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无形的文化遗产,但必须有形化的载体来表现。本文概要总结了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体系之于杭州的意义,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场馆建设的基本特点、社会参与建设情况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若干进一步加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体系建设的建议。认为杭州非遗宣传展示体系的完善和建成,可以满足更加完整、系统地呵护杭州的特色文化,可以更加有效地改善民族艺术和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让非遗与生活更加紧密,进一步惠及寻常百姓。
本文写于2014年12月,系2015年《杭州蓝皮书·文化卷》第一篇的原始稿件。
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体系建设研究
一、前言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无特殊情况,以下均简称“非遗”)保护迅速在杭州全市形成热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归根结底来自于为了使生活更美好,民众日常生活审美化需求的选择。这在传统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喝茶有茶艺,茶道;饮食讲风味,菜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战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因此,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好民族文化的文脉。
《老子》有云:“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无形的文化遗产,但必须有形化的载体来表现,同时也一定要依附于某一活动场所或空间。这一活动场所或空间就成为非遗设施。非遗设施一般可以定义为,通过展示、交流、传习、培训等方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活动场所和空间。非遗设施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专题展示馆(中心)、传习所、茶馆(书场)、剧场、主题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等多种形态。
在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11周年之际,非遗设施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不同的尝试。构建具有现代意义的非遗宣传展示体系对于推动杭州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非遗宣传展示体系的构建是项综合性工程,它的主体任务就是在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中,通过整合非遗保护基础设施资源,续这一活态文脉,让城市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比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似乎更为紧迫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千秋万代的事情。保护工作的长远性,决定了我们要采取稳健扎实的,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密切结合的发展方针。我们不能设想非遗保护再有10年或者20年就保护得很好,这是不可能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习书记关于传统文化高屋建瓴的论述,为我们保护、传承、弘扬和传播非遗指明了方向。
非遗宣传展示体系的构建,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以人为本,注意城市化发展中,对与人相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延续可能带来的各种障碍危害的消除和有利其发展机制的修复弘扬,关注其在城市的变迁中合理变异带来的传统重构或创造。因此,建设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体系,构建以人为本,孕育构建现代与活态遗产和谐共荣的生存空间,生活世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工作,将是一个重要课题。
鉴于非遗设施对于非遗保护事业的基础性作用,本文仅从非遗设施角度探讨杭州市非遗宣传组宣传展示体系的构建。
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体系的背景和意义
保护非物质遗产就是保护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特性,进而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尤其在工业化进程中,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情势下,保护非物质遗产的迫切性不言而喻。近几年,随着世界范围内对“非遗”保护问题的重视,大家对其关注和热情日益高涨。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2011年2月25日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标志着我国的非遗保护事业进入了新的高峰,我国“非遗”保护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这样一个格局。
鉴于非物质遗产的独特性,其保护方法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在其产生的原始氛围中保持它的活力,主要通过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核心载体的“人”对它的“使用”来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在实际保护工作中,体现为“传承人”这一概念;二是将其转变为有形的形式,即从无形化到有形化,也被称为 “记忆工程”,用录音、录像、文字记载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加以记录存档,并进行长久保存。目前,建设非遗博物馆来保护非遗资源的方式在全球广泛使用,我国从省到市再到县几乎都有自己的非遗博物馆。
各地的非遗馆有如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非遗宣传展示体系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做好非遗宣传展示体系建设是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义务,信守国际承诺的具体表现;是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精神,加大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行动;同时,它也是落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政策,提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的关键举措。
为此,各级政府层面对建设非遗设施都做了一定的引导工作。在国家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等文件都以各自表述要求“提供活动和表现的场所和空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指导各地加强非遗设施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文化部等部门编制了《国家“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发改社会[2012]1549号)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发改办社会[2014]949号)。在省级层面,《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二五”规划》、《浙江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等都针对建设非遗设施做了明确要求。而在我市层面,《杭州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杭政办函[2006]217号),指出“充分发挥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展示中心。”“各公共文化机构及经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授权的有关单位可以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予以妥善保管。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流出境外。
城市是人的寓所,是人的精神家园,单纯追求精心打扮的外观美,并没有真正触及到城市形象的内在本质。城市之间在经济、科技等所有领域的竞争,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城市文化。衡量一座城市发展健康的标准首先并不是规模,而是保持城市文化特色的程度。在美丽杭州建设中,部署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系建设,至少有这样四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非遗馆建设,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通过非遗展示馆建设,集中保存和展示当地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弘扬一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广大公众在参观学习中认知、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有利于增强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唤起民众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二是加强非遗馆建设,有利于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实践证明,一座设计良好、展示丰富的非遗展示馆,能让民众在最短的时间内直观地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成为展示区域文化形象的靓丽名片,在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成为一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如桐庐县的民间艺术剪纸馆,充分利用场地优势和资源优势,做足、做透、做精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成为桐庐县对外宣传窗口和的城市文化名片。
三是加强非遗馆建设,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河坊街和余杭区双溪禅茶文化一条街,已经成为促进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临安市诸如山核桃体验馆、鸡血石雕艺术馆、钱王根艺馆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群,与当地特色经济发展紧密联系,扩大了对外宣传。淳安县三百六十行老物件文博园与千岛湖旅游融为一体,增强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为旅游业注入了活力。
四是加强非遗场馆建设,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大市,实施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文化惠民工程的具体体现。非遗保护的根本出路在于唤醒全体国民的文化自觉。非遗宣传展示体系的完善是民众参与保护传承活动,共享文化成果必然要求,是促进杭城人文素质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效手段。
总之,杭州非遗宣传展示体系的完善和建成,可以满足更加完整、系统地呵护杭州的特色文化,可以更加有效地改善民族艺术和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让非遗与生活更加紧密,进一步惠及寻常百姓。同时,它必然也是杭州民族艺术走向世界,生动展示杭城形象的金名片。
三、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基地建设概况
杭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百工兴盛,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非常丰富。2007年11月,市政府部署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13区、县(市)及西湖景区和下沙开发区近16000名普查员,按照“四不漏”(不漏线索、不漏种类、不漏村镇、不漏艺人)的要求,依靠“五老”(老干部、老教师、老工匠、老艺人、老土地),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共摸排非遗线索428966条,调查登记项目30168项,其中新发现项目18542项,登记重要传承人12869人,征集到非遗实物4165件,汇编普查资料文字档案714卷,音像档案2486盒,照片15686张,录像1729盒。同时,在非遗资源普查的基础上,杭州市建立完善了人类、国家、省、市、区县(市)五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现有人类非遗名录3项,分别是“中国篆刻”,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子项目的“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杭罗织造技艺”,以及作为“古琴艺术”子项目的“浙派古琴艺术”;国家级非遗名录38项,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省级名录167项,遥居全省榜首;此外,还有市级及区、县(市)级名录703项,其中杭州市级名录289项。杭州也正是因为丰富多彩非遗的资源,才有了个性生命的搏动。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杭州非遗宣传展示基地得到长足推进。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已建有不同类型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非遗展示场馆53个,初步形成了非遗展示馆网络。还有一些地方正在积极筹建,如桐庐县合村乡正在积极筹建绣花鞋馆,占地2400方,将成为合村乡的集镇新区和游客参观购物的一个新景点。此外,杭州还拥有国家非遗研究基地1个,国家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高校非遗研究基地6个,市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7个,以及传承教学基地10个。非遗设施已成为杭州各地地方非遗资源集中展示的空间、非遗项目活态传承的基地,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大中小学生爱乡爱国教育的课堂、城乡居民寄托乡愁的精神家园,也成为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一)杭州市非遗场馆基本特点
杭州市非遗场馆在建设理念、建设类型、建设途径以及布展手段、运作管理、功能发挥等方面,呈现出了四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类型多样。既有如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杭州市工艺美术博物馆、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这样的综合场馆,也有如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印学博物馆这样的专题馆,以及临安青柯鸟笼馆、钱王根艺馆,余杭纸伞展示馆这样的专项馆。有展馆面积在四、五千平米的大型场馆,也有占地仅一、二百平方米的微型陈列室。位于滨江奥体中心的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规划面积3.32万平方米的,投资4.15个亿,将建成为全国领先的非遗文化体验、传承和创意基地。
二是主体多样。各地非遗馆建设主体,有政府投资举办的国有馆,有企业投资创办的,有村级集体经济建设的,还有个人设立的展示馆。由政府主办的诸如苏东坡纪念馆、岳王庙、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等;由企业创办的诸如江干区万事利非遗展示基地、杭罗展示厅,下城区都锦生织锦馆、小巷三寻土布生活体验馆,临安山核桃文化体验馆,建德市江南亲传统榨油技艺展示馆、严东关五加皮酿酒技艺展示馆;由乡(镇)村集体创办的诸如临安青柯鸟笼馆、板桥镇上田村非遗展示馆,淳安鸠坑茶博馆、王阜八都麻绣馆,余杭仓前宋家山非遗展示馆,富阳“活金死刘”民俗馆等;个人设立的则有富阳市陈志贤竹刻艺术馆、杭州十竹斋艺术馆等。
三是门类多样。我市的各级各类非遗馆,展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部十大种类,特别是已列入国家级、省级保护名录的项目均有不同方式展现。民俗风情馆、戏剧曲艺馆、手工技艺馆、工艺美术馆、中医文化馆等等不一而足,它们紧紧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特征建设布展,从不同角度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绚丽斑斓和多姿多彩。还有不少展馆立足当地实际,凸显地域特色,如桐君中医药文化展示馆、中国三百六十行老物件文博园、华宝斋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洞桥镇大溪农耕馆、张绍富骨科陈列馆、百姓书场等,成为杭州非遗基地建设中的亮点。
四是功能多样。在我市已经建立的非遗展示场馆中,有立足以保存资料为主的,朱炳仁铜雕馆、钱王根艺馆、杭州萧山南宋官窑艺术馆、天石微雕艺术馆;有展示和展演并举的,有教育和研究功能相融合的,如桐庐民间剪纸艺术馆、王星记扇传承展示中心;也有由行业协会创办,涵有行业交流、产品发布等功能的场馆,如萧山区萧然花边艺术馆等。这些展示馆充分运用了普查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展示内容不仅史料实物丰富,而且图片音像精彩,在面向社会大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共享民族精神家园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二)社会参与非遗基地情况
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杭州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事业,鼓励社会力量根据自身条件参与非遗保护,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室)和传习所、开展非遗会展和创作非遗影视等。以余杭区为例,目前拥有社会力量举办的非遗展示馆(室)15个、总投资1218.5万元,与非遗项目相关的民营生产性企业151家、总投资6240万元,民间非遗传承作坊56个,恢复省级民营老字号企业3家;社区、村建立优秀非遗项目传承基地17个,学校创办的非遗传承教学基地10个;拥有非遗业余传承骨干团队348支、16300余人,各级非遗传承人97名,非遗保护志愿者和民间骨干1300多名,形成了人人都是文化遗产主人的良好氛围。比如,余杭区有一位原经营轻纺业的民营企业主,将企业经营所积累的700多万元资金投资建造非遗展示馆,并出资近百万元,走遍运河沿线城市和乡村,收集民间糕模1500余件、民间生产生活桶具近百件,创办了“江南民俗糕板馆”,弘扬地域文化。
又如杭州本土发展起来的企业华立集团,它是位列中国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毗邻西溪湿地三期的华立科技园占地600亩,经过集约化使用,尚有空置场地200余亩。根据市里的意见,华丽集团拟将相关区块打造成工业用地提升改造的典范,计划根据各非遗项目的需求特点,量身定制融合传承、传播、培训、商务、教育、旅游等功能一体的非遗博览园,立足杭州,放眼全国乃至世界,以此来打造以非遗为核心的文创产业服务平台,为杭城增添一张金灿灿的城市名片。在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牵头下,余杭区非遗办、杭州十竹斋艺术馆、陈水琴大师工作室、杭州利民服装厂、杭州福兴丝绸厂等多家单位与华立集团举行了对接会,共商如何利用社会力量的资源,为非遗传承破解缺乏场地和服务平台的课题。
2014年6月,为充分发掘和合理利用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拓展社会各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建设的渠道,推动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载体建设,杭州市文广新局开展了第一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基地申报认定工作,并在10月初公布了杭州十竹斋艺术馆、桐君中医药文化展示馆等20个基地。同时,市文广新局针对不同建设理念、建设类型、建设途径的非遗馆采取相应的引导和规范措施,进行分类指导,进一步完善非遗宣传展示体系。
社会力量的参与非遗宣传展示基地建设,不仅有效保护了非遗本身,同时也使一大批民间艺人进一步得到社会的尊重,形成了非遗主体回归的生动局面。同时也促使我市非遗保护只能部门由“包办型”向“服务型”转变,进一步推进了非遗保护事业的社会化。
四、杭州市建设非遗宣传展示体系存在的不足
近几年杭州之所以出现非遗设施建设高潮,一方面与我国综合国力增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十五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文化事业发展的大力推动有关。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各地政府虽然加大了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但非遗馆为什么要建、如何建、建成什么样,往往由政府决定。而且由于缺乏科学和长远规划,“买得起马备不起鞍”,重建设轻经营,缺乏专业人员和经费的运营,一些非遗馆成了装点门面的摆设。非遗馆建设还有许多需要摸索的地方,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一)综合性的场所缺乏
近年来,政协戚晓光委员等提出了“建设非遗博览园”的提案,认为我市急需建设一座面积大、容量大、功能全、品位高的综合性非遗展示场所,作为补充现有大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设施,受到多位委员附议。从全市层面看,综合性非遗展示场馆方面,仅有市文广新局正在筹建的位于滨江奥体中心裙房的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扣去车库和库房,实际展示面积不到18000方。而杭州市现有38国家级名录项目当中,至少有21个项目没有展示平台,168项省遗中,没有展示平台的比例则更高。即使有展示平台的非遗项目,大部分也是以单个项目为主的专题馆形式出现,规模小,内容少,缺乏特色。场地的局限性造成展示项目的局限,更多能代表杭州文化的项目很遗憾没能展示。作为世界手工艺之都的杭州,建设综合性非遗设施有其必然需求,可以有效提高杭州全方位的竞争力和杭州人对自己的文化认同。
(二)建馆容易守馆困难
目前,许多非遗馆经营面临建馆易、守馆难、发展更难的困局。一是资金短缺。由于缺少财政支持,许多非遗馆只能依靠自己运作,一些非遗馆维持正常运转都比较困难。有大企业支持的可能会好一些,但大部分乡村非遗馆、个人办的馆都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二是没有身份界定。大部分非遗馆现在仍没有统一的身份界定,面临着私人收藏到公益文化的角色转化。它们藏品的所有权和来源可能都是非法的;但法律又鼓励私人收藏,并允许它们本身作为收藏机构的存在。如江南民俗糕板馆、余杭纸伞展示馆、钱王根艺馆等,他们都是作为企业形象推广需要或者依靠传承人文化情怀建立的,就场馆而言并没有独立的法人,因此无法享受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三是缺乏技术支撑。一些地方往往建馆热情有余,对经营风险认识不足。建设的非遗馆不具备规模效益、不够专业水准、不适应观众需求,日常所需的维护、管理等都存在较大困难。
(三)社会教育功能缺失
一个非遗馆的经营状况不在于收藏多少东西,不在于研究水平如何,关键在于是否鼓励公众参与学习,以及在传播知识方面发挥的效力如何。在杭州,许多非遗馆经营理念上有一个误区。主要扮演“文物仓库”的角色,工作重心是非遗实物的收藏,对如何为社会和公众服务往往不够重视。所以,虽然每年举办的展览和体验活动数量不少,但其所提供的文化产品无质量都明显偏低,再加上整体的展览水平低,部分展览学术味太重,老百姓不感兴趣,也看不懂;很多非遗馆的展览常年不换,观众随人流匆匆转一圈,依次将陈设的展品看过去,是什么、叫什么、有什么用途,过目即忘,进去一次后不再想去第二次。此外,各地非遗馆普遍存在“重展不重教”的问题,需配合展览和研究开展拓展性的教育活动,形成与学校、社区长效性、规模化的教育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功用。
(四)运行缺乏成熟模式
社会发展中的,家园感是通过集体记忆来加以维系的,它依赖于种种仪式性的表演、躯体动作和纪念活动来维系。非遗馆的展示,要见物,更要见人,还要见精神。这是非遗的特性所决定的,这也是非遗馆与文物馆的本质区别。因此,非遗馆建设,就是要营建一种安宁舒适和谐的家园感,只有通过深入挖掘特定历史感和认同感的文化基因,才能凸显差异,避免重复,建构独特形象。现代城市的公共空间大多数已经不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我们还渴望了解皮影在它的生态环境中与民众的情感联系,而不只是这些泛泛的普及性知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脱离了原有的、整体性的文化结构,成为缺乏深层意义和内在逻辑联系的文化碎片。非遗馆,要大量策划特展,从选题到内容到形式,根据观众的兴趣,结合社会热点等设置特展主题。每个展品背后都有一段传奇历史,观众在博物馆走马观花并非对历史不感兴趣,关键要用通俗、生动的讲解方式让游客着迷。
(五)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非遗馆不是建一个房子就完事,有着很强的专业性,需要专业人才队伍支撑和经营。但目前非遗专业人员仍以保管和研究为主,非遗展示教育和创意型人才严重缺乏。整个非遗事业的发展和人才之间有四个不适应。一是人才及从业人员的数量与博物馆建设的数量不适应。每年培养的专业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非遗馆数量快速增长后对从业人员数量上的要求。第二,非遗保护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不能满足非遗保护事业的发展需要。目前非遗中心很多从业人员都是半路专家,缺乏专业知识,甚至不少中心主任都是文化馆等其他部门的领导转任的。主任都如此,更何况其他普通员工。三是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所培养的人才的专业素质不能适应非遗馆宣传教育等功能的转换。四是招聘非遗专业人员被纳入事业单位统招统考,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更是难以保障。
五、关于进一步加强杭州非遗宣传展示体系建设的建议
各地博物馆建设,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模式的规范,而非遗展示馆建设,相对是一项比较新的工作任务,总体上还缺乏比较明晰的模式和规范,还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
(一)加强认识,摆上重要议程
各地要增强非遗展示馆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要把非遗馆等基础设施作为“十二五”期间非遗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建设任务,与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之中。各地文化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做好规划设计和可行性报告,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以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主体为依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密集区、旅游开发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建设一批综合展示传习中心,以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设施建设的迫切需要。通过实施建设规划,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运营管理的新模式,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和工作机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分类研究,注重地方特色
对于非遗设施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空间塑造是重要内容。杭州应该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研究,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空间设计方法。各地在建设非遗展示馆建设中,要突出本地和本区域特色,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分布状况出发,从各地实际出发,兴办一批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专题非遗展示馆,要围绕特色,提升现有非遗展示馆的水平,立足本土,在“特”字上下功夫,在“专”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展示内容上,各地要有各地的特色,要最大限度地考虑非遗展示馆的功能发挥。在建筑设计上,要注意与非遗展示馆主题相协调,实现建筑美观和功能实用的有效统一。
(三)探索创新,形成多元格局
非遗馆建设是一个探索性的课题,缺少现成的模式,各地要在建设的体制、机制、运行模式、保障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其他行业和民间资金参与非遗展示馆建设,形成多元发展的格局。非遗馆建设,既要有一定的规范与标准,但又不强求一律。总的来说,市、县级提倡建设综合性的展示馆,有一定规模,有一定的场所,充分发挥历史街区、城市雕塑、城市公园的作用。积极鼓励和扶持乡镇街道、村(社区)建设专题性的非遗展示馆。同时,应以文化礼堂建设契机,积极推进非遗馆建设。乡村文化礼堂建设,是浙江近几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杭州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文化礼堂,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对广大群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
(四)增强体验,提升场馆作用
非遗展示馆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非遗展示馆在传播、传承、弘扬中的独特作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各地要积极探索非遗馆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在提升非遗展示馆硬件建设水平的同时,把合理利用、完善内部功能,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不断增强展示馆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要广泛征集展品,不断丰富展示内容;要经常推出一些主题鲜明的专题展览,尽可能地满足群众的多方面需求;要坚持知识性与娱乐性相结合,非遗藏品与历史故事相结合,陈列展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枯燥的非遗专业知识生动化,创造一个亲切、随和的展示氛围;要强化群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使观众身临其境、参与其中,将展览与观众之间、传承与传承人之间,成为互相交流的“双向”互动,提升非遗展示馆的社会关注度,充分发挥非遗展示馆的社会教育、传播、弘扬功能,发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积极作用。
(五)形成网络,提高服务水平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非遗旅游的融合,扩大了优秀非遗项目的影响力,让更多的观众和游客感受乡风民俗,也充实和丰富了旅游的内容,让旅游景区(景点)洋溢和散发独特的魅力。非遗展示馆模式带入旅游。杭州应进一步把非遗展示馆形成网络,重点开发双溪禅茶文化一条街、塘北村蚕桑生产民俗生态区、合村绣花鞋馆等非遗旅游项目,把乡村非遗展示馆串联起来,打造非遗旅游精品线路,围绕线路推精品、树品牌、抓宣传、强服务。要从参观者心理出发,对非遗馆的内容与产品体系进行有机创新,增加参与性、体验性设计,建设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产品。强调保护以物为本、服务以人为本,增加人性化服务提高非遗馆的服务水准。
(六)发挥优势,建立造血机制
非遗馆一般都占有重要的文化资源、设施资源和区位资源,这些资源在服务于免费观众的基础上,即在不占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前提下,利用非遗知识、历史知识、文化知识、科研成果为资本,吸纳商业财团、企业集团、社会各界组织和人士到非遗馆的经营中来,可开展拍卖、会展(临时性展览)、场地出租、图书出版与销售、纪念品开发与经营,在此基础在主题餐饮、特色购物方面创造吸引力,重新开辟和融入到面向外地游客的旅游市场之中,增加非遗馆的商业化收入,所得利润用于购买更多藏品和对旧有藏品进行维修保养与体验性展示。
参考资料:
1、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实施方案.《 关于印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14]949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3、王淼.借鉴安吉模式,加快乡村非遗馆建设——在非遗展示馆建设安吉现场会上的讲话.《风生水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B].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1
4、吕倩,葛幼松.城市景观特色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索[J].小城镇建设.2009(10)
5、叶丽宝.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兰台世界.2012(08)
6、黄卫琴.安吉县倾力打造‘没有围墙的乡村非遗馆’[J].大众文艺.2011(05)
7、焦雯,苏唯谦.浙江步入文化‚四馆‛时代[N].中国文化报.2014/2/24
第二篇:呼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观后感
呼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观后感
孙悦 旅游管理 0141113288
我国有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而使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现、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从现实来看仍旧有许多在发现和待发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亟待解决。所以,我就参观完呼市非遗中心并结合一些现实情况来谈谈我的看法。
1、呼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馆设置(1)细节设置
在展馆中,泥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体展示非常生动讨喜。但我注意到,除了表现传统工艺的遗产,许多遗产都属于文艺性质的,例如爬山调、二人台等等,如果仅以泥塑的形式难以让人生动地体会到它的魅力,虽然展馆内也播放了这两种不同的曲风,但是声音很小,很难让人注意到,我觉得可以在这类展示台下设置实体播放器,比如收音机,或者mp3等,以此吸引人们注意力。此外,我还在介绍和林格尔剪纸投影的展示柱上发现介绍其他遗产的内容,这样的设置会稍显混乱,应当分开介绍。(2)实物展出
我们通过观看视频资料进一步了解了五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展馆中并没有这5项遗产的实物展出,让我感到很诧异。所以,我想在新的布局规划中,展馆可以可以从它们的起源、发展历程、形成过程、突出特点几方面详细介绍并展出实物。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市场化的社会力量(1)转变政府角色
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都是由政府主导执行的,比如组织修建博物馆、文化园、体验馆等。这种做法有利有弊。好的是政府的保护会更加及时全面;坏的是增加了政府的投入,而且有时候效果可能并不尽如人意。而在现实情况下,我觉得政府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地位。国内其他省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余杭区非遗资源丰富,政府肩负着巨大的非遗保护任务,如果仅靠公共财政的投入,难以适应保护事业的迫切需要。2011年,余杭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社会力量兴建和运营非遗场馆、举办公益性宣传展示活动、建立公益性非遗保护队伍等给予优惠措施。而近4年余杭区社会资金投入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约占全区投入保护资金总量的35%,而且这一比重还在不断提高。我们也可以效仿这一做法,鼓励社会力量加入非遗保护的队伍。(2)政、校、企三方联合互助
展馆中各种特色产品的展柜,主要目的是推销产品,同时也向人们宣传这些文化产品的内涵。假使我们能够让企业或者其他社会组织成为非遗保护工程中投资的主体,再由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专业教授等组成顾问,提出保护的策划方案,进而实施,相信这样的合作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由政府牵头,投资方(企业)与非遗继承者或传承地区达成协议,将企业形象或产品的宣传与非遗保护工程相结合,企业出于自身利益和社会责任会对于遗产保护更加尽心尽力,考虑的更周全。而随着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会关注其背后的企业,这样就可以实现“双赢”。
3、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与明星效应(1)利用明星效应来提高知名度
近两年,各大卫视的明星真人秀节目开展的非常火爆,比如《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以及《偶像来了》等等。节目本身会吸引很多观众注意,也会引发观众们对于这些地方的兴趣,这样看来,就能给地方文化宣传发展带来“生机”。在节目中,让明星学习和体验优秀的非遗文化,更加的生动全面,具体可感。例如,在《偶像来了》中,偶像们去到了安徽呈坎古镇,通过他们的游戏,让我了解了呈坎的砚台制作方法,撕字艺术等等传统文化遗产等。如果我们能将这种模式利用到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上,对提高我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有裨益。
(2)媒体宣传中的重点和尺度
在节目中,许多地方都已经拥有了自己品牌。例如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节目组除了在拍摄时着重突出了草原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还通过一些小环节的设置,介绍了蒙古族的服饰、餐饮、礼仪习俗等等人们所不熟知的文化习俗。这样既可以加深和细化人们对于已知东西的认识,并将人们所不知道的东西,一下曝光和捧到人们面前。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要采用这样的方式保护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考量当地遗产的文化内涵并且突出特色,也要把握尺度,适当地保留一定的神秘感,才会更吸引人。
4、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的正确态度
在我们问到有关于非遗保护的问题时,杨书记的回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京剧戏曲等面临着传承人越来越少,很多人并不喜欢的尴尬境地,我们当地也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生存困难,这不是我们不想保护,而是它已经与时代脱节了。”因为科技进步,世界经济发展,世界正在衍生新的文化,多东西会在这过程中消灭或者产生,我们也许无法让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存在。虽然有人尝试创新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来使其得以延续,可是在改造的过程中却逐渐的失去了它们本来的内涵,使它们蒙上了很严重的商业气息,变得功利、世俗、廉价,面目全非。与其这样,不如让他们只留在展柜中。所以我们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顺应历史的选择,正确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问题。
以上就是我在参观呼市非遗馆后的所感所想,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我们仍旧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需要探索。
第三篇:余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论文
课题名称:余姚市四明山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
课题组长:俞利坤
课题组成员:孙苏钦 杨艳 周学杰 姚鹏飞 袁帅业
指导老师:潘卓
课题的来源与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几年前还让人颇感陌生的名词,如今它的社会认知度和出现频率之高似乎有些超出我们当初的预料,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认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卫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延续民族的灵魂血脉。新时期的余姚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继承和发扬着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这次的目的是做一次对四明山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详细调查,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四明山镇,进而延续故乡的灵魂血脉。
研究内容:
(一)民间文学:1.白外公的传说
2.刘伯温的传说
3.十二个月民间节气谚语
4.芦田人不请龙的传说
5.“莲花村龙眼岗”等歌谣五首
(二)民间杂技:缩腰短身术
(三)民间美术:北溪“面塑”
(四)民间手工技艺:1.笋干的制作技艺
2.手工布鞋的制作技艺
(五)生产商贸习俗:溪山村狩猎习俗
研究成果:学生研究记载册,论文: 《余姚市四明山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
余姚市四明山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
一.余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余姚市各界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历来重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工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性的收集整理,1988年出版《余姚市民间文学三季成》,1999年10月出版《宁波风。秘图山》,2001年三月出版《姚江风情》,2005年出版《余姚民间艺术》2007年11月编辑《余姚民间音乐作品》,2008年1月出版《余姚民间故事》等等。
新时期的余姚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继承和发扬着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2006年在原来民族和民间艺术保护工程的基础上,启动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使一大批被现代文明所淡忘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逐渐浮出水面,并引起广泛关注。为了更好的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余姚市委,市政府和文化部门在政策上和制度上落实良好的保障机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整理工作,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承基地的保护和建设。2007年起对全市进行了地毯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普查,2008年4月,成立专门的非遗保护机构,以政府为主导承担的非遗保护工程也全面启动。
二.就这次对非遗的调查,举以下5个例子:
1.了解十二生肖民间节气谚语
经过全体组员不懈的努力我们从四明山镇梨洲村底下一位退休教师王震跟出获悉:
十二个月民间节气谚语
正月:头八晴好年成.二八请好种成.三八请好收成.冬冷勿算冷.春冷冻煞婴
二月:有米无米看二月初二.有肉无肉看二月初二.夜雷三日雨.晴天十八日.雷响惊蛰前.七七四十九日不见天.三月:清明要晴,谷雨要雨
四月:有谷无谷看四月初六
五月:端午晴,烂稻乱田埂夏至端午连中天好丰年.雨打黄梅头,田埂变湖泊.再打黄梅脚.井底要开拆.六月:六月热五谷热,六月冷不结谷.六月盖被有谷无米.七月:七月秋,秋后收.大旱不过七月半
八月:白露不出头,割来喂黄牛
九月:九月十三晴,皮鞋匠老婆要嫁人
十月:懒惰老婆有句话,十月还有一个夏
十一月:冬至前后飞沙走石,冬至日中夜夜风
十二月:干净冬至。邋遢过年
本次调查很成功,但是由于这些谚语只是口头的传诵有许多早已流失.本次调查使我们了解到了民间谚语数百年来的文化含蕴.2.了解“莲花村龙眼岗”与歌谣五首
根据调查,访问手机到以下资料
莲花村龙眼岗
一.平头大竹山,菜篮独跟甩,弯弯曲曲路,重重叠叠山,二.庐田棠溪小杭州,桃拍李果样样有,三.可做别雷鱼炒茄瘪,瘪告状,清楚和尚和尚急念经,念出书生等致人.出蛤巴,蛤巴耕田,耕出黄鳝,黄鳝尾巴打托,打出麻雀,麻雀啄谷,啄出阿福,阿福抬桥.四.大蓝山茶叶汁水好菱花的魁首.毛笋真牙头.三溪口萝卜个头大宜刨.本次调查非常成功,不过这些知识口头语录,并无文献记载.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学习了这些有趣的民间歌谣,并有了深刻了解.3.民间杂技:缩骨短身术
历史沿革:80年前芦田村有一个叫王东耀的人,武功很高,十八般武艺件件皆能,也会缩
骨短身之杂技.他的弟子王美相少年时就爱好无数杂技.10岁时就拜他为师,学习
了“缩骨短身术”
技巧及特点:缩骨短身术要联系筋骨的缩短,缩小时全身的长宽缩的原身小许多,一般学
艺人得从幼小开始缩骨短身后整个人的全部骨头似手紧紧相连,技术好的可以
把人装进一只能装25公斤老酒的坛子里.相关活动概述:此项演出,一般不多演,必在特定场合有特殊需要时才表演.表演还伴随舞
狮等项目.学艺人往往还要学会其他多种无数杂技.传承状况:练“缩骨短身术”要年纪小7-10岁最好.二要有天赋。不爱杂技怕吃苦的人也练
不好.通过本次调查,使我们了解到了像“锁骨短身术”这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人继承在逐步
走向灭亡。
本次调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们了解到了这些民间杂技的相关知识.4.民间美术:北溪“面塑”
历史沿革:北溪一带过去有个风俗,媳妇娶进门三天后要回娘家去过三朝,婆家要请有手
艺的师傅用粳米粉捏成各种形状的动植物,蒸熟后染上颜色,放在木质提桶里
送往女方。媳妇回来时带来娘家的粽子做回礼,此风俗于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消逝,会捏面塑的民间老艺人为数不多
工艺流程:一.把粳米用石磨磨成粉(过三朝.一次磨个五斤左右)二.把粉用细筛子筛过.粗
粉再磨细三.把粉倒入面盆里,用温开水拌匀揉搓成又粘性的粉团.四.造型。把粉
团根据需要捏成各种形状的动植物.五.上蒸.把粉塑物品放入蒸架蒸之前先垫上
一块洁净的毛巾,以免粘住然后旺火烧开再用文火烧一刻钟就好.六.上色.把红绿
黄蓝四色用青石料放入四个碗内用水分别调匀用棉花球蘸着颜色到蒸热的物品
上.上色后即算完工.传承状况:北溪粉塑主要是为新娘媳妇过三朝回娘家是随带的吉祥物.把根据作品的寓意图
个喜庆而对形状的要求并不高.因袭民间艺人之间没有师徒关系.靠多捏而熟能
生巧
但是,会这项技能的人很少,传承收到了很大的阻碍.5.手工布鞋制作手艺
历史沿革:余姚市布鞋的历史很悠久,做鞋子是旧时女子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成为“女红”
也是姑娘媳妇心灵手巧的标志。溪山村地处四明山腹地因过去人民生活贫困,山民总以草鞋和赤脚过日子。只在过节时全家才做几双草鞋。这也显示一双草
鞋的珍贵.现在虽有塑料鞋,但山区走路总不如布鞋舒服.因此制作布鞋的习俗纸
至今尚存.鞋的工艺流程:1.根据脚的尺寸选剪纸样2.根据纸样剪好布样3.垫好鞋底先切外层边缘,然
后横或竖一排排的切之鞋底切满5.用米粉调糨糊把双层或多层斜面粘在一起。
6.把晾干的斜面和切好的鞋底分别修平.7.缝鞋
鞋面与鞋底对齐用粗线缝牢.使鞋子成品做好8.用鞋楦楦上几天就可用来穿.传承状况:家庭传承,母女好姐妹之间学艺的比较普遍
社会传承,邻居之间姐妹互学技艺.本次调查我们受益匪浅,懂得了如何合作
三.浅谈对非遗保护的认识
从“非遗”自身发展条件看,原材料缺乏、传承人缺失、市场萎缩是普遍面临的问题。
一、首先分析一下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1、生活方式的改变,使许多乡土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以前每到夜间,大伙儿都会聚在树下、弄堂里夜谈闲聊,白天一起到田间劳作,共同交流的时间很多,逢年过节,组织的狮子班、罗汉班、坐唱 班、莲花、舞龙、走马等各种传统行会闹腾得红红火火。而现在这样的生活方式已不多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达,群众娱乐活动内容越来越多样化,电视节目成了中 老年人的主要休闲生活,网络、舞厅歌厅点据了青少年的休闲时间。这些现代娱乐方式极大地消弱了人们参与传统娱乐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无意间使乡土文化失去了 生存的土壤。
2、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极大的冲击着传统手工业。
现代工业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不容忽视,包括工具机械的制作、织染缝纫、金属工艺等各个行业。现在的机械化生产几乎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制作。例如,一些工厂采用机械化大规模生产,把铁水铸入模具,几分钟就完工,降低了成本,传统手工制作根本无法与之竞争。,现在人家里使用的器具都是以塑料制品为多,传统木制品只在婚嫁用品上有市场。解放前,很多城市都有染坊十多家,还不包括一些挑担上门招揽生意的个体染匠,可见盛况一斑。棉花被已经被拆洗更方便,更暖和的被套和羽绒被所代替,逐渐失去了市场。不可否认,经济效益低下,需求市场萎缩,是传统手工业的局限性,上述种种,无不表示,现代工业已经把传统手工业逼入了死胡同。
3、文化传承人后继无人。
当一种行业成为谋生手段时,其经济效益是其发展的重要标准。老艺人多数处于下面三种境地:停业改行的居多;以农业生产为主,有需求时生产;还在维系本行的,显得力不从心,无以为继,收入微薄,日子困顿。因此,多数家长(其中也包括老艺人自己)宁愿让自己的子女到 工厂打工也不愿学习收入微薄的老行当,导致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了人走艺亡的危险境地。
二、浅析如何保护非遗
1在制度层面上,要建立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目前,从全国到地方都认识到了保护的重要性,出台了保护法,启动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名录申报工作,制订了各种奖励制度等等。但这一切保护工作仅仅停留在市一级以上的层面上,乡镇一级的政府到底对此项保护工程该负有怎样的责任,要有什么行动与措施,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而扎根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恰恰是最需要基层政府的关怀和帮助的。因此要想做好保护工作,当地政府的保护措施与政策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因为领导的 认识层面不同而有所差异,要在乡镇一级政府形成非遗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地保证非遗保护的进行。
2在群众意识层面上,要扩大宣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深心。
多数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不明确,多数被普查到的传承人认识不到自己是某一方面的传承人,甚至有的艺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怀有鄙视的态度,认为是“讨饭生活”,待生活条件稍有好转,就不愿再从事或对外展示了。认识的不足导致了传承人对自己从事的行业漠视,对其即将失传也抱着毫不可惜的态度,诚然,让非遗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要加快这个进程,要在各个领域,尤其在农村,用多种方式多加宣传,积极营造非遗保护的氛围,让全社会提高认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保护创造良好的环境。在非遗自身的层面上,找准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点,从而充分发挥其优势。
开展非遗普及活动,不失为有价值有意义的双赢之举。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孩子讲讲当地的传说故事,唱唱当地的民 歌民谣,玩玩以前的传统游戏,做做一些简单的传统手工艺,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又是一种保护。教育部在今年将启动京剧进校园推广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各地方可以把此项推广活动引向深入,与本地的非遗相结合,让更多的非遗项目进入校园。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民 俗旅游,开发旅游的新热点,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溶入旅游业中,互为依托,互为促进。总而言之,传承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挖掘非遗自身优势,不断创新,重新找回市场。蓝印花布原本多用于制作被面,是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出现在消费者面前的,而现在这种被面已失去了市场,那可以考虑下向工艺品方面发展,如挂件,头巾,围巾,在制作工艺上积极创新,印染的布料,印染的花式花样等方面符合现代人的品味,我相信这门
技艺还是会重新找到市场的。从传承人保护的层面上,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
我们对非遗传承人的关心、爱护与尊重不仅仅是对其进行一些经济上的扶持,更重要的是对其艺术成果的肯定上。作为政府部门多举办各种规模的展示展演活 动,积极地为民间艺术寻找活动场所,搭建表演平台,鼓舞民间艺术家们的信心。发动更广泛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证与命名活动,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副其实,增强其内在的动力。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远而又意义重大的工程,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我们要立足现实,不断完善保护机制,积极采取保护措施,努力营造保护环境,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
第四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梳理
浅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保护
摘要:随着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到非遗研究中,学界对于非遗传承人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本文将从传承人认定、传承人特点、传承人类型、传承人保护等方面进行梳理,同时,提出日本和韩国在传承人保护方面的卓越成效,试图为非遗传承人保护的实务工作开展和理论探讨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3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是迄今为止联合国有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文件。该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国际人权文件,各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从公约中我们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植根于民族土壤的活态文化,是发展着的传统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不能脱离人类智慧而独立存在,它的生存和发展是处在“活态”传承和“活态”保护之中,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核心就是对传承人的保护。
二、传承人概念
国内首个关于文化传承人的管理文件2006年颁布的《湘西土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界定其所指|“传承人”是“指州人民政府公告命名并在我州境内通晓本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内涵、表现形式、组织规程或在本民族民间工艺领域中技艺精湛或掌握有一定数量的民族传统文化原始文献、资料和实物。并有一定研究成果被群众公认的代表人物。”随后在200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中,也对传承人的条件做了规定,其第15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公民,可以申请或被推 荐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1)在一定区域内被公认文通晓本民族或者本区域民族民间文化形式和内涵的代表人物;(2)熟练掌握民族民间传统技艺,在当地有较大影响的艺人;(3)掌握某种稀有民族民间传统技艺的公民;(4)大量掌握和保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原始文献和其他资料!实物,并对其有一定研究的公民。”第16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团体,可以申请或被推荐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单位:(1)以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为宗旨(2)掌握某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技艺,或者研究、传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取得显著成绩;(3)坚持经常开展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活动;(4)有效保存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相关资料或者实物。”根据这些规定,著名民族学家祁庆富先生在全面梳理了传承和传承人的学术史后,将传承人定义为:“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2非遗传承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振兴中有重要作用,是承接前人经验,启迪后人智慧的桥梁。通过传承人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的“传”、“承”交替循环,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得以世代延续继承下来。在我国学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两者的定义和条件也不尽相同。广义上的传承人概念,即一般传承人,即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1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第200页
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与传承人,载于《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2技能,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狭义上的传承人,即法律意义上的传承人,在我国称为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是指承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或者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保护责任,掌握该项目的知识、技能,并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人。一般性传承人和代表性传承人在概念、法律地位、社会地位上存在很大差别,可以说代表性传承人是由国家认可的、传承主体中的佼佼者。
三、传承人特征 第一,能熟练掌握国家或地方政府认定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个体传承人作为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实际掌握者,必须是通过国家或者相应地方主管部门的认定并且许可。这是作为个体传承人的合法基础。第二,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本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力。对于传承人所掌握的“非遗”项目,不能简单归结为掌握某种技艺或者某种特长,需要实际扎根于某个特定领域内,并且能够形成较大的影响力,从而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典范。
第三,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需为公众认同并能积极传承。传统文化丰富多彩,良莠不齐,这里定义的“非遗”项目必须是健康积极,并能为民众集体喜闻乐见,并能使得世代传承的文化成果。
第四,愿意投身非遗传承事业,积极参与非遗传承活动。
四、传承人类型
1、家族、族群等群体性主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来说是经历了常年累月而积淀下来的,往往涉及一个族群 或者社区,在教科文组织和其他国家也都承认他们的存在,并且认为这是非物质文 化遗产表现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涉及到一个或者多 个地区的族群的,他们同样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而且是不可剥离的。
2、个人、独立传承人
其实在划分个人主体和群体性主体时,他们之间在很多时候体现的是相互包含,又分别独立的关系。个人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存在,群体也是由单个人所组成的,个人在传统文化表达的发展和再创造中起着中心作用。所以我们列出个人主体时,在宏观层面是为了促进一种技艺能够更好的传承。个人对于技艺的传承他会起到一个再创造的作用,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能够保持其鲜活,同时又不失其原真状态的最好方式。
五、传承人权利和义务
1、权利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其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享有传承权。传承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享有的最重要的权利之一。传承权本身包含两层内涵——有权自主选择下一代传承人和有权自主选择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所传承技艺的特点制定选择下一代传承人的具体标准选择有天赋的继承人。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开展传承活动时享有获得资助的权利。对于传承主体来说,物质条件是基础,没有物质条件做坚实的后盾,传承人的种种规划很难实施,传承活动也无法开展。对于由各级政府直接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国家有义务对其进行物质上的扶持和帮助,支持其培养下一代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传承人不仅有权获得政府的资金资助,还有权在授权范围内自主支配资金。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配合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时,还享有被尊重的权利。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 16 条的规定,文化主管部门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调查时,应当征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同意,并尊重传承人所在地的风俗习惯,不得损害传承人的合法利益。
2、义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 31 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义务作了详尽的规定,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还特别规定了代表性传承人的退出程序,作为传承人不履行其法定义务的惩罚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前述规定义务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正当理由包括不可抗力、第三人原因等;丧失传承能力的,例如疾病、伤残、年老等,文化主管部门可以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3传承人要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传承人培养后继人才应当摒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旧思想,如果在传承中有所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继将一代不如一代,势必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渐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丰富的实物资料,如图片、文字、声音、影像等。这些实物资料代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水平、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实物资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持、研究和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非遗传承人应当妥善保管好这些实物资料。除此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 11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需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由文化主管部门负责进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可以对其工作领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根据本条规定,代表性传承人对上述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有配合的义务。传承人还应当积极参与社会性公益宣传活动。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扩大社会影响,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六、传承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认定问题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里,代表性传承人(一般指国家级非遗文化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是指那些被普遍性认定极有一定影响力的权威的有代表性的承担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里的相关项目的传承责任的且通过了国务院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核与认定的优秀传承人。传承人的认定不是个简单的过程,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活态性,并且不同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方式也各不相同。我国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制度,不够细化完善。传承人认定过程时常遇到量化问题。《非遗法》第 29 条第 2 款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标准有着明确规定:“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积极开展传承活动。”也就是说,传承人应当具有技艺性、权威性和能动性。但是,这三点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过程中并不便于掌握。“熟练”、“较大影响”等词汇过于抽象,何谓“熟练”?何谓“较大影响”?这些都没有具体标准可参考,特别是当出现条件类似的传承人时,会处于无法认定的困境。同时,在认定程序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非遗法》第 29 条第 2 款规定,申请代表性传承人,由申请人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再由政府部门对提出的申请进行审核,最后公布审核通过的情况。一旦通过,这个申请人即成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纵观整个程序可发现,传承人的主动申请才是最重要的环节。然而,从我国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的生存环境来看,传承人大多生活于偏远乡村,信息的闭塞导致传承人无从了解相关制度,更别说主动提出申请成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3信春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85.2、观念问题
很多非遗传承人,在传承中仍然保留着旧社会封建观念。“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等腐朽观念依然存在于当今社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遗传承途径,使得很多有潜能的人并不能成为有政府认可的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后继人才队伍匮乏,随着老一代传承人的老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衰弱。
3、制度问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不对称的,或者可以说在法律中体现的代表性传承人的权利,是通过行政机关授予而获取的一种反射性利益,即便规定了传承人享有相关权利,但是在大众认知体系中,这种权利往往不被接受,很多情况下,传承人生活压力大于普通人,政府支持力度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认定代表性传承人的标准的第 29 条中,其中有一款是这样规定的“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一定区域”是指的什么呢?“一定区域”范围有多大呢?我们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怎么来确定它呢?再如,在第 31 条的最后一款中规定“丧失传承能力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那么,其中什么情况才属于丧失传承能力?“传承能力”具体包括什么呢?都没有具体的表述,那么有可能在文化行政部门撤销代表性传承人时,自由裁量的权力扩大,这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是不利的。
4、关注偏向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现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政策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实验性特征,其中对“传承人群体”的忽视是一重大缺陷从现有实践来看其实质是保护“代表性个体传承人”的政策,突出的是“传承人个体”,缺乏对“传承人群体”的关注。4现行政策保护“代表性传承人”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事实证明,“传承人群体”在保护政策中缺失所造成的后果在当前实践中已见端倪,其消极影响的突出表现就是导致了个别传承人的“独占”地位,造成了“政策垄断”。5
七、可借鉴成功案例
1、日本
在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机制上,日本是很成熟的。作为我们反复强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性的特征,有的技艺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多个人或者是一个社区或者族群。日本政府在认定机制上进行了分别认定,这是对我国保护传承人上是值得借鉴的,主要分为三种情况:(1)个别认定:对于能够高度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掌握能力的个人,例如在传统运动项目、绘画艺术、古老群众文学、曲艺戏剧演出等等极其具有个人色彩的许多文化财产,可以进行只针对个体的“单独认定”。或者是能认定为单独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立个体,在编织、染色、土陶品等等领域也可以进行个别认定,认定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团体认定:被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的文化技术,该技艺承载者人数较多,个人特征不明显,这种情况下可对这群传承人组成的群体给与“保持团体认定”。(3)、综合认定:介于个人认定与团体认定之间的,是指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由人数为2或者2以上的结构情况,可以进行“合并认定”。6同时,日本的“人间国宝”制度是做得非常出色,为其他的国家提供了一个示范性的作用,这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复杂客体保护的最好的方法:在认定之后,对传承人的行政支持上,日本每年都拿出财政资金进行资助。日本文化厅对这些“人间国宝”支付特别扶助金,其年金额达 200 万日元(约 14 万人民币),以鼓励他们不断提 45 杨征《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政策中“群体性”的缺失》2014 06
陈静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述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04)王光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与造就模式试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6 高技艺和悉心培养后继传承者。7
2、韩国
韩国在日本的影响下,早在20 世纪 60 年代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韩国对代表性传承人的称谓叫做“人类活珍宝”,韩国在认定“人类活珍宝”也和我国单一的认定机制是不一样的,分为个人认定和团体认定两种,并将这个称谓作为荣誉称号赋予权利人或者族群,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在中央和地方两级大力的提供资金支持,对优秀人才的保护是做得很到位的。对于有关无形文化财演出等各种活动,国家会根据演出规模等具体情况提供 200 万韩元(约合人民币 1.4 万元)至 500 万韩元的资助,对于“人类活珍宝”,政府按每人每月 100万韩元提供补助。8对于能够成为“人类活珍宝”的人或团体,在福利上也会大大的增加,政府会对该类保有人或者保有团体特殊的优待。但是如若不履行相关义务,也会受到处罚。对于收徒传承技艺,韩国有备案的制度,政府部门还必须进行监督,以便传承能有效的进行下去。
除此之外,韩国还设立了专门培训机构,对传承人进行培训,训练他们的技艺,并且还可以为其免除兵役,这无疑提高了传承人传承技艺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传承人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时无后顾之。
八、总结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人是核心、是灵魂。因为传承活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的一种手段,它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任务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现实情况下,运用法律手段建立一套全面、科学、合理的传承人保护机制是当前现状的客观要求。国家的立法保护能够从根本上维护传承人的合法权益,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赋予他们更高的社会地位。在制定认定机制时,应当广泛借鉴国外成功案例,汲取他国之精华,结合我国非遗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认定程序。除此之外,应在关注代表性传承人的同时,应当注重群体性传承人,并在政策表达上予以确定;从观念认识和政策表达上提高对“一般性传承人”的认同和重视程度;消除“代表性传承人”的“独占”地位,打破“政策垄断”;设置适合的考核评估标准,督促“代表性传承人”在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参与者等方面有所作为,积极营造“群体传承”的氛围。将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更加清晰,除此之外,对现有制度细化,转化为各项长效工作机制,从各方面做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代相传。
7顾军、苑利著:《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报告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8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64 页。
参考文献:
[1]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与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 [2]信春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85 [3]王光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与造就模式试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4]顾军、苑利著《.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报告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5]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64 页。[6]齐爱民.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研究(四)--商业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异化”与“反异化”--以韩国“人类活的珍宝制度”设计为视角.电子知识产权,2007 年第 7 期
[7] 萧放.《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的思考》[J].文化遗产,2008(1)[8] 陈静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述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04)
[9] 杨征《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政策中“群体性”的缺失》2014 06
第五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软实力战略地位也不断凸显。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的国家,面临着如何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难题。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出发,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区分不同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客体和权利主体。针对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公法保护为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以私法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补充的建议.本文以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模本,探讨知识产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与缺陷问题,以及如何具体运用操作的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问题,本文从法律角度提出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资的观点,以期为非物5期排列三开奖号747
胆码:4,9,8
和值推荐::
21、8
形态推荐:大小比:二大一小 奇偶比:一奇二偶
组选形态:组六
跨度推荐:
8、4
组选复式:84920
包星:4** *9* **8
直组30注:020,021,041,046,048,121,160,161,191,204
206,261,280,290,419,441,442,614,681,694
814,866,891,894,896,906,921,940,942,998
直组20注:021,160,161,204,206,441,614,866,891,896
020,041,046,121,419,681,894,906,921,942
直组10注:021,121,160,161,206,866,891,894,896,942
直组5注:021,160,161,866,891
单挑一注:161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行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