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破解土地执法难得对策和建议
破解土地执法难的对策和建议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央作出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等重大决策,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国土资源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时在全国组织开展了以保增长、保红线为重点的“双保行动”。要落实好“双保行动”的各项政策措施,就必须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强化执法监察,创新执法机制,破解执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采取有效对策,确保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如何破解土地执法难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存在的难题
1.执法无强制手段。国土资源部门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执法监察机构既要服务好经济发展,又要严格执法监察,由于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没有强制执行权,所以在执法工作中经常出现深不得、浅不得、硬不得、软不得、难以执法到位的尴尬局面。
2.执法手段疲软。目前国土部门采用两种正常执法手段,一是开展执法动态巡查,预防为主;二是依法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按程序办案。但是对违法用地在建项目查处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执法监察力度不够,缺乏应有的装备设施,不能采取强行整改措施和纠正方法,走程序时间长而且复杂,执法手段偏软,这些与严格执法和保护红线的要求很不适应。
3.执法力量薄弱。对照目前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任务,现有的国土资源执法机构和队伍远远不适应。在力量上明显不足,在编在岗的执法监察人员偏少,尤其是乡镇国土资源所没有明确专职执法监察人员,基层执法力量薄弱,县乡联动执法有难度,工作基本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形成执法合力。
4.执法体制不顺。目前县级以上国土资源部门领导班子由省厅、市局直管,股级以下干部仍归地方政府管理,特别是执法监察机构从事专业执法人员思想有顾虑,不敢大胆履行执法监察职责,国土资源行政执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理顺,处于“垂而不直”的无奈现状,如果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可以说寸步难行,国土资源执法很难取得实效。
二、采取的对策
1.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国土资源行政执法是一项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管理工程,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涉及政府的各个层面,所以,行政执法不但要求与司法机关密切配合,而且更要要求与相关行政机关的相互配合协调,变“一家管、大家用”为“共同管、科学用”局面。因此,在积极争取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机关协调办案的同时,还要主动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争取纪检、监察、规划、建设、发改、环保、工商、税务、电力等部门的大力协作支持,并向有关部门实行抄告制度,进而建立联合执法、联合制止机制。
2.健全完善执法监察制度。执法监察制度建设具有长期性和根本性,涉及到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岗位,只有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国土资源执法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规范健康、科学有序地发展。为确保执法人员积极主动执法,促进公平、公正、依法执法,防止各种违法违纪现象发生。建立和完善执法监察制度,逐步完善一整套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制度体系:一是健全执法监察网络。建立健全市、县、镇、村四级土地动态巡查信息网络体系。从而有效延伸国土资源管理与保护的触角,在农村筑起一道坚实的耕地保护“防火墙”;二是加强管理。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确定监察股、执法监察大队为县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机构,健全行政执法责任管理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办理时限、工作标准、考核办法和责任追究,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过错、错案责任追究制;三是加强监督。为保证国土资源行政处罚公平、公正、公开、合法有效,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并向社会公布,建立良好的监督、反映渠道及沟通意见采纳机制。同时为接受监督,县国土局从社会各界聘请国土资源执法监督信息员,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执法监督网络,强化对国土资源管理行为的监督。3.从严从快查处违法用地。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坚持做到防查并举两手抓、标本兼治两手硬,加大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力度,查处每一起违法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和法定职责权限。提高案件查处的质量和效果,依法实施行政处罚,既要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又要查处违法相关责任人,把查事和查人落实到位。同时对典型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公开曝光,起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震慑一方的作用。
4.加强执法监察队伍建设。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关键是要建设一支“素质强、业务精、水平高、作风正、敢执法、严执法”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行政执法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要处理好行政违法案件,不仅要求执法人员具有较高的法律素养,而且要求执法人员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并且还要熟悉相关知识。为此,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其法律素质和业务水平,确保每个执法人员都懂法、知法,做到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执法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国土资源部门的形象,努力打造出一支思想解放、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纪律严明、勤奋工作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维护国土资源管理良好秩序,为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驾护航。
三、几点建议 1.设立国土公安机构。建议县级政府设立国土公安警察大队,在国土部门设立办公场所,专门配合国土部门查处重大土地违法案件,特别是破坏耕地案件,对触犯刑事法律的,及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增强国土部门强制执行措施。
2.实行国土系统垂直管理。为更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国土部门体制要象工商、国税、地税等垂直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人、财、物均由省国土资源厅直接管理。
3.积极探索“四个早”机制。为积极探索“早发现、早制止、早报告、早处理”机制,建立健全执法监察制度,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在“防”字上下功夫,在“查”字上求突破,做到严查重防,有效制止各类违法用地行为。
4.狠抓执法队伍作风建设。加强队伍作风建设就是要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要求执法监察队伍必须以高度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以文明执法的态度、扎实有效的工作,向社会展示良好的形象。“内强素质”就是指在完善执法队伍专职化、执法管理目标化、执法行为合法化、执法文书标准化、学习培训制度化、检查监督经常化的基础上,加强队伍素质训练,逐步达到管理规范化、办公自动化、执法制度化、办案程序化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始终要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总抓手,把队伍行风建设作为主线,贯穿于执法监察工作之中,常抓不懈。
5.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对国土资源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学习,提高业务素质,熟练掌握与本执法岗位相关的法律知识。二是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利观、执法观、公正观、效率观等先进的执法理念,确保执法人员人人有事干,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进一步提高执法监察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办案水平。6.夯实工作基础。一是抓好制度落实。落实动态巡查、案件举报、案件查处、督办、会审、报告备案、过错责任追究等一系列执法规章制度。二是加强法制宣传。加强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提高全民守法、珍惜资源的意识。三是做好信访、督办工作。依照职责范围、权限切实解决群众反映问题,按照法律规定落实好各级各部门督办的事件,积极主动排除因国土资源工作中影响社会经济的不稳定因素。
7.强化执法手段和力度。加强与公检法、纪检监察及上级执法部门的工作协调,形成合力。坚持案件查处的公开曝光、公开调查、公开处罚、公开追究责任原则;严肃查处非法占地、非法批地、非法转让土地和非法转让及无证勘查、开采矿产资源,持过期失效许可证开采、改变矿种开采等各种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确保每一案件依法查处到位,纠正整改到位,切实维护国土资源管理秩序。
第二篇:改善行政执法的对策建议
参考资料:巴蜀论文网:http://sclunwen.com/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932658050
投稿邮箱:whlunwen@163.com
改善行政执法的对策建议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在行政执法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依然存在,违法行政和以言代法现象较为突出,行政执法状况不容乐观。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改善行政执法环境,保障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对策建议
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作出直接影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活动。通过行政执法,会产生许多具体行政行为,因此它是实现依法行政的主要环节。对行政执法进行研究,是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行政执法状况,直接反映了其依法行政的水平。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行政执法,那么依法行政将不能实现,法制国家将成为空谈,立法活动将失去意义。因此,行政执法的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法制健全程度的重要标准,对于落实法律、建立法秩序、社会稳定乃至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行政执法方面,我国曾出台了《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和刚公布的《行政强制法》等行政法律,标志着我国行政管理工作迈向法制的轨道。我们坚持依法行政,一方面,要求各级政府及其所属行政机关在法律授权范围内,依据法律规定的要求和程序管理国家事务,并依法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国家事务,达到建设法制政府、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另一方面,要求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我们已经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依法行政和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行政和以言代法现象屡见不鲜,行政执法状况和执法环境尚须改善。行政执法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影响到建设法制社会的进程,有必要强化依法行政理念,大力优化行政执法环境。清理和规范行政执法主体的设置,改善执法条件
建议加强协调工作,并厘清执法机关的职权与职责。我国的行政执法,存在行政执法机关为了本部门利益,对“有利可图”的执法比较积极,越权执法甚至争夺管理权,而对棘手的或无利可图的执法,则相互推诿形成执法“真空”。建议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及时处理协调各个执法机关的关系,使涉及多部门执法时,行政执法机关之间能够积极配合与协调。在权与责问题上,建议结合行政体制改革,明确自筹经费的行政执法机关(如县级技术监督部门和专卖管理部门)的性质和职权。对定性为行政机关的,财政应给予经费,要将有偿“服务”与行政职能彻底分开,解决权责不清的问题。对行政职能交叉扯皮的领域,比如卫生、维护、占道等方面,要通过职能调整来解决,可以增加、取消行政职能,也可以转移、合并行政职能,要立法明确执法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权与责,对不具有相应执法条件的主体,要及时撤销其行政执法权。
改善执法机关即行政主体的执法条件与执法环境。根据执法工作和监督工作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应当大力改善行政执法机关的设备技术条件,充分保证其业务经费。包括通讯设备、交通工具、调查取证、强制执行、检验检测和资料档案等设施和经费。这是必须付出的绝不可免的成本,要及时按需列支经费,做到不多不少。目前有些行政执法机关缩小服务范围、积压案件,甚至“有偿服务”、“看钱办案”,多与经费不足有关。因此,各级财政必须设法保障行政执法经费,做好经费预算,专款专用。
重视和加强行政法制理念教育
行政执法机关有“重立法、轻执法、重经验、轻学习”的传统,这不利于我国依法行政执法原则的实现,不利于实现建设法治国家的长远目标。亚里斯多德指出:“法律的门外汉
常常觉得只要制订出法律,世上的一切全会发生变化。„可是即使制订出了法律,若现实中不存在推行法律的社会基础,现实中法律则只能部分实行、或者完全行不通,即难以实现制约社会生活这一机能。„„法意识与法行为是最接近依法统制社会的决定性要素。”①所以,我们必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不忘加强法制建设和改善法制环境,特别要强化法律教育和培训,使执法者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从观念、制度和技术三个层面着手,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依法办事、崇尚法治的意识和观念。
建议确立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法知识考试制度。首先,考试内容以我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赔偿法》和《行政强制法》等重要行政法律为基础,辅以地方法规和政策。只有在考试合格后方可获得行政执法资格,作为晋升和涨薪的依据。其次,结合我国查处的行政职务犯罪案件,加强纠正违法委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多头执法、乱收费、乱罚款的案例教育,要以案示法,个案剖析,时刻警钟长鸣。最后,可编写本行业《行政执法全书》,人手一册,供执法人员平时工作中查阅,以提高执法水平。
切实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落实相关监督制度
在行政执法的内部监督上,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执法责任制、错案(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和行政监察与审计监督制度。按法律规定,执法经费应当由国家或政府财政核拨,执法罚没收入和行政收费应当如数上缴财政,纳入预算,切实做到收支两条线。在此基础上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结合公务员的奖惩制度,达到对行政执法者奖罚分明,督促其依法执法。同时,充分发挥行政监察和审计的内部监督作用,及时查处违法行政行为并纠正各种不良风气。
在行政执法的外部监督上,建议立法保障社会舆论监督,并不断完善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机制。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崇高职责,是行政执法机关自我纠正错误的动力。舆论监督有公开性的特点,一般会产生特殊效果。某些违纪违法的行政执法事件,如果被新闻媒体揭露和曝光,会很快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违法执法的当事人便会面临受谴责或受追究的风险。
关于建立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机制问题,有些学者建议在人大层面上设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笔者非常赞同。建议先挑选一两个省份先进行试点,在省级人大内部增设监督委员会来专门监督行政执法,同时对本地执法监督及法制建设工作也起到牵头和协调的作用。不仅如此,还建议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监督专员制度,设立人大监督专员,这也是效仿几年前国务院向大型国有企业委派稽察特派员的做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向某些区域派出行政执法监督专员,对违法执法事件进行临时处置或提出建议、进行通报,杜绝发生人为性质的违法行政现象,克服长期以来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纠正风气促进依法行政,保障公平执法。完善行政立法工作,改善行政执法环境
建议在国家层面上,尽快出台《行政程序法》等执法依据,规范我国行政执法行为。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律,是最高层次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前我国行政法律还不够完善,行政程序规范不完备,是行政法制的一个重大缺陷。国家应尽快颁布《行政程序法》,地方政府应抓紧制定行政执法程序规章,作为本地区实施行政执法行为的补充性程序规范。同时,还要严格贯彻执行刚刚出台的《行政强制法》,规范行政强制执法。
建议在地方层面上,重视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与把关,特别是规范地方行政规章的制定过程,彻底清理与国家行政法律、法规相冲突的规范性文件。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人或事项,制定能够反复适用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包括行政立法和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行为。由于行政立法是行政执法的基础,因此规范政府或行政主体的抽象行政行为显得尤为重要。抽象行政行为中,地方性行政规章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和省会城市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政府,为执行法律和行政法规而依法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其他规范性文件是指上述人民政府以下的特别是县级以下人民
政府及被授权组织,为实施法律和执行政策,在法定权限内制定的除行政法规或规章以外的决定、命令等具有普遍性行为规则的总称。当前应重点严格规范地方政府的抽象行政行为,包括地方性行政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利益,违法制定规范性文件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关注和重视地方政府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问题,这是源头。因为一个不合法的抽象行政行为会形成或产生成千上万个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总之,行政执法是建设法制政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也是实现和落实我国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重要手段。而我国行政执法还不够规范,因此我们在思想上要统一认识,首先应当意识到改善行政执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结合行政体制改革,找出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主动采取措施,推动依法行政和建设法制社会的进程。
注释
①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5~129页。
第三篇:河南省南乐县联动式执法破解土地违法“治理难”
河南省南乐县联动式执法破解土地违法“治理难”
2015年伊始,在106国道河南省南乐县段一处苹果种植园旁,10间刚刚动工开建的彩钢房,在西邵乡政府、县国土局、县公安局及城管局等部门的联动执法下,被迫停建和拆除。南乐县在治理土地违法方面采取的多部门联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破解了土地违法“治理难”问题。
长期以来,土地违法案件层出不穷,让各级政府头疼不已。土地违法根治难,原有的治理模式是重要原因之一。首先,国土部门发现土地违法后,没有强制执行权,只能发《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对于不能及时依法处理的违法占地行为,只能向法院请求立案侦查并强制执行;其次,法院从立案到查处,需要一段时间,不可能在违建刚动工时就立案,而这也给违法占地者偷偷继续违法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治理土地违法上联合执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职责不清,分工不明,联合执法往往变成互相依赖,相互推托。为此,濮阳市委市政府下发了《濮阳市国土资源管理共同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南乐县也一直在探索研究破解执法“处理难”的解决办法,而在违法行为的初期进行及时查处是最有效的,既减少政府部门强制拆除的难度,又避免了因强拆给群众造成的损失,该县主要通过“三个转变”进一步严格执法监管职能。一是由“事后查处”变为“提前预警”。将全县12个乡镇划分责任区,建立全天候巡查机制,由执法监察大队和国土所负责,定期上报违法苗头位置,实行一天一汇报,一周一总结,使违法行为无处遁形;二是由“联合执法”改为“联动执法”,对于大型或严重的违法占地行为,实行县、乡(镇)、村三级联动,依据各自职责共同查处、合力执法;三是由“一家负责”为“共同责任”,对于土地违法的查处,乡(镇)政府是第一责任主体,国土局是第二责任主体。
南乐县人民政府下发《关于依法查处违法占地违法建筑工作的实施意见》,特别是在今年“双节”期间,南乐县人民政府下发专门文件,并利用1个月的时间在全县范围内特别是国道两侧对各类违法占地及违法建设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和清理。治理的范围是2013年和2014年发生的违法占地行为、违法建设行为,特别是正在建设或已下达停工通知书拒不停工造成违法占地、违法建设既成事实的行为。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国土局、住建局、规划局、综合执法局为责任主体,各乡镇按照县政府《关于依法查处违法占地违法建筑工作的实施意见》,开展宣传、清查摸底,并上报县国土局和综合执法局,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提出处理意见,向当事人下达限期拆除决定书,明确自行拆除时间及拆除范围,违法当事人接到通知10日内自行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拆除。
本次依法打击“双违”集中行动,实行统一巡查、统一整治,发现一处、拆除一处,对应拆未拆的违法违章建设,由相关责任人指导、督促当事人拆除,对不积极履行岗位职责、不能及时依法处理责任范围内新发生违法违章建设的,要追究其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对不积极履行职责、干扰阻挠整治工作,以及滥用职权,参与或者包庇违法违章建筑的党员干部及公职人员,由纪检部门依法依纪进行问责和处理。通过打击“双违”集中行动,在全县上下形成保护资源、依法用地的良好氛围。不少群众也认为,很多时候,农民盖房子并不知道是否违法,政府部门如果能够在开始及时制止,比盖好了再制止肯定更容易让人接受。而这,也是南乐县实行联动执法的初衷和目的。
2014年以来,全县共发现违法用地行为26件,面积58.5亩,通过联动执法,制止违法行为7件,立案查处19件,收缴罚没款15万元,有效破解了土地违法“治理难”,减少了违法用地案件的发生,形成了政府牵头、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有利局面。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南乐县国土资源局)
第四篇:土地监察“执法难”现状及对策建议
土地监察“执法难”现状及对策建议
摘要:本文浅析当前土地监察“执法难”现状及特点,违法用地问题发生的原因;随着土地市场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笔者对建立完善的土地市场监督机制意义重大。
关键词:土地资源,执法监察,完善机制
1.当前土地“执法难”原因和现状
1.1土地执法监察没有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土地执法监察维护的是国家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却往往难以得到理解,甚至对个别单位、个别人来说,好像还损害了他们的眼前利益,遭到其抵触反感。譬如,有些地区的农村村委会出租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是典型的违法用地行为,但这种行为一般情况下无人举报,反而能得到大多数群众的拥护。因为,对于农民来说,租金的收入远高于种地的回报。同时,国土资源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不到位,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相当一部分土地行政案件法院不受理或受理不组织执行,淡化了土地法律的尊严和效力;土地执法监察氛围不足,开展经常性的巡回检查制度落实不够,一些土地违法案件要等到既成事实才发现等等,增加了土地违法案件执行难度,造成执法工作被动。
1.2国土资源执法机构既没有强制拆除权,也没有追究干部责任的权力。关于《停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通知书》很多时候只是一纸空文,致使土地执法监察缺乏权威性。有关部门和有关责任单位、责任人甚至不予配合。同时在土地违法行为的处罚条款方面,有关规定过于原则、笼统,较难操作。
1.3存在暴力抗法现象。尽管保护耕地早已被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但由于受经济利益趋使,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置国家法令于不顾,违法违规占用土地。在执法过程中,执法监察人员与违法当事人之间发生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
1.4土地执法监察机构力量薄弱。从全国范围看普遍存在土地执法监察力量不足的现象。由于受人员编制的限制,各地市国土资源部门执法监察机构一般只有十几个人,因此,基层国土资源所成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主要执法力量。但每个所基本只有三四个人,有的甚至一两个人,不但每个同志都担负着一定的工作职责,而且辖区内上百个村的土地动态巡查工作等全部由他们承担。
2.土地执法监察中违法用地主要原因
2.1经济发展压力大。一些地方政府提出大搞城市扩张和借助区位优势招商引资设立经济开发区,占用大批土地,并把招商引资、工业经济、财政收入等经济发展指标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为了在年底的考核中取得好的名次,不少地方想方设法多上项目,导致了很多违法用地。个别镇村经济基础薄弱,为了增加集体收入,完成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出卖宅基地和出租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成为当前违法用地的重要源头。
2.2土地管理的责任不落实。对镇、村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个别镇村甚至认为基层土地所垂直管理后,土地执法主要是国土部门的责任,不去主动做好违法用地的拆除整改工作。对村干部的违法出租、非法转让耕地、私划宅基地的责任追究,往往流于形式,甚至不予追究。
2.3违法用地成本低。一些违法单位和个人非法占用土地被查处后,该罚款的不能落实到位,该拆除的不能执行到位,提出处理建议或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由于各种原因不了了之,使违法者不能得到应有的处理,形成部分违法用地成本比合法用地成本低的现象,致使部分违法占地户心存侥幸,敢于以身试法。
2.4联合执法机制不健全。国土部门向法院、公安部门移送案件缺少有效渠道,有些部门甚至对国土部门移送的案件不受理,有的受理后也不执行,使土地执法工作的效力大打折扣。国土部门与银行、工商、税务、建设、规划、供电等部门的工作不衔接。由于各方利益不同,一些单位对违法用地依然办理相关手续,联合制止违法用地的措施落不到实处。
3.强化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对策建议
3.1广开渠道加强法律法规宣传,争取全社会的支持理解。尽管全国各地始终注意加强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但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仍然淡薄,一些地方政府法制观念依然模糊,对违法批地和违法用地的严重性、危害性认识不够。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电视、标语和宣传车等形式,切实加强国土资源宣传阵地建设,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国土资源危机意识、使各级干部深刻领会《土地管理法》的精神实质和重要意义,转变发展观和用地观,真正树立起保护耕地、依法管理、合理利用土地的理念,真正知法、懂法、守法。
3.2广泛开展素质教育,提升执法监察人员执法水平。经常组织学习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执法监察队伍的法律水平、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建设,将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工作能力且熟悉土地管理业务的同志充实到执法机构和队伍中,确保土地执法监察人员清正廉洁,不以权谋私,不奢侈浪费,从组织上保证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顺利开展。
3.3严厉查处土地违法案件,树立土地执法监察权威。对违法用地进行处理时,既要根据不同情况予以罚款、没收、拆除的行政处罚,更要按照“既要处理事,又要处理人”的要求,严肃追究土地违法行为责任人的党纪、政纪和法律责任,决不能批评了事、罚款了事或者补办手续了事,要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执法的严肃性。对顶风违法的重大土地案件,要从严从快查处。对违反党纪政纪的人员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触犯刑律者,坚决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真正做到查处一案、影响一片,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3.4强化执法监察工作手段,建立部门联合执法共同责任机制。与公安、检察院、法院、监察、发展改革、住建、规划、环保、工商、金融、财政、农业、文化、城管、供水、供电等部门建立联合办案制度,规定对所有违法占地建筑一律不予办理任何证件,不予供水供电,将社会监督机制的整体效益最大限度发挥,提高土地执法监察效果,使土地执法这个拳头变得更加有力。
3.5强化政府责任。把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列入对地方政府及镇村的目标考核内容,如果新增违法用地占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或宗数达到一定比例,或者发生土地违法违规用地行为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对土地违法违纪行为不及时制止、不组织查处,违法违规用地集中整治工作不能通过上级政府验收的镇、村,实行一票否决,取消有关主要负责人的评先树优资格,并追究其相关责任。
3.6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为适应土地执法监察工作职位特点的需要,应参照纪检监察、公安等执法部门的业务职位序列设置办法,在土地执法监察人员中,实行执法监察职位序列制度,根据执法人员的执法工作年限、业务知识水平、考评结果、重大案件查处成效和担任的岗位职务等评审业务职位,并定期晋升职务,对业务技术拔尖,工作表现优异,有突出贡献者,可高晋一级职位;但对违法违纪、渎职、失职者,则可延期晋职或降职。同时聘请土地监察员协助做好所在村的土地管理工作和土地信访工作。
3.7深入开展宣传活动,创造宽松和谐的执法氛围。以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土地法规,进行开展法规咨询。出动宣传车上街下乡进行法规宣传,分发宣传材料等方式为土地执法监察营造良好气氛,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土地国情、国策、国法意识,使土地管理法规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同时要求土地执法监察人员在日常执法工作中,要发挥宣传员的作用,耐心向群众宣传解释土地法律法规。通过长期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为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本文来自中国鸣网学术站点(http://www.mingmw.net)如需转载请声明来源.
第五篇:土地执法监察
土地执法监察
1、土地监察概念:
土地监察是指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对单位和个人执行和遵守国家土地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对土地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的活动。
2、土地监察的原则:
土地监察实行预防为主、预防和查处相结合的方针,遵循依法、及时、准确的原则。
3、土地监察的职责:
(1)监督检查土地法律、法规的执行和遵守情况;(2)受理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检举、控告;(3)调查处理土地违法案件;
(4)协助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土地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遭受打击报复的案件;
(5)对下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履行土地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6)指导或者领导下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的土地监察工作。
4、土地管理部门履行土地监察职能享有的权力:
(1)对单位和个人执行和遵守土地法律、法规情况依法进行检查;(2)对违反土地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进行调查;(3)对正在进行的土地违法活动依法进行制止;
(4)对土地违法行为和土地侵权行为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和行政处理;(5)对违反土地法律、法规,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个人和单位主管人员,依法提出给予行政处分的建议。
5、土地管理部门依法行使土地监察职权,有权采取的措施:(1)查阅、复制与土地监察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
(2)要求监察对象提供或者报送有关的文件、资料以及其他必要情况;(3)可以进入土地违法现场察看和测量,并询问有关人员;
(4)对依法受到限期拆除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处罚但继续施工的单位和个人的设备、建筑材料等予以查封;(5)其他依法可以采取的措施。
6、土地监察的内容:(1)建设用地行为;(2)建设用地审批行为;(3)土地开发利用行为;
(4)土地权属变更和登记发证行为;(5)土地复垦行为;(6)基本农田保护行为;(7)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
(8)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终止行为;(9)房地产转让行为;(10)其他行为。
7、土地监察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检查:
(1)根据土地监察工作计划,定期、不定期地对监察对象执行和遵守土地法律、法规情况进行全面检查;(2)针对某一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特定的监察对象的特定活动进行专项检查;(3)为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对监察对象活动的全过程进行事先检查、事中检查和事后检查。
8、土地违法案件的概念:
土地违法案件是指违反土地法律、法规,依法应当追究法律责任的案件。
9、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必须做到以下几项:(1)事实清楚;(2)证据确凿;(3)定性准确;(4)处理恰当;(5)手续完备;
(6)适用法律法规准确;
(7)符合法定程序和法定职责权限。
10、案件受理是指:
受理是指接受案件并予以处理,即接受上级交办、其他部门移送、群众举报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以及处理巡查发现的违法案件。
11、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应在自受理之日起(七日)内完成立案、移交或提请上级查处。
12、在管辖权范围内,国土资源部门应当受理的土地违法案件:(1)本机关依法监督检查发现的;(2)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举报的;(3)其他部门移送的;
(4)上级国土资源局指定查处的;(5)其他应当受理的案件。
13、土地违法案件的立案条件:(1)有明确的违法行为人;
(2)有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事实;
(3)按照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应当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4)属于本机关管辖。
14、案件调查要求回避的条件:
(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近亲属;(2)本人或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3)与本案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
承办人的回避,由执法监察部门负责人提出意见,市、县(市)国土资源局主管负责人批准。在回避被批准前,承办人不得擅自停止对案件的调查。
15、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调查报告》应写明的内容:(1)主要经过、违法事实和主要证据;
(2)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条款和进一步处理意见。
16、举行听证的程序:
(1)书记员清点听证参加人是否到齐,宣读听证会场纪律;(2)主持人宣布听证会开始;
(3)案件调查人就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进行指控;(4)当事人进行陈述和申辩;(5)第三人陈述;
(6)案件调查人和当事人就违法事实和适用法律的问题进行辩论;(7)当事人最后陈述。
17、调查终结的案件,根据实际情况应依法作出以下处理:
(1)证据不足,未发现违法事实,依法不应当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由承办人填写《行政处罚销案审批表》,经执法监察部门负责人,市、县(市)国土资源局主管负责人审批,决定撤销案件;
(2)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应给予行政处罚的,议定处罚决定,待履行告知或者听证程序后,作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3)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应给予行政处分的,市、县(市)国土资源局对有关责任人有处分权的,由市、县(市)国土资源局作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分决定书》,送达当事人及其所在单位;无权决定处分的,市、县(市)国土资源局作出《国土资源行政违法案件行政处分建议书》,移送有关部门给予有关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4)对违法情节严重或下发《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后仍继续违法行为、或涉嫌构成犯罪的,在进行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的同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及时作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移送书》,移送有管辖权的公安或检察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5)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退回原承办人,限期补充调查。
18、国土部门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复议期满后应在(七日)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19、擅自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在耕地上建房、挖沙、采石、采矿、取土等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几条规定,处罚依据及处罚标准是什么?
违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36条的规定; 处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7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40条、《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33条、《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第64条; 处罚标准:
1、责令限期改正或治理;
2、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以耕地开垦费1倍以上2倍以下罚款;
3、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未经批准或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哪条规定?其处罚依据和标准是什么? 违反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3条、第44条的规定; 处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7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42条、《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第67条 处罚标准:
1、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
2、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限期拆除;
3、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非法占用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
4、可以并处每平方米30元以下的罚款;
5、责任人行政处分;
6、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1、根据《关于涉嫌国土资源犯罪案件移送办法》规定,涉嫌哪种犯罪向公安机关移送?哪种向人民检查院移送?
对涉嫌非法占用耕地犯罪,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犯罪的案件,向公安机关移送;
涉嫌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犯罪,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犯罪的案件,向人民检察院移送。
22、国土资源部门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应附有哪些材料?(1)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
(2)涉嫌犯罪案件情况的调查报告;(3)涉案物品清单;
(4)有关检验报告或者鉴定结论;(5)其它有关涉嫌犯罪的材料。
23、国土资源部门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应当接受哪些机关的监督?
国土资源部门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应当接受人民检察院和监察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
24、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文书,在有关领导签发后(3日)内送达当事人。
25、送达法律文书的方式:
1、一般应直接送达;
2、直接送达有困难的可以邮寄送达;(3)当事人拒绝接受的可以留置送达。
26、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程序的简易流程:(1)、受理违法案件;
(2)、制件《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立案审批表》;(3)、负责人审批;(4)、立案;
(5)、调查取证,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询问笔录》;(6)、现场勘验,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现场勘验笔录》;(7)、鉴定,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调查报告》;(8)、会审,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审议笔录》;(9)、下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10)、制作下达《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11)、执行或申请法院强制执行;(12)、填写结案报告;
(13)、将有关材料整理形成《国土资源尉案件行政处罚案卷》;(14)、归档保存;
27、在临时使用的土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的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几条?处罚依据和处罚标准是什么? 违反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57条第2款; 处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35条; 处罚标准:责令限期拆除。
28、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满一年未动工或满二年未动工开发的行为违反了哪些条款?处罚依据和标准是什么? 违反条款: 《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第30条,处罚依据:《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第65条,处罚标准:
(1)、征收出让金5%以上、20%以下土地闲置费;(2)、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29、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概念:
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是指违反有关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应当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案件。
30、破坏或擅自改变基本农田保护区标志的行为违反了哪些条款处罚依据和标准是什么?
违反条款:《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11条 处罚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32条
处罚标准:
1、责令恢复原状;
2、可以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