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药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的现状发展及思考
我国药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的现状、发展及思考
程家国
2012108124 2012级
卫生检验
公共卫生学院
大理大学
【摘 要】药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应用微生物技术对药品在研制、生产、贮藏过程中进行质量检测和安全性评价的专业技术学科。《中国药典》在2000年版正式收载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卫生微生物检验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大大提高了检验水平,然而药品微生物检验工作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临床用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简要讲述了我国药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工作的现状发展及思考,并且分析了我国药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我国药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几点建议,旨在提高我国药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的水平,控制药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的质量。【关键词】我国药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现状;发展;思考 1 前言
最近几年来,随着卫生微生物检验的国内交流、国际交流较广,并且引起了许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大大提高了卫生微生物检验水平,然而,我国药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药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甚至对临床用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尝试性提出了我国药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几点建议。我国药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工作的现状
卫生微生物检验的设备仪器有很多,例如免疫分析仪、尿液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细菌培养和鉴定仪,这些设备仪器得到了广泛应用。很多医院使用的药敏纸片、细菌编码鉴定卡、商品培养基的质量较好。而检验人员队伍已经被大量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取代,甚至逐渐培养出大量临床微生物专家药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的国内交流、国际交流较广,药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的质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大大提升了我国药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水平。
2.1 药品微生物污染率逐年减少。我国大部分省份药品卫生微生物污染率呈逐年减少趋势。说明GMP认证和GSP达标工作的推行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同时,生产企业的质量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其中,在受污染的药品中,最为普遍的是中成药,占总不合格数的90.1%,尤其是含药材原粉的各种剂型,如丸剂、片剂和胶囊剂等。大多数产品是因为生产流程不合理或对原辅料灭菌不严等原因造成,随着国内外药品流通的加强,中药生产厂家应该增强竞争忧患意识,严把质量关,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同时,让人民吃上安全有效的药品,此外,药品主管部门也应该加强中药标准化的管理,为中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2.2 医院制剂微生物污染问题仍然不容忽视近几年来,我国大部分省份加大了对医院制剂的监管力度,使得医院制剂的微生物污染情况呈明显好转的趋势。但相对于其它来源的品种,医院制剂具有自产自销、周期短、流通环节少等特点,造成药监主管部门监管困难。少数小型医院甚至生产一些无批号、无生产日期、无成份的非法药品,中药制剂的现象更为突出。同时某些医院制剂室设备条件差,检验人员操作不规范,医疗机构内部管理不严,也是影响药品质量的重要因素。评价结果显示,医院制剂不合格的品种主要集中在中药的口服制剂和化学药品的外用制剂方面。大多数是因为细菌数超标,也有极少数霉菌不合格,还未发现检出致病菌的情况。所以,医院制剂的问题不容忽视,继续加大对医院制剂的监管力度和提高医疗机构质量意识势在必行,医院制剂的管理应当纳入GMP认证的轨道上来,以确保人民用上安全有效的放心药品。
2.3 一些中小型生产企业对药品微生物检查项目质量意识淡薄在对23000家生产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查中发现:有16000家生产企业对药品微生物限度项目重视不够,其中13000家是中小型企业,他们在检验过程中对药品的含量、溶出度等技术指标把关较严,但对于药品微生物限度的控制和检验大都没有严格的操作概念,一般将送验的药品进行无菌处理,但在抽检的品种中就出现了药品微生物限度不合格的现象。
2.4 对《中国药典》标准的执行不够严格《中国药典》标准执行脱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对35000家生产经营企业以及药品检验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查中发现: 38%检验人员在做控制菌的阳性对照方面操作不规范,认为阳性对照可有可无,有的甚至不做;在对含抑菌成分的药品检验时,对规定应采用离心沉淀法或薄膜过滤法的样品, 23%检验人员了解不够清楚,多以常规法取而代之。另外, 2000年版药典在增补版上已明确规定化学口服制剂中的片剂、胶囊剂应该进行微生物限度的检查,有些检验机构(主要是药品检验所)根本就没有开展此项检验工作,但是,此次评价工作发现:有2.4%的化学药品细菌数超标。造成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药品标准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以及技术方面的因素,另外药品标准本身不规范的问题也是导致执行标准脱节的原因之一。
2.5 药品标准亟待完善2000年我国正式成立了微生物专业委员会,200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微生物检验标准,在我们的实践工作中,发现存在实际操作与药品标准脱节的现象。此次评价工作显示仍有少数的口服抗生素药品细菌数超标(尚未发现检出致病菌的现象)。抗生素作为一种抗感染治疗的特殊药品,其微生物染菌的情况应引起关注。目前《中国药典》虽然收载了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但针对抗生素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还较笼统,缺乏详细的实验指导原则,这样对药品合格性的判断就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对口服化学药品是否做微生物限度的问题,检验人员对药品标准的理解也不统一。对于中药制剂的微生物质量标准,应该有更严格的规定。例如,现有的标准规定含中药原粉的丸剂,其细菌数不能超过30000个/克,在我们的检验工作中发现:有些设备简陋和技术低下的厂家生产的某丸剂细菌数高达20000个/克,而有些生产工艺先进以及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则生产的中药丸剂细菌数为零。这样的两品种均为合格产品,在考核指标上没有区别,但是,从成本的高低以及生产力的先进与落后的角度考虑,宽泛的质量标准势必导致不平等的竞争,达不到鼓励和刺激先进生产力的作用。3 我国药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发展
尽管我国在药品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很多地区的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缺乏硬件设备与软件设施,因此,对于药物的安全性分析存在一定的限制,隔离器技术是一种有别于普通洁净室的特殊设施,适用于无菌取样和无菌试验。隔离器技术早已被FDA和欧盟医药管理委员会所认证,采用隔离操作技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操作人员的影响,并大大降低无菌生产中环境对产品微生物污染的风险。我们目前处于普及中,是未来实验室高洁净度环境的发展趋势。药品微生物检测方法现在世界上比较领先的有,基于微生物生长信息的检验技术,如生物发光技术、电化学技术、比浊法等;直接测定的被测介质中活微生物的检验技术,如固相细胞计数法、流式细胞计数法等;基于微生物细胞所含有特定组成成份的分析技术,如脂肪酸测定技术、核酸扩增技术,基因指纹分析技术等。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检测技术,并结合我国实际的国情,在药品微生物检测的软硬件设备上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我国药品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正向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在检查项目、检查方法以及药典的制定依据等方面都有了更加科学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无菌制剂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是一些专业的实验操作人员还比较短缺,因此,我国应该加大力度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l)提高对于药品微生物检验的重视。药品微生物学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对于其安全性的检验也应该严格起来。安全性是使用药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所以检验药品微生物时一定要做到无菌操作。如果微生物污染了生物制剂,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危害病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所以要根据相关规定对药品进行无菌检查,保证药品可以安全使用。当前全球各个国家的药典都对无菌检查的范围、内容、方法及其抽样做出了明文规定,中国药典也对如何应用微生物检验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药品微生物检验的重要性,保证药品的安全,杜绝危险发生。(2)提高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标准。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是控制药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药品染菌程度直接影响其内在质量。微生物限度可正确反映出药品生产企业生产工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实施微生物限度检查是确保药品卫生质量的重要途径。微生物污染了药品,药品的有效成分会遭到破坏,其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比如说糖类可能出现发酵的情况,PH值也可能发生改变;药品还有可能因为污染而产生毒素,比如肠道致病菌污染的药品,将会导致肠道疾病;应用表面创伤的药品,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使患者发生败血症。所以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将非规定灭菌药物染菌限度纳人国家标准,成为药品检验的常规检验之一,为了系统的研究,我国也建立了自己的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法,除注射剂和输液剂进行无菌检查,其他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辅料都要进行一定限度的微生物检查,同时严格规定控制菌的数量。(3)提高检验人员的水平。在药品微生物学的检验过程中肯定会需要人工进行操作,想要保证技术水平的稳定实施,就要对于检验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大部分的药品检验员觉得,药典所要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通常较为宽松,所规定的菌落计数也不是很严格,从而影响了对检品的染菌控制,所以要增强无菌方面知识的培训,让检测人员掌握更多的专业相关知识,端正工作态度,认真完成分内工作。还有一些药品检验员对检验程序、实验条件等并未进行严格控制,同时也未严格遵守药典的操作规范实施检验,造成检品检验结果出现错误,这种情况就需要检验人员加强操作能力,提升实践水平,让操作更加规范化,严格化。(4)环境和培养基的影响。培养基的放置条件和培养基本身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目前脱水培养基是培养基的主要使用形式,因此,必须严格规定培养基的储存条件,避免培养基吸潮结块从而产生污染。而且根据规定要求培养基应只允许实施一次蒸汽灭菌处理,已经经过高压灭菌处理的培养基必须尽可能缩减重复加热的时间,避免出现因加热过度而使培养基的营养成分遭到破坏的现象出现。微生物的检验对于环境也有较高要求,进行微生物检验的实验室必须单独配备而且高度洁净,并且实验室还必须配置单独的空气净化系统,这样才能保证检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4我国药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工作的思考
4.1 生产企业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质量意识随着我国GMP认证工作的逐步展开,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和质量意识都在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即使通过了对GMP认证改造工作,质量意识仍不能放松,应该从源头抓起,对整个生产流程把关,不要等到检验不合格时再找原因,药品的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
4.2 监管主体应提高效率,做到有的放矢行政监督主体(各级药品监督局)在行使监督职能的同时,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医疗机构及中小型生产企业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医院制剂的管理,实现从供应保证型向技术开发型的转变,取消目前不公平竞争的局面,把医院制剂同生产企业的产品纳入到同一起跑线上来。此外,药监部门应认真开展GMP认证工作,让市场来选择生产企业,实现优胜劣汰。同时,加强对中药的标准化管理,实现中药现代化,使我们的国粹走向世界,也是药监部门的目标之一。技术监督主体(各级药品检验所)应该加强和提升技术监督功能,将常规检验工作向质量评价方向转变。作为省级药品检验所,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为药品立法、药典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地市级药检所提供指导,更好地提高技术监督的效率和功能。
4.3 药品标准的完善和执行问题针对目前《中国药典》对抗生素类药品微生物检查方法比较笼统的现状,建议对抗生素类药品的不同制剂分别进行微生物检查方法的研究,建立相应的细菌、霉菌和致病菌检验方法,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抗生素类药品微生物检查法的基本原则,为今后建立抗生素类药品微生物检查法打下基础。另外,对口服化学药品是否做微生物限度的问题,药品标准上应该有更明确的规定。做到标准上和理解上的统一。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我国药品微生物检测的特点、重要性、程序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做出分析,尽管我国目前的药品卫生微生物检测技术还没普及与完善,与国际化的标准水平存在差距,但是只要能够充分的意识到问题所在,并努力的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一定能够使得我国的药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得到发展,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实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要想提高我国药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的水平,控制药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的质量,首先要逐步建立并完善微生物检验的规章制度,其次要正确运送和保存标本。接着要加强微生物工作人员和临床医生的沟通。最后做好应急预案。药品卫生微生物检验不是简单的工作,需要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如今,药品卫生微生物学已经步人全新的发展阶段,并作用于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方方面面。通过国家政府对于科学研究的大力扶持,对于技术人才的专业培养,以及所有相关人员共同发展该项目的决心和毅力,相信我国药品卫生微生物学在未来的应用定会更加广泛,从而为我国生物医疗做出更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绪荣,苏德模.药品微生物学检验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3 [2]胡昌勤.抗生素质量评价[ 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172 [3]郑其二.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6(07):511-512.[4]侯天文,陈兴,李玮.临床微生物室在医院内感染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J].医 学 检 验 与 临 床 ,2012,9(25):642-643.[5]江滨,顾俊,史录文.中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现状及发展策略[A].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 中国药事2005年第19卷第2期84-85.[6]马绪荣,苏德模.药品微生物学检验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3 [7]胡昌勤.抗生素质量评价[ 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172 [8]黄小龙,程楠.药品微生物学检验实用技术分析〔司.中国保健营养,2013(06).[9]严佳,钟桂香,贺全山,余小妹.我国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的发展历程口j.药学实践杂志,2010(03).[10]朱亚虹,黄凯,曾环想.药品微生物检测的质量保证[J].中国医药指南,2010(33).[11]吴倩,李磊,王慧娟,王克波,敖淑清,王心如.浅析我国卫生微生物的发展趋势及检验人才的培养〔月.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O10(05).[12]严佳,钟桂香,贺全山,余小妹.我国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的发展历程[J].药学实践杂志,2010(03).
第二篇:浅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基于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分析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管院 08国贸一班 蔡妃0850510001)
[摘要] 我国的贸易结构如何进一步调整优化是实现我国出口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文章从我国目前对外贸易现状特点以及对外贸易地理分布着手,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弱势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 地理方向;贸易商品结构;汇率;贸易一体化
2009年以来,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中国外贸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这一严峻复杂的形势,中国政府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出台了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改善企业融资环境等一系列稳外需政策措施;各地及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扎实工作;广大外贸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切实增强竞争力,千方百计稳住老客户、开拓新市场。总体来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外贸发展出现积极变化。
根据2009年前三季度有关数据统计,进出口规模逐步扩大,同比降幅有所收窄。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及特征
2、对美日出口降幅缩小,对部分新兴市场出口降幅较大。
4、中国对外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边境确保一个逐步发展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两个邦交,然后又以两国外交情况促进双边贸易。
二、目前我国的贸易商品结构
贸易商品结构是指各类商品的贸易额在总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而贸易商品结构中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1、大宗商品进口量继续增加,机电产品进口降幅缩小
前三季度,大宗能源资源商品进口量保持较快增长,其中铁矿砂进口量增长35.7%,原油增长8.2%,初级形状的塑料增长30.6%,大豆增长12.8%,但7月份以来大豆进口过快增长势头出现逆转,9月当月进口量下降33.5%。受扩大内需带动和加工贸易下降趋缓影响,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年初大幅下降后,二季度以来趋于好转,前三季度机电产品进口3459亿美元,下降16.8%,高新技术产品进口2174亿美元,下降18.1%,降幅均已低于进口总体降幅。
表22009年
1-9月中国进口重点商品情况
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包括部分相互重合的商品。
2、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滑程度较轻,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降势趋缓
受益于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政策措施,加上需求弹性相对较小、国内竞争优势明显,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降幅明显低于出口总体降幅。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初下降幅度较大,但随着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回稳,出口信用保险和信贷等支持力度加大,降幅逐步收窄。
3、加工贸易降幅逐步缩小,一般贸易出口降幅有所扩大 由于加工贸易以IT等机电产品为主,产业链相对较短,在危机爆发初期所受冲击较大,2009年前五个月加工贸易累计出口降幅一直大于一般贸易。6月以来,随着外部需求状况改善和稳定加工贸易发展政策逐步见效,订单有所恢复,加工贸易出口明显回升,同比降幅已经小于一般贸易以及出口总体降幅。2009年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
4、民营企业受影响相对较小,国有企业进出口大幅下滑
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经营机制灵活,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加上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受危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轻。
三.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特点与现状
(1)贸易结构的失调倾向。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基数大,虽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仍然是贸易大国。中国贸易进出口总额虽然大,但是结构仍然不合理。出口主要是附加值不高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只要是附加值比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条件指数一直呈下降趋势,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由于市场需求量大,价格居高不下。因此,中国进出口商品的交换价格比例差距较大,贸易条件恶化。
(2)传统贸易战略的“出口创汇”影响深远。20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扩大出口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和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扩大出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和优惠政策,使中国外贸出口连续20多年保持比中国GDP增长高出一倍的速度增长。但从长期看,一方面,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扭曲了国内经济的资源配置,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持续的贸易顺差也使一国的外汇储备居高不下,对我国的汇率稳定和经济发展易造成不利的影响。出口顺差是导致人民币升值的最主要原因。
(3)大规模的商品出口引发了众多不必要国际贸易摩擦。近年来,世界各国针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案件不断增多。据WTO统计,1995年~2003年,中国遭受其他WTO成员的反倾销立案调查次数为356件,占WTO成员反倾销案件总数的14.7%,最终遭受反倾销制裁的案
件254起,占WTO反倾销总量的16.8%。2005年下半年,全球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和实施的反倾销措施分别为82起和76项,2006年1-7月有32起。中国产品之所以成为世界各国的反倾销调查对象,主要原因在于出口产品的价格组成,出口价格偏低。
四、应对政策
我国的贸易结构如何进一步调整优化是实现我国出口可持续增长的关键。首先,大力加强我国对外贸易中标准化工作。把进出口标准化工作作为加强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和品质管理政策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标准化和监督管理工作,提高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竞争能力,保证进口商品符合国内生产使用安全、卫生和环保的要求,保证引进技术设备,符合本国标准体系和计量制度的统一的要求,增进对外技术经济合作和对外贸易往来。其次,为解决我国各行业间的贸易增长结构不平衡,必须从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上下功夫,在增加数量的同时也应同步提升质量。在要素禀赋方面,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一些行业的资金、技术的比较优势,发展加工贸易并促使其在层次上的提升,应抓住全球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机遇,提高科技投入力度,促进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升级,通过产品配套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和自主产品的出口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尤其在服务贸易方面,要注意加快外资的注入,及民营资本的注入,引入有序的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提升服务行业的创新能力,以及对外竞争力,最终要实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发展。使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达到基本平衡的水平。
再次,要逐步提高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层次的提升。一是要制定好外贸市场战略,加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开发,二要将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中的某些产业扶持成主导出口产业,规划产业发展方向使之与国际需求接轨。在完善有形商品贸易结构的同时,大力发展无形商品贸易。外贸商品结构的升级,不单意味着有形商品贸易结构的优化,还包括无形商品贸易比重的增加及其结构的改善。
再者,重新评估人民币的价值,稳定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切实人民币盯住一揽子外汇的情况,稳定人民币的升值情况。西方各国因受金融风暴影响失业率上升要对人民币提升压力。中国人民币一旦在现实进入自由汇率浮动制度,中国经济将滞停。中国将推行一些列宏观政策稳定国内物价、扩大再生产以及就业水平。
最后,将多个贸易中心一体化,也要将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的多元化与重点化相联系,同时兼顾贸易流向的分散化和重点化。对外贸易区域结构多元化发展,可以分散我国经济负传递的风险,突破由于市场单一而造成的规模制约瓶颈,掌握我国对外经济交往中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9年秋季)[Z] http://.cn [2] 我对外贸易结构与货物流向的现状分析研究[Z] http://.cn[3] 范祖德人民币升值争议 [N]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年3月[4] 杨清震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
第三篇: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
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现在保险业的现状。
关键字:民族保险业 初级阶段
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 “ 拼三余一” 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保险业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主要为鸦片贸易服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
一、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保险业的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经济功能初步显现。
回顾保险业 60 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全行业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抓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下,我国保险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在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
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2012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5488亿元,同比增长8.0%,保险业增速继续在低位徘徊,而且增速首次降为个位数,与近20年来超过20%的平均增速形成了明显反差。从外部环境看,复杂严峻的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通过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等多种渠道传导至保险业,增加了保险市场稳定运行和风险防范的难度与压力。2012年,保险监管强调“风险底线”和“消费者权益”,取得积极成效。从国际比较看,2012年,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在世界排名第4位,保险密度排名第61位,保险深度排名第46位。
中国作为一个潜力无比巨大的对外完全开放的市场,对国际保险资本有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许多国际知名的保险企业已把在中国发展业务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来安排,对于中国的保险企业来说,这就意味着如果要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这一国际化发展的潮流,中国保险行业已步入高速发展期,保险行业的经营模式也向着多元化发展,未来中国的保险业发展前景看好。
2.投资渠道稳步拓宽
2007年是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稳步拓宽的一年。受益于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扬和投资渠道的拓宽,2007年1至11月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6万亿元,收益率达10.87%,为近年来最好水平。自2007年4月保监会将保险资金入市比例从5%调高至10%后,保险机构在一、二级市场的活跃程度不言而喻,保险巨头身影频现,中小险企业相继加入,各保险公司投资股票的比例直逼上限。当然,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绝不会仅仅局限于A股市场。2007年7月,中国保监会公布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保险机构海外投资不得超过上年末总资产的15%,投资范围包括固定收益类、股票、股权等产品。保监会批准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运用不超过上年末总资产15%的自有外汇资金和人民币购汇资金,投资香港股票市场和重大股权项目。
3.保险监管水平提高
1)偿付能力监管及相关制度的完善
第一,研究我国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的改进方案。根据国际金融改革的大趋势,针对我国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存在的不足,对我国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下一步建设思路和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了我国风险资本制度的建设思路和方向,即结合我国保险业发展阶段,按照与国际趋同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符合保险业发展阶段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目前监管部门正在根据各方意见研究起草我国偿付能力监管制度改进的总体规划,同时继续完善现有偿付能力评估标准。
第二,研究完善资本补充制度。一是出台了新的《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管理办法》,完善次级债的发债条件,加强次级债的监督管理。该办法已于2011年10月正式发布。二是研究制定了《完善保险公司补充机制的总体工作方案》,确定了近期和长期工作任务,进一步拓展资本补充渠道,完善资本补充机制。
第三,完善分类监管制度。在2011年,保监会启动了《保险公司分类监管办法》和配套的《保监会分类监管工作内部指引》研究制定工作,将法人机构分类监管和分支机构分类监管结合在一起,明确保监会机关、保监局在分类监管工作中的职责和分工,细化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修改完善现行分类指标、分类方法和评分规则,以期提高监管效率,充分发挥分类监管扶优限劣的作用。2)保险集团监管全面启动
2010年,保监会印发《保险集团公司管理办法(实行)》,到2011年,对保险集团的监管全面启动。一是建立集团监管员和监管联系人制度,召开监管联系人会议,加强与集团公司的工作沟通,落实集团监管工作责任。二是逐步开展对集团公司的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发展情况和风险状况,撰写监管报告,提出工作建议。2011年的全面调研对象包括平安集团和太平集团。三是辅导规范新集团的设立和改制。对华泰和安邦申请设立保险控股公司进行合规性、审慎性审核,指导其规范股东资质和集团架构,为后续的有效监管搭建良好平台。四是加强与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的沟通与合作,逐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防范保险集团经营风险。3)完善市场行为监管制度
第一,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银行保险和销售误导问题,联合银监会下发《商业银行保险代理业务监管引导》,全面系统地规范银保业务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深化银保业务结构调整。
第二,针对车险经营中的弄虚作假问题,加快推进全国车险联合信息平台建设。2011年,除西藏外,涵盖交强险和商业车险的全国车险联合信息平台基本建成,交强险和商业车险全部纳入车险平台管理。
第三,针对车险“高保低赔”、“无责免赔”等引起广泛争议的产品服务问题,研究制定车险条款和费率管理办法,从产品设计、流程控制、理赔服务等方面提出规范性要求。
第四,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规则。2011年,保监会正式印发了《保险公司开业验收指引》和《中资保险法人机构市场准入内部审核程序》,严格执行准入要求,合理把握准入节奏,努力提高准入质量,广泛吸引人才、技术、管理和资本等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行业聚集,积极推动保险市场体系建设,促进保险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此外,《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也在讨论中。2011年,保监会共批复锦泰产线、众诚车险、利安人寿等7家公司开业。
(二)中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
尽管我国保险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保险业依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第一,中国保险市场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从中国目前保险市场情况分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四大保险公司已经占有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96%。而其中,国有独资的人保、中国人寿则几乎占去保险市场份额的70%。中国人寿占去了寿险市场份额的77%,人寿保险占去了产险市场的78%。而机动车险市场中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就占82%。这就是说,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初步形成了竞争的格局,但这种以国有独资保险公司高度垄断市场的局面,特别是以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寡头垄断市场的局面,就是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特点之一。
第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按照保险业发展的规律,保费收入一般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而论,年保费收入一般都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0%左右,而我国1998年保费总收入约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在世界排名70位左右。按人均保费计算,仅为100元人民币,虽然较恢复保险业务初期的人均不到10元人民币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在世界排名第80位左右。当然,我们要达到西方发达国家人均保费2000多美元的水平还有距离。因为,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经济还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但同时又说明在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中国居民的保险意识与投资意识还要有一个提高过程。
第三,中国保险市场结构分布不均衡。从目前中国保险公司机构的分布而论,30家中外保险公司的总部基本上都设置在北京和中国沿海城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虽然在大陆已普遍设立,但多数又集中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这就造成了保险市场发育不均衡性。这种分布上的不均衡,对中国保险业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尤其是外资公司与合资公司,虽然其数量已占大陆保险公司总数的56.7%,但它们100%分布在沿海与发达城市,又没有遍布的分支机构,所以其市场份额仅占0.69%。
第四,中国保险业的专业经营水平还不高。粗放式经营与销售方式单一,产品结构简单与供给不足,以及缺乏专业人才是经营水平较低的显著特点。目前,各家保险公司已经开发和销售的产品寿险产品品种并不少,但产品结构雷同和保险责任不足,是业内人士的普遍呼声。中国保险从业人员中真正受过系统保险专业教育又有保险专业水平的保险专业人才不到30%,其中既了解国际保险市场又懂得精算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级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都表明了当前中国保险经营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第五,保险市场还未形成完整体系。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相对来说两头大中间小,即保险主体与保险市场发展很快,而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到目前为止,按照规定程序正式批准的专业保险代理公司仅9家、经纪公司3家。
第六,再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和保险监管亟待加强。十几年来,我国重视直接保险市场的建设,忽略了对再保险市场的培育,导致国内保险人所承担的风险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分保计划安排不当经常造成损失;同业间信任不足,再保险行为不规范,外币保险业务过分地依赖国外再保险市场。与此同时,我国对保险监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保险监管机关建设和监管力度与保险业的发展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还基本上处于被动的监管状态,监管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不够。对于关系到保险行业稳定的偿付能力、资产负债质量、再保险安排等重要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至于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还缺乏严密、完善的成套法律法规。
三、总结:
保险业这些年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是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在这个大背景下,保险业发展的思想不断解放,发展的动力逐渐加强,发展的外部环境日益优化,各种有利因素共同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和繁荣。但如果想长期的保持这样的高速增长,就不得不解决前文提到的问题。如人才方面加强对人才储备的投入,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端人才,从政策上鼓励人才向西部等地区发展。加强监管体制的建设,规范信用管理体制,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培养。鼓励保险产品的创新,开发出更多的百姓需要的保险产品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险业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科学发展的能力,坚持“五个服务”的发展方向。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为先进文化建设服务,为保障民生服务,为促进金融稳定服务。是突破传统发展模式,逐步走向国际化;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建设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保险业。在新形势下,保险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四、参考文献:
[1] 中国保险业发展中的挑战.廖建民.《中国金融》2011年3期 [2]加快转变保险业发展方式.吴定富.《中国金融》 2010年第13期 [3]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发展.魏希霆.《中国金融》2011年13期 [4]和谐六大关系构建保险业发展的生态平衡.王和.《中国金融》 [5]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保险业监督与发展.吴定富.《中国金融》 [6]在创新中壮大的中国保险业.吴定富.《中国金融》
第四篇:我国核能发展现状
我国核能发展现状
目前我们国家核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核能的和平利用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核技术已经渗透到能源、工业、农业、医疗、环保等各个领域,特别是核能在电力工业成功运用,为提高各位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核电约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6%,与水电、火电一起构成电力能源三大支柱,核能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它将成为最终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源之一。世界50多年的核能发展表明,核能不失为一种清洁、安全和经济的能源,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毕竟对能源提出快速增长要求,而我国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又与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日益相关,所以发展核能是解决我国能源短缺、改善能源结构、控制环境污染、保障能源结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建设的第一座核电厂1991年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力的历史,1994年投产大电站,1996年中国又自主设计建设了二级核电站,三级核电站,随着最近广东核电厂投入,我国目前公共12组核电机组投入运行,运行的核电机组安全状况良好,平均用于值可达到85%,核电辐射水平一直保持在本地水平。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合作了12个核电项目,共31台机组,合作规模达到3378万千瓦,已开工建设24台,建成规模2660万千瓦。核电作为我国新能源的主力军,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进入了批量化、规模化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引进三代核技术AP1千以及EP2顺利建成,它在中国经济快捷的发展,对核燃料的高效利用以及对减少高排放物发挥了重大的效应。
07年3月,随着中美间两份重要协议《核岛供货合同框架协议》和《技术转让合同的框架协议》的签署,美国西屋公司和绍尔公司组成的西屋联合体在中国的第三代核电招标中正式中标,AP1000成为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所选择的技术路线,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落户中国。
AP1000技术虽然先进,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尚没有一座建成的电站,中国将是第一个“品尝”这一技术的国家。我国的研究人员从AP600到AP1000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对这一技术有较深入的了解。第三代技术是从第二代发展来的,其主要系统均有工程实践,只是核电站安全系统设计理念不同,AP1000使用的是非能动的方式。
作为第三代核电站,AP1000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第二代核电站主要是上世纪70年代根据当时安全法规设计的。其设计基准不考虑核电站严重事故(如三哩岛核电站事故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影响。第三代核电站则吸取了核电站的运行经验,充分使用几十年来的科技进步成果,按照新的安全法规设计,把严重事故作为设计基准,考虑了安全壳对严重事故的负载。第三代核电站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都有很大提高。
AP1000安全目标比现有核电厂领先约两个数量级。在经济性方面,AP1000核岛系统设计简化,厂房建筑和设备配置都大幅减少;其次,AP1000采用模块化设计和模块化建造技术,可有效控制、缩短建造工期;AP1000的核燃料采用简化设计和长周期换料(18至24个月),有利于减少运行维护工作量,降低运行成本。
我国第三代核电AP1000自主化依托项目共建设四台核电机组,分别是浙江三门核电站两台机组和山东海阳核电站两台机组。第一台机组的设计和建造以美方为主,中方全力参与;从第二台开始,以中方为主设计建设,美方做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目前引进技术所建的核电站全部在沿海,而内陆核电站的设计也已启动,沿海核电站和内陆核电站在设计上有许多不同,四台自主化依托项目的顺利建成,将证明我们完全掌握了这一技术。
我国的核能技术正沿着积极稳妥的路线推进,在核电建设方面出现了综合集成、大法地产等一批大型的电力集团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身到核电事业,形成了核电投资多元化的良好局面,有利推动我国核电产业快速发展。核电大发展推动了核能产业迅速发展,核能产应是一项具有高新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的综合性战略产业,同时核能产业具有规模大,附加值高的特点,就投资规模而言,如果按2020年我国核电同类装机容量目标7千万千瓦,这节规模3千万千瓦,每千瓦按1.2万亿人民币的投资规模将超过1万亿规模,每年的核电投资将在700亿以上,09年已经超过了。核电投资势必拉动相关产业链投入,核电的发展使核能进入了批量化、产业化的发展阶段,核电设备制造使批量化产业化关键,也是占整个投资50%以上,核电设备要求高、技术密集,是真正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制造能力和水平,核电制造设备自主化是核电大发展的前提,也是核电保持经济竞争力的关键。
随着我国核电的快速发展,铀资源和核燃料的供应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在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的铀资源勘探取得了进步,中国的铀资源是丰富的,铀资源不是制约我国的核电发展的根本问题,在加大国内业铀资源时的同,我国也积极的进行海外铀资源的开发和市场贸易,以满足我国的需求。目前我们不仅实现了清水位和重水位电站燃料组建国产化,并且实现着高燃料、高耗能组建,能满足百万千瓦级,核燃料生产为核电大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第五篇: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历史、现状
悠久的历史
中国慈善事业和慈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社会慈善和保障已见规模,并初步形成了一种制度和模式。在西周的统治机构之中,设有地官司徒掌管荒政、安抚民众等。周代还设有疫医负责治疗患病的国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慈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慈善事业在此期间得到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专门收容贫病者的慈善机构——六疾馆。佛教此时在中国兴盛,对中国慈善事业影响深远。隋唐时寺院里开始建立固定场所的慈善机构——悲田养病坊。两宋期间出现了一大批慈善家,如蔡京、真德秀,他们设立了一批慈善机构,挑起了慈善事业的大梁。元代更是在法律上规定了慈善事业的必行性,慈善医疗事业可圈可点。明清时期民间慈善事业开始发展,商人在慈善的地位逐渐提高。
慈善的近代化
中国慈善事业的近代化发轫于晚清光绪初年民间社会兴起的大规模的义赈。晚清赈灾开始突破传统的地域性赈灾模式,破除了狭隘的地域观念。传统慈善事业开始向近代慈善事业转型。
中国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慈善事业出现在戊戌变法期间。这一时期,一些传统的善堂、善会广泛地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慈善公益活动,同时涌现出了许多慈善公益团体。
进入民国以后,慈善事业开始向制度化、法制化转变。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慈善机构管理慈善救济,并制定了相关制度。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民间慈善的法规。近代慈善事业的内容要丰富得多。一方继续重视传统型的慈善活动,另一方面广泛设立慈善医院、慈善学校、慈善工厂等,推广以工代赈,实物救济和劳务谋食相结合。
新中国的慈善事业
1950年,中国颁布了《劳保条例》和《劳保条例实施细则修正案》等相关法规。然而,新中国建立后的慈善事业完全由政府包办,民间慈善事业的独立地位被否定。
1978年改革开放为慈善事业的复兴具备了条件。以1981年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成立为起点,内地的慈善事业逐步走向了复兴。
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创立后,民间慈善机构纷纷建立,慈善活动开始频繁。内地的慈善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并将沿着非政府化、法制化、专业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
纵观近年来慈善事业的发展,有以下一些特点:
1.民间慈善事业发展迅速。汶川地震被视为中国的“公益元年”,民间慈善组织就是在那一年第一次参与了巨大自然灾害的救助。当时民间组织经验不足,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而到今年的芦山地震,民间组织已经在救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芦山地震中,民间慈善组织募集到的基金占到了总资金的一半。以壹基金为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工艺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现在的壹基金与五年前是天壤之别,现在的壹基金能够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区,组织能力是政府也不可比拟的。”1从五年前的汶川 1 引自《从汶川到芦山,中国慈善学会了什么》《国际先驱导报》 地震到今天的芦山地震,民间爱心组织开始更自觉、自发地进行灾后救援,而公众也开始选择自己信任的民间公益组织献出爱心。2.民间机构的透明度提升
微博的流行也改变着慈善。芦山地震后,不少基金会通过微博等互动平台不断更新所收捐款和钱财使用情况。新的媒介手段的运用,增强了慈善机构的透明性,增强了公众对于慈善的信心。
现今慈善事业发展问题
1.慈善“去行政化”刻不容缓。慈善的本质在于公益,与权利无关。我国慈善机构的领导“中国红十字会”本身就是副部级行政级别,被列为中央财政一级预算单位。各省、市、县、乡镇的红十字会均为行政或事业编制,接受全额财政拨款。负责人由同级政府任命,在编工作人员享受公务员待遇。人事制度、层级设置、工作机制方面,红十字会的与政府的行政体制都是一致的。公务员的身份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没有危机感、压力、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而行政化的背景也使它很难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制度系统。在2010年之前,全国所有的慈善机构不能自立门户,只能挂名于红十字会之下,接受统一管理。上层组织尚且如此,其下的组织发展艰难可以想见。
2.红十字会遭遇信任危机。红十字会长期以来作为慈善事业的老大。官方背景给了腐败一个绝好的滋生场所。公款吃喝、豪华公车、挪用公款等其他政府机关常有的乱象在红十字会中也不时发生。而不透明的制度阻挡了公众的知情权。许多不良官员依靠着这不平等的制度,以为可以肆意滥用职权。但是事情终会败露。“郭美美事件”彻底引发了人们对于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南京市红十字会在芦山地震后为震区募集捐款,路人绕行。红十字会遭遇的信任危机,由此可见一斑。
3.缺乏规范的制度管理。目前全国慈善机构仍统一由红十字会领导、管理。官方性质的慈善会状况尚好,没有资金短缺等问题。民间慈善组织,如四川“爱心早餐”工程,成立半年间未曾收到一笔捐款。能否与一些食品企业签订赞助协议获取资金?此外,如何管理募集到的资金不被挪用?如何管理团队,使慈善可以运行得更好?使用什么样的制度可以更好地确保资金利用的透明度?怎样确定资助对象、资助标准?在资助过程中的吃喝、宴请费用怎么划分公费与私人消费?全部让慈善人掏腰包显然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造成不小的负担,不利于慈善的长期良性循环,全部公费又会大量浪费资金。建立合理、统一的制度,规定慈善组织内部领导体系、管理方式、资金筹集运作方式、资助方法和标准、资金公开标准、公费支出标准,这些势在必行。
4.增加民间慈善组织的自主权。民间慈善组织需挂名于中国红十字会名下,资金先由中国红十字会收取,再转给他们。这就造成了账目的混乱。而且中国红十字会官方色彩太浓,官僚主义太强,给民间慈善机构造成了许多束缚。减少中国红十字会对民间慈善组织的干预十分必要。日前已经试点“壹基金”账目脱离红十字会账目,独立收取资金,这是一个好的尝试。希望政府可以多一些这样的尝试,让民间慈善与官方慈善作为朋友共存,而不是上下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