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庄子(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7:2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明清庄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明清庄子》。

第一篇:明清庄子

明前期《庄子》接受研究。本章考察的是明代洪武至成化这段历史时期内的《庄子》接受情况。就文学、理性阐释和注本三方面而言,现存《庄子》注本中几无明前期著作,戏曲、小说创作中也缺少对《庄子》的直接接受。故本章内容侧重于考察明前期诗文领域内的《庄子》接受研究。地域性是明前期《庄子》接受的主要特征,因此,本章从宏观流派把握和微观个案研究两个角度对此进行了全面分析。明前期的地域文化与《庄子》接受研究。明前期指的是明代洪武至成化的这段历史时期。承袭元末文坛的地域性格局而来,明初文坛存在着众多地域性文学群落,各文学群落的《庄子》接受也呈现出地域性的流派特征,其中以越派、吴派、江右、闽中四派的《庄子》接受最为突出。越派《庄子》接受整体呈现出三方面特征,即以儒家正统观念来审视《庄子》思想、对《庄子》文学角度的理性评价和创作中对《庄子》的接受,以及独立而富有创新性的《庄子》接受见解。刘基、宋濂、方孝孺等人为此派代表。闽中诗派的《庄子》接受则因闽中文人多为隐士的缘故,表现出突出的隐士特征,主要体现为对《庄子》保身和精神逍遥思想的关注,以王偁的《庄子》接受为代表。吴中地区也存在着庞大的隐士群体,但在个性气质上,吴人较闽人洒脱飘逸,该派《庄子》接受更多呈现出诗人气质。高启是此派的突出代表。江右文人文行双修,具有强烈的政治向心性,其《庄子》接受特点突出表现为此派文人多将《庄子》视为修身养性的手段,以刘崧的《庄子》接受为代表。至永乐朝,江右诗派发展为台阁文学,台阁文学初期文人的《庄子》接受较多表现出雍容闲雅之趣,但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恶化,阁臣的《庄子》接受则带上了惊颤忧虑的色彩,台阁文人的《庄子》接受以杨士奇、李东阳为代表。刘基的《庄子》接受研究。本节内容主要从思想、艺术、寓言创作三个方面对刘基的《庄子》接受进行了研究。在思想方面,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刘基对《庄子》思想持基本认可的态度,刘基接受了《庄子》的无用、自适、逍遥、安命顺化、人生如梦、万物齐一等思想。但其积极入世的人生追求使他难以真正接近《庄子》的内髓,也促使他对《庄子》典故作出儒学化的改造。《庄子》对于刘基而言只是暂时的避风港,儒家的仁者情怀和功业取向才是他的精神主体。刘基在艺术方面的《庄子》接受,主要表现为两点,一为对《庄子》平淡美学思想的接受,以及创作上对平淡美学风格的实践。二为对《庄子》文章奇肆风格的继承接受。后者主要体现为三点:一,题材选择上对鬼神、动植物题材的偏好和对历史题材的改编;二,对夸张、想象、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三,行文、立意奇特。在此角度上,刘基的《庄子》接受体现的是对《庄子》艺术形式而非艺术精神的接受。因此可以说,无论是在思想还是艺术上,《庄子》对刘基而言都只是一个外壳。这种特点在刘基寓言创作中的体现也非常明显,刘基的《郁离子》体现了对《庄子》“藉外论之”的寓言创作传统的回归,并在思想、风格、结构方式、言说策略、题材改编以及语句、典故的运用等方面表现出对《庄子》的接受。高启的《庄子》接受研究。本节内容主要从作品的表层形式、深层思想、艺术层面、人生模式四个角度分析了高启对《庄子》的接受,并对高启《庄子》接受呈现出如此特点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从作品形式层面上看,高启创作中多处使用了《庄子》的词语、语句,对《庄子》典故的运用灵活而广泛,有直接引用、化用典故、连用典故等多种方式。从作品思想层面上看,高启对《庄子》思想的接受表现在生命价值观、安命观和精神境界观三个方面。在生命价值观上,高启接受了《庄子》重视个体生命天然存在的思想,注重生命的保全,追求生命的自由与超越。在安命观上,高启接受了《庄子》以自然与逍遥思想为基础的安命观,同时,高启又未完全安于命运的摆布,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主观努力。在精神境界观上,高启接受了《庄子》关于精神绝对自由的思想,并尤为推崇精神自由的虚静状态。从艺术层面上看,高启对《庄子》的接受主要体现为对游仙和山水题材的偏好以及清逸自然的审美风格。高启的游仙诗对《庄子》的接受既有继承的一面,又有突破的一面。其对《庄子》的继承表现为三方面,即诗中长寿健康的仙人形象,神仙于空中倏忽往来的特异功能,对污浊现实的反抗。对《庄子》的突破则表现在神仙形象的平易化、真实化和世俗化。高启的山水作品一方面在讲究以纯审美眼光观察万物,留心于情景交融,追求无我之境的层面,体现了对庄子一系山水文学的继承。另一方面,高启强烈的个体意识和生命意识又使其山水作品中存在着鲜明的主体性,体现了对庄子影响的突破。高启诗风多变,其中清逸自然的风格突出体现了对《庄子》的接受,表现为景色的清丽自然、感情的真纯拔俗,语言的省净传神。此种风格是高启淡漠名利,重视自由,守虚处静的人生观在诗中的反映。而高启自然诗风中呈现出的崇尚丽的审美取向,则表现了对《庄子》平淡质朴之美的突破。从艺术化的人生模式上看,高启对《庄子》的接受主要表现为对政治的疏离、疏懒散漫的个性和对纯艺术化诗歌创作的笃嗜三方面。高启以纯文人姿态专注于文学创作,并在其中触到艺术的极境,而其人生与人格也充满了艺术的意味:追求捍卫精神的绝对自由。可以说,高启的人生达到了《庄子》之道所成就的艺术人生的境界。艺术化的人生模式是高启在思想、行为、个性、创作等方面对《庄子》接受的深度综合呈现,也是高启在精神上切近《庄子》精髓的反映。高启《庄子》接受之所以如此呈现,是与吴地崇商、尚文、重生传统紧密关联着的。小结:明前期的《庄子》接受有以下几个特点:以对《庄子》的创作接受为主;《庄子》接受是与文学发展同一律动的;地域性色彩十分突出,且受宋学影响较深;此期文人偏于对《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接受。第二章:明后期《庄子》接受研究(上)。明后期指的是明代弘治至崇祯的这段历史时期。本章主要考察的是明后期诗文领域中的《庄子》接受。鉴于心学对明后期《庄子》接受的重要影响,以及明代心学家在文学创作中对《庄子》的积极接受,本章安排了以陈献章为代表的心学家对《庄子》接受研究的一节内容。针对明后期诗文领域内流派众多的特点,本章在对诸流派进行综合规整后提出“复古派”与“性灵派”两大派别,并在对两派《庄子》接受的比较研究中,对明代诗文领域中的《庄子》接受进行了宏观把握。王世贞和袁宏道分别作为两派《庄子》接受的代表性人物而受到关注。心学家的《庄子》接受研究。明代心学家中与文学关系密切同时受《庄子》影响较深的学人有两位:陈献章和李贽。李贽对《庄子》的接受主要体现在其“童心说”对《庄子》美学思想的接受上,此点在本章第二节内容中会有论述。本节着重探讨的是以诗为教的陈献章的诗歌创作对《庄子》的接受,主要表现在诗歌内容对《庄子》思想的接受和诗歌风格对庄文文风的因袭两方面。在思想方面,陈献章接受了《庄子》的道本体论、致道途径和对自然的推重三方面思想。心学家的身份,使陈献章对《庄子》思想的接受呈现出浓厚的哲学意味。而诗人身份又使陈献章注重对《庄子》艺术的接受。在艺术风格方面,清新自然的意象与超脱高远的哲理的融合成就了陈献章诗歌空灵飘逸的风格;夸张、想象、比喻等手法的综合运用则使其诗歌呈现出浪漫雄奇的特点。这两种艺术风格都鲜明体现了对《庄子》文风的继承。“复古派”与“性灵派”的《庄子》接受研究。根据明代众多诗文流派的主要理论主张和《庄子》接受的复杂情况,文章将众多流派归为两大派别:“复古派”与“性灵派”,并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从总体上看,两派的《庄子》接受主体以南方文人为主,文学主张上主要体现出对《庄子》浑整、自然、至真、素朴美学思想的接受。两派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庄子》思想和对《庄子》文学性的把握上。在对《庄子》思想的认识上,“复古派”文人对《庄子》思想的接受主要是一种内倾的、退隐自守的静态接受,并借儒学对《庄子》进行了实际化、功利化的改造。更多的是对已有文人《庄子》接受传统的延续。“性灵派”文人对《庄子》思想的接受则带有外向、个性、张扬的动态特点,体现出对文人《庄子》接受传统的突破,更具创新性。本论文从“性灵派”重视真美的文学主张入手详细分析了“性灵派”文人对《庄子》的接受与突破。“真”是《庄子》中用于描述事物本然状态,带着超越品质的哲学概念;而在“性灵派”的理论体系中,“真”是作为具有明确理论对象的文学主张而出现的。两者在对强调情感的自然而然的状态方面取得一致,而“性灵派”更强调“真”的“真实”的含义。在“真”美学概念的含摄下,“性灵派”与庄子对待情、欲的不同态度体现了“性灵派”对庄子的突破。庄子否定欲,有保留的肯定情,并将之束范到淡然平和的趣向上。而“性灵派”则肯定欲和推崇激烈强劲的情感,体现出对庄子的突破。在对《庄子》文学性的把握上,“复古派”文人比“性灵派”文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对《庄子》文学性的认识更为深刻。本节内容在分析“复古派”与“性灵派”《庄子》接受现象、总结接受规律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对其深层原因的挖掘。王世贞的《庄子》接受研究。王世贞的《庄子》接受研究是作为“复古派”《庄子》接受的个案而出现的。王世贞对《庄子》的接受主要体现在对《庄子》思想的接受、对《庄子》的理性阐释和王世贞《庄子》接受历程在其创作中的体现三个方面。王世贞对《庄子》思想的接受主要体现在鸩雏情结、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上。对《庄子》的理性阐释则表现为对庄子其人、《庄子》其文的认识和对已有《庄》论见解的思考三个方面。王世贞《庄子》接受历程反映在创作中,则表现为早期对《庄子》批判精神的继承和具有激烈张扬色彩的现实批判性创作,以及在经历人生磨难之后,对《庄子》精神超越思想的偏重和由此带来的文学思想向性灵方向的发展、性灵文学的创作和文学整体风格向平淡自然的转变。王世贞对《庄子》的接受是一种全方位的接受,在《庄子》接受横向层面的文学、注本、理性阐释三个方面,王世贞均有涉及。就此点而言,王世贞在明代《庄子》接受史上可谓罕有其匹。袁宏道的《庄子》接受研究。袁宏道的《庄子》接受研究是作为“性灵派”《庄子》接受的个案而出现的。本节主要从两个角度考察了袁宏道的《庄子》接受研究,即儒释道杂糅的期待视野和闲适的人生态度。前者体现了晚明儒释道杂糅的文化潮流对士人《庄子》接受的影响,在袁宏道表现为接受《庄子》时的以庄用庄、庄典儒用、以儒释助解庄的复杂情况:后者则表现了在心学异端思想的影响下,“性灵派”文人的《庄子》接受所呈现出的个性。重视主体生命的一己自适和浓厚的红尘凡情,是在此角度上袁宏道《庄子》接受个性的表现。第三章:明后期《庄子》接受研究(下)。本章主要考察了注本领域和戏曲、小说领域中的《庄子》接受研究。在注本领域,明后期出现的大量《庄子》注本,从总体上看是对唐宋《庄子》注本研究路数的继承发展。一方面注重义理阐释,力求融合儒、释、道教来解《庄》,大体可分为以儒解庄、以佛解庄、以道教解庄、以庄解庄四种情况。而在实际的《庄子》注本中,儒、释、道教往往并存于同一《庄子》注本中;另一方面注意到了对《庄子》文本的文学性、艺术性解读,明人在继承宋人对《庄子》的文学评点的同时又有所创新发展,为清代《庄子》散文研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陆西星的《南华真经副墨》、释德清的《庄子内篇注》等著作可为此方面的代表作。本论文选择了以陆西星的《南华真经副墨》作为《庄子》注本的接受个案进行研究的。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的《庄子》接受研究。《南华真经副墨》是明代最重要的一部《庄子》注本。本节内容主要从两方面展开研究,即《副墨》对《庄子》宗旨、肯綮、文脉及行文手法的把握和对《庄子》艺术特征的认识。对于前者,《副墨》对《庄子》宗旨、文脉的把握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表现为对《庄子》一书宗旨的强调、对内篇与外杂篇关系的认识、对《庄子》文意前后勾连现象的着重关注三个方面。《副墨》善于利用对文章关键点的分析来突显主旨、把握文脉,表现于评点中便是对“眼目”的强调。对行文手法的分析集中于篇末的文评(《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和文中类似文评的文字,多侧重于强调《庄子》文章一脉贯穿的有机性。对于后者,陆西星对《庄子》艺术特征的认识可归纳为四点:奇、画、情、味。对于《庄子》之奇,陆西星多关注《庄子》字法之奇,同时对文法、句法、构思的奇特之处也有所涉及,并表达了《庄子》之奇所带来的艺术感受。对于《庄子》之画,陆西星多侧重于分析《庄子》对艺术形象及其神态情状的刻画,以及对外在环境空间的描摹。对于《庄子》之情,陆西星集中强调的是《庄子》的愤悱之情以及夹杂着不屑等复杂难以言说的感情。对于《庄子》之味,陆西星主要是从客体的审美特征和主体的审美活动、审美经验两个角度进行把握的。戏曲、小说创作中的《庄子》接受研究。现存《庄子》题材的戏曲、小说主要诞生于明后期,这批作品对《庄子》的接受表现出世俗化和文人化的双重色彩。明代戏曲、小说创作中《庄子》接受的世俗化色彩表现为对《庄子》典故的选择、改编,情节化的改造,和通俗性表达以及世俗化庄子形象的塑造四个方面,表现出对世俗大众接受习惯及其尚俗、好奇、娱乐性欣赏口味的迎合。而戏曲、小说创作中的文人化色彩,则表现为合乎文人趣味的庄子面目在戏曲、小说中的现身和戏曲、小说对《庄子》思想的艺术再现两个方面。世俗化与文人化是共存于同一作品中的,世俗化丰富、发展了《庄子》的接受,而文人化反拨着世俗化,引导着戏曲、小说中的《庄子》接受向文人《庄子》接受传统回归。同时,戏曲、小说中《庄子》接受的世俗化与文人化在不同作品、不同时间段、不同文体中,存在着轻重强弱的差别。小结:明后期的《庄子》接受表现出以下特点:南方文人依旧是主要的《庄子》接受主体;文学领域内《庄子》接受生命力强劲:《庄子》注本的突增是此期《庄子》接受的突出特色;明后期的《庄子》接受与心学关系密切而复杂。结语:归结明代《庄子》接受的规律性认识,即明代《庄子》接受呈前低后高的“√”形发展态势;明代文学、注本、理性阐释三方面的《庄子》接受多元分向发展;明代《庄子》接受表现出动态性的特点。同时,本结语对《庄子》大行其世所需要的条件和明后期《庄子》在文人精神世界里角色的变化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30明宋濂(1310-1381)《庄子辨》

31明杨慎(1488—1559)《庄子解》、《庄子阙误》、《庄子难字》

32.明陆西星(1520-约1601,字长庚)《南华真经副墨》,嘉靖三十九年(1560)成书

33.明朱得之(1485-?,王阳明弟子)《庄子通义》,万历六年(1578)成书

34.明释性氵+通《南华发覆》,嘉靖四十五年(1566)成书

35.明陈深(嘉靖二十八年举人)《庄子品节》

36.明归有光(1506-1571)《庄子释意》

37.明唐顺之(1507-1560)《南华经释略》

38.明王世贞(1526-1590)《读庄子》、《南华经评点》

39.明李贽(1527-1602)《庄子解》

40.明张四维《庄子口义补注》

41.明沈一贯(1531-1615,字肩吾)《庄子通》,万历十六年(1588)成书

42.明焦竑(1540-1620年)《庄子翼》,万历十六年(1588)成书

43.明李光缙(万历十三年乡荐第一)《南华肤解》

44.明陈继儒《庄子类语》、《庄子粹》、《庄子隽》

45.明钟惺《庄子嫏嬛》、《庄子文归》

46.明释德清(1546-1623,号憨山)《庄子内篇注》

47.明杨起元(1547-1599)《南华经品节》

48.明郭良翰《南华经荟解》

49.明潘其庆《南华经集注》

50.明胡应麟(1551-1620,字符瑞)《九流绪论》

51.明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广庄》

52.明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导庄》

53.明陶望龄(1562-1609)《解庄》

54.明李腾芳(1573-1633,万历二十年进士)《说庄》,方以智《药地炮庄》引

55.明谭元春(1586-1637)《南华真经评点》

56.明陈治安(天启二年举人)《南华真经本义》

57.明周拱辰《南华真经影史》,崇祯十年(1637)成书

58.明程以宁《南华真经注疏》,崇祯十年(1637)自序

59.明方虚名《南华真经旁注》

60.明陈荣选《南华经句解》

61.明遗民觉浪道盛(方以智之师)《庄子提正》

62.明遗民傅山(1607-1684,字青主)《批点庄子》

63.明遗民方以智(1611-1671)《药地炮庄》,入清后著

64.明遗民钱澄之(1612-1693)《庄子诂》,方以智《药地炮庄》引

65.明遗民俍亭净挺(1615-1684)《漆园指通》

66.明遗民王夫之(1619—1692)《庄子解》、《庄子通》

67.清初金圣叹(1608-1661)《第一才子书》

68.清初胡文豹《南华经合注吹影》

69.清初方人杰《庄子读本》

70.清初王敔(王夫之之子)《庄子增注》

71.清初高秋月、曹同春《庄子释意》

72.清浦起龙《庄子钞》

73.清藏云山房主人《南华经大意解悬参注》

74.清徐廷槐《南华简钞》

75.清林云铭(1628-1697年)《庄子因》,康熙二十七年(1688)自序

76.清吴世尚《庄子解》

77.清林仲懿(康熙辛卯举人)《南华本义》

78.清宣颖《南华经解》(康熙六十年张芳序)

79.清胡文英(乾隆三十年贡生)《庄子独见》,乾隆十七年(1752)自叙

80.清孙嘉淦(1683-1753,康熙五十二年进士)《南华通》

81.清王懋竑(1668-1741,康熙进士)《庄子存校》

82.清陆树芝(乾隆四十五年举人)《庄子雪》,嘉庆元年(1796)自序

83.清方正瑗(方以智之孙,康熙五十九年举人,1721)《方斋补注》,乾隆二年(1737)自序

84.清刘大櫆(1698-1779)《庄子评点》

85.清卢文弨(1717-1796,乾隆十七年进士)《庄子音义考证》

86.清姚鼐(1732-1815,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庄子章义》

87.清王念孙(1744-1832)《读书杂志·庄子》

88.清王引之(1766-1834,王念孙之子)《读书杂志·庄子》

89.清洪颐煊《庄子丛录》

90.清江有诰(1773-1851)《庄子韵读》

91.清万希槐《庄子逸篇集证》

92.清翁元圻《庄子逸篇注》

93.清孙冯翼《司马彪庄子注》

94.清茆泮林(?-1845)《庄子司马彪注考逸》

95.清朱骏声(1788-1858)《说文通训定声》,多及《庄子》音义

96.清方潜(1805-1868)《南华经解》

97.清郭嵩焘(1818-1891)《庄子注》。郭庆藩叔父(《庄子集释》称为“家世父”)

98.清俞樾(1821-1907,晚号曲园居士)《庄子平议》、《庄子人名考》

99.清刘凤苞(1826-1905,同治四年进士)《南华雪心编》,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100.清刘鸿典(同治七年进士)《庄子约解》

101.清末王闿运(1832-1916)《庄子内杂篇注》

102.清末陈寿昌《南华真经正义》

103.清末杨文会(1837-1911)《南华经发隐》

104.清末吴汝纶(1840-1903)《庄子点勘》

105.清末郭庆藩(1844-1896,郭嵩焘之侄)《庄子集释》,全收郭注、成疏、陆释,杂引各家,并附“家世父曰”(郭嵩焘)、“庆藩案”

106.清末王先谦(1842-1917,翰林院庶吉士)《庄子集解》

107.清末孙诒让(1848-1908)《庄子札迻》

108.清末林纾(1852-1924)《庄子浅说》

109.清末严复(1853-1921)《庄子评点》

110.清末于鬯(1854-1910)《庄子校书》

111.清末马其昶(1855-1930)《庄子故》

112.清末武延绪(1857-1916,光绪壬辰进士)《庄子札记》

113.清末章炳麟(1869-1936,号太炎)《庄子解故》、《齐物论释》

114.清末胡远浚(1869-1933)《庄子诠诂》

115.清末阮毓崧(1870-1951)《庄子集注》

116.清末梁启超(1873-1929)《庄子天下篇释义》

117.清末奚侗(1878-1939)《庄子补注》

118.清末胡朴安(1878-1947)《庄子章义》

119.清末刘师培(1884-1919)《庄子斠补》

120.顾实(1878-1956)《庄子天下篇讲疏》

121.曹受坤(1879-1959)《庄子内篇解说》

122.马叙伦(1884-1970)《庄子义证》

123.杨树达(1885-1956)《庄子拾遗》

124.胡怀琛(1886-1938)《庄子集解补正》

125.吴承仕《庄子音义辨证》

126.钱基博(1887-1957)《读庄子天下篇疏记》

127.方光《庄子天下篇释》

128.谭戒甫(1887-1974)《庄子天下篇校释》

129.钟泰(1888-1979)《庄子发微》(上海古籍1988)

130.刘文典(1889-1958)《庄子补正》(安徽大学、云南大学1999)。征引王念孙、王引之、卢文弨、奚侗、俞樾、郭庆藩、章太炎、刘师培、马叙伦诸家

131.陈柱(1890-1944)《老子与庄子》、《庄子内篇学》、《阐庄》

132.钱穆(1895-1990)《庄子纂笺》(1951)、《庄老通辨》(1957)

133.张默生(1895-1979)《庄子新释》(新世界出版社2007)

134.于省吾(1896-1984)《庄子新证》

135.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中华书局1987)

136.朱桂曜(1898-1929)《庄子内篇证补》

137.丁展成《庄子音义绎》

138.闻一多(1899-1946)《庄子内篇校释》、《庄子章句》、《庄子校补》、《庄子义疏》、《周易与庄子研究》

139.支伟成《庄子校释》

140.严灵峰(1904-)《庄子章句新编》

141.单晏一《庄子天下篇荟释》(1948)

142.陶鸿庆《读庄子札记》

143.曹慕樊(1911-1993)《庄子新义》(重庆出版社2005)

144.王叔岷(1914-2008)《庄子校释》(1947)、《庄子校诠》(台北1988,附录《庄子佚文》、《庄子校诠》(中华书局2007,未附《庄子佚文》,转收于中华书局2007《庄学管窥》)。征引之广,有史以来居冠

145.陈启天《庄子浅说》(台北1971)

146.李勉《庄子总论及分篇评注》(台北1973)

147.罗龙治《庄子》(台北1981)

148.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82)

149.周绍贤《庄子要义》(台北1983)

150.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

151.王孝鱼《庄子内篇新解·王夫之〈庄子通〉疏证》(岳麓书社1983)

152.方勇、陆永品《庄子诠评》(巴蜀书社2007增订)

第二篇:庄子浅析

《庄子》浅析

社会101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有一类书被称为为“奇书”。这类书既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书,包蕴着深邃的哲学思辩,超凡脱俗;也是充满诗意的感性文字,闪耀着文采精华。在这类“奇书”中,最有灵性的作品莫过于《庄子》了。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初识庄子,正是缘于这一句美丽而飘渺的“物化”。而真正让我为之折腰的却是《逍遥游》。《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及自己的舍弃,旨在倡导一种精神上的超现实境界。如今,当我再次走近《庄子》,不禁为其深深折服。

庄周,约公元前369年至前286年,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战国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楚威王曾闻其贤而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是道家经典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共52篇,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为郭象注本。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都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甚至载入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思想观点与内篇多有出入。而正是这些分歧,反映了战国中叶至秦汉间社会变革形势下道家学派的发展与分化,也反映了各种学派的相会渗透。

从全书总体内容说,唯心主义的本体论、相对主义的循环论、认识上的不可知论、无为的政治主张、虚无的人生哲学,构成了庄子学派的基本倾向。同时,书中也有不少辩证的因素,尤其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批判,不遗余力,十分深刻。从艺术手法上来说,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力非常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崇尚的是做一个非常逍遥自由的人,他以宁静的单纯和勇敢的天真,穿透复杂繁乱的世界,他不愿以损害别人的自由来保持自己的自由,更不愿牺牲自己的自由和尊严来表现伟大,而是试图将自我与自然、宇宙融为一体,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却不傲视万物,不拘泥于是非,与世俗和谐相处。他的内心充实而思想奔放,上与造物者同游,下与忘却生死不分始终的人为友。为了自由他宁愿舍弃令世俗之人垂涎三尺的荣华富贵,而义无反顾地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并将自由视为当时人们在残酷的战争中摆脱身心痛苦的最佳途径。这种自由不

是今人所说的社会自由、选择自由,更不是一种将欲望无限夸大想怎样就怎样的自由,而是一种基于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内心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融而为一,从而产生出来极富有美感的情感自由。这种富有自由美感的情感世界源于庄子所提倡的心灵世界的原真性,即内心自由。

逍遥自由的获得,靠的是生命内心的体验,而非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庄子提倡富有情感的生命体验,正如心中无外物的庖丁,削木的梓庆,都是从“心斋” 到“坐忘”,再到“忘我”,终至返朴归真,融入自然的“无我”

《庄子·天下》篇中说:“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很好地说明了庄子的处世之道.人间数千年的悲哀,就在于世人只在世俗中寻求人生真谛,却没有超越世俗到旷野幽邃的宇宙中去寻求大道。正如于丹教授所讲,“庄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庄子就是这样的性格达人,他认为天下沉浊,不能讲严正的话,满书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他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无终者为友。”他上下求索的是生命觉醒的契机,并以虚灵的胸襟体会自然,希冀超然于死生祸福之外。

在生死的问题上,庄子认为“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即人的生死是不可抗拒的,它有其固有的规律,如同日夜交替的永恒变化一样。面对死亡“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只有乐于接受死亡,才能更好的珍惜生之可贵。我们既然明白了死亡是无可逃遁的,也就会好好的度过每一天,好好地对待每一个身边的人。

生死自然的思想集中表现在对待丧礼的态度上。庄子认为生命本身来之于自然,而死不过是复归于自然。从哲学上分析,生死之间是相互转化的,因此,人在生命过程中并未得到什么,也未失去什么,自然也就不用悲伤了。《至乐》叙写庄子妻子死了,庄子非但不啼哭,反而“鼓盆而歌”,并说“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因为生命已经复归原处,栖息于自然之中,死具有了一种重生的美,所以才有“鼓琴”,“盆歌”式的讴歌之举,相比之下有人却自认为死是很痛苦的,哭难道不是显得很多余么?然而“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一语道出“鼓盆而歌”的背后深深隐含着的忧伤,庄子也是极富有悲悯之情的人。

《列御寇》里记载,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由此可见庄子对自己的死看得非常淡然,也根本不需要什么葬具。跟墨子出于节约社会资源的节用思想不同,他觉得人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灵上都已经复归自然,要葬具岂不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庄周梦蝶

庄周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其大意就是庄子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

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庄子在用一个最简单的寓言来说明一个人类最沉重的疑问,即生死问题。

在这个哲学命题中,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认为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以及人生生死物化的观点。虽然庄周梦蝶这个故事极其短小,但由于其中渗透了庄子诗化哲学的精义,后来成为了庄子诗化哲学的著名代表。“庄周梦蝶”的故事因其深刻的意蕴,浪漫的情怀和开阔的审美想象空间而备受后世文人们的喜爱,同时也成为了后世诗人们借以表达离愁别绪、人生慨叹、思乡恋国、恬淡闲适等多种人多种人生感悟和体验的一个重要意象。也由于这个短小的故事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人生哲学思考,引起了后世众多诗人、文学家的共鸣,成为了后世诗人、文学家经常吟咏的题目,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李商隐的那句“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

曳尾涂中

曳尾涂中,出自《庄子·秋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 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说的是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很客气地说:“楚王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只问道:“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他住在“穷闾陋巷”,人瘦的“槁项黄馘”,却始终拥有冷峻深刻、洞察人生的敏锐目光和超然的处世态度。在他的一生中,除讲学、著述之外,有时还得靠钓鱼、打草鞋来维持生计,但他视前途为草芥,视富贵如粪土,对自己所处战国乱世有着清醒而独到的认识,并且能够以宁静的单纯和勇敢而睿智的天真,穿透复杂繁乱的世界,获得自己心灵的自由。

然而,当时的战国中期,形势动荡,弱肉强食,“天下嚣嚣”是其显著特征。以官本位为核心的封建等级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它以暴力为手段,残酷镇压被统治者,维护当政者的既得利益。《在宥》篇记载:“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离支攘臂乎桎梏之间。”庄子对当时的政治事态无疑是由失望而至淡漠的,他与当权者彻底决裂,与儒学分道扬镳,他关心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他鄙弃世俗追求名誉地位,声色货利的生活,要求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

庄子哲学是生命的哲学,它不是一种救世学说,更不是治世良药,而是一种救人于黑暗现实的,寻求思想超脱与个性张扬的学说。庄子哲学好似一幅恢宏浩渺的画卷,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无限的宇宙自然界逍遥翱翔,以“万物齐一”的眼光俯视大地,以此解除人类的“桎梏”,以此实现心灵的超越,从而获得天地之间的“至乐”。

参考书目:1.《中国古代名著导读》 安徽教育出版社

2.《论庄子》匡萍萍著天涯博客

3.《庄子的智慧》 王麟著黄山书社

4.《老庄哲学》 朴异文著文学与知性出版社

5.《庄子浅注》曹础基著中华书局

第三篇:《庄子》

读<<庄子>>第一章<<庄子何其人>>心得

近日读了于丹的<<庄子>>心得这本书中的第一章<<庄子何其人>>,对于庄子这个名字,的确的不陌生的,但是要讲出有关于他的事情,确是少之又少。通过这一章的阅读,说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利用庄子生前的几个故事来发表对他的评价,但是故事的内容确是常人所难以达到的。

关于名利。

这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道出了这个世界上、社会上人们所面对的问题与现状。但是庄子却能够做到“处江湖而远江湖,知世故而不世故”,在精神层次上,已经不是芸芸众生所企及的。

联系到当今社会发展下,人们的各种心态,再看一下庄子对事对人的态度,他的精神世界是需要很对人去领会的。对于名与利的追求,是大多数人向往的。在适当的年龄去追求,无可厚非。可是,追求到什么程度才是自身实力的极限?又或者说安于现状是另一种不追求名利的表示吗?在我看来其实不是,庄子本可以为但是国家的高层人物,却辞去了这样有名又有利的机会,转而生活的甚至有点贫苦,靠别人救济度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在庄子眼里显得一文不值。最初的时候我理解他这种心态可能是类似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后来又看了看书,其实不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有成为幸福的人的资格,庄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不齿于那种追求名利的为伍,你的精神层次不允许他被名利所束缚,而变成一个为名利所担忧、所困扰、所小心翼翼的人,他讽刺这样的人不是说他心胸狭窄、羡慕嫉妒,恰巧是在嘲笑他们已经被这些所禁锢,而得不到真正自由的快乐。

关于生死。

庄子已经看破了名利,何惧生死?!在庄子快要死去,回答学生死后怎么安葬的时候,要求了最“高”规格的厚葬,实则天地万物都是自己的葬礼一部分,转眼一看确实如同飞禽走兽那样任由自然来安置自己。

人既然来源于自然,最终还要回归到自然。尘归尘,土归土。精神永远留存在这个世界上,肉体早已超脱。这才是圣贤的道德与超越。面对死亡时,内心要乐观豁达。孔子在回答他学生关于生死时的观点“未知生,焉知死?”。于丹对于庄子的生死的点评是“人活在当下,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惧生死,那么,我们的心灵拥有一个多大的空间,一分多大的境界啊!”

对于庄子的理解,确实才疏学浅,只可体会无法深度表达。随着阅历的增长,会慢慢参透其中的内涵。不过不论什么事情,心态很重要,要豁达乐观,对于一些事情不能够看的太重,这样会乱了心境,内心受困然与束缚。

最后用庄子的一句话结束我的心得体会“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的一番逍遥游,也就是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的人生定位。”

第四篇:庄子

我最敬仰的人-----庄子

——通过阅读《庄子》有感而发

现当代,孔子被世人所敬仰,孔子思想更是被世人所推崇,修孔庙,拜孔子似乎成了一种风尚,因为孔子的伟大,我也不免被卷入其中,但是我大概受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影响,或者像周敦颐“世人皆爱牡丹,唯独爱莲〃〃〃〃〃〃”一样的心境,我更加喜欢道家学派的庄子。

一提及庄子,我们大多首先想到的就是清正、自然、逍遥,但是也有人认为庄子避世、反智、为我、放任、空谈,一副失意文人的模样,实在不适合当代人的借鉴与学习,这种想法未免本就太消极、太绝对了吧,有谁可曾深入解读庄子呢?庄子那万花筒一样富有的想象力的寓言和飘逸的文笔,从梦蝶、鱼乐,到大鹏、河伯等等,对于从事任何工作的人,都能在自己的角度上来挖掘它的实用性与积极性,启发我们的心灵。

都说庄子主张愚民政策,那只是向往大同社会的一种理想,孰人没有理想呢?不能因为这点就说庄子读书方面没有给我们留下宝贵财富。庄子讲过一个故事:齐桓公在公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做轮子。轮扁放下椎凿,上趟去问桓公说:“请教大人,大人读的是什么言论?”桓公说:“圣人的言论。”轮扁说:“生人还活着吗?”桓公说:“已经死了。”轮扁说:“那么大人所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桓公说:“寡人读书,做轮子的怎么可以随便议论。说的处理有就算了,说不出理由就处你死罪。”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是来看的。做轮子,下手慢了,就会松动而不牢固;下手快了,就会紧涩而嵌不进。要不慢不快,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虽说不出,但这中间是有奥妙的。我不能传授给我儿子,我儿子不能从我这里继承,所以我七十多岁了还在做轮子。古人与他们不可传授的心得都已经消失了,那么君上说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轮扁述说自己做轮子的经验,就是“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心中领悟了要诀,在以手的行动来配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学会理路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为什么那些发达国家能够创造出许多世界顶尖技术,并多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正是因为他们从小就被培养动手的能力,而我们国家的学生满口的理论,却不知道怎样去实践,这对号称是千年文明古国、早就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的中国来说实属一大憾事!

前几天,我在网上听了一首旋律很熟悉的歌,但是歌名不一样,当然歌词也就更不一样,名叫“我爸叫李刚”,还带视频,这个叫李启铭的“大学生”实在令人发指,在愤怒中,我看着视频听完了整首歌。我惊叹,这学生撞了人后怎么会说出如此令人震惊的一句话“我爸叫李刚!”天啊!李刚是谁啊?我怎么不认识啊?他是文强身边的吗?一个保定市小小的公安局副局长的儿子竟然如此猖狂,原来他是地位尊贵的李副局长家的李大公子啊!难道这就可以肆意妄为了吗?身份与等级就可以代替法律来说话吗?人若有如此明确的贵贱尊卑,这个世界不就乱了吗?那么我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岂不是笑谈?

早在千年前的庄子就曾在,《秋水》了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庄子在《天运》中也说过:“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就是说:“天鹅不必天天洗澡,自然洁白;乌鸦不必天天浸染,自然漆黑,黑白是天生的不值得辩论;名声是表面的,不值得推广。”庄子把人间名声的好坏与尊卑,比作天鹅与乌鸦天生的黑白颜色,庄子的这种物无贵贱的思想对社会价值与贵贱等级似乎是个挑战。俗话说,“君主犯法当与庶民同罪”,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将用尊卑等级来办事的现象减少直至杜绝,改善政策,这样我们“和谐社会”的口号才不会喊的那么讽刺,我们的和谐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当代最热的话题之一当然少不了养生,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为了钱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而当代人总结的前几代人的经验,懂得了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健康。要说养生,那庄子可算是当之无愧的行家,我们都知道古代的人寿命都不长,五六十岁就算是高寿了,而距我们千年之遥的庄子活到八十岁,真可谓高寿了。跟庄子学习养生可真是个不错的选择。

养生,我们只注意到了它的健康饮食与运动,却不知心理健康是养生的首要前提,当代人面对着各种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升值的压力、生活的压力等等,导致亚健康状态就算不错,但我们没有发现患忧郁症的人多了吗?身心早已配备的我们早就该给心灵放个假了吧。

庄子“安其天年”的秘诀就是“外化而内不化”,就是说,随着外物的变化,保持寂然不动的超然态度。这也让我联想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我们无法改变外在的世界,但是至少可以像庄子一样设法改变自己的心态,我们大多做事都想着目的与结

果,我们为何不尝试一下在过程中感受快乐呢?

就在前不久,一个名牌大学的一位女同学,因为学校不让她的母亲入住而选择跳楼,一直坚信“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她就这样结束了生命,如我们都像她那样,那我们中国也不用搞计划生育了吧。这个世界总有一些人因为一点点的压力就要崩溃,一点点挫折就要被击垮,一点点小事就大发牢骚,这样怎么才能去适应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内心太需要休养了!庄子说:“理智上忘了是非,是心造成的舒适。没有内在的变化,也没有外在的盲从,是一切都恰到好处所造成的舒适。从舒适开始,然后没有任何情况会不舒适,那就忘了舒适所造成的舒适。”

我品读《庄子》,最受启发的是,《庄子〃人世间》中“不得已”一词,是说,你可以进入人世间的樊笼游玩,不再为虚名所动。意见能被接纳,你就发言;意见不被接纳,你就缄默,没有执著也没有成见,一颗心就寄托在“不得已”,由此培养内在自我,这就是自处的最高原则了。

在我看来,“不得已”就是当各种条件成熟时,就顺其自然。判断做任何一件事时,要考虑“条件是否成熟”,这就是需要彻底了解人情世故以及人间互动的微妙法则的,若是条件成熟,则做起事来,“事半功倍”,水到渠成。否则难免自讨苦吃,增加复杂的恩怨。以一句话来说,就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知道这些是无可奈何的(不得已),就坦然接受为自己的命运。

庄子思想博大精深,不单单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物无贵贱的思想以及教我们如何养生,还有更为精深的理论思想,譬如,在“庄周梦蝶”中,我悟出了要让梦想去点亮人生;在“庖丁解牛”中,我知道了怎样能够获得游刃有余的人生;在“大鹏南飞”我明白了人生不能没有方向,有方向的人生会焕发出惊人的光彩;在“画师风格”中,我寻得了快乐的真谛是要活出真性情〃〃〃〃〃〃

庄子思想有太多值得我么发掘的财富,我只是用自己微薄的知识来感悟一代伟人的博大智慧,庄子思想有待于更多的有识之士深层挖掘其中的真谛。

第五篇:庄子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3、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4、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5、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阅读品位。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2、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教学难点: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双方的辩论思维。

2、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风起云涌;贤哲奔走,百家争鸣。聚徒讲义,著书立说,遂有蔚为大观的诸子散文。《论语》平实质朴、谆谆善诱;《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

二、自主学习汇报

(一)、关于庄子;

(二)、关于《庄子》;

(三)、字词;(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推荐给大家)

(四)、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学生可以自选专题汇报交流。

教师参考:

(一)关于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二)、关于《庄子》:1)《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2)《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想象奇幻;第二,构思巧妙;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3)《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大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juàn)”,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在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字词:请学生把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到黑板上。

(四)、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这一专题此时无须讲透,可视学生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深浅度。

三、自学《惠子相梁》 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l 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l 把握故事的寓意。

教师参考:

1、课文直译: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吗?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鶵,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如省略句、倒装句“惠子相梁”,应为“惠子相于梁”,即“惠子在梁相”。词语方面:如“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这一环节可以结合直译予以关注。)

3、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鹓鶵的故事里,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chī)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四、合作探究: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学生的每一点发现都必须珍视。示例:

l

1、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l 2、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l

3、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鶵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l

4、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课后练习二);

2、直译第一则故事。

3、课后练习三:做好出演课本剧的准备。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比较分析;拓展阅读。

一、导入

回顾上节课学习流程,提出本课时的学习要求。

二、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一)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l 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l 把握故事中的辩论的实质。

教师参考:

1、课文直译: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鯈

(tiáo)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词语方面(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3、把握故事中的辩论的实质。庄子:鱼之乐;惠子:不知鱼之乐。

(二)研读探究: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以上是从逻辑角度对二人的辩论进行分析,其实,就这段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而言,我们不必斤斤计较于逻辑,而可以从二人的思想、性格、气质差异上来看待这段对话。惠子是名家,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对于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的庄子自然也就缺乏理解与认同了。

另外,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也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3、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在《庄子与惠子游于谦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惠子真的像《惠子相梁》里那样无耻吗?庄子和惠子的关系究竟怎样?另一则故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即“匠石运斤”的故事(出自《庄子·徐无鬼》)。它讲的是庄子路过惠子墓前,向学生慨然感叹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己了。庄子的话很深沉,也很动人,在整部《庄子》里都是少见的。可见,在庄子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那么,“惠子相梁”的故事完全是虚构吗?也不全是。惠子可能确实比较热衷于功名富贵,但不大可能做出伤害朋友庄子的事来。

三、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文,请直译: 庄子送葬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①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都。“郢人”指楚国都城里的某人。垩:石灰 慢:通“墁”,涂抹。②匠石:工匠名。斲:削,清除。③运:挥动。斤:斧头④听:任凭。⑤宋元君:宋国国君。⑥质:对手。⑦夫子:指惠子。

指名翻译,教师明确:(庄子给亲朋送葬,经过惠施的坟墓,回头对随从的人说:“郢人在他的鼻尖上涂象苍绳翅膀那样大小的白土子,让匠石把白点砍掉。匠石运斧如成风,声声作响地砍它,砍尽了白土子而没伤鼻子,郢人站立面不改色。宋元君听到此事,召匠石说:‘试试为我砍一次看看。’匠石说:‘我以前砍过,但是,我砍的对象已经死很久了。’自从先生死了后,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辩论的对象了!”)小结: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二)拓展阅读,欣赏《庄子》散文特色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天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结:《庄子》善于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四、语文活动 从本文的两则故事中选一则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补充情节。注意要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有所提示。

(此题意在让学生领会《庄子》寓言机智、幽默,富有想像力的特点。)课外分组准备,用一课时展示。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作业。

下载明清庄子(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明清庄子(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明清农业

    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本科毕业生论文 论文题目:浅论明清农业 所在院校: 郧阳师专指导老师: 魏英准考证号: 0*** 姓名: 刘永旭专业: 历史教育专业类型:独立本科段(......

    明清文化史专题

    关于“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的一些理解 尽管有所耳闻清代之时中国文化以一种近乎神圣的形象流入欧洲大陆,但在听到老师对这段历史的详细讲述时,在看到了歌德、伏尔泰等关于......

    明清名词解释

    1.台阁体: 台阁主要指明初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是以当时馆阁 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题材上“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

    明清诗歌精选(本站推荐)

    关于明清的诗歌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明清时期的诗歌,欢迎大家赏读! 刘基(1311-1375)水龙吟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啼鹃迸泪,落花飘恨,断魂飞绕。月暗云霄,星沈......

    明清建筑

    亚太经济时报《新楼市》周刊 明清建筑 即将消失在地平线上的夕阳 明清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总体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官式建筑由于斗拱比例缩小,......

    元明清名句

    元明清名句 dìyěnǐbùfēnhǎodǎihãwãidìtiānyěnǐcuîkānxiányúwǎnɡzuîtiān 1.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yuánɡuānhànqīnɡdîuãy......

    明清文学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元杂剧作品,取材于唐传奇的是( ) A.《赵氏孤儿》 B.《张生煮海》 C.《墙头马上》 D.《柳毅传书》 2.《陈州粜米》是(......

    名词解释题明清

    名词解释题 1.《郁离子》:《郁离子》是刘基寓言体散文的代表,内容深奥复杂,风格以讥刺讽喻为主。徐一夔说:“郁离子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固曰《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