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浅谈中国古代诗中诗与画的关系

时间:2019-05-15 09:1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转载】浅谈中国古代诗中诗与画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转载】浅谈中国古代诗中诗与画的关系》。

第一篇:【转载】浅谈中国古代诗中诗与画的关系

【转载】浅谈中国古代诗中诗与画的关系

浅谈中国古代诗中诗与画的关系中国古诗,诗与画向来密不可分。诗是画的延伸,画是诗的补充,有相通之处,也各有独特之处。

一、诗与画的融合观赏中国画,很多画的旁边总会附上一些诗句,诗句与画成了一个整体,完美融合。品读一首好诗,诗句里描绘的画面又能在我们的脑海浮现。

1、诗中有画“诗中有画”就是诗突破了语言的界限,而充分发挥出了它启示作用,在读者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图画。这样的创作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也更有利于诗的传播。很多山水诗和有些叙事诗都能看到“诗中有画”的影子。张籍的《夜到渔家》,开头就展示渔家住所的典型特征:茅舍简陋,靠近僻远江口,便于出江捕鱼。时值潮涨,江潮浸湿了柴门。整首诗中诗人用蘸满感情的笔墨描绘了前人较少触及的渔民生活的一个侧面,虽是叙述诗,但呈现出诗人欲投宿江口渔家和急切等待渔家归家的动人画面。“诗中有画”,王维的诗表现最为鲜明。《山居秋暝》可说是“诗中有画”的典范。原诗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深山雨后、秋天傍晚的背景下,明月高照,松林一片,清泉汩汩,流于石上;竹林丛中喧笑的妇女们在走动,荷花动处渔船在穿行。这不就是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水画吗?我们读诗,仿佛又在观画;或者说念出来的是诗,而呈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却是有形有色的画面。没有进行细节描写,但读者在阅读之后会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画面。这正是“诗中有画”。《红楼梦》中香菱评王维的话真切的说明了诗中的画情: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的确《使至塞上》诗句仅用十个字就勾勒出祖国边疆的雄浑、壮丽、开阔而又微带荒凉的画面。同时,这十个字用的恰到好处,“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这是诗与画的结合,同时也是诗与情的结合,呈现出了一幅绘景绘情的边疆风景图。

2、画中有诗“画中有诗”的诗主要体现在题画诗上,题画诗是指以书法为媒介题于画上的诗,更明显的体现了诗和画是具有同一性的,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题画诗又可以分为“以诗为画”、“以画为诗”和“诗画一体”三种情况。“以画为诗”是根据画的内容作诗,与“以诗为画”的时间顺序正好相反,是先有画后有诗的,且很多题画诗的作者并非画家本人。以诗为画在历代层出不穷。如东晋顾恺之根据三国时代诗人曹植《洛神赋》而作的《洛神赋图》,在造型艺术上巧妙地把幻想加以形象化。顾恺之用丰富的想象细腻的描绘了洛神与曹植真挚的爱情故事,采用了连环画的形式,以环境的变化让洛神与曹植重复的出现,同时诗中的美景人物都画的形式体现了出来。非常诗意的表现了原著《洛神赋》中的意境。

3、诗画一体唐伯虎的《骑驴归思图》,在画中可以看到,秋风瑟瑟、林木萧疏、峰峦崎岖的的溪山深处,一个骑着驴带着笠的书生在山路上前进着。左上角题诗:“祈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满面风霜尘土气,山妻相对有牛衣。”一样一来诗和画就构成了一个整体,诗意与画意的表达相一致,得到了很好的结合。《腊梅山禽图》,整幅图的主干就是一株从右向左倾的腊梅花,花上栖息着两只鸟。简单的构图,但在画的左下角题着首诗:“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使得整幅画充满了诗意,很好的体现了“诗画一体”的艺术审美境界。总的说来,诗与画的融合,主要是以画为主,画因诗的感动力与想象力,而将意境加深加远,这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诗与画,意境幽远,耐人寻味,韵味悠长。

二、诗与画的区别对于诗而言,诗是通过语言声音,叙述那些持续于时间的事物,即画写定型,诗写变化。诗中有画的情况,不是诗直接表现出来的,诗中的画都是通过语言描述,再加上读者凭借自己的经验、想象、联想,才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幅虚拟的画卷。对于一首诗,品读诗的对象不同,可能对诗中所展现的画卷想象出来的结果也不同。而对于画,它是凭借线条和颜色,描绘物体。绘画是直观造型艺术。绘画想要表现什么,是直接在画中画出来的。在人们面前呈现的是一幅清晰的图景。不需要观者再去想象,再加上自己的东西。观赏《清明上河图》,就能直观的感受到商贸活动多,市场经济繁荣。总的说来,诗与绘画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但是就其艺术的表现形式来看,它们又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不能等同起来看。对于诗与画的关系,大概只能从两方面来辩论才可以较好的说明两者的关系。“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这应该是诗与画关系的最好写照。

第二篇:诗与画

苏轼: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韩干马》)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之一)

孔武仲:

“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东坡居士画怪石赋》)

张舜民: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跋百之诗画》)

黄庭坚:

“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出无声诗。”(《次韵子瞻子由题〈憩寂图〉》之一)

郭思:

“前人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哲人多谈此言,吾人所师。”(《林泉高致》)

钱鍪:

“终朝诵公有声画,却来看此无声诗。”(《次袁尚书巫山十二峰二十五韵》)吴龙翰:

“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野趣有声画序》)李贽:

“杜子美云:‘花远重重树,云轻处处山。’此诗中画也,可以作画本矣。唐人画《桃源图》,舒元舆为之记云:‘烟岚草木,如带香气。熟视详玩,自觉骨戛青玉,身入镜中。’此画中诗也,绝艺入神矣。”(《诗画》)

石涛:

“诗中画,性情中来者也,则画不是可拟张拟李而后作诗。画中诗,乃境趣时生者也,则诗不是便生吞生剥而后成画。”(《跋画》)

叶燮:

“昔人评王维之画,曰‘画中有诗’;又评王维之诗,曰‘诗中有画’。由是言之,则画与诗初无二道。然吾以为何不云‘摩诘之诗即画,摩诘之画即诗’,又何必论其中之有无哉。故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赤霞楼诗集序》)

沈宗骞:

“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故凡可以入诗者,均可以入画。”(《芥舟学画编》卷二)

邵梅臣:

“诗格画品,一也。”(《画耕偶录》)

徐凝:

“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崒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观钓台画图》)

沈括:

“《国史补》言:‘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不过金石管弦,同用一字耳。何曲无此声,岂独《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

陈著:

“梅之至难状者,莫如‘疏影’,而于‘暗香’来往,尤难也。岂直难而已,竟不可!逋仙得于心,手不能状,乃形之言。”(《代跋汪文卿梅画词》)董其昌:

“‘水作罗浮磬,山鸣于阗钟。’此太白诗,何必右丞诗中画也。画中欲收钟磬不可得!”另据程正揆转述:“‘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华亭爱诵此语,曰:‘说得出,画不就。’”(《题画》)

张岱:

“如李青莲《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故乡’有何可画?王摩诘《山路》诗,‘蓝田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尚可入画,‘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则如何入画?又《香积寺》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泉声’、‘危石’、‘日色’、‘青松’皆可描摹,而‘咽’字、‘冷’字,决难画出。”(《与包严介》)

叶燮:

“吾尝谓凡艺之类多端,而能尽天地万事万物之情状者,莫如画。彼其山水云霞,林木鸟兽,城郭宫室,以及人士男女,老少妍媸,器具服玩,甚至状貌之忧离欢乐,凡遇于目,感于心,传之于手而为象,惟画则然,大可笼万有,小可析毫末,而为有形者所不能遁。吾又以谓尽天地万事万物之情状者,又莫如诗。彼其山水云霞,人士男女,忧离欢乐等类而外,更有雷鸣风动,鸟啼虫吟,歌哭言笑,凡触于目,入于耳,会于心,言之于口而为言,唯诗则然,其笼万有,析毫末,而为有情者所不能遁。乃知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赤霞楼诗集序》)

第三篇:诗与画

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丢i不相容的苏东坡论唐朝王维《蓝天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中可以有画,但诗不全是 画,而那不能直接画出来的或两句恰正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这首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

宋人晁以道“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画中有态”

王安石《明妃曲》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巧笑倩兮,眉目盼兮

若放弃了美艺术可以供给知识,宣扬道德,服务于实际的某一目的,但不是艺术了。艺术须能表现人生的有价值的内容,这是无疑的,但艺术作为仪式而不是文化的其他部门,它必须同时表现美,把生活内容提高 集中 精粹化,这是它的任务。根据这个任务各种艺术因物质条件不同就具有了各种不同的内在规律。

诗和画的区别

结构:

1、引苏轼句

2、解析诗与画的联系区别

3、过渡“然而”诗与画的辩证关系,反问句

4、通过两个例子证明画与诗的辩证关系“诗启发了画中意态,画给予诗以具体形象,诗画交辉,意境丰满,各不相下,各有千秋”

5转折,诗和画各有特殊表现力表现领域

6通过莱辛《拉奥孔或论画和诗的分界》证明其各自特点

7解释拉奥孔故事。对这雕塑的分析:镇定 静穆

8莱辛和温克尔曼的观点

9先解释 引出观点“应当到各种艺术的材料的不同” 用莱辛的话进一步证明“在所家丁的肉体的巨大痛苦情况下企图实现最高的美。那丑化着一切的强烈情感里,这痛苦是不能和美相结合的”进一步解释莱辛的话,同时更证明自己的观点。各种艺术物质条件的规定性,在表现美之一特殊目的时,必须遵循。只有遵循之一内在规律,美的目的才会实现。上述观点的影响。启发了以后的艺术研究,虽然有局限性。距离不符合的例子。但更肯定。

12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诗画各自独特性观点:诗画各有表现的可能范围13 举相反例子,证明其联系,说观点举例子。中国元人山水。画里饱吸着浓情蜜意,14 诗和画各有特点又相互交流交浸。

第四篇:诗与画

在西蜀、南唐这两个花鸟画巨匠的诞生地,多有成就较大的词作者。如西蜀有韦庄、毛文锡、顾夐、牛希济、鹿虔扆等一批词代表作家。他们的特点是善于借桃花、鸳鸯、莺啼、蝶舞、岸花汀草等花鸟草虫等自然景物来抒发心中曲折之情。

这些词,每一首都是一幅理想意境的花鸟画。当文溃曲尽之处,也就需要另一种视觉语言——更直观的绘画来表达这种无尽的意。

词境、花鸟境;能解花情、鸟语的人越多,曲折委婉、丰富细腻的情感也就越浓厚,花鸟画的社会心理审美基础也就越广泛。

自中晚唐始,以边鸾为代表逐渐形成工笔花鸟画艺术强进阵势的同时,新的文学体裁——词,也适应着人们细腻微妍的感情而产生、发展着。在语言形式上,词脱出了唐诗格律的限制,可以用自由、轻松节奏的长短句来抒发内心复杂、曲折、幽婉的情感。

爱情意绪是词表达的主要倾向,唐末温庭筠所创“花间派”的那种纤细柔美,正是此倾向的代表。多写青楼闺房,惹人情意。因为情意的关注,目光也越来越聚焦。在比、兴的传统文学思维中,一下子凝神于最容易喻为美人的艳丽花朵,或是寓意爱情的鸳鸯、鸂鵣(chi4)。

李商隐、杜牧的诗,他们的诗已不再是李白、杜甫的“盛唐之音”,而是

“相见时难别以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蜡烛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这些千古传颂的新词丽句。这里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主题以完全不同于盛唐,而是沿着这一主线,走进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捕捉追求中。

宋代在重“文”的基本倾向下社会比较安定、平稳。宋在对外政策方面,不象唐朝那样开疆拓土,而采取较为内向的政策。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必然会体现社会内向的基调,宋词就是艺术内向发展的一个范例。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从注重外在转向了内心的抒泄。通过花鸟的细细观取和咏吟来阐发内心深处的心绪。

例如欧阳修的词:“暗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鸂鵣滩头风浪晚,露重烟轻,不见来时伴。”《蝶恋花》。周紫芝词:“春雨细,开尽一番桃李。柳岸曲栏花满地,日高人睡起。绿浸小池春水,沙暖鸳鸯双戏”《谒金门》。

时代、文化的内向,使人越来越细致地发掘内心的微妙爱情意绪。鸳鸯蝴蝶、莺愁燕苦,惜春伤春、花开花落,目光从满目春色聚焦到翩翩而飞,成双成对的蝴蝶鸳鸯身上。

即使是词境堪称豪放雄壮、有剔除当时词坛“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之称的大文人苏轼,也不免被时代所染,目光也照样转移到杂花折枝之中:“浓艳一枝细看取,芳意千里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因为自古中国人内心就与生俱来的带有迷恋花鸟的浪漫情节。

心境意绪的复杂、细腻,暗渡于花鸟生命之中,借一花一鸟一草一虫来传达心境,是文学艺术给予了绘画艺术——花鸟画的极好契机。通过对一个折枝花卉、几枝霜天芦花悉心深入的绘画,正是一首词境,绝妙的表达。或静逸,或淡愁,或焦虑,或欢快,或活泼,或深沉,或生机盎然等等,也就是将作者之神移入鸟禽之形,所有这些,都是画家的诗思、诗意的传达。

花鸟画更要求从观察物象的精细到艺术造型的精微,必须要细心沉入自然之中。通过花卉鸟禽各部分细致、准确描绘,渲染出它们的神情、神态。

中国的诗词好像天生就与花鸟融为一体。这种词与花鸟画的同时发展,从一定角度来说,词是花鸟画的构思意绪,花鸟画是词的形象表达。词的艺术感染力能弥漫整个时代空间,花鸟画能在五代、北宋大盛并成为时代的绘画,这与词的艺术审美环境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

由唐到宋,也由诗变到词。词,就是通过长短不齐的句型,更为具体,更为细致,更为集中的刻画抒写某种心情意绪。

诗常一句一意或一境,整首含义阔大,形象众多;词则常一首(或一阕)才一意或一境,形象自然更为细腻,含义也更加微妙。词经常是对一般的、日常的、普通的自然景象,的白描来表现,不是盛唐那种气象万千的景色事物。从而也就更为具体、细致、新巧,并有更为浓厚更为细腻的主观情感色调,不同于较为笼统、浑厚、宽大的“诗”。

人们各种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也只有通过景物各种微妙细致的比兴,才能客观化地传达出来,词与花鸟画的艺术特点有着相同之处——篇幅小、写实,以小见大。

心境意绪的复杂、细腻,借一花一鸟一草一虫来传达心境,通过对一个折枝花卉、几枝霜天芦花悉心深入的绘画,正是一首词境,绝妙的表达。

花鸟画更要求从观察物象的精细到艺术造型的精微,必须要细心沉入自然之中。通过花卉鸟禽各部分细致、准确描绘,渲染出它们的神情、神态。或静逸,或淡愁,或焦虑,或欢快,或活泼,或深沉,或生机盎然,将作者之神移入鸟禽之形,所有这些,都是画家的诗思、诗意的传达。

第五篇:浅谈诗与画的关系

浅谈诗与画的关系

苏东坡曾称赞王摩诘(即王维)的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诗,画中有诗。”这一说法不仅说明了王维诗画的创作特点,也开创了诗歌与绘画创作的新领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歌与绘画是彼此联系的,在艺术上是相通的,也是互补的。现在我们引用王维的《山居秋暝》和郑板桥的名画《竹石》来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诗人从秋日傍晚山村的景物之中,选取了明月、清泉、青松、莲等景物,又选取了一些富有动感的生活片段,不假雕饰,用几乎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山村生活图。虽然没有进行细节描写,但亦使读者脑中生成一幅幅画面。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中有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所有的意象也都是语言的表达。我们对诗歌中的意象的理解,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头脑加工加以完成的,我们通过联想、想象等手段,根据诗的描述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来加深我们对诗的理解。所谓“诗中有画”就是诗歌突破了语言的界限,而充分发挥出了它启示作用,在读者的头脑

中形成了清晰的图画。这样的创作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也更有利于诗歌的传播。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郑板桥的名画《竹石

图》(见右)。此图为庭院中的竹石。瘦石壁立,以

白描的笔意为主,长折带皴勾出坚硬挺削的石质,褶裥处略施以小斧劈皴。石前新篁三枝,劲拔挺秀。

青竹深深扎根于青石之中,不肯放松。不管是东西

南北风,它依然屹立于其中。画面简约明快,竹清

石秀。从这幅画,使人直接想到竹子的特性:高洁,坚韧。郑板桥的那首《竹石》仿佛从画中跃然而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由此可以

得出“画中有诗”。

由此看出,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都是诗和画的联系的表现,二者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了“诗

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

诗”等艺术境界。诗和画的有机融合共同促进了中

国艺术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但是,诗与画,作为两种艺术,它们在相同之中又有不同的地方。

例如上面所举的王维的《山居秋暝》,全诗描绘了一个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景象,使人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深化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美与心境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而这些远远不是一幅画所能表现的。而另一方面,《竹石》这幅画,直观的描绘了竹子的挺拔,却不能表现出作者借物所托之志。

由此看出,诗歌是一种时间艺术,可以描写事物动态,但又不必拘束于某一时间,而是可以超越时间界限的。其次,诗歌还是一门语言艺术,它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作用于人们的想象,以此表现出来的意境,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绘画是一种空间艺术,善于描写事物空间的静态,欣赏者一眼望去,就对画面的整体构图有了视觉直观的把握。它与文学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丰富的直觉感染力。但是,过于直接的视觉,使得绘画所表现的范围没有文学作品宽广。

综上所述,诗与画是艺术的两个分支,他们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也有着清晰的界限。即诗中有画但不全为画,画中有诗但不全为诗。但不论是联系或者界限,都可体现出两者的艺术性,两者内在审美性上的相通。

下载【转载】浅谈中国古代诗中诗与画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转载】浅谈中国古代诗中诗与画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代唯美的诗配画(5篇材料)

    一,《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

    中国古代送别诗中的意象

    中国古代送别诗词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诗词中那些沾染或渗透着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被赋予某种思想或情感意义的客观物象,是主观清理与客观形象的融合。意象中的“意”属于主观的......

    中国古代送别诗

    中國古代送別詩 【送别诗产生的背景】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因此,“离别”......

    论中国古代儿童诗中的儿童观

    学士学位论文 系别: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学科专业:学前教育 姓名:杨庆 运城学院 2017 年6 月 论中国古代儿童诗中的儿童观 系别: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学科专业:学前教育 姓名:杨庆......

    中国古代姓氏与当今姓氏的关系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本 科 课 程 论 文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化概说》课程主讲人:许云和课程开设单位:文学系论文题目: 《中国古代姓氏与当今姓氏的关系 ——读中国古代文化的体会......

    诗画江南

    诗画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白居易)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宋?苏东坡)炉烟郁郁水沉犀,木绕禅......

    快乐诗画

    中班美术活动——可爱的小乌龟文章来源:未知 文章作者:落雪飞花 推荐给朋友 收藏本页中班美术活动——可爱的小乌龟设计理念:《纲要》明确指出: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诗配画

    诗配画----小学信息技术教案作者:周旭初单位: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 邮编:311800(“诗歌乐园”:/syxx/zxc/shigeleyue/index.htm)教学内容:卡通画库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通过操作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