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再别康桥测试卷(含答案解析)大全

时间:2019-05-15 09:1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再别康桥测试卷(含答案解析)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再别康桥测试卷(含答案解析)大全》。

第一篇: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再别康桥测试卷(含答案解析)大全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倩影(qiàn)

青荇(xìnɡ)

栉风沐雨(jié)

呕心沥血(ǒu)....B.漫溯(suò)

笙箫(shēnɡ)

桀骜不驯(xùn)

从容不迫(cónɡ)....C.彳亍(chì chù)颓圮(sǐ)

无济于事(jì)

载歌载舞(zài).....D.长篙(ɡāo)

斑斓(lán)

荒谬绝伦(miù)

味同嚼蜡(jiáo)....解析 A项“栉”应读“zhì”;B项“溯”应读“sù”;C项“圮”应读“pǐ”。

答案

D 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陷井 哀怨 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B.破锭 凄婉 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C.回溯 太息 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D.沉淀 迷茫 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解析 A项“井”应为“阱”,B项“锭”应为“绽”,D项“生”应为“声”。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的。....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信手拈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写下了这首诗。....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解析 B项“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此处应指思路畅通;C项“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与语境不符;D项“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与语境不合。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宜居是城市发展的目标,也是城市最可贵的品质。几年来,合肥坚持打造山川秀美、环境幽雅、经济繁荣的和谐绿色家园,展现了街区整齐、色彩素雅、风格简洁、建筑精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B.伦敦作为第30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其规划中的奥运村就在船坞区,因该地土地价格低廉,所以吸引了福特汽车等国际财团前来开发船坞区的改造。

C.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京津两地居民上午11时前交寄中国邮政文件类快递件,搭乘京津城际列车,当天下午6时前就能送到收件人手上。

D.舟曲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水力资源得天独厚,主要为“一江两河”——白龙江、拱坝河、博峪河,三条河流在县境内共有支流40多条。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宾语中心语残缺,可在最后加上“的新风貌”等。B项“开发“与“改造”搭配不当。C项“交寄”后要加上“的”。

答案 D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①这样的世界,显然不适合于人类居住 ②它不能帮助人解决人生问题,它的存在,只是“一个梦、一个幻想”而已 ③诚如台湾作家张大春所说,文学带给人的往往是“一片非常轻盈的迷惑” ④一个语言无味的世界,必定是一个坚硬、僵死的世界 ⑤因为人心所需要的温暖、柔软和美好,并不会从这个世界里生产出来 ⑥这个时候,就不由得让人想念起文学来了——文学的重要功能之一正是软化人心、创造梦想

A.④①⑤⑥③②

C.③②①④⑤⑥

B.④⑤①②③⑥ D.③④①⑥⑤②

解析 注意话题的一致性和代词的提示作用。①④⑤都以“世界”为话题,应放在一起;②③⑥都以“文学”为话题,应放在一起。

答案 A

阅读与鉴赏(45分)

一、课内精读

阅读《雨巷》,完成6~9题。

6.下列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解析 C项“迷失了方向”,说法欠妥;“绝望”错误。答案 C 7.从诗中来看,“丁香姑娘”有什么特点?(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结合选文中的第一节诗,抓住对“丁香姑娘”描写的诗句,即可把握“丁香姑娘”的特点。

答案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又惆怅。是美丽、高洁、愁怨的三位一体。

8.应该如何理解“丁香姑娘”这个意象?(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只要理解了丁香的文化内涵,结合本诗具体的语境,即可体味出作者选用“丁香姑娘”这一意象的用意,一方面象征诗人的理想和追求,另一方面也表现其理想难以实现的惆怅。

答案 这首诗是用雨中丁香作为人们愁思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古典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但是,戴望舒笔下的“丁香姑娘”又不雷同于古人,她是诗人理想和追求的化身。

9.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阅读《再别康桥》,完成10~13题。

10.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解析 这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有拟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有顶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有反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没有借代。

答案 B 1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意象”即“诗人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事物”,要充分把握诗歌所绘景物。

答案 三个。即金柳、青荇、潭水。

1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答案 诗人不愿把来寻旧梦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此外“悄悄”也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片感情领域是属于他自己的。

13.《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要把景物描绘的内容写出来,同时把寄寓的情感写出来。答案(示例)“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既是写景,又是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惚,色彩斑斓。清泉潭底的浮藻间荡漾着染有晚霞的榆树的倒影,美丽得如同幻觉,使诗人遥想当年的欢乐。这些美丽的、斑驳的颜色和水草,仿佛是当年欢乐和理想的沉淀,像梦一样遥远,可它又在眼前。诗歌景中有情、音调柔美,被人称道。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7题。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

徐志摩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14.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从节奏、旋律等方面分析。

答案 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

15.通读全诗,你觉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人的情绪可以从“依洄”“迷醉”“甜美”“伤悲”“心碎”“黯淡”诸词中体现出来。

答案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既甜美又忧伤的情绪。

16.“甜美是梦里的光辉”“黯淡是梦里的光辉”,这两句与《再别康桥》中的哪个句式比较相像?说说你的理由。(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所给的诗句是比喻手法,从《再别康桥》中比较容易看出。答案 这两句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比较相像。这四个语句都采用了比喻中暗喻的修辞手法,本体都是抽象的情绪,“甜美”“黯淡”“悄悄”“沉默”;喻体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梦里的光辉”“别离的笙箫”“今晚的康桥”。

17.关于这首诗的主旨,人们说法不同,有人说是写爱情的,有人说是写理想的,也有人认为二者都对。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个开放的题目,只要能结合诗的内容作出合情合理的分析即可。

答案 从徐志摩的相关文章中,我们应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徐志摩说:“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源泉,要从时代的破烂里规复人生的尊严——这是我们的志愿。成见不是我们的,我们先不问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计较稻穗的饱满是在哪一天。”(《“新月”的态度》)18.[对应考点链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著 韩 偓①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渔翁醉着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注】 ①韩偓:晚唐诗人。

(1)韩偓常常有意识地以画景入诗,他曾说“景状入诗兼入画”,“入意云山输画匠”。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两幅画景?(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诗句简析此诗的表现手法。(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前两句为一幅画,着意表现平远的画面,诗人连用了两个“万里”,来描写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又连用了两个“一村”,来表现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后两句中的另一幅画,作者则重点描写山川寂寥,点出的景物更疏少,只有渔翁、小舟和大雪,这和雪后四望皎然、茫茫一片的景色是完全吻合的。作者用最精练的语言,用最节省的笔墨,把诗情画意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谓山水传神写照。

(2)象征手法,作者借渔翁形象表达心志。渔翁是旷达的,他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醒他,安闲自在,无忧无虑,表现作者身处晚唐乱世而渴望超脱的心态。(也可答为运用了白描手法,语言平易,但景物鲜明,画意很浓。文字虽然很短,却高度凝炼,寓意深长。)

第二篇: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凋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来源:学科网ZXXK] 此外,每本杂剧结尾处有两句或四句诗句,用以概括全剧思想,提出本剧剧名。例如,“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是戏的全名,“窦娥冤”则是简名。[来源:学科网]

二、研读课文

1、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来源:学#科#网]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一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来源:学科网ZXXK] 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三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分析第一层: 齐读第一层两支曲子。

(1)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滚绣球] 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来源:学科网ZXXK] 分析第二层:

(2)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3)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分析第三层:

(4)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5)她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6)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7)“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东海孝妇逆来顺受缺少反抗精神。十大古典喜剧:

关汉卿《救风尘》、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康进之《李逵负荆》、郑廷玉《看钱奴》、施君美《连闺记》、康海《中山狼》、吴炳《绿牡丹》、高濂《玉簪记》、李渔《风筝误》

十大古典悲剧:

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高则诚《琵琶记》、冯梦龙《精忠旗》、孟称舜《娇红记》、李 玉《精忠谱》、洪 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第三篇: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单元综合一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方案”:《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方案” 【设计特点】

1、体现课程改革精神,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可以执行操作。

2、体现整合思想,阅读鉴赏、表达交流、诊断评价有机结合,突出学生作为。

3、抓住本单元“诗歌”这个文体特点,整个教学设想,处处不离“诗”,单纯而精练。

4、打破“单篇组接”式教学,而以本单元的学习核心——“情感与意象”作为教学主线贯通四首诗的阅读鉴赏活动。力争让学生在诗歌的“情感与意象”这一方面学实、学透。

5、单元学习诊断,也紧扣“诗歌”的读赏和切近的知识做文章,突出了本单元的核心与重点,绝不旁逸斜出,体现了单元教学的“聚焦”意识和积累意识。

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1、品味、鉴赏《沁园春 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四首诗歌。

《沁园春 长沙》为“略读”,《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精读”。

2、背诵《沁园春 长沙》《雨巷》《再别康桥》三首诗。明确单元学习核心 聚焦于“情感与意象”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明确单元学法

①解 意——初读知意——初读初感,疏通句意,概述内容,质疑问难

②悟 情——知人通情——了解作者经历,结合经历找到情感生发点,并辨析情感类型

③识 象——认识意象——勾画意象,把握意象特点,能说出意象构成的氛围 ④品 语——品味语言——勾画喜欢的诗句,结合语言,展开想象,说出美点(用词、句式、修辞、艺术手法等)

⑤践 读——诵读通悟——整体诵读感悟,开展朗读比赛(结合“表达交流”中的【朗诵】进行)⑥活 写——联系实际、思考人生、诗写真情——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结合“表达交流”中的【心音共鸣】进行),并在班上交流。⑦积 得——梳理小结、测试巩固——单元反馈 单元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文学中的奇葩——诗

二、明确学习任务(投影片)

三、与学生共同商讨学习目标、学习方法

提问:根据过去学诗经验,我们如何学诗?抓住哪些关键?(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投影片归纳)

四、依据学法,具体实施

学生结合注释,初读初感四首诗,完成解意。

1、初读初感,疏通句意,概述大意。教师根据需求点拨,形成基本认识。诗歌大意:(投影片)

《沁园春 长沙》:写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的壮丽秋景以及所引发的联想,表现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雨巷》:写了在细雨蒙蒙中,“我”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以及心中的惆怅和微茫的希望。

《再别康桥》:写了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康桥的所见所想和离开康桥的情景。《大堰河——我的保姆》:写了“我”与大堰河之间的亲情关系,用大量的生活场景刻画了大堰河的形象,表达对大堰河的怀念。

2、质疑问难。

先问自己,形成问题。再同学间相互询问,交换问题与看法。不能解答或不信服的问题,提交老师,或者延于后面的学习过程中。-第二课时

一、导入:情——诗之魂。情动于衷,有感而发。

二、齐读《沁园春 长沙》,知人悟情,找到“情感生发点”

(一)抽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作者毛泽东的情况,教师补充背景材料(投影片)。1925年,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党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秋景,回忆往昔岁月,展望革命前景,表达雄心壮志。正因为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因此,他不像一般文人那样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巨大而严肃的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二)找到“情感生发点”后,结合诗句讨论作者抒发的感情,教师点拨归纳(投影片)

【找到“情感生发点”,其实是引导学生明白:诗歌(文章),是作者情动于衷,有感而发的结果,强调作文的真情实感。】 《沁园春 长沙》——青年诗人的革命豪情

三、自由诵读《雨巷》,知人悟情,“情感生发点”

(一)抽生介绍自己了解的戴望舒的情况,教师补充(投影片)。

在第一次革命战争高潮中,戴望舒受到了革命的洗礼,他还加入了共青团,在震旦大学投入了革命的洪流。成为一个对政治和爱情苦苦追求的理想主义者。然而,为他所意想不到的是1927年4月12日,反革命政变发生了,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遭到屠杀,他也遭到通缉。革命的低潮,使诗人陷入了深深的失望。《雨巷》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二)找到“情感生发点”后,结合诗句讨论作者抒发的感情,教师点拨归纳(投影片)

《雨巷》——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情感复杂、朦胧,可以多元解读)

——对理想追求而不得的抑郁之情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四、自由诵读《再别康桥》,知人悟情,“情感生发点”

(一)抽生介绍自己了解的徐志摩,教师补充写作背景(投影片)。

康桥,现通译“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1920年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离英返国。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在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这首诗。志摩曾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二)找到“情感生发点”后,结合诗句讨论作者抒发的感情,教师点拨归纳(投影片)

《再别康桥》——对母校的绵绵别情

五、自由诵读《再别康桥》,知人悟情,“情感生发点”

(一)教师介绍艾青、大堰河的有关情况(投影片)。

1、艾 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的一个地主家庭。据说艾青出生以后,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命中“克”双亲。于是,他被送到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堰河”家抚养。艾青在“大堰河”家住了五年,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爱抚下成长的,到了读书的年龄才回到父母家里。而亲生父母对他非常冷漠,他幼小的心中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艾青后来说过他“从小就等于没有父母”,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他,给了他温暖的母爱,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1932年,因为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爱国运动而被捕入狱。狱中一日他见牢房窗外飘起了大雪,联系自己的身世,想起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挥笔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2、大堰河:原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蒋村当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她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另嫁,又生了两个孩子。当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堰河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二)找到“情感生发点”后,结合诗句讨论作者抒发的感情,教师点拨归纳(投影片)

作者回忆说:“《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是出于一种感激的心情写的。” 《大堰河——我的保姆》——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 第三课时

一、导入

诗歌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感情也可以借助诗歌来表达。提问:在表达方式上,都有一个怎样的共同之处?(引出“意象”)

二、认识意象

1、结合学诗经验,谈谈什么是意象。老师补充(投影片)。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作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作者)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欣赏一首诗歌,外行眼中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内行眼里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这些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任务。

2、认识《沁园春 长沙》《雨巷》中的意象及其特点。勾画意象,把握意象特点,能说出意象构成的氛围。同学们交流后,归纳总结: 《沁园春 长沙》

(1)上片通过寒江、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投影片)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儿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诗人以“看”总领上阕,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一个“竞”字写出了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宇宙万物的热烈和活泼,赋予秋景以旺盛的生命力。也使首句的“独立”具有沉着、镇静、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英雄气概。上阕重在写景,但景中有情。

(2)下片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击水中流、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投影片)

《雨巷》

(1)知道丁香吗?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却不轻佻。丁香是美丽的、高洁的、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娇好,但易凋谢。

借助“丁香”这个意象来刻画这个姑娘。

(2)姑娘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学生在阅读中归纳。愁怨、哀婉、美丽、高洁、迷茫…… 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绵绵细雨等环境来渲染“丁香”的特点。(投影片)

雨巷————幽深、寂静

意象: 丁香————美丽、高洁、愁怨 油纸伞————迷蒙 篱墙————凄凉、衰败

第四课时

一、导入:继续认识诗歌的意象。

二、认识《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意象及其特点。《再别康桥》

同学们先交流,后教师点拨。

(1)这首诗歌有哪些意象?(投影片)

有“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夏虫”等意象。(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投影片)

这些意象都是远高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

(3)这些意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投影片)

联系诗歌标题分析,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是抓住一个“别”字。因此,作者运用这些意象,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离别气氛;同时,再联系正文中“作别”“不带走”这样的词语分析,可以肯定,作者在这些意象中寄托了对康桥深深的依恋和惜别之情。

《大堰河——我的保姆》 同学们先交流,后教师点拨。

(1)师导: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投影片)本诗几乎通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

(2)用笔画下自己感受最深的诗节,并写下你的理解:(投影片)这是一位 的大堰河。如,第①节:这是一位身世悲苦的大堰河

第④节:这是一位辛苦劳累,深爱乳儿的大堰河。

第⑦节:这是一位生活负担沉重,不向艰难生活低头的大堰河。第⑧节:这是一位深爱着乳儿,淳朴善良的大堰河。第⑩、⑾节:这是一位命运悲惨的大堰河。

第⑿节:这是一位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代表,值得深情赞美的大堰河。

三、熟读并争取背诵前三首诗歌。

第五课时

一、导入品味语言活动。

二、学生勾画喜欢的诗句,结合语言,展开想象,说出美点(用词、句式、修辞、艺术手法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再做一些关键点的点拨。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他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泽东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么我们来探究几个问题:(投影片)

1、“独立”能否改成“站立”、“直立”?

(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坦荡从容,显示了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为什么用得好?

(拟人手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击”改成“飞”好吗?

(“击”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

4、“翔”改成“游”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秋水共长天一色”。)

5、“中流击水”这幅画面的含义是什么?

这里以设问结尾,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这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以期许和鼓励,体现词人乘风破浪、振兴中华的豪情。

《雨巷》

(1)探讨象征

姑娘为什么很快消失?

(邂逅、虚幻、朦胧又美好的理想的象征。)

A、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应。B、爱情诗,即一位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涟漪。类似《蝶恋花 花褪残红》苏词中所表达的情结,“多情却被无情恼”。C、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教师解读:

“姑娘”是作者的理想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但出现后又象梦中的飘过一样消了,连用她的颜色,芬芳,叹息,惆怅,空留下抒情主人共在雨巷中独自彷徨,孤苦的心情。

(2)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探讨诗的音乐性和韵律感。读出感觉。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诗歌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再别康桥》(1)诗的意境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感情,浓缩在凝练链的诗句中,融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由于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融合为一体,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

(2)诗的画面美(“新月派”主张的诗歌三美:音乐美、画面美、建筑美)全诗共八节,几乎每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这就是诗的“画面美”。画面美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着浮藻的清潭等。

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诗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里,做“一条水草”的体验等。(3)回环呼应的结构

本诗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音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难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受。但相似并非相同,“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变成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轻轻地招手”,是向彩云告别;“挥一挥衣袖”似乎是“彩云”依依不舍,拽住了“我”的衣袖,“我”不得不挥之而去。首节写“彩云”告别,尾节斩钉截铁地宣告“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诗人个人的自由天性,诗意又深了一层。

《大堰河——我的保姆》

(1)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品味细节描写。(投影片)

诗的感染力来自真切而具体的生活细节描写。如第4节一口气用8个排比句,这就是8个生活细节,充分表现了大堰河的善良、勤劳,对乳儿无私的爱。再如第8节,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真切地表现了她对乳儿的感情和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

(2)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三”,品味反复和排比。(投影片)找出诗中运用反复和排比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排比的作用: 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

反复的作用: 加强感情和音节的旋律,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诗歌的抒情效果。

第六课时

一、引导学生自读教材P69页“表达交流”中的《朗诵》,指导学生读诗技巧。

二、诵读通悟四首诗。

自己整体诵读,感悟情意,提升对诗歌的“融合性理解”。注意读出诗歌的情味。

提问:四首诗歌我们应该分别读出怎样的情味呢? 师生先讨论,达成共识(投影片):

《沁园春 长沙》:读出博大的气势、豪迈的气概。《雨巷》:读出落寞、惆怅、朦胧恍惚的情味。《再别康桥》:读出一种淡淡的离情别绪。

《大堰河——我的保姆》:读出敬爱、感恩、怀念之情。

同时,要注意区别《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与《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三首现代诗歌在形式和诵读上的不同。

三、开展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好。

1、组织:先小组内进行,然后推选代表进行,最后分成四个大组比拼。

2、内容:可以读教材中的四首诗,也可以读“研讨与练习”中提供的诗,还可以读课外自选诗。

3、核心要求:读出诗歌本有的“诗味”。

4、功效:学生既做朗诵者,又做听众,还做评判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诗歌的朗诵,提高朗诵技艺。

第七、八课时

内容:思考人生,书写真情,交流成果。

一、引导学生自读教材P57页“表达交流”中的《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指导学生作文。

二、活写——联系实际、思考人生、书写真情,并在班上交流。

可以完成“写作练习”中提供的题目,也可以写成诗歌。并在班上评阅、交流。

第九课时

内容:梳理小结,测试巩固,实现单元反馈。

一、由同学们快速独自或小组进行本单元梳理小结。反思自己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未完成好的,找到补救办法。核心:

能够理解诗歌的“情感与意象”; 能够品味典型的语言; 能够赏析诗歌“美点”;

能够背诵《沁园春 长沙》《雨巷》《再别康桥》三首诗。

二、参与单元测试,检验学习质量,反馈补救。

第四篇: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教案5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教案5 教学目的: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写出了荷花的动态。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

可以说,荷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

二、品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散步? 【解析】因为“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通过宁静的环境衬托并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板书]:缘由:颇不宁静

2.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

【解析】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唯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讲读第2节

1、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评点学生的朗读)请一位同学找出小路的特点,并说说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笼罩全文的氛围。【板书】

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三)讲读第3小节

[提问]: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怎么理解这种感受?

[解析]:重点理解这个句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板书】

感受:自由——(苦闷)

(四)讲读第4小节: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提问]: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板书】

荷叶

田田(多)

舞女的裙:亭亭(美、高)

荷花

零星点缀(色)

如明珠、如星星(洁白、繁多、光)

袅娜、羞涩(轻盈多姿、态)→形态美 的 月

荷香

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若隐若现)→动态美

荷波

象闪电(快)凝碧(色)

流水

脉脉(神态)→静态美

[讲解]: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提问]:请问,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在这一句中作者将什么比作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写又有什么好处?

[解析]: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把香味比作歌声,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提问]: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解析]: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

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

看,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3.我们来比较一下这段改动后的文字和原文,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

改动文字: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2

(五)讲读第五段

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五自然段

1、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解答]:泻、浮、洗。

2、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解析]: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讲解]:

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如流水一般流动

[板书]:

月光(正面)

泻—轻柔

荷塘四周

月色

青雾:浮、轻纱的梦

光与景的和谐

(反面)(侧面)黑影、倩影

(六)讲读第六节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

1、本节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荷塘四周之景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2、写出了环境何特点,表现作者怎样的内心

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淡淡的哀愁

3、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很热闹,而在刚才的分析中却说,这是个“宁静”的环境,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

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

[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

四周远山:隐隐约约

(自远而近)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蝉鸣、蛙叫

【总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八)讲读第三段

这一段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

1.从课文内容看,作者是边走边看的,看了又有所想,他想到了什么? 江南旧俗。

他为什么会想到江南旧俗呢?

①心里宁静,但宁静里又有淡淡的哀愁。(“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②深化主题(回到过去,说明对现实不满,尤其是最后不觉到了家更说明摆脱不了现实,宁静也只是片刻的。)

1、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体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即景生情

2、“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绪

“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现实世界颇不宁静的‘我’拉开了距离。这样的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写得自由自在,则文末写回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得空虚、烦恼;“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展示出一幅现实世界阴森可怕的图画,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最后,独步月下荷塘排除烦闷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

三、小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四、布置作业: 背诵4-6三节

第五篇: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雷雨教案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 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

2.复习戏剧常识:(1、3、5、7组派代表分别口头展示一题)

(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

①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歌舞剧、哑剧等;

②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如《雷雨》);

③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 ④从矛盾冲突的性质看:可以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⑤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一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4)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学程之二 梳理情节 理清思路

课文节选自《雷雨》 3.默读文本,梳理节选部分情节((5)品读鲁侍萍与周萍母子相见的段落,思考侍萍因何欲言又止?

明确:在周萍打了鲁大海两个嘴巴后,鲁侍萍对周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断断续续的一句话,道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鲁侍萍迫切想见到自己阔别三十年的儿子,却没想到竟看到了如此令人痛心的场面。她的感情由“想念”一下变成了“愤慨”。因为一道森严的阶级壁垒已经横在她面前。阶级的对立,使她再也不能叫出“萍儿”这个长久在心底呼唤的名字了。(6)默读周朴园与鲁大海相见的场面,思考父子因何反目成仇?

明确:鲁大海是作为工人代表来同资本家周朴园谈判的。尽管周朴园已知道他是自己的儿子,但在亲情与阶级利益面前,他选择了阶级利益。于是他摆出了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傲慢而冷酷的面孔。见到大海后,他不愠不躁,故意用挑逗的口吻戏弄大海:“你叫什么名字?”“你有什么事吧?”接着,又亮出电报、合同,证明矿工已复工,谈判代表已签字,并狠狠地宣布开除大海。由此可看出,周朴园对待鲁大海的态度完全是一个阴险的资本家欺压工人的态度。这说明,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他们的矛盾自然就是两个阶级的矛盾。

学程之二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小组讨论后5-7组代表上黑板分别展示一题)(1)精读有关周朴园的对话部分,小组讨论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

明确:① 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这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结构,初步把握了剧本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复杂矛盾。我们看到以艺术结构精巧而著称的曹禺大师,灵活地运用了“回顾”与“ 穿插” 的表现方法,把“现在的戏剧”与“过去的戏剧”交织起来,让新旧矛盾,周鲁两家的矛盾、封建资产阶级与工人、下层劳动人民的矛盾交汇在一起,都集中于一个下午在周朴园的客厅里展现出来,有利于刻画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深刻表现主题。

学程之五 布置作业

1.继续准备戏剧表演,由课代表组织同学准备道具; 2.小组合作,准备“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的辩论资料。

这几句话富有变化,整个冲突有明有暗,有张有弛,既紧张又有戏剧性,充分反映了周朴园剧烈的内心活动。因为周朴园由原来的怀疑进而证实眼前的人就是当年被自己抛弃的侍萍,而自己三十年来精心伪装的一切将可能被毁坏,于是他一下子撕下了“仁慈”“真诚”的面具。一连串的逼问,声色俱厉,以及他的惊恐万分、慌乱失措等,都暴露出他残忍冷酷的本性。他在地位、财富、利益的驱使下,便大声逼问,以图先发制人:“你来干什么?”言外之意即“你想来敲诈我吗?”当知道不是侍萍想来时,又马上想到她身后可能是狡猾而又难以对付的鲁贵,因此进一步逼问:“谁指使你来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自私、冷酷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语言。

(三)我认为“(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到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几句台词含意很丰富,请赏析:

(1)“这真是一群强盗!”——侍萍目睹了一场父亲对亲生儿子的陷害,哥哥对弟弟施淫威的人间悲剧,肝胆俱裂,于是她悲愤地指出“这真是一群强盗!”只有侍萍这个多重身份、曾多次受到周家伤害的人才能有此体会,也才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周家是一群强盗。

(2)“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侍萍想认分离多年的儿子周萍,但要信守不相认的承诺而使她欲言又止,加上周萍打了亲弟弟大海,面对如此令人痛心的场面,使得侍萍的感情由“想念”一下子变成了“愤慨”。一道森严的阶级壁垒已横在她面前,她的“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反映了她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二、探究破折号的妙用(4-7组代表各展示一题)

本课使用破折号的句子很多,共有23处,请同学们找出来,归纳分析它们的作用:

悲剧是一个民族在某一时期历史的苦难,它不应该是某一个人制造的,而应该是民族悲哀的时代显现。《雷雨》悲剧,其实就是一个封建民族的悲剧。剧作者借周朴园的一家将一个完整而有一定长度的行动展示给读者,让他们去感受这个充满罪恶的制度,跟作者一起去发泄被压抑的愤懑,抨击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艺术特色简析

1.戏剧结构紧凑集中。作者灵活运用灵活地运用了“回顾”与“ 穿插” 的表现方法,让新旧矛盾,周鲁两家的矛盾、封建资产阶级与工人、下层劳动人民的矛盾交汇在一起,都集中于一个下午在周朴园家的客厅里展现出来。

2.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高度集中。三个人物在一个夏天的午饭后,在周公馆客厅里相遇了。通过鲁家母子的控诉,把周朴园三十多年来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活动揭露出来。

3.人物语言的个性化。《雷雨》中,人物的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的处理上,也都有所变化, 剧中人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所以他们的说话口气,措词风格也不同。周朴园盛气凌人,侍萍抑郁平缓,鲁大海直截了当。同时,人物语言还和他们处于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相适应。

学程之四 布置作业 1.完成《训练与检测》的提高题;

2.就《雷雨》的某一方面写一篇赏析文,300~500字。反思:

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遵循学生自身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理解过程,潜移默化地达成能力和情感目标。

下载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再别康桥测试卷(含答案解析)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再别康桥测试卷(含答案解析)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5 人教课标版17

    《归去来兮辞》教案 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

    人教四年级第一单元测试卷(1)

    四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测试题姓名班别分数成绩(卷面整洁3分)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cànlànzhàoyàoɡuīlǜlǒnɡzhàohuīfùshùshāochuánjiǎnɡjìnɡjì二、给带点的......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鲁人版必修4

    《再别康桥》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 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 当堂背诵全诗。 二、 教学重难点 1、 诗情......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再别康桥》教学设计(5篇)

    《再别康桥》教案----------徐志摩 海南三亚第六中学语文组 李 望 教学目标 1、 欣赏诗歌的“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2、 鉴赏诗歌的构思新颖,不落俗套——选择......

    1.《窦娥冤》练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1单元第1课窦娥冤习题练习二(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煞尾寒暄两全其美引吭高歌B.脉膊造孽身首不全苌弘化壁C.誓愿白炼......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练习题 蜀光中学高二语文组 一、选择题(36分)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登载 刊载 转载 载誉归来 .... B.遂心 遂愿 未遂 半身不遂 ....C.靡丽 靡......

    人教课标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1》 《识字1》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识字写......

    高中语文 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

    弋阳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命制 弋阳一中2016届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一单元检测 共150分,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 罗强 一、基础知识(18分) 1. 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3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