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足镇情,深化课改,(范文模版)
立足镇情,深化课改,全面提高我镇初中教学质量
——在中学教导主任会议上的讲话
豫灵镇中心校 李会文
各位同志:
大家好!
今天的中学教导主任会议,是党的十七大闭幕之后,继灵宝市第四次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之后,豫灵镇初中课堂改革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展示各校课改成果,交流课改经验,明确教导处职责,求真务实,用十七大精神指导工作,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课改,用新的举措迎接中考,全面开创豫灵镇课改新局面。
刚才我听了几位主任的汇报,大家在一线确实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镇的课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我们与城区学校和其它乡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借此机会,我就深化课改,全面提升初中教学质量强调以下两点:
一、充分认识重大意义,不断增强课堂教学改革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镇教师自通识型培训以后,教育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打破了一言堂的固定式格局,形成了几次课改的高潮:从学习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到杜朗口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提高”,从备教法到备学法,从查教案到看学案,这些都彰显了我镇教改的成果。但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我们课改的步伐已落后于整个灵宝教育系统的课改步伐。我们仍有个别学校在超负荷运转,低效率生产。学校的领导者,没有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没有敢于站在教改前沿敢为人先的魄力,没有对时代负责的责任感,缺乏对课改的组织能力、正确引导能力、准确指导能力,就只能墨守陈规。这样不出乱子,保住位子。形成谈经验一套一套,写材料一摞一摞,进课堂一成不变。教体局11月1日在焦村一中召开了课改现场会,再一次擂响了课改的战鼓,希望各校要从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高度认识课改。我们一定要高举旗帜,坚定信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点燃课改的热情之火,明确课改目标,凝聚人心,继往开来,使各校的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
二、领会实质,多管齐下,有效深化,确保教学成绩有新的突破
课改的核心价值是:使学生的意志得到充分的体现;学习的能量得到充分的释放;学习的潜质得到充分的发掘;学习的机制得到充分的发展。各校的领导在课改的一线曾做过大量的研究,昨天在焦村一中听课,我体会最深的就是我们没有把我们有益的东西坚持,总是改一段就出现反弹。没有形成全体自学、全体合作、全体提高的教改主流。对于身边的优质课改资源不敢大胆开发。要促进我镇新课改又好又快地发展,中心校对各校提出如下要求:
1、以市“以考代训”为契机,强化教师素质的提高,各校对教师所考内容要分类引导,强化基础,通过“以考代训”使所有教师都能融会本年级、贯通本学科,激活知识的源头,达到人人都能上初三的目标。
2、规范管理。各校要按照中心校制订的备课、上课的基本要求进行管理,坚决遏制我行我素、违背课改的行为。教学管理的过程是对学习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譬如教学模式,过去我们是一科一模,一人一模,或者文科一模、理科一模,而现在则是由过去的单项化、单一化,从凑合、组合走向整合并且全面提高学习资源配置。现在的教学管理,必须让广大教师真真正正分享新课改的成果与效应,要让家长了解新课改中教师的辛勤与辛苦,要让学生感到自主课堂的快乐,达到教师受益,学生受益、家长受益。
3、抓好落实。本次会议之后,希望各校要树立课程改革成功之日是各校在灵宝崛起之时的战略思想。我们对备课要求中提出的“三点”、“四定”、“五有”、“六优化”说起来容易,但要落实到位,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来约束。对上课中提出的饭前10分钟,课间5分钟候课,“三三制”、“三讲”、“四个当堂”、“五个要”,各位教导主任要潜心研究落实方法,寻找蹊径,落实到位,如果这些都做到了,奇迹也就发生了。
4、抓好典型,强强联手。各校要以豫灵一中的教学模式为依托,抓好典型领路。要做到“心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要确定磨合期,要实行人人过关,人人示范,要走出自我陶醉的怪圈,多和教改能手交流,要到课改典型校听课,请名家到校内作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5、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对从教研网上下载的课件要登记。按照教研室通知,认真用好多媒体多角度开发学习资源。
6、加强试题研究。要明确编书者、命题者的意图,掌握命题动向与规律,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
同志们,天时人事日相催,让我们在十七大精神的鼓舞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课程改革,齐心协力,革故鼎新,做好“惜时增效、轻负高效”这一课题的研究,结合本校校情,更新教学技能,转变教师角色,拓展学生成长的空间,结合“百题大讨论”活动,制订教改策略,走一条促进我镇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
谢谢大家!
第二篇:立足实验教学,深化课改理念
立足实验教学,深化课改理念
——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搞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孟晓俊
(唐山市第七十五中学 河北 唐山 06303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我们要充分发挥其功效,通过设计和完善课堂演示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要多给学生进行实验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利用好实验教学的契机,培养探究精神;巧妙设计问题情境,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能力培养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它已从传统教学中的辅助地位上升为不可缺少也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使学生从实验中获取知识,体会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将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立足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希望对同行教学有所帮助。
一、精心安排实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动力,是学生主动地掌握、领会科学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必要条件。初中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改进、补充课堂实验,使学生学的轻松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解释化学现象的本质。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逐步学会探究。”
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对教材中安排的实验,教师要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教材中的实验有的效果不好,不尽人意,因此对部分实验做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实践证明,这样可以增强实验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
如:教材中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可以进行如下改进:用一内壁不同位置沾有酚酞试液的大烧杯罩住盛有浓氨水的小烧杯,过一会儿,大烧杯内壁的酚酞试液变红。这样改进不但可以证明分子运动,同时也能证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使学生充分理解微观的分子知识。
对一些实验可以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补充,以增强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例如:在探究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的实验时,教材上只让学生探究了氧化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为了更进一步探究这一性质的普遍性,我增设了探究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并对传统的这一实验做一点改进:将一根铜丝擦光亮后,一端绕成螺旋状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使这段变黑,然后趁热放进稀硫酸中,一会儿就可以看到螺旋上的黑色消失铜丝又变得光亮了,溶液也由无色变成蓝色。
这一实验具有节约、省时、对比鲜明的特点,既加深了学生对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的性质的理解,实验现象的记忆,又巩固了铜的化学性质,增强了实验效果。
对于重要的知识,虽然教材未安排实验,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设必须的实验是必要的。
例如:NaOH和CO2能否发生反应,教材是直接给出结论的,这难以使学生信服,另外我发现由于没有经过实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容易遗忘。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增设了“喷泉实验”:如右图,操作如下:在250 mL圆底烧瓶中先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倒入5-10 mL浓NaOH溶液,迅即塞好带有导管的橡皮塞,晃动烧瓶,使其充分反应,将它倒置在铁圈上,打开导管上的止水夹,可观察到滴有酚酞的水迅速地进入烧瓶且变为红色,形成美丽的喷泉学生会立即得出这是CO2与NaOH反应的缘故。这时再分析CO2和NaOH的反应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便是水到渠成了,而且记忆起来也更加牢固,使学习变得更轻松了。
2.设计家庭小实验,延伸实验到课外
新课程理念指出,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此时,家庭小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完成教材安排的家庭实验外,有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家庭实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刚进行完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时,由于初学化学,学生动手能力差,即使教师对一些实验操作进行了演示,有的同学也会由于操作不熟练而使实验失败。为了使学生熟练一些基本操作,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我让学生回家后利用废弃的饮料瓶代替 2 集气瓶,用饮料管代替导管,用小水盆代替水槽,进行检验氧气含量高低的实验。
第二天上课时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并且在课堂上对自己的实验讲得津津乐道,有的同学甚至还从自己的小实验中发现了一些新问题。这样,同学们既体会到实验成功的快乐和成就感,又对自己实验失败的原因得以充分的探讨。这样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能不同程度的获取知识,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上一节有探究性实验的化学课,许多教师都感到很紧张很忙乱,有时只能草草收场,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为弥补这一缺憾,我在教学生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前,考虑到学生家里可能有的材料,先让学生回家做铝丝、铁丝、铜丝分别与白醋反应的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课堂上再带着学生做镁、锌、铁、铜四种金属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观察讨论。实践证明,这样,课堂效果明显好于以前不做家庭小实验。
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在完成“酸碱指示剂”教学之后,我让学生利用花瓣、胡萝卜、水果等自制酸碱指示剂,让学生制作“叶脉书签”。学生家里一般没有氢氧化钠,我就让学生利用家里的食用碱(纯碱)配制成碳酸钠溶液,用食品干燥剂生石灰溶于水制成氢氧化钙溶,再将二者混合制成氢氧化钠溶液。
当前,化学知识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贴近生活,探究生活,创设生活化学实验新模式也是化学实验改革的重要设想之一。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和一些常用物品为原料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让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化学,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家庭小实验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独立创新;张扬自我、显示个性,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在生活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还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利用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验教学永远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阵地。探究性学习贯穿于全书的各个章节和各个栏目中,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时时不忘探究,探究性学习不是以获取知识为终极目标,更不是以授受为主要手段,而应是注重用已知知识去发现、获取和洞察新知识、新技能的一种主动性发现式教学方式。但在教学中并不是每节课都能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也不是所有的实验、所有的内容都要探究,更不能为探究而探究。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挑选和设计这些课程内容,为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创造条件。
1.创造实验机会,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
新的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是发现者、推动者、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当然更是反思者。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参与是最重要的环节。
传统的演示实验都是由教师先演示,学生观察现象,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这样学生是 3 被动消极的知识接收者,没有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究的目标和方向,很多学生都不太注意教师的操作,只是等待成功的实验现象,没有完全融入实验过程中,实验一旦失败,他们就会大为扫兴,很难从中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就开始试着改变实验教学方法,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将一些简单实验交给学生来做,这种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
有时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大胆地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在实验前,学生自己确定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和药品,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实验后,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整个实验就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充分体会出探究的乐趣,学得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了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
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实验中,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药品是大理石和稀盐酸,而是给出①大理石和稀H2SO4;②Na2CO3粉末和稀HCl;③CaCO3粉末和稀HCl;④大理石和稀HCl几组药品,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探索,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和新的信息中多向、多维地思考问题,找出最佳的结果。从能否产生二氧化碳和反应的快慢两方面作比较。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归纳,从而得出结论:制备二氧化碳的药品宜用大理石和稀盐酸。
由于结论是学生亲自实验得出的,印象十分深刻。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创造条件,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不仅能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能更仔细地观察,看到的现象也更加清晰,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增强记忆,提高观察的效果,从而提高观察能力。在观察仔细的情况下,对现象进行分析就得心应手,有助于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2.把握“意外”契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在互动中会生成新的问题,这种问题是真实的,结果是未知的,学生有兴趣,想探究,由此可引发新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发展。
在探究碱溶液与酚酞作用的实验时,发生了一个意外的现象:取2毫升氢氧化钠溶液放入试管中,滴入两滴无色的酚酞试液,溶液变成了红色,一会红色就消失了。我有些惊讶,碱溶液会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怎么又变成无色的了?学生也惊讶起来,怎么回事?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是不是试管没有洗净?我取一支洁净的试管重做上述实验,结果 4 现象一样,说明不是试管问题。又有同学猜是不是酚酞变质,刚一提出有的同学就反驳不可能,如果变质开始就不会出现红色。我也考虑原因所在,氢氧化钠溶液是课下我粗略配置的,记得《分析化学》中介绍过浓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先变红后褪色,是不是溶液是太浓了?我又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2毫升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入2滴酚酞,振荡,然后向该试管中不断加水,边加边振荡,发现溶液又变成了红色.原来就是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太大的原因。实验成功了,同学们非常兴奋。
本节课虽然耗时比预计的多了些,但是学生多了一次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解释了该现象的本质,我和学生也就少了一份遗憾。类似这样的“意外”还有很多,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好这些机会,就会有助于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增强探究意识。
3.及时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探究总是围绕问题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提出一些与学生已有知识相抵触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形成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新知与原有认知水平的不和谐、不平衡的状态,达到一个新的和谐、平衡的境界。值得强调的是,整个学习过程都由学生自己去摸索、去探路、去反思、去总结,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在学习氢氧化钠和盐酸之间能否发生反应时,实验要求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再用胶头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同时不断振荡溶液,直到溶液刚变成无色为止。同学们根据溶液褪色的现象很容易判断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反应。此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1)在操作过程中如果没有注意盐酸的滴加速度,溶液褪成无色能否说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2)请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进行猜想,并设计验证方案。
这两个问题一提出,学生开始讨论起来。盐酸不能使酚酞变色,所以盐酸可能有剩余;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氯化钠,也可能是氯化钠和盐酸的混合物,提出了用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碳酸盐等多种验证盐酸的方案。有的同学还提出用石蕊来代替酚酞的实验方法。这时,我又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药品和仪器,引导学生再对自己的设计方案加以验证,去反思,去总结。这样,学生不仅对知识刻骨铭心,而且也锻炼了自己的思考、探究和实验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化学知识来自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初中教育阶段,我们只有把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与化学实验 5 教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让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活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从而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戴珊玲.化学实验教学与探究性学习整合管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269~270(1~2):30-3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制订,《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34。[3]刘红云.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探究能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274(6):19
第三篇:立足校本搭建平台深化课改提高质量
立足校本搭建平台深化课改提高质量 ——迎接市督导评估汇报材料
一、学校基本情况
双庙明德学校位于青龙县城西5公里处,学校占地总面积14588.5平方米,建筑面积3211.89平方米;现有中小学两个教学部,14个教学班,在校生近600人,教职员工63人。自2007年合并办学以来,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新添电脑20台、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30余件套、购置图书3000多册,总价值50多万元;校园绿化、美化、文化建设等共投入30多万元,进一步优化了校园环境,提高了学校的总体办学实力。
在教育发展十二五期间(2011---2015),学校本着“建特色学校、育创新人才”的办学宗旨,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严谨治学;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积极倡导“为人师表、勤业奉献、共同发展”的教风以及“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吃穿比成绩”的学风。全校师生艰苦奋斗、共同努力,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全力推进“135”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强化教育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以“梦想课堂”、“经典诵读”为引领,应用先进教学手段和机制,促进学校教育快速发展,成为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的复合人才(继续学习、服务大众、贡献社会)的奠基校。
二、结合本校实际,群策群力,积极打造教学特色
为办好寄宿制学校,学校领导结合实际,经过认真研究和探讨,提出了打造“一个特色”(少年军校)、“两个亮点”(经典诵读、生态校园)以及“以常规教学为基础”、“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课程设置为亮点”的特色办学思路。
(一)少年军校 重在规范思想行为
合并办学,学生在校寄宿,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变得更加庞杂,任务更加艰巨。为了养成未成年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断加强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学校于2007年9月,创建了我县第一所青少年业余军校。
少年军校重视国防教育特色的教育资源,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组织多种多样有趣的课内外、校内外活动,活动中,努力做到国防教育与“学生课堂教学相结合”;与“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经典诵读相结合”;与“平安校园建设相结合”。在结合中渗透,在渗透中结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守纪习惯、文明言行的习惯。学生在规范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做养成教育的主人。
(二)经典诵读 重在提升人文素养
中华经典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诵读经典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校深入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以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积极构建学习型校园,逐步形成了经典诵读与“艺术教育结合”;与“读书 1
工程结合”;与“阳光体育结合”;与“校本研修结合”;与“感恩教育结合”;与“国防教育结合”;与“校园安全结合”的“七结合”的诵读特色。从而在全校形成了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读书氛围。
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与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通过经典诵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人文底蕴,综合素质得到较高的提升。
(三)生态校园 重在激发生活兴趣
依托生态校园建设,拓展教育教学的渠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广大师生工作得安心,生活得舒适,学习得愉快,把学校打造成一个集“净化、硬化、绿化、美化生活化、人文化”于一体的的立体式、花园是文明生态校园,是我校又一办学特色。
每到春天,同学们洒下希望的种子,秋天来临,高兴地收获丰收的果实。全体学生在劳动中激发了兴趣,在劳动中增长了知识,在劳动中得到了锻炼,在劳动中得到了成长。
三、加强教学管理,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以常规教学为基础推行四字方针 提升管理效能
1、常规检查,“严”字当头。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常规管理是教学工作的核心。针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管理效能等问题,我校以常规、细节和过程为抓手,以结果的过硬兑现为突破口,做到行有遵循,查有标准,动态管理,还把常规检查的结果作为教师评优、选先和发放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对教师的教案书写、听课记录、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学反思等内容,实行月查与抽查相结合,定时与不定时相结合。月查,每学期不少于4次;推门检查和抽查,登记造册,月底将通报发到各教研组长手中,以便考核落实。
2、质量检测,“细”贯始终。我们始终坚持月考制度,并做好三个细节:一是考前的宣传发动到位、心理疏导到位、答题方法到位;二是组织严密,在试卷制作、考场布置、监考安排、考风考纪等问题上绝不含糊,严格把关;三是在检测后及时分析,每个学科都需统计成绩、分析得失,根据问题拿出整改措施。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和班级,学校将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奖励。
3、课堂教学,“实”效为本。我校坚持课堂教学的“五有”原则:即:有吸引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有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保证;有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师生平等、自由讨论的气氛;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实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测试、评价等方面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推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集体备课,贵在有“恒”。常规教研活动,两周一次。学校领导分包教研组,全程参与集体教研,指导集体备课,形成了富有成效的“个人备课形成初案、集体研讨形成教案、课堂实践、教后反思”的教学流程。正因如此,我校教师的成长很快,在总校、教育局以及市里的说课讲课中,多次取得优异的成绩。
严格、细致,实效、恒久,是师生需要的体现,是适合学校发展需要的有效资源。折射出的是我们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与不懈追求,交织成的是我们校园独特的教育精神与文化力量。一所拥有教育精神与文化力量的学
2校,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二)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坚定信念提高课堂实效
我校作为教育局确定的“135互动课堂教学改革”基地校。努力把课堂做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全面提高基础教育的育人质量,努力实现“为每一孩子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机会和可能,让学校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乐园”的目标,为深化课堂教学做出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1、主题教研,帮助我们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课改开始,导学卡编制成了制约课改前行的拦路石,课堂教学不流畅,主线不明,环节过渡不畅,教学任务不能完成。为此,学校组织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再学习135通识教学设计、导学卡编制要求及各科135互动课堂解读材料,教研组长亲自上示范课,通过听课,研讨,再听课,再研讨,老师们过了导学卡编制关。
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的深入,又发现学习小组活动的效率低,不能形成凝聚力,勇于参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的良好风气没有形成。针对这些现象,教学处组织了两次行政组长、学科小组长培训,组织所有行政组长观摩了宋春玉主任的九年级英语课,通过观摩,极大促进了学习小组的建设。
2、教研室专家的及时视导,促进了教师的迅速成长
教研室领导及中小学教研员,先后四次对我校135互动课堂进行调研室导,对教师进行手把手的指导,使教师们驾驭135互动课堂的能力有较大提高,课堂教学日趋精彩灵动。宋春玉、肖丽萍、李素华、李景松、肖晔、白立华等多名教师成为135课改的中坚力量,我校有五名教师在课改推进会活动中,作为学科带头人为与会领导及教师做了示范课,反响良好,受到领导及观课教师的好评。
3、课改基地校的窗口与辐射作用
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日新月异的校园变化,稳步提升的学生成绩,让双庙明德学校的声誉日益提高。凭借“135课程改革”的平台,学校在全县“骨干教师”评选活动中,先后有五人达标,成为全县教师的佼佼者;在县教育局的安排下,学校先后两次承办全县“135课改现场会”,宋春玉、肖力屏等老师在现场会示范课上的风采,更是得到了全县同行和局领导的认可和好评;教育局统一安排肖力屏等三名教师外出讲授的公开课,大获成功;学校曾先后接待包括丰润教研室、肖营子中学在内的县内外同行参观、观摩几十人次;学校蒋校长在全县课改现场会上做《135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和现状的研究与思考》的经验介绍。
(三)以课程设置为亮点 贯彻教育方针 提高综合素质
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校办学特色,我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开展了“二加五”模式的校本课程设置,“二”即“经典诵读”“梦想课堂”两个必修课;“五”即“舞蹈” “书画”“电脑作品制作”“田径”“篮球”五个选修课。除了必修课外,学生根据年级、兴趣和特长选1—2门选修课。具体做法为:
1、以校为本,提高课程领导力
(1)完善组织体系。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学处、教育处为主,3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与的课程设置小组,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开发校本课程材料;形成了课程规划、建设、执行(必修课、选修课)和评价(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的校本课程组织体系。
(2)规划校本课程。依据学生和学校实际情况,确定“经典诵读”“梦想课堂”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除了必修课外,学生根据年级、兴趣和特长,在“舞蹈” “书画”“电脑作品制作”“田径”“篮球”五门选修课中选1—2门。
(3)建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指导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中感受成功,每一门课程在评价中得到提升。
2、以师为本,提高课程执行力
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最终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效率上。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必须聚焦课堂,使每一堂课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1)深度备课。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校本课程设置体系,进一步加强对授课内容的钻研,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突出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安排,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使其能够真正服务教学,发挥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深度磨课。我们深入开展了“优课领先、一课多轮”等校本研修活动,让教师对一节进行反复观摩、反思和实践,汲取精华。使每个教师“把研究的东西做出来,把做着的东西说出来,把说出来的东西再研究,把研究的东西总结出来”, 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让教师的指导具有针对性,具有实效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以生为本,提高课程学习力
学习力是学生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包括学习动力、毅力、能力、创造力等,是校本课程优化组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校本课程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激发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别人的重视、关心和支持,能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见解,毫无保留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为此,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降低重心、缩小台阶,循序渐进,关注、跟踪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每个学生的能力。
(2)开放作业。一是变机械重复的作业为实践性的作业,减少简单的抄写练习和模仿练习,多布置些动手动脑的练习,尤其是“舞蹈” “书画”“电脑作品制作”“田径”“篮球”这些选修课程;二是变硬性统一的作业为选择性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掌握知识的程度,自主地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的方法;三是变封闭性的作业为开放性的作业,适当布置创新性和实践性作业,将书面作业和口头作业、实践作业相结合,提高作业质量。
(3)评教评学。为学生搭建与教师互动的平台,让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让学生谈学习后的感受,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以及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实现主体地位的回归。同时,学生的意见为教学提供了反馈信息,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方式,提高教学的效果。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规范了学校课程建设,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的特长,你看:书画班的学生正描绘校园美景;舞蹈班的学员正悦动美妙人生;电脑版的成员正构思奇妙世界;天径队员们正跑向成功。校本课程成果展示里的一张张奖状、一座座奖杯、一面面锦旗正展示着学生的才华,讲述着学生的成功,同时也成为学校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迎着教改的朝阳,踏着发展的步伐,我们有理由相信:有敢为人先的勇气,以坚持不懈的信念,求真务实的的作风,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拼搏的精神,双庙人正在努力谱写无愧于社会,无愧于教育事业,无愧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更加灿烂的篇章。
第四篇:立足校本继续深化课改06—07教研工作总结
立足校本继续深化课改
(06—07第二学期教研工作总结)
一、第一学期工作回顾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校教师将校本教研看成是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我校校本教研的特色:1是校本教研内容上以课题为载体。2是校本教研指导思想上突出“三全”,即“全员化”、“全面化”、“全过程”。3在校本教研中重视分层培训:首先是目标分层。第一层为全员参与新课改的通识性培训与课题相关理论的学习,鼓励教师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充分理解诚恳接受;第二层为不断改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条件,积极实践课题的研究,突出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第三层为,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我校教学模式的实践及个性化发展,逐步形成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校本教学研究制度。其次是教师分层:即经评议小组考察将教师分成“入格”培养层,“升格”培养层和“风格”培养层。
二、本学期工作的深化与拓展 1,在校本培训的内容上以课题为载体
我校应用“互动”原理及其他先进教育理念作指导,结合本校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了“激励、互动、创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历时5年,该模式以“激励”为手段,以“互动”为突出特征,以培养师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终极目的。关于模式的“四步环节”“模式的特征”“实施策略”等过程,在我们出版的《“激励、互动、创新”教学模式》一书上有详细内容。课题的研究之初,由教学无模式到规范教学行为,最终打破定式,形成个性风格。现在又就模式的个性化实践研究“自学导案”的实践与运用,旨在形成“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策略,使课题研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在校本培训指导思想上突出“三全”
我校提出的三全。即“全员化”、“全面化”、“全程化”。
(1)为什么要提倡教师全员参与?因为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他们是实践的主体,没有他们每一个人富有成效的参与,教学改革就不可能得到预期的效果。我校的做法是重点提高教师的认识,使教师较为理性地认识到在校本培训中,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我能得到什么发展,”从而激起参与的热情,端正参与态度,积极而创造性地把培训所学的先进理论和先进经验应用于教学工作之中,发展职业情感,修炼教学行为。(2)为什么要提倡培训内容全面化?这是因为教师专业化的要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及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教师的专业定位也从学科专业定位走向教育专业定位。同时,教育理念、教学技术、心理学、社会学、教育方法等基本知识也应列入校本培训的内容。我校重点培养教师的5个能力:娴熟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效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问题解决及行动研究的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批判性反思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整体素质。(3)为什么要提倡校本培训全程化?学校既使教师工作的场所,又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课堂,一定要把培训潜移默化的融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我校将校本培训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将培训与参观、考察相结合,每学期两次到联谊校互访,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中提升,在合作中发展。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效益,不断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专业水平,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在校本培训中重视分层培训
目标原理告诉我们:任何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可能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是目标分层。(1)全员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通识性培训与课题相关理论学习,鼓励教师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充分理解、诚恳接受。(2)不断改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条件,积极实践课题的研究,突出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3)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我校教学模式的实践及个性化发展,逐步形成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校本教学研究制度。
其次是教师分层。我校结合课题实践及美国学者费朗斯·富勒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模式(即“关注”阶段论),根据教师不同的学历、资力和驾驭教学的能力,通过评议小组综合考察,分成“入格”培养层、“升格”培养层和“风格”培养层三个阶段,并通过“牵手行动”的形式,为不同层次的教师、不同工作特点的教师聘请不同的“牵手”导师,实行分层要求、分类培养。
4、教师校本培训的“三格”层次策略(1)新教师“入格”培养
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新教师(师范生)仍扮演学生角色,对教师角色仅想象,没有教学经验,只关注自己。我校的目标是使合格的师范生缩短“磨合期”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具体做法是:
一是引导新教师做好角色转换,对他们进行本校教育发展透视、发展规划、专业发展前景及教学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培训。
二是抓好新教师的班级管理常规、课堂教学常规和学科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方面进行专题讲座并面对面地进行跟踪指导。
三是实行“牵手行动”,要求每一位新教师必须要有“教育教学导师”牵手,并签定“牵手合同”,每学期量化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新教师交一份合格的教案、上一堂汇报课、写一份教学反思或随笔、组织一次公开班级活动等。还要求“牵手带教”的教师也要写出牵手带教的体会和评价。
(2)青年教师“升格”培养
青年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青年教师的培养必须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所以,在新教师“入格”之后的“升格”培养更为重要,它起到教师成长周期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做法是:
一是创新“牵手带教”方法,根据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分成三种“牵手”类型:A班主任工作方面,B教学业务方面,C政治思想行政能力方面,并以此来设计校本培训的内容,如教学业务方面的培训有请市教科院院长王敏勤教授做“新课程怎么教”的系列讲座,原市教研室主任王时一做“教学方法研究”系列讲座等。
二是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搭建各科平台,开展各类教育教学评比。如教学设计、说课、书法、课件制作、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能手、新秀、名师)评比等活动,就为许多青年教师提供展示平台和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其获得成长的心理满足。
三是创设条件,优化培训环节。对事业心强、有培养潜力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走出学校参加市、区等的教学展示观察、研讨培训活动。每学期与联谊校(津美小学、和平区昆鹏小学)进行互访讲课,为教师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
(3)骨干教师“风格”培养
学校的骨干教师在关注教学情境的同时,更要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校必须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个性风格特点的教师,由此来带动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为初具教学风格的骨干教师聘请名师,让他们与区教研室教研员、校优秀教师牵手,达到开眼界、上台阶的目的。
二是帮助骨干教师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我校以科研为先导,要求骨干教师在学校总课题“激励·互动·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下,单独确立体现个人特点的子课题,并在智力投资、经费上给予一定支持。几年来,我校全体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不仅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而且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校本培训体现层次性,既可让不同层次的教师找到自身实施新课程的突破口,还可以让所有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明确达成目标与发展目标,促使其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加快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成效与反思
由于我校深入研究了区教育教学研究室的工作要点并能结合本校实际。深化了“六优工程”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校本教研工作,以教研工作的创新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创新,进一步提升了我校基础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水平。本学期教师撰写的论文共15篇,其中2篇获市级奖励,13篇获区级奖励,王旭、袁立侠两位教师在双优课比赛中分获区级二、三等奖,4个课件获区级奖励,三节信息整合课获区级奖励,学生的两个电脑绘画作品在区赛中获奖。
另外为推动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并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我校还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了四年级下册的一套(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三学科)近10万字的《自主学习训练与指导》,这套小册子深受实验班教师和学生的亲赖。
深入的反思一下,目前我们的校本教研工作只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与新课程改革要求还相差甚远。校本教研工作的创新无止境,教学工作的创新无尽头,我们将以拼搏精神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搞好教育科研兴校工作,为推动新课程改革实验做出我们最大的贡献。
立足校本继续深化课改
(06—07第二学期教研工作总结)
石各庄中心小学 2007年7月
第五篇:加强管理 深化课改 再创佳绩
加强管理
深化课改
再创佳绩
----镇赉一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阶段总结
加强管理
深化课改
再创佳绩
----镇赉一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阶段总结
镇赉一中是省首批办好的23所重点高中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学校现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300平方米,教职工人数233人,在校学生数2833人,41个教学班。多年来,我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理念,坚持在改革中求发展,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在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使学校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并完善一系列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镇赉一中教学管理八字制度》即:一堂好课的标准;两个积极性和两个面向;训练学生“三化”目标;教学过程“四到位”;“五以”教学思想;“六结合”原则;尖子生培养“七法”;集体备课“八统一”。同时加大检查、监管力度,学校领导经常深入课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抓教学改革,在改革中求发展。
1、改革课程结构。在优先保障全面落实国家颁发的新课程计划的前提下,为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充分考虑县域经济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组织校内的专业人才,编撰了体育、美术、音乐、书法、劳技等校本课程教材,并把校本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编入课表。为把校本课程与校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学校还开设了美术、书法、音乐特长班,组织成立篮球、排球、乒乓球、男足球等体育训练队。劳技课开设了农业生产技术、家电维修等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了学
生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
2、优化教学过程。传统教育的弊端就在于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看成是容器,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用统一的模式去衡量学生,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看成客体,而创新教育则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实践。从这一基点出发,我们摒弃了传统教学的束缚,倡导自主探究式、研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时间、学习的空间、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3、优化教学方法。我们十分注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改革,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求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求异意识、争鸣意识、合作意识,注重对学生直觉思维、求异思维、逻辑思维进行全面训练。通过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调动、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了个体的差异,注重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快氛围,使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使他们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品格和创新学习的个性。
4、优化教学手段。我们积极筹措资金,构建了闭路电视,开设了语音课,微机课,增加了电子图书,开通了校园网,为每位专任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并把电化教学引入课堂,为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从而改变了教学的“一本书、一支笔、一个教案”的模式。化无声为有声,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图文并茂,声像同步,功能各异的感情材料,生动、有趣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带入和谐、宽松、愉悦、欢快的境地,使学生愿学、乐学。
5、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爱好。针对课题研究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开放图书室、微机室、语音室、实验室,成立“太阳花”文学社、科技活动小组,举办音、体、美特长班,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举办演讲、歌咏比赛,征文、书法、绘画竞赛等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课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自主发展,展示才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三、抓教育科研,在教育科研中求质量。
为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制定了《教育科研计划》、《教学改革方案》,举行示范课、创新课、竞赛课、观摩课,形成了科科有课题,人人有专题;人人登台试讲,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氛围,彻底打破了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截止到2007学年末,我们先后承担国家教育科研课题2项,省级2项,其中《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与研究》通过省验收,获优秀奖。有67篇科研论文在省、市、县获奖。为达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课堂教学改革效果之目的,学校每学期都召开学生学习成绩分析会、学科分析会、班级管理分析会、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目前学校有县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46人,占教师总数32.6%,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使我校教学质量步入全面提高的快车道。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教育教学管理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
如下的问题:
1、部分教师观念滞后,不能适应飞速前进的教育教学改革。
2、教师队伍参差不齐,部分学科,如生物、地理、技术等学科,甚至缺少教师,还有部分教师心理状况较差。
3、由于地域等原因,教育教学管理实施过程中经费不足。虽然我们完成了大量工作,在工作中也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会不断修正不足,努力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加强对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并运用到教育教学的管理中去,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加强对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教育的深刻理解。
2、加大内部投入,提高队伍素质
今后的一个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在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方面,加大投入,以期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首先,我们将加强教师培训制度,切实做好继续教育工作。其次,加强以信息教育及远程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习,紧紧把握往律动的时代脉搏。
再次,加强对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教育的学习理解,使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和步骤都紧紧围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教育来进行。
3、科研兴校,强化教育科研作用。把科研兴校做为学校一项重
要工作,突出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紧密联系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确立科研课题,以科研促教学,有的放矢。加强教育科研的规范管理,抓好教育科研的每个细微环节。把教育科研与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互动。
4、深化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将在现在的基础上,坚持深化内部改革,突破传统模式,打碎条条框框,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新的形势,新的机遇,新的挑战。研究性学习的提出,要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必须尽快地与之相适应。国家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做到教师到位、计划到位、课时到位,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同时,坚持以往的优秀作法,从严、求细、务实,严格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为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努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狠抓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认真贯彻吉林省教育厅关于《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行)》和《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师资培训方案》的通知精神,以及白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白城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我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实施方案。从总体上看,我校的新课程实验工作分四步走:第一步是主管领导参加培训,提高认识;第二步是建立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各类的实施方案、制度;第三步是教师培训;第四步是在教学实践中体验、认识和总结新课程。
一、学校主管领导参加培训,提高认识
学校主管领导参加培训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参加由省里统一组织,由长春师范学院承办的通识培训。我校主管领导全部培训合格,并获得培训合格证书;另一种是参加由市教委组织的首批三省六校新课程实验情况的考察,学习先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学校好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借鉴他们失败的教训。通过参观、考察,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思路,也形成了我校实践新课程的基本思路。
二、建立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各类实施方案
为加强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保证我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六个领导小组:
1、镇赉一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新课程实验工作。
2、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教师培训计划、组织和领导工作。
3、学生学分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生的学分认定工作。
4、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政治处负责,制定计划,组织实施。
5、研究性学习活动领导小组,由教务处负责,制定计划,组织教师开展活动。
6、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由教研室负责制定计划,组织教师开展校本课程开发。
通过对全面首先进入新课程实验学校的考察,使我们认识到在进入新课程实践阶段之前,制定好各种实施方案的重要性。因此,组织
机构健全以后,我们就开始组织相关部门研究、讨论,形成各类实施方案,使我校的新课程实验工作有章可寻,保证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我校共形成十个实施方案:
1、镇赉一中新课程实验方案
2、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方案
3、新课程学生选课手册
4、新课程的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方案
5、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6、社区服务和社会实验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7、校本课程与开发课程实施方案
8、新课程评价体系
9、新课程排课体系
10、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三、教师培训
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实践者是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和实践新课程的能力对新课程实验工作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至关重要。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必须通过教师培训来完成。因此,我校非常重视教师培训工作。
(一)培训原则
1、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基本原则,让新课程培训惠及到所有教师。
2、坚持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理论提
高与实践考核并重的原则。
2、坚持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理论提高与实践考核并重的原则。
3、坚持“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
(二)培训对象
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及所有专任和兼职教师。现在我校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的所有任课教师都已经完成了规定的培训任务。
(三)培训内容
1、通识培训
学校全体教师都完成了市级通识培训,主管校长和主任还完成了省有通识培训。
2、教材培训
我校高
一、高二年级所有任课教师都完成了省级必修和选修课程的教材培训。
3、学科培训
我校高
一、高二年级所有教师都完成了省级或市级的学科培训,其中还有九人参加了国家级的学科培训。
(四)培训方式
坚持市教育学院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我们认真组织相关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组织的培训。全面开展校本研修,充分发挥教师自主学习的优势,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等多种培训资源,通过专题讲座、互动研讨、合作交流、自主学习、案例分析、现场观摩等方式实现校本培训。
四、在教学实践中体验、认识和总结新课程
新课程不仅课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必然带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教师适应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要求,我们采取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
1、教学研讨课
按照以培训者和骨干教师为先导,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为重点的指导思想。我校在高一年级的上学期组织了一次教学研讨课活动。考虑到各学科组组长的学习情况、教学能力、骨干带头作用的发挥,该“教学研讨课”由高一年级各学科备课组组长承担。通过集体备课----组长作课----研讨交流,调动了高一全体教师研究和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活动结束后进行了评课、研讨交流和总结,教师们反响很好。通过这次教学研讨课活动,再结合参加全省组织的新课程教学研讨课活动的体会和认识,形成了我们学校的《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竞赛评分标准》和《新课程背景下一堂好课应该具备的条件》,为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2、新教师汇报课
在新课程第一学期“教学研讨课”成功实验预期目标的基础上,我校在第二学期组织了一次新教师汇报课。新教师汇报课的目的是:给新课程的研讨交流搭建平台,发挥备课组组长的专业引领作用,集
中集体的智慧,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活动过程是:个人备课----集体研讨----形成教学设计----新教师作课----主管校长评课、总结。参加作课的新教师14人,分9个学科。活动之前给新教师发《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竞赛评分标准》和《新课程背景下一堂好课应该具备的条件》,并由主管校长做动员,讲清该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教学内容全部分是新课程的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完全按照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活动结束,教师们的反响很好,感到通过这项活动,对新课程的认识和驾驭新课程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3、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活动也是新课程八大学习领域中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织部分。教师虽然对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具体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校首先确定一个研究性学习大课题《在高中新课程领域内进行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学校主管领导全部参与。然后给进行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半年的时间,学习和研究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确定各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子课题。学校对参加研究性学习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组织了《研究性学习及其实施过程》专题讲座,从七个方面论述了研究性学习:(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2)研究性学习目标;(3)研究性学习的意义;(4)研究性学习的特点;(5)研究性学习过程;(6)研究性学习评价;(7)研究性学习案例,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研究性学习大课题的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都已经完成,子课题的实施方案也已完成,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
动利用课余时间和暑假时间基本完成,今年9月份完成结题工作。学校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认定研究性学习学分。
4、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是新课程中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共23学分。
(1)社会实践活动
我校每学年给学生安排一周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内容是:高一年级----军训;高二年级----植树;高三年级----社会调查,具体时间安排是:高一年级集中一周时间军训;高二年级在植树季节利用双休日植树一周;高三年级利用寒假进行一周社会调查。组织领导:由政治处负责,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认定学分。
(2)社区服务
我校安排学生三年中参加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其中高一年级4个工作日,高二年级4个工作日,高三年级2个工作日。时间安排: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组织领导:由政治处、团委负责,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根据学生获得的相关证明认定学分。服务内容:城市绿化带保洁、清理街头小广告、去敬老院搞卫生等活动。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融入社会,参与社区服务。
5、校本课程
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每位教师都要向学校提交一份校本课程纲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简介、课程主要内容、课程实施意见、课程评价。学校根据本地实际和学生实际设置若干模块,供学生选修,教师
依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认定学分。
五、经费投入 教师培训:六万元 给教师买电脑:四十多万元 购买各种设备和图书:四万多元 保证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上述的四个步骤实际上难以截然分开,往往是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再学习,再实践。培训形式也是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利用假期集中学习理论,平时利用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时间解决每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给教师发放学习资料,如:新课程标准、学校课程编排与学生选课指导、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教育评价改革及各学科的学习光盘等,给教师自学提供必须的资料。
通过一年时间的新课程实验,总体评价很好,新课程的内容贴近生活,呈现方式新颖,学生喜欢,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但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1、各别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不足,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2、办学条件差,不能满足新课程教学的需求。3、部分学科教师短缺。
在我校致力于教学管理和加大教研力度的教育实践中,十分重视调研工作。我们根据县委《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振兴镇赉”大讨论活动工作方案》及镇赉县教育局镇教字【2008】69号《关于高考情
况的调研方案》的要求,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研:
一、我校教师现状
1、教职工总人数:232人,专任教师:157人,在编:134人,聘用:23人。高级:4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中级:7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初级:3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男教师:6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女教师:9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7%。50岁以上教师1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45—50岁的教师1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40—45岁的教师3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3%。35—40岁的教师4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1%。25—30岁的教师6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
2、心理健康状况:(1)调研目的: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心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有利于教师在职业生涯上的发展,不利于教师的自身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因此,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必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少部分教师存在的问题:心理承受力差;心理不平衡;情绪失调;焦虑;抑郁;偏执。排在前三位的是心理承受力、心理不平衡、情绪失调。心理承受力差----遇到困难、挫折灰心,觉得学习、工作负担重,难以完成,心理压力大;心理不平衡----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公平,抱怨自己赶不上别人,对比自己强的人不服气等。情绪失调----心情不愉快,情绪不稳定;焦虑----心理烦躁,对许多事情感到心烦,无缘无故紧张;抑郁----情绪低落,对事情不感兴趣,感到忧虑等;偏执----不信任人,固执起见;
(3)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量大。
54.6%的教师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有一些教师(班主任)工作最长时间达10小时,教师的工作量除正常的教学工作如备课、上课、批改大量的作业和试卷外,还承担了各种公开课、竞赛课等教研活动,同时,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初中教学和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也是造成高中教学工作繁重的一个重要因素。
【2】升学压力大。
镇赉县中考成绩近些年来是全市五所重点高中最低的,每年能达到白城一中最低分数线的不过几人,有些年份一个都没有,而社会对一中的期望和要求又非常之高,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只以学生高考是否考上北大和清华和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及教师的优劣。高考如果没有清华和北大,一中的教育就是失败,学校的领导有压力,自己可能都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而在一线的教师认为升学压力是自己的最大心病,学生考试不理想是生活中的最大挫折。升学的压力不仅加剧了校与校之间的竞争,还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竞争。
【3】极少数教师心理承受能力低,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目前,教师中独生子女已占10%以上。过去在父母的过多关爱下,心理脆弱,抗挫能力差。由心理脆弱的独生子女去教育独生子女,问题不小,有的教师稍遇困难,就灰尘心丧气。
【4】聘用教师编制问题。
近年来,由于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及新课程的实施,原有的教师是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要求,学校从师范学校聘任优秀应届毕业生作为补充,到现在还有个别学科不能满足正常教学的要求,而这部分教师担心自己工作的稳定性,生活和工作压力大,焦虑、抑郁。
3、建议:
【1】常规教学和教研活动合理结合。【2】对学校和教师评价机制的改革。
【3】多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减轻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
【4】教育行政部门多关注教师工作和生活情况,倾听教师的想法,帮助教师解决困难,减少各方面的压力。
【5】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宣传工作,让整个社会都了解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循序渐进,如果哪一个环节出问题则这个系统都不能正常运转。
【6】解决招聘教师的编制问题是年轻教师稳定的当务之急。
4、教育教学情况:
(1)专任教师157人,学历全部达标,其中研究生学历的教师3人,再读研究生4人。
(2)全体教师每年都能严格按照学校的工作计划及各年段具体要求完成教育教学工作,虽然学生的起步低,但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学生的共同努力,使理科学生的成绩赶上其它县市,甚至超过其它县市的学生。(从每年联考成绩及高考成绩分析)
(3)每个教师都能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行教研活动,以教研促教学,教师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4)问题:我校文科教师教学水平在全市位居前列,2000—2006年培养出北大、人大、南开等名校学生10多名。而近几年文科教学正在走下坡路,有好教师没有好学苗,使我校文科学生的成绩远远低于其它市县的学生成绩。(我县文科教学亦是如此)
六、2008年高考总体情况 1、2008年我校高考参加人数1092人,其中文史类127人,理工类965人。
文史重本1人,上线率0.8%;普本52人(含政策加分及艺术),上线率40.9%。理工重本104人(含政策加分及体育),上线率10.8%,普本671人(含政策加分及体育),上线率69.5%,其中袁昊同学以680分(含政策加分)的成绩并列全市理科第二名,并考入复旦大学。2、2008年高考与2006年及2007年比较:2006年报考人数955人,其中文史类200人,理工类755人。文史重本5人,上线率2.5%,普本56人,上线率28%。理工重本117人,上线率15.5%,普本565人,上线率74.8%。其中闫宇航同学以673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2007年参加高考人数1048人,其中文史类196人,理工类852人。
文史重本5人,上线率3.65%,普本104人,上线率53.1%。理工重本164人,上线率19.3%,普本739人,上线率86.4%,最高分678分。三年相比:重本2008年总人数比2006年和2007年低一些,普本人数比2006年高,比2007年低。而2006年文科人数和普本上线人数都是最低的。
3、近几年我校高考总体成绩与白城一中、洮南一中、通榆一中、大安一中比:理工重本处在第二或第三位(不含文科),普本(不含文科)每年都在第二的位置,白城一中处第一位置,2006年以来文科与其它四所高中不可比。
七、高考备考工作经验总结
(一)科学管理,精心部署,抓好高考备考系统工程
历经高考备考多年,与兄弟学校一样,我校在高考备考工作方面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备考方法。每年备考伊始,学校就多次召开高三年级科任教师研讨会,认真研究上一年各地高考试题,并做好卷面分析,同时分析当年高考命题趋势,正确定位高考备考目标,落实精细备考原则,确立了“成功在课堂,潜力在学生,优势在群体,关键在落实”的高考策略。要求各学科备考既要处理好基础与能力以及三轮复习之间的关系,更要深入研究考纲、试题及高考动态,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以扎实、精细、有针对性、有创造性为原则,切实提高备考质量。同时,各学科认真研究高考信息导向以及我校学生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强考前训练的实效性。各学科力争在原有备考措施的基础上,启用新招,以实现高考成
绩的跨越式提升的奋斗目标。
1、优化管理
抓好高三备考教学的管理:
(1)转变教学观念,重点解决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而提高备考效率;
(2)各备课组制定高三一学年的教学计划,要求教学进度、训练、讲授内容三统一;
(3)面向全体:高考辅导符合大多数学生学习实际与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心理;突出知识基础、突出解题规范、突出能力培养,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加强学生的心理调适,加强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的薄弱学科得到提高;
(4)认真研究考纲、考试说明和高考信息,探求高考命题方向与特点,研究学生因材施教;
(5)加强信息追踪的训练,纠错重组题的训练,模拟重组题的训练。在抓好复习管理的同时,我们还加强对班主任的常规管理工作,要求班主任经常组织召开班级科任教师联系会议,交流学生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共同做好培优转差工作。
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管理比常规管理更难,怎样使每位学生的备考状态和学校的期望值保持一致,这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管理,我们注重全程跟踪。主管副校长、教务主任、政教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要相互协调,都把高三学生的状态调控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抓,通过状态调控,个别扶植等措施对
每位高三学生的纪律、学习、卫生、心理、情感等进行全过程的追踪,以保证每个班、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备考状态。我们认为,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管理,除了强化“有形的管理”,也要关注那些“无形的调节”。如学生群体氛围的调控、个别学生的心态调节、学生应试心理调适等,都是关系到每个学生能否取得好成绩的重要问题,有时又很难用固定的模式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协同做好学生个体的心理疏导工作,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能轻装上阵。另外,从学校领导、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都非常关注各个时段学生的情绪波动。每次模拟考试后,尤其第二学期三、四、五模后及高考前,及时对应考对策、答题技巧、科学饮食、心态调适、劳逸结合、注意安全等作具体的指导,使学生缓解紧张的情绪,消除学生身心的“高原现象”。
2、做好沟通
一中学历来以学风优良著称,但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学风和教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要扭转这种局面学校就要加强管理,增进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坚持开好备课组长会议,及时反馈了解教学情况,做到超前计划,提高部署、及早安排,以最大限度发挥领导和教师的集体智慧。加强集体备课,增进教师之间学术沟通的同时也可以交流教育学生的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要求教师做到深入学生,多倾听学生的呼声与意见,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在思想上开导他们,在生活上关心帮助他们,在学习上鼓励他
们,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专到致志地投身到备考中去。加强家校联系。在高三学年里,我们召开全校班的高三学生家长会,使学生家长了解学校的备考计划、复习及要求,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家长如何做才能为考生提供帮助和服务等。沟通使教育教学工作紧密协调,形成合力,使学生充分理解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同时树立教师教育教学的目标意识及精品意识,从而使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得以发扬,取得了最佳的教育效果。
3、协调关系
在高三备考过程中,学科抢时、学生偏科现象较突出,往往造成内耗,成为制约高考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学校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心理等状况,听取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的教学反映,着力分析学情,打破瓶颈,减少内耗,注意各学科争抢时间的问题,协调学科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注意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形成的矛盾,协调指导与主导的关系;注意教学上的两极分化现象,协调好培养优秀生与转化学困生的关系;注意师生关系中情感、人文关怀的缺失,协调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注意学生“开夜车”、打疲劳战的现象,协调好学习与休息的关系。
(二)扎实、精细的备考策略,全方位提高备考实效
经过多年的备考实践、总结和提升,我校在高考备考方面已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备考方法:
1、打好双基,培养能力
如何才能抓好基础,培养能力,是高考复习中师生要把握的关键。
我们的体会是:要抓知识的系统性、复习的针对性、操作的具体性和有效性,把那些需要长时间训练才能形成能力,分值相对较高的知识点作为重点、热点,贯穿于复习的全过程,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使之不断得到强化训练,综合提高,突出重点。从具体操作上讲,我们研究热点主要通过三条途径:一是研究《考试说明》,研究它所规定的考试内容、能力要求、试卷结构;二是研究高考试卷,研究每一项知识点在高考试题中的具体反映。如果孤立地看某一年的高考试卷也看不出太多的道道来,但把近几年的试卷放在一起研究,就可以看出各部分知识点在命题时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三是研究学生答题状况,师生共同建立错题档案,分析其主要得失及形成原因,积累解题经验,掌握解题技巧,以求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做到遵循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做到不随意拓宽加深,摆脱题海,避免陷入偏、难、怪的歧途。
2、立足常规,抓好分层次教学
每届高三,我们对各种分层教学要求更严格,更注重实效,并以“精细培养”为要点,对高三教学班的授课情况及学生成绩进行跟踪和检查,收入到很好的效果。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精细培养”是高考备考的策略之一。尖子班增加了对尖子生弱科的家教式课外辅导,使尖子生优势科目更强,弱科也不弱。文科班的学生数学比较差,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并个别进行家教式辅导。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富有成效的备考策略。
3、精选习题,强化训练,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如果对于成套的模拟题,不分质量的高低,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与学生的水平实际,不结合自己的整体复习备考方案,便铺天盖地全部发给学生做,虽然也相应地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但这些能力没有 形成具有预见性与针对性的合力,学生做得烦,教师改得腻,备考效率低下,事倍功半。怎样才能走出这种误区,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教师立足校情、学情,优化精选练习题,以“选题要精细,密度要适度,难度要适宜,反馈要及时”以及“确保中档题拿高分,带动低档题拿满分,冲击高档题拿多分”为原则,落实有效训练。教师要善于下“海”选题,在巧字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做文章,做到多中求少,少中求优,避免面面俱到,机械重复,确保训练材料的质量。教师要探究变式,追求试题的新颖性,所选习题要有梯度、设置障碍,设置问题的新情境,从训练中提高接受新信息和应用新信息的能力。教师讲评时要讲究试题的实效性,不限于就题论题,而是就题抓考点知识,启迪解题思路,提示解题规律,点拨解题技巧。注重一题多解,使学生真正一题一得、一题多得、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4、综合科目,实现整体均衡发展
综合科分理科综合和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拼盘式综合。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这三个学科可以相互融合,具有一定的难度。综合科成绩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综合素质,更能体现一所学校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针对综合科部分学生偏科现象,科任教师及时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反馈信息,调整
计划,改进措施。按照学科进行扬长补弱,强化提高,使之各科均衡发展。
(三)构建团结战斗的和谐整体
在备考过程中,创造了和谐宽松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了各科老师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不论是学业精深的老教师,还是年富力强的教学中坚,抑或是初出茅庐的青年才俊,都能各尽所长,竭尽全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一个精诚团结、荣辱与共、相互激励、积极进取的合力群体。
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是每个年段所必须具备的。(1)班主任队伍的团结:班主任精诚团结、齐抓共管,保证了班级的稳定和年级的正常教学秩序。(2)各备课组的团结协作:备课组依据高考的特点和要求,加强集体备考研究,注重分工合作,打整体战,有不少教师置家庭和个人的困难于不顾,一心扑在教学上,尽管工作很忙,压力很大,但他们毫无怨言,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碰到问题,遇到困难,得到经验,都坦诚地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各科教学进度、练习题量、考试次数都得到科学的安排和调控,使整个备考工作有条不紊。高考务考是一项艰苦的系统工程,我们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在新的一年高考务考中,我们还要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争取来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初中和高中的衔接问题。初中教学目标就是升高中,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只用升入一中人数的多少来衡量,中考考什么教师就
教什么,每个学科的知识都有不同程度的删减,甚至有些学校的某些学科(生物、地理)只是摆设,而这些又都是高中必备的知识和高考必考学科,因此给高中教学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并且是恶性循环。建议:(1)教育行政部门改变对初中办学水平的评价机制。(2)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初中教学内容,开齐高考所有学科并做为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科目。(3)加强初、高中学校之间交流与合作,使高中和初中教师彼此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使初高中融为一体。
2、教学理念的转变问题。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教学方式方法基本是一致的,就是学生的一切都是由教师安排好,学生只能机械的服从,使学生的主体得不到充分发挥,最终在高考中反映出来的就是缺乏竞争力。建议: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和行为和理念上实行转变:由传统的以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索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模式,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或策略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更自由地思考问题的机会,使学生更多的探索空间,使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这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增加竞争能力。
3、语文和英语教学的提高问题。语文和英语两个学科在高中阶段无论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非常重视,但却是高考学生的两个薄弱学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教师的教学水平问题,而是从小学到初中两个学科的知识积累不够的问题,到高中有一大部分学生不能达到高中
教学的要求,成绩的提高是非常难的。建议:(1)加强小学的英语教学。引进英语本科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进行正规的英语教学,提高小学生的听说写能力。(2)加强小学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加强初高中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能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使两个学科在我们共同努力下由弱变强。
4、信息沟通问题。由于高考的竞争性,校与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只是表面形式,每个学校的高考辅导策略也互相保密,特别是本地区之间非常明显。建议:(1)设专门搜集高考信息人员。(2)认真整理搜集到的信息,逐步完善高考辅导策略。
镇赉县第一中学校 2010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