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应对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本人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
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
2、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
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满足等。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千方百计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联合各科教师共同给学生增强自信心,不让他们觉得什么都弄不好;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
3、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培养意志。
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
现在社会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由于各种原因会引起孩子的心理疾病,家长一定要时刻注意,进行心理疏导。咨询热线:***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学习焦虑
据调查,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心理造成沉重压力引起的。
(2)人际交往焦虑
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
人际交往焦虑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小学生的家庭交往环境不利所致。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的结果。
(3)自责倾向
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关爱与认可的不安。当学生感受到父母、教师、朋友不认可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
(4)挫折感
小学生的挫折感是来自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第二篇:小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矫正对策
《小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矫正对策》
——专题讲座
适中中心小学 谢莉萍
针对当前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自身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所致;通过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参加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等策略,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
心理学家指出:“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到学生中间去,做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培养人自觉的健康生活,成为健康的生活者,既为学习服务,又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生活的养成,使学生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那么,如何针对小学生心理障碍采取有效的矫正对策呢?
一、小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小学生自身因素所致
小学时期,小学生之间的交往渴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扩大,但由于他们阅历浅,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从而使他们的交往,往往处于初级水平,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比如:人际关系焦虑就是因同学之间的矛盾没有及时得到正确处理而造成的暴力对抗、恐惧症等不良心理状态。所以,小学阶段个别学生很容易出现不合群、逆反心理现象,进而导致离家出走、逃学,甚至绝望、自杀行为。
2.家庭教育的偏差 父母过度溺爱和放任,是导致小学生心理疾患的直接因素。如今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大多只注重让孩子高兴、满意,孩子成了家庭中的“小皇帝”,父母任从孩子的摆布,百依百顺。逐渐养成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致使孩子性格偏执,自私狭隘,甚至产生对抗情绪。当家长的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往往就会使孩子感到压抑和不满,进而使孩子产生疑惑、犹豫等心理疾患。
3.学校教育的误区
就目前的评价制度而言,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追求升学率,考试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小学生面对“升学”及择校就读的原因,不得不放弃自己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苦苦地追求考试分数。由于思想过度紧张、精神过度疲劳,失去了“人身自由”,这就导致学生恐学、厌学心理,严重者情绪失常、精神抑郁,出现个别学生离校出走或离家出走的逃学现象。
二、矫正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小学生正处于充满心理矛盾的时期,他们往往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认识模糊、自我评价过高、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往往表现出情绪丰富、情感脆弱的幼稚状态,心理年龄多数低于生理年龄,因而,稍遇挫折,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就会产生烦恼和痛苦,所以,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给予引导和心理帮助,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一)、对症下药,排除心理障碍。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它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一般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和应对方法有以下几种:、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的行为往往表现为 要我这样,我偏那样;你说这好,我偏说那好;让我信这,我偏信那。处于“逆反期”的孩子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老师、父母越恼火,他们越反感,越叛逆,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对抗、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近年来社会上多发的青少年“逆反期”杀亲案(如徐力杀母案)、出走现象、自杀事件等无不说明,如果对学生的逆反心理疏导失当,将会发生多么惨痛的后果。
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首先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是要求学生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他们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明白家长、老师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有时言语过激但都是为了他们好,自己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消除学生逆反心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有极大的耐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活动,学生一旦产生自卑心理,就会对自己的智力、能力、长相或风度等作偏低的评价,甚至因某一方面的不足就对自己全盘否定,觉得一切不如别人,顾虑重重,缺乏自信心,极大地阻碍了自身的健康成长。
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得不到满足等。在小学阶段,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大多缘于家庭问题,有的父母离异,有的家庭比较贫困;也有的学生是因为能力比较低,成绩不如同学,受到同学的轻视。现在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并不少见,这就更加要引起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使学生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他们身上的优点,使其对自身做出正确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要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工作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是联合各科教师共同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让他们不再觉得自己什么都弄不好,反而感受到只要自己努力,也能受到肯定;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克服自卑。作为教师关键是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在这方面,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某小学五年级的小瑶是家里的独生女,本来家庭条件优越,学习成绩优秀,可后来父母离异,家庭破裂,原本的天之骄子自从失去父母的百般宠爱,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抑郁寡欢,总觉得自己在班里抬不起头来,伴随而来的是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了解了这一情况后,谢老师开始与她接触。一方面通过与她沟通,让她正确面对家庭现实,要求她要欣赏自己、相信自己,并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一定要通过改变自己来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关心支持。谢老师还帮她制定了学习计划,同时联合各科教师共同为其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各学科教师都乐于鼓励帮助小瑶,班主任余老师在班集体活动中给予了小瑶很多展示自己的机会,班中同学在余老师的影响下,也纷纷伸出友爱之手,让小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到自己被重视。当自信重回到小瑶身上的时候,一切就开始改变了。后来,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区重点中学----实验学校。在她寄给谢老师的贺年卡中,她深情地写着:“谢老师,谢谢你给了我自信,让我有了不一样的人生!”、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锤炼意志。
目前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是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长大,成长的道路一帆风顺。上了小学以后,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与同学的交往上都容易遇到挫折,一旦遇到挫折问题就来了,脆弱的心理素质便暴露无遗。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
除此之外,还有孤僻、抑郁、闭锁、冲动等心理障碍,这些学生心理的不正常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就大多数学生而言,智力差异并不悬殊,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发展存在的差异。而心理因素是主要的非智力因素,健康的心理因素能补偿智力因素的缺陷,调动人的潜能,推动智力发展。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症下药,排除学生心理障碍非常重要,在这方面,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还有许多路要走。
(二)、防患未然,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开设心理教育讲座,定期培训教师,使之适应新时代心理教育的要求。我们都知道,处于改革开放的年代,人的复杂心理现象是随之派生的产物。作为受家庭与学校、社会等多重爱护和指导的学生,仍无法例外地接受着各种心理困扰。他们自身的心理负荷是否合理,人格与道德品质的构成否正确,能否树立人生目标、拥有追求成功的勇气和韧性以及独立、判断、决定的能力?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以这种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的发展与运用,以意志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从人生的早期把握科学、合理的心理发展规律。
在学生这个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如果教师的教学行为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将会给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为此,培养一支适应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管理者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
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需要呢?我认为首先取决于教师教学的儿童化程度的高低。因此,我也着重从这方面培训教师。通过外聘人员,开设心理教育讲座,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的教学方式进行指导,使其熟悉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使其教育方式适应新时代心理教育的要求。使教师的教学能注意直观性、趣味性,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除此之外,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多参加小孩子的各种游戏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去了解小学生的语言、思维、快乐及需要,从而根据儿童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这也是我们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另一重点。教师在参与孩子的活动时,要放下成人的架子与老成,怀着一颗童心融入孩子们的世界,走进他们独特而五彩缤纷的心灵空间,做孩子们的知心大朋友,建立起平等、信任、友爱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加强教育教学渗透,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应该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为此,我要求担任各学科教学的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中所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渗透,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使学生逐渐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结构。如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教育,利用科学综合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品课中对学生进行抗挫能力、承受能力的培养,利用音乐课中歌曲稳定学生情绪,使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并通过课堂气氛的营造、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行为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目的。、开展各种体验活动,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现在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太多长辈的呵护和溺爱,部分学生因为家长的过分溺爱与保护而产生了依赖心理,缺乏独立、判断、决定的经验和能力,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顽固、执拗而且容易自卑,意志力低,在与同学的相处交往中容易产生障碍,同时伴随而来的是能力低下,学习成绩一般。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状态,我有意识地开展以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为目的的体验活动,创造锻炼学生克服挫折的环境,组织学生磨练意志,培养抗挫折能力。如耐力训练、智力障碍赛、恶劣气候的适应以及诱惑抵御等。通过这些交替进行的实验,我发现在人际交往、自制力、抗挫能力等方面,学生们前后的变化非常明显。训练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开始表现出一种独立性,表现出坚韧与自制,在同学之间能更自觉地互相沟通,互谅互让,搞好团结。以前每逢刮风下雨,总有个别同学借故缺课,或者因一点小病就请假,影响了学习,而现在这样的情况在学校已不复出现。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获得了直接经验,意志力得到锻炼,这为他们以后的成长注入了心理上的 “病毒免疫”。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角色扮演的体验方法也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角色扮演,就是由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如扮演班长、教师、家长、服务员等角色,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来调节、变换自己的角色,适应不同社会环境,增强社交体验。角色扮演训练法对于消除学生心理困扰,促进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通过扮演某一特定的角色,模仿现时生活情景,可以宣泄和释放压抑的情感,达到排除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目的。角色扮演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求扮演者站在所扮演的角色的角度上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开展行动。这样,从扮演者来说,角色扮演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理解他人的过程,这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内化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在开展体验活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应加以具体的指导和配合,学生有进步就及时给以肯定,用鼓励、赞扬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完善自我的信心,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设立学校心理辅导室,及时发现、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任课老师的确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光有任课老师还远远不够,对于更深层次问题的学生,还必须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采取更专业的方法,对症下药。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以便更好地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相对于任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则根据学生不同的意志类型,采取个别辅导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在咨询过程中,对较执拗、顽固的学生,心理辅导老师会从自觉性、目的性和原则性等方面着重辅导、培养,目的在于让他懂得执拗、顽固与坚韧性的品质是相反的,使他在训练中逐步转化。比如四年级有一位学生在前段时间上课经常搞小动作,并且故意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对他进行点名批评,但他表现出一种抵抗的态度,知错不改。后来心理辅导老师经过一番思考,转换一个角度,找他个别谈心,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为他分析执拗、顽固对他成长的危害性,具有坚韧性的品质则能赢得同学们的喜欢、支持和老师的好评。并同任课老师配合,当他一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肯定。慢慢地,该学生在感觉自己受到老师关注同学喜欢之后,不再表现得那么执拗和反叛,开始接近同学,接近老师,乐于为集体出力。在不知不觉中,他终于接受了劝告,成为一个遵守课堂纪律、受同学们喜欢的学生。
对于胆小的,独立性不强的,容易接受消极暗示的学生,则要及时培养其自信、果断、勇敢的品质。心理辅导老师会联合班主任特意安排他参与一些必须独立完成的活动,比如训练其提高发音,独立发表意见,或者当众演讲等,以各种方式来提高他们的信心与勇气。对于举止冒失、轻率的学生,心理辅导老师则从培养其沉着与耐心等方面入手。采用的方法之一就是选择一些成功人士的传记,用故事的形式让他们正确理解果断、勇敢的含义。
面对活动力过强的、不懂自制的学生,心理辅导老师采取的方法就是培养其控制行为的能力。通过同任课老师配合,在学校及班队开展的活动中,让其担当重要角色,将其好动的特性转化为服务能力。既磨练其意志,使他们的行为从消极的一面走向积极的一面,又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一种合理的发挥,达到自觉规范的效果。
有的学生存在缺乏毅力的表现,比如在学习上怕吃苦,学什么都不持久,半途而废。心理辅导老师会根据所分析的具体原因,通过长时间的跟踪,对其进行意志的坚韧品质的训练,使他们得到启迪与激发,产生学习的毅力,提高了成绩。
确实,学校心理咨询活动的开展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了宣泄的机会,由于心理咨询老师能及时发现,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心理疏导,因此,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解决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克服其心理障碍,使学生恢复了良好的心理状态。
总之,我们的目标在于通过对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对他们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坚强意志品质的磨练,使他们从小就能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具有克服困难、不怕挫折、正视自己、正视人生、改善自己的能力。养成自我监督、自我分析、自我振作、自我强化、自我优化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美好的形象,做一个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成功的人,做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我想,这也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时刻不忘的新时代的教育重任。
第三篇:学困生心理障碍的破解对策
学困生心理障碍的破解对策
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问题是长期困扰农村中学尤其是生源素质偏低的薄弱学校的难点问题,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瓶颈问题,但截至目前并没有从根本上让他们摆脱尴尬的处境:在学校,他们是扎眼的另类;在班级,他们是无可奈何的孤独者;在家庭,他们是不争气的叛逆者。长期被压抑,无处沟通,心灵备受痛苦的煎熬,致使他们的心理变得复杂多样。素质教育与新课程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就必须当好“学困生”的心理医生,以之作为切入点踏踏实实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一、改善学习的心理环境
影响学困生学习的心理环境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不外乎内部心理环境和外部心理环境两大方面。其中,内部心理环境主要包括低水平的自我评价以及与之相关的自卑、自我否定等,外部心理环境包括周围人的歧视、排斥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学困生的自我意识水平
自我意识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基础,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还直接关系到他们良好的个性和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困生改变错误的自我意识。
首先,启发诱导他们寻找最初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次失败,分析其疑点和问题的症结,找出影响自己学习的各种不利因素,消除思想上的顾虑,推翻错误的自我评价,重新认识自我。
其次,注意发现他们的长处,善于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结合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潜在优势。
最后,通过强化训练,矫正错误的行为和态度,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和自我期待,从而使他们逐渐对自己产生信任感,对学习产生兴趣。
2.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良好的心理氛围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积极的影响,调动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的积极性。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差异,对学困生不能一味地埋怨、指责、讽刺、挖苦甚至歧视,要真心地爱护、关心和帮助他们,巧妙地激起他们的自尊心和羞耻心,消除疑惧心理,使他们体察到教师的善意,消除其对立情绪,愿意接近并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其次,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教育和鼓励全班同学特别是班干部要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他们,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学的学习风气,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
再次,保护自尊心。自尊心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储备,学困生心理特别敏感,而又十分脆弱,表现为自尊心时强时弱,心虚而又有戒心,敏感而又多疑。教师应抓住这个特点,坚持正面教育,热情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保护他们极其稚嫩的自尊心。同时还应注意培养他们调控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挫折忍受力,增强自尊心的自我保护能力。
最后,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学困生心理障碍的形成通常与家长的期望程度、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的学习气氛、心理环境等都有着密切联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家长正确面对现实,正确对待孩子的个性差异,通过书信联系、家访或举办家长学校等形式,耐心地向家长传递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充分挖掘家庭的教育资源,争取家长的支持,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儿童健康的心理基石。
二、消除学困生心理障碍的具体对策
学闲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对待学习上,因此,通过教学活动来引导他们克服种种因难,改变他们的学习境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激发学习动机
学困生的学习动机明显低于一般学生,教学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尤为重要。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需要,学闲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鼓励、表扬和关怀。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提出恰当的要求,并注意把抽象的道理同他们的具体行动结合起来,引发他们明确学习的社会意识,端正学习动机。
2.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古人说得好,“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兴趣是学生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教育教学实践证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困难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限制甚至剥夺了他们参与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对学习感到厌倦、乏味。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困生的心理需要和知识水平,进行分层教学,分配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因材施教,使他们能积极地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强烈的自豪感,焕发出极大的热情,超水平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困生在学习中经常表现出浮躁、懒散、敷衍、抄袭等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要求,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予以纠正,并教育他们敢于与自己的缺点作斗争。如要求他们上课前要准备好学习用具,上课时要专心听讲,发言要先举手,课堂上坐、立姿势要端正,课间玩正当游戏,课后要认真完成作业等,并通过培养他们自觉遵守纪律,进行生活、学习制度的常规训练,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及行为习惯。
4.指导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不少学困生的学习方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学习方法都不会。因此,在教学中指导他们运用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如对预复习、运用工具书、搜集信息、记笔记、复述等进行正确的指导,并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监控,鼓励他们多活动、多练习、多提问、多发言,采取多种形式补缺补差。
学困生是一个弱势群体,尽管他们在学业上有种种困难,在心理上有许多问题,但他们仍有强烈的上进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只要教师教育引导得法,他们业已存在的心理障碍就会被消除,潜伏在他们心里的愿望就会变为动力,“学习困难”就会转变为学习成功。
(作者单位:甘肃白银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第四篇:浅谈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对策
浅谈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对策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又有了新的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处于完满状态,才可说有真正的健康。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文化程度高,自我期望值高,倍受社会瞩目和期待,但尚处于成长阶段,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心理和行为有可能偏离正常发展的轨道,比一般的社会人群更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异常状态。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当代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较高。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他们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一)人际交往障碍
由于交往能力较弱,对复杂局面难以应付或缺乏心理准备,不知怎样交往或交往失败。因而感受到强烈的“人际危机”,故封闭自己的心理,导致性格孤僻和心理焦虑。
(二)应对挫折能力差
大学生在追求社会理想和个人抱负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遇到某些心理挫折,会引起或大或小的心理冲突,失落、自卑心理油然而生,同时,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质量越来越高,对大学生在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加之就业选择中的种种压力,使得相对缺乏实际生活磨难的当今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力和对挫折的承受力不足,容易导致种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
(三)情感焦虑,情绪体验强烈
一方面,从生理发育来讲,大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常会为感情纠葛而产生焦虑情绪;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在情感活跃的时期,他们对外部世界及内心世界许多方面的自我体验都比较敏感,尤其当涉及到的是与他们相互联系的事物时,很快就会引起情绪、情感反应。由于人际交往的障碍,闭锁心理的形成,往往会产生情绪焦虑的病态心理。
(四)不完全社会化
大学时期,由于处于“边缘人”的地位,即虽然已脱离孩子的群体,但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常被排斥于成人行列之外。由于这种不完全社会化,使得大学生典型的心理表现是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和易采取极端立场。
二、对策
我们高校工作者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必要引导,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避免各种不良心理问题的发生。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奋斗目标。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帮助学生确立适应自己的恰当的奋斗目标,使之能通过艰苦努力,最终实现这一奋斗目标。
(二)以社会实践和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让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引导他们加人到各种活动中,有利于淡化大学生头脑中既有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色彩,重新调整自我,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合理位置,同时在实践活动中也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不断进取的韧性。
(三)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并适当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知识教育是从主体、从根本上人手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开设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规律及有关常识,既能减少因自身生理、心理发展而带来的不安和忧虑,也可为大学生的社会化奠定心理基础。对那些确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适当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以帮助其排除心理障碍,真正走出心理误区。
第五篇:班主任论文:谈小学生“自我挫败”的心理障碍与对策
班主任论文:谈小学生“自我挫败”的心理障碍与对策
一、什么是“自我挫败”
有些人在准备去做某件事情之前,往往会设想出许多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并被这种困难和障碍所吓倒,从而感到十分忧虑和恐惧,似乎失败就在等着自己,于是总想回避和躲开。这种由个人主观心理活动所造成的失败感就叫心理上的“自我挫败”。
小学阶段,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年级的不断增高,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复杂,“自我挫败”的心理反映也越来越突出,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竞赛、人际交往等各方面时常可见。
案例一:上六年级的甲平时的成绩一直不错。期末考试到了,任课老师为了提防学生学习松劲,复习不认真,便故意对大家说:“这次期末考试覆盖面广,有一定难度,不见得每个人都会考好希望大家要认真复习,不能掉以轻心。”不料,老师的提醒反而对这位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心理暗示,加重了这位学生的心理负担,他便怀疑自己是否能行,甚至在考试前老在担心这件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考试也完全失去了信心。
案例二:班里举行讲故事比赛。学生乙跃跃欲试,积极准备,决心与同学一比高低。于是,他做了精心的准备。可是,临近比赛,他感到负担越来越重,心情十分紧张,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讲的不一定会比别人好,也不一定能获奖,想打“退堂鼓”。比赛时,这个学生竟然把事先准备得好好的、甚至能倒背如流的故事内容忘个精光。听着别人娓娓动听的故事,他自惭形秽地想:以后再也不参加任何比赛了!从此之后,无论是班级还是学校组织地各类竞赛或比赛,他从不敢参加,能力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案例三: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提高班级的管理水平,同时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打算在班内竞选班长。学生丙认为自己有能力、有条件参与竞选,并打算通过竞选锻炼自己的能力可是就在竞选的前几天,这位学生改变了自己的主意,突然决定放弃班长的竞选。班主任问他为什么,他说“班上能力强的人多的是,自己不一定是最好的,万一选不上,多不光彩。与其竞选时失败,还不如现在就放弃。”诸如此类的现象,都是自我挫败的具体表现。这些预想和行为无助于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适应环境。相反,却会降低适应能力和自信心,人为地给自己增加精神压力,严重削弱竞争意识,久而久之,就会使人变得退缩、胆怯。他们不敢参与竞争,也不能在竞争中获胜,更不可能养成开拓进取的能力,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难有立足之地。因此,这种“自我挫败”的心理压力和思想包袱,应当并且必须解除。
二、针对学生心理,预防“自我挫败”
造成“自我挫败”的根本原因还是“自我挫败者”的心理原因。“心底无所天地宽”、“不患得患失”、“助人者自助”都是成年人自我心理调节的金玉良言。但对这些未成年的小学生来说,自我调节的能力就差多了。他们往往要依靠老师的输导指点,方可心理平衡。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必须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积极做好心理预防工作。
1、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
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与个人的价值观密切相关。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自我态度。一般来说,容易产生自我挫败心理的人,往往与一定程度的自我否定态度有关,即对自我某方面的价值持一定的否认、轻视、不满的态度,常常表现为自轻、自贱自卑、自责、自暴自弃等等。并且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关心自我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但同时又担心和怀疑自己是否能得到别人的赞扬。(班主任工作)因此,班主任要帮助同学学会正确的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辨正的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别人对你有看法或批评你时,不要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当受到别人表扬时,也不要趾高气扬,得意忘形。另外,要学会正确的看对批评和表扬,批评并非坏事,对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来说,表扬固然重要,但批评同样有效。尤其对一贯受到表扬的人来说,批评的激励作用则更大。
2、助学生克服虚荣心
人要有荣誉感,要有自尊心。但是荣誉感、自尊心过强,就会逐步演化成虚荣心。一般来说,自我挫败者的荣誉感、自尊心以及虚荣心比别人强,因而当事情无法如愿以偿时,就会烦闷苦恼。正因为他们太看重自己的面子和荣誉,因此他们做任何事总是患得患失,只允许自己成功,不允许失败。为了避免失败,维护荣誉和自尊,最后对自己想做而且完全能做的事也可能会完全放弃。由此可见,虚荣心是自我挫败者的大敌。班主任要帮助学生树立恰当、适度的荣誉感和自尊心,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彻底克服虚荣心。
3、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自我挫败者的自我意识特别强烈,他们经常认为别人都在注视自己、议论自己,越是人多和陌生的地方,就越觉得不自在。一举手,乙投足,都顾虑重重,从而容易表现出不自然、腼腆,甚至于忧虑、恐慌。为了避免内心的紧张和不安,他们遇事往往就会“打退堂鼓”,甚至产生退缩或逃避行为。由此可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班主任要善于洞察学生内心的细微变化,引导学生正确的了解自我,评价自我和对待自我。
4、帮助学社树立强烈的自信心
自我挫败者的性格往往比较内向,他们习惯于进行内心活动,而不擅长于表露自己。尤其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出头露面,常常缺乏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正如高尔基所说:“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自己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丧失自信的人,则不可能进取,更不敢竞争,只会一事无成。班主任要设法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自信心,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长处,发现自己具有别人不具有的优秀品质,还要帮助学生学会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实际可能,选择奋斗方向,确立行为目标,使学生的潜能、长处得到充分发挥,并为学生创设、提供锻炼的机会,设法造就学生的成功感,不断激励学生自立、自能、自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