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学优质课
《为学》新授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认识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
2、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的语气和情感;
3、真正理解文章主旨“事在人为”的道理。
【课前预习区】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彭端淑,约1736年生,字乐斋,四川丹陵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清雍正十一年进士,曾任吏部朗中等职,乾隆十二年到广东肇罗道做道元,后在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文集》。二.背景资料:
原题“为学一首示子侄”为我们理解题旨提供了线索。这是长辈对晚辈的指教、劝导。所以,“示”,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但示有明示、暗示之别。暗示带启发性,明示则不然;暗示可以培养人的悟性,明示则直以告谕。彭老先生不举与“为学”有直接关系的例子,让子侄们一目了然长辈的意图;而举贫富二僧去南海的例子,让后辈领会其中所内涵的道理,悟出其中的喻义,可谓循循善诱,语重心长。
【基础知识梳理】
一、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①为之()
②不逮人也()
③久而不殆焉()
④迄....乎成()
⑤ 屏弃而不用()
⑥卒于鲁也()
⑦蜀之..鄙()
⑧子何恃而往()
⑨语于富者()
⑩一瓶一...钵()
.
二、2.用“/”在句子中标注朗读停顿。
小提示: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示例:
天下事/有/难易乎?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顾|不如|蜀鄙之增哉?
A.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B.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C.子何恃而往? D.吾一瓶一钵足矣。
E.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互动探究区】
【探究活动一】初读文章,疏通文意
(一)、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资:__________ _____ 逮:________________
2、旦旦而学之 旦旦:__________ _____ 学:__________ _____
3、久而不怠焉
怠:_____________
4、迄乎成迄:______
5、屏弃而不用 屏弃:_______________
6、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卒:_____________
7、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常:________ 8吾欲之南海,何如? 之:_________ _____ 何如:____ 9 子何恃而往 恃:__________________
10、富者有惭色 惭色:_____________
11、西蜀之去南海 去:________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2、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其有常哉?
3、子何恃而往?
4、以告富者.5、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6、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探究活动二】研读赏析,深入探究
1.文章一开始连用“天下事„„”两个设问句,有何作用?为什么从天下事写起?
2.作者对“为学”是怎样看的,课文的第一部分提出了什么观点?
3.第2段“吾昏、庸与聪、敏”的结果与为学有什么关系?
4.文章叙述故事时花了大量的笔墨详写他们的对话,而没有一句写贫僧怎样克服旅途中的种种困难。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蜀鄙二僧”去南海面临着什么困难?贫富和尚同时面对这样的客观难题,然而他们所恃的态度、方法有何不同?这个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6.你从最后的反问和小结中获得了什么感受?
【探究活动三】质疑问难,说一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是否还有疑难问题悬而未决?如果有,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拓展延伸区】
1.:想一想天下事,是不是没有难易分别?你学过有什么感受?
2.说一说你知道的哪些人是通过勤奋来取得成功的事例,谈谈体会。
【作业超市】
1、请从“人之立志“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2、搜集古今中外勤奋学习的例子。
第二篇:《为学》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
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加强诵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化难为易达到预定目标。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结构紧凑,对比鲜明,句式整饬的创作美以及故事所揭示的意蕴美。
二、学法引导
1、以学生自读为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文中字词的音、形、义,教师抽查巩固。
2、可将文中故事改编成小说剧表演,也可用复述的方式加以理解。可对这个故事的思想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一下可从哪些方法得出不同的理解。
3、理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妙处,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4、可以根据文章结构层次,将本文化整为零,逐段背诵,背熟后再合零为整体背诵。默写。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根据注解直译文章,教师答疑并讲析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确,巩固重点。
2、难点
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解决办法:
教师适时恰当引导学生思考。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电子白板设备。
2、幻灯片。
3、学生收集制作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强化诵读练习。2.准确直译文章。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七、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
让学生复述《龟兔赛跑》这则寓言,然后变换角度提问,启发学生认识天资和勤奋的关系。
问:在正常的情况下,龟跑得过兔吗?(不能)这说明什么?(龟不善跑,受到天资的限制。)龟能取胜,除了兔睡大觉而外,还有别的原因吗?(不停地走)这又说明什么?(天资差这个条件,并没有限制它——它以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天生条件的限制。)(对兔的失败也可仿此提出问题,要达到的结论是:有好的天资却屏弃不用,结果跟天资差的没有什么不同)《为学》这篇文章中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活动过程
1、明确学习任务
⑴、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⑵、真正理解文章主旨“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2、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及本文相关资料。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
3、解题
题目《为学》 为——做 学——学问
本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可见这篇文章是长辈对晚辈在求学和做学问方面的指导与规劝。
4、熟读课文
⑴、教师范读一遍课文,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指导朗读,读顺句子,读好停顿。⑵、检测字音。
逮(dài)怠(dài)迄(qì)鄙(bǐ)语(yù)恃(shì)钵(bō)还(huán)犹(yóu)⑶、出示下列语句,要求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①、天 下 事/有/ 难 易 乎?
②、然 则/昏 庸 聪 敏/之 用,岂 有/ 常 哉!③、蜀 之 鄙/有 二 僧,其 一/ 贫,其 一/ 富。④、吾/ 一 瓶 一 钵/足 矣。⑤、顾/不 如/蜀 鄙 之 僧 哉?
5、疏通文意。
⑴、结合书下注释,学生自我领悟为主。⑵、教师答疑、归纳有关字的释义和用法。⑶、检测:
说出下列语句的重点词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①、吾资之昏,不逮人也。②、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③、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④、吾欲之南海,何如? ⑤、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⑥、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6、问题研讨:
⑴、课文讲的是做学问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 明确:开头从“天下事”写起,它包含着“人之为学”;“人之为学”只是“天下事”之一。这样自然的由泛论天下事的难易引入到求学难易的问题上。同时用两个设问句式,引人思考,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显然是为了突出为学的主题。论证均从正反两方面作答,鲜明对比,揭示了“易”“难”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使阐发的道理倍为深刻。
明确:这是一篇议论文,结构是提出论点,进行论证,得出结论,找出本文论点。中心论点是“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⑵、为了证明观点,作者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短的话概括。
明确: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⑶、小组合作,情境再现
提示: 合理设计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语气。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明确:表现出富者的轻蔑傲慢;贫者的坚定自信 特别强调:两个“子何恃而往?”的区别。⑷、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为学的成败,不在天资的高低和客观条件的好坏,而在于人们主观上是否努力。只要志向坚定,勤奋努力,一定会学有所成。板书: 人贵有志 事在人为
7、文末一段示晚辈。
明确:“是故聪与敏……自力者也。”
现在,我们大家该懂得《为学》这篇文章之所以出名的原因了吧? 这个原因就是它表达了所有的长辈对下一代的希望。我们决不能辜负长辈们对自己的希望。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来回报长辈们对我们的爱!
8、拓展延伸。
⑴你还能再举一些例子帮助作者证明他的观点吗? ⑵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材料。教师补充:
⑴、贝多芬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学, 二十六岁失去了听觉,在这种境遇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
⑵、古希腊德摩斯梯尼,小时候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于是每天含着石子,面对大海朗诵,无论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的演说家。
⑶、闻名世界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上小学的时候被老师称为“智能底下的人”,只上
了3个月的学就被迫离开了学校,但他并不因此而丧失了信心,反而一直勤奋学习,最后终于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
⑷、牛顿小时很笨,成绩很差,当他做的风车被嘲笑他的同学弄坏以后,他开始发奋学习,终于成为影响物理学界的重要物理学家。
9、小练笔:
请想像一下,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后,看到富和尚,他们见面时的场景及两人的对话,写下来。
三、板书设计
为学 彭端淑
人贵有志 事在人为
第三篇:省政治优质课观摩学
政治优质课观摩学习心得
从2004年高中课程改革,至今已经是第10个年头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有学习、有实践、有反思,但也积聚了更多的迷茫与困惑,以学生为中心,老师的位置在哪里?以人为本、以纲为本、以教材为本,究竟哪个是根本?学生自主的课堂上又该如何约束和规范他们的行为、深刻他们的思想?学科生活化还是生活学科化?
考试的改革要求高认知,课程的改革要求高参与,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如何将其统一、协调…… 太多的纠结需要专家的引导,太多的困惑需要同行的交流、探讨,太多的理念空谈需要在实践中研磨。4月23日至25日,我们有幸赴威海一中观摩省思想政治优质课评选活动,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对课改所有的思考聚焦在真实的课堂上,什么是新课改理念下的一节好课成为我们脑中不断追问的主题。下面,我们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 一
精彩纷呈 百花齐放
(一)学习的情境创设
新课改以来,以学定教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学生的学习、思考以及兴趣调动的过程和情境是紧密联系的。围绕教学目标、指向教学重点、难点、教育点创设的情境越独特、越新颖、越生动,学生的学习越有兴趣,学习能力越能得到进步与发展。
例如:荣成一中的薛洪国老师以自己所做的一首诗作为一课的开篇,有才气,令人佩服。荷泽一中的徐菊红老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朗诵臧克家的《有的人》,一下子将听众的心带进了诗中的意境。有两位老师以问题引入,问题的设置有趣且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最有意思的要数青岛三中的郑其瑞老师的课堂引入,由自己的名字讲起,联想到QQ车和腾讯QQ,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开头很漂亮。这种视角独特、新颖的情境选择、设计及在课堂上的恰当运用,产生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问题的现实关注
什么是一堂好课?有标准,没有标准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品评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结论。我们看到,紧扣时代发展主题的课堂就点燃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基于问题的现实关注,就深化着学生对课本理论的理解,活化着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例如威海一中的代宇翔老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都引入了国家在特区发展的重大经济政策,及文化发展战略,成了连接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桥梁,也引发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生活化的理念得到很好的贯彻。
(三)教师的精心预设
生成与预设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这次现场课中,我们认为预设相对于生成,老师们的表现更突出一些,所以我重点说一下预设。
充分的教学预设,是课堂生成教学的基础,也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1.教学设计的精心预设
如荷泽一中的徐菊红老师《价值和价值观》的教学设计,环节简单有新意,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对课堂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2.教学技术上的精心预设
本次大赛,我们不仅听到了教师和学生精彩互动的共同学习,也欣赏了教师精心制作的投影片。宏观方面从视频、图片材料的选择、剪辑、呈现,微观方面从投影片背景的选择、字体、颜色、图片出现的方式等等,细节之处的精致都可以体会老师们的用心、细心及教学技艺,品出教师对教材内容与技术手段融合的教学智慧。一幅幅画面,伴随着背景音乐出现的时候,工具性的技术升华到了教学艺术的享受。如临沂一中周霞〈价值和价值观〉设计令人耳目一新。
有人说教师在预设上多花一分钟,就可以节约所有学生的一分钟,因此,精心预设也是提高课堂实效、尊重学生生命、尊重我们的职业重要方面。
(四)教师个人风采
我们领略了不同教师的个人风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成熟的学科素养、亲和的教态、机智的问答都令我们折服。例如:滨州汤宏宇老师端庄的形象、温婉的声音、自然的、流畅的课堂衔接,给学生及听课老师带来了美的享受,山东省实验中学的张延平老师,火热的激情、坚定的信仰、与学生的课堂活动、幽默诙谐的语言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及听课老师的热烈掌声;聊城一中臧洪国老师书法及自编小诗的功夫,提升了政治课堂的文化品味。在本次比赛中,总的来说,女教师的语言更加丰富且富有感染力,也更有激情一些,从而更能打动听众的心
所以本次大会特别设置了教师风采奖,及教师创新奖,以鼓励个性化的教师,彰显他们在教学风格上的创新和追求。
二、提请注意的问题倾向
1.可能因为是比赛课,选手们都很注重课堂所呈现出来的效果,所以大家都很重视课堂的表现形式,老师们可以说是绞尽脑汁,苦苦思考,形式多样,但我感觉有点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本身,有的课上了之后学生估计没能留下什么。因此,如何将形式与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相得益彰,是我们每个老师都要去积极探寻和解决的问题。总的指导思想是:内容重于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2.课堂上基本上没有看到老师主动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更没有听到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事实上,并不是教学解决了学生所有的问题,也不是学生提不出问题。问题是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特别是公开课更要敢于让学 生提问题,要真正实现课堂师生互动,努力提高应对课堂互动中新生成问题能力。在观看大赛中能学到多少固然重要,可我觉得,能引发自己的思考却更为宝贵,在听和看的过程中对自己做出反思,对我以后的教学更富有指导性价值。三 教学模式的探究与思考。
1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模式已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教育的真正回归,老师最大的悲哀是自己津津乐道所教的,学生对此却无动于衷。教师的教要首先进入学生的认识,教师要从学生的理解水平、认知结构出发,问题的提出,应触及学生的灵魂,触及他们的利益,而当前的课堂教学尤其是观摩课,很多是让学生的讨论发言变成标准答案。这是我们在设计这种课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在提升能力的同时,不应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优质课堂的最高追求是知识有构建、能力有提升、价值观有正确的引领,如果政治课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我们的政治课就成了失效的课堂。2“三贴近”原则的再思考。
“三贴近”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是贴近实际和贴近生活的统领,实际是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应是学生的生活,讲课教师举的例子中有不少离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较远,比如在讲“人的人是从何而来”这一课题时有多名教师用的是核电和核弹的例子,这就有点儿远离学生的生活和实际。
3关于课堂设计的思考。
一堂真正的优质课堂,应该有一个非常清晰完整的设计思路,应该关注现象,理解观点,应用于生活,在本次评选中,真正基于学情的设计还是比较少的,甚至有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比如“人是从何而来”这一课题中关于“‘核’去‘核’从”教学设计,“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这一课题中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意义”的讨论的教学设计,都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去。还有的老师教学环节不够完整,比如有的老师没有布置作业或者布置作业形式化。
4关于教学目标的思考与反思。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德育课,价值观的培养是这门课的最终追求。《荀子·劝学》云:“权利不能倾,群众不能移,天下不能荡。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夫是谓之成人。”情感教学在这次比赛中比较突出,突显了思想政治课德育课的本质。尤其是“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这一课题的教学中要求我们敢于质疑,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独立人格,教师在教学中应敢于当靶子,敢让学生质疑自己,引导学生敢于创新,形成创新性思维。
第四篇:为学测试题
《为学》测试题
(1课时)
3月6日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逮
怠
屏弃
恃
语于富者
钵
迄.......
二、释词。
1、为学()2.吾资之昏()3.不逮人()4.迄乎成....()5.倍人也()6.屏弃()7.卒于鲁也传之()......()()8.岂有常哉()9.蜀之鄙()..10.语于富者()()11.吾欲之南海()()....12.何如()13.何恃.()14.欲买舟而下.()15.犹未能()16.越明年()17.自南..海还()18.以告富者()19.富者有惭色()20...西蜀之去南海()21.顾不如()..
三、翻译句子。
1.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2.旦旦而学之,久而不迨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3.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这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4.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5.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6.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7.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8.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9.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10.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1.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12.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四、问答。
1.本文节选自《
》,原题为“
”。作者
,代人。
2.文中从“
”一句可见到南海相当不容易,富者“
”结果未能如愿,贫者只依靠 “
”就达到目的。这充分说明一个道理
3.富和尚两次说的“子何恃而往”所表达的语气有何不同?体现了富僧怎样的态度?
4富者有惭色的原因是(用文中原句)
.5.“蜀鄙二僧”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为学”应具备的两个条件是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7.列举勤学典故
8.“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想想富者此时在想什么?(不少于50字)
第五篇:《为学》读后感
《为学》读后感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不为,则易者亦难也……”最近读了彭端淑的《为学》使我很受教育。贫富二僧都欲前往南海,贫僧告诉富僧自己的想法,富僧嘲笑贫僧“自己谋划走水路去南海好多年了,都未能成行,贫僧你实力没我强,凭什么前往呢”。但第二年贫僧凭借一瓶一钵从南海还,告诉富僧,富僧很惭愧。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就深深的思考,外在的条件、环境真就那么重要?真就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吗?其实也不尽然,外在的条件、环境虽然能使事情变的容易些,更多更好的资源能使事情做的更轻松,但最重要的是内在的态度、志向。如果有再好的外部环境、再多的资源,本身自己不想去做,不付诸实际,那也将会是一事无成。有志者事竟成,空有大志而不付诸实际,那是一点用都没有的。但踏实做事,再小的志向也会积攒出一个大志向,成就一番事业。
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就揭示了志向的作用,唐僧师徒四人为取得真经普渡感化世人,历经磨难、披荆斩棘,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达成心愿。虽然只是个神话故事,真实性无从考证,但也揭示了一定的道理,确立了的志向就义无反顾的去完成。跟《为学》里的贫僧一样,仅凭一钵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修成正果,做成了别人无法想象的事情。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能看出这个道理。当时的中国三座大山压身,腐朽黑暗、民不聊生。革命先辈秉承解放劳苦大众建设一个新中国的志向成立中国共产党,以坚韧的意志冲破各方反动势力的围阻,克服各种困难终以
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才有了现在安定美好的生活。正是有着革命先辈的不怕困难,不退缩的大无畏精神才能有祖国现在的安定繁荣。
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只有不愿动脑的人。联系实际,延伸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有问题马上解决问题,有困难克服困难,如果一味的拖沓逃避,问题和困难都将积攒成大问题大困难,就算想解决也已经力不存心无法解决了。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要以“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不为,则易者亦难也……”为警示,对工作中的问题及时解决,端正态度踏实做事,坚决服从领导安排,努力完成公司既定目标。以快速高效的执行力完成工作任务,回顾自己的工作时也可以自豪的问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