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 长春版(推荐5篇)

时间:2019-05-15 08:1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 长春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 长春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 长春版

《老子二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②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③读懂意,知道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老子 1 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2.教师领读。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4.学生个别朗读。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

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6.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7.“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

不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样”。老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不要肆意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才是做到最好。否则,就会招致更大的反抗,引起天下大乱。8.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四、作业:

背诵默写这篇文章 第三课时 自学《知人者智》 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②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③读懂意,知道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第四课时

一、复习提问:

背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2.教师领读。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4.学生个别朗读。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5.师生齐读。

9.如果说在修身为人方面能带给我们启示的,《知人者智》一章则更为集中。这一章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请同学们齐读这一章,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思想收获。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 死而不亡

10.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曾说:“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这一章中的哪句话可以作为这种观点的佐证?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古人也认为人是“死而不亡”的,认为人死后并没有消失,所以才有祭拜祖先灵魂之举,这与老子的观点是否一致?

不一致。老子主张的“死而不亡者寿”指的是身虽死而精神犹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死而不亡”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精神长存,足够后人敬仰和效法;二是回归于“道”,亦即永不消逝。这与古人祭拜祖先灵魂是不同的。

四、背诵感悟。按照教师板书提示背诵。

五、课后作业。1.背诵默写课文。2.继续阅读《老子》。板书设计: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处无为之事 天下皆知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行不言之教 美之为美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功成而弗居

相反相成,互相转化——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 死而不亡

第二篇:长春版八年级上册《老子二章》教学设计

长春版八年级上册《老子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关键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与学生感悟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 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老子。

三、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四、根据书下注释,通译全文。

五、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

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六、作业 背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一章。

1.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

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2.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3.“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

不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样”。老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不要肆意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才是做到最好。否则,就会招致更大的反抗,引起天下大乱。

4.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二、如果说在修身为人方面能带给我们启示的,《知人者智》一章则更为集中。这一章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请同学们齐读这一章,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 死而不亡

三、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曾说:“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这一章中的哪句话可以作为这种观点的佐证?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古人也认为人是“死而不亡”的,认为人死后并没有消失,所以才有祭拜祖先灵魂之举,这与老子的观点是否一致?

不一致。老子主张的“死而不亡者寿”指的是身虽死而精神犹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死而不亡”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精神长存,足够后人敬仰和效法;二是回归于“道”,亦即永不消逝。这与古人祭拜祖先灵魂是不同的。

四、背诵感悟 按照教师板书提示背诵。

五、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2.继续阅读《老子》。

板书设计: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处无为之事

天下皆知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行不言之教

美之为美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功成而弗居

相反相成,互相转化——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知人者智

教学后记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 死而不亡

自知者明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老子》二章1

《老子》二章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2.理解两章内容。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创新意图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读课文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积累”、“思考与讨论”。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二)析读课文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章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三)理读课文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在“成语”类记下:

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知足者胜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学生自选。

4.“难句翻译”类练习:

学生自我整理。

下课之前,同桌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创意说明:

此教学计划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第四篇:八上《老子_二章》教案

八上《老子_二章》教案

文 章来源 莲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一 五 《老子》二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 活经验感悟道理。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 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 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老子》又称《道德经》,是 道家的主要经典。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4.学生个别朗读。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这种关系是哲 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 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6.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7.“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 不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样”。老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不要肆意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才是做到最好。否则,就会招致更大的反抗,引起天下大乱。

8.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9.如果说在修身为人方面能带给我们启示的,《知人者智》一章则更为集中。这一章主 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请同学们齐读这一章,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 死而不亡

10.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曾说:“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这一章中的哪句 话可以作为这种观点的佐证?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古人也认为人是“死而不亡”的,认为人死后并没有消失,所以才有 祭拜祖先灵魂之举,这与老子的观点是否一致?

不一致。老子主张的“死而不亡者寿”指的是身虽死而精神犹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死而不亡”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精神长存,足够后人敬仰和效法;二是回归于“道”,亦即永不消逝。这与古人祭拜祖先灵魂是不同的。

四、背诵感悟。

按照教师板书提示背诵。

五、课后作业。1.背诵默写课文。2.继续阅读《老子》。板书设计: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处无为之事 天下皆知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行不言之教 美之为美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功成而弗居

相反相成,互相转化——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 死而不亡 文 章来源 莲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第五篇:《老子》二章练习(推荐)

十五《老子》二章 随堂训练

一、积累与运用

1、请写出出自《老子》二章的名句

①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②,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

③ 人者智。④ 人者有力。⑤ 足者富。

二、阅读理解

(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1、短文中包含哪些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请找出来。

2、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3、“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

4、读经典,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读完这一章,你有什么收获?

5、《老子》中的那个观点与科学中的对称性原理相仿?

6、世间万物还有哪些是相反相成的?请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再研究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

用心

爱心

专心 1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文在于说明什么道理?

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这篇文章把相互对立的规律运用到政治上,主张圣人应该怎么做?

(二)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

【甲】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zǐ,抵毁,指责)处,姑置之。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隔数日取阅,疵累又出,由改正之。如此数四,方敢示人。”此数言,可谓知其难而深造之者也。余云:“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

【乙】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非个中人不解。齐已《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几只开。”郑谷曰:“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齐乃下拜。某作《御沟》诗曰:“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以示皎然。皎然曰:“‘波’字不佳。”某怒而去。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须臾,其人狂奔而来,曰:“已改‘波’字为‘中’字矣。” 皎然出手心示之,相与大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姑置之().(2)方敢示人().(3)无处濯尘缨().(4)某怒而去().2.下列加点字与“皎然暗书一‘中’„„”中的“书”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妇抚儿乳 B.处处志之 C.亲贤臣,远小人 D.策之不以其道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

②须臾,其人狂奔而来

4.【乙】段中郑谷认为“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为什么?(2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2

5.【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作诗有关,但各有侧重,请分别概括。(2分)

(三)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

【甲】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选自《四知》)

【乙】公仪休①相鲁②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曰:“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④。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此明⑤夫恃人⑥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选自《初潭集》)

【注释】①公仪休:人名,复姓公仪,名休。②相鲁:做鲁国宰相③下人:迁就别人 ④色:神色⑤ 明:明白⑥恃人:依赖别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举茂才()(2)故人知君()..(3)一国争买鱼而献之()(4)虽不受鱼()..2.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闻其贤而辟之 一国争买鱼而献之 ..B.君不知故人 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C.当之郡 必有下人之色 ..D.明于人之为己者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2)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

4.联系甲段的内容,说说杨震为什么被称为“四知”先生?你还知道与杨震具有相同品质的人吗?请列举一个。

用心

爱心

专心 3

5.读完这两则故事,请谈谈你的感悟。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至4题。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①。以齐国之大具②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香居③问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香居曰:“臣请避矣!”趋而出。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④曰:“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选自刘向《新序》)【注释】①堂上三百户: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②具:备办。③香居:齐国大夫。④尚书:官名。汉以前是小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

1.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书 之 寡 人 不 肖 好 为 大 室香 子 止 寡 人 也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释”的词条有以下各项。请根据上下文,选出对“荆王释先王之礼乐”中“释”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A.放下,放弃 B.消融,融化 C.排解,解除 D.指佛教或僧人 E、喜悦

3.香居因为什么事向齐宣王进谏?

4.根据文段内容,说说香居和齐宣王各是怎样的人。

三、写作

题目:____________让我陶醉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字数不少于600字;(4)作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第二课时随堂训练

一、1、(1)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②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③自知者明。④自强者

用心

爱心

专心 4

强。

⑤强行者有志。

二、(一)

1、答: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

2、答: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3、答:不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老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顺其自然,不要肆意妄为,扰民害民,应让老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甚至让老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才是做到最好。否则就会招致更大的反抗,引起天下大乱。

4、答:我们要抛弃贪婪和私欲,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5、答:相对相生的观点。

6、答:(1)阴阳相合;男女相伴;生死相依;水火相克;祸福相依;功过相抵;„„(2)它们之间是互相依存又彼此对立的辩证关系。

7、答:无为而无不为。

8、答: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二)1.(1)放置,放下(2)给„„看,让„„看(3)洗,洗涤(4)离开2.C 3.(1)第二天拿出来读一读,就发现毛病很多。(2)一会儿,那个人有狂奔回来。4.“一”字表明梅花只开一枝,极言数量至少;也可能是第一枝。更能体现“早”的特点。5.甲:作诗要反复修改。乙:作诗炼字很重要。

(三)1.(l)推举,选拔(2)了解(3)全(4)即使 2.A 3.(l)到了夜间,(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银字来送给杨震。(2)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的鱼,这是为什么? 4.示例:因为杨震为官清廉,不接受别人的贿赂。如包拯等。

5.示例:从他们的拒不受贿的言行,感受到他们廉洁自律的思想品德。这种思想即使在今天也是值得称道。(或不要只贪图眼前利益而迷失方向等。)

(四)、1.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2.A 3.齐宣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4.香居:敢于劝谏(忠心耿耿,勇敢);善于劝谏(口才好,有谋略)。齐宣王:能听取意见,勇于改过。

三、作文略

用心

爱心

专心 5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 长春版(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 长春版(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

    21 《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毛遂自荐》教案 长春版

    毛遂自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理解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并熟记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及成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阅读中注意体会文......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章测试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如图, ,则下列结论一定成立的是 ( ) A、AB//CD B、AD//BC C、 D、 2、如图,直线a , b 被直线c所截,在下列......

    《棋王》教案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 2.把握人物形象,归纳人物性格 3.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4.赏析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学习场面描写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把握人物形象,归纳人物性格 2.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八年级语文上册《孔乙己》教学设计 长春版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与背景;了解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品味小说语言,掌握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从理解......

    长春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拼音教案

    长春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拼音教案 学习目标 1、 学会复韵母ie üe和特殊韵母er 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 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e yüe。 3、 学习声母与复韵母ie üe......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教案

    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写作教案 [训练目标] 1、学会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掌握按时间顺序写和按空间顺序写这两种记叙事情过程的基本方法。 [训练题目] 1、......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

    八年级语文教案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