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历史随谈
丘吉尔曾说过:一个人看到多远的过去,才会看到多远的未来。
下面就和大家谈谈云南有意思的历史吧。
我们现在经过的这个地方名为楚雄,有“扬楚国雄威”之意,那这个地方是不是与楚国有什么联系?当然,不过这要追溯到战国秦楚争霸时期,当时日渐衰弱的楚国。楚国国王为了获得广阔的疆土巩固自己的实力,派大将庄桥远征西南(即楚国的大后方贵州、四川、云南一带)。当庄桥到达这里后不久,返回楚国的道路就被秦国大将司马措切断了,庄桥多次尝试返回都以失败告终,就不得不留在了这里,因此便把这个地方定名为威楚,目的就是为了扬楚国雄威。庄桥留下后,为了在这里更好的生存,便让部下变更了服饰,并尊重当地民族的习惯,最终他被拥戴为国王。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任何人到任何地方,要懂得尊重别人,否则也得不到别人的根尊重。庄桥建立了古滇国,这也是云南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王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而云南之所以简称为滇,就由此而来,而并非昆明有湖名曰滇池而得来。
到汉朝时期,由于汉朝势力的扩张,古滇国臣服了。臣服之后,汉武帝送了一件礼物给当时的古滇国国王——尝羌。什么呢?——滇王之印。当时古滇王国上下都觉得非常荣耀,因为得到了中原文化的认可,又可以回归中原文化了。但尝羌的后人,以及今天的历史学家都认为:这是汉武帝目中无人的一种表现。你想:古滇国的国王,再怎么也是国王、是皇帝、也就是真命天子,你就算发个印给他,这个印上雕的也应该是龙;就算不雕五爪龙,那三爪、两爪、一爪的龙也可以;但是,这个印上面雕的不是龙,——是蛇。第二呢,上面刻了四个字:滇王之印。那各位在想想:你去外面刻个有名字的器物,拿出来那叫什么?叫印/印章,对吧?我们的叫印,可过去皇帝用的,代表权威,应该叫什么?对,应该叫玺。要用什么材质来雕琢?用玉来雕。为什么要用玉来雕呢?因为在古代,玉是皇帝和自然界以及神灵沟通的一个媒介,它的地位很高。但这个滇王之印没有用玉来雕,而是用金来雕的。这一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是代表不认可?所以滇王尝羌死后,他的后人就将这枚印随他一起永葬于地下,直到1956年,才在晋宁石寨山古墓群中被发现(现存于云南省博物馆之内)。汉武帝征服云南之后,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在滇国设立了益州郡,郡下辖24县。这其中有一个县叫做云南县,为什么要提这个县?这是历史上“云南”第一次以地名出现。
而这个县之所以叫这个名字也是有传说的,据说汉武帝的大军征云南时,将士们在途中遇见了五彩云,很美,认为是上天显示的瑞兆;而看见彩云之处又恰在云之南,因而定名云南。后来由于省名与县名相同,就把云南县改为了祥云县,是去大理丽江、保山腾冲的必经之地。
另外还有一个县叫不韦县,说到这个地名,不知各位会不会想到一个人?对,吕不韦,而这个县确实也与他有关。
这就要从“奇货可居”的成语出处说起了。
吕不韦,我们都知道:卫国濮阳的大商人(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阳),他可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官商合作第一人。
吕不韦在赵国邯郸做生意时,结识了秦国为稳定两国关系送到赵国的人质——子楚,这个人是当时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而安国君又十分宠爱一个女人——华阳夫人,但这个女人呢,没有儿子。所以当时吕不韦见到子楚时就想了:种田的利有几倍呀?经商的利又有几倍呀?但如果立一个太子的话,那利又有几倍呢?正所谓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吕不韦马上就送了子楚五百金,要与其结交,不但这样,还拿出五百金,买了许许多多奇珍异宝,带着去到了咸阳。这就是奇货可居的出处了。他去干嘛呀?去求见华阳夫人的姐姐(是姐姐),请她代为转献给华阳夫人。并在她姐姐面前夸赞子楚非常聪明,在赵国结交了很多朋友;非常孝顺,天天都对着秦国的方向,想念父亲和华阳夫人。结果打动了华阳夫人的姐姐,就跑去对自己的妹妹说:凡是以美色来侍奉别人的,一旦色衰,宠爱也会随之减少。现在妹妹您侍奉太子,甚被宠爱,如果这时就能抓住机会,在太子的儿子中结交一个有才能又孝顺的人,立他为继承人,象亲生儿子一样待他;那么丈夫在世时受到尊重,丈夫死后自己立的儿子继位为王,最终也不会失势。要不等容貌衰竭了,宠爱失去后,您想和太子说上一句话,还有可能吗?华阳夫人觉得很有道理呀,就立了子楚为自己的继承人。没过多久(此处省略的历史内容自己科普吧),子楚就继承了王位,历史上称为——秦庄襄王。吕不韦被拜为相,得到河南洛阳十万户为封地的赏赐。不过,三年后子楚就驾崩了,时有9岁的太子——政继位。
之后(又省略一段历史自己脑补了),吕不韦由于太后赵姬与嫪毐私通淫乱之事,被免去相国之职,后自杀,他的后人及门客则被逐出京城,迁往了四川西昌。
到了汉武帝时期,吕不韦的后人本想:总盼到出头之日了,可以回中原了。哪知汉武帝为了让后人不做乱臣贼子,把吕不韦家继续贬,贬到了今天云南保山地区的施甸县,就是历史记载中的不韦县。(杨善洲,大亮山林场就至施甸县)
吕氏后人被贬保山的史实在《三国志》、《水经注》中都有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上也写,说这吕不韦家人啊,在云南过得特别惨,云南人,喝牛血、吃生肉、衣不遮体的;说这吕不韦家人很可怜,天天就向着中原的地方跪拜:什么时候可以回中原去啊?皇上饶了我吧。其实,吕不韦的后人在云南的日子过得好得不得了。怎么说?保山地区有银矿、铜矿,在古代控制金矿、控制银矿、控制铜矿的地方,那就是控制了国家的金库,古代80%的银是我们云南产出去的。而大家都听说过永昌郡吧,中国东汉天下第二大郡。诸葛亮打云南的时候,没有造反的那个吕凯是谁?就是吕不韦的后代,永昌郡太守。怎么当的太守?有钱啊。可古代很多中原人对我们云南望而却步,觉得云南是山高皇帝远的边远地方,这其实都是一种误会。
说到这,要来考考大家了。
中国的第一次统一是在什么时候?很多朋友认为是秦始皇,其实秦始皇只做到了四个统一:货币的统一、度量衡的统一、文字统一、六国的统一,秦统一的那个国家叫秦国。起码在秦朝时,云南这块土地不属于中国,云南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是在汉武帝刘彻时期。但是这个局面只维持到了唐朝唐玄宗时期,之后云南又成了一个独立的王国(唐朝时的南诏国、宋朝时的大理国);到宋朝时期,云南的版图面积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宋朝,这也为我们云南现在的面积奠定了基础。直到元朝忽必烈的大军进入大理,云南才再次归属中国;也是从那时起,昆明才正式成为了我们云南的省会。
(隋唐宋元的云南历史就暂且不在这里说了,后面有机会在给大家补上。)但元朝的统治,也只不过维持了短短的一百年。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定都南京。他想筑世界上最大的南京城,又没那么多钱,怎么办呢?他想到了一个人,富可敌国的沈万三。
沈万三的钱从哪里来的?元朝末年禁海之后,日本想买中国的东西买不到,沈万三正是在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与元朝军队混战之时,用几百只大船搞走私,发了财。所以有民谣:“周庄有个沈万三,金银多得堆满仓,老子不让做生意,万三跑去找大船。”(干的是和赖昌星一样的勾当,这就是不积阴德。赖昌星2011年7月底被从加拿大遣返回国。)
他出钱造了74公里长的南京城墙的1/3,如今江苏南京的中华门,就是沈万三建的,也叫聚宝门。据说当时建城门时,连建两次都塌了,正在无奈之时,沈万三恍惚中听到有人对他说:“建城门,要宝盆,上戴帽,下站人”。于是沈万三将最初经商亏本后,一路要饭吃的一个瓷钵拿出来,令仆人顶着,把钵砌在了城门里,而城门就真的不再塌建成了,这个瓷钵也就被传为了聚宝盆,门也就成了聚宝门。
城墙建好后,沈万三买了大量酒肉,请钦军白吃白喝了几天。这事就让朱元璋知道了,你一个匹夫,竟敢犒劳天子的军队,你什么目的?乱民,该杀!就把他打入了死牢,幸亏马皇后说情,才免去一死,但被发配来了云南昆明,就住在翠湖边的一个缓坡上,当时的昆明人还把他住的这个坡,叫做万三坡。
发配到这里都干些什么呢?翠湖过去又叫菜海子,周围有很多的菜地,他就负责看这些菜园子,白天呢就看看有没有马、羊什么的来偷吃菜,到晚上呢有没有人来偷菜之类的。看了五六年的菜园子,郁郁而终。他死后,沈家人可就惨咯,被继续发配,发配到几百公里外的云南驿(属祥云县,去大理丽江、保山腾冲都会路过)。云南驿有个沈家村,现有两三千沈万三的后代,他们的老祖先富可敌国,富有天下,但他的子子孙孙,因果报应,面朝黄土背朝天。正应验了一句佛门中语:万般自作还自受,地狱受苦怨何人,莫道因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
沈万三发配到云南之时,正是付友德、蓝玉、沐英等人奉朱元璋之命率30万大军平定云南后不久。
云南平定后,沐英奉命世代镇守云南,其中20万军队奉命班师回朝。就在这 20万军队要班师回朝之前,沐英接到了朱元璋的一道圣旨——抓人。抓什么人?圣旨中要抓的人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求:第一、色目人,蒙古人,伊斯兰人;第二、这些人必须是不超过十四岁的男孩子;第三、这些人还得是贵族的后代。当时全中国都接到了这样的圣旨,云南一共抓了30多个这样的小孩。
这些小孩都被送到了南京,干嘛?把脚绑在凳子上,用银刀烧了之后割掉,把用酒消过毒的麦管插进去(古代的医疗条件差,没有我们现在所说的抗生素),七八天不能吃东西,就这样几百个小孩被阉割入宫做了太监。其中,从云南抓去的一个小孩,12岁时在楚雄被抓的,滇阳米吉侯,米吉是伊斯兰贵族,在中国姓米的人都是穆斯林。结果米吉侯没有被送到南京朱元璋的宫里面,被送到了朱元璋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的家里去,还给取了一个名字:马和。后随朱棣南征北战,靖难之役中,朱棣曾大腿中箭落马,就为马和所救。在朱棣当上皇帝之后,便封马和为五品的三宝太监,又因他在河北的郑县救了自己,又赐姓郑,即郑和。
之前说过,攻打云南的30万大军,其中20万班师回朝了,那还有10万军队呢?这剩下的10多万军队就被分为两路:一路打交趾,一路打衮州,衮州:就是今天的丽江、香格里拉地区。
当时30万的明朝军队是这样分的,将军下来叫提督,提督下来叫总兵,总兵下来叫把总,把总下来到千总,这样一层一层的分下来。总兵什么概念,云南省军区司令员的概念;提督,相当于成都军区司令员这样的概念。30万的军队,有10多个这样的总兵。当中有这样一个总兵,江西人吉水人,这个江西人叫毛太华。
这个毛太华,就是湖南韶山毛氏的开山鼻祖,被沐英分派去打今天的丽江永胜,香格里拉这一地区。这毛太华,英勇善战,在云南17年,履历战功;还娶了一名当地的彝女为妻,叫王氏,生了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分别取名叫:毛清
一、毛清
二、毛清
三、毛清四。由于他戍边多年,立有军功,朱棣当皇帝后,就给他封官,封为武德将军,并准许他携带妻儿迁回内地。不知什么原因,毛太华除妻子外,只带了老大和老四内迁,把老二和老三都留在遥远的澜沧卫了,也就是今天丽江的永胜地区。
毛太华夫妇和两个儿子,被朝廷分配到湖南湘乡县城北门外的排紫桥居住。去到湘乡一年多后,老将军福薄命短。毛太华去世后,毛太华的两个儿子毛清一和毛清四离开了湘乡,迁移到湘潭七都六甲,而这个七都六甲,就是今天闻名天下的韶山。从这之后,毛氏便在韶山湘潭繁衍开来,他的第十九代孙子是谁?毛泽东。
而留下的毛清
二、毛清三两个儿子,在永胜程海湖定居了下来,延续到本世纪已达25代。1997年4月18日,伟人的女儿李讷寻根到永胜,对史实给予了认可。因此有:毛泽东祖籍江西吉水、毛泽东客籍云南永胜、毛泽东故乡湖南韶山的说法。
第二篇:云南历史
第一节
历史与文化
一、云南历史概要
远古,云南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距今约170万年有云南元谋猿人。公元前279年,楚国将军庄高人滇,滇池地区进入奴隶社会。秦代,修“五尺道”,在云南派官置吏,标志着中央王朝对云南正式统治的开始。汉代,汉武帝时设益州郡,东汉在保山设永昌郡。三国开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称为“南中”。其中,三国时诸葛亮为了“北定中原”,亲率大军平定南中,发展云南经济;西晋,云南改设中央直接统治的宁州,为当时全国十九州之一;南北朝,云南在爨氏的统治下,与刘宋等封建小王朝维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流不断加强,形成了白、彝诸族先民。隋代,消除割据势力,云南重新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唐代,707年唐朝击败南侵洱海的吐蕃扩张势力,大力扶持南诏,于738年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国;897年,南诏权臣郑买嗣灭南诏,建立“大长和”;927年,东川节度使杨干贞灭“大长和”,建“大义宁”;937年,白族先民、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络滇东三十七部灭“大义宁”,建立了“大理国”政权。宋代,大理政权在云南的统治基本上与宋朝相始终。元代,1253年,忽必烈率大军乘革囊渡金沙,灭大理,1260年设“大理国总管”;1274·年忽必烈选派富有才干的赛典赤·赡思丁任“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相当于省长),云南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区划。明代,朱元璋于1381年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大军平定云南,次年建立都指挥使司(相当于省军区)和云南布政使司(相当于省政府)。清代,1658年,清军三路人滇,南明最后一个王朝灭亡,此后大量移民入滇开发边疆。
鸦片战争后,云南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如1856年杜文秀、李文学起义,滇西群众阻击入侵云南的英国武装探险队的马嘉理事件和保卫片马、班洪的战斗,滇南群众的反法斗争等。而1911年10月30日,重九起义成功,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在云南取得了划时代的胜利;1915年12月25日护国起义的发动,更表明云南为推进中国的民主共和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五四”运动后,李鑫等建立中共云南党组织。红军长征时,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经过云南,中共中央在云南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1929年,蒋介石任命龙云为云南省政府主席。抗日战争时期,云南人民为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突然免除了龙云云南省主席职务,并在云南先后制造了“一二·一”惨案、“李、闻惨案”等事件。中共云南地方党组织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滇黔边区纵队”。1949年12月9日卢汉率部在昆明起义,云南宣告和平解放。
(二)近现代名人
(1)杜文秀(1823—1872年),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影响下,发动了大规模的各族人民起义,被推为“总统兵马大元帅”。起义军攻下了大理,建立了革命政权,制定了“革命满清”的总纲领,坚持斗争达17年之久。
(2)蔡锷(1882一1916年),是IH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云南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与李根源、唐继尧等人一道,组织了1911年昆明重九起义,推翻了满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1915年,他与云南各派反袁力量一道,发动了护国运动,为推翻袁世凯反动统治建树了功勋。(3)唐继尧(1883--1927年)云南会泽县人。1909年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新军第19镇参谋教官等职。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唐继尧即在昆明多次召开会议筹备重九起义,并成立“大汉云南军政府”。1915年12月以云南将军身份电令袁世凯取消帝制。1927年在龙云等四镇守使的武力“兵谏”之下,结束对云南的统治。
(4)罗炳辉(1897--1946年),彝族,云南彝良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7岁只身逃往昆明从军,先后参加护国战争、北伐战争。北伐战争后来到江西吉安,于192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组织领导了吉安起义,率部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军团长、军团长等职务。抗日战争时期,先以八路军副参谋长名义进行统战工作,后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46年6月21日在行军途中病逝。
(5)周保中(1902--1964年),白族,云南大理人。1917年从军,参加过护法战争、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之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底被派赴苏联学习,1931年回国后赴东北领导抗日战争,1936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长,1937年10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兼政委、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席、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吉林军区司令员等职。1950年起任云南省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职。1959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1964年2月22日在北京病逝。
(6)聂耳(1912—1935年),云南玉溪人,音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赴苏联考察途经日本,在海滨游泳时溺水逝世。其他重要作品还有《卖报歌》、《码头工人歌》、《毕业歌》等。
(7)艾思奇(1910-1966年),云南腾冲人。1934年出版《大众哲学》,1935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37年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任教,先后任马列学院哲学研究室主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等职。中共七大、八大代表。著有《哲学与生活》、《辩证唯物主义纲要》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普及方面,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8)熊庆来(1893--1969年),云南弥勒人。早年留学比利时及法国。1930年创办我国第一个现代数学研究机构——清华大学算学系研究部,1937-1949年任云南大学校长。解放后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先后培养了严济慈、华罗庚、杨乐、张广厚等杰出人才,发表了被国际数学界誉为“熊氏定理”的著名论文——《关于整函数与无穷级的亚纯函数》等重要学术成果,为我国现代教育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9)蔡希陶(1911--1981年),浙江东阳人,植物学家、研究员。历任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兼任云南省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副院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云南省人大常委、中国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1930年来云南,采集植物标本万余种。培植美国大金叶烤烟的品种推广,创建我国第一个热带植物园西双版纳勐仑植物园。参加过产胶植物、金鸡纳、芳香油及三吁橡胶.紫胶宜林地调查。寻获到萝荚木等多种珍稀药用植物树种。他为我国和云南的生物科技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文化艺术
(一)文学书画(1)理论专着:《论傣族诗歌》、《诗法萃编》、《滇文丛录》、《滇南诗略》及《滇诗丛录》。
(2)传说故事:傣族的《召树屯》,白族的《串枝连》,拉祜族的《牡帕密帕》,傈僳族的《逃婚调、重逢调、生产调》,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
(3)独特文字:彝族、傣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形成过自己独特的较为成熟的文字,其中纳西族的东巴文特征突出,形成了东巴文化;白族、傈僳族、苗族、普米族、景颇族等5个民族也创制过自己的文字。
(4)书法艺术:刻于晋代的爨宝子碑和刘宋时的爨龙颜碑被书法家誉为“神品”;清代钱沣、阚兆年、许弘勋都以书法著称,其中钱沣从颜体又自成一家,对后世书法界影响甚大。
(5)绘画艺术:《南诏中兴画卷》、《张胜温画卷》可与中原名画媲美,明末晋宁人担当和尚诗、书、画兼长,清代钱沣诗、文、书、画、楹联也很有名,尤以画马和书法成就突出;当代丽江人周霖的诗画也颇负盛名。
(二)音乐舞蹈
(1)民族音乐:纳西族的洞经音乐、白族的大本曲。
(2)独特乐器:红河哈尼族、彝族的巴乌,德宏傣族、阿昌族、德昂族的葫芦丝,德宏景颇族的吐良,澜沧拉祜族的小三弦等。
(3)云南民歌:已收集到2万多首,最为著名的是被称为“东方小夜曲”的弥渡民歌《小河淌水》等。
(4)民间舞蹈:打歌——集体围圈跳舞,在三月街、火把节等活动时举行;跳月——自娱性很强的民间舞蹈,流行于滇南。
(5)花灯艺术:包括花灯歌舞、花灯剧两种表现形式,曲调有1000多首。
(6)地方戏曲:有形成于道光年间的滇剧和各种少数民族戏剧。
(四)文物古迹
云南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89项,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6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6项,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4项,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503项。
(五)世界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
东巴古籍文献:记忆遗产 第二节
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
(一)国内位置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东与贵州、广西为邻,东北以金沙江为界和四川隔江相望,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两国毗连。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8位。
(二)国际位置
云南省与缅甸、老挝、越南3个邻国的陆地边界线长4060公里。云南省与泰国、柬埔寨、孟加拉国、印度等国相距也不远。澜沧江从云南出境后称湄公河,流经缅、泰、老、柬、越等国,被称为“东方多瑙河”。
(三)河流湖泊
云南省有大小河流600多条,主要的有180多条,分别属于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珠江等6大水系。其中红河和珠江发源于省内。除金沙江、珠江外,其余为国际河流。
云南是西南地区淡水湖泊最多的省,有大小湖泊40多个,总面积106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多在20米以下,滇池为5米,洱海为lO.5米;超过20米的只有抚仙湖、阳宗海、程海和泸沽湖,其中抚仙湖平均水深87米,最深处为151.5米,是我国第二深湖;泸沽湖平均水深40米,最大水深93.5米,为云南省第二深湖。
三、多样的气候
(一)气候类型
云南气候基本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型。冬季受干燥的大陆季风控制,夏季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由于地形复杂,境内高山深谷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立体气候类型。有的地区长冬无夏,春秋较短;有的地区终年如夏,一雨成秋;不少地区四季如春,一雨成冬。
(二)气候特点
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垂直变化明显,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四季如春的气候主要分布在海拔1 500—2 000米的地带;无霜期长,南部边境全年无霜。
四、丰富的资源(一)森林资源
全省现有森林面积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7.8%,名列全国第4位;森林覆盖率为24.2%,有林地加灌木林地覆盖率为35.2%,在全国居第1l位;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3.66亿立方米,占全国活立木总蓄积量的14.2%,名列第三位。
(二)植物资源
云南被誉为“植物王国”,拥有2500多种观赏植物,其中花卉植物1500种;香料植物有365种,分属于69科;药用植物有2000多种,约占全国总数一半;甘蔗亩产量在全国居第二位,含糖量名列全国第一;茶叶,云南是最早起源中心;藻类、菌类、苔藓等资源也十分丰富。
(三)动物资源
云南被誉为“动物王国”,蕴藏着十分丰富的野生动物物种资源,拥有脊椎动物1737种,占全国种类的58.9%;拥有昆虫1万多种,占国内见于名录昆虫的40%。
(四)矿产资源
云南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铅、锌、锡保有金属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铜、镍保有金属储量居全国第三位。
(五)水力资源
云南河流纵横,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
(六)地热资源
云南温泉数量多,流量大,释放热量居全国之首。
(七)气候资源
云南有6个气候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囊括了从海南省到黑龙江省的多种气候带,是世界上少有的“气候王国”。
(八)旅游资源
云南已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4个,其中4A级景区29个,3A级景区1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6个,省级森林公园1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16座,国家地质公园5处。
第三节
人口与民族
一、民族众多的状况
全国56个民族,云南有52个。除汉族外,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民族有25个。有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1996年末,云南少数民族人口达1429.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5.4%。云南少数民族中彝族人口最多,达423.6万;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有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独龙族人口最少,仅6000多人。
二、民族众多的原因
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原先同一族群的人们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有的少数民族因避难逃荒而迁入云南。
三、民族关系的特点
各个民族大片杂居,小块分散,优势互补;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强烈的同根意识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向心力;有15个少数民族与国境外的居民同属于一个民族,渊源习俗相同,关系密切;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是云南民族关系的核心,已形成不可分离的新格局;云南各民族不同母体带来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造成今天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
四、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况
云南有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共37个民族自治地方,是全国最多的;自治县和自治州辖县(市)达79个,占全省127个县(市)的62.2%,人口占全省的51.3%,面积占全省的70.3%;由单一民族建立的自治地方有5个州、14个县,由两个民族合建的有3个州、10个县,由3个民族建立的有4个县,由4个民族合建的1个县。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建设新云南的历史起点
新中国的诞生,为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起点,是标志我国历史发展迎来伟大转折的里程碑。但由于旧中国社会经济极端的贫穷落后,因此我们建设新云南的历史起点是十分低下的。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农业处于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状态;工业基础薄弱;对外贸易衰落,集市贸易不发达;财政入不敷出,库空如洗;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水平较低。
(二)发展脉络
(I)1950--1952年是云南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群众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经过一系列艰苦工作,工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财政状况有所好转,全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1953--1957年,全省从大规模的土地改革、民主革命转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即“一五”计划时期。由于坚持了“为国家建设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的方针,并注意处理好物资、劳动力、现金、运输这4种平衡关系,云南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成为云南经济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3)从1958年开始到1960年,全省掀起T--年“大跃进”运动,造成了1959年到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挫折。从1961年开始,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陷入困境的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使国民经济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4)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云南国民经济再次遭受严重破坏的时期。粉碎“四人帮”后,通过揭批“四人帮”,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各项政策,建立各项制度,国民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三)主要成就
通过土地改革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云南历史上空前的社会改革,许多民族从不同的社会形态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各方面的社会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云南对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初步规划,要求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在短期内消灭危害较大的疾病,普及小学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此后,大办教育、大搞科研、除害灭病的群众运动在全省兴起。
经过建国后29年努力,云南社会事业的发展虽经曲折,但还是加快了社会发展进程,改善了人民生活,建立了社会事业服务体系,为以后的较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在新时期迅速崛起
(一)改革开放的历程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1984年,改革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85年以后是第二阶段,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商品生产。
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年底至1984年9月是起步阶段,通过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放权让利,增强企业活力。1984年10月至1991年12月是全面展开阶段,主要是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企业经营责任制。1992年以后是制度创新阶段,这一阶段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重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云南的对外开放工作逐步发展,经历了对省内、国内的开放到国外的开放的过程,云南从对外开放的末端,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二)经济发展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人民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奋力拼搏,整体推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结构得到改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生产发展,轻工业发展速度较快;重点建设成绩突出,基础设施大为改善;财政收支增长较快,金融情况良好;支柱产业已经形成,新兴产业正在崛起;城乡市场繁荣,对外贸易扩大;人民生活改善,民族经济繁荣。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经济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1.云南省农业概况和展望
农业是云南省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云南有87%的人口在农村,80%以上的轻工业产值,80%的国内生产总值,80%的财政收入,60%左右的创汇收入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农业资源十分丰富,94%的山区具有丰富多样的土地资源,适合于农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环境条件因地域差异和垂直差异而具有“立体农业”的特点。到21世纪90年代末,云南农村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的排序已上升到第16位。
2.云南省工业概况
云南省历史上工业十分薄弱,只有少量的小型制盐、制茶、采煤工业以及其他手工业。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工业的发展虽然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但仍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在发展中不断地调整结构,经济效益日益提高,对全省财政的贡献不断增加,现已形成一个具有云南特色,门类比较齐全,相互配套,初具规模,具有一定基础、实力和水平的工业体系。
3.云南省商业概况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交通不便,商业发展相对于全国较缓慢。近年来,云南省抓住中央扩大内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启动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难得机遇,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使市场商品充足,物价平稳,商业持续稳步发展。一方面,国内消费品市场需求增加,各种大型商场、超市、连锁店、仓储式商场发展较快;另一方面,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拓取得进展。至2000年末,全省获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337户,遍及30个行业。卷烟、花卉等优势产品省外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企业的营销和促销手段进一步增强,商业发展成绩喜人。
(三)社会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云南社会事业也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稳步向前推进。1979--1982年,是社会事业全面恢复时期;1982--1989年,是社会事业不断调整和深入改革时期;1990年以后,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提出了“教育为本,科技兴滇”的战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四)实践经验的总结
总结云南改革开放以来全部工作的经验,最根本的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中央的大政方针同云南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归纳起来有以下五条:(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切实维护群众利益;(3)总揽全局,两个文明一起抓;
(4)突出民族工作的战略地位;(5)把思想理论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第三篇:教育随谈
教育随谈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林州市临淇镇第一初级中学宋文波
题前记:国庆放假学校布置要每个老师写一篇文章,写点什么呢?从教二十余年,应该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也应该有许多话要说,然而话到嘴边又感觉无话可说。回顾二十余年的教学经历,对于教育有自己的理想,思来想去,何不把自己的理想教育作为主题来谈一下,于是就有了这篇随谈———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心中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样呢?首先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是育人的教育。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即培育人才,既要培育人的才干,又要培育人的美德。我特别喜欢那个“园丁”与“花朵”的比喻。老师就像辛勤地园丁,学生就是成长的幼苗。幼苗想要开出美丽的花朵,既需要园丁为它施肥、浇水、锄草、松土,还需要适当地修剪、打叉、喷药、捉虫;既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也需要风霜雷电的磨炼。做老师的必须弄明白这个道理。传授知识仅仅是老师工作的一小部分,就好比施肥和浇水,还有很多更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悉心去做呢。而仅仅施肥和浇水两项,也有很大的学问。花的品种不同,时期不同,需要也不同。可以说一株小苗能否开花,开出的花是否美丽,和园丁的每一分劳动都有很大的关系。漫步于花圃,触目所及地是各种奇花异草,五颜六色争奇斗艳,在极尽视觉享受的同时,我们会叹服于园丁的栽培艺术。而园丁的栽培艺
术,正应是老师们要学习的教学艺术啊!有句诗说得好,“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我想这应该是教育之理想写照吧。其次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是促进创造的教育。这是关系到学习目的的问题。我们学习知识为了什么?我认为是为了创造。有人可能说是“学以致用”,也就是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这话是不错的,但运用本身就是对知识的一种再创造。为考试而学习,为文凭而学习,为所谓前途而学习,这些学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学习是为创造。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再创造的过程。古人用“蚕吐丝,蜂酿蜜”来比喻学习的过程,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春蚕吃的是绿油油的桑叶,吐出的却是白亮亮的丝;蜜蜂采集百花的花粉,酿出的是香甜的花蜜。学生学习知识,绝不应该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而要像春蚕和蜜蜂那样有所创造。教师教授知识,尤其不能简单地机械地传授,必须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创造的开始是质疑。古人讲“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需疑”,都突出了质疑的重要性。质疑源于思考。没有思考的学习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此,我理想中的教育,必须把促进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的质疑,促进学生的创造作为核心。孔子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样,使学生总是处在思考的状态中,那可能就是教学的理想化吧。
再其次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更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育。这是教与学的最高境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学习本身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实的教育把学习搞得那么枯燥乏味,那么苦不堪言!学习的快乐首先源于知识本身。
可以说任何一门知识都有着无穷趣味,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知识本身的趣味足以使学生孜孜以求,乐此不疲。其次,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一个人由无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在得到知识的同时,收获的还有无尽的快乐。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享受过这种快乐的。至少在幼儿园时期是这样,每天都学到一点新奇的知识,回家就高高兴兴地对爸爸妈妈讲。可惜后来这份快乐渐渐变成了厌倦和苦恼!这实在不是孩子的过错啊!学习的最高层次的快乐来自思考和创造。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会意”源于他的思考,这种对文章意旨的理解与把握使他高兴地忘记了吃饭。有什么快乐能比得上这种快乐呢?颜回跟随孔子求学,正因为他喜欢思考,善于思考,才对孔子的学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闻一以知十”,以致于“欲罢不能”。如何让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是我们的教育应该重点研究的课题。教师教学其实也是很快乐很幸福的事情。教学的快乐首先源于学生学习的快乐。学生的天真幼稚,学生的热情奔放,学生的思维敏捷,学生的质疑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学生的每一分提高,都是教师快乐的源泉。教学的快乐还源于教师的创造。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在享受传授知识快乐的同时,还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这就是所谓“教学相长”。作为一个教师,绝不能只抱着几本教科书,照本宣科地去做重复性的劳动,而要不断探索,不懈追求,领悟本科学问的奥秘和根本。如此授课之时才能深入浅出,才能让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与学相得益彰,融洽和谐,那
是多么理想的一个境界啊!
再其次我的理想教育还要把教师从严苛的纪律中解放出来。现在学校管理过度依赖“自上而下”的层级管理,诸如,早上点名,中午签到,少点或少签一次,就罚款多少,有的甚至使用先进的“指纹器”;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全天候坐班或“八小时坐班”,有事必须请假,学校领导不定期地对各办公室进行巡查,如果发现没有课的教师不在办公室,就会留下一张“销假单”,如果当事人不能在15分钟内去销假,就会被视为离岗或旷职而受到相应的处罚。这样的刚性管理和严苛的纪律,漠视了教师的人本意识,缺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不说,更为严重的把教师牢牢束缚在一个矩形框框里,没有任何自由可言。马克思说:“自由是创造的前提。”失去自由的空间,教师的内心何来快乐的阳光。解放教师必须让教师拥有自由的空间,让教师的心里洒满阳光,学生的心里才会注入源源不断的春水。
再其次我的理想教育还要把教师从呆板的时间桎梏中解放出来。教师自主支配的十分有限,从天明到天黑的时间里,需要“精心准备”统一格式、统一环节、统一条条框框的教案;需要批改如山的作业;需要应付各种检查;需要完成各部门布置的工作„„,这样教师根本就没有闲暇时间去思考,去潜心钻研教育教学方法,以至于教师创造力几乎消失殆尽。解放教师,必须还时间于教师,还教育于教师,让教师成为时间的主人,成为教育的主人。
再其次我的理想教育还要有一个管理者与教师、老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平等,唯有在学术上争论的和谐教育氛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
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是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基础。孔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从不摆师道尊严的架子,总是与学生亲切交谈,共同讨论,进行自由自在的对话,对话时彼此平等,互相尊敬,相互促进。孔子能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和谐、融洽、平等的关系。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学生就会以积极的情感来回报教师。受情感迁移影响,学生就会由爱教师进而爱及教师所教学科,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反之,那种无视学生心理、情感、生活的教师,那种动辄斥责甚至打骂学生的教师,是怎么也不可能教好学生的。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教师真正“乐”教,学校在要求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同时,还要在生活上给教师以人文关怀,要想法设法切实关注教师的生活问题。一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教师的住房条件,“安居”才能“乐业”;二是组织一些人性化活动,比如,在教师生日、教师节、元旦时献上一张贺卡,在老教师退休时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给教师父母发慰问信、寄慰问款,为教师进行体格检查等;三是帮助解决教师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比如教师子女的入托、入学问题等;四是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如,教师运动会、棋牌活动、游艺活动、联谊会、舞会等。
再其次我的理想教育是„„
„„
第四篇:《辩证法随谈》读后感
《辩证法随谈》读后感
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靠实践解决问题,用经验推动工作。
(摘自2000年3月1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李瑞环《辩证法随谈》之“经验”
最近我拜读了李瑞环的《辩证法随谈》,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对于自身的修养也有很大提高。
李瑞环的讲话和著作人们喜欢听喜欢看,因为他贴近实际贴近人民,代表了人民的心声,有问题,有思考,能给人以教育和启发,给人以帮助,他说的话是真正出于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强烈的爱和责任感,而不是出于对自己利益患得患失的考虑,这一点我们要向李瑞环学习,要无私无畏,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宁可不要官。
李瑞环在谈到“经验”精辟地概括了: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靠实践解决问题,用经验推动工作。这也是邓小平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具体化。我们的企业以化工生产为基础,因此要谋求发展,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工作经验,而获得这些大多来自于生产实践。对于我们刚刚离开校园不久的大学生来讲,理论知识是有的,可是生产实践经验就不及老师傅了,所以,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端正自己的态度,从小学生做起,虚心向老师傅学习,通过实践掌握工作经验,反过来再运用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经验指导生产和工作。完成这样的一个循环,需要大量的生产实践,从实践中归纳总结,找出问题和规律,这个是不能光靠空想,空说就能做到的。
李瑞环在谈“经验“这一话题时,也指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务实精神,没有务实的精神就不能脚踏实地地工作,就不能掌握丰富的工作经验,更谈不上创新和发展了。
通过学习李瑞环的《辩证法随谈》,我不仅仅学到了知识,更主要的是提高了自身素质,就像给思想境界打开了一扇门,他为我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指给我正确的行为准则。我会全心全意努力工作,掌握丰富的科学技术和工作经验,为企业的再次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如何上好语文课随谈
如何上好语文课随谈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及语文在发展学生智力等方面所发挥的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不负众望,更好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最大限度地让语文放射出它应有的光彩,这是我在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与实验的课题。我发现影响上好一节语文课的因素虽然很多,但以下这几方面更不容忽视。
一、师生对语文课的认识态度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之一
常言道: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作为老师首先要重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要自尊自爱,对任何一节课都要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使学生无形中受到感染和影响。一旦发现有学习不端正的学生,我就利用上课几分钟的时间让大家讨论:语文课到底有什么作用? 语文课究竟会给同学们带来什么?没有语文课会怎样?„„同学们马上七嘴八舌,大讲特讲其好处所在。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老师工作的意义,也使他们更多更好地知道学好这门课的意义,从而自觉自愿的完成学习任务。
二、课堂上老师的夸奖与鼓励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大家都非常熟悉这样一则事例:某几位专家学者到一所学校做实验,到某班时,随意点出几个学生并很认真地对老师们说:“他们几个将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果不其然,几年之后,本来表现一般的这几位学生真的成为了学校的佼佼者。原因很简单,专家学者的暗示转给了老师,老师对这些学生时常充满信心,而正是积极的心理暗示,使他们的情绪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
在实际工作中,我不止一次地实验发现:同样的班级,如果这节课我鼓励赞扬的话语多了适当了,学生的情绪便会异常地高涨,他们的行为也会与我紧密配合默契。相反,我有意将注意力集中在了那几个所谓的调皮学生身上,批评多了,学生学习的情绪马上让人觉得无精打采,心不在焉。无数次的实验证明:越是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效果也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