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创作娱乐化现象浅析

时间:2019-05-15 09:2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视剧创作娱乐化现象浅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视剧创作娱乐化现象浅析》。

第一篇:电视剧创作娱乐化现象浅析

电视剧创作娱乐化现象浅析

当今,各种电视剧充斥荧屏,但越来越多的观众却感觉“电视剧里演的故事情节和内容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了”。一些电视剧的剧情和人物脱离现实,无法体现出老百姓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无法唤起观众内心的共鸣和亲切感。

下面,我将从当下电视剧创作娱乐化的原因、现状、影响以及调节方向等几个方面浅谈一下我的见解。

一、电视剧创作娱乐化的原因

导致当前电视剧创作趋于娱乐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应该是收视率至上大行其道。

针对目前电视剧创作中出现的这一问题,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认为,根本原因还在于“有些影视创作者心态浮躁”,“以单位时间内获取多少经济收益为创作标准,在创作中追求“短、平、快”,不深入生活,没有生活积累。”

同时,一些制作人认为,如今的电视剧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还是因为“收视率至上”观念的贻害。为了收视率,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一些电视剧用过于激烈的剧情冲突和无节制的视觉冲击赚取人气,带动其他剧组跟风制作。中国电视剧导演委员会会长陈家林说,如今电视剧行业“收视率至上”现象严重,电视剧制作被过度市场化,为了取得好收视,从购片方到制片方不得不跳进“跟风”的怪圈。编剧石康也曾表示,电视剧市场目前“唯收视率”现象严重,而那些真正对社会有影响力的人却不在收视率报告的目标人群中,电视剧产业的整体品位被现有目标观众群拉低,也难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除此之外,当下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精神生活缺乏等也是一部分原因。

二、电视剧创作娱乐化的现状

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电视剧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娱乐性也就构成的天然属性;电视剧的功能从宣传和传播逐渐演变成了娱乐大众的手段。在我国,电视剧娱乐化正式开始的标志是20世纪90年代《渴望》的播出。该片一改以往电视剧主题严肃、题材高尚的风格,以一种平民化的姿态走向大众,在获得大众认可的同时,掀起了中国电视剧的娱乐化浪潮,中国电视剧也从此正式转向了以娱乐化为主的道路。我国电视剧娱乐化现状如下:

(一)武侠剧的魔幻化

电脑动画发扬光大,造型技术万象更新,这二者相加的结果就是促成了国产武侠剧发生了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空前革命;于是好人变神仙,坏人成妖怪,一边是呼风唤雨腾云驾雾,一边是排山倒海颠倒乾坤;在置自然规律和重力法则于不顾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地提升视觉效果,省略人物个性,从而让武功比拼变成了妖魔混战,让我们分不清这到底是“视觉大餐”,还是虚有其表。用电脑特技来制造视觉噱头本身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再花哨的武打招数、再神奇的特技效果都难以掩盖武侠剧言语乏味的剧情和面目可憎的人物。如之所以制作粗糙场景简陋的83版《射雕英雄传》成为一代人心中不可逾越的经典之作,凭的就是跌宕的情节和生动的表演,从而让再高超的电脑技术都无法替代。

(二)古装剧的现代化

近两年古装剧在荧屏上大行其道,大有把所有知名历史人物“拍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思。按理讲,像《汉武大帝》之类颂扬历史的值得提倡,不过近来的古装剧又大有抛弃历史走向未来的明显趋势,反正是造型越来越时尚,台词越来越时髦,同时将新鲜事物和新潮语汇通通放置在古人的身上,于是“穿着古装玩摩登”就成了当前古装剧的一大看点。比如说《满汉全席》里有一个脚踩滑板的大厨徐铮;《蝶舞天涯》里有一个朋克造型的帅哥黄磊;而《钟无艳》的男女主角则是一个大跳健康舞,一个热衷小发明;至于梁山好汉《浪子燕青》,则是当街玩起“hip—hop”;不过,这还比不上《秦王李世民》里,众位皇子穿着“圣斗士铠甲”大踢足球。

(三)警匪剧的悬疑化

说完了古装和武侠,我们再来看一看警匪剧。2007年以来,警匪剧因为遭遇了政策干预,所以不约而同地都向心理悬疑方面过渡转移,即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回避凶杀暴力,而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营造恐怖氛围,借助昏暗的灯光和诡异的音效来达到“吓你没商量”的惊悚效果。

当初之所以封杀警匪剧,是因为这一剧种存在着场面血腥暴力、人物正邪不分的致命缺点。不过,当前的悬疑剧虽说摒弃了血溅当场的恐怖镜头,可到底也没有塑造出势均力敌的警匪之争和大义凛然的警察风范。另外,如今的“反特题材”持续升温,《梅花档案》《一双绣花鞋》《凤凰迷影》等剧虽然阵容平平,投资节省,但收视情况全线飘红。至于《凌云壮志包青天》《大宋提刑官》等剧也完全可以归类为“古装涉案剧”;手枪改成了“冷兵器”,恐怕视觉效果更“震撼”吧。

(四)偶像剧的“日韩化”

作为当前的高产电视剧品种,偶像剧也在“日韩流”的猛烈冲击之下发生着明显变化。以2004年出品的两部偶像剧为例,《蝴蝶飞飞》的女主角杨雪身患绝症、《向左走向右走》的男主角陆毅遭遇车祸,这些都是再明显不过的韩剧情节套路。此外,韩国明星的大举进犯也为偶像剧的演员阵容带来了强烈的异国气息,如金载沅、蔡琳、张娜拉、金素妍、韩载锡、车仁表、朴志胤、安七炫等韩国红星纷纷来中国“淘金”。合拍剧的确能为中国荧屏添一笔色彩,不过高昂的片酬恐怕也让制片方为之色变。这年头,为电视剧造点噱头是多么的“想说爱你不容易”。

(五)爱情剧的多角化

当前,电视剧中错综复杂的爱情景观确实和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的“琼瑶式”恋爱模式有了巨大的差异,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在于“多角恋爱”的大量涌现。现在,电视剧中的“爱情生物链”上几乎会贯穿剧中所有的主要人物,你爱我、我爱她、她爱你的“三角恋”以及“婚外恋”已经成了必备的小儿科;至于“姐弟恋”、“忘年恋”、“黄昏恋”等等也开始渐渐唱起主角;再加上如今情感剧里流行的各种扑朔迷离的“血缘关系”,从此电视剧里就一再重复着这种乱上加乱、“全民参与”的“恋爱总动员”。

(六)红色局的过分娱乐化

近期的电视荧屏上出现的几部革命剧,披着主旋律外衣,行的却是青春偶像剧甚至是武打剧之实。不久前,一部被网友称作“神作”的革命武侠剧《抗日奇侠》在各大卫视热播,引发了网友的追看和争议。剧中人物个个都身怀绝技,什么绵沙掌、鹰爪功都派上了用场,不但日本鬼子被打的屁滚尿流,就连那些枪炮也不在话下。虽然看着很过瘾,但这种古龙剧的情节,张纪中的拍摄手法让不少观众大呼“太离谱”。有网友惊呼:这个编剧是不是“奥特曼”看的太多了,为什么不再离谱点,把“东方不败”“乔峰”“张无忌”全部弄“活”过来?更有网友怀疑是金庸回归主旋律,用这样一部充斥着暴力美学和男子汉气概的作品“为祖**亲添礼”。被称为主旋律片的《中国1921》,以青年毛泽东为首的新民学会的发展经历为主要线索,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然而引起观众追看的最主要的因素,却是剧中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故事,剧中,李沁饰演的杨开慧热情、奔放,上演“女追男”的戏码。她在雨中对毛泽东大喊:“我们结婚吧,我给你生孩子,即使你掉了脑袋,我把孩子养大„„”有观众看后提出质疑:那时期的人,爱得有这么张扬吗?

综上所述,最根本的就是情节和表演脱离生活。无论偶像剧、爱情剧,还是家庭伦理剧,甚至一些红色经典改编剧中,雷人台词、细节处处可见。

一些青春偶像剧中的人物都出身不凡,衣着光鲜,出有名车,入有豪宅,平时似乎不必工作,更少学习,生活的全部就是和恋人一起吵吵闹闹、卿卿我我。

比如说近期热播的《一起来看流星雨》,一所知名大学里几乎全是贵族学生,他们每天就专注于攀比,追星和争风吃醋,好想知道学习的就只有女主角一个人。这样的剧情让人作何感想。

而在一些家庭伦理剧中,少了温暖的亲情、人性的善良,更多的是永不停歇的矛盾冲突,越来越超乎想象的离奇故事,人物之间喋喋不休的争吵,女性角色神经质似的撒泼,男性角色忍无可忍地走向暴力。

近期正在热播的一部抗战历史剧虽然其“诙谐搞笑+悲壮情怀”的风格赢得了不错的口碑,但也有观众认为剧中有着众多夸张失实的细节:懂日语的抗日游击队员只要动动嘴皮子,设卡日军就乖乖放行;我军几颗手榴弹就把日军飞机炸毁了等。真正的抗战是这样轻而易举吗?观众纷纷表示,“希望导演注意一下细节和常识,减少电视剧中的败笔”。

三、电视剧创作娱乐化的影响

首先,像以上所说的那些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的偶像剧,剧中奢华的物质展示、爱情至上的价值取向、不劳而获的生活幻想,很容易对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其次,虽然百姓生活中必然少不了矛盾,但绝大多数仍然遵守着平淡是真、平安是福的古训,这类靠极致情节和离奇故事来吸引眼球的家庭伦理剧,不仅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也会失去观众的青睐,最终损害的是电视剧行业的发展。

第三,像那些过分娱乐化的红色电视剧,已经很难起到宣扬主旋律的作用,相反的,是削弱了现代观众的红色意识。

总的来说,电视产品是一个消费品,因为它是拿来消费的,所以必定带有商业色彩,必定会考虑到满足大众文化的需求。换言之,电视产品不是从商品到商品,而是从商品到文化,而且是或多或少地带有艺术加工痕迹的世俗化了的文化。这使得当今电视审美出现了一个显著走向———“审美泛化”,即人的审美从理性层面、想象的天地退回到感觉层面和实用目的。电视“审美泛化”的结果就是社会受众审美层次的降低、审美角度多样化及审美心态的变异。

四、电视剧创作娱乐化的调节方向和方法

应该说,电视剧的功能和价值是多元的,有政治的、审美的、娱乐的、宣泄的、心理补偿等等方面的作用,但最重要的是提升人的精神素养和精神境界,促进人的理想完善和道德完善,净化灵魂,而要实现电视剧的这些使命,关键之一就是要坚持在创作中注入鲜明、正确的价值主张。据调查,大部分青年人其实还是期待影视作品能表现“80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体现年轻人自信、坚韧、独立、奋斗的积极一面。电影《卧虎藏龙》编剧蔡国荣强调,“偶像剧必须要能够表现时代精神,要让观众融入进去。”他说,“如果时空上不能给人以真实感的话,那么偶像剧里面的感情也会让人觉得悬在空中,很假。”

另外,电视剧创作还应当尊重现实,体现生活实感和真情。其实,所有的电视剧创作者都明白:生活才是一切文艺创作的来源,生活中发生的故事是电视剧可以表现的最大脚本。制片人、编剧、导演、演员等都应该用自己的眼睛去紧密地关注现实,保持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敏感。电视剧不应靠锦衣华服、名车大屋吸引观众,靠悲惨命运和感情纠葛来赚取同情,用脱离现实的剧情冲突来留住眼球,而应该以最贴近真实生活的平民化生活场面和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观众。当今社会,人们不免会有一些心理困扰和精神上的焦虑,好的电视剧应该呼唤人间的真情、人与人之间诚挚的关爱,倡导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使人坦然面对生活的磨难,让人从平凡的琐碎生活中感受到美丽与浪漫。电视评论家陈玮在《如何提升电视艺术回应现实问题的能力》一文中分析说,电视剧《金婚》、《媳妇的美好时代》等之所以能够带给观众长久的感动,就是因为它们“取材于平民生活并以平民视角来关照现实”,“致力于刻画世俗生活图景及蕴藉其中的美好情愫”,“贴近老百姓的真实”。至于具体的操作方法,电视剧导演王小康认为,“关键是要优化队伍,选用好的导演和编剧,不能懂不懂的都来插一杠子;投资人要选择好的剧本,要选择有责任心的导演。”

具体到不同的剧类,也可以有其不同的改善方式。例如红色剧,不是说它不可以有娱乐性,只是要有正确的方法和底线。其实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部革命戏《柳堡的故事》中,就第一次涉及到了红色战士的爱情。革命剧中的爱情,是必然的,没有就没有人看。像《士兵突击》、《亮剑》这种纯男人戏,能够成功的太少了。其实革命爱情,只要可信就可以了。但不能太离谱,像那种动辄三角恋、四角恋的革命爱情就不可取。”无疑,当代电视剧生产极力呼唤将主旋律化与娱乐化结合得很好的作品。在价值取向上,电视剧改编“红色经典”具有丰富的潜在价值:一方面,“红色经典”蕴涵着丰富的思想、艺术价值,尤其是“红色经典”所张扬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奋斗意志和奉献精神等,它们是民族精神的凝聚与闪光,因此,借助“红色经典”的广泛影响,电视剧生产就可以获得一种特殊的市场号召力;另一方面,“红色经典”的价值不在于被束之高阁,奉为圭臬,而在于如何走进现代人的审美视野并被人们接受和传承,但由于“红色经典”往往呈现为一种过去的时态,虽为人们所崇敬,但也易于产生与现代人的某种疏离与隔膜,因而,借助电视剧这种大众艺术样式来改编“红色经典”就可以使“红色经典”作为一种重要的文艺资源和文艺品牌重新被发现、被重视,使之从历史的辉煌中走出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现在,很多电视剧都在模仿港台剧,日剧,韩剧,美剧,但总是达不到理想中的效果,原因是它没有抓住被模仿者之所以吸引观众的精髓,而只是看低了一些表面上的东西。港台剧成功之处在于 叙事上单纯轻松娱乐的风格、人物中蕴涵浓浓的人情味、情节结构上彻底的娱乐性等都细水长流地滋润着观众的心田。韩剧成功之处在于韩国人通过健康向上的大众文化有力地整合着民族精神,并将兼容并蓄的特色文化行销海外,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可与美国好莱坞相抗衡的国家之一。韩剧之所以持续风靡,好看是它的最大特色,即不仅有唯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时尚的人物,幽默的语言,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蕴涵其中。盘点热播韩剧,大都有一个求真、向善、扬美的思想主题。不论是励志启智的历史剧,还是童话般清纯的言情剧,都在张扬社会真谛,传喻人生哲理,都使东方传统美德与现代时尚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激励着人们去追求和创造美好的生活。韩剧的另一成功之处是它所奉行的贴近大众的原则。相当一部分剧目以普通人的生活为描述对象,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朴素手法在家长里短中叙事、言情、说理,再现着韩国民众的精神。美国影视剧的成功之处又在于它的唯美与浪漫的感情追求。唯美与浪漫可以引发人们的愉悦感觉,它既能有效地调节人的各种生理机能,也能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的心理需求,因此,唯美与浪漫的影片始终深受人们的追崇。

其实,我们的国产剧也不乏成功之作,例如 诞生于1959年的电影《五朵金花》就是以喜剧形式来歌颂人与人之间的新颖关系,歌颂男女之间那种纯洁、永恒的恋情。虽然影片带有那个年代特有的语言、情节表达形式以及特有的政治背景,但美的感知觉与美的认知觉在这部影片中获得了完美的结合:善良美丽的女社长金花(杨丽坤饰)、勇敢勤劳而又英俊的剑川小伙阿鹏,以及到地方体验生活的画家、作曲家的热心助人和管闲事的老叔的“事与愿违”„„这些一个个鲜活人物的勾勒最终形成了一幅善良群体的“肖像”,满足了受众的普遍认知结构;而影片的场景拍摄同样精彩:云南大理的旖旎风光、苍山洱海的青山碧水等通过情趣盎然的喜剧故事轮番展示,构成一幅幅别出心裁的人文风情画面,让受众在解读影片情节的同时也获得了视觉美的感知;同时,影片中大量云南民俗和地方歌谣交织在两个有情人欲相见而又迟迟不得相见相爱的寻找过程中。尤其是“三月街”盛会的载歌载舞、蝴蝶泉边的情歌对唱等等,既充满了浓郁的地域色彩,也给受众留下了美好的听觉享受,以致今天仍被人们广为传唱。1990年的电视剧《渴望》《围城》的播出曾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虽然现在看来这两部剧在表现手法上还存在不少幼稚之处,然而却成功地迎合了传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方式,契合了大多数观众的欣赏习惯。还有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主旋律电视剧《亮剑》,作为一部战争史诗和传奇色彩融会贯通的军事题材作品,《亮剑》中爱国主义精神与英雄主义、铁血丹心与人世常情、斗智斗勇、友情与爱情交相辉映。这确实是一部力求对我国军事题材文艺创作的传统有所突破、而且主题重大的作品。电视剧通过李云龙这个典型,对从红军到抗战英雄、最后成为我军高级指挥员的形象作了“逼真”的刻画;对我军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发展壮大为正规化军队的历史进行了某种“还原”;对我军指战员的思想境界、精神力量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并非仅在于为我们塑造一位“石光荣”似的有血有肉的军人形象,也并非仅在于如实描写昔日战争的英勇悲壮,而是旨在“真实”地“亮”出我们人民军队的“军魂”、呼唤一种超越历史和现实、超越“意识形态”、纯粹属于民族和国家的“中国军魂”。

如何将电视剧从媚俗的过度娱乐化中解救出来,还给大众高雅的情趣、清纯的格调,实现电视剧提升人的精神素养和精神境界,促进人的理想完善和道德完善,净化灵魂的使命?综观国内外电视剧创作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作为大众文化,中国电视剧可以出现各种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景观,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民族个性决定了只有注重本土化的情感和审美需求,并且贯穿一定的历史意识和当下的人文关怀,才可以在解构传统理念的基础上出现新的结构文本。电视剧只有契合传统的、平民的审美期待,才能得到蓬勃发展。娱乐化电视剧的叙事要符合具有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观众的独特审美要求;要具有东方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范式,如善良战胜邪恶、幸福取代苦难、丑变为美、大团圆结局、脸谱主义等等的传统审美范式。只有这样,中国电视剧才能成为世界性多元文化思潮的组成部分,为全球化提供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选择。

参考资料:

【1】电视剧过于娱乐消费化 需尊重现实接接地气[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08-30.【2】广电总局批革命剧娱乐化:有爱可以但别太离谱[N].山东商报,2011-06-07.【3】关于电视剧娱乐化现象的思考[N].应届毕业生求职网,2010-11-18.【4】丁临一.军事题材电视剧:英雄草莽化的审美缺憾[N].人民日报,2009-09-16.【5】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Z];

http://.2004.6.【6】彭文祥.当代中国电视剧: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D].北京:北京广播学院.【7】郭海洋.浅析电视审美的发展趋势[D].陕西:美学与艺术.

第二篇:新闻娱乐化现象提纲

浅析新闻娱乐化现象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国传媒行业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获得了飞跃发展。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方新闻娱乐化大潮的冲击,纷纷随波逐流。新闻娱乐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闻娱乐化的泛滥使得媒体公信力下降、媒体社会责任感弱化、人文关怀缺失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生。本文从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现状、新闻娱乐化的内涵特征和表现形式、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及其利弊等进行分析,最终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字:新闻娱乐化;特征;成因;利弊;措施

一、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状

二、新闻娱乐化的内涵特征和表现形式

(一)、内涵

(1)、定义

(2)、传播学的角度去分析

(二)、特征

(三)、具体表现形式

(1)、新闻内容上

(2)、新闻表达技巧上

(3)、产品节目的包装上

(4)、题材选择上

三、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及其利弊

(一)、成因

(1)、政治上:社会转型期

(2)、经济上: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3)、媒体自身: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媒体间竞争

(4)、受众上:符合受众的心理需求

(5)、外部环境:受到西方媒体的影响

(二)、利弊

(1)、利

(2)、存在问题

四、改进措施:

(1)、政府应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2)、新闻工作者应树立并遵循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3)、媒体自身要牢牢把握新闻娱乐化的限度

(4)、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真实性)

(5)、引导受众需求,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五、小结

第三篇:电视剧《西游记》创作阐述

张纪中 错误!未指定书签。

电视剧《西游记》创作阐述

张纪中

重拍《西游记》,是我多年以来的梦想。历来“文学的传授,是价值观传授的捷径”,而历史的、社会的、人的生活方式的发展到了今天,电视电影的传媒,娱乐的方式,都亦然成为文化价值观传播的最有效形式。客观的说,历史是被选择成为今天的,在一切的选择之中渗透有文化的、政治的、审美的秩序传授,亦即为主观授意。一种看似客观的不由自主。我看重这种不由自主的主观授意,一个人可能由于不同书籍的阅读选择,而由此重塑了一个人的人格,因此相对当代社会习性,民族特性而言,对于不同可传播内容的选择,重塑的是民族的品格与文化特征。

这是我决意要拍摄《西游记》的最根本意图。

对于重新拍摄这部流传有将近六百年的《西游记》,我们首先应该分析曾经有过的西游记电影,电视剧。1982年大陆版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以及上个世纪90时代香港周星驰的《大话西游》,都是距离我们视觉和记忆最近的影视作品。它们虽然是不同的风格,但是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成功。然而我认为,无论是大陆版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还是香港周星驰版的《大话西游》,甚至《月光宝盒》,都没有能够参透《西游记》的文化真谛与魅力,都没有以影视的独到、独特方式来表达,展现《西游记》的故事,传递西游记之中独具魅力的中国儒釋道文化精髓。都没有反映出《西游记》的本来面目。我多年对于《西游记》的喜爱与探究,我认为,《西游记》的“本来面目”,亦即是《西游记》表现精髓,既不是曲折,离奇,怪异的故事过程,也不仅仅是“人物”的有趣,惊险,各具本事的无所不能,而是贯穿于这一切之中的文化的表达,是对“世界”,对人内心的价值指证。

分析这两个影视“先辈”的《西游记》作品,是我们这次《西游记》重新拍摄的诸多繁重工作的首要。

大陆、香港的这两版《西游记》,和原著在故事的讲述上,也有比较大的区别。1982年的42集电视剧《西游记》,虽然是电视的作品,但是在故事讲述的观念上,“表现”上,基本上仍是以戏曲的模式来表达《西游记》整个的故事。就是戏曲当中的假定性,甚至戏剧表达的故事发展方向,空间关系,同样地表现在电视剧里。一方面原因是影视科技技术的当时状况,只有非常简单的电视特技技巧,与二十多年之后的今天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创作受到局限。而更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不同时代的认知,以及对于电视特性的理解。当年拍摄《西游记》,“文革”刚刚结束,思维,理解,想像力都带有多年禁锢的痕迹,张纪中 错误!未指定书签。的水准,而且还要有的创作创新。

这里此种情况下,我们即将面对的三大困难:

一,如果确实因为资金的缺乏将导致作品质量的影响,这每集50万的资金缺口怎么填补?这是我们制片部分首先要仔细核算,反复推敲,最终要具体到去拉赞助来解决的问题;

二,什么是创作的创新?我举例:我们拍摄的这部《西游记》将有大量的CGI。有很多优秀的影、视剧(世界范畴),它们的CGI都做得非常棒,但是,我们没有真正的做过,我们以往片子里面的CGI,都是属于“小小玩闹”,而没有经历过像动作、角色的CGI,从人性便成为妖,或者魔。因此,我所指的“创作的创新”,还不是真正意义上、我们独创的创新,仍是别人做到了,而我们还没有自己尝试的创作的创新。我们能不能够做的好,而且视觉效果上好过我们已有的视觉经验,这是我们一个努力的方向。要完成这个创作的创新,我们起码应该知道,我们国家的电视制作行业,有多少能够实现理想CGI的专业人员?我们有没有能力团结全中国范围内所有的CGI行业的力量,来完成这部伟大的《西游记》作品的电视化效果?我们能否做到因为我们《西游记》的制作,而使全国的CGI的水准有所提高?因此我们的创作人员,导演,更需要清楚:我们期望的CGI效果是怎样的艺术标准?

创新的另外一个思路:在我们以往的创作经历和实践过程中,我们掌握了不少技术的表达、表现方式和创作的经验,但是,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我们即便天天在这个行业里面跌摸滚打,也有很多的技术即便见过,也属于所谓的“见过猪跑”,却不知道“猪是怎么养大的”。CGI能够做到的是这么?什么是我们可能想得到、却是目前依然没有视觉参考的创作创新?

三,创作周期的控制。依照我原来拟定的拍摄计划,从前期准备,到外景、内拍摄,到后期制作完成,前后应该需要三年的时间。最新计划:全部过程压缩到两年。这个“最新计划”并不是我个人的心血来潮,或者为节约大家的生命创作、享受时间而产生的变革,而是投资商、发行商面对当前经济形势与未来收入隐患的考虑,以法律的形式与我们签定的合同制约。在这个合同中,我们的创作,制作过程,每超过一天,需要赔付总投资的千分之三。千分之三听起来似乎不多,都是我把它计算出来,七千万总投资的千分之三即是21万,每拖延一天就要赔付21万。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依照我们以往精益求精的拍摄先例,有过最长时间拖延 天的记录,这样的记录如果被照搬,甚至被刷新在我们的《西游记》,意味着:将近万元的拍摄经费,重回投资者的银庫。这是给我们的一个新的巨大压力。

现在,在没有拍摄《西游记》之前,我们先看到了我们需要翻越的三座大山。非常可怕。

张纪中 错误!未指定书签。

我们这次拍摄电视剧《西游记》,有很多不同于我们以往的创作经历与经验,与以往所表达的方式,内涵,都有本质的差别。无论是人物的造型、语言、动作、服饰、道具,等等,都应该是历来《西游记》的表达表现、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舞台形象,都是前无古人的。因为我们是站在当今这个具有不同于以往年代技术表现力的时代,因为我们能够具有的丰富理解力、想象力,因为我们以多年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经验能够解读到的《西游记》的文化内涵。所以,我们要将《西游记》的故事,人物,从一个虚幻的,被文字描绘的书本的、头脑的空间,“走到”一个真实的视觉空间,让观众相信这个奇妙的神话故事,发生在不可能的地方——就是让虚幻变成现实,从创作的根本开始,否决我们依旧去做一些我们经常在其他的电视里或者在以前同类电视剧里面所见到的那些场景,那证明我们想象力的失败。从而彻底摆脱唐僧、孙悟空们像从戏曲舞台两侧出来的戏剧人物。需要我们的造型部门全新的,从脚后跟出发的翻天覆地想象力。让真实蛰伏的想象力。一,谈一下《西游记》主要人物的创作方向 1,孙悟空

虽然西游记的中心人物是唐僧,但是《西游记》里最重要的人物,是孙悟空。《西游记》所表达的诸多思想,以及故事的精彩之处,离不开孙悟空的种种表现。因此对待这个人物,我们要非常的用心,极其的慎重。

首先是演员的寻找。合适的演员——非单指外形——即已经成功的一半以上。我们希望能够扮演孙悟空的这个演员,是我目前视野里面所没有参照的。这真是不幸、也是大幸,不幸在找到这个人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需要通过各种媒介,各种渠道,也不排除在戏曲界,也不排除从运动界,也不排除从明星当中重新的考量,来寻找这样一个合适的孙悟空人选。大幸是:我们为此将打开眼界,不可能草率。也不可能将就。

对扮演孙悟空演员的要求,比之伸手敏捷,有“猴像”(非单指外貌),更重要的是这个演员的“灵性”,悟性,感受力。能够准确地领悟导演的意图,更能够对孙悟空有自己的理解和表现力。能够把“感情”演绎、传递得非常精彩,准确。

解释一下孙悟空的“感情”。以往我们看到的孙悟空除了愤怒,淘气——甚至淘气也是愤怒的另外一种表现——几乎没有其他的情绪。我认为值得商榷。《西游记》是一部神话作品,但是我们要清楚“神话”二字在《西游记》,更多的是体现在环境,而作为在“神话”这般情景之中的“角色”,他们的情感依旧是我们人的所能够理解的、人的情感。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这样来理解这则神话故事里面的“情感”,那么孙悟空从一只石猴,张纪中 错误!未指定书签。

在我看来,像软弱、胆小、贪生怕死、细皮嫩肉这些奇怪的描述或者表现,在唐僧身上应该都不存在。唐僧是一个苦行僧,一个出家人,尤其在取经的路上日晒雨淋,哪里可能是软弱的?胆小的?贪生怕死的?细皮嫩肉的?唐僧是一个无比坚定的一位高僧,他的目的,简单、坚定道:就是爬也要爬到西天。即便整个故事不成立,即便没有这些由无可奈何出发的追随者,即便只有他唐僧一个,他也好似要去西天取经的。这就是把握了唐僧这个人物的“内力”,唐僧的根本气质——坚定。因此,在故事的开展上,他就是在这种无比坚定的意志之下才能够感召他的这几位徒弟。从唐僧在故事中的出现,到整个一个西天取经的过程,这一队人马在唐僧坚定地带领之下,目标从来没有丧失过,他们风里来雨里去,走西边的大漠,穿荒山野岭,饥一顿饱一顿,哪里有什么细皮嫩肉?只有艰难,坚定,不可改变的意志与一切欲望和恐惧的搏斗。

唐僧的情感除了坚定之外,是他对于身边伴随西天取经的这几个徒弟的爱。“爱”在唐僧的表现,与常人常情也是非同一般的,他对这几个徒弟的严格、严厉,既是对这几个徒弟的情。他只要能够一个不少地带领着他们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就是他对众徒儿的完整彻底的爱。这是我们应该着重表现、寻求表现的细节。

而表现在唐僧身上的另一种“情”,既是佛教所谓的“众生平等”。唐僧正是依据这样的佛教精神,相待他在取经路途中遇到的所有的妖魔鬼怪。这个“情”,翻译成为我们世俗的理解,就是他的悲悯的心。唐僧的情,是他以“慈悲之心”来面对所有的妖魔。因此唐僧哭了是他“慈悲的哭”,而不是他的胆怯,更不是无奈的、胆小的哭,贪生怕死的哭。唐僧是一个经历艰难修行、最终达到了目标的高僧,他怎么可能因为“惧怕”而“胆小地哭”了?在唐僧的视界里面,即便妖魔也是生灵,当唐僧落泪的时候,他是为这些生灵所惋惜,所痛惜,希望能够普渡他们,希望能够让他们脱离这样妖界、魔界的苦海,走向光明的正道。唐僧正是因为这样的境界,感悟了孙悟空的杀戮,让他的杀心逐渐去掉。孙悟空的杀戮之心在《西游记》里频频皆是,二话不说,一棍子就打死一个,这从佛教角度看是万般不能够的。佛教的观点不应该是这样的。因此,这样的故事性,人物间因为世界观不同而导致的不同行为,性格,都是我们的创作过程中要着力把握,不能够忽视的细节。这些细节将衍生出我们这次创作的不同于众的魅力:因为我们在讲述一个众人皆知的《西游记》的时候,我们把握了西游记真正的本性,善,与“到达目的”的本性,“普渡”我们平凡人生的本性。

基于以上我对唐僧这个人物的分析,因此在唐僧外形的塑造上,首先这个人物应该是消瘦的,“苦行僧”状的,他脸上的神情应该是刚毅的,坚定的,深邃的,不露声色的。他的服饰,我觉得应该是简单的,粗放的,而不是华美的,干干净净的。当然唐僧有他的“礼服”

张纪中 错误!未指定书签。

猪八戒的情绪表现依据,主要从他的馋,贪。嗔与馋都是佛教忌讳的东西,猪八戒从他的本性(情绪,喜好)进入到佛门,他的变化过程即是情节的展现过程。比如从一开始,到猪八戒在高老庄“傻乎乎”与高翠莲之间的情感的故事表现,到取经路上不停地反复他的贪欲馋,一直到从不自觉到开始自觉,到开始有了觉悟,这些都是编剧,导演们需要寻找出来的故事情节,依据这些情节,才是猪八戒取经过程中真正的内心改变。

猪八戒无论从世界观,还是从情节的推动内心变化来讲,都不能够省略他非常生动的“欲望”故事线。他的几个阶段的著名“段子”非常重要,是我们值得好好创作、创意的突破点。

从形象上来说,他从威风的天蓬元帅变换到了粗野的野猪形象,然后在他被唐僧收为徒弟之后、变成可爱家猪的倾向,一直到他变成了净坛使者,这个过程基本囊括了他《西游记》之中整个变化的过程。也是心历的过程。我们如何把握好这几个变化的过程的形象创作,这是与故事的展开,他内心的变化息息相关的。编剧,以及导演,需要在每一集里分析他渐变和转变的过程。4,沙和尚

沙和尚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沙和尚在《西游记》的故事里属于五行当中的土,这个“土”,在道文化里面代表有协调、调和的作用。事实上沙和尚也是这样在经历,这般发挥作用的。

沙和尚在天界曾经是“卷帘大将”。在我们的电视剧里面,我认为应该有相当的篇幅,去描绘沙和尚的前身——“卷帘大将”的故事。

卷帘大将翻译成为我们现在通俗的讲法,既是“礼宾司官”,威风凛凛,仪表堂堂,高大威风。他同样也会死犯了“天戒”被打下界来的。他被打发到流沙河受了无数的苦,也做了无数的杀孽。在伴随唐僧的取经路上,他比猪八戒要觉悟得早,但是他同样经历了心理,情感的变化过程。

他从当初威风凛凛,仪表堂堂的卷帘大将,变成为流沙河里凶神恶煞的,然后成为跟随唐僧取经路上朴实的沙和尚,最后他皈依了佛门,他确实是唐僧西天取经小团队里最为规矩的,最为勤勤恳恳的,也是最具有冷幽默的人物。我希望在我们创作的作品里面,沙和尚这个人物的话不要多,他的沉默为多,然而一旦出口,必定一句顶十句地耐人琢磨。这个要求,比之让他台词不断,更为提高,更为精炼了。请编剧和导演参考我的意见,琢磨怎么样把沙和尚的语言,发展为“冷幽默”倾向——是倾向,而不是“幽默的人物”,他的一句话,会达到让人们想半天,越想越有意思,才会笑,而不会一听说了,马上就笑。因此沙僧

张纪中 错误!未指定书签。

1,这五人之间的感情把握,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向心西天取经、衷心跟随唐僧的,聚到一起的时候他们之间是一种离心力,他们之间的感情,是从四分五裂,各有经历与想法,到逐步地向心,逐步地具有团队向心力,一直到最后团结得像永远延伸向前方的铁轨一样,虽然之间依然有矛盾,依然有口角,依然有争论,但是谁也离不开谁,越来越团结紧密。这一个过程是最具有象征现实主义的,这个过程的表达表现,也具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性,人物性格的塑造,心理变化的依据与描述,因此,导演组要把这些东西理解、分析得清清楚楚。我们越明白,我们的表达就越清晰,故事的讲述约有 方向与目的,我们的《西游记》也会更有魅力,观众也一定会因此而喜爱。

2,对于各方演员的寻找。经历十多年以来的拍摄合作,我们培养了,积累了明星,艺术家,演员的人脉资源。《西游记》是我们积这么多年创作经历、经验之最奔放的再度创作高峰,我希望能够因为我们的创作理念,因为《西游记》本身的魅力,因为我们彼此多年合作的相互信任和友情,把与我们合作过的这些明星,艺术家,演员都邀请而来,分担不同的角色,以他们各自的表演才华,为这部戏增加光彩。这是我,制片主任,导演组的共同努力目标之一。导演组在寻找,邀请,沟通演员,确定演员的时候,应该借鉴美国的casting选角的导演,要向他们学习,这些导演的艺术感受力,他们选择演员的准确性,专业,是源于他们对于创作的热情与专业知识的广泛,与不同人打交道的能力,说服人、尤其是说服艺术家的能力。的奥斯卡奖,专门有为这样的导演设立的奖项,既是选角导演奖。我希望我们的导演组也能够做到这么专业与准确,首先把每一个角色、与这个角色对位的演员分析,能够尽早地做出来,那么演员的选择,人物扮演的确定,能够比较快的展开,捋顺每一个人物和人物关系的思路,使大家在创作过程中,不迷失。

如果你们都是艺术家,你们才有可能与艺术家沟通,才有可能把握我们创作最为具有表现魅力的人的因素:演员的确定。你们能够做到这些,二,美术部门的工作

美术部门在《西游记》的整个筹备过程,拍摄过程中,都要承担非常繁重的任务。需要极大发挥美术部门的聪明才智,以审美的高度,从各个方面体现《西游记》不同于众的审美需求,无论是外景,内径,服饰,道具,等等方面,为导演,为拍摄提供充满激情的想象。

美术部门已经做了有将近一年的电脑图案的种种准备工作。我与美术总设计项海明老师也已经就景致,人物外型服饰,道具等等方面,进行有将近一年的探讨。

张纪中 错误!未指定书签。

匹配,以保证整体创作的效率。

另外,美术部门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模型制作。凡《西游记》重要场景,先制作模型,因此制作的的量不小,模型要求逼真,精致,质量能够完全保障,用镜头拍摄之后几可乱真。模型被需求的局部部分,放大成为搭建的实景拍摄。这对美术部门来说是一个很大、很重要的工作,要列出工作量,工作需求。希望重点对待,派出专人负责。三,造型部门

造型部门的工作也要先行。好在这个部门的工作于美术设计工作一样,也已经在此之前做有了一年多的准备工作,目前面临实施的过程。如何把实施的计划安排得当?将每一处的计划都安排好,整个《西游记》究竟需要搭多少个景是最为合理的……我们需要根据剧本,把计划一一做仔细,做出来,提供导演的工作参考,病按照计划来进行拍摄。四,关于摄影

从摄影的角度,我们这次创作的《西游记》,从视觉,从画面的感受来说,我希望色彩的表达要“比较绚烂”。我考虑《西游记》是魔幻类的题材,在很多情节,很多“过程”的色彩表达,有能够接受的夸张,或者说可以“几近不真实”。比如说,我们的《西游记》里面的天空,就可以、应该是我们平时经验里面没有见到过的那种颜色的天空,不仅仅是蓝,而是……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不同情境之下的“天空颜色”,我强调“神话的色彩”,这是需要我们老讨论,来定位的一个“基调”与把握:我们的“神话的色彩”是什么?

当然,就像我前面讲到对美术,内景部分的要求一样,我们的“神话色彩感觉”并不是从开场到结束,弥布整部片子的任何一个视觉所在,都是非正常经验的“神话色彩”——那会很累,我们做得很累,观众“视觉”得很累。《西游记》在民间,民情的表达,如同美术的内景基调把我一样,尽力真实表现,顺应我们习惯上的心理要求,视觉要求;当画面、故事转场到与妖魔,与神仙有关的场合,周围“景”的设计,摄像机画面的色彩表现,光的变换,都应该完全不同于我们平实场合之下的写实了,我们追求“神话”,“神奇”。在这种追求的总体观照之下,亦需要有更为细致、合理、风格化的细分,而不是所有的魔出现的都是同一种氛围,所有的“仙”都似在同一种“基调”,光色,与范围的仙境里面。看似“神仙共有的一个环境”。因此,美术的处理,场景的处理是一种区别,更重要的摄影,光的处理。我希望摄影能够有从色彩与光的把握上,让画面——视觉产生震撼力。

另外,从现在开始,对未来相对长时间的拍摄工作,要有充分的准备,除了对剧本的熟知,不仅仅是对剧本提供的画面镜头体现之外,还要有拍摄的再创作准备;以及:为拍摄所

张纪中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是灯光的创作方向问题。如何与美术,与摄影的配合,营造出神奇效果。我希望在前期的筹备期间,灯光的设计工作就应该开始,建议参考一些魔幻类的影片,看那些优异的创作做到的是什么,怎么做到的。七,服装

这次《西游记》的服装首先也是色彩的创意与定位。《西游记》除却人、神、妖的区分非常明显,他们各自生活地域的广阔,不同特征的表现,都是巨大工作量的缘由。除了天神、地狱、海里、山里、民间、皇宫、妖怪,包括西天的佛祖,沿途的各个国家,以及有西域色彩的各类国家,还有女儿国……这么多的地方,除了主要人物,有名有姓有“知名度”的就有 个,包括像蜘蛛精、老鼠精、狮驼国等等有个性的妖怪,仅仅从服装的造型,创造方面,就完全是一个可以独立的“大部”。对每一类“人物”,对每一个“人物”进行分析,究竟他、他们应该穿什么样的服、饰,用怎样的色彩表现,怎样质感的用料,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心设想,设计。

比如仙女类,蟠桃园的七仙女,和蟠桃宫的仙女,还有大殿上的仙女,她们都是“仙女类”,那么他们的服装表现有哪些共性?又相互区别有哪些个性?

还有像白骨精这样的女人,像蜘蛛精这样的女人,她们服装的不同差别在哪里?紧身还是不紧身?闪亮的、还是哑暗的?从来的影视形象,在服装上面,对这样的人物都没有一个精彩、精确的定位。服装要表达“穿”此服装的人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热情的?冷漠的?残酷的?善良的?像我们身边的人群,什么样的人会选择穿什么样的衣服什么颜色什么面料。服装能够传递“特征”。由此参照与分析,白骨精的服装,应该什么色彩?什么质地?什么样式?

还有以类相分的,像水族类的衣服,天神类的衣服,龙王的龙袍,天神的神衣……比如说天神身上衣服的“天衣无缝”,怎么体现天衣无缝?据说“天衣无缝”的来历是这样的:曾经有个仙女到一户人家家里,她跟那户人家说,她是仙女。人听了不相信,说你怎么证明你是仙女呢?仙女说你看看我的衣服,我的衣服是没有缝隙的,结果这个人一看,真是天衣无缝呀。这就是“天衣无缝”,我们的服装怎么来表现这个神奇?我们的服装设计能够像什么样的办法,能够做到天衣无缝的感觉传递?

可能这已经超越了服装设计的范畴,但是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我们将就有创作的突破,而不是依旧我们过去的固有的陈旧的、没辙的概念。还有那些小妖魔鬼怪的衣服,随便的联想,可能树叶、树皮、毛皮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一种朴素的“就地取材”式的表达,但是,5

张纪中 错误!未指定书签。

气质:人要有人之气,妖要有妖气,仙要有仙气,鬼要有鬼气,要“各气十足”,万不可偷工减料,像其他类似剧的拍摄制作,凑合过数,无所差别。区别“各气”,从化妆上体现,我认为首先是皮肤,从皮肤的质感,色泽入手设计塑造,造型之美,与丑,与抽中之美,美中之丑,各有所区别,比如说,白骨精即便是人形的时候,也应该从化妆,从皮肤的质感上有“森然”的感觉,气质,当她们有不同行为与动机的时候,比如欺骗的时候,动杀心的时候,肤色,气色,为之而变…… 九,武打

《西游记》的“武打”,与我们以往拍摄的战争片,我们创作熟悉了的武侠片,都有天壤之别。

首先是人物的不同。《西游记》里面能够对打起来的,都不是“人”,因此设计的动作,代表的种类,等等,都是以往我们没有经历过的。所以在创作的经验上,这次的武打设计,我们经验是零。一切从零开始起步,然后每一步的设想都要到达制高点。

其次,《西游记》里我们设计动作、描述的人物的本质变了,“他”的质感变了,我们动作描述的人物即使是一个将军,也属于是天上的将军。过去我们为武侠片设计武打动作都因循着某某门派,顺着门派的提示去设想动作。而这次动作的设计,是没有门没有派的,他们是天神这一边,或者妖魔鬼怪那一类,各有各的不同、自己有自己的奇招,都不属于哪一个门派的打法。动作设计从力度、速度、空间,都与以往有了完全的不同。都不是“变化”,是完全不同的创作方向。比如以往我们设计在平地上双方对打,可以有“跟头”,多翻几个与少翻几个,而现在,动作的设计需要立体化了,飞行化的,速度化的,神奇化的,威力猛烈,诡异变换,难以预测。比如哪吒,他的著名“物件”、也是他武功的一部分,是他的风火轮,风火轮的威力表现在风火轮所过之处一片焦土。这就是动作设计的方向性变化,我们哪吒的风火轮能够在视觉上表现出这样的力量,那就可以算是一种成功的设想。还有像孙悟空。孙悟空的很多动作表现都在他的“速度”上,对于孙悟空的设计,应该有不同角度、消失程度快、慢的各种速度,孙悟空的速度如果按照原作的描述,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那他的速度应该是每秒钟超越了7.8公里,属于是第二宇宙速度。怎么表现这个第二宇宙速度?甚至我们怎么表达能够达到的第三宇宙速度?

插一句关于“速度表现”的话题。我个人觉得,表现速度的时候,可以将背景模糊,意在表现速度之外浪漫的意境。浪漫在《西游记》里面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不是一种表象,也绝非我们拍摄的《神雕侠侣》,是一种风格的体现;浪漫在《西游记》是一种意境,它并不

张纪中 错误!未指定书签。

《西游记》道具的制作,比以往的道具制作量工作要增加几倍。《西游记》陈设道具可以划分为两极,一种是极简,一种是极繁。

繁的像天宫、皇宫、外国的皇宫,西天取经过程中所要经历的各国宫殿,里面陈设的道具都很复杂,不但需要有某地,某国家,某天度的特征,更要求这种不同特征的精致化。

极简的,比如说妖魔鬼怪的洞林,内设道具都应该极简,因为那里不是人生存的环境,大多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设计是讲究的,体现是简单的。

手带道具的量非常大。任何一个妖魔鬼怪都有一个手带道具。好在这项工作我们在之前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关键看我们的手带道具的制作能力,在依照原图设计制作的时候,是不是能够体现出原设计的精确,讲究,哪怕是一件粗鲁的笨重道具,这种粗鲁与笨重也属于是设计的讲究,而不能够在制作的时候敷衍了事。因此无论是制片部门,还是道具部门,在监督制作的时候,首先要监督选对材料,对的材料,才能够把相应的道具制作的精致。

道具制作的工作,应该最迟在4月20号就开始。因为道具量的超多,超大量。有很多特殊的道具,前面说的孙悟空的金箍棒,金箍棒从长一直到短是各种各样的有;还有猪八戒的钉耙,沙和尚的禅杖,包括扮演白龙马的马,道具部门都要全面考虑到全剧的需求,花费时间认真去做,去找。内镜道具,民间的问题不大,皇帝,天宫,皇家部分的,表现就难,除了设计出来的,还有大量细节是需要道具部门去填补,去发现,去寻找的,与人物行为的配合,表现出气派,气度,气质。十一,臵景

这次《西游记》的外景搭建,我建议是否可以改换一些方式,比如说再制造大树的时候,不可能再用沙网的办法,因为沙网、水泥、红布,往上贴,糊布,那种方法都是过去的方式,我们是否可以参照比较先进的方式,更加逼真的来表现我们的营造?是什么样的新方式,需要臵景人员具体的考察,商议,解决,需要有新的视点,新的技术来参与完成设计。另外,在完成大量臵景工作“更加逼真”的效果同时,一定要考虑到完成的速度,“速度”已然成为我们全组各个部门共同担当职责、面临挑战的创作生命界限,如果拖延了速度,尽管完成得很好,也是大打折扣了,创作的成绩呈零倾向。十二,制片部门

制片部门的任务将是更加繁重,因为所有部门的所有面临到的、将要面临到的一切麻烦,困难,进度,都将成为制片部门的具体工作。因此,制片部门的工作需要更加的有条理性、9

张纪中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不停地去积累这些经验的原由导致。

而安全又是一个不能够忽略的另一方面问题。“安全”最直接的保障,即是“不要把设备都摔了”。以往我们都面临过类似的尴尬。所以,不要亡羊补牢。

我们与提供设备者及早地联系,为尽快掌握操作,为安全的种种料想,都需要与设备的提供者多方位的接触,共事。

自我方面,要及早地做出飞行拍摄的策划,计划。怎么样从特殊拍摄的角度来体现《西游记》视觉的“魂魄”与魅力。体现各种境(景),通过特殊拍摄的角度,以““景”,体现“仙境”,“魔境”。

具体的工作,除了你们具体的计划,方案之外,我建议:由导演牵头负责,制片部门组织,参与CGI、特殊拍摄、飞行的重要人员,以及美术,动作导演,所有相关动作的各个部门,都协调到一起,一起讨论各种的合理方案,比如镜头的体现角度,与地面妙鲜的配合,比如怎么样飞,飞行的路线,视角,视觉,等等能够考虑到的因素,都能够现行讨论,规定出来。让每个参与的人心里都清楚,我们将来是要怎样来拍,将来是如何的来体现。为“将来”节约时间,让所有参与部门能够尽早做准备,并为我们实际拍摄的效果有所期待。

拍摄非常重要。方案与准备尤其重要。十一,动画

最后我来说说CGI的问题。

我们这次《西游记》之中CGI的数量非常大,要求非常之多。CGI是这部戏的成功与否的重要的元素。此阐述在开头部分已经略有涉及。这里再多讲一点。

除了CGI的单独设计,后期制作,同时还有很多场戏是需要用外景拍摄的镜头来进行合成的,这部分设想尤其重要。CGI与需要拍摄镜头的合作设想,这一项工作我希望在7月份就能够开始,比9月份的开机提前两个月。这些案头的工作准备得越充分,我们拍摄的时候心里就越有谱,越能够把握时间。

我们的特殊拍摄能够做到一些表现神奇的特殊角度与镜头描绘,但是这个戏能不能够在视角上有让观众耳目一振的大的改观,从根本上,只能由CGI来决定。

同样,对于组织CGI工作的人来说,应该及早与导演沟通,安排召开CGI效果的会议。我也希望在最快时间内,一周之内,就能够召开第一次这样的会议,把所有CGI所涉及的问

张纪中 错误!未指定书签。

以上所述,只是我,作为《西游记》总制片人,对于这次《西游记》的拍摄各个方面一个总体,大致的建议与要求。迫于篇幅,我说的已经非常简约了,我们各个部门需要做到工作,都是“海量”。希望大家慎重,仔细,周到,保持创作的热情。

我希望我们这次制作的《西游记》,能够达到魔幻类电影的奇异效果,即使迫于投资的限制,难以“达到”,也是要接近这种水平。如何接近,依靠我们的智慧。把钱用到关键的地方,在某些重点的场面,人物,故事的进展表现,我们要不惜工本。尤其导演部门与制片部门的沟通,在整体创作的把握上,要有“重点”概念。突出重点,也要保证非重点。这是我们这次一定要做好《西游记》的、非常重要的战略。今天我们工作的开始,也就意味着走向完成;我们已经开始走向出类拔萃的成功。我希望在两年之后,我们的作品不会让全球华人失望。不会让我们自己失望。而是让我们——无比骄傲!

正当我完成为我们重新创作、拍摄电视剧《西游记》的“制片人阐述”之际,得知82版《西游记》沙僧扮演者闫怀礼先生与世长辞。我内心沉痛。怀念先辈闫怀礼先生。希望我们2009版《西游记》创作组的全体成员,珍惜生命,珍惜光阴,珍惜创作,为我们的现在,为我们的创作,留下珍贵的心灵痕迹。

谢谢大家!

张纪中

2009年4月16日 北京

第四篇:论儿童创作低龄化现象

论儿童创作低龄化现象

摘 要:在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孩子们以稚气未脱的年纪正不断跨进文学的门坎。“低龄化创作”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它的出现绝不是空穴来风,低龄化创作出现的主要原因:当前中小学生文化素质和修养普遍提高;学习压力大,寻求倾诉的渠道;中小学生本身对文字的热爱;商业炒作。低龄化儿童创作是把双刃剑,我们要正确对待,以此提出了以下建议:出版社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学校和家庭双向合作。关键词:儿童创作;低龄化;商业炒作

“儿童创作低龄化”就是尚未成年或刚刚成年的儿童、少年自己独立写作出书。低龄化写作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股潮流,低龄化儿童作品不断流入市场,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关注。例如:12岁的成都女孩古拉坤的《魔法士传奇》;9岁的重庆女孩张蒙蒙出版第一本书《告诉你,我不笨》;6岁的窦蔻根据自己的流浪经历出版第一本自传体小说《豆蔻流浪记》,被誉为全世界年龄最小的作家;湖北襄樊女孩蒋方舟7岁开始创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10岁创作小说《正在发育》„„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网络的发展,电脑的普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的发展,儿童创作的年龄越来越小,人越来越多,作品越来越火。这就需要旁观者透过现象看到它的本质。

一、低龄化创作出现的主要原因

低龄化儿童创作的作品缺乏稳定的价值观和一定的理性。多为情绪化的宣泄、自己的经历、和丰富想象的编织。但他们对成长的烦恼,对未来世界的幻想,对自身生活的展现,是成人无法比拟。

(一)当前中小学生文化素质和修养普遍提高

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写作的门槛也在逐渐降低。目前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接受教育的时间比较早,有更多的交流机会,有更多的接触外来语言的机会。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报刊、影视、网络等媒体给了他们大量的语言信息冲击。所以这一批孩子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在词汇量上,知识宽度面上,修养方面以及接受语言的训练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一个农村的二十多岁的成年人了。

(二)学习压力大,寻求倾诉的渠道

现在的很多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小的孩子周末开始上各种辅导班、艺术班,完全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童年的快乐。孩子每天都周旋在书堆里面,学习的压力、内心的苦恼没人倾诉,孩子就会把自己的烦恼、自己对快乐童年的向往写在日记里、作文里。譬如:谷阳出版的《不及格》一书就是由一些被老师判为不及格的作文结集而成的;韩寒、郭敬明等人尽显对教育、学校和老师的揶揄与反抗,胡坚、李傻傻等表达着看什么都不顺眼的愤世话语。

(三)中小学生本身对文字的热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尽管个人的成长道路和生活环境不同,但一些孩子在年纪轻轻时就表现出对文字的喜爱,开始在文字写作上表现出惊人的天赋。用著名文学批评家谢有顺称赞蒋方舟的话说是,“忽然发现努力多年才稍微领略的文字秘密,今天已被一个13岁的女孩轻易地掌握,甚至比我们做得更好,难免有些让人沮丧。”蒋方舟的成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她对文字的那一份喜爱和文字创作的天赋。

(四)商业炒作

媒体以“低龄”作苗头,而出版社发现中小学生群是一个了不起的市场后,就有意制造泡沫。从“名人作家”、“美女作家”、“少年作家”、“玉女作家”这些命名来看,媒体与读者对写作者个人的关注远远胜于作品本身。媒体、出版社的经济利益是一样的,只是卖点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低龄化,已不是文学现象,而是市场现象。评论家白烨一针见血地指出:“‘80后’是先进入市场,再进入文坛的”。“写作的技术性越来越强,小说被成批成批地生产出来,又被成批成批地消费掉。写作与炒作交互频繁,小说成了名副其实的商品”。说低龄化写作已沦落为写作工具,并不过分。

二、低龄儿童创作的利弊分析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人们对低龄儿童创作的评价也不例外。出书低龄化,是时代潮流所致,一点不奇怪。既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也不要吹捧。盲目吹捧或打杀,都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我们必须客观、公正的对待低龄化儿童创作。

(一)低龄化儿童创作的好处 1.写作帮助低龄儿童树立自信

通过写作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创造性,确立自尊自信和独立个性,这对儿童的成长有特殊的意义。张蒙蒙在别人讥笑她肥胖的时候,她理直气壮地写《告诉你,我不是丑小鸭》。写作也成了她捍卫自己童年权利的武器,她写《童年,只有一次》。她在写作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她写《快乐伴我成长》。

2.写作帮助儿童自我对话

时下在中国,儿童写日记出书,是把日记当做写作文,或者说写散文。它是儿童的自说自话,自我对话。让写作伴随儿童成长,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他们可以从小学会与自己独处,用写作表达自己,和写作交朋友。这比成天想着玩游戏机无疑是一种更有质量的玩法,并非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儿童写作出书,只能说是他们赶上了好时代,有出版社愿意为他们出书,有小读者愿意看罢了。

3.写作让儿童学会自律

写作是一个很好的自律教育的形式,通过自言自语,自说自写,把自己每天做的事情写下来。即使孩子要犯错误,做错事,但是一个写日记的孩子决不可能天天在日记上写,我今天逃学,我今天和同学打架,我今天破坏了公物,我今天偷了家里的钱。如果真是这样,他看到日记上写下的这些东西会感到害臊的。因为日记像一面镜子,照出他脸上的污点。他会努力做得更好一些,改正自己的缺点。慢慢地,日记上所写的犯错误的事情少了,记下了更多美好的东西和有趣的事情,孩子对很多问题都有了理解和是非观念。这就是日记自律教育的结果。

4.写作提升儿童思维能力

孩子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习动脑筋,思考问题的过程。从小养成孩子动脑筋的习惯,对孩子读书开窍,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写作是一个最简单易行的思考训练。孩子写作,什么对,什么错,他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把它正确地表述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二)低龄化儿童创作的弊端 1.儿童失去了童年的快乐 孩子应该是快乐的, 无忧无虑、天真活泼, 就像花儿一样自然开放。但窦蔻不是快乐的, 因为家庭贫困, 父母四处打工, 他流离颠沛了 30 多个城市, 很

难享受同龄人的快乐, 以至这么小就懂“我出名了, 赚了钱一部分给爸爸妈妈用, 其余的就存起来, 准备将来读大学用。”他 1 岁半识字五六百, 4 岁半写日记千篇, 5 岁写童话 60 余篇„„因缴不起学费而从大学退学的父母把自己未竟的事业寄托给孩子似可以理解, 但孩子有时一写就是四五个小时, 能有多少快乐而言呢? 2.儿童的成熟不自然

业内人士承认一些出版社在发现了中学生读者群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后, 就有意在制造这种泡沫, 而出版这些作品的几乎没有一家是少儿出版社。家长的刻意催熟, 出版社的拔苗助长占了多少的成分呢?作为母亲的儿童文学家秦文君说, 在国外如果一个孩子过于早熟, 家长会感到担心甚至会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孩子就应该像孩子, 而我们的一些大人却觉得孩子早熟就意味着早成才。

3.忙于写作可能耽误学习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小小年纪就应该好好学习,你就好好按照老师、学校里的要求做,几门功课都亮红灯,你有什么资格说你是天才呢。家长不应该轻易地认可,你不好好学习,只想一下子变成天才,那么这个天才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觉得这个不正常,这与现在想一下子当歌星、当模特,一举成名实际是一回事,太浮躁了。

三、对低龄化创作的建议

(一)出版社要担负起社会责任

出版社要像呵护水晶一样培育这个市场,培养自己的小作家。决不能为了凑一套书而去编辑出版,要坚持宁缺毋滥。实实在在为孩子做一些事情,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出版社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关注社会效益,要把好事做好。出版社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了解孩子们需要什么,孩子们喜欢读什么,怎么为孩子做更多的事。

(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兴趣 孩子有写作的兴趣是好事。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在适当引导的基础上顺其自然,从不给他加压。小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比考试取得第一名还重要。文学创作是一条艰辛曲折的小路,作者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没有深刻的人生体验,只凭天才加灵感是走不了多远的。有创作天赋的孩子要先把文化基础打好、把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知识学好,好好地积累生活、酝酿情感„„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不是十几岁的少年可以驾驭的。对于“少年作家”现象,家长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鼓励,而要引导。

(三)学校和家庭双向合作

学校和家长应该从对立走向合作,可以让孩子一半时间在校上学,一半时间在家写作。学校根据孩子的特殊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家长配合学习时间指导孩子创作。据了解,边金阳等一些小作家就是以这种方法实现写作与上学兼顾的。著名作家冉云飞说,这种方法对在文学、艺术等方面有特殊秉赋的孩子来说,既可以避免被应试教育扼杀天性、制造成统一标签的产品,又可以打牢知识基础、增加信息沟通,是孩子创作和健康成长两全齐美的选择。如果将来孩子特殊秉赋减退或消失了,他们还留有“后路”,可以继续求学,重新选择生活道路。

对于这个特殊的写作群体,我们要正确对待,任何捧杀或骂杀的行为都不恰当。毕竟他们还走在成长的路上,让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出路,等到青春期的躁动平静以后,他们或许会再造辉煌。

参考文献

[1] 兰婕.关于低龄化写作现象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2]桑哲.低龄化创作问题大家谈[J].语文百家访谈,2006.11.[3]罗勋章.低龄化写作:填补文学空白的青春抒写[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 杨斌.理性的超前,感性的丧失[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2): 66-68.[5]萧汛.文字狂欢里的酣畅与迷惘[J].当代文坛,2003(2).[6]王林.大陆低龄写作的文化学意味[J].儿童文学学刊,2002(2).

第五篇:新闻娱乐化的利弊

新闻娱乐化的利弊,以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为例分析。

积极意义:首先,新闻娱乐化使新闻放下了千篇一律的严肃形态,转而变得轻松活泼,受众更加容易接受,媒体也赢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其次,它通过将新闻的文化内涵通俗化、大众化,达到了面对更多受众传播的目的,只要分寸得当,它也能取得不错的社会效益。新

闻娱乐化具有两点意义:第一,新闻娱乐化有利于改进传统的报道模式,促进新闻业务的变

革。新闻娱乐化以贴近受众、满足受众需求为报道理念,颠覆了传统的“传者中心论”:新闻

传播已经改变了严肃播报或者说教式传播的局面,说新闻、聊新闻、讲新闻故事、真实再现

等等新鲜的形式不断引入新闻传播实践,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强化;第二,新

闻娱乐化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统治教化的“寓教于乐”。新闻娱乐化的娱乐外壳,突破了传统

教化的枯燥和正统,有利于“寓教于乐”。在新闻节目中,介绍多元化、趣味性、知识性的新

闻资讯,着重扩展受众的新闻视野,同时使得受众获得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愉悦体验,另一方

面,硬新闻的适当软化,使得受众更乐意去接受硬新闻甚至是包含于其中的具有导向性的信

息。消极影响:娱乐化以尽可能软化新闻的方式来满足受众需求,赢取广告客户。在利润的驱使下,媒体放下了高傲的架子,走到了群众当中——这是新闻娱乐化的积极意义。然

而,过度娱乐化也使不少新闻流于庸俗。产生过程中出现的传媒泛娱乐化的不良倾向将使媒

介的权威性下降、公信力丧失,甚至危害社会风气。首先,新闻的功能被异化。新闻的首要

功能是报道事实、提供信息,为人们守望或监督环境,为人们的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重要性原是新闻价值判断和取向的首要标准。新闻娱乐化将新闻的首要功能异化为娱乐,使

之成为休闲生活的一部分,并成为新闻价值取向的首要标准。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的受众,正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人们关心他人丑闻的注意力被拉长并乐此不

疲,对那些与他们没有利益关系的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故事当成他们需要的新闻,而对与他们

生存和发展利益密切相关的诸如住房、就业、教育、就医、交通、安全等公共事务报道的注

意力却被大大减弱.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媒体放弃了作为社会公器的职责,在市场的利诱

下,已从“守门人”变成市场口味的追逐者,这是在新闻娱乐化成为一种时尚时,新闻媒体

及从业者社会角色的错位。其次是媒体公信力弱化。新闻娱乐化的泛滥,延伸到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等等领域。体育新闻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单纯的体育赛事本身,更是关注

某个体育明星的私生活或者其他个人的绯闻等等;而在做社会新闻、民生新闻时,甚至移植

文学上的“黑色幽默”的手法,以调侃的形式报道灾难事件或者其他悲剧事件,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的道义。再次是,选择和表现新闻的思考方式异化。新闻泛娱乐化过分强调了新闻的娱乐功能,培养某些媒体从娱乐化的视角考虑,选择、判断、采访新闻素材,以及对版面

编排和标题制作进行包装。晚间电视新闻类节目的特殊收视环境,决定了它必须要以“软新

闻”为主,根据观众的口味调整自己的定位,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走大众化道路,以争取

更多的受众。,音乐和特技不但没有使新闻的真实性打折扣,反而凸现了主题。可见,对新

闻节目做适当的娱乐化包装是可行的。晚间新闻节目通过表情和语言的改进,加强了主持人

与观众的沟通,在从“播新闻湖南师大教务处电话”到“说新闻”的变化过程中,主持人有了情

感的参与,言语充满了对传播对象的尊重和体贴,而不像传统新闻播音员那样在播节目时正

襟危坐、不苟言笑,从节目开始到结束,始终板着面孔,缺乏与观众情感的沟通。现在的《晚

间新闻》主持人,脸部的表情丰富了,体态语言也成了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湖南卫视主

持人李锐播新闻时双手交叉握在胸前,具有独特的个性。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首当其冲的打出了新闻娱乐化的旗帜。它以社会新闻为主,反映民生,为老百姓说话。而且一改严肃、呆板、说教的正统模式,以轻松、诙谐和幽默的播报方式,让观众喜闻乐见。湖南台《晚间新闻》形式多样

在省级卫视的群落里,湖南台《晚间新闻》作为新闻的娱乐化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它形

式多样,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1.在报道形式上抓有兴奋点的情节和细节原来在教科书

上被划到新闻背景范畴的东西,在湖南台《晚间新闻》里突出到了前沿、充当了主体。2.灵

动性强湖南台《晚间新闻》有很强的主、客观结合性、连贯性和细节性。很好地和内容结合在一起,从而整档节目显得富有灵动性。3.编辑和制作上推陈出新在节目编辑和制作上,手法活泼,富于变化。它们有各自的栏目标志,譬如“喜报”、“我来露一手”、“远山的呼唤”

等等;在新闻节目中插入音乐,甚至插入流行歌曲。4.主持人语言亲切自然在播报方式上,湖南台《晚间新闻》强调的是“说”新闻。与常见的“说新闻”不同,《晚间新闻》也并不是单

一的说新闻,而是“听我讲新闻”。对新闻娱乐化的担忧与展望

(一)对于新闻娱乐化的一点担忧

新闻的传播规律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如果新闻的娱乐化很好地遵循这些传播规律,它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这样的尺度很难掌控,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特别是商家的关爱,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新闻报道

混同于娱乐行为,生活的真实反映似乎可以是任何个人的道听途说、随意铺排,甚至可能是

传播者的主观想象或者精心制造。有的貌似自我解嘲,有的近乎私塾讲古,有的好像编顺口

溜,有的竟如调侃玩笑,缺乏信息共享,缺乏言之凿凿。新闻节目,各有各的形态,各有

各的性质,硬是让所有新闻报道承担娱乐综艺节目的任务,是南辕北辙的,也是毫无道理的。

不分青红皂白,不问高低深浅,一切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不是严肃的、负责的传播者应有的态度。真正的好的新闻娱乐化节目,要注意角度、讲究形式。角度新颖、形式完美,自然会

给人以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魅力,可感可信,回味无穷。要把娱乐化运用的恰到好处,把

新闻做的更加贴近群众,响应国家“以人为本”的号召。[FS:PAGE]

(二)对新闻娱乐化的展望

湖南台的《晚间新闻》无疑开创了电视新闻界的先河,而且给各大电视台起了表率作用,也是新闻娱乐化的一个典范。在如今的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无论是做什么样的新闻,最低

限度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否则,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

祸害无穷。新闻传播在逐渐走向世界,在那里,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真实、准确、密集、迅

捷、高超、美感,将成为竞争的焦点。新闻的娱乐化在当代是值得肯定的,它运用较为丰

富的表现手法吸引了受众的眼球,它的成功就在于新闻开始逐渐为老百姓办事情,逐渐符合都市生活下的人群,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但是这对新闻节目的要求会更高,一方面是遵循

新闻的规律,真实、准确、迅速的传达信息给受众,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传达方式,要多样化,要与艺术相结合。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电视台已经逐步改制,成为企业单位,自负盈亏。这

样一来,就必须要做出更加贴近受众的节目,可以说受众的需求决定了电视节目的生存。快

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受众需要轻松,需要电视节目为他们缓解压力,所以带有娱乐元素的节

目就有了强大的生存空间。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

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

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

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

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

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很多

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要有利润,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

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你认为是多好的精

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销售不了,一切都是空话。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

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手中的注意力意味着获得

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其最

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新闻娱乐化传播。从各大电视台新闻娱乐化节

目的收视率来看,都比同类节目要高很多。尤其是湖南台《晚间新闻》,在全国都有很高的收视率,加之国家已经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对电视节目有了导向作用,一切服务于受众。

相信新闻娱乐化会在更多的节目中得以体现。我坚信新闻娱乐化勇敢地、坚定地向前走去,一定会有它的市场和发展空间,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二、电视新闻节目语言娱乐化的利与弊

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电视新闻节目语言娱乐化现象的历史和现实,它之所以会一直存

在和发展,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新闻传播客观规律,所以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

(一)电视新闻节目语言娱乐化符合新闻价值的要求。

“趣味性”这一新闻价值观念,在市场熔炉的冶炼下被重新发现,具有趣味性的事实往往

能够引起人们情绪情感上的共鸣,丰富人们的生活情趣,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就是说,新闻的娱乐价值是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不少人都认为媒体传播的新闻越来越肤浅,以至于把色情、暴力和危机当成胡椒面

和味精滥用的新闻称为“垃圾食品新闻”。以克林顿性丑闻为例,《时代》杂志驻北京首席记

者吉米•弗洛克鲁说:“人们说他们烦透了莫妮卡的故事,但数据显示,只要一有这个故事,他们便会去读、去看。”由此看来,新闻的娱乐性不但不会消解新闻价值,反而能为它们找

到更为有效的实现途径,从而加强新闻作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电视新闻节目语言娱乐化也是追求最佳传播效果的需要。

从传播效果来看,受众的情趣直接关系到整个接受行为的全过程,受众总是主动的有选

择的使用媒介以满足个人的需求,全球传媒出现新闻娱乐化倾向的最直接的动因是受众的兴

趣发生变化,传媒业不得不随着受众兴趣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是他

们的生命线。

《娱乐至死》是其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的一部关于电视文化的著作,其中充满了

对大众文化娱乐化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尤其对电视文化带给人们言行、情感和思想方面

影响的分析鞭辟入里,电视新闻语言娱乐化现象不仅制约了我国传媒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

整个社会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危害很大。

第一,社会公众知情权受损,造成公众利益被侵害。娱乐化的大众传播把信息报道的重

点放在了那些无关紧要、琐碎的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

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上,占用了宝贵的版面和频道资源,而那些关系到广

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新闻却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公众的注意力往往被从重要的事务上

引开。传媒一味迎合受众的娱乐口味而忽视社会的重大事件,实际上造成了对公众利益的损

害。

第二,应负的社会责任淡化,造成媒体公信力下降。客观公正、导向正确、遵纪守法、诚信服务、树立在社会生活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是媒体应负的社会责任。而大众传播中低俗

化现象不但使传播导向上出现偏差,而且常报道耸人听闻的煽情新闻、无中生有的男女情事、虚构暧昧的情节等,不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媒体淡化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第三,导致社会公德的沦丧,造成媒体从业人员价值观念变异。具有教育、传递文化和

宣传社会公德功能的大众媒体在娱乐化传播过程中,大量的报道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低俗的内容,势必会污染人们的思想,不断地影响、限定和修改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使人们的社

会公德丧失。

第四,混淆是非界限,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青少年平均每天都要看相当

时间的电视节目,低俗化的媒体信息则能破坏民族的传统文化,扭曲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混淆是非界限,从而给青少年的成长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汶川地震凸显电视现场报道优势

汶川地震发生后,在人们不知所措时,电视媒体迅速做出反应,充分展示了电视在突发性事件中现场报道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在现场让观众“身临其境”

作为观众,看突发事件,看的就是现场,没有什么比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真实现场更令人震惊、感动、激奋或发人深思的了。而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规定环境就是新闻发生的现场,它是电视台记者以“我”在事件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是最富有电视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

汶川地震发生后,央视以最快的速度派出自己的记者奔赴灾区前线,这些记者分布在四川抗震救灾的关键现场,他们和直播室对接后进行的报道都是以新闻现场报道为主。他们是现场目击者,记者和摄像机目击的范围也锁定了观众对现场目击的范围,他们引领观众进行现场目击。让观众看到了抗震救灾的过程、环境、人物、甚至在倒塌房屋底下救人的感人细节。镜头前,余震不断,楼房倒塌,山体滑坡,人们惊恐、慌乱、哭喊„„所拍摄的画面尽管有时摇摇晃晃,但这些不稳定、不完美的“毛边”画面,会使观众感到如同在救灾事件发生的现场,从而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现场感,提高了新闻的可信性。记者把现场采访报道的真实过程和现场气氛用客观实录手法,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直接看到、听到现场的场面和声响,直接感受到现场特有的气氛,产生了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受。“我”在现场与观众共此时

电视记者的现场报道改变了过去先拍摄活动画面、后写文字解说、再由播音员配音播出的老一套电视新闻制作模式。采用记者出镜现场口头报道的形式,摄像记者配合出镜记者的报道摄取相应画面,无剪辑地与新闻事件进展作同步传播。正因如此,使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与接收具有同时性,这就为观众提供了最快最新的信息,缩短了观众与地震发生、救人等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距离,使观众产生了与事件进展的同步感。在第一时间,让观众了解了突发事件的真相,这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观众,提高了收视率,大大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我”在现场使观众触景生情

电视新闻现场流动的画面从信息传播角度讲,具有展示全息信息的得天独厚优势,不仅能使观众从中了解到可信的现场、全方位的信息,更能刺激、引发观众的想象和情感。人们在接受信息传播时,其信任程度与传播层次成反比。信息转述层次越多,其信息损失或变形越严重,可信性就越差,观众的反应就越不明显。电视新闻现场的真实感易于调动观众的情感,报道中的动人场景往往把观众的注意力、情绪卷入其中,与屏幕上的人物同喜怒共哀乐。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等救灾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废墟下受灾群众的画面信息,既形象直观,让观众看得真切,又没有中间环节,不会造成信息损耗。比起报纸文字和语言的描述,镜头前的采访画面胜过千言万语。另外,现场报道通过运用形象的画面和精彩的同期声,也有增值、升华新闻信息量的作用。

“我”在现场使观众产生参与感

汶川地震发生后,观众最想了解的是具体灾情、救灾过程和灾民吃住等问题,记者在现场采访受灾群众、基层干部、救援人员和抗震救灾指挥部人员,了解情况,详细进行现场报道。另外,记者出镜向观众当场讲述抗震救灾所发生的一切,将事件现场和新闻人物一起带

到观众面前,让观众自然而然地参与其中,既真实又亲切,符合观众的收视心理。这种交流是语气的交流、情感的交流、心灵的交流,观众比较容易接受,有利于对新闻信息的接受与消化。现场报道场景的发展变化,也可以广泛刺激、吸引观众,使观众自由地对声画含义作自己的分析和评价。为了让观众对震中灾害状况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央视现场记者还动用直升机、滑翔机冒险对无人进入的重灾区域进行航拍,这样就满足了观众急切想看到地震灾害实况的需求。这种毫无记者主观强制色彩的报道,也会使观众产生参与感。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中最有生命力的品种,在传播媒介的竞争中也最有实力。透过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这一突发事件,研究探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所呈现的现场感、同步感、亲切感、参与感等优势,对于基层记者把握其优势特点、面对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更加游刃有余地发挥其有效作用,具有较强的借鉴和创新意义。不可预知但深具魅力的现场在召唤着有思想准备的新闻记者,广大观众也期盼着与其同行。

与其他媒介相比,电视媒体具有以下优势:

下载电视剧创作娱乐化现象浅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视剧创作娱乐化现象浅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族化现象

    浅谈大学生族化现象 摘要:在分析“族化”现象原因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社会化存在的不足和过度社会化的严重问题,并认为通过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和大学生活规划的整......

    大学生族化现象

    大学毕业生“族化”现象及对在校生的启示 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习惯用“某某族”来概括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和价值诉求等总体独特而内在趋同的某一特定群体,这些词基本上是对中......

    大学生“族化”现象

    摘要:分解大学生“族化”成因,从族化的主要矛盾中寻求解决方案,能更有效的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降低族化透明度,使社会整体健康发展,对中华民族的正强化有重要意义。......

    体育报道的娱乐化倾向

    试论体育报道的娱乐化倾向 ——兼谈《南方体育》的停刊 湖南日报时事体育部 禹振华 2005年9月1日,生存了592期的《南方体育》停刊。这是一个匆匆的告别,在全国传媒界扔下了一......

    电视娱乐化的理性审视

    电视娱乐化的理性审视 ——以电视求职节目《非你莫属》为例 【摘要】:当前,电视娱乐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学者们对其的态度,以批判居多,认为电视已走向泛娱乐化,呈“三俗”现状。......

    浅谈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

    浅谈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 ——09303班34号王丹丹 幼儿园原本是一个人人生当中最快乐、最幸福的时段,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幼儿教育现状来看,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对......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透视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透视 李晓近几年来, 我国许多地方幼儿教育中出现了“ 小学化” 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游戏的主导地位被学习所取代, 幼儿教育中识字、算术教学的比重过大,......

    防止小学化现象汇报

    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 防止和纠正 “小学化”现象的自查报告 县教育局 去年底到今年初,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先后发文,要求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