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省铜仁一中“普实”工作自查报告
贵州省铜仁一中“普实”工作自查报告
谢国成李和平(写于2004年6月)
铜仁一中始建于1938年,初名为“国立三中”。1963年以来,一直被列为贵州省省属重点中学。1998年,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999年,首家通过贵州省人民政府、省教育厅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并获优秀等第。2001年,成为全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学校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0多平方米。现有教学班级39个,学生2300多人。学校是一座历史悠久、声名远播的园林式的大型现代化高级中学。
学校现有教职工146人,其中特级、高级教师62人,具有研究生学力的教师5人,国家级骨干教师5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地级学科带头教师8人。学校以“和谐发展、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以“勤奋、求实、文明、睿智”为校训,建设“爱校、团结、自强、创新”的校风,推崇“敬业、善导、精湛、奉献”的教风和“自尊、善学、活泼、超越”的学风。学校从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人才三万多人才,其中有不少蜚声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著名教授、工程师等。
学校现有物理、化学、生物教师共27人,其中特级教师(化学)1人,高级教师16人,中级教师4人,二级教师4人,初级教师1人,借调教师1人。实验室专职教师5人,都持证上岗,其中中级教师3人。
我校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提高教师技能,培养学生能力,努力完成实验教学普及工程,提高我校的综合办学水平。
一、高度重视,统一认识,构建实验教学新格局 实验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加强我校“普实”工作力度,全面落实贯彻“普实”任务,我校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具体做法有:
第一,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健全机构。学校领导班子对“普实”工作高度重视,认真学习“普实”文件,大家一致认识到“普实”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了中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因此,把“普实”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以校长蒋小俊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学校中层领导为成员的“普实”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普实”工作实施方案。
第二,多次召开全校“普实”工作动员会,及时把有关文件要求和会议精神传达到每位教职工,使广大教职工人人知道“普实”,人人懂得“普实”,关心、支持“普实”,形成“普实”的良好氛围。
第三,为加强“普实”工作的力度,学校组建了普实工作考察团。考察团团长由校长担任,学校中层干部和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作为考察团成员,分赴我区普实工作开展比较好的三县五所中学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学习,返校后把考察的情况整理成报告下发给各个处室、教研组,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
通过以上措施,学校的实验教学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校长重点抓、中层干部具体抓,实验教师与学生全员参与,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实验教学立体新格局。
二、加大投入,规范管理,提高实验教学新水平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普实”工作的关键。为此,学校做了大量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加大投入。学校办学经费虽然困难,但是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搞好“普实”工作,在接受省级示范性评估之后,共投入十五万元的经费来配备理化生实验的设备仪器,2004年又补充投入了近五万元作为“普实”专项经费。
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为提高实验教师专业水平,2003年我校请地区教仪站王益永站长、王明强副站长来我校进行有关实验建设理论知识讲座。2004年4月省教育学院吉副院长等一行三人专程来我校指导工作,使我校实验教师受益非浅。
2、学校与每位实验教师签订“普实”工作责任状,使每位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按要求完成自己承担的实验教学任务。
第三,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
1、学校专门抽出5位责任心强,有业务水平和指导能力的教师负责实验室的建设。从仪器存放、标签粘贴到规章制度上墙上镜,力求达到“普实”要求规范。
2、我校在注重各实验室建设的同时,非常重视各实验室的管理和各科仪器的使用,制定了实验室管理制度,落实实验室主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的职责,做好各类仪器的登记造册,要求做到购进仪器要入帐,实验教师上课必须如实填写实验记录表和实验教学登记本,学生分组填写实验报告;实验员必须加强仪器的检查、维修,保证教学仪器的完好和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3、学校规定实验室必须课后向学生开放,培养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体验动手实验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科技能力。
4、学校领导定期和不定期对“普实”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实验教学,保证学校实验教学开出率达到“普实”要求。
第四,理化生教师每学期按国家课程和学校课时安排,有计划、有方案地落实实验教学内容,每学期定期对学生实验综合能力进行深入考察,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三、发挥示范,不断创新,“普实”工作成效显著
第一,重视科研,积极创新,积极深入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科研和动手能力。为了更好三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意志品质和科学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过程最优化,理化生各科教学积极开展学生科研、科技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化学科的姚秀海老师开展了《铜仁市环境污染的调查及其可行性的防治措施》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观了大龙的氯碱厂,引导学生研制分子模型,以及对原电池的研究与制造等。生物科教师杨光荣引导学生开展了《探索温度和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及酶活性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的研究,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
第二,理化生实验配备率和师生实验开出率完全达到“普实”标准。理化生实验配备率达到了100%,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学的开出率达到了100%(详细情况请查看理化生实验统计表)。各学科的演示和自然课实验及分组实验的开出率达到100%,各种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报告、实验登记、仪器领用的记录齐全,教师、学生实验操作熟练,符合规范。
第三,学校现有实验设施在全省同类学校中居于前列。学校每一个班级都配有“四机一幕”,物理、化学实验教室各四间(化学实验教室有普通型和豪华型各两间),生物实验教室二间,物理仪器保管室和准备室各一间,化学药品保管室和准备室各一间,生物陈列室和准备室一间(详细情况见表单)。这些先进的实验设施为学校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第四,通过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我校在实验教学科研和自制实验教具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理化生实验教师近几年有100余篇教学论文在全国、省、地区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理化生实验教师自制教具30余件(具体名称附后),部分教具在省级、地区级教具评比中获奖。第五,理化生教师辅导学生参赛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近三年来,理化生教师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精心辅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每年均有近20人在全国物理、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复赛中分别获奖,每年参加其他项目竞赛获得的奖项每科不下20人次,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理化生的兴趣和培养了他们探究难题、勤于思考的能力。
第六,完成“普实”布展。学校严格按照“普实”布展要求,分:
1、领导小组成员(组织机构),2、实验室建设,3、队伍建设情况,4、经费投入情况,5、仪器配备情况,6、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完成情况统计,7、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图片,8、自制教具统计表等八个方面对我校近年来开展的“普实”工作予以科学规范的展示。
我校的“普实”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与地委、行署的关心和省地市教育局的支持分不开的。因为高考压力和所处地区的环境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校的实验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师实验科研成果面积不大,学生实验科技活动开展不广,自制实验教具质量不很高。这也是我校今后开展实验教学应该进行整改的方面。
“普实”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一定要常抓不懈,要按照“普实”要求和标准,进一步推进我校实验教学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让我校实验教学的软件和硬件建设达到省级一类“普实”示范学校的标准,以此带动和辐射全区“普实”工作,推动我校自身持续健康发展,为铜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普实工作自查报告
普实工作自查报告
普实工作自查报告1
为了贯彻执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更好地落实省、市有关实验教学会议精神,我校紧紧围绕区教委的总体部署,以狠抓实验教学促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近几年来,我校对上级布置的“普实”工作任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认真学习讨论上级文件充分领悟上级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特别是在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学校实验用房的建设,设施、设备配置、人员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我校“普实”工作的各方面都基本上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一类”初中标准,现将我校“普实”工作开展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情况简介:xx四十一中目前有学生2366人,教学班36个,教职工135人。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各2个,物理、化学、生物仪器室各1个,其他音、体、美、劳、卫生、图书、阅览等按要求都已基本达标。
二、学校把“普实”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力求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普实”各项工作任务。
1.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党支部、校长室对“普实”工作十分重视。我们本着以教学促配备,以教学促管理的`原则,不断加强和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建设,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把初中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开足、开齐、开好,学校为搞好此项工作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由教学的校长、办公室主任、教务处主任、总务处主任及理化生学科教研组组长为成员的“普实”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调动全校各部门一起抓“普实”工作,责任落实到人,调动各处室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做到了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另外,学校还把这项工作纳入教师量化管理的要求之内,使“普实”工作进展顺利。
2.学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支持“普实”工作。99、20xx年,由于学校在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过程中千方百计争取政府投入,想方设法争取各方面支持,筹集资金3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配置实验室和功能教室,购置实验器材、音体美劳器材和图书报刊,从而使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劳技教室均达到国家一类标准,图书室、阅览室、语音室、备课中心等多项指标达到省一流水平,并于20xx年2越顺利通过了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为了保证“普实”工作的需要,学校对相关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与全力支持。在课堂教学人员紧,任务重,行管人员严重缺编的情况下,为保证实验教学的需要,始终安排4名专职实验室管理员,组织管理实验室器材,组织帮助理化生教师搞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并为音体美劳器材室安排了兼职管理员。在学校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近100万元配备微机、一体机、复印机,添置实验器材,音体美劳器材,增添图书报刊,及时购买理化生实验药品、器具,为实验教学提供物质和资金保证,力求使学校的实验开足开全,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均100%普及。
三、各项要求已经达标。
我们严格按省“一类”标准进行了自查,自查得分共计959分。其中,实验用房建设自查得分90分;实验室设施按各项要求配置已符合一类标准,自查得分49分,仪器设备(除个别处室目前还不能完全达标外)各项自查得分280分;实验人员数量够,学历达标,材料齐全,得分50分;实验教学方面做到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的开出率均达100%,学生操作基本准确,得分290分;实验管理方面做到了规范、有序,按规章制度办事,自查得分200分。
四、下步的努力方向。
虽然我们通过自查得分接近960分,已经达标,但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我们工作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今后还需要更加的努力,争取在实验教学的各个方面均完全达到国家一类标准。要不断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在学生的实际操作方面要下功夫,特别是对一些差生,要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好学生的帮助下,使他们能独立、准确地完成实验操作,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服务。
普实工作自查报告2
县政府: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我镇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实验教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按照县“普实”工作要求,镇党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抽调人员于11月15日至20日,对全镇“普实”工作作了全面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普及实验教学的4所学校,现有教学班35个,在校学生1386人,教职工102人。其中:县徐家坪初级中学创建于1963年,是一所县直农村初中。在校学生670人,教学班14个,教职工50人,专人教师48(其中本科23人,专科20人,中专5人)。服务半径为徐家坪镇和马蹄湾乡共计21个行政村,覆盖人口15500余人。学校占地面积15亩,总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徐家坪镇中心小学现有9个教学班,学生300人,教职工26人,校园面积为6000平方米。秦河小学是一所完全小学,现有6个教学班,学生222人,教职工13人。学校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980平方米。药木院小学是一所镇属地域中心小学,现有6个教学班,学生194人,教职工13人,校园面积5000平方米。
二、自查情况
我们于11月15日至20日组织人员对全镇普及实验教学进行自查自验。
1、县徐家坪初级中学目前有1024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一幢,800平方米的三层综合楼一栋,150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辅楼即将完工。建有微机室、多功能教室、阅览室、图书室和理化生实验室,配有彩电、影碟机、投影机等电教设备。学校现有物理、化学、生物教师共7人,其中中教一级教师1人,中教二级教师4人,中教三级教师2人,实验室职教师3人,均为兼职,都持证上岗,其中中教一级教师1人,中教二级教师2人。该校一是重视科研,积极创新,深入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科研和动手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意志品质和科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过程最优化,理化生各科教学积极开展学生科研、科技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并有自制教具。二是理化生实验配备率和师生开出率完全达到“普实”标准。理化生实验配备达到了100%,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学的开出率达到了100%,各学科的演示和自然课实验及分组实验的开出率达到100%,各种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报告、实验登记、仪器领用的记录齐全,教师、学生实验操作熟练,符合规范。
2、徐家坪镇中心小学属于二类学校,一是人员配备合理。有兼职实验员1人,兼职图书管理员1人,体育器材兼职管理员1人,这些人员均获中师或大专学历,能胜任本职工作。二是配套设施齐全。有仪器室2间,面积70平方米,仪器柜15个。实验室3间,面积117平方米,实验桌凳40套。图书室及阅览室共2间,面积70平方米,桌凳20套。做到危险品专柜保管,实验室采光通风良好。三是教学仪器和图书配备达标。①科学仪器配备:能按标准配备,配齐率达96%以上。②体育器材配备:能按标准配备,配齐率达90%以上。③图书:共藏书15000册,生均15册。④自制教具:自制教具20余种共300多件。这些教具全部用于教学。四是实验开出率达到“普实”标准。教师演示完成率每学期均达95%以上,分组实验完成率90%,各种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均有记录,学生分组实验基本达到熟练、规范,完成率较高。
3、秦河小学属三类学校,一是人员配备合理。学校配有仪器室,兼职管理人员一人,兼职实验员3人,兼职图书管理员1人,体育器材兼职管理员1人,以上人员均属中师,大专以上学历,能胜任本职工作。二是配套设施齐全。有仪器室1间,30平方米,仪器柜10个。实验室3间,面积96平方米,实验桌凳20套。图书室阅览室2间,60平方米,桌凳12套。做到了危险品专柜保管,以上各部室采光,通风条件良好。三是教学仪器和图书配备达标。①科学仪器配备:能按标准配备,配齐率达95%以上。②体育器材配备:能按标准配备,配齐率达86%以上。③图书:共藏书3900册,生均18册以上。四是实验开出率达到“普实”标准。教师演示完成率每学期均达95%以上,分组实验完成率90%,各种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均有记录。
4、药木院小学属二类学校,一是人员配备合理。现有兼职实验员、兼职图书管理员、体育器材兼职管理员、音乐器材兼职管理员、少先队兼职辅导员、电教室兼职管理员、多媒体教室兼职管理员、美术书法室兼职教师、劳技活动室兼职管理员、舞蹈室兼职教师各一人,这些人员均获中师或大专学历,能胜任本职工作。二是配套设施齐全,有仪器室和实验准备室1间,面积20平方米,仪器柜10个,实验室3间,面积70平方米,实验桌凳40套,图书室及阅览室共2间,面积45平方米,桌凳10套。做到危险品专柜保管,实验室采光通风良好。三是教学仪器和图书配备达标。①科学仪器配备:能按标准配备,配齐率达96%以上。②体育器材配备:能按标准配备,配齐率达90%以上。③图书:共藏书8640册,生均44册以上。④自制教具:自制教具3种共15件。这些教具全部用于教学。⑤光盘共400盒。四是实验开出率达到“普实”标准。教师演示完成率每学期均达95%以上,分组实验完成率90%,各种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均有记录,学生分组实验基本达到熟练、规范,完成率较高。
经自查自验,对照普及实验教学的要求,认为我镇各学校都能按照“普实”工作的规定,抓投入,抓落实,与时俱进,扎实工作,使普及实验教学符合规范,达到标准。
第三篇:普实工作自查报告
**四十一中“普实”工作自查报告
为了贯彻执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更好地落实省、市有关实验教学会议精神,我校紧紧围绕区教委的总体部署,以狠抓实验教学促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近几年来,我校对上级布置的“普实”工作任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认真学习讨论上级文件充分领悟上级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特别是在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学校实验用房的建设,设施、设备配置、人员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我校“普实”工作的各方面都基本上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一类”初中标准,现将我校“普实”工作开展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情况简介:**四十一中目前有学生2366人,教学班36个,教职工135人。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各2个,物理、化学、生物仪器室各1个,其他音、体、美、劳、卫生、图书、阅览等按要求都已基本达标。
二、学校把“普实”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力求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普实”各项工作任务。
1.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党支部、校长室对“普实”工作十分重视。我们本着以教学促配备,以教学促管理的原则,不断加强和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建设,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把初中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开足、开齐、开好,学校为搞好此项工作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由教学的校长、办公室主任、教务处主任、总务处主任及理化生学科教研组组长为成员的“普实”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调动全校各部门一起抓“普实”工作,责任落实到人,调动各处室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做到了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另外,学校还把这项工作纳入教师量化管理的要求之内,使“普实”工作进展顺利。
2.学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支持“普实”工作。99、2000年,由于学校在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过程中千方百计争取政府投入,想方设法争取各方面支持,筹集资金3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配置实验室和功能教室,购置实验器材、音体美劳器材和图书报刊,从而使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劳技教室均达到国家一类标准,图书室、阅览室、语音室、备课中心等多项指标达到省一流水平,并于2001年2越顺利通过了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为了保证“普实”工作的需要,学校对相关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与全力支持。在课堂教学人员紧,任务重,行管人员严重缺编的情况下,为保证实验教学的需要,始终安排4名专职实验室管理员,组织管理实验室器材,组织帮助理化生教师搞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并为音体美劳器材室安排了兼职管理员。在学校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近100万元配备微机、一体机、复印机,添置实验器材,音体美劳器材,增添图书报刊,及时购买理化生实验药品、器具,为实验教学提供物质和资金保证,力求使学校的实验开足开全,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均100%普及。
三、各项要求已经达标。
我们严格按省“一类”标准进行了自查,自查得分共计959分。其中,实验用房建设自查得分90分;实验室设施按各项要求配置已符合一类标准,自查得分49分,仪器设备(除个别处室目前还不能完全达标外)各项自查得分280分;实验人员数量够,学历达标,材料齐全,得分50分;实验教学方面做到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的开出率均达100%,学生操作基本准确,得分290分;实验管理方面做到了规范、有序,按规章制度办事,自查得分200分。
四、下步的努力方向。
虽然我们通过自查得分接近960分,已经达标,但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我们工作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今后还需要更加的努力,争取在实验教学的各个方面均完全达到国家一类标准。要不断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在学生的实际操作方面要下工夫,特别是对一些差生,要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好学生的帮助下,使他们能独立、准确地完成实验操作,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服务。
第四篇:江南一中普实工作方案
江南第一中学“普实”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加快我区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县工作的通知》(桂教基教2001)101号文件)和《崇左市江州区普及实验教学区工作实施方案》(江办发(2006)18号文件)的精神,确保我校按时按质按量通过Ⅰ类“普实”验收工作,特制定我校“普实”工作实施方案。
二、工作思路和目标:
按照自治区对普及实验教学的标准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的“普实”工作主要通过狠抓四个环节即建、配、管、用,促进二大建设即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实现今年年底通过Ⅰ类普及实验教学的工作目标。
三、建立机构、加强领导
为了确保“普实”工作顺利开展,全面启动“普实”工程,学校成立“普实”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一把手赵国前校长任组长,两位副校长为副组长,各科室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具体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赵国前(江南一中校长)
副组长:刘富光(江南一中副校长)
黄维东(江南一中副校长)
成员:廖李毅(江南一中教导处主任)
陈崇萍(江南一中政教处主任)
张贵清(江南一中总务处主任)
黄林慧(江南一中校团委书记)
黄孟杰(江南一中办公室主任)
四、工作步骤(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一)落实人员,责任到人
1、物理实验室:
负责人:李家崇
成员:黎宇峰、王宁、陆体金、黄学斌
2、化学实验室:
负责人:黎克明
成员:黄兴平、梁瑞宇
3、生物实验室:
负责人:黄善芬
成员:王佩塑、黄永
4、体育室:
负责人:赵荣光
成员:张精艺、陈华勇、梁德民
5、音乐室:
负责人:陈国珍
成员:李丽燕
6、美术室:
负责人:邓乐君
7、地理室:
负责人:向花山
8、图书、阅览室:
负责人:方桃韦
9、计算机室
负责人:吴雪云
10、电教室:农海华
11、卫生室:
负责人:韦黄敏
12、劳技室:黄善芬(兼)
(二)核查现有设施、设备数量
1、各科室清点造册
要求各科室人员及时把架上的物品、仪器和药品等下架重新按清册簿逐一对应清点入册,如发现清单上有入帐记录但查无此物又无报废记录的,则造入报废
簿,同时在清册簿上注明报废时间,一边清点一边重新上架并贴好标签,负责人统计现有仪器、药品名称、数量和金额,统计尚缺仪器的名称、数量和金额。做到帐、物、卡相符,已经损坏无法使用的仪器记入报废簿不再上架。
2、仪器、图书要按验收要求分类上架摆设,并贴好标签。
3、因货柜有限而无法上架的仪器或物品在包装盒上标上科目、名称、数量、清点人。
4、各科室如实记录并上报尚缺仪器、图书清单等。
(三)及时把上级调拨的各种仪器、药品等物品按要求造册入室上架。
第二阶段:补清近三年的有关材料。材料要整理成八个档案盒
卷一
1、各级政府有关开展“普实”工作文件(实施方案、工作规划、实施办法)
2、学校“普实”方案、“普实”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3、学校简介。
卷二
1、近三年学校工作计划、工作总结。
2、每学期检查、研究实验工作记录。
3、校长、主任听实验课的听课记录。
4、实验教师情况统计表。
5、实验教师学历及职称复印件。
卷三
1、“普实”工作自查报告。
2、《江州区“普实”技术装备配套设施及人员情况表》。
《江州区“普实”技术装备仪器、设备、图书情况表》。
《江州区中小学校实验室工作人员情况统计表》。
《实验教学普及(仪器设备)检查评分表》。
3、学校“普实”基本情况统计表。
卷四
1、各科教学仪器明细帐和流水帐。
2、教学仪器调拨单。
3、各科教学仪器明细单、图书总括登记本及图书个别登记本(分科放在各仪器室或图书室)。
卷五
1、教学仪器(及图书)领用、借用、赔偿、报废、耗损登记簿。
2、实验教学登记簿、实验通知单。
3、学生实验报告。
4、制作(维修)登记簿。
卷六
1、各班演示及分组实验记录表
2、实验室开放登记簿。
(以上材料,历年的集中存放,本学期的放在各实验室)
卷七
1、电教及软件的流水帐和明细帐。
2、电教设备自查表和电教教材统计表。
3、电教人员的学历、培训证书的复印件。
4、电教人员情况统计表。
卷八
1、自制教具获奖奖状复印件。
2、实验教学、电化教学、自制教具的论文、材料、作品在各级交流发表的证书复印件。
3、在学校创收中用于实验室或实验教学的投资支出复印件。
4、实验事故登记簿。
第三阶段:学校自查和上级督查。
对自查和督查结果进行查缺补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四阶段:迎接自治区“普实”验收。
江南第一中学
2006.4.20
第五篇:贵州省铜仁农业学校历史
贵州省铜仁农业学校历史
一、学校沿革(1938—2002)
贵州省铜仁农业学校的前身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为收留东南数省流亡师生,于1938年创办的国立三中江口分校(本部设铜仁,现铜仁一中)的农职部。1941年2月,分校的另两个部(初中部和五年一贯制实验班)迁回铜仁本部,农职部移交给贵州省教育厅。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贵州省政府决定在原农职部基础上,正式创办“贵州省立江口农业职业学校”,并委派钟在祥为第一任校长。当时江口县城的禹王宫、城隍庙、香山祠作校舍,实行初农、高农两部并存制,学制均为3年。学生来源,除主要收留战区流亡学生外,也在省内招生。战区流亡学生享受伙食、书籍、制服、零用等国家贷学金,本省学生免收学费,其余自理。由于旧政府不重视教育,缺乏设备和师资,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严重不足,部分课程被迫停开,有的班级进入三年级后,不得不送往贵阳农业学校授课,对教学质量影响较大。学校领导除第一任校长钟在祥外,从1943年后,由尹吉三(留学日本)、杨屯继任。1949年江口解放后农校并入了铜仁中学,人员分散。
新中国建立后,1956年底,铜仁地委决定恢复创建农校,在铜仁城北郊两板桥划拨土地600亩用作校园。1956年初,学校破土动工,在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期主体工程基本竣工,教学楼和可容纳500人的两幢学生宿舍完工。1957年3月份即正式招生开学,1958年搬迁江口。1961年奉令停办,1963年恢复,校址设在城郊桐子巷,没有正式招生,只开办了农业干部训练班。1964年秋季正式招生,1965年迁回两板桥原校址。1970年,根据地委决定,搬迁到大兴与大兴农场合并,利用原农场的土地、房屋、设备办校,招收社来社去学生,1973年又迁回铜仁两板桥,直至2002年5月五校合并组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二、艰苦创业(1956——1966)
建校以来,由于经过了1940-—1956年和1961--1963年两个较长时间停办和多次搬迁,学校各种财产设备损失严重,兼之历来的正常经费紧缺,学校无法更新教学和和实验手段,校舍破陋不堪,设备陈旧老化,教学、工作、生活条件很差,办学十分困难。但全体教职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坚持抓好“双基”教育,坚持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道路,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在开创铜仁地区农业教育新局面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新中国成立后的铜仁农校的恢复和创建工作,没有接收原国民政府所办农校的任何财产和人员,一切都从头做起。为适应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形势,从1953年到1955年,在中共铜仁地委的直接领导下,曾先后开办过两期农村基层干部训练班。学校开办初期主要是为农村培养基层干部,实行社来社去。1957年首期招生约250名,分经营管理、会计、作物栽培、畜牧兽医4个专业,学习时间3个月左右,每年举办两期。从1957年下半年到1958年底,在校学生经常保持在300人左右。当时只有教职工40多人,负担很重,但教职工积极性很高,不怕困难,夜以继日地完成各项工作。
这一时期培养的对象是农村基层干部,他们的学习时间短、任务紧。学校根据这一特点,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路,以解决学员提出的各种具体问题为主,兼授一定的理论知识。当时学生80%以上是党团员,每班成立了党、团支部,教学和其他活动抓得很紧,任务完成出色。在“勤俭办校,勤工俭学”的号召下,师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除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外,还耕种土地120多亩,自己动手烧砖瓦建设学校。当时,学校基本上可达到粮食半自给和经费部分自给。学校的医生和畜牧兽医专业教师,还经常用业余时间为附近群众和农业社的耕畜治病,学校与群众关系十分融洽。
1958年下半年,因铜仁、玉屏、江口三县合并为铜仁县,地委决定学校搬迁江口,利用原江口县级机关房屋办校,搬迁前后历时3个月。在江口初步稳定后即于1959年春季正式招生,开设专业比在铜仁两板桥时略有增加,学生达400人左右,学制2年。1960年提前毕业分配230多名学生(后因当时国家困难,绝大部分学生动员回家搞农业生产)。
1960年,国民经济好转,地委开始着手恢复农校。首先抽调了原在校工作过的有关同志10多人,在桐子巷(原油库)建立地区农干班。1960年,是学校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高峰,学生达500多人,教职工近90人,分设初农、中专、大学部,开办农作、植保、畜牧、兽医、水利、园艺、林业、气象、农机等9个专业,初农和中专学生实行社来社去,大学部由国家统一分配,学制2—3年。当时办学遵循的准则,主要是根据党中央、毛主席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校鼓励师生发扬勤俭办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除教授各种课程外,学校大力开展勤工俭学,师生自己动手种地1400多亩,其中,田350亩左右,果园(种梨、苹果、葡萄、杨梅、广柑等)近200亩,现江口县委党校所在地都还留有一片当时种植的苹果园;其他旱地作物共600多亩,粮食可满足师生自给,蔬菜和其他农产品(西瓜、香瓜、西红柿等)除自给外,还外销铜仁县城,剩下的学校组织加工果酱等,以满足各种需要。此外,还大力发展畜牧业,饲养各种家畜600多头(其中本地耕牛180头、良种牛和马约20头、羊120只、大猪80多头、小猪154头);家禽2000多只(主要是鸭);养蜂20多桶。同时开展各种副业加工,如碾房、奶粉、浆糊和各种副食品加工等,自办发电厂,除供应本校照明和加工用电外、还供应江口城内机关用电,努力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学校增加收入。1960年,全校总产值达15万元,占当年国家拨给学校总经费20万元的75%以上,收入主要用于教学设备购置和扩大为教学服务的再生产资料,其次是用于改善师生福利,解决实际困难。当年全体师生员工每人发给单衣一套,有困难的学生还发给棉衣,每年的季度奖和年终奖及平时对师生的困难补助,学校从勤工俭学收入中开支,师生积极性高涨,人人都为办好学校而不分昼夜地工作和学习,学校被评为全省先进农(牧)业学校,受到省农业厅表彰。1961年学校停办,这一时期共培养学生2000多名,除1960年毕业分配的230名外,其余都是为农村培养的基层干部和社来社去学生。
1963年底到1964年初,开办了一期120人的农业干部(各县、区农推站负责人)训练班,以后逐渐增调工作人员。1964年秋季在地区农干班的基础上正式复校,招收初中毕业生100人,两届共培训干部120人,为期3个月(农干班于1965年1月底结束)。1965年秋季,又招收学生100人,分农作、植保两个专业(各两班)。在人手不够,设备奇缺的条件下,广大师生团结一致,因陋就简,自己动手创造条件。1965年7月搬回两板桥原址后,已收回原建校时国家划拨的耕地80多亩,基本上保证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需要。从1965年秋季作物播种开始到1966年底,是学校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搞得较好的时期之一。当时除专业教师组织各种科研课题外,连普通课的化学教师也有自己的科研地,学生自愿组织科研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搞好观察记载,科研活动十分活跃,不但促进了教学,而且在附近生产队起到了示范作用。
这一时期,虽然教师不多(教师工共30多人),但教学活动开展较好,教师除按教学计划授课外,还为学习后进的同学补课,使他们在短期内迅速赶上一般程度。在师生中大力提倡艰苦朴素和勤劳节俭精神,广大师生特别是学生,生活节俭、衣着朴素,认真劳动,团结互助,校风很好。
三、坎坷10年(1966——1976)
196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由于学校处在贵州边缘地区,“文革”初期,仍然能够维持教学秩序。但从1966年底开始,学校开始处于混乱状态,领导、教师被批斗,校园成了武斗基地,教学设备损失较重。
1966年秋季招收的学生,已入学的均被退回,1964年和1965年入学的两届学生,留校复课闹革命,直到1968年底和1969年初才分配工作。1967年和1968两年学校断断续续上课,影响了教学质量。
1970年至1971年共办两期,学制1年(实际才八九个月),共有学生900多人,学员由各公社推荐,实行社来社去,毕业后回本县安排工作(这两期学生回县后,多数先后以招工招干形式安排)。第一期分设农学(含植保)、畜牧兽医、财会3个专业(连队)。第二期只设农学和牧医两个专业连队,由教职工担任连队正、副连长和指导员。由于每期学习时间短,生产任务比较重,因而学生实际学习的时间很短,还不能达到中专水平。
1971年至1972年,学校为地委代管了知青农场。1973年7月,学校从大兴搬回两板桥。经过两个多月的搬迁和修整,秋季正式招生。开办农学、植保、畜牧兽医3个专业,学生200人,4个班(农学两个班)。1974年招生100人分成农植、牧医两个专业,学制2年,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学校改名为五·七农业大学,并分出部分教职工到江口县月亮坝农场创办江口分校,与该农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当时招生600人,其中“五·七”农业大学200人(农机、水利专业各100人),校本部(农学专业)200人,江口月亮坝分校200人,全部实行社来社去。当时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活动和劳动时间较多,比较重视教学实践。忽视基本理论知识。兼之无正规的大纲、教材,授课计划性差,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粉碎“四人帮”以后,改革了招生制度,第一学期招生160人(1977年秋入学)。从此,学制统一为3年,每年招收学生150人左右。学校经常保持3个专业(农学、植保、畜牧兽医)9个班、450人左右的规模。学校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教学条件等,逐步得到充实和加强,教学秩序日趋稳定,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四、改革发展(1978——200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学校着手从政治思想、教学等方面进行拨乱反正,肃清“左”的影响,从而结束了徘徊局面。
(一)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充分认识农业教育在“四化”建设中的作用
由于社会历史的种种原因,农业和农业教育工作者的地位低下,待遇偏低,部分师生思想不稳定,教师要求改行,学生要求改专业。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除对教职工作思想工作外,还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如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通过努力已调入的共9人;农转非的4人;对学生,一是教育他们充分认识自身在“四化”建设中的作用;二是经常介绍国内外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情况,使他们明白自己所承担的历史重任;三是宣传农业教育发展状况及其在农业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激发他们献身农业精神,为加速本地区农业建设而贡献力量。办校20多年中,学校已为全区(少部分面向全省)培养各级各类农业技术人才约5000多人。
(二)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农(牧)业部门调进和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来的教师(包括教辅人员)27人,目前教师共有50人。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采通过以老带新,帮助青年教师制定自修计划,有计划地派出进修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新成果和科技信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1980年以来,已派往各高等院校进修的26人次,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短期培训116人次,并积极开展各种科研活动,积极承担省、地有关部门分配的科研课题,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三中全会以来,共完成科研课题61项,其中有16项获地区科技成果奖。
(三)实行多渠道办学,快出人才
解放后复校20多年来,学校积极完成省下达的招生计划,在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同时,办好各种短训班和社来社去班,到目前为止,已培养的4904名毕业生中,社来社去及农村基层干部有3590名,占71%以上。铜仁县谢桥大队党支部书记钟国科,1960年毕业回社以后,他领导的谢桥大队工作一直走在前面。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他带头落实党的农业政策,带头劳动致富,利用自己所学的实用知识和技术,经营自己的土地,广开生产门路,很快走上了致富道路,1981年光荣地出席了地区召开的勤劳致富代表会议;松桃县大兴乡农村青年吴胜芝自费来学习回去后,坚持推广先进农(牧)业生产技术,回乡后,热心为群众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深受广大群众好评,他的先进事迹,已被《贵州日报》进行了报道。1983年,他又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该校从1983年起,除完成国家下达的招生任务外,还相继开办了民族干部训练班、在职中专班,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校建校以来,通过几十年的艰辛办学,几十载的求索奋进,为国家培养了以农业科技方面人才为主的各类人才1万多人。其中,半数以上为农民技术员、农村基层干部、“社来社去”生、不包分配生。他们战斗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努力工作,默默奉献,为铜仁地区及其它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农民自费生吴胜芝1982年毕业后,利用学到的农业技术,带领当地农民科学种田,增加了农民收入,被评为贵州省劳动模范,其事迹被《中国青年报》、《贵州日报》等报道。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工作的学生,遍及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分布于各条战线。他们中不少人成绩卓著,成为农业科技领域的骨干力量。1968年毕业生干正书,勤奋学习,奋发进取,担任了贵州日报总编辑、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新闻学会副会长等重要职务,是贵州省核心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5年毕业生敬勇,在江口县的粮食丰收计划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成绩突出,被评为铜仁地区科技拔尖人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据对1976--1996年20年间以来毕业分配在铜仁地区的学生不完全统计,先后进入县级领导班子的30多人,获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或进入乡科级领导班子的达400多人。
在教学效果上,通过全体教师认真执教,学生刻苦学习,也取得了骄人成绩。1980年以来,获地区科技成果奖三等奖9人,四等奖36人。教师杨济华为了提高茶叶单产,解决茶毛虫为害茶叶造成毁灭性的减产问题,在生产、科研实践中,通过多年的实地观察,并经过多次试验,最后成功应用棱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毛虫,效果明显。他的这一发现与应用,得到了全国同行专家的好评,这一成果已编入全国病毒名录。
1982年农学专业毕业班的作物栽培课参加全省统考,荣获全省第一名,个人囊括第一、二、三、四、五名,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1983年农学、牧医两个专业参加全省统考,牧医3门课专业考试,有两门课(内科、传染病)总分名列全省第一、二名。其中安孝荣同学有两科获全省第一,一科获第二,总评第一。1985年在全省中等农牧学校教育质量评比中,学校被评为先进,受到省农业厅表彰。
1985—1986在全地区教育战线评比中,学校又评为先进集体,受到中共铜仁地委和行署的表彰。建校以来,被上级领导部门表彰的优秀党员6人,优秀教师10人,先进工作者6人,“三八红旗手”3人,优秀团干2人。建校以来,参加全国中等农(牧)学校专业课统编教材1人,参加全省农牧学校统编教材(语文、数学、气象、作物栽培、农业经营管理、会计、农作物病虫防治、牧医等课程)11人,结合教学,科研实践,撰写出论文在地区级以上报刊发表和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的有22人共47篇。
建校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关怀和广大教职工的积极努力下,学校已初具规模,校园占地达188亩,拥有固定资产400万元,其他财产100多万元;有图书3万多册,各种杂志120多种;实习农场15.5亩,其中果园4亩、种植园1.5、鱼塘10亩,猪场、鸡场、饲料加工厂、罐头车间、糕点车间、气象哨各一个,供师生教学实习之用。
截止2003年,共有教职工187人,高级讲师20人、讲师42人,教师及教辅人员合计120多人,在校学生13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