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趣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趣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010012期作者/本文总字数:1568字
扶余县第一中学 冯雅华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出发,寻找规律,再用实验去验证规律。因此,它要求学生必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实事求是,不靠主观意识去猜测、捏造。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以学习物理概念为例:
物理概念是集中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物理世界的奠基石,正确的形成科学的物理概念是把握和运用物理规律及其理论的前提和基础,是探究、分析和解决物理新问题,选择物理定律和公式的过程,就是运用一系列物理概念在头脑中进行思索而建立的,它反映的是物理过程中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加强物理概念教学,是学生把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键,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
例如学习“磁通量”这一概念时要注意对其进行多方面的理解: 1.磁通量的意义
2.对φ=BS中的面积的理解 3.对磁通量的变化的理解
4.定性分析和判断磁通量同时要考虑磁通量的定量计算。
抓住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形成一种意识:要做研究必须严格,一丝不苟,尊重现实,来不得半点虚假,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形成认真、严格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认知、情感、科学方法、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物理学习
课题教学活动要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对学习充满信任和理解,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使学生较为自由和灵活的进行自我追求,自我想象,自我创新。由学生自己在解决实际物理问题中,建构知识基础,他们通过查找大量信息,从中抽取信息,总结信息。这样构建起来的物理知识将是灵活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他们自己的知识,是能够灵活运用的知识。
教师在课题教学设计时,要提供适量的时间给学生提问,这样可大大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置疑诱导上下功夫,鼓励学生大胆猜测,鼓励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探索的习惯,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态度,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三、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生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能有效的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而且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引发学生好奇的物理问题情境、时空情境等。在引入新知识时,教师巧设悬念。在某一物理知识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或几个以后学习的有关悬念,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在实践过程中,问题应小而且具体,要紧密结合物理概念、规律、方法,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我们目前教学所提倡和采取的互动方式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我觉得不能忽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即展开多向型的互动方式,搭建起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渠道。合作学习也是合作能力的基础,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应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合作学习——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可把学生分成多种多样的小组,进行讨论、辩论、陈述,完成项目等,与人合作不是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而应该是更加重视和利用学生的独立思考,在合作中能担当起他所担任的角色,完成他们所承担的任务。
要使学生形成坚实的物理基础知识,发展创新思维,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注意并不断探究物理学习的新问题,新方法。一切为提高学生素质及创新能力而努力。
第二篇: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
高一物理教学组熊 亮
2010年湖北省高一年级开始进入新课程改革,作为参与本次课改的一名老师,在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的同时,试着用新的教学理念在自己所任教班级内实践了半学期,现谈谈自己对在新课改下物理教学的一些感悟。
一、教学目标理念新
新课标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高中物理新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 中为了更好的体现三维目标,我从“重的物体下落的是否比轻的物体下落的更快?”这一问题引入,然后通过实验及“落体运动”的研究中历史上的几个小故事展开,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其运动规律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认知的一般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的方法,最主要的是教师有意识的对伽利略等伟人的介绍在情感和价值观上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重新合理安排
高中物理难学,是我国高中学生的共同呼声。而其中原因之一就在初中与高中内容衔接中出现的一个“台阶”上。对此问题,新课程在内容安排上更为合理。例如人教版新教材的《必修一》在绪论之后,是先安排运动的描述,接着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最后才是力与牛顿运动定律。而旧教材的第一册是绪言,之后就直接进入到力的学习,然后学习直线运动,接着是牛顿运动定律,再接着是物体的平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力对于此时的学生过于困难抽象,而先安排运动的描述这一章,比较简单且与学生过去的学习经验相近,学生能比较好的掌握这一章的内容。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对物理的要求偏低,这就有可能导致学生一上高中就接触较难的力学部分而使得学生觉得物理太难,失去了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而新教材的安排,就避开了这个问题,它给我们的最大感觉就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步步登高。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乃至整个科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新课标中没有像以前对高中阶段物理实验的内容和数目作硬性的规定,只是强调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探索精神,在三维课程目标和实验的技能技巧上要达到的要求,在教材中也没有具体安排实验板块,而是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实验的形式穿插在平时的教学中,并用探究性的实验代替代替以往的验证性的实验。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在潜移默化中把实验的重要性深入到学生的心目中。因此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上有更大的自由空间,但也提高了对教师要求,比如在探究性实验中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很难控制,不但要控制讨论题目的数量和难度,还要实时控制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控制好讨论的时间,更要把学生会提出来的问题考虑的更全面。一但控制不到位或疏于控制,教学内容将
难以完成,实验目的也将难以达到
三、教学过程中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对话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提倡“启发式”、“以学生为主体”等多种理念,这些理念也早已深入人心,而新课程也正是继承并加强了这些优秀的理念提出“探究性教学”的思路,以探究为平台加强师生间的对话。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和主体性。而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
所以我觉得在对话中教师要注意做到: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新课改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
1、新的教科书对学校配件的要求较高,而我们在短期内无法实现。
学校本身器材不配套,有不少教材上要求的仪器装置没有办法演示给学生看。例如瞬时速度的测量装置—光电门,学校没有这种器材。学生仅仅通过看书本上的图片,基本上没有办法理解光电门测瞬时速度这个原理。
2、许多需要掌握的配套内容教科书上没有。
如在讲到“速度和加速度”时,仅仅介绍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却没有讲到平均速率。而平均速率是很容易和平均速度弄混的,学生很会认为它是平均速度的大小。教材中可以明文给出。这内容在教材中不出现,而配套练习的题目中却常常看到,可见平均速率的掌握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3、配套练习的错误率较高,难度偏大。
教材的变动较大,导致教辅资料跟不上,教材却是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在更新,但教辅材料中题型的老化,没有看到新课改的理念,因为现在的学习仍处在并较长时间将处在应试教育阶段,所以只从课本上学习新知识,没有好的教辅资料练习学生还是很难适应这样的学习,考试成绩很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教材对实验要求提高了但教辅资料没有体现出来这一点,所以更需要配套的教辅资料来改变这一部分空缺。等等。
总而言之,我想我们此后会努力克服困难,以新课改理念为思想,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进行的自我调节性思考,使自己不断成长,促进自身教学风格的形成。建立起以校为本的教学资源体系,努力在不断的磨砺与创造中迎来新课改的成功。
第三篇: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
辽宁省东港市第一中学 邓庆国
辽宁省普通高中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一年多了,曾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曾有过无助的迷茫。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一、新课改的作用
曾经有老师问我,她写论文时,想用素质教育这个词,这个词是否已经过时了?我回答:素质教育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几个月前,《中国教育报》还专门对当前的素质教育进行系列讨论。应该说:我们现在正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期,提高全民素质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教育部长周济曾经说:现在我们说应试教育的倾向还是比较严重的,中小学生的负担确实比较重,这是事实,但不能说现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现在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应该承认,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总的质量还是好的。
那么,新课改就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推动力。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我设计了一个物理插图来说明这个过程。图中含义:
①图的外观含义:这是用物理图来说明我个人认为的当前我们所处的位置,即:正处于过渡期(斜面上),而新课改正是促进过渡的推动力(牵引力)。
②过渡期太短,势必倾角过大,则自身阻力就越大。
③新课改的推动力与内外阻力合力的大小关系,又决定着过渡的进程。④小车代表“教育”还是代表“教师”、“学生”,你感觉是什么就是什么。⑤还有其它什么还以,你可以自己继续分析。
本次新课程改革是经历了3年研制,征求了包括50多名院士在内的社会各界意见的改革,经过了从2001年9月份以来的实验,所以有专家认为,其意义不亚于1977年恢复高考。所以,教育部马司长说:“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世纪的中小学教师必须接受新一轮课改浪潮的洗礼。”
二、关于新课改的课堂教学
有些现象看似体现新课程、新理念,但表面的热闹精彩掩盖不住教育背后的空虚乏力。尊重学生,教师就只能是对学生说好话吗?挫折教育就不是素质教育了呗?自主学习就等于学生自己学习?合作学习岂止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这么简单?难怪有教师抱怨采用这种新教法,教学效果反而不佳,原因就在于此。真正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下大气力,进行研究、设计。下面就课堂提问为例,介绍一下我的认识。
1、不当的课堂提问
就拿“互动”来说:师生交往和互动是学生通过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引起原有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的过程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形成“学习共同体”。
课堂上师生互动,应该说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但在听有的老师互动课时发现,有的老师认为,课堂提问多了,就是师生交往和互动了。暂且不论是否片面,问题提出的恰到好处也行,可是很多提问都属于无意义的提问:一问即答,一问齐答;什么都问,学生乱答;边讲边问,自问自答;填空式提问,接话式回答;暗示性提问,顺应性回答;指令性提问,判断性回答。例如:“电荷的运动情况是什么呀——哎——向右的”,在这句话中,学生没有任何人回答,老师只是“自作多情”;解这道题需要用万有引力——定律;讲解完选择题,得出答案后问,这个题应选择什么呀;对不对;会不会等。
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千万不能只追求表面,要防止盲目追随一哄而上的不良现象。否则还是穿新鞋走老路,甚至新鞋穿不上,老路走不畅。
2、提问要有指向
兴趣性提问:往往用在教学的开头,或在教学关键环节。联想式提问:教学过程中遇到理论、观点方面的问题。类比式提问:用于学习新概念、新知识的推理过程中。悬念式提问:往往用在教学的结束,给学生留下悬念。
迁移性提问:教学过程中遇到难点或困惑,用知识迁移去解决。猜想式提问:往往用在引课或某种规律性问题。
发散式提问: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可用在引课或课的结束。反馈式提问:某一个教学段的完成或某一个教学环节的结束。挑战性提问:教师见机行事,引导创新思维。
3、关于新教材教学中的提问
有时教材中也涉及了问,但我们如果真正提出问题,反而效果不好。如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四节自由落体运动(P45)中的说一说:
学生都知道在空气中下落有空气阻力,如果这个问题老师问的肤浅,则没有必要,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老师问的太深,又没有必要。所以正常授课时,我只是通过演示,来让学生感受的。
而还有的,如果在增加一个或几个问,效果会更好。如必修(2)第六章曲线运动第三节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中的实验:
这个实验在做之前,先让学生考虑(增加一个问):怎样观察两球同时落地?可采取兴趣性提问、猜想式提问、挑战性提问都可以。在本节实际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进行讨论的方法来进行的。
再如必修(1)第三章第2节弹力中演示:
还可以提问:用力压桌面时,光点位置是向上还是向下变化?兴趣性提问;悬念式提问;猜想式提问;反馈式提问都可以。学生回答的正确率不超过1/3。
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不变的方程式,更不能呈现僵化的程序,而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型。只追求僵死不变的教学模式,永远找不到课堂文化。
三、关于新课改的实验教学
1、考纲上的不同之处
以往高考物理考试大纲中的实验部分,在新课改的物理(或综合)考试大纲中改为实验与探究,具体要求也不同。
以往物理考纲实验要求:能独立完成“物理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新课改物理考纲实验要求:能独立完成“物理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划线部分为不同之处,主要是强调了设计和探究。
2、重视实验的设计和探究 必修教材中明确的探究课: 必修(1):第二章第1节: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第四章第2节: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必修(2):第五章第2节: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
第五章第3节: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 第六章第3节:探究平抛运动规律
必修教材中有部分内容也可以设计为探究课,如:必修(1)第三章第4节力的合成中演示变探索等。
关于探究实验,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也是轻车熟路的,这里不再多说。
3、重视实验的实践体验
如:必修(2)第六章第1节曲线运动中的做一做:
有人说:“这么简单的概念还需要体验吗?”体验不只是为了理解知识。这一过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解决许多更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有这种意识,意识是难以通过“讲知识”来形成的。
类似内容还有:必修(1)第二章第4节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做一做(测定反应时间);以及必修(2)第六章第7节做一做(向心力和半径的关系)等。
4、创造条件做实验
实践证明,成功的演示胜过千言万语。所以,我们要尽量用实验说话,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效果非常理想,特别是在高一阶段,对于衔接初高中物理有很大的帮助。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实验外,还有:
必修(2)第六章第2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的演示:(用日光等管装清水和蜡块)
必修(1)第三章第2节弹力中演示:(用激光笔代替光束)5、2007年高考试题中的实验题
今年理综全国卷(1),也就是我们辽宁省理综试卷的实验题,第一题是示波器,很多学校没有复习,致使学生本题得分较低,还是重视实验好,特别是学生能亲自动手做,那么就不会忘记,这就是刚才所说的重视实验的实践体验。
关于示波器,“3+2”高考时曾经考过一次,最近一次出现在2003年江苏高考物理题中,试题如下:
(6分)图中为示波器面板,屏上显示的是一亮度很低、线条较粗且模糊不清的波形。
⑴若要增大显示波形的亮度,应调节_______旋钮。⑵若要屏上波形线条变细且边缘清晰,应调节______旋钮。
⑶若要将波形曲线调至屏中央,应调节____与______旋钮。
还有:今年理综全国卷(1)第二题是借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验证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实际就是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变化,这也告诉我们,新课改的实验应该重视,特别是探索性实验否则很难适应以后的高考,至少中等以下的学生(题略,以下同)。
北京综合卷实验第二题,网上评价很高:尽管是在用笔、用纸去考实验,但还是把认真做实验和敷衍做实验区分开,要把做过实验和没做过实验区分开来。实验是关于“小车在斜面上运动”问题,实际上还是“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结合。
演示实验也要上考卷,今年北京综合卷实验题第一题,就是一个关于阴极射线管的演示实验。
新课改的教学演示实验要尽可能地做,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当然本题还是比较简单的。
江苏两个实验题都具有探究性,没有照搬课本上规定的学生实验,但使用的仪器和方法又是学生学过的。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该能较好地应付。
四、关于新课改的重过程教学
新课程中实施教学思路的体会,首先就是重过程。也就是说:重视学生自主经历某种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例如观察、实验、解释、分析、概括、交流等)。通过该活动,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体验,形成意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1、为什么重过程
在具体过程中能理解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
在具体过程中学生能获得相关体验,增强相关的意识。意识是很难通过灌输来达到增强目的的。
方法,通常表现为解决问题的程序。理解某个方法不等于能掌握、运用这个方法。掌握和运用需要通过一定的过程来实现。
学生的能力是在相关行为中提高的,学生经历某一过程的行为为培养和发展相应能力创造了条件。
2、怎样重过程
下面就对新教材的两个教学过程进行分析,看应该怎样重知识。例1:关于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
①列举旋转砂轮上的火星、旋转雨伞上的水滴沿圆周切线飞出的事例;②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③讲解有关例题,布置有关习题。
新课改的教学过程:
①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②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
③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
④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
⑤体验:“做一做”——做一个显示抛体运动速度方向的“飞镖”。以上教学过程包括了:“提出问题——实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体验”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例2:关于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
①分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向心力作用;②实验得出:向心力的大小跟质量、半径、角速度都有关系;③“可以证明”,向心力的大小等于F=mrw;④从力要产生加速度导出向心加速度意义和公式;⑤阅读材料: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⑥做一做:感受向心力。
过程分析:以上过程中的实验装置比较复杂,难以作为学生实验,而且力的大小的呈现比较间接,不易形成直观认识;证明过程也只是四个字:“可以证明”,学生没有经历这个过程,虽然作为阅读材料给出了公式的推导,但难以落实;只是在最后做一做中,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
新课改的教学过程:
①用一定的篇幅,设立小标题,进一步明确“速度变化量”的概念。
分析:向心加速度难点在于ΔV,正确认识圆周运动的ΔV作为以后过程的基础,这里又作了进一步强化。
②通过五个步骤说明ΔV很小时匀速圆周运动的ΔV指向圆心,引入向心加速度。
分析:把对ΔV方向的分析分为五步骤,减小台阶,降低坡度。③给出向心加速度,在“做一做”中让学生尝试自己进行推导。
分析:ΔV问题解决了,推导只是数学问题,放在“做一做”中,兼顾学生的差异性。
④通过实例引入向心力概念,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向心力公式。分析:至此,学生获得的是完整的向心加速度概念。⑤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公式。
分析:圆锥摆实验装置简单,能够当作学生实验来做,也是一个应用知识的实例。
⑥做一做:体验在线速度和角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分析:通过体验来认识半径和向心力的定量关系,强化实践意识。以上只是从几个侧面,说明自己对新课改的粗浅认识,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还要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使我校的新课改工作能够顺利地向前发展。
(本文由丹东市教师挂牌培训讲话稿整理而成)
第四篇: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赵妍
以前我们课堂上讲得多,学生活动的少,缺乏个性教育,强调学科知识,忽视学生情感体验,重视知识结论,忽视知识过程。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这些教学现象得到了改善,但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是有些问题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要注意为学生创设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有的教师把一些教学上的方法不加筛选的用到课堂上,为了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整节课让学生搞活动成了活动课;有的为了突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不管有没有必要,一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有的为了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把讲授、提问、集体回答、小组讨论、师生交谈等方式全搬到课堂上。英国著名的教育家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要研究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为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方式,把有探索价值的并且学生有能力探索发现的内容,尽量让学生去探索与发现,而那些毫无探索价值与意义的内容,或者即使有探索价值,可学生根本无能力探索的内容,应考虑采用讲授法。要根据不同的课,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为学生创设灵活的教学方法。
二、要注意重视学生的参与活动
教师首先必须要从数学结论的教学转变为数学过程的教学,把数学每一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充分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不是一堆死东西,而是由一个活生生的问题组成的。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感知知识的发生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解思考的全过程。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参与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教学中: 一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便架设“认知桥梁”;二要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建构过程,不仅知其结果,还要了解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
三、要注意重视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对教学环节作出精心预设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认知起点,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预测。在上述片段中不难预测整十数加减法如果不教绝大多数学生也能计算。如果学生能计算出结果,我们就应该顺势引导,让他说一说是怎样算出来的,然后再让其他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评价,很自然地理解算理算法。我们应直面学生的数学基础,学生会做了,是不是会说了,会用了。“学生都会了我教什么”简短的一句话值得我们思考啊!
四、要注意让学生的思维在预设和生成中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期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在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随时捕捉动态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高超把握教育过程,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活泼有趣、充满生机。
五、要注意有课程开发意识。
教师是教科书的实践者、开发者和创造着,新课程强调教材对地方的适应性和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具体地域的实际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和数学信息,充分挖掘、利用“全班学生”及周围环境中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同时也就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数学学习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六、要注意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即时评价。
课堂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的过程,它主要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它简洁而高效,并逐渐摸索出一些即时评价的方法:
1、即时评价语言应力求简洁、准确,指向性明确,尽量让学生明白,从而尽快改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2、评价语言应生动、幽默,让评价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在准确、生动的基础上,教师的评价语应力求生动、幽默灵活与丰富,或给予肯定和表扬,或直言不讳,或委婉含蓄,或热情洋溢。以多彩的评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恰当评价,注意“度”的把握 教师评价必须从实际出发,把握好“度”。既要客观公正,又要具体明确,既不能一味批评,也不能无限表扬。评价时要言之有物,不能要千篇一律的语言去评价不同的学生,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到奖励、或无原则的粗暴批评都是无益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学习的索然无味,会对教师的奖励与批评产生排斥与淡漠。即时评价是丰富多彩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它更是智慧生成的,它需要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与精彩的课堂语言积累。相信只要教师在课堂中倾听,在生活中积累,在实践中反思,学生会因为你的评价而次次惊喜,教师也因为自己的评价而一次次享受快乐,那时课堂之水才会沸腾起来,升腾成童年天空中最绚丽的彩云。
第五篇: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古浪一中
郭 海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开展和深入,新课改理念的逐步落实,高中物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这必然要引发教师对教学观念的变革和对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课程标准需要新的教学理念
只有先进的理念,才能催生出先进的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六大基本理念应该贯彻到我们全部的教学实践之中。“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发展服务” 的理念应落到实处。物理教学不再是过去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简单叠加,应该是师生互教互学、良性互动、共同探讨、共同发展的新型格局。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乐于探究、便与合作的融洽气氛,启发学生质疑,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供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节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物理课,应该是“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突出体现。在课堂上,应以教师能否自始至终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实施教学,能否努力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能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能否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能否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以及学生有没有情感的体验,是否能合作交流、探讨问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机会、效果等等作为新课标下评价一节优质课的标准,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这些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其中。
二、新课程标准需要新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应该具有的特征有:
1.充分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2.重视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3.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4.创设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有效互动的情景; 5.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
6.使学生获得物理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7.关注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新课标提出的三位教学目标,要求重视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把学科思想方法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物理有其特有的思想方法,如理想模型法、控制变量法、无穷微元法、极端思维法、类比法、等效法、对称法等。因此要重视对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在启发和引导中、在探究和发现中进一步领悟有关科学原理、定律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规律,体会和掌握这些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三、新课程标准需要新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要求学生要以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新的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是:主动、合作、探究。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学生之间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探究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既可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
格。
四、新课程标准需要灵活处理教材
新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对应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教材内容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应当尊重教材,但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新处理教材。没有一个完全适合学生的教材,教师在设计具体的课程时,实际上就是在从事着一项创造性的劳动。
教师创造性的运用教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教材的灵活运用。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三维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如更换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内容等。二是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开发、制作简单的教学工具,尤其是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具和适宜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感受的教具。要最大限度的做到课程资源共享,加强集体备课,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及时挖掘,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
新课程计划的课程设置、新教材的编写,包含着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学科知识形成与发展的思想体系和实施过程的教学思想,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原有观念中的重点知识和知识结构都会发生变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这些都需要教师逐步体会和理解,才能将其思想融合到教材的使用过程之中。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
五、新课程标准需要加强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对学习物理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新课标的教材在编写中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实验: 为了加强演示实验,课本中编入的演示实验比以前的教材有所增加,对演示实验的写法更加醒目,在教材中用“实验与探究”标出,希望在教学中按照要求进行演示;“迷你实验室”侧重于学生进行动手实验,提高动手能力。为了鼓励学生多动手,尽可能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有的演示实验可以采取边讲边实验的做法,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观察现象,提高实验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课本中设了“实践与拓展”“迷你实验室”等栏目,介绍一些简单易做的小实验。既可以鼓励学生多动手,又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帮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小实验。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自己设计一些实验,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快乐学习,掌握物理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究意识,使学生全面而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