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实施名校战略,加快推进教育名城创建步伐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11:1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大力实施名校战略,加快推进教育名城创建步伐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大力实施名校战略,加快推进教育名城创建步伐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大力实施名校战略,加快推进教育名城创建步伐的思考

关于大力实施“名校”战略

加快推进“教育名城”创建步伐的思考

区委办调研室、综合科

2011年6月,王咏书记立足张店教育发展实际,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打造“教育名城”的发展目标。在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更是把建设“文化教育名城”作为“幸福张店”建设的重要支撑,摆上了战略位臵,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区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近日,区委办调研室、综合科围绕打造“教育名城”,在充分借鉴国内部分城市实践成果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以实施“名校”战略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教育名城”创建步伐进行了广泛调研和初步思考。

一、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同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一样,张店教育也走过了一个抢抓机遇、奋勇争先的历程。1993年,率先在全国完成“双基”任务,成为首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江北4个区县之一,张店教育迈上了一个新的平台。2002年,率先在全国以区县为单位实现“班班通”,教育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截至目前,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75所,在校生7万余人,专任教师4672人,办学规模在全省140个县市区中处 1

于领先地位,教育教学工作处于全省一流行列。

张店教育成绩有目共睹,每年流入学生趋之若鹜、入学难度加大等现象就可见一斑,但面对目前教育发展实际以及未来发展形势来看,张店教育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义务教育阶段及高中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仍显不足,使得“择校热”、“上学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二是城乡教育差距明显,尤其是镇村学校的设施、师资、生源等方面与城区优质学校存在一定差距,进一步加剧了城区压力和农村的弱势。三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学前教育农村弱,城区学前教育多为企办和民办,多数规模和档次不高;高中教育数量相对较少,竞争激烈,教育发展后劲略显不足。四是教育观念仍需转变,传统观念、就业压力、选拔式中考和高考等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学校教育中重“育分”、轻“育人”的现象普遍存在,家庭补课、社会办班、考前冲刺等异常火爆,学生的各种负担日益加重,影响身心健康。五是教育科研稍显薄弱,各类学校重教轻研现象普遍存在,名师、学者型、研究型师资团队和教育专家队伍较为薄弱。

这些问题,已经或者正逐渐成为影响张店教育发展的瓶颈,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加以克服和改进,使张店教育真正与经济发展同步。

二、国内部分城市的工作实践与启发

实施“名校”战略,是有效破解“择校热”、“上好学”等问题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成效最大的一条重要路径,也是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优质教育均衡化、平民化、普及化的一个最优选择。杭州、北京朝阳区、吕梁离石区等部分城市在这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与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一)实施“名校”战略要政府推动、政策保障。实施“名校”战略,政府是第一责任,政策是第一保障。杭州市委、市政府先后3次出台《关于进一步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的实施意见》和一系列配套措施,从“四有”(有钱、有人、有房、有章)方面予以政策支持,保障了名校集团化全面推进。我区成立了建设教育名城领导小组和五个专门工作委员会,应当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加强领导、深入研究、细化任务,尽快制定出台相关配套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同步推进“名校”战略有序实施。

(二)实施“名校”战略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实施“名校”战略,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名校资源相对匮乏的城市来说,需要一种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创新意识和拼搏精神。离石和江阴,一个在吕梁山区,一个在长江之滨,2010年跨省合作,组建了“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仅一年时间,高考升学率就达到90%以上,2011年初中部招生,300人的名额,竟有1800人报名。3

思路一变天地宽。我们在主动引名校、大力建名校、全面学名校等方面应当锐意进取、大胆实践,积累经验、创新发展。

(三)实施“名校”战略要舍得投入、优化环境。教育是百年大计,投入大、见效慢,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杭州市结合名校集团化战略,积极推进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先后新建中小学和幼儿园149所,2007年以来累计投入40.9亿元。北京朝阳区每年投入7500万元,扩大公办学校接收规模,超9成打工子弟进入公办学校。围绕打造“教育名城”,要加快硬件建设、强化师资培训、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乡环境、丰富文化内涵,等等,这些都需要持续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四)实施“名校”战略要强化考评、打造品牌。品牌是学校最宝贵的资产,最核心的竞争力。杭州市出台了名校集团化办学考核评价办法,从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干部队伍与师资品质等5个方面树标杆、创特色、育品牌。早在2000年,成都市输出名校品牌,新建了8所颇具规模的民办学校,融资超7亿,相当于成都市政府12年教育投入总和。实施“名校”战略,我们要坚持传承与创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努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积淀深厚的学校文化,使更多学校拥有更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实施“名校”战略的基本思路、主要模式和工作重点

(一)基本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各级中 4

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快速扩大和优化配臵为目标,以引进、共建、自建、新办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名学校为重点,迅速提高全区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化、多样化教育需求,致力打造“教育名城”。

(二)主要模式:“集团”模式,就是以名校为龙头,以名校输出品牌、师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等为手段,整体带动新校、弱校、民校、农校等共同发展。“嫁接”模式,就是按照“名校加盟、独立运作”的模式,名校只输出办学理念与管理流程,加盟学校使用名校品牌的质量标准,实施名校教育的管理流程,从而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联盟”模式,就是按照“借势合作、错位发展、合作双赢”的办学理念,实施“校校联盟、强强联手”办学策略,通过多所学校联姻,重组教育资源,构建合作平台,实现快速成长。“移植”模式,就是坚持把横向移植名校的先进教学管理模式与纵向继承自身优良的教学传统紧密结合起来,焕发生机活力,彰显自身特色,培育学校品牌。“托管”模式,就是名校作为托管方,借鉴现代企业集团连锁管理的模式,派出强有力的优秀教育教学团队对受托管的学校实行“团队契约式管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整体进驻”。

(三)工作重点:

一是重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是实施“名校”战略的首要基础。就我区来说,重要抓手是深入实施培育“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三名工程。一方面,要积极抓好区实验、张店七中、张店八中等当下名校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要在全省范围打造一批新型名校,包括扩大既有名校的影响力、带动一般学校发展、推进校长专业化进程、建立健全教师培养体系和流动机制等等。2007年以来,我区先后投资4亿余元新、改、扩建中小学校22所,在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校长专业发展研修培训基地,先后对全区148名校干进行了专题培训,首批选送5名教师到全国名校北京十一学校学习交流,这些都为实施“名校”战略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关于加快教育名城建设的意见》中,我们明确提出到2016年,全区要建设10-15所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的基础教育学校,发展1-2所特色化、国际化优质民办学校,拥有20名以上省内外知名校长,全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要达到100%,研究生达到15%等基本目标。围绕这些目标,我们要一项一项拿方案、定措施、明职责、抓进度、促落实,确保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为实施“名校”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重视创新实践办学模式。创新实施符合我区实际、切实可行的办学模式,是推进“名校”战略的关键所在。参考国内部分城市先进经验,以下几种模式较为成熟,值得学习借鉴:“名 6

校+新校”,即由政府投资的新建学校,原则上只建新学校,不取新校名,不挂新校牌,由名校来管理,实现政府教育投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最优化。比如,今年我区共有11所中小学校和公办幼儿园将开工建设,对于新建学校,可以在这一方面进行调研论证,科学规划,创新实践。“名校+民校”,即名校、民校联手,集聚民间资本,促进办学体制改革。比如全区目前共有各类民办学校74所,其中中小学校8所,东方双语、建桥实验、修文外国语等都是市级名校,知名度都非常高,优质民校资源十分丰富,在名校、优质民校联合办学方面发展空间巨大。“名校+名企”,即通过品牌、管理、资金、专业技术人员、实习培训资源、行业发展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实现名校与名企共赢。比如地产教育,一方面名校品牌极大地提升了楼盘的品牌形象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在教育配套、学校建设上自觉加大投入,有效扩大了教育资源。“名校+弱校”,即通过名校对弱校的重组或引领,提升弱校的办学质量。比如按照区域位臵,采取名校与相对薄弱学校结为学校联盟、办学集团或互助对子,通过加强教学经验交流、师资队伍流动等,以强带弱,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名校+农校”,即通过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城乡中小学结对互助活动,促进农村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名校+企校”,即通过合校、撤并、合作等 7

方式,促进名校与企业剥离学校的深度融合,探索走出一条企业剥离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比如我区现有企业剥离学校14所,存在办学条件差、生源不稳定等现实问题,应当在教育投入、教师培训、资源整合等方面予以扶持,全力提高企业剥离学校办学水平。“中外合作”,即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管理和教学理念、方式方法,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比如我区部分学校常年组织的赴韩国、新加坡、法国交流活动,可以不局限于夏令营式的“体验式”交流,进一步拓展活动范围、丰富活动内容。

三是重视优化全区教育布局。进一步修订完善《张店区2011—2020学校布局规划方案》,深入研究“十二五”期间我区城市化发展趋势,全面启动新一轮的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广泛采取政府出资、学校自筹、企业捐助、企业建设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大学校的建设力度,形成“多点开花、亮点纷呈”的良好局面,以适应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需要。特别是在实施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居民小区建设项目的同时,要坚持做到教育配套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交付。当前,要重点抓好全区今年开始新、改、扩建的11所中小学校和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着力打造10所以上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的基础教育学校,努力实现年内全区所有中小学要全部达到山东省基本办学条件的目标。

四是重视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校长队伍建设长效机制,通过实行校长职级制、建立科学的校长素质测评机制、创新校长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在著名高校设立校长专业发展研修基地和校长实践基地等举措,努力建立一支理论素养高、管理能力强、办学思想独特、个性鲜明的校长人才梯队。探索建立教师合理流动长效机制。按照“城镇支援农村,近郊支援边远,强校支援弱校”的原则,各级各有关部门在核定教师编制时应向农村学校倾斜,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流动,优质学校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逐步实现中小学教师资源均衡配臵。探索建立现代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坚持“政府统筹、分级负责、职责明晰、分类管理”的原则,深化特色学校内涵式发展,创新优质教育品牌学校孵化机制,逐步建立专家参与教育咨询和社会参与教育的评价机制,构建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参与评估三者相结合的现代教育管理模式。

五是重视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实施“名校”战略,必须特别强调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比如到2016年,我们已经明确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要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要达到98%,30%的学校实行小班化教学,等等,在此基础上,应当进一步研究制定全区优质幼儿园覆盖率、优质义务教育覆盖率、优质高中教育覆盖率等 9

衡量全区优质教育资源的类别指标,逐步实现优质教育平民化、普及化。其次,要有科学的规划。切实将“名校”战略办学优先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扶持优质教育加快发展。第三,要有具体的举措。对探索实施“名校”战略办学的学校,在资金投入、校园建设、设施设备配臵等方面应予以优先优惠政策,新建和改扩建的公办学校,区财政应给予充足的经费投入。对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要一视同仁,大力扶持民办学校建设,凡新建、扩建民办学校应当按照公益事业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对捐资举办的民办名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研究制定并加快落实民办教师的人事管理、定向交流、职称评审等方面有关政策规定,保障民办教师发展,解决民办教师的后顾之忧;在引进民办名校时,在政府收益与民办名校利益发生碰撞时,要舍得让大利,牺牲眼前利益来谋求长远得益。

第二篇:大力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大力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中共**镇委员会

**镇人民政府

(2012年2月24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全国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科学谋划新的一年全县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强决心。我们**镇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的优先发展、科学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始终坚持教育优先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我们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发展教育摆在全镇工作的突出位置,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由党政主要领导担当第一责任人,对教育工作负总责、亲自抓,及时研究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问题,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分管领导抓教育

工作情况、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纳入到工作考核体系。广泛宣传发动全社会积极主动地为教育事业发展服务,集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向教育事业倾斜,在全镇上下形成时时想着教育、人人支持教育的联动格局。同时不断加大校园周边环境和治安综合整治力度,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加快发展创造安定和谐的良好环境。

二、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打牢教育基础

教育投入是支撑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为此,我们将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优先保障的理念,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并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元化筹集教育经费的机制,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撑。充分运用财政、税收等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教育事业,扩大社会投入规模,凝聚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镇村发展总体规划,在新农村建设和新镇区开发中留足、留好教育用地,并确保新建的居民集中居住区内全部配套建设幼儿园。

三、立足惠民根本,不断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人生发展起点的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所在,也是必不可少的民生实惠。我们将把教育惠民,为人民群众创造平等的教育环境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切实抓

好、抓出成效。一是配置好教育资源,既要增加资源投放,做大优质资源“蛋糕”,更要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着力缩小镇村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让每一个孩子都尽可能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二是保障好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确保让每一个困难家庭的子女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不让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重视学生宿舍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求。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服务体系,使留守儿童能够正常接受教育,在社会关爱中健康成长。三是巩固好义务教育成果,在继续巩固免费义务教育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加大补助力度等措施,进一步推进教育惠民利民。与此同时,坚持用规范管理来维护教育公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各位领导、同志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这次会议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力推动**的教育事业不断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提升,以教育的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四川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 加快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均衡发展步伐

近年来,四川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建成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从广度和深度上扎实推进,新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有力推动了我省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扩散,加快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

做好顶层设计,明晰发展思路。制定《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行动计划(2011-2020年)》,确立发展目标、明确发展任务,明晰分两阶段实施的发展思路:2011-2015年,应用切入、完善基础、搭建平台、试点引路;2015-2020年,优化资源、深度融合、整体提升、形成体系。力争到2020年,实现“三基本、两显著”的奋斗目标。

狠抓项目建设,突出核心目标。2015年前全力实施“3211建设计划”:做实“三通”,截止目前,宽带接入及信息化环境建设比大幅提升,全省86.5%具备建设条件的中小学接入宽带网络,有104477间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占总数的42.5%,中小学教职工办公和备课用计算机达284462台,师机比达1:0.46。优质资源班班通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全省9298个边远农村山区“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全部班级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中小学达到37.2%,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课时占全部课时比例达50%和30%的中小学分别占到27.8%和41.4%,使用网络备课的教师比例达50%和30%的学校分别占到28.6%和42.9%。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稳步拓展,在中小学、中职学校、高职学校、本科高校中,开通学校空间的分别占学校总数的36.0%、26.9%、29.8%、60.0%,开通学生空间数分别占学校总数的79.7%、20.0%、31.6%、54.0%,开通教师空间的分别占学校总数的41.5%、26.5%、33.3%、60.0%。建好“两平台”,扩展升级省级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形成较强服务能力,高起点建设省级数字中心和教育管理平台,以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代表的一批核心系统顺利运行使用。培育示范典型,开展多元试点示范,全省建有国家和省级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示范区域和学校单位457个和一批市(州)级试点学校单位,涌现出如成都市、甘孜州、锦江区、大竹市、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成都市泡桐树小学等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示范区域和示范学校。建好培训基地,搭建“四川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管理系统”,将学习、培训、考核等全过程纳入信息化管理,建立省、市、县“三级”培训网络,为大规模加速培训教师和管理干部奠定坚实基础。近两年,完成近4万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和全省电教系统全员培训,对全省各市(州)、县(市、区)教育局局长、分管副局长、信推办主任及相关业务部门领导近500余人进行教育信息化专题集中培训等。

互动互为互通,推动整体应用。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同时,超前谋划推动教育信息化广泛深度运用是我省一以贯之的重点。确定了“两线互动、三级互为、多极互通”的整体深度应用推动模式,“两线互动”即教学一线应用和管理一线应用的互推互动;“三级互为”即省、市(州)、县(市区)三级之间,在应用成果、应用机制等方面互帮互为;“多极互通”即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与区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等方面互享互通。全省正按照这一模式,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在教学领域、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广泛深度应用。

加大优质辐射,加快均衡发展。扩展以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为典型的网校远程教育发展路子,推广“直播式”“录播式”“植入式”等优质教育资源远程教学经验,鼓励优质学校探索远程教育多样化发展模式,不断加速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老、少、边、穷”地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均衡发展。目前,仅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在我省民族地区共组建“网班”的远端学校班级达到1133个,17.6万余名中小学生接受成都七中、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成都实验小学的优质教育。同时,通过网络备课、在线指导,培训辅导远端学校大批教师,有效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创新体制机制,聚力激活提速。创新管理机制,统筹协调聚集推动力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以一把手挂帅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设立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改过去政出多门、分散实施为统筹协调、统领政策、统一推进。创新发展机制,引导多元化梯度推进,按照教育发展不同程度、经济发展不同状态、办学形式不同类型等差异,进行多类型试点探索,由点及面、由低及高,形成可学可及的有标杆、有示范、有重点的“阶梯式”全面推进、全部跟进局面。如成都“六动机制”的“全域应用”高起点示范,甘孜州的贫困边远民族地区“3333”建设示范模式,成都市锦江区“1653”县域整体推进示范路子等。创新督促机制,传导压力互推互为,建立月度通报制度,通过四川教育政务平台、门户网站、资源公共平台,每月将各地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情况、新政策、新举措、好做法、好经验等予以公布,纳入各级领导、教师及公众视野,形成自我比较、领导督促、社会评价的压力传导机制;在门户网站、资源公共平台上开辟教育信息化宣传专栏,在教育导报、四川教育电视台等媒体上大量宣传典型案例,形成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郸城县大力实施质量兴县战略加快

郸城县大力实施质量兴县战略加快“三化”发

展步伐

郸城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李涛

近年来,郸城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质量第一、以质取胜”的理念,大力实施质量兴县战略,全面加强各行业质量工作,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金丹公司去年荣获“市长质量奖”,今年又获得了“省长质量奖”,财鑫糖业公司荣获了“市长质量奖”。目前,我县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9件,河南名牌5个,省名优产品4个。有15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5家企业通过国家计量检测体系认证,13种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其主要做法:

一、政府推动扶持,健全质量机制。

一是完善质量工作机制。按照“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政策拉动、企业主动”的模式,建立健全了质量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质量兴县工作领导组,出台了《郸城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县战略的意见》。二是开展“质量”活动。采取电视宣传、设点咨询、进企业宣讲服务等多种形式,在全县深入开展“质量兴县、质量兴企、质量兴厂、质量兴业”活动,让广大群众、特别是企业真正认识到质量兴县的重要性及意义,积极参与质量建设,使质量兴县战略 1

真正得到有效落实。三是设立“县长质量奖”。该县设立了“县长质量奖”,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奖励现金20万元,对获得省著名商标、河南名牌、省名优产品的奖现金10万元。去年以来,先后对金丹乳酸、金丹搪瓷、财鑫糖业、迪冉药业4家企业进行了奖励表彰。

二、实施名牌带动,提升质量效益。

一是科学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金丹乳酸公司是一家以玉米为原料,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乳酸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属于典型的农产品深加工外向型企业,非常符合平原农区发展工业的实际,为发展高效农业、订单农业、标准化农业开辟了一条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路子。目前,金丹乳酸公司的产量居亚洲第一、全球第二。二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财鑫、金丹等骨干企业为依托,促进特色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县已经创建了金丹乳酸、百年康鑫、天豫粉丝、文玉米线等国家和省名优产品,促进了食品医药、生物化工、服装纺织三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互动发展。三是加快战略合作。大力支持企业强强联合,加快战略合作,引进了山东金正大集团、武汉人福集团落户郸城,优化了资源配置,提升了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了特色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今年前三季度,三大支柱产业实

现增加值31.6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5.3%。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8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9.5%。

三、提升产品标准,夯实质量基础。

一是努力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坚持把实施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标准化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以优势技术和特色产业为突破口,积极提升产品质量水平。财鑫糖业公司也是一家以玉米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并已做大做强。该公司和金丹一样都是郸城县实施科技创新和“质量兴县”的结晶和代表。二是积极引导企业起草国家标准。金丹乳酸公司作为第一起草单位起草并发布了乳酸国家标准。目前,正在积极争取财鑫集团起草生物活性肽国家标准。通过参与标准制订工作,深刻体会到了标准制订的含金量,传统产业要做大做强,争取更好的效益,积极参与标准制订可谓是有效之举。三是督促企业建立企业标准体系。督促企业建立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标准体系。天豫薯业公司制订完善了《脱毒红薯生产技术规程》等21项优质脱毒红薯生产标准体系,申请建立了国家级优质脱毒红薯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并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目标考核,成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红薯示范种植基地。

四、加大监管力度,确保质量安全。

一是完善质量监管机制。财政投资350万元建立了县质

量检测中心,完善了监管机制,扩大了抽检覆盖面,加大了抽检频次,全面加强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监管。二是加强食品药品质量监管。今年,我县先后抽检企业产品53批次,合格率94.3%,比去年同期提高6.6个百分点,全县39家食品企业全部取得了生产许可证,254家食品加工作坊全部签订了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三是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全县79万平方米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合格率100%,教育园区第二实验中学工程通过省专家组验收,符合省优质工程标准,正在积极争创“中州杯”奖。我县通过“质量兴县”实现了全县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和结构调整,用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在偏僻农区探索出了一条有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

第五篇: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全面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步伐

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步伐

大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肖乐农

(2005年11月)

近年来,在省、盐城市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丰市坚持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切实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教育整体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保持盐城市前列,在全省也有一定的位置。1993年,我市在江苏长江以北地区率先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区、江苏省首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市。在今年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我市被省政府表彰为盐城市惟一的“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市”。全市现有小学54所,初中24所,高中(含完中)6所,职教中心1所,在校学生9.4万人,教职员工6788人。小学巩固率保持100%,初中巩固率保持在9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程度达到87%以上。2005年,全市中考、高考成绩继续保持盐城市前列。

回顾我市“十五”期间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我们主要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1、大力度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十五”期间,我市大力度调整学校布局,小学由183所调整为38所,附设9个教学点;撤并初中5所;撤并3所定点完中高中部;整合职教资源,将5所职业学校合并组建成市职教中心。2002年,征地500亩,投资近2亿元,实施了大丰高级中学易地新建工程,建成了全省一流的新校区,并顺利通过四星级高中验收。今年,又通过引进资金、合作办学的方式,征地350亩,投资1亿元,实施了市职教中心易地新建工程,建设苏北一流的职教中心。通过调整学校布局,提升了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2、推进三项改革,创新机制,给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一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我市于2003年在全省率先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到位,为农村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二是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第一阶段实施了以教职工全员聘用合同制为重点的用人机制改革,建立起学校与教职工“双向选择、契约管理”的用人机制;第二阶段实施以推行教师专业职务评聘分开和地方津贴实行考核发放为重点的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了“按岗定酬、优绩优酬”的分配制度。三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采取从小学、初中、高中逐步推进的办法,对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全方位改革。校长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水平、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在课改的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我市小学课改实施水平在全省处于上游,初中教学质量连续多年名列盐城市前茅,高中教学质量保持盐城市前三名。

3、实施三项工程,改善办学条件,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一是“三新一亮”工程,2004年首批通过省合格验收。二是“六有”工程,今年10月底,首批接受了省教育厅合格验收,高质量地达到了省定标准。三是“校校通”工程。目前,此项工程已实施到位,年底前将接受省教育厅验收。三项工程的实施,共争取到省专项资金和设备支持达2千多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十一五”期间,要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和我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盐城率先、苏北领先、苏中争先”目标,我市最大的优势是教育优势,最重要的资源是人

力资源,最有力的举措是建设教育强市。要实现以上目标,教育是重要的基础,也是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根本途径。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我市将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切实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十一五”我市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1、继续巩固和发展“普九”成果,提高义务教育实施水平。巩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小学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99.5%以上,创建无流生县。实施新一轮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到“十一五”期末,撤并所有农村小学教学点,撤并小学12所、初中4所,全市小学全面推行小班化教育。以做精、做优、创特色为目标,抓好定点学校建设,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达到基本现代化的要求。基本普及幼儿教育,全市3—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8%以上,学前一年入学率达100%,创建省示范园5所,全市镇中心幼儿园全部达到盐城市一类幼儿园标准。抓好特殊教育,全面实行残疾儿童免费就读制度,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

2、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步伐,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继续调整普通高中布局,逐步撤并定点完中的高中部,适度扩大三星级以上高中办学规模。抓好普通高中创星晋级工作,大丰高级中学创建五星级高中,新丰中学、南阳中学创建四星级高中。努力提高高中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完成市职教中心易地新建工程,突出抓好重点专业建设,创特色、树品牌,提升学校品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在苏北地区率先实现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向普及十二年高中教育的历史性跨越。

3、积极发展成人教育,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继续抓好成人教育基地建设,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利用成人教育资源举办各类层次的学历教育,不断提高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使我市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以上。

4、继续改善办学条件,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技术装备达到省规定基本现代化的水平,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在教学领域广泛运用。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先进教育思想体系,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内容反映现代科学文化先进水平,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具有明显时代特征;考试、评价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实现教育教学体系现代化;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起点学历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明显提高,实现教师队伍现代化。

“十一五”期间,创建4个省教育现代化先进镇,镇中心小学、初中全部达到省教育现代化合格学校的办学要求。对城区学校进行资源整合,大丰初级中学易地新建,在城西新城区再建1所小学。重点将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1、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落实到位。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把教育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并加强督导检查。建立健全教育工作任期目标责任制,把教育工作作为考核党政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通力合作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各项教育政策、法规,提高教育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各项教育法规,大力推进依法治教。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增强广大教职员工和全社会的教育法制意识。认真贯彻实施各项教育法规,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兴教。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障教育投入,保护教育改革的成果,解决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保护少年儿童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坚决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抵制妨碍学生健康

成长的各种社会不良影响。切实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证教师的各项待遇得到落实。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建设,强化教育行政监督机制,加大教育执法力度,规范办学管理和教育行为。

3、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依法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生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对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超收的部分要按比例安排教育支出,确保全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幅高于财政性收入增幅。依法征收各类教育税费,并确保完全用于教育。鼓励社会捐资助学。采取多种途径,积极化解教育债务。

4、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建立健全现代教育制度。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相结合的办学新体制。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依法制定学校章程,本着“精简、高效、科学、民主”的原则,健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继续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以教师资格制度、聘任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为杠杆,优化学校人力资源配置。

5、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坚持不懈地抓好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进程,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小学在素质教育创本校特色上求突破;初中在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合格率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优秀率;普通高中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提高高考录取比例;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技能培训,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合格劳动者。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坚持不懈地抓好政治思想教育和师德教育,使广大教师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制定教师业务培训规划,建立教师培训进修机制,实行教师轮训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层次,提高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积极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培养一批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和学校管理的名校长。

下载关于大力实施名校战略,加快推进教育名城创建步伐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大力实施名校战略,加快推进教育名城创建步伐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入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加快“海洋强市”建设步伐

    深入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加快“海洋强市”建设步伐摘要: 十八大报告首提“海洋强国”,湛江应该把握好这次机湛江师范学院 2012物理学1班 黄春茂 2012984119 遇,加强美丽海洋战略布......

    加快农村集体经济步伐,加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加快农村集体经济步伐加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积极响应党......

    关于加快华中地区苗木基地建设步伐的战略思考

    关于加快华中地区苗木基地建设步伐的战略思考调研员曹军苗木花卉产业是一项高效产业,朝阳产业,她在我区的农业结构调整中异军突起,出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在经过林果、蔬菜等种......

    关于加快华中地区苗木基地建设步伐的战略思考(范文)

    关于加快华中地区苗木基地建设步伐的战略思考调研员曹军苗木花卉产业是一项高效产业,朝阳产业,她在我区的农业结构调整中异军突起,出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在经过林果、蔬菜等种......

    大力实施四大工程加快推进人才开发

    大力实施“四大工程” 加快推进人才开发 青理东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根本的要素,人力资源被称为第一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李学勇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来源:《求是》作者:李学勇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着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科教兴省战略,新世纪又启动创新型......

    实施智慧教育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

    实施智慧教育战略 推进教育现代化 茶山镇申报东莞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镇暨广东省教育强镇复评验收自评报告 茶山镇人民政府 2018年4月 第一部分 发展概况 一、区域概况 茶......

    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 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市国土局课题组 实施“金土地工程”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任务的重大举措,是国土资源部门参与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