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校本教研搭建课改平台

时间:2019-05-12 11:4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立足校本教研搭建课改平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立足校本教研搭建课改平台》。

第一篇:立足校本教研搭建课改平台

立足校本教研 搭建课改平台

襄阳区程河中学

程河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初级中学,尽管我们地处偏远,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但近年来,我们“立足校本教研,搭建课改平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心一意抓教学,千方百计上质量,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加强学校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课题引领,完善课改体系

1、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教科室主任牵头挂帅的教改领导小组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起草课改工作的规章制度。我们出台的有《校本教研制度》《课题研究实施细则》《科研札记常规检查方案》等五种规章制度,从组织制度上保证校本教改按章有序开展。

2、确立校本教研内容,梯层。学校承担省、市、区立项的科研课题;围绕主课题各教研组、备课组、实验班分别拟定自己的子课题,统一印发给每位教师。如学校承担省级课题《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内驱力形成机制研究》而语文组则在这一主课题下制订了《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途径与方法研究》等课题已经结题。全体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分别拟定自己的研究课题,上报教科室公示,以“科研札记”的形式每月进行量化评估,并与教师常规月检的“监控卡”挂钩。学校规定每月每位教师至少写出四篇,字数在2000字以上的教学“科研札记”,结合每位教师的课题比照评分。

3、设立解惑、质疑专班。教科室牵头,会同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市、区级优质课教师、骨干教师,组成答疑专班,解答各子课题承担者在研究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整合成“问题链”刊登在校刊《简报》上。如2008年上学期八年级实验班提出的“怎样缩小数学教学中中等生与优生、学习困难生与中等生的差距”问题,就由质疑专班数学教研组课题组长负责解答。他们召开了专题研究会,确定了“分层教学”的解决方法,即通过单元检测进行诊断,将学生分成优良型、达标型、困难型三个层次,对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采用“低起点、补台阶”、“慢变化、多练习”、“小综合、多练习”的施教策略。经过一年多的实验,今年中考,及格率达98%,优秀率、人平得分居全区前列。

通过完善校本教研体系,不仅构建了课改实施框架,而且还有效地规范了课题研究的程序,为我校校本教研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练兵比武、搭建课改平台

我们每学期都组织全体教师共同参与以说课、备课、讲课、评课等为内容的“大练兵、大比武、大评比”活动,旨在构建课改平台。

说课赛以年级组为单位,根据即定内容,按“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三项内容作为评判内容,然后将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的“说课稿”上交起来,采用年级交叉,同科互评形式进行量化评分,结果作为一个子项上交教研组长,作为教师“监控卡”填写的依据。备课赛和说课赛一样,也是以年级为单位,不同年级交叉评价量化打分记入成绩。

讲课赛是“大练兵”的重头戏,每学期学校都要组织为期一月的课堂练兵比武活动。其做法与说、备课赛一样,以教研组为单位,依据“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年级交叉互听互评。所不同的是:规定授课教师必须依据自己在教科室上报的科研课题组织授课,避免课题、教学“两张皮”。根据量化评定结果对每位教师分等定级。对未达标的教师,学校将指定优质课教师帮其定期达标。

举行中青年教师竞讲擂台赛,我校每学期都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全部参与擂台赛,“展示个性教学,展示成果教学”。本活动分文理两大组进行。评委由区级以上优质课教师及市级骨干教师组成。旨在营造我校研究新课程的氛围。

组织升级教师试讲赛,改科教师入门赛活动。近年来,我校由于上调教师数量大,每年都要从小学选拔一些教师加入我们团队,这样每年低年级教师升入高年级的教师比较多,而缺科改科教师多,如果这些教师不能尽快进入角色,势必影响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为此,我们每学期都要组织这些老师进行讲课竞赛,让他们各显本领,相互交流,尽快成为学科强手。

三、建立新型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科研活动有效开展

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初步建立“法”治学校。近年来,我们制定了《程河中学校本教研制度》、《教研组长工作制度》、《备课组长教研工作制度》、《教师教研工作制度》、《教研实践反思制度》等,通过一系列的制度约束。初步形成以法制校体系,确保校本教研活动正常开展。

立足课堂,以集体备课为重点,公开课,汇报课为契点,务实高效开展教研活动。要求教师听课不少于24节以上,教研组长、主管教学校长、教导主任30节以上,以课例为载体开展教研活动。开展公开课、汇报课活动,课后做到分析、总结、反思,推进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使公开课真正起到示范作用。

加强课题研究,以学科课堂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进行课题研究。“教研和科研是确保教育腾飞的双翼”。我们正是意识、体会了这点,所以加大了此项工作的力度,通过扎扎实实的教研工作,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坚持公开课与研讨课相结合的方法,引导教师苦练内功;教学大练兵通过广泛的听课、评课活动,把教师的工作热点引导到探索课堂教学的艺术方面来。

令人兴奋的是,我校的部分教师已把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定为科研课题

进行研究,本学年全校共产生80个子课题,并用一览表形式将各个子目公布在教科室内的黑板上。同时承担区级以上的课题4个。在课题实验上由于我们依托于“百字教学反思”和“千字科研札记”及“组内连动”,切实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产生了很好效果,科研成果颇丰。本学年我校有28篇成果在区级以上获奖或发表。今年2月市教科所郭强书记一行来到我校调研教科研工作,对我校“教学问题化”课题实验做法给予很高评价。当时曾计划用召开现场会的形式向全市推广我校经验。

此外,学校根据“优秀教研组及备课组评选制度,每学期评选出优秀教研组和备课组,以及教学大练兵中的优胜者,均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还把教研活动的外延伸展到校外,派教师多次参加区级以上的教研活动,听公开课及各科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观摩课。通过学习,教师们的理念更新很快,教学方式迅速转变,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并与学科整合的能力有所加强。我们力图以教研带科研,使我校的办学能以科研为支撑,逐步实现规范管理,全程育人的目标。

四、以教学为中心,推进课改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和落脚点,为此,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和奋斗目标,坚持做到聚精会神搞课堂教学,一心一意谋学校发展。

1、重抓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结合课程改革的精神,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任务上从教书向教书育人转变,在教学观念上以教师为中心向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转变;在教学内容上,从单纯的讲解向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转变;在教学要求上从死记硬背传授型向智能与知识相结合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从注重教法向教法与学法指导同步转变。

2、强化课堂常规管理,向45分钟要质量

学校想法设法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严要求、轻负担、低消耗、高质量。切实落实了课堂教学双向反馈监督机制,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进一步规范检查、落实、激励等制度,重视和发挥好教师对班级课堂学习情况的反馈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情况的反馈,落实“人人懂常规、个个守规范、班班有秩序”的要求。继续搞好教学大练兵活动,坚持领导深入班级听课制度,努力创设互相学习、互相观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氛围。校级领导、教务主任,深入课堂第一线听课,了解教师教学情况,把握教学方向,提高教学对策,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一年来,学校行政和有关人员共听课200多节,并以“教学汇报课”为载体对多位年轻教师进行现场指导,获得了较大成功。上学期区教研室举行教学大练兵活动,我校青年教师贾菊荣、孙霞、吕静、刘俊、赵艳敏等表现出色,均获得了奖项。4名支教教师课堂教学均达到“达标课”要求。

3、全力抓好毕业班的中考备考工作

学校始终突出毕业工作,充分认识到中考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被社会认同的根本保证,把毕业班工作放在压倒一切的高度来认识。坚持强化训练、强调检查、批改迅速、辅导到位、团结协作,落实“三个捆绑”(领导与班级、班主任与本班课任教师、备课组长与本科教师)到位,及早制定切实可行的备考计划,使复习、模拟考试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每次模拟考试所年级组、备课组都集中进行总结,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和内容,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了调整好考前学生们的心态。经过精心准备,我们先后二次举办针对毕业班学生的心理讲座,并邀请了07年毕业正就读襄樊四中的赵大亮同学来校现身说教,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与认识毫无保留的呈现出来,事例鲜活,共鸣效应应运而生。

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2009年的中考取得了较好成绩:一中48人,二中122人,重点高中人数创历史新高,圆满完成了镇中心学校的下达的升入重点中学人数的指标任务,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注:02年33人;03年41人;04年52人;05年60人;06年123人;07年126人;08年98人、09年170人)

新课程改革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遇。我们虽然积极抢占新课程改革的制高点,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真正让每位教师全面落实课改精神,改变课改理念,仍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我们仍将在课改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努力使我校的校本教研与课程改革迈向新的征途……

第二篇:立足校本搭建平台深化课改提高质量

立足校本搭建平台深化课改提高质量 ——迎接市督导评估汇报材料

一、学校基本情况

双庙明德学校位于青龙县城西5公里处,学校占地总面积14588.5平方米,建筑面积3211.89平方米;现有中小学两个教学部,14个教学班,在校生近600人,教职员工63人。自2007年合并办学以来,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新添电脑20台、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30余件套、购置图书3000多册,总价值50多万元;校园绿化、美化、文化建设等共投入30多万元,进一步优化了校园环境,提高了学校的总体办学实力。

在教育发展十二五期间(2011---2015),学校本着“建特色学校、育创新人才”的办学宗旨,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严谨治学;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积极倡导“为人师表、勤业奉献、共同发展”的教风以及“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吃穿比成绩”的学风。全校师生艰苦奋斗、共同努力,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全力推进“135”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强化教育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以“梦想课堂”、“经典诵读”为引领,应用先进教学手段和机制,促进学校教育快速发展,成为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的复合人才(继续学习、服务大众、贡献社会)的奠基校。

二、结合本校实际,群策群力,积极打造教学特色

为办好寄宿制学校,学校领导结合实际,经过认真研究和探讨,提出了打造“一个特色”(少年军校)、“两个亮点”(经典诵读、生态校园)以及“以常规教学为基础”、“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课程设置为亮点”的特色办学思路。

(一)少年军校 重在规范思想行为

合并办学,学生在校寄宿,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变得更加庞杂,任务更加艰巨。为了养成未成年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断加强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学校于2007年9月,创建了我县第一所青少年业余军校。

少年军校重视国防教育特色的教育资源,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组织多种多样有趣的课内外、校内外活动,活动中,努力做到国防教育与“学生课堂教学相结合”;与“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经典诵读相结合”;与“平安校园建设相结合”。在结合中渗透,在渗透中结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守纪习惯、文明言行的习惯。学生在规范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做养成教育的主人。

(二)经典诵读 重在提升人文素养

中华经典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诵读经典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校深入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以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积极构建学习型校园,逐步形成了经典诵读与“艺术教育结合”;与“读书 1

工程结合”;与“阳光体育结合”;与“校本研修结合”;与“感恩教育结合”;与“国防教育结合”;与“校园安全结合”的“七结合”的诵读特色。从而在全校形成了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读书氛围。

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与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通过经典诵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人文底蕴,综合素质得到较高的提升。

(三)生态校园 重在激发生活兴趣

依托生态校园建设,拓展教育教学的渠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广大师生工作得安心,生活得舒适,学习得愉快,把学校打造成一个集“净化、硬化、绿化、美化生活化、人文化”于一体的的立体式、花园是文明生态校园,是我校又一办学特色。

每到春天,同学们洒下希望的种子,秋天来临,高兴地收获丰收的果实。全体学生在劳动中激发了兴趣,在劳动中增长了知识,在劳动中得到了锻炼,在劳动中得到了成长。

三、加强教学管理,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以常规教学为基础推行四字方针 提升管理效能

1、常规检查,“严”字当头。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常规管理是教学工作的核心。针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管理效能等问题,我校以常规、细节和过程为抓手,以结果的过硬兑现为突破口,做到行有遵循,查有标准,动态管理,还把常规检查的结果作为教师评优、选先和发放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对教师的教案书写、听课记录、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学反思等内容,实行月查与抽查相结合,定时与不定时相结合。月查,每学期不少于4次;推门检查和抽查,登记造册,月底将通报发到各教研组长手中,以便考核落实。

2、质量检测,“细”贯始终。我们始终坚持月考制度,并做好三个细节:一是考前的宣传发动到位、心理疏导到位、答题方法到位;二是组织严密,在试卷制作、考场布置、监考安排、考风考纪等问题上绝不含糊,严格把关;三是在检测后及时分析,每个学科都需统计成绩、分析得失,根据问题拿出整改措施。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和班级,学校将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奖励。

3、课堂教学,“实”效为本。我校坚持课堂教学的“五有”原则:即:有吸引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有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保证;有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师生平等、自由讨论的气氛;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实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测试、评价等方面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推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集体备课,贵在有“恒”。常规教研活动,两周一次。学校领导分包教研组,全程参与集体教研,指导集体备课,形成了富有成效的“个人备课形成初案、集体研讨形成教案、课堂实践、教后反思”的教学流程。正因如此,我校教师的成长很快,在总校、教育局以及市里的说课讲课中,多次取得优异的成绩。

严格、细致,实效、恒久,是师生需要的体现,是适合学校发展需要的有效资源。折射出的是我们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与不懈追求,交织成的是我们校园独特的教育精神与文化力量。一所拥有教育精神与文化力量的学

2校,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二)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坚定信念提高课堂实效

我校作为教育局确定的“135互动课堂教学改革”基地校。努力把课堂做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全面提高基础教育的育人质量,努力实现“为每一孩子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机会和可能,让学校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乐园”的目标,为深化课堂教学做出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1、主题教研,帮助我们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课改开始,导学卡编制成了制约课改前行的拦路石,课堂教学不流畅,主线不明,环节过渡不畅,教学任务不能完成。为此,学校组织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再学习135通识教学设计、导学卡编制要求及各科135互动课堂解读材料,教研组长亲自上示范课,通过听课,研讨,再听课,再研讨,老师们过了导学卡编制关。

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的深入,又发现学习小组活动的效率低,不能形成凝聚力,勇于参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的良好风气没有形成。针对这些现象,教学处组织了两次行政组长、学科小组长培训,组织所有行政组长观摩了宋春玉主任的九年级英语课,通过观摩,极大促进了学习小组的建设。

2、教研室专家的及时视导,促进了教师的迅速成长

教研室领导及中小学教研员,先后四次对我校135互动课堂进行调研室导,对教师进行手把手的指导,使教师们驾驭135互动课堂的能力有较大提高,课堂教学日趋精彩灵动。宋春玉、肖丽萍、李素华、李景松、肖晔、白立华等多名教师成为135课改的中坚力量,我校有五名教师在课改推进会活动中,作为学科带头人为与会领导及教师做了示范课,反响良好,受到领导及观课教师的好评。

3、课改基地校的窗口与辐射作用

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日新月异的校园变化,稳步提升的学生成绩,让双庙明德学校的声誉日益提高。凭借“135课程改革”的平台,学校在全县“骨干教师”评选活动中,先后有五人达标,成为全县教师的佼佼者;在县教育局的安排下,学校先后两次承办全县“135课改现场会”,宋春玉、肖力屏等老师在现场会示范课上的风采,更是得到了全县同行和局领导的认可和好评;教育局统一安排肖力屏等三名教师外出讲授的公开课,大获成功;学校曾先后接待包括丰润教研室、肖营子中学在内的县内外同行参观、观摩几十人次;学校蒋校长在全县课改现场会上做《135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和现状的研究与思考》的经验介绍。

(三)以课程设置为亮点 贯彻教育方针 提高综合素质

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校办学特色,我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开展了“二加五”模式的校本课程设置,“二”即“经典诵读”“梦想课堂”两个必修课;“五”即“舞蹈” “书画”“电脑作品制作”“田径”“篮球”五个选修课。除了必修课外,学生根据年级、兴趣和特长选1—2门选修课。具体做法为:

1、以校为本,提高课程领导力

(1)完善组织体系。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学处、教育处为主,3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与的课程设置小组,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开发校本课程材料;形成了课程规划、建设、执行(必修课、选修课)和评价(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的校本课程组织体系。

(2)规划校本课程。依据学生和学校实际情况,确定“经典诵读”“梦想课堂”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除了必修课外,学生根据年级、兴趣和特长,在“舞蹈” “书画”“电脑作品制作”“田径”“篮球”五门选修课中选1—2门。

(3)建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指导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中感受成功,每一门课程在评价中得到提升。

2、以师为本,提高课程执行力

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最终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效率上。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必须聚焦课堂,使每一堂课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1)深度备课。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校本课程设置体系,进一步加强对授课内容的钻研,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突出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安排,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使其能够真正服务教学,发挥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深度磨课。我们深入开展了“优课领先、一课多轮”等校本研修活动,让教师对一节进行反复观摩、反思和实践,汲取精华。使每个教师“把研究的东西做出来,把做着的东西说出来,把说出来的东西再研究,把研究的东西总结出来”, 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让教师的指导具有针对性,具有实效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以生为本,提高课程学习力

学习力是学生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包括学习动力、毅力、能力、创造力等,是校本课程优化组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校本课程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激发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别人的重视、关心和支持,能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见解,毫无保留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为此,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降低重心、缩小台阶,循序渐进,关注、跟踪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每个学生的能力。

(2)开放作业。一是变机械重复的作业为实践性的作业,减少简单的抄写练习和模仿练习,多布置些动手动脑的练习,尤其是“舞蹈” “书画”“电脑作品制作”“田径”“篮球”这些选修课程;二是变硬性统一的作业为选择性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掌握知识的程度,自主地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的方法;三是变封闭性的作业为开放性的作业,适当布置创新性和实践性作业,将书面作业和口头作业、实践作业相结合,提高作业质量。

(3)评教评学。为学生搭建与教师互动的平台,让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让学生谈学习后的感受,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以及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实现主体地位的回归。同时,学生的意见为教学提供了反馈信息,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方式,提高教学的效果。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规范了学校课程建设,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的特长,你看:书画班的学生正描绘校园美景;舞蹈班的学员正悦动美妙人生;电脑版的成员正构思奇妙世界;天径队员们正跑向成功。校本课程成果展示里的一张张奖状、一座座奖杯、一面面锦旗正展示着学生的才华,讲述着学生的成功,同时也成为学校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迎着教改的朝阳,踏着发展的步伐,我们有理由相信:有敢为人先的勇气,以坚持不懈的信念,求真务实的的作风,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拼搏的精神,双庙人正在努力谱写无愧于社会,无愧于教育事业,无愧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更加灿烂的篇章。

第三篇:立足校本继续深化课改06—07教研工作总结

立足校本继续深化课改

(06—07第二学期教研工作总结)

一、第一学期工作回顾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校教师将校本教研看成是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我校校本教研的特色:1是校本教研内容上以课题为载体。2是校本教研指导思想上突出“三全”,即“全员化”、“全面化”、“全过程”。3在校本教研中重视分层培训:首先是目标分层。第一层为全员参与新课改的通识性培训与课题相关理论的学习,鼓励教师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充分理解诚恳接受;第二层为不断改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条件,积极实践课题的研究,突出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第三层为,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我校教学模式的实践及个性化发展,逐步形成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校本教学研究制度。其次是教师分层:即经评议小组考察将教师分成“入格”培养层,“升格”培养层和“风格”培养层。

二、本学期工作的深化与拓展 1,在校本培训的内容上以课题为载体

我校应用“互动”原理及其他先进教育理念作指导,结合本校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了“激励、互动、创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历时5年,该模式以“激励”为手段,以“互动”为突出特征,以培养师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终极目的。关于模式的“四步环节”“模式的特征”“实施策略”等过程,在我们出版的《“激励、互动、创新”教学模式》一书上有详细内容。课题的研究之初,由教学无模式到规范教学行为,最终打破定式,形成个性风格。现在又就模式的个性化实践研究“自学导案”的实践与运用,旨在形成“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策略,使课题研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在校本培训指导思想上突出“三全”

我校提出的三全。即“全员化”、“全面化”、“全程化”。

(1)为什么要提倡教师全员参与?因为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他们是实践的主体,没有他们每一个人富有成效的参与,教学改革就不可能得到预期的效果。我校的做法是重点提高教师的认识,使教师较为理性地认识到在校本培训中,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我能得到什么发展,”从而激起参与的热情,端正参与态度,积极而创造性地把培训所学的先进理论和先进经验应用于教学工作之中,发展职业情感,修炼教学行为。(2)为什么要提倡培训内容全面化?这是因为教师专业化的要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及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教师的专业定位也从学科专业定位走向教育专业定位。同时,教育理念、教学技术、心理学、社会学、教育方法等基本知识也应列入校本培训的内容。我校重点培养教师的5个能力:娴熟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效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问题解决及行动研究的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批判性反思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整体素质。(3)为什么要提倡校本培训全程化?学校既使教师工作的场所,又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课堂,一定要把培训潜移默化的融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我校将校本培训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将培训与参观、考察相结合,每学期两次到联谊校互访,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中提升,在合作中发展。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效益,不断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专业水平,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在校本培训中重视分层培训

目标原理告诉我们:任何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可能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是目标分层。(1)全员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通识性培训与课题相关理论学习,鼓励教师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充分理解、诚恳接受。(2)不断改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条件,积极实践课题的研究,突出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3)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我校教学模式的实践及个性化发展,逐步形成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校本教学研究制度。

其次是教师分层。我校结合课题实践及美国学者费朗斯·富勒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模式(即“关注”阶段论),根据教师不同的学历、资力和驾驭教学的能力,通过评议小组综合考察,分成“入格”培养层、“升格”培养层和“风格”培养层三个阶段,并通过“牵手行动”的形式,为不同层次的教师、不同工作特点的教师聘请不同的“牵手”导师,实行分层要求、分类培养。

4、教师校本培训的“三格”层次策略(1)新教师“入格”培养

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新教师(师范生)仍扮演学生角色,对教师角色仅想象,没有教学经验,只关注自己。我校的目标是使合格的师范生缩短“磨合期”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具体做法是:

一是引导新教师做好角色转换,对他们进行本校教育发展透视、发展规划、专业发展前景及教学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培训。

二是抓好新教师的班级管理常规、课堂教学常规和学科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方面进行专题讲座并面对面地进行跟踪指导。

三是实行“牵手行动”,要求每一位新教师必须要有“教育教学导师”牵手,并签定“牵手合同”,每学期量化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新教师交一份合格的教案、上一堂汇报课、写一份教学反思或随笔、组织一次公开班级活动等。还要求“牵手带教”的教师也要写出牵手带教的体会和评价。

(2)青年教师“升格”培养

青年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青年教师的培养必须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所以,在新教师“入格”之后的“升格”培养更为重要,它起到教师成长周期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做法是:

一是创新“牵手带教”方法,根据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分成三种“牵手”类型:A班主任工作方面,B教学业务方面,C政治思想行政能力方面,并以此来设计校本培训的内容,如教学业务方面的培训有请市教科院院长王敏勤教授做“新课程怎么教”的系列讲座,原市教研室主任王时一做“教学方法研究”系列讲座等。

二是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搭建各科平台,开展各类教育教学评比。如教学设计、说课、书法、课件制作、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能手、新秀、名师)评比等活动,就为许多青年教师提供展示平台和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其获得成长的心理满足。

三是创设条件,优化培训环节。对事业心强、有培养潜力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走出学校参加市、区等的教学展示观察、研讨培训活动。每学期与联谊校(津美小学、和平区昆鹏小学)进行互访讲课,为教师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

(3)骨干教师“风格”培养

学校的骨干教师在关注教学情境的同时,更要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校必须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个性风格特点的教师,由此来带动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为初具教学风格的骨干教师聘请名师,让他们与区教研室教研员、校优秀教师牵手,达到开眼界、上台阶的目的。

二是帮助骨干教师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我校以科研为先导,要求骨干教师在学校总课题“激励·互动·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下,单独确立体现个人特点的子课题,并在智力投资、经费上给予一定支持。几年来,我校全体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不仅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而且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校本培训体现层次性,既可让不同层次的教师找到自身实施新课程的突破口,还可以让所有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明确达成目标与发展目标,促使其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加快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成效与反思

由于我校深入研究了区教育教学研究室的工作要点并能结合本校实际。深化了“六优工程”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校本教研工作,以教研工作的创新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创新,进一步提升了我校基础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水平。本学期教师撰写的论文共15篇,其中2篇获市级奖励,13篇获区级奖励,王旭、袁立侠两位教师在双优课比赛中分获区级二、三等奖,4个课件获区级奖励,三节信息整合课获区级奖励,学生的两个电脑绘画作品在区赛中获奖。

另外为推动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并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我校还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了四年级下册的一套(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三学科)近10万字的《自主学习训练与指导》,这套小册子深受实验班教师和学生的亲赖。

深入的反思一下,目前我们的校本教研工作只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与新课程改革要求还相差甚远。校本教研工作的创新无止境,教学工作的创新无尽头,我们将以拼搏精神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搞好教育科研兴校工作,为推动新课程改革实验做出我们最大的贡献。

立足校本继续深化课改

(06—07第二学期教研工作总结)

石各庄中心小学 2007年7月

第四篇:立足校本教研,扎实推进学校课改工作 彭静

立足校本教研,扎实推进学校课改工作 姓名:彭静学科:综合职务:教导主任职称:小教一级单位:洛阳市涧西区青岛路小学手机:地址:洛阳市涧西区青岛南路邮编:

***

471003

立足校本教研,扎实推进学校课改工作 校本教研作为推进课改进程的首选策略,其重要性正随着改革的深入日显突出。但校本教研对于我校教师而言,又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在理论上还缺乏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在实践方面也没有系统而成熟的经验,因此,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作用,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总结和实践中深入探究的问题。本着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我校在推进课改进程中,扎扎实实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推动了课改实验不断向纵向发展。

一、构建“研训一体、管研结合”的校本教研制度,是推进课改实验的机制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程改革刚刚起步,许多教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还根深蒂固,对实施新课程感到茫然无措。因此,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推进课程改革实验的必然要求和制度保障。

1、建章立制,健全校本研究的组织机构。首先,我们根据市教育局的文件精神,结合本学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为以校为本教研研制度,为它的实施提供机制保障,其次,成立了校本研究小组。我们成立以“校长——教导处——各科教研组”为主线的校本研究小组,各部口各司其职,任务明确,职责清楚。校长负责校本研究的监督和指导,教导处布置教研任务、具体指导、组织协调、检查落实,各学科教研组则针对课改实验中的各种问题,开展研讨活动,并对教师开展行动研究进行业务指导。

2、加强校本培训,提升教师教学理念和专业素质。课改实验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打造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是推进课改实验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我们组织教师观看专家讲座、课标解读、课例光盘等,利用暑假举行新课程研讨周活动,举行通识培训。我们要求全体实验教师要做到“三熟”、“三练”。“三熟”即:熟悉任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熟悉任教学科教材“新”之所在;熟悉学生,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三练”即:练说,每个教师参加教研活动都要发言,每学期至少中心发言一次;练笔,教师要坚持写教学个案、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每个教师每学期至少有一篇论文、案例或教学随笔、反思等获区级以上的奖励,或发表在市级以上的刊物);练教学基本功,教师要勤练“三笔一话一画”和信息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3、搭建平台,积极开展新课程研讨活动。新课程研讨活动中,我们力求做到“近、实、活”,即研讨的问题贴近课改实际,贴近教师的教学生活;研讨活动实实在在,不搞花架子,力求每次活动都有实效;研讨活动形式根据需要,灵活多样。我们认真调研,注意收集课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预先布置教研任务,有的放矢地促进广大教师深入钻研,推动课改实验不断深入。教学研讨中,我们努力做到:教研下移——即教学研究深入到学科开展;中心转移——即从研究教师为主向研究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转移;研究前移——即教学研究先于教学实验的进程。

4、加强管理,提高以校为本研究水平。第一,确定一天作为学校的校本教研日,举行听课、评课、说课、座谈、研讨、反思、案例交流、问题会诊等校本教研活动,让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改实验的全过程,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第二,切实做好课改实验教师每个月的“三个一”管理:写一篇教后记(教学反思)、提供一个典型个案、提出一个有价值的教学问题;上一节组级、学科级或校级以上的研讨课。目前,我们已初步形成了“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校本教学研究方式,提高了课改实验水平。

二、立足以校为本教学研究的“三个要素”,是全面推进课改实验的关键。

开展校本教研以来,我们本着“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基本内涵,牢牢把握“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团队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三个核心要素,扎实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促进了两个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自我反思贯穿教学全过程。在开展以校为本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进行总结,通过反思加以调整,通过反思实现发展。

(1)、教学前的反思:教师教学之前要反思新的课程理念、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上可供挖掘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以及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手段和方法,从而编写出符合实际而又风格鲜明的教学设计。因此,各教研组分学科、分年段自定时间(每周一次),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做到“五个定”:①定时、②定内容、③定人员、④定场所、⑤定记载(指定专人记载,记录研讨时间、地点、参加者、研讨内容及遇到的困惑等),同时留出一定时间,让不同教学点的教师交流教学设计,评点各自教学设计的优缺点。(2)、教学中的反思: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拘泥于原有的教学设计,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状况及时做出调整,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真正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实,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活泼、主动的发展。校长、教导、学科指导小组的成员每周都要深入课堂听课,与实验教师共同探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教师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否妥当等,帮助教师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二度设计”,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3)、教学后的反思:我们要求实验教师以研究者的态度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记录下闪光点,及时作好问题分析、理性反思,提出改进措施。各校每周都定出时间,举行研讨课活动,邀请学区教研员和学科指导组成员前来听课、评课,深入剖析教学行为,提出困惑,找出问题,分析问题成因,提出解决的策略。

2、同伴互助显成效。专家说得好:“在一个教师群体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我们要求教师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又要注意开放自己,加强切磋,共同分享教学经验、教研成果等,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1)、加强教师之间的对话交流。我校提倡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课前、课后、课间十分钟,鼓励教师都能针对课堂上出现的教学现象或围绕某个教学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我们还举行了专题讲座、课改沙龙、与骨干教师对话等活动,让教师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对话交流,大家畅所欲言,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促进了教师知识的互补。

(2)、教师之间互相合作。我们以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围绕某一个课题开展研究,共同合作,集思广益。我们申报了“作文个性化教学”、“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与“英语词汇教学模式研究与比较”等一批国家级、省市级研究课题,组织一批教师进行实验,参与实验的教师共同查阅资料,共同参与研讨,共同探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共同分享实验成果,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学校文化。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在校教龄5年新教师和老教师的互助性教研,签订协议,制定服务细则,共同定制学期教研计划,取长补短齐发展。

(3)学校、教师之间结对帮扶。我区的几十所小学规模不等,教研力量不均衡,我们根据派出骨干教师到教研力量相对较强的轴二小、铜小、英语学校学习和交流,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孤立无助的现象,从而带动了我校教研的发展。

3、专业引领增强针对性。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和指导是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没有专业引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就会停滞不前,表面化和形式化。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学习先进理念,我们为各校购买了许多有关课改的资料、专家讲座的光盘和书籍,组织教师观看和阅读、写心得体会和读书笔记,提高教师参与校本研究的能力。二是邀请“新基础教育”课题组的专家前来指导课题实验,邀请进修学校的教研员前来开办讲座,深入课堂听课,与教师对话,为教师指点迷津,解答困惑,让实验教师少走弯路,更好地把握和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三是组织教师积极参与网上虚拟教研,与同行互相交流,向教研员请教。四是充分发挥本校“土专家”的作用。规定我校省级骨干教师每学期参与校级公开课点评、开展一次教学讲座,优秀教师、教改能手等每学期上一节观摩课,并及时挖掘校内优秀人才及时开展沙龙活动进行专题讲座或展示,通过传、帮、带树立教研得优秀典型人物,使她们起到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总之,开展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以来,教师学习、研究的气氛浓厚了,教育理念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教学方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初步形成了浓郁的学校教研文化。我校的彭静老师的“三位一体教学法”英语实验课被评为国家级一等奖,且其录像课在全国发行交流;杨玉萍老师的“作文个性化教学”实验课被评为国家级一等奖;刘燕老师的英语课被作为“精品课”在全区展示;张利如、谢宁平、孙雪丽、吕艳玲等老师也在全校上了较有影响的示范课。本学期,全校有二十多篇文章在省、市、区获奖或发表。

当然,校本教研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大量更加艰巨工作尚待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完成。因此,我们将继续保持开拓创新之锐气,务实求真之作风,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创新实践为动力,努力探求校本教研开展的新途径、新方法,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课程改革及教育发展中巨大作用。我们相信,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第五篇:立足校本课改教研

立足校本课改教研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校本教研纪实材料

[内容提要]校本课改教研,培养名师骨干是关键,灵活多样、讲求实效地校本课改教研活动,是实施新课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全体教师达成了广泛的科研观、教育理念共识的前提下,我们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新课程理念为主导,立足校本课改教研,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收到了良好效果。坚持以教科研为先导,就是以课题研究过程中探讨的问题和研究成果领先指导新课程改革;以新课程理念为主导,就是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主要导向;立足校本课改教研,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就是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角度开展校本课改教研活动,促进教师驾驭新课程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提高。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抓新课程的学习,促新课程理念的牢固树立。从2006年9月开始,学校为了确保新课改的落实,从求真务实的角度出发,考虑到新课程的集中培训时间短、天气热、人员多、收效有限,远远不能适应课改实际的需要。于是把《新课程》的学习纳入校本教研活动之中,把《走进新课程》、《学科课程解读》纳入校本培训内容,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并纳入了学校工作计划之中。制定了《新课标校本教研周期实施方案》,方案中的校长负责制、分组实施制、时间保障制、内容进度统一制、奖惩激励制的具体内容是:校长任组长,亲手抓,负总责。学科课改组长等同于教研组长。制订了“学习—讨论—尝试—抽查”的学习步骤,在七年级下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四个课改小组,开展课改工作,并让原任初二年级的教师也提前纳入培训。为了能如期同步进行,规定每周二下午学生放学后,全校教师集中学习并履行签到制,纳入考勤。为了在活动中讨论内容一致,话题一致,采取按教研组分学科、选重点、定章节、定进度学习和摘抄笔记,每人一学期不少于一万字。学校按月进行教学常规检查时一并检查新课改的个人档案,并以“优、良、中、差”四个等次分别记载存档,作为教师评优、晋级、年终评模、工作评估的重要依据。并要求每位教师每次讨论时,至少提出一个有价值的探讨问题。通过经常化、系列化、递进化的反复讨论和课堂中的初步尝试,各科对新课程“理念”和“标准”的认识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现所有教师基本具备了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二、抓骨干培养,育校本名师

1、分层建组,因人定培。为了使新课改教研工作有条不紊、坚持不懈地开展,我们把全体专任教师按学历、按教龄、按学科、分年龄分类造册,即把新任教师定为“学习适应层”,五年以上能力较强的青年教师定为“成熟骨干层”,能力强的中年教师定为“带头发展层”,按教师特长分为“特长交流层”,按年龄与学历定为“学历提高层”,把那些敬业精神强、求知欲望浓的中青年教师定为“校需培训层”,把中老年教师定为“及时充电层”。并要求各层次教师必须逐级递进,树立“终身教育”意识。

2、灵活多样,讲求实效。一是校校联谊法。即与周边相邻乡镇兄弟学校共同开展教科研活动,考察活动,开辟了活动领域。二是外引内育法。外请专家名师,内育骨干教师。我校先后邀请市县教科研专家定期到校举行专题讲座1-2次,来培养我们自己的骨干教师。三是送培辐射法。学校不惜财力送培骨干教师,先后派往武汉、宜昌和市内各县学习的高达200余人次,回校实行二级培训,辐射全体教师,拓宽了人才渠道。四是集中培训法,学校坚持每学期假期间集中培训一周新课程。五是业余自学法,即个人自发的听课、请教、探讨等形式弥补不足,解决疑惑问题。六是名师带动法,即利用学校已有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先进工作者等对其他教师进行传帮带,通过校内名师效应,推动“学名师,当名师”的热潮。

三、抓集体备课,促新课改的落实。

在对新课程理念有了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真正落实新课改,首先要备好课。为了集中集体智慧,必须要保证集体备课。为此,学校明确规定,备课组长是集体备课的组织者,管理者也是中心发言人。具体任务是:提前确定每周的备课内容和中心议题,以中心发言人的身份提出探讨要点,组织备课组对中心议题进行探讨,并以书面形式填写活动记载表(记载表必须由年级主任签字方可有效,否则视为空缺一次活动)。二是每次活动要选定一人讲课改课。来体现集体备课的效果,以便供大家学习借鉴。在集体备课中,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对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角色定位的切入点,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主作用的发挥,尤其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兴趣、基本技能、创新精神等培养的切入点进行了热烈化、经常化的讨论,形成共识后,作为大家备课的导向。

四、抓讲课与评课,促驾驭新课改能力的提高。

讲课是新课改落实的具体体现,评课是对新课程理念和标准认识的深化,更是促进驾驭新课改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在此,评价课堂教学时,我们主要看三个方面:一看教学过程中新理念的渗透和新标准的落实如何。二看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否恰当,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三看教学方式的革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否落实,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否得到体现。

评课采取授课教师自评,学科教师互评,行家领导点评,既评特色,又挖掘不足。在听评课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集中集体智慧和艺术。这样从自评中感受,从互评中提高,从点评中升华,已成为教师提高艺术水平的校本课堂。

五、抓远程教育技能培训,为课改提供优质资源。

为了真正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目标,采取多种举措,为远程教育工作保驾护航。

1、机构保驾。自2005年7月开始,学校组建了远程教育资源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一名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主任、年级主任、远程教育资源教研组长和十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为实体。实体各成员都具有明确职责和分工。

2、人才资源保驾。一是2005年暑期学校派2人参加省级专项培训。二是培训者回校后,迅速组织十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再培训。三是暑期组织中青年教师全员培训,保障秋季开学正常使用不缺人才。

3、配套设施保驾。学校竭尽全力在20天之内建起了标准化远程教育室,经市县教育部门检查验收定为合格。

4、激励机制保驾。

①评价机制。一是把参与远程教育校本培训工作作为星级教师评选的必备条件之一;二是把是否具有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技术能力、自制课件能力,是否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等纳入到优质课竞赛评价、教学常规检查、晋级、评模、考核之中;三是中青年教师在一学期内必须保证学校规定的远程教育教学课节或开发远程教育资源材料的任务。

②奖励机制。学校对荣获县级以上优质课、课件参赛获奖者予以物质奖励。

金秋开学伊始,柳陂中学在抓好迎接“普九”复查工作的同时,重点放在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电教资源。一是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利用每周晚自习时间,分年级、分学科轮流观看《教师教学用书》所附的配套光盘及远程教育资源,每学科每周不少于1.5小时;二是课改研讨组在集体备课时充分讨论观后感,然后各自制作课件让学生共享;三是把上述活动纳入考勤,由教务处负责督促记载,确保电教资源的利用充分有效。这样使教师们从中受益匪浅。四是师生们已尝到了充分利用远程优质资源的甜头,实现了“同在蓝天下,共享好资源”的初衷。五是远程资源教学效益显著,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师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上述多项举措的保驾,活动扎实有效,该校现已形成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的热潮。为了保障井然有序,现采取各年级提前一周申报,教务处统一安排。现已制作出有价值的课件30余张。2005年11月,全县组织的语数外学科优质课大赛,我校派去的肖文才、陈默、李功均获一等奖,尤其是课件受到专家和同仁们的赞赏。

省、市、县组织的专项检查,通过对我校现场教学观摩、档案资料检查等,予以了高度的评价。

六、课改结硕果.1、教师素质得到发展。一是一年来,在县优质课大赛中,各学科均获奖,其中英语、数学、生物学科荣获一等奖。二是教科研论文创历史新高,获奖论文县级以上84篇,其中5篇获省级奖;发表论文33篇,其中8篇在省级刊物发表。尤其是省级发表的论文,填补了我校的空白。三是教师的教科研组织能力、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市级六个课题全部结题。并得到市教科院专家领导们的高度评价。四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角色观念得到转变,对于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兴趣与能力有了提高,对于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了空前的突破。尤其是对教科研认识的深化与提高,为我校发展的前景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自信和希望。因此,今年我校又申报了五个课题(省级2个,市级3个)。

2、教学质量呈跨越式发展。仅以毕业年级为例,硬上县一中线以上人数,2003年48人,2004年57人,2005年跨越到104人,是2004年的1.8倍。尤其是,仅上郧阳中学线的就有42人,是2004年的2.6倍,本校考生卢晓南以620分的总成绩夺得全市第一名,6名考生跻身全县前10名。

3、学生各项竞赛成绩斐然。2004年县中学生体育大赛夺得团体总分第二名,两项刷新纪录,23人次夺得第一名。2005年县中学生音美大奖赛获团体第五名。2005年英语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7人,省级奖5人,理化竞赛国家级2人,省级3人,市级5人。

4、师生教学手段呈现多样化。一是大量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堂结构,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习兴趣;二是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信息同步;三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方法,自主个性成为部分学生发展的亮点。

下载立足校本教研搭建课改平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立足校本教研搭建课改平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校要搭建教研平台(共5则范文)

    学校要搭建教研平台 ------大理州初级中学骨干校长培训学习论文 祥云县祥城镇第一初级中学王永宏 2006年12月16日 学校要搭建教研平台 祥云县祥城镇第一初级中学王永宏......

    搭建校园文化平台

    搭建校园文化平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广饶县稻庄镇中心小学任玉新 王兴军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教育......

    立足校本教研推进课堂改革

    立足校本教研推进课堂改革 本网讯 为积极探索完善“三段六步”课堂教学模式,促进高效课堂建设,周河小学于4月10日至11日举行了高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全校教师参与了听评课。......

    立足高效课堂,提升校本教研

    立足高效课堂,提升校本教研[摘要]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强有力的校本教研为依托。通过集体备课,达成共识,形成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方案,体现在高效课堂上;同时课堂上反馈的问题带到集......

    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学校发展

    立足校本教研促进学校发展 宁乡县南田坪乡中心小学 刘怡书 (此文在2005年宁乡县校本教研工作现场会上作现场交流发言) 我校的校本教研正式启动于2003年上学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

    立足校本教研,共享教研资源(精)

    立足校本教研,共享教研资源 ——《语文》省编新教材教研活动综述 2006——2007学年度,是我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全面更新的一年,教材的更新带来了新一轮教研活动的开展,也......

    立足学校实际,开展校本教研

    立足学校实际,开展校本教研 ——双沟镇中心小学工作总结校本培训经验材料 校本教研,尤其是新课程校本教研,是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新课......

    立足镇情,深化课改,(范文模版)

    立足镇情,深化课改, 全面提高我镇初中教学质量 ——在中学教导主任会议上的讲话 豫灵镇中心校 李会文 各位同志: 大家好! 今天的中学教导主任会议,是党的十七大闭幕之后,继灵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