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现状分析
二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现状分析
为加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开学初,二年级对班级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了摸底,会同几位科任老师的意见,作如下分析:
1、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正被重视和逐渐形成。
学生家长在平时生活中能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学生家长交流中可以发现,不少家长提到“我的孩子做作业时总不能一气呵成,老师有什么办法”“孩子的书包总要大人整理,老师在学校里应该强调一下”“我的孩子总爱趴在桌子上写字,老师要多提醒”等之类的话语。但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长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当作是学校和教师的事,这需要加强家校联系,真真正正的让家长也重视起来,形成教育合力。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能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校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习惯要求,对习惯比较差的学生能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商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方法,及时沟通,经常提醒。课堂上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探究乐趣。树立榜样,通过名人故事、身边的人和事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到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它对人一生的影响是重大的。
学生具有一定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年级的学习在学校生活了一年,具有一定的好习惯,如:大部分能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并认真检查,课堂举手回答问题,能整理好自已的学习用品,保持正确的站立、读、写姿势等。但总一部分学生不能坚持,需要老师不断的提醒,甚至是惩戒才能做到。
2、学生在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摸底中发现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与学习成绩提高密切有关的学习习惯欠缺。
(1)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
从随堂观察记录看,大部分学生在后半节课的注意力分散,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容易离开教师的教学内容。家长反映孩子在做作业时,有的边做边玩,有的边做边看电视,不够专心,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做作业时需要陪做。有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作业出现错误的原因是粗心大意、不专心所致。
(2)认真倾听的习惯欠缺。
许多学生认为认真倾听就是专心听老师讲课,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在随堂观察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不善于听取同伴的发言,急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往往喊着“老师我”,有抢答现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喜欢发表各自的见解,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来修正自己的答案。
(3)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没有养成。
边读边思考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堂上,我们发现一些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把文章读完后,就等待着老师提问,没有自己先思考的习惯。从上学期期末考试看,有一些题目学生不是不会做,而是缺乏细心与朗读技巧,没有读懂题目,不知道从何做起,不会审题。
3、解决办法
第一、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第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激发兴趣就是要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平时多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平时,遇事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因为孩子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第四、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据有关资料统计:89.6%的同学认为自己作业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粗心大意。28.05%在做作业时没看清题目要求就开始解答了。还有3.2%的同学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这些不良的习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不仅是教育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措施,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五、加强个别辅导。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学困生没能掌握课堂上应掌握的知识点时,如果教师在课外再不能给以重点的关注,假以时日,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只会越来越差。课改不排斥必要的辅导,课改呼唤具有现代色彩的课外辅导。当然这样的辅导不是一味的加班加点,不是强行灌输,而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爱心感召下,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学习的勇气得以激励,拉下的知识也得以重温。这样的辅导也不应再是教师的专利,而应成为小组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教学细微环节之中,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第二篇:二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具体要求
二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具体要求
1、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向同学、家长问询,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以便在课堂上有重点的学习。
2、课前准备的习惯。
课前做好准备,自觉检查课本、课堂练习本、必需的文具是否都准备齐全,并放置左上角。
3、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时,要专心听讲,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遵守上课的纪律,不做小动作,发言先举手,不随便离开座位,情绪饱满,精力集中。
4、要有良好的读书姿势。双手打开课本,将课本竖立在桌上,离眼睛一尺远。
5、书写的习惯。
书写时注意保护好视力,做到“三个一”:眼睛离书本一尺,胸膛离书桌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写字姿势要端正,做到“头正、身直、足平、臂开”,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6、做作业的习惯。
做作业时要专心,不边玩边写,不边吃边写,书写时先想好再下笔。写完作业认真仔细地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改正。
7、整理书包的习惯。
做完作业后把作业本、课本、文具盒等学习用品放入书包中,并将书包整理好,使学习资料、学习用品在书包中分类放置有序。
8、不在课本、作业本上乱涂乱画,爱护课本、作业本,不随便撕作业纸,保持课本、作业本的清洁和完整无缺。
9、说话的习惯。练习说完整话,口齿清楚,声音洪亮,仪态端庄。
10、养成认真倾听、勤思、能评价的习惯。虚心听取同学的发言,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讥笑别人的错误。
第三篇:中职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摘 要】 中职教育教学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重视个体差异。本文在分析中职学校现状和中职学生学习兴趣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激发中职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大力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积极倡导开发校本教材;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巧妙利用电子产品。
【关键词】 中职教育;学生;学习兴趣;缺失原因;激发途径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及激励政策,作为职业教育的实践者之一的中职学校相应的进行了一系列的质量提升改革。然而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学习效果却不近人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失有关。
一、中职学校的现状
从学生自身来说,学生年龄偏小,理论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欠佳,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从学校来说,中职学校教学模式落后;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还普遍存在;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数量远远不足;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等。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计划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中职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偏见依然存在
目前社会上普遍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上中职学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产生这样的原因一方面与个人自身能力有关系;另一方面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收入不高,就业环境差,社会认可度低,上升渠道有限等客观原因存在。
2、学校原因――课程体系僵化、教学手段单一
现在大部分中职学校仍然采用以教师拼命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被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学习没有信心,甚至有的学生对个人能力的产生怀疑,加重学生的自卑感,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课程设置上中职学校仍沿用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学生进校首先从他们“极其反感”的基础课学习开始,在基础课还未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又进入专业课学习,直接导致学生对理论学习进入“腾云驾雾”的状态,这样一来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消失殆尽。还有现在的专业课教学中,过于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理论内容过于冗繁,课程之间缺乏沟通,知识重叠现象突出。而教师仍然停留在 “两支粉笔、一本书”照本宣科式和“一视同仁”的灌输式教育阶段,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知识的讲授,轻视对知识的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用的程度不高。
3、学生原因――基础差
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的研究》课题组2007年秋季对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4000多位中职学生的数学和英语水平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有59.7%的学生的数学成绩和72.2%的学生的英语成绩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其中46.6%的学生的数学成绩和38.6%的学生的英语成绩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学生上中职学校要么是就业年龄不到要么是家长要求,作为主体的学生个人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是被动接受。因为上学目标的不明确直接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中的懒散习惯依旧存在。
三、激发中职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
1、大力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属于实践性的教育。学生的积极参与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一体化教学紧紧抓住了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将课堂教学转移到实习车间,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操作当中,这样不仅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大有裨益,同时对学生的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巧妙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身潜力,使教学效果起到事办功倍的效果。
2、积极倡导开发校本教材
大部分中职学校目前采用的是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这就存在教材内容和校情、区域经济不相适应的情况发生,基于这个问题,应该鼓励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和区域经济现状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校本教材的开发应结合学校当前的教学条件,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以任务驱动型的项目化教学为依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内容的难易程度,保证学习内容的循序渐进,在照顾到全体学生共性的同时,兼顾到学生间的个体化差异。
3、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也正在日新月异,传统的教学手段,太过于平面化,手段单一,对学生的个人素质要求较高。而现在的中职学生本身存在很多问题,这个时候如果教学手段不能与时俱进的话,教学效果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综合采用多教学手段就能很好克服传统教学方法平面化、单一这个缺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动画演示、模拟仿真、现场教学等手段,使知识点更加立体生动。例如在讲解“轮系”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先提出问题:汽车是如何实现速度之间变换的?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汽车变速过程中轮系运动变化的动画,这样一来学生对“轮系”的工作变换有了初步了解,然后带领学生到车间打开车床的主轴箱,让学生观察车床在变换转速时轮系的工作过程,进一步加深对轮系工作过程的理解,在学生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情况下再讲解轮系的理论知识及相关知识点,这样一来,老师讲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4、巧妙利用电子产品
现在的中职学生对电子产品使用的热情高涨,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巧妙加以运用,教学效果超乎想象。例如教师可以把一门课的知识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把每个知识点的讲解、运用录制成视频,每个视频的时间限制在10分钟以内,然后将视频给学生共享,这样学生就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从而改变以往学习只能在课堂的弊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等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在追求学生共同提高的同时,兼顾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从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以兴趣促思考,从而进入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现状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现状分析
德育论文
花明楼中心完全小学
电话:滕思杨1865015589
1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现状分析
花明楼中心小学滕思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向大城市的步伐也越来越快,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本文以花明楼镇中心小学中的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问题提出了一点构思与对策。从而更新社会和家长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让社会及大家广泛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现状解决措施
今年六月份毕业,八月份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初来乍到,对农村充满了好奇,对于学校的很多东西都是第一次接触,许多事情也是初次碰到,在工作中慢慢的摸索,对比城市的小学教育,我开始慢慢的发现了问题。
在农村,我开始真正体会到“留守儿童”的含义,农村的年轻父母为了给这个家庭创造更优越的生活条件,更多的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劳动力纷纷流向了经济发达的地区,而农村就只剩下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特征一般是与爷爷奶奶、亲戚以及父母的朋友一起生活,有的甚至是把孩子托交给一些托管机构,请他们代为看护。我现在的班上,总共有46名学生,其中就有10名学生是双亲留守儿童,还有14名是单亲留守儿童。这些儿童只能通过电话和父母联系,其中有些孩子的通话时间很短,并且部分留守儿童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为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的甚至与父母不怎么联系。
在他们的日常表现中我发现多数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也不如其他学生。观察他们的学习习惯,我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出现的问题
1.1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根据我对我们班上留守儿童的观察,发现他们上课的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走神或者开小差。追其原因就是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家,他们可能承担了在家里照顾老人和负责一些家务的责任,对于他们这个年纪来说有些繁重的体力劳动会使他们消耗太多的精力与体力,导致他们没有时间学习,到了上课的时候,精神无法集中,瞌睡、疲倦让他们不能认真听课。而此时老师对他们上课不认真的责备和批评就会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的情绪,进而变成恶性循环。
1.2 课外学习主动性差,自觉性不高
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是被托付给亲戚看护,父母对他们缺少关爱和管教。一些儿童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不愿与人交往。即使他们学习上有疑问或者完全不懂,也不愿意向老师或者同学寻求帮助。久而久之,面对学习就产生了逃避,厌倦的情绪。
而看护他们的暂时监护人又对他们的一些学习习惯不做强调和要求,就让他们养成写作业时喜欢边看电视边学习,或者是玩一会,做一会。这种写作业的坏习惯又会使他们无法在一定时间集中注意力,作业的质量差甚至是不写作业,到了学校又要受到老师的批评。长此以往,他们对学习就完全失去兴趣,放弃上课上学。
1.3 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自卑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引导,而爷爷奶奶对他们又比较溺爱。这些儿童较其他儿童更容易陷入情绪的低潮,自卑、任性、暴躁等性格缺陷都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
刚参加工作,对学生的情况并不是很了解,我也犯过一个错误。有一次,我发现有一本作业做的非常差并且明显的伪造家长的签名。当时,我非常生气以至
于忘记向班主任先了解这个孩子的家庭情况,把那孩子叫到办公室来,语气比较重的说了几句话,就看到这个孩子开始掉眼泪了。当时我有些疑惑,这个孩子怎么这么敏感,随后的几天我发现她上课也没有精神,作业越做越不好。我这才问了班主任这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发现她是留守儿童,家长不在家爷爷奶奶又不会写字没有人给他签名。
第二天我把她叫到了办公室,问了她是不是上课没听懂又不敢问老师所以作业不会做,她点头。我这才恍然大悟,并不是我们的孩子不愿意学习,老师的一次粗心可能会扼杀他们对学习产生的一点点兴趣。我向她道歉了,因为我没有了解清楚原因就批评了你,她接受了我的道歉。在以后的课堂上,我更注重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只要有进步,哪怕不及格也是值得表扬的。慢慢的我发现她变得喜欢回答问题了,会主动举手了,作业的质量有明显的进步。
所以这些孩子有比常人敏感而脆弱的心,需要我们细心的呵护,他们才能茁壮的成长。
二、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又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善。而关注具有特殊背景的留守儿童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更为迫切。
2.1 把课堂变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点
想要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键还是在课堂中。首先要培养他们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如果上课不能注意力集中就肯定不能学好知识,教师的教学任务也会大打折扣。但是对于这些留守儿童又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他们,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对于完全听不懂的我们需要课后个别辅导,对他们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不要伤害他们的自信;对于有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教
师不但要增强自己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课堂的教学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小组竞赛、情景教学、适当的奖励等多种教育手段并用,最重要要在课堂上对其表扬,让他们充满自信。
2.2 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培养
按时完成作业是对今天课堂教学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强化,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但是对改善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不能“一刀切”,要因人而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的控制他们作业的难度和数量,使学生经过努力,能过自己克服困难,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进而可以自觉地完成作业。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还要注意两点:一是目的要明确,布置的作业要体现出今天课堂所学知识的重点,量不能太多要进精简;二是要注意书写,书写要整洁格式要正确,这些都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基本元素。教师要在每天的作业检查的时候认真检查并且落实到位。
2.3 关爱留守儿童,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想要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就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更重要的是要有合理的教育策略和方法。爱是教育的前提,所以老师对学生的爱要像暖风一般缓缓吹入学生的心里,润物细无声。老师不能只爱班上的“白天鹅”对于这些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要用更多的爱去宽容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这些孩子身上肯定有一些闪光点,教师就要像伯乐一样去发现他们的美,他们的好。让他们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对于他们的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予肯定,保护好他们那颗脆落的心。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鼓励,只有改掉自己身上的一些坏习惯才能对得起老师对他们的那份真挚的爱。
2.4 家庭学校一起努力,共创美好明天
教育并不是学校一力承担,学生在成长中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其中家庭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家庭和学校通力合作,学生才能成长的越来越好。
怎样让学校和家庭合作,教师在其中就扮演的重要的角色。
教师要经常跟学生的监护人联系,反馈他们在校的学习习惯并且询问他们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如果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了一些异常情况,教师要及时和监护人沟通,共同商量对策。如果条件允许,要多去这些孩子家中走访,贴近他们的生活这样才能更了解他们。同时教师还要向家长或者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政策和方法,使学校和家庭拧成一股绳,共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还要家庭与教师的配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同时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只有各方面都运转起来,才能使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为现实。
第五篇:学习习惯现状分析(杨凤英)
学生学习习惯现状分析
前进完小
杨凤英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小学生个性发展,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客观需要,也是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共同需求,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他们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但是,身在农村从事小学教育多年的笔者发现,农村的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很不好,学生的家长素质都不高,不怎么会培养学生的习惯,导致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一)主观上是学生在听,说,读、写、算和思维、观察,评价,实践等学习活动中的不良习惯。
1.没有认真倾听的习惯,听不入耳,听而不闻。他们既不认真听老师讲课,也不认真听同学的发言。听时不思考、不记忆,更不用说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他们或搞小动作,或思想开小差,因此学习效率很差。
2.语言表达能力差。晋通话不够标准;发言不够大胆大声;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语言组织能力差,导致不能有序地表达;不能正确客观评价事物;发言时不注意语言修养和文明态度。
3.阅读难以达到要求。不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喜欢唱读;阅读时不思考问题、不动笔,情感体验能力差,理解能力差;不注意用眼卫生而影响视力。
4.书写和写作方面。书写常规性问题有:书写姿势不当,握笔方法不当,书写不工整,不按笔顺,笔画不到位,文面不整洁。写作方面,由于平时积累运用以及训练不到位,导致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差、文字语言组织混乱无序、文字语言缺乏美感等。
5.计算方面由于思维习惯的影响,加上学生粗心大意,往往造成计算不准确,计算顺序出错,计算方法运用不当,懒得验算订正。甚至使用计算器也按错键造成错误。解题时不看清题目的要求,未弄清题意就急于动笔。
6.思维活动问题主要表现在思维不活跃、不敏捷、不积极,习惯被动地接受学习。思路简单,粗心易错,不善于发散思维,缺乏想象能力。
7.观察活动时学生呈现出的问题是,不按一定顺序,不集中精力,目的性不强,辨别能力差,平时不留心观察事物,并不能很好地将观察的结果表达出来。
8.实践活动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动手能力差,书本与生活脱轨,导致不注意挖掘书本与生活的联系;运用能力、反应能力、表达能力欠佳,平时不重视收集和积累各种信息资料,导致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差。
9.评价活动中由于辨别是非能力差,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客观评价别人,甚至于不知从何下手,也不能对自己进行评价,特别是评价自己的优点和问题;再者,评价别人又怕得罪人。
10、在学习方面态度不端正。这部分学生有的不喜欢做作业,实在要做,要么心不在焉,心里总想着玩这玩那,作业马虎、潦草;要么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有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吃苦的精神。有些学生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发呆,说话,做小动作?因而,这部分学生大多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学习能力很低。
(二)客观上是学生在参与式活动课堂的学习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不良习惯。
1.自主学习方面:学生求知欲不强,依赖性强,习惯接受型学习;不善于总结知识的内在联系;不善于积累知识;不喜欢较复杂的思考活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没有计划等。
2.合作学习方面:不喜欢与同学交流,不能互相谦让,不善于共同探讨、共事成果;讨论时不尊重同学的意见,或打断别人发言,或讥讽别人的意见,甚至搞个人英雄主义,过分表现自我。
3.探究学习方面:学习中不善质疑,缺乏好奇心,缺乏创新童识,不善于想象;更谈不上主动去解决问题和探索新知了。
由于以上讲到的参与式活动课堂往往是多元同时进行的,因此他们总是要互相产生影响、互相牵制、互相体验。比如说思维活动的质量就直接影响语言表达的效果;不良的阅读习惯也造成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差;懒惰的思维习惯也影响学生倾听的质量;不良的观察习惯导致写作质量前低劣;不善于“说”的同学自然不善于合作学习;不善于质疑的同学的学习主动性肯定不想借鉴于此,我们决不能断然地将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分割开来,单独地进行某一种学习习惯的纠正和培养,而应该利用课堂内外每一个教育的机会,将各项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举习习惯的理想境界。
(三)生活环境导致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1、特定的生活环境导致学生的学习习惯差。家庭条件好,家长重视的学生基本上都选城内学校就读。农村学校招收的学生都是农民的孩子,这些农民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的长年在城市打工。而他们的孩子大多数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看,由于隔代亲情往往产生溺爱,疏于管理,使孩子形成不良行为,甚至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学生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相对较差。
2、家庭教育、环境教育氛围差。农村学校学生家长多数是忙于农活,只关心孩子的吃穿,没有时间和精力管教孩子;多数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低无能力辅导孩子,更是缺少教育孩子的能力;经济条件较为优越和社会文化的转型的原因,引起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多数家长缺乏与学校教师教育的合作意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没形成合力,直接导致学生接受双重教育,甚至产生教育冲突。
3、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的抱负水平普遍不高。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弱,学生校外生活单一,多数学生见识少,缺乏进取心、责任心,自由散漫。
4、见识少导致学习方法不科学。这是影响农村学生学习成绩差的一个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课前不预习,课上不听讲,课后不复习。前进完小三年级的许涛同学,是个长得帅气的小男孩,很讨人喜欢。可是,这个孩子在课堂上总是不能认真地听讲,不是做小动作,就是发呆。做作业总是磨蹭拖拉,同学都叫他“蜗牛大爷”,起初他很不开心,可是拖拉的毛病一直没改掉,时间长了,他也默认了,弄得老师哭笑不得。挺聪明的一个孩子,本应学习以及能力都优秀的,就只因为学习习惯不好,不但使他成绩一直不理想,而且在老师同学心目中,造成很不好的负面影响。
总之,由于这些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以及学生的周围环境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要改变学生的这些不良学习习惯,教师在参与式课堂教学中及时、适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以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继的学习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