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度剖析女性心理-思考三顿饭180115
深度剖析女性心理 分析角度:客观分析;
适用人群:普遍性,传统性,非特例。
特点:
女人和男人都复杂,但复杂点不同,男人的复杂在于深度,女人的复杂在于多样性。
女人思考深度其实都很浅,用点心很容易就能掌握,但没有规律,可以说一个女人一个样。女人独立性比较弱,容易在外界找个人来依赖,喜欢结伴。女人天性温柔,娇媚,含蓄,浪漫,有艺术情怀。女人都有一定的虚荣心。
女人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较弱,逻辑思维较弱。
女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是个人感觉,个人感受,其实就是个人喜恶。女人进取心不是太强,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毅力较强。女人忍耐力还是比较强的。
女人喜欢被人注意和夸赞,还喜欢幻想自己的爱情。女人一般心眼较小,小器。
女人特别善变,现在想的也许一会就变了,随心情而变。女人特别容易产生情绪,还特别善于发泄情绪。
女人更容易极端。女人如果好起来,比男人要好,如果歹起来,比男人还更歹。女人社会意识浅薄,国家,民族,道义,责任对她们来说,没有多少概念。规则,道德,公正对女人来讲也没有特别的概念,个人喜恶才是最重要的。和女人相处,她就是规则。不要和她讲道理,因为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感受、感觉和喜恶。女人原则性较弱,组织性较弱,利益心较强,自私心较强。为什么追女人叫泡,就是因为原则性较弱,容易被慢慢逼进。女人在心理上比男人更接近动物。在行为上,相反。
女人侥幸心理较重,多数会把自己喜欢的男人朝好的方向想,认为会变好,很多女人把一生都栽在了这上边。
女人在判断不准确的时候,很有可能会选择赌一下。女人有兴趣的事不多,利益,吃,打扮。
女人是水,水的形状和容器一样,而女人的品性多和环境有关,好男人能让一个女人变成天使,不好的男人也能让一个女人成为泼妇。
女人一般缺少自信,不喜欢自己下决定,让男人下决定,但要对心意。女人多是多愁善感,优柔寡断的。
女人其实比男人更现实,更会生活,更懂生活。女人,多可同甘,而少可共苦。女人如猫。
认知:
女人对社会认识较浅,对社会规则的认识也较浅,也不是特别敏感。
女人对男人了解也较浅,能真正了解男人的女人,可以说非常少,一辈子都没有了解的比比皆是。
女人的心理发育的特点是发育早,但发展慢。一般男人到社会上磨练一段时间,女人就会落后了。
女人对于数量、大小等概念比较淡薄,对数字天生不敏感。女人在事物重要度方面,也不是特别的敏感。古语,女人当家,墙倒屋塌,就是这个意思。女人对概念和逻辑的东西,一般不会深度理解,是什么怎么做就行了,不会过于的关注为什么。
女人不擅长逻辑思维,空间思维,理性的抽象思维。
对于人,事,物的判断,女人很少会去理性分析,基本上就是从感性的喜恶程度来判断。做事也是如此。
女人有时候也会分析,但最后还是会用感觉来判断。
女人容易记住每个对自己有好感和恶感的人,还有他们的长相。女人会记得谁对她好,谁对她不好,谁对谁错,不怎么注意。因为在女人眼里,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对她好,谁对她不好。随着感觉走,是女人最大的特性。
女人有很多想法不喜欢直接表达,天真的认为懂她最重要,找对象也是要找懂她的。女人大多缺乏安全感。
女人考虑事情多数只会考虑事情的表面,很少深入地分析和理解事情的复杂。
女人认识不到事情的深层,只能看到浮华与虚表,甚至还会自我欺骗,自我精神陶醉。女人几乎不会从自己身上找缺点,遇到事首先想到的是外界。抱怨是女人的法宝。女人容易看重眼前利益,急功近利、沉不住气是女人的特点。女人特别在乎是否经常有人关心自己。
女人的心情多数写在脸上,对一个人的喜恶也会写在脸上。
女人需要经常联系,如果不经常联系,就算感情再好,最后也会陌生。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不适用于女人的,小人之交甘若醴才适用她。
女人能认同的人其实很少,千万不要以为你能和女人聊得很熟,其实只是表面。
女人和外界交往的目的,除了利益外,主要是能互相聊天倾诉,能互相关照,能在一起玩。女人喜欢追求流行和新潮,特别是在漂亮的穿着和打扮。主要是为了满足女人之间的攀比,和男人的肯定。女人感性
感情和婚姻:
女人的好感和感情,相对男人,都比较原始,接近于天然的人性。女人喜欢交往相处倾向于比自己强的男人。
女人崇拜能力强的男人,每个时期不同。如果用挣钱多来论强弱,就崇拜能挣钱的男人。女人特别喜欢仰慕自己崇拜的男人的感觉,可以用如痴如醉来形容。
一个男人被女人崇拜了,那男人说什么,女人都会感觉是对的。如果不崇拜,只要和她想法不一致就会感觉他是错的。
不要天真的以为女人会喜欢踏实的男人,脚踏实地,有责任心,恪守原则的男人,只是女人可以依靠的对象,但不会是爱。当女人不需要依靠时,这种依靠对象就失去了意义,这个时候女人还是会去爱自己崇拜的男人。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是有道理的。女人特别容易产生暧昧,因为女人注重感觉,而且原则性又不是太好,有点小暧昧很平常。不过大事上女人原则性也是很强的,最后的原则就是身体。
女人开始会相信男人,但一旦被男人伤过心之后,女人则会对男人失去信心。女人对待感情一般会有所保留,尤其是感情受过伤害的。
女人多数还是喜欢有钱和有势力的男人,说白了是因为这些男人能给她带来安全感。女人对爱的热情度比男人要高。一般不会爱,爱了就会很疯狂。女人的感情,多是是由感觉产生,然后再由细节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而生成感情。
女人在浪漫的同时,其实对经济也是高度重视的。很多女人婚姻一直在等,最后的成功往往取决的还是经济。
女人心目中的男人,就是在外撑场面、充门面,让她很有面子,满足她的虚荣心。在家又能处处照顾体贴,事事容让。
女人的爱情是绝对是极度自私的,如果一个女人表现出豁达,基本上是不爱了。当女人对于爱情醒悟的时候,则会明白结婚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生活。
一般如果一个女人愿意把身体交给一个男人,说明这个女人已经把自己交给这个男人了。
婚姻上女人多数会选择感觉还好的,对自己照顾的,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有一定能力的男人。女人比男人敢于冒险,尤其是在婚姻上。遇到自己认定的爱情,则会奋不顾身,谁都阻拦不了。
女人重家庭,尤其是结婚之后的女人,大多数的精力都在家庭和孩子身上。
女人对男人的感情,是很相对的,是有条件的。如果条件不够,感情也就撑不了多久了。女人对男人的失望,主要是因为认为男人不可靠。此时女人则会看重物质重于感情,当男人发觉后,虽然知道应该维持婚姻,但已经不快乐了,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婚姻里,在女人眼里,如果感情好,感情重于钱,如果感情不好,钱最重要。
一旦感情破裂离婚,女人和你基本上相当于路人,不要妄想这个女人还会给你点什么。和女人能谈的其实只有利益、风花雪月和繁殖后代,其他的就算了。
女人出轨一般是先精神出轨,再身体出轨,男人则相反。女人愿意当二奶开始是因为钱,后来是因为不甘心。
总结:
人到底是为谁而活,为自己,还是为他人,很多人其实都是为别人而活,都活在别人的眼里,而没有活出自己。
人生的幸福和痛苦,不能单纯的怪男人或女人,因为他们就是这样的。要怪,就怪人性和社会环境,是人性和社会环境,塑造了这一切。痛苦、幸福,感情和利益的取舍,都是人性和社会环境综合造成的。但是,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要向好的方向去发展,毕竟人生繁华一顺间,生来死去几人看?没有几个人的,只有男女自己两个人才是真正人生路上的依靠,其他人都只是看客。
友情提醒:真正能被理智男人所尊重和感动的,是那些聪明智慧通情达理的女人,和那些善良朴实懂得宽容的女人。前者可为志同道合的知己,后者可为终身依托的伴侣。
思考三顿饭 18.1.14
第二篇:深度剖析人的心理
深度剖析人的心理,有些人你碰不起!
有些人,平时无论多么的道貌岸然,但其内心是极不健康的,他们是容不得别人快乐的,只要你比他快乐,他就一定要折磨你。我就在想,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样的人是“病人”,是严重的“阴暗心理”病人。
书上说乞丐不嫉妒富翁,只嫉妒比他混得好的乞丐,都只盯着周围的几个人,或者家庭比他的幸福,总之见不得别人的好,见不得世间美好的东西。见到别人比自己好,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不舒服.“阴暗心理”是一种心理常态,不是心理疾病,但发作起来的话,自伤与伤人的可能性很大。有浓重阴暗心理的人,发展下去有可能导致精神分裂。因为阴暗心理其实已兼备了自闭症、强迫症(特别是“强迫思维”)、精神分裂症等神经官能症的初步特征。有阴暗心理的人多能自感自觉,且有很清晰的自知能力。
如果能做到使阴暗心理一直停留在意识和思想层面,依靠意志力尚可以阻止阴暗心理支配下的行动,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一个人有很严重的阴暗心理,又找不到释放的机会,心里面交织着妒忌与莫名其妙的仇恨,长此以往,完全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并最终影响到身体健康!
阴暗心理的确是不易识别的,因为这一心理往往隐藏得很深,否则就不成其为“阴暗”了。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想要斟别身边的人是否有阴暗心理,可在你遇到好事时,耐心观察某些人的眼睛和面部肌肉等表情。有阴暗心理的人因心胸狭窄的缘故,很难与人分享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满足。当你遇到什么好事时,他会感到失落和不自然。他会冷嘲热讽,并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居心叵测地撕你的伤疤揭你的短处。
有人认为阴暗心理是一个人的操行、品质问题,实际上这种认识并不全面。心理学家现在普遍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即阴暗心理内在于人的遗传基因中,主要来源于遗传。一般来说,有阴暗心理的人有潜在的“攻击性”人格特征。
有阴险心理的人是可怜的,因为阳光照不进他们的心。他们的心房里阴暗、潮湿而肮脏,时时会被那些阴生的见不得人的心态所折磨。在这些人的心理空间里,充满着妒嫉、怨恨、猜忌、仇恨、失望甚至绝望。这些混乱无序的情绪在心中挥之不去,困扰着他们的每一根神经。
有阴险心理的人往往外强中干,很自卑,很焦虑,很矛盾,因而不仅是无能,而且是怯懦的表现。
有阴暗心理的人往往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挖空心思地将自以为很有杀伤力的语句当作“重磅炸弹”,集中抛出,妄想搞得受攻击者心理不舒服。他们往往采取冷嘲热讽的方式,用几近刻薄恶毒的语言来打击你,甚至不惜裹挟人身攻击,企图给受攻击者的声誉与自尊给予致命的打击。
有这么一类人,他们很傻,貌似很花心,其实很专一,貌似很坚强,其实比谁都要脆弱,貌似很开心,可是笑容背后的哀伤谁又能懂„
其实很多时候,这一类人都是在自我折磨,明明很爱很爱对方,却宁愿心痛的死掉,也选择放手,然后转身离开,任眼泪随意放肆.其实很多时候,这一类人很好懂,他们很害怕孤单,因为一个人的时候,他们会胡思乱想,他们会想起那个没有结局的故事,会想起那个模糊却又清晰的脸庞,因为一个人的时候,他们觉得很没安全感,他们的要求总是那么的低,只要爱着的那个人陪着他们就好。其实很多时候,这一类人都很敏感,都很容易猜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让他们神经兮兮一整天,所以不要让他们恐慌,不要让他们伤心,如果爱他们„
其实很多时候,这一类人都在感伤,不是他们多愁善感,只是容易触景生情罢了,他们喜欢用文字来刻写他们的心情,这也是他们的一种寄托方式„
其实很多时候,这一类人都处在矛盾之中,是继续还是暂停,是放弃还是坚持,看似感性的他们,却往往于最后,总是让理性驾驭整个思维„
其实很多时候,这一类人总是活在过去,他们总是不经意地在现在的生活中找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虽然他们自我约定要忘记过去,可是他们忘了,过去已在脑海根深蒂固„
其实很多时候,这一类人害怕看见别人的甜蜜,不是嫉妒,只是会觉得和以前的自己好像,然后会陷入整个回忆,待过往的疼痛唤醒自己的意识,再一个人慢慢舔舐自己的伤口„其实很多时候,这一类人都很执著,有时候不明白他们在坚持着什么,他们是在期待那个没有结局的故事的结局还是在等待更大的伤害,他们就是傻,爱上了,就会像个洋娃娃,任意被摆动„
这一类人,缺点太多,脾气太臭,不仅任性,而且敏感多疑,所以要么不要靠近他们,要么就用真心对待他们,因为他们的心脆的很,碰不起.。。。
世上最心痛的距离,不是我拒绝了你,而是明明喜欢在你的怀里,却让你觉得我不愿意和你在一起!
世上最心痛的距离,不是让你觉得我不愿意和你在一起,而是离开你以后我痛苦万分,追悔不已!
世上最心痛的距离,不是我痛苦万分追悔不已,而是即使追悔痛惜,也没有回头说,我其实很爱你!
世上最心痛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当我想放下自尊表白时,你已冷漠的说,往事已矣!
世上最心痛的距离,不是你冷漠的说你已不在意,而是你放手了,我却永远活在遗憾里,不能忘记!
世上最心痛的距离,不是我活在遗憾里,不能忘记,而是你始终不懂我的悲哀,不明白我内心的孤寂!
世上最心痛的距离,不是你不懂我的悲哀,不明白我的孤寂,而是我即使痛彻心脾,却不能放声哭泣!
第三篇:女性消费心理
女性旅游消费心理研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女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逐渐改变。在旅游客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女性市场成为旅游业新的开发热点,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研究女性消费心理成为开发女性市场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了解女性的心理和行为,还可以指导甚至引导其消费。
关键字:女性消费者 消费心理 特征 营销策略
一、研究女性旅游消费者的心理意义.(一):有利于女性旅游市场的开发:女性旅游市场是一个颇具潜力的市场,是旅游业的一个增长点和市场机会,旅游企业应高度重视这一市场,针对这些目标消费者的需要,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不仅可以避免盲目开发产品而造成的失误与浪费,而且会使消费者对产品感到满意提供了基本保证。另外,相关产业通过对女性心理的研究可以对症下药,更好的开发女性市场,并且发展成熟。
(二):有利于树立关注女性旅游消费的营销观念。女性旅游消费心理是指女性旅游者在旅游消费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外在表现,女性旅游者在旅游消费活动中的各种行为无一不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旅游是一项特殊的综合性游览观光活动,而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心理需求活动。关注女性的消费心理自然 能更好的更有针对性的去想其所想,做其所作的,所以旅游业经营单位为了更好的实现商品价值,更好的开发女性市场,应树立关注女性旅游消费者心理需求的营销观念,切合实际的从女性旅游消费者心理需求的角度出发,开发出适合他们的旅游产品。
(三):有利于通过心理活动来指导女性的消费行为。
以女性消费者心理活动对其旅游购买行为的影响来指导旅游经营活动。人的心理直接影响着人的购买行为,那么在旅游经营活动中 ,通过对女性旅游消费者心理活动的研究分析 ,就能够准确的把握女性旅游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基本模式 ,以此来刺激女性旅游消费者产生购买需求,并引导其作出购买决策。这就要求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旅游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并能够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经营活动中,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四):有利于从女性旅游消费者心理感应的角度来塑造旅游产品的形象。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象塑造已成为旅游经营者占领市场的一大法宝。实施名牌战略就是要从女性旅游消费者心理感应角度来塑造产品的品牌形象。我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 ,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遗存 ,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均可构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那么根据女性的心理特性和对其最为感应的东西来塑造品牌,无疑会增加他们的好感,从而在内心深处给他们消费指导。
二:女性消费心理分析。
(一):女性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
1..愉快占主导。现代女性代表了女性旅游消费的潮流和发展方向。基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女性旅游消费结构主要集中于吃、住、游、购环节,对于娱乐的选择多集中于对于生理条件改善的养生、美容美体等层次。因此,女性旅游消费体现了与男性旅游消费的共性,如吃、住、游环节,也体现了女性旅游者独特的消费倾向和消费需求。
2.从众购买。在旅游消费决策中较易受相关群体的影响,尤其是意见领袖的作用较大。在旅游消费活动中,相关群体实际上是旅游消费者在形成其购买或消费决策时,用以作为参照、比较的个人或群体。女性喜欢群聚,非常关注自己周围同事、朋友的生活方式,从众心理强,容易受相关群体的影响。在购买旅游产品时,女性旅游者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以周围相关群体去过的或介绍的旅游景区(点)作为自己的首选目的地。一方面她们认为其相关群体成员的亲身经验或介绍值得信赖,可以降低自己的购买风险;另一方面她们希望通过对该产品的购买来提高自我形象,寻求心理上和地位上与相关群体成员的平衡。
3.安全性要求高生理安全的要求高。女性从生理上相对于男性处于弱势地位,因此陌生的旅游环境、令人忧虑的社会治安等安全问题都可能让女性心存顾虑,望“游”止步。因此,她们喜欢选择团体旅游的方式借以增加旅行过程中的安全系数。心理安全的要求高。基于女性细腻、感性的心理特征,女性对于用餐、住宿的卫生条件尤为关注,而且注重于旅游服务中的细节,在旅游过程中容忍程度低,希望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迁就。
4.追求旅游消费价值最大化。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大多数女性都有节俭的习惯。在较大开支的项目上,更是精打细算,不厌其烦地货比三家。因而在购买旅游产品时女性旅游者总希望把有关成本(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等)降到最低限度,而同时又希望从中获得更多的实际利益,即追求顾客让渡价值的最大化,以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二)女性旅游消费的主要动机
1.放松身心:女性作为现代和男性相差无多的中间力量,他们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因此,工作之余通过旅游来放松心理日益成为一种潮流,无论是出差旅游还是商务旅游,无论是周末近距离游玩还是月末年末的远距离游玩,都能体现其为了放松而旅游的动机。
2.追求时尚和炫耀心理。随着生活水平的相继提高,旅游也逐渐成为大众的活动,也是一种时尚的追求,许多人士把旅游当做一种追求时尚的行为,另外,在位了生活而不停奋斗的世界,旅游无疑也是一种炫耀,一种悠闲和享受的象征,这种心理也是很多女性出去旅游的主要原因。
3.生活富裕享受的心理。大多数普通大众把旅游当做一种享受,毕竟生活还是繁忙的,能旅游当然是一种享受,这种动机导致只要有旅游机会他们就会抓住,从而使旅游的人数更加多,使旅游市场更加健全。
三:女性旅游者多种消费心理。
(一)追求新鲜事物的猎奇心理
在旅游过程中,女性旅游者见到一些新异的刺激物,如街上有人敲锣打鼓送老工人退休;农村小伙子娶新娘,壮汉抬着轿子,一队锁呐乐队在前面开路,十分热闹;还有农民吊在竹杆上车水灌溉;妇女摇着纺线车;从蛇肚内取出蛇胆和酒喝,等等现象,都能产生好奇心理。如:一次,港台旅游团在广西桂林旅游,中午山区小饭店供应乌黑的墨米饭,吃惯了白米饭的游客,见此米饭既好奇又胆怯,不知此为何物?热情的导游说:大家吃吧,这叫墨米,是广西河池地区东兰县的特产,为什么呈黑色呢?据民间传说:有一年天大旱,东兰附近的红水河也断流了,方圆数百里田地龟裂,禾苗枯死,有一位老汉的地里侥幸剩下一蔸禾苗活着。为救活这蔸禾苗,老汉爬了九重山,走过十六个村庄,还是不见水的踪影,没办法,只好忍痛割断自己的手指,用鲜血浇灌禾苗。说来也奇怪,禾苗得了血的滋润,居然长得很茁壮,结出一串颗粒饱满的稻穗,老汉因流血过多而死去。乡亲们把这唯一的稻穗保存下来,翌年春天用它播种,得到的稻米颜色竟然是墨黑色,用墨米煮成的饭,香气扑鼻。常吃墨米,可治疗慢性肝炎,胃炎,贫血,故有“药
米”之称。通过导游介绍了墨米的神话故事,顿时游客中的大部分女性情绪活跃起来,团内几位港台老太太纷纷要求购买带回去,让家人共享口福。
(二)女性旅游者的求新求知心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采,许多国外女性游客品尝中国菜,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赞不绝口,胃口大开。在餐桌上看到这些菜,就象是见到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不忍心把它吃掉,有的用照相机拍照留念,有的请主人介绍它的名称、来历、制作方法、特色等,她们听得出奇、神采奕奕。的确,用母鸡炖甲鱼,真是逗趣谐谑,美其名曰“霸王别姬”,令人大饱口眼之福。服务员小姐又捧来一盆清香四溢的酿豆腐,已有饱意的客人一箸未动,服务员小姐笑迷迷地说:这道菜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最爱吃的御膳宫食。一听说皇帝吃的御膳,几位外国女性游客朋友顿时雀跃,筷勺齐上,一盆酿豆腐一扫而光。说实话,这道菜用料平常,就是用豆腐裹夹玛瑙肉糜精工烹调而成。其特点是过油而不腻,汤浓而不沾,外脆内嫩,甜中透鲜,汁若琥珀,形似金元,营养丰富,延年益寿。初次品尝这道菜,饱享口福,获取知识,实是受益非浅。对中国文化求新求知心理,在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满足。许多女性游客观后感慨地说:此次旅游真是不虚此行,让她爱上了厨房。
(三)女性旅游者的怀旧心理
大部分热爱旅游的女性朋友都是感情细腻的,她怀旧,而探古访幽乃是旅游者怀旧心理的反应。游过的山水名胜,有机会重游,会感到十分亲切,遐想万千。西安是中国古都,丝绸之路起点。想当年,盛极一时。公元1375年,明朝皇帝朱元璋的次子在原城墙基础上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明城墙。游人见到象巨龙一样的城墙,静卧在八百里秦川之上,数百年前的古城风貌,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古时的盛况,一一浮现在游人心中。朝代兴衰,历史沧桑,留给后人无限遐想。位于古城西安郊区的秦岭支脉骊山,西周时期,周幽王曾与褒姒在此建骊宫行乐,并点燃烽火,戏弄四方诸侯,后被犬戎杀于骊山脚下。人们游此,不禁想起秦始皇暴虐,唐玄宗昏庸,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池寻欢作乐,皇帝国威在骊山大修华清宫。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四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使人遥想当年骊山变成达官贵人的享乐之地。谁料结果发生了安史之乱,杨贵妃被缢死于马嵬坡。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正是唐玄宗晚年在政治上腐败的必然结果。人们驱车来到骊山脚下,仰望长空,抚今追昔,想当年华清池水洗凝脂,一派灯红酒绿度时光,广大的老百姓怨声载道,悲愤交加。诗人杜甫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长期以来成为人们控诉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名句。不同类型的旅游者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近几年来,中国女性旅游者旅游的人数与日俱增,就客观情况分析,个人收入较高,加上越来越懂得生活。另外,一些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花钱多少不在乎,只要吃、住、行、游、购、娱满意,便认为是一次成功的旅游,加上现在交通便利,费用低廉,况且中国文化和习俗朴实自然,这些均成为女性旅游者旅游的强大驱动力。我们旅游从业者应有一流的服务水平加上一流的设施设备去服务每一位客人,就一定能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相互攀比和虚荣心理。在旅途当中,很多女性本没有消费的动机,但是看到别人买了 甚至买了比自己还多的东西就感觉心理不平衡,这种心理会让一些虚荣心强的人感觉很没有面子,从而刺激他们的购买能力,使其旅游收获更大。
四 :女性旅游的特点。
(一)大众性。随着女性就业率的上升、经济地位的独立、家政社会化、家庭小型化及女性在家庭中角色的转变、传统观念的改变等原因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拥有足够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闲暇时间来旅游。数据显示:1998~2004年我国女性游客的数量一直呈增长趋势,而且一直高于男性。从主体构成来看,旅游已经不再是白领女性的专利。2006年《中同女性生活状况报告》调查结果显示,81.2%的被调查者每年至少旅游一次,而且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职业的女性都加入到了旅游的队伍中,女性旅游主体已呈大众化趋势。
(二)层次性。虽然不同年龄、职业、收入的女性都加入到了旅游队伍中,但是她们的消费水平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呈现出多重层次的消费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不同的女性旅游者有不同的旅游需求,若笼统地将所有女性旅游者同一对待,只提供单一或雷同的旅游产品,不仅不能满足女性的旅游需求,也不利于旅游企业的发展。
(三)多元性。主要表现为女性旅游动机多样化,且在旅游偏好上有较大差异。例如,46岁以上中老年女性的旅游动机多是游览观光、健身疗养;36~45岁中年女性旅游动机多是为了照顾父母、孩子或者参加会议等;19~25岁的年轻女性则多是出于娱乐休闲、学习交流等目的而出游的。
不同类型的女性旅游者在经济条件、家庭结构、偏好兴趣上有较大的不同,因此他们的旅游消费结构也不同。总体上看,女性旅游者在交通、餐饮、景区/点的消费占的比重较大,其次是在购物和娱乐上的消费,使用住宿服务的女性占一半左右,使用导游服务的占30%。
五 女性旅游消费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一)现代女性注重消费的旅游活动
现代女性特别是青年白领女性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她们需要自我放松,寻求自我发泄的方式。而旅游是达到自我放松、自我提高,增加不同体验的一种极佳方式。要想设计出符合她们需要的旅游产品,必须了解她们的旅游消费心理,并且要注意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多样性、时尚性、挑战性、自立性和愉快性的特点。所设计的旅游线路内容要更丰富,同时要有更多时尚元素。而SPA专项游、欢乐购物游、健身游、文化之旅、时尚浪漫之旅等就是专门针对青年白领女性市场的旅游产品和线路,其目的是实现白领女性的“三高”愿望,即“HEALTHY、HAPPY和HIGH”。一些为女性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旅游产品的出现,也促进了女性旅游市场的发展。据黑龙江日报报道,某旅行社特为女性顾客专门设计了“女子之旅”—韩国行产品,打破了韩国游常规线路,在景点上求精致,把健康、休闲、美容、购物等内容结合进来,极具个性化。在这种“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旅游空间中,让她们感受另一种文化及贵族式生活。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旅游界,开发女性旅游资源,为女性量身定做不同的需求、个性鲜明的线路,求新求快,才能吸引更广泛的注意力,更能适应旅游市场的变化和发展。
(二)面向女性旅游消费心理的营销策略
1打好“女性牌”。现代家庭生活电气化,把妇女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放出来,使她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参与社会活动,乐意出门旅游。同时,现代女性知识层面高,有极强的求知欲。旅行社在市场销售战中要特别注意对女性市场的攻略,往往一个家庭的主妇有了出游的愿望,三口之家的旅行计划才可能实现。在旅行社咨询柜台前常可以看到,前来咨询的夫妇两个最后拿定主意决定旅游的多是女性一方。所以,营销人员要把重点放在女主人身上,在与她们沟通时注意她们关注的是什么,在推销时把女主人关心的方面特别强调突出。
2抓住女性消费特点。购物和打扮对于女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所以开发“纯女性”的旅游项目,比如美容,三天的行程完成一个美肤计划,利用温泉等旅游资源,完全可以实现;健身,根据女性的运动能力做出合理的运动安排;或者是素食团,以清理肠胃和减肥为主,也受到了女性的普遍欢迎。据海外媒体报道,南非市场和韩国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女性游客,这部分游客除了观光旅游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两个国家有着非常发达的女性美容业。
要吸引女性游客,不仅旅游项目要贴合她们的需要,其营销方式也要贴合她们的需要。所以针对女性喜爱购物这一特点,企业应提供便捷的服务。旅游购物作为“无限”花费,在旅游产品的构成要素中可挖掘的经济效益潜力巨大。因此,世界上许多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发展旅游购物。
3适应女性需求特点。首先,设计女性旅游产品应着重考虑女性兴趣。当然,还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层女性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
在二十五岁以下的女性群体,精力充沛,喜欢广交朋友,是接受新事物最迅速的群体。对于这类群体,可设计航海探险、海底探险、高山探险、森林探险等探险旅游产品。探险旅游对于女性旅游者应是有相对安全性的,但又能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感和刺激感,对于年轻女性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而25岁-35岁的女性,收入较高,且家庭负担不重,大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职业女性,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可针对她们爱美、追求时尚的特点,设计各种旅游产品。如美容旅游,一个旅游行程完成美肤计划,还可以为女性游客提供专家准备的美容健康大餐;欢乐购物游,女性天性爱美和爱逛街,为她们提供一个购物便捷的天堂;温泉旅游,在享受温泉放松身心的同时,可以教给女性旅游者关于茶道和花道的有关知识,寓教于乐;森林有氧游,根据女性的运动能力做出合理的运动安排,如到森林里或大山里进行有氧运动,排出城市里的污浊空气,净化身心等等。
30岁到50岁之间的女性家庭观念重,往往为顾及家人和孩子而影响了其出游。为吸引部分客人可设计“全家温馨度假游”等产品,并加强对小孩有吸引力的事物(动物园、游乐场等)的宣传力度。
对于50岁以上的女性可以推出健康生态旅游、疗养保健旅游等符合老年人的心愿和怀旧情愫的产品。
其次,设立以女性为主题的旅游区。设立以女性为主题的旅游区吸引职业女性,如女性主题公园。在公园内设有花园,提供各种健身、健美设施、美容美发服务、音乐欣赏、插花及各种风味小吃。也可设立女性沙龙茶座,供女性讨论她们喜欢的话题,让职业女性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进行休闲度假旅游。
.4建设安全、卫生、高质量的旅游设施。我国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旅游市场机制还处于逐步完善的动态发展中。而对于旅游环境、基础设施等要求相对较高的女性来说,不改变旅游目的地形象
不加大旅游投入、不优化市场结构,女性旅游市场开发前景将难有所为。旅游企业应该为女性提供多样的旅游路线,便捷快速的旅游交通设施和安全的住宿条件,以及干净卫生的饮食,甚至提供专门的女性楼层,客房内有安全门锁等等。因此,旅游企业不但要想法激发女性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还必须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并切实做好“售后服务”等环节。
5运用网络传递信息。在网络盛行的年代,电脑网络已成为现代女性生活、工作中密不可分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企业不应只局限于传统的推销手段,还可以利用网络的广泛性、快捷性向目标群体发送信息。旅游企业可建立专门面向女性提供旅游服务产品的网站,为女性游客提供信息服务。
面对蓬勃发展的女性市场,各行各业都在关注女性消费。在女性消费的势头越来越猛烈的今天,旅游经商者们应多花点精力关注一下女性这一更细化的市场。在同质化竞争严重白热的今天,细化专业市场也许是可以突围而出的良策
第四篇:自我深度剖析解说
自我深度剖析解说作为一名营运督导的我,深刻的感受到与其他员工的不同。必须更加的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学习,完善自己,不断要求进步,与时俱进,更应该不断的向集团公司靠拢。
“前事不忘,后事之事”,“躬自厚而薄责与人”,“只有什么事也不做的人,才不至于犯错误,虽然这恰好是他最基本的错误”„„古往今来,多少名言警句阐述着同一个道理:人,应该要学会自我批评。在漫漫人生路,行差踏错,一时迷失方向,是不出为奇的。古语云:圣贤都有错,更何况凡人乎。所以,无论是什么人,都要学会自我批评。学会了自我批评,就犹豫在黑暗中把握住了指路明灯;懂得了自我批评,就好象在茫茫大海中找到的高高的灯塔
通过对“消极也是一种腐败”的深刻理解,我切实的增强了自己的意识,我清楚的认识到这些年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第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浅显的比喻却很好地揭示了学习的重要性。当今世界,科学发展日新月异,逐步向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迈进,不学习,人就会落后,另外,还要注意个人文化修养的培养,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因为只有一个具备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青年,其社会适应能力才会比较强,才能较好地处理形形色色的问题。总之,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刻苦学习、钻研,并
有所创新。
第二、要加强自我修养,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问题:
要多阅读一些专业书籍,培养自己的修养。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变化的社会,我们身边的人、事、物都会不时地发生变化,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第三、应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
要求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要彻底摈除陈旧僵化的思想方式和思想意识,用开放的眼光看待新事物,接受新观念。思想先进,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的时代精神是建立在已有的认知的基础上。更应该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特别是思想上的改进,以期能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经受住更大的考验。不思进取、庸碌无为,这是消极。而发展恶化下去,工作毫无进展,事业停滞不前,甚至矛盾问题成堆也不去解决,搞到误党误国害民的地步,这就是腐败。
一团和气、好人主义,这是消极。而发展恶化下去,拉帮结伙、任人唯亲、搞“小圈子”,什么原则也不在话下,这就是腐败。消极腐败必然导致精神懈怠、人心涣散、心无斗志,使组织和个体失去理想信念和凝聚力、战斗力,甚至背后打黑枪,由腐败到无能是历史必然现象。消极腐败易导致蝴蝶效应,有很大的传染性,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对个人既得利益的先天免疫力,消极腐败的“蝴蝶效应”表现在,它有极大的传染性。一些原本“健
康”的行为在消极腐败的环境里也会受到传染,一个领导会带坏一个班子,一个班子会带坏一个地方,一个地方会腐蚀一个部分,一个部分会毁掉整个集体,连锁反应的威力是不可估量的。
第四、不消极、不懈怠不怨天尤人,态度是关键:
态度决定行为,正确的工作态度首先要与责任同行。没有不承担责任的工作,工作本身就意味着责任。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尽职尽责、敢于担当就要求我们遇事要顾全大局、不求索取、淡泊名利,实干是事业发展的要求。事业是干成的,不是吹成的;局面是“打”开的,不是“喊”开的。大干大发展,小干慢发展,不干不发展。力争有所作为、有所创新。有为才有威,有为才有位,有为才有效。干出来的干部,大家信得过,自己立得起,一路走得稳,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成具体的行动和实际的效果,在实干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在实干中体现领导能力、展现岗位追求、实现人生价值,第五、不消极、不懈怠、不怨天尤人,自律是基础 :
自律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和约束自己,它是一种修养、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产生消极懈怠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律意识不强。比如,不想干事干不成事、庸庸碌碌不负责任、偷懒耍滑不思进取、办事拖拉无所作为、工作散漫不在状态等等,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抓不紧自己。要加强学习。学习就是能力、就是工作、就是责任。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在学习中提升认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才能克服消极懈怠思想,用正
确态度看待岗位、对待工作,经得起各种挑战和考验。要时刻抓紧自己,注重知识的积累、实践经验的积累,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工作水平。要坚持自我反省。查一下自己是否忠于职守、工作任务是否圆满完成,哪些工作还没有做好;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就是与同事在一起,有没有不守信用的情况,有没有不团结的情况,能不能齐心协力推动工作;传不习乎,就是党的教导你温习了没有,记住了没平凡的岗位要有追求,平静的心态要有热情,平常的工作要有责任感,沉住气、稳住心,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浮躁,把学与用、知与行结合起来,学用相长,锻炼才干。从自身抓起,从小事做起,对学习刻苦努力,对工作有创新精神,注重思想上的学习,全心全意地为同学和他人服务,敢于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知道,作为一名公司员工,我一定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员,为公司的发展注入鲜活的血液。
第五篇:群体性事件深度剖析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法律对策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带来了利益的碰撞和深层矛盾的暴露,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各种矛盾的爆发,我国的群体性事件的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新原因,群体事件的爆发对我国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本文中戴先文从“群体性事件”的概念作为切入点,阐述了近年来群体事件呈现的新特点、产生的原因以及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法律对策。
群体性事件是目前我国社会活动中出现的一些超出现行社会规范的行为,是社会关系中出现的一种不协调、不和谐现象。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和谐”成为中国改革发展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和谐社会必须以有序、安全和稳定为基本前提。近年来,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带来的影响,作为社会矛盾和冲突特殊表现的各种群体性事件,数量正不断上升、规模日益扩大、表现形式趋于激烈,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性和复杂性,加之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匮乏,使处置工作异常艰难,很容易导致事件的恶化,它严重干扰了政府的办公秩序,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日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制约因素。因此,如何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当前社会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就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特点、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法律对策进行一下探讨,以期为今后处置这方面问题提供参考。
一、“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在国外,一些社会学者将“群体性事件”称之为“集群行为”或“集合行为”等,如美国社会学家帕克在其1921年出版的《社会学导论》一书中,最早从社会学角度定义“集合行为”,认为它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斯坦莱•米尔格拉姆认为,集群行为“是自发产生的,相对来说是没有组织的,甚至是不可预测的,它依赖于参与者的相互刺激”。戴维•波普诺也指出,集群行为“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而发生的行为”。而在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群体”是指本质上有共同点的个体组成的整体。“事件”是指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根据以上解释,“群体性事件”就可以理解为由同类个体组成的整体,因为共同的要求,对社会造成的不平常影响的事情。在我国,由于受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在建国初期称之为“群众闹事”、“聚众闹事”;八十年代称之为“治安事件”、“群众性治安事件”;九十年代称之为“突发事件”、“治安突发事件”、“治安紧急事件”、“突发性治安事件”;在21世纪初期称之为“群体性治安事件”。
对于群体性事件的定性,我国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也是众说纷纭,说法不一,有的界定侧重明确群体性事件的人民内部矛盾性质,有的界定指出了群体性事件在行为手段上的特点及其社会作用和影响。综合上述论述,笔者以为:群体性事件是指具有某些共同利益的群体,为了实现某一目的,采取静坐、冲击、游行、集合等方式向党政机关施加压力,破坏公私财物,危害人身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尽管群体性事件的外在呈现出某些对抗性的倾向,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现阶段的群体性事件多数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而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当也会由非对抗性转化为对抗性。群体性事件既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与处在既定社会规范制约下的群体行为相对而言的集群越轨行为。群体性事件的副作用和社会危害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在客观上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是应当肯定的。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群体性事件可能是这样一个机制:“通过它,社会能在面对新环境时进行调整。一个灵活的社会通过冲突行为而受益,因为这种冲突行为通过规范的改进和创造,保证它们在变化了的条件下延续。”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在于它能够释放出长期积压的一些社会能量,能使部分心理失衡的群众得以心理的平衡,这
对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是有积极作用的,其次它向社会发出了警告或信号、表示部分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失必须加以补偿,或者行政管理活动中出现问题需要纠正,或者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应该完善等等。所以,我们对群体性事件决不能只能看到它的负面效应,还应该看到它可以是社会压力的减压阀和报警器,有利于促使我们加强和改进工作,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因此,只有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的性质,才能妥善审慎地处置好群体性事件。
二、近年来群体事件呈现的新特点
(一)群体性事件数量增多、规模趋大
据统计资料显示,从1993年到2003年间,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人增加到约307万人。中国官方数据显示,群体性事件从1995年的超过1万起,持续增加到2005年的超过6万起,2007年已经超过8万起。进入2008年下半年,在举办北京奥运前,中国不同地区接连发生严重的警民冲突与群体性事件,而且,涉及面越来越广。最突出的例子是瓮安、孟连、陇南、石首事件。
(二)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趋于多元化
群体性事件参与群体越来越多,有国有企业的下岗失业职工,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权益受损职工,失地农民,农民工,房屋被拆迁居民,库区移民,下岗的军转干部,出租车司机,环境污染受害者等等。
(三)群体性事件的组织化倾向越加明显
群体性事件中有幕后指挥、领导者,他们事先会进行周密的计划,要求参与者行动统一、进退有序、组织严格;他们重视信息研究,环节把握准确。最终目的就是扩大影响、增加压力。
(四)群体性事件的暴力程度大大加剧
群体性事件大多采取较为平和的表现方式,从本质上看是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但暴力性、破坏性群体性事件逐渐增长,出现激化现象,对抗程度加剧。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者和参加者出于“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心理,越来越多地采取各种极端或违法行为发泄不满情绪,围攻冲击基层党政机关、阻断交通、扣押人质,个别地方发生破坏公共设施、打砸乡镇政府和县政府的局部骚乱。瓮安、石首事件就是新世纪群体性事件中的两个标志事件,就在于它的暴力程度大大加剧。
(五)群体性事件和平理性的表达方式有很大发展
一些地方的民众在寻找理性有效的表达,一些比较高层的领导和各地的警方也表现出了很大的理性和克制。与过去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动辄打砸抢烧,警民冲突激烈的状况相比,诉求者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争取利益。这与社会进步有关,但同时也取决于地方政府的宽容度和政治智慧。双方都意识到,用谈判、协商、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成本比暴力要低得多。
三、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社会环境和社会政策等宏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个体与群体心理等微观方面的因素。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是社会变迁过程中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是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体现,它的产生及我国正处于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基尼系数超过0.4的国际警戒标准)的经济发展关键期和敏感期,群众维权意识增强等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又有现实的具体成因。概括起来,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转型引发的矛盾是群体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阶层、群体、组织的分化以及其利益的分化,经济结构失衡,资源供给欠缺,生态环境破坏,社会的保障机制、民主机制建设等问题保障不到位、决策不民主、相互
脱节甚至顶牛等情形。因为某些方面的改革失度,导致了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失业严重,腐败现象蔓延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不断被唤醒和强化等情形。而这些因素都是易于导致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重要条件。
(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被侵害是导致群体性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土地特别是城郊农业用地被大量征用为建设用地后,由于土地征用补偿、征地后劳动力的就业和安置等相关政策不落实、不配套,或者房屋被拆迁的征用补偿太低,影响了村民的切身利益,此外还有粮款补贴、财务混乱、宅基地等因素都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在城市,由于房屋拆迁、下岗失业、承包租赁、城市管理等原因也都会直接引发群体性事件。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必然会触及特定群体的利益,如企业转制中的下岗职工群体,超过了社会的承受能力,下岗失业工人也极有可能受到煽动而引发集会、游行、示威;城市拆迁补偿未及时到位,回迁日期遥遥无期,搬迁地点不理想,生活设施不配套等原因,导致拆迁户与拆迁公司的矛盾激化。体制的转换引起利益的重新分配而触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利益冲突激化便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三)地方政府的决策失误是群体事件发生的政治因素
在冲突萌芽和聚集的初期,一些地方的基层党委政府对社会矛盾普遍表现出“体制性迟钝”——反应迟钝,判断失误,处理失当,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集中暴露出执政能力薄弱的软肋。“瓮安事件”中,基层党委政府匆忙将事件定性为“有组织、有预谋”,是黑恶势力煽动群众围攻政府,并在当地媒体大规模刊播“瓮安群众愤怒谴责不法分子”等新闻,引起了更多群众的反感和猜疑。一些官员还习惯于封锁消息,控制舆论,制造出“不明真相的群众”。长期以来,在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后,保持沉默、回避媒体已经成为一些基层党委政府条件反射式的“自觉行为”,但在传播手段多样化、传播对象大众化的情况下,这种紧要关头的“失语”必然丧失引导舆论的主动权,看似避免承担责任的风险,实际却陷入被动,增加了平息事态的难度。
(四)群众的法制观念淡薄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虽然随着法治社会的进程加快,群众的民主意识逐步增强,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群众整体的法制观念相对淡薄,造成了高涨的民主参政意识与较差的法制观念间的反差。尤其在一些偏僻的农村地区,群众的法律知识有限,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比较落后。当群众之间、上下级之间出现利益摩擦或纠纷时,一些群众不懂也不会运用法律武器或通过合法途径加以解决,而是动辄采取闹事的方式向政府施压,往往选择越级集体上访或闹事的形式,甚至发生暴力袭警、阻断交通事件,希望通过扩大事态,引起上级党委、政府的重视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使本来能通过正常的信访、法律程序得到解决的矛盾演化成群体性事件。部分群众心里存在着“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负面影响和造势心理。认为闹事是唯一解决问题、获取实际利益的办法,故意扩大事态,聚众上访。同时,政府及职能部门在处理同一类群体事件中,对行为过激的事件和一般性的上访在解决方式、承诺程度及兑现结果的差异也加重了群众的这种心理,产生连锁反应。
(五)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畅通是产生群体性事件的体制原因
在我国现阶段,如果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难以在一定范围内兼顾和协调到,又缺乏各自表达正当利益诉求的渠道,便可能导致矛盾的积累和利益冲突的加剧。目前,由于受国家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在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上还存在一些不健全的地方,主要表现为渠道不畅,不同社会群体表达自身利益的声音强弱不一,表达的机会不同,表达的有效性和充分性不一。特别是当弱势群体的利益处处受损时,又缺少畅通的利益诉求机制,于是他们便采用静坐、集体上访,阻碍交通,冲击党政机关等集体性施压行为来宣泄自己的利益诉求。因此,突发性群体事件也就频频出现了。
四、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法律对策
200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处理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关于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意见》的通知。《通知》中对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原则、组织领导、职责分工、现场处理和宣传教育等项工作都做出明确的规定,对于各地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提供了依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把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首次写进党的重要文献,并且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突出地摆到全党同志的面前,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清醒认识,充分表明了我们党直面现实的政治勇气。
但从我国当前的群体性事件分析来看,多数还是集中在法律方面的问题,或者说是应该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的问题。从法律角度来看,当前频繁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深层原因就是法律不适合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涉及《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集会游行示威法》及其实施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信访条例》等,此外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等部门规章。而从法理的角度来看,我国现有的有关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法规中,禁止性、义务性规定多,授权性、可行性条款少,还未形成一个从权利的设置、组成到行使、保护、规范的完整体系。例如,现实生活中,工人要求发放拖欠的工资,由开始个别工人零星去要,到后来成群结队去闹,以致影响了单位正常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对这种行为的法律性质应当怎样界定?无论是分散催讨还是集体催讨,在我国的法律上都没有明文的禁止性规定。因此从整体上来看是合法的,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但是这些工人若采取堵截铁路、冲击党政机关的方式来解决拖欠工资的问题,则构成违法行为。某些执法机关在没有对群体性事件的合法性作出判断之前,就盲目采取措施。群众没有违法,而执法机关却已经违反法律,这不仅不利于矛盾的解决或化解,而且往往会导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尖税矛盾和突出问题的特殊表现,我们应从法律的视角、运用法律的途径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和解决矛盾。如果离开法律规定采取行动和措施,不仅往往使处置工作陷入被动,事后也将留下隐患,从而导致法律权威和政府信誉的降低。因此,我们在观察、分析、判断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时,必须坚持法治的视野、法治的立场、法治的原则、法治的方式和法治的程序,将处置群体性事件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上来。
(一)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措施必须要有法可依
当前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着合理要求与违法行为、多数人的一般违法行为与少数人的严重违法行为甚至犯罪行为交织在一起。因此,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必须要严格依法进行,要针对不同的群体性事件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正确分析判断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性质,区分合法与非法、罪与非罪的界限,并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开展处置工作。处置群体性事件只有依法办事了,才能取信于民,人民才能充分理解,积极配合与支持执法者的工作,从而减少冲突的发生。
(二)处置群体性事件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
对于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必须遵循法定的程序和步骤,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程序的公开、透明,要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妥善处理。各类群体性事件涉及面广,既有根源的复杂性,又有事态的模糊性,还有过程的多层性,因而一般处置难度较大。要根据事情的起因、界定事件的性质及严重程度,进行风险评估,要始终坚持平息事态、维护稳定为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严格遵循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不越权、不失职,将处置工作的各个环节纳入到法律政策轨道,确保处置工作既依法有据,又干净彻底,不留隐患。
(三)根据有关法律法规适当允许公民依法集会、游行、示威
依法集会、游行、示威,是国家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发表意见、表达意愿、宣泄情绪的法定渠道。在充分兼顾社会综合承受能力,切实尊重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基础上,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可以循序渐进地批准通过法定程序提出的符合法定条件的集会、游行、示威申请,逐步引导群众采取平和理性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意愿,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更好地化解矛盾,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减轻对各级党委、政府及公安机关的压力。当前,可先行受理、批准一些劳资纠纷、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环保等涉及群众经济利益符合政府原则立场的集会、游行、示威申请,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放开。这样做体现出法律对公民权利的人文关怀。
(四)建议制定专门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行政法规
群体性事件有着深刻和复杂的社会背景,涉及众多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关乎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预防和处置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大,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悲剧性后果。为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职责和办法,国务院应该总结近年来各地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制定一部《处置群体性事件条例》,对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目标任务、主体、基本原则、工作机制及善后等方面的工作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
(五)健全和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充分发挥权益保障机制作用
要建立民情民意表达诉求机制,通过民情员、专家咨询、群众听证等,减少决策的随意性;要拓宽民情民意表达诉求渠道,通过公布联系方式、工作程序,便于群众联系监督;要规范完善利益处理程序系统,信访、法院、行政复议、劳动仲裁等应当各尽其职。此外,为了增强民主、树立司法权威,共同强化国家机关和公民的法治意识,防止群体性事件一再重演,必须适时改进信访制度。信访部门可以推动建立领导与群众定期协商对话制度,通过行政首长接待、政府网站和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予以反映问题,尽可能把矛盾化解在初始阶段,把问题解决在当地或者基层。
更多详情请查询:国家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