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名日报关于社会心态系列评论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部关于社会心态系列评论文章:
一、执政者要倾听“沉没的声音”
在今天的中国,能听到各种声音。两会会场中代表、委员纵论国是,报纸杂志上不同思想交流探讨,新闻评论跟帖动辄上千条,近2亿网民随时写下140字微博„„条条声轨,汇成合奏,呈现这个时代多元多样的复杂图景和蓬勃活力。
我们迎来了表达的“黄金时代”,但仍有许多声音未被倾听。一方面,有些声音被淹没在强大的声场之中,难以浮出水面;另一方面,也有些声音只是“说也白说”,意愿虽表达,问题未解决。这些,都可谓无效表达,有人称之为“沉没的声音”。
无效的表达,不是没有表达,更不是不愿表达。广州市领导公开接访,市民带上铺盖卷、排队3天,就是为了能跟领导“说上话”;首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公开自己手机号,却因每天上千个电话、上千条短信被迫关机。那些为网络关注、被媒体聚焦的热点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海面之下这些体量更大的冰块,才是让冰尖浮出水面的庞大基石,也才是决定社会心态的“潜意识”、“核心层”。
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上的弱势群体,也是现实中的弱势群体。在社会层面,他们既缺乏影响公共舆论的资源,又鲜有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甚至无法得到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信息,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同样薄弱。因此,尽管可能人数不少,他们的声音却很难在社会中听到。
听见与被人听见,本是“社会人”的基本诉求;说话与听人说话,更是现代文明的基本共识。当表达权已成为一项基本的政治权利,重视这些声音,是协调利益关系、理顺社会心态的起点。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正经历着急剧社会转型的国家,广大群众的声音被聆听、被重视,尤为重要。
大部分沉没的声音背后,都有未被满足的诉求,都有被压抑、待纾解的情绪。儿子车祸致残,云南父亲欲法院“自爆”走上极端维权之路;幼女身患绝症,湖北母亲参与“跪行救女”网络炒作„„让舆论哗然的事件,都肇始于被忽视的声音。不可倾诉、不被倾听、不能解决,如果不主动“打捞”,太多声音沉没,难免会淤塞社会心态,导致矛盾激化。
发出声音,是主张利益的基础。有利益的表达才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才有长久的社会稳定。事实表明,诸多矛盾冲突事件背后,往往是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从这个角度看,维权就是维稳,维权才能维稳。尽可能多地倾听社会各方面的声音,兑现社会公众的表达权,对于维稳大有好处。
在众声喧哗中,尽可能打捞那些沉没的声音,是社会管理者应尽之责。以政府之力,维护弱势人群的表达权,使他们的利益能够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渠道正常表达,这是共建共享的应有之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说话”、“发声”不仅是表达诉求的基本手段,更成为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重要环节,成为社会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
二、“心态培育”,执政者的一道考题
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以管理思维要求老百姓用“理性思维”代替“情绪表达”,以“淡定心理”驱除“焦灼疑虑”,显然难以达到。对执政者而言,既需倡导公民树立良好精神风貌,重视“无形”的心理疏导,更应积极解决那些“有形”的问题,让公平正义的社会现实,提供实实在在的“心灵鸡汤”。
在“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后,“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正迅速进入各级政府的任务列表。
良好的社会心态在任何时候对一个国家民族都很重要。之所以在今天备受重视,盖因中国发展已站在一个关键时期: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排位,让拥有一个怎样的“大国心态”引人瞩目;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容,令提升大众“幸福基因”分量加重。就此而言,社会心态既指向未来发展的“软实力”,也承载“以人为本”的具体诉求。
焦躁疑惧、迷茫失落、愤青思维、拜金主义„„在急剧转型中社会心态的失衡之势,是我们正在面对的挑战。这些大众情绪虽未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但正对社会发展与改革进程产生抵触消解。把握和调适社会心态,理所应当地成为了一种执政挑战。
然而,扫描各地“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塑造路径,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有的地方有“提法”没“想法”,仅停留在口号与姿态上;有的地方把心态问题经济化,以为“多发点钱就能让老百姓心态变好”;有的地方则认为“培育”的关键在百姓的自我修复,一味把心态问题归咎为百姓“不理性”、“不淡定”、“不宽容”。
其实,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是反映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一扇窗口。以普遍存在的“焦躁不安”为例,城镇化及大规模人群流动,“漂族”、“蜗居”、“蚁族”人群大量出现,不安全感容易加重;房难买、学难上、病难看的现实矛盾,让人的不确定感增强;而少数干部的贪污腐败、一些地方的暗箱操作,使干群关系变得紧张而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以管理思维要求老百姓用“理性思维”代替“情绪表达”,以“淡定心理”驱除“焦灼疑虑”,显然难以达到。
对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有些阶段难以逾越,有些困难难以规避,一些不良心态的滋生难以避免。但必须意识到,如不及时妥善修复,不仅会伤及个人幸福生活,也必定影响国家目标实现。因此,对执政者而言,既需倡导公民树立良好精神风貌,重视“无形”的心理疏导,更应积极解决那些“有形”的问题,让公平正义的社会现实,提供实实在在的“心灵鸡汤”。
这一点极具现实意义。我们倡导理性平和的心态,但如果监管防线屡屡失守,瘦肉精猪肉、染色馒头、毒生姜事件层出不穷,“淡定”谈何容易?我们追求开放包容的心态,但如果“拼爹”现象屡屡发生,“起跑线”不公时时存在,“仇富”、“恨官”情绪何以消解?我们提倡积极进取的心态,但如果寒窗十载也难以改变命运,“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来得轻而易举,个人奋斗又有多大价值?
有学者这样描述当前我国改革的基本态势:改革在与危机赛跑。其实,社会心态的培育不也是在与改革进程赛跑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培育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对各地执政者的时代挑战。
三、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
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彰显,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那种扣帽子、抓辫子的辩论方式,“不同即敌对”的思维模式,本质上都是狭隘虚弱的表现,无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健康心态的形成。
同样看待一件商品价格,有人显得很“淡定”,有人表示“鸭梨”很大;同样面对一桩刑事案件,有人焦虑等待“正义到来”,有人则在寻找“程序瑕疵”;同样衡量一项改革措施,有人双手赞成,有人却提出质疑„„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
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变化。从一种声音到百花齐放,从千人一面到丰富多元,反映出思想的极大解放,也体现着中国的前进方位:在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不同利益的调整与博弈,自然带来不同诉求的表达;随着开放扩大和全球化深入,传统与现代、国外与本土,不同价值观念也必然产生碰撞交锋。
多元表达难免会有“异质思维”,甚至给人“鸡同鸭讲”的感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欣赏理性平和讨论,期待闻过则喜的态度,但也不无遗憾地看到,一些人在讨论中容不下异见,相互对骂、攻讦,动辄给对方扣上吓人的帽子,用意气之争代替真理追求;一些人对待批评建言,非但不虚心听取,反而搞起了“诽谤定罪”,甚至以权力意志压制不同声音。
鲁迅先生说过,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彰显,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那种扣帽子、抓辫子的辩论方式,“不同即敌对”的思维模式,本质上都是狭隘虚弱的表现,无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健康心态的形成。
在这个意义上,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在对话中协调立场,在交流中化解矛盾,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推动思想观念的进步。相对于普通民众,手握权力的执政者尤其需要这种“包容”。如果说前者的狭隘只是语言暴力,后者的狭隘则可能带来真实伤害,比如“彭水诗案”、“灵宝帖案”;如果说前者的包容体现的是素质修养,后者的包容不仅是一种“雅量”,更是执政为民的需要、法治社会的要求。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不乏各种偏激声音,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反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而不能主观地归之为“对着干”。相反却应看到,在一个多元社会,尊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既是尊重公民的表达权,也是纾解社会焦虑、疏导矛盾冲突的必然要求。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其实,不同声音乃至反对的意见,还是提高执政水平的重要资源。所谓“听不到不同意见不决策”,只有允许不同声音存在,才能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做出理性判断和正确决策。所以毛泽东同志认为“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所以邓小平才说“七嘴八舌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所以中央领导才反复强调“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
多元乃繁荣之奥秘。一个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就越需要多样的个性表达,越需要整合各种意见形成统一意志的能力。以包容心对待不同声音,在“存异”中“求同”,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成为“一袋各不相干的马铃薯”,并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凝聚、升华。
四、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
“弱势心态”的存在与蔓延,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警示,更是一个启示。它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心灵脆弱与困境,也隐藏着心灵强大与和谐的必由之路:在公平正义阳光照耀下,用规则与制度创造公平发展的空间、共建共享的平台,一个人人肯努力、人人有机会、人人有希望的社会,将会大踏步地走出“弱势心态”的阴影。
“你是弱势群体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一系列社会调查中,无论是扛着编织袋进城的农民工、拿着简历在职场奔走的大学生,还是月收入上万的白领、令人羡慕的公务员,纷纷给自己贴上“弱势”的标签。这种反应,与其说是弱势群体在扩大,不如说是“弱势心态”正在蔓延。
有人说,心理危机是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社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利益猛烈分化的时代,出现了马克思所说的“茅舍样小房子旁边忽然耸立一座宫殿”等贫富、收入的反差,人们的心灵世界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和心态也由之而生。
调整这种心态,一方面需要社会成员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这种变革中的“阵痛”、转型中的“落差”,以主动的自我调节,培育理性的视角;另一方面也要追寻普遍弥散在各个阶层的“弱势心态”的心理根源。
要看到人们最为痛切的,不仅是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无能为力”,更是在欠公平、不公正环境下的“回天乏力”。勤勤恳恳的合同工有些接受的是比正式工少得多的工资,没有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在“萝卜招聘”中黯然出局,兢兢业业的公务员眼看别人“又跑又送”突破了“天花板”„„对于这样的“非竞争型弱势化”,有学者这样比喻,好比在跑步比赛起跑的时候,就排斥了一部分人,不许他们参加比赛,或者让他们后跑。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觉得自己渺小和“弱势”,很多时候是因为面对那些自认无法对其加以控制的事件,使得无力感、不安全感、不稳定感等五味杂陈的“弱势心态”被成倍放大。
“弱势心态”之下,有人破罐子破摔,由暴跳而至暴戾,导致伤害儿童等极端性事件;有人堤内损失堤外补,吃了三聚氰胺的亏就要在天价医疗上找补回来,“上不去”的痛苦就要在“贪起来”的疯狂中舒缓;有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平凡中变得平庸,在失望中陷入绝望。如果说“稳定预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那么“弱势心态”就是在侵蚀我们社会的共识,消磨未来的希望,构筑现实的壁垒,可能把社会引入人人皆输的“囚徒困境”。
其实,公平永远都是一个相对概念,追求绝对公平的“无差别”境界,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倘若沿着这种思路想问题,即使是在工作和事业上都很强势的人们依然会感到诸多的不满足、不惬意、不高兴,怨天尤人,抱怨指责。这并非全是客观现实的毛病,也缘于不能正确看待差异而产生的畸形心理。这就是为什么中央要将培育健康心态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并置于当今社会管理创新的刚性要求之下。
不管从哪个层面说,“弱势心态”的存在与蔓延,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警示,更是一个启示。它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心灵脆弱与困境,也隐藏着心灵强大与和谐的必由之路,那就是:在公平正义阳光照耀下,让人们的权利都得到保证,让人们的奋斗都获得价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需要个体在自立自强中扬起心灵风帆,更需要社会管理者用规则与制度创造公平发展的空间、共建共享的平台,一个人人肯努力、人人有机会、人人有希望的社会,将会大踏步地走出“弱势心态”的阴影。
五、追求理性从哪里起步
从单向度强调“冷静、稳定、理智、克制”,到加强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培育和保护公共理性、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才是消除非理性最有效的解药。
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理性”正成为一个热词。
理性看待收入差距,理性面对社会不公,理性分析网络民意,理性选择专业、职业„„“理性”的高频度使用,传递的潜台词其实是:在不少问题上,有人正走向理性的反面。
走过高呼“杀死苏格拉底”的古希腊法庭,穿越法国大革命激进主义掀起的狂飙,人类对非理性的躁动保持高度警惕。理性有序的环境有利于大大降低社会关系调节的成本,温和渐进的改革是历史进步的明智选择,这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动摇的共识。在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家,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尤为重要。
但是,对理性的思考和探讨,还应在更深的层面展开。希望杜绝一切非理性言行是不现实的。与其紧张焦虑,不如解析它们生长的社会根源,寻求化解它们的现实路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住构建平和理性心态的主要矛盾。
从追求“高而又高、纯而又纯”的政治理性,到接受自利、竞争、效率的经济理性;从单向度强调“冷静、稳定、理智、克制”,到加强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培育和保护公共理性、构建和谐社会,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对于理性的认识有了巨大的飞跃。但急速变革的中国面对的是“千年未有之变局”,将这种理念的进步落实到层层级级的社会管理实践中,实现对日益错杂的社会心态的准确把握和有效疏导,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西方的理性启蒙,面对的主要是基督教会。而今天中国的理性建设,既有市场理性与传统伦理道德的冲撞,也有个人权利与集体精神的磨合;既有现代公共意识与熟人社会的博弈,也有公民参与和“为民做主”残余思想的抵牾,如此复杂的环境中,作为具体的人,谁都不敢说自己绝对“真理在握”,谁都不应有过高的“理性优越感”,企望“理性”的符号可以封堵住“非理性”的决口。
除非极端个例,激烈的非理性言行背后的逻辑并非无章可循。作为最后的选择,它通常产生于绝无胜算的场合。市场竞争固然是优胜劣汰,但是否必定是赢者通吃一切、输者无处可逃?暴力抗拆固然不理智,但暴力拆迁就一定合理吗?通过正常渠道难以反映正当的诉求,究竟该怎样宣泄郁积的情绪?没处说理就骂,骂不过你就打,打不过你就跑,我们绝不鼓励这种弱者的逻辑,却也绝不能不理解、不关切、不给出路。
理性是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理性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现阶段,这个责任主要在社会管理者,在拥有更强实力、更丰富资源的组织和个人。而每一位公民也应该意识到,任何利益诉求和价值主张,都应在法治的框架下有序地展开,“有理”固然不一定走遍天下,但“无理”注定寸步难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程序理性、目的理性„„理性建设的内容包罗万象。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当从培育平等、真实、诚恳和可沟通为原则的交往理性开始。
少一点“我办没时间跟你闲扯”的粗鲁,多一点平等耐心的沟通;少一点“不信谣不传谣”的训导,多一点公共信息的及时披露;少一点“买不起房为什么不租”的不解,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我们时时刻刻都应记住,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才是消除非理性最有效的解药。
第二篇:江西日报评论文章
《江西日报》评论员文章:来一次作风建设的大提升——全省作风建设工作会议系列评论之一
昨日胜利召开的全省作风建设工作会议,承载着推进新一轮解放思想的历史使命,吹响了在更高层次上深入贯彻总书记对江西工作重要要求的奋进号角。
用一整天的时间,省委书记作开幕讲话和总结讲话,开会范围延伸到县(市、区)级,如此规格、规模的以作风建设为主题的全省性专题会议,在我省发展史上是不多见的,抓住了制约江西发展的要害,给全省上下猛击一掌的警醒,彰显了省委对作风建设的极度重视,对整治作风问题的坚强决心。以此为序幕,江西开始了新一轮的作风大建设、大提升。
这是时代的命题。迈入新时代、面对新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我们前进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特别是于江西而言,总书记进行了两次面对面的悉心指导,对江西工作提出了“新的希望、三个着力、四个坚持”重要要求。这个重要要求,涵盖了发展、生态、脱贫、民生、三农、作风等各个方面,系统而全面,充分展现了高瞻远瞩的战略指引,体现了对江西工作的精准施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江西的具体指导,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路径,教授了方法。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的作风就是关键的保障。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体现了理想信念、忠诚老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核心、拥戴领袖,更加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不能光口头表态、喊在嘴上,而要以优良的作风,落实到行动里、反映在成效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作风即能力,包括领悟力、贯彻力、执行力。做好江西工作,最为关键的是在更高层次上贯彻好总书记重要要求,这需要以扎实的作风,结合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江西实际,更好地领悟精神实质,拿出更有针对性的贯彻办法,扎扎实实、一板一眼地执行好,把总书记为我们擘画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这是使命的牵引。江西是一片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的红土圣地,把老区发展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是我们党革命的初心,是党中央和总书记交给我们的历史使命。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当前,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4600万江西儿女与全国人民一起如期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完成好这个任务,我们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打好“三大攻坚战”,要啃下改革这块“硬骨头”,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等等,没有一件不是难事,没有一项不是逆水行舟、滚石上山。
发展的大考,归根结底都是作风的大考。以使命为牵引,我们需要更严、更实的作风。更严,严在执行中央方针政策上,令行禁止、不折不扣,确保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严在工作纪律、工作标准上,江西全面小康攻坚战到了决胜的关口,任何松弛懈怠、慢作为假作为不作为,都是对使命的亵渎,对人民的不负责任。要以更严的工作纪律,更高的工作标准,引领广大党员干部敢于动真碰硬,敢抓敢管,勇涉险滩,勇挑重担,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正能量。更实,实在定策上更精准、推进时更精细,要求我们不拍脑袋决策,不亦步亦趋当应声虫,而是真正沉下心来抓学习、俯下身子搞调研,让制定的政策吃透上情、契合下情,让推进的措施更符合百姓的利益、得到群众支持,如春雨般润物无声。
这是人民的期待。总书记指出,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一个地方的事业,兴在干部作风,衰也在干部作风。人民对发展有多么期待,对更加美好生活有多么期待,就对干部作风有多么期待。总体上看,当前我省干部队伍作风状况是好的,担当实干谋发展是主流。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干部作风仍存在不少问题,与新时代的要求很不适应,与发展的任务很不相称,也与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差距不小。在全省作风建设工作会议上,刘奇同志从“怕、慢、假、庸、散”五个方面,全面系统总结了我省干部作风存在的问题,针针见血、振聋发聩,直击灵魂、发人深省。
江西是我们党优良作风的发源地。苏区干部好作风就像磁石一样,吸引人民群众相信党、拥护党、跟党走。也像种子一样,扎根在江西这片红土圣地,代代相传。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作风,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拧成一股绳。要瞄准“怕、慢、假、庸、散”五个方面的问题,顺应人民的期待,顺应发展的需要,来一次作风问题的“大扫除”。特别是要针对人民群众最痛恨的腐败问题,坚决全面彻底肃清苏荣案余毒,以零容忍的态度保持对腐败的惩治高压态势,持续建设风清气正政治生态,为作风建设提供坚强保障。要针对人民群众最头痛的不作为问题,强化考评、理顺机制、加强监管,让蝇营狗苟、尸位素餐者成为过街老鼠。
更加深入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更高层次上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江西工作重要要求是我们的核心任务和工作抓手,是做好江西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个月刚刚结束的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省委对如何贯彻实施提出了全面要求,作出了系统部署,解决的是思想和路径问题;而全省作风建设工作会议则从精神状态和作风保障上,对怎样贯彻实施明确了方向、提出了对策,解决的是行动和方法问题。我们一定要站在这样的政治高度,深刻理解和把握全省作风建设工作会议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深刻认识加强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深刻认识省委决策部署的全局性、战略性、针对性,统一思想、真抓实干,以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无愧时代重托、不负使命担当、回应人民期待,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执着推动作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让我们以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真抓实干的过硬作风,拥抱江西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第三篇:四川日报评论
目录
根本出路在深化改革——一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2 创造体制机制新优势——二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4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三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5 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四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7 增强转型发展跨越提升新动力——五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8 大力实施充分开放合作——六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10 为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七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11 提升驾驭改革的综合能力——八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13
根本出路在深化改革——一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
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立足我省实际和未来发展,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提出要实现“两个跨越”奋斗目标,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根本出路在全面深化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全省上下必须准确把握改革的总要求和目标任务,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切实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动性、坚定性、自觉性。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点,是过去3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法宝。四川是全国改革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曾率先探索农村改革,率先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率先进行城市综合改革试验,率先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四川人民以敢为天下先的锐气、不甘人后的探索,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而正是依靠改革开放,我省城乡面貌发生了沧桑巨变,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从全国来看,当前面临的各种矛盾问题仍然突出,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仍然很多,呈现出复杂性、纵深性、艰巨性、紧迫性等特点,倒逼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再看四川,当前我省发展正进入新的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也面临着一系列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省作为西部大省,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走在西部开发开放前列,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实现“两个跨越”奋斗目标,根本出路也在全面深化改革。因此,全省人民必须始终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勇气,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敢于啃硬骨头,敢于过激流涉险滩,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集中各方智慧力量,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
全面深化改革,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全省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五位一体”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为推进我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要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全局意识,突出问题导向,统筹协同推进,努力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改革开放之路。到2020年,完成《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必须明确的是,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没有经济领域的重点突破,也不可能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预期目标。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我省地处西部内陆,最大的落后仍然是思想观念的落后,最大的差距仍然是思想解放的差距。要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有破有立,敢试敢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新路子。同时,“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省情特征,决定我们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为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提供体制机制保障,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
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动员令已经发出,进军号已然吹响,最需要的就是行动起来,落实下去。让我们以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引,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把我省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
创造体制机制新优势——二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创造有利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新优势。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要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健全支撑和保障“三大发展战略”的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经济发展更有活力更有效率更有质量。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要着力点是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创新民间投资机制,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金融服务和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养老健康等领域,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引导、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更大发展。要分类制定改革方案,推动国有资本加快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以股权的多元化实现企业治理现代化。要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加大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力度,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地方金融发展。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把统筹城乡改革作为新一轮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继续按照“五个统筹”“五项改革”的思路,加大探索创新力度,在户籍制度、农村产权制度、用地制度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权利,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深化扩权强县和扩权强镇改革,破除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体制障碍,使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生活。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建立企业主导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改革科技评价和奖励机制,加快推动我省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要健全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建立军民融合创新投入机制,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要重点支持绵阳科技城加快军民融合创新驱动试验区建设,在体制创新上先行一步,创造体制新优势。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凡是政府能不管的就放手让市场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质性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改进行政审批方式,加强行政审批绩效管理,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同时,对政府该管的,要创新方法、管住管好,解决管理越位、错位、缺位问题。
我们要按照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的部署,正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不断把经济体制改革引向深入,并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为推进“两个跨越”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奋力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三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 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要着力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正确处理好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更好地规范权力运行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政治体制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性改革。必须认识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统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就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要把建设法治四川作为我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认真落实《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逐步把治蜀兴川各项事业纳入法治化轨道,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环境。当前,尤其要注重发挥法治在保障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人大作为地方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的重要作用,创造性地推动地方立法工作,确保改革于法有据;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关键作用,提高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和问题的能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守住司法公正这条防线,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发展人民民主的重要内容。要坚持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不动摇,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积极发展基层民主。要促进地方人大工作创新发展,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协商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不断拓宽协商渠道,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
规范权力运行,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要围绕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目标,加快构建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重大决策制度,建立健全决策后评估和纠错机制。规范权力运行,预防和减少腐败,也是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重要抓手。要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推动纪委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让权力受人民监督、在阳光下运行。
让我们按照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的部署,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规范权力运行,发展人民民主,把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形成推进我省“两个跨越”的强大合力。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四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
文化是一个地方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不断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首先要牢牢把握正确方向,确保导向不改、阵地不丢。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积极培育和践行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重、发展繁荣和引导管理并重,切实增强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我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文化传承历史悠久,培育和壮大文化软实力优势明显。当前,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重点在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上下功夫,理顺党政部门和所属文化事业单位的关系,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要在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上下功夫,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目前,我省文化企业转企改制基本完成,市场化经营机制也在逐步完善,要积极顺应文化改革发展新趋势,充分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构建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不断激发我省文化创造活力。同时,要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体系上下功夫,增强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建设和管理,着力构建大网络大舆情全媒体工作格局。互联网建设和管理是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问题。要高度重视并加强网上宣传阵地建设,主动建强网上正面力量,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要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强化党委的领导责任,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加大打击网络犯罪力度,形成充满正能量、真正清朗起来的网络空间。
只有健康向上,才会充满力量。在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厚重的文化土壤,一定能释放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创造出蓬勃的综合竞争力。让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浓厚氛围、提供重要支撑。
增强转型发展跨越提升新动力——五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
会精神
社会体制改革,一头连着民生冷暖,一头关联公平正义。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社会建设与治理的关系,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发展环境。
社会领域改革直接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无论是教育公平、就业创业、收入分配,还是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都是群众最为关注、最能直观体现公平正义程度的改革领域。正如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因此,新一轮改革如果不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下去。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要把完善民生制度安排、守住基本民生底线作为一项基础性任务,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着眼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起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做到保基本、全覆盖、相衔接,基本构建起就业、社保、住房、养老服务体系。要着眼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完善劳动报酬增长机制,加大分配调节力度,继续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要着眼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资源均衡化配置,重点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让城乡群众更直接更公平地享受到社会公共服务。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要加快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管治”模式,构建起由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共同治理格局,开启现代社会“共治”新阶段。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对社会单向管理与治理,随着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社会多元化特征越来越突出,与之相适应,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新型社会治理格局。要按照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要求,着力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注重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凝聚群众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完善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有序。
社会就是你我他,社会关系千万家。我们要按照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的部署,明确目标任务,把准改革方向,采取有力有效的举措,不断把社会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为我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营造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大力实施充分开放合作——六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
生态发展,关系国家整体发展;生态环境,关乎群众切身利益。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必须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我省生态资源丰富,生态地位突出,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快建设美丽四川,对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长远的高度,树立生态发展、生态安全的理念,把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结合起来,把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统筹当前和长远,标本兼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优劣,影响到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影响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统一思想认识,绝不能以破坏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增长。要抱定对人的健康和生命负责的态度,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态度,转变发展观念,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净土、绿水青山。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中央明确提出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出一系列新的改革举措,比如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控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这些都是我省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机遇。我们要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和落实改革新办法新举措,努力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特别是我省一些生态基础较好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形成示范效应,尽力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省先后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强烈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考验,在抗灾救灾机制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要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科学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我省防灾减灾体系。
往小处说,生态就是我们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源、周遭的环境;往大处说,生态就是大自然的循环系统,就是我们的家园与生存空间。立足新的起点,建设美丽四川,是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为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七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
我们党是各项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要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为推进我省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要强化党的意识,加强党的建设自身制度改革。增强党员干部政治纪律观念、组织纪律观念,是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探索,规范和引导党员干部的行为和观念。要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切实提高各级党委领导改革的能力和水平,把我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排兵布阵、调兵遣将。用什么样的人,往往决定了能成就什么样的事业。要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入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认真践行“好干部”标准,打造一支“思想解放、敢闯新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勤奋敬业、甘于奉献,品德高尚、清正廉洁”的优秀干部队伍。选贤任能,根本要靠制度。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抓住干部人事工作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各级干部各尽其能、才尽其用。
要优化人才支撑,大力培养人才,广纳社会英才。事业成败在人才,改革成败也在人才。要探索面向全社会广纳贤才的机制,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创新办法举措,大力实施“优秀年轻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等,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要建立聚集人才的体制机制,以“天府英才”工程为总揽,完善优秀人才引进、评价、激励、约束相配套的政策体系,广泛吸纳省外境外人才投身我省改革发展事业。
要巩固作风建设成果,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当前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巩固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扎实抓好第二批活动,围绕反对“四风”,建立健全改进文风会风、控制“三公”经费支出、治理吃拿卡要、领导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等制度,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基层工作保障机制,把基层党组织工作重心转到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群众上来。要改进和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形成正确政绩导向,从根子上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
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是各项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取决于各级党委和广大党员干部。我们要按照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的部署,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带领全省人民奋力夺取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胜利。
提升驾驭改革的综合能力——八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
神
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更广,调整利益格局更加艰难,这对我省改革实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各地各部门必须按照省委绘制的时间表、路线图,准确把握改革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提升驾驭改革的综合能力,确保各项改革任务如期顺利完成。
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备驾驭改革的综合能力至关重要。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没有哪项任务不是涉险滩、啃硬骨头。面对日益复杂的改革形势和不断高涨的改革期待,各项工作能否统筹谋划,各项措施能否协同推进,各项任务能否贯彻落实,考验着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气。驾驭改革的能力不够,就难以引领好改革方向、凝聚起改革力量、解决好改革难题。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驾驭改革的综合能力,切实承担起全面深化改革的使命和职责。
提升驾驭改革的综合能力,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在推动改革部署落实中把握好一些重要问题。要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问题,做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处理好解放思想与扎实稳妥的问题,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善于积小胜为大胜;处理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问题,加强改革措施的配套和衔接,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处理好深化认识与提高行动自觉的问题,吃透中央和省委的改革精神,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处理好加强党的领导与依靠人民群众的问题,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处理好深化改革与发展稳定的问题,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通过深化改革实现发展、维护稳定。
提升驾驭改革的综合能力,必须切实贯彻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有效应对利益诉求多元化的复杂局面。要强化实践特色,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与时俱进推进改革实践。要强化全局意识,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要突出问题导向,抓住关键问题,从人民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着力破解各种矛盾和问题。
改革没有完成时。今天,改革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手中。我们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鼓起“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气魄,运用“驾驭全局、见招拆招”的能力,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各项改革,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改革新业绩。
第四篇:社会评论
三伤一死的教训
江门日报报道:16日上午,蓬江区大地里前面的河堤路上,一处污水管网建设工地正在施工。一名工人在污水井下作业时,因吸入沼气而昏迷,另外4人接连下井营救,其中1人自行爬上井接受治疗。事故中,共有4人被困井下,消防部门接警后,展开生死大营救,成功将4人救出,其中3人在五邑中医院接受治疗,另外1人死亡。
在中秋万家团圆前夕,出现了3伤1死的工业意外,不能不说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也不能不说工业意外其实并不意外。首先,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安全生产的监管有问题,工人的防护措施不足,甚至可以说监管不到位,一些特殊性的工种根本没有防护设施;其次是安全生产意识不重视,工人缺乏相应的安全生产常识,那些什么部门的职业培训被不经意中撕破了假面具。值得欣慰的是公安消防部门成功挽救了3条生命,遗憾的是电视镜中却见不到安全生产监督那些制服的身影。
现实中,外来工(哥不愿称他们是农民工,此词带有明显的身份象征性,因为哥和大多数的劳动者也是农民出身)的劳动地位和劳动权利和其他劳动者的并不对等,缺欠公平,得不到社会其他成员的尊重,工会对他们的关心和指导远远未尽事宜。一些脏、累、苦的工作岗位,工资低、福利少,如垃圾清运工、环卫工、公路养护员、渠道清洁维修工、建筑工等一线工人,他们背井离乡,为城市的绿化、美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却享受不了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处于生活的低层。他们的工作多为临时性工作(临时工也算是一种特色,先进国家的临时工是极其罕见的),得不到应有的劳动保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庄严承诺。只有有尊严的劳动才能有尊严的生活。
关于渠道的管理问题,今年以来广州城由于暴雨,多次水漫城区,造成居民、商家财物损失惨重;同时涉及到的沙井盖问题,一次又一次夺去了年轻的生命,并威胁到汽车司机的交通安全。会城河的问题我们也不得不重视,被钢筋混凝土覆盖会城河里面可能也存在大量的沼气、毒气,发生爆炸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渠道的管理、沙井盖管理、会城河治理等城市综合管理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并随时有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可能性,建议有关部门:一是要分清其管理主体、明确其权利与义务;二是要对其开展经常性的专项检查,杜绝隐患;三是居安思危险,研究解决覆盖了的会城河综合治理问题,确保中心城区安全。
(公司职员:陈吉)
以此为准
第五篇:评论文章2018.130
1.《黄河大合唱》被恶搞,别以厚重换轻薄
据报道,最近,一段《黄河大合唱》视频居然被贴上了“搞笑”的标签在网络流传。这几年,以另类形式表演的《黄河大合唱》,已经成为公司年会或晚会的热门节目,甚至还曾被搬上电视荧幕。
《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光未然作词的交响乐,它以黄河为背景,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解放的战斗决心,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一首《保卫黄河》曾鼓舞了几代中国人,听者都为之澎湃。但在当下的一些娱乐节目中,它竟被多种形式以恶搞,美其名曰传统形式的歌曲听着让人提不起兴趣,用创新、包装等为恶搞《黄河大合唱》的行为进行辩护。殊不知,拿着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厚重,换一时肤浅的欢乐,实在有些轻薄和无知。
恶搞《保卫黄河》,并不是今年才开始的,早在几年前,一些学校、企业,甚至媒体就开始了恶搞风,除了所谓的以创新名义弘扬爱国歌曲这层外衣之外,可能考虑更多的是收视率和吸引眼球。有的点评嘉宾还口无遮拦地为这种恶搞点赞叫好——“没什么不可以调侃的,非常好玩”,当把好玩作为唯一目的,恶搞《黄河大合唱》,就变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敬畏感掉了一地。
《黄河大合唱》产生和反映的历史背景是清晰和不可辩驳的,年轻一代与这类歌曲确实有时代感差距。因差距而不熟悉,因不熟悉而产生疏离感、无畏感、戏谑感,可能就变成了自然发生的事。在一切可以挑战,一切可以调侃的如今,《黄河大合唱》没能逃脱被调侃的命运。
《黄河大合唱》被恶搞并非个例,那些被歪曲的革命先烈形象也是一样。电视、网络中那些相关革命英雄的影片,很多都被加上了一段传奇或者感情戏,综艺娱乐节目迎合恶俗之风,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不良作用。
近些年来,尽管对恶俗、丑化、歪曲的恶搞风进行了整治,但难抵一些自媒体自身利益高于一切,在明星效应、自我中心的作用下掀起恶搞之风。面对恶搞之风,光有气愤是不够的。恶搞《黄河大合唱》等行为,不光在民族感情上难以容忍,从著作权法等法律角度,此类恶搞行为也触犯了法律。著作权拥有者有权拒绝对作品进行歪曲、篡改、丑化等,作为继承者,冼妮娜、张安东等完全可以对这些歪曲丑化者提起诉讼,对这些歪曲者形成震慑,而这,也将具有一定的社会效应。
娱乐也需要有底线,娱乐也需要有底线,用戏谑的方式来表达《黄河大合唱》,并不是幽默,而是超出了底线的恶俗。是一种忘记本来,迷失自我,换取轻薄一笑的做法,最后只能被人嘲讽。
保卫黄河,彼时的民族有危机感。恶搞《黄河大合唱》,此时的你我可有文化危机感和文化自觉性呢?(张立
2.恶搞《黄河大合唱》,岂止无知和轻佻?
曾入选“十大抗战歌曲”的《黄河大合唱》惨遭恶搞。据报道,在某单位年会的视频中,这首歌曲被人以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恶搞,引得台下哄笑。近年来,恶搞《黄河大合唱》已成为公司年会或晚会的热门节目,甚至还被搬上电视荧幕。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黄河大合唱》被誉为“民族危亡时刻奏响的时代最强音”,如今的处境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细看视频中的表演者,摇头摆尾,搔首弄姿,不只是丑化经典,更是在亵渎历史,丑态令人作呕,何其荒唐?
一首《黄河大合唱》,交织着家仇国恨,抒发着卫国豪情,既有“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的悲戚,更有“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壮志。经典沦落至此,是时代之殇。抛弃经典,就是忘却历史。值得追问的是,恶搞《黄河大合唱》绝非个例,从企业到学校,乃至某卫视的综艺栏目,均有此丑陋行为。这绝非“集体无意识”,而是在过度娱乐化支配下的道德沦丧。把肉麻当有趣,把恶俗当宝贝,为了追求娱乐无所不用其极,这不仅是无知,更是麻木。
娱乐有边界,恶搞分对象,不是所有娱乐都该鼓励,更不是所有的元素都可恶搞。正如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所称,“父亲是用血和泪写的这部作品,代表我们中华民族之魂。严肃的音乐不可以这样来调侃,他们来恶搞,我觉得是忘本。”连浸透民族耻辱的经典作品都敢恶搞,不是忘本是什么?
总书记曾强调,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承平日久,追求精神快乐无可非议,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公民权利,但是通过恶搞经典而获取快乐,这种快乐是廉价的,是庸俗的,也是不可宽宥的。
谈到文艺创作,总书记批评了一些现象,比如,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像这种恶搞,谓之垃圾毫不为过。
“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必须对恶搞经典说不。否则,会有更多的经典被亵渎。恶搞经典,只会让亲痛仇快,只会消解价值认同。就目前而言,除了谴责此类恶搞现象,还应该构建惩戒机制,对当事人依规处理。
3.别用恶搞毁了艺术
调侃经典作品、愚弄历史记忆,既超出了娱乐的边界,也亵渎了艺术的神圣
伴着《黄河大合唱》的旋律,一群人一边吼着“年终奖,年终奖,我们在嚎叫,我们在嚎叫”,一边摇头晃脑故作癫狂,时而瞪大眼时而张大嘴,时而扭动屁股乱舞手臂„„最近,一个“年终奖”版的《黄河大合唱》视频流传在网络上。低俗的歌词、夸张的表演,大多数观众看后不仅没有发出笑声甚至想“咆哮”:“怎么能这样糟蹋我们的经典歌曲!”
恶搞式表演,在生活中时常可以看到。能逗乐别人固然好,但表演形式和内容本身并非没有底线。以恶搞经典作品的形式取乐观众,既不是传承经典,也绝非艺术再创作。《汉书·艺文志》中就提到了“哗众取宠”的问题,以浮夸的言行迎合观众,借此骗取信赖和支持,说白了就是一种对观众的欺骗。生活的确需要逗笑和欢笑,但一种表演能否达到逗笑别人的效果,靠的是实实在在的功力和水平。一位老艺术家提醒过,“歌词最容易写,歌词最不容易写好”。娱乐有娱乐的底线,严肃有严肃的必要,调侃经典作品、愚弄历史记忆,既超出了娱乐的边界也亵渎了艺术的神圣,根本无法传递会心的笑声。
之所以说恶搞经典作品危害甚深,不仅因为恶搞本身的解构负能量很大,也在于“集体无意识”的破坏力量不容小觑。不可否认,恶搞在表演时可能激起一些廉价笑声。正因为解构和恶搞经典来得容易,博得的笑声也很廉价,所以表演形式容易被更多人模仿。有记者发现,恶搞《黄河大合唱》不仅堂而皇之出现在某些公司年会上,还出现在幼儿园、中学、大学等教育机构的晚会上,甚至登上了电视荧幕。嘻嘻哈哈一场看似无足轻重,但廉价笑声中所传播的,并不是什么娱乐精神或者欢笑氛围,而是价值的愈发虚无,道义的愈发破落。以无所谓的态度恶搞和篡改经典作品,会在温水煮青蛙中撕毁本应坚守和捍卫的道义底线、价值认同,从而拉低人们的审美品位,混淆正常的社会认知。由此而言,抵制恶搞和解构,人人都有责。
历史不是一个什么都可以装的“空袋子”,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文艺作品,同样不是什么都可装的“空袋子”、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的“草稿纸”。《黄河大合唱》中所歌唱的,是八路军东渡黄河、饮马太行抗击日寇的坚定决心,是全民族觉醒、同日寇抗战到底的不屈精神,说它是“民族之魂”“不朽之作”毫不夸张。为图搞笑而篡改这一反映民族救亡之声的代表作,显然是一种对历史的亵渎、对民族精神的挥霍,与浑浑噩噩的“蓬间雀”何异?军人常常说,和平年代尤须警惕“和平积习”。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同样需要保持对历史冷漠病和虚无症等和平积习的警惕。
“不懂自己出生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对待先辈们燃烧生命谱写的历史,抱持温情与敬意是最起码的要求。历史里不仅有先辈的奋斗,更维系着我辈的过去和未来;经典作品承载着的不仅是艺术创作的高峰,更有民族的兴衰和荣辱。尊重历史、尊重经典,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对未来的尊重。
4.克隆猴研究伦理规范不可或缺
日前,中国科学院发布消息: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在中国诞生。人们在兴奋的同时,也隐隐觉得恐惧:会不会有一天,人也能被克隆?灵长类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会不会给人类带来更多伦理困境?好莱坞2005年的科幻大片《逃出克隆岛》中的情景,似乎已不再是科幻。
其实,从“多莉”羊诞生的那天起甚或更早,人们就已经明白:克隆人不再是个理论难题,技术层面的成功是早晚的事。因此,对于克隆技术的伦理讨论从未停歇——2000年,首个胚胎细胞克隆猕猴在美国诞生,世界范围内就掀起了广泛的讨论。
不过,在大多数科学家看来,不能克隆人,不光是一个伦理问题,更是不可触犯的法律。不只是克隆技术,二十几年来,生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基因编辑、转基因等技术出现之后,科学家、宗教界、公众就一直在讨论其中可能涉及和引发的伦理问题,并逐渐在更大范围和趋势上达成一致。此后,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包括克隆技术在内的诸多技术的使用和研究进行伦理规范。比如,我国2003年发布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明确规定:禁止进行生殖性克隆人的任何研究。
说回体细胞克隆猴这一成果。据介绍,这项实验是在严格的伦理规范下进行的。早在2005年,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在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就成立了由伦理学专家、生物学专家、医学专家和社会人士组成的生命科学伦理委员会,“对上海生科院及其有关项目的研究人员在涉及人体和动物的生命科学研究的伦理和程序性问题上进行指导并给予帮助”,“开展伦理审查管理工作,制定生命科学研究项目伦理审查的基本标准,对计划开展的涉及人体和动物的生命科学研究事先进行审查,批准符合伦理标准的研究项目,并对获批的研究进行监控,以确保研究涉及的对象确实受到了保护,对所有有违伦理规范的研究项目予以否决或要求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正”。体细胞克隆猴这项实验也是在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和监督下开展的。
那么,用灵长类动物做实验是否违背了科研伦理,尤其是尽量保护实验动物生命的原则?这个问题没有一致答案。不过,就如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院士介绍的,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每年都要用大量猕猴进行药物筛选等科学研究,但因为猕猴的遗传背景不同,需要大量动物实验才能进行有效筛选。有了体细胞克隆猴技术,就能培育出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模式动物,这将减少实验用猕猴的数量。
当然,涉及人类存续和发展的伦理问题,再怎样谨慎也不为过,这需要包括科技界在内的各方参与和充分讨论。不过,技术本身并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使用它们的人——能够威胁人类生存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人类本身。
5.无人机,有了规矩才可成方圆
前两年不时有无人机闯入禁飞区的消息,让民众捏一把冷汗。近来类似新闻似乎少了,但对无人机加强监管的呼声不断。实际上有关部门一直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相关法规的制订。1月26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一发布,在工信部官网上公开征求意见,立即引起了热议。这是国内首部国家级无人机飞行管理专项法规征求意见稿,不难想象,出台后将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和行业指引作用。无人机从一开始归属国家体育局航模运动管理中心管理,到从空中管制出发,要求无人机的所有飞行“必须预先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再到如今由国务院、中央军委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办公、工信部、民航局等多个部门介入,这背后既反映了无人机行业的迅猛发展,也折射了无人机监管的沿革。
把无人机再当做航模运动,当然是过时了;可要求所有无人机上空就必须申请,也不现实,说得到、做不到。所以,对于无人机监管,现实的路径就是根据其不同用途和重量级分类加以指导。这也是征求意见稿的总体思路,即将无人机分为两级三类五型:先按执行任务性质分作国家和民用两级,将民用无人机从中打包出来,再按飞行管理方式,将民用无人机分作开放类、有条件开放类和管控类,最后再按照飞行安全风险和重量等指标,分作微型、轻型、小型、中型和大型民用无人机。这就清爽了许多,什么无人机该怎么管,一目了然。
这部征求意见稿最大的亮点,就是打破了“一飞就要申请”的原则,对微型和轻型无人机加以豁免,微型无人机在禁止飞行空域外飞行,无需申请飞行计划,轻型、植保无人机在相应适飞空域内飞行,只需实时报送动态信息。这就等于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迎合了行业发展的需求,给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无人机产品让出了市场生存空间。我们平常用来航拍和自拍的无人机,90%以上属于这两种类型。如何平衡市场需求与空中管制以及公共安全的矛盾,是原先无人机监管的突出问题。现在,这个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随着无人机日益普及,无人机行业的蛋糕也越来越大,有机构预测,未来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元。我看加上所能带动的相关产业,可能还不止此数。更重要的是,国内无人机企业发展迅速,如大疆等公司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有领先地位。只是这两年,由于要求强化无人机监管的呼声很高,企业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挫折。从这个角度讲,征求意见稿的相关规定,也是给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
无人机当然不能没有规矩,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受政策所限而扼杀了行业领先发展的机遇。何况,过去对无人机也不是说没有管制,而是缺乏权威性、统一而且可行的措施。如今,对于如何防止无人机闯入禁飞区、限制空域的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已经基本上能实现动态控制。在这背景下,这部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和最终出台,相信既能够加强对无人机的规范化管理,也可以对无人机产业发挥助推作用。只要不偏离这一初衷,企业和公众在讨论中提出的一些意见,包括实名登记等问题,都可以在后续中进一步完善。
6.善于总结是一种智慧
总结是一种智慧,也是一门学问。历览前贤俊杰,凡事业有成者,往往都善于总结。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潜心钻研水文,设计建造了“独奇千古”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六字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真言,泽被后世。楚霸王项羽自矜其功,直到四面楚歌时仍执迷不悟,发出“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喟叹;而汉高祖刘邦清醒自知,将“所以取天下”的原因归结为“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回溯历史,一个人总结能力的高下,映照着认识水平、为人境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生走向与事业成败。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总结经验。正如毛泽东同志在1965年与程思远谈话时所言,“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事实证明,从革命年代、建设时期到改革岁月,打完一场仗、建完一项工程、推进一项改革,我们党都会及时总结反思,认真发扬优点、纠正失误。正是在不断地总结归纳中,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筑牢了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然而,现实中不少看似有模有样的总结,却背离了初衷。有人把总结等同于写材料,任由“秀才”坐而论道、凭空出理,只求辞藻华丽、句式整齐,不管是否源自实践,是否对工作有益;有人视总结为论功行赏的机遇,把尚在构思的蓝图包装成已经完成的工作,为明显存在的问题罗织借口,结果吹大了政绩泡沫,遮蔽了潜在矛盾;有人把总结写成流水账,抄抄文件、堆堆数字、列列表格,既囫囵吞枣应付自己,也草草了事敷衍上级。凡此种种,均徒有总结之表、无总结之实,落入了形式主义的窠臼。
如果对总结来个“总结”,敢于直面问题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心理学认为,人在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问题时,会本能地选择逃避或推卸,以拒绝痛苦情感的折磨。然而,哲人有言: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一个人在舒适区待久了,就如同“温水煮青蛙”,长此以往,只会踟蹰不前、能力退化。勇敢面对难题、善于剖析自我、学会总结得失,才能增长心智、提升认知,更好地适应当下和未来。
法国作家福楼拜谈及写作体会时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你必须把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如果我们缺少勇于剖析的心理素质,丧失探寻本质的研究精神,就容易制造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的“花架子”,总结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总结是客观的观察,也是高度的概括、智慧的结晶,必须保证“含金量”。
王安石创作“春风又绿江南岸”时,一个“绿”字,就经历了十多个字的反复揣摩。安于做思想懒汉,惯于照猫画虎,难以成就高质量的总结。保持清醒、善于钻研、提高认识,才能知兴替、明得失,用理性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7.餐厅服务费不能是“糊涂费”
最近,北京居民陈女士在一家餐厅用餐后看账单,发现比别家餐厅多了一项“服务费10%”,她询问“为什么事先没有告诉我有服务费?”服务员拿出菜单,指向菜单底部一行小字“加收10%服务费”。上海居民王大爷带孙子去迪士尼游玩,给自己点了368元的西式套餐,给孙子点了258元的儿童套餐,结账时发现加收了15%的服务费。王大爷也有疑问:“高昂的菜价里不包含服务费吗?为什么还要加收?”餐厅加收服务费到底合不合理?
按照一般人的朴素理解,餐厅加收服务费应该算是不合理的乱收费。因为顾客用餐支付了餐费,餐费已包含了食材成本、人工成本、房租成本以及水电燃气等必要开销,而服务费显然属于人工成本之列,餐馆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本是应尽的义务,岂能要求消费者另行埋单?
有法律人士认为,餐厅收取服务费虽然没有法律依据,但目前也没有法律禁止收取服务费,“从法理上说,民事主体之间的行为,法无禁止即可为。所谓餐厅服务费,也循此理”。毕竟,商家的逐利本性是排于首位的,但顾客和商家相比,顾客弱势、商家强势,要较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恐怕不该赋予商家“法无禁止即可为”的自由,随意收取服务费。
退一步说,即便“法无禁止即可为”在餐厅收取服务费上是成立的,那也存在一个收取标准是否合理的问题。从法律上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权,有获得公平交易的权利,公平交易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价格公平合理。就此而言,餐厅收取服务费的标准,应当坚持公平合理、质价相符的原则。然而,餐饮业是一个竞争非常充分的行业,上述消费者被加收10%服务费甚至是15%的服务费,收费之高,多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也难言其公平合理、质价相符。
要保障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经营者还应明码标价。按照相关法规,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有权要求经营者告知商品或服务的价格等情况。据此,餐厅在向顾客提供服务前,也即是在顾客消费之前,就应当精准主动履行告知义务,让消费者实际获悉它们会收取一笔服务费。只有保障了顾客的知情权,才能保障其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若只是在菜单、桌签或店内某处使用不醒目的字体标注,不足以引起顾客注意,在结账时才告知,如此“糊涂费”则有侵权之嫌。
无论是早已被相关部门叫停的“开瓶费”“洗杯费”,还是现在的服务费,都屡屡暴露出商家“盈利大于服务”的经营惯性思维。然而,在一个开放的市场,消费者的选择是自由的,可以通过“用脚投票”来惩罚不良商家。与其为蝇头小利伤了消费者的心,不如提高服务水平,赢得更多人的青睐。服务费引起消费者抱怨也提醒经营者,餐饮业价格虽由市场调节,由经营者自主制定,但也不能不顾及消费者,随意乱收服务费。(何勇海)
8.百年品牌,不要一个个倒在金钱的“石榴裙”下
在华北地区,驴肉火烧是大家所喜爱的传统小吃,大大小小的驴肉火烧店也遍布在华北的各大城市,一如“沙县小吃”“兰州拉面”,声名远扬。“河间驴肉火烧”是拥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的、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小吃,因此这些店铺,也多以“河间驴肉火烧”作为卖点。
然而在坊间,经常传出不要去吃驴肉火烧的声音。原因无他,以现有驴的养殖成本和数量,根本不够支撑起庞大的驴肉火烧消费市场。今天(1月8日),媒体的调查揭秘,坐实了坊间的这一传闻。
报道里,在被冠以“中国驴肉火烧之乡”的河北河间,多个乡镇存在熟食加工黑作坊,他们所加工的“河间驴肉”多不含驴肉,而是由骡子肉、马肉甚至猪肉,加上驴肉香精以及其他添加剂煮成。这样的“驴肉”价格低廉,一斤在20元左右。
就此次媒体调查结果来看,恐怕大家所吃到的绝大多数驴肉火烧,用的都是调查中所说的用其他肉替代熬煮所制成的假“河间驴肉”。因此,有一个问题亟待明确,这些熟食加工黑作坊,是怎样生存下来?毕竟,坊间传闻不会空穴来风,而每日数吨的假驴肉流出,也不可能被掩盖的天衣无缝,为何监管部门就发现不了?
从报道中来看,有关部门并非没有做过努力。当地食药监部门负责人对假驴肉并不讳言,多年来当地相关部门针对驴肉制品也开展了多次打击行动,但现实情况并不如人意。报道中的这些黑作坊,基本都没有营业执照,现场照片显示生产制作条件极其恶劣,多在民房里进行。
执法部门并非没有强力依仗,掺假掺杂是严重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销售、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许可。可为何多次监管的效果依旧如此?如此大规模制售假驴肉行为还需要靠媒体调查暗访,个中问题,恐怕还需当地监管部门自查并改进了。
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是一个长久性问题,并不能只靠一次监管或者一次专项执法行动解决。如何让执法成果落实长久,并非没有途径。比如建立食品从业负面清单制度,对曾经出现过制售假驴肉的从业者、从业地点,实现定时定点周期性排查;比如加大对当地参与食品运输、乃至货物运输的货运公司的常态化检查,控制假驴肉流出的可能性„„方法并不是没有,若河间有关部门愿意沉下心去,做好同假驴肉打拉锯战的准备,此次引发关注的假“河间驴肉”事件,就有可能不会发生。
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劣币驱逐良币最终只会造成对品牌的伤害,过分逐利不会带来品牌的长远发展。当年的金华火腿如此,现在的“河间驴肉火烧”也是如此。
真假驴肉,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言,是难以区分的。现时的食品安全环境,本身已经动摇了消费者对市场信心。正是基于此,唯有在“河间驴肉”的流通上,严控质量把好关,让消费者吃上安全放心的真“河间驴肉火烧”,才是有关监管部门的应行之举。而这,也是维护好“河间驴肉火烧”这块百年品牌的题中之意。(陈鸣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