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逢简水乡---真正的文化茅庐[大全]
逢简水乡---真正的文化茅庐
我一直以为,作为水乡之最,上海的周庄应堪称代表作,可以想象得到: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他们只有几尺远的乌蓬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但如些之景,也并非江南独有,在整个珠三角地区,水乡也不少,而顺德的逢简水乡,却可媲美江南周庄。
若就其周庄布局而言,周庄是一条河涌,二边淌开;逢简水乡却是曲中有曲,周边集中了大量宋、明、清古代建筑的村落,有建于宋朝宝庆年间的明远桥和巨济桥,是其中最珍贵的古建筑,根据清咸丰年间《顺德县志·卷二·图经》记载,就庙宇,逢简就有32间,记录在案的就有水月宫、马元帅庙、侯王庙、龙母庙、圣母庙、观音庙等等;而流传到现在,著名的祠堂也比比皆是,包括逢简宋参政李公祠,逢简刘氏大宗祠,逢简存心颐庵祠,逢简宋招讨梁氏大宗祠等。不难想象,这是以宗族为纽带,别具领南特色的古村落,其文化浑厚深远源长,却少于江南文化的轻灵飘逸,如果你置身于周庄,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厶气势;它们大多有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沈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久,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
桥——架起了逢简水乡的文明与便利,如明远桥历经千年,桥下流水,清澈见底、鱼虾可见,周围全是古建筑,五六小童桥上玩耍,老人们并不怕其危险;根据顺德县志记载,巨济桥和明远桥都是宋代李仕修建造,两桥因为历代都有重修,所以从桥身上,还可以看到宋、元、明三朝的痕迹。其中巨济桥为梁式三孔石拱桥,花岗岩石构筑。明远桥也为梁式三孔石拱桥,红色沙岩石构筑。巨济桥和明远桥到了今天,还保留不少宋代印记,其中最显著的就是石狮子,其中明远桥现存十只石狮子,巨济桥就更多些,石狮子基本全部得以保留。它们都是三孔古桥;而巨济桥保留到现在的28个石狮子,实际代表天体上的二十八星宿。而二十八星宿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的主题之一。
逢简水乡有其江南水乡没有的“结庐在人境”名符其实的“大隐隐于市”,当然,并没有山林间的隐蔽保留和标榜着一种孤傲,但却有小桥流水人家,俨然成了一种美丽的意想,很美很美的!
处于都市的忙人们偶尔游游领南水乡,会使平日烦燥的心灵得到净化,试想在自己的靴踏千年的桥上,听听桥水的流水声,便如听到自己的心跳,不久,就会走进一种清空的启悟之中,流连忘返。可惜终究要返回,返回那种烦嚣和喧嚷。这种境界虽达不到古人真正意义上的天籁,但也不失是一种视觉的好享受!
我们记住历史,并非千年的景色如今还在,更多的是伟大的历史人物留下了高贵的灵魂,如巨济明远两桥背后的深远意义,更要深刻了解建桥者——李仕修。他不仅给建筑界留下桥梁的样本,给历史留下见证,更是撑起了一片文明;这位宋代庆元年间进士,他身处的大时代,正是宋代抵抗金兵入侵的时候,他是南宋主战派的代表之一。只可惜生不逢时,主战派不是当时主流,而他回来顺德退隐的时候,即1225年前后,北宋王朝已风雨飘摇,回天乏术。在逢简,当时内河涌都与大河相连,因无水闸,波涛汹涌,人们过独木桥很危险。李仕修辞官回乡后,看见河涌潮涨潮落,便担心木桥承受不了浪涛冲刷,并认为木桥也难以满足交通流量,于是,他便决定集资,修建了明远桥。之后他还连续修了巨济桥等余下4座石桥,直到今天,李仕修当年的善举依然发挥着作用,巨济明远两桥依然为村民出入服务。
终究还是要回到广州,我和朋友在踏出逢简水乡的门时我想,如果能在此处觅得一就较简单的住所,该多好啊!我们今天的住所到底缺少了什么,在我看来,是多了一份所谓现代化的繁荣与浮燥,缺了一点真正意义上对文化的包容;多了不少生意场上娱乐设施,缺了一点隐潜在河边小巷间的安适书斋,缺了一点足以使这些水乡产生超越时空适吸引力适芸术灵魂。而这些主化,这些智者,这些灵魂,现正在大都市人海中领受真正的自然意义上的“倾轧”。
但愿有一天,我能在此“庐间”重新在文化意义上走上充实。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才能在人格方位和地理方位上实现双相自立。到那时,风景旅游和人物访谒会溶成一体,“梨花村里叩重门,握手相看泪满痕”的动人景象又会经常出现,整个华夏大地也就会铺展出文化座标上的重峦叠嶂。
文章来源于: 阅微堂-华人的文化咨讯阅读平台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畅游 逢简水乡 活动策划书
逢简水乡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逢简村是保护较为完整的极富岭南民俗民风和岭南水乡特色的村落。现有石桥30多座,环村的水道长达20多公里,错综复杂。村里70多间祠堂得以保留的尚有17间,最早的建于1418年;百年以上古屋15栋,百年古树10多棵;明清两朝该村先后出过10多位进士,在光绪年间,更传出一门8秀才、一家3进士的佳话。
于6月9日,畅游自行车协会将组织同学们骑自行车到杏坛逢简水乡游玩。
一.活动主题
体验文化感受生活
二、活动意义
1、让更多的人感受当地的文化,融入大自然。
2、拉近大学生之间距离,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沟通能力,增进友谊。
3、宣传自行车文化,体验自行车运动的乐趣,锻炼意志,舒展身心。
三、活动要素
活动对象:全院师生
活动时间:2012年6月9日
活动地点:逢简水乡
主办单位: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畅游自行车协会
四、活动形式
骑自行车
秘书部:统计参与者、工作人员名单人数。
维修部:出发前检修车辆,准备好修车所需要用的工具、用品、零配件
医疗部:提前准备好用于皮外伤的药物,以备不时之需。文体部:确定路线和路况
宣传部:提前一个星期在各宿舍宣传栏贴宣传单宣传,提前做好
活动当天的宣传海报、活动主题的标语。协会各成员利
用qq、飞信向周边同学宣传。并准备好活动当天要用到的相机。
六、活动注意事项
1、一切必须听从活动负责人、工作人员或组织人员的指令和调度。
2、所有人一律靠公路右边行使,且尽量往右靠;有单车行道必须走单车行道,没有则尽量不要超出公路右边的第一条界线。不得并排骑车(除工作人员)。
3、参加活动时注意卫生和形象,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遇不许拍照景点则不应拍照。
4、5、绝不允许有任何有损学校、协会形象的情况发生。如活动中途有事须离开退出活动,必须跟活动负责人或工作人员说明清楚并签名登记。
6、参加活动应尽量配合工作人员开展工作。
AA制(每人大概20元)
八、宣传方式
1、到饭堂、各宿舍宣传栏张贴传单
2、在协会微博公布活动消息(协会微博:顺职院畅游自行车
协会)
3、在各Q群发布消息
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畅游自行车协会
2012年6月9日
第三篇:逢简水乡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逢简水乡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乡土地理调查活动
学校:杏坛中学 班别:初二(2)班 指导老师:廖淑清老师 组长:苏思韵
组员:苏思韵,黄园建,陈海文,黄锦姬,胡秀华
一、调查目的
逢简,是顺德的一大景点.冬季落日下的桑基鱼塘田田,春季朝阳下的鲜花小草朵朵,夏季绿荫旁的古桥座座,秋季残阳下的祠堂所所,都无不显示着她的古镇气息,作为杏坛的一大旅游资源,有“小周庄”之称的逢简,其开发潜力,值得令人探究。
二、调查方式:
1.实地考察 2.网上查阅资料 3.访问有关人员
三、成员分工:
1.全体人员到逢简实地考察 2.苏思韵访问有关人员。3.黄园建,陈海文笔录调查过程。4.黄锦姬和胡秀华手写报告。
5.苏思韵和陈海文将报告输入计算机,作最后排版。
四、时间按排
1.4月11日实地考察。
2.4月18至19日上网收集资料。3.4月25至26日写报告。4.5月2至3日将报告输入电脑。5.5月9至10日最后修改。
五、调查报告
(一)杏坛逢简的地理位置
逢简位于杏坛中心的东北方。顺德交通方便,其中105国道经过顺德,其各镇公路建设也是比较好的,从大良可以从大良乘坐281公车直接到达杏坛车站的,并且其它地方的要自驾游杏坛也是非常方便的,目前各旅行社也有杏坛逢简这些旅游路线,近两年来,逢简的游客也逐渐增多
(二)、逢简主要的旅游景点
1、桥文化——逢简的桥
杏坛是水的世界,有河必有桥,因桥成街,桥桥相望,为这岭南水乡增添无穷魅力。杏坛至今仍保存着建自宋明、清代的石桥14座,最值得一观的有三座。坐在当地老人的船上游览,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穿桥过洞,欣赏“碧梧”汉代古街、古老的锅耳屋、石板路,颇有情趣。
⑴巨济桥:先让我们小组带领大家欣赏巨济桥吧
巨济桥是逢简古桥中颇负盛名的.它于宋代开始修建,由李仕修主持修建.该桥为梁式三孔石拱桥,花岗岩石构筑。全长24米,顶宽4.45米,高4.1米,两边栏杆各有望柱十四条,柱上个有一只精美的石雕狮子.这座桥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它的石阶较宽,一部难以跨完,通常要跨一部半,因此,它又有一个名字叫做“步半桥”。(2)明远桥
它是顺德文献中有记载的最早的三拱石桥。该桥为梁式三孔石拱桥,红色沙岩石构筑。全长24.8米,顶宽4.7米,高4.5米。桥拱为纵联砌置法,桥栏华板刻有各种花纹图案。两旁望柱各十四条,柱头雕石狮一只,现仅存十只。桥两边不设石阶,人畜通行无阻。
(3)“金鳌桥”
位于顺德市杏坛镇逢简乡村口。单孔石拱古桥。桥虽不长,却也别致。整个桥身用红色石料建成,上面用篆书刻出“金鳌”二字。这就是传说中康熙皇帝赐建的“金鳌桥”。于民国时进行过修复。四周的古榕、芭蕉、农舍与古桥相映成趣,颇有味道。
这座金螯桥是紫禁城里的复制品。原来,逢简水乡在古代有一位出名的老师,他在皇宫里作一位太子的老师。这位老师很羡慕皇宫里的桥,但作为老师是不可以在皇宫里到处走动的。于是,有一次,他就肚子痛,于是太子就很着急,急忙背者老师走进自己的住所,他就这样亲眼金螯桥。当时皇上知道这样,他就批准老师在自己故乡造一座一样的桥。桥身为红岩石制作,当时平民百姓是不能这样做的,除非得到皇帝的批准。老师回乡后就造了这么一座。
2、逢简的祠堂
散发着书香的祠堂、私塾蕴涵着逢简村久远的文化底蕴。据记载,逢简村早在唐朝就已建成村。从村民的家谱中查到,这条小小的村落,出了不少进士和举人,至今,一户村民家里出了8个秀才的故事仍被人乐道。
由于读书发家的人多,杏坛逢简村留下来的祠堂、私塾和古老大屋也特别多。村里的大小祠堂有70多间,其中多数为明代风格的,不久前村里还修复了一间有600多年历史的刘氏祠堂。
走在祠堂里,几个小孩正在麻石铺就的天井里嬉戏。两株50多年的鸡蛋花树散发着悠久的芬芳。阳光静静地洒在庭廊街舍上,精工细雕的木梁、花窗述说着古老的传说。
(三)当地民歌特色——咸水歌
坐在当地导游的船上,导游不时来一段咸水歌,无不体现着浓浓的水乡情怀,“小桥”,“流水”,“人家”。
咸水歌是渔民操广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渔歌,又称“白话渔歌”,主要流传于中山、珠海、番禺、顺德、东莞、等地。
(四)、黄妈妈私房菜
这是到逢简所必须到的地方。黄妈妈私房菜座落于离逢简市场约1公里的地方。这所房子设计独特,堪称豪华。我们小组来到这所房子时,都无不被这所房子所震撼。虽然我们小组没有机会进入去饱餐一顿,但你也可以从我们鼓噪单调的文字中想象一下它的气派。这所房子有着像西方宫殿一样的盖顶,上面有一根金色的避雷针。四面绿树环绕,高高的“城墙”挡住了人们的视线,却挡不住人们的想象。门口用金灿灿的大字写着“梁宅”,不禁让人想到坐在如此华丽的房子里饱餐的情景。
2006年7月16日,黄妈妈端出亲手制做的八宝酿鲮鱼。广东顺德退休教师黄少根女士,在2006年顺德首届私房菜大赛中,以一道精心改良的顺德传统名菜“八宝酿鲮鱼”一举夺冠,被誉为顺德民间厨王。之后,黄妈妈打开家门,办起“黄妈妈金牌私房菜馆”,吸引了海内外的食客。因此,黄妈妈私房菜已成为品尝逢简美食的好去处了。
(五)逢简所存在的一些不足
1. 交通不便:逢简现还没有公交专线到达,不方便游人来访。2.周围建筑物虽然很有古典味道,但已经陈旧失修,政府应拨款重修 3.没有宾馆之类的供游客住宿的地方。旅客游玩后要出市区才能有地方休息。
4.没有专业的纪念品销售场地,旅客来游没有特产带回家。
(六)我们的建议
为了水乡逢简有更大更长久的发展空间,我们要继续努力!我们小组对逢简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希望逢简水乡将有一天,成为杏坛的真正品牌.1.河涌污染得到整治,打造了一和响当当的“水乡”品牌。2.逢简可以多建设一些像私房菜馆一样的私房旅馆,让外地游客能亲身体验水乡生活
3.加大纪念品销售场所建设。游人到水乡游玩,固然希望可以带一些纪念品回去,所以纪念品消售应该会有很大的市场。4.古建筑已经陈旧失修,政府应拨款重修,这样可以刺激游客来访。5.加强爱护环境的宣传,加深村民的保护环境意识。6.完善交通网络,方便游人来游。
(七)活动感言
苏思韵:“了解到逢简的水乡文化,增加对水乡文化的理解,也认识到环境的变迁对水乡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的影响,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水乡在人们的破坏下已变形,希望人们都可以认识
到清洁的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从而保护环境,爱护水乡逢简。”
黄锦姬:“目睹了“杏坛水乡”的美貌,逢简的历史,从那斑斑的石板上,聆听着它曾经作为无数人的踏脚石;从那瑟瑟的秋风中,吹拂着它曾经的历史。隔着柳树,我看到了那名胜的悠久历史以及散发出悠久的不散风采。水清澈可鉴,鱼儿科真找到了好归宿;成群结队地嬉戏,石子为水划开了一道水波的痕迹。这水养育了一代代的逢简人。“黄妈妈私房菜”,这掘起的餐食饮业是逢简最引以为傲的其一,每一个历史文物都见证了当时的场景,为之可想起当年每一位村民的团结。“
陈海文:“美不胜收的景色,掀开了历史的潮流,水、景养育了一代代的儿女。丰收的季节,我看到了村民的朴素勤劳。天空的白云,蓝天,绿树,给了我一片思想的无限境界。在那蓝色的想象中飞翔,在思想中流下一片盛秋的季节。”
黄园建:“我见识过溪水的清澈,却不及河水的清澈。从水乡中,一切全皆在眼底,我领悟的道理和了解的见识数不胜数。一切皆在心中。
胡秀华:“与水乡亲密接触,看见了许多“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时留下的历史文物,更对逢简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更欣赏了美丽的风景,可谓是大饱眼福,令人惊叹的还有那棵古树,听说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这棵古树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见证了一代代逢简的成长,历经了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不倒,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美丽的象征。
第四篇:什么是服务文化的真正内涵
进入21世纪,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逐渐被人们所认同。新型的企业文化应该是怎样的?它应具备哪些要素和特点呢?从目前行业内外众多人士的研究探讨来看,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市照明管理所的企业文化应能充分体现“服务文化”的魅力,并以此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市政行业的企业文化应以“服务文化”为主体,以“服
务文化”推进企业文化的构建和实施。那么,如何推行“服务文化”建设并体现其魅力呢?结合实践特作如下阐述。
“服务文化”的构建是一门科学,是企业全员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着眼于产品的特点,按照“服务文化”自身规律的要求,遵循其基本原则,精心策划设计,坚持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构建独具特色且具有竞争力的“服务文化”。
打造“服务品牌”是推行“服务文化”的基础
美国著名的营销专家拉里·赖特说:“拥有市场将比拥有工厂更为重要,而拥有市场的唯一办法是拥有占统治地位的品牌。”市政照明所的产品绝大多数是以维修的形式体现的,产品的品牌形象只有通过优质的服务才能传递给广大百姓。因此,可以进一步说:“优质服务是照明管理建设的重要条件!”前几年,照明管理所就推出了承诺服务制度,对维修班组的工作时间和质量上进行了约束。为保证市区道路小区的亮灯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期,照明管理所江东分所推出了“创建市级青年文明号”的活动,在工作保质保量的基础上还要参与公众事业,多走进社区提供爱心服务。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具体行动正是以自身实际行动推进企业“服务文化”建设的具体表现,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坚持“用心服务”是推行“服务文化”的宗旨
服务贵在“用心”,“用心”可以使照明管理发现不足,为百姓排忧解难,使之感到方便、舒适和满意。“用心”就是一种较高境界和实实在在的“服务文化”。前一阶段,因为城市用电紧张,照明所在保障道路照明的基础上关闭了许多场所的景观照明。结果许多市民反映在公园广场没有了照明设施影响了中老年朋友每日的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在接到投诉之后,照明所相关部门的员工立即到实地勘察,发现现场的照明设施因为线路原因无法正常开启,经过讨论随即对照明线路进行改造。三伏天工人们冒着高温,抢时间终于在最短时间内将线路进行了改装。晚上公园广场恢复了照明,百姓又可以在广场上活动了,工人们虽然辛苦,却赢得了老百姓的啧啧称赞。推行“服务文化”、坚持“用心服务”的宗旨,“服务文化”的魅力就自然得以显现。
确保“诚实守信”是推行“服务文化”的根本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立世之本,同时也是一个企业的发展之基。诚信作为一种文化,亦是推行“服务文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承诺服务的推出就是典范。具体内容有:
1确保全市路灯亮灯率在97%以上;
2、接市民来电来信2天内修复黑灯;
3、线路及控制箱故障24小时内排除;
4、照明设施被撞或被盗,接报后30分钟内赶到现场处理,修复期不超过7天。
在实行的几年时间里不管是刮风下雨再苦再累照明所的员工始终坚持。白天顶着烈日排查线路故障,晚上坚持将市民举报的黑灯一一修复。有时因为工作条件的限制,在雨天考虑到安全因素,维修工作暂停,但是照明所的员工把百姓的需要视作最高指令。雨天小巷内线路故障一段不亮,造成市民出行不便和安全隐患,照明所的员工冒雨坚持赶往现场将险情排除。诚实守信感动了百姓,充分展示了“服务文化”的魅力所在。
做到“服务到家”是推行“服务文化”的保证
“服务到家”不仅仅指服务到家庭,还包括将服务工作做得“到位”的含义。照明维护工作就应该做到“服务到家”,这正是推行“服务文化”并显示其魅力的重要保证。福利院的照明设施虽然不属于我所管辖范围,但是在几次献爱心的活动中照明所员工发现福利院内的照明设施老化故障现象比较严重,给福利院里孩子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而且福利院因为条件所限长时间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于是照明所海曙分所的员工们专门抽出休息时间调动工程车来到福利院,对院内的照明进行维修翻新,进过一天时间的加班加点终于把福利院的老大难问题解决了。
追求“百姓满意”是推行“服务文化”的目的当然这个“百姓”不光是狭义的,他还包括了整个城市的形象。作为市政企业不但要百姓满意,还要在改善城市面貌上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的工作还需要多方面的改进,让老百姓生活在这个城市中安心、舒心、开心。这才是服务文化的真正内涵。
第五篇:塘栖水乡文化调研实践报告
塘栖水乡文化调研
实践报告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会计学院
“入栖三分”暑期社会实践小队
一、实践目的:
塘栖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塘栖水乡古镇在明、清时曾被誉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镇区在京杭大运河沿岸,到解放初还存“三十二爿半桥、四十七条半弄”。解放以后,虽然历届政府在古镇保护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一直没有很好解决城镇发展与古镇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造成了一些传统地区风貌环境的严重破坏,在新旧城镇发展轴的交汇处,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交织,形成了混杂、凌乱的街市空间,古镇风貌和文脉不能得到很好的延续。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运河文化形成了塘栖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五十年代开始至七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市建设中,一些过街楼和弄堂都已拆除,现存的遗迹尚有广济桥、乾隆御碑、太师第弄、郭璞古井、水南庙、栖溪讲舍碑、塘栖廊檐等多处。历史遗存不能再破坏,应该修复,采取“一保护,二修复,三开发”的方针。
本次实践选取了杭州余杭的塘栖镇作为调研对象,全体成员前往塘栖古镇进行实地走访,参观历史遗迹,采访当地居民,目的在于感受塘栖的历史文化内涵,了解塘栖古镇保护与开发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塘栖的发展做出建议。
二、实践内容:
时间: 2011年7月6日 至 2011 年7月12日 共 7天 地点: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
参加人员:“入栖三分”暑期社会实践分队全体成员
(一)参观江南水乡博物馆,了解水乡风俗文化
1.七月六日
主要参观了江南水乡博物馆,了解水乡的一些特点和情况,由此从共性着手,以便以后几天可以更好的了解塘栖的特性。
一位专门研究塘栖古镇文化的专家丰国需先生带领我们参观了江南水乡博物馆,在介绍中他说道,江南古镇的共性是由水而生,往往是在交通发达的地方会形成繁华的集镇,由此产生名镇,而塘栖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塘栖因为处于京杭大运河的干流上,北来的船只到达塘栖以后再到杭州有一天的行程,如果不在塘栖停歇就赶路,往往要赶夜路,于是塘栖就变成了前往杭州的船只中途休息、补给生活用品的地方。各地的商客在此地休息,做些商品的交换和文化的交流,随着人流的增多,本身只是个小镇的塘栖开始繁荣起来,周边的商贩开始集聚,由此形成繁荣的集市,贸易的内容和数量也开始增多,塘栖逐渐地壮大,慢慢变成了京杭大运河上一座繁荣的古镇。
而随着时间的变迁,陆路交通的不断发展,河运开始逐渐衰落,船只的往来开始减少,这使得塘栖的商业受到巨大的影响,开始逐渐走向没落,到最近几年运河再度开发以前,塘栖都是处于一种比较衰败的状态。
进入江南市镇厅,首先看到的是清末塘栖镇的模型,与乌镇周庄家家户户门前的小桥流水不同,塘栖由一条宽阔的大运河分隔南北,正是这条运河带来的繁荣与大气使塘栖曾名列“江南十大名镇之首”。继续参观,我们看到了旧时塘栖镇的廊檐、美人靠、船鼻子、马头墙,还有情景再现的街市上密布排列的布店、梳子店、药店、南北货等,当走到茶馆边上时,丰老师告诉我们水乡人的生活闲散安逸,孵茶馆是古镇的一大特色,乡下的老农大多有喝早茶的习惯,一大清早他们会拎一篮刚收摘的蔬果,朝茶馆店门前一放,便顾自入内喝茶,有卖无卖随意。对古镇的生活情景大致有所了解,我们又前往参观水乡风情展厅,在这里我们了解了手工丝织,“十里红妆”的婚嫁场面,孩子满月“抓阄”,端午赛龙舟、舞狮、滚灯、社戏等水乡风俗文化。
在参观当中,丰国需先生给我们讲了水对人的习性的影响,比如近水的人脾气就会比较好,喉咙比较轻,说话习惯轻声细语,而靠山的人说话往往比较大嗓门,说话感觉像是吵架,于是有了“宁和塘栖人吵架,不和绍兴人说话”一说。同时,由于经常做生意的关系,塘栖人说话也特有人情味,小孩称呼爸妈的朋友都叫“好爸爸”或“好妈妈”。而在饮食上也会有一些差别,水乡往往会比较富裕一点,于是在饮食上面也会更加精细一点等等等等。
这一天我们对塘栖的情况有了大概的了解,同时丰国需先生也对我们的研究方向做了一些指导,让我们尽可能从运河入手,因为塘栖是因运河兴而兴,也是因运河衰而衰。
(二)探寻塘栖的历史遗迹,感受深厚文化积淀
2.七月七日
我们来到了塘栖古镇,进行实地的考察和了解。
塘栖古镇在几年前受到过一定破坏,现在正处于修复期,因此可以寻访的古迹并不多,但在残余的一些古建筑里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塘栖作为名镇的一种繁华。
广济桥可以说是塘栖的标志,它是横跨在京杭大运河上惟一的七孔石拱桥,沿着石阶而上我们感受到五百多年来这座古桥的历史积淀。从广济桥走进水北街,正对面便是古色的店铺,街上有许多兴盛一时的建筑遗址,如水北粮站、聚昌源藕粉、耶稣教堂。此外法根糕点,粢毛肉圆,桂花糕绿豆糕,茶糕等塘栖特色小吃在这里被介绍给外来的游客,做这些特色小吃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奶奶老爷爷,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知道了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塘栖人,对塘栖充满了感情,这些糕点也是他们亲手用传统的方法做出来的,从他们满脸的笑容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在宁静小镇中生活着的人们的热情淳朴。
在桥的西侧是一条沿河长廊,长廊靠河一边有一排座椅,古称美人靠,而在前一天老先生的解说里,美人靠其实真名应当是米床,因为在古时,运河上的商客从河上岸,往往会在沿河进行米的贩卖,于是岸上的商人就在河边修筑了座椅,放置米缸,由此称为米床,而美人靠一称则是因为文人墨客的戏称,偶见美人靠
在长椅上,便称之为美人靠。
塘栖镇上还有一个江南美术馆,里面是旧时大户人家的院落,放置了汉代的一些雕刻等,另外还有那户人家的家谱等。塘栖镇上的大户人家院落有好几座,但是都已经没落了,大多显得破败,庭院里杂草丛生。
而位于塘栖古镇东侧的御碑码头充分显示了塘栖在古代有多么的繁华,乾隆皇帝御赐的碑文依旧伫立在古镇的西侧,默默诉说古镇的历史。
3.七月八日
我们参观了古镇的几条古弄,最有名的太史第,与北邻的郁家弄、沈家弄并称为“三条半弄”,其中郁家弄与太史第弄在中断又隔墙相接,形成弄里套弄的景观,这窄窄长长的弄堂便是塘栖的又一大特色,现在镇上的人们仍然喜欢在这阴凉的弄堂里过路。同时我们也从弄堂的侧门走进太史第这座古老的宅院,从古老的石门牌,大气的厅堂,精致的木雕可以感觉到这户人家曾经的兴盛。对周边的居民做了一些采访后,我们了解到这座宅子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明朝时期塘栖的名门望族,曾为塘栖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可惜一代代下来逐渐没落,令人叹息。
(三)感受塘栖蚕桑文化
4.七月九日
蚕桑文化是塘栖水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九日我们开始了对蚕桑养殖,丝织文化的了解。我们参观了塘北村蚕桑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由于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种桑养蚕已经越来越少,蚕桑生产作为塘北村一种传统技艺,被政府保护起来。我们看到田间种着成片的桑树,走进农户家里,我们看到了竹扁里的蚕宝宝,不同竹扁里展示着不同生产时期的蚕宝宝,旁边还展示着切桑叶的切叶蒲墩。走进下一个农户家里是传统的制丝工艺的现场展示,老奶奶熟练地操作着木质脚踏缫丝车拉出一筒筒的土丝,还有纺线,拉丝棉,手工织布机织布的过程。另一个农户家里是风俗展示,在与蚕农的交流中,我们了解了腊月十二蚕农们用米粉制作形态各异的茧圆(丝束、元宝、龙蚕、桑叶等等形状)来供奉“蚕花娘娘”;正月初一早上蚕妇扫地必须从门口往里扫,俗称“扫蚕花地”;还有每逢清明,蚕农们都要去超山“轧蚕花”的风俗。通过这次参观,成员们从养蚕、制丝、风俗三个方面感受到了塘栖蚕桑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
5.七月十日
参观了塘北的金利蚕桑丝厂,了解了由蚕茧转变成生丝的过程。
过程分为四步,第一步是手工挑选,将品质不好的蚕茧挑出,以保证蚕丝的质量;第二部是缫丝,车间的缫丝机里不断翻滚着挑选出来的蚕蛹,将细丝抽取出来;第三部分是整理,把线重新整理成整齐的丝片;第四部分就是包装,把洁白的生丝捆扎好,用纸包扎好后装箱。
蚕桑业算是塘栖历史悠久的产业之一,现在随着丝绸被越来越多人喜爱,蚕桑业也更加繁荣。我们向金利蚕丝厂的相关负责人了解了最近几年的发展状况。
6.七月十一日
前一天参观了正在繁荣期的丝厂,今天我们去旧的丝厂遗址进行了参观。武林头丝厂、大伦丝厂、新华丝厂等丝厂旧址,在很久以前这里是繁忙的工厂,但现在只剩下一些老旧的厂房。参观这些厂房遗址仿佛在探究老塘栖的地方工业发展史。塘栖镇位于大运河畔,四周河港纵横,水源充沛,全镇附近颇多桑树,盛产蚕茧,原是土丝生产的主要产区,这一切都给发展机械缫丝工业带来了得天独
厚的优利条件,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大纶丝厂在塘栖里仁桥下的运河边上开设,从而开启了近代工业的先声。通过走访遗址,我们得知由于缫丝厂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棉、化纤材质衣服的畅销,丝绸制品销量日趋下降,导致缫丝厂逐渐倒闭,目前塘栖的缫丝厂屈指可数,这让我们不得不为塘栖这个曾经的全省著名缫丝重镇而惋惜。
(四)赏游超山
7.七月十二日
在做了六天的调查以后,今天我们做了一定的休闲,去爬了超山。超山位于塘栖南面,是旧时老镇人唯一的出游之地,那时朋友碰面常会说句:“去,到超山白相(方言)去!”这座不到三百米高的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丰富。
实践团队成员前往超山,参观了十里梅海(可惜不是花期),穿过大明堂,沿着“十八个香蕉弯”的石级登上山顶,参观了上圣殿(烧香拜佛的寺庙),并在山顶上俯瞰整个塘栖。此外,团队成员还参观了山南海云洞有北宋杭州知府赵清献的摩崖石刻、明代布政里人丁养浩的三先生石像,近代金石书画大师吴昌硕先生的墓和纪念馆等历史人文遗迹。
三、实践结果及建议
我们小组从历史遗迹、民风民俗、桑蚕文化三个方面深入了解塘栖水乡文化,感受到了塘栖古镇深厚的文化积淀,淳朴的民风,还有塘栖镇的发展与运河水的紧密联系。
古镇因运河的贯通而兴起,因水成市,枕河而居,运河的开阔,市河的自然形成了塘栖镇而大方含蓄、朴素雅致的整体风格运河。水养育着塘栖人,影响着这里人们的生活习性、风俗文化,也影响着工业的发展。但令人惋惜的是,随着运河的没落和时代的前进,楼檐被拆,河道被填,塘栖这座历史古镇正在逐渐衰落。所幸人们已经意识到这座美丽古镇的文化价值。2005年,镇党委提出“繁荣运河水乡文化,复兴塘栖千年古镇”这一总体目标,08年运河文化综合保护工程也提上日程,对古镇遗址的保护与修复,一年一度的超山梅花节,塘栖枇杷节的举办使塘栖这座水乡古镇正逐渐焕发出新的光彩。我们实践小组通过这几天对塘栖水乡文化的调研,发现了一些塘栖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作出以下建议:
1、尊重历史,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在古镇上我们寻访了一些当地的居民和商家,对塘栖现在的状况做了一些了解,发现塘栖虽然在做修复,但是修复的参考样本往往是乌镇西塘这些现在已经很有名的古镇,在修复过程中失去了塘栖的本身特色,比如作为运河边上的大镇,塘栖的街道其实面河式的,即只有朝向河面的一部分,而朝向里街的是没有的,但是现在修复的时候往往根据其他古镇来修复,而失去了这个特点。
2、注重景点的整体性。古镇的景点散落在镇上的各个角落,新旧交杂,缺乏景观的整体性,应注重水北区块、三条半弄、市南街八字桥三个景点的贯通。
3、景点应配合图文介绍,让参观者有更多了解,产生更大兴趣。小组成员在参观旧时宅院时,没有图文标志,大家不知参观的路线,只是走马观花。建议
应多配以文字标注,将那时人们的生活用具,老照片陈列出来并加以注释。
4、注重风俗文化的展示。我们小组在调查塘栖水乡文化的过程中发现塘栖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可以将赛龙舟、舞狮、滚灯、社戏、婚嫁场面、茶馆文化、蚕桑文化融入到旅游发展中去。
5、将塘栖已停产的缫丝工厂的遗址开发为展示塘栖地方工业发展的文化景区。塘栖曾是缫丝重镇,对缫丝工厂遗址的开发无疑是展示塘栖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6、发展旅游的同时应注重保护环境。我们小组在水北街游览的时候发现游人吃完小吃将包装,木棒随地乱扔,游客们沿河而坐垃圾就会掉入河中,同时应严禁店铺将污水倒入河中。此外,超山风景秀丽,也应注意不要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
7、打响知名度。许多人还分不清古镇塘栖和古镇西塘,因此发展旅游业应打响知名度,将塘栖这座运河千年古镇发展出独有的特色。
四、实践总结或体会:
七天下来,我们小组深入了解塘栖水乡文化,感受到了塘栖古镇深厚的文化积淀,淳朴的民风,还有塘栖镇的发展与运河水的紧密联系,同时我们也针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塘栖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了合理的建议。
总结这次社会实践,我觉得收获很多。不仅是对家乡的进一步了解,还有收获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默契与快乐。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也锻炼了我们的沟通能力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例如我们缺少了对镇政府的访问和对普通居民的问卷调查,使我们的调研不够全面。不管怎样,在这短短七天中我们在烈日下奔走,受过累,流过汗,但是我们却成长了,更加明白了身为大学生的那一份社会责任感。我想这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活中一次经历,亦是收获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古镇塘栖/吴茂林编著.—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9 [2]塘栖旧事/蒋豫生编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