绕着几本教科书。教科书变成该学科的“圣经”。离了教科书,教师不知道教什么,学生不知道学什么。
2、在传统教学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教学行为,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能,具体表现为:①盲从性教学行为。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使用方面缺乏主见,盲目赶时髦,形式化,课堂表现为“散乱的活跃”,如表面自主,无效合作,随意探究,滥用表扬,盲目综合,无度开放,曲解对话,削弱基础,等等。学生活动量大了,但思维含量少了。②强制性教学行为。表现为教师凭着社会赋予他的与职业具来的权力,凌驾于学生之上,一切“教师说了算”,“我教你学什么,你就得学什么”,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讲解过度,指导过度,包办代替,课堂交往和有效互动建立不起来。③偏失性教学行为。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过程与方法的训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学目标设计陈述模糊、笼统、片面,“三维”目标不能有机得到整合。④偏见性教学行为。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或特定价值的满足状况,在课堂提问、课后辅导、考试评价等方面对优生、“后进生”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⑤随意性教学行为:一些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效率效益观念,一味强调增加学习时间和刻苦用功,教学中存在着只问产出、不问投入的偏误,从而使许多学生的学习处于投入大、负担重、效率低、质量差的被动境地。⑥阻隔性教学行为。目前大多数学校所采取的“秧田型”的座位排列方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范围与互动方式受到限制,课堂中处于“活动地带”(教室前排和中间地带)以外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空间阻隔”。这些学生离教师较远,很难与教师通过眼神、表情进行交流,很少得到教师的暗示和及时反馈。除了空间阻隔外,师生之间的阻隔还包括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阻隔。
三、地理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并获得成功。教师应积极面对每个学生身上所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学生是独特而完整的人。有效的教学活动应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发展的舞台。有效的教学活动应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观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多元化的互动教学。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地理课堂教学不再是一种单向的传授,而是一种交流、互动的过程。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和能动的反映。主体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彼此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和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互动的多元化具体表现在:①交流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媒体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等。②交流互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准备阶段的目标制订、教学材料选择、学生起始能力测定;包括实施阶段的课堂提问、课堂活动、课堂练习等;还包括评价阶段的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评价。③交流方式的多元化,包括直接的对话交流,通过网络媒体的交流,可以个体与个体的交流,可以个体与群体的交流,可以小组与小组的交流。
3、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绝对主体、权威的状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体现师生平等的观念。教师引导、指导学生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平等的合作。有效教学应当在一种平等尊重的气氛中进行。
4、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关注发生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来自于生活中的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同化新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包括生活化的地理问题、生活化的地理案例、生活化的地理活动等。
四、地理有效教学的七类策略
㈠目标制订策略
1、制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告知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应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或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2、陈述学习者可观察到的行为。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可测量、可观察、可评价。如计算、写出、归类、画图、列表等。
3、详细说明学习者行为产生的条件。如“给出一组数据,要求学生画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条件要素包括:需要利用的材料,材料的来源,时间因素,行为出现的地点等。
4、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5、教学目标的制订有时可以让学生参加,如一些地理活动课的目标,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讨论制订。㈡真实性教学策略
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与学生个人、家庭、社区经验相联系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要把学校抽象的知识真真切切地下放到现实生活中去,与家长、社区多多合作,找到学习与参与的合适方式。
1.尽可能地以学生已有的家庭、社区与学校经验为基点; 2.根据学生熟悉的知识与用语,设计对学生有意义的教学; 3.帮助学生把他们的所学应用于家庭与社区; 4.师生合作设计以社区为本的学习活动; 5.向家长提供机会,参与学校教学活动; ㈢提高教学清晰度策略
1、有一个清晰的、逻辑的、逐步进行的教学次序。当然具体次序应根据教学内容具体安排,如针对逻辑性强的新知识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呈现教学目标—提供先行组织者—用讲授、图解、示范等来解释新知识—回顾总结。
2、要使用清晰的语言和明确的地理概念和术语,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子。
3、避免养成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特殊习惯,如口头禅等。
4、教学目标要使用清晰、易懂的语言,最好能在上课一开始就告知学生。
5、设计并展示小结性的板书,清晰的说明知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㈣教学对话策略
1、选择学生熟悉的话题,把学生的日常用语引入教学对话中。
2、注意倾听学生的谈话或回答,并及时做出反映。尊重学生,尽可能不伤害学生。
3、对学生之间的讨论要适时加以控制和管理,事先告知讨论的规则。
4、师生对话中,应让学生有更多发言的机会;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机会,尽量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对话中来。㈤课堂提问策略
1、提问的数量和难度都应该适中,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2、提问的时机应把握恰当,做到课初、课中、课末均有问题;尽量做到先易后难。
3、提问后应留给学生几秒钟的思考时间,然后再让学生回答;回答后,也应稍等片刻再做出反馈。
4、尽量让学生单独回答问题,避免集体回答。
5、学生回答有困难时,不要马上换另外学生,而是进行适当的暗示,做到学生回答的成功率能达60%-70%。㈥组织管理策略
1、使用吸引学生注意的技巧,使学生迅速将注意力转移到将学的新内容中来,如挑战性或生活化的问题,视觉刺激、举例等。
2、使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如变化目光接触、语言和手势来展示热情和活力;变化内容的呈现方式;混合使用各种奖励手段;偶尔使用学生的意见来教学等。
3、以最小的扰乱课堂的代价,制止不当行为,保护教学时间,如预先制订课堂纪律条例等。
4、四处巡导监督学生课堂作业,检查进展情况,并及时给予学习困难学生肯定和赞许。
㈦反馈评价策略
1、做到及时评价,不论是课堂内的回答、讨论,还是课外的作业、测验。
2、既有表扬也有惩罚,以表扬为主,惩罚为辅。表扬应该有意义,惩罚要适度,不能伤害学生。
3、制订测验安排进度表,并提前告知学生。包括课堂内的练习,章节练习,单元测验等。
4、作业、测验的难度适中,与之前制订的教学目标相一致。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 崔允郭 《教育参考》 2003-6
2、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 张璐 《教育理论和实践》 2000-11
3、再议有效教学 张璐 《教育理论和实践》 2002-3
4、有效教学方法 鲍里奇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浙江省象山县第三中学 黄习31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