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停顿、虚词教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之二十三划分停顿、确定文言虚词的方法
时间:2017年7月29日
教学课题:划分文言文朗读停顿的方法 教学时间:2017年7月29日
教学目标:1.认识什么是朗读停顿。
2.掌握朗读停顿的方法。3.当堂巩固。
重难点:掌握朗读停顿的方法,灵活运用。教学过程:
知识点5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一、知识梳理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二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二、方法点拨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气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虽”等,诵读时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在一起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不能读成“其一犬/坐于前”。(5)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的成分。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对常见的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7)“也”“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余闻之也/久。当堂巩固: 第二教时:
知识点6 文言虚词
一、知识梳理
文言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特殊除外),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某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吧词五类。
在初中阶段,应该重点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作用,其中,“之、以、而、其、于”5个文言虚词应重点掌握。
1起指代作用,2起组合作用,初中阶段常考的文言虚词,主要有如下几种作用:○如“之”“其”;○如“以”“为”;3起连接作用,如“而”4起语气助词的作用,如“也”○“则”;○“焉”“乎”。
二、方法点拨
首先,要分清词性。要分清词性,就得掌握规律,如“盖”在什么情况下作副词,在什么情况下作连词。词性分清了,具体怎样解释,还要根据上下文的关系去确定。因为同一词性往往还有多个义项。如“且”作副词,就有“将”“暂且”等意义。
其次,要掌握每个虚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即看它们在句中作什么成分。掌握了语法的作用,其具体意义也就不难确定了。如“以”,在“因以为号焉”中是“把”的意思,在“以此自终”中是“凭借”的意思,而在“以其境过清”中则是“因为”的意思。
当堂巩固:
第二篇:虚词教案
虚词的用法
十五中张文秀
教学目标:
1、理清虚词,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
2、理解并掌握虚词的性质,正确掌握常用虚词的基本用法,鉴赏文言虚词运用的妙趣。
教学重点: 虚词的表意功能。教学难点: 虚词用法辨析。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知道,在由“实词”和“虚词”组成的语言中,实词的意义比较明确具体,在表意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虚词”呢,似乎“虚”得很,仿佛不那么重要,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不然。“虚词”不“虚”,它不仅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具有“实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表情达意时别具一番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虚词”也能在语言表达中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二、课堂活动——“好!”与“好了!”(1)多媒体展示画面,激发学生兴趣。
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第五章“生计问题”中有一段关于阿Q与小D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的“龙虎斗”的描写: 四只手拨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在粉墙上映出一个蓝色的虹形,至于半点钟之久了。
“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劝解的。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2)思考: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材料中的“好!”与“好了!”?你能看出这两者在表情达意上的区别吗? 分析见书本。(3)结论:“好!”与“好了!”仅仅是一个虚词“了”的有无,两者的表达意思就迥然不同。这一个“了”字描画出了两种态度截然相反的看客,意蕴深刻。
我国传统蒙学非常重视虚词的学习与使用,古语说:“之乎者也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三、了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词在语法意义上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见书p43)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
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1)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
(2)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结构助词),“着”、“了”、“过”(动态助词)。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3)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4)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5)语气词:突出句子语气意义类型的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如:啊、唉、呀等。
(6)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哗、唧唧、哐、滴答等。
四、课堂活动一:形形色色的“的”
(一)思考:“的”属于虚词中的哪几类?“的”有哪些用法?
1、“的”的用法:
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的标志
助词 放在词或词组的后边,组成名词性“的”字短语 与“什么”组合,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 插在动宾短语中间,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
语气词:陈述语气,表示情况确实如此。常与“是”连用,“的”的后面补不出中心语。
2、语气词“的”和助词“的”的区别:(1)“的”的后面能不能添相应的名词。能添加的是助词,不能添加的是语气词。(2)删去“是、的”之后,句子的基本意思改变没有;改变了的,“的”是助词,否则就是语气词。辨析:
A、那岸上站着的一群人是看划龙船的。助词(指人)B、他是会来的。语气词 C、他今天会回来的。语气词
3、下面的词组中间能不能加“的”?
①候补党员 ②师范学校 ③生活习惯 ④夜晚记日记 ⑤天平不准 ⑥抓破了鼻子 分析:
①③中间可以加“的”且结构和意义不变,均为偏正结构。②中间不可以加“的”,它是类似于专有名词的固定结构。④⑤⑥中间可以加“的”,但加后结构和意义均发生变化,由谓词性词组变成偏正词组。
五、课堂活动二:“一身二任”的词语(结合“小试身手”三)(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否一样: ①叫弟弟打破了。叫了他一声。②在哪儿工作呢? 不在图书馆。③给他打个电话。给了我一本。④跟谁说过话呢? 跟着这个人。⑤管白薯叫红苕。你别管我了。⑥朝我挥了挥手。他面朝大海。⑦比爸爸还高呢。比不过鲁迅。⑧为新中国奋斗,都是为了你。⑨就按他说的做。按一下按钮。
明确:左侧句子中加点词是虚词,具体说是虚词中的介词;右侧句中加点词是实词,具体说是实词中的动词。虚词的特点: A、虚词一般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且这种语法意义还不是虚词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在与实词发生关系时才产生的。
B、虚词只能与实词结合使用,不能单独说出来。
C、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自由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补语等各种语法成分,只有一些虚词,如副词,可以充当状语。介词和动词的区别:
A、介词(包括介词结构)一般不能单独说出来,动词可以。例如不能单说“从(今天)”、“把(衣服)”。有时单说一个介词结构,就会变成动宾结构,如“在家(休息)”;有时会改变意思,如“叫他(打破了)”。动词和动词结构通常都可以单独说出来,结构也不改变。
B、介词都不能重叠,大多数动词可以。如,汉语中不存在“把把”“从从”的说法,而“叫了一声”的“叫”可以说成“叫叫他”。C、介词不能带动态助词“了、着、过”,动词都可以。如,不能说“我把了”、“我把他过”;而可以说“我躺着”、“我去过”等。
(2)说说下面句子中的“把”各属于什么词类,并说明理由。①我来把大门。②抓了一把米。③请把灯关了。参考答案:
①中的“把”用作谓语,后面带有名词“大门”作宾语,是动词;②中的“把”是表示事物数量的量词(名量词),属于实词;③中的“把”后面带有名词构成介词结构,并引出“关”这一动作的对象(灯),是介词,是典型的虚词。
六、常见的文言文虚词:
(一)、以的用法.A、作介词。可译为“把”、“被”、“对”、“用”、“将”、“凭”、“因为”、“根据”、“按照” 等。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2)投以骨。
B、作连词。可译为“和”、“又”、“而”、“以致”、“以便”等,也可以不译。
(1)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C、作动词。一般译成“认为”、“以为”。
⑴我以日始出时距人进?
D、用“有以”、“无以”的形式出现时,同 “有”、“无”一起译成“有什么”、“没有什 么”或“不能”。
(1)无以异也。
(2)非淡泊无以名利,非宁静无以致远。
(二)、而的用法: A、表示并列关系。
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B、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或“然后”。
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C、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等。⑶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D、表示修饰关系。相当于 “地”。⑷则弛然而卧。
(三)、其的用法 A、作人称代词。⑴并自为其名
B、作指示代词。可以译成“这”、“这些”、“那”、“那些”或“其中”、“其中的”等。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富,其一贫。(2)一狼洞其中
C、作句中语气词,表示推测、反问、期望或命令语气。
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之的用法
A、作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
⑴余悲之。
⑵君将哀而生之乎? B、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⑴蜀之鄙有二僧。七:总结下课
第三篇:《“四两拨千斤”——虚词》教案
《“四两拨千斤”——虚词》问题综合评价单
【学习目标】
1、分清实词和虚词,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
2、理解并掌握虚词的性质,正确掌握常用虚词的基本用法,鉴赏虚词运用的妙趣。
【重点难点】
1、重点:虚词的表意功能。
2、难点:虚词用法辨析。
【学法提示】
学习本文要在实现结构化预习(采用“查、划、写、记、练、思”六字诀方法)基础上,【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堂活动】
一、阅读课文,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二、认识形形色色的“的”。阅读81页,思考:“的”属于虚词中的哪几类?“的”有哪些 用法?
1、“的”的用法:
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的标志
助词:放在词或词组的后边,组成名词性“的”字短语 与“什么”组合,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 插在动宾短语中间,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
语气词:陈述语气,表示情况确实如此。常与“是”连用,“的”的后面补不出中心语。
2、语气词“的”和助词“的”的区别:
(1)“的”的后面能不能添相应的名词。能添加的是助词,不能添加的是语气词。(2)删去“是、的”之后,句子的基本意思改变没有;改变了的,“的”是助词,否则就是语气词。
辨析:A、那岸上站着的一群人是看划龙船的。助词(指人)
B、他是会来的。语气词
C、他今天会回来的。语气词
3、下面的词组中间能不能加“的”?
①候补党员 ②师范学校 ③生活习惯 ④夜晚记日记 ⑤天平不准 ⑥抓破了鼻子 分析:①③中间可以加“的”且结构和意义不变,均为偏正结构。②中间不可以加“的”,它是类似于专有名词的固定结构。
④⑤⑥中间可以加“的”,但加后结构和意义均发生变化,由谓词性词组变成偏正词组。
三、“一身二任”的词语(结合课后“小试身手”三)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否一样:
①叫弟弟打破了。叫了他一声。②在哪儿工作呢? 不在图书馆。....③给他打个电话。给了我一本。④跟谁说过话呢? 跟着这个人。....⑤管白薯叫红苕。你别管我了。⑥朝我挥了挥手。他面朝大海。....⑦比爸爸还高呢。比不过鲁迅。⑧为新中国奋斗,都是为了你。....⑨就按他说的做。按一下按钮。..明确:左侧句子中加点词是虚词,具体说是虚词中的介词;右侧句中加点词是实词,具 结合重点难点、学习目标来整体把握全文。
体说是实词中的动词。
虚词的特点:
A、虚词一般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且这种语法意义还不是虚词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在与实词发生关系时才产生的。
B、虚词只能与实词结合使用,不能单独说出来。C、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自由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补语等各种语法成分,只有一些虚词,如副词,可以充当状语。
介词和动词的区别: A、介词(包括介词结构)一般不能单独说出来,动词可以。例如不能单说“从(今天)”、“把(衣服)”。有时单说一个介词结构,就会变成动宾结构,如“在家(休息)”;有时会改变意思,如“叫他(打破了)”。动词和动词结构通常都可以单独说出来,结构也不改变。
B、介词都不能重叠,大多数动词可以。如,汉语中不存在“把把”“从从”的说法,而“叫了一声”的“叫”可以说成“叫叫他”。
C、介词不能带动态助词“了、着、过”,动词都可以。如,不能说“我把了”、“我把他过”;而可以说“我躺着”、“我去过”等。
(2)说说下面句子中的“把”各属于什么词类,并说明理由。①我来把大门。②抓了一把米。③请把灯关了。
明确:①中的“把”用作谓语,后面带有名词“大门”作宾语,是动词;②中的“把”是表示事物数量的量词(名量词),属于实词;③中的“把”后面带有名词构成介词结构,并引出“关”这一动作的对象(灯),是介词,是典型的虚词。
第二课时
【拓展提升】完成下列常见虚词错误类型题
1、重复赘余
经过治理整顿,剧场内外秩序明显好转,观众出入不再互相拥挤。
解析:副词“互相”是“表示彼此同样对待的关系”的意思,而“拥挤”是“挤在一起”的意思,含互相意,在表意上重复,应去掉。
2、滥用介词
①(2005 年浙江卷):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解析:“在„„中”构成了一个介词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这就造成了主语的残缺,应当删去“在”和“中”,使“这部作品”充当主语。
②对于凡是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果的科学家、技术人员都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
解析:此句和上例①一样,由于滥用介词“对于”而造成主语残缺,删掉“对于”,使“凡是„„人员”充当主语。
③消费者权益受到无理侵犯或粗暴践踏时,当事人应诉诸于法律,切不可采用个人行为私自解决。
解析:“诸”是一个文言兼词,相当于“之于”,已经包含一个和“于”字在内,再在后面加“于”就造成了重复,应删掉“于”。
3、漏用介词,造成成分残缺
(1)这些瑰丽奇特的诗篇中所表露的电火行空、上天入地、宇宙航行、登临月球的憧
憬,随着科学的发展,都变成了现实。
解析:应加一个表示对待的“对(于)”
(2)我国将于5月12日至6月10日由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度0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的圆形海域范围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
解析:加一个介词“以”,构成“以„„为”格式。
4、介词误用
(1)一个人的性格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由于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解析:“由于”表示原因和理由,“由”引出动作的施动者,表示动作的起点、凭借等,应改“由于”为“由”。
(2)今年要以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作为重要任务,切实抓好。◆解析:“以”和“作为”不搭配,应改“以”为“把”。
5、关联词误用
①欣逢这个伟大的日子,我谨代表我国政府、人民和我本人向阁下及通过阁下向贵国政府和人民致以热烈地祝贺。
◆解析:“及”只能连接名词性词语,若连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应用“并”。②才能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实践的多少决定的。
◆解析:“由于”表原因,应当去掉“于”字,“由„„决定”是习惯用法。
6、关联词滥用
①要不是老师及时提醒我,否则我准会办错事。◆解析:“否则”多余,“要不是”已含有类似意思。
②【98全国】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化的原因,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
◆解析:“之所以 ”本身表原因,与后面的“原因”重复,应当去掉。③竹节虫不仅体色几乎和竹子一样,体形在安静时完全像一根树枝。◆解析:分句间是递进关系,“不仅”后面缺少与之呼应的“而且”等连词,在“体形”前加“而且”。
7、关联词搭配或位置不当
①这篇文章,语言虽然平易近人,但却朴素无华。
◆解析:强加转折,“平易近人”与“朴素无华”之间无转折关系。②这本书已经出版好多年了,所以作者最近作了较大修改。◆解析:强加因果,前后分句间无必然因果关系。
③不仅中药疗效好,而且价格低廉,还无副作用。
◆解析:前后分句主语一致,应将“不仅”调到“中药”后面。
④过去,内地产品的质量不是比沿海的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解析:前一分句是说“质量”,后一分句是说“成本”,陈述对象不同,应将“不是”放在“质量”前。
第四篇:四两拨千斤——虚词教案
四两拨千斤——虚词
讲读 1.分清实词和虚词,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
2.理解并掌握虚词的性质,正确掌握常用虚词的基本用法,鉴赏虚词运用的妙趣。
1.通过对不同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探究虚词的特点。2.组织引导讨论,深入发掘虚词使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体味虚词运用的妙趣,体会祖国语言的奥妙。
理解并掌握虚词的性质,辨析常用虚词的用法,区分易混淆的虚词。辨析常用虚词的用法,区分易混淆的虚词。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洪承畴的一副自撰联导入。
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知道,在由“实词”大屏幕显示: 和“虚词”组成的语言中,实词的意义比较明确具 体,在表意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虚词”呢,似乎“虚”得很,仿佛不那么重要,往往被人们忽 “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这是明末重臣洪承视,其实不然。“虚词”不“虚”,它不仅具有极畴的一副自撰联。此人官至高位,常自命为“忠节”强的表意功能,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具有“实词”之人,为表此意,他将这副楹联高悬于自家大厅的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表情达意时别具一番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虚词”也能在语言表达中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二、课堂活动——“好!”与“好了!”(1)多媒体展示画面,激发学生兴趣。(2)思考: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材料中的“好!”与“好了!”?你能看出这两者在表情达意上的区别吗? 分析见书本。(3)结论: 我国传统蒙学非常重视虚词的学习与使用,古语说:“之乎者也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三、了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词在语法意义上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1)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2)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
一、十、第八、每等。(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6)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
门框上。后来,松山一战,洪承畴叛国降敌,完全丧失了节操。有人鄙视这个变节的叛徒,在他这副自撰联的两边各添上一个虚词,变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于是这副对联的意思完全变了。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这一添“虚词”之后,这副对联表示的含义呢?
教师适时点拨: 一个“矣”字,感慨万端:你受明朝君王之恩似海深啊!一个“乎”字,直接提出质问:你的节操真像山那样不可动摇吗?这一改就变得无情嘲
讽,辛辣有力,揭穿了叛徒的嘴脸,入木三分!
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
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1)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
(2)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结构助词),“着”、“了”、“过”(动态助词)。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3)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4)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5)语气词:突出句子语气意义类型的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如:啊、唉、呀等。
(6)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哗、唧唧、哐、滴答等。
四、课堂活动一:形形色色的“的”
(一)“的”属于虚词中的哪几类?“的”有哪些用法?
1、“的”的用法:(见书p81)
2、语气词“的”和助词“的”的区别:
(1)“的”的后面能不能添相应的名词。能添加的是助词,不能添加的是语气词。
(2)删去“是、的”之后,句子的基本意思改变没有;改变了的,“的”是助词,否则就是语气词。辨析:
A、那岸上站着的一群人是看划龙船的。助词(指人)
B、他是会来的。语气词
C、他今天会回来的。语气词
3、下面的词组中间能不能加“的”?见教材81页
阅读文段,找出带“的”的词组。教师在黑板上写
出(或使用幻灯或投影设备播放)
观察归纳,讨论“的”的性质。学生分组讨论。
添加词语,了解“的”的用法。思考课文中给出的词组哪些可以加“的”,哪些不能加“的”,可以
加“的”的词组加了“的”之后结构和意义有什么
变化。
教师让学生不看书中的提示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的”的性质和用法,最
后由教师做出概括和总结。
分析: ①③中间可以加“的”且结构和意义不变,均为偏正结构。
②中间不可以加“的”,它是类似于专有名词的固定结构。
④⑤⑥中间可以加“的”,但加后结构和意义均发生变化,由谓词性词组变成偏正词组。
4、链接高考:判断下面句子括号必须加“的”字的一组。
①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国家将在西部新建十大工程。
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出来的。
③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拼抢厮杀谋求发展。
④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快、灵、狠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最大障碍。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它们存在”是一个主谓结构,加“的”后变成偏正结构。②的主语位置需要名词性的词组,因而要加“的”。④中“取胜”不能直接修饰“障碍”,没有“的”,这句话就不连贯了。答案:B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课堂活动:“一身二任”的词语(结合“小试身手”三)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否一样:见教材83页
明确:左侧句子中加点词是虚词,具体说是虚词中的介词;右侧句中加点词是实词,具体说是实词中的动词。
◆虚词的特点:
A、虚词一般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且这种语法意义还不是虚词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在与实词发生关系时才产生的。
B、虚词只能与实词结合使用,不能单独说出来。C、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自由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补语等各种语法成分,只有一些虚词,如副词,可以充当状语。◆介词和动词的区别:
A、介词(包括介词结构)一般不能单独说出来,动词可以。例如不能单说“从(今天)”、“把(衣服)”。有时单说一个介词结构,就会变成动宾结构,如“在家(休息)”;有时会改变意思,如“叫他(打破了)”。动词和动词结构通常都可以单独说出来,结构也不改变。
B、介词都不能重叠,大多数动词可以。如,汉语中不存在“把把”“从从” 的说法,而“叫了一声”的“叫”可以说成“叫叫他”。
C、介词不能带动态助词“了、着、过”,动词都可以。如,不能说“我把了”、“我把他过”;而可以说“我躺着”、“我去过”等。
(2)说说下面句子中的“把”各属于什么词类,并说明理由。①我来把大门。②抓了一把米。③请把灯关了。参考答案:
①中的“把”用作谓语,后面带有名词“大门”作宾语,是动词;
②中的“把”是表示事物数量的量词(名量词),属于实词;
③中的“把”后面带有名词构成介词结构,并引出“关”这一动作的对象(灯),是介词,是典型的虚词。
二、注意虚词的特殊表意作用。选择准确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1、你至今还没拿定主意考文科 B 考理科?(A、或者 B、还是)
2、他非常用心地写生,B 野地里刮起沙来都不知道。(A、以致 B、以至)
3、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接着飞快地在地图上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 A 看了一阵。(A、又 B、再)解析:
1、或者,不能用于疑问句,只能用于肯定句中表选择。
2、均为连词。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以致,用于下半句开头,表因果关系,但多指不好的或陈述者不愿看到的结果。
3、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再”,多用于未实现的动作,如“我没听清楚,请再说一遍吧”;“又”用于已实现的动作。总结一:
有些虚词,在使用过程中有范围、意义、语法等方面的特殊规定,只有了解这些规定性用法,才能做到准确运用。
要了解用法,一靠积累,二可在辨析时造些熟悉的句子加以类比。
三、注意虚词在句中的位置。
(1)张大夫把病人的病情没搞清楚就开处方,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2)他因为名字中有个“海”字,所以大家都叫他“海哥”。(3)顾老师除了懂日语外,教地理的周老师也懂得日语。
(4)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解析:
例(1)中的否定副词“没”应该放在“把”字的前面,该句却放在了“搞清楚”之前,导致位置错位的毛病。
例(2)“因为”应放在句首,因为该句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
例(3)“除了”应放在首句,因为该句陈述的对象是周老师,而不是顾老师.若该句陈述对象为顾老师,则“除了”应放在”顾老师”之后,如,顾老师除了懂日语外,还懂英语。例(4)这句犯了虚词“关于”位置不当的毛病。“关于„„事件”这个介宾短语不能放在主语后面,如要保留这一短语,就应将它放在主语“世界各大报纸”前,或者将“关于”改成“对于”。“关于”常放在句首,“对于”可放在句首或句中。总结二:
使用虚词,要注意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如果位置恰当,句意就准确鲜明,否则,不仅会使句意不明,甚至会改变句子原意。一是否定副词在把字句、被字句中放在“把”“被”字之前;一是复句中关联词的位置:分句间的主语一致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反之,放在主语的前面。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阅读老舍《断魂枪》片段,找出不可删的虚词。
第五篇:《正确使用虚词》教案
“正确使用虚词与关联词语”教案 分清用法
㈠成套使用与单独使用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在辨析虚词时,结合例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一些虚词有几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⒈“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只能与“反而”搭配。“无论”只能和表选择的词语“或、还是”等搭配,不能和表并列的词语搭配。①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天亮后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而且”应改为“反而”)⒉请看下面三个例句,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出规律。
①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②到了冬天,尽管天气多么冷,他还是坚持每天去夜校学习。③只要刻苦钻研,狠下功夫,才能掌握好这种复杂的技术。分析:
例①中前后句之间是一种让步关系,所以应该用“尽管”。全句应改为“尽管„„(都)„„可是„„”的形式。“尽管”义近“虽然”,表示让步转折关系,如后面有两项或多项,则这几项之间是并列关系,如“尽管„„(又、和)„„(都)„„却„„”。
例②“他还是坚持每天去夜校学习”是无条件的,所以应该用“不管”这个表无条件的关联词。“不管”义近“无论”,如后面有两项或多项,则这几项之间是选择关系,如“不管„„(多么、还是、或者)„„都„„”。以歌曲记忆:“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 例③或者用“只有„„才”,或者用“只要„„就”。
常用成套关联词语有:表并列的“不是„而是„、是„不是„、既(又)„又„”;表选择的“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表递进的“不但„而且„、尚且„何况„”;表转折的“虽然„但是„、尽管„可是„”;表条件的“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都„、不管„总是„”;表假设的“如果„那么„、即使„也„”;表因果的“因为„所以„、既然„就„”。
⒊有些虚词一般单独使用,不和其它词语构成搭配关系。比如,“进而”、“从而”、“因而”等。
①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从而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②下游河床狭窄,因而河水容易泛滥。
常见单独使用的关联词语有:表并列的“同时、同样”,表递进的“并且、况且、进而、甚至”,表转折的“然而、却、只是、不过”,表因果的“因而、从而、因此”等。
㈤注意虚词的词性
有些虚词还常被当作实词,主要是副词误用做动词或形容词。也有虚词混用的。(21)他犯这样大的错误,今天看来,决不是偶尔的。(“偶尔”是副词,应改为形容词“偶然”)
其它如:忽然(副词)—突然(形容词);剧烈(副词)—激烈(形容词);必须(副词)—必需(形容词);未免(副词)—难免(动词);特别(副词)—甚至(连词)
二、典型虚词用法例说 1.由—由于 “由于”既可以同“所以”配合,又可以同“因而”“因此”配合;“因为”不能同“因而、因此”配合,用“因为”的原因从句可以放在主句的后面,用“由于”的原因从句一般不能放在主句后面。“由”是介词,它有时是“从”的意思。如“由南到北”“由明年开始”“由不懂到懂”;有时是“归、靠”的意思,如“由他负责”“大家都不说话,只好由你决定了”。请分析下列句中的虚词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①他没来开会,由于他病了。(“由于”不能用在后一个分句中)②八一队这次为什么失败?我看不是为了别的,而是因为有了十比零的绝对优势而疏忽大意了。(“为了”改为“因为”,以便跟下文“而是因为„„”相一致。③他为了怕让人笑话自己胆小,便硬着头皮第一个钻进了这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山洞。(“为了”改为“由于”,也可以保留“为了”,但要将“怕”改为“不”)④学习上的退步,往往是由于自满开始的。(说的是事情的起点,相当于“从”)
⑤到目前为止,人还不能完全控制自然灾害,农业收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好坏决定的。(说的是农业收成的好坏是靠什么决定的,把“由于”改为“由”)⑥一个人的个性和脾气也是由于他的家庭和生活环境决定的。(“由于”表示原因,“由”有时相当于“被”或“让”,如“由我照管”“由谁决定”。此句中的“由于”应该改为“由”。)⑦正因为任何缺点和错误都是对百姓不利,因此必须改正。(“因而、因此”不跟“因为”相配,“因而、因此”本身就已包含有“因为”之意。句中的“因此”应该改为“所以”。如果保留“因此”,将“因为”改为“由于”。)
⑧这种由于集体力量所鼓舞起来的无畏精神,作品里也非常鲜明的表现出来了。(“由于”改“由”)
“由”是介词,表凭借。“由于”作连词或介词,表原因或理由。㈢易混虚词 ⒈进而—从而
“从而”的作用在于引出表示结果的主句,句与句之间是因果关系。“进而”则强调在前一行动的基础上进行前进、深入、扩大,句与句之间是递进关系。比较以下两句:(例5)
①为了迫使她屈服,他们停发了她的工资,进而切断了她的一切经济来源。②为了迫使她屈服,他们停发了她的工资,从而切断了她的一切经济来源。分析:例①用“进而”,是说他们在停发了工资后,还进一步切断她除工资以外的其他经济来源。这意味着迫害的加深,前后是递进关系。例②用“从而”,是说由于他们停发了她的工资,这样就切断了她的一切经济来源,前后是一种因果关系。指出下列句子的虚词在运用中存在什么问题。(例6)
③私有观念使某些人满足于个人的眼前利益,变得鼠目寸光,进而看不到国家利益、长远利益。(“进而”应改为“从而”,因为“看不到国家利益、长远利益”是私有观念产生的结果)④来自个体经济的压力和挑战,促使国营和集体商业部门改善经营方式,改善经营手段,改善服务态度,进而无形中形成了经济生活中的竞争局面。(后不是前的进一步措施或行动,而是所出现的一种结果,应换成“从而”)
⑤铁道部决定,先评选出各局、厂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从而评选出全部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后是前的基础上采取的进一步行动,表示的是递进关系。)⒉而且—况且—何况
三个连词都表示递进关系,但意义和用法并不完全相同。“而且”多用来表示一般的递进关系。“况且”只能用来在表示进一步的申述理由——即在已经说出的理由之外,再追加一层理由,相当于口语中的“再说”。“何况”主要用来表示“逼进一层”意思,一浅一深的两件事,浅的如此,深的更不用说了,相当于口语中的“不用说”,也可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判别下列句子的正误:(例10)
①北京都下雪了,何况是哈尔滨?(使用正确。用在反问句中,表示逼进一层的意思,即表示甲事已是如此,乙事当然更是如此,若改为“况且”就错了。)
②他的普通话夹杂着南方口音,况且因为激动,越说越快,我简直连一半也没听懂。(“连一半也没听懂”,一层理由是“夹杂着南方口音”,另一半理由是“越说越快”)③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而且这么一条小木船。(表示“逼进一层”的意思,“而且”要改为“何况”)
④搞科学研究,一定要有丰富的材料,况且要有正确的观点。(改“而且”)⑤这块地本来就好,而且又是上足了肥,收成差不多了。(改为“况且”)(以下要求分组造句,气氛应不错)⒊往往-常常 “往往”,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不能用于将来的事情,是对以前情况的总结。“常常”,可用于主观意愿,可用于将来的事情。⒋未免-难免(不免)“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评价。“难免”,表示客观上不容易避免,等于“难免不”,“难免不被人误会”。
例1:缺乏艺术力量和文笔情趣,文学功能就难免受到影响。例2:你这样做,未免太绝情了。⒌才-再-又-还
才:表示动作已实现,并强调实现得很晚。再:表示动作尚未实现,但将于某时实现。又: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用于已实现的。还:动作会再一次出现,不过尚未实现; 例1:前几天我又读了一遍《西游记》,以后有时间我还要再读一遍。
例2:她昨天来检查过了,明天还来。例3:她昨天来检查过了,今天又来了。⒍终于-还是
终于: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还是:用于不希望出现的结果。例1:几经周折,案情终于大白。
例2:虽然院方竭力抢救,但他还是没有挺下来。⒎好
表示程度深,好+不+形,限于部分双音节形容词,表示肯定的意思。例1:市场上好不热闹=好热闹;他哭得好不伤心=好伤心; 例2:“好容易”和“好不容易”却都表示“很不容易”,与以上用法相反。“虚词的使用”课堂练习⒈改正下列用错的虚词
①只有理解的准确,就能说什么像什么,不走样,不含糊,不夹杂。
②我们应该刻苦学习,否则不学习,就很难把自己培养成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③尽管你的办法多好,也必须切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④这座县城对她是陌生的,没有别的熟人,没有别的可落脚的地方。⑤这不仅是对于我们的信任和鼓舞,也是对于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⒉改正下列用错的虚词
①你必须重视施工安全,不抓安全教育的单位,一定会弄出了重大事故。②对于环境污染问题,早就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重视。
③上级要求运输部门的职工识大体,顾大局,充分认识到运输工作对于四个现代化的关系。④学校处理违纪同学的办法是警告和记过:情节轻的警告,情节重的记过。⑤在日本访问的中国法律工作者代表团、中国歌舞团和中国五金进出口公司和中国矿产公司代表团,今天乘船启程回国。⒊改正下列用错的关联词语
①只要大家集思广益,这场比赛就一定能赢。
②全国各级政府的领导如果都愿意作伯乐,那么国内的千里马必然是成千上万了。③他在环境保护方面作了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常常把生活中的生动事例事教育大家。④这样的事连小孩子都明白,况且你这个大人呢?
⑤这些作品之所以为青年人喜闻乐见,是因为已流传了上千年。⒋改正下列用错的虚词
①革命的后代,决不能靠借老子的光,从优越舒适的小天地里成长。②一个人的个性和脾气也是由于它的家庭出身和生活环境所决定的。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次指示我们将占用的校舍尽早搬出。④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做法,以及随意将人民币放大后销售的违法行为,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⑤这位文学爱好者写的文章,虽然内容很精彩,但是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⒌改正下列用错的虚词
①他感到自己被人不了解,十分痛苦。②今年秋天都这么冷,况且到了冬天?
③皮肤干燥,身上发痒,应当洗澡,可是有的人却为了怕麻烦不愿意洗。④他没能参加这次考试,由于他病了。
⑤农民一方面向化肥厂提出合理的要求与建议,另一方面化肥厂积极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保证化肥的供应。
⒍请分析下列句中的虚词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①她长得非常美丽,又很会打扮,所以她工作的效率也特别高。②从这个故事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③一些网络小说不能被采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格调太低,只能迎合少数成年人的口味。④一月三十日夜,本市普降大雪,对城市交通带来不便。
⑤她很后悔,不该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朋友分道扬镳。⒎请分析下列句中的虚词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①科学讲座在教育群众,引导群众远离邪教都有一定贡献。
②只有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的同学是多么的正直无私。
③几天来,老教授们在北京参观、访问、演出,无论走到哪里,哪里就响起热烈的掌声。④如果国家能够多生产一些这类配件,就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外汇,进口我国暂时还不能生产的仪器。
⑤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对揭露敌人本质与表现我军力量上起了重大作用。⑥尽管他行车已达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
⑦由于国棉布一厂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后面。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
⒐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他工作一向出色,在刚刚结束的技术比武活动中,他竟然获得了优秀奖。
B体育科技化进程越快,计算机技术发挥的作用就显得越发重要。
C那次在卫星升空之前,工程技术人员再对它进行了最后的检查,确保了发射的成功。
D我们应当正视自己的缺点,不应当对自己的缺点作辩护。⒑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南方制药厂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便于服用为原则,改进了处方、工艺和剂型。
B不管周围的人怎样冷嘲热讽,物质条件怎样差,他总是调查研究,终于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C诗歌作为语言艺术,必须有鲜明的形象,强烈的激情,优美的意境,浓郁的诗味,便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D即使细节的出入对于全部论证不发生直接的影响,也使人对于材料的全部可靠性发生怀疑,以致伤害了论证的说服力量。
⒒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公安人员发现,盗墓贼每天从山下集合,骑车或步行上山,到达现场后先将洞口打开通风,半小时后一人钻入洞中挖掘,一人负责观望,两人负责运土。
B我来到河边,这里既不是江,两岸也没有枫。过去“江枫渔火”在我的头脑中是“寒江似火,点点夜舟,渔火相对”。而今我才豁然。
C你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不按科学的态度办事,终于会犯大错误的。
D现在,我们正面临世纪之交,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已成为高等教育部门以及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⒓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黄老已经75高龄,近来又患了感冒,走路显得有些老态龙钟,然而谁能料到,他会在第二天突然病故了呢?
B 校长决定成立以班主任、总务主任及职员和学生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住校生工作。
C 哥白尼的学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拥护者。
D 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
⒔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我们强调组织性纪律性并不反对发展学生个性,反之,我们还要保护这种个性。
B.英模们经过的时候,成千上万的居民们在街道旁热烈欢呼,场面十分感人。
C.适当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才能使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D.不管是北风呼啸的寒冬和烈日炎炎的盛夏,他都从未间断过。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不是以某种具体的工程应用为目的,以揭开智力之谜为目的,人工智能的研究目标不应是模仿人的某项具体技能,应当是具有充分的学习能力,可以从环境中,包括和人的交往过程中学习语言和任何具体技能的智能系统。A.虽然 但是 所以 而 从而
B.如果 而是 则 而 从而 C.虽然 而是 但是 却 因而
D.如果 就 那么 却 因而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因为各方面的情况都需要了解,为此我们将提供全部的信息资料。B.我们自以为已在各个角度了解到了这些情况。C.参加会议的全体人员都被高建军的报告所感动了。D.有些人认为提倡环保是小题大做,事实并非如此。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我们强调组织性纪律性并不反对发展学生个性,反之,我们还要保护这种个性。
B.在这次举办的科技博览会上,参观者都被大厅展台上的那个可爱的机器人而吸引住了。C.适当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才能使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D.不管是北风呼啸的寒冬和烈日炎炎的盛夏,他都从未间断过。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围湖造田搞了两年,因而“把草甸子变粮仓”的会战又闹了好几年——土地沙化的病根子就是这么埋上的。
B.对于批评建议,我们不能挑挑拣拣,不管是中听的还是带刺儿的,只要有益于我们改进工作,就得听取,就得采纳。
C.这篇题为《亮出你的舌苔与空空荡荡》的所谓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或者在艺术表现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错误和缺陷。
D.我们同样又看到另一种情形: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危害的紧要关头,有极个别的干部或漠然置之,或畏葸不前。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陶弘景知识渊博,懂得炼丹技术,对其他许多学科也有研究。他隐居山里,朝廷里有重大事情都向他请教,后人称他为“山中宰相”。A.既 又 虽然 然而 所以
B.既 还 虽然 但是 以至 C.不仅 甚至尽管可是因而
D.不但 而且 尽管 但是 因此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刘金海急匆匆地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了《辞源》、《现代汉语词典》、《英汉大辞典》暨其他一些工具书。
B.老村长火红的眼睛一直跟着阿亮走去的方向看,直到阿亮消失他才回过神来,转身去找陶先生。
C.尔后,陈处长与广西警方联系。并多次往返广西,终于获取了厉园走私的罪证,将厉园逮捕归案。
D.他的记忆力是那样惊人,以致连童年时与刘莉初次交往的细节都说得一清二楚。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本品是用银花、连翘等中药配制而成,并且具有祛寒退热的功能。B.达尔文注意到任何品种的生物不仅跟余体相似,而且有些差异。
C.汉字改革的种种好处,对于每一个同文字打交道的人都是十分明显的。D.你们有没有过这种当飞行员的想法呢?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他们深为党中央对海南人民的关怀而感到,也更深刻地认识到搞活经济要靠改革,靠发展生产致富,不能靠歪门邪道。
B.如果延误了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在新能源一旦成熟之后,埋在我国西部国土下的这笔巨资,又会再值多少钱呢?
C.会议期间,代表们经过认真讨论、修改,并通过了学生联合会章程。D.我们在互联网上查阅了水星、火星等太阳系九大行星和长江、黄河、珠江等三大河流的资料。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辩证唯物论者并不反对把个别问题从历史的大联系中抽出来,做精细而深入的研究,反之,他提倡这样的研究。
B.学习外语一定要细水长流,要有恒心,否则,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怎么学得好呢? C.有些人片面理解“减负”工作,认为“减负”就是大量减少作业和取消作业。D.在学校工作中,教师的理论水平、道德修养、气质风度、管理方法、处事原则、生活情趣,甚至世界观、人生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为了提高写作效率,他宁愿使用“汉王”电脑代笔,并一再说“我不是赶时髦哦”。B.尽管近年来粮食储备充足,供过于求,我们也不能随意减少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C.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做最后决定。D.课题组成员认为,黎学痒教授所提供的数据很有价值,有助于对课题的深入研究。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①那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 ②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作出形象的暗示
B.①没有学好的功课除非赶紧补,要不就没法跟上去 ②这里除非不刮风,刮起风来总是满天黄沙
C.①这个字岂但我们不识,恐怕那些老先生也未必知道 ②把多余的钱存入银行,岂但对国家有利,对个人更有利
D.①那么多的花,偏偏这一盆开得不好 ②你挑大的送给他,他偏偏拣小的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有的购药协议既无单位负责人或经办人签名,又无落款时间,也不加盖行政公章。B.凡事要三思而行,否则贸然行事,往往会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
C.到目前为止,农业收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好坏决定的。D.对于凡是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果的科学家、技术人员都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17.下列加点的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老张没有听从大家的劝告,反而继续干他的傻事,结果吃了大亏。
B.只要你能在一小时内完成这篇两千字的文章,虽然够不上发表水平,也可以录用你。C.经过他长达三年的苦心研究,终于在新品种的研制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D.对于他们来说,首先需要的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目前国内因特网方面的政策法规亟待完善,不少业内人士因为在政策中得到的支持不够,自己做起来束手束脚而纷纷抱怨。
B.既然任何生物的活动都有时间上的周期性节奏,那么宇宙飞船中宇航员的活动也要符合地球上昼夜循环的规律。
C.人们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资看成最重要的战略性投资,终身学习将成为时代潮流。
D.自从教育部“减负”的通知下达以后,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组织中小学认真学习而且贯彻执行。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教师对学生负责当然是好事;但管得太多太细,一旦学生走出校门,反而不能独自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那还是好事吗?
B.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牵动了全世界华人的心:无论耄耋之年的老人,抑或刚懂世事的孩子,无不感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C.甲A联赛最后两轮的各场比赛,足协全部延聘外国裁判员,尽管这未尝是一个好办法,但为了杜绝假球,也只能选此下策。
D.兴建平昌到永宁的高速公路是振兴我地区经济的大事,我们不应再迟疑:对于公路预经的自然保护区,完全可以统筹管理。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一个人的性格不是生来具有的,而是由于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B.有些人把群众看成阿斗,反而把自己看成是了不起的天才。
C.水库建成后,即使遇上十天半月不下雨和多年不遇的大旱,庄稼也能保收。D.我阅读唐诗、宋词尚且有困难,《诗经》、《楚辞》就更看不懂了。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有关文化用品的业内人士认为,文化用品是商业更新最快的商品。B.当初这么决定可不但是我个人的意见,我只是提了一个建议。
C.由于我国目前社会帮教体系尚不健全,学校实际上承担着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任务。D.和靠文字传递信息的报刊杂志相比,电视无疑是一种更现代化的传播媒体。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A.这所医院组成了一个以领导、医生、护士为成员的防治小组。B.这本书已经出版好多年了,所以作者最近作了较大的修改。C.文章流畅诚然很好,但主要的还在于内容。
D.事情发生后,校党委决定就这个问题进行一次讨论。2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储藏谷物的仓库,在稻谷入仓之前,要事先做好清洁工作。B.与会的代表认为,农民的经济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却是加重了。C.由于加大了监管力度,因而贪污受贿的案件明显下降。D.不管压力有多大,我国的金融市场迟早也得开放。
24.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课堂教学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程序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动态发展变化过程,涉及各方面的复杂因素,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转换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教学思维的指向有条不紊地进行,有时就难免会出现精神疲惫、思维怠滞和心理位置错位,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节外生枝”的问题。A.不仅 而且因为所以甚至
B.既然那么而且还如果 C.之所以是因为还如果那么 D.虽然但由于又也甚至 4.B(全句是假设为了某一目的而采用某种说法,应是假设关系,3、4句间无转折关系。)5.D 6.D 7.C 8.B 9.D 10.C 11.C(A.前说配方,后说功能,不需关联词,删去。B.“相似”与“差异”意思相反,应用“既„„但又„„”或“一方面„„一方面又”。D“过”作为助词,表曾经有,这里还不能确定有或无,应删去。)12.D 13.D 14.B 15.C 16.A(B.“否则”应删去,C.应将“由于”改成“由”,D.“对于”应删去。)17.D 18.B(A.“在„„中”应改成“在„„上”,C.将“对”改成“把”,D.将“而且”改成“并且”。)19.A 20.D 21.C 22.B(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删去“所以”。)23.D(A.“事先”与“稻谷入仓之前”重复,二者只能取其一。B.“却”应为“反而”。C.“因而”应为“因此”。)24.D(总体是转折关系,其次为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