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精品全册教案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精品全册教案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独立列式: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单元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二)教材说明
关于整数乘法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已进入了尾声。即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常见数量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这些内容的结构如下: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融的学习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涉及的知识背景十分广阔,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中,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又与本单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呢?面对眼花缭乱的众多素材,编者选择了不同的交通工具作为学习素材。这是因为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抽象关系是以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为载体的。因此,本单元选取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为素材,引领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为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教材安排的多道例题(例1:145×
12、例2:160×30、106×30和例5:49×104≈?)基本上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试一试”,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用它解决简单问题的目的。
3.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单元以单列一个例题的方式(例5),组织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是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估算的方法虽不确定,但必须符合以下两个要求:一是符合实际,二是计算方便。如,例5的教学通过解决购票的具体问题,使学生理解将票价和购票的张数适当的估大一些,并把它们分别估成整十数、整百数或几百几十的数,这样才能方便算出足够的钱买票。另外,教材在练习十中安排了6个需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的简单问题,使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理解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大一些,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小一些,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观点。4.适当加大练习量,同时体现弹性要求。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整数运算中有关乘法学习的最后一部分知识,具有一定的总结性和概括性。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这最基本的运算知识,本单元练习的题量与第一学段相比稍有增加,使学生通过一定题量的练习,牢固掌握整数乘法的相关知识。同时,带“*”的题与思考题的数量也增加了,本单元每个练习都配有一定数量的带“*”的题和思考题,以体现“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课改理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学习内容。
第二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6页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上一节所学的内容。
2、小黑板出示口算题: 23×20= 42×30=
3、课件接着出示估算题:
23×19=42×29=
23×21=42×31=
4、笔算下面各题。1 × 1 5 × 4 4 × 3 4
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同时请四位学生上台板演,讲评时请同学们说说计算步骤和要点。
5、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
(二)、新授。
1、小黑板出示: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
3、列式:145×12=
4、计算过程。
(1)估算。
请大家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估算一:把145看成150
150×10得1500
150×2得300
1500+300=1800
因为145<150 所以结果应比1800米少一些。
估算二:把12看成10。
145×10=1450
12>10,所以结果应比1450米大。
(2)笔算。
你们已经学过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现在请你们尝试列竖式计算145×12。
①学生独立尝试笔算,教师巡视课堂,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②反馈计算结果,要求学生回答:
先算什么?(先算145×2)
再算什么?(再算145×10)
最后算什么?(2个145与10个145的和)
板书:145×12=__千米4 5
× 1 29 04 57 4 0
注意什么。(两部分的相同数位要对齐)
③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步骤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我们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④对照自己的估算结果,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是合乎实际,以提高学生估算的真确性。
(3)用计算器计算。让学生用计算器算一算145×12,然后再和笔算结果对照、检验笔算结果是否正确。
(4)总结: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乘三位数,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乘三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三)、巩固练习
1、课本4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以用计算器自行检验。
2、练习七第3题。
164×32= 54×145= 254×36=
217×83= 43×139= 328×25=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四、课堂小结。
这一环节,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进而探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在这一过程中,我先是先是让学生估算,再让他们笔算,最后用计算器检验,这样,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既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第三篇: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
(共10题;共10分)
1.(1分)24的所有因数:_______,50以内7的所有倍数:_______。
2.(1分)在8×9=72中,_______是_______的因数,_______是_______的倍数;在56÷7=8中,_______是_______的因数,_______是_______的倍数。
3.(1分)先估算,再计算.
311×28≈_______
311×28=_______
4.(1分)一个数既是19的倍数,又是19的因数,这个数是_______.
5.(1分)一个数既是8的倍数,又是32的因数,这个数可能是_______。
6.(1分)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二位数的积是_______,差是_______。
7.(1分)365的17倍是_______,185是5的_______倍。
8.(1分)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
_______×_______=3600
_______×_______=4200
9.(1分)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1小时行驶了125千米,12小时行驶了_______千米,25小时行驶了_______千米。
10.(1分)校园里有一个长方形花圃,长120米,宽50米,这个花圃的面积是_______。沿着花圃边沿走一圈,大约是_______米。
二、判断。
(共5题;共5分)
11.(1分)4÷8=0.5,所以0.5是4的因数。
12.(1分)如果10÷2=5,2和5是因数,10是2和5的倍数.()
13.(1分)450×20的积的末尾有2个零。()
14.(1分)两个数相乘,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有几个0()
15.(1分)小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50米/分,求2小时行了多少米,列式为250×2。()
三、选择。
(共4题;共4分)
16.(1分)一份稿件有800个字,吴老师每分钟打105个,7分钟能打完这份稿件吗?()
A
.能
B
.不能
C
.不能确定
17.(1分)一个数既是24的因数,又是24的倍数,这个数是()。
A
.12
B
.24
C
.48
18.(1分)下面()的积可以根据“16×20=320”的积直接写出来。
A
.160×20
B
.20×19
C
.12×60
19.(1分)一个乘数缩小10倍,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它们的积()。
A
.不变
B
.变小
C
.无法确定
四、计算。
(共3题;共6分)
20.(1分)直接写得数。
60×90=
500×80=
600÷30=
20×34=
13×600=
75-18=
70-30=
8000-300=
120÷3=
45×20=
210×4=
70×200=
25×100=
75÷3=
125×8=
300×40=
21.(1分)用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①34×910=
②※337×50=
③800×64=
④※59×42=
⑤308×21=
⑥993×19=
22.(4分)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700+900÷15×6
(2)490÷[210÷(750÷25)]
(3)4×7×250
(4)125×45-45×25
五、解决问题。
(共6题;共6分)
23.(1分)挖一条长1500米的引水渠,水渠横断面是一个梯形,面积是2.7平方米.
已知水渠上口宽2.4米,渠底宽1.2米,求水渠深.
已知每人每天挖土2.5立方米,计划20天完成,每天应安排多少人参加挖水渠?
24.(1分)某超市购进雪碧和可乐两种饮料各28箱,可乐每箱54元,雪碧每箱46元,一共应付多少元?
25.(1分)一列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50千米,一列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95千米。它们分别行使20小时,各行驶多少千米?
26.(1分)王爷爷家的蔬菜丰收了!王爷爷把一车蔬菜送到了菜市场,去时的速度是520米/分,用了15分钟送到。你知道王爷爷从家到菜市场有多远吗?
27.(1分)一种篮球运动服的单价是150元/套,学校买了22套这样的运动服,一共要付多少元?
28.(1分)青青水果超市上半月卖出750筐苹果,下半月卖出、550筐苹果,每筐苹果重27千克。青青水果超市这个月一共卖出多少千克苹果?
参考答案
一、填空。
(共10题;共10分)
1-1、2-1、3-1、4-1、5-1、6-1、7-1、8-1、9-1、10-1、二、判断。
(共5题;共5分)
11-1、12-1、13-1、14-1、15-1、三、选择。
(共4题;共4分)
16-1、17-1、18-1、19-1、四、计算。
(共3题;共6分)
20-1、21-1、22-1、22-2、22-3、22-4、五、解决问题。
(共6题;共6分)
23-1、24-1、25-1、26-1、27-1、28-1、
第四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例1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口算练习。
30×3 20×6 20×4 13×3 2×4 200×4 9×50 120×2 40×7 2×3 23×2 400×2
一、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1、出示45页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引导学生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
2、根据图里的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让学生独立口算。
16×3=(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
4、汇报交流。
二、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
1、出示题目: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60×3=,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
2、引导学生对比16×3= 和160×3=,让学生从16和160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
3、将第1题增加1个条件“30小时行多少千米?” 16×30=
4、让学生在与“16×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六第1题。
让每位学生独立口算,将得数写在该题(树叶)的旁边,然后让部分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及时反馈学生口算情况。
2、练习六第2题。
可向学生展示两种花卉的部分品种,引发学生的生活美感。
3、练习六第3题。(开放题)
在反馈时,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还可利用本题资源,扩大解题视野。
四、课堂小结。
谈话: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觉得你们组表现得怎么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口算乘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六的第4~7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让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第4题:
2、问:你能说一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口算
3、比一比,谁算得快?(小黑板出示第八题)学生比一比谁算的快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二)综合练习
1、要求学生完成第5题。你说出口算的过程吗?
学生表述口算的过程(多名学生说一说)。
2、观察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学生先填空后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三)提高练习
1、要求学生完成第6、7题。(学生在书中完成第6、7题,说一说解题的思路。)
①第6题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②做7题时先让生读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维进行创新
16÷4=4(元),理由:“买3送1”相当于买4少收16元,则平均每棵少收4元。
2、小结。
教学反思:
2、笔算乘法
第一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9页例1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独立列式: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巩固练习
1、课本4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
2、练习七第3题。
164×32=
54×145=
254×36=
217×83=
43×139=
328×25=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练习七第2、4题。
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略)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笔算乘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第50-52页练习七的2、4、5、8-11题。教学目标:
1、知道用乘法解答应用题可把两个因数交换位置。
2、正确解答应用题。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题中有关数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小黑板出示笔算题: 134×16
246×34 学生笔算(两名学生板演)。让学生笔算过程。
2、口算:
14×7
25×3
160×5
23×100 60×70
21×300
18×50
(二)练习
1、第2题: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周要用114分钟,绕地球59周要用多少分钟?比5天时间长些还是短些?
2、问:怎样列式表示什么?5天时间有几分钟? 学生试做(一名学生板演)。114×59=6726(分钟)114 × 59
60×24×5=7200 7200>6726 问: 59
×114
和
× 59 比,哪一种计算更简便? 多名学生回答(个别学生会列这种式子:
× 114 学生比较后得出:114 × 59 笔算时比较简便。
1、练习:完成4、5题,学生练习(两人板演)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三、作业:练习七:8-11题。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因数中间或尾末数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P53例2及练习八1—4 教学目标:
1、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的简便写法及计算方法
2、口算、笔算交互进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例题:
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2、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写出解题算式,独立进行计算 3反馈第(1)题: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
4、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
①、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②、怎样确定积的末尾零的个数
5、反馈第(2)题: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
二、质疑与小结
1、因数末尾有0如何列竖式简便?应注意什么?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2、因数中间有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三、知识反馈:
1、学生试练P53做一做
2、比较
360
哪个算式简便,为什么?
×25
×25 360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八:1、2、3、4
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五、全课小结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教学内容:P54 例3及练习八 5-9题。教学目标:
1、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例题: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40千米。
2、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3、再出示:特快列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
4、师说明:也可以这样写。
5、让学生观察:哪种方法简便?怎样用复合单位来表示速度?
6、汇报成果:可以用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来表示速度。
7、练习:让学生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集体讲评。
二、初步探究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1、出示例3情景图
2、让生独立解决第(1)(2)小题
3、出示:
(1)80×2=160(千米)让生说出每个数各代表什么量?(2)2×80=160(千米)
4、小组讨论、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试着写
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5、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作品:速度×时间=路程
三、深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出示练习八第8题情景图
2、让生独立解答,全班讲评订正。
3、让生思考讨论:(1)(2)题的算式是根据什么关系式得出的?你有什么发现?
汇报展示成果: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发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能求出第三个量。
四、巩固练习
练习8 5、6、7、9 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五、总结交流,汇报收获。
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用具:计算器、写有试题的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6×2=()8×125=()6×20=()24×125=()6×200=()72×125=()
(1)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上面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如,左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0是2的10倍,120也是12的10倍;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4是8的3倍,3000也是1000的3倍。
(2)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1)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80×4=()25×160=()40×4=()25×40=()20×4=()25×10=()
(2)引导学生讨论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洁的话语表示出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4、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P59、3(2)举例说明积变化规律。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5、应用规律。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第1、2、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①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24= 105×45=(18÷2)×(24×2)=(105×3)×(45÷3)=(18×2)×(24÷2)=(105÷5)×(45×5)= ②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①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 36×104=3744
(24○6)×(75×6)=1800(36×4)×(104○4)=3744(24○3)×(75○□)=1800(36○□)×(104○□)=3744 ②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4倍,宽扩大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三、课堂总结
第六课时: 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P60-63的内容 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会乘法估算方法,并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估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教学例5(1)出示例5,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确此题并不用求出准确数,只要估算就行了。教师板书:49×104≈
(2)学生讨论估算方法(3)汇报:
生:49≈50
104≈100 50×100=5000,应该准备5000元。生:49≈50
104≈110 50×110=5500,应该准备5500元。(4)比较
师:谁的估算好一些?为什么? 生:第二种估算方法好一些。
要求带多少钱,在估算时要把近似数取大些,才不会造成钱不够的现象,所以这道题用第二种估算好一些。
2、P60的“做一做”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方法。
二、巩固练习
1、P61第1题。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不一样,只要是正确的都给予肯定,不作统一要求。
2、P61第2-4题。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估算方法。
3、P62第5题。
先在小组内交流估计方法,后在全班交流
4、P62第7题,P63第9、10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P63第12题。
答案:203×16,203×26,203×36,203×46
第七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及符合应用的练习。(课文第62-63页的第7-11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运算。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3、通过应用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教学过程:
1、课文第62页的第7题。
第7题是整数四则运算的口算的复习,题目主要是以本单元乘法口算方法为主,添加几题前面学过的加、减和除法口算。练习时,要求做到人人参与,并统计大多数学生完成全部12题所需的时间,了解学生口算的熟练程度。
练习过程做到:
(1)以幻灯或电脑课件呈现算式,算式逐一呈现。(2)为体现人人参与,算式可重复呈现。(3)学生口算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
(4)对口算比较慢的学生,老师要给予特殊照顾,复习口算的方法,提高他的口算水平。
(5)最后老师进行简要评价。
2、课文第63页的第8题。
第8题是本单元的笔算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因此,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步骤及计算中的注意点,提高学生笔算的技能。本道题突出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正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难点。因此,通过练习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排除难点,更好地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学生独立笔算。
(2)老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竖式书写是否规范、工整,特别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对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能否正确处理。
(3)反馈练习结果:
反馈时,主要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的0或末尾的0在笔算时的不同操作办法。老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两道题目,帮助学生理解:
如: 7 0 8 6 4 0
×5
× 1 2 5 4 0 2 8 4 1 6 4 7 7 0 0 6 8 0(4)学生用计算器检验笔算结果。没有计算器的,老师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合作交流,完成任务。
3、课文第63页的第9、10两题。这两道题是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的练习。第9题是两数相乘时,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十倍、一百倍时,观察积的变化。过程要求:(1)列出原算式:63×4=。(2)改变因数,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积。(3)利用算式进行对比。(4)回答说明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说一说是哪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
第10题,是在第9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式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样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哪一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
4、课文第63页的第11题。第11题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 的练习。练习时,老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解题过程要求做到:(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2)回答:从题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3)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提供多种解法。
第五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单元教学内容
课本P47——P55页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四、单元教学安排
三位数乘两位…………………………………………………………6课时 第1课时 笔算乘法(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0)
教学内容:课本P47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45×12= 44×59= 63×52=
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二、探索发现
1、出示例1: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教学内容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指名回答)
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小组讨论并汇报)
提问:
(1)先算什么?(先算2乘145的积是290,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
(3)最后算什么?注意第二步个位上的0不写。板书:145×12=1740
×12 290 1 45 1 740 和45×12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
小结:两位数乘法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发散
1.P47 做一做
134×12 176×47 425×36237×82
322×24 145×27 679×13 286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145×12=1740
×12 290 1 45 1 740
六、教学反思:
×35 第2课时 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课本P48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口算
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22= 40×72= 40×72= 40×72= 20×20= 40×90= 502× 7= 608×5= 908× 4= 400×50= 2.笔算并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708×6= 790×8= 54×278=
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教学内容:笔算乘法
二、探索发现
1、出示例2 怎样计算160×30=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1)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总结:可以用口算计算先算160×3=480,再在积的末尾再添1个0;或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写2个0(2)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160×30=4800
0 160 × 30 × 30
0 0 0 4 8 0 0 4 8 0 4 8 0 0
2、独立计算106×30= 学生反馈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 1 0 6
×30(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
106×30=3180 106
×30 1 8 0 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三、巩固发散
教材P48 做一做1、2 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160×30=4800106×30=3180 160 106 ×30 × 30 4 8 0 0 3 1 8 0
六、教学反思: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49—P50页练习八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能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49——3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2、P49——6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3、P50——8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说一说错误的原因。
4、P49——1 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订正
二、指导练习
1、P49——5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教师指导:注意单位换算
2、P50——9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教师指导:此题有两种思路,方法一:分别求每种3套的价钱再加起来;方法二:先求每种各买一套总共花多少元,再求买三套的总价。
3、P50——11 独立完成后先小组交流再汇报
教师指导:此题有简便方法,因为15×200=3000,因此最后一款电话机15×210>3000不能购买,而200-128=72 200-108=92 200-198=2 因此只要再用多出来的钱分别乘15,即可求出还剩多少钱。
4、P50——12 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方法再汇报
教师指导:写出乘积最大算式的方法是:先确定两数的最高为5、4;然后依次确定下面的数字,把剩下的最大的数字放在被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二个因数):
3、2;剩下的0按题目要去放在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一个因数);所以答案就是520×43=22360。
思考:如果乘积最小,又该如何?
教师指导:先找出两数的最高为2、3;然后依次确定下面的数字,把剩下的最小的数字放在被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二个因数):0;剩下的4、5放在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一个因数);所以答案就是345×20=6900。
三、检测评价
1、P49——7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2、P49——2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3、P49——4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4、P50——10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四、板书设计
练习课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