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热点作家之李汉荣
中考热点作家之李汉荣
作者简介:
李汉荣(1958~),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著名诗人、散文家。他有多篇佳作入选全国及山东、上海等省市中学语文教科书,如《山中访友》入选上海市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外婆的手纹》入选上海市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与天地精神往来》入选山东省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并有多篇文章被作为中、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材料。同时,李汉荣擅长想象,使得文笔生动活泼,于诗意的抒写中显出细节的明晰、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而流露于文中的童心和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与思想,更是其作品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精神源泉。
中考题目:
《月光下的探访》(入选2006年浙江绍兴市中考语文试题);《山中访友》(入选2006年湖北黄冈市中考语文试题);《对孩子说》(入选2007年宁夏自治区中考语文试题);《一生的戒指》(入选2008年广东深圳中考语文试题);《牛的写意》(入选2008年湖北宜昌市中考语文试题)。
黑夜里的文字
白昼将我们锁定在狭窄有限的空间里,黑夜让我们看到了巨大的事物,看见了无限。
我觉得文字里的光亮和书写者用的灯光的光亮是成正比的,在充足的亮光里写下的文字,也是透亮的、流畅的,甚至是过于透亮过于流畅了,没有那种在幽暗中摸索亮光的敬畏、羞怯、颤栗,也就没有了那种在夜的深处、在宇宙和生存的长夜里寻找光明之境的孤寂、朝圣的意味,也就少了那种含蓄、忧伤的魅力。在太过明亮的状态下写出了一览无余的空洞的文字,在文字的白昼里,已失去了意义的深夜。有的时候,并不是光明照亮了一切,而恰恰是黑暗照亮了事物,正是黑夜的到来使我们看见了头顶的银河,看见了无穷的星辰,白昼将我们锁定在狭窄有限的空间里,黑夜让我们看到了巨大的事物,看见了无限。那些千古流传的文字大都是人类最高贵的灵魂在黑夜里的叹息,孔子庄子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曹雪芹都是在如豆的灯光里写着他们内心的话语,寂静的长夜包围着他们,他们用灯光和心光为灵魂探路,怀着敬畏的心情去缓缓探问无边的宇宙和同样无边的内心,他们那带着浓浓夜色的文字有着夜一样深沉的意境。人造的光永远不能改变生存的黑夜属性,在白昼的假象里,我们自以为明白了一切,我们变得轻薄张狂,我们过着一览无余的生活,写着一览无余的文字,语言丧失了隐喻和象征功能,丧失了黑夜的深度,填满了文字的纸张,是一片意义空白。
这时候,我真想返回那些古老的年代,古老的夜晚,与先人们在一起,凝神于夜的深处,虔敬地面对那些星斗一样的文字。
所以,有时候我就熄了电灯,点了蜡烛和油灯,看书、沉思或写作。幽暗中,微弱的灯光摇曳着、低语着,这正是人在宇宙中的根本处境:无边的幽暗里,微弱的灯光摇曳着,低语着。
这么好的白云
李汉荣
这么好这么好的白云,这么多这么多的白云。只有神的思绪里才能飘出这么纯洁的白云。随便摘一片都能写李商隐的无题诗,都能写李清照忧伤的情思。我觉得古今诗人中最纯粹的当数李商隐和李清照二位,他们的情感最少受生活和文化的污染,单纯到透明,真挚到只剩下真挚本身,忧伤是生命和情感找不到目的的纯粹忧伤,而不是忧于时伤于物的世俗化情绪。李白的浪漫里仍掺杂着对功名的牵挂;杜甫的国家意识大于生命意识;李贺荒寂敏感,有点病态,鬼魂的过多出没破坏了诗的美感;王维的禅境一半得自悟性一半得自技巧,太高的艺术悟性取代了他对生命的真诚投入,我不大能看出此人内心里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柳永在 1
第二篇:李汉荣简介
李汉荣简介
李汉荣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散文佳作入选全国中学语文课本。
有诗歌约3000首,散文随笔1000多篇,中短篇小说30余篇,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小说月报》、《青春》、《散文》、《散文百家》、《星星》等,及台湾的《创世纪》、《葡萄园》、《诗世界》、《联合报》副刊等海内外10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杂文、小说约2000多篇(首)。
先后获市、省、全国各类奖项30余次。诗歌被《诗选刊》多次转载,收入中国作协编选的选本《中国最佳诗歌选》等选本,并入选北京大学编辑出版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百年中国诗选》、中国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名篇佳作选》及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的百年选本《新诗三百首》等权威选本;短篇小说曾被天津《小说月报》、河南的《小小说选刊》和长春《短篇小说选刊》转载;散文曾被《新华文摘》、《散文选刊》、《资料卡片》、《中学生课处阅读》、《中学生写作》、《中学语言教学辅导》等刊物转载数十篇,并连续入选中国作协创研部编选,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997年中国散文精选》,《1998年中国散文精选》以及《散文选刊》编选、漓江出版社出版的《1999年中国最佳散文选》、《2000年中国最佳散文选》、《2001年精短散文100篇》等全国性选本。
先后出版诗集《驶向星空》(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获陕西省作协第八届505文学奖最佳作品奖)、三卷本文集《李汉荣诗文选》(由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文集包括诗歌卷《母亲》、《想象李白》,散文卷《与天地精神往来》)。文集出版后,引起广泛的好评和反响,《人民日报》、《文艺报》、《天津日报》、天津《散文》月刊、《绿风》诗刊、《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北京《中国经济时报》、《民声报》等报刊刊载了有关该文集的评论文章。英特网“搜狐”、“新浪”、“中华文艺”、“作家在线”等众多大型文艺网站均选载作品和相关评论。
发表于1995年第6期《散文》月刊上的散文《山中访友》、入选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定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课本(初一,上册),发表于2002年第1期《散文》月刊上的散文《黑夜里的文字》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商务印务馆联合编辑出版的《中学生课外导读》。
第三篇:我的读书笔记——李汉荣探索生命本源的作家
我的读书笔记【李汉荣,探寻生命本源的作家】
读李汉荣的文字适宜回到乡下,走过阡陌,走过老父亲丈量过千百次的一望无际的庄稼地,稻浪翻滚,看老父亲眯缝着双眼眺望着苍茫的远方。迈过磨得发亮的高高的木门槛,听厢房里老母亲的纺机依然在嗡嗡作响。一只乌雀从门前那颗高大的槐树上扑楞一下,打了个旋,飞向了广袤蓝天。
他的文字是乡土的,是充满乡情的。他写过许多父辈特别是父亲有关的乡土文字,譬如:《父亲和他用过的农具》之
一、之
二、《回忆父亲》、《凝视:母亲用过的……》。这是他的乡情系列文字。
《父亲和他用过的农具》,扑实无华,那些农具是农耕时代就已经使用过,并流传到父辈。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除少部分还能再见着踪影,有许多都已随父亲这辈人一样沉淀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他写农具,并不单纯地描写农具,写出了这些农具所经历过的漫漫历史路,随那层层叠叠的沙土一般孤独寂寞,就如同父亲抽着旱烟袋,吐出一圈一圈烟圈一样的苍茫。
在这两篇文章里,优美的语句伴随着哲理:简单的真实的也是一种美。
两个水桶里,盛着两个月亮,一前一后,猛一看,是父亲挑着月亮;仔细看,就会发现是两个月亮抬着父亲,一闪一闪在地上行走。
我丈量了一下父亲用过的井绳,全长三米,父亲通过这三米的距离,打捞起完整的月亮和美丽的月光。――《父亲和他用过的农具之井绳》。
写了父亲的农具,随着父亲的去世,再来写父亲的一生,一个勤劳、扑实、温厚代表着广大农民形象的父亲。
写了他的遗容,一双劳苦人民的伤痕累累的大手,一双扶过锄头、镢头、镐、铁锹、镰刀、扁担……的手,写了伴随他一生直到去世的关节炎(父亲,一片小小的膏药,怎么能止住,你浑身的痛,你一生的痛……)
写他的婚姻,写他打过工挖过煤,还写了有关父亲的一则绯闻,写到父亲手搭凉蓬抬头望天,最后写他死于肺气肿。
一个父亲就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父亲的一生,勤苦,善良,本份,如一片长于霜里迎风飘展的秋草,在冬天该衰败的季节,碾作尘,重归于生育他们养育他们的泥土。
写父亲的文字随着父亲的离世而宣告终结,再接下来写母亲,凝视母亲用过的那些东西,随即成一篇优美的文字,一篇充满史诗般的文字。
写乡村母亲,同样并不拘限于自己的母亲,她们是广大乡村母亲的缩影,这样的母亲从亘古的年代走来,任凭外界怎样兵戈声声,江山易主,新桃换了旧符,任历史有千万页厚,无穷厚,你随意打开一页,都会发现,它的根部,都由素扑的线连缀、装订。母亲们的手,世世代代摇纺车,戴顶针做一家人过冬的棉鞋,在油灯下缝补衣衫,这是穷苦的母亲。
也有家境富足一点的,戴着出嫁时戴过来的银手镯,银亮,戴在母亲如雪的皓婉上,随着母亲绣花纳鞋底,走亲串友……那银手镯必是由母亲家乡德高望重、手艺精湛的工匠打磨而成,集乡村日月之精华,无数星光,无数灯火,人间天上,天上人间,都在经受着安静的锻打。这是清寒乡村生活的一点华丽,是世世代代的母亲们经历多少生死哀荣、家族兴衰无奈人生的最后高潮和守望。
写到母亲发上的唯一装饰品-贝壳发簪,展开奇异无比的想像力。这是海的耳杂,它目睹青丝三千怎样变成白发万丈。收藏过海的波涛,见识了拍天大音,最后安身立命于一个乡村女子的发际。海,迢迢而来,装饰了农业深处的母亲。在每个夜晚,一个乡村少妇紧贴发簪,倾听波浪万倾,怒海涛涛。一件小小的饰物,竟提醒了生命深处的潮涌。
这样的联想,超越了作品本身的力度。它的生命格局变得无限大,无限大。人类的历史有多远,就能洄溯多远。山高水长,天地同在,万物皆来源于天地鸿蒙。
李汉荣的作品高明之处就在于这里。同样精彩之处在他的另一篇我非常喜欢的文章《感念祖先》里也深刻呈现了出来。
由一己之祖先,盐商的太祖父,当过土匪最后蒙难被好心猎人搭救并娶其妹妹成家的曾祖父,他们扑朔迷离的身影,波浪迭起的生平,使平常、农业的家谱,有了峰峦般的悬念。
正是这峰峦般的悬念,让李汉荣追忆古今,感念那第一个直立行走的猿人;感念几十万年前那位母亲,氏族首领,她用母性的手疏导着生命之河;感念那位武将,阻止了一场毁灭性的战争的发生;感念那位巫师,那位占星士,以神秘的语言解释制止了帝王的暴戾;感念那沿路乞讨的远祖,以委屈有损尊严的方式保存了生命的血脉;感念那位低眉晗首、素衣青丝的大家闺秀肯嫁入一介乡间寒儒,为这个贫寒的家族带来了高贵的基因。他甚至感念激流中的那只船、黑夜里的那盏灯、那条吓退凶徒的大白狗、那只以温顺的死营养虚弱孕妇的灰母鸡……
这一切的一切,让人常怀感恩。时间深处那些渐行渐远的人,这涵纳我们的天地万物,都是我们的共同祖先。
读完这篇文,心中忽地吐纳出一口清新之气,天与地,是如此安祥。
李汉荣除了创作出一些这样凸显生命格局的优美哲理文字,他也创作了一些其它题材的文章。如:《记忆或现场》、《忏悔录,或疼痛的文字》、《目光》等等。
比较让人感动的是《忏悔录,或疼痛的文字》,对于那些被贪婪的人类所逼到生命尽头、惨遭杀戮的动物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同情和悲悯,对于残酷贪婪的人类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如日渐消逝的乌鸦:你这不祥的物种,你这忧郁的鸟,没有了你,空荡荡的天空,显出更大的不祥。
如致公牛:沸腾的火锅里,我们不停地搅动起欢乐的泡沫,突然,我听见一串哀嚎……
如致锦鸡:于是有了一种血淋淋的美学:拨去你鲜美的羽毛,装饰他们丑陋的生活。
养鸡场:一个监狱,囚禁着成千上万无辜的囚徒,关押着一批又一批纯真的死刑犯。
他是个有良知的作家,悲悯情怀,对于这些无辜的生命而扼腕,对于贪婪的人类进行着无情的批判。
社会需要这样有良知的作家和文字工作者,来提醒我们的人类,应该放下手中的屠刀。
李汉荣,是陕西作家,似乎渭水这片地方出人才。他从乡土中走来,扎根于乡土,利用自己的父亲母亲这取之不尽的生命素材创作了一系列乡土作品。但他又不仅仅局限于乡土,他写出了人类的根,城市的根,每个人、每座城池都是来源于这片土地,从农耕社会走来。探寻生命的根源,懂得感恩,天地江河海水存在了亿万年,人类不过是沧海一粟,渺小而脆弱。如果不懂得感恩,不懂得珍惜大自然的生命之缘和自然秩序,人类的明天又在哪里!
或许这正是李汉荣的系列文字所揭示的最大奥秘所在吧!
第四篇:中考热点作家之丁立梅
中考热点作家之丁立梅
作者作品
丁立梅,笔名梅子,紫色梅子。江苏东台人。职业:教师。喜欢用音乐煮文字。出版有作品集《且听风吟》、《忽然花开》、《每一棵草都会开花》、《尘世里的初相见》、《诗经里的那些情事》、《爱,永远不会消失》、《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阳光人生心灵故事》等。文章被选进《收获灵感与感动》等上百种文集。
中考篇目
《爱的语言》被选作2005年南通市中考现代文阅读;《祖母的葵花》被选作2006年淮安市中考现代文阅读;
《一朵栀子花》被选作2006年广东省茂名市中考现代文阅读;《那些温暖的》的被选作2007年江西省中考现代文
阅读(片断);《小扇轻摇的时光》被选作2007年河北省中考现代文阅读;《每一棵草都会开花》被选作2008年
徐州市中考现代文阅读;《蔷薇几度花》被选作2009年南京市中考现代文阅读;《萝卜花》被选作2009年桂林
市、百色市中考现代文阅读;《菊有黄花》被选作2009四川省凉山市中考现代文阅读。《你并不是个坏孩子》被
选作2010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现代文阅读。
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
丁立梅
一
没事的时候,我喜欢伏在三楼的阳台上往下看。
那儿,几间平房,坐西朝东,原先是某家单位做仓库用的。房子很旧了,屋顶有几处破败得很,像一件破棉袄,露出里面的絮。“絮”是褐色的木片子。下雨天,我总担心它会漏雨。
房子周围长了五棵紫薇。花开时节,我留意过,一树花白,两树花红,两树花紫,把几间平房衬得水粉水粉的。常有一只野鹦鹉,在花树间跳来跳去,变换着嗓音唱歌。
房前,码着一堆砖。砖堆上,很少有空落落的时候,上面或晒着鞋,或晾着杂物。最常见的是两双绒拖鞋,一双蓝,一双红,它们相偎在砖堆上晒太阳,像夫与妇。
还真的是一对夫妇住着,男的是一家公司的门卫,女的是街道清洁工。他们早出晚归,从未与我照过面,但我听见过他们的说话声,在夜晚,喁喁的,像虫鸣。我从夜晚的阳台上望下去,望见屋子里的灯光和在灯光里走动的两个人影。世界美好得让人心里长出水草来。某天,我突然发现砖堆上空着,不见了蓝的拖鞋红的拖鞋,砖堆一下子变得异常冷清与寂寥。他们外出了,还是生病了?我有些心神不宁。
重“见”他们,是在几天后的午后。我在阳台上晾衣裳,随意往楼下看了看,看到砖堆上,赫然躺着一蓝一红两双绒拖鞋,在太阳下相偎着,仿佛它们从来不曾离开过。那一刻,我的心里生出欢喜来:感谢天!他们还都好好地在着。
二
做宫廷桂花糕的老人,天天停在一条路边。他的背后,是一堵废弃的围墙,但这不妨碍桂花糕的香。
老人瘦小,永远一身藏青的衣,藏青的围裙。雪白的米粉,被他装进一个小小的木器具里,上面点缀桂花三两点,放进蒸笼里,不过眨眼间,一块桂花糕就成了。
停在他那儿,买了几块尝。热乎乎的甜,软乎乎的香,忍不住夸他,你做的桂花糕,真的很好吃。他笑得十分开心。他说他做桂花糕已经好些年了。
我问,祖上就做吗?
他答,祖上就做的。
我提出要跟他学,他一口答应,好。于是我笑,他也笑,都不当真。喜欢这样的对话,轻松,愉快,人与人,不疏离。
再路过,我会冲着他的桂花糕摊子笑笑,他有时会看见,有时正忙,看不见。看见了,也只当我是陌生的,回我一个浅浅的笑。来往顾客太多,他不记得我了。但我知道,我已忘不掉桂花糕的香,许多小城人,也都忘不掉。
现在,每每看到老人在那里,心里便很安然,像小时候去亲戚家,拐过一个巷道,望见麻子师傅的烧饼炉,心就开始雀跃,哦,他在呢,他在呢。麻子师傅的烧饼炉,是当年老街的一个标志,它和老街一起,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三
卖杂粮饼的女人,每到黄昏时,会把摊子摆到我们学校门口。杂粮饼味道很好,有时我也会去买上一个。
时间久了,我们相熟了,遇到时,会微笑、点头,算作招呼。偶尔,也有简短的对话。她知道我是老师,会问一句,老师,下课了?我答应一声,问她,冷吗?她笑着回我,不冷。我们的交往,也仅限于此。淡淡的,像路边随便相遇的一段寻常。
我出去开笔会,一走半个多月。回来后,正常上班、下班,没觉得有什么不同。
女人的摊子还摆在学校门口,上面撑起一个大雨篷,挡风的。学生们还未放学,女人便闲着,双手插在红围裙兜里,在看街景。当看到我时,女人的眼里跳出惊喜来。女人说,老师,好长时间没看到你了。
当下愣住,一个人的存在,到底对谁很重要?这世上,总有一些人记得你,就像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凡来尘往,莫不如此。
尘世里的初相见
丁立梅
陌生的村庄,在屋门口坐着摘花生的老妇人,脚跟边蜷着一只小黑猫,屋顶上趴着开好的丝瓜花„„这是一次旅途之中,无意中掠入我眼中的画面,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就是常常被我想起。那个村庄,那个老妇人,那猫那花,它们在我心里,投下异样的温暖。我确信,它们与我心底的某根脉络相通。
机场门口,一对年轻男女依依惜别,男人送女人登机。就要登机了,女人走向检票口,复又折回头,跑向男人,只是为了帮他理理乱了的衣领。这样的场景,我总在一些浅淡的午后想起,一个词,很湿润地跳出来,这个词,叫爱情。
送别的车站,一个母亲,反复叮嘱她人高马大的儿子:“到了那儿,记得打个电话回家。天好的时候,记得晒被子。”儿子被她叮嘱得烦了,一边往车上跨,一边说:“知道了知道了。”做母亲的仍不放心,伏到车窗外,继续叮嘱:“到了那儿,记得打个电话回家啊。”母爱拳拳,怀揣着这样的母爱上路,人生还有什么坎不能逾越?
凤凰沱江边,夏初的黄昏,空气中,飘荡着丝丝甜润的水的气息。放学归来的孩子,书包挂在岸边的树上,脱下的衣服,胡乱扔在青石板上。一个一个,跳下水,扑通扑通,搅了一河两岸的宁静。我遥问:“冷吗?”他们答:“不冷。”一个猛子下去,不一会,隔老远的水面上,冒出一个小脑袋来。岸边的游客,一个个笑看着他们。这旅途中偶然撞见的一景,谁能轻易遗忘?时光不管走多远,童年的影子,一直在,一直在的。它碰软了我们的心。苗人寨里,一场雨刚落过,弯弯曲曲一路延伸上去的青石板上,苔痕毕现,湿漉漉的打滑。瘦瘦的大黄狗,蹲在自家家门口。破损的院门,灰灰的屋顶,却从里面走出一个水灵灵的小女孩来。小女孩赤着脚,从青石板上一路奔下去,辫梢上两朵粉红的蝴蝶结,艳红了简陋的寨子。我唤她一声,她停下脚步,转身讶异地看着我,笑一笑,复又奔下去。我很惊奇
地望着她的背影,这么滑的路,她怎么不会摔倒?那次旅途中的其它,我回来后大抵都遗忘了,唯独这个小女孩,不经意地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日子里,氤氲着别样的感动。无论生活有多灰暗,总有明亮的东西在,人生不绝望。
这是尘世里的初相见,总会在我们的记忆里反复再现,没有理由地。使我们静静感念一些时光,静静地,不着一言。像老屋子里,落满尘的花瓶中,一枝芦苇沉默。阳光淡淡扫过,空气中,有微尘曼舞。这是宁静的好罢?这样的宁静,让人内心澄明。怀特说,生活的主题是,面对复杂,保持欢喜。红尘阡陌中,我们欠缺的,或许正是这样一颗欢喜的心。
第五篇:作者李汉荣简介
作者李汉荣简介
李汉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散文家。多年来写作诗歌约3000首,散文随笔1000多篇,中短篇小说30余篇,在海内外10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杂文、小说约2000多篇(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