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广西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与说明

时间:2019-05-12 11:48: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广西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与说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广西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与说明》。

第一篇:2016广西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与说明

2016广西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与说明

一、考试性质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全区统一的选拔性考试,从教师应有的职业素质、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试结果将作为我区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的笔试成绩。

二、考试目标

能够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应试者是否掌握教育心理学和德育工作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开展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基本实践能力,以达到对报考群体初步筛选的目的。

三、考试内容模块及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精神,结合教育心理学和德育工作基础知识以及广西实际确定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教育心理学。1.绪论。

(1)了解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及代表人物,掌握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3)掌握并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2.学生心理与教育。(1)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了解认知概念及要素,掌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掌握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意义。

(2)学生人格发展与教育。

理解人格概念及影响因素,了解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学生个别差异与教育。①学生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

运用卡特尔的智力理论,掌握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并加以运用。②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与因材施教。

了解感觉通道的差异,掌握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的含义及特点。③学生性格差异与因材施教。了解性格的含义及类型。④学生气质差异与因材施教。了解气质的含义及类型。(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掌握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了解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等。3.教师心理。

(1)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师的职业角色。

了解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理解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掌握教师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加以运用。

理解教师职业角色的含义及构成,了解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与特征。掌握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阶段,包括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信念。(2)教师的专业品质。

理解教学效能感、教师控制点的内涵,能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解决问题。

理解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含义及作用,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理解教师的情感投入及其作用。(3)教师心理健康。

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其标准,以及教师常见的心理冲突,掌握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能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掌握如何应对教师职业倦怠。4.学习心理。(1)学习概述。

了解学习的概念及其作用,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学习的类型。(2)学习的主要理论流派。①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理解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了解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②认知学习理论。

了解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了解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了解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掌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④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掌握罗杰斯的学习理论。(3)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

①理解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其特点,掌握需要层次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和归因理论并加以运用,掌握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②理解学习策略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4)知识学习与迁移。

①了解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技能、元认知的含义。②掌握学习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5)问题解决的学习。

理解问题解决的含义及过程,掌握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能联系教学实际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6)创造性思维。

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与特点,理解智力、环境等其他因素与创造性的关系,结合实际运用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5.品德心理。

(1)了解品德的心理结构,掌握品德的概念。(2)运用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3)了解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掌握促进中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方法,了解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学策略。6.课堂管理心理。

(1)了解课堂管理的内涵,掌握课堂管理的类型。

(2)了解课堂心理气氛的概念及类型,理解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掌握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策略。

(3)理解课堂纪律的内涵及类型,了解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阶段,掌握教师对纪律问题的管理对策。

(二)德育工作基础知识。1.德育概述。

(1)掌握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2)了解德育目标的含义,掌握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3)掌握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4)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的概念、意义。2.德育过程与原则。

(1)了解德育过程的概念,掌握德育过程构成要素与基本矛盾。(2)掌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3)理解学生思想品德四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4)理解德育原则含义,掌握中小学德育主要原则及贯彻的基本要求。

(5)能够运用德育过程与德育原则的基本理论分析学校德育现象与问题,并提出应对建议。

3.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理解德育途径、德育方法的含义。(2)了解德育的主要途径。

(3)掌握德育的主要方法及其在德育实践中的运用,理解选择和运用德育方法的依据。(4)掌握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与方法。4.教育法律法规。

(1)了解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

(2)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3)了解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的主要内容,理解《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4)能够运用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及有关法律规定进行案例分析,能判断现实中的教育违法现象和侵权行为,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并能提出必要的预防措施。

(5)了解教师权利、教师义务的涵义,掌握教师的六大权利和六大义务。了解学生权利的涵义,掌握学生享有的基本权利,理解对学生权利保护的意义。

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特征,理解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2)掌握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求,能够正确判断教师职业行为是否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

(3)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四、考试形式、考试时间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五、试卷结构(一)题型与分值。

(二)考试内容与分值。合 计100分

(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赋分比例约为4∶4∶2)

六、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0题,每小题0.5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上。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例1】教育要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价值,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持这种观点的是()。

A.精神分析学派 B.行为主义学派 C.认知学派 D.人本主义学派

考查目的:了解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及代表人物。

解析: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遵循学科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学派,其中,人本主义学派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本题ABC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属于了解层次,容易题。

答案:D 【例2】个体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A.最近发展区 B.最近联合区 C.最近运动区 D.最近感觉区

考查目的:掌握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

解析: 20世纪30年代,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从批判关于人的心理及其发展的生物学观点出发,主张把历史研究作为建立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提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维果茨基主要探讨了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全面论述了思维与语言、儿童的学习、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其中,在探讨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时,维果茨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个体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BCD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属于理解层次,中等难度题。

答案:A 【例3】儿童在听了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海因兹

偷药”后,认为海因兹不应该去偷药,因为如果人人都违法去偷东西的话,社会就会变得很混乱。这些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处于()。

A.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B.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C.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D.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考查目的: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运用。

解析:柯尔伯格的理论认为道德判断作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可以区分出6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对伦理困境的回应更为适当。他在研究中使用伦理困境的故事,关注人们在面临类似的伦理困境时,如何证明自己的行动是正当的。然后他将反应进行分类,总结出6个不同的阶段。这6个阶段属于3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1)前习俗水平,包括阶段1惩罚和服从的定向(行为的后果作为是非标准)和阶段2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以个人需求的满足与否决定事情的好坏);(2)习俗水平,包括阶段3好孩子定向(取悦于别人就是好的)和阶段4维护权威的定向(维护现有的法律和社会秩序,尽职尽责就是好的);(3)后习俗水平,包括阶段5 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社会价值和个人权利作为是非标准)和阶段6 个人的良心和原则的定向(是非是一种个人依照普遍原则所确立的哲学)。

ABC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属于运用层次,较难题。答案:D 【例4】学校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A.知识的活动 B.品德的活动 C.能力的活动 D.审美的活动 考查目的:掌握学校德育的含义。

解析:德育包括广义的德育和狭义的德育。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学校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属于掌握层次,容易题。

答案:B 【例5】小倩自私霸道,同学们都不喜欢和她玩。班主任老师通过和她交谈,循循善诱,小倩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主动和同学们道歉,从此她与同学们相处融洽。班主任老师遵循的德育原则是()。

A.连贯性原则 B.导向原则 C.一致性原则 D.疏导原则 考查目的:理解掌握主要德育原则含义和运用要求,能够实际运用。

解析: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运用的德育原则主要有: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等。其中,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地养成良好品德。题目中班主任对小倩的教育遵循的是疏导原则。属于理解、掌握和运用层次,较难题。

答案:D 【例6】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应该坚持的司法保护原则是()。A.表扬为主、惩罚为辅 B.惩罚为主、表扬为辅 C.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D.惩罚为主、教育为辅 考查目的:理解相关教育法律法规。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章第五十四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显然选项C正确。属理解层次,中等难度题。

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各小题列出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是正确的,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上,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少选且选择正确的,每个选项答案给0.5分。

【例1】编制教育心理学调查问卷应注意()。A.问卷题目不宜过多 B.问卷的编制应尽量生动有趣 C.在问卷中可加入一些探测题目 D.在正式施测之前进行信度效度分析 考查目的: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解析:问卷是研究者按照一定目的编制的,对于被调查的回答,研究者可以不提供任何答案,也可以提供备选的答案,还可以对答案的选择规定某种要求。研究者根据被调查者对问题的回答进行统计分析,就可以作出某种心理学的结论。问卷法已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在编制教育心理学调查问卷时应做到:(1)问卷题目不宜过多;(2)问卷的编制应尽量生动有趣;(3)在问卷中可加入一些探测题目;(4)在正式施测之前进行信度效度分析。本题四个选项均符合题意。属于运用层次,较难题。

答案:ABCD 评分标准:

【例2】以下选项,属于加德纳多元智能维度的是()。A.逻辑—数学智能 B.音乐智能 C.成功智能 D.人际智能

考查目的:在实际中理解与运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解析:加德纳提出,人类至少存在8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本题C选项不符合题意。属于掌握层次,中等难度题。

答案:ABD 评分标准:

【例3】创造性与智商存在一定的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高创造力者,智商一定不低 B.高智商者,创造力可能高也可能低 C.低智商者,创造力一定低 D.低创造力者,智商一定低

考查目的:创造性思维本质与特点的掌握。

解析: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与智力有相关,但是这种关系是非线性的。两者的关系可以具体表述如下:(1)低智商者难以有高的创造力;(2)高智商者不一定有高的创造力;(3)高创造力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4)低创造力,智商水平可高可低。这表明:第一,创造性与智力的发展并不同步,其主要原因是创造性包含了智力测验未涉及的智慧品质,如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第二,超过一般水平的智力是实现创造性潜力所必需的,但是超过了这个临界水平,智力同创造性的相关就几乎等于零。本题D选项不符合题意。属于掌握层次,较难题。

答案:ABC。评分标准:

【例4】为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要求教师做到()。A.对学生形成合理的期望 B.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C.合理利用信息传递 D.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

考查目的:良好课堂心理气氛营造策略的掌握。

解析:课堂心理气氛主要指群体的心理状态,是在课堂活动中师生相互交往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知觉、注意、情感、意志、定势和思维等心理状态。为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要做到:(1)教师要对学生形成合理的期望;(2)教师要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3)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传递;(4)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本题四个选项均符合题意。属于理解层次,容易题。

答案:ABCD 评分标准:

【例5】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A.德育形式 B.德育内容 C.德育方法 D.德育评价

考查目的:掌握德育过程构成要素。

解析: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因素构成。这些因素在德育中都有各自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相互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和关系,德育过程是这些要素按一定的关系构成的。属于了解层次,容易题。

答案:B C 评分标准:

【例6】贯彻因材施教德育原则,要求教师()。A.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B.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C.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D.统一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考查目的:理解和掌握因材施教德育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D项不是这一原则的要求。

答案:A B C 评分标准: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判断各题的正误,你认为正确的用T来代替,认为是错误的用F来代替,并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上。

【例1】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活动的心理调节机制

方面的变化,个体的心理调节机制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心理因素构成。考查目的:理解心理发展内涵。

解析:个体的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是个体在成长期间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不断扩大、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人的心理发展所经历的过程和形式,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同时是一个包含着许多心理因素的多层次动态系统。每一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从缓慢的积累发展到一定年龄阶段而发生质的变化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发展变化是不同步的。因此本题是正确的。属于理解层次,中等难度题。

答案:T 【例2】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人格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

考查目的: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掌握。

解析: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把认知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因此本题是错误的。属于掌握层次,较难题。

答案:F 【例3】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或者画草图、列表、写方程式等,这对回忆相关信息都有很好的作用。考查目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全可以结合各门学科的内容来进行。(1)鼓励质疑;(2)设置难度适当的问题;(3)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或者画草图、列表、写方程式等,这对回忆相关信息都有很好的作用。(4)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5)辅导学生从记忆中提取信息;(6)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步骤。因此本题是正确的。属于运用层次,中等难度题。

答案:T 【例4】品行不良学生的转化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醒悟、转变与自新三个阶段。()考查目的:了解学生不良行为矫正。解析:学生品行不良主要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学生品行不良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较常见的有:攻击、逃学、迷恋游戏机、赌博等,针对具体行为可以采取不同的转化与矫正的方法。学生品行不良的客观方面可以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来寻找原因。学生品行不良的转化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醒悟、转变与自新三个阶段。因此该题是正确的。属于了解层次,容易题。

答案:T 【例5】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是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考查目的:了解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

解析:德育途径是指学校实施德育的渠道或形式。德育的途径是由德育的任务、内容和原则决定的。由于德育的任务、内容和原则是多方面的,因此德育途径就有多种。如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班主任工作等。其中,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这是因为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而教学工作总是具有教育性的。因此,该题是错误的。属了解层次,容易题。

答案:F 【例6】学校如果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教师可以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考查目的: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相关内容。

解析:《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因此,该题是正确的。属理解层次,中等难度题。

答案:T(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3分,共30分)请分析以下材料,每题有一个或多个正确答案,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相应的代码,并将其填涂在答题卡上。错选、多选和不选均不得分,少选且选择正确的,每个选项答案给0.5分。

【例1】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 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答:“家有父兄,怎能自作主张?” 冉求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答: “当然应该立即去做。”公西华对此很不理解。孔子说:“冉 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去做。子路遇事轻率,所以 要加以抑制,使他谨慎。” 此材料给教师的启示是 A.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因材施教 B.根据学生的智力差异因材施教 C.根据学生的情感差异因材施教 D.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因材施教 考查目的:学生性格差异的运用。

解析: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案例中所讲述的子路和冉求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子路做事情比较鲁莽、草率,往往不考虑后果,所以孔子要约束他;而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孔子要鼓励他去做。本题的BCD选项不符合题意。属于运用层次,容易题。

答案:A 评分标准:

第二篇:2015年广西教师招聘考试真题解析-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部分) - 副本

2015年广西教师招聘考试真题解析-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瑞达胡老师解析

1、教育要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价值,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持这种观点的是()A精神分析派

B行为主义学派

C认知学派

D人本主义学派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D,人本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2、教育心理学中的结构主义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A华生和斯金纳

B布鲁纳和奥苏伯尔

C佛洛依德和荣格

D魏特海默和考夫卡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B

3、桑代克初步解决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问题,他主张研究教育心理学应采用()A观察和测量的方法

B调查和观察的方法

C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D实验和测量的方法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C,桑代克用猫做实验就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4、德国心理学家苛勒采用“接竿实验”和叠箱实验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从而提出了学习的()

A灵感——顿悟说

B灵感——试误说

C完形——顿悟说

D完形——试误说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C,常识类知识点。

5、教育心理学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的()

A影响因素问题

B成长环境问题

C学习问题

D教师问题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C,教育心理学早期研究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方面,比如桑代克的“联接-试误说”。

6、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A发展心理学

B思维心理学

C学习问题

D教师问题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C,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8、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理论,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的年龄是()A3—6岁

B6—12岁

C12—18岁

D18—30岁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B,小学阶段。

9、个体的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A最近发展区

B最近联合区

C最近运动区

D最近感觉区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用“跳一跳摘桃子”可以形象的理解。

10、随生理成熟曲线的变化,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在成年期保持一段时间以后,开始逐渐下降的智力是()

A晶体智力

B流体智力

C情绪智力

D三元智力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B,流体智力指基本心理过程的能力,它随年龄的衰老而减退。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它与教育、文化有关,并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只是到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11、儿童在听了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后,认为海因茨不应该去偷药,因为如果人人都违法去偷东西的话,社会会变得很混乱。这些儿童的道德水平处于()A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B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C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D维护权威和秩序的定向阶段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D,12、在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中,学习者表现出视觉、听觉和动觉刺激的不同偏好程度,属于()

A感觉通道的差别

B想象通道的差别

C思维通道的差别

D意志通道的差别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

13、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就是()

A寻求他人帮助

B获得社会帮助

C获得机构帮助

D助人自助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D

41、既是德育客体,又是德育主体的要素是()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资源

D德育大纲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B

42、学校要求各班推选3名校班“三好”学生候选人,张老师只把班上的考试成绩前三名的学生上报。张老师的这种做法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A教书育人

B严于律己

C德育资源

D德育大纲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C

43、品德结构的四个要素中具有催化剂作用的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

44、小倩自私霸道,同学们都不喜欢和她玩,班主任老师通过和她交谈,循循善诱,小倩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主动和同学们道歉,从此她和同学们相处融洽。班主任老师遵循的德育原则是()

A连贯性原则

B导向原则

C一致性原则

D疏导原则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

45、桂阳小学本学期开展了两次全校性德育活动,一次是“文明从我做起”评比活动,另一次是“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这种实施德育的渠道或形式是()A德育管理

B德育途径

C德育模式

D德育价值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B

4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常常来描述教师职业的道德的()A创造性

B无私性

C社会性

D教育性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B

47、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一种()

A社会现象

B集体现象

C个体现象

D文化现象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

48、德育方法的运用应该依据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学生的()A年龄的特点和个性差异

B年龄特点和学习效果

C个性差异和学习态度

D个性差异和学生愿望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

49、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应坚持的司法原则是()A表扬为主,惩罚为辅

B惩罚为主,表扬为辅

C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D惩罚为主,教育为辅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C 50、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更是教育人的终极目标的重要教育理念,这种教育是()

A生命教育

B生存教育

C安全教育

D生活教育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

51、宋宝独自照顾妈妈的事迹感动了社会,被评为市“十佳少年”。最近,学校开展了向宋宝学习的活动。该活动运用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B

52、学校教育实践中处理教育活动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是()

A教师职业标准

B教师专业标准

C教师职业道德

D教师教育原则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

53、这学期乐乐没有参加刘老师亲戚办的校外补习班,刘老师便经常找乐乐的茬,上周还把他调到教师最后一排坐,乐乐感觉刘老师不如从前那样喜欢自己,这个材料表明刘老师没有做到的是()

A公平待生

B言行一致

C严慈相济

D以身主教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 54、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小学老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中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A重要目标

B重要机制

C重要策略

D重要依据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D

5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

A创新型社会

B和谐型社会

C学习型社会

D发展型社会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C,文件内容。56、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指明了义务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是()A全面发展

B适当发展

C整体发展

D品德发展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文件中指出是均衡发展,选项中无此项。

57、黄老师到上海参加了技能培训活动,回来后教研组的其他老师想分享他的培训资料,遭到黄老师的拒绝,这种做法表明黄老师()

A不能严谨治学

B不能以身作则

C不能团结协作

D不能爱岗敬业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C

5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个人依法办学,负责筹措该学校办学经费的主体是()A举办者个人

B当地政府

C当地教育行政部门

D当地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

59、《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终身学习”的具体要求不包括()拓宽知识视野

B更新知识结构

C勇于探索创新 D乐于廉洁从教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D 60、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是()A德育过程

B美育过程

C智育过程

D心育过程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

二、多选题

61、编制教育心理学调查问卷应该注意()

A问卷题目不宜过多

B问卷的编制应尽量生动有趣

C在问卷中可以加入一些探测题目

D在正式施测之前进行信度效度分析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BCD 62、以下选项,属于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是()

A逻辑—数学智能

B音乐智能

C成功智能

D人际智能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BD 63、行为改变法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常见方法之一,它包括()A项目核检表法

B代币法

C契约法

D自我控制法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BD 64、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有()A教学目标是什么

B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C选择什么测验手段

D学生如何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BC 65、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表现在()A教师的认知特性

B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

C教师的人格因素

D教师过程的感受力和领悟力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C 66、在教育情境中,激发学生外在的学习动机常用的描述有()A设置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

B激发认知好奇心

C及时反馈学习结果

D进行积极的评价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CD 67、创造性与智商存在一定的关系,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高智商者,智商一定不会低

B高智商者,创造能力可能高也可能低 C低智商者,创造力一定不低

D低智商者,智商一定低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B 68、培养学生抗诱惑力,教师可采取的措施有()

A满足学生的需求

B说理

C榜样的强化

D善于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心境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BCD 69、为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要求教师做什么()A对学生形成合理的期望

B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C合理利用信息传递

D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BCD 70、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A思维的道德情感

B直觉

C想象

D伦理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BCD 71、关于教师资格认定的说法,以下表达正确的是()A取得教师资格证的人员首次任教师,应当有试用期

B中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C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师资格证是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主管部门认定

D经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合格的公民,要求有关部门认定其教师资格的,有关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条件予以认定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CD 72、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除了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之外,还包括()A政治教育

B宗教教育

C道德教育

D法纪教育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C 74、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A德育形式

B德育内容

C德育方法

D德育评分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BC 75、实际锻炼法是指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体活动以培养良好的道德方法。运用的方法是()

A坚持严格要求 B调动学生主动性

C坚持实事求是

D注意检查和坚持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BCD

三、判断题

76、相关研究直接推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答案解析:错误 77、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活动的心理调节机制方面的变化。个体的心理调节机制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心理因素构成。答案解析:错误

78、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人格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答案解析:错误

79、虽然男性智力表现比女性智力表现较晚,但是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答案解析:正确

80、教师职业角色是指教师自身和社会对教师群体行为模式的一系列期望。答案解析:正确

四、不定项选择题

96、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答:“家有父母,怎能自作主张?”冉求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 孔子答:“当然立即去做”。公西华对此很不理解。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去做,子路遇事轻浮,所以要加以抑制,是他谨慎。”

A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因材施教

B根据学生的智力因材施教

C根据学生的情感差异因材施教

D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因材施教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C 97、一位外语教师字教COCK(公鸡)一词时,班上有一个学生突然怪声怪调的说:“有没有母鸡呀”,顿时全班一片哗然。教师平静的说有,不仅有母鸡还有小鸡这个词,接着一一讲解,并表扬了这位学生的勤学好问,但也批评了他的说话方式。这样机智的处理,既没有干扰正常的教学,还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受到了教育。次这个材料表现出该教师善于()A因势利导 B与时俱进 C自我反思 D随机应变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D 98、一个偶然的机会,家境贫寒的小明读到香港艺人刘德华的成功故事,尽管刘德华先天条件不具有特别的优势,但是他作为一个演员,特别热爱演艺事业,做事认真坚持不懈,演技越来越成熟,也成为观众最喜欢的演员之一。小明深受启发,从此,小明以刘德华为榜样,认真做事,踏实做人,并不断告诫自己“只有坚持。只要勤奋,做刘德华那样的人,自己终于有一天会像刘德华一样在自己本职工作中取得成功”。

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小明的行为是哪些强化的结果? A直接强化

B替代性强化

C自我强化

D效果强化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BC 99、在杜钦斯的一个实验中,要求使用大小不同的容量器量出一定容量的谁,用数字进行计算,第一道第七题全部可以采用B-A-2C的方法进行计算,但第六题和第七题还可以采用A-C或者A+C的方法进行计算。实验分两组进行,实验组从第一题做到第七题,控制组制作第六第七题。在解第六第七题时,实验组中大多数人仍采用B-A-2C进行计算,而控制组则全部采用了简便的方式进行计算。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A问题呈现的方式

B情绪与动机状态

C思维定势

D原型启发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C 100、有的教师把纪律不良的学生安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只要他们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教师对他们的分心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这种做法会降低学生的自尊,自信水平和自我效能感,从而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形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他们会更有意识的破坏纪律,这是不可取的。此材料题型教师在安排座位时要注意()A防止学生产生消极的或否定的纪律体验 B 不能让学生形成表面遵守纪律的态度

C将成绩好的学生安排在教室中间靠前的位置 D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D 101、上图为漫画“一顶帽子”,请根据气质类型的理论,判断第一行右侧的先生的表现属于()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 102、本学期,班主任赵老师决定让班上同学轮流做值班班长,当赵老师告诉王建轮到他时,他不假思索的说我不想当,这让赵老师很吃惊。在赵老师的耐心询问下,才知道王建是害怕影响学习。王建最近已经多次拒绝参加班级活动了,在班上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伺候,班级开展活动赵老师也有意不再找王建,但厂商在班里表扬活动中表现好的同学,这样既鼓励了参加活动的同学,也促使王建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招还真灵,看到别人都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学习也不受影响,王建被触动了,开始积极主动参加班级活动。依据德育过程的相关理论,此材料表明()A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参加活动的过程

B德育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说服、灌输和要求

C德育过程是统一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D 103、新学期开始,班主任汤老师发现班上不少男生头发很长,汤老师琢磨用什么办法让他们自觉的把头发剪短。中午班主任汤老师特意去理发店把自己的头发精心的理了一次,下午班会课,汤老师问大家他发生了哪些变化。当学生说出老师理发了,汤老师又问,我很想知道你们的老师理发之后怎么样?于是汤老师听到了一篇赞扬声,最后汤老师说感谢同学们的真心夸奖。交流会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第二天,汤老师欣喜的发现那几个长头的同学头发变短了。

根据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此材料表明汤老师()A运用了榜样示范法,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了典范 B运用了说服教育法,对学生进行反复劝导 C贯彻集体教育原则,注意到集体教育作用

D运用了陶冶教育法,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ACD

第三篇: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8、需要的种类:

(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

(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1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1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13、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1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1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1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2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2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2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2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24、思维的种类:

(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

(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2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2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2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

(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

(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

(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2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2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

3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3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3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33、想象的种类:

(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2)在空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3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

(1)广阔性与深刻性。

(2)独立性与批判性。

(3)逻辑性。

(4)灵活性和敏捷性。

(5)创造性。

3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36、记忆的分类:

(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3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3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4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4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4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4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4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4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4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4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4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4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5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5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5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

人际关系协调; 性别角色分化;

社会适应良好;

情绪积极稳定;

人格结构完整。

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53、心理咨询:

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

行为矫正法——华生;

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

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5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第四篇:广西导游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科目四《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大纲(广西)

第一章 广西地理

一、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考查考生对广西自然地理、自然资源、人口与行政区划的学习把握情况,提高考生对广西地理的认识水平。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广西自然地理

(一)了解:广西的地理位置、总面积;广西地质演变过程、主要地貌类型;广西气候类型;广西地面水环境、空气环境、近岸海域环境和生态环境。

(二)熟悉:广西区位特点及优势。

(三)掌握:广西地形地貌的总体特征;广西气候特征。第二节 广西自然资源

(一)了解:广西土地资源、水域资源、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的概况,包括种类、面积、分布以及在全国的影响和排位等。

(二)熟悉:广西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第三节 广西人口与行政区划

(一)了解:广西人口概况,包括总人口、常住人口以及城乡人口的比重;广西行政区划概况。

(二)熟悉:广西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广西历史

一、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考查考生对广西历史沿革基础知识、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学习掌握情况,提高考生对广西悠久历史的认知和宣讲水平。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广西历史沿革

(一)了解:广西自远古时期以来的历史演变过程,包括名称、管辖范围等。

(二)熟悉:广西别称(八桂、桂海)的由来。

(三)掌握:广西名称和地域形成的基本脉络。第二节 广西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一)了解:广西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概况,包括历史背景、名称,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经过、结果、影响等;广西重要历史人物(含桂籍人物和寓桂人物)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籍贯、著作、主要贡献、历史评价等。

(二)熟悉:广西历代状元简介,包括姓名、籍贯、履历、历史影响等。

第三章 广西经济

一、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考查考生对广西经济建设基本状况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提高考生对广西经济发展成就的认知和宣讲水平。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广西交通概况

(一)了解:广西民用航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等交通设施的发展概况。

(二)熟悉:广西民用机场的名称、主要航线及地位特点;广西主要火车站的基本情况;广西高速公路的主要路线;广西主要港口的建设情况。

(三)掌握:广西本土航空公司的筹建情况;广西高铁建设成就。

第二节 广西经济概况

(一)了解:广西经济现状,包括主要产业、消费市场、进出口以及运行质量等情况;广西经济发展主要举措。

(二)熟悉:广西主要经济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建设背景、区位优势、区位范围、功能定位、功能组团、发展目标、发展态势等。

(三)掌握:已列入国家战略的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和左右江革命老区的建设情况。

第四章 广西文化

一、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考查考生对广西民族概况、民俗节庆、宗教文化、民间文学艺术和传统体育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提高考生对广西文化的认知和宣讲水平。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广西民族概述

(一)了解:广西的民族构成与分布情况,包括12个世居民族的名称、人口、分布、历史演变、语言文字等;

(二)熟悉:广西民族区域自治概况,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过程、广西民族自治县以及广西民族乡的的基本情况。

(三)掌握: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含义、主要内容和意义。

第二节 广西民俗节庆

(一)了解: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民俗概况,包括饮食、服饰、建筑、婚姻、传统节日等。

(二)熟悉:广西旅游节庆的代表性品牌简介,包括名称、渊源、举办时间、举办地点、举办形式、主要内容、主要特点、对外影响等。

(三)掌握: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主要民俗特征。第三节 广西宗教文化

(一)了解:四大宗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广西的发展概况,包括传播过程、代表人物、发展历史、宗教团体等;广西民间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

(二)熟悉:广西道教建筑(道观、洞天福地)、佛教建筑(佛寺、佛塔、石窟造像)、清真寺、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的分布情况及主要特点。

(三)掌握:我国的宗教信仰政策;广西民间宗教文化的特点。

第四节 广西民间文学艺术和传统体育

(一)了解:广西民间文学的主要形式及其代表作品;广西民间音乐的类型、流行地区和主要特点;广西民间舞蹈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广西民间传统体育代表性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名称、起源、主要活动内容、对外影响等。

(二)熟悉:广西民间戏曲概况,包括名称、历史演变、流行区域、代表剧目、主要特点及对外影响等。

第五章 广西特产

一、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考查考生对广西特色工艺美术品、土特产品、名茶、名酒、中成药、中药材以及特色美食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提高考生对广西风物特产的认识,为日后从事导游工作做好相关知识储备。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广西特色工艺美术品

(一)了解:广西特色工艺美术品的种类。

(二)熟悉:广西著名民族工艺品的名称、历史、制作工艺、主要产地和功能;广西著名陶瓷工艺品的名称、历史、制作工艺和主要特点;广西著名雕刻工艺品的名称、历史、原材料、制作工艺和主要特点;广西著名编织品和工艺画的名称、历史、原材料和主要特点。

(三)掌握:广西特色工艺美术品的主要价值。第二节 广西土特产品

(一)了解:广西土特产品的主要类别。

(二)熟悉:广西各地著名土特产品的名称、历史、主要特点及价值等。

第三节 广西名茶和名酒

(一)了解:广西名茶和名酒的种类。

(二)熟悉:广西代表性名茶的名称、加工技艺和特点;广西代表性名酒的名称、酿造工艺、特点和功用。

(三)掌握:广西代表性名茶和名酒的获奖情况。第四节 广西中药材和中成药

(一)了解:广西中药材的种类;广西著名中药材的名称、产地和功效。

(二)熟悉:广西著名中成药的配方原料、药效原理和功用主治。

第五节 广西特色美食

(一)了解:广西风味菜的主要类别。

(二)熟悉:广西各地风味菜的主要名品及特色;广西代表性风味小吃的名称、来历、烹制工艺和主要特点。

(三)掌握:广西饮食文化的基本特点;广西特色美食的旅游价值。

第六章 广西旅游

一、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考查考生对广西旅游资源、广西旅游业发展概况和广西旅游业发展战略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提高考生对广西旅游产业的认知水平。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广西旅游资源概述

(一)了解:广西旅游资源的分类;广西代表性的特色旅游资源和主要旅游品牌。

(二)熟悉:广西特色旅游概况,包括主要线路、发展成就等。

(三)掌握:广西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第二节 广西旅游业发展概况

(一)了解:广西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广西重大旅游项目简介。

(二)熟悉: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建设概况,包括创建宗旨、政策文件、工作目标、建设成就等。

第三节 广西旅游业发展战略

(一)了解:广西旅游业的指导思想。

(二)熟悉:广西旅游业的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三)掌握:广西旅游业的战略格局。

第七章 广西著名景区概览

一、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考查考生对广西著名景区(点)的学习掌握情况,为将来在广西从事导游工作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广西概况

(一)了解:广西的历史、地理、民族、人口、行政区划、文化特色、特产美食、区位、交通等方面的简要介绍。

(二)熟悉:广西的旅游资源及其特点。第二节 广西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一)了解:广西5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名称及其景点分布情况。

(二)熟悉:广西5A级旅游景区的主要特色。第三节 广西其他著名景区

(一)了解:广西其他著名景区的名称及其景点分布情况。

(二)熟悉:广西其他著名景区的主要特色。

第八章 广西各设区市主要景区概览

一、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考查考生对广西14个设区市的基本概况及其主要景区的学习把握程度,为将来在广西各地从事导游工作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南宁市主要景区

(一)了解:南宁市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区位交通、历史沿革、旅游资源、风物特产、民俗风情、发展现状、荣誉称号等。

(二)熟悉:南宁市主要景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各景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成因、主要特点、主要景观名称、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相关传说故事等。

第二节 柳州市主要景区

(一)了解:柳州市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区位交通、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风物特产、民俗风情、发展现状等。

(二)熟悉:柳州市主要景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各景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成因、主要特点、主要景观名称、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相关传说故事等。

第三节 桂林市主要景区

(一)了解:桂林市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区位交通、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风物特产、民俗风情、发展现状等。

(二)熟悉:桂林市主要景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各景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成因、主要特点、主要景观名称、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相关传说故事等。

第四节 梧州市主要景区

(一)了解:梧州市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区位交通、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风物特产、民俗风情、发展现状等。

(二)熟悉:梧州市主要景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各景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成因、主要特点、主要景观名称、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相关传说故事等。

第五节 北海市主要景区

(一)了解:北海市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区位交通、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风物特产、民俗风情、发展现状等。

(二)熟悉:北海市主要景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各景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成因、主要特点、主要景观名称、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相关传说故事等。

第六节 防城港市主要景区

(一)了解:防城港市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区位交通、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风物特产、民俗风情、发展现状等。

(二)熟悉:防城港市主要景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各景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成因、主要特点、主要景观名称、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相关传说故事等。

第七节 钦州市主要景区

(一)了解:钦州市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区位交通、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风物特产、民俗风情、发展现状等。

(二)熟悉:钦州市主要景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各景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成因、主要特点、主要景观名称、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相关传说故事等。

第八节 贵港市主要景区

(一)了解:贵港市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区位交通、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风物特产、民俗风情、发展现状等。

(二)熟悉:贵港市主要景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各景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成因、主要特点、主要景观名称、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相关传说故事等。

第九节 玉林市主要景区

(一)了解:玉林市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区位交通、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风物特产、民俗风情、发展现状等。

(二)熟悉:玉林市主要景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各景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成因、主要特点、主要景观名称、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相关传说故事等。

第十节 百色市主要景区

(一)了解:百色市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区位交通、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风物特产、民俗风情、发展现状等。

(二)熟悉:百色市主要景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各景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成因、主要特点、主要景观名称、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相关传说故事等。

第十一节 贺州市主要景区

(一)了解:贺州市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区位交通、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风物特产、民俗风情、发展现状等。

(二)熟悉:贺州市主要景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各景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成因、主要特点、主要景观名称、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相关传说故事等。

第十二节 河池市主要景区

(一)了解:河池市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区位交通、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风物特产、民俗风情、发展现状等。

(二)熟悉:河池市主要景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各景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成因、主要特点、主要景观名称、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相关传说故事等。

第十三节 来宾市主要景区

(一)了解:来宾市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区位交通、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风物特产、民俗风情、发展现状等。

(二)熟悉:来宾市主要景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各景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成因、主要特点、主要景观名称、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相关传说故事等。

第十四节 崇左市主要景区

(一)了解:崇左市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区位交通、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风物特产、民俗风情、发展现状等。

(二)熟悉:崇左市主要景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各景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成因、主要特点、主要景观名称、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相关传说故事等。

第五篇: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知识点梳理 1.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l4、1 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l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青年期指14、15岁至l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2)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①命题之间的关系 ②假设一演绎推理 ③抽象逻辑思维 ④可逆与补偿 ⑤思维的灵活性 5.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关于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复习提要

本章介绍了学习的实质与类型、联结学习理论以及认知学习理论。

知识点梳理

1.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2.学习的一般分类

3.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一结构论或认知一发现说。(1)学习观

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

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1)学习分类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3)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1)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3)学生观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学习的类型、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难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动机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习动机的基本概念、学习动机的理论以及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知识点梳理

1.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2.学习动机的种类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4.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2)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3)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4)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5)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5.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6.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一般而言,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学习动机的含义、类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维纳成败归因理论、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以及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难点:维纳成败归因理论。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习迁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迁移与教学的关系。

知识点梳理

1.学习迁移的含义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2.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的两种类型。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进行的划分。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3.迁移的作用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1)早期的迁移理论 ①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②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等人发现,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地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③经验类化说

贾德的经验类化说则强调了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④关系转换说(2)现代的迁移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5.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6.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重点难提示

重点:学习迁移的种类、早期迁移理论。难点:根据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促进教学。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知识学习的基本概念、知识的获得以及知识的保持。

知识点梳理

1.知识的类型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

2.知识学习的类型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3.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4.知识学习的作用

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5.知识直观(1)知识直观的类型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①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②模象直观

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③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②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与模象直观)的配合 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感知规律有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6.知识的概括(1)知识概括的类型

学生对于知识的概括存在着抽象程度不同的两种类型,即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2)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②正确运用变式

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③科学地进行比较 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7.记忆系统及其特点(1)瞬时记忆

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2.5到20秒,一般不超过1分钟。它一般包括两个成分: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贮存。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

8.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1)遗忘的进程

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被 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即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遗忘的理论解释 ①痕迹衰退说 ②干扰说 ③同化说 ④动机说

9.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知识学习的类型、记忆系统及其特点、遗忘进程特点及遗忘原因、记忆规律的运用。

难点:遗忘原因的理论解释。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技能的基本概念、操作技能的形成以及心智技能的形式。

知识点梳理

1.技能的概念

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2.技能的种类

技能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3.技能的作用

技能不仅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而且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4.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1)操作定向

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2)操作模仿

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3)操作整合

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4)操作熟练

操作的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5.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6.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1)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2)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3)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教学实验,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7.心智技能原型的模拟

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步骤,即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8.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1)原型定向

原型定向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的阶段。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定向阶段”。(2)原型操作

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3)原型内化

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9.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技能的种类、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探讨

下载2016广西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与说明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广西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与说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教育学考试试题

    最新推荐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教育学试题(打印版)第一部分教育学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狭义的教育是指(B)A.社会教育B.学校教育C.家庭教育D.网络教育2.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

    2012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说明(中学教育基础知识)(模版)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说明(中学教育基础知识) Ⅰ.考试性质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最新《教育基础知识》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最新《教育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有60小题,每题1分,共60分。 1、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传统是把(C)放在中心位置。 A.学生B.教材C.教师D.教师和学生 2、落实学......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教育学。 1.学校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1)了解我国学校教育的历史与现状。(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015年广西教师招考真题——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

    2015年广西教师招考真题——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 一、单选(共60小题,每小题0.5分,共30分,用时40分钟) 1.教育要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价值,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持这种观点的是(......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简答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简答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滴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前)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学前)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编号:992012学分:3学分总 学 时:54学时;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第2学期开设,每周3学时。先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