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个性体验成为学生作文的主旋律
让个性体验成为学生作文的主旋律
【主题与背景】
学生害怕作文,这是人所共知的。害怕的原因,学生讲是因为没有东西写,即缺乏生活。而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学生害怕作文的原因主要还不是缺乏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生活,始终是作文指导中的一个难题,但也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情境描述】
又是秋游后的一次作文课,我对本次作文提出了一些要求,并在写法上作了一些指导。几分钟过去了,大部分学生开始动笔,但还有几个“后进者”在那里抓耳挠腮,无从下笔。南豪魏是其中之一。
我走到他身边轻轻问:“怎么样?” 他微笑着摇了摇头。
“秋游时,你玩了些什么?” “钓金鱼。”他答。“钓了几条呢?” “两条。”他显得很丧气。
我看了看摆在教室后柜上的一溜金鱼缸,那是同学们的劳动成果。“他们钓了多少?”我故意问。
他回头看了一眼后柜上的那一溜金鱼缸,笑了。我知道他的意思,便问:“你怎么就钓了两条呢?” “我后悔死了!”他说起来有些激动,拳头紧握,脸胀得通红。我静静地听着他讲:“我是为了钓那条该死的黑金鱼才弄得这么惨的。没想到金鱼会有那么好钓,鱼钩一放下去,它就来吃。后来过来了一条漂亮的黑金鱼,它太漂亮了,我想钓它,但是它转来转去就是不吃我的钩!后来,后来„„ 就这么惨了。“
“从这件事情上你觉得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 他仰头想了想,脸上露出了微笑,说:“老师,我知道怎么写了。” 我高兴地离开了。
课后,他交了他的作文,从开始到写完还不到半小时。下面就是他写的作文。
钓 鱼
上个星期二,我们去江心屿秋游,令我最难忘的是在那里钓鱼。
曹奔领我到了那个地方,那里有二三十来个人,很热闹,主人忙得不亦乐乎。我们拿了根钓竿和一个盆就去了。由于我是第一次钓鱼,所以我也不贪,尽管鱼半天不上钩,但我还是在那耐心的等待着。不料,几分钟过后,便有鱼上钩了,我非常高兴,但我还是很镇定。我很快钓到一条,第二次钓时我把鱼钩放到鱼旁边,很快又钓到了一条。我开始得意忘形了,说:“这些鱼那么笨,只知道吃。原来钓鱼那么简单。”
于是,曹奔说:“别吹了,有本事就钓那条帅的黑金鱼。”我看都没看,说:“小菜一碟!”便将鱼钩甩到黑金鱼那边。那条黑金鱼好像看到了,便慢慢游过来。我想,这些鱼果然笨。忽然,一群鱼好像故意捣乱似的,纷纷向鱼饵边游来,把黑金鱼挤到了一边。我急得大叫:“谁让你们来的?”曹奔见了,幸灾乐祸地说:“你还耍帅,怎么样,钓不着了吧?”我一听,十分不爽,决心一定要将那条黑鱼钓起来,我将鱼钩甩过去,可那条黑鱼太文雅了,又被鱼群挤到了一边。接着,我又试了三四次,结果都一样。当我第N次准备直接去抓那条黑鱼时,时间到了,主人收回了鱼竿,结果我只钓到了两条鱼。
我望着自己鱼缸中那两条游来游去金鱼,又看看那条漂亮的黑金鱼,悟出了一个道理:人在艰难时都会努力进取,而得到满足后就会变得贪婪。
事后,我找他套近乎:“这次作文不错啊。” 他腼腆地笑了。
“为什么事前觉得没什么东西可写呢?”我问,“是没有生活吗?” “不是。”
“那是为什么呢?” “没有仔细想。”
“以后知道怎样做了吗?” 他似是而非地点了点头。
【问题与思考】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开始反思平时自己所做的一些作文指导。首先,作文指导的关键不是怎样“作”,而是如何“思”。我们在作文指导时最易犯的毛病是把着力点放在教给学生如何“作”的方法,而不是教给他们如何去思考。“作”是一种外在表现,它的本质还在于“思”。想清楚了东西,“作”起来也就顺理成章;想不清楚的东西,“作”出来的东西也只能生拼硬凑。王勃“打腹稿”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该想些什么呢?首先应是立意,意在笔先;然后是取材,用怎样的材料新颖、典型;最后是构思,包括详略安排、开头结尾、穿插照应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作”起来就容易了。为什么经常有些同学作文开始半天了还在咬笔头呢?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想清楚。每次作文开始,多数教师都是简单地提出要求,就要求学生开始写作,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低效的。因此,教师指导时,着力点要放在引导学生的“思考”上。有教师为了提高写作的效率,用“列提纲”的方式,专练学生的“思考”。这些老师是深谙作文之道的,因为作文从某个角度来说,本质上是一种思维训练,语言只是一种外在形式,是思维的结果。
其次,不仅要教学生反映生活,更要教会学生学会思考生活。《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主张“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的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思考。他们最易犯两种毛病:一是对生活缺乏思考,理解肤浅表面,有的甚至就是事实的堆砌;二是人云亦云,用自己的生活来图解某个道理,这种文章往往无病呻吟,空洞说教。总之,这两种做法的共性是缺少对自己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上述案例中,南姓学生开始之所以难以下笔,原因就在这里,但是经过老师循循诱导,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独有的感受。这是文章的核心与焦点,学生一旦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写起来就会流畅自如;反之,他们就难以找到写作的契机,勉强而为,必定也是诘屈聱牙。有了独特感受,文章从材料到文脉都会被激活和畅通。因此,指导学生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指导学生思考生活、提炼生活。
再次,作文指导既要强调共性要求,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作文指导时,我们往往强调共性要求多,不大注意学生的个性体验,因此,写出来的东西多数千篇一律,一个面孔。《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活、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求真,是个性张扬的前提。只有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要求他们“我手写我心,“我手表我意”,“我手抒我情”,学生才可能真正获得心灵的解放,从而放飞思绪,大胆行文。在文题上,倡导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在个性各异的题目下,学生各显其能;在语言上,鼓励学生进行创造的有个性化的表达,或平铺直叙,或浓墨重彩,或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或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在形式上,鼓励学生不拘一格,自由创造,自由表达。从而放飞学生灵性,张扬学生个性。“一树花万首诗”对于同一文题,由于学生选取的角度不同,着眼点不同,写出文章也就异彩纷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翱翔,敢于表达,展示自我,写出独具个性有血有肉的文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回归了作文的本真。
第二篇:让朗读成为主旋律
让朗读成为主旋律
注重朗读能吸引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与作者心灵相通,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意识,能力与品质充分发展。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阅读就会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因此朗读应成为低年级阅读课的主旋律。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读境界,有效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语感呢?下面就以《小鹰学飞》为例,介绍指导朗读培养语感的方法。
一、找提示语,选语感点。
[教例]:
师: 当小鹰飞到了大树的上面,它说了什么?
生:我已经会飞啦!
(出示句子:小鹰飞到了大树的上面,它高兴地喊起来:我已经会飞啦!)
师: 这是小鹰飞到的第一的高度,它可高兴了,禁不住喊起来--
生:(声音响亮)我已经会飞啦!
师: 嗯,喊出来了,再高兴些。
生:(高兴、满足地样子)我已经会飞啦!
师: 是的,多高兴呀,还挺得意呢!我们学着他的语气一起读一读。(学生齐读)
[评析]:课文中有些句子,特别是引用人物语言的句子,本身就提供了感情朗读的“提示”。所以,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可引导他们找出并体会文中最能表情达意的词、句、段(即语感点),然后练读,这样就能读出一定的韵味,语感也得到了训练。这里学生根据“喊”与“高兴地”提示语,便知道小鹰的话应读得响亮开心,以表现小鹰的得意。
二、联系实际,迁移情感。
[教例]:
师:当小鹰飞到了大树的上面时认为自己已经会飞了,老鹰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生:还不算会飞。
(出示句子:老鹰摇摇头说:“飞得只比大树高,还不算会飞。”)
师:平时妈妈对你说话时是怎么样的?
生:妈妈对我说话时声音很温柔。
生:妈妈对我说话时很亲切,带着微笑。
生:妈妈是和蔼可亲的。
师:说的真好,妈妈是温柔亲切和蔼可亲的,当一回妈妈对小鹰说说这句话。
(生自由练习)
生:(温柔)飞得只比大树高,还不算会飞。
师:猜猜妈妈说这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飞得只比大树高对于我们鹰来说不算会飞。
生:我一定要把小鹰培养成飞行高手。让它在蓝天上自由飞翔。
师:是啊!妈妈对每位孩子都寄予了美好的希望,鹰妈妈也是如此。再来读读鹰妈妈的话。师:咱们一起来当一回妈妈。(学生齐读)(师生分角色朗读)
[评析]:注意从生活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兴趣越高。创设妈妈教育孩子的情景使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朗读自然水到渠成。
三、探究学习、自读自导
[教例]:
师:瞧这只小鹰多刻苦,多勤奋呀。飞呀,飞呀,最后累得连呼吸都变急促了。(出示句子: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谁来读一读。
生:(读,很平淡)
师:在这个句子里边什么标点符号连用了两次?
生齐:省略号。
师:它把什么给省掉了?
生:它把小鹰的呼吸声给省掉了。
生:它把小鹰的喘气声给省掉了。
师:同学们把省掉的声音补进去,再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放声自由朗读)
师:(出示小鹰的三句话)请一位小朋友读这三句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小鹰有什么变化? 生:小鹰刚开始学飞行很骄傲,刚能飞到大树和大山的上面就大叫大嚷,炫耀自己的本领。生:小鹰能接受老鹰的教育,一次又一次地练习飞行,最后能飞得很高了。
生:小鹰听从老鹰的话,在不断进步。
生:小鹰开始很骄傲,可后来虚心了,刻苦练习飞行。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是的,老鹰一次次地向小鹰提出新的要求,是希望小鹰虚心学习,永不止步。
[评析]: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通过让学生发现和寻找省略号中省去的部分,让其补充到朗读中,使学生在通晓了课文内容之后又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精讲和品析,有效指导了朗读培养了语感。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体会到课文的情感因素,并在动情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难做到,但是使学生达到有感情朗读则需要花费一些心思,讲一点教学艺术,不然低年级的学生对于那种反复多次重复性的训练是排斥和不接纳的。要合理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叶老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许多语文课上,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反反复复抓朗读训练,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能独具慧眼地发现文本的内在价值。如我上《背影》一课时,文中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找出描写背影的句子仔细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文中有四处描写我的眼泪,每次流泪我都想到了什么?学生带着体会再读这段话,接着再读,再通过对比朗读,使学生更能体会朱自清的复杂心情,许多学生在读时都带着眼泪,进而理解深深的父子之情。又如在《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自己范读,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训练,学生的朗读有气势有感情,可谓声情并茂,极具感染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到了语言的魅力,领会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艺术特色,而且能够将自己的看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课堂效果非常好。再如我在教学文言文《童趣》一课时,反复强调要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来,所以我除了范读,抽生读,还适时出示了趣味十足的小动画,让学生用课文给画面配音,使初次接触古文的学生读得摇头晃脑、韵味十足。听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看他们摇头晃脑的情形,怎能不叫人拍手称快呢?在教《为学》、《五柳先生传》等文言文时,针对不同的要求,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先是读准字音和句读,再是读出轻重和语气,三是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再分角色读出人物的情感和态度,最后是研究性阅读,在读中发现问题。一共读七遍,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发挥自己应尽的作用,或是指导,或是评点,或是示范,或是领读。学生熟读以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背诵。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我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示范诵读。或是我在课上给学生们配乐朗诵,或是让一些有朗读特长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或是用电教手段给学生播放名家的朗诵名品。总之,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悦耳的声音打动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急于参与,急于体验,急于模仿,达到了我让学生“想读”的目的。二是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来激励学生朗读。有朗读还要有听众,新课程改变了过去学生成绩单纯由教师评价的模式,改由教师、家长、学生本人和同学等多方评价。除教师评价外,我还设计了多种多样的诵读评价方式。比如:
读给家长听。要求学生把一个自己喜爱的作品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标准读给家长听,请家长给学生的朗读按每项1分的标准打分。这个做法使许多学生为了取得家长的好评,在课下练了又练,然后郑重其事地在家中和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不但锻炼了能力,而且增进了与父母的感情。
两人互评。在诵读课上,以前后座的两个学生为单位互评。每人都有一张评价表,记录的是对方的朗读成绩,评价标准与以前一样,总分3分,读错一字、有停顿或不流利分别扣0.1,严格要求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丰富饱满。学生两人互读,读完互评。这样不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学生们都很投入专心。他们积极地练,热情地读,认真地评。朗读水平不断提高。以小组为单位比赛。依然是六人小组,每组一个负责人,负责组织和算分。就像电视台的“歌手大奖赛”一样,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评委。每人发一张评分卡,当一个成员朗读完毕,其他同学开始打分并依次出示所评成绩。负责人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出这个同学的最后得分,最后评出本组前三名,由老师发给纪念品。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们来说非常新颖,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赛场上热闹非凡但井然有序。学生们积极参与,许多以前想读而不敢读的学生声情并茂,朗读得十分出色,“诞生”了许多老师以前没发现的朗读苗子。爱读的读得更好,不敢读的也急于表现,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用评价来激励学生,能使他们更喜爱朗诵,喜爱文学,品味语言,陶冶情操,对帮助老师进行诵读课及其他方面的教学也有不小的帮助。
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默读、朗读,慢读、快读,单读、齐读,多人串读、学生或师生交替读、分角色读,根据文本和课堂的需要,进行多样化、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反复朗读指导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阅读教学无疑兼具指导写作的任务。从课文入手,大量阅读,勤写勤练,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来体会语言的神韵,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读写素质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毫无疑问,阅读教学的另一大任务就是要读写结合、训练到位,通过日常教学中的点滴积累,为学生日后的表达和写作搭桥铺路。如我在教学《背影》,出示句子:
“,仿写:例:父爱是送别时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让我倍觉感动。父爱是,给学生填空并朗读,又如上《故乡》一课时,让学生填写句子:“当闰土在的时候,我在。”这样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读懂了作者的心,还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有其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将“朗读”作为一项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要求教师对学生加强训练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可见朗读是何等的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对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范读以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给予高度的重视,一定要认真对待,并要努力提高朗读的艺术水平,使语文课的特点真正得以体现,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篇:让清风正气成为主旋律(演讲稿)
让清风正气成为主旋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们:
大家好!我来自市考管中心,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让清风正气成为主旋律。
古人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在历史的河流中跌宕流传,带给世人多少警示,直到今天依然散发着理性的光芒。一个人要想少走弯路、少干错事、少留遗憾,就必须找到合适的参照物,不断认识和纠正自身存在的缺点,面对别人的批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成为一名作人坦坦荡荡、做事光明磊落的人。
人们常说教育招生考试事业是“绿洲”和“净土”,是社会公平的砝码,是教育公平的根基。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深化,一些不法分子蠢蠢欲动,利用各种手段拉拢腐蚀,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所挑战的,正是社会公平;他们所践踏的,正是招生尊严;他们所觊觎的,正是规则以外的权益。作为一名招生考试工作者,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自觉抵制社会不正之风的侵蚀和诱惑,远离“黑中介”,不当“糊涂人”,人人都做反腐倡廉的典范。要以崇高的职业理想,构筑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火墙”,让招生这块“绿洲”四季如春,让考试这块“净土”纤尘不染。
自古以来,廉洁奉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正反典型。包拯、海瑞、于成龙,他们铁面无私,忠贞不渝,留芳千古;贾似道、严嵩、和珅,他们以权谋私,祸国殃民,遗臭万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党风廉政,涌现出数不胜数的人民公仆。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他们俯首为民,两袖清风,万民景仰;王宝森、成克杰、胡长清,他们贪污腐化,中饱私囊,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作为一名招生考试工作者,我们不可能干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我们务必做到违反原则的话不说,破坏制度的事不做,把廉洁奉公作为第一追求,自始至终保持高风亮节,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干事,用一生书写大写的“人”字。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相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胡总书记的讲话可谓语重心长、振聋发聩,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深思。作为考试管理部门,清正廉明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操守。当前,招生考试工作面临诸多挑战,2012年第一考——研究生招生考试发生试题泄露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公安部门虽然顺利侦破案件,但造成的负面影响经久难消。也正因为如此,教育部将2012年作为“教育考试安全年”,今年的高考被称为“史上最严高考”。但即使在如此高压态势下,针对高考的违法犯罪行为并未消声匿迹。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自觉担当“卫士”,时刻保持警惕,拒腐蚀,永不沾,用党风擦亮眼睛,用正气挺起胸膛,用铁肩挑起沉甸甸的嘱托。
也许有人会说,我只是教育系统的一员小兵,与历史上的“大贪”、“大廉”八竿子打不着,自己的行为与“党风”、“政风”影响不大,没有必要那么郑重其事、大张旗鼓。孰不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错不改,必累大祸,在小的事情上不注意,就有可能一步步滑向贪腐的泥淖。著名作家柳青曾说过:“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但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走不好会影响你人生的一个阶段,甚至会影响你的整个人生!”因此,我们千万不能抱侥幸心理,要始终做到自警、自省、自律、自尊,心存坦坦荡荡的浩然正气,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诱惑,以一生的努力成就清廉人生,为全市教育招生事业贡献青春和力量。
古诗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们要像那洁白的石灰一样,让“清白”成为标签。朋友们,让清风正气成为主旋律,这正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声音,更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让我们为此而努力奋斗吧!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第四篇:让学习成为班组建设的主旋律
让学习成为班组建设的主旋律
有这样一种力量,它能使你在浩瀚无垠的戈壁滩上看见希望的绿洲;它能使你在雾海苍茫的人生旅途中拨正偏离的航向;它能使你孤独寂寞的心灵收获快乐的果实;它能使你在偏僻的山村里领略世界各地的风光„„它是时刻伴随我们的伙伴,看似无声无形,却带给我们有如春雷般的回响。也许你会问:这是什么样的力量?这样伟大?我要说:这就是学习的力量!是学习,使我们从牙牙学语的婴孩长成知书达理的成年人;是学习,使我们从新入职场的菜鸟慢慢变成独当一面的老手;是学习,使我们从广阔的知识海洋中获得快乐、进步与和谐;是学习,使我们的班组收获了高尚的荣誉和无限的荣耀。所以我说: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生命中重要的篇章,更是班组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主旋律。
学习是班组团结与和谐原动力。还记得三年前,当我和其他两位同伴第一次到班组报到的时候,心情是忐忑不安的。有对陌生环境的紧张,有对人际关系的担忧,还有对未来工作的小小憧憬。怀揣着这复杂的情绪,面对第一次见面的班长和师傅们我们都很沉默,气氛有点尴尬。这时,班长给我们出了道考题:有一段水管,如果阀门坏了打不开,怎样判断水管里是否有水?命题有点模糊,只有一点很明确,阀门坏了。我们按照自己认为的一一作答。敲一敲?摸一摸?还是捏一捏?每一次答案都期待班长能给个肯定的眼神,而班长却但笑不语,总是说:再想想。绞尽脑汁、抓耳挠腮的我们,只能把求助的眼神投向刚刚认识的师傅们,期待他们的解救。师傅们很和善,先是夸我们答得都对,然后又补充说明这些判断方法适用的前提条件,帮我们解了围。于是我们和师傅们一下子拉近了许多距离,很快就放下了那些复杂的情绪,专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不仅如此,师傅们也在我们的带动下快速的吸收新的知识和理念,这让班组整体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学习,使班组快速的跨越了新老交替的巨大鸿沟;学习,使班组更具有青春活力;学习,使班组团结向上,共同努力;学习,使班组更加和谐,收获荣誉。
学习是班组进步与发展的助推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个人要发
展,离不开学习,班组要发展,更离不开学习。我们都知道,发电厂热工专业机控一班连续3年获得了市级、国家级先进班组、工人先锋号、五一劳动奖状等光荣称号,仔细研究他们取得荣誉的原因,那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学习,使班组内每个人都是技术骨干、中坚力量,不断地学习,使班组内形成一股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不断地学习,使他们整体的工作水平始终保持在一流状态;不断地学习,使得这个班组获得了多项荣誉。当人们将羡慕的眼神投向他们的时候,他们没有躺在荣誉上面沾沾自喜,而是又一次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他们深知学海无涯,每一次学习,都会收获新的知识,每一次学习,都会弥补自己的不足,每一次学习,都会有技术的提高,每一次学习,都是量的积累,质变的关键。当荣誉成为过去时,如何才能精益求精,进一步提升个人的知识素养,提高班组整体技术水平,获得得更高的荣誉呢?还是学习!班组就好像一个木桶,班组的整体水平取决于最矮的那块木头的高低,只有不断地学习,让大家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才能使得班组时刻保持竞争力,达到整体进步与发展。
荣誉记录着我们的累累硕果,学习扬起班组远航的风帆。荣誉激励我们继续前行,学习为班组建设披荆斩棘。荣誉让我们昂起自豪的头颅,学习将我们送上知识的巅峰,成为我们最强的核心竞争力。你想超越自我吗?请学习吧!你想班组也取得更多的荣誉吗?请学习吧!你想企业更快更强的发展吗?请学习吧!让我们一起用学习唱起班组建设这首歌,唱出我们企业美好明天的动听旋律。
第五篇:让师生互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让师生互动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要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提倡“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运用能力。教学正逐步由传统的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辅助者。因此,探求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迫在眉睫。“师生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学观念,从教师单一的“一言堂”向“师生共同探讨”模式转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在新课程中,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也将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以生生的互动学习、师生的双向互动,产生“共振”作用,真正丰富课堂,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于“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国内起步较晚,主要近两三年开始,且大都是国外“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介绍和验证,有的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理论基础往往不够明确和完善,对照国外较成功的“互动式”教学经验,及新课程要求学生采用“互动式”教学势在必行。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内容 1.提出问题,探索过程,师生共同讨论,形成集体结论
教学内容应落实基础知识和发展基本技能,精选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言材料及与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材料,为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同时又是学生所能接受的知识。在内容安排上,既要注意部分知识的系统性,注意学科之间、生活经验相互配合。更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课程标准,科学性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设想,不断探索,提出各自的目标、观点,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语言实践中形成集体性的结论。充分尊重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
2.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各领域广泛深入的影响,课堂教学应“与时俱进”。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必须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经验、认知性特点和学习兴趣,作为确定教学策略的依据。教师要依据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把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学中,要发扬民主、师生相互尊重、密切合作,共同探索,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学科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3.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使学科学习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二)预期目标 “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转变教学的过程,而教学过程包含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四个要素。因此,首先要实现以下四个要素的转变:
1.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吸收者。使学生具备敢想、敢说、敢问、敢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素质。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师”只是一种职业的称呼而已,他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3.教材功能的转变: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材除了文字教材之外,还包括音像教材等,教师要从“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让学生在大容量教材中各取所需,并形成能力。
4.媒体功能的转变:媒体不再是教师传授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语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四、课题研究方法、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专业理论学习,扩大知识面,了解国内外互动方式的新动态,用来指导我们的教学。
2、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在广大学生中总结“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的优越性。
3、教学实践法:通过各级各类公开课、交流课逐级反馈,及时调整,逐步完善。
(二)研究步骤及人员分工
1、准备阶段:学习理论文献,明确研究的问题,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构建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的结构体系,同桌互学、小组讨论、大组辩论等形式。师生互动产生“共振”作用,形成合力,整体提高课堂效果。
3、结题阶段: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撰写结题报告、论文,推广普及。
4、人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 李桂明 负责课题材料汇编:徐瑞清
调查、座谈会、课堂教学实践:王浩丹、高凤红、于伟光、杨学敏、窦海龙
五、结束语
“互动式”课堂教学方法,从形式上看是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意识到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你(教师)教我(学生)听的被动形式,而是互动的,他们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之一,在学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紧迫感和积极性,这样便会调动起他们的主角能动性去认真地阅读教科书,查阅参考书、有关资料,思考问题。通过这样一种手段而达到我们的目的,即训练和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一种善于思考的学习方法和具有创新意识的思维方式。从本质上看这对于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都是有一定好处的。当然,这种教学形式由于受到主观上和客观上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存在着许多遗憾和不足,所以在今后的实践中将积极探索,使“互动式”课堂教学更有效、更完善。
《让师生互动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要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提倡“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运用能力。教学正逐步由传统的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辅助者。因此,探求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迫在眉睫。“师生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学观念,从教师单一的“一言堂”向“师生共同探讨”模式转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在新课程中,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也将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以生生的互动学习、师生的双向互动,产生“共振”作用,真正丰富课堂,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于“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国内起步较晚,主要近两三年开始,且大都是国外“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介绍和验证,有的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理论基础往往不够明确和完善,对照国外较成功的“互动式”教学经验,及新课程要求学生采用“互动式”教学势在必行。
三、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的现状分析,重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的理论体系,以我校不同班级为实验班,开展行动研究,克服当前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所凸显的问题。
四、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的研究,形成具有 校本特点的课堂教学特色,构建课堂的动态生成。
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研究,建立课堂中师生合作的新机制,推动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促进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五、研究措施:
1、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重视教师教育理论的提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使师生互动方式更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2、重视教学实践,讲究科研实效。在教学实践中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及时调整思路方法,力求使教学方式教学思想在实践中得到印证,并收到预期的效果。
六、研究方法:
1、发现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与课题研究相关的问题和理论依据,为更好地进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丰富研究的内容。
2、实验法:在研究过程中,根据确立的实验项目进行反复实验,为经验的积累提供保证。
3、调查法:每实验一个阶段,进行调查,及时小结,以便迅速纠正实验中反映出来的不足,尽可能使实验成果为可行性验证服务。
七、研究步骤:
(一)、启动准备阶段(2010年9月至2010年12月)1.学习理论文献
2.组建课题组,落实人员分工,制定研究计划。3.制定实施方案。
(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
1、按制订的课题方案开展研究,构建课程改革下课堂中“师生互动”方式。
2、探索研究落实课堂中“师生互动”方式及有效性的策略和操作方法,重视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及时总结和交流。
3、收集有关资料,写出阶段小结
(三)、总结推广阶段(2013年9月)1.整理研究资料。2.分析研究结果。3.撰写总结报告。4.申请研究成果鉴定。
八、成果形式:
1、调查报告、阶段性小结报告、成果总结报告。
2、案例、论文等。
《让师生互动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研究第一阶段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指导,努力学习有效教学的先进理论和实际经验,全面贯彻和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用实际行动切实做好课题的各项研究工作。
二、工作思路:
本学期将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初步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开展有关理论的学习和研讨,对教学设计的方式、方法和教学设计的实施进行一定的分析。
1、强化有关理论学习,奠定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为了更好的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本学期中我们将组织课题成员努力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正确把握科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基本理念,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落实课程改革要求,开展课堂教学的研讨工作。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从我们的教学实际和需要出发,积极深入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让我们的研究服务于学生。在此基础上,本课题组的所有成员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努力开展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活动,并积极邀请教研室专家和其他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有效指导。使我们的课题研究不断深入课堂,深入实践,使我们的研究不断趋于完善。
3、认真开展课题研究,组织教学反思。
在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中,我们鼓励成员积极将自己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与体会及时进行摘录,并能努力撰写成文,在定期和不定期的集体活动中进行广泛的交流与研讨活动,争取有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发表或获奖。
三、具体工作安排表: 9月
1、制定好课题研究计划
2、参加课题组成员会议,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学习课题研究方案。
3、参加研究课活动。10月
1、课题组教师的研究课活动
2、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11月
1、收集资料,完善课题内容。
2、自查课题组资料收集、分析情况。12月
1、做好本学期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的收集工作。
2、课题组成员对一学期来的研究工作进行认真总结。
1、课题组教师会议,总结本阶段工作,收集课题组成员各项资料。
2、做好课题阶段小结
《让师生互动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课题第一阶段性总结
根据我校教学实际情况,我们申请了《让师生互动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的课题并被批准为县级立项。在2010年9月,我们按照课题实验方案,对照实验计划,进行第一实施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自从我们承担“让师生互动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题以来,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经过课题组教师们的潜心研究,初步实现了课题组预设的阶段目标,下面对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和课题研究的一些工作进行回顾。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1、我们通过开题会以及业务学习等机会,制定了详细有效的课题实验计划、课题实验培训计划,在管理上做到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实验老师们深刻理解了《让师生互动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题中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树立科研信心,同时依据课题方案及计划,对组内成员进行了细致明确的分工。
2,、我们课题组向学校提出申请,购买了与教学有关的书籍,材料,以确保课题的顺利开展。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一学期来学校利用例会、集中学习、教研活动组织老师反复分析研究我们的课堂教学,查找教学中的问题,再对比名师、专家的课堂教学,在分析中提高认识。并积极搜集大量的名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大家相互讨论,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装订成册,做到随时随地积极学习内化认识。并试着运用到自己的课题当中。
2、课题成员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关于课堂教学的论文、专著等,如《语文课怎样教》、《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从名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谈起》、《有效教学聚焦课堂》、《设计有效教学》......等有关有效教学的材料,每个成员都做了详细的笔记。
3、我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习了与当前课改紧密相连的优秀课例,观摩了不少特级教师的教学光碟,有关有效教学的讲座。大家在相互交流中明确了实效课堂的本质,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作好了理论上思想上的准备。通过学习,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过半年来的课题研究,我课题组教师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任务,全体实验教师按照方案要求,进行了初有成效的实践工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反思成败,使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高的研究工作落到了实处,提高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性的认识。取得了部分阶段性的成果。
(一)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课题研究中,教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理论学习、课题研讨、活动研讨,对“提高课堂有效评价的策略研究”这个课题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
(二)提高教师的评价观念。经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评价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了课堂中的整体推进与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备课时多考虑备学生,师生互动时多考虑怎样评价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下阶段研究工作计划
1、继续加大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实验教师队伍,加强课题的学习研究,针对前阶段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改正做法,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工作,把课题研究真正落实到实处,争取全面铺开进行研究,在结题时能达到预定的研究目标。
2、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在研究中进一步加强必要的理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并努力使研究成果提升到理论高度,撰写出一批有水准的研究论文。
3、加强原始资料的积累,为进一步搞好课题、撰写研究论文做铺垫。
4、在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方向进行适度调整,对取得的经验进行整合,使课题研究工作能落实课题方案中提出的研究目标。
3、加强对课堂教学中典型案例的收集与研究,加强实践后的提炼,努力形成有效提问的策略成果。
4、评价体系的建立:评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可以从教师的提问技能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两个维度进行。总之,我们正以百倍的信心,力争把我校的课堂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为做好下一步课题研究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让师生互动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课题研究第二阶段性计划
在完成第一阶段研究工作以后,课题组进行了深刻的总结,针对活动内容研究,要加强师生互动研究,把课题做深做透,同时针对课题结题的要求,对下一阶段作如下安排:
1)加强课题组成员的沟通,集思广益,利用头脑风暴,针对结题要求强调各成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结题打好人力基础。
2)树立新的课题研究理念,同时要继续广泛收集资料。
3)深入课堂,潜心研究课题,让课题研究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要注重课后反思,总结本节研究课的成功与失败。并记录下来。
4)课堂教学研究,开展教学评优课活动。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学期至少都要上一节展示课。撰写一篇教学案例。
5)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对前阶段研究作分析总结,同时收集好有关过程性材料,学期末都要撰写一篇有价值的论文参与评比。
6)每学期都要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相关理论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