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与列宁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案

时间:2019-05-15 08:4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与列宁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与列宁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案》。

第一篇: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与列宁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案

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与列宁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与发展

普列汉诺夫生平简介:格奥尔吉·瓦连京诺维奇·普列汉诺夫(1856—1918)是第二国际著名的理论家和活动家。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的创建者。”出身于俄国唐伯夫省一个地主家庭。19世纪70年代参加民粹主义运动。曾俩次被捕。1880年被迫侨居瑞士,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脱离民粹主义。

1882年翻译俄文版《共产主义宣言》,1883年创立解放社(与查苏里奇),1889年出席巴黎第二国际代表大会并发表关于俄国工人运动的演说,同年赴伦敦会见恩格斯。1900——1903年同列宁一起主编《火星报》和《曙光》杂志。1905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反对列宁路线。后成为俄国孟什维克的领导人。1883——1903年,普列汉诺夫写下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代表著作。如《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我们的意见分歧》,《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等,这些著作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反对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做出了贡献。

(一)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

普列汉诺夫在批判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理论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了深刻地论述。

⒈对修正主义哲学理论的深刻批判

面对伯的修正主义把唯物主义混同于唯心主义,认为辩证法是“陷阱”,应该“回到康德去”的错误观点,普写下了《唯物主义还是康德主义》《伯恩斯坦与唯物主义》等文章,在对抗的哲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揭露了伯对“哲学的无知”。揭示了伯的修正主义哲学理论实质就在于用康德主义代替唯物主义,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俩个根本对立的派别,抹煞他们的界限。

⒉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论述

⑴普在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时,始终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起来,以物质和精神“谁解释谁”来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使划分的标准含有认识论的意义,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理解和充分发挥。

⑵普还为“物质”下了一个定义,即“我们所说的物质的对象(物体)就是那 些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而存在的对象,这些对象在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是唤起我们一定的感觉。而这些感觉反过来又成为我们关于外部世界,即关于这些物质对象及它们相互关系的观念基础。”这个“物质”定义后来被列宁所发展。

⑶普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他认为,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要素,是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灵魂,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这一革命性转变正得力于辩证法。

⒊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

⑴ 普研究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揭示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对历史做出科学说明的唯一理论,他使人们可能把人类历史当作有其自身规律的过程来理解。

⑵ 他还考察了社会结构和发展动力,对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的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层次和引起社会结构变化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历史唯物主义经典公式作了论证,提出了社会结构的“五项因素公式”。强调了社会结构的客观性,体现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则。

普还深入探讨了社会发展规律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关系。他把历史规律和人的自由看作俩个不可分割的问题。因此,他认为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的意志自由不仅不排斥历史必然性,而且还以历史必然性为基础,那种把人的个人意志自由同历史必然性绝对对立起来的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十分错误的。

普还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社会发展的原因分为一般原因、特殊原因和个别原因,一般原因和特殊原因结合在一起决定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个别原因则使历史事变具有“个别的外貌”。

(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论证

普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宣传者,也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捍卫者。他在批判伯恩斯坦修正理论及俄民粹派的经济理论的过程中,用大量事实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⒈ 在批判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理论中,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在论证无产阶级相对贫困的问题时,普指出,伯的所谓财富分散,有 2 产者人数增加的理论完全是杜撰出来的,实际上股份公司的出现并未使财富分散而是集中,贫富差距扩大。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理论完全正确。

在论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社会革命的问题时,伯的没有经济危机就没有革命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不平衡现象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状况的恶化,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即使不发生经济危机,工业萧条引起失业、贫困和痛苦,也完全能引起阶级斗争尖锐化,而发生社会革命。

在论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问题时,揭示伯的“崩溃论”是伯主观臆造并强加给马克思的。不管怎样说,生产力超过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限制,就必然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要让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⒉ 在批判民粹派的理论过程中,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俄国的运用。

批判民粹派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形成基础是西欧的经济关系,它不适用于俄国的观点,揭示马经济理论是以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为典型,但从典型中抽取了一般的规律,他对一般规律的揭示正是以对各国具体情况的研究为基础的。

在批判民粹派把俄国与西欧的资本主义对立起来的做法时,普论证了俄国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资本家——企业主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发展过程。

在批判民粹派否认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作用时,正确的评价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作用,认为从历史的观点出发才能给资本主义经济一个公正的评价。

(三)普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的贡献

⒈在批判俄国民粹派的理论中传播和阐述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⑴普指出,民粹派的理论存在着相当多的错误和俄国的现实极端不符。与俄国社会生活进程发生严重冲突。民粹派的理论已是空想和反动的理论,只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才是真正的科学,是与俄国的社会生活进程相一致的,是最伟大最革命的理论。

⑵针对民粹派提出的农村公社是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重要环节的观点,普指出,农村公社实际上是封建统治的支柱,并且现在正在分化瓦解,变成富农剥削贫农的工具,依靠农村公社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

⑶针对民粹派提出的知识分子领导农民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主要力量的观点,普指出,农民是正在分化和没落的阶级,只有无产阶级才是最革命和最有前途的阶级,只有他才能担当起消灭资本主义,建设共产主义的历史重任。

针对民粹派认为当时俄国就可以立即实行社会主义的观点,普强调,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组织性,由于俄国的矛盾还只是经济的个人性与最主要的生产手段之一的土地归村社占有之间的矛盾,因而俄国还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针对民粹派提出的政治斗争是少数人密谋活动的观点,普强调政治斗争的重要性,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政治斗争,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社会主义。

⒉ 在批判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理论中捍卫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针对伯关于暴力革命是“无理的生存牺牲”,无产阶级是“低级文化”的谬论。揭示这些都是从资产阶级学者那里抄来的,就连伯恩斯坦的“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也是从舒尔采·格弗尼茨的《论社会和平》一书中抄袭来的。伯反对暴力革命,但马恩普不一般的反对暴力革命。普对恩格斯晚年提出的利用合法手段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论断作了阐释。

针对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普论证了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专政的必要性。他一针见血的指出,只有那些完全丧失了“最终目的”的任何概念,而只想着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方面“运动”的人,才会认为工人的指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是一句空话。

针对伯反对阶级斗争的修正主义理论,普认为,“凡存在阶级的地方,阶级斗争就不可避免,凡有阶级斗争的地方,相互斗争者的任何一个阶级,都必须而且自然的力求的对敌人的完全胜利和对敌人的彻底统治。

总之,在普还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时,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还是有一些理论方面的不彻底性致使他后来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占到机会主义的立场上去。反对列宁、反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二、列宁早期的理论活动

弗拉基米尔·伊利奇·乌里物诺夫(列宁)于1870年4月20出生于伏尔加河流域的辛比尔斯支域。1887年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不久,即因参加反对沙皇政府的学生运动而遭逮捕流放。一年后,列宁返回喀山,加入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由此开始了他的职业革命家的生涯。在这时起,他以校外生资格取得大学毕业文凭。1893年列宁移民彼得堡,开始了早期理论活动。

(一)对民粹派的批判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阐发

民粹主义是19世纪60年代俄国社会发展的独特产物。其理论实质是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否认工人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否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幻想在旧的农村村社等生产形式基础上避开资本主义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早期的民粹主义者多是反对封建沙皇制度民主主义斗士,为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做出过贡献。他们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以人民“精粹”和农民“代表”的名义,奔赴农村宣传自己的主张,民粹派由此而得名。但自80年代以后,民粹派逐渐丧失了革命民主主义精神,与自由派同流合污,90年代以后成为伯恩斯坦的追随者和信徒。严重的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

俄国的马克思主义先驱普列汉诺夫及其“劳动解放社”虽然率先开展了批判民粹主义的斗争,但影响大都在国外,而在国内民粹主义仍具有较大影响。

这时列宁担当起在国内批判民粹主义的任务。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供给社会民主党人?》一书中对民粹主义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在批判民粹派代表米海洛夫斯基的理论观点时,列宁首先把他所称的民粹主义“主观社会学”同作为“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唯物史观”对峙起来,无情的揭露了以“人类天性”为出发点观察社会历史问题的陈腐论调的唯心主义实质,同时着重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关系决定思想关系的原理,论证和捍卫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科学意义。

其次,为了汇集民粹派对历史辩证法的攻击,驳斥那种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是套用黑格尔之段式推论得出来的谬论,列宁阐明历史辩证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他强调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客观现实的反应,不是单纯的证明工具。

第三,列宁还批判了民粹派的英雄史观,阐发了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的原理。针对自封的“人民之友”对社会民主党人的攻击,列宁进行了分析、批判、捍卫和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使他赢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称号。

最后,列宁还清算了“合法马克思主义”的客观主义,揭露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实质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康得哲学结合的折衷主义手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

(二)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形成

1898年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但并没有真正完成建党任务。大会发表了建党宣言,却没有制定党纲、党章,当时党内围绕着建党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

会后出现的经济派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醉心于经济斗争,反对建立集中统一的政党。列宁先后写了《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从何着手》《怎麽办》,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首先,批判了经济派改良主义的政治路线,提出一切经济斗争都必然要变成政治斗争。

其次,批判了经济派改良主义思想路线的根源——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阐述了自发性与自党性的统一,以及党向工人灌输社会主义思潮的重要性。

第三,批判了经济派的组织路线——崇尚分散落后,各自为政的状况,论述了统一的革命政党,特别是集中的秘密的革命家组织在社会发展和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方面的作用。

最后,列宁在建党理论中还详尽的阐明了党的指导思想、纲领、策略和组织形式,建党途径等一系列问题。

粉碎经济派后,1903年召开了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讨论党章时,“火星派”内部发生分歧,形成了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

会后,孟什维克夺取了《火星报》,并主张建立一个成分复杂、组织涣散的政党。为此,列宁于1904年写下了《进一步,退两步》一书,批判了孟什维克通过组织问题反映出来的机会主义,进一步阐明了党的性质,党员条件和党的组织原则。针对孟什维克抹煞党和阶级的区别,割裂党和组织的关系的错误观点。

列宁指出,党应当是工人阶级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和领导者。党员要具有先 6 进性和组织性,就必须承认党纲,在物质上帮助党,并参加党的一个组织,以便于对党的监督和领导。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主和集中不可偏废。

(三)对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理论的批判

列宁在其早期理论活动中还对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刻批判。

列宁在《非批判的批判》《怎麽办》等著作中对修正主义鼻祖的伯恩斯坦理论的批判,不仅同他对民粹派和经济派的斗争有关,而且同他对1905年俄国革命经验的总结、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的阐释有关。在为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而写的《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一文中,列宁更加系统深入地发挥了原先对修正主义理论所作的分析批判。

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革命等方面对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理论进行彻底的清算。

三、俄国1905年革命与列宁的民主革命理论

1905年俄国革命是帝国主义是当代第一次人民革命,它结束了18世纪70年代开始的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推动工人运动走向新的高潮。这次革命的性质虽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革命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应用于新的历史条件,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革命理论和策略。

(一)无产阶级在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

1905俄国革命,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俄军惨败,暴露了沙皇制度的腐朽,加剧了俄国国内矛盾的激化。人民群众不满情绪达到顶点,终于引发革命风暴。1905年俄历1月9日,彼得堡14万工人游行示威,前往皇宫和平请愿,遭军警血腥镇压,揭开了俄国革命的序幕。

革命爆发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围绕革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发生了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之间两种策略思想的斗争问题。

列宁在伦敦主持召开了孟什维克拒绝参加的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全面分析革命形势及进程的基础上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纲领和策略,即:无产阶级必须充当各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依靠工农联盟,孤立自由资产阶级,通过武装起义建立工农民主革命政权,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并不失时机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孟什维克也在日内瓦召开了代表会议,提出一条与此相反的机会主义路线,认为无产阶级应当支持资产阶级领导俄国民主革命,不采取武装起义的形式而通过和平方式改良沙皇制度,革命胜利后建立资产阶级政府,发展资本主义。

为了批判孟什维克这种葬送革命的观点和策略,科学地阐明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有关民主革命的理论和策略。列宁在同年写了《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社会民主党对农民运动的态度》等一系列著作,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俄国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

列宁在早期理论著作中根据俄国的条件,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观点。到1905更是依据新的事实和经验,系统地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领导权的理论。

列宁认为俄国无产阶级不但而且必须担当革命的领导者,其原因在于:

首先,无产阶级虽然人数不多,但比较成熟,是最先进、彻底的革命阶级。

其次,1905年革命的所有重大事件都是由无产阶级发动和担任中坚力量。

再次,无产阶级有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所以,无产阶级应坚定不移地掌握领导权,反对资产阶级篡夺领导权。

(二)工农联盟和工农革命民主政权的理论

⒈ 列宁在研究和阐明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一系列新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民主革命的主要动力在于工农联盟。

19世纪以前,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动力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孟什维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坚持把资产阶级视为动力和领导者,根本忽视了农民的地位和作用,列宁从俄国的实际出发,对农民革命力量做了极高的评价。提出了俄国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土地(农民)问题。因此,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就是农民革命,只有把农民土地革命作为主要内容,提出国有化纲领广泛发动农民,俄国革命才会具有真正广大群众规模,民主革命才能获得胜利。

⒉ 关于民主革命的斗争方式和结局。列宁认为武装起义对无产阶级革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俄国经验明确提出它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和最高阶段,阐明了建立革命军队的必要性途径,并提出以群众性罢工和其他斗争形式配合武装起义等策略思想。

列宁认为革命胜利后,应当成立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参加的临时性政府,建 8 立工农革命民主专政,这一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要动力的革命政权,他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和农民。其任务是镇压地主阶级和一切反动势力的反抗。这个专政的性质是民主主义的而不是社会主义的,但又不是资产阶级共和制的。因为革命本身并不以资产阶级为主要动力,新政权是工农两大阶级联盟的一种形式和革命工具

列宁在读到工农革命民主专政的历史作用时把它放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民主”专政的口号也表明了它的历史过度。

(三)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民主革命胜利后的前途入何?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了俄国的具体情况,再同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阐明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与区别,完整、系统地提出了民主革命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⒈ 列宁严格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两者在革命的任务、对象和动力上根本不同。

⒉ 列宁认为俄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社会主义革命开始的信号,要充分利用和积极扩大牧民主革命战果,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一俟时机成熟,立即实行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⒊ 列宁正确地阐述了实现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条件,即:

⑴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⑵巩固工农联盟

⑶深化工农革命民主政权

⑷坚持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四)民族自决权的理论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通过了列宁提出的“成人各民族有自决权”的民族纲领,1905年革命中,边疆地区的民族运动有力的冲击了沙皇专制制度。1912俄国革命运动重新高涨时,如何联合压迫民族进行斗争。列宁通过对民族问题的研究之后,阐明了民族运动的产生、实质、作用和历史趋势。

⒈ 民族运动是伴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的,这种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潮流,实质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清道路。

⒉ 民族解放或平等原则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的。

⒊ 各民族彼此间相互交往,剔除民族隔阂,是资本主义成熟并向社会主义转化的历史趋势相一致。

⒋ 列宁提出的民主革命阶段的完整民族纲领是:各民族完全平等、各民族享有自决权,各民族工人打成一片。

⒌ 承认民族自决权,不是提倡民族分离,不是鼓励搞民族分裂。

他认为承认民族自决权,一是反对大俄罗斯民族主义,二是消除各民族间的隔阂,三是倡导民族平等,奠定民族和平共处的基础。

四、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集中暴露了帝国主义矛盾,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引发了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争论。

(一)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

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最早出现于他一战前写的一本小册子《帝国主义》中,超帝国主义论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它是历史转折关头机会主义者歪曲帝国主义战争性质,掩盖其真实根源,散布幻想麻痹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典型样报。

⒈ 超帝国主义论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否认帝国主义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阶段,而把它看成是一种侵略扩张,兼并征服政策。

⒉ 超帝国主义论的另一个基本观点是: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并非解决工农业比例失调的唯一办法,它随时可能被另外的政策取代,比如说被各帝国主义强国联合起来共同剥削全世界人民的超帝国主义方法所取代。

超帝国主义抹煞帝国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掩盖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矛盾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二)布哈林时期帝国主义理论的研究

布哈林·尼古拉·伊万诺维奇(1888——1936)生于莫斯科,1906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7年进入莫斯科大学学习经济。在党的六大中当选为中央委员,此后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苏共《真理报》主编等职。俄国著名的马克思理论家。

1918年春反对列宁签订《布列斯特和约》,1928年与斯大林在农业集体化上有原则分歧,受到批判,1937年被斯大林开除出党。主要著作《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共产主义ABC》《过渡时期经济学》《马克思主义者的列宁》《历史唯 10 物主义》《新经济政策和我们的任务》《列宁政治遗嘱》等。列宁曾把他成为党的最可贵和最大的理论家。

布哈林在1915年秋完成的《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一书对帝国主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见解。

⒈ 不是从单个国家入手研究帝国主义问题,而是着眼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进行分性,以求揭示帝国主义的根源和实质。

⒉ 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国际化与资产阶级利益民族化的矛盾统一的观点考察帝国主义,认为国际化趋势首先表现为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发展,表现为各国经济联系的扩大和深化。其次表现为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

⒊ 从帝国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角度论证帝国主义只是一种形式,现代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无政府状态,它表现为世界性的工业危机和战争。

(三)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的提出

1916年列宁写下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对帝国主义作了全面的研究,对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特征作了分析。

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立脚点集中表现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的科学概括上。列宁认为,这个特征分三个方面:

⑴帝国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

⑵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

⑶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这是对帝国主义经济、政治本质及其历史地位的深刻揭示。

⒈ 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它的基本经济特征是垄断。⒉ 帝国主义的政治特征是对内全面反动对外侵略扩张,明确提出帝国主义就是战争。

⒊ 确定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指明它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即它是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五、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一)在研究了帝国主义问题以后,列宁揭示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⒈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绝对规律,这一规律导致帝国主义 11 之间的战争。帝国主义战争是无产阶级有可能在薄弱环节上突破。

⒉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这也是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⒊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需要有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⒋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无产阶级专政。

⒌ 无产阶级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争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⒍ 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二)对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理论的阐述与发展

列宁在1917年8月——9月之间,写下了《国家与革命》一书,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革命的理论。

⒈ 阐发了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和本质的理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机关和暴力组织。

⒉ 通过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强调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的历史必然性,并系统阐发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⒊ 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只有到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才具备。

(三)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落后的俄国胜利的可能性

按马克思恩格斯设想,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那些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发生并获得胜利。而列宁通过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帝国主义时代情况的变化的研究,提出比较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可能首先获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⒈ 首先他认为俄国作为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已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

⒉ 其次他认为俄国的无产阶级虽然人数少,文化水平低,但政治上成熟,斗争经验丰富,有农民作为同盟军,使俄国无产阶级在争取革命胜利的斗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⒊ 再次,沙皇残暴统治,日益孤立失去民众的支持,使无产阶级能担当起推翻沙皇统治的重任。十月革命的胜利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篇: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直接原因:袁世凯尊孔复古。

1、背景:民国初年的社会现状与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希望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实现,是因为中国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

2、新文化运动兴起

①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并于1917年出迁至北京。②代表人物: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③指导思想: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④宣传阵地:《新青年》

⑤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口号:科学和民主

3、内容

1、前期内容:

思想革命: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②提倡科学,反对盲从迷信

文学革命:①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主要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小说把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是新文学创作的一个范例,充分表现了新文学的生命力。)

2、后期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主要作品: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系统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第三篇: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课标要求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如《新青年》的创办、新文化运动的“三提倡,三反对”等;

(2)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4)探究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2.(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联系讲解,史料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的能力,培养“论丛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

(2)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3)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和多元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和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谈话法,讲述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表格1840年——1912年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复习上节课内容,由此提问:以上各派的救国方案结局如何?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由此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问题1:结合以下图片材料思考新文化运动在经济、政治、思想方面兴起的背景分别是什么? 师:多媒体展示三组老照片由学生归纳背景

生: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另一方面,窃国大盗袁世凯则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

师:问提2:多媒体显示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兴起标志、代表人物、指导思想、主要阵地、活动基地)生:(1)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2)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3)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5)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此处介绍北大发展历史和蔡元培的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师:问题3:新文化运动开展后提出了哪些内容? 生: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

师: 提问: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为什么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救中国? 生:德先生: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赛先生: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教师讲解:制度落后,即封建专制制度,给中国带来严重的危害,如阻碍社会进步、箝制思想、造成中国的落伍等等。科学技术不发达,迷信思想盛行。历代封建统治者大搞封建迷信,给广大人民带上封建的精神枷锁,进行的精神奴役。)生: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师:什么是旧道德?什么是新道德?

生:分析:旧道德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是“三纲五常”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讨论。

合作探究: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孔教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精神工具。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变本加厉地尊孔复古。我们应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生: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接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狂人日记》等文章将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4、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师:问题4:结合课本74页和以下材料,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生:进步性:①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②人们(尤其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③中国知识分子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④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限性:①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②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存在绝对的肯定或否定的片面性

5、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师:采用谈话法师生互动——从背景、开始传播、进一步传播、影响几个方面来总结

1、背景:1917年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开始传播:1918年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3、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⑴背景:1919年五四运动的促进作用 ⑵表现:①传播思想:《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②建立社团: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出现马克思主义者③与工人运动结合:补习学校、工人刊物

4、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教师指出:以毛泽东和周恩来为代表觉醒了的中国人民、特别是新青年们,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大胆追求真理和进步,投身实践,并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书写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六、本课小结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激烈斗争,是辛亥革命以来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解放和发展之路的新探索。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不断探索,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自由主义的思想潮流,引领着当时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它虽然未能挽救民族危亡,却启迪了一场新的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贡献是巨大的。

七、单元线索总结:图表出示

八、课堂练习

九、板书设计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

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五、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十、课前反思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学生从图片分析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但由于没有文字提示,分析原因应该遇到一些困难,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2、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提倡民主与科学?由于涉及横纵向知识面联系,学生可能说不出原因。

3、依据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准确。

4、本课设计合理,线索清晰,最后点题,“新”在哪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的学习。

5、本科教学以问题串连,更能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

第四篇: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ti

第2课时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1.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A.思想观念B.军事技术 C.经济组织D.教育制度

解析:A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下图为北大校园的雕塑,其造型来源于“德先生”(Democracy)和 “赛先生”(Science)英文头一字母“D”“S”的变体。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指()

A.民主与自由 B.平等与自由 C.民权与科学 D.民主与科学

解析:D图中所示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即“民主和科学”。故选D项。

3.新文化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意欲在中国发起一场文化革命,试图从文化和灵魂上让中国强大起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大都()A.信仰马克思主义 B.宣传社会主义 C.认同无政府主义

D.接受了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解析:D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A、B两项与题干中“发起”不符。

4.位于北大的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在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方面,北京大学有着光荣的传统。北京大学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地,其直接原因是()A.五四运动促进了青年学生思想的解放

B.北大校长蔡元培以“兼容并包”为办学宗旨,提倡“学术思想自由” C.北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强烈 D.北大学生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强烈

解析:B正是因为北大校长蔡元培以“兼容并包”为办学宗旨,提倡“学术思想自由”,聘请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等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从而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地。

5.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当时各方面历史条件推动的产物,这些历史条件包括()①辛亥革命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②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③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解析:A用排除法来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在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而本题考查的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6.某史学家在其论著中说:“新文化运动虽然仍然是在向西方探求真理,无法挽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但作为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中国的影响是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猛烈冲击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②民主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③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④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

解析:C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是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而非思想解放的积极作用。只要有③的即可排除。

7.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她们)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A.新文化运动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B.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C.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 D.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较偏激的思潮

解析:C女生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正是新文化运动动摇传统礼教统治地位的反映。8.在新文化运动中,有人提出“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这种观点的出现说明()A.新文化运动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B.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提倡民主和科学 C.新文化运动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D.新文化运动思潮中存在着偏激倾向

解析:D有人要求废汉文,是新文化运动中偏激倾向的表现。9.维新变法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思想是中国近代三股进步的思想潮流,其共同的特征有()①是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②是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③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

会基础④彻底抨击封建主义正统思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③④

解析:C③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不正确,因为资产阶级不敢发动群众,④只有新文化运动彻底抨击了封建正统思想。10.中外历史的发展虽然异彩纷呈,但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其共同点有()①都正面批判了封建思想②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③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④都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C新文化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启蒙运动指导,二者之间存在很多共同点,但在中国没能引起大规模的资产阶级运动,反而使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11.2009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 560周年,曲阜孔庙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我们今天纪念孔子,但是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却提出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这一口号的评价,你认为不妥当的是()A.体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理性认识

B.本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 C.有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片面性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解析:A“打倒孔家店”存在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倾向。

12.右图是鲁迅设计的某大学的校徽。20世纪第二个十年,以该大学为主要阵地,曾经大力宣传的思想是()

①兴民权、设议院②民主共和③民主和科学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A.①②B.①③④ C.③④D.②③

解析:C这是“北大”的校徽,20世纪第二个十年北大正在进行新文化运动,其宣传的思想是③④。

13.李大钊说:“民主主义劳工主义既然占了胜利,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我们对于这等世界的新潮流,应该有几个觉悟„„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文中的“潮流”指()A.社会主义运动B.民主科学思潮 C.民主共和思潮D.国民革命运动

解析:A材料来源于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主要是宣传社会主义运动。14.2009年10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下列关于近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表述正确的是()①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②李大钊、陈独秀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③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D根据史实,这四项表述都是正确的。15.有人说,新文化运动中的干将实际上还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充其量算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后来,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完成自身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对封建复古思想的痛恨 B.对民主、科学的热烈追求 C.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 D.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

解析:C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随之完成了自身的转变。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王道政治使大原。——陈独秀

材料二惟自共和以来,百神废祀,乃至上帝不报本,孔子停丁祭。天坛鞠为茂草,文庙付之榛荆。„„礼坏乐崩„„呜呼,中国数千年以来未闻有此大变也。——康有为

材料三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陈独秀 请回答:(1)“三纲之说”和“王道政治”具体是指什么?结合时代背景,可以推测出陈独秀对儒学持何种态度?请说明你的理由。

(2)近代“共和”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材料二这段话的大意是什么?该文反映了康有为怎样的心情?(3)“维新”和“帝制”分别是指什么?从材料三可以看出陈独秀在思索什么?有何行动?

17.社会思潮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阶段、一定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一种思想倾向。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的社会思潮,是当代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思潮,全民在这样的社会思潮

影响下,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思想领域先后出现了“新思潮”、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等新思想潮流,它们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几种思潮的基本主张是什么?试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解析:分析新思潮、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等新思想潮流产生的根源主要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分析影响应从思想解放、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方面入手。答案:(1)主张:“新思潮”:了解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维新思想: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兴民权,建立君主立宪制;兴西学,改革教育制度。民主革命思想: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平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或“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后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

(2)社会根源:“新思潮”:鸦片战争失败,中国知识界觉醒。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危机的加剧;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理论的传播。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维护封建统治;“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运动后期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3)影响:“新思潮”:促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维新思想: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民主革命思想:促进辛亥革命的发展,有利于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形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为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

第五篇:试述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1.适用于国开(中央电大)本科所有专业学员基于网络的终结性考试。

2.该资料为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考试通过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终结性考试系统(kaowu.openedu.com.cn)完成。

试题:试述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答:中国的先进分子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是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之后的选择。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促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研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研究社会主义。

一、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正当新文化运动与西方意识形态发生激烈碰撞的时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发现,比资本主义高明得多的第三种文明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人来说,马克思主义是进入中国的诸多西方思想流派中较晚的学说。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的《共产党宣言》,石破天惊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坐标,从此,全世界被压迫阶级、被压追人民的解放斗争有了共同的思想理论基础,有了自己的旗帜。十月革命前,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侧重于经济学和公有制,还常将其与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相混淆。当时,中国面临两种可供选择的道路:要么封建主义,要么资本主义。然而,封建主义不行,资本主义也走进了死胡同。资本主义文化本是封建文化的对立面,但在中国它因殖民需要而与封建文化相勾结成为反动同盟。况且,列强用坚船利炮送来的资本主义文化不可能具有反帝的功能。十月革命改变了这种看法,促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把目光转向俄国,转向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先进分子最大的影响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社会主义由理论而实践、由理想而现实的可操作的“范式”,即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的理论,即列宁“一国革命首先胜利”的理论。所以,毛泽东说:“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二、十月革命的启示

第一,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指导自己走解放的道路。十月革命发生在情况与中国相似的俄国,这对中国的先进分子产生了特殊的吸引力、亲和力。十月革命证明,物质文明落后并不阻止社会主义之进行,落后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引自己国家走解放之路,这使彷徨、苦闷中的中国的先进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第二,苏俄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吸引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向往社会主义。

第三,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启示。董必武曾说过:“我们过去和孙中山一起搞革命”“革命发展了,孙中山掌握不住,结果叫别人搞去了。于是我们就研究俄国的方式。”1923年12月北京大学投票选举世界第一伟人的活动中,列宁得票第一,远超第二位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在此情景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获得了真实动力与接受基础,并出现了一批赞成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大钊是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第一人,以他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对各种学说、建国方案的反复分析和比较,终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在这之前,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在资本主义的死胡同中徘徊;如今,死胡同被十月革命摧毁,人们看到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下载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与列宁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与列宁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说课《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说课稿一、关于教材内容和教材结构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全国成人中专政治理论课通用教材《邓小平理论与实践......

    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教学设计

    机械波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章《机械波》是在《机械振动》的基础上讲述波的基本知识。波是一种比较重要而普遍的运动形式,是后续电磁波、光波的基础。《波......

    中共党史第四讲思考与练习

    中共党史第四讲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九一八事变: 遵义会议: 长征精神: 二、选择题 1、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是( )。 A 卢沟桥事件 B 九一八事变 C 第十九路军凇沪抗......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历史3必修》的第3个专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程标准要求为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理论有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邓小平理论......

    中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

    中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 个性是指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它是通过个人的生活道路而形成的,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一般而言,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物学条件、家庭因素、学校......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一、课标要求及解读1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的思想及其评价:(1)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①“......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的是汉朝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在我国文学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