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明清建筑
亚太经济时报《新楼市》周刊
明清建筑 即将消失在地平线上的夕阳
明清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总体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官式建筑由于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其特点一言概之: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今天所见到的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这两个朝代的,那时的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清朝砖建房屋猛然增多,且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
明清两代的建筑较之于唐宋时代的建筑缺少创造力,趋向程式化和装饰化。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经验,仍体现在城市规划、宫室建筑和园林建筑之中。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种民族风格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的发展。
明代官式建筑用料精良,结构严密,造型庄重,标准化水平甚高。这一时期的建筑样式,大都继承于宋代而无显著变化,突出的是其建筑设计规划以规模宏大、气象雄伟。举例来说,明十三陵中长陵祾恩殿采用高贵木料香楠,硕大挺拔,纹理美现,香气氤氲,世罕其匹。地方建筑如现存明代祠堂、住宅,均能表现明代建筑特点,典雅稳重,做工讲究,装修精美,雕刻和彩画细腻而雅净。
就清代建筑群实例中,群体布置与装修设计水平已达成熟,尤其是园林建筑,在结合地形或空间进行处理、变化造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这一时期,建筑技艺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玻璃的引进使用及砖石建筑的进步等方面。建筑总体特点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藏传佛教在这一时期兴盛,这些佛寺造型多样,打破了原有传统单一的程式化处理,以北京雍和宫和承德寺庙为代表。
最近,听到对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的一些解释:大屋脊寓意着老祖宗在上,梁柱寓意着子孙后代托着老祖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则无梁柱,老祖宗就要爬到地上了),天圆地方,建筑基础当然是方的,寓意着脚踏实地。并且,建筑都是拾级而上的,寓意着人往高处走。
延平郡王祠,又名开山王庙或郑成功庙,这种怀念拜谒郑成功的祠堂在台湾
作者:EikeyYin
亚太经济时报《新楼市》周刊
有58座,厦门却仅此一座。
据了解,现存厦门的郑成功史迹多以遗迹为主,在建筑类还属空白,且在厦门涉台文物古迹中,超过200年的并不多。鸿山上的延平郡王祠的存在就显得弥足珍贵。这样,在厦门文史界人士及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的提议下,2009年5月,“延平郡王祠”得以重建,在当年举办的“郑成功文化节”上举行奠基仪式。新祠紧邻鸿山嘉兴寨墙,用地面积996平方米,仍采用闽南建筑风格,即一进三开正殿,两侧带护厝。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福建南安官桥漳里村,距泉州市区20公里,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永定土楼并称为福建的两朵民居奇葩。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东西通长200多米,南北通宽100多米,占地面积15300平方米,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或卷棚屋顶。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两米宽的防火通道。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轴线取南偏西5度,夏季南面日晒不入室内,冬季北风被后墙挡住,为闽南地区民居的最佳朝向。
古民居书画如墨、彩、金、素等色彩斑谰;匾额如书、卷、扇、菱等别具一格;门窗如圆、拱、菱、方等形式多样。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石浮雕,立体感强,窗梭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别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
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同时以其宏大的规模、严整的布局、精美的雕饰、丰富的内涵,被誉为地道的清朝闽南建筑博物馆。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作者:EikeyYin
亚太经济时报《新楼市》周刊
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约十六亩)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三面临街,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气势宏伟,威严高大。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柱和上马石。
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正院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层次感。
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成“喜喜”字形,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被专家学者誉之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
乌镇的建筑以砖木结构明清建筑为主,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是至今保存有20多万平方米的大型明清建筑群。
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众多的深宅大院,是旧时商贾巨富和官员隐世之处。从某扇不起眼的大门进去,却是迷宫般的回廊和厅堂。梁柱门窗上的石雕、砖雕、木雕繁复精美,美伦美奂。建筑的屋顶有独特的观音兜、马头墙,既可防火,又可挡风,形似五岳朝天,左右对称,高峻险美。
以往的建筑历史研究者,常常因明清时期单体建筑艺术性的下降而贬低明清建筑。实际上,明清建筑虽然在单体建筑的技术和造型上日趋定型,但在建筑群体组合、空间氛围的创造上,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在创造群体空间的艺术性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在建筑技术上也取得了进步。那时的建筑突出了梁、柱、檩的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拱这个中间层次的作用,不仅简化了结构,还节省了大量木材,从而达到了以更少的材料取得更大建筑空间的效果。
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并非一味地走下坡路,它仿佛是即将消失在地平线上的夕阳,依然光华四射。
作者:EikeyYin
第二篇:明清农业
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本科毕业生论文
论文题目:浅论明清农业
所在院校: 郧阳师专
指导老师: 魏英
准考证号: 0***
姓
名: 刘永旭
专
业: 历史教育
专业类型:
独立本科段(助学班)
2012年12月14日
摘要:明清时期人口增加迫使土地利用大力发展,人们开始出现了与山争田与水争田的局面。土地的深入利用导致了新物种的引进从而从而客观上引起了耕作技术的发展,改良土壤、推进新品种使农作物迅速普及和发展
关键词:土地利用
新物种
蚕桑
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的进一步发展
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土地利用进一步发展,开垦山地、围水造田仍是明清时期土地利用的重要途径并且范围不断扩大。主要区域已由原来的长江下游发展到长江中游,甚至于长江上游和陕西地区。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湖广一带的垸田,垸田的开发,使得两湖地区成了新的谷仓,以至于在明代中期以后就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人们还加紧了对盐碱地、冷浸田、海涂、低产田等的改良和利用,著名的陇中砂田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陇中地区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无霜期短,气温偏低,温差很大,水源不足,而地下水含碱成分高,对作物生长十分不利。砂田即是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的特殊产物。砂田是先将土地深耕,施足底肥,耙平、墩实,然后在土面上铺上厚达六至十二厘米不等的砂石,通过砂石的增温、保墒、保土和压碱等综合性能,来取到增产的效果,这是明清时期改造低产田的一项重大发明。
土地利用的进一步发展还促进了桑基鱼塘的形成。所谓桑基鱼塘,其办法是将低洼地挖深变成水塘,挖出的泥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为地基,基和塘的比例为六比四,六分为基,四分为塘,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桑叶用来喂蚕,蚕屎用以饲鱼,而鱼塘中的塘泥又取上来作桑树的肥料。通过这样的循环利用,取得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在明朝中叶江苏常熟地区即已出现。以后很快就在地势低洼的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推广开来。其形式多样,除典型的桑基鱼塘以外,还有的是以农副产品养猪,以猪粪肥田;有的是以青草、桑叶养羊,以羊粪壅桑,还有的是以鱼养桑,以桑养蚕,以蚕养鱼。(2)新品种的引进 明清时期,土地利用进一步发展甘蔗、玉米有很大的关系。甘薯和玉米等原产于美洲。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传到了欧洲,先后传到了中国。
①甘薯最初是从福建和广东两省传入中国的,具体说来又有几条不同的路线。一是明万历年间,从国外引种到漳州,由漳州传到泉州,再由泉州传到福建莆田地区,这条路线以漳州最早;一是明万历十一年至十二年,有人把甘薯由海上传到了晋江,第二年在泉州推广,这条件路线以泉州为最早;一是明万历二十一年,福建长乐商人从菲律宾引种甘薯到家乡,次年由福建巡抚加以推广,这条路线以福州为最早。大致在福建从吕宋引种甘薯的同时,广东也从越南引进这一作物,东莞人陈益于万历十年从越南把薯种带回到东莞。甘薯引进后,首先在闽粤部分地区得到推广,十七世纪初,甘薯由福建引种到了长江流域,到十八世纪前期,长江流域许多省都已有甘薯栽培,出现了“高山海泊无不种之,闽、浙贫民以此为粮之半”的局面。与此同时,甘薯也开始传到了北方黄河流域地区。
②玉米的引进可能要更加早一些,明嘉靖三十九年,甘肃《平凉府志》中就有关于“番麦”的记载,就其对番麦所作的植物学形态的描述,可知番麦即玉米,证明至迟到十六世纪中期,玉米已传入到中国。从玉米栽培的最早记载出自甘肃平凉来看,玉米可能是从中亚沿古丝绸之路引进到中国的。十六世纪七十年代,杭州人田艺蘅在《留青日札》中也认为:“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同时,他还记载:“吾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说明当时杭州已有玉米栽培。但当时玉米的种植并不普遍,主要分布在山区。大致到十九世纪以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玉米种植不仅继续向山区,而且也向平原地区扩展了。
③一般认为花生原产南美巴西,但也有人依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浙江吴兴与江西修水先后出土的植物籽粒,主张中国古已有之,是原产地之一的说法。但花生的广泛种植确在明清时期,且极有可能是明清时期传进来的。十八世纪中期《三农记》记述:“落花生尤甘,皆易生物,可种也。”就其有关生物学性状及经济特征叙述较为详尽的,书中就其叶、花、根的形态都有所记叙,并以“角插土中成荚”来概括说明,花开胚珠受精,子房柄随即向下伸长,发育为荚果的过程。按“荚”是指延伸的子房柄;“角”指子房和发育的荚果。从而对落花生这一名称的由来也已提示。在指出花生的多种用途及经济价值时,强调其可充油料,而花生已成油料作物则始见于本书,从它说当时湖田沙土已普遍种植,又可推知花生已是主要的油料作物。
④马铃薯也是明清传入的新作物之一。传入之后各地叫法不同,有称洋芋、阳芋,也有称马铃薯、山药蛋。阳芋,绿茎青叶,叶大小,疏密,长园形状不一。根多白须,下结园实。压其茎,则根实繁如番薯。茎长则柔弱如蔓,盖即黄独也。疗饥救荒,贫民之储。秋时根肥连缀,味似芋而甘,似薯而淡。羹霍煨灼,无不宜之。叶味如碗豆苗,按酒侑食,清滑隽永。开花紫五角,间亦青纹,中擎红的绿蕊一缕,亦复楚楚。山西种之为田,俗呼山药蛋,尤硕大,花色白。闻经南山氓,种植尤繁富者,岁收数百石云。”马铃薯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和路径待考,一般认为是多次多途径的。
从甘薯、玉米等新作物的传入和推广中可以看出,新作物对于山地和海涂的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山地和海涂的利用,使得人口对于原有土地的压力又有所减轻,这就为明清以后,人口的激增创造了条件。另有一种传入的作物为烟草。明代中叶,烟草自菲律宾传入中国,“烟草”的传入和甘薯、玉米等不同,它不仅损害了吸食者的健康,同时侵占了大量的良田。明崇祯年间,已有不少人以吸烟为乐,一些种植粮食的农田也改种烟草了。但烟草的传入对后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是产生重大的影响。
(3)耕作栽培技术的完善
①耕地: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栽培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完善。从《知本提纲》中可以看出北方旱地耕作形成了浅-深-浅耕作法,《知本提纲》指出:“初耕宜浅,破皮掩草;次耕浙深,见泥除根;转耕勿动生土,濒耖毋留纤草”。这段话是对浅-深-浅耕作法的概括。转耕就是,地耕三次:初次浅,次耕深,三耕返而同于初耕。或地耕五次:初次浅,次耕渐深,三耕更深,四耕返而同于二耕,五耕返而同于初耕。和北方深浅搭配的耕作方法不同,明清时期,南方水田耕作中深耕得到提倡,深耕的深度通常在八、九寸,有的甚至达到二尺余,为此出现了套耕的耕作方法,深耕多选择在冬至之前的晴天进行,以起到冻土晒垡的作用。适应南方旱地作物的需要,针对南方许多地方地下水位高,且又多雨的特点,开沟作畦,已成为一项很重要的技术措施。
②肥料:明清时期,对于肥料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肥料的种类和积制方法也得到了发展,主要的肥料有养猪、养羊积肥、熏土、泥肥、饼肥、骨灰和灰粉、绿肥等,在肥料的加工方面,出现了煮粪和粪丹,煮粪是将粪在锅里煮熟,粪丹则是配制混合肥料。明清时期,施肥的方法也有所改进,《沈氏农书》上说:“盖田上生活,百凡容易,只有接力一壅,须相其时候,察其颜色,为农家最要紧机关。”如水稻追肥,“须在处暑后,苗作胎时,在苗色正黄之时,如苗色不黄,断不可下接力;倒底不黄,到底不可下也。”提出了著名的看苗施肥技术。清代杨双山、郑世铎则提出了“施肥三宜”,即根据时宜、土宜和物宜来施用不同的肥料。
清时期耕作栽培技术的要数“亲田法”它综合了区田法和代田法的某些特点,即在大块土地选出小块土地进行人力和物力的顷斜投资,以夺取小块土地的隐产高产,以后逐年轮换,还可以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明清时期,棉花和甘薯的栽培管理技术得到了完善。棉花在宋末元初传入到中原地区以后,到明代业已成为主要的衣着原料,与此同时,棉花的栽培管理技术也日臻完善,徐光启总结出了棉花丰产的“十六字诀”,即“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甘薯从明代中期传入到中国以后,人们很快就发明了甘薯的无性繁殖技术,解决了甘薯藏种越冬的问题,还出现了多种的育苗和扦插方式,使甘薯栽培在其传入之后,很快就趋于成熟,这也它得以普及的原因之一。(4)蚕桑的发展
明清时期蚕桑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日益繁荣起来。①桑树桑树品种有明显的增加和栽培技术的进步。而当时各地所拥有的桑树品种数要远远超出16个。在栽培方面,宋元时期重视“科斫”之后,明清时期非常注重桑树树型的养成。宋元以前,大多是高干桑或乔木桑,明以后,高干或中干的拳桑养成逐渐流行,后来更有低干桑的出现。据《蚕桑辑要》的记载,所谓拳桑就是栽植后的第二年正月,在离地二尺高处剪去苗梢,留两个芽,秋后长成两个枝条。第二年正月,又在这两枝条的一尺多高处剪去,并各留二个芽,其余的芽都抹去。以后每年如法剪留。至第五或第六年,在枝条基部连枝带叶剪伐养蚕,经过数年在这一部位的剪伐,便成拳式。一株桑树上可养成8—10个拳。拳桑的养成具有省工、便于采摘、和保证雨天能有干叶饲蚕这样一些好处。所以在明清嘉湖地区颇为流行。明清时期还将科斫用于枯桑的更新,“将己枯之树,离地六七寸截去,而留其老桩,以肥土堆积其上,俟明春另发嫩条,养成低桑,亦一善法也。”“低桑之放叶较早,于采小叶者最宜”。为了提高桑叶的产量,明清时期十分注重桑园施肥,尤其是提倡“谢桑肥”。《沈氏农书》指出:“剪桑毕,再浇人粪,谓之‘谢桑’。浇一钱,多一钱之叶,毫不亏本,落得好桑。谢桑尤是紧要工夫,切不可因循。”杭嘉湖地区用做桑肥的主要是河泥,“桑不兴,少河泥”,所以“萳泥第一要紧事。”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明清时期注意到桑蟥和癃桑的防治。癃桑是病毒引起的桑病,为害严重,因此《沈氏农书》指出:“设有癃桑,即翻去之,不可爱惜,使其缠染,皆缘剪时刀上传过。《沈氏农书》中提到,防治桑蟥着重在于刮桑蟥卵块,不使遗漏,以免后患无穷。凡桑一癃,再无医法,断不可留者。”
②养蚕技术的发展。明清时期,在浴蚕方面采取了添加石灰、盐卤和高温水浴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消毒,还可以起到留强去弱,选择良种,促进蚕卵孵化的作用。明代在养蚕方面的重大成就就是认识了杂交优势。《天工开物·乃服》:“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一异也。”所谓早雄配晚雌,就是指用一化性的雄蛾与二化性的雌蛾杂交,通过人工选择培育出新的良种。该书还记载:“若将白雄配黄雌,则其嗣变成褐茧。”书中还指出:“又一种不忌泥涂叶者,名为贱蚕,得丝偏多。”所谓“贱蚕”是指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抗逆性强的品种。蚕种优化,使得扩大养蚕规模,明清时期,浙江湖州一带,为了节省蚕筐,往往在大眠之后,把蚕放在地上饲养,叫做“放地蚕”。放地蚕时,要建蚕仓,“择室之明亮者,打扫洁净,以坚厚土砖散置其中,使布叶者有立脚处,仓边用厚木板围好(小土砖亦可),再以稻草截作寸许乾,匀铺地面(以不露地面为度),而以蚕匀铺其上,不宜过密,亦不宜过稀,过疏则费叶,过密则老得不齐。” 明清时期还创造了花簇和方格簇。花簇是广东特制的一种排湿结茧工具,以适应广东气候高温多湿,养蚕批次多,批量大的需要。方格簇则出现在太湖地区,它对于控制上簇密度,减少双宫、黄斑、紫印等屑茧,提高蚕茧质量有重要的作用。但这种方格簇需要较高的经济条件,未能得到很好的普及。
明清时期,为了提高蚕丝的质量,还对缫丝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是有“出口干”和“出水干”的出现。所谓“出口干”,就是当熟蚕吐丝结茧时,保持适当的温度环境,使则吐出的丝一见空气就能迅速干燥。“出水干”就是使刚从煮茧锅中缫出的生丝能迅速干燥。当时采用的方法就是用炭火加温。
公元1368年,经过元末大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政权明清农业在宋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有了进一步深入的发展。农业是农业社会中最基本的生产部门,同时也是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农业的兴衰是农业社会中经济兴衰的直接标志。本着这种认识,作者认为考察清代的农业成就,对于了解清代的经济发展是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中国农业全书》 《沈氏农书》
致谢词: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魏老师。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查阅资料,设计草案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设计,装配草图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我的设计较为复杂烦琐,但是魏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图纸中的错误。除了敬佩魏老师的专业水平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第三篇:明清名词解释
1.台阁体:
台阁主要指明初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是以当时馆阁
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题材上“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流行的原因跟作家的生活遭际有关,他们身居要职,处境优裕;还有当时政权稳定,国力逐趋强盛,另外当时全国实行整饬政策。代表作品是杨士奇《东里诗集》,杨荣《随驾幸南海子》。2.茶陵派 弘治年间,在台阁体造成文学萎靡不振的局面情况下,李东明等人发动了对台阁体文学的冲击以此来重振文坛而形成的诗歌流派,茶陵派以李东明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石珤、鲁铎等人;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代表作是李东阳的《茶陵竹枝歌》。
3.前七子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群体,其他成员有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创作上重视市政题材,民间生活;他们扫除台阁体的无病呻吟,但拟古形式为主,缺乏创造性,他们以复古自命,实质上时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代表作:李梦阳的《禹庙碑》《梅山先生墓志铭》、李攀龙的《太华山记》。4.后七子
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5 公安派
晚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作“公安派”,他们文学主张提倡“性灵说”,反对拟古蹈袭,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写作态度信手写成、随意而出。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代表作品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宗道《论文》,袁中道《感怀诗五十八首》。6.竟陵派
晚明时期,继公安派之后,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两人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重“真诗”,重“性灵”,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看重向古人学习,追求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代表作品是二人编选的《诗归》。7.梅村体
清初,吴伟业的七言歌行在继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以怆怀故国和感慨身世荣辱为主,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化,它以任务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组织结构,设计细节,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代表作《圆圆曲》。8.神韵派
清代诗歌流派,王士禛创立,其他成员有吴雯、洪昇、宗元鼎,该诗派论诗以“神韵”为宗,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为最高境界,要求其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而意不尽的特点。代表作品是王士禛《真州绝句》。9.格调派
清代中叶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是沈德潜、倡导格调说,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尊唐抑宋,使诗歌“去淫滥抑归雅正”,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10.肌理派
清代中叶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是翁方纲,论诗提倡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肌理”二字用来论诗包括义理与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伟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11.性灵派
清代中叶诗歌流派,主要代表诗人是袁枚,其他的还有赵翼、蒋士铨、舒位、王昙、孙原湘;论诗提倡性灵说,他们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拟古主义,主张把真实感受和诗人的个性生动地变现出来,但忽略了诗歌的社会性。代表作品袁枚的《马嵬》。12.常州词派
清词流派。继阳羡派,浙西派以后起而代之的词派,创立于嘉庆;常州词人张惠言所开创,故名。后周济加以发展。论词反对浙西词派注重格律、技巧而寄兴不高,提出要依据“温柔敦厚”的“诗教”,强调寄托,解前人词时力图从中寻求“微言大意”,流于穿凿附会。作品意旨较为隐晦。对清末词坛颇有影响。代表作品是张惠言《木兰花慢》和周济《蝶恋花》。13.浙西词派
清代词派,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都是浙江人,故称之,该词派其他主要作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他们竭力推崇姜夔、张炎,该词派标举清空醇雅风格,蕴藉空灵,独具机杼,韵律和谐。代表作品朱彝尊《高阳台》。14.阳羡词派
清代前期词坛流派。开山作家是陈维崧,成员还有万树。蒋景祁、史唯园、陈维岳。词效法苏轼、辛弃疾;气魄豪健,抒写身世和感怀吊古德作品尤为出色。代表作品《贺新郎’纤夫词》。
15、唐宋派
明代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该文学派别将里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创作主张上,强调文以明道,提倡直抒胸臆,反对模拟,剽窃。代表作品是归有光《项脊轩志》,唐顺之《答廖东雩提学》等。
16、晚明小品文,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重要作品作家有张岱《西湖七月半》,袁宏道《西湖二》、《天池》,袁中道《游荷叶山记》 17.桐城派
是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因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其理论主张主要为“义法”,“雅洁”,“义理、考据和词章”等等;内 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代表作是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18.明清传奇:“传奇”一词,本是唐人小说的概称“唐传奇”,后人借用它当作戏曲的名称。明清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不同于杂剧的戏剧体制。19.三言二拍: 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三言标志着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包括了就奔到会辑和新著的创作。每集40篇,共120篇 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二拍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才子佳人小说:清代小说名,公100回,又名《恶姻缘》。勾勒了一个冤冤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思想内容不高。书中对风俗的描写,对世态人情的把握,体现了作者写实手法的高明。
21.临川四梦: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传奇有《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作者戏剧创 作的全貌,其中又均与梦有关,故而合称“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极其意义的思考。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 真情”,二是“矫情”。“临川四梦”中的前二梦写的上男女青年的爱情,表现“真情”的力量;后二梦则写士人仕途生涯和宦海沉浮,意在劝戒世人超越对“矫情”的贪恋。
《牡丹亭》是“临川四梦”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一部传奇。22.南戏:(1)又称南曲戏文,原是宋以来南方浙、闽一带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2)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清官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以及宋杂剧
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开始时又叫“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3)元灭南宋后,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
成熟的戏剧样式。
23.二拍: 《二拍》是明代作家凌濛初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其内容大致包括: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爱情题材的新突破;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二拍》的出现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
24.三言: 《三言》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它们主要描写的是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即将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对象。主要表现的思想有: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 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艺术上追求“雅俗共赏”。25.散曲: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1分)配乐演唱,相当于当时的流行歌曲。(1分)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1分)具有特殊的艺术品格,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以及明快酣畅的艺术趣味。(1分)
26.“四大奇书”:指明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西游记》、(1分)人情小说的代表作《金瓶梅》,(1分)以及历史演义的代表作《三国演义》、(1分)英雄传奇的代表作《水浒传》。(1分)四书并称为“四大奇书”。27.“童心说”:由李贽提倡。(1分)所谓“童心”即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亦即真心。(1分)“绝假纯真”,即不受道学等外在“闻见道理”的蔽障和干扰; “最初一念”,指人生固有的私欲。(1分)“童心说”从有利于表达“真心”的角度,反对复古。(1分)
28.章回小说 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29.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人们称之为“拟话本”。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30.历史演义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位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出现这个名称。“讲史”原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故事内容侧重於朝代兴亡和政治军事斗争。
31.世情小说 明清小说之一——世情小说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一种,又称为人情小说,世情书等。它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世情小说主要是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类小说。流行于明代。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起,学术界一般又用世情小说(或人情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
1、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2、明清传奇:“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3、三大传奇:即明中叶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的三部传奇作品。它们分别是忠奸剧的定型、历史剧的新篇、时事剧的发轫,三大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明代传奇创作的新时期的到来。
二、论述题
1、徐渭的《四声猿》在杂剧史上有何成就?
《四声猿》在思想内容上,打破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洋溢着狂傲的反抗思想。体制音律上,有不少创新:一是写成最早的一部杂剧合集。二是徐渭是大量写作短剧的第一个作家,或一出,或二出,或五出,长短不一,从此短剧大为盛行。三是在音乐上或用北曲,或用南曲,不拘一格,首开以南曲写杂剧的先例。
2、临川派和吴江派有什么主要分歧?
临川派和吴江派两大派别的主要分歧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上的分歧。临川派主张“以情格理”的至情论,反对封建的理学思想和礼教观念,而吴江派则重视封建伦理的宣扬,正如吴江派的重要作家吕天成说沈璟的戏曲“命意皆主风世”。二是对曲律的看法不同。吴江派是强调“合律依腔”,主张格律至上,认为戏曲第一位的是作品是否合律,为了合律可以牺牲抒情表意。所以他说:“宁协律而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而临川派主张内容重于曲律。三是重文采还是重本色的不同。吴江派主张本色,反对过于重文藻骈俪,临川派注重文采。
3、明杂剧体制变化有何特点?明杂剧体制变化的特点是传奇化。
(一)结构上不遵守四折一楔子,体制自由多样。出现了很多短剧。
(二)音乐上可南可北,南北兼用。
(三)演唱形式灵活自由,可多人唱,也可连唱、轮唱。【竟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在文学观念上受到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看重向古人学习。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客观上对纠正明中期复古派拟古流弊起着—定的积极作用。但他们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出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第四篇:明清瓷器鉴定
明清瓷器鉴定
我国瓷器烧造,历史之悠久,品种之繁多,器型之丰富,技艺之精湛,风格之独特,世所罕见,明清瓷器鉴定。瓷器的基本属性,在当时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今天,民-国之前的瓷器,大多失去了实用价值,而独具审美价值。
明天启、崇祯二朝历时24年,此时官窑瓷器停烧,而民窑瓷器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之后继续向前发展,并取代官窑,达到了明代民窑的顶峰。由于此时期官窑器不见,故有关这时的瓷器专著极为少见,偶有涉及亦多以明末清初称之。从陶瓷发展史的角度而言,明末清初瓷器确有相似之处,但受时代环境、社会风俗及审美情趣的影响,二者之间必有不同之处。本书以大量纪年器、墓葬出土器及文物类型学方法排比出两朝典型器物,从器型、胎釉、底足、彩料、色釉、纹饰、款识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对其时代特征加以总结,并有独到的见解,资料翔实可靠,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堪称民窑瓷器鉴定的工具书。
目录
天启民窑瓷器
一、器型的特征
梅瓶
玉壶春瓶
长颈瓶
方腹瓶
罐
炉
壶
碗
盘
杯
盒
砚
烛台
钟
墓志
二、胎及底足的特征
三、釉的特征
青花釉
颜色釉
四、彩的特征
青花
五彩
青花五彩
斗彩
五、纹饰的特征
婴戏图
仕女图
神话人物图
寓意人物图
高士图
市俗人物图
山水人物图
龙纹
凤纹
狮子纹
鹤鹿同春纹
马纹
兔纹
雉鸡纹
鹰纹
……
六、款识的特征
七、鉴定要点
崇祯民窑瓷器
一、器型的特征
二、胎及底足的特征
三、釉的特征
四、彩的特征
五、纹饰的特征
六、款识的特征
七、鉴定要点
附录:天启、崇祯瓷器、历年拍卖价格表,鉴定材料《明清瓷器鉴定》。我国瓷器烧造,历史之悠久,品种之繁多,器型之丰富,技艺之精湛,风格之独特,世所罕见。瓷器的基本属性,在当时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今天,民-国之前的瓷器,大多失去了实用价值,而独具审美价值。
明天启、崇祯二朝历时24年,此时官窑瓷器停烧,而民窑瓷器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之后继续向前发展,并取代官窑,达到了明代民窑的顶峰。由于此时期官窑器不见,故有关这时的瓷器专著极为少见,偶有涉及亦多以明末清初称之。从陶瓷发展史的角度而言,明末清初瓷器确有相似之处,但受时代环境、社会风俗及审美情趣的影响,二者之间必有不同之处。本书以大量纪年器、墓葬出土器及文物类型学方法排比出两朝典型器物,从器型、胎釉、底足、彩料、色釉、纹饰、款识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对其时代特征加以总结,并有独到的见解,资料翔实可靠,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堪称民窑瓷器鉴定的工具书。
目录
天启民窑瓷器
一、器型的特征
梅瓶
玉壶春瓶
长颈瓶
方腹瓶
罐
炉
壶
碗
盘
杯
盒
砚
烛台
钟
墓志
二、胎及底足的特征
三、釉的特征
青花釉
颜色釉
四、彩的特征
青花
五彩
青花五彩
斗彩
五、纹饰的特征
婴戏图
仕女图
神话人物图
寓意人物图
高士图
市俗人物图
山水人物图
龙纹
凤纹
狮子纹
鹤鹿同春纹
马纹
兔纹
雉鸡纹
鹰纹
……
六、款识的特征
七、鉴定要点
崇祯民窑瓷器
一、器型的特征
二、胎及底足的特征
三、釉的特征
四、彩的特征
五、纹饰的特征
六、款识的特征
七、鉴定要点
附录:天启、崇祯瓷器、历年拍卖价格表。
第五篇:《古代文学史明清》
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
1、朱权和朱有炖。朱权和朱有燉是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他们影响着一批文人墨客,形成了宫廷派杂剧创作的小群体。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是宫廷派杂剧作家的主要创作类型。
二、临川四梦
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或许“四剧”皆有梦境,才有“临川四梦”之说,或许“四剧”本身就是其毕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梦。
三、虞山诗派
明末清初以常熟虞山命名的东南诗坛重要流派。以钱谦益为首,包括其门生冯舒、冯班、瞿式耜,族孙钱曾、钱陆灿及吴历等。虞山诗派最大的特点是学古而不泥古,积极主张诗歌革新并能取诸家之长而自成风格,对东南诗坛的繁荣作出了一定贡献。
四、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
五、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大量写作戏剧的作家李渔《闲情偶寄》是他的一部戏曲理论。
六、诗界革命:近代后期由资产阶级文化思想更新带来的文学变革之一,是诗歌领域出现的“诗界革命”鲜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是梁启超,而早已反映出诗歌变革趋向并获得创作成功的,成为诗界革命旗帜的是黄遵宪。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
七、茶陵派: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李东阳官居相位,并主持文坛,门生众多,其诗论诗风堪称一代之盛,成为台阁体向前后七子复古运动之间的过渡。但因李东阳生活圈子平静狭小“四十年不出国门”,其诗多是题赠之作和咏史之作,内容大体不出宫廷、馆阁的生活,诸如“坐拥图书消暇日,梦随冠盖入新年”之类,故使茶陵诗风并未脱离典雅工丽的台阁体的影响。李东阳盛赞“馆阁之文,铺典章,裨道化”。但是其离开台阁体的作品,如《白杨行》等,颇有生活气息。茶陵诗人还有彭民望、谢铎、张泰及“李门六君子”邵宝、何孟春、石珤(bǎo)、顾清、罗玘、鲁铎等。
八、《一文钱》作者徐复祚
九、南朱北王——朱彝尊、王士禛
南施北宋——施闰章、宋琬
南洪北孔——历史剧作家洪升和孔尚任
十、明中叶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
十一、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
十二、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十三、吴伟业《圆圆曲》七言歌行
十四、纳兰性德最为推崇南唐李煜。
十五、陈其元《庸闲斋笔记》
十六、吴敬梓《文木三房诗文集》
十七、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十八、《桃花扇》的社会历史背景是明清易代时期称得上是南明王朝的一部兴衰史。作品以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反映了南明王朝由兴到亡的全部过程。孔尚任主要是想以《桃花扇》来总结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十九、曾国藩是桐城派后继者,使桐城派一时复盛,从古文理论到创作实践对桐城派的改造使桐城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后人称之为”湘乡派“
二十、纪昀批评《聊斋》“一书而兼二体” 名词解释
一、童心说: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一篇散文,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二、三灯丛话:三灯丛话:是明代三部文言小说的合称。包括瞿佑的《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馀话》以及邵景詹的《觅灯因话》。瞿佑的《剪灯新话》和李昌祺的《剪灯馀话》是明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三、京华三绝:清初词坛,流派纷纭,迭现高潮,出现了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和独树一帜的著名满族词人纳兰性德,后者又与曹贞吉、顾贞观合称“京华三绝”。
四、乾隆三大家:清代中叶,袁枚与蒋士铨、赵翼并称“乾嘉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五、江左三大家:是中国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三人的合称。三人皆由明臣仕清,籍贯都属旧江左地区,诗名并著,故时人称江左三大家。
六、台阁体: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上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号称“三杨”)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三杨”都是当时的台阁重臣,故他们的诗文有“台阁体”之称。他们的诗文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多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应制”和应酬之作,脱离社会生活缺乏实际内容,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毫无创新,毫无生气。这种文风由于由统治者倡导,因此一时模仿成风,千篇一律成为流弊。后来这种萎靡的文风渐为时代所不容,在后起的茶陵派、前七子等流派的冲击下,渐渐退出了文坛。
七、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八、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因其早期的重要作家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文派理论体系完整,创作特色鲜明,作家众多,作品丰富,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影响深远。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九、李玉的四种传奇:【一人永占】明末清初 李玉 所作《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四个传奇剧本各取首一字的合称。中国明末清初传奇《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的合称。李玉著。《一捧雪》写莫怀古被幕客汤勤告密,严嵩之子严世蕃向其强索祖传玉杯“一捧雪”,莫怀古不肯给予,被严世蕃捕获问斩,临刑前由义仆莫诚代主受戮,怀古得以脱身。首级传至京师,又被汤勤识破。法堂审头时,汤勤又逼怀古妾雪艳成婚。雪艳假意应承,洞房中刺死汤勤,然后自杀。严家败势后,莫怀古一家才得以团圆。《一捧雪》揭露了明代社会的黑暗和世风险恶,成功地塑造了卖友求荣的人物汤勤的形象。《审头·刺汤》至今仍在舞台上演出。惟义仆莫诚的形象,过多地鼓吹了落后的封建奴隶道德观念。《永团圆》是一部讽刺喜剧,写秦文英和江兰芳婚姻事,揭露了嫌贫爱富的种种丑态。《人兽关》据小说《警世通言》之《桂员外途穷忏悔》改编,谴责桂薪忘恩负义,立意与《中山狼》相近。《占花魁》据小说《醒世恒言》中的《卖油郎独占花魁》改编,写卖油郎秦钟和妓女莘瑶琴的爱情婚姻故事,较好地体现了原作的主题思想。
十、肌理说:清代翁方纲的论诗主张。肌理指义理和文理。主张作诗应以学问为根底,内容质实,形式雅丽,旨在纠正当时神韵说、格调说等诗论或标举神韵、或死守格调、或空谈性情的偏颇,致使诗歌成为枯燥的有韵之文。
十一、拟人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的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之类。
十二、竟陵派:是明代后期文学流派,因为主要人物钟惺、谭元春都是竟陵人,故被称为竟陵派,和公安派一样,竟陵派也主张性灵说,是明末反对诗文拟古潮流的重要一派。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但他们所宣扬的“性灵”和公安派不同,所谓“性灵”是指学习古人诗词中的“精神”,这种“古人精神”,不过是“幽情单绪”和“孤行静寄”。所倡导的“幽深孤峭”风格,指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由此形成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
十三、格调说:格调说由清康乾年间的沈德潜所倡导。“格调”渊于严羽,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因此其诗论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有一定保守性。而其创作多为歌咏升平、应制唱和之类。但另一方面他也提倡“蕴蓄”、“理趣”、诗的化工境界及重视作品主导作用等具有审美理论价值的有益观点。
十四、前七子: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针对当时虚饰、萎弱的文风,提倡复古,他们鄙弃自西汉以下的所有散文,及自中唐以下的所有诗歌,他们的主张被当时许多文人接受,于是形成了影响广泛的文学上的复古运动。除李梦阳、何景明之外,这个运动的骨干尚有徐祯卿、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总共七人。
十五、后七子: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成员有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元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简答题
一、《三国》尊刘贬曹的原因
①刘备是帝士胄裔,多少有点正统的血缘关系。刘备是“刘皇叔”
②刘备从来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著称,容易被接受。特别是在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人心思汉,恢复汉室,正是当时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因而将这位既是汉室宗亲,又能仁德及人的刘备树为人君,奉为正统,是最能符合大众的接受心理,符合广大民众的善良愿望。
③作者从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出发,融合千百年来人民大众对于明君贤臣的渴望心理,把刘备作为美好理想的寄托。二、三言二拍在题材选择上的时代性
①、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城市市民的急剧增长和重商思想的抬头,商人在三言二拍中频频亮相,并且编者对商人的感情也与传统不同,这些商人往往是一些善良正直淳朴以及吃苦耐劳、有道德的正面形象。并且二拍中的一些作品更直接的接触到了商业活动的本质。
②婚恋自主与男女平等意识的张扬。“礼顺人情”主张。《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宿香亭张浩遇莺莺》;,歌颂真挚爱情。《卖》莘瑶琴对秦重感情的认识;尊重女性、男女平等观念,对贞节观的突破。《蒋兴哥》对女性失贞的理解;对于“改嫁”的认识(《满少卿》);对人格尊严的强调(《杜十娘》)。
③、对贪官污吏的抨击和清官的赞赏。清官的市民化色彩,承认人情人欲,身上的私欲《滕大尹鬼断家私》
三、蒲松龄的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①蒲松龄科场蹭蹬使他体验了科举弊端,在《聊斋》中写出生动的应试士子形象。
② 30多年教书生涯,使其有研习学问、搜集民间传说、写作聊斋故事的机会。
③一年幕僚生活使他在南方开阔眼界,有机会接触社会各层,为塑造官僚豪绅和女性形象打下重要基础。
④从小喜爱民间文学,喜好搜集奇闻异事,从中汲取艺术营养,是他善用奇幻故事反映现实的重要原因。
四、《聊斋》对传奇手法的超越表现在哪些地方?
《聊斋》不仅继承了唐传奇的艺术手法,而且还超越了他,具体表现为:
①从故事体到人物体。唐传奇多为故事体小说,以叙述一个完整故事为主要特征,艺术上由六朝志怪的“粗陈梗概”,发展到有头有尾,情节丰富、曲折生动,与作者“作意好奇”的创作思想一致。《聊斋》则从唐传奇以叙述故事为主,发展到以刻画人物为主。而且刻画出人物复杂的思想性格特征。
②其次是环境描写。唐传奇中有环境描写,但比较少。《聊斋》加强、发展了环境描写,并使之与刻画人物相互表里。
③ 再则是心理描写。唐传奇中极少心理描写,然而《聊斋》中且不乏见到。如《青凤》《辛十四娘》《聂小倩》等较好的以心理描写的方法达到艺术表现的目的。
五、《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特点
(1)作者能秉持公心,把握分寸,针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讽刺,而且,作者的讽刺还往往随着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思想品质的变化,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2)善于将讽刺对象的真实性和喜剧性相结合。作者“秉承公心”“指摘时弊”,不一味显露描写对象的喜剧性特征。专突出其可笑一面,也注意到讽刺对象性格中的某些正面因素,使人物既可笑又真实,使讽刺既辛辣又深刻。
(3)善于将讽刺对象的悲剧性和喜剧性相结合。其既是儒林“丑史”,更是儒林痛史。(4)善于将讽刺对象的真实性和夸张性相结合。对最富特征的细节,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如严监生死前“伸着两个指头”不肯咽气;胡屠户打范进后“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六、《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 ①他虽然受到说唱文学的影响,但已不是民间传唱的基础上加工,而是经过作者完整构思独立创作的作品。
②作品描写的不是历史或传统的人与事,而是作者耳闻目见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是通过一个家庭来折射社会,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步以写家庭生活为主的长篇小说,开创了世情小说这一派。
③作者笔调冷峻,人物刻画细腻,细节描写丰富,语言生动传神,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写实创作成熟。
七、明中后期小说繁荣原因
八、清代骈文复兴的原因
①清代社会文化的环境,尤其是乾嘉朴学的兴盛,给骈文的再兴提供了一定的动力。②清代骈文的兴盛是清代尊崇汉学的考据学家与尊崇宋学的桐城派文人相抗衡的产物。③汪中代表骈文的最高成就,其骈文风格与当时诗歌领域袁枚等人的“性灵说”遥相呼应,是清代中期敢于重振主情和澡丽文学思潮逆当时文学大潮流而动的弄潮儿。论述题
一、《三国》人物形象类型化,曹操、诸葛亮、关羽怎样塑造?
1、突出人物主要性格。即特质型性格(单一化、类型化、定型化、终极型),性格特征比较单纯、稳定、犹如雕塑,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有程式化、脸谱化、简单化的不足。
2、具体方法; 其一,出场定型
其二,反复渲染
其三,细节强化 其四,对比烘托
曹操: 是书中刻画最成功的人物之一,具有深广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被称为古今第一奸雄。
1、奸——残暴、权术、伪善、狡诈。(1)中风诬叔(2)杀人方式繁多,富有创意
疑而杀人:华佗、吕伯奢一家、蔡瑁、张允;借刀杀人:杀祢衡是为了泄私愤;梦中杀人:杀管家是为了保护自己;酒后杀人:杀刘馥是为了警告别人;忌而杀人:杨修。活——一合酥——鸡肋(3)狡诈善变
2、雄。即英雄的一面(1)目光远大、识才重才。
(2)足智多谋。其一,不做皇帝,顾全大局。其二,转嫁危机。厚葬关公。其三,化被动为主动。释张辽。其四,败中取胜。总之,曹操是奸和雄的结合体,同时又是刘备的衬托者。他虽奸犹雄、以奸显雄、奸得可爱、奸得有趣。惟有他的奸,才更能显示出刘备的仁。
关羽:是按照社会理想塑造出来的典型,因此获得了社会各界层的喜爱和尊重,官方
1、勇
2、义
3、傲。因此,关羽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志演义》第一主角。有七十回以他为核心。
1、智
2、忠——两朝元老,一片忠诚。
3、德
《三国志演义》主要人物塑造呈现出中国古典美学的特征,那就是重神而不重形,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不惜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现实,表现出夸张的特点。
二、《红楼梦》通过人物形象是如何对儒家思想质疑的 ①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他的突出要点就在于他一方面用仁爱来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这种不惜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对社会的服从是儒家传统思想的负面影响。《红楼梦》对此进行了自觉的反省。②曹雪芹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我们不仅可以从贾府那些丧失廉耻的贵族后裔身上看见儒家思想的失败,而且连那些作者肯定的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往往也可以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影响中找到原因:贾迎春尽管与人为善,胆怯懦无能,他逆来顺受的性格不仅没有给他带来幸福,反而使她的生命葬送在孙绍祖的折磨摧残之下;尽管林黛玉自己的悲剧就是儒家道德和礼教婚姻制度的牺牲品,但同时也是她自己被儒家道德文化浸润而难以自拔的原因所造成的;薛宝钗尽管是婚姻上的胜利者然而她在自我上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只知道以压抑个性去服从社会和家庭,她与贾宝玉婚姻的最后解体。不仅意味着她的爱情生活的最终失败,同时也标志着她作为社会道德文化所造就的标准淑女典范的彻底失败。
三、《牡丹亭》的文化意义
1、以情反礼,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蔼情感价值,拨开了理学统治的迷雾,导引着人们与腐朽的礼教抗争,唤起当时人们强烈的共鸣。
2、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给正在情关面前止步甚至后缩的女性们以深刻启示与巨大鼓舞。
3、对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文学艺术领域开辟了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新战场。
四、鲁迅先生曾经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指出:“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谈谈你的看法
(一)女性突出,以往小说都以男人为主,女性地位低下,《红楼梦》中则以女性为主,且是较女性作为正面形象来描写,对女性尊重。
(二)以一个家族的日常生活来铺展描写整个社会风貌,其中人物也是日常普通人,突破注重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的特点。打破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
(三)人物形象上更加丰富,每个人极有特点,性格分离,没有纯粹的好坏之分,是比较真实的人物塑造,而没有把人物完美化、英雄化,这是一大突破。
(四)以往小说才子佳人是一见钟情,建立在外貌基础上,哦《红楼梦》中才子佳人是日久生情,爱情建立在思想共鸣上,且是缘定三生,如宝黛。
(五)《红楼梦》中将作品中的诗词歌赋来反映作品的主旨,暗示人物的性格命运,这是一大突破。
(六)以往小说才子佳人是大团圆结局,如《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中才子佳人非大团圆模式,打破传统小说大团圆结局模式。
(七)曹雪芹通过贾宝玉还提出了反对等级制度,主张自由和平等的要求,如宝玉悼念金钏,为晴雯写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