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媒体与业内企业到底谁更虚伪(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5 09:09: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印刷媒体与业内企业到底谁更虚伪》,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印刷媒体与业内企业到底谁更虚伪》。

第一篇:印刷媒体与业内企业到底谁更虚伪

业务员要让潜在客户在平面媒体或者网络媒体上做广告绝非一朝之功,对于媒体认可是做广告的前提,媒体同时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客户认可媒体很可能基于两种考虑:一是媒体拥有可助客户产品可以得到广泛而有影响力传播的核心产品,并能够给客户带来商机。这种核心产品在网站里往往表现为电子商务平台,比如说慧聪网的“买卖通”。二是媒体本身影响力,客户认可媒体在社会上公信力。媒体拥有公信力有时比拥有核心产品作用更大。这往往体现在大众媒体上,比如说《新京报》核心产品是新闻业务,并非某些电子商务平台。基于其报纸在群众中拥有公信力以及忠诚度,人们爱看,导致其发行量大。侧重于发展电子商务还是循媒体规律建设一流媒体,与媒体定位有关。定位于电子商务平台指向“媒介”,定位于后者目标指向“媒体”。纵观当前印刷媒体,有野心和有实力者大都希望鱼与熊掌兼得,不仅媒体影响力蒸蒸日上,还试图发展展会、策划,或者发展电子商贸平台。走多元化之路可以互补,因为“规模优势”不惧局部损伤。

本文无意于面面俱到,只探讨印刷行业媒体。首先,笔者界定印刷媒体只是“边缘媒体”,2005年3月1日起我国施行的《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中指的新闻机构,是指经国家有关行政部门批准获得出版许可证的报社和新闻性期刊出版单位以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电影制片厂等具有新闻采编业务的单位。印刷行业的“媒体”到底有谁具备这样的资格,大家心知肚明,那些动辄称自己是“记者”的从业人员只是附庸风雅而已。尽管具有“边缘性”,但正如鲁迅所言“路是人走出来的。”笔者认为随着中国互联网发展、专业媒体事业发展,未来,政府有关部门赋予门户网站及专业媒体编辑新闻采访权是水到渠成事情。

笔者写此文灵感源于一件事情:

近日笔者接到某印刷企业电话,来电者称该企业受笔者一篇文章“牵连”,某印刷大单可能毁于一旦。在未弄清事实真相前,她气势汹汹称笔者文章侵权,并说了句适合评价色情小说的话语:“这篇文章写得不堪入目”,后来查实结果是:文章是在另一篇文章基础上的改写(注:新闻传播里允许改写,不少报社有专门的改写记者。改写不等于抄袭,改写是原创行为。),而且连她自己也承认关键地方完全尊重了原文,并非“乱来”!

那篇文章即便确实写得不好,用“脱离主题”、“语法失当”、“内容失真”来评价应该比较合适,后来笔者细听来电者反复提到“不当”处,竟然是文章里对新闻中出现的环境的文学性描写片段,这是她用到“不堪入目”词语基础,但她对关键处尊重客观事实却只字不提。笔者且不论文章是否“不堪入目”,但有一点希望她明白:写作是客观性、主观性并存的,而且她如此急于在“枝节”上强辞夺理,倒让笔者怀疑对方是否有嫁娲于人之嫌。

该企业其实是典型个案。企业都希望形象在公众中完美无瑕,但绝大多数企业并不“理智”,强辞夺理现象非常普遍,因为经济人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最大经济利益,一旦利益受损,往往会“失去理智”。

“市场经济基本特性是竞争,它也是市场经济中基本规范力量,它的存在防止了经济人为追求自身更大利益而损害他人”(注1)。而媒体监督作用就在于引导正确“竞争”,我们无权要求企业拥有媒体从业人员理性,但他们必须明白一个事实:媒体并不是企业宣传工具,可以为所欲为。

企业不尊重媒体,试图有意无意地占领“话语权霸权”。让人思考:到底谁更应享有话语权?媒体话语权或者引导方向又在哪里?

(一)、虚伪两相视。

不久前我与一位以前同事聊天,他现在“弃暗投明”了。所谓“暗”,当日他在媒体时唯唯诺诺,以捧人为乐;投身企业后,跟当日采访过老总聊天,方知道他们接受采访时全是睁眼说瞎话。笔者某同事去一家企业采访,被访者身边围了好几个人恐错一词。古语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印刷媒体在某些老总眼里竟成了“鬼”。

1、企业。

不少企业对新闻传播之谨慎,到了让人诧异的地步,然而,这里面又有多少合理性呢?

(1)企业不允许争论,抢夺话语权。某企业工作人员对笔者一篇争鸣性文章,提出撤稿,理由是:“与我们的宣传口径不一。”他认为:“这一理论(即其“宣传口径”)是我们提出,有唯一性。”但是,你理论再高明,凭什么就不允许别人争鸣呢?

慧聪网CEO郭凡生曾说过:即使质疑你说话内容,也要悍卫你说话权利。争鸣难道不是任何一个有思想有感触的人自然而然事情吗?

(2)企业对问题不敢正面回应,一概保持沉默。某大公司在涉嫌走私问题,面对媒体铺天盖地质问,都以“为了保持司法公正”不予回答,在事件未进入司法程序依旧故我。如此态度,只会让人对它有更多猜疑。

(3)企业试图统一口径,传播企业软文。稍正规企业大多有宣传部门,撰写软文后与关系媒体联系好统一发布。软文属“广告”,但多数印刷媒体未标注“广告”作为资讯发布。

软文不可能从第三方角度客观评价产品或企业,对消费者决定购买借鉴意义不大甚至可能误导。充斥软文媒体也是对媒体自身独立性和创造力讽刺!

2、媒体。

网友月光博客(注3)认为,计划经济下人们间经济关系从属于“公家”,社会资源高度垄断,政府当局在政治及思想上对民众实行高度控制,管住“饭碗”可管住嘴巴;当下,住房医疗教育“产业化”引起了贫富差距拉大及资源私有化,通过计划经济来“封住嘴巴”已不可能。贫富分化导致仇富心态,北京王府井开车撞死数人案,实施者便是来京寻金不成的“心理失衡者”。市场经济可以解决效率问题,不能解决公平问题。媒体本应对弱势群体积极引导,放眼今日媒体追随超女和强势人群成通病,多数印刷媒体存在不敢批评和争论,对负面报道逃之夭夭等现象,原因何在?

网友雪花梧桐(注4)对于“强人”和“普通人”话语权,提出两个观点:一是认为“强人”掌握了50%资源,就拥有话语霸权。

二、“善良同时有诚信的”人,他就会有话语权,甚至有话语霸权。印刷媒体习惯在宣传时将话语权拱手让给大企业、名人,企业如柯达、富士施乐、EFI、北大方正;名人如沈海祥、王德茂、武文祥。印刷媒体惯于从中捕捉业界发展航向。

如果说“拥有资源”的“名公司”、“强人”理所当然拥有话语权,但是,印刷媒体并未给“善良同时有诚信的”普通人予话语权。

2005年印刷业的从业人员已达342万人,其中,高层管理人员“名人”甚微,中下层占绝大多数。这仅是官方统计数据,数量宠大的无许可证企业未包括在内。一线工人苦累不堪、部分工人工作环境恶劣、薪金被欠或缺乏福利。而他们已被多数印刷媒体遗忘,原因是——底层工人对于做广告“无权拍板”,于是,多数印刷媒体涌向大公司及公司老总,寻找“经济资源”——不少印刷媒体从业人员事实上已经直接或间接沦为“经济人”,而非媒体人,经济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只考虑“收入”“成本”“利润”。康文伟义老总陆卫东说:“这行业,谁有钱,就登谁的文章”,此言不假。

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造成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如今许多印刷媒体有如下现象:

(1)不管谈什么,几乎都是唱好声一片,表现手法也到了“千篇一律”地步。某代理商老总近日向笔者表示了对一本自称主流权威杂志的厌倦:“它就是把制造商摆到门面上,让它们自己在那里唱。”

(2)各论坛及所谓研讨会变味成“产品发布会”,媒体把“话语权”拱手让给赞助商们。

(3)刊登软文现象登峰造极。

(4)个别媒体准备把媒体办成学术机构,不做社会新闻和带有社会性的深度报道。请注意“媒体”与“学术机构”是两码事。

(5)根本不敢做负面报道。

看看当下印刷业在社会上的地位,躺于王府井书店僻静角落印刷类书籍;印刷类题材影视剧几乎没有进入我们的艺术家、作家的眼帘;某广播院校甚至不屑于与印刷院校合并成“传媒类”大学;印刷工价一降再降,出版社和发行单位独享13%的增值税率,相关印刷企业在已经颁布一年之久的政策前束手束脚,依旧实行17%增值税率。到底谁更应该为此负责任呢?

即便在个人博客已在一夜间占据传播领域高地的今天,许多印刷媒体依旧无动于衷。媒体本来应该是最会说话的,可是多数印刷媒体包括一些权威媒体,某种意义依旧处于“话语权弱智”阶段。

不直面现实,不重视深度报道、以捧人为乐的印刷媒体是永远长不大,如果哪天印刷从业人员不再去看同质化的印刷媒体内容,将眼睛盯在博客上,那也绝不是危言耸听。

3、苟活。

有的媒体一看就是睁眼说瞎话,运作一塌糊涂,为何仍存活?亚当.斯密曾说:“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只要守住老客户,也死不了,但必会陷于“创新枯竭,简单抄袭、模仿、拷贝和追随成为发展主流”(博客中国创始人方兴东言),但它们难免不会有朝一日被合并或者兼并。

有关部门对于非法刊物打击不力是其依旧猖獗原因,深圳便充斥几百家“ISSN”刊号所谓“媒体”。

(二)、何寻强音。

1、微弱。

印刷媒体话语权又在哪?从哪捕捉印刷业发展“航向”呢?

慧聪网关于富士施乐相关问题系列报道引起了《南华早报》驻京记者关注,关于进口印刷设备免税政策系列报道引起业内专业人士的关注。《中国新闻出版报》关于印刷城的报道引起了中国印工协领导的关注。北京“印贸通”网站关于企业迁建调查、印刷技术工人薪金调查,通过在网站及网刊上公布,对行业不乏借鉴意义。科印传媒、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编纂的《中国印刷业蓝皮书》(2003-2005年卷)以数据说话,系统梳理了中国印刷业,份量极重。这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媒体力量(以上例子信手掂来,无意做系统统计;遗漏之处,望其它媒体见谅。)。

但印刷媒体声音依旧十分微弱,且其深度、广度与大众媒体比相形见绌。在印刷媒体里,根本找不到象《富士康:机器罚你站12小时》之类深度报道文章,而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从《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上找到可读性极强的文章。

2、原因。

专业媒体与大众媒体比,之所以在社会新闻、深度报道谨慎行之,与行业小有关。全行业都是大众媒体对象,因此可以放手为之。专业媒体编辑没有新闻采访权属于“边缘媒体”,也是原因。

部分小媒体连获邀参加论坛或研讨会机会都没有,属夹缝生存,更别谈话语权。

3、出路。

(1)批判。

人言可畏,早年上海著名演员阮玲玉因“人言”自杀,但恕笔者将阮之死归于“脆弱”,心如明镜何俱半夜鬼降临?

何况印刷业并非娱乐业。

“市场经济是个性化体系„所有经济个体在表达他们自由选择时都以利己为动机,这种利己动机有可能导致经济的混乱。”(注2)媒体此时便需要说话了!

没有批判理论根本不能成其为理论,换言之,任何优秀产品优秀企业诞生无不经过实践考验、无数疑问“过滤”,即便已经已经公认的“著名企业”或“优质产品”也并非尽善尽美,人无完人,孰能无过?中国有古话:“欲盖弥彰,当制造商急不可耐地宣扬其产品优点,效果也许适得其反,媒体未加思考即掺合显然非善举。某些国际知名制造商产品在华美外衣掩盖下,行走于大庭广众,服务及产品缺点一朝东窗事发,如此事例少见吗?

(2)决心。

IT168网站所追求的“百分之百原创”让笔者看到了俊杰志向。是的,知识爆炸时代,给传媒业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昔日名不见经传的中东电视台——半岛电视台因为在伊拉克战争报道名声雀起,近日更野心勃勃推出24小时英语频道欲向以BBC和CNN为代表美英媒体巨头占领的国际新闻市场叫板。

第二篇:到底谁更爱谁抒情随笔

偶然间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总是说我们在无条件的爱着孩子,其实孩子更是无条件的爱着我们!他们可以承受我们的坏脾气,事过之后依然天真无邪的对我们微笑,他们可以承受我们的错误,事过之后依然会紧紧的拥抱我们!孩子会毫无吝啬的向我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喜爱、笑容,面对这么天真可爱对我们“不计前嫌”的孩子,我们怎么可以不让自己的情绪变得平稳些再平和一些呢?

看完这段文字,我不禁想问:“到底谁更爱谁?”

身为教师的我,时常也会对学生们发火。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班里卫生一团糟的时候……记得有一次上午睡,轮到我值班。小孩子中午睡觉总是不老实的,总是需要老师连哄带吓的,“逼着”他们闭上双眼。开始的时候还算安静,孩子们都老老实实地躺在那,可是不一会儿就听到了一阵“格格”的笑声,我循着笑声看过去,气呼呼地走到那个学生面前。“笑什么笑?站起来跟我去办公室。”在办公室里,我狂风暴雨般把他训斥了一顿,他几次想争辩都被我打断了。最后,他含着泪回到自己的位置。一个中午他都没有再吭声,但是在我巡视的过程中,我分明发现了他眼角的泪。下午放学的时候,我推起自行车准备走,发现后轮没有气了。这时他出现了——“老师,我回家去给你拿打气筒!”,说完他就一阵风似跑了。在我等他的过程中,另一位同学跟我说:“老师,其实你中午冤枉他了。他睡觉的时候,旁边的同学拿鸡毛挠他的胳肢窝,他才笑的。”他气喘吁吁地跑回来了,脸上挂着晶莹的汗珠。“老师,打气筒您拿着吧,别路上再没了气。”他一脸的真诚,中午的误会与训斥,他似乎已经忘光了。

身为母亲的我,时常也会对自己的孩子发火。有时候,孩子会缠着自己跟他玩,而我总是以工作繁忙而不耐烦,缠的紧了,就开始大声呵斥他。有时候,我会因为他考试的一点小错误而大发雷霆,各种“不争气”“太粗心”的字眼爆豆子般甩到他身上。我会因为他吃饭慢吞吞不满意,我还会因为他学习不用功不满意,而孩子呢?总是在泪汪汪地接受了这些之后,回个身就忘掉了。他依旧会嬉皮笑脸地缠着你给他讲故事,依旧会趴在耳边讲他在学校里的各种小故事。

孩子总是在无条件的爱着我们,我们也应该无条件地去爱孩子。面对孩子,我们需要更加宽容,毕竟,他们是无条件爱着我们的。

第三篇:信任内外有别 家族式企业到底信任谁

信任内外有别 家族式企业到底信任谁

信任,是中国家族企业常青之路上必须逾越的“天堑”

信任是企业的稀缺资源,企业内部的信任可以降低管理成本,促使内部资源配置的优化;企业与社会之间互相信任则可以使二者之间的资源互换更加充分、高效。

二十多年来,我国家族企业的创业史可谓坎坷与辉煌并存,但如今江山易攻难守的现实也逐渐成为众多家族企业的难题,但是,对“外人”的多疑使得众多优秀的管理人才失去了进入家族企业决策层的机会,而这也逐渐成为家族企业继续壮大的桎梏。企业常青,是每一个企业家的梦想,但是仅仅依靠家族成员能否实现?回答是否定的。

中国传统的“家”文化导致了信任的内外有别,于是,中国的家族企业就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将“外人”转化为“自己人”,然后再委以重任,但这是否是长久之计?答案仍是否定的。因此,虽然中国的文化土壤难以产生适合家族企业发展的信任机制,但是家族企业不应该放弃努力。

内外有别

“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家族概念是建立在血缘、亲缘关系上的,这种对血缘、亲缘、家庭以及家族的认同,使得家内、族内的成员互相信任,并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正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然而,正当“家”与“族”昭示着一个具有难以抗拒的向心力的团体诞生时,却也在无形中促使了隔阂的产生。因为这两个简单的字眼分明表达了另外一层意思,即亲疏必分,内外有别。“家”内是一层,“家”与“族”之间是一层,而“族”外则又是一层,这种无形的区别已经一不留神把每个人周围的信任空间化分成不同的层次。即使在一个家族中,“内”与“外”也有着明显的区分,这从家族内成员之间关系的称呼中就可见一斑。同姓兄弟的孩子之间为“堂”兄弟(妹),表兄弟的“表”则给人“外”的感觉,而母系的亲戚则直接加个“外”字(例如外公、外婆)。既然连家族内的成员都有内外之分,更何况真正的“外人”呢?

与这种“内外有别”对应的正是人与人之间信任度的递减,而“任人唯亲”也正是对“自己人”高度信任的写照。中国人难以对外人产生信任,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甚至有人认为互不信任是中国人性格的一大特点,这是传教士史密斯于1894年在他的《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做出的论断。

韦伯更是对中西方的信任文化进行了理论性的概括,他指出了两种信任方式:即特殊信任(以血缘性社区为基础,建立在私人关系和家族或准家族关系之上)和普遍信任(以信仰共同体为基础),并认为中国人之间存在明显的不信任。中国人只信赖与自己有私人关系的他人,而不信任外人。其信任行为属于特殊信任,这与基督教文明中人们普遍的信任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美籍日本学者福山更加直接地指出,中国是一个社会信任度低的国家,社会资本以重视家族传统为核心,家族之内的人们彼此间的信任度很高,但对家族外的人们信任度低。与日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社会不是以社团为中心,而是以家族传统为中心的社会。

于是,信任的内外之别在中国的家族企业中也同样存在,绝大多数家族企业的高层人员均是家族内的成员,而家族以外的成员很难有机会进入,这是中国传统的“家”文化在家族企业中的映射。

将“外人”变为“自己人”

“自己人”毕竟数量有限,而“外人”又不敢轻易委任。人们不禁要问,家族以外的成员就不可信吗?

“家鸡被打团团转,野鸡被打满天飞。”中国的一句俗语虽不能给出正面的回答,却足以表明家族内外信任有别的缘由。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具有不可替代的凝聚力,它们带来的忠诚使得家族内的协调即使在出现矛盾的时候,也会相对容易。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现象也不可忽视,当家族利益与外界利益相冲突时,保护家族利益似乎就成了天经地义,因为“胳臂肘”是决不能“向外拐”的。

彭泗清曾经撰写过《信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一文,其中对“外人不信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起点上的不信任,即因为不了解、不能确定可信程度而不盲目地信任:第二种是永远的不信任,即信任只存在与自家人的范围之内,对外人有一种无法填补的隔阂、甚至敌意。前者是不轻信,这在西方社会也是提倡的,而且它是可以通过交流而改变的;后者确实是断绝了所有的对外合作之路。

那么,中国人对“外人”是选择了起点上的不信任,还是永远的不信任呢?二者似乎都不是绝对的答案。前者没有错,这表示中国人并不盲信;后者也不全面,因为它意味着中国人在与“外人”合作方面已经到了穷途末路,而事实并非如此。于是,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径被设计出来,它足可以把信任向非血缘和家族之外传递,这条路径就是将外人纳入自己的“关系”之中。

这个对中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却让老外摸不着头脑的“关系”,在信任的传递上担当了重要的角色。费孝通曾经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来解释中国人的人际交往,“譬如一粒石子投入水中,激起圈圈涟漪,离落水点最近的那一圈就是血缘关系,其次的一圈就是姻缘关系,再下面就是地缘关系等等不断扩大散播开来。”显然,处于离中心越近的“涟漪”,其关系就与那颗石子越近,而正是这一圈圈的涟漪,使得中国人的信任可以由近及远的传播。

在中国这个“关系本位”的社会,其核心是家族和血缘的联系,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只有本家族和有血缘关系的人才是“自己人”。通过关系运作的方式可以把“外人”变成“自己人”,“外人”和“自己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是可转化的。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交往不再拘泥于家族内部,而是有很多的“外人”。如何与“外人”交往?最安全的路径是什么?即外人——熟人——自己人。比如在外地一旦确认对方和自己是老乡,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如果是校友,那更是亲上加亲,古时结为异姓兄弟也是同理。因为只有在“自己人”之间,才好彼此用“情”,然后互相关照、互相信任。一旦对方逐渐成为“自己人”,就等于坐在一条船上,同进同退,事情就好办了。

有位民营企业家面对企业管理人才的匮乏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如今,不请职业经理人是等死,请职业经理人是找死。”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他确实一筹莫展。在职业经理人制度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前者怀疑后者的忠诚,后者也对自己的能力发挥有所保留或者“身在曹营心在汉”,最后的结果多数是不欢而散。

力帆董事长尹明善就公开怀疑中国职业经理人的道德品质,而“微软的出去以后骂微软,创维的出去骂创维”的现象使人心寒。尤其是职业经理人拎着商业机密跑到另一公司上任之类的事更是让他们倒抽一口凉气。这种情况下,家族企业很难把企业管理权交给职业经理人,显然,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隔阂也并非一日之寒。

而另一些家族企业的实践也说明,一旦成为家族企业的“自己人”,就能更好地融入这个企业。此时,他们除了有共同的利益,家族的荣辱感也成为共同奋斗函数中的一个重要变量。万象集团海外业务掌舵人倪频,其个人才能固然与众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万象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的女婿,他得到了很多其他人无法拥有的宝贵资源——信任,这恰恰是他在海外市场冲锋陷阵,自由驰骋的护身符。

于是,将职业经理人变为“自己人”似乎成了最安全的办法。然而,这一办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试想一下,如果每一个家族企业都试图通过“招女婿”的办法来寻找职业经理人,那么职业经理人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将是多么壮观的场面?更何况,同样具备当人家女婿的条件和职业经理人的素质又是何等困难?这两个条件的交集显然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家族企业所需要的职业经理人的规模。无疑,此路只能是一条狭窄的“独木桥”,而决不是光明大道。

信任的革命

从1840年到1920年,美国的家族企业经历了广泛的变革,企业主逐渐把经营权交给了社会支薪经理人,企业逐渐走上了专业化管理的轨道。钱德勒认为,市场的扩大和技术进步(铁路、电报),导致了企业规模的膨胀,随之而来的管理的复杂化和专业化,又使业主无法亲自承担起经营管理工作,从而导致了这场变革。但是市场扩大和技术进步只是一个前提,传统文化、伦理规范等非正式制度对美国家族企业变迁的深刻影响,尤其是美国浓厚的“社会信任资本”在职业经理人阶层兴起中所起的作用才更不应被忽视。由于社会拥有充足的社会信任资源,具备良好的契约传统,加上美国政府加强了专业资格制度,强化各种规章和立法,以及大量社会团体、中介组织、理性科层组织的发展完善,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变获取了充分的信任支持。

打开中国古老的“教科书”《论语》,书中“信”字出现达38次之多,仅居“仁”和“礼”之后,这表明中国社会的文化基础并不缺乏诚信的资源。但有学者指出,华人社会中信任的产生机制是通过声誉和关系,而由法制产生的信任则较少。由关系产生的信任使得这种信任带有一定的“私人”属性,不具备社会化的特征。这导致了中国社会中信任在某种程度上的“狭隘性”,并注定了这种资源利用的低效率。

相比之下,在西方的信任研究中,Zucker曾系统地阐述了信任产生的机制:一是由声誉产生信任,即根据对个人过去的行为和声誉的了解而决定是否给予信任,声誉好的人可以

得到更多的信任:二是由社会相似性产生信任,即根据个人与其家庭背景、种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似性来决定是否给予信任,相似点越多,信任也相应增加;三是由法制产生信任,即根据非个人的社会规章制度,如专业资格、科层组织、中介机构及各种法规等的保证给予信任。她同时强调,随着理性化科层组织的发展、专业资格制度的推广、规章和立法的加强,使得由法制产生信任的机制将得到推广。

中国的信任产生机制需要一场革命,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信任并不是孤立地产生作用,它的建立机制因社会文化而异,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规则渐渐失去主导地位,而健全的市场经济规则却并没有真正地挺直腰杆,这种转行必然对信任机制的建立产生一定影响。在转型期,新旧两种规则的并存与冲突,社会法制不健全,消极的社会资本大行其道,家庭与家族规则自然就成为家族企业创建的支撑构件,这是家族企业存在的客观原因。而传统的以亲情为基础的信用这种社会资本就格外获得认同。家族成员能够以家族利益为核心,风雨同舟,紧密协作,即使没有法律保护,家族企业也能顽强生存、成长。

中国特殊的信任文化造就了家族企业,而信任产生的机制却也同时“折磨”着家族企业。随着家族企业规模的扩大,它们将面临一场信任危机:一方面是家族企业对社会(职业经理人)的不信任,职业经理人道德水准的信息不对称,由关系产生的信任的局限,使得家族企业还是首选从家族内部培养的接班人;而另一方面是社会对家族企业的不信任(表现在融资、人才输入等方面),家族企业产权的高度集中,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健全,使得社会资源不敢轻易地流向家族企业。这对于双方而言都是一种内耗,是一场“双输”的博弈。若想改变这种格局,需要社会和家族企业两方面的努力。

虽然困难重重,但是突破华人家族企业瓶颈,仍是宏基前董事长施振荣的一个梦想,并且他大胆采用了“换脑”的方式来实现这个梦想。2005年年初,原宏基总经理王振堂接替施振荣担任宏基董事长兼CEO,而宏基总经理将由意大利人GianfrancoLanci担任,后者曾任公司意大利业务董事总经理。施表示,20年前,宏基就实行群龙计划,即培养100个总经理。宏基希望创造一个华人家族企业的传奇,希望传贤不传子,让更多的年轻人把潜力开发出来。或许有人会说,施振荣的做法是有风险的,但是在家族制盛行的中国,他毕竟先行了一步。

第四篇:ERP与印刷企业

ERP与印刷企业(正确实施印刷业的ERP)

据有关机构在2006年统计,中国共有各类印刷企业近9.7万家,其中有外商投资背景的印刷企业约2300家;全行业从业人员约340万人,总产值为3300亿元人民币。市场机制在我国印刷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逐步显现,国际资本进入我国印刷业的步伐明显加快。

一、分析:印刷业ERP现状

据有关机构在2006年统计,中国共有各类印刷企业近9.7万家,其中有外商投资背景的印刷企业约2300家;全行业从业人员约340万人,总产值为3300亿元人民币。市场机制在我国印刷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逐步显现,国际资本进入我国印刷业的步伐明显加快。

然而,中国印刷业自身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一是人均印刷总产值,纸及纸板占有量分别为30美元和50千克,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地区发展状况不平衡,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本土骨干企业,印刷生产能力相对过剩,高档产品生产能力不足,增长方式不尽合理,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尚未从根本上解决;

三是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研开发基础薄弱,在质量管理、工艺技术、产品标准等方面与国外先进企业差距较大;

四是从业人员中高素质、高技能、外向型经营管理人才相对匮乏,亟须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测评及认证体系,改善行业人力资源配置状况;

五是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和畅通的供销链渠道;

六是没有合理正确的用运企业信息化的竞争工具-ERP。

作为信息产业中的印刷及图像传播业正在全面贯彻、执行“激光照排、电子分色、胶印印刷、装订联动”16字方针和“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多样--自动化,器材优质――系列化”28字方针。

同时,印刷业向高精度、高效率、高色别的“三高”,和无水胶印、无轴传动、无缝橡皮布的“三无”新技术发展,印后加工及装订流程将向高速度、多功能、高精度的表面整饰自动化方向发展。

在进入数字化印刷时代,落实这些重大方针及推动印刷业的发展必须以实施ERP为突破口。

印刷业属于传统产业,从毕升发明的印刷术,到今天的电了出版,印刷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真正有革命性变革的机会是很少的,当计算机在印刷业获得生产应用的时候,印刷业也没有改变真止意义上的印刷原理。印刷业一直成为远离ERP的行业,印刷业老板一直在冷眼旁观。

然而,近年印刷业技术自动化、照排技术的电子化,印刷厂老板开始乞求信息化来将先进设备转化为真正的效益,ERP在印刷业开始悄然升温,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残酷的竞争。印刷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利润却越来越薄。印刷业正经历着激烈竞争的时代。货源不足、价格持续走低、品种大幅增加、印数普遍下降、周期越来越短、贷款回收困难,所有这些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这个时候,印刷这个传统产业,似乎在一夜之间突然想起来,必须从信息化寻求节约成本的空间、追求更大利润化。在印刷业近两年从传统印刷改造为现代电子印刷,从手工排版到电脑排版,走过了从传统手工到现代的过程,必然在管理上有一个飞跃的要求,这就是ERP在印刷业普及的必然进程。

过往几年,不泛有多个印刷管理软件,但大多数处于帮助企业报价管理、适应于传统印刷管理的小软件,对于小型印刷厂的应用有过很大的帮助,但始终只能进行粗旷的管理,未提升到ERP管理的高级阶段。真正意义的适合现代印刷管理的ERP软件却还不多见。

印刷业ERP必须要真正的从现代企业、现代管理着手,完整解决印刷企业报价、物料、计划、成本、计件等难题。

二、确保:印刷业现存的基本问题

1、确保准确配套、准时交货

客户服务的一个最重要方面是准时且准确交付。对于印刷行业尤其具有挑战性,一个印品往往因为延迟一天甚至拖延半天交货,将导致整批印品的拒收,印刷时效性特别突出,不能准确交付可能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正确的时间交付正确数量的正确产品对于印刷行业至关重要。印刷行业中的一些变化使得准确且准时交付更难以实现。

在对印刷ERP选型时必须考虑到物料需求、物料分配管理、工艺流程精细管理、智能生产排程等,确保订单印件的物料准确配套、及时配给、准时交货。

动态掌握订单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实现对订单进行预排期、自动推算出可行的交货期。更好地管理好客户信息,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保持与客户的经常沟通,动态掌握客户的需要。

2、确保资源优化、成本有效控制

印刷ERP必须通过高级物料需求分析,完善的库存管理包括库龄管理,以及工单物料预算、工单定额领料等进行资源优化,有效控制成本。使得印件所需纸张、油墨、辅料等能及时、准确、定额供应。

3、确保资金有效应用、资金快速回笼

印刷ERP还必须要制定快速、集成的应收应付查询,快速查询、分析各用户、各订单的任务完成、送货数量、退货数量、收款金额等记录,快速汇总客户应收账款、帐龄及信用情况。确保资金有效应用,资金快速回笼。对预收款过程有查询功能,对应收款列出清单、应收款汇总、收

款结清后核销管理,过期未交清货款发出催账。对预付款过程有查询功能,对应付款有列出清单、应付款汇总、付款结清后核销管理、供应商对账单功能。

三、具备:印刷业ERP必须具备的功能模块

1.印刷报价估价功能

2.产品管理

3.销售订单管理

4、生产计划管理

5、采购管理

6、物控、计料及库存管理

7、生产过程管理

8、质量管理

9、计件工资管理

10、成本核算

四、克服:实施印刷业ERP的难题

在当前环境下,印刷行业由于其行业特点,实施ERP必须进一步克服其存在的难题:

1、企业管理基础相对较薄弱

国内印刷企业管理基础薄弱,普遍存在制度缺失,缺乏战略观、系统观;

对业务流程、财务核算等简单流程都不能理顺;

客户数据在销售部和财务部都不能统一,更不要说销售和分销的业务流程。

由于管理基础薄弱,有些企业一时还不具备实施ERP的前提条件。如果你的企业管理本身是一团乱麻,ERP是不能帮你改善的。就像锻炼身体,要有一定的基础。ERP能够帮助你变得强壮,但如果你已经过于肥胖虚弱,就要先通过一些别的方法减肥瘦身,然后再进行锻炼。

印刷行业实施ERP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需要和趋势。如何在这个具有特殊性的行业实施好ERP对于整个印刷业的信息化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才是个印刷企业应该关注的。

2、印刷业ERP存在复杂的报价系统

印刷业ERP的困难之一就是需要极其复杂的报价系统。由于印刷行业的特殊性,印刷企业需要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报价,这一报价不同于标准产品的报价。由于印刷材料、印刷方式及印后加工工序的多样性,客户常常会有多种选择,业务员大多还需要为客户提供出一种较为理想的报价方案,因此印刷行业的报价是极其复杂的一项工作。

能够对客户的询价进行快速、准确报价是所有印刷企业希望实现的。目前市面上众多的印刷报价软件多属估价软件,准确性差、报价结果很难说是市场价或是成本价,对企业成本控制缺乏指导意义,因此实用性不强。

ERP报价子系统是用于印刷品估价、报价、核价、竞价的子系统。通过报价子系统,用户可以同时方便、快速、准确地一次性得出多个产品数量的成本价、行情价、利润价,准确把握盈亏线;同时还可进行明细核价,对价格构成进行分析;可以设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工价标准,进行多地区工价对比,做到知己知彼,使企业在印刷竞标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印刷报价过程中生成的产品信息为其后的订单子系统、生产子系统提供了第一手基础数据;同时印刷报价过程中生成的成本及价格构成信息也为成本核算子系统所需的“计划成本”提供了第一手基础数据,因此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一个印刷企业如何针对自己企业业务特点,做好自己ERP系统中的报价子系统是每个准备上ERP项目的企业的当务之急。

3、ERP培训问题是ERP实施中的最大的难题

培训是一个老话题,可它却是目前ERP实施中最大的难题。ERP系统集成、融合了当代最先进的管理思想、理念、方法,而国内企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都与ERP标准的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差距。

所以无论是从实际操作上还是从ERP基本原理、思想上都应该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真正从思想观念上转变对ERP的抵触情绪,真切感受到ERP给他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和好处,从而接受ERP,并积极主动地参与ERP系统的实施。

成功实施ERP必须重视培训,而培训绝不仅仅是单纯系统操作的培训,从项目的实施开始到后期,相应的培训都是贯穿始终的,分阶段、分内容、分人员、分管理层次进行培训。培训还必须有完整的培训知识库,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和针对性。要借助培训,统一员工认识,提升管理理念和业务技能。对于印刷企业来说,员工普遍素质不高是印刷行业进行ERP培训工作的一大难题。

1)培训必须落实到中基层管理者和全体员工身上

ERP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中基层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支持与协助。他们不仅要协助系统分析人员理解现行的业务流程,同时也要配合分析人员一起探讨对现有流程的改造。更为重要的是,中基层管理者和全体员工是ERP系统的最终用户,是保证ERP系统正常运转的最直

接操作者。

ERP系统要求工作人员在数据产生地就直接将数据输入到系统中,所以他们能否理解自己所做的每一次简单而略显枯燥的操作和输入的每一个简单数字在整个系统中的基础性作用,决定了系统的成败。

某些E R P 厂商在大谈自己的“价格低”的优势的同时,也很容易给用户造成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实施ERP就像买个办公或财务软件安装一遍,职工学会用鼠标点击哪个按键就可以了。即便有咨询培训公司的介入,也缺乏管理与技术的结合。最终企业的E R P 不是扔掉不用,就是实施以后企业又回到低水平管理的现实。因为本质的管理思想并没有改变,那些以为“自己更懂得自己”的企业,即便引入了某些“E R P ”,也只是在过去的圈子里重复着落后的管理方法,不同的只是电脑格式的报表代替了原来的手工报表而已。所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ERP培训是无法将ERP内化到企业的管理中去的。

2)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培训更为重要

多数企业错误地认为,ERP是一项简单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将目标设得过高或过低,就很容易模糊不清。目标一模糊,就很难落实到具体的实施工作中,不顾重点,导致投资过大、收效甚微、实施乏力的状况。而在ERP实施过程中,企业领导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

企业领导们对“ERP是什么”并不完全了解,以为企业信息化就等于实施ERP。有的领导说一句“我们要上 ERP”,然后就把这些事交给下属去做,自己去关心什么“战略”、“宏观”的问题去了。ERP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些业务流程的优化,但长期不断做下去就会是对企业文化的一种改变,这就需要最高领导从头到尾的支持,而且这种支持不能只是嘴上说,还需要关注很多具体的事情。

中国有些企业的领导实际上并没有做好长期推行ERP的心理准备,尽管他觉得这个东西很好。要参加培训,要改善周围的某些东西和流程,要对项目进行评审和指导,所以最高层领导在推进ERP时要花很多时间。如果最高领导对ERP没有兴趣,或只是嘴巴说说而已,ERP是不可能坚持推行下去的。

其实ERP的核心是MRPⅡ,即制造资源计划。对一些非生产制造企业而言,企业信息化并不需要实施ERP。再说ERP的实施也是有风险的,一些企业领导往往忽视了实施ERP的困难与风险,或者他们根本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有些人甚至认为,企业上了ERP系统之后,便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从此万事无忧了。结果是企业对实施ERP的困难估计不足,也没有为此而做充分的准备工作。

这样的企业实施ERP系统往往不会成功,或者ERP系统实施后没有达到他们的目标,即没有为企业解决“所有的问题”。这种结果自然会使企业对ERP大失所望,从而影响ERP在企业中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4、选择实施ERP的厂商至关重要

企业一旦成功实施ERP项目,则企业资源的方方面面都将在ERP系统的管理之下。因此,ERP系统的优劣对企业的经营至关重要。所以,在选择ERP系统时,企业必定慎之又慎,要充分考虑所选ERP的产品策略、发展方向及服务质量等问题。国际上企业与ERP厂商之间往往都是一种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而非简单的买卖关系。

企业在选择ERP厂商产品时主要考虑以下三个重要因素:

1)ERP软件厂商的整体实力

ERP软件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决定了企业在选择ERP软件厂商时必定要充分考虑厂商的实力。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希望与自己选择的ERP软件厂商(及其本地合作伙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如果中小企业用户对厂商实力、规模、长期生存发展的能力等没有信心,用户将难以与厂商建立商业合作。显然,品牌知名度高、实力强的厂商获得成功的机会比小厂商要高很多。

2)软件厂商与当地渠道商的实力

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用户都希望与ERP厂商的本地合作伙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备将来的系统维护及升级等后续服务。所以,除了本地化项目实施能力以外,中小企业用户还非常关心当地代理商的综合实力及其长期生存和经营的能力。如果中小企业用户对厂商在本地的代理商的实力、规模等没有信心,很难想象企业会选择该ERP产品。

3)关键在于ERP产品功能方面要多考虑

ERP系统是一个企业组织的应用系统,企业关心ERP系统能否满足其需求,功能、流程是否适用,软件是否稳定可靠等因素。因此, 实用性与集成性是首要选择标准。此外,ERP系统的先进性、易实施性和易维护性也非常重要。

总结

到目前,我们注意到,印刷企业为他的客户提供的产品(无论是包装、样本、一般商业印刷、书刊、纸箱、报纸等),在结构、材质、工艺上都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而随着商业节奏的加快,客户要求的交货期都比较短,同时这些产品一般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印刷业的这些特点,为印刷业实施提出了挑战。纵观国内外的制造业产品市场,适用于国内印刷业的成熟的管理软件尚难寻踪迹。

第五篇:比尔盖茨与乔布斯谁更成功

追随巨人的脚步

大家好,我叫xxx,是计算机学院学生。

我对这三个IT界人士的排序依次是比尔盖茨,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

毋庸置疑,这三个巨人对人类社会进步都作出了杰出贡献。微软的操作系统让电脑真正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一系列办公软件更是成为现代人生活的日用品。乔布斯缔造的电子产品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前沿,mactonish,ipod,iphone,ipad一次次变革了相关行业,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马克.扎克伯格创立的Facebook将五亿人联系起来,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

这三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世界。

然而,如果要对这三者排序的话,我认为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作为PC机的先驱应该排在前两位,身为80后的马克.扎克伯格则位列第三。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两人同为1955年出生,盖茨20岁创办微软公司,乔布斯22岁创立苹果,在那个电脑体积庞大昂贵,只有少数机构能使用的年代,两个人都预见了电脑将普及到万千家庭,从此也开启了改变世界的旅程。

对比下两人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比尔盖茨显然更胜一筹。乔布斯创办的苹果电脑公司发展起起伏伏,在经历了appleIII和lisa的失败后,1984年推出的具有变革意义的麦金塔电脑销售也不太理想,次年,乔布斯被自己创立的苹果电脑公司开除,从此苹果公司失去了发展的方向,一度濒临破产,直到1996年,乔布斯重返苹果,公司才开始新的成长。微软公司发展顺利得多,1980年选择与蓝色巨人IBM的合作让它推出的MS-DOS系统成为PC机的标准操作系统,此后微软一直在发展和壮大,到1995年推出的Windows 95操作系统,迅速占领了全球的个人电脑市场。现如今,微软的操作系统拥有高于90%的市场份额,而 Mac OS 的市场份额不到7%,微软拥有着操作系统行业垄断性地位。

这样比,或许有人会觉得不太公平,因为微软只做软件,而苹果既做软件也做硬件,近些年更是产出了一系列列颇受大众欢迎的电子消费品。但我认为,成功更多的意味着影响力,谁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在座的有些人可能和我一样从来没买过苹果的电子产品,但一定使用过微软的产品。事实上,苹果产品价位较高,ios系统封闭,一直属于小众使用,2011年,mac电脑和iphone手机的全球市场份额也只有5%。可以这么说,如果苹果产品是咖啡的话,微软就是水,你可以不品咖啡,但是一定得喝水。

再来看看财富上的对比,1995年到2007年的《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中,比尔·盖茨连续13年蝉联世界首富。2011年盖茨的个人资产是590亿美元,乔布斯净资产为83亿美元,而马克.扎克伯格为135亿美元。虽然财富并不能衡量一个人创造的价值,但是可以衡量个人商业上的成功。

当然,我们关注财富的同时,也关注这些巨人对财富的态度,因为除了科技和创意能改变世界外,财富也能改变世界。

2008年6月,比尔盖茨捐出全部580亿资产捐给其名下慈善基金,一分一毫都没有留给自己子女。同时,盖茨本人也将全身心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实践着石油大王卡内基的名言,“带着巨富而死,是一种耻辱”。

年轻的马克.扎克伯格对慈善也非常热情,并且响应了盖茨和巴菲特 的号召,承诺将其巨额家产的一半以上捐给慈善。

对于乔布斯,纽约时报的评论是虽然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给科技领域带来了变革,并且创造了巨额个人财富,但他在慈善领域的成就却乏善可陈。

有一个对比尔盖茨很到位的评价:他拥有最高的身价———曾经达到过900亿美元;拥有最成功的公司———微软市场价值曾经超过5000亿美元;拥有最火的产品———Windows;拥有功能最强劲的头脑———要同时对付产业、技术、法律、行政、华尔

街等诸多问题;他是世界上最慷慨的慈善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机构。

最后谈谈被誉为盖茨第二的马克,在软硬件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互联网开始蓬勃发展时,做为人类社交在互联网上投射的SNS网站诞生了,然而早在在04年Facebook诞生前,已经有了Friendster,Myspace等社交网站,当然,Facebook作为集大成者最为成功。所以,我认为比尔盖茨是最成功的,乔布斯次之,马克第三。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三个人有着一些共同的特性,都是20岁左右创业,都是半路辍学,都不修边幅。显然,他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但最终,他们改变了世界。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对创新的不懈追求,对改变世界的勇气和激情。我想,他们带给我们的不单是一款款影响深远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勇于变革的理念: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下载印刷媒体与业内企业到底谁更虚伪(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印刷媒体与业内企业到底谁更虚伪(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合作与竞争谁更重要

    开篇立论阶段:正方1辩对大家说:各位评委、来宾、对方辩友,大家好! 我们语文课本上说“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但同时也是一个更加需要合作的社会作为一个现代人,只有学会......

    印刷企业与电子商务---2010.03.25

    印刷企业与电子商务-----2010.03.25 在经济危机的洗礼下,电子商务被作为新型营销模式深受各大行业欢迎。尤其是我国印刷界,在寒冬中一直在寻找新的发展。随着国内信息化建设的......

    当今社会法律与道德谁更重要

    各位评审、主席、对方辩友大家好: 我方的观点是:社会安定主要靠法律维持 我方的重点论述理由如下: 初级阶段仍然是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社会物质财 富不够丰富,而道德作为社会经济......

    “责任与能力谁更重要”辩论会主持词

    新誉佳高级中学“责任与能力谁更重要”辩论会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这里是新誉佳高级中学 第一届“学生会辩论赛”的现场。很高兴能够担任本次比赛的......

    爱情与面包谁更重要辩论赛资料

    主席、各位评委、各位同事大家好: 很高兴能参加这次的辩论赛。我方观点是爱情比面包更重要。 大家都知道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因为爱情能给人快乐幸福,也能给人无穷的力量。古......

    竞争与合作谁更重要四辩稿

    谢谢主席,这场辩论对方辩友的答辩令人印象深刻,但在有些方面实在有失偏颇。下面请允许我举出对方辩友几大误区: 第一、 对方辩友全程否定了竞争的重要性,并人为地割裂了竞争与合......

    企业资源(产品与媒体)置换协议

    资源置换合作协议甲方:**百货有限公司 乙方:**食品有限公司 经友好协商,互利互惠,甲乙双方决定就12月22日**商厦**年周年庆活动现场活动互换一事达成以下协议: 双方互换内容为等......

    企业新媒体应用与管理沟通

    企业新媒体应用与管理沟通 ——以阿里巴巴为例 一、绪论 新媒体是IT技术快速发展时代,一种具有社交功能和媒体属性的新型网络应用。关于新媒体定义,学界尚无统一观点。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