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蒙古地勘单位改革
国有地勘单位改革的实践和启示“内蒙古模式”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热度 5已有 845 次阅读2011-7-19 17:27
(一)“内蒙古模式”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005年,在经过调研的基础上,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全国率先对属地化的国有地勘单位进行了整体性改革。改革以“事企分开、转变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为目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剥离了地勘单位社会的职能;将离休人员的经费单列管理,经费由自治区财政全额解决;在劳动人事和经费、编制上,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管理机制,在职人员经费包干,编制注册管理;整合地勘单位资源,组建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自治区有色地质矿业(集团)责任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地质勘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地勘单位的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3支国有地勘队伍于2008年完成的总收入比改革前的2004年翻了3番,实现利润翻了6.5番,上缴税费翻了8番,职工人均年收入增长了3倍,国有净资产增加了近1倍。
业界为内蒙古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总结出3个特点:
一是抓住了机遇。内蒙古地勘单位的改革从2005年开始,正好是矿业上升期,外部环境较好,投资非常活跃,地勘工作受到方方面面的重视,内蒙古正是抓住了这个机遇,借助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
二是内部的企业化改革加速。自治区政府下发文件,成立了三大省级集团公司,深化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建立市场化运作的新体制,“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初步建立起勘查新机制,土地全部转为经营用地,装备得到更新,人才得到充实,内部企业运作更加灵活,取得了重要的找矿成果。
三是用足、用好国家和地方的扶持政策,用“三不变”稳定了地勘队伍,减少了改革的震荡。更重要的是,发挥优势,突出地质找矿主业,走“属地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勘查开发一体化产业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一批有规模的矿业企业。
需要指出的是,“内蒙古模式”迄今只能称得上是开了个好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业界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地勘单位的事业“壳”还存在,进入地勘企业工作的地质职工身份也未转化,充其量只能称为“内部企业化”。当然,这种说法也有值得商榷的余地,非黑即白,或者非白即黑,在改革进入成熟期时,“定色”已不会这么单一。但是不管怎样,“内蒙古模式”引起人们兴趣的亮点是,这项改革促进了3支队伍的“勘查开发一体化”,而当地政府在政策上也给予了足够的倾斜,比如配置了优质矿权,使地勘单位有底气与社会资本结合并进行矿业开发,从而形成开发反哺勘查的良性循环。但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其它省(市区)能“复制”这种做法吗?特别是矿产丰度不高的省份,又该怎么办呢?
关于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改革的思考
口张战勇1赵首军2张国强3任梅45
(1234内蒙古财经学院公共管理系,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
5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内容摘要】在新的形势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地勘单位改革,走市场化道路,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建立有中国特色地勘工作新体制的必、然。然而,在改革过程中如何解决发展与和谐、效率与公平是很多地勘事业单位单位转制过程中的难题,被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称之为“内蒙古模式”的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的改革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和谐;地质勘探;事业单位改革;发展。
【作者简介】张战勇,内蒙古财经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非营利组织研究。
赵首军,内蒙古财经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组织行为学研究。
张国强,内蒙古财经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公共政策研究。任梅,内蒙古财经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一、引言
从2005年12月开始,三年间,我们课题组对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下称内蒙古地勘局)进行了两次调研。在前期调研时被调研单位的职工对改革有许多意见,更多的是不理解和不满意.对改革情绪大、抱怨多。事隔两年后,内蒙古地勘局的改革成为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成功典范,从内蒙古自治区确定的十七家改革试点单位中脱颖而出,在全国地勘改革中被称为“内蒙古模式”。为什么改革前困难重重,改革后不仅确保了社会稳定,事业得到了发展,而且单位收入、个人收入就能得到大幅提高,事业得到了发展。这被内蒙古地勘人谓之“和谐发展和谐改革”,值得我们思考。
二、内蒙古地勘局的改革
历程与现状
1.内蒙古地勘局的改革历程。内蒙古地勘局成立于1956年,原称地质部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局,由地质部直接领导。1958年中央决定将地质局下放到各省管理,1963年又改由地质部垂直领导,1970年再次下放到自治区,实行双重领导以自治区管理为主。1980年又改为以地质部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1994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实行政事、政企分开,将内蒙古地质矿产局分为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厅和地矿部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内蒙古地矿厅为自治区政府地矿行政主管部门,地勘局仍实行以地矿部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1999年6月,正式由国土资源部划归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并更名为内蒙古地勘局,由国土资源厅归口管理,为正厅级事业单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国办发[1999]37号文件印发的《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经历了二十多年改革的地勘单位,属地化的改革已经完成,按照《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要求,在完成属地化以后,地勘单位必须进行企业化改革,《改革方案》提出的“企业化”其本意是指地勘单位整体事改企。
2005年初,内蒙古地勘局被列为自治区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单位之一,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土资源厅关于地勘单位深化内部企业化改革组建集团公司的战略部署,在全局全面推进内部企业化改革。2006年初,在内蒙古地勘局的基础上正式组建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公司机构的组建,于2006年7月28日,正式挂牌。目前全局自上而下按照事企两种管理和运行模式运行,建立健全了考核体系、分配制度等管理制度。离退休人员已经费单列,单独建账管理。所属六所子弟小学移交地方管理。
2.内蒙古地勘局现状。内蒙古地矿局所属事业单位十九个(如表1),两个公司,其中地勘单位十七个,从事矿产勘查单位九个,区域地质调查单位两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单位三个,探矿工程施工单位一个,矿产实验研究测试单位一个,地质测绘单位一个,分布在全区各盟市。共有职工15664人,其中在职职工7766人,离退休职工7898人。在职职工中高级职称345人,中级职称1618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776人。全局有十九类专业技术人才,其中地质类专业主要有:矿产地质、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测绘、分析测试、探矿工程、采矿、选矿等十二类专业,占技术人员总数的92%,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主体。
2005年至2008年,内蒙古地矿局共申报国家和自治区地勘项目485项,获得自治区地勘项目资金共7.62亿元。同时积极承揽市场地勘项目1627项,获得资金16.08亿元;近三年多来,解决内部待岗职工900余人重新就业,增加社会就业岗位3600余个,有效地缓减了局和地方政府的就业压力;在2005年大幅度增加下岗职工生活费的基础上,从2006年起每人每年又增加了1000元,人均达到9300多元;三年来,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工作的力度。全局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50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07人,有效地缓解了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局面。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显著成绩,特别是作为自治区境内规模最大、科技实力最强的国有地勘单位,地质找矿的主力军作用发挥明显,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力显著增强,为今后较长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内蒙古地勘局改革的背景和面临的困难
1.改革的背景。中国地勘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背景,源自于1978年以来近三十年来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源自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源自于当今中国的经济体制、行政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大环境。就内蒙古地勘事业单位的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中央政府要求全国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和逐步实现企业化经营。1999年,在国务院第十五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中,提出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和逐步实现企业化经营。企业化经营是指地勘队伍要按照政企(事)分开的原则,逐步转变事业机制,建立健全企业机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其次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明确了内蒙吉地勘局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改革思路。内蒙古自治区区直事业单位改革于2005年3月15日正式启动。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内蒙古地勘局、有色地勘局、煤田地质局纳入自治区直属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涉及约26916人。自治区对地勘行业的改革,思路是:包死地勘经费投资(拨款)基数,剥离离退休人员进行单独管理,费用从地勘单位事业经费中切出单独管理,以后国家政策性调资和地方政策性补贴等增资费用,由自治区财政全额拨款解决。
第三是其自身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实现地勘事业的发展。来自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压力和来自于自身迫切发展的动力,上压下推,使内蒙古地勘事业单位的改革的进程加快、全面提速,帮助自己的员工走向富裕之路,谋求稳定、和谐的发展。
内蒙古地勘局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始了本轮事业单位改革的工作。国家层面要求“切实把地质工作摆在国民经济的先行地位,全面增强地质勘查力度”。自治区要求加快企业化的步伐。如何在深入改革的过程中发展地勘事业确实是摆在内蒙古地勘人面前的难题。
2.改革前面临的主要困难。(1)人员问题。一是离退休下岗人员。内蒙古地勘局成立于1956年,共有职工15664人,其中在职职工7766人,离退休职工7898人,其中在职的7766名员工中有近4000名是下岗人员。如果直接走企业化的路子,那么近12000人的离退休人员和下岗人员这些弱势群体怎么办?是我们调研组两次调研该单位时都被谈起的问题。内蒙古地勘局认为改革必须确保稳定,尤其目前国家没有成熟的事业单位保障体系,不能采取甩包袱的办法,将这些人推向社会。二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英才蔚起,国运方能昌盛。自上世纪80年代未至本世纪初,由于体制的转换和世界性的地质矿业市场走低,百万地质大军突然之间无所事事、无所适从,地质院校纷纷改换门庭,地质职工纷纷买断工龄、民营、下岗、改行、调动、退休和提前内退,人员大减,元气大伤。内蒙古地勘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一方面招不来新人,另一方面自己本局考出去的硕博无人返回或留不住。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地域原因,也有学生本身原因。没有人才,何谈发展?
(2)设备问题。发展事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和人才,有了专门的技术人才,没有好的勘探设备好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内蒙古地勘就面临着这样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地质工作任务少,国家对地质勘查单位的设备投入基本没有了,地质市场竞争激烈,即使有一些地质工作,也由于恶性竞争而大幅度地压低价格,使地质勘查单位没有利润空间,以养活队伍成为突出问题。因此,十余年时间,多数地质勘查单位的设备更新和改造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我们在调研时,很多被调研单位人员都谈到设备落后直接影响地勘的结果,加大了勘探成本。内蒙古地勘的勘探设备只能勘探到地下200米而且不精确,与发达国家普遍具有开发800-1000米、最深达4000米的能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资金问题。地勘行业是一个高投入、风险高、投资长、未知性很强的行业,长期以来依靠国家投入。目前易发现、易识别的地表露头矿越来越少,隐伏矿和深部矿成为找矿主体,找矿勘查难度急剧增大,找矿工作停滞不前,传统勘查技术日显其绌,找矿风险越来越大,探矿成本越来越高。近年急剧增长的资源需求掀起了我国的新一轮找矿高潮,中国的地勘业和矿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许多投资者都亲眼看到了矿业开发的高利润、高回报,大都有意投资矿业。然而,投资者通常不愿意涉足前期的探矿领域,所以如何解决资金问题是地勘行业改革面临的困难之一。
(4)市场问题。内蒙古地勘局局长说:“地勘市场不发育,全局没有形成稳定上规模的产业,经济停滞不前,队伍面临着多方面的生存压力。这是改革前地勘单位面临的普遍问题。与之伴生的则是地勘单位意识封闭、观念陈旧、视野狭隘。”这些都是阻碍地勘经济发展的桎梏,必须在改革的推进中迅速解决。我们在调研时发现很多同志都谈到,地勘市场发育不好直接影响企业化改革。
四、内蒙古地勘局改革的主要措施
1.政策保障,减负前行。2004年在自治区提出要求地勘行业进行改革之初,内蒙古地勘局就和自治区提出了上述困难,希望自治区帮忙给与解决。自治区政府充分考虑到地勘单位改革可能面临的问题,明确表示“要钱比较困难,要政策可以”,给了内蒙古地勘“三不变”(即地勘费不减,事业帽子不摘,职工身份不变)、“三自主”(即自主用人,自主分配,自主经营)的基本政策。另外,按照自治区政府提出的“突出主业、收缩辅业”“发展比较优势产业”的产业发展方向,经过几年来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和工勘施工三大主导产业在全局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加大。将地勘单位办社会的职能移交地方,包括中小学校、技校、资产、经费等全部下划到所在地属地管理。离退休人员经费从各地勘单位财政应拨款基数中划出,单列管理;以后国家和自治区增资费用,由自治区财政全额拨款解决,确保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此外还给出了更加具体的政策扶持,如矿权评估价款的10%提取勘查基金用于支持地勘工作;相关矿权价款可部分或全部转增国家资本金;中央安排的政策性补贴继续用于地勘单位;同等条件下地勘项目优先安排给自治区地勘单位;职工养老保险、住房改革支出与其他事业单位同等对待。
2.内部变革,激活事业。内蒙古地勘局这次内部企业化改革中,坚定不移地走“探、采、选、冶”一体化的地矿产业发展道路。矿山企业实行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实现了高起点、高质量运行。完成资产清查核实工作,事企资产彻底分开,划转到企业的资产已经评估确认,并经自治区财政厅批准,事企财务已分体运行。重点加强资本运营,矿权运作、项目筹划、产业布局、发展规划等重大决策的管理,对整合重组的地勘单位和企业赋予经营自主权,建立以资产经营责任制为核心的生产经营考核体系,重点考核经济效益、发展速度、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这也意味着,企业的经营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利润。
新组建的产业公司和各企业再投资企业,全部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融资、职工人股,组成混合型经济结构,经营决策和监督管理按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办事,增强了投资、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化。与此相适应,按照新的管理方式,集团公司职工的原身份、职务、级别等全部进入档案,实行岗位管理。
在分配制度上,以岗位工资、绩效工资、股权分红为主,收入与业绩、效益等贡献指标挂钩。其中,地矿集团对直属企业、地勘企业主要经营者试行年薪制,按经营业绩兑现工资、奖金,经营业绩突出的年收入在40万元以上。
五、对内蒙古地勘局改革的思考
1.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是发展事业。我国进行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是是理顺关系、转换机制,实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通过内部管理改革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使事业单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要发展事业,日益回归“公共服务”的本色。
我们在调研时,很多被调研人员都谈到地矿行业在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事业发展偏向功利,丢失事业等现象需要有关部门考虑。地质资源勘探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转向企业后,一定会追求利益最大化,笔者这里尤其想提出的是发展事业的问题。很多事业单位经过几轮的改革,不但没有激活事业、发展事业,反而丢失了单位、丢失了事业,比如很多科研机构,现在就依靠单位的房子获得租金来过日子,根本谈不上发展事业。
2.改革要以人为本,成果共享。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不仅存在观念问题、体制问题等,而且最为棘手的是“钱”和“人”问题。“钱从哪儿来,人到哪儿去”这个过去困扰国企改革的问题,今天同样困扰着事业单位的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中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做法,不仅挫伤了工人们的积极性,而且对正在推进的事业单位改革中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深入推进的改革增加了难度。为此,内蒙古地勘局在改革方案的设计上更少针对“人”,更多考虑“事”。在观念上努力改变把人当作垃圾、负担,当作被处置安排的对象。树立以人为本,人才第一,人是企业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的观念。改革的关键在人,发展的动力在人,用事业来鼓舞人,用机制来激活人,用制度来保障人,用实实在在为职工办好事来凝聚人,调动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事业不断前进。
内蒙古地勘局充分肯定以往内蒙古地勘人的劳动贡献,体恤当前地勘人的生活艰辛与家庭困难。在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上,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突出稳定。坚持群众得利益;坚持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坚持改革成果共享。
3.改革应允许失误,发挥地方改革的智慧和动力。我国现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以及事业单位本身的发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所以必须改革。但是怎么改?事业单位改革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办法,改革需要符合中国国情。正如成思危所说,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河对岸在那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事业单位改革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既然没有经验,那么改革应该允许失误。任何领导,任何人都不是先知先觉,不可能在改革中不犯错误,这就要求我们允许失误,否则,改革者束手束脚的去做,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内蒙古地勘局在改革之初如果背负着过重的心理负担,我相信不会这么顺利的深入改革,不会发挥出这么多改革的智慧和动力。《深圳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首次将政府与改革以法定的关系确定下来,提出“无腐败”改革可免责。我们课题组认为是值得推广的办法,当然我们也不能放任某些人在缺乏调研,缺乏科学分析的去改革。
内蒙古地勘局改革之所以成为全国地勘事业单位改革的成功典范,首先来自于“三明”,即中央的高明、地方的开明与改革事业单位的精明。其次来自于政府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中央政府不仅指出了全国地勘事业单位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大趋势,而且提供了相关政策支持。第三是改革的结果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值得其他事业单位改革时借鉴。
(本文系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政事分开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分类改革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事业单位改革实践为例》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06822032)
参考文献:
1.乌恩:《内蒙古自治区三大地勘公司正式挂牌》,载《西部资源》2006年第4期。
2.路京生、周海萍:《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三部曲》,载《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年第II期。
3.汪民:《在全国地质勘查管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国土资源通讯》2005年第17期。
4.陈兴龙、曾祥忠:《新的经济体制下有色地勘单位发展战略探讨》,载《理论与当代》2008年第1期。
5.米保林:《改革发力创新发展》,载《中国有色金属》2008年第8期。
6.范恒山:《关于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4年第48期。
第二篇:地勘单位改革
湖南省地勘单位改革总体方案
发布人:sc207 来源:网络 时间:2015-10-8 点击:6343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我省地勘单位改革,根据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和省委改革办意见建议,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999年4月,国务院要求原地质矿产部所属地勘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我省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省核工业地质局和省煤田地质局自成立以来,发扬地质“三光荣”精神,攻坚克难,主动作为,完成了一批地质矿产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和地质调查等重大任务,为全省地勘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同时,地质勘查队伍庞大、体制不顺、事企不分、职责交叉、管理失范、后劲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严重影响了地勘事业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勘单位改革。1999年以来,扎实推进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理顺管理体制,支持转企改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推进我省地勘单位改革。2015年,省委主要领导对地勘单位改革做出重要批示。同时,受当前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地勘单位面临新的严峻形势。因此,深化地勘单位改革,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重要精神的需要,是解决当前地勘单位突出问题的需要,是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时不待我,必须坚定不移、形成共识、积极稳妥、改出成效。
二、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主要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问题导向,以促进全省地勘事业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职责定位,实现事企分开,规范内部管理,建设精干队伍,增强发展后劲,做优地勘事业,壮大地勘企业,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更好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二)基本原则 1.问题导向。由问题倒逼改革,着力解决解决我省地勘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理顺体制机制,减少同质化竞争,实现事企分开,精简队伍规模,规范内部管理,增强队伍活力,促进我省地勘产业健康发展。
2.区别对待。坚持“一局一策”,不搞“一刀切”,针对各地勘单位局机关、事业单位及其所属企业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措施,既体现中央、省委改革精神,又符合各地勘单位实际需要。
3.以人为本。从尊重、理解、关心干部职工的角度,深入细致做好思想作,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妥善解决干部职工的合理诉求,尽量解决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确保地勘队伍和谐稳定。
4.聚焦主业。聚焦地质主业,剥离与其无关的辅业和办社会职能,突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工作。
5.积极稳妥。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节奏,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稳慎有序。
三、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路径
(一)明确职责定位,减少同质化竞争。根据各地勘单位自身优势,明确主要发展方向,适当调整职能职责,实现差异化发展,减少同质化竞争。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主要承担全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开发及服务;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主要承担有色金属及贵金属地质勘查、开发及服务;省核工业地质局主要承担核地质勘查开发、放射性矿产资源勘探及服务;省煤田地质局主要承担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及服务。职能职责调整的具体意见由省编办提出。
(二)突出主业发展,剥离与地质无关的辅业。突出地质勘查及相关主业发展,将各地勘单位所属的学校、医院等办社会职能剥离。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下属的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划归省国土资源厅管理,湖南省地矿医院划归长沙市委卫计委管理,湖南省地质中学划归长沙市教育局管理;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下属的湖南省有色地质医院划归长沙市委卫计委管理;省核工业地质局下属的湖南省核工业二四医院划归长沙市委卫计委管理,湖南省核工业技工学校划归长沙市教育局管理。
(三)推进事企分开,鼓励转企改制。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不再从事任何经营活动;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可根据有关规定,从事与主业相关的部分经营活动;经营类事业单位必须逐步转为企业或撤销。鼓励各地勘单位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要求,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以局为单位,以行业为主体,将局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整体转企改制,或将所属相关事业单位整体转制,或剥离所属事业单位优良资产注入企业集团。根据“人随事走”的原则,转制事业单位在职人员除提前退休等分流的外,一并转为企业人员。
(四)推进内部重组,规范管理运行。推进事业单位重组:以局为单位,根据“做优事业、方便管理”的原则,综合考虑职能职责、地域关系等因素,对局属事业单位适当撤并重组,精简机构和人员。推进企业撤并重组:以局为单位,按“一局一集团公司”模式,将所属企业和优质资产重组整合为一个集团公司,将不具备发展前景、效益低下的企业关闭破产。规范内部管理:以局为单位,所属事业单位根据有关规定和自愿原则,向集团公司投资,投资的事业单位与集团公司以资本为纽带,只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不管理公司经营;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不在集团公司任职,确因工作需要兼职的,可按有关规定审批后,采取兼职不兼酬的方式严格管理;集团公司去行政化,以市场化为方向,严格执行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真正成为市场主体。鼓励集团公司引入社会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集团公司条件成熟后交由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
(五)精简人员规模,建设精干队伍。省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将四个地勘局机关及其所属事业单位现有的空缺编制全部核减,并重新核定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从严控制新进人员,未达到核定规模前,各地勘单位局机关按照“退三进一”的方式、局直属事业单位按照“退二进一”的方式控制新进人员。鼓励地勘事业单位在职人员提前退休或辞职创业。待2020年地勘单位改革基本完成后,逐步撤销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省核工业地质局、省煤田地质局,分别组建四个相应行业管理办公室,负责本行业管理,有关具体事宜另行规定。
(六)加强业务建设,提高服务能力。严格控制地勘事业单位新进人员,确因工作需要补充人员的,坚持“凡进必考”,重点引进地质及相关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省重大人才项目要增加地质勘查人才工程,提升地勘队伍能力素质。鼓励地勘单位人员向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高级技能方向发展,地勘一线人员的职称评审,要以专业技术水平为重点,适当放宽学历、外语、计算机等条件,具体办法由省人社部门制定。推进地勘技术创新,加强地勘装备建设,适当提高重大公益性地质找矿设备购置的财政专项。
四、改革的主要步骤和时间节点
2015年底启动改革,2020年底基本完成。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一)清理规范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6月)。各地勘单位根据改革总体方案,进行动员部署,全面清理职能职责、主业辅业、机构编制、人员情况、资产情况和经营情况等,为改革做好充分准备。
(二)转型优化阶段(2016年6月—2018年6月)。主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第一,重新核定“三定”方案,2016年12月前,机构编制部门根据各地勘单位发展方向,从严重新核定职能职责、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调整职能职责;第二,剥离无关辅业,2017年6月前,将各地勘单位所属的学校、医院等办社会职能剥离,将不具备发展前景的企业关闭破产;第三,完成转企改制,2018年6月前,经营类地勘事业单位必须转为企业或撤销,鼓励各地勘单位按照市场经济改革要求,以局为单位,推进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或剥离部分优质资产;第四,精简人员规模,自地勘单位改革总体方案下发之日起,各地勘单位按本轮改革规定的人员进退方式,严格控制新进人员,稳慎分流现有人员,直至消化到重新核定的人员规模。
(三)整合重组阶段(2018年6月—2020年6月)。各地勘单位根据本轮改革要求,以局为单位,对所属事业单位适当撤并重组,精简机构和人员;按“一局一集团公司”模式,将所属企业和优质资产重组整合为一个集团公司,将不具备发展前景、效益低下的企业关闭破产。同时,规范内部管理,按事企分开要求理顺事业单位与集团公司的关系,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集团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2020年地勘单位改革基本完成后,逐步撤销四个地勘局,分别组建四个相应行业管理办公室,负责本行业管理,具体事宜另行规定。集团公司条件成熟后交由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
五、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激励措施
(一)改革期间及过渡期内政策 为积极稳妥推进地勘单位改革,给予5年过渡期(自转制单位依法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公司法人营业执照》之日起算起),在改革期间及过渡期内,涉改地勘单位享受以下政策。
1.关于人员消化。第一,距国家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特殊工种按有关规定执行)或工龄满30年的男性职工和工龄满25年的女性职工,经本人申请,上调一级岗位工资、五级薪级工资后,按事业身份提前退休。现有离退休人员以及转制时按规定提前退休的人员,经费由财政按原渠道予以全额保障。部分转制事业单位的离退休人员,由原单位管理;整体转制事业单位的离退休人员,按照就近原则,由继续保留的事业单位或局机关管理。第二,鼓励地勘事业单位在编人员辞职创业,辞职创业人员,与原单位解除人事关系,并一次性给予经济补偿,补偿标准为:辞职人员在原地勘事业单位每工作一年,支付本人1个月的上年月平均工资;月平均工资高于当地月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当地月平均工资的3倍计算。
2.关于社会保障。按照“老人老办法”的原则,转制地勘事业单位人员在转制前已加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转制后,继续享受事业社保。其他有关涉改地勘单位的社会保障政策,按照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湘办〔2013〕53号)规定执行。
3.关于财政税收。第一,转制地勘单位维持5年财政拨款不变。第二,转制地勘单位完成转制后,在过渡期内,原有正常事业费按相关规定拨付,主要用于解决转制前已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第三,为确保转制工作顺利进行,省财政可一次性拨付一定数额资金,主要用于资产评估、审计、政策法律咨询等。第四,转制地勘单位转为企业后,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其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对转制后经营范围为地质勘查及其相关业务的企业,其增值税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其他有关地勘单位转制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按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湘办〔2013〕53号)规定执行。省财政、税务部门可根据具体转制方案制定其他财政税收优惠政策。4.关于土地和资产处置。第一,地勘单位转制的,其使用的原划拨土地用途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经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仍可以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应依法办理土地出让有偿使用手续,经评估确定后,以作价出资(入股)方等方式处置,转增国有资本。第二,支持地勘单位依法处置现有存量划拨土地资产,有关政策按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给予省属地勘单位国有划拨土地处置政策支持的复函》(湘政办函〔2011〕156号)规定执行。第三,有关改革中地勘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按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湘办〔2013〕53号)规定执行。
5.关于矿业权处置。转制前地勘单位持有的探矿权采矿权,属前期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矿产地的探矿权采矿权,转让时经批准其价款可转增为国家资本金;属前期国家出资勘查尚未形成矿产地或地勘单位自行出资的探矿权采矿权,由转制后的企业自主经营。
(二)常态化激励政策
1.关于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提高地勘事业单位预算基数,使其基本达到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稳定财政对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正常投入,并逐年增长。提高“两权”价款收入返还用于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比例。继续保留重大公益性地质找矿设备购置的财政专项,并适当提高标准。
2.关于矿业权出让。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0〕61号)有关规定,探矿权竞争性出让时,要向实行探采一体化的地勘单位倾斜。对已经转制为企业或积极推行企业化改革的国有地勘单位,优先配置部分探矿权。
3.关于投资融资。引导商业银行对地勘企业给予贷款倾斜。出台探矿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和抵押办法。
4.关于收益分配。支持地勘单位优先回购省级“两权”价款项目形成的探矿权。尽快明确国有地勘单位在省财政出资探矿权收益分配中的比例。严格落实国家地质勘查职工野外津补贴标准。5.关于地质找矿鼓励。尽快出台《湖南省地质找矿成果奖励办法》,充分调动各,地勘单位和广大地质找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我省地质找矿大突破。
第三篇:地勘单位改革问卷调查
关于开展“聚共识谋发展惠民生大讨论”
问卷调查活动的通告
局属各单位:
为分析掌握局属各单位、各产业、各领域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以及对局长报告中实施转企改制、产业调整战略和近、中、长期工作目标的认识、看法和评价,局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决定,在大讨论活动第二阶段,在全局干部职工中开展广泛的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采取不记名的方式,截止时间为4月15日。调查的范围为:处级干部、中层干部、机关工作人员都应参与,同时要注意调查群体的代表性,经营管理骨干、专业技术人员、普通职工要有一定比例。
请各单位参照局调查问卷编辑印发,广泛动员,认真填答问卷,并组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汇总,连同第二阶段总结一并上报局大讨论办公室。
附件:“聚共识谋发展惠民生大讨论”调查问卷
华冶地勘局大讨论活动办公室
2012年3月26日
华冶地勘局“聚共识谋发展惠民生大讨论”调查问卷
一、您的基本信息(在相应内容上打“√”):
1.您的工作单位:()2.您的性别: A.男 B.女 3.您的年龄(周岁):
A.45岁以下 B.45~50岁 C.50~55岁 D.55岁以上。4.您参加工作的年限:
A.10年以下 B.10~25年 C.25~30年
D.30年以上 5.您的专业职称:
A.正高级 B.副高级 C.中级 D.初级 E.无专业职称 6.您的职位:
A.正处 B.副处 C.科级 D.一般职工 7.您所从事工作: A.地质找矿 B.建筑施工 C.工程勘察 D.测绘测量 E.工业企业 F.后勤服务 G.管理 H.其它()8.您的岗位状态:
A.在职在岗 B.在职不在岗 C.内部退养 D.离退休职工
二、选择题(在相应内容上打“√”):
(一)对当前地勘单位改革形势的认识和态度
1.您是否会参与到单位的“聚共识谋发展惠民生大讨论”活动中来,建言献策?(单选)
A.支持,并积极参与 B.不知道有什么渠道 C.支持,不一定参与 D.无所谓,与我无关 2.按照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精神,您认为我局能否整体或部分进入公益性的事业单位行列?(单选)A.不能 B.可能 C.部分可能
3.您认为全局改革调整目前的状况是怎样的?(单选)A.改革迟缓,观望等待; B.积极稳妥,逐步推进; C.改革冒进,不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
4.您认为在事业单位改革面前,我局应选择哪条道路?(单选)A.维持现有发展模式,静等事业单位改革实质到来;
B.深化改革、转企改制,以局为单元,打造华冶资源企业集团。
C.深化改革、转企改制,以队为单元,壮大经济实力。5.您认为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阻力是:(可多选)A.思想观念难以转变 B.分流和解聘人员安置
C.改革经费不足 D.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E.权力和利益的再调整 6.您赞同改革调整的原因是:(可多选)
A.可更好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 B.可获得更高的薪酬 C.可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 D.领导的信任 E.其它[填空]()
7.您认为在大讨论中,我局干部哪些作风最需要转变:(单选)A.心浮气躁、无所事事 B.形式主义、落实不力 C.贪图享受、纪律松弛 D.漠视群众、缺乏热情 E.工作疲沓,内动力不足 F.得过且过、缺乏创新
8.您觉得新时期地质“三光荣”精神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单选)A.过时 B.不过时 C.不知道
9.您知道“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机关精神”是什么?(多选)A.地质立局 B.创新引领 C.作风带动 D.服务在先 E.和谐发展 10.您所理解的职工“幸福指数”包括哪些内容?(可多选)A.收入指标 B.生活满意度 C.工作环境
D.发展空间 E.精神文化 F.其它[填空]()
(二)对我局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现状的分析和认识
11.您认为影响制约我局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单选)A.思想观念 B.体制机制 C.外部环境 D.能力建设 E.条件保障 F.管理制度
12.您认为现有体制下地勘单位的局、队机关管理和服务上存在哪些问题?(可多选)
A.效率低下、人浮于事 B.管理方式粗放 C.事企不分、缺乏激励机制 D.服务质量不高
13.当前我局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单选)
A.项目小而散
B.缺乏激励机制
C.培养方式不合理 D.领导不重视
14.您认为我局地勘单位离开事业费是否能生存下来?(单选)A.难以存活 B.可能部分单位能生存 C.不能判断
15.您认为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到位之前,我局转企改制、调整重组中长期目标能否达成?(单选)
A.能 B.不能 C.难度很大,有待观望
16.在全局改革调整的过程中,您认为最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单选)A.职工思想波动,队伍不稳定 B.改革一蹴而就,急于求成 C.对既得利益的分配不公,权力重新调整不平
D.原来体制机制中的遗留问题 E.改革不彻底,留下隐患
17、你认为影响我局调结构、转方式进行的最主要因素是:(单选)A.方案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B.改革是否公平公正 C.思想观念是否转变到位 D.收入分配是否合理
E.分流和富裕人员安置 F.其它[填空]()18.如果您不赞同华冶地勘局的改革调整,原因是:(可多选)A.不稳定,可能下岗,没安全感 B.收入可能减少
C.竞争激励,生活压力大 D.面临两地分居,有后顾之忧 E.不了解改革内容,感到茫然 F.可能不公平
19.地勘单位“事转企”改革后,您是否会考虑另谋出路?(单选)A.有机会肯定会 B.也许会 C.不会
20.如果您在改革调整中未能竞聘上岗,您认为可能是:(可多选)A.自身能力不足 B.自身素质不符合岗位要求 C.群众基础差 D.领导在聘用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E.组织实施中有不公平因素
21.哪些措施最能有效地促进华冶地勘局改革调整的认同?(单选)A.通过会议、文件告之 B.重视与职工沟通 C.扩大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D.选举职工代表参与改革
(三)对局长工作报告的理解和态度:
22.您对今年局长报告中提出的顶层设计“以局为单元,成立投资控股公司,打造五大板块,调整重组六大公司,开发两处新基地,实行局司一体、事企分离、队企分离,实施五大工程”等改革调整措施的看法如何:(单选)
A.符合我局发展实际
B.基本贴近实际
C.太空洞,脱离实际
D.不清楚 23.局长报告中提出的发展主线是什么?(多选)
A.调结构 B.转方式 C.扩规模 D.增效益 E.惠民生 F.保增长
24.局长报告中提出的五大板块是什么?(多选)
A.地矿板块 B.建筑施工板块 C.地质服务板块 D.产品制造板块 E.房地产板块 F.金融板块
25.局长报告中提出“十二五”末,将成立哪些产业公司?(多选)A.华冶投资控股公司 B.华冶地矿开发公司 C.华冶建设(集团)公司、D.华冶地质技术服务公司 E.华冶新能源开发公司 F.华冶新型材料公司 G.华冶置业有限公司 H.华冶商贸服务公司 26.局长报告中提出“五大工程”是什么?(多选)
A.敬老安老工程 B.再就业工程 C.职工安居工程 D.扶贫帮困工程 E.共建和谐华勘工程 F.文明创建工程
27.您认为转企改制,以局为单元,将各产业分类整合,相比原来以队为基础是更有利还是更不利?(单选)A.更有利 B.更不利 C.不确定
28.您认为局进行结构调整、产业重组、事企分离,对党、工、团、群组织建设有何影响?(单选)
A.不利 B.没有影响 C.难以确定
(四)对我局改革调整具体方案的看法
29.您认为打造“华东冶勘”品牌最主要靠什么?(单选)A.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职工素质
B.调整经济结构 增强综合实力 C.走出去战略 D.其它[填空]()
30.您认为在国家加大房地产业调控力度的环境下,我局打造房地产板块,组建华冶置业是否合适?(单选)A.不合适 B.合适 C.难以确定
31.您认为我局组建新能源公司是否有发展前景?(单选)A.有前景 B.没有 C.难以确定
32.您认为发展新材料公司的定位是否可行?(单选)A.可行 B.不可行 C.难以确定
33.您认为剥离各地质队的勘基分公司,将勘基总公司与华东建安公司重组为建设集团,是否更有利于开拓市场?(单选)A.不利 B.有利 C.难以确定
34.您认为打造地矿公司,与原一统式的地勘院有否区别?(单选)A.一样 B.有区别 C.难以确定
35.您认为我局对探测和地质技术咨询服务产业进行整合,打造华冶地质技术服务公司是否可行?(单选)A.可行 B.不可行 C.难以确定
36.您是否支持将您所在单位、产业迁入合肥总部基地或者新工业园区?(单选)
A.很支持 B.无所谓 C.强烈反对
37.您认为资本运营、金融证券及基金杠杆运作最大风险是:(单选)A.资金链断裂 B.产业公司效益下滑 C.管理不善 D.企业信誉不佳 38.您认为我局矿业权的管理模式最好是:(单选)A.以队为主 B.以局为主
C.以地矿公司为主 D.其它形式[填空](39.您认为我局矿业权管理最大的难题是:(单选)
A.矿业权的获得 B.矿业权的奖励制度C.矿业权的利益分配 D.矿业权的流转变现40.试行“探采一体化”,您认为选择哪个矿权比较合适?(可多选)A.姚家岭 B.白象山 C.粒七湾 D.其它矿点[填空]())
第四篇: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三部曲
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三部曲
地勘单位改革走过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改革给地勘单位带来的酸甜苦辣无数,但 改革的步伐始终没有停顿,并且越走越坚定。但地勘单位的改革到目前为止始终在事业单位 的圈子中徘徊,没有新的突破,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地勘单位的改革必须跳出这个圈子 已经是迫在眉睫了。本文运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深入分析地勘单位改革的现状,提 出地勘单位改革的三个阶段的思路,并着重探讨事企分开,重组企业的问题。
一、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三段论
物质世界的发展进化都必须遵守客观规律,都有其不可逾越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地勘单 位企业化改革也同样受客观规律的支配,同样要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 提出“三化”开始,到地勘单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笔者认为大体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国办发[1999]37号文件印发的《地质勘查队伍管理 体制改革方案》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的召开止(以下简称属地化);第二个阶段是从属地化开始到地勘单位内部完成事企分开,企业重组(以下简称事企分 开);第三个阶段是从事企分开到地勘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为 止(以下简称企业化)。
经历了20多年改革的地勘单位,已经走完了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说地勘队伍属地化的改 革已经完成,按照《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要求,在完成属地化以后,地勘单位 必须进行企业化改革,《改革方案》提出的“企业化”其本意是指地勘单位整体事改企,但 这一改革至今还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虽然地勘单位从观念上基本明确了企业化是地 勘单位改革的方向,但操作的难度相当大,以致属地化3年以来,企业化改革仍然举步维艰。这其中虽然原因很多,但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并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笔者认为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同样不能超越历史阶段,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完 不能超越的各个阶段。地勘单位经历了50多年的事业体制的运作,事业单位的观念根深蒂固,属地化改革虽然为地勘单位体制改革开辟了道路,但归根结底是管理模式上的改革,是将 中央政府直接管理模式转变为地方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地勘单位属地化前后的事业性质没 有改变,地勘单位的体制改革仍处于改革的初级阶段。鉴于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地勘单位企 业化改革必须在属地化和企业化中间划分出一个新的阶段。如果把属地化之前近20年的改革 作为第一阶段,那么地勘单位整体企业化就是第三阶段,划分出的新阶段即第二阶段应该是 地勘单位内部开办的各类企业要与原地勘单位脱钩并独立运行,这个阶段的改革基点还是在 事企并存的基础上建立的,但现阶段的改革目标是各自独立运作。待时机成熟时因势利导进 入第三阶段,即全面开展地勘单位整体企业化的改革。简而言之,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应该 经历属地化-事企分开-企业化三个阶段才能最终完成,地勘单位才能真正融入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大潮之中,从根本上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经济腾飞做出贡献。
二、地勘单位内部事企分开是企业化改革成败的关键
事企分开作为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三个阶段中的第二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提出将地勘单位内部的事企混合运作转变为事企分开运作的思路,是在客观分析地勘单位现 阶段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地勘单位从事业一步跨入企业难度之大,主要大在观念和资源两 个方面,从观念上讲,“地勘单位是事业单位”的观念根深蒂固,主观上认为事业单位是“ 保险箱”,而地勘费拨款的存续成为主观观念难以转变的客观支撑。从资源上讲,无论是人 力资源还是资产和资金现阶段都不具有整体转制成企业的实力。
提出三段论的思路是要在属地化和企业化之间建立一个缓冲阶段,在这个阶段进一步进 行观念的更新,进行资源的积累,进行结构的调整,进行企业的重组,真正完成地勘单位内 部兴办的各种企业独立运作。
事企分开的目的不应该是甩包袱,其目的应该是重组企业。很多地勘单位在兴办各种企 业的时候,其初衷大多是转产安置富余职工,目的是使其自负盈亏以减轻地勘费增量不足的 压力,追求的是社会效益。所以地勘单位兴办企业从一开始就进入了事企不分、混合运作的 圈子,地勘单位投入到内部企业的国有资产还是在地勘单位的统一管理之下,地勘单位既是 投资者又是管理者,其实是管理不到位(用管理事业单位的办法管理企业怎么能管好呢),投资收不回(观念上没有把投入企业的资产当做投资怎么会考虑投资回收呢)。地勘单位对 企业承担着无限责任,企业在运作中执行地勘单位财务制度,财务成果不能单独反映,实际 上没有进行自主经营,也无法实现自负盈亏。既形不成生产性积累,又没有发展后劲,完全 违背了企业必须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基本目标。因此地勘单位内部企业基本游离于市场环境之 外,市场竞争力极弱。这种企业如果不进行企业重组,其生命力是可想而知的,甚至会拖垮 地勘单位。因此,地勘单位进行事企分开的改革,其关键就是内部企业的重组。
笔者认为,地勘单位内部事企分开,企业重组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勘单位与企业的隶属关系转变为产权(或股权)关系,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地勘单位兴办的内部企业,几乎是清一色的单一投资主体的格局。因此地勘单位事企分 开,企业重组首先要打破这种格局,切不可直接换牌为国有企业,也不能改制为国有独资公 司。如果权益资金结构在重组后仍然保持单一国有投资主体的格局,重组的企业不可能长期 健康发展。所以必须首先解决权益资金结构问题,即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单一的国有资 本退居到多元股东的地位上,并以股东的身份依据《公司法》行使股东权利。这不仅是身份 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变企业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因为单一国有资本(或国家股)过度安定,风险极小,对企业经营责任者和企业员工来说,风险意识和对权益 资金的关注程度不强,与企业重组前没有区别,所以重组后的企业必须实现权益资金多元化,形成国有法人权益资金、社会投资者权益资金和企业内部职工权益资金三足鼎立的权益资 金结构,营造多方权益者对企业较强的权利监控意识。
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重要条件就是新的投资者必须认为投入的资金与企业核实的资金在价 值上等值,如果重组后企业资产不能如实反映资产现值,就不能吸引新的投资者,那么企业 重组后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问题就无法解决,转制为公司制的设想将无法实现。即使要求本单 位职工按量化给职工的资产拿出相同的资金以职工持股会为投资者入股,也是不可能的。2.地勘单位和企业执行各自的行业财务会计制度。统计报表、财务报表自成体系,各自 反映各自的信息
自1996年地勘单位财务制度转轨以后,除部分以企业性质注册的局管企业(如探矿厂、基础工程公司等)执行相应行业财务制度外,地勘单位内部兴办的企业仍然执行地勘单位财 务制度,企业经营成果与地勘单位财务成果在同一报表上汇总反映。其弊端是企业没有按照 企业自身经济运行的规律进行企业运作,地勘单位财务成果把地勘费拨款、自身市场经营收 入和内部企业经营收入合并统计,没有真实反映地勘单位和企业各自的经营成果,企业盈亏 在统计报表和财务报表上也得不到清晰地反映。因此,事企分开,企业重组在财务管理上必 须彻底分开,各自独立反映各自的真实状况。企业要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改国家基金核 算为资本金核算,改制造成本核算为完整的全成本核算,改按劳分配为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 相结合,完全按企业模式运作。
3.地勘单位内部继续按照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地勘单位主业,企业要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
事企分开运作不是在外在形式上分开就达到目的了,分开运行的外在形式比较容易达到,但分开运行的内涵要花大气力才能真正实现。就地勘单位来说,继续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 管理的任务相当繁重,既然事企分开只是地勘单位整体事改企的过渡阶段,就不能满足于事 企分开运行的阶段成果,一定要不断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完善各种责任制度,为适时整体 改制做好思想观念、产业结构、人员、资产的准备和积累。就企业来说,独立于地勘单位之 外后,不能停留在现有水平上,必须转变观念,在思想上真正脱离母体,以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为目标,规范企业经营,扩充企业实力,壮大企业规模,实现自我发展。否则不但不能发 展,连生存都可能出现危机。
4.地勘单位和企业各自独立进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缴纳的各种费用应以地勘单位和企 业的独立身份单独缴纳
在地勘单位内部事企混合运作的现状下,企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没有独立的户头,即使 已经进入社保体系的地勘单位,也是以地勘单位为整体统一进入的,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劳动保险等。凡是向社会缴纳的各种费用如住房公积金、水电费、治安费、卫 生费等等,也都是以地勘单位的名义向社会统一缴纳的。事企分开运行,在这个问题上也必 须严格分开,真正体现企业承担本企业职工社会保障责任的独立性,企业必须承担本企业应 该承担的各项费用。
实现上述改革后,地勘单位事企分开的格局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立,经过一定时期的 运作后,通过市场环境的优胜劣汰,内部企业就成为了真正的独立于地勘单位之外,游戏于 市场经济之中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独立企业了。地勘单位通过真正意义上的投资活动,有效 地运作了国有资产,企业化经营的观念得到了更新,有了相当强的承受能力,就可以说事企 分开的阶段基本完成,地勘单位整体事改企的大门就打开了。
三、地勘单位事企分开运行只是过渡阶段,必须随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积极稳妥地进入企业化阶段
从第一阶段的改革实践看,地勘单位的整体事改企不可能象属地化管理的进展那样短期 见到成效,但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的大趋势是历史的必然,即使地勘费继续存在,在国家已 不再下达勘查找矿项目的今天,如果省地矿局利用地勘费基数安排勘查找矿项目,从理论上 讲就是一种企业行为。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地调项目,基本上采用招标形式,已经从理论 和实践的角度体现出劳务承包的性质,无疑是地质勘查市场的经营活动,地勘单位以合同形 式承包地调项目,同样体现出企业经营行为的属性。改革开放以来,地勘单位对“经营”的 概念已经十分熟悉了,但是把地勘单位的“经营”与“地勘企业经营”的概念联系起来就不 太熟悉了,尤其对“经营是以独立承担经济责任和民事责任的利益整体为对象”的概念更是 十分淡漠。事改企的关键就在于把地勘单位的“事业管理企业经营”改变为“地勘企业经营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别,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事改企的关键。除此之外,还必须加 强科学管理,这里所强调的管理是地勘企业的科学管理,而不是原来地勘单位的事业管理,这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别,地勘单位在事改企的过程中必须以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路构建地 勘企业管理的新格局,在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经营机制的改革,对干部管理制度、劳动用工 制度、工资分配制度、财务会计制度等等都要进行配套改革。
国办发[1999]37号文件印发的《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中已经明确提出: “地勘队伍要面向市场,面向区域经济,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积极构筑新的经济增长 点,开辟非地质勘查业的生产门路。”这就是说地勘队伍属地化以后,要想仍然依靠国家资 金扶持而生存,不面向区域经济的大市场,不开辟非地勘业的生产门路,就只有死路一条。地勘单位是否能继续生存发展,关键看企业化改革是否成功。因此地勘单位如果还是死抱“ 事业单位”的观念不变,或者仍然事企混合运作,就会错过改革的大好时机,一旦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到位,很可能把地勘单位推向一个进退维谷的境地。如果说地勘单位以前 的企业经营行为是一种受事业观念支配的企业经营行为,那么地勘队伍属地化以后,地勘单 位必须充分利用《改革方案》给地勘单位事改企的优惠政策,用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经营意识 主动积极地完成第三阶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地勘单位应该积极研究和探讨地勘单位企业化的理论,并在企业化 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形成新的思路和模式,正确认识地勘单位改革所处的阶段,实事求是地解 决现阶段可以解决的事企分开,企业重组的问题,真正实现事企在体制上的分开运行。那么 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的改革就一定能够成功,地勘企业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前程。
第五篇:国有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
国有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
国有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 研究报告
地质咨询部·一处 二○○八年十二月
国有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
地质咨询部
摘要:本研究报告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要求“完善地质工作体制机制”,“深化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认真总结改革经验,加大工作力度,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加强对改革的指导”的内容,结合咨询中心及地质咨询部的工作实际确定的2008年调研项目。
报告总结我国地勘单位改革的历程,阐述了地勘单位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只有将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用改革促进发展,用发展巩固改革成果。报告重点分析了属地化后各省地勘单位改革的探索,分析了目前的改革特点,对国有地勘单位改革顺利推进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国有地勘单位转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改革缺少国家层面有效的宏观指导;企业化的改革方向与事转企政策不协调、不配套;现行政策对地勘单位继续维持事业体制有利,而对转制为企业不利;改革思路不能随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使得改革相对被动;事企分开处于两难局面。
为贯彻徐绍史部长“地勘单位要加强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的改革,进一步增强活力和竞争力,增强地勘单位的综合实力,更好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展”。报告提出了在政府推动和整体统筹下,深化地勘单位改革的建议,使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能突出体现对公平竞争的保障、对不正当竞争的限制和对合法权益的维护,解决地勘单位的事业身份与企业运作的矛盾,促进地勘单位的经济发展。
一、地勘单位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我国大规模开展地质工作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当时是全面学习原苏联的经验,实施计划经济体制的时期。为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地勘单位的组建,采用行政方法设置,用事业机制管理。
用行政方法设置的地勘单位,分为块块和条条两大类。块块是指按行政区域设立。即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设立地质局(后改为地矿局),其队伍规模根据行政区划的大小而有所不同;条条是指不同工业部门按部门的需要设立。地质部(后改为地矿部)的地勘队伍最多,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全方位服务;与此同时,有矿产资源需求的工业部门也成立了自己的地勘单位,最终有10个中央部委都建立了自己的地勘队伍。
用事业机制管理,即全国地质工作都由中央财政拨款,用计划方法安排,并作为经费运作。年初向地勘单位拨款,年末根据地勘单位的决算给予核销,地勘费不进入矿产品成本或工程成本,也不同地勘成果直接挂钩,地勘成果无偿交给矿山企业和工程建设单位使用。
地勘单位用行政方法设置、用事业机制管理,其优点是队伍调动机动灵活,并具有部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但其缺点是容易造成队伍盲目扩张。其原因:一是地勘费采用财政资金核销制,用钱方便且用钱单位没有压力,都争取多要地勘费。二是由于中央拨付的地勘费,基本上是按人头给的,人多经费就多,必然造成地勘单位队伍扩张,机构重叠,工作重复,不计工作成本。如从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间,全国吃地勘费的地勘职工由43万人增至94万人。
用行政方法设置、用事业机制管理的地勘单位体制,是和计划经济的体制相适应的。因为不管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统统是国家所有,事业单位的工作经费和企业投资统统由国家财政出资,企业利润也统统上交国家财政,地勘队伍、矿山企业、工程建设都是吃国家的“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所以,地勘工作成果,也就不用分公益性和商业性,一律无偿交给需要的单位使用。
但是1984年10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我国的经济成分和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很大的变化,国有企业普遍进行公司制改革,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同时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共同作出贡献。这一体制的转变,使得国有企业不再是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政府的附属物,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他们不再是政府的“钱櫃”,只要依法上交利润和纳税就可以了。非国有企业(如集体、私营、股份制企业和外资企业等),更是独立的法人,只有依法经营和承担向国家纳税的义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的特点是以适应市场需要,追求最佳效益为目的,所以,矿产开发或工程建设均是商业行为,为此为矿产开发或工程建设服务的勘查投入,应该进入企业各自的产品或项目成本。就是说,商业性地勘工作费用应由使用地勘成果的企业进行支付。只有公益性性质的地质工作费用才由国家或地方财政埋单,并无偿提供社会服务。所以,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资金来源的渠道是不同的,性质也是不一样的。公益性地质工作费用由国家或地方财政划拨,列入指令性的工作计划,费用是核销制;商业性地质工作资金是通过经济合同的方式,通过市场取得的经营收入,多劳多得。所以,专门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队伍应是事业性质;而从事商业性地质工作的队伍应是企业性质。这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质工作分为公益性和商业性;地勘工作队伍也分为公益性地勘队伍和商业性地勘队伍的原因。
据此,在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的地质工作,也必须将地质工作分成公益性和商业性两类,并且要分体运行。公益性地勘工作由政府财政出资,为公益性事业全方位无偿服务;而商业性地勘工作,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同时,地勘产业队伍规模和结构的调整,也需要依据地勘市场的需求,用企业的机制来进行推动。但是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实践,却经过一段较长的过程。
二、国有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的现状
(一)国有地勘单位改革推进的历程
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大体从1985年开始,至今大约有20多年时间,经历了两个改革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探索阶段:时间大体上从1985年原地矿部提出“三化”开始,到原地矿部石油局整体改企和地勘队伍开始实施属地化管理为止。
1984年10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5年,原地矿部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颁发了以简政放权为主要内容的两个文件,针对旧体制下对地勘单位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在计划、财务、劳动工资、机构设置等方面提出了扩大地勘单位的自主权,并实施“项目管理、地质市场、多种经营”三大工程,特别是提出开拓“地质市场”作为改革的突破口。由于地勘单位在开拓“地质市场”和“多种经营”中有了新的资金来源渠道,给地勘单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样就很自然地将市场机制引入到计划地质工作中来。与此同时,进行了地质工作的“三化”,即地质成果商品化、地勘单位企业化、地勘队伍社会化的讨论与实践,这既包含有企业化取向的改革,又有了生产经营结构调整的内容。这一阶段改革的特点是“摸着石头过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对改革的最终目标不十分明确,多属于队伍内部机制改革的性质,尚未涉及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内容。只是在事业体制下,探索企业化管理(机制层面)的途径,所以改革的开放程度较低,力度不大。由于受当时国家总体经济较为困难的影响,造成矿业不景气、地勘事业费严重不足,所以,上述改革对当时的地勘队伍度过难关,仍发挥了重大作用。
当时在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上,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总体看,开拓地质市场(主要指地勘业的延伸产业),如工程勘查、工程施工、小矿山等,效果比较好;而开拓的多种经营项目(如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养殖业等)效果比较差。但不管怎么说,通过这场市场的洗礼,很多地勘单位在市场环境中逐步学会了“游泳”。在完成国家下达的地质工作计划的同时,初步学会了进行市场开拓,并取得了市场收入,弥补了预算内地勘费的不足,缓解了地勘队伍的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阶段的改革,既为国家减轻了经济负担,同时也是地勘单位为其生存和发展进行市场探索的过程,为深化改革扫除了思想障碍。在这阶段还实现了地勘队伍基地由农村、山区搬迁至城市的目标,而且一般都搬进了地级以上规模的城市,这一战略性举措,其意义是极其重大的。它既解决了职工和家属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更为地勘单位实施市场化运作,开展商业性地质工作,提供了有效运作的平台。
第二阶段是从1999年地勘队伍实施属地化管理改革开始到现在。这一阶段地勘队伍改革的特点是改革目标明确,即“地勘队伍改革必须坚持事企分开,必须坚持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必须坚持探索建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但在实施步骤上,采取渐进式改革模式,统筹规划,逐步推进。
1999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国办发[1999]37号)。该改革方案明确要求:一是地勘队伍改革必须坚持事企分开、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探索建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二是将大部分地勘队伍实行属地化管理,并逐步实现企业化经营。在此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原地质矿产部在各省(区、市)的地勘队伍,由中央政府管理转为地方政府管理。队伍包括31个厅局级地勘单位,760个县处级地勘单位,职工总数38.52万人(其中在职职工22.53万人、离退休职工15.99万人)。按照中央给予这次改革的政策,从中央财政划转到地方财政的地勘费基数为31.34亿元;划转资产总额187.28亿元,负债总额100.65亿元,净资产86.63亿元,其中国家基金(资本)69.37亿元。在地勘队伍属地化的基础上,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中国地质科学院重新组建。工业部门管理的地勘队伍,于2001年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所属地质勘查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国办发[2001]2号文)的要求,大部分也实行属地化管理;地方接受有困难的部分,交由中央部门管理;至此,工业部门所属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也顺利进行并完成。这是建国50年来,国家地勘队伍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约63万人(在职34万人,离退休29万人),其中,原地矿系统的约38万多人,原工业部门约25万人;交由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主要是原冶金、煤田、建材、化工、核工、有色等行业部分地勘队伍,约9万人(在职4.5万人,离退休4.5万人)。
实施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绝大多数被列为省直属事业单位,级别不变,业务接受国土资源部门的指导。其他一些地勘队伍由中央主管部门或集团公司领导。
这阶段改革的特点是:60多万人的地勘队伍实施了由中央管理向地方政府管理体制转变,体制改革的力度大,速度快,措施得力,仅用短短3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队伍的顺畅过渡。在改革的目标上也十分明确,即必须坚持事企分开、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探索建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但在改革目标的实施步骤上,要求在认真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从实际出发,逐步推进。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为推动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国有地勘单位进行属地化管理的优惠政策,并要求全面得到落实,以解除国有地勘单位改革的后顾之忧。由于这一渐进式改革步骤,使得属地化后的国有地勘单位得以从容应对。多数国有地勘单位在坚持企业化改革方向的前提下,能根据队伍自身的具体情况、所处区域的自然、经济环境,依照国家对地勘单位改革的具体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在改革途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的探索。
目前改革已初步做到了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其中公益性地质工作由新组建的中国地调局组织实施;商业性地质工作由原国有地勘队伍和多种所有制的地勘队伍,依据市场的需要,通过单位委托或市场竞争方式来承担工作任务。国家虽然仍保留了地勘费基数,但地勘费基数的80%的经费,用于保障离退休职工法定的生活费和其他保障性支出,以保障队伍的稳定;只有地勘费基数的20%左右经费,作为地勘单位逐步企业化的改革成本(原国有地勘队伍不再承担地质工作计划任务),用于支持原国有地勘单位在市场中进行拼搏,以适应市场环境,使之逐步转为企业。也就是《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国办发(1999)37号文]明确的:“地质勘查单位主要从事资源勘查、开发和工程勘查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服务创收,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对工业部门地勘队伍的说法是:“可以从各自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改组为企业或进入企业集团”。由此可见,不管是原地矿部所辖的地勘队伍,还是工业部门管理的地勘队伍,除保留部分公益性地质队伍外,其改革的目标都是建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
国有地勘单位对改革的探索,可以说既有创意,又各具特色。总体看,分为政府主导和地勘队伍自主推动两种类型。
一是政府主导型改革,即地方政府统筹地勘单位改革的力度较大,进行了系统设计,出台了统一的政策措施,整体推进。这以内蒙古自治区和广东省为代表。
内蒙古自治区改革的主要特点是:自治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地勘队伍内部事企职能分开,人员、经费分开管理,工作队伍实行企业化改革与管理,加快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的步伐。其中对地勘单位最具影响力的政策措施是:一是给地勘单位分配若干个矿权;二是各单位创收部分全部留给各单位使用;三是商业性地勘工作优先交给国有地勘单位承担,如找到矿,给予效益分成;四是社会保障实施“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具体政策有:
1、将地勘单位办社会的职能移交地方,这主要指地勘单位办的学校及其人员、资产、经费,划给地方政府。2、离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经费分开管理。确保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改革后原属事业单位在编在册的正式符合条件退休的职工,按事业职工待遇办理退休(即老人老办法)。
3、在职人员经费包干,自负盈亏。各单位创收部分,全部留给各单位使用。新增人员所需经费由用人单位自行解决,财政不再增加拨款(即新人新办法)。
4、扩大用人自主权。地勘单位原有的事业编制以在编在册的人数为基数实行注册管理,减少一人相应减少一名编制。新进人员单位自主聘用,新聘任领导不再确定行政级别(即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5、实施事企职能分开和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改革。在划出离退休人员经费和办社会的职能后,地勘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业制度。6、在局一级层面上组建集团公司,以出资人身份经营管理下属企业化单位。局机关成为全局企业化经营的投资、决策、协调、规划和管理中心。
7、建立考核体系,对地勘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经营状况进行监督管理及考核奖惩。广东省改革的特点是实施省一级地勘行业局、院管理机构合并;地勘单位实施区域覆盖,原则上一个地级市保留一支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稳妥进行,企业化条件成熟后,采取逐步剥离。
主要内容有:
1、除保留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建制外,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省化工地质勘查院和原省国土资源厅下属的省地质调查院划归省地质勘查局管理;明确广东省地质勘查局、省核工业地质局仍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行业管理。
2、按区域覆盖、优势互补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下属地质勘查单位的整合和分类改革,在维持现有布局的基础上,原则上一个地级市保留一支地质勘查队伍。
3、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选择一个公益性地质勘查单位作为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地质灾害预警、防治、危机管理的技术支撑机构,实行“省市结合、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
4、稳妥解决地勘队伍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中的突出问题。5、目前地勘队伍的管理体制改革稳妥进行,企业化条件成熟多少,采取逐步剥离的办法,不操之过急。二是地勘单位自主推动型改革。这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以局为单元的整体统筹改革,以云南为代表。该模式的特点是,以局为单元,以优良资产为纽带,实施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的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产业群体。其产业群体中以矿产勘查开发和工勘施工两大产业为主体。对重组过程中,剥离出来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职工,采取内退、待岗、转岗等方式,用事业费保障其基本生活,退出市场。同时,另组建了一个副厅级的省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公益性地质工作。主要内容有: 1、分离
在全局范围内将各地勘单位的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分离、主业与辅业分离,并对职工队伍进行分流。将主业和优良资产、精干人员组建成公司,推进企业化经营;剩下的继续保留地质队外壳,实行事业管理。2、重组
在事企分离后,在全局范围内推进矿产勘查开发业、工勘施工业和以“地产、珠宝和外经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的重组。
对矿产勘查开发业,按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制运行的要求运作。其中以地调队为基础,加上其他专业的技术力量,组建成精干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商业性地质工作,按市场原则组建了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对工勘施工业,重组为国土建设工程公司、地质工程勘察公司、地矿建设工程公司和南方地勘工程公司等四个高资质的勘察施工公司。对第三产业,重组为云南山水房地产公司、云南地矿珠宝公司、云南地矿进出口公司。3、改制
在分离、重组的基础上,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局属云南地矿勘查工程总公司作为主要发起人,联合其他四家相关联的企业,共同发起设立了全国第一家资源型公司――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争取上市。4、局实行职能分离
队伍经分离、重组、改制后,局的资产管理职能和资产经营职能进行分离。经营性资产由局集团公司经营,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局机关逐步退位于事业管理,并承担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责任。
第二种类型是对省范围内不同区域的地勘单位进行重组,优化其资产和人力资源结构,组建集团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或以地勘大队一级为基础,在内部二级单位进行体制和机制改革,做实搞活二级单位。这以浙江、辽宁为代表。主要内容:
1、事企分开:在产权关系上实行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具体分两种情况: 一是直接分开。对于经营资质较好,规模较大,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地勘企业,完全与地勘事业单位分离,由局负责管理。
二是地勘单位内部分开。即地勘单位的二级勘查经营单位,作为经营主体。浙江的做法是二级单位拥有法人财产权,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局和地勘单位作为出资人拥有相应资产所有权,并按出资额享受相应权益。辽宁的做法是给予二级单位以模拟内部市场、模拟法人实体、模拟集团运作为原则,给予相对独立的经营权和作为相对独立的投资主体,逐步发展为具有一定自我积累能力的相对利润中心。
2、企业化管理:事企分开后的企业都要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模较小或效益较差的经营单位尽快完成民营化改造。3、按照企业化要求,相应进行人事制度、考核制度、地勘费管理方面的改革。
不同类型改革的共同特点是,都从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入手,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强化了内部管理,突出了经济发展,给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机遇,注入了活力,收到了实效。
其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60多万人的地勘队伍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全面完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属地化管理过渡,过渡顺畅,职工思想安定;二是地勘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三是地勘队伍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四是职工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国有地勘单位改革的现状,距离改革设定的终极目标尙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差距的突出表现:一是所有的经营单位都仍是国有独资“企业”,还是“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仍处于内部企业化管理的改革阶段,即“戴事业单位的帽子,走企业化的路子”。这种事企混合运作的结果是事业、企业相互牵制,导致现有地勘单位的公益服务功能不强,市场竞争力也不强。二是国有地勘单位建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的改革,还没有真正破局,因为事业体制下的企业化管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现代地勘企业,这种体制格局在产权制度、分配机制等方面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勘单位的进一步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性地勘队伍还未形成,更谈不上在短期内发展壮大。
(二)国有地勘单位实施属地化管理后,地勘经济发展的现状
1、国有地勘单位的经济普遍实现了高速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并带动了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广义环境地质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境外矿产勘查开发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在基础地质工作方面,实现了全国陆域面积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基本完成了小比例尺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和中比例尺区域化探,完成中比例尺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小比例尺全国环境地质调查,完成六分之一陆域面积的大比例尺航空遥感地质调查,完成第一轮海岸带、海岛和滩涂资源调查。商业性矿产勘查投资大幅度增长。“十五”期间,我国固体矿产勘查资金累计投入183亿元,年均增长15%,钻探工作量年均增长50%。2006年和2007年,固体矿产勘查投入资金208亿元,两年完成的钻探工作量超过“十五”时期的总和。同时商业性矿产勘查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格局,社会资本已经成为矿产勘查市场投资的主体,如2007年社会资金达到总投资的59%.重要矿产勘查取得重大进展,中西部找矿成绩巨大,东部找矿不断突破,尤其是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取得重大进展,铜、铁、铝、铅锌、金、银、钼等矿产均有重大发现,找矿前景广阔。
境外矿产勘查开发取得较大进展。各地勘单位积极“走出去”,正在执行的境外项目有142个,黑龙江、江西、山东、河南、云南等省和中央直属的地勘单位已在境外取得了一批矿业权,发展势头很好。
广义环境地质工作领域不断扩大,全方位地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如开辟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施工、找水打井、海洋地质、环境地质、矿山环境治理、地方病防治、旅游地质等多领域的地质工作,既适应了市场需求,又发挥了地勘工作多服务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工作潜力。特别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方面成绩斐然,在减少灾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真正体现了党中央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
地勘单位经济普遍实现了较快增长。下面用国有地勘单位属地化8年经济收益对比表进行说明。
国有地勘单位属地化8年经济收益对比表
年份
年收入总量 亿元
年均增长率 %
地勘费 投入 亿元
年均增长率 %
市场收入 亿元
年均增长率 %
净资产 总量 亿元
年均增长率 %1999
89.9
25.7
62.7
65.4
2007
605.4
26.7
172.8
26.7
432.6
28.8 326.5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