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模版)
一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1.先秦时期:传统文化奠基,奠定了长期领先世界文化的基础。2.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建立阶段。文化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政策和文化现象。主要表现有: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开始了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历史。开创了中国科技发展新时代。创立太学和开始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创立了史学新体例。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一方面借助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华文化开始传播到西方;另一方面外来文化(代表是佛教文化)也开始传入中国。
3.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文化方面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反映民族融合的文化现象。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形式;南方的田园诗,北方的民歌。书法发展成为一门艺术。佛教盛行对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4.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全面繁荣时期。文化方面最主要特色是唐代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几乎所有文化领域都有突出的成就。唐诗的繁荣,达到了古代诗歌的顶峰。科技全面繁荣、领先世界。“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在这一时期形成。
5.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又一次高峰。主要表现有:科技发明水平高、影响深远。三大发明都是在这一时期成熟与西传,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市民需要的文化现象增多,如瓦肆;还有元代的杂剧等。书院在北宋兴起,丰富了教育形式和内容。6.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又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文化上最主要特点是中国文化逐步丧失了先进性,由发展转为停滞,进入到自我总结时期。主要表现:八股取士和清代的文字狱,把对文化思想的摧残,发展到了极致。反专制主义的民主思想萌芽。代表人物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总结性的科学著作大量出现。百科全书式的《天工开物》,专业性的《本草纲目》和《农政全书》等。小说、戏剧成了主流。
线索二 古代科技进步的表现 1.四大发明及外传(1)造纸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就出现了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4世纪起传到朝鲜,后来传到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传到非洲与欧洲。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程。
(2)印刷术:隋唐时期出现了雕版印刷作品,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到11世纪中期,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后来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它的外传改变了欧洲只有僧侣才能受教育的状况,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火药:唐中期书籍中已有火药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北宋时在东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南宋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它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火药和火器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它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4)指南针:宋代已普遍使用于航海交通。13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指南针的发明和外传,促进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郑和下西洋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成为可能,它为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2.天文历法
(1)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公元前613年)。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历法原则,比西方早160年。
(2)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3)西汉武帝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留下了世界公认的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4)东汉时,张衡对月食作了世界上最早的科学解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5)唐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了《大衍历》,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另外,他还主持了世界上第一次对地球子午线长度的测量。
(6)北宋时,沈括制定了“十二气历”,按节气定月,有利于农事安排。(7)元朝时,政府设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创制简仪、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又在全国范围内主持了规模空前的天文测量,编写了《授时历》,和现行公历周期基本相同,却早300余年,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8)清朝时,康熙帝任用西方传教士南怀仁修订历法。3.医药学
(1)战国时扁鹊提出“四诊法”,是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被奉为“脉学之宗”。
(2)西汉《黄帝内经》提出病理学说,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为古代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称为“神医”,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麻沸散;“医圣”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4)唐时有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唐高宗时组织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早西方800年;“药王”孙思邈著有《千金方》,全面总结了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就。
(5)明朝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16世纪前中国医药学,集历代草本药物之大成,是一部既有总结性,又富有创造性的伟大科学著作,被誉为“东方医药宝典”。4.数学:
(1)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南朝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的人。5.农学: 四大农书: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其中,《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6.综合类著作
(1)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综合性地理著作。
(2)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3)明末清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国外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7.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及领先世界的原因
(1)地位:从公元前16世纪到17世纪明清之交,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几个文化发展的高潮:商代文化在古代世界有特殊地位;秦汉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几乎所有文化部门都有突出的成就,形成我国文化史上的壮观景象;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文化达到了高度繁荣的程度。
(2)原因:
①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②各民族间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持续与不断加强。
③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的文明古国,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
④清以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多采取对外开放政策,中外文化交流不断,中国吸取了外来文化的精华。
⑤中华民族具有传统美德和进取精神。
第二篇: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
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
一、摘要
音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中国古代音乐经历了古代乐舞、中古乐舞、宋元以后戏曲三个时期,不同时期由于生产力平发展的高低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是无论经历怎样的历史洗礼,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因其特有的民族风骨所呈现出来的美感是带有普遍价值的,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美、和谐美、文学美和声色美值得细细品味。
二、关键词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意境美、和谐美、文学美
三、正文
音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1986年,我国考古专家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了随葬的16支骨笛,根据测定,这些骨笛至今已有八九千年之久,有力地证明了中古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之悠久,而且在很早以前中国音乐文化就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纵观整个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历程,当今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音乐经历了古代乐舞、中古乐舞、宋元以后戏曲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在各自的文化大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
然而,音乐是一门艺术,艺术美是一种美的创造性反映形态,来源于自然美和社会美,具有普遍性。因此,尽管不同时期的音乐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是作为艺术的音乐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因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风骨所呈现出的美感是有普遍性的,我们可以总结各个时代音乐文化的艺术美,以审美的心理挖掘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审美特征。
美学这个词是从希腊审美文化中转化来的,内涵涉及的是感观方面的体会,而不是理性方面的分析。中国古代音乐艺术正是建立在人的情感基础之上的,因此从人情感体验的角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求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
(一)意境美 从音乐角度上说,意境即是音乐所反映的内容跟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境界,音乐可以使听众通过聆听,产生想象和联想,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并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共鸣。无论是龙飞凤舞的原始时期,还是气势磅礴的秦汉时期,或者是瓦舍勾栏、文人逸气的宋元时代,音乐本身就呈现出一种意境美,让人感叹不已。
中国十大古曲之《春江花月夜》便是典型的例子。从内容上看,以春、江、花、月、夜五种最动人的事物依次展开,以清新优美的文字向我们勾勒出一幅色彩柔和、淡雅清丽的山水画卷,月夜春江的美貌和江南水乡的风姿,在迷人的曲调中被展示得酣畅淋漓。具体的演奏形式中,各种乐器各自发挥、相互交融,琵琶着重于模拟江楼钟鼓和急浪拍岸的声响,二胡则以其独特的音色表现出绵绵的思绪,古筝把舒缓的水流之声展现得十分逼真,洞箫表现出舟子晚归,渔歌互答的悠扬之美„„各种乐器在演奏时变幻莫测,围绕同一主题,旋律委婉、节奏流畅多变,任何一名听者在这样优美的意境中,走进作者描绘的诗情画意中,都不得不拍案叫绝。
意境美之所以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除开作者在创作中将情景有机结合起来的同时,将虚和实结合得恰到好处则是意境美是另外一个源泉。借有限之物表现空灵和悠远的韵致在许多古代音乐中都体现得十分明显,《平沙落雁》、《十面埋伏》等名曲大都是通过极其有限的环境展现出或气势磅礴、或空灵幽远的气质,这种融实入虚的方式,让人们超越音乐的限制,大胆地想象之后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情境。
(二)文学美
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国古代音乐在人格养成、文化生活和国家礼仪等方面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文学方面,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中国古代音乐的文学美主要是体现在各个时代的具体作品创作过程中的。
中国古代文学的滥觞和发展与诗歌创造息息相关,而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与“诗歌”密切相关的。据研究,现存最早的汉语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篇在当初都是配有曲调,可歌可咏,为人民大众口头传唱,《诗经》中优美的文字加上配有的曲调,文学的味道渗透到宛转的旋律中别有一番意味。这个传统在后期也一直贯穿在整个古代音乐史中,比如汉代的官方诗歌集成就叫《汉乐府》,唐诗宋词也是都能够歌唱,甚至到了今天,也有许多流行音乐家为古诗谱曲演唱,如苏轼的作品《中秋佳节》就被谱上曲广泛传唱。
另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各个民族用本民族创作的民族特色音乐也都是极富文学的雍容典雅之美,她们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从文学角度分析这些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到音乐文化本身所营造的效果和意境。
(三)和谐美
“中庸”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枝干,它要求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在各自适合的限度内发展,以求达到和谐。自古以来,“中庸”思想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音乐作为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自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原则影响下,中国古代音乐呈现出一种十分和谐的美感,形成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旨趣所在。
和谐美首先就是表现在音乐内容本身,曲与词的自然天成,不同乐器交织的音调和谐等。上面所举的例子《春江花月夜》便是最有力的证明,整个作品以水墨画般的笔触,向听众描绘着迷人景色,同时各种乐器互相配合,十分融洽地表现出五种美景的浑然天成,提供了一顿丰富美味的感官盛宴。当然,《高山流水》、《汉宫秋月》等许多作品也是在音乐内容本身展现出和谐之美。
从众多的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分析不难看出,和谐美在中国古代音乐艺术中不仅仅是表现在音乐本身,而是更深层地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即所谓的“天人合一”。自然是人类栖息生活的场所,人失去了自然便没有依存,因此人们创作的音乐本身也必然体现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平沙落雁》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描绘,《夕阳箫鼓》对国家山河壮丽之美,《阳春白雪》对大自然万物复苏的讴歌等无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意境美、文学美、和谐美三者之间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意境美需要文学美和和谐美的点染,文学美则需要在意境与和谐间寻找一个平衡,和谐美则是意境美和文学美相统一的结果,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正是在这三者的互相辉映下经久不衰,为后人折服。
四、参考文献
第三篇:2014年中国IT 基础设施服务行业发展阶段特征分析
2014年中国IT 基础设施服务行业发展阶段特征分析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IT 基础设施第三方服务同时面向IT 基础设施的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随着IT 基础设施存量市场的不断增加,IT 基础设施第三方服务市场份额必然逐步扩大。
近年来,中国IT 产业迅速发展,IT 基础设施服务市场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但整体而言仍处于初级阶段,并伴随着以下行业特征:
(1)发展速度较快
2007 年中国数据中心IT 基础设施服务市场总体规模为204.47 亿元,2009年增长至287.60 亿元,较2007 年增长40.66%,2007 年中国数据中心IT 基础设施第三方服务市场规模为74.84 亿元,2009 年增长至113.03 亿元,较2007 年增长51.03%。(2)IT 基础设施服务市场仍以原厂商占较大比例,但第三方服务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扩大从IT 基础设施服务行业自身的特性来看,原厂商提供的服务主要为其自身产品维保期内的服务(原厂商也可提供维保期外的服务,但占比很小),因而主要是面向IT 基础设施服务的增量市场,并且形成未来第三方服务的潜在市场。由于中国信息化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数据中心IT 基础设施大力投入阶段,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IT 基础设施服务市场仍以原厂商占较大比例。2009 年原厂商提供的IT 基础设施服务规模为
174.57 亿元,占IT 基础设施服务市场比例为60.70%;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IT 基础设施服务规模为113.03 亿元,占IT 基础设施服务市场比例为39.30%。
IT 基础设施第三方服务同时面向IT 基础设施的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随着IT 基础设施存量市场的不断增加,IT 基础设施第三方服务市场份额必然逐步扩大。2009 数据中心IT 基础设施服务中由原厂商提供的服务占174.57 亿元,较2007 的129.63 亿元增长了34.67%;而2009 年中国数据中心IT 基础设施服务中由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服务规模为113.03 亿元,较2007 年的74.84 亿元增长了51.03%,高于整体市场和原厂商服务规模的增长率,数据中心IT 基础设施第三方服务的市场份额正在逐年扩大。
(3)IT 基础设施第三方服务行业较为分散、强势品牌尚未形成中国IT 基础设施第三方服务市场刚刚兴起,包括系统集成商在内的第三方服务市场的参与者较多,市场较为分散,第三方服务领军企业尚未形成;同时,国内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对于IT 基础设施第三方服务尚处于逐步认知阶段,目前还主要依赖原厂商所提供自身产品的一般服务和依赖于客户自身IT 部门的服务。因此,IT 基础设施第三方服务的强势品牌尚未形成,对公司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4)服务内容上以“产品服务为导向”逐步向以“系统服务为导向”过渡
从目前中国IT 基础设施服务提供的具体内容来看,主要以“产品服务为导向”,服务的着眼点“自下而上”——由具体的IT 产品至数据中心IT 系统(原厂商和系统集成商提供的服务主要以“产品服务为导向”),解决由产品故障引致的IT 问题,以事后“排忧解难”为主。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数据中心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数据中心IT 基础设施异构化程度越来越高,IT 基础设施服务的具体内容必然向 “系统服务为导向”过渡,服务的着眼点“自上而下”——由数据中心IT 系统至具体的IT 产品,关注数据中心系统的可用性和提升系统的运行效率,以事前“防患于未然”为主。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2018年中国IT支持与维护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第四篇: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摘 要: 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习惯风俗,礼制是礼的制度化,古礼的内容包括典章制度和人们日常的行为、仪节和举止规范, 礼又可分为古代政治礼仪和古代生活礼仪,礼具有文治和教化的功能。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在古代,礼主要是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它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含义:
(1)礼是天地、自然、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2)礼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规范(3)礼是国家制度,治国的工具。
礼仪起源众说不一,其中礼起源于祀神之说被广为接受。中国的礼仪习俗形成最早,大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后期,兴盛于整个新石器时代,而文字只是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产物。而且礼仪最早产生于祭祀活动,礼仪形式一出现就受到神权的保护而迅速扩展,几乎充斥在原始人的所有活动中。礼仪规则的推行不仅靠舆论的力量,而且依靠神权的后盾。因此 ,礼仪在中国出现后很快即走向成熟。在文字出现以前,人们就是靠成熟的礼仪系统来传承文化,通过集体的舞蹈、歌唱、祈祷等各种礼仪活动,把生产的操作、知识的传递、信仰的感应融汇进去。人们就是在这种礼仪的活动中,一代一代地传递经验、知识、信仰。文化的积累,就是这样一代一代通过礼仪的传承达到的。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既需要革命变革,又需要有稳定的社会和正常的秩序。建立这种稳定和正常的社会秩序,就必须要用各种社会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实行社会控制。任何社会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秩序,因此,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社会控制,没有控制就没有秩序。礼是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它不仅表现为政治制度、法律规范,而且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遵循的伦理规范。它以伦理道德的形式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进行指导,使人从内心接受礼的精神、遵循礼的要求、符合礼的规范。它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就是礼仪大国,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分类都有很多种,小到穿衣吃饭,庭血缘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亲密的关系。古代刑律中规定的“十恶”当中,跟家庭,尤其老人有关的就有两项:一个是叫做恶逆,一个是叫不孝。可见古人对家庭礼仪的重视和维护。孝顺的种子其实深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家庭礼仪中,除了对父母的孝,还有对兄弟的情,正所谓“兄良弟悌”。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夫妻、婆媳、妯娌之间如何融洽相处一直困扰着我们。“礼”在这之间起了很大作用。现代人可以从“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典故中了解古代家庭礼仪的一些常识。这些我们现在苦苦追求的答案,古人早在千年以前就告诉了我们。古人说“天、地、君、亲、师”,除了血缘至亲,老师在我们中国人眼中是有特殊地位的。有道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一贯传统。现在的很多学生已经忘记了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只知道自我为大,我行我素,其实他们已经开始一点点抛弃了我们承袭了千百年的精华,这一点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如何使得当代的学生重新燃起对“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种尊师重教的观念,是我们的教育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良师应该尊敬,益友也应该珍惜,这就是所谓的良师益友,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中国古代对待良师益友的例子数不胜数。
现在的中国,礼与礼仪已经被区分开来了,礼是只概括的笼统的说法,是所有礼仪,文化,意义的总称,而礼仪则是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应当注意的各项准则,当今社会的礼仪的分类很多,比如商务礼仪,社交礼仪,用餐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家庭聚会礼仪,校园礼仪,会议礼仪,涉外礼仪,婚丧礼仪,礼品礼仪,办公室礼仪等等等等,我们再拿其中的一项礼仪来举例,比如,用餐礼仪中就有,坐姿,手势,吃相,座位的顺序,谁先吃,应该吃哪到菜等等又有繁复的规则。其实工作生活中,每一个场合都有相应的礼仪,我们只能不停地学习,然后在相应的场合做好应该做的。
当代的社会交际礼仪大多都用于了人际关系的交往,商场上的沟通和人的发展,并没有很好的像以前一样的将礼仪完全的融入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很多人还是觉得在外面需要遵守礼仪,而在家里和熟人面前就不用摆出一本正经的样子了,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表里不一,言行举止的差别大的人物,这就是当将礼仪只是狭隘的理解成为了社会交际礼仪的缘故。其实礼仪并不仅仅是社交,更是我们深化自身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我们在生活中处处应该注意到的,与生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论文
院系:生态环境工程学院
班级:12级环境科学
姓名:马佩云
学号:1200602015
日期:2014年4月22日
第五篇:中国古代孝文化
中国古代孝文化
孝,千百年来是中国社会维系着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一直信仰:百善孝为先。孝文化也影响着我们整个华夏民族数千年。
孝随着古代时间的推移,意义和内涵也慢慢变得不同。
孝文化萌芽于尧舜的宗法、农经时代,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史记·五帝本记》载,“舜二十岁以孝闻名”,中国二十四孝“感天动地篇”记述,“舜的父亲是个昧盲人,后母顽固,同父异母弟弟象,为人桀骜不驯。他们都想杀掉舜,舜却恭顺地行事,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尧帝“举孝廉,得知舜仁孝,以女嫁之”。“舜接尧帝位后,以德、孝治国,社会歌舞升平,万民丰衣足食”。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之句,充分说明了孝的原始意义:人们在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中为乞平安而进行的一种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动。
到了西周时期,孝的原始意义有些淡薄了,随着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反映在意识形态的孝,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衍射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人们对自然、神鬼的认识趋于理性化,人们对先祖的祭祀活动由繁趋简,家庭形态的确立,使得赡养父母成为家庭血亲关系间最基本的义务,善事父母成为当时孝文化最核心的内容。
各代大师也对孝文化有着不同贡献,孔子从人性出发,以家庭为单位,紧紧围绕善事父母这一核心内涵,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深刻内容,提出了“仁”的思想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与”,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完成了孝从宗教到道德、从宗族伦理向家庭伦理的转化。曾子将孔子的观点发扬光大,从理性的高度认为“孝”是人类道德之源,并把“孝”的内容个体化。他说“孝子之亲,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又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经历代儒家大师的不断完善“, 孝”观念已经系统化、理论化。《孝经》的产生也标志着:“孝”文化的真正形成。
到了汉代以后,孝文化又走向了政治,“以孝治天下”,孝悌则成为人们做人的准则和行为规范。惠帝表彰“孝悌”,吕后“举孝授官”,文帝“置《孝经》博士”。汉代孝子黄香为父暖被、董永卖身葬父以及三国时期孝子孟宗哭竹等事迹,都是因“孝行感天”而得名。从汉以后,历代统治者或思想家则自觉地把孝文化作为封建政治统治的精神基础。
唐宋元明清时期“移孝于忠”,孝文化走向极致。这时的孝则被更多地解释为“忠君尊王”。统治者更加强调“臣忠”和“子孝”,而很少谈到“君明”和“父慈”,甚至提出了“父为子纲”、“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父虽不父,子不可以不子”等愚忠愚孝的绝对化的原则。
传统孝观念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 经过历代统治者、思想家的改造, 已经变成了一种内涵极其丰富的伦理规范。其中蕴涵有许多超越时空的普遍伦理精神, 在中国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对维护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 发挥了重要的功能。
不可否认的是, 由于传统的孝文化是古中国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的产物, 内容难免有些庞杂,优劣并存。鉴于传统孝文化的两重性,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今天,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弘扬孝文化的精髓,也要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赋予其新的内涵,以促进古代孝文化到现代化社会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