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现代金融投资理论简述

时间:2019-05-12 01:4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现代金融投资理论简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现代金融投资理论简述》。

第一篇:3现代金融投资理论简述

3现代金融投资理论简述

3.1金融投资组合理论

1952年马柯维茨(Markowitz)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通常被认为是现代金融学的发端。马柯维茨在他的《投资组合》划时代论文中假设投资者均为风险厌恶者,也即理性投资者的目标在于:在风险给定的条件下,追求预期收益的最大化;而在收益给定的条件下,追求风险的最小化。若用E(rX)代表投资组合X的预期收益率,代表预期收益率的标准差(即投资组合的风险),马柯维茨断言,投资者的目标是追求(,E(rX))空间中效用的最大化。给出了如何在众多的证券中建立起一个具有较高收益和较低风险的最佳证券组合。1958年托宾证明了风险规避者型投资者在(,E(rX))空间中的无差异曲线必定具有一定曲率,且呈凸状。而在不存在无风险投资机会的条件下,投资有效界面(即马柯维茨有效边界)呈凹形。因此在(,E(rX))空间中,投资者的无差异曲线与投资有效界面将有且仅有一个切点,该切点所代表的证券组合便是投资者的最优投资组合。

由于最优投资组合的确定需要计算大量的证券收益率、方差和证券间的协方差,且是一个二次规划,不适应于实际应用,因此,1963年夏普(Sharpe)提出了简化形式的计算方法,即现在所称的单指数模型。这一简化形式,使组合投资理论特别是在大量的证券经营中更实用了。在这个模型中,夏普把证券的风险分为系统性(不可分散)风险和非系统性(可分散)风险两部分。系统性风险就是市场风险,指证券价格的哪一部分变动是由于整个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造成的。它反映各种证券的价格对市场价格变化的敏感性或反应性的强弱。每种证券的系统风险是不同的,可用β值(见后面章节)表示,说明证券价格受市场影响的程度。非系统风险是指价格的哪一部分变动是由具体证券本身特点造成的。而证券本身的特点是指发行单位的盈利能力、管理效率等因素的不稳定而产生的风险。单指数模型还指出,投资者因承担较大风险而获得较高收益,但收益只与系统风险相联系,与非系统风险无关。因此,投资者不可能因承担可分散风险而得到报酬。

3.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以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为基础,完整地回答了在资本市场均衡时,证券收益的决定机制问题。为使用现代组合投资理论的投资者提供了:

(1)单个证券资产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2)单个证券资产风险的度量;

(3)组合投资风险与收益关系。

这个模型的主要特点是一种证券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可以用这种证券资产的风险的相对测度β因子测定,在不存在套利机会下,则存在一种均衡,即如果证券的风险相同,则它们的预期收益率应该相同。该模型可以表述为:

E(rj)rfj(E(rm)rf)

其中:E(rj)为证券j的期望收益率; rf为无风险利率;

βj为证券j的系统风险系数;

E(rm)为市场组合投资的期望收益率。

这个模型的主要框架为:首先运用马柯维茨均值-方差准则,投资者能够估计到所有证券组合中每一种证券的预期收益率、标准差和协方差。根据这些估计值,投资者就能推导出马柯维茨有效集合。然后给定无风险资产收益率,投资者就能识别出切点处证券组合和线性有效集合的位置。最后,投资者对切点处证券组合进行投资,并按无风险收益率进行借或贷,具体借或贷数量依赖于投资者对风险-收益的偏好。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由夏普于1964年、林特纳(Lintner)于1965年和莫森(Mossion)于1966年从不同角度独立发现的。是马柯维茨模型的具体运用,其简单直观的特点使之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投资者的青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提高资本资产模型的实用性,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经济学家们在简化最初构成模型的众多苛刻条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布莱克(Black)于1972年和布鲁南(Bulunan)于1970年简化了模型无税收和无风险利率不变的假设;莫顿(Merton)于1973年成功地将模型单周期的局限进行了拓展,建立了时标资产定价模型(ICAPM)。

3.3套利定价理论

在资本市场达到均衡时,在一定的假设下,一方面,CAPM给出了资产收益率的决定机制,但是由于难以得到真正的市场组合,致使CAPM不易被检验;另一方面,一些经验的结果如小公司现象:当以公司的规模为基础形成资产组合时,考虑到估计β的差异后,小公司的年平均收益率比大公司的年平均收益率高出将近20%。这种现象不能用CAPM解释。罗斯(Ross)于1976年提出了一个旨在替代CAPM的套利定价理论。套利定价模型也是一个均衡资产定价模型,其不同于CAPM之处在于该模型并不要求投资者是风险规避者,即APT并不依据预期收益率和标准差来寻找最优投资组合,它更加强调资产收益率的生成结构,指出资产的收益率取决于一系列影响资产收益率的因素。而套利活动则能确保资本市场均衡的实现。其理论基础是一价定律,即两种风险-收益性质相同的资产不能按不同的价格出售。APT模型一经提出,经济学家们便围绕CAPM模型与APT模型孰优孰劣的问题各执一端,争论不休。但对它的研究已成为金融投资当中的重要内容。

3.4有效市场假说

在关于风险与收益的理论中,最为基础的理论是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有效市场假说研究的是投资者的预期如何传递到证券价格的变化中去。如果市场是完全有效的,那么,所有证券的价格都将等于它们的内在价值。换句话说,既没有价格被高估的证券,也没有价格被低估的证券。投资的收益率必然是由系统性风险决定的正常收益率。所以,市场是否有效以及有效的程度,对投资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在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中,证券分析的基础分析法和技术分析法都是徒劳无益的;反之,如果市场并非完全有效,那么借助证券分析寻找价格被高估和低估的证券,将可以为投资者赢得超常的收益。

有效市场的概念,最初是由Fama在1970年提出的。Fama认为,当证券价格能够充分地反映投资者可以获得的信息时,证券市场就是有效市场,即在有效市场中,无论随机选择何种证券,投资者都只能获得与投资风险相当的正常收益率。Fama根据投资者可以获得的信息种类,将有效市场分成了三个层次:弱形式有效市场(weak-form EMH)、半强形式有效 2 市场(semi-strong-form EMH)和强形式有效市场(strong-form EMH)。

1.弱形式有效市场(weak-form EMH)

弱形式有效市场假设所涉及的信息,仅仅是指证券以往的价格信息。当弱形式有效市场假设成立时,投资者单纯依靠以往的价格信息,不可能持续获得非正常收益。换言之,同一证券不同时间的价格变化是不相关的,所以投资者无法根据证券的历史价格预测未来的走势。在弱形式有效市场假设中,包含以往价格的所有信息已经反映在当前的价格之中,所以利用移动平均线和K线图等手段分析历史价格信息的技术分析方法是无效的。

2.半强形式有效市场(semi-strong-form EMH)除了证券以往的价格信息之外,半强形式有效市场假设中包含的信息还包括发行证券的企业的年度报告、季度报告、股息分配方案等在新闻媒体中可以获得的所有新鲜,即半强形式有效市场假设中涉及的信息囊括了所有的公开信息。如果半强形式有效市场假设成立,所有公开可获得的信息都已经完全反映在当前的价格之中,所以投资者根据这些公开信息无法持续获取非正常收益。那么,依靠企业的财务报表等公开信息进行的基础分析也是无效的。3.强形式有效市场(strong-form EMH)强形式有效市场假设中的信息既包括所有的公开信息,也包括所有的内幕信息,例如企业内部高级管理人员所掌握的内部信息。如果强形式有效市场假设成立,上述所有的信息都已经完全反映在当前的价格之中,所以,即便是掌握内幕信息的投资者也无法持续获取非正常收益。

包括有效市场假设在内的传统金融理论都是以市场参与者完全理性为前提的。事实上,市场参与者仅仅拥有在认知能力、行为能力、利己心均受到一定约束下的有限理性。外部世界的复杂性与其自身有限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决定了市场参与者只能实现过程理性,而无法达到实质理性。完全理性这一前提的动摇,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分析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无论是有效市场假设,还是以之为基础的资产定价理论与模型都有待修正。

4.投资策略

根据投资者对市场有效性的判断,可以把投资策略分为主动投资策略和被动投资策略两种。如果认为市场是有效的,那么投资者应选择被动的投资策略。例如,指数基金管理公司可以简单地投资于指数期货,或者按照市场指数中各种证券所占的比重建立组合。如果认为市场是无效的,即相信通过证券分析可以发现价格被低估或高估的证券,从而获得超常的投资收益率,那么投资者应选择主动的投资策略。

3.5固定收益证券

固定收益证券中有三个重要的度量,即:债券的久期、凸度和利率期限结构。久期是衡量债券价格对收益率变化的敏感度,它本质上是价值曲线在当前利率和债券价格点的斜率,而凸度则是斜率的变化量;利率期限结构可以为债券定价,利率期限结构确定了各到期日货币的价格,可以为市场发行新金融工具寻找合适的价格。利率期限结构是未来利率水平的重要指标,代表着市场未来的利率预期,投资者通过利率期限曲线形状推测未来利率走势。债券投资者、基金经理、企业财务人员都会认真研究利率期限结构,中央银行、财政部也需要解读利率期限结构,结合通货膨胀率等其他信息来制定国家利率政策;利率期限结构主要是讨论金融资产到期时收益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

3.6布莱克-舒尔斯的期权定价理论

期权是20世纪国际金融市场创新实践的一个成功典范。它的诞生对金融理论和实践带 3 来了巨大的影响。1973年,布莱克(Black)与舒尔茨(Scholes)的著名论文《期权定价与公司负债》及同年莫顿的论文《期权的理性定价理论》奠定了期权定价模型的理论基础,并推导出第一个完整精确的期权定价公式,即Black-Scholes模型,为金融财务学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舒尔茨和莫顿因其在建立期权定价模型方面所做出的开拓性贡献被授予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布莱克虽然因为在1995年8月逝世而未能享此殊荣,但其英名也将永载经济学史册。至今,关于期权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已成为金融学领域最活跃的分支之一。

期权,按照最一般的定义是在将来某一时刻按一定价格买卖某种资产的权利。而在期权交易中,如何给买卖双方确定公平的期权费即期权定价,自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期权定价模型(Black-Scholes模型)给出了依赖于标的资产的执行价格E、现货价格S0、到期时间t、波动率σ和无风险利率r的欧式看涨期权价格C0的定价公式:

C0S0N(d1)EertN(d2)

其中:N(.)是标准正态分布函数;

ln(S0/E)(rd112)t

2t12ln(S0/E)(rd2)td1t

2t上述公式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基础之上,包括:(1)标的资产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

(2)标的资产可以自由买卖,且可以卖空;(3)标的资产到期前不支付红利;(4)投资者可以以无风险利率进行借贷;(5)没有税收、交易成本等额外费用;

(6)标的资产价格具有连续性,服从几何布朗运动,其波动率的标准差为常数。

3.7二项式期权定价理论

Black-Scholes公式是现代金融理论的重大突破,但其只能用于欧式期权定价,而实际场内交易的期权美式比欧式多,科克斯(Cox)、罗斯和鲁宾斯坦(Rubinstern)于1979年提出了二叉树或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使得标准期权有了定价基础。以后许多专家学者都试图通过放松Black-Scholes模型假设来修正期权定价公式,在这一方面的尝试一直没有停止过。布莱克、舒尔茨和莫顿在期权方面的贡献远远超出了衍生工具定价的范畴,他们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为资产定价在许多领域中的应用铺平了道路。

3.8 投资组合绩效评价及其应用

虽然Markowits理论模型为精确测量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和收益提供了良好的手段,但是这一模型涉及计算所有资产的协方差矩阵,面对上百种可选择的资产,模型的复杂性制约 4 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因此,证券分析家企图建立比较实用的评估基金整体绩效的模型,使其得到广泛的应用。以Treynor(1965)、Sharpe(1966)及Jensen(1968)的三个指数模型为代表,大大简化了基金整体绩效评估的复杂性,称为单因素整体绩效评估模型。单因素模型都是以CAPM理论为研究基础的。目前,这三种评估模型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中的运用最为流行。除了单因素整体绩效评估模型外,还有多因素整体绩效评估模型和基金业绩评价的归因分析等。

第二篇:金融与投资理论(模版)

非公开资本市场与中小企业融资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融资规律和特点,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待解决的融资问题,提出了非公开资本市场的融资方式。通过非公开资本市场的特点以及其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有效性,发现非公开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快非公开资本市场的发展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 ; 非公开资本市场 ;有效性

一、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

(一)内部融资能力较低

与外部融资相比,对中小企业来说内部融资不但可以减小因信息披露而造成的负面影响,还可以节约企业交易费用,从而降低融资成本。因此,内部融资在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典型调查与总体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内部融资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但中小企业的整体自筹能力还比较低。

(二)获得银行贷款较难

中小企业的贷款,目前主要依赖于国有商业银行,因为现有的民间中小银行提供的贷款无论从数额上,还是从期限上,都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要求。然而,从其性质来讲,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家的大型金融机构,其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大企业、大行业、大集团”。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特点是风险高,收益低,流动性管理困难。然而,银行经营的原则之一是安全性,要尽量减少呆账、坏账,因此面对中小企业市场风险大,企业倒闭率高,财务制度不健全,资信状况堪忧,缺乏足额的财产抵押等等问题,银行考虑到安全性因素则对中小企业惜贷、惧贷。

(三)债券市场及信托基金融资规模有限

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现实来看,我国现有的证券交易所无法达到所有企业是否有均等的融资机会和尽可能低的融资成本。这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层次单一,特别是没有从制度上确立非公开发行股票及股票的场外交易市场的地位,致使除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两地的公开上市公司外,绝大多数企业

缺乏正规的股权融资渠道,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中小企业从证券市场上获得融资比较困难。

(四)短期资金供给相对充裕与中长期投资性资金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即资本融资结构不协调。中小企业融资过于依赖内部融资外部融资的能力则不足,从而很大程度上获得的是短期的资金而对于需要长期研发的资金这一块就相对而言资金不足。

二、非公开资本市场的概念和特点

(一)非公开资本市场的概念

非公开资本市场是针对公开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提供中长期资金供需的场所,为适应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需求,采用了各种不同性质的中长期筹资工具——信息不全部公开的资本市场形态。

(二)非公开资本市场的特点

1、监管部门对于交易资格、信息披露要求相对不高。由于市场相对封闭,投资者数量少,风险承受能力及投资能力较强.加之个性化的交易方式对相关的公开信息要求不高,因而监管部门对进场交易资格要求(如经营年限、盈利、信息披露)较低,市场风险较高。

2、非公开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数量少。且多属于一些具有较强风险承受能力和丰富投资管理知识和经验的个人或机构投资者。因为非公开资本市场的交易对象多是一些风险较大的企业,对于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知识和经验就有较高要求,因而各国政府都通过一系列措施(如设立最低投资额)限制普通公众参与市场,以防范市场风险对社会的影响。

3、单项投资额高,多采用个性化投资契约。由于投资者数量较少,投资比例较大,投资者一方面可以与融资者进行一对一的谈判,签订个性化合同,体现收益与风险的对称;另一面投资者会有较强的监督动力。会通过各种方式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投资回报的获得。包括对投资前的考察分析。投资后的监控或参与管理。

三、非公开资本市场相对公开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性。

(一)公开资本市场有限且门槛较高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非公开资本市场则入市容易。公开资本市场能够容纳的上市企业数量相对于众多的企业来说,无异于沧海一粟。然而非公开资本市场本身就是为大量不符合公开发行、上

市的企业而设立的.因而门槛低、准入条件宽松。从西方国家来看,大量的一般公司的债券和股票融资都是通过各种场外市场交易实现的。

(二)公开市场对企业的信息披露度高而对中小企业竞争不利。非公开资本市场对融资企业的信息披露度低而且对治理结构和经营稳定性要求低。由于非公开资本市场融资范围限定于对企业经营较为熟悉的少量投资者。而且这些投资者具有较丰富的投资知识和经验可以有效利用各种软信息,加之能够有效监控,因而对企业的信息透明度、治理结构、经营稳定性要求不高。这样既可以降低企业的信息披露成本,更可以保持中小企业经营的私密性。

(三)公开市场融资成本很高,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承担。非公开资本市场资本可得性高,交易成本低。首先,非公开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对于难以编码的软信息的获取能力比较高,从而能够在于中小企业谈判中很快的做出投资决定。其次,由于非公开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度不高,中小企业不需要对企业进行大量的包装和宣传,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四)相对于公开资本市场的上市融资,非公开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所具备的管理技巧和独特发展眼光能够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非公开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一般都对这个行业的前景以及发展潜能做了一定的预估,从而确信自己能够在这项投资中获得效益。这样的投资者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未来的把握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都是很重要的助力。

(五)非公开资本市场与公开资本市场相比,法律制度的完备性不是很强,更加适合现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还不是很完善,资源的分配也不是很均衡,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中下企业在公开资本市场上很难获得优势。然而非公开资本市场能够提供给中小企业发展的机会。

四、促进非公开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相关建议

(一)引导非公开资本市场有秩序规范化发展

根据中小企业的行业、产业、地域等属性,建立多种多样的投资公司(如风险投资公司、产业投资公司等),提高非公开资本市场投资绩效。这里关键是鼓励民间投资,放松各类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限制,建立完善投资基金相关法律与组织制度,既给予投资者充分保护,又为基金管理者提供充分的激励与约束。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建立和发展非公开资本市场体

系,包括:建立完善柜台交易市场:对场外市场进行规范和整治,恢复一些区域性证券交易中心;恢复部分地方性产权交易中心、技术产权交易市场,逐步推出各地的次级场外市场,并通过信息技术和相应网络的构建,最终在全国形成统一体系。同时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主板和创业板市场的监管方式。建立退市机制,提高上市公司整体素质。

(二)建立非公开资本市场的监管体系

促进非公开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首先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与政策条款。中小企业融资难只是个现象.其本质在于我国非公开资本市场的监管体系的不发达,非公开资本市场的监管体系不发达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相应的法律约束和监管政策约束,在企业成长过程的初期由于经营风险比较大,财务风险承受能力低,融资来源主要是私募风险股权资本。从监管角度看,私募融资制度的核心源于特定发行入与投资者之间在供求关系、人缘方面内在的经济、技术、社会联系以及由此派生的信息对称优势和利益关联优势,离开了特定发行人和特定投资者,这些优势也就不复存在。正因如此,私募市场监管的核心,也就是对特定发行人和投资者范围的界定,即将私募对象限制在具有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的机构投资者。而不是普通中小投资者。从而既充分发挥私募方便快捷的优势,也能防止由此可能导致的对公众投资者利益的损害。

(三)建立针对非公开资本市场的服务体系

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一部分,政府应给予非公开资本市场相应的服务,至少在外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非正规的体制外的金融组织如非公开资本市场的民间的中小融资机构是弱势部门,在强调金融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应逐步加强对非公开资本市场的支持与提供保障。首先,应加大法律对非公开资本市场的保障,法律应当严惩某些信用低下的贷款企业。其次,政府应协助非公开资本市场提升服务能力,诸如结算手段落后的问题。如果政府能够充分运用大型国有银行的电子技术,这样能够极大的改善非公开资本市场的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1]袁树明,刘文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与中小企业融资[J],会计之友,2008(2)

[2]赵国忻,非公开资本市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性的探讨[J],当代财经,2010(3)

[3]张玲,非对称信息、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的经济学研究[J],生产力企业研究,2007(17)

[4] 陆岷峰,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融资难解决途径[J],财政金融,2010

(2)

[5] 蒲林霞,朱波强,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分析[J],生产力企业研究,2011(4)

第三篇:金融简述

金融作用

“金”就是资金,“融”就是对资金的使用。金融就是运用资金。金融作用在于帮助资金的调配,保证有前途的产业都能得到资金的支持,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社会发展。金融对经济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比如说股市,让大家进来投资,赚多赚少,都是给国家一个投资,给国家经济的一个缓解。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诚信应是为人之本,但是要做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至于在金融方面的作用,你不贪婪,没有人能伤害到你。你不诚信,没有人会愿意帮助你。没有诚信,自然也不会有好生活。

金融对生活,要看手中的剩余资金是多少,有针对性的适当投资。所以金融对于国家还是私人都是有利的。

发展前景

现在各国都在催促人民币升值,央行通过一些方法调控外汇汇率,例如,提高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紧缩银根等,一旦人民币的汇率提高,国际和国内资本将持续进入和支持我国,金融行业的前景是不错的。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发展,必将带来金融人才的需求扩大。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中,10%以上的人口从事金融业,而我国目前最大的金融城市上海却只有1%的比率。未来15年内,金融人才的增加量每年应该在10万人左右。例如外资银行在逐步解除束缚、延伸产品线,招纳我国高级金融人才已经成为其进行人才储备的一项重要战略。国际金融企业中高端人才缺口有近万人,而且将目标瞄准了国内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领域的业务骨干。

外国金融机构的大量涌进,必然会促进我国金融人才的市场化、职业化、产业化和全球化,出现“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现象。金融人才的争夺,已经开始推动国内众多金融机构酝酿人才洗牌。

我国大量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本土金融人才因语言、时间等原因被挡在了门外。另外,单纯掌握国际管理和理论的人才,在一段时间内也很难走上具有国内本土特色的金融发展的“快车道”。该计划的目的是希望能够为我国真正培养一批有理论、有实践、懂国际、明国内,可以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大型企业等各类机构发挥才智的跨领域高端金融人才,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成熟发展。金融人才将会吃香: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外资企业的进入,国内金融机制的改革,民营的金融机构、保险机构也会在增加,受过比较好的金融专业教育的学生,将会有很多的发展机会。金融行业必须懂得变通,更好的掌握市场,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金融人士可以展现的,不仅是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工作经历,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金融圈内的关系来传递信任。金融企业能够通过金融圈进行公司员工的管理和交流,实现企业文化在员工之间的传播,有助于维护公司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关注和凝聚力。同时还可以在金融圈寻求优秀人才。

第四篇:现代金融理论与政策

近年来,在统筹城乡发展、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农村需求背景下,为有效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国家先后颁发并实施了一系列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政策。2010年5月1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4号),6月2日,财政部又印发了•中央财政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金[2010]42号),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税收扶持进入一个新阶段。笔者通过对广西玉林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的调查发现,政策出台后效应逐步凸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

农村金融扶持政策存在问题

部分政策存在明显的临时性特征,而且优惠数额有限。如财政部•关于呆账核销和贷款自主核销政策‣,仅局限于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现行免收农信社银行业监管费政策2010年到期;“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仅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执行;“金融保险业收入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仅限于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等等。笔者在广西玉林农信社调查时发现,由于上述政策临时性特征比较浓重,短期内对农信社实际上是“优而不惠”,同时,由于缺乏长期激励作用,最终弱化了政策效应。部分政策尚在试点中或存在局限,受惠面有限。如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2009年仅在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南、新疆、云南省等6个省(区)试点,2010年则扩大将江苏、安徽、内蒙古3省(区)纳入政策试点范围。由于广西尚未列入试点范围,玉林农信社2009年新增涉农贷款20.89亿元则无法获得奖励。又如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主要针对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农村金融机构而言,显然对同样是服务农村且服务时间更长、遗留历史问题更多的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不公平。广西属于西部地区,为稳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促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农信社主动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截至2010年6月末,玉林辖区共有523个网点,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网点在农村,覆盖了辖区全部乡镇和部分村(屯),农信社也为此支付了较高的经济成本,却不被列入中央财政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范围。

部分政策缺乏细则与整合,影响了执行效果。一是对有关概念内涵与外延缺乏科学的界定,容易造成执行的混乱。如关于涉农贷款,在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中,特指•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银发[2007]246号)统计的农户贷款、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但在贷款增量奖励政策中,涉农贷款特指县域金融机构发放的,支持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的贷款,具体统计口径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建立†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通知‣(银发„2007‟246号)规定为准;根据银发„2007‟246号文件,涉农贷款除了农村贷款(农户贷款、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外,还包括城市企业及各类组织涉农贷款。二是部分兑付、奖励条件设臵笼统;部分审查、审批程序复杂,各部门理解不一致,反复较多、执行成本较高。这些皆会影响到农村金融业务的引导与激励政策的有效实施。

部分政策设臵门槛太高,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如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工作和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工作都强调遵循政府扶持、商业运作、风险可控、管理到位的基本原则,设臵了一系列的条件。笔者调查发现,由于两个政策同时设计了与贷款增长、不良贷款率挂钩两个门槛,同时由于农村金融成本高、效率低、成本高的特点,这样的制度安排对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水平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针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农信社立足城乡,经营历史悠久,网点和员工数量众多,与农户关系密切,是农村金融事实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以玉林为例,农信社的贷款市场份额达47%,“三农”贷款市场份额达95%;自2006年以来,辖内9家县级农村信用联社的贷款市场份额均排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国家从资金、财政、税收和利率等方面给予农信社有力的政策扶持,对化解历史包袱、改善财务状况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对农信社改革,在资金扶持数量和支持方式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资金扶持力度有待加强。一方面,农信社长期以来信贷资产质量和统计数据不实,根据2002年年末全国农信社报表而计算的资不抵债金额偏小,并不是真实的损失数量;另一方面,对改革试点地区农信社的一半损失,短期内靠地方和自身显然是无法弥补的。二是资金支持方式有待完善。与慷慨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方式大为不同,对农信社改革在资金扶持上采取了近于苛刻的“花钱买机制”方式,力求促进改革措施的真正到位。但由于资金扶持条件的有限性和转制期限的仓促性,致使“花钱买机制”短期内难以实现预期的理论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资金扶持政策不到位,“输血”数量不足,历史包袱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无法强化农信社支持“三农”的金融服务功能,而且在日趋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农信社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以玉林农信社为例,虽然获得15.39亿元的央行票据扶持,但由于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贷款占比仍较高、资本充足率较低,直到2008年年末才全部消化历年亏损挂账,而且存贷比例一直较高,部分县级机构甚至高达80%,资金实力和支持“三农”的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扶持政策的建议

为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很多国家已经在农村金融扶持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国际经验表明,给予农村金融政策扶持是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必不可少的措施。结合我国的国情,应充分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完善符合我国实情的农村金融扶持政策,推动金融资源要素向“三农”有效配臵。遵循“普惠制”原则,进一步提高财税优惠政策的覆盖范围和力度。运用财税政策支持农村金融发展是各国普遍的实践,我国也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给予扶持,但政策的有机契合不够。因此,应遵循“普惠制”原则,“加快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在政策支持方向、力度和政策结合方式、时机等方面形成合力。要探索多样化“财税+金融”的政策衔接方式,综合运用贷款贴息、担保、税收减免、费用补贴等财税杠杆和支农再贷款、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同时要发挥好市场准入、金融监管、地方支持等各项政策的作用,探索更为有效的多样化的金融支农政策手段。一是适当的税收优惠。遵循“普惠制”原则,对达到一定支农要求的金融机构给予相应的所得税和营业税优惠。二是扩大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补贴范围。对凡是在农村设立网点的金融机构都给予一定的费用补贴,补偿农村金融机构运营成本。特别是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等农民需要却达不到规模效益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财政弥补力度。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县域机构发放涉农贷款的奖励。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涉农贷款奖励试点经验,并不断提高奖励标准。首先从理论层面对涉农贷款的内涵、外延及特征进行科学界定,解决不同的扶持政策对涉农贷款不同的解释问题;其次剖析在落实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中的操作障碍及其根源,进而规范各类金融机构有关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申报、确认制度;再次要提高奖励标准。四是结合“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要求,将财政、公共性资金存款优先向支农力度大的金融机构倾斜。建议市、县两级财政部门按“存贷同比”原则,即按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占比调配相应的财政性存款份额,调动各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性。五是建立涉农贷款项目的配套机制。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涉农贷款贴息和资金配套,降低单独由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支持的涉农贷款项目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的支农积极性。六是实行涉农贷款利息补贴和储蓄存款免缴利息税制度,使利率由金融手段转变为财政金融综合手段,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遵循“尊重历史,正视现实”原则,在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同时,突出抓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一是对按照服务“三农”原则设立的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统一享受政策优惠和行业监管。目前,农信社改革总体方向是按照市场原则、坚持股份制方向,“力争用5到10年时间把农信社分期分批办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现代金融企业。”但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无法和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享受一样的优惠政策,也影响了农信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变身”农村商业银行的积极性。二是逐步取消各种制约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政策障碍。如近年来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而农信社却由于政策障碍无缘代理“新农保”基金账户,从而影响了“新农保”业务在农村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三是继续延长税收优惠政策。应结合农信社历史包袱沉重、支农实力受限等特点,延长农信社税收优惠政策。四是支持农信社消化历史包袱,解决农信社由于体制、历史等因素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问题,补偿其为农村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建议采取的方式包括: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增加对农信社的资金扶持,同时减少设臵各种门槛和条件;把不良资产的清理责任按属地划分落实给各级政府,清理收回的资金作为当地农业贷款的担保基金;采取市场化的方式,结合改制农村商业银行目标,通过溢价募股的方式解决部分不良资产。

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特殊情况,实行差别的货币、监管政策。一是实行差别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对涉农贷款占比高的县域金融机构,继续适度调低存款准备金率,鼓励其增加涉农贷款投放。二是在贷款规模和再贷款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在信贷总量调控过程中,对涉农贷款规模给予一定倾斜,特别是对农户贷款规模实行单列。三是实行差别的信贷监管政策。针对“三农”客户贷款“短、小、频、急”的特点,允许农村金融机构在信贷管理、产品创新、流程改进、风险控制上进行探索创新,在新产品审批、推广等方面给予支持。四是实行差别的风险问责、呆账核销等监管政策,对涉农贷款中的不良贷款单独考核。简化核销程序,适当扩大农村金融机构核销呆账优惠政策的贷款时间范围,并给予农村金融机构呆账核销等更大的权限。五是进一步建立完善金融机构支农服务在网点、服务、贷款等方面覆盖程度监管考核与评价体系。出台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的考核机制,确保持续稳定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设立适应“三农”业务特点的考核监管指标,充分考虑涉农业务收益较低的特点,避免在考核上挫伤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的积极性。

针对农业天然弱质性特点,建立多层次的风险分担机制。农业具有天然弱质性,基础农业生产必须承受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歉收以至绝收风险。现阶段,由于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三农”客户一旦遭遇风险,基本上由银行独自承担,这是 “三农”金融服务缓慢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通过加快农业保险、担保发展,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等。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保险建设。积极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对开展农业保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给予相应补贴,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探索农村信贷和农业保险的合作机制,完善涉农贷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二是完善“三农”担保机制,切实解决“三农”客户融资担保难的“瓶颈”问题。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银行多方参与的政策性、商业性、行业性、互助性等多元化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合理分散和转移农村金融业务风险;扩大农村抵押担保范围,包括发展林权、大型农机设备、土地经营权等抵押和推动动产担保。

针对农村金融保障机制不健全的情况,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建设。一是加强农村金融立法、执法工作。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都有比较完善的关于农业金融的法律体系。我国目前只有•商业银行法‣,没有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法律,应考虑制定专门的农村金融促进法和监管法。二是加快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立和农户信用评价工作,抓紧建立覆盖全国农村地区的企业、个人征信系统,完善失信惩戒制度,提高违约成本。三是促进农村产权市场发展。加快农村各类可流转资产权益的确权、颁证进度,完善市场化流转的制度安排,培育交易流转平台和机构,建立有农村特点的物权、产权价格形成机制,有力促进农村资产和权益合法、有序地转化为可交易金融资产。

第五篇:【系统全面】现代金融理论

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

产生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在一段时期内也的确出现了经济增长较快、失业人数较少,而又没有严重通货膨胀的所谓战后“繁荣”景象。但是,好景不长,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起至八十年代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通货膨胀日益加剧,出现了“滞胀”的局面。这种现象使凯恩斯主义走上了穷途末路。同时,也为货币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弗里德曼在1956年发表了《货币数量理论的重新表述》一文,对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进行了一种富有创新精神的重新表述。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现代货币数量论

主要观点:它认为货币数量论并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而是货币需求的理论,即货币需求是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因此,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就是从货币需求入手的。

它认为货币至关重要,货币供应的变动影响产量、就业和物价的变动,而且是影响这些变动的主要因素和根本原因

政策主张:货币供应量按照4%~5%的固定增长率有计划地增长。

金融危机

1929~1933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是1929~1933年间在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生的、迄今涉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

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是1997~1998年间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之间由泰铢贬值引发的一场金融风暴。

2008年爆发且仍在蔓延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指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2007年8月开始浮现到2008年上半年正式爆发,并蔓延到其他国家的全球金融危机。异同比较 相同点

从宏观层面看:股价暴跌、货币贬值、金融机构倒闭、房地产缩水、失业剧增、经济增速下滑、经济衰退、部分地区局势动荡等。

从行为表现层面看:一是强制清理旧债;二是商业信用剧烈缩减;三是银行资金呆滞;四是存款者大量提取存款;五是部分金融机构连锁倒闭;六是有价证券行市低落;七是有价证券发行锐减;八是货币短缺严重,借贷资金缺乏,市场利率急剧提高,金融市场动荡不安。

从危机征兆看:一是经济持续多年高增长;二是外部资金大量流入;三是国内信贷快速增长;四是普遍的过度投资;五是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六是贸易持续逆差并不断恶化;七是币值普遍被高估。

1997年与2008年两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共同原因:一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二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性;三是流动性过剩且资本流动水平很高。即在现代货币信用机制下,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危机的发生,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不同点

1.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不同

1929~1933年金融危机主要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及西欧、日本。1997~1998年金融危机主要是东南亚国家,波及部分其他国家与地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则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前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大,而目前正在蔓延的金融危机则对中国带来很大影n向。

2.金融危机持续时间长短不同

1929~1933年金融危机从1929年10月开始,到1933年底结束,共计5年。1997~1998年金融危机从1997年5月开始,到1998年底结束,共计1年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2007年7月开始,目前仍在继续,到底何时结束尚未可知。

3.金融危机的具体特点不尽相同

1929~1933年金融危机的具体特点表现在:一是经济危机导致金融危机,先经济危机再金融危机;二是生产过剩导致产品积压,引起金融市场动荡;三是范围特别广,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及各生产部门;四是时间特别长,从1929~1933年,前后差不多5个年头;五是破坏性特别大,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下降了1/3以上,贸易总额缩减了2/3;六是货币贬值的币种多,涉及范围广,包括英国、美国在内,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的货币先后贬值;七是主要影响地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当时的中国基本上没什么影响。

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具体特点表现在:一是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危机,先金融危机再经济危机;二是泰铢贬值引发泰国金融秩序混乱,危机蔓延别国,触发全球危机;三是传导速度快,影响后果严重;四是时间不太长,前后差不多1年半;五是主要波及东南亚以及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对当时的中国有一定影响但不大。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具体特点表现在:(1)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第一波危机的特点:一是系统性。美国和欧洲金融体系出现了系统性崩溃的风险。二是全球性。原来是美国的,很快变成全球性的危机。三是联动性。危机不仅仅涉及金融行业,还波及到股票市场、汇率市场以及大宗商品市场,特别值得注意的就是油价,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前,2008年上半年油价由每桶100美元涨到147美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油价跌到了36美元以下,下降幅度是75%。四是综合性。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的衰退,还对一些国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严重冲击。五是不确定性。自从2007年夏天发生次贷危机以来,出现了好多次高潮,2008年也出现好多次高潮,但是下一波什么时候来临,不好预测,这次金融危机什么时候结束,现在也很难预测。(2)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第二波危机的特点:一是这一波危机是在各国政府大力度救市政策出台的情况下发生的。2008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2009年世界经济的增长率调低到2.2%;仅仅两个月后的2009年1月,又把增长率大幅降至0.5%;到了2月底,又进一步调整为零增长。这不但表明世界经济形势的严峻程度,也表明国际金融机构对这场危机的把握能力与驾驭能力极其有限。二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正出现明显的负面互动。美国、欧洲、日本这三大经济体同时出现了深度的经济衰退,而且衰退的程度还在不断加深。在金融系统全面收缩并自身难保、实体经济面临严重和持续的资金短缺、整个社会都节衣缩食的情况下,实体经济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困境,而这种困境都不可避免地向金融企业乃至整个虚拟经济传导,导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恶性循环。三是大型金融机构正出现越救越亏的严重局面。现在的所有救市政策都药不对症,不但没有速效药,而且也没有迅速见效的途径。美林公司在被美国银行收购后,2008年第四季度仍然巨亏158.4亿美元。四是新的危机爆发点不断出现。美国次贷危机已经爆发,信用卡危机也开始出现,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贷款也都不风平浪静,新的危机爆发源还在不断出现。东欧国家的危机正在全面爆发,而且正在向西欧迅速扩散,给向东欧国家提供主要发展资金的西欧银行带来沉重打击。五是货币贬值将成为各国应对危机的一种趋势。当前货币贬值成为各个国家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韩国货币一年来几乎贬值了一半,俄罗斯不但货币大幅贬值,而且其外汇储备也大幅缩水。

4.金融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完全一样 1929~1933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主要是:投资过度,导致经济高涨;需求不足,导致生产过剩;证券市场高涨,投机狂热;信用紧缩,生产衰退。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主要是:经济长期过热,产业结构不合理;举债规模过大,结构不合理;金融自由化步伐过快,金融制度不健全且缺乏监管,导致金融秩序混乱,信用危机出现;宏观调控出现失误;国际金融投机者的攻击,加速了危机的爆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表现在: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是引发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住房金融管制放松和资产证券化为次贷危机爆发埋下了隐患;监管缺失是导致金融动荡的重要制度因素;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导致美国金融动荡的深层次原因。

资产定价理论的最新发展 CAPM假设

所有投资者都可以按照无风险报酬率无限制地借或者贷;在卖空方面没有限制;所有资产都是可以完全分割的,都是极其流动的;没有交易成本和税收;所有投资者都是经济学家们所称的“抢帽子者”。CAPM模型就是在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市场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证券市场中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与风险资产之间的关系,以及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CAPM不是一个完美的模型。但是其分析问题的角度是正确的。它提供了一个可以衡量风险大小的模型,来帮助投资者决定所得到的额外回报是否与当中的风险相匹配。

APT假设

1、套利组合的资产占有为零。

2、套利组合不具有风险,即对因素的敏感系数为零。

3、套利组合的预期收益率为正。

套利是指利用一个或多个市场存在的各种价格差异,在不冒风险的情况下赚取收益的交易活动。

套利的五种基本形式:空间套利、时间套利、工具套利、风险套利和税收套利。

计量经济学建模的思想

计量经济学建模思想,就是定量分析经济现象中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第一步,要根据经济理论分析所研究的经济现象,找出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及相互间的联系,把问题作为被解释变量,把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把非主要因素归入随机项;第二步,要按照它们之间的行为关系选择适当的数学形式描述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一般是用一组数学上彼此独立、互不矛盾、完整有解的方程组表示。在建立理论模型的时,要求理论模型在参数估计、模型检验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正,以便得到一个较好的、能够解释过去的、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数学模型。此外,还可以通过散电图或模拟的方法,选择一个拟合效果较好的数学模型。

具体步骤如下

国际收支调节(货币吸收理论)

吸收论(Absorption Approach)又称支出分析法,它是1952年詹姆士·爱得华·米德和当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的西德尼·亚历山大(Sidney Stuart Alexander)提出,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从国民收入和总需求的角度,系统研究货币贬值政策效应的宏观均衡分析。它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人手,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收支调节的相应政策主张。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国民收入与国民支出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

(1)国民收入(Y)=国民支出(E)

在封闭经济的条件下:

(2)国民支出(E)=消费(C)+投资(I)=国民收入(Y)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把对外贸易也考虑进去,则:

(3)国民收入(Y)=消费(C)十投资(I)+(出口(X)-进口(M)。

移动恒等式两边,得

(4)X-M=Y-C-I=Y-(C 十I)

上式中,X-M 为贸易收支差额,以此作为国际收支差额的代表。C+I 为国内总支出,即国民收入中被国内吸收的部分,用A 来表示。由此,国际收支差额实际上就可由国民收入(Y)与国内吸收(A)之间的差额来表示。设国际收支差额为B=X-M,则有:

(5)B=Y-A

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平衡

吸收论的核心观点 该理论建立的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他把经济活动视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最重要的分析指标是总供给、总需求、国民收入和就业总量。

吸收分析法的表现形式

贸易差额B=国民收入Y-总吸收A

即一国的国际收支差额就是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的差额。国际收支平衡就是总收入等于总吸收。国际收支顺差意味着总收入大于总吸收。调节国际收支逆差就是要增加收入,即通常说的支出转移政策;或减少支出,即通常说的支出减少政策,简称吸收政策。

转换政策和吸收政策的相互配合运用,是一国经济实现内外部平衡的主要条件。

现金余额效应 是最重要的一种吸收效应。假定货币供应一定,货币持有者总想将自己的实际资产的一部分,以货币形式占有,这样,随着国内物价的上升,他们名义上持有的现金量就变得更多,结果一方面可减少他们的实际支出,另一方面又可通过出售他们的其他资产持有更多的现金,从而使其他资产价格下跌。其他资产下跌意味着利率上涨,这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消费与投资。故现金余额效应可直接影响收入──支出,也可通过利率影响收入──支出。

货币错觉

使货币贬值人们重在注视物价而忽视货币收入,尽管货币收入也可能按比例上升,但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人们总是减少需求和消费。这亦有利于改善贸易差额。

收入再分配效应

这种效应一般有以下四个表现:

第一,物价上涨先于工资的提高,使物价转变为企业家的利润;

第二,物价上涨使收入从某些集团转移到其他集团手中;

第三,物价上涨使实际收入的一个更大部分转变为政府的税收;

第四,在收入从高边际吸收倾向朝低边际吸收倾向移动的状况下。

吸收论的政策主张

根据上述理论公式,吸收论所主张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无非就是改变总收入与总吸收(支出)的政策,即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当国际收支逆差时,表明一国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即总吸收超过总收入。这时,就应当运用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对贸易商品(进口)的过度需求,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但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在减少进口需求的同时,也会减少对非贸易商品的需求和降低总收入,因此,还必须运用支出转换政策来消除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的不利影响,使进口需求减少的同时收入能增加。这样,使贸易商品的供求相等,非贸易商品的供求也相等;需求减少的同时收入增加;就整个经济而言,总吸收等于总收入,从而达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

吸收论特别重视从宏观经济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它认为,贬值要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必须有闲置资源的存在。只有当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后,闲置资源流入出口品生产部门,出口才能扩大。

其次,出口扩大会引起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同时增加,只有当边际吸收倾向小于1,即吸收的增长小于收入的增长,贬值才能最终改善国际收支。比如,出口扩大时,出口部门的投资和消费会增长,收入也会增长。通过“乘数”作用,又引起整个社会投资、消费和收入多倍地增长。所谓边际吸收倾向,是指每增加的单位收入中,用于吸收的百分比。只有当这个百分比小于1 时,整个社会增加的总收入才会大于总吸收,国际收支才能改善。

对吸收论的评价

吸收分析法是建立在宏观的、一般均衡的基础上的,比微观的、局部的弹性分析法有所进步,并强调了政策配合的意义,不过,它仍有不足之处,表现在:

第一,两点假设(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因素、生产要素转移机制平滑)不切实际。

第二,倾斜地以国际收支中的贸易项目为研究对象,而忽视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资本项目,从而使其理论无法完。

对吸收论的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对吸收法进行以下几点归纳:

第一,吸收法是从总收入与总吸收(总支出或总需求)的相对关系中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的,而不是从相对价格关系出发,这是它与弹性论的重大差别。就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而言,吸收论是建立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之上的,采用的是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而弹性论则是建立在马歇尔等人建立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第二,就货币贬值的效应来讲,吸收论是从贬值对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的相对影响中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的,而弹性论则是从价格与需求的相对关系中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的。

第三,吸收论含有强烈的政策搭配取向。当国际收支逆差时,在采用货币贬值的同时,著国内存有闲置资源(衰退和非充分就业时),应采用扩张型财政货币政策来增加收入(生产和出口);若国内各项资源已达充分就业、经济处于膨胀时,应采用紧缩型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吸收(需求),从而使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同时达到平衡。

第四,吸收论的主要缺点是假定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原因,并以贸易收支代替国际收支,因此,从宏观角度看,它具有不够全面和自相矛盾的地方。不过,吸收论在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它指出了弹性论的缺点,吸纳了弹性论的某些合理内容,是在弹性论基础上的一大进步;另一方面,它指出了国际收支失衡的宏观原因和注意到国际收支失衡的货币方面。因此,吸收论成为70 年代出现的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的先驱

下载3现代金融投资理论简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3现代金融投资理论简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投资理论小结(5篇模版)

    投资理论复习小结 现代投资理论的目的是为投资者提供一种手段,当存在无限多种可能性时,使投资者通过它从中确定他(她)的最佳组合。使用一个由预期回报率和标准差构成的框架,投......

    金融投资

    金融名片简单来说,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

    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1、 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主要论题之一。(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2)随着经......

    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管理实践(大全5篇)

    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管理实践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管理实践现代金融理论是建立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有效市场假说(EMH)两大基石上的。这些经典理论承袭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基础金融理论

    金融学基本理论 第一部分现代金融相关概况 一、何谓金融 简单来说,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 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最终定稿)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一、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郊区无序蔓延带来的城市问题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城市规划及设计理论。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

    现代远程教育理论

    现代远程教育是指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采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远程教育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它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

    现代管理理论

    戴尔公司的生产管理分析 班级:08物流(1)班姓名:学号:0804041戴尔作为目前全球在个人电脑和服务器市场领先的电脑公司,其竞争优势之一在于其在全行业中最低的成本结构,而此成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