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规出台助推彩票业发展新高潮
日前,财政部、民政部、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彩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这是我国继《彩票管理条例》颁布施行后,彩票行业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举措。
我国彩票业起步较晚。我国福利彩票始于1987年,为筹集公益金用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而生,而体育彩票的发行则始于1994年,随后,我国彩票的发行和管理体制逐步趋于稳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彩票市场快速成长,彩票已经成为平常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近年来,我国彩票市场稳步发展,彩票销售规模稳步扩大,彩票公益金筹集量稳步增长。2011年,全国彩票销售规模首次突破了2000亿元,达2215.82亿元,同比增加553.33亿元,增长33.3%,彩票公益金筹集量达634亿元。1987年到2011年的25年间,我国彩票业累计销售额高达10951亿元,共筹集彩票公益金3433亿元。其中,福利彩票2011年全年销售1277.97亿元,同比增加309.95亿元,增长32.0%;体育彩票机构销售937.85亿元,同比增加243.39亿元,增长35.0%。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彩票销售额平均增速24.8%。2001-2011年全国彩票累计销售10269亿元,福利彩票累计销售5878亿元占57%,体育彩票累计销售4391亿元占43%。
2001-2011年中国彩票业发行额及增长率走势图(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彩票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从彩票业产品结构来看,2011年,我国彩票业销售额中,乐透数字型彩票销售1427.57亿元,占总销量的64.43%,同比增长28.3%;竞猜型彩票销售218.05亿元,占总份额的9.84%,同比增幅达48.0%;中福在线彩票销售170.14亿元,占总销量的7.68%,同比增长82.5%;网点即开型彩票销售400.06亿元,占总份额的18.05%,同比增长29.5%。
2011年中国彩票业按产品品类分产品结构图(单位:%)
资料来源:前瞻资讯产业研究院《中国彩票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据前瞻资讯产业研究院《中国彩票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分析,彩票发行与销售机构的行为内生于彩票市场结构和监管体制,同时,彩票公益金也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扮演着众多的角色,包括社会保基金、专项公益金、医疗补助、修整和增建体育设施、体育扶贫工程专项支出等。体彩公益金作为彩票公益金中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和体育事业。除此之外,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中也能看到体彩的痕迹,如支援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就筹集资金多达38.3亿元。随着社会对公益金使用用途的关注和监督,公益金的使用范围也在多向发展,这对社会进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彩票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彩票管理体制也显现出滞后性,如行业立法不足、行业技术滞后、彩民消费意识偏差、公益金缺乏监督机制等。正是由于体制的不完善,在我国彩票发展的过程中也发生过一些对彩票业发展带来恶劣影响的事件,成为影响我国彩票市场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如:2002年的“深圳彩世塔公司福彩舞弊案”;2004年的“西安体彩舞弊案”;2005年体育总局“彩票发行费违规事件”等,这些事件对彩票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至今还依然存在。
针对这些问题的发生,各项法律政策不断出台,行业管理体制不断完善。2009年7月1日,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彩票管理条例》的出台,有效规范了彩票市场的整体运作情况,推动我国彩票业取得快速发展。这在对彩票的监管方面是一个进步,说明政府在不断进步和完善中。
为进一步加强彩票监督管理、规范彩票市场运行、保障彩票参与者合法权益、维护彩票市场正常秩序并提升国家彩票公信力,2012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民政部、国家体育总局三部门联合发布《彩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并于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细则》分六章共64条,进一步细化了《彩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各项规定,充分吸收我国现行彩票管理的成功做法,合理借鉴国际彩票管理的成熟经验,对彩票管理职责、彩票发行销售、彩票开奖兑奖、彩票资金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
前瞻资讯产业研究院彩票行业研究小组认为,《细则》是继2009年7月施行《条例》之后我国彩票法制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的又一个重要成果,是我国彩票发展和管理的重要制度保障,这将能有效推动我国彩票行业的发展步伐。
本文作者:罗娟(前瞻网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请尊重版权:本文知识产权归前瞻网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第二篇:员工福利有新规出台
员工福利有新规出台
你不是老早就翘首期盼着单位能发些福利吗?那就看过来。今天,全国总工会就员工福利发放做出新规:基层工会除了逢年过节可以向全体会员发放节日慰问品、职工生日可以发放生日蛋糕或蛋糕券外,还首次明确提出职工婚丧嫁娶等可以给予一定金额的慰问金,职工退休离岗可以发放一定金额的纪念品。
全国总工会日前制定《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办法》,就工会经费用于职工的各项开支做了全面、细致具体的规定。其中,工会经费可用于集体福利的支出主要在四个方面:
1、基层工会逢年过节可以向全体会员发放节日慰问品。逢年过节的年节是指国家规定的法定节日(即:新年、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和经自治区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少数民族节日。节日慰问品原则上为符合中国传统节日习惯的用品和职工群众必需的生活用品等,基层工会可结合实际采取便捷灵活的发放方式。
2、工会会员生日慰问可以发放生日蛋糕等实物慰问品,也可以发放指定蛋糕店的蛋糕券。
3、工会会员结婚生育时,可以给予一定金额的慰问品。工会会员生病住院、工会会员或其直系亲属去世时,可以给予一定金额的慰问金。
4、工会会员退休离岗,可以发放一定金额的纪念品。《办法》也对基层工会经费不能用于哪些方面提出严格要求:
(一)不准使用工会经费请客送礼。
(二)不准违反工会经费使用规定,滥发奖金、津贴、补贴。
(三)不准使用工会经费从事高消费性娱乐和健身活动。
(四)不准单位行政利用工会账户,违规设立“小金库”。
(五)不准将工会账户并入单位行政账户,使工会经费开支失去控制。
(六)不准截留、挪用工会经费。
(七)不准用工会经费参与非法集资活动,或为非法集资活动提供经济担保。
(八)不准用工会经费报销与工会活动无关的费用。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记者:李昌禹 人民日报客户端2017-12-21 11:52
第三篇:最高法出台工伤新规[范文]
最高法出台工伤新规 9月1日起施行
昨天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对外发布了《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妥善处理工伤保险行政纠纷,统一司法尺度,《规定》明确了双重劳动关系、派遣、指派、转包和挂靠关系等五类比较特殊的工伤保险责任主体,还细化了工伤认定中的“工作原因、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因工外出期间”以及“上下班途中”等问题,明确了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的三种处理方式。《规定》将于2014年9月1日起施行。
工伤认定:工作原因+工作时间+工作场所
工作原因
其认定应当考虑是否履行工作职责、是否受用人单位指派、是否与工作职责有关、是否基于用人单位的正当利益等因素。
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受到伤害,用人单位或者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没有证据证明是非工作原因导致的。
工作场所
其认定应当考虑是否属于因工作涉及的区域以及自然延伸的合理区域。
在工作时间内,职工来往于多个与其工作职责相关的工作场所之间的合理区域因工受到伤害的。
工作时间
其认定应当考虑是否属于因工作所需的时间。
职工参加用人单位组织或者受用人单位指派参加其他单位组织的活动受到伤害的。其他与履行工作职责相关,在工作时间及合理区域内受到伤害的。
上下班途中工伤认定
合理时间+合理路线
合理时间
(含早一点或晚一点)
工作地
合理路线(含顺路)
住所地
经常居住地
单位宿舍
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
日常工作生活所需要的活动
其他
因工外出期间
属于“工作时间”的一种特殊情形,应当从职工外出是否因工作或者为用人单位的正当利益等方面综合考虑。
(一)职工受用人单位指派或者因工作需要在工作场所以外从事与工作职责有关的活动期间;
(二)职工受用人单位指派外出学习或者开会期间;
(三)职工因工作需要的其他外出活动期间。
第三人原因造成工伤处理
获赔不碍工伤认定
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伤害,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以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已经对第三人提起民事诉讼或者获得民事赔偿为由,作出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申请或者不予认定工伤决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起诉社保机构支付
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伤害,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已经作出工伤认定,职工或者其近亲属未对第三人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尚未获得民事赔偿,起诉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社保机构不得拒付
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导致工伤,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已经对第三人提起民事诉讼为由,拒绝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第三人已经支付的医疗费用除外。
五类特殊责任主体担责认定
工作单位 职工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工伤事故发生时,职工为之工作的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
派遣单位 劳务派遣单位派遣的职工在用工单位工作期间因工伤亡的,派遣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
指派单位 单位指派到其他单位工作的职工因工伤亡的,指派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
用工单位 用工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将承包业务转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自然人,该组织或者自然人聘用的职工从事承包业务时因工伤亡的,用工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
被挂靠单位 个人挂靠其他单位对外经营,其聘用的人员因工伤亡的,被挂靠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
权威解读
下班顺路买菜
属于合理路线
对于《规定》中的“合理时间”以及“合理路线”,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赵大光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做了相应的解释。赵大光表示,法律规定比较原则,只规定“上下班途中”,但在生活当中却可能有多种情况。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上的不一致,也会导致各地法院在处理相同或者是相似案件的过程当中也有裁判标准不一致的问题,也就是同案不同判。
赵大光告诉记者,所谓的“合理时间”可以说比较宽泛,但应具有正当性。“上下班有一个时间区域,可能早一点,可能晚一点,比如下了班以后,还要加一会儿班,或者是等交通的高峰时段过了之后再回家。我们认为这些都属于合理时间”。赵大光随后又举了个例子对“合理路线”进行了解释:“比如下班的途中需要到菜市场买一点菜,然后再回家,而且是顺路,是不是合理的路线,是不是日常工作中所需要的必需的活动呢?我们认为都应当包括在内。”赵大光认为,理解“合理时间”“合理路线”这一条规定,要抓住一个关键词就是“合理”。
律师说法
下班顺路接孩子
应算合理路线
昨天下午,记者就《规定》中的一些问题也采访了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贾宝军,贾律师有着多年的劳动争议案件的办案经验。
贾宝军告诉记者,《规定》中关于“合理时间”“合理路线”的规定确实存在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这种裁量空间有利于保护普通劳动者,可以避免执行中的僵化。“毕竟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法律法规不可能全部做出规定,这种裁量权避免了在争议处理中以‘法无明文规定’为由做出不利于劳动者的裁决。”
贾宝军表示,在《规定》发布之初,最高法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以举例的方式进行了明确,“由此可以推断,‘下班顺路接孩子’,应该也算在‘合理路线’内”,贾宝军说,此外,按照惯例,最高法今后也会通过定期发布典型案例的形式,对类似问题统一认定标准。
对于法律的适用问题,贾宝军告诉记者,尽管我国规定“法不溯及既往”,但作为审理行政案件的标准,《规定》的适用上,除了2014年9月1日及以后发生的工伤肯定适用《规定》外,9月1日前发生的工伤,但9月1日后才产生争议并引发仲裁及诉讼,也应当适用《规定》,不过贾宝军也表示,是否适用最终还要按照相关机构的规定办理。
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何欣
第四篇:资质新规出台检查办法
资质换证即将截止,全国各地纷纷出台建筑企业资质动态检查办法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建市[2015]154号)的规定:2016年6月30日是原资质企业换证的截止日。随着截止日的到来,全国各地纷纷出台建筑企业资质动态核查的文件,陆续将正式启动资质动态核查工作。
5月27日,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颁布《上海市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动态监督管理办法》,该《办法》有几点内容需要大家特别关注。
1、外省市进沪企业的基本信息与资质信息,将从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发布平台(俗称为“四库一平台”)直接获取。
2、外省市进沪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将不予办理进沪信息报送: 1)在部监管平台中无企业信息或信息不符的;2)在部监管平台中登记的注册人员人数未达资质标准要求的: 3)近一年内发生过严重的违规违纪行为,在部监管平台被通报的;4)近一年内被清出上海建筑市场的。
3、上海市企业将通过上海市管理信息平台监管的企业库、人员库、项目库,并结合社保、工商等部门的数据,对企业进行核查,主要内容包括: 1)技术负责人达标情况;2)注册人员达标情况;3)非注册人员达标情况等。
市管理信息平台对外省市进沪企业在部监管平台中登记的注册人员达标情况进行监管。
4、被撤回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的,企业可在资质被撤回后的3个月内,向本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核定低于原资质等级的申请。超过3个月未申请重新核定或重新核定未通过的,资质状态将调整为“注销”,并在外网公告。资质被注销后,企业按照规定从最低等级资质开始申请。
5、上海市建立建设工程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管理部门根据建设工程企业的信用评价实行差别化动态监管。
文件详细内容
上海市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动态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本市建筑市场主体行为,倡导建设工程企业诚信经营,促进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和维护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秩序,根据《上海市建筑市场管理条例》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动建筑市场统一开放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建筑市场资质资格动态监管完善企业和人员清出制度的指导意见》的规定,结合本市建筑业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及外省市进沪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检测等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的动态监管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是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动态监管工作的主管部门,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行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市行政服务中心)负责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动态监管工作的具体实施。
各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其职责权限,负责管辖范围内建设工程企业的资质动态监管相关工作。
各省市驻沪办建管处协助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开展外省市进沪建设工程企业的资质动态监管相关工作。
第四条 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动态监管主要采取企业自查、信息系统监管以及实地核查相结合的监管模式。
企业自查是指建设工程企业按照规定对企业电子版诚信手册进行自检并承担相应法律后果;信息系统监管是指以企业电子版诚信手册中记录的信息比对为基础,通过信息系统与企业资质相关标准进行实时比对,系统对不达标企业按设定要求进行自动处理;实地核查是指建设管理部门随机到企业的办公现场或者要求企业到指定地点,对企业资质达标情况进行核查。
第五条 本市建立建设工程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管理部门根据建设工程企业的信用评价实行差别化动态监管。第二章 监督与管理
第六条 本市企业在资质审批通过后或者外省市进沪企业办理进沪企业信息报送手续后,企业电子版诚信手册自动开通。企业可以通过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网上办事大厅办理业务,开展建筑市场的相关活动。
前款所称的诚信手册,是指利用信息数据库、互联网等计算机及现代通讯技术,以电子数据方式记录和显示在沪建设工程企业的工商登记、企业资质、工程业绩、处罚、不良行为记录等信息的载体。
第七条 外省市进沪企业持上海市法人一证通登录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网上办事大厅申请办理进沪企业信息报送,可选择一项或多项资质进入上海建筑市场。
外省市进沪企业的基本信息与资质信息由市建设市场管理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市管理信息平台)从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发布平台(以下简称部监管平台)直接获取。第八条 外省市进沪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将不予办理进沪信息报送:
(一)在部监管平台中无企业信息或信息不符的;
(二)在部监管平台中登记的注册人员人数未达资质标准要求的:(三)近一年内发生过严重的违规违纪行为,在部监管平台被通报的;(四)近一年内被清出上海建筑市场的。
第九条 外省市进沪企业办理进沪企业信息报送后,市行政服务中心、驻沪办建管处自收到报送信息后半年内对外省市进沪企业开展首次核查,并对进沪半年内未办理过合同信息报送手续或者未有中标记录的企业进行重点核查。
各省市驻沪办建管处负责对其管辖的外省市进沪企业进行首次核查;无驻沪办建管处的,由市行政服务中心组织核查。首次核查内容主要包括:
(一)在沪机构负责人是否确实受企业法人代表的委托开展相关工作,申请的数字证书是否合法;
(二)企业在沪基本情况,包括办公场所,主要人员等;(三)企业是否存在本办法第八条所列情形;(四)应当核查的其他情况。
第十条 在沪建设工程企业应当按照规定定期维护企业诚信手册所记录的信息;一旦发生变化,应及时进行更新。企业一年内应至少登陆一次诚信手册进行自检。自检时,应对诚信手册中企业信息、人员信息以及业绩信息等进行核实和确认。
本市企业一年内未进行诚信手册自检的,再次登陆网上办事大厅后必须先完成自检工作;外省市进沪企业一年内未进行诚信手册自检的,进沪报送信息将被删除,需重新办理进沪企业信息报送后方可在上海继续开展建筑活动。
第十一条 市管理信息平台监管主要利用本市建筑建材业企业库、人员库、项目库及建筑建材业信息平台的优势,并结合社保、工商等部门的数据,实时与企业诚信手册比对,以达到对企业资质达标情况进行监管的目的。市管理信息平台对本市企业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技术负责人达标情况;(二)注册人员达标情况;(三)非注册人员达标情况等。
市管理信息平台对外省市进沪企业在部监管平台中登记的注册人员达标情况进行监管。第十二条 在沪建设工程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将被列为实地核查重点对象:(一)连续两年以上未进行合同信息报送的;(二)一年内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三)资质申报或进沪企业信息报送时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的:(四)被投诉举报的;(五)安全生产许可证不达标的:(六)信用分低于全市平均线的;(七)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规定的其他不良行为的。
第十三条 对本市企业进行实地核查时,市、区两级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按照管辖权属分工负责,具体核查以下内容:(一)工商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是否有效,具体信息与企业实际情况是否一致;(二)技术负责人是否符合资质标准要求;(三)注册人员是否符合资质标准要求;(四)非注册人员是否符合资质标准要求。
第十四条 对外省市进沪企业进行实地核查时,市行政服务中心会同各省市驻沪办建管处负责,具体核查以下内容:(一)填报办公地址、人员信息、资质等情况与企业实际情况是否一致;(二)本部注册执业人员是否符合资质标准要求,必要时核查技术负责人、非注册人员等其他指标;(三)是否存在本办法第二十二条所列的情形。
第十五条 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组成不少于两人的核查组到企业办公现场或者要求企业携带相关材料到指定地点进行核查。核查组将对本市企业持有的各项资质、外省市进沪企业报
送信息进行审核,对于核查不通过的资质企业发出整改通知书,企业应限期整改。第三章 整改及处理 第十六条 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管时发现在沪建设工程企业存在资质不达标情况,将通过系统自动推送整改通知书至企业版诚信手册,企业登陆网上办事大厅后用数字证书签收《整改通知书》。企业签收《整改通知书》后,该项资质状态将自动调整为“整改”,并在企业版诚信手册的监管提示栏予以提示。
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在实地核查时发现企业某项资质不达标,当场向企业发出《整改通知书》,同时将该项资质状态调整为“整改”。
第十七条 本市企业资质整改期为3个月,从企业网上签收或者现场签收《整改通知书》起算。在整改期内,企业资质整改达到资质标准要求,其资质状态将自动恢复为“正常”。本市企业资质处于“整改”状态的,在办理以下事项时受到限制:
(一)不得通过网上办事大厅办理投标报名、合同信息报送等手续,以及承揽其他未通过网上办事大厅登记的工程;(二)不得申请除注销、信息变更、分立合并之外,与整改资质同类别的其他资质申请事项。外省市进沪企业资质处于“整改”状态的,不得通过网上办事大厅办理投标报名、合同信息报送等手续,以及承揽其他未通过网上办事大厅登记的工程。企业资质整改达到资质标准要求的,其资质状态将恢复为“正常”。
第十八条 企业资质在整改期内未整改到位的,涉及由本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审批的,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将通过系统自动推送《撤回企业资质事先告知书》至企业诚信手册,企业登陆网上办事大厅后领取。企业签收《撤回企业资质事先告知书》后,系统自动进入3个工作日的申诉期。申诉期内,企业达到资质标准要求,可通过网上办事大厅进行申诉。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根据企业申诉情况,作出“取消撤回”或“继续撤回”的决定。作出“取消撤回”决定的,企业资质状态将自动恢复“正常”。
第十九条 对于本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审批的资质,申诉期内企业未进行申诉,或申诉后本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继续撤回”决定的,将由系统自动推送《撤回企业资质决定书》至企业诚信手册,企业登陆网上办事大厅后使用数字证书签收《撤回企业资质决定书》,资质状态调整为“撤回”,并在企业诚信手册的监管提示栏中提示。
被撤回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的,企业可在资质被撤回后的3个月内,向本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核定低于原资质等级的申请。
超过3个月未申请重新核定或重新核定未通过的,资质状态将调整为“注销”,并在外网公告。资质被注销后,企业按照规定从最低等级资质开始申请。第二十条 对于持有住房城乡建设部审批资质的本市企业,整改期内仍不达标的,企业资质状态调整为“整改”,由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提请住房城乡建设部撤回企业该项资质。第二十一条 本市企业资质处于“撤回”状态的,在办理以下事项时受到限制:(一)不得通过网上办事大厅办理投标报名、合同信息报送等手续,以及承揽其他未通过网上办事大厅登记的工程;(二)建设单位在办理施工许可时,涉及项目的勘察设计、监理、施工总包任何一方的资质处于撤回,不得办理施工许可;(三)对于已开工的工程,如果勘察、设计、监理、施工总包任何一方的资质处于撤回,将由质量安全监督部门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处理;(四)打印本市审批资质的电子证书批准件和使用件,不显示该项撤回资质。通过公众版诚信手册查询时,不显示撤回资质。通过微信公众号验证时,显示资质状态为“撤回”;(五)不得申请除注销、信息变更、降级核定之外的其他资质申请事项;(六)所有资质都被撤回的企业,不得申请除注销、注册人员变更转出以外的其他申请事项。
第二十二条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外省市进沪企业将被清出上海建筑市场:(一)首次核查未通过且报送信息弄虚作假的;(二)一年内行政处罚次数达3次以上的;(三)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规定需要清出的其他情形。
清出上海建筑市场的外省市进沪企业,自被清出之日起一年内不得再次进入;被清出企业再次申请进沪企业信息报送的,须通过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核查方可在本市从事建筑活动。
被清出的外省市进沪企业在本市尚未完工的项目可以继续完成,但是应当购买建设工程质量保险或者提供履约担保。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6年7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1年6月30日。
第五篇:新规出台 小煤矿整合仍将继续
新规出台 小煤矿整合仍将继续
从2008年至今,煤矿行业经历了一场大整合,然而,这次整合并非整顿终结者,事关煤矿行业安全的管理规定接连出台。在近期召开的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国家安监总局人士透漏说,有关“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的规定即将出台,这预示着煤矿行业的整合并没有止步,未来,小煤矿的调整与整合仍将继续。
2008年煤炭整合大潮开始时,全国共有煤矿1.6万家,几个煤炭省市中,山西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煤炭资源整合。随后,山东、内蒙古、陕西、河南等地也陆续推进煤矿的兼并重组整合,到2012年,全国的煤矿数量停留在1.2万家左右。但在整场整合大潮中,由于各地的煤炭储量各有不同,且考虑到当地的民用问题,推进小煤矿关闭始终是监管单位的一项任务。
据了解,有关部门预计“十二五”期间,将全国的小煤矿从10000处左右降至7000处以内。
河南省经过两年多整合,关闭矿井达300处。辽宁、宁夏,亦不是煤炭重镇,宁夏区域内,年产9万吨以下的煤矿全部关闭,年产15万吨的煤矿目前仍有30余个,预计2013年全部退出。辽宁省内的煤矿资源量小,煤矿布局分散,辽宁煤矿安全监察局人士透露,到“十二五”末,关闭150个小煤矿。而在总的整合数字中,单计2012年,全国关闭退出小煤矿628处,技改提升小煤矿662处,兼并重组小煤矿388处。随着兼并重组,全国安全生产会议上透出的消息是,煤矿安全的四项指标大幅度下降。
国家煤矿安监总局局长付建华称,全国煤矿事故同比减少422起、589人,分别下降35.1%和29.9%。较大事故同比减少14起、61人,分别下降16.5%和14.8%;重特大事故同比减少5起、77人,分别下降23.8%和22.0%;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374,同比下降33.7%,首次下降到0.5以内,这对于已经结束一轮整合的煤炭行业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但目前煤炭产业结构方面大小不协调、区域不平衡的问题突出,生产力水平低的小煤矿数量仍占全国煤矿总数的80%以上,而且集中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四川、重庆等南方省份和黑龙江等东北局部地区。煤矿行业也暴露出多个问题,部分煤矿建设项目违反建设程序、违背工程建设规律、工程设计不规范、建设施工安全问题突出、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并且,部分建设项目安全监管职责不清、监管体系不完善。
因此,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提升整体安全生产水平的任务仍然相当繁重。未来,小煤矿的调整、整合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