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闻的成因及克服方法(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08:4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假新闻的成因及克服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假新闻的成因及克服方法》。

第一篇:假新闻的成因及克服方法

假新闻的成因及克服方法

新闻与生俱来的基本特点是两个:一是真实,二是新鲜。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新闻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而虚假新闻则是对新闻真实的反动。

假新闻就是经过人为处理的空穴来风毫无事实依据的虚假新闻报道,假新闻违背了新闻的饿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基本原则。假新闻的成因有多方面的:一是私利当前,公开造假;二是屈从压力,昧心造假;三是侥幸心理,人为造假;四是惟利是图,编造新闻;五是合理想象,生造新闻;六是偷梁换柱,移花接木;七是审查不严,出现假稿;八是宣传需要,隐匿真慎;九是为了政绩,添油加水;十是制造热点,夸大其辞。

新闻既然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那么,它就应该尽可能多地向人们提供可以查证的事实应尽可能避免下判断,更不要以判断来代替事实。这也能引起假新闻成因:一是目前记者采访作风不扎实,习惯于拿来就用,将新闻发布会的通稿或采访部门邮箱里的稿件编编就发,或是“网扒”,基本不采访,即便采访也是点个卯就走,根本没功夫问为什么,就往往就主观的下判断,导致假新闻的出现。近年来新闻从业人员发生变化,很多非新闻专业毕业的人才步入新闻采编领域,他们没有经过新闻写作业务培训,不知道什么是五个W,假新闻由此得以滋生。二是记者本身就根底浅,不问为什么,知识储备不足,又不去请教,一知半解便满足,没有注重新闻的真实性,把其忽略了,假新闻也便不经出现了。综合上述可以得出假新闻的成因主要有五点:

一、政府相关部门发布信息有误,成为不实信息的始作俑者。

二、新闻发布部门出政不慎,使媒体晕头转向。

三、媒体错将非政府主管部门正规发布的某些个人观点当作政府权威信息公之于众。

四、媒体记者采访不扎实,以用意想推测代替新闻事实。

五、无良发帖者制造假新闻,无良网站推波助澜,“缺弦儿”媒体盲目跟风。现实生活中假新闻的传播与媒介有莫大的关系,仍有我、问题存在的现实存在的问题有:

一、缺乏严格审查,媒介作为公众获取知识的公共平台,承担着为公众传播客观、全面信息的社会责任,公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媒介来获取真相,了解事实,进而内化为自身的意见、思考;如果媒体不能秉承以有责任的态度严格把关,的对事实真相缺乏必要审查考证,将不全面、不科学的信息传递给公众,那么公众所应享有的“知情权”就的得不到保证,媒体的社会责任就无人谈起。

二、媒体的过度炒作,媒体的过度宣传,将其效果曲解夸大,误导了公众。

三、空头新闻,口头新闻最大的缺点是新闻保真性差,新闻越传越走样,最后有的甚至意思相反,也便是假新闻了。

假新闻的克服方法具体来说:

一、政府立法。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必须要靠政治制度的保证。政府应该加强管理,推进有利的体制与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规范,用法规来严惩造假者。从新闻的价值的核心要素和新闻产品质量的的标准来看,真实性不再是一种模糊、弹性的道德要求,而是一个明智、刚性的标准。

二、强化新闻业务监管进而优化“源头”。假新闻越来越多,新闻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进一步实行媒体主编或责编引咎辞职制。强化媒体的把关意识。除了对媒体造假者的追究外,同时也要加大追究造假新闻的媒体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三、强化业务学习是培植新闻职业道德之本,强化新闻工作者的学习,从思想上够筑好新闻职业道德基础。构建合理的分配体制激发职业精神。目前,不少新闻单位分配体制不合理,一个单位几种分配制度,年轻的合同制聘用记者、编辑打主力,跑断腿,累断腰,收入却远远低于那些不干活的人。因此导致了制作新闻的不真实性。要进一步加强新闻工作者的管理,提高其识别虚假新闻的能力。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大力提高编辑队伍的业务水平素质,把好新闻入口关,教育新闻采编人员在事件中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

四、媒体自律。自律是媒介实现其责任的重要途径,因此媒介应当建立自律机制,通过对自我行为的管控坚守媒介的社会责任,媒介应时刻考虑其对社会承担的道德责任,在向公众传播信息时选择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符合公众利益的新闻事件加以传播,并且,在利益面前,媒介更不能降低自律的标准。

五、提高公众鉴别能力,加强监督意识。施拉姆说:“大众传播事业的责任问题是媒体、政府与大众三种力量间的微妙平衡关系。完成传播方面所必须完成的主要责任在于媒体,基本义务则属公众。”社会大众作为媒介传播的接受者,在传播活动中扔扮演重要角色,媒介的责任除了需要通过媒介自律和政府立法来保证外,大众的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社会大众对媒体进行监督,必须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面对媒介所传播的信息社会大众有必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从而具备较强的思维意识,切不可人云亦云,道听途说。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舆论监督存在认识偏差,甚至滥用权力阻挠媒体正常开展舆论监督的地方领导干部,应当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的有关精神,提高觉悟,改进工作作风。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中,要提高新闻传媒的运用能力,克服新闻报道中的不和谐问题,保持新闻报道的相对和谐,大力推进新闻传播观念、新闻传媒体制性和技术性创新,从而推进新闻传媒健康、和谐发展。

第二篇:假新闻成因与治理

曾收到一个手机段子,题目是《国人的一天》:早上起来,穿上冒牌运动装出门,街边店里买了两根地沟油炸的洗衣粉油条和一个苏丹红咸鸭蛋,冲了一杯三聚氰胺牛奶。中午不回家,在单位食堂要了一盘注水鸡肉,一份农药韭菜炒有毒猪血,再来一份翻新陈米饭,实实惠惠吃了个饱,回办公室泡了一杯香精茶叶,浏览了一会儿假新闻。下班后路过菜市场,买了条吃了避孕药的鱼和一斤尿素豆芽,外加两个膨大剂西红柿,回家烧了三个菜,再开一瓶甲醇酒,喝上二两,吃了一个硫磺馒头。饭后散散步,禁不住吆喝,在路边地摊上买了一本盗版的小说和光盘,回家津津有味地看到了凌晨一点,然后钻进黑心棉做的被褥,摸着两团硅胶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假新闻被编入了手机段子,这也许意味着假新闻已经由一个行业现象“升格”到了社会现象。仔细想来,假新闻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道德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法律问题,表现形式多样,生成机制复杂,社会危害广泛且长远。

一、假新闻的判断标准和类型

假新闻的历史到底有多悠久虽无法考证,但是,可以肯定,真与假是一对孪生兄弟。因此,笔者断定,新闻的历史有多长,假新闻的历史就有多久。那么,真假新闻到底如何认定呢?这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但也不是无头绪可理。笔者认为,任何命题都可以分为两类: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事实判断解决“是什么”或者“是不是”的问题;价值判断解决“应不应是”或者“该不该是”的问题。

假新闻的认定首先依据的是事实判断,就是判断新闻本身“有”还是 “无”,即客观上是否存在?如果所谓的新闻事件纯属子虚乌有,则属假新闻无疑。但是,由于时空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新闻的事实并不那么容易认定。比如,新闻的作者往往不能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发生的现场,新闻机构又常常远离新闻的发生地,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认定新闻事实的有和无、新闻要素和细节的有和无或者多与少呢?如果一件新闻的主体是真实存在的,但是,部分细节是失实的(不管是故意还是无意或失误造成的),那么,这件新闻是不是或者算不算假新闻?

价值判断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可以渗透在新闻制作的各个环节,并且往往和道德、伦理甚至政治因素掺合在一起,因此,比事实判断更加复杂。比如,同样是假新闻,如何判定制作的主体是故意造假还是无意造假?是好意造假还是恶意造假?是主动造假还是被动造假?此外,策划出来的新闻事件到底是新闻还是假新闻?

由此看来,有了方法,也不一定就能解决问题。笔者的倾向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两种判断标准或者认识方法不宜孤立地使用,而是应当结合起来。主体应当是细节上的主体,细节应当是主体上的细节。新闻的主体真实,个别或者部分细节失实,则该件新闻不应算是假新闻;新闻的主体失实,则不管细节是不是真实的,也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都属于假新闻。假新闻与失实新闻的最大差别是:前者新闻的主体是假的,或者制作者有主观上作假的故意;后者新闻的主体是真实的,部分细节或元素是假的,但是,制作者在新闻主体上无主观作假的故意。失实新闻不能算作假新闻。

鉴于以上对假新闻的判断标准和认识方法,我们可以把假新闻划分为四种类型:

(一)主观性假新闻,即作者故意造假、事实上不存在的新闻。

(二)客观性假新闻,即作者无意造假、受到蒙蔽、但事实上不存在的新闻。

(三)部分策划性新闻,即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经过策划造成事实上存在假象的新闻。

(四)部分有偿新闻,即有一定的事实存在、达不到传播标准、通过付费出笼的新闻。

一些媒体在“愚人节”制作的假新闻另当别论。

二、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假新闻由来已久,其来有因:

1.个人原因

新闻是人制作的,假不假首先与新闻制作者个人的因素关联最大。个人造假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被动造假。即假新闻的制作者本人并无造假新闻的故意,而是受到了一些假象或者相关人员的蒙蔽。这种情况多半是由于新闻制作者个人的业务素质不高、判断失误造成的。如2007年7月15日,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情缘”栏目播发的“史上最毒后妈”事件。

主动造假。即假新闻的制作者出于某种功利性的目的,知假报假甚至主动参与制作或者导演假新闻。如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播出的“纸箱馅包子”事件,2010年4月2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的“搜救犬牺牲”事件、2007年3月5日~9日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播出的《揭秘传销》“Ayawawa死亡”事件等。

有时候,新闻制作者麻痹大意或者出于成本控制的需要,或者因为懒惰而篡改、编造、冒用、滥用匿名消息来源的形式,也可能导致假新闻的产生。2011年1月6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控烟难控阻力何在》节目中女主角“双重身份”事件。

2.技术原因

有时候,由于某种技术失误或者流程缺失或者疏于审查等原因,新闻的要素如主人公姓名、时间、地点、重要数字等出现了多、少、漏、谬或者张冠李戴现象,造成新闻的主体 失实,也可以构成假新闻。

3.组织原因

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实中,都存在一些因为组织需要造成的假新闻。这里的“组织”,可以小至企业,也可以大至国家,当然,一些媒体组织自身也可能把假新闻当成吸引眼球、与对手进行不正当竞争的武器;而所谓的“需要”,也可以是政治需要、战争需要、政绩需要、外交需要、社会稳定的需要等五花八门。中国大跃进时期和文革时期出现的海量假新闻主要是根据政治需要炮制出来的。2010年3月14日,格鲁吉亚“伊梅季”电视台播放的“俄罗斯再次入侵、总统遇刺身亡”假新闻,也是出于某种政治和外交的需要制作出来的。

4.市场原因

近年来,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导致了不少副作用,主要是社会诚信和道德水平严重下降,一切向钱看的风气不仅弥漫整个社会,也侵蚀到了新闻传媒领域。比如,电视媒体对广告利益和收视率的片面追求,进而与员工的绩效和福利挂钩,逼迫一些记者不择手段,制作的节目“三俗”泛滥,直至明目张胆地造假。“纸箱馅包子事件”可以说就是这种社会风气和行业风气的产物。

三、假新闻的危害与治理

假冒伪劣产品轻则伤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重则致人死亡,所以,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和痛恨。而假新闻的制作、传播或者销售对消费者一般不会产生直接的健康或生命威胁,所以,非当事人很少当回事。其实,和假冒伪劣产品相比,假新闻的危害有过之而无不及。历史上,慈禧太后曾根据道听途说的假新闻盲目向11国宣战,结果是赔上了十几万人的性命和白银4.5亿两,大清国也从此走上了覆灭的不归之路;袁世凯也曾根据儿子袁克定制作的假新闻悍然称帝,最后众叛亲离,全国共讨之;大跃进时期和文革时期批量生产的假新闻更是给错误的路线、政策推波助澜,导致举国皆癫,全民疯狂,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劫难。当然,由于公民媒介素养的提高和媒介管理的日益科学,今天的假新闻已经很难大规模产生,更不能明目张胆地造假,但危害性仍然不可小觑。

1.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媒体公信力的来源。也正因此,西方一些主流媒体对新闻的真实性极为重视,甚至不惜牺牲新闻的时效性。它们的影响力也正是建立在这种公信力的基础上的。比如,1896年,德国犹太移民的后代阿道夫?奥克斯在接办《纽约时报》时确定时报的新闻报道原则为:“力求真实,无畏无惧,不偏不倚,并不分党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纽约时报》重视新闻,但很少鼓励记者去抢新闻,除非特有把握,一般不第一个报道某件新闻。当然,该报每天要处理近百万字,错误也在所难免,因此,第二版每天专设一个固定的“更正栏”(Corrections)。2003年,该报的一个记者杰森?布莱尔被发现多年在其新闻报道中做假,结果,布莱尔被立刻解雇,其他一些相关的重要人物也被迫引咎辞职。2003年9月12日,BBC中文网站推出了“BBC新闻

原则”专辑,提出:“作为一家历史悠久而且世界知名的公营广播机构,BBC多年来一直以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真实准确作为其新闻编辑原则。”这也是BBC公信力体系的核心所在。每当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人们总是会首先选择并愿意相信BBC。上述两大西方媒体对新闻真实和公信力的重视不但给专注于国内市场竞争的媒体,也给急于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媒体带来一个启示:只重视新闻媒体的硬件建设和规模建设而不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徒劳无益的。一个没有公信力的媒体声音越大,越让人反感。CCTV制作的五集专题片《揭秘传销》播出后社会反响本来很好,但是,由于伪造了一个死者的“生前照片”,被网友抨击为央视“竟然用假的新闻给百姓洗脑”。诚可谓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2.严重损害当事人的形象和权利。假新闻不但会严重损害媒体的声誉和形象,也会给有关当事人带来形象、声誉、心理、经济甚至人身的损害。比如,在江西电视台播出“史上最毒后妈”的假新闻以后,本来没有虐待、毒打罹患重病的丁香小慧的后妈陈彩诗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各种指责,身心受到巨大伤害。2002年,辽宁电视台记者周密为了帮助一个生产床垫的商人朋友,串通一名消费者,捏造了一位同行生产的床垫存在所谓“黑心棉”的假新闻并播出,给同行厂家的商誉造成了严重损害。

3.严重损害真新闻、好新闻的价值。正像假文凭多了,真文凭的价值会下降一样,假新闻如果大行其道,真新闻、好新闻的价值也必然会下降。新闻的价值下降,新闻记者和新闻媒体的价值与社会地位自然也会下降。长期以来,电视媒体的新闻栏目不冷不热,央视《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的收视率每况愈下,都是新闻的真实性和价值低下的结果。至于南方一些地方打出“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标语,则不仅是记者的悲哀,更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事业的悲哀。

4.严重损害社会秩序。如果假新闻仅仅是损害有关当事人和当事媒体的声誉和形象也就罢了,事实上,一些假新闻还会给社会秩序带来一定的混乱。比如,央视播出的“搜救犬牺牲”假新闻由于把汶川地震发生的事移植到两年后发生的玉树地震救灾当中,对社会性救灾和捐助工作就有一定的影响。格鲁吉亚“伊梅季”电视台炮制的“俄罗斯再次入侵、总统遇刺身亡”假新闻则使得人心惶惶,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

既然有这么多的危害,假新闻的治理自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笔者认为,既然假新闻的生成原因和背景复杂,根治起来也绝非一蹴可就,必须多管齐下,系统综合治理。

首先,治假先治“人”。假新闻是“人造”的,准确地说,世界上没有假的新闻,只有作假的记者或媒体。所以,治理假新闻,关键在治理“新闻人”或治理媒体。如果记者视真实为新闻的生命,媒体视真实为媒体生存的基础,即主观上杜绝一切制作假新闻的念头,机制上堵塞一切假新闻产生的漏洞,处罚上杜绝一切制作假新闻的侥幸,则假新闻自然就少了。

其次,治假要“制”法。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新闻传播系统和市场,但是,长期以来无法可依。真新闻、好新闻褒奖不足,假新闻惩治不力,甚至根本不知道如何惩治。造假的成本低,又可以对后果不负责任,或者只付很小的责任,造假者自然有恃无恐了。据了解,建国以来新闻造假者被判刑的只有“纸箱馅包子事件”的主谋訾北佳一例,但依据是损害商品声誉罪,判刑一年。但是,这个罪名是否适当,至今在新闻界和法学界还有争议。

第三,治假必依“法”。这一条措施目前基本无从实行,因为中国目前既没有《新闻法》,相关法律也没有处罚假新闻的条文,根本就是无法可依。

第四,治假重“自”治。这里的自治不仅包括新闻工作者的自尊、自重、自爱、自律,而且包括新闻行业(协会)的自律、自治。

第五,治假需“共” 治。这里的“共”治,主要是指假新闻的治理需要新闻消费者(读者、听众、观众、网民)的参与和全社会的监督。

总之,假新闻的产生由个人、媒体和社会的原因,治理假新闻也需要个人、媒体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从观念、机制、制度和法规上加以防范

第三篇:学生学习情绪化的表现、成因及克服方法

在从教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的学科基础不差,学习能力也够强,同时也在用功学习,但就是学习成绩极不稳定,老师和家长们似乎很难评定他们的学习是好是差。其实,通过的细致观察,不难发现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情绪化现象。而正是受学习上情绪化的影响,导致了他们极不稳定的学习状态,其学习成绩也因此时好时差。本文从学生学习情绪化现象的表现、成因和克服方法来粗略谈谈。

一.表现

学生学习上的情绪化有下列表现:

1、自以为学习上比别人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就一定要比别人成绩好,不注意作学习方法上的思考和改进,学习实际上呈外紧内松状态。

2、平时没有老师在场,就没有学习内容;没有老师的布置,就没有训练任务;没有老师给的评价等级或分数,就不知怎么学习。学习上无一定目标,无一定方向。

3、因为某事与家人不和,就影响上学;因为与同学发生点摩擦就影响上课;因为受某学科老师一次批评,就影响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境界不高。

4、平时测验和考试时,不是专心地做自己的卷面,而是喜欢左顾右盼,看别人做到哪里了,琢磨别人做得怎么样。一旦发现别人做到自己前面了,就心慌意乱,无法定神,心理素质不好。

二.成因

笔者认为造成学生学习上的情绪化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

(一)客观原因:

1、来自于学习竞争压力。学习竞争主要是考试成绩的竞争,其激烈程度不言而喻。这种竞争又层次较多,从类别上讲,有单科和总分成绩竞争;从竞争范围上讲,有个人之间的竞争,班级之争和年级之争;从竞争阶段上讲,有校内月考,期中考试竞争,期末统考,多校联考竞争,直至决定命运的升学考试中考和高考的竞争。接踵而来的各种激烈考试竞争直接带给学生不断的心理压力。加上学生自我调节能力较差,部分学生极容易产生急躁情绪、消极情绪和厌倦情绪。

2、来自外围的影响。外围的影响主要是学生所在家庭一时的关系不和谐及同学间的矛盾摩擦。虽然这些影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问题在于,我们有些同学因年龄的限制,处理矛盾和协调关系的能力较差,遇到这些情况,极容易受影响,而且一时又很难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于是冲动和郁闷把正常的学习情绪破坏掉了。

(二)主观原因

1、学习上功利思想严重。存有功利思想的同学,往往把学习上取得的成就看成是简单投入的结果。他们目光高而投入精力少,重结果好坏而轻过程质量,平时对学习策略和方法研究甚少,特别是在暂时的成功和失败面前,不善于总结和反思。因此,他们在学习的全过程中极容易出现骄傲自满和浮躁悲观情绪。

2、学习上依赖性强,自主性差。学习上养成了依赖习惯而缺乏自主性,就没有记忆的强化,理解的延伸,思维的发散和知识的系化,学习永远浮在表面而达不到深刻。

3、抗干扰意识不强,抗挫折能力差。不注意培养抗干扰意识,就难得摆正自己的学习位置,容易出现顾此失彼和因小失大。没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就经不起一时的考验,而导致意志消退,目标动摇。

4、心存杂念,状态不稳。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聚精会神,融会贯通。然而,学生在看书或习题时,如果心存杂念,就会丧失正常的学习状态,而达不到既定的学习效果,再重要的内容也读不进去,再简单的题目也做不出来。

三.克服方法

情绪化是情绪商数不高的表现,人的智力的开发与发挥必须以良好的情绪商数为条件。学生学习上的情绪化表现,势必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导致学习成绩的不稳定。学生要避免自己学习上的情绪化的出现,可以进行必要的成功理论的学习与修养,在不断提高智商的同时,自觉地加强自己的情商的培养。只有努力在学习的全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心态去承受外界的压力和面对暂时的成功和失败;同时有意识地排除心理杂念,始终把握平衡的心态,保持平常心,才能求得相对稳定的学习状态,求得学习成绩的稳步提高。

第四篇:当前不安定因素成因及预防处置方法

当前不安定因素成因及预防处置方法

内容提要:各类的不安定因素是诱发社会矛盾激化的内在因素。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既有政治领域的矛盾,也有经济领域的矛盾,还有思想文化领域的矛盾,更有莫名其妙的偶发事件。要防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必须减少或控制不安定因素的形成。当前,整个社会出现了许多不安定的因素,在我辖区范围内,因征地拆迁,企业改制、拖欠工资、医患纠纷、信念错位等不安定因素引发的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多有发生。公安机关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从认真做好日常工作,减少诱发矛盾事件的因素,建立完善长久的情报信息网络渠道,强化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保护能力等方面入手,经常性地开展不安定因素的排查和化解工作,并在群体性事件发生之时,正确区分事件性质,充分发挥基层派出所的优势,妥善进行事件处置。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关键词:不安定因素成因预防处置

党的十六大指出“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如何积极预防和依法妥善处置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事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责任,也是公安机关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面临的重要任务。

当前,整个社会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文化观念冲突、就业矛盾突出、城乡差别悬殊、****屡禁不止、干部作风专横、医疗教育费用过高、社会保障不全、环境污染加剧、弱势群体无助、强势集团无忌、百姓前景渺茫等,这些压抑性社会矛盾的并存,使相当部分群体感到压抑、无望、不满、憋气,时时处处催发着群体采用群体性事件的方法去解决个人面对的困境,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埋下了诱发的种子。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外在表现。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既有政治领域的矛盾,也有经济领域的矛盾,还有思想文化领域的矛盾,更有莫名其妙的偶发事件。要防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必须减少或控制社会矛盾的形成。公安机关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常性地开展不安定因素的排查和化解工作,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不安定因素是特指社会矛盾中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这类矛盾,因此是社会矛盾中较为迫切,也必须高度重视的部分。

我所辖区是一个典型的城郊接合部,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因此,新时期下各类矛盾在我所辖区都有凸现。

(一)因征地拆迁,导致社会矛盾增多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不可避免地征用了大量农村集体土地。大量征用土地和拆迁民宅,使一些以种地为生的失地农民在无劳动技能或已经失去劳动能力、缺乏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陷入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保障无份的困境,成为新的贫困群体。

(二)因企业改制和拖欠工资等问题,导致劳资纠纷、罢工闹事增多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由于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问题,有的工人为此而集体罢工闹

事,有的工人甚至扬言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就到政府部门上访。随着辖区内开发力度的加大,基建工地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开发商雇佣大量农民工从事着苦、脏、累活,他们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工资收入相对较低,而且经常出现延发、缓发甚至不发的情况,更不用提其他如安全保障之类,因此经常引发矛盾纠纷。

(三)因理想信念错位,导致一些群众涉足邪教、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活动

邪教组织体系严密,活动诡秘,危害性大,少数不法分子将城郊结合地区视为发展组织的温床,大肆篡改宗教教义教规,编造异端邪说,大量散发传单,并以“世界末日来临”、“驱灾避难”来恐吓人心。而极少数群众因为缺乏精神支柱,意志消沉,精神空虚,缺乏美好的理想追求,法制意识淡薄,精神信仰迷失,导致XXXX功等邪教和其他封建会道门趁虚而入,肆意蔓延,严重影响了社会主意精神文明建设。

(四)因信访渠道不畅,导致矛盾化解调处不利

矛盾化解调处机制尚不完善和少数工作人员的不作为,使得许多问题在发生之初没有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加之有时处理问题的方法过于简单、态度粗暴、推诿扯皮,矛盾化解不及时,调解疏导不得力,导致个体问题演变为群体性事件,矛盾逐步升级。同时,司法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信任危机,信访群众普遍存在“信访不信法”的观念。有的老百姓不相信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公正的,不相信下级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有的认为走法律不如走领导;有的不愿意支付诉讼费。再加之申诉行为本身定位存在问题。如目前刑事诉讼中的申诉不是诉讼行为,而是非诉讼行为,刑事诉讼没有把申诉纳入诉讼轨道来调整,使其不受约束,随意性、盲目性的告状满天飞。

(五)因医患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

现在许多单位为了招揽生意,扩大影响,经常作出夸张事实的广告,尤以某些医院为甚,为提高声誉大肆宣传,一旦患者来院救治,往往不能达到广告宣传下的效果,因而引发大量医患纠纷。如我所辖区某医院就是如此,以致每隔一段时间就有病患或家属因医治效果达不到要求而与医院方发生纠纷,经常浪费我们大量警力。

(六)因群众维权意识提升与自身法律素质低下引发的矛盾

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群众的维权意识、自主意识、法制意识等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又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与自身具备的法律素质、社会的发展、政府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当群众之间、群众与政府之间、单位上下级之间出现利益磨擦或纠纷时,一些群众错误认为聚众闹事可以对领导造成压力,能较快解决问题,使本来能在法律程序中得到解决的矛盾演化成突发性群体事件。

预防、发现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对策方法

在处置事件中首要问题就是解决好我们的角色定位问题。从近几年发生的群体事件看,起因直接与公安工作和警务活动失误和不当有关的不多,但也有因为公安机关的非警务活动、工作失误和滥用警力致矛盾激化扩大的。有相当一部分群体事件,群众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也没有过激的行为,但公安机关出动警力予以强制驱散,甚至采取强制措施抓人,激

怒群众,造成群众与公安民警的对峙。因此,我们在处置实践中,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依法履行法律规定的职权,不应有包揽一切的思想。在预防和处置群体事件中,一定要弄清发生群体事件的原因,弄清群众的要求和群众的情绪,应由职能部门来解决的,我们要通过有关途径提请有关职能部门主动做好疏导化解工作,为党委、政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事件当好参谋助手。

(一)认真做好日常工作,减少诱发矛盾事件的因素

一是始终坚持“执法为民”思想,切实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要坚决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为民所办,切实转变作风,求真务实,竭诚为民,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满腔热情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

二是全力保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密切警民关系,经常深入到群众当中,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反映群众的意愿,保障法律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三是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坚持依法行政,文明、公正执法,确保每位公民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

四是加大打击力度,严惩违法犯罪行为。要坚持严打方针,针对本地区的突出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专项治理,实行标本兼治,惩防并举;

五是加强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定期交流、良性互动、快速反应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揭露打击辖区内影响重大、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法行为;

六是对现行案件要坚持快侦快破,严厉打击有组织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犯罪。对于侵害人民利益、危害辖区治安的事件要严肃查处,决不能姑息迁就。

(二)建立完善长久的情报信息网络渠道

建立公安机关和社会各有关职能部门的信息网络系统对于我们预防和处置群体事件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公安机关和政府其他部门信息不灵,工作被动的情况时有发生。别有用心的人动辄“神不知、鬼不觉”地就能煽动一些人闹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所以,建立完善长久的、灵敏的信息网络是当务之急。公安机关的情报信息不灵与社会基层各部门信息不灵有直接关系。社会的动态要求社会各职能部门汇总,公安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长久性的、覆盖全社会的信息网络建设是个长期任务。对于派出所来说,应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工作中通过组合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不安定因素,发挥最大成效。

一是基层派出所充分利用自己工作面广、与群众接触多的工作优势,及时掌握涉及群体的动态信息,广泛深入收集不安定因素所涉及群体的各种信息,特别是群体中骨干人员的动向、群体成员的议论和情绪、可能采取的上访、集会、游行、示威行动等几个方面,并及时通报给调处化解牵头单位,便于及时调整工作策略,改变工作措施。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全面了解辖区内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或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此种方式具有公开性强、应用覆盖面广、收集信息量大的特点。

二是对一些组织性或排外性较强的群体,如果直接正面地去了解事件情况,往往很难获取内幕性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选择、物建可靠的知情人员,作为治安信息员、治安耳目,深入这些群体收集不安定因素。由于社区民警具有一定的人脉基础,所得到的信息层次较深。

三是针对政府各职能部门在依照法律规定行使一定社会管理职能时,经常会收集到本系统、本行业、本区域内的民众群体某些利益上的诉求,这些诉求如果长期没有解决,又得不到合理解释,便有可能会演变为不安定因素。因此我们与这些政府部门进行密切的横向联系,定期召开维稳工作联合会议,分析其推行的政策可能引起的社会反应,交流相关信息。

(三)强化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保护能力

我们应与街道、社区、村场一起广泛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作用,运用广播、文艺汇演、黑板报、宣传栏、普法宣传活动及举办培训班、农民学校等多种渠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宣传政策法律,提高群众自身素质,帮助他们释疑解难,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充实他们的精神领域,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在可能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地区和部门,可以根据统一部署和口径,深入做好群众,尤其是群体中骨干人员和组织者的教育疏导工作。要向群众多宣传有关法律,引导群众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解决问题,严防一时冲动造成不良后果。

一是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让群众明白自己有哪些权利,应当履行哪些义务;

二是向群众宣传有关法律知识,使他们知道解决纠纷和反映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三要善于整合社会资源,发动和依靠群众自治组织,齐抓共管,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时整改各种隐患;

四要抓好思想教育工作,对辖区重点人口加强管控,近距离做好思想疏导和教育工作;

五要以防为主,加强辖区案件多发区域和场所的巡逻防范,降低侵财性案件发案率,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安全感,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四)正确区分事件性质,进行分类处置

由于群体事件绝大多数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所以我们必须正确运用教育和疏导的手段进行分类处置。

一是对发生在单位内部或因工资福利待遇问题到党政机关上访请愿,主要是为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性质不同,要严格区别对待,我们对这类情况主要是掌握动态,要慎用警力。

二是对较为平和的群体上访集会游行等事件,不影响办公秩序和公共秩序,矛盾尚

未激化,我们的主要职责就是维护好现场秩序,掌握情况,疏导群众,不宜动用警力采取强制措施。

三是对具体经济利益矛盾引起的群体事件,即使少数群众语言过激,只要没有危害社会治安秩序,我们应以维护大局、保护群众合法权益为重,不可采取强制措施,化解工作主要依靠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去做,我们主要是协助有关部门多做矛盾化解工作,并可视情况作些宣传配合工作。

四是对那些性质逐渐发生变化,态势不断扩大蔓延,围攻冲击党政机关、阻塞公路桥梁交通以及发生打砸抢烧事件,有可能影响地区稳定的,我们应当对组织者、策划者和积极参与者,果断地采取强制措施予以制止,依法打击处理,避免事态扩大,减少危害,缩小影响。

(五)充分发挥优势,妥善进行事件处置

派出所处于一线,在处置群体性中遇到的主要是现场处置。现场处置是群体性事件处置的关键环节和难点所在,现场处置工作做好了,就能较好地控制局势,使整个处置工作朝好的方向发展,否则,就可能激化矛盾,恶化局势。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人头熟、工作关系多、地形熟的优势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妥善的前期处置。

一旦得知群体性事件已经发生,我们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迅速全面掌握现场的情况,并立即向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汇报。只有全面地掌握了现场的局势,才能决定是否出动处置性警力开展处置,才能使初到现场的警力不至于陷入被动。

一是较早掌握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及时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情况。在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来出面做宣传教育工作时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宣传教育,同时以警察的公开身份保护好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安全。

二是在对整体的宣传教育同时,针对骨干开展宣传教育。在有些事件中,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可利用好事件群体代表或骨干分子,力争将其与整个群体相分离,派出精干力量,加大工作力度,做好其思想转化工作,力争为我所用,再通过他们来间接做好事件群体的宣传教育。在另外一些事件中,可对事件群体开展工作,在宣传政策的同时,用我们通过各种手段掌握的事实揭露事件真相和组织者的阴谋,使其明辨是非,孤立闹事骨干分子。

三是在处置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中,难免会发生肢体冲突伤及群众,而受伤的群众更会情绪激动,进一步激化事件的升级。我们可以利用人员熟悉的优势,从关心的角度对自己认识的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熟人进行劝说,争取在这些人的带动下,让部分群众退出事件,减少造成伤害的可能,尽量起到稳定群众情绪的作用。

第五篇:当前不安定因素成因及预防处置方法

文章标题:当前不安定因素成因及预防处置方法

内容提要:各类的不安定因素是诱发社会矛盾激化的内在因素。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既有政治领域的矛盾,也有经济领域的矛盾,还有思想文化领域的矛盾,更有莫名其妙的偶发事件。要防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必须减少或控制不安定因素的形成。当前,整个社会出现了许多不安定的因素,在我辖区范围内,因征地拆迁,企业改制、拖欠工资、医患纠纷、信念错位等不安定因素引发的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多有发生。公安机关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从认真做好日常,减少诱发矛盾事件的因素,建立完善长久的情报信息网络渠道,强化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保护能力等方面入手,经常性地开展不安定因素的排查和化解,并在群体性事件发生之时,正确区分事件性质,充分发挥基层派出所的优势,妥善进行事件处置。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关键词:不安定因素成因预防处置

党的十六大指出“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如何积极预防和依法妥善处置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事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责任,也是公安机关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面临的重要任务。

当前,整个社会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文化观念冲突、就业矛盾突出、城乡差别悬殊、腐败屡禁不止、干部作风专横、医疗教育费用过高、社会保障不全、环境污染加剧、弱势群体无助、强势集团无忌、百姓前景渺茫等,这些压抑性社会矛盾的并存,使相当部分群体感到压抑、无望、不满、憋气,时时处处催发着群体采用群体性事件的方法去解决个人面对的困境,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埋下了诱发的种子。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外在表现。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既有政治领域的矛盾,也有经济领域的矛盾,还有思想文化领域的矛盾,更有莫名其妙的偶发事件。要防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必须减少或控制社会矛盾的形成。公安机关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常性地开展不安定因素的排查和化解,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不安定因素是特指社会矛盾中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这类矛盾,因此是社会矛盾中较为迫切,也必须高度重视的部分。

我所辖区是一个典型的城郊接合部,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因此,新时期下各类矛盾在我所辖区都有凸现。

(一)因征地拆迁,导致社会矛盾增多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不可避免地征用了大量农村集体土地。大量征用土地和拆迁民宅,使一些以种地为生的失地农民在无劳动技能或已经失去劳动能力、缺乏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陷入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保障无份的困境,成为新的贫困群体。

(二)因企业改制和拖欠工资等问题,导致劳资纠纷、罢工闹事增多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由于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问题,有的工人为此而集体罢工闹事,有的工人甚至扬言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就到政府部门上访。随着辖区内开发力度的加大,基建工地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开发商雇佣大量农民工从事着苦、脏、累活,他们每天10个小时以上,工资收入相对较低,而且经常出现延发、缓发甚至不发的情况,更不用提其他如安全保障之类,因此经常引发矛盾纠纷。

(三)因理想信念错位,导致一些群众涉足邪教、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活动

邪教组织体系严密,活动诡秘,危害性大,少数不法分子将城郊结合地区视为发展组织的温床,大肆篡改宗教教义教规,编造异端邪说,大量散发传单,并以“世界末日来临”、“驱灾避难”来恐吓人心。而极少数群众因为缺乏精神支柱,意志消沉,精神空虚,缺乏美好的理想追求,法制意识淡薄,精神信仰迷失,导致FLG等邪教和其他封建会道门趁虚而入,肆意蔓延,严重影响了社会主意精神文明建设。

(四)因信访渠道不畅,导致矛盾化解调处不利

矛盾化解调处机制尚不完善和少数人员的不作为,使得许多问题在发生之初没有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加之有时处理问题的方法过于简单、态度粗暴、推诿扯皮,矛盾化解不及时,调解疏导不得力,导致个体问题演变为群体性事件,矛盾逐步升级。同时,司法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信任危机,信访群众普遍存在“信访不信法”的观念。有的老百姓不相信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公正的,不相信下级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有的认为走法律不如走领导;有的不愿意支付诉讼费。再加之申诉行为本身定位存在问题。如目前刑事诉讼中的申诉不是诉讼行为,而是非诉讼行为,刑事诉讼没有把申诉纳入诉讼轨道来调整,使其不受约束,随意性、盲目性的告状满天飞。

(五)因医患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

现在许多单位为了招揽生意,扩大影响,经常作出夸张事实的广告,尤以某些医院为甚,为提高声誉大肆宣传,一旦患者来院救治,往往不能达到广告宣传下的效果,因而引发大量医患纠纷。如我所辖区某医院就是如此,以致每隔一段时间就有病患或家属因医治效果达不到要求而与医院方发生纠纷,经常浪费我们大量警力。

(六)因群众维权意识提升与自身法律素质低下引发的矛盾

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群众的维权意识、自主意识、法制意识等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又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与自身具备的法律素质、社会的发展、政府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当群众之间、群众与政府之间、单位上下级之间出现利益磨擦或纠纷时,一些群众错误认为聚众闹事可以对领导造成压力,能较快解决问题,使本来能在法律程序中得到解决的矛盾演化成突发性群体事件。

预防、发现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对策方法

在处置事件中首要问题就是解决好我们的角色定位问题。从近几年发生的群体事件看,起因直接与公安和警务活动失误和不当有关的不多,但也有因为公安机关的非警务活动、失误和滥用警力致矛盾激化扩大的。有相当一部分群体事件,群众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也没有过激的行为,但公安机关出动警力予以强制驱散,甚至采取强制措施抓人,激怒群众,造成群众与公安民警的对峙。因此,我们在处置实践中,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依法履行法律规定的职权,不应有包揽一切的思想。在预防和处置群体事件中,一定要弄清发生群体事件的原因,弄清群众的要求和群众的情绪,应由职能部门来解决的,我们要通过有关途径提请有关职能部门主动做好疏导化解,为党委、政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事件当好参谋助手。

(一)认真做好日常,减少诱发矛盾事件的因素

一是始终坚持“执法为民”思想,切实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要坚决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为民所办,切实转变作风,求真务实,竭诚为民,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满腔热情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

二是全力保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密切警民关系,经常深入到群众当中,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反映群众的意愿,保障法律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三是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坚持依法行政,文明、公正执法,确保每位公民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

四是加大打击力度,严惩违法犯罪行为。要坚持严打方针,针对本地区的突出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专项治理,实行标本兼治,惩防并举;

五是加强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定期交流、良性互动、快速反应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揭露打击辖区内影响重大、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法行为;

六是对现行案件要坚持快侦快破,严厉打击有组织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犯罪。对于侵害人民利益、危害辖区治安的事件要严肃查处,决不能姑息迁就。

(二)建立完善长久的情报信息网络渠道

建立公安机关和社会各有关职能部门的信息网络系统对于我们预防和处置群体事件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公安机关和政府其他部门信息不灵,被动的情况时有发生。别有用心的人动辄“神不知、鬼不觉”地就能煽动一些人闹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所以,建立完善长久的、灵敏的信息网络是当务之急。公安机关的情报信息不灵与社会基层各部门信息不灵有直接关系。社会的动态要求社会各职能部门汇总,公安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长久性的、覆盖全社会的信息网络建设是个长期任务。对于派出所来说,应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中通过组合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不安定因素,发挥最大成效。

一是基层派出所充分利用自己面广、与群众接触多的优势,及时掌握涉及群体的动态信息,广泛深入收集不安定因素所涉及群体的各种信息,特别是群体中骨干人员的动向、群体成员的议论和情绪、可能采取的上访、集会、游行、示威行动等几个方面,并及时通报给调处化解牵头单位,便于及时调整策略,改变措施。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全面了解辖区内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或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此种方式具有公开性强、应用覆盖面广、收集信息量大的特点。

二是对一些组织性或排外性较强的群体,如果直接正面地去了解事件情况,往往很难获取内幕性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选择、物建可靠的知情人员,作为治安信息员、治安耳目,深入这些群体收集不安定因素。由于社区民警具有一定的人脉基础,所得到的信息层次较深。

三是针对政府各职能部门在依照法律规定行使一定社会管理职能时,经常会收集到本系统、本行业、本区域内的民众群体某些利益上的诉求,这些诉求如果长期没有解决,又得不到合理解释,便有可能会演变为不安定因素。因此我们与这些政府部门进行密切的横向联系,定期召开维稳联合会议,分析其推行的政策可能引起的社会反应,交流相关信息。

(三)强化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保护能力

我们应与街道、社区、村场一起广泛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作用,运用广播、文艺汇演、黑板报、宣传栏、普法宣传活动及举办培训班、农民学校等多种渠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宣传政策法律,提高群众自身素质,帮助他们释疑解难,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充实他们的精神领域,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在可能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地区和部门,可以根据统一部署和口径,深入做好群众,尤其是群体中骨干人员和组织者的教育疏导。要向群众多宣传有关法律,引导群众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解决问题,严防一时冲动造成不良后果。

一是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让群众明白自己有哪些权利,应当履行哪些义务;

二是向群众宣传有关法律知识,使他们知道解决纠纷和反映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三要善于整合社会资源,发动和依靠群众自治组织,齐抓共管,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时整改各种隐患;

四要抓好思想教育,对辖区重点人口加强管控,近距离做好思想疏导和教育;

五要以防为主,加强辖区案件多发区域和场所的巡逻防范,降低侵财性案件发案率,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安全感,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四)正确区分事件性质,进行分类处置

由于群体事件绝大多数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所以我们必须正确运用教育和疏导的手段进行分类处置。

一是对发生在单位内部或因工资福利待遇问题到党政机关上访请愿,主要是为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性质不同,要严格区别对待,我们对这类情况主要是掌握动态,要慎用警力。

二是对较为平和的群体上访集会游行等事件,不影响办公秩序和公共秩序,矛盾尚未激化,我们的主要职责就是维护好现场秩序,掌握情况,疏导群众,不宜动用警力采取强制措施。

三是对具体经济利益矛盾引起的群体事件,即使少数群众语言过激,只要没有危害社会治安秩序,我们应以维护大局、保护群众合法权益为重,不可采取强制措施,化解主要依靠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去做,我们主要是协助有关部门多做矛盾化解,并可视情况作些宣传配合。

四是对那些性质逐渐发生变化,态势不断扩大蔓延,围攻冲击党政机关、阻塞公路桥梁交通以及发生打砸抢烧事件,有可能影响地区稳定的,我们应当对组织者、策划者和积极参与者,果断地采取强制措施予以制止,依法打击处理,避免事态扩大,减少危害,缩小影响。

(五)充分发挥优势,妥善进行事件处置

派出所处于一线,在处置群体性中遇到的主要是现场处置。现场处置是群体性事件处置的关键环节和难点所在,现场处置做好了,就能较好地控制局势,使整个处置朝好的方向发展,否则,就可能激化矛盾,恶化局势。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人头熟、关系多、地形熟的优势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妥善的前期处置。

一旦得知群体性事件已经发生,我们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迅速全面掌握现场的情况,并立即向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汇报。只有全面地掌握了现场的局势,才能决定是否出动处置性警力开展处置,才能使初到现场的警力不至于陷入被动。

一是较早掌握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及时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情况。在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人员来出面做宣传教育时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宣传教育,同时以警察的公开身份保护好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的安全。

二是在对整体的宣传教育同时,针对骨干开展宣传教育。在有些事件中,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可利用好事件群体代表或骨干分子,力争将其与整个群体相分离,派出精干力量,加大力度,做好其思想转化,力争为我所用,再通过他们来间接做好事件群体的宣传教育。在另外一些事件中,可对事件群体开展,在宣传政策的同时,用我们通过各种手段掌握的事实揭露事件真相和组织者的阴谋,使其明辨是非,孤立闹事骨干分子。

三是在处置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中,难免会发生肢体冲突伤及群众,而受伤的群众更会情绪激动,进一步激化事件的升级。我们可以利用人员熟悉的优势,从关心的角度对自己认识的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熟人进行劝说,争取在这些人的带动下,让部分群众退出事件,减少造成伤害的可能,尽量起到稳定群众情绪的作用。

《当前不安定因素成因及预防处置方法》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当前不安定因素成因及预防处置方法。ACT

现在许多单位为了招揽生意,扩大影响,经常作出夸张事实的广告,尤以某些医院为甚,为提高声誉大肆宣传,一旦患者来院救治,往往不能达到

下载假新闻的成因及克服方法(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假新闻的成因及克服方法(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不安定因素成因及预防处置方法

    文章标题:当前不安定因素成因及预防处置方法内容提要:各类的不安定因素是诱发社会矛盾激化的内在因素。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既有政治领域的矛盾,也有经济领域的矛盾,还有思想文......

    翻译症病因及克服方法研究论文

    摘要:翻译的原则是“信、达、切”。但是有时候译出来的东西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甚至不知所云,这是翻译中一种常见通病,称为翻译症。笔者通过探讨翻译症的病......

    孩子脆弱心理的表现及克服的方法

    宝宝什么时候变得脆弱敏感 三岁以后,宝宝突然对成人表现变得敏感、脆弱,孩子开始对妈妈在感情上依恋。可能因为一点点小事情就会哭哭啼啼,没有安全感,说明孩子的情感敏感期到......

    论人际沟通障碍的形成及克服方法

    论人际沟通障碍的形成及克服方法 第15组集体作业 12应用电子班 121201116 黄万成 12应用电子班 121201141 颜小凤 12信管移动2班 120119241 冼婷婷 12信管移动2班 120119254......

    高三学生高考前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克服对策

    高考前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克服对策高中补习生是高校选拔与高中参考人数的差异性以及社会竞争及就业压力的产物,它将随着大学的普及、就业的好转以及就业单位对文凭要求的降......

    37体育教学中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克服对策

    37体育教学中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克服对策吴李丹 【摘要】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部分学生由于自身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不稳定,学习懒散,目的不明确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本文通......

    监狱民警心理压力的成因及释放方法

    浅析监狱民警心理压力的成因和释放途径及方法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有各种挫折、阻力、困扰不期而至。面对这些挫折和困扰,必然会形成程度不同的心理压力。适当的......

    酒店异味成因及控制方法范文合集

    酒店异味成因及控制方法 酒店人群流动性大,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各不相同,无论是星级酒店,还是经济型客栈,都面临各种空气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宾客的入住体验和健康,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