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人物形象深层解读及反讽

时间:2019-05-15 09:44: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宋江人物形象深层解读及反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宋江人物形象深层解读及反讽》。

第一篇:宋江人物形象深层解读及反讽

宋江人物形象深层解读

(2014年10月13日星期一)

一、《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通过反讽手法的运用,使几乎每个重要人物都带有他自己的寓意。他们不是一览无余的单纯的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而是复杂的问题人物。围绕着这些内涵复杂的人物,小说的多层次质感才逐渐展现,传统小说批评的多元化倾向得以因此而确立。

乍一看来,《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仔细阅读,我们就会发现,字里行间大有翻案的文章。浦安迪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英雄好汉的阴暗面”。

宋江更是个问题人物。他其貌不扬,人称“黑三郎”,矮胖的身材可与王英和武大并列。黑黑的面皮,则是上起赤发鬼刘唐下至黑旋风李逵的众多黑脸暴徒的缩影。宋江的诨名比《水浒传》中任何人都要多,例如“呼保义”,“及时雨”和“孝义黑三郎”。往浅里说,这些诨名反映了关于宋江的历史资料及其事迹传说之繁杂,但从文人小说媒介的角度来分析,它们又为作者施展其反讽机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举例来说,《水浒传》中黑三郎的“孝义”之称,便有大问题,起初作者使我们相信,“孝”是宋江最优良的品质之一,在第二十一回偏偏是从他父亲的控告他忤逆的诡计里,弄假成真,我们从假意的否定中得出肯定的结论。然而随着小说的进展,这个诨号就逐渐开始出现反讽的意味,它隐隐约约地反复暗示梁山好汉的不守王法,时时伴随着对父母的忘义败风,也就是传统所谓的“不忠不孝”。宋江的诨名“及时雨”也有反讽的意义。从字面上解,“及时雨”者,慷慨好施、周济四方之谓也,但同时也暗有“泪”的隐义。如果,把宋江与刘备相比较,我们会发现,宋江在谋略和武功两方面都称不上“及时”,真正“及时”的倒是他的泣下如雨的本领。

小说中展示宋江性格的一个特别生动的场面是“杀惜”。细读之下,我们发现,这一情节穿插在靠近武松杀潘金莲的位置,隐衬出二者的形似之处。“杀惜”又与紧接着“武十回”前后宋江与武松相遇的细节,前后呼应。与武松怒发冲冠的豪气相反,宋江处处显得优柔寡断和低声下气。十分明显,这一对照的目的是暗讽“黑三郎”。小说处理宋江对待一丈青的态度时,更是饱含了反讽的潜在寓意。繁本作者在第四十七回里,以其微妙精细的笔墨透露出,宋江为那位女将的武艺“暗暗的喝彩”。当她为林冲所擒,被押上梁山泊听候发落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很自然地以为宋江要把她据为己有。而就在这时,繁本作者不慌不忙添上了生动微妙的一笔,宋江彻夜未眠。后来,当宋江决定把一丈青交给王英时,读者 1 也许会认为这又是宋江慷慨大度的一个证据,说明好汉不为女色所动。然而鉴于宋江和王英在形体上的相似之处,这位英勇的女将嫁给侏儒的荒唐错配,使人从中感到一种辛辣的挖苦味道。

参照晚近评论家的推论,厌女症是《水浒传》的一个关键成分,人们可以把宋江许多行为中那些有关色欲反讽的涵义,看做是一个寓意问题,不少现代读者已经体会到了《水浒传》人物都有对性欲和权力的双重追求。对小说中肉欲与野心之间的矛盾的理解,使作者对外强和内弱之间的分界线进行了反复的探索,接近于小说的核心问题。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之下,作者偏偏在第七十二回里对宋江私访李师师的情节大加渲染,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正如宋江在“招安”问题的执着,既深刻地表现了他对权欲的追求,同时又表现出他是一个内弱的人物。作为一位大军的统帅,宋江“手无缚鸡之力”,难如人意。而作为一位政治领袖,他也绝无治国平天下之术。而具有反讽意义的是,这样一位“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的角色,却是小说的主角。

随着山寨势力日大,梁山泊内部的磨擦和斗争,渐渐成为贯穿繁本《水浒传》的核心思想内容。最醒目的一节是宋江和李逵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他们之间既有互相抗衡的一面,也有妥协的一面,又有若即若离的一面。宋江和李逵的微妙关系早在第三十八回“浔阳楼宋江题反诗”,他们初会于江州琵琶亭时就开始露其端倪,这一情节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细节值得我们细加分析。从他们第一次邂逅起,宋江就欣赏李逵之“豪”。李逵的食量如牛,赢得宋江的喝彩“壮哉!真好汉也”!李逵的反应是“这宋大哥便知我的鸟意”。此后,李逵愈来愈占据了宋江背后的中心地位,成为他操纵弄权的真正势力基础。最中肯的例子见第四十回“宋江智取无为军、张顺活捉黄文炳”里,杀死黄文炳报仇后,宋江问部下谁愿跟他去梁山时,李逵第一个挺身喊道——“都去,都去!但有不去的,吃我一鸟斧!”归根到底,李逵是宋江麾下的一张王牌。宋江称李逵是“家生的孩子”并非随口说说的戏言,正如李逵自称是“哥哥部下的一个小鬼”分明是发自肺腑之言一样。

宋江和李逵之间的敌意和猜疑,也是十分明显的。随着故事的发展,李逵先明告宋江“我不是怕你„„”,后来又骂他怀有歹意:“你们也不是好人。”到第六十七回,李逵反对宋江声称要让位给卢俊义一节,即可以视为李逵真心拥护宋江的表现,也可以看做是宋江对李逵的利用,甚至可以读作李逵并不是真心反对,只是因为已被宋江抓在手里,深怀不得已的苦衷而已。

宋江对李逵的态度也一直是模棱两可的。鉴于“用人”一向是中国叙事文的中心主题之一,宋江在李逵请战时每每所用的“用不着你”这一类的话便有了特殊的意义。随着故事的发展,宋江逐步认识到李逵对他的潜在危险,所以第五十三回“黑旋风下井救柴进”里,宋江自辩说是把李逵“忘”在了井底之言,完全令人难以信服,至少李逵本人心里存疑。宋江的伪善由此可见一斑。宋江与李逵的关系,还可从传统的“得士”观念,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上文所分析的人物,均是《水浒传》中最具分量的角色。在第二等角色的刻画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类似的反讽性手法。例如吴用,这位本是“村中一学究”的人物,竟在许多重要的场合隐隐以幕后的总指挥的面目出现,此笔本身极具反讽意味。林冲火并王伦的幕后牵线人是他,策划引卢俊义上山的是他,卢俊义活捉史文恭后在暗地里指挥大家反对宋江让位给卢俊义的又是他。由此观之,吴用常叠着两个指头的那个众所周知的姿势,与其说是在表现他的机智聪明,恐怕还倒不如说是反映了他玩世不恭、操纵群豪的态度。吴用的才华在第十五回“智取生辰纲”、第四十九回“双掌连环计”等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但到了后来就经常出现智穷力竭的窘相,到头来还是个具有反讽意味的“无用”人物。

(以自第五点出自[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44-150页:《水浒传》的寓意。)

二、《水浒传》人物形象描写求“真”

“真”,指人各有其个性,人各有其本来面目,写出了人性的丰富内涵。宋江,是一位理想的反抗英雄。这位理想英雄身上,积淀着太多民族文化所造成的精神:反抗、忠君、重义气、升官报国。民间精神与士人心态相纠结。他的内心活动在浔阳楼吟反诗中有真实的表现: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自幼曾攻经史”,说明他思想里有着儒家的忠君成分,改“聚义厅”为“忠义堂”,正是他忠君思想的最好表现。这也是他最终目的受招安的思想基础。而这一点,与民间的崇尚清官、渴望好皇帝的思想吻合。但是他又有“凌云志”,这个“凌云志”就是“敢笑黄巢不丈夫”,也就是带头谋反。杀惜只是触发他上山的一个条件。他是天罡星之首,是命定要成为水泊梁山领袖的。上山之后,他的一切权谋,就是带领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他是仗义的最高典范,称他为“及 3 时雨”,是说他在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出现,慷慨相帮,他救晁盖,是救人于危难;与武松结拜,是帮人于落难。他纯孝,人称孝义黑三郎。在这些方面,他以道德楷模的面目赢得尊敬。

但是他内心却有另一番景象。他去东京见李师师,目的当然是要见皇帝以求得招安,心中其实也为女色所动。他乘着酒兴,对李师师说:“不才乱道一词,尽诉胸中郁结,呈上花魁尊听。”如同浔阳楼酒中吟反诗一样,醉里说的是真心话:

翠袖围香,绛绡笼雪,一笑千金值。神仙体态,薄幸如何消得!

居然想到“体态”,想到“如何消得”,无怪李逵在大门外有“见了宋江、柴进和那美色女人喝酒,却教他和戴宗看门,头上毛发倒竖起来,一肚子怒气正没发付处”。宋江其实也为女色所动。卓吾在评王矮虎时:“王矮虎还是个性之圣人,实是好色却不遮掩,即在性命相併之地,只是率其性耳。若是道学先生,便有无数藏头盖尾的所在,口夷行跖的光景。”当听到假宋江抢人家女儿时,李逵便认定是宋江做下的,引了东京见李师师为证。卓吾评此回时,说:“宋公明已是假道学了,还是假假道学的,好笑,好笑。”

宋江的一些行为,确实有伪的成分。他坐梁山第一把交椅之前,让来让去,让晁盖,让卢俊义,都让得虚假。

他受招安时,对待写吏,如怀林所评论:“若夫宋江者,逢人便拜,见人便哭,自称曰‘小吏小吏’、或招曰‘罪人罪人’的是假道学,真强盗也。”怀林的观点或受李贽的影响。李贽是极端恨假道学的,在《初潭集》中,他有大量地批评假道学的言论,如说:“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然也。”有研究者认为,写到宋江“伪”的地方是“反讽”。其实,真强盗与假道学集于一身,乃是儒家思想影响与民间反抗情绪的纠结所形成的复杂人格特征,写出的是一个“真”人物。

《明代文学思想史》(下册),第587-589页。

三、“宋十回”

《水浒传》第12-21回写的是宋江上山前梁山泊的早期历史;第32-41或42回描述宋江被逼为盗前的坎坷经历以及他被推为梁山一伙实际魁首的经过;第51-60回则是描写这伙强人队伍的发展壮大,终于成为朝廷的一大威胁。所以,学者们通常认为某些十回小单元具有半独立性质,统称它们为“武十回”、“宋十回”等等。

各别英雄系列故事的较小结构单元轮廓。例如,第3-7回的叙述重点以鲁达为主;第7-12回是林冲;第12-17回讲杨志;第44-46回则是杨雄占主位。同样,第46-50回为攻打祝家庄;第61-63回则是智赚卢俊义。这种图式与《西游记》利用三、四回关目来叙述一段情节的章法也有略似之处。而且,《水浒传》的编撰者有时还采用了《西游记》里常见的另一种结构技巧,即在这些三四回一节的小单元之间或之内放进单独一回关目作为插曲,例如第53回第65回都是这种写法。

《水浒传》开头数回看来虽属书中最松散曲折的部分,居然建立了作者喜爱运用的叙述模式,即所谓的“撞球式”章法,叙述焦点依次变动,先是循着一个主人公的经历一路写去,直到他碰上了另一位主人公,于是故事就沿着后者冒险经历的新路线发展,而把前面那位半途抛下,也许要在后面某一关节处再提起他。这种不连贯的情节进展,有时看来也许显得杂乱无章,但事实上它隐含着一种非常重要的叙(第254页)述功能,因为它为主宰小说本义的形象再现模式奠定了基础。

在评价100回和120回繁本的结尾时,我们切不可忘了那个被许多评论家视为小说一个顶点的集体自杀和梦幻等结局情景是没有的,系几百年来作为小说范本的金圣叹腰斩本所窜改添加的内容。至于这一部分在结构上的意义,我们会注意到它起了交代第1回里放走的那些灾星命运的作用,因而赋予一种美学上的对称感,同时总结概述了其余人物的去向。特别重要的是:这最后的几幕情景促使读者会对阅读过程中所体验到的一切进行冷静的反思。更具体地说,作者通过李逵和宋江之间的自相毁灭关系终至出现其必然结局的描写不但给这两位人物的英雄形象,而且也使全体弟兄聚义的抱负和业绩最后投下了一层反讽阴影。

由此看来,金圣叹腰斩本那个捏造的结局实质上仍保留了同样的阿勒,这一点极为重要。他的第71回以排座次的隆重仪式使故事戛然而止,也具有与头一回对称平衡的作用,因而给人以故事收场的一种强烈美学感受。同时,金圣叹成功地运用卢俊义惊梦这最后的一个转折给人以大难临头、万事皆空的袅袅余音。既然金圣叹深恶痛绝宋江一帮人的所作所为,他最后增添这个预示灭亡的情节就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他的本子将会以梁山英雄获得全胜作为结局。不错,通过删去后面的章节,他还剥夺了绿林好汉替国效劳的机会。但他的腰斩本同时也让他们既未受丝毫伤害又不受任何惩罚而声势达到顶点。金圣叹本结局的这种模棱两可之感与早先繁本的结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那儿,皇上做梦那收尾一 5 笔也起了冲淡最终出现的强盗自戕那种戏剧性效果的作用。(第255页)

讨论隐含的关于英雄气概与色情欲望这个难题:

小说开头描述宋江作为江湖豪杰的庇护人,而且和梁山好汉结交,自己也算是其中一员,因而同样不近女公。之后,碰上了模棱两可的阎婆惜事件。自此以后,刻划宋江形象的众多其他细节似乎都突出了他在这方面的脆弱性格。例如到第32回小说的叙述焦点从武松转回到宋江之后,我们就亲眼目睹了他说情斡旋,从王英的魔爪中救出刘知寨(第271页)夫人,谁知恩将仇报,他在下一回里却被那女人出卖而成了阶下囚。后来,他坚持血腥处死那个想加害于他的冤家,断然拒绝王英欲据为己有的要求。最后,宋江亲自给王英和一丈青做媒,作为这一损失的补偿。

小说处理宋江对待一丈青的态度更是饱含反讽的潜在意味。繁本作者在第48回里以其微妙的笔调告诉我们,宋江为那位女将的武艺“暗暗的喝彩”。当最后被林冲生擒、接着宋江把她押送到梁山泊他父亲处听候发落时,所有在场人的都很自然地以为他要把她据为己有。就在这时,繁本作者不慌不忙添上了生动的一笔:宋江彻夜未眠。后来当他把她交送给那令人厌憎的王英时,人们也许会认为这又是宋江慷慨大度的一个证据。但鉴于宋江、王英形体上的相似之处,同时又把这样一位英勇善战的女将嫁给一个侏儒这种乱点鸳鸯谱做„„难不由人从中觉察一种辛辣的挖苦味。

参照近来不少评论家推测的厌女症是小说中令为迷乱不解的难题中一个关键成分的说法,人们可以把宋江许多行为中那些有关情人反讽涵义从一种比色情还要深刻得多的问题方面去理解。不少现代读者已经意识到,宋江等人性格中那貌似威风凛凛实则脆弱空虚的表里不一的表现背后,有着一种既想抑制又想攫取某物这类相互矛盾的心理,而这两个方面兼而有之的则是性欲和权力。换言之,在重新评价梁山好汉传说时,除了势必牵连到政治和历史争端之外,我认为作者刻画的宋江这个人物形象反映出了野心和权欲这一深层精神状态。

对小说中肉欲与野心之间有联系的这种理解使作者把脆弱和力量之间的微妙分界作为反复探讨一事置于接近问题核心位置上。在这个背景下,作者偏偏在第39回叙述宋江于浔阳楼上题写反诗这一致命事件之前,先插写这位行将冒大下之大不韪的人因暴食犯痢疾而被迫退出战场的情节谅非偶然。正是李逵多事促成张顺弄来鱼鲜佳肴,因而使宋江贪吃患病,在这里又添了一层反讽色彩。不管怎样,把这首诗视作一篇招贤起事的有力檄文的这种看(第272页)法,却因下 6 列事实而打了很大折扣:宋江在第二天清晨竟记不起有过这件事,而且当他一听说自己的所作所为时,吓得魂不附体,为避免送官送辱,甚至到不惜装疯弄傻吞食粪便的地步。楼檐上展示苏东坡大手笔的含蓄写法也没有给宋江那首浅薄而又做作的诗带来多大体面。综观这一情节,繁本中不少寓意深远的细节透露出一股简本所缺少的反讽气息。还有,那形象映衬的笔法又使我们回想起第11回里林冲在一家酒店墙上题写的那首十分相似的诗。不过,在那儿,林冲对自己失意不得志的表白似乎是出于真实的感受,它不久就被林冲本人显示的令人难忘坚韧意志力的行动所证实。

后来在小说后半部的第72回宋江私访李师师那一节里,我们又目睹了另一场酒色诱使宋江咏诗述怀的情景。在这儿宋江第二次故伎重演用诗体抒发豪情当中,我们重又清楚地看到他日益增长的自命不凡表现,这次还新添了他要做游乐院雅客的抱负。正如前次那样一些非常严重的后果接踵而来(如江州大屠杀和对朝廷权威的首次严重挑衅),这一次也同样恰巧由于皇帝本人的突然出场而打断了他正想吐露真名及其雄心的行动。

繁本小说作者尽管对宋江日益膨胀的野心挥动这种杀风景之笔,但我们必须同时认识到,他对宋江宣称终将要为皇帝效力的真诚,似乎是深信不疑而未加贬损的。相反,他让宋江始终如一地经常表白想接受招安的心迹。但这并未阻止他对宋江自我意象日益扩张所进行的探索。在小说故事进展中,宋江结自己的看法以及他呼吁别人参加他“义举”的动听言词也变得愈来愈自负和傲慢。例如第48回,他自称为“义士”,到第61回,他便以“大王”闻名于江湖了,须知这个名号用在这里似比称呼一般小山寨头目为大王的惯常用法带有更多的不祥含义。当这些想要出人头地的妄念逐步接近成为现实时,他向对抗一方发出的最后通牒就愈来愈令人震惊信服。关于他目中无人的最生动描述之一见于第59回,当时宋江对奉旨进香的特使宿太尉隆重施礼,跪禀平生(第273页)宏愿,一面却让众多强人好汉虎视眈眈地手持武器站立身后,用以表达他的真实意图。黄文炳在第39回对题反诗者加以评论时,恰如其分地打量他“这人自负不浅”。

就宋江的野心如浪涛般日益隆起一事而言,作者再次精心运用细节描写来揭示宋的潜在无能和虚乏这一点尤其重要,这种无能和虚乏本性,是隐藏于作者根据民间传统在故事开头用来描绘宋清的英雄行为那些夸张言词里的。倘使听之任之,宋江就明显是一位软弱不济之人。他几次被人捆缚就擒,幸凭其早先的名声才没有死于非命的一些再现情节就证明了这点。有时小说描绘宋江的这种狼狈相 7 达到了荒谬可笑的地步。例如,在第33回,他被装在笼子里;第37回,他被捆绑成“粽子”似的一团;第40回,他在迷乱中被背出江州;第42回则让他躲藏在一个神厨里。

即使是在统率大军时,宋江作为一位军队统帅的角色也是远非尽如人意的——尽管这并未妨碍他于第73回卷起袖口向李师师夸耀自己的武功。说得具体些,宋江的将才常常由于他粗心和轻举妄动而大损其美。例如,他的容易急躁冲动性格和计划不周的进攻常在众多的战役中招致重大的挫折。在第115回,他自己也承认有此过错。甚至在得了一册据说是“天书”的兵法秘卷后,他还是一再被描绘成一副“无计”可施的可怜相;有时得自“天书”的一些诡计,要么是简单得荒唐可笑,要么就是以失败告吹。(有趣的是在第100回里我们获知方腊也有一部同类的神书。)

宋江毕竟原是个文官,所以他武艺不精是完全可以原谅的。但倘使他果真如第120回声称的那样精通儒术,他理该有一定的领悟和判断力而不致于像他在领导梁山泊时经常表现出来的那样无能。他往往一遭到挫折就陷入濒于绝望的境地,常需吴用等人搬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番浅易的道理来提醒和劝慰他。

宋江作为一个统帅的最严重缺陷倒不只是他独有,而是世界各国叙事文学中许多人物都患有的一种通病:他常扣任个人恩怨来支配自己作为统帅的行止。尤其是,他与《三国演义》英雄故(第274页)事中的对称人物刘备在这一点上有惊人相似之处,这也许是这两部作品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射写法。不管怎样,宋江成为梁山泊实际首领之后所采取的首批行动之一,就是驱使刚从绝境中杀出来的疲惫不堪的部下回头攻击无为军,向黄文炳发泄其私愤。造成的结果是:好汉过处黄本人不必说起,无辜市民也横遭惨祸。令人奇怪的是,某些繁本却在这里删去了黄文炳受刑时的一些最可怖细节。同样,构成小说格局上正中央部分的第46回至50回以及第60回和第68回攻打祝家庄和曾头市的那两场小“战役”也都是因极琐细的私怨而引发的,而且这两个事件里的对手们,根据小说描写,基本上都像是正派人物。他们的罪名与遭受的损失是完全不相称的。小说末尾处第114回里张顺之死在宋江心头激起的复仇渴望,使他听不进吴用的再三劝谏,不顾它会立刻招来一场大祸,而且几乎要危及征方腊的整个事业。

梁山泊山寨随着向外势力的日益膨大,内部力量间的摩擦也愈加严重,贯穿繁本《水浒传》核心思想内容的这种人际关系含义,最明显表现在宋江和李逵之间以若即若离、相互抗衡为主调的关系之中。在这两人纠缠不清的交互作用里,8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运用一对对性格截然相反的成对人物,来探讨更高的抽象层次上关于人类动机的某些深层问题的这种写法技巧的一个卓越例子。

宋江和李逵相互影射的关系早在第38回他们相会于江州琵琶亭时就初露端倪。这一情节中有这么多发人深省的细节值得我们去进行加倍仔细的分析。从他们第一次会面起,小说就在各种场合反复出现相互赏识这个主题的种种写法。一开始,宋江显然就很欣赏李逵在与张顺不分青红皂白扭打的那场水仗中表现出来的野性,而浪里白跳制服黑旋风这段情节早就烘托出他们的颜色标号。对象征性描写这两位人物颇有深意。紧挨着这一幕,我们看到李逵食量如牛的表现,赢得宋江的热情喝彩:“壮哉!真好汉也!”李逵的回答是“这宋大哥便知我的鸟意”。这些都不是随意涂鸦之笔一事很快便变得清楚了,因为宋江不久也学着李逵样子(第275页)放怀暴食,喝得酩酊大醉,终于发生题咏反诗事件。

从此以后,李逵愈来愈在宋江施展权术攫取梁山头把交棒椅的实力较量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中心地位。最能说明问题的事例也许莫过于发生在第41回中的那一幕:宋江问部下谁愿意同上梁山入伙时,李逵果然第一个手提武器挺身而出呼应。接着,李逵半开玩笑地威胁要砍死任何一个反对者——“都去,都去!但有不去的,吃我一鸟斧!”——这实际上是要彻底打消他们抵抗念头的第一次全盘摊牌。结果是那条统驭大家的缰绳就这样无可挽回地落在宋江手里了。

归根到底,人们也许可以说,宋江在许多场合总是开始表示不肯放李逵出阵,但到后来还是借助李逵的双斧,把它作为最后一张王牌来使用。在这些反复重现情节里,黑旋风这个形象就成了宋江爬上梁山泊头把交椅的本人替身。所以,宋江在第72回里称李逵是“家生的孩子”可能不是随口而出的笑话。至少,李逵本人在小说结尾声称要做“哥哥部下的一个小鬼”分明是发自肺腑之言。

不过在小说不少章回中,我们也目睹这两个人物互相顶撞的一连串事件——其中有些基本上是幽默性质的,另有一些则具有恶意人身攻击的味儿。例如在第52回和54回,李逵先明告宋江“我不是怕你„„”,后来又骂宋江不怀好意,说:“你们也不是好人”。到第66回和第67回,李逵暴跳如雷,反对宋江让位给卢俊义,并威胁说,倘若果真让位,他便要杀将起来。当然,欢喜挖苦的读者可以把后面这个事例看作是宋江操纵李逵,已经把他紧抓在手心的明证,而非写李逵的真心反对。

鉴于隐伏在梁山好汉们英雄外表下的潜在色欲问题,偏偏是李逵这一个追随宋江被标榜为不近女色的头条好汉竟然在第50回和72回中为一丈青和李师师独 9 自向宋江首先发难,怀疑后者的真实意图。紧接着,在繁本作者根据众所周知的元杂剧《李逵负荆》改写的那一情节里,李逵不但轻易听信了宋江为女色动心的说法,而且竟然把据称的宋江强抢女孩事与不久前宋在李师师(第276页)事件所暗示的情欲冲动联系起来。李逵在该处讲的一席话揭示他对宋江其人表里不一的品性看来是独具慧眼,同时它也给繁本作者的意向描绘出一幅重要的蓝图。

我当初敬你是个不贪色欲的好汉,你原来正是酒色之徒。杀了阎婆惜便是小样,去东京养李师师便是大样。

更严重的是李逵利用这次控告机会向宋江脸上更进一步抹黑,对他的寨主身份也进行非常尖刻的诽谤,说他“口是心非”,还暗指他操纵部下为其护短。

在所在这些产生怀疑的描写中,宋江对李逵的态度一直有点儿模棱两可。第43、47、48、75、115各回宋江不愿放他这位无法逆料的战友出阵那些反复出现的情节也许可作两种解释——或是表示宋江出于真诚的自我克制和谨慎,或是他出于策略上的考虑,非到万不得已不轻易运用他的杀手锏。既然该小说与一般中国叙事传统一样把善于“用人”作为中心主题,那宋江开头常以“用不着你”之类的话来斥李逵就有其特殊的意义。然而宋江逐渐意识到李逵的举止对其事业有潜在危险,所以第54回里他自辩解说是“忘”了李逵还在井底之言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至少李逵本人心里有怀疑。到了第78回,宋江不准李逵一起上京去执行一项重大任务。他对李的苦苦哀求嗤之以鼻的做法是极端认真的。当第110回宋在狂怒中竟然喝骂他的忠实老伙计为“黑禽兽”时,李逵是在场唯一没有对这个评论一笑置之的人。不管怎么说,作者在第71回似乎想给这一关系添上一点思想内容,他借宋江之口,用了一个含义丰富、形容天性不善者的儒家术语称李逵是个“性本恶”的人。对此,李以其特有的天真和挖苦兼而有之的口吻,泰然自若地回答道:“几曾见我那里吓杀了别人家小的大的?”

在宋江和李逵之间这种爱憎交集关系的背景下,我觉得最后一幕的同归于尽情节很难解释为李逵至死效忠于首领的赞歌。他毕竟在众多场合对宋的权威提出过挑战,扬言要砍死他,并且常常出言不逊,使宋江陷于狼狈难堪的境地。我倒是相信,作者特(第277页)地写上结尾这一幕为的是给这种特指宋、李两人、兼指梁山一群总体的关系按上相互毁灭的最后印记。至少可以这么说,宋江让李逵同归九泉的动机与其说是出于结义兄弟同生共死的情谊,倒不如看作主要是为了保全自己名誉。

我在这儿论述宋江伪善做作的观点也许多少受了金圣叹对小说人物群不无 10 偏颇的见解影响。当然,我们不想堕入那个圈套,在评价小说中宋江这一人物的虚伪表现时不可全像传统或当代文人那样采取非文学性的做法,那就是说,把评判人物工作放在政治背景下进行,而不去对作品本身作深入研读。关于这一点,我还得承认,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宋江的精神形貌确实有给拔高了几分的印象。不过这个印象即使确实有过,那也只限于四大征战中的头三个,最后10回里描绘的这一人物似乎又回复到早先不那么崇高的形象。我早已说过,作者似乎对宋江经常声称要接受招安、加入官兵队伍的真诚是一向深信不疑的。尽管如此,我总认为,既然细读繁本细节能觉察宋江言行的如此众多反讽贬义,读者准会发现自己在梁山一伙势力膨胀到足以向当时存在的权力秩序提出挑战时,要想再不从阴暗面来判断他们聚义的本来意图,一定为时已晚了。

描绘宋江在等级森严的梁山泊攀登上头把交椅历程的那些片段,是小说中讽射其伪善的最富有辛辣味的文字。由于宋江的升迁是一系列反复夺权中的第三例,所以人们难免要拿他的业绩来与其他两位前任进行对照评价,这里又是一个利用人物形似处作相互映衬这种手法的极好范例。小说开头处提出王伦这个富有预示性名字的用意即使没有老套的姓名双关语义(王伦与“亡伦”谐音)也是非常清楚的,紧接着对此人气量狭窄,或者直白地说对王伦不遗余力地捍卫狭隘私利的描绘立刻衬照出了这一点。至于晁盖这个角色,因为小说开头章回里都把他作为正面人物来描述,所以要更加复杂些。但由于小说处理晁盖这一角色在手法上与许多先前素材有很大不同,这就迫使我们更加注意小说作者如何塑造他的形象。尽管晁盖一再表白他最重兄弟情谊,小说作(第278页)者还是很明确指出,他也与他的前任王伦一样,问题小心翼翼地维护自己的地位,时时处处谨防与他争权的主要对手。这样说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试看晁盖起初口口声声说梁山首位应归宋江,对宋江争着坚持要冒险带队出征也只是假惺惺地表示反对。而当他眼见这些征战使宋江争取到更多跟随者,因而在梁山的地位日益巩固以后,晁盖要求亲自统率部队出征之情也就日见迫切的(如第52回和58回所见),尽管他每次总是在对方竭力劝说之下只得留守小寨。这种富有讽刺意味的拉锯战到第60回就趋向明朗化,晁盖在即将如愿带队出征之际宣称“不是我要夺你的功劳”,他的天真伪装至此暴露无遗。结局是第60回里晁盖阵亡,宋江闻讯痛哭如丧考妣之状使人不禁回想起他上次惊闻父亲去世慌报时的那个情况。金圣叹指责宋江认为晁盖之死他难逃暗中共谋之嫌;他甚至使用了意指篡夺王位的“弑”,这个儒家最难听的贬词似乎一语中的。

此后,对宋江抢夺梁山领导权的冷讽热嘲变得越来越尖刻。就这样,宋江故作谦让之状勉强允诺“权当此位”,接着信誓旦旦说他终将让位给替晁盖复仇者,之后又听信众人七嘴八舌谏劝反对而食言失信,另选与卢俊义比武功之法。许多文中细节都似乎暗示他的行为里有某些动机不良的成分。卢俊义明知这一切不过是装腔作势故作姿态,因而抗议说:“何故相戏?”随后在分兵两路并行出击东平府和东昌府的战役里,宋江又玩了一套把戏,把两位主要谋士都调派在卢俊义队里,但他俩立刻就在似乎是不可抵挡的张清飞石进攻下一筹莫展。奇怪的是后来宋江统率的部队攻陷城池之后回军驰援卢俊义一边时,偏偏是吴用和公孙胜两人立刻又有了克敌制胜之法(一个用计谋,一个用魔术),并大获全胜。作者唯恐这还不足以引起人们对他们串骗的怀疑,竟然让宋江毫无掩饰地声称他是特意将最可信赖的两名军师派到卢营,以确保卢俊义在这场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另有不少细节润笔用以支持上面这种读法:第68回里,宋江听到卢俊义立功的消息时显得十分狼狈不安;第69回里,他为了不冒风险,让李逵留守山寨。还有,(第279页)当他与卢俊义的比赛达到高潮时,他竟然使出旧套虚腔,许诺让另一位敌手董平作山寨之主——所有这些都使人无法相信宋江讲的是真话。

不过,我们也不能把耍弄卢俊义的罪责统统推到宋江的身上,因为对宋江党羽亲信们所作所为的描绘中也不乏这一类反讽针砭。林冲火併王伦的幕后牵线人毕竟是吴用;从头到尾策划并导引卢俊义上山的也是吴用;还有,第67回、68回暗中示意大家众口一词反对宋江让位给卢俊义的又是他。由此观之,吴用常叠两个指头的那个有名姿式恐怕并不仅仅表示他的机智聪明,倒是更多反映他操纵指挥人的老练样子。(第280页)

反讽

一、含义:反讽法,又称倒反法、反语,为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

二、这是目前一般的解释,但在19和20世纪甚至更早的时期,却有着不同的古典含义。

反讽的解释:反讽的意思是说此指彼,有时甚至是正话反说。普林斯顿大学法语教授克里斯蒂·沃波尔(ChristyWampole)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说:“如果说反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特质,那么小清新(Hipster)应该是反讽人生的典型了。小清新出没于每个城市的街道和大学校园。这些当代都市丑角怀念那些他们从没经历过的时代,欣赏过时的风尚(胡子、小短裤)、机械(死飞自行车、便携录音机)和嗜好(家庭酿酒、吹长号)。他们很容易遭到嘲讽。但嘲讽对小清新来说是很微弱的痛苦,他们根本就是反讽人生的症候和最极端的表现形式。

三、不同的含义

(一)古典含义:古典时期有三种含义:1.佯装无知。在阿里斯托芳的喜剧里,总有一个这样的角色,他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说傻话,但最后证明这些傻话是真理,从而使对手认输。2.苏格拉底式的反讽(对方在他的请教和追问下不自觉露出破绽)3.罗马式反讽(字面意义与实指意义不符或相反),人们称俄底浦斯王是“万全的人主,聪慧的神明”,然而却不知他处在何处,他是怎样降生的。

(二)19世纪: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对反讽的概念进行了改造,使其从修辞学概念扩展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德国文论家弗.施莱格里就宣称,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反讽是“认识到一个事实:世界本质上是诡论式的,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才能抓住世界的矛盾整体性”以及“幻想被故意抛到高空,是故意把它们重新抛到现实的地面”。

(三)20世纪到新批评手里,反讽得到了进一步阐发。艾略特、瑞恰兹、燕卜荪都谈到过反讽。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比较详备的解释,他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例如“阳光灿烂的日子”,这句话在一定的语境下可以与它的字面意义相反。语境能使一句话的含义颠倒,这就是反讽。

四、反讽最显著的特征:即言非所指,也就是一个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表面意义相互矛盾,而从诗学角度看,则正如瑞恰兹所说,反讽来自于“对立物的均衡”,即通常互相冲突,互相排斥,互相抵消的方面,在诗中结合为一种平衡状态,反讽的这种诗学特征,最终还是依赖语境的作用而完成。诗歌中的反讽首先是一种语言技巧,从语言技巧运用的角度反讽的类型可分为夸大叙述、正话反说、诗论等。在诗歌的文本解读中,还有主题层面形成的反讽:即本文复杂的主题意义出现相反相成的两重或多重表现,形成强烈的反讽意味。

五、反讽的解读

(一)西方的事例:德国诗人海森毕特尔是德国具体主义诗派中一员,他的诗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具体主义诗派玩弄文字的弊病,不过不算是十分严重,《那又怎样》这首诗基本上每句都是正反相悖的,在第一段中十二句,便是十二对悖论,表面很正派的人实际上却是最腐败的人,老实人却令人难以置信地是告密者,活力与萎软,贞节与纵欲,大度与小气......这十二对悖论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表面现象与现象背后的实际情况不相符的事实的揭示。这一些悖论例子的排列,本身看来并无很深的内涵,与蒲柏的那首充满哲理思考的悖论诗《论人》相比(犹豫不决,要灵还是要肉,/生下只为死亡,思考只为犯错;/他的理智如此,不管是/想多想少,一样是无知......),甚至还有玩文字游戏之嫌,可是,本诗的精彩之处却是巧妙地运用了反讽手法,这反讽效果从何处而来呢?让我们看看诗题吧----《so what》(那又怎样),一边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对糟糕的社会现象进行有力的揭示和强烈的批判,他唾沫横飞,大义凛然,可是另一边似乎一副难得糊涂,看穿世事的样子,面对着大放厥词的甲方轻描淡写地说上一句“so what”――那又怎样呢?言下之意即你能去改变这一现实吗?又有谁会听你的,你何苦这样喋喋不休,不嫌累,不嫌烦?别一副“天下皆浊我独清”的样子,伙计,你还嫩着呢!从而诗人对待现实一正一反(批判与无所谓)的态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反讽效果,使这首本属具体主义诗派的诗具有了新的审美意义,使本诗的主题意义有了多重表现,1.诗人并不想去揭露批判社会弊病,而只要对那些不知深浅的“激进派”以嘲讽,2.诗人在对“激进派”的作法“so what”否定后,却实际上正是对黑暗现实进行了更深刻的揭露,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反讽效果。同样,第二、三、四、五节却能分别与诗题产生反讽效果,就不赘述了。海森毕特尔的另一首诗《一九六五年德国制造的俄狄浦斯情节》也在几个层面上使用了反讽手法:

1、俄狄浦斯情节,即恋母情节,而诗中却没有出现“妈妈”(mother)这个词眼,映入 眼帘的满是“爸爸”这个词眼。

2、爸爸希特勒统治的时代已经过去,可残余仍在。阴影依旧在,我们要求祛除一切希特勒的阴影,可原纳粹的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现在却要掌权。

3、希特勒是个疯子,“屠夫”,他的宣传部长也是一样,可现在他却要以“理智者”的身份掌权,这就是一九六五年德国制造的俄狄浦斯情节。

这三个层面上的反讽手法的运用,表现出诗人对1965年德国政治的不满与嘲讽。

(二)中国古代的事例: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运用反讽的例子,如李商隐的《贾生》。《史记·屈贾列传》记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有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上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李商隐却独具匠心,写出新意。

贾谊,西汉初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但由于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多年以后,文帝求贤访臣,本应是探讨国家大事,向贾谊询问治国的方针策略,没想到却是问鬼神之事。李商隐抓住这一不为人们所注意“问鬼神”之事,运用反讽手法,造成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强烈的讽刺效果。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起笔从正面着手,丝毫不含贬意。首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心意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真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贾生才调”用“更无伦”来赞叹,令人心仪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文帝与贾生探讨不知不觉竟“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通过这个细节的渲染,把文帝由“求”而“访”而“赞”而对贾谊之才的推重推向最高点,但转折的笔调也在之高潮之中开始了,不过,诗人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即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了“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而之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好像比不上“可悲”“可叹”情感色彩来得更强烈,但与后一句“不问苍生问鬼神”一起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反讽。一个帝王,如此郑重求贤,虚心垂询,对贾生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让我们以为是在商讨治国安民之道,结果却是为“问鬼神”的本源问题。这是怎样的求贤?而贾谊满腹经纶和安邦治国之道,王上不问他这些,大老远地召来,却是被问鬼神之事。这是帝王的悲哀,还是贾谊的悲哀?在这强烈的反讽之中,我们看到一个帝王一个臣子的悲哀,看到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悲哀。

第二篇:宋江人物形象分析

(一)、宋江形象分析

自从《水浒传》问世以来,一直对宋江的评价褒贬不一。宋江是《水浒传》中最复杂的人物形象,也是最经得起琢磨的一个人物形象。他是阴险奸诈,还是忠义两全?是道貌岸然,还是江湖好汉?

宋江的绰号

《水浒传》里边的每一个英雄好汉,基本上只有一个绰号。宋江却有四个绰号:黑宋江、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而他每一个绰号,都表现了他在这个方面的特点,也表现出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

《水浒传》第18回: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自在郓城县做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住,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如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作及时雨。

呼保义 第四个绰号就是“呼保义”。呼保义这个词,一直到今天,大家都无法把它解释清楚。有一种解释说,保义是南宋时候武官的一个称呼,叫保义郎。另外一种解释,说“保”,就是保持的保;“义”就是忠义的义,“保义”即保持忠义,呼的意思,就是大家都那样叫他。大体上说,呼保义这个词实际上讲的是宋江对待国家的态度,对待朝廷的态度,对待皇帝的态度。

对宋江的第一个角度的理解:

《水浒传》第18回宋江刚出场的时候,就对他有一个全面的介绍。他是世代务农,世世代代种地,守一些田园过活。自幼攻读经史,受到传统的文化教养。更主要的一点就是他所从事的职业。他在县衙里边当一个押司。所以从他的家境出身以及所受的文化教养和所从事的职业,我们可以判断,他的家境出身使他有一定的正义感,他的职业养成他处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的习惯,也培养了他喜欢玩弄权术的手段。这是我们对宋江的第一个角度的理解。

对宋江的第二个角度的理解:

第二,宋江到底是仗义的英雄?还是国家的忠臣?我们可以从他上梁山之前和上梁山之后的几件事来分析一下。上梁山之前,他为了自己的心腹兄弟,私放晁盖。并且为了怕事情暴露,杀死阎婆惜。从这些事情上来说,我们可以说宋江是一个仗义的英雄。那么上梁山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义军的首领,他领导梁山兄弟的几次战役,都充分显示了他的指挥和组织才能。而在受招安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国家的忠臣。他把梁山的堂名由原来的“替天行道”改为“顺天护国”,这是一个国家的忠臣才有的行为。所以说无论我们以怎样的主观情感对宋江或褒或贬,或爱或恨,都不能否认他是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

(二)、林冲形象分析

《水浒传》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有生活的依据,而且能够随着生活矛盾的发展,他的性格要产生变化。《水浒传》写林冲的性格转变,写得非常出色,有根有据。他为什么要变化?什么时候变化?都是从生活出发,这是《水浒传》的现实主义。

《水浒传》中,林冲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不敢反抗。一般的小说,要充分地理想化的写一个正面人物,往往一开始就要写他的优点。但是《水浒传》不一样,林冲在《水浒传》里边是个响当当的英雄,了不起,作者是热烈地歌颂他的。可是一出场就写他的弱点,写他性格里边的弱点,不好的一面,就是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

“忍”之一:

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调戏,奇耻大辱,不能忍受的。所以他非常气愤地去了。“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非常值得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一般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小说写林冲怒气未消,知道以后,扳过来,先自手软了。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但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这口气。小说在这里写得非常好,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林冲与鲁智深此时的比较:鲁智深就不买账,鲁智深有一段话是响当当的,跟林冲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一个是忍辱怕事;一个是疾恶如仇。一个是自己受侮辱、受压迫不敢反抗;一个是看见自己的朋友受压迫,就不能忍受,这两个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忍”之二:

接下来还是写林冲想苟安,忍。但想苟安也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所以小说接着写高衙内又收买了陆谦,让陆谦把林冲的妻子骗到他家里面楼上。林冲得知后,“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径直奔到樊楼,前去找陆虞侯”。他拿起这个解腕尖刀不是去找高衙内,而是去找陆谦。也就说,林冲已经开始反抗了,但是他反抗的程度和范围有限。应该找高衙内,这里大概有两个意思。第一,还是怕高衙内,不敢惹他。前面说了,权且饶他这一次。这是第二次了,他又忍让了;第二,这是写林冲重义。就是说陆谦是林冲的结义兄弟,背信弃义,不讲义气的人林冲是最痛恨的。讲义气是林冲性格当中非常美好的东西,很宝贵的东西。这是他以后能够转变,而且转变以后革命性非常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忍”之三:

林冲发配沧州以后,还是能忍,还是忍辱负重。小说这里写得非常精彩,他临走之前写了一封休书。这纸休书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写出林冲的善良,他替妻子考虑得很周到;另一方面也写出他能忍的性格,也天真幼稚。你以为写了一纸休书以后高衙内就不来了?照样来。所以这些地方,一方面写出他的善良,引起读者对他的同情,另一方面,引起读者对于罪恶势力的更加憎恨。

“忍”之四:

刺配沧州,有一个情节:押监他的两个差人董超、薛霸,一路上虐待他,用烫水让他洗脚,连读者都不能忍了,他还是“忍”,后来走到野猪林,就是董超、薛霸受高俅、高衙内之托付要杀害林冲的地方。到这个时候了,而林冲一点都没想到可能要杀他(武松到飞云浦就已想到差人要杀他),你要捆就捆吧。换成另外的人,像鲁智深也好、李逵也好,在这种情景下绝不会这样说。鲁智深救下了他,要杀两个公人,林冲极力阻挡。这时他还是忍,不想反抗。

“忍”之五:

到沧州牢营不久,他从李小二口中得知来了几个“尴尬人”,于是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街上寻了几日不着,“心下且自慢了”,又“忍”过去了;

沧州牢营安排他到草料场,这是个阴谋,林冲浑然不知,还打算“待天晴到城中换个泥水匠修补”,“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还以为给他一个好的差事,到那儿去过得比较安稳。最后火烧草料场,他在山神庙里面听见陆谦他们三个人说话,要把他的骨头拣回去到高俅那儿去领赏。这时林冲满腔怒火一下子爆发出来,打开山神庙的门出去把几个人杀了,然后造反上山,由此就实现

了彻底地转变。

小结:林冲走的道路是非常艰苦,林冲走了一个很漫长的、很艰苦的道路。作者写林冲的转变,它是有很多伏笔,譬如说他和陆谦是好朋友、结义兄弟,但是后来陆谦害他了,那么他就曾经跟陆谦讲:“贤弟不知,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臜的气”。也就说,就是他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之下,满腔不平之气。这个满腔不平之气,就是林冲能够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最后实现了思想转变,造反上山的基础。他虽然是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是个中级军官,但是他一出场就是被压迫的。所以虽然是统治阶级里边的人物,但是他所处的地位和广大被压迫的人民群众有相通之处,这是他能够转变的一个基础。林冲能忍,宽容了压迫他、侮辱他的人,但是他的对手可没有放过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个社会的黑暗势力、罪恶势力,不断地向他紧逼而来,所以他非常不满的胸中,有一腔不平之气的。

几个梁山人物“上山”的比较:

林冲上山的过程就是从能忍到不能忍、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这么一个转变过程。林冲上山是走了一个非常艰苦的道路。《水浒传》写人物,不同的英雄有不同的性格,上山走的是不同的道路。这个不同的道路是跟他性格有关系的,这个性格又是跟他的家庭出身、他的生活境遇有关系的。李逵上山是最痛快的,宋江是最曲折的,鲁智深是最爽朗的,爽朗跟痛快不完全一样;一点都没有瞻前顾后,凄凄惨惨切切,军官当不成就当和尚,和尚当不成就上山,非常爽朗。

(三)、《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分成三类:

1、上附天罡地煞之数的梁山三位“女英雄”:孙二娘、顾大嫂、扈三娘;

2、第二类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四个淫妇:二潘、阎婆惜以及卢俊义的贾氏夫人;

3、《水浒传》里面描写了一个贞节娘子:林娘子。此外还有一些人物形象,比如说有两个老太婆,一个是面目不太清楚的阎婆惜的母亲阎婆,一个是面目可憎的王婆。

孙二娘 黑店老板娘,孟州道十字坡开人肉包子铺的,绰号母夜叉。她这个“母夜叉”形象是“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擦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钮”,“眉横杀气,眼露凶光。”而且母夜叉跟她丈夫之间的关系是倒过来的。丈夫武艺没她高强,而且这个店不是姓张,而姓孙,为什么呢?孙二娘的黑店是祖传的,她父亲叫山夜叉孙元,是江湖上的前辈绿林中是有名的。这个形象以及她的作为,我们大概很难接受。武松眼中看到的这个黑店是“墙上挂了几张人皮,梁上吊了几条人腿”,这样也算好汉吗?是农民起义吗?任何一个朝代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恐怕都是要法律追究的。说到底,孙二娘就是一个娴熟于江湖黑道的女人。

读者对梁山上三位女英雄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扈三娘。因为扈三娘漂亮,美貌,英武,但她却是一个非常不成功的文学形象,不管《水浒传》写扈三娘英雄了得,用了如何重笔浓彩,但是作为人物形象,作为艺术形象是单薄的,没有性格可言,嫁给王矮虎已经是她的人生大不幸,最后又死于非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女性的一种轻蔑态度。她只是一个概念,一个符号。一个哑美人。这个符号就是:能征惯战,美貌佳人。

潘金莲是小说中塑造得很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加之后来有了《金瓶梅》,于是“潘金莲”就成了“淫妇”的典型、代名词。其实这是不公平的。潘金莲本来是一个安分守己的想过平安日子的女人。是一个有追求的女人,从她和武大的和睦相处到最后的毒杀亲夫,潘金莲有一个逐步堕落的过程。

潘金莲有一个逐步堕落的过程。最初她还是有追求的,还是有一些独立的想法。张大户垂涎她,她本来可以弄一个小妾的名分,她不干,被财主报复嫁了“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好

一块羊肉倒落在了狗嘴里”(也就是现在说的“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心中不满意,又经了外人的挑唆,一步一步走向深渊。中间还描写她有一个追求,看到了武松,遭到了武松的拒绝。在潘金莲那里,应该说是她欲望膨胀大于道德。在她那里是没有道德观念的,当然一个使女出身,大概也不识几个字,没有什么见识,可能是自然属性高于她的社会属性,本能压倒了理智,所以走向了毁灭。

《水浒传》中一段绝妙文字 小说第23回写武松见嫂。

金圣叹评:凡叫过三十九遍“叔叔”,忽然改作“你”字,真欲绝倒人也!

金圣叹评:上篇写武二遇虎,真乃山摇地撼,使人毛发倒卓;忽然接入此篇,写武二遇嫂,真又丝柳花朵,使人心魄荡漾也。

《水浒传》中,为什么如此塑造安排这些女性形象?作者的女性观为什么如此落后?梁山好汉为何“不近女色”?

第一,《水浒传》同《三国演义》一样,写的是男人的世界,基本上是“男性文学”。打家劫舍,南征北战,这是男人的事情,女人是没有份的。但为了突出不近女色的男性英雄本色(如武松),就得有淫荡的女性作为陪衬(如潘金莲);另外,从话本演变而来的小说,为了招徕听众和读者,还得配些“荤料”才对市井细民的胃口。

第二,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权文化和“女人祸水论”的投射。潘金莲淫荡到了可怕的地步。我们文化中为什么会塑造潘金莲这样一个不可理喻的恶女人和淫荡女人的形象呢?说到底还是男性作家对自己欲望的一种恐惧投射到女人身上。所以这种有欲望的女人她特别可怕。她就没有善终的,那她的这种命运结局是作家的一种道德理念在这里起作用。就是有欲望的女人,尤其是自己要把握自己欲望的女人,我们文化就要给她判死刑。告诫现实生活中的女人,你们还是温顺一点的好,回去做贤妻良母的好。

第三,是“江湖观念”作祟。《水浒传》描写的是江湖绿林的故事。那么江湖绿林中的准则,他们的观念,跟一般社会上的普通平民是不同的,这是强人的一种观念。比如杀人越货,开黑店,实际上就是江湖黑道。为什么走江湖黑道的他们会如此轻蔑女人呢?因为江湖中自有江湖中的准则,他们是亡命之徒,啸聚山林,打家劫舍。他们认为女人妻小是个累赘。生理需要可临时去抢占。所以在《水浒传》中描写很多,小霸王周通抢压寨夫人,王矮虎也做这样的事情。所谓压寨夫人可不是真正的“夫人”,实际上就是性工具。如果等到官兵来剿,那么这压寨夫人一个都难逃做刀下鬼,要么被自己的男人杀掉,要么被俘以后,作为匪人家眷也都会死于一些官法。历史可以证实,比如说李自成,张献忠,他们都做过这样类似的事情。崇祯十二年,李自成在潼关园大败,逃到商洛山中,当时觉得穷途末路,几次要自杀。养子李双喜劝阻了,他的大将刘宗敏为了辅佐李自成东山再起,回去就把自己两个妻子杀掉。然后其他的一些壮士,也就是李自成的死党们,一看大将军刘宗敏如此做事,也回去把自己的妻子杀掉。这些妻子实际上都是压寨夫人一类的,都是掳掠来的女人。杀掉以后表示死心塌地跟朝廷再战。李自成这样才轻骑突围,终于东山再起。这样一种观念,视女人为累赘,视女人为物品,他们把女人处死,就好像烧掉山寨一样。那些女人是没有人格地位的,这里边我们可以看到《水浒传》的作者,他也是这样一种心态,轻视妇女,视妇女于草芥,如虫蚁。

第四,是情节发展的需要。如:扈三娘的出现以及王矮虎大战扈三娘的情节,是要与第31回宋江许愿给王矮虎找一个夫人的情节相扣;潘金莲与武大、武松以及西门庆的种种纠葛,是武松一步步走上梁山的必然过程。

第五、错误的“养生”观念作祟。比如说晁盖,他是个财主,有钱,东溪村保正,仗义疏财,结交天下好汉。书中宋江出场大约是三十四五岁年纪。他跟晁盖两人见面的时候,说晁兄长我十岁,那晁盖就是四十余岁。小说中专门写晁盖,不娶妻子,只爱使枪弄棒,整日打熬筋骨。也就是说,当时的这些绿林中人,认为练武艺跟近女色是矛盾的。这是中国古代一个养生学里边的理论,古人认为练武首先要保先天元气。所以对女性的轻视也是意中之事。

第三篇:宋江人物形象浅议

虚伪的侠客、封建统治的卫道者

——宋江人物形象浅议

榆中三中 赵建平

内容摘要:宋江是《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是梁山一百单八将的首领,是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由于其为人豪爽仗义,被称为“及时雨”、“呼保义”。正因为这样,几百年来人们都在不断赞其侠义,却没有看到他侠义背后的虚伪,没有看到他并不是一位真正的反抗者,而是封建统治的一位另类卫道者。宋江的思想始终以效忠朝廷,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他并不是真心去造反,为其兄弟们谋利益,而是把举事做为其谋求晋身的台阶,他的兄弟情始终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

关键词:宋江

虚伪

卫道者

人物形象 引言

明清文学以小说著名,作为其中代表作之一的施耐庵《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古代军事题材和政治题材的文艺小说,它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侠义的典范,同时也塑造了很多给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花和尚鲁智深、豹子头林冲、行者武松、入云龙公孙胜等人物形象被世人广为传颂,说起这些人物形象就不得不说说他们的首领宋江。几百年来,读过《水浒传》的人对宋江褒贬不一,有人对他评价很高,但也有人对他大肆指责。如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认为《水浒传》独恶宋江。他还认为宋江虚伪奸诈,善于笼络人,“使人观之,真有犬彘不食之恨”,金圣叹还曾慨叹:“宋江其人,骤读之而全好,再读之而好劣参半,又再读之而好不胜劣,又卒读之而全劣无好矣。”当然也有人保持中立,认为宋江优劣参半:当代文艺评论家李希凡认为:“宋江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值得我们批判的一面”,“宋江初期领导梁山泊革命运动是进步行为,值得赞扬;而他日后接受招安,归顺朝廷,却是对统治阶级的妥协和投降,是他最大的过错,应该给予严厉而深刻的批判。”通过阅读《水浒传》,笔者认为松江本质上是虚伪的,是带有很强功利性的,同时他举义并不是真正的“替天行道”,或者说他踢的那个天就是封建统治者,而不是广大的老百姓。

一、“侠义”表面下的宋江 在《水浒传》第十八回是这样描述宋江的“但见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悬殊,明皎皎双睛点漆。唇方口正,髭须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苍饱满。坐定时深入虎相,走动时有如狼形„„刀笔敢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在这里作者除了介绍宋江的外貌外,更重要的是指出宋江的一个特点----喜欢广交义士,“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这些都是在说宋江的侠义行为。但宋江是一位真正的侠士吗?我们不妨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其虚伪狡诈的一面。

(一)虚伪的宋江

宋江出身于有钱的地主家庭,本人又担任有油水可捞的地方押司职务,钱财对他来说是毫无问题的。他又是一个懂得用钱的人,于是,钱给他带来了“疏财仗义”的好名声,为他赢来了“及时雨”的美称。同时他又是一个善于“借花献佛”之人,将别人作为自己谋名声,谋利益的垫脚石。

当赤发鬼刘唐带着金银去酬谢宋江、朱仝、雷横等人时,宋江拒绝了刘唐。其实这时的宋江并不是不喜欢金银,而是怕金银被别人发现,怕被别人知道他与晁盖等人的勾结,最终“挥金如土”的他还是忍不住金子诱惑拿了金子。同时又用朱、雷二人的那份送了人情说什么“朱仝那人,也有些家私,不用与他,我自与他说之人情便了。雷横这人,又不知我报与保正;况兼这人贪赌,倘若将些出去赌时,便惹出事来,不当稳便,金子切不可与他。”表面看来,宋江这是为刘唐等人及朱、雷二人着想,其实是借他人之物为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让别人看到自己侠义的一面。由此可以看出,宋江的豪爽是建立在有利可图之上,同时也反映了他的虚伪、假仁假义。

宋江的虚伪还表现在义气道德下掩盖着无限心机。智取生辰纲成功,晁盖投梁山泊做了寨主,这对很强权力欲的宋江是一个极大的冲击!虽然宋江通过大闹清风寨,刺配江州路,网罗了大批好汉走上梁山,并使自己的实力在梁山中占有绝对优势,但由于收到道德义气的限制他只能屈居第二把交椅。如果他想在梁山中取得更大的权力,使自己的意志成为梁山的主导,他只有继续表现自己的仁义和气,建立自己的人脉,多立战功,才能获得更多人的支持,从而架空晁盖,成为梁山的主导。第四十一回里,宋江刚坐上第二把交椅,就宣布“休分功劳高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新到头领去右边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守”。左边九人是林冲、刘唐、阮小

二、阮小

五、阮小

七、杜迁、宋万、朱贵、白胜。其中跟随晁盖上梁山的是刘唐,三阮、白胜等五人。这实际上是宋江在为自己日后建立自己的实力作铺垫。或者说是在为自己控制梁山打基础。

晁盖不注意抓梁山泊人事大权。第五十一回里,他让吴用与宋江商议决定山寨职事。宋江凭着自己网罗上山的好汉占绝对优势,安排心腹头领牢牢地控制了梁山泊各方面大权,初步具备了架空晁盖的基础。

在晁盖去世前的历次征战中,跟随晁盖上山的旧头领一般被安排同晁盖一块守山。第一次打祝家庄时,晁盖与刘唐、阮氏三雄、吕方、郭盛守寨,只有白胜随宋江等出征。第三次打祝家庄,阮氏三雄虽与吕方、郭盛下山救应,但征战中几乎未安排三阮出战,而吕方、郭盛杀了祝虎,立了功。远征高唐州,晁盖想要下山征战,被宋江劝阻。结果宋江挂帅出征,又是晁盖与刘唐、阮氏三雄等留守山寨,白胜随军出征。惟有大破连环马,刘唐与三阮随主帅宋江出征。其中,刘唐、阮小二擒将立了功。仗义打青州,晁盖道:“三郎贤弟,你连次下山多遍,今番权且守寨,愚兄替你走一遭。”宋江道:“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这个是兄弟的事”。还是由宋江挂帅出征,又无刘唐、三阮、白胜等随军出战。闹西岳华山,宋江点起三队人马,十六位头领,仍无刘唐、三阮、白胜等。上述五次征战,出征四次以上的梁山头领有花荣、秦明、李俊、张顺、杨雄、石秀、林冲、朱仝、欧鹏。除林冲外,皆是宋江至交或心腹。这些都是宋江在为自己的班底谋利,让自己的班底成为梁山的主力,而不断削弱以晁盖为首的就首领的实力及影响力。

然而,道德义气的表皮还是要有的。本来,以宋江、吴用和梁山人马,打破曾头市,活捉史文恭是完全办得到的。那样,梁山泊不拘那位头领活捉了史文恭,按晁盖遗嘱就会成为梁山寨主。对宋江而言,这成何体统!思前想后他引出卢俊义这位山外之人来活捉史文恭,纵使成功,也难坐梁山寨主之位。

抱负远大的宋江与兄弟们亲热的同时能保持适当的距离,留着一层虚假的孝义表皮。第三十六回里,断配江州途经梁山泊,花荣道“如何不与兄长开枷?”宋江道“贤弟,是甚么话!此是国家法度,如何敢擅动!”到第三十七回里,宋江与两个公人投托穆太公庄上,晚饭后两个公人道:“押司,这里又无外人,一发除了行枷,快活睡一觉,明日早行。”宋江道“说得是。”当时去了行枷。以后闻风出逃,夜渡浔阳江,再返揭阳镇住四五日他都未带行枷。以花荣与宋江之亲密,尚不得看破这点恭敬守法的虚伪表皮,宋江隐私之多就可想而知了。

还是第三十六回里,宋江途经梁山泊,上山少叙。晁盖等苦劝宋江留下。宋江嫌时机不成熟,又不好推托,一下子急哭了,“家中上有老父在堂,小可不争随顺了,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中忠不孝的人...情愿只就众位手里乞死。”这一哭,谁敢强留?这哭还真有学问呢!晁盖临终未传位于宋江,“宋江见晁盖死了,如丧考妣一般,哭得发昏。”如此义气,谁还怀疑他的无限心机呢?

(二)狡诈狠毒的宋江

《水浒传》第三十四回“镇三山大闹青州道,霹雳火夜走瓦砾场”中,写霹雳火秦明被宋江俘虏,但他誓死不降,军士们剥了秦明浑身衣甲、头盗、军器押上清风山。宋江以礼相待,约定当夜痛饮,天明便放行。结果天明后,秦明披挂整齐回青州城,但见城外一片瓦砾,尸横遍野。到城门口时,秦明叫门,慕荣知府却不开门,并破口大骂。原来宋江为了收服秦明断其后路,当夜便派人身着秦明衣冒充秦明,将外城所有的百姓杀光,并纵火烧毁了百姓房屋。慕荣知府在不知实情的情况下,下令将秦明妻儿老小斩首示众。迫使秦明有家不能归,有国不得投,只得投靠宋江。在此后的第五十一回、第六十一、六十二回中宋江用同样卑鄙歹毒的手段赚得朱仝、卢俊义上了梁山。特别是卢俊义,当时是河北大名府的第一等长者,家趁万贯,生活富足。宋江与吴用定计陷害卢员外,骗其题反诗、诓其出北京、虏其上梁山,然卢员外宁死不降。宋江三月后放其回家,造成其已经落草为寇伺机破城做内应的假象,为此卢员外身陷囹圄。宋江又假惺惺派人劫法场,最终逼得卢俊义家破妻亡,走投无路,只得投靠梁山。

通过以上几个事件,我们对宋江其人应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然最能揭示宋江虚伪、狡诈、居心险恶的是他竟然成了间接杀害天王晁盖的元凶。

第六十回“公孙胜芒砀山降魔,晁天王曾头市中箭”中写天王晁盖去攻打曾头市。此前晁盖欲打祝家庄,宋江劝阻;晁盖欲打高唐州,被其劝阻;欲攻青华二州,又被劝阻。唯独此次攻打曾头市,宋江却一言未发,而正是这一战,天王晁盖中箭身亡。前番几次战役,对手相对较弱,取胜的把握较大,而曾头市中既有曾家五虎,又有教师史文恭、苏定,且庄内兵多将广,机关重重。宋江早已断定此役绝非易事,梁山损兵折将是必然的;如果真是这样,正好显示晁盖的无能,正好巩固自己的地位,树立自己的威信,从而为日后自己独霸梁山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是鉴于此种情况,宋江便不加劝阻。在饮酒饯别之时,风折认旗,吴用力谏晁盖不宜前往。此处书中写道:“吴用一个哪里别拗得住”,看来别人对此漠不关心,宋江对此更是不发一言。而晁盖引兵去后,宋江却“密叫戴宗下山去探听消息”,此处一个“密”字便暗藏玄机,窥见宋江的居心叵测。戴宗一去却杳无后文,实际就是宋江通过戴宗已探明晁盖的一行一动,明知晁盖损兵折将却不派援兵,明知晁盖中箭却不明令收兵。在晁盖中箭之际,只有智取生辰纲时除吴用外的五名头领拼死相救,其余十几头领都自顾散去,已窥见在宋江的影响下晁盖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已无足轻重了。晁盖临终时说:“贤弟莫怪,若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贤弟莫怪”四字业已言明晁盖对宋江欲取而代之早已觉察到了。众人一致推举宋江做了山寨之主后,宋江便迫不及待地改“聚义厅”为“忠义堂”,分设六寨,重排座次,布置得井井有条,安排得头头是道,可见这番设计绝不是临时考虑的,肯定是处心积虑蓄谋已久的了。安葬完天王后,不思报仇,却设下毒计骗卢员外入伙,更能看出宋江以除掉晁盖为快,这样宋江的地位就更加稳固了,也为日后的招安扫清了障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宋江为了夺取梁山的领导权不惜自己结义兄长的性命,只不过他是借别人之手罢了。

二、封建统治的另类卫道者

梁山起义的失败源于招安。而导致这一悲剧发生的主要人物就是梁山的头号人物宋江。宋江之所以接受招安,是因为“忠君”思想在他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宋江自从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之后,时时记挂招安之事,不时流露言表,尤其在第七十一回梁山英雄排座次之后,一次菊花宴上,乘着酒兴,作满江红一首:“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愿樽前常叙兄弟情,如今玉统豺狼,御边幅,好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日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歼邪且,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其实,宋江一开始就没打算真正的走到封建王朝的对立面。当他杀了阎婆惜出逃后,他本可以逃到他曾经提供过帮助的晁盖那里,但是他却没有而是选择了逃亡沧州柴进处。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在宋江的内心深处,他将落草视为大逆不道的行为,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想落草的。当宋江刺配江州路过梁山时,梁山众好汉意留他入伙,准备杀两个公人时,他说“这个不是你们兄弟抬举宋江,倒要陷我于不忠不孝之地„„”当花荣打算为他开枷时,便劝阻道:“此时国家法度,如何敢擅动!”这都反映出宋江内心深处对于封建王朝的忠心,他不愿被封建王朝所唾弃,不愿与封建统治者为敌,而被视为叛逆。

另外,我们说即便是宋江在梁山落草,举起“替天行道”的大旗。他所替的“天”除了为民这层意思外,还有更重要的一层含义,那就是封建统治者---这个“天”。因为在宋江的心中,朝廷的腐朽,政治的黑暗,民不聊生这些都是由贪官污吏造成的,是皇帝被这些贪官污吏蒙蔽了,“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招安以后,他便对另外一支以方腊为首的义军举起屠刀,为封建统治者平定“反贼”。所以我们说宋江他是封建朝廷的另类卫道者,他的造反实际上是为了通过另外的一种形式得到朝廷的认可,从而实现其报效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

总之,宋江并不是一位真正的义士,而是在“义气”外表遮掩下为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断钻营的伪义士。他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实现他心中“忠君报国”的理想,他不是一位纯粹的反抗者,而是封建统治的另类卫道者。

第四篇:水浒传宋江人物形象分析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宋江作为一个受封建礼教熏陶下的知识分子来说,自然在他身上会体现的淋漓尽致。正如大家熟知的宋江冒死探父的故事所讲的那样,当他得到弟弟写来的书信,知道父亲已故后哭得昏迷,半响才醒。后来又星夜兼程回家吊丧,当被官兵拿去时不断的给宋太公宽心。如此之人,真是孝义的典范。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概括,而中国人的谦虚是中庸思想最浅化的表现,作为一名儒生,在他身上也会寻找到这一点。如《水浒传》第六十二回中有这样一段话:

“……次日,宋江杀羊宰马,大排延宴,请出卢员外来赴席,再三再四,谦让在中间坐了。酒至数巡,宋江起身把盏,陪访道“夜来甚是冲撞,希望宽恕。虽然山寨窄小,不堪歇马,员外可看“忠义”二字之面,宋江情愿让位,休得推却……”。

单从这简单的对话足以看出谦虚内敛这一特点。也许有人会说,宋江此番话完全是容套之意。试问宋江既然想做第一把交椅又为何要请卢俊义进梁山呢?

宋江作为一个封建知识分子,难道他就没有抱负,没有理想吗?其实在《水浒传》第三十九回中,宋江的那首言志诗《西江月》足以看出他的抱负:

心在山东身在关,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好一个“凌云志”道出了他的心迹,道出了招安的一个原因,道出了那时知识分子的心愿。卓越的军事才能

梁山泊的发展壮大与战斗取得的胜利是分不开的,而取得胜利的关键又与宋卓越的军事才能是分开的。

在《水浒传》第六十四回合中,宋江率领将士攻打大明府时,已猜出关胜将采取围魏救赵一计,于是不得不退军。同时,他又想到敌军定会反攻,于是将计就计,在途中做好埋伏,采取引狼入室,再用关门打狗的方法,当敌人进入埋伏圈时,一战告捷。这既保全了梁山军队的实力,又打破了敌军反攻计划。

在《水浒传》第五十六回中,有这样一段对白:

徐宁道:“……家中妻少,必被官司擒捉,如之奈何?”宋江道:“这个不妨,观察放心,全在小可身上,早晚便取全到此完聚。”

这寥寥数语足以见得宋江在军事上考虑周全细微。

又如第七十六回,面对童贯雄兵压境,宋江泰然处之,用九宫八挂阵把敌人围的水泄不通,最后一举歼灭了所用敌军。

这些都充分证明宋江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正是由于这一点,我们才可以看到好汉们的英雄气魄。

宋江除了这三方面的特点外,仗义等其它性格也是其具有的。然而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招安,选择了归顺朝庭,的确在今人看来,招安这步棋确实是走错了,错在哪呢?归根到底还是由于他的阶级本性与保守这一性格决定的。封建大一统的思想和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在他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同时他有时时刻刻为自己的兄弟千古名声着想,他对朝廷抱有着幻想,幻想着在那里实现理想。

宋江,一个半农半吏的地主阶级与封建知识分子的结合体.孝义,他谦虚,他仗义,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又充满了抱负,面他却又难以跳出时代的怪圈。蓼儿洼上的一抹黄土,那是他的悲剧,也是作者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第五篇:宋江人物形象分析 19

宋江人物形象分析

宋江是《水浒传》中108位好汉的首领,是作品中最重要、最复杂、也是刻画得比较真实成功的一个形象,同时,又是最有争议的一个形象。在文学史上,同一个文学形象受到大家见仁见智的评价,本也不稀奇,可像宋江这样让大家大褒大贬、毁之誉之的人,还是很少见的,这足以说明宋江这一形象的不寻常。

首先,宋江在作品中具有无比的重要性。宋江的一生穷通存亡与梁山事业的兴衰直接相关。不管是从他的位置还是从作品的艺术结构上看,他都处于核心地位。研究宋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研究《水浒传》的核心内容。其次,宋江具有性格的复杂性和形象的歧义性。宋江的性格是非常丰富、复杂、深刻的,在不同情况下会有各不相同的表现。读者如果不从整体上把握他,便会得出差异极大的结论。有人说他是个“大忠大义”之人,有人说他是个“整天哼着„臣罪当诛兮‟的封建主义的奴才”,有人说他是个不可饶恕的“盗魁”,还有人说他是个有着分裂性格的人,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则干脆表示不喜欢宋江。

我们知道,一个艺术形象的成功与否,并不决定于读者感情上是否喜爱,而在于“它是否概括了那个历史时代的某一阶层或某一集团的真实生活、性格和真实的精神面貌”,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应站在一个新高度,从历史的、文化的新视角来分析宋江的精神世界和灵魂,从整体上把握他,从而得出科学的、正确的、富有创新性的结论。

《水浒传》中的宋江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宋江是带着他全部复杂矛盾的性格出场的。作者这样介绍他: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贝周全人性命。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贝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的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

这个介绍很全面,又很概括。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宋江出身于地主家庭,受着儒家思想的教育,供职于统治阶级阵营,为人又仗义豪侠,喜好结交江湖上好汉。这就勾勒出了宋江形象的草图,定下了他性格的基调,点出了他生命的主要基因。以后,宋江的性格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他的一切言行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根源。

忠义是宋江的主体性格,但却不是他性格的全部;他的全部性格要复杂得多、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他慈悲仁爱,救苦救难,却又偶尔表现出残忍狠毒,不择手段;他颇富政治远见,极具雄才大略,有时却有显得目光短视,昏庸糊涂;他善于听言纳谏,从善如流,有时却又刚愎自用,拒绝良策;一方面,他以扫除社会黑暗势力为己任,另一方面,他又以尽忠国君为最高行为准则;一方面,他创建了梁山事业,另一方面,他又毁掉了梁山事业……这些看似矛盾的东西有机地统一在宋江身上,是那么真实、自然,它们造就了宋江这个特定的艺术形象。

下载宋江人物形象深层解读及反讽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宋江人物形象深层解读及反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宋江人物形象分析(五篇材料)

    宋 江 的 人 物 性 格 赏 析 宋江人物形象分析 《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水浒传》这部书着重写了宋江......

    《水浒传》中宋江的人物形象

    《水浒传》中宋江的人物形象 一,宋江当机立断的性格 在《水浒传》中,宋江还是官衙里一个小小押司的时候,偶然间结识江湖好汉晁盖,二人一见如故,前往酒楼把酒言欢之后,更是认为彼此......

    《水浒传》中宋江的人物形象分析★

    《水浒传》中宋江的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用白话写成的章回小说。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用细腻的手法着重写了宋江、鲁智深、......

    《水浒传》中宋江人物形象分析(共5则)

    《水浒传》中宋江人物形象分析 宋江在《水浒传》中是个不一般的人物。有人说他是“忠义的化身”,也有人说他是“奸诈小人”。在我看来,这两种说话他都当得。至于孰轻孰重?我想......

    论水浒传中的宋江人物形象范文大全

    浅析《水浒传》中宋江的人物形象 写作提纲 一、 宋江是一位仗义英雄 1.仗义疏财、济弱扶贫 2.仗义待友、侠名远扬 二、宋江的“忠孝双全” 1、孝亲敬友、忠孝双全 2、孝忠君......

    《鸿门宴》人物深层解读教学案例

    褒刘贬项的背后 ——《鸿门宴》人物深层解读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案例背景 《鸿门宴》是《史记》中的名篇,它讲述了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

    解读宋江:宋江的性格特点,分析他的双重性格

    解读宋江:宋江的性格特点 宋江可谓是《水浒传》中的灵魂人物,历史中的宋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现实中对宋江性格的解读又是什么? 他谦虚谨慎,疏财仗义;他任人为才,具有高超的组织管......

    刘备和宋江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优秀范文五篇)

    明清小说人物论 ——刘备与宋江形象的对比分析 众所周知,刘备和宋江分别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小说中十分关键的人物。所以,对刘备和宋江的评价当然也是如洪水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