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心理现状及对策

时间:2019-05-12 11:2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教师心理现状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教师心理现状及对策》。

第一篇:小学教师心理现状及对策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一系列的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但是,就目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程而言,人们主要探讨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有所涉及,却不够重视。所以,在中国的中小学,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不够,许多教师对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缺乏正确的理解,往往不能采取积极的行动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总体来说,目前中国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既缺乏系统的理论建构,又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广泛的实践操作。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意识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但缺乏教育的实践操作 诸多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的行为及其身心的健康成长。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第五条明确规定:“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樊富珉指出,在21世纪,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将从学生转变为学生、教师、管理者、学校环境”。但纵观全国,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却缺乏实际操作,较少的有效干预方法也没有得到推广,以教师为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领域显得比较冷清。

(二)偏向于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缺乏多种模式的有效融合 目前,在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学科研究取向,即心理学学科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学学科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两种不同的学科取向必然带来不同的实践模式:一种偏重于医学与病理取向;另一种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取向。这使得目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出现了分歧与混乱,呈现出单一片面性。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单纯的心理学模式与单纯的教育学模式都不能真正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教师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关注从问题入手对教师心理问题的矫治,忽略从发展角度的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中国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从产生之初,就是作为一种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或手段而出现的。目前,学校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仍定位在心理问题的预防上,主要是以心理问题本身的表现、成因及影响因素作为出发点,对出现问题的群体给予帮助,似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解决心理问题,而忽视了挖掘人的潜能,以及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从本质上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四)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干预措施,忽视教师自身内在维护技巧的培养

由于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完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和开展基本还停留在外部干预措施层面,如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专家讲座等方法,而比较忽视教师自身内在自我维护技巧的掌握,如自尊、自信、自强等积极自我概念和自我图式的调节,以及自我激励、自我安慰等合理化技巧。众所周知,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教师自身入手,通过帮助教师掌握自我心理发展和心理调适的技术与方法,结合外部干预措施,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五)注重改变教师的外部工作环境和待遇,忽视提升教师内在自我效能感和职业价值感教育

在已有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和研究中,很多教育和维护方法都偏向于客观上的改变和提升,比如: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健全教师的保障体系等,而相对忽视了教师内在的自我价值感的提升。虽然外部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对于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必不可少,但是,过度的强调外部因素本身治标不治本,只有提升了教师自身的价值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水平。所以,提升教师内在的价值感教育尤为重要。

三、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教师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自我健康的核心内容,对社会文明的推进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基于当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完善自我信念系统、提高自我维护技巧、强化社会支持系统三个方面构建有效对策。完善自我信念系统,是基于积极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的相关理念,通过对认知、行为、体验的调节和干预,使教师克服消极情绪困扰,激发和培育积极情感体验,最终使教师完善自我信念,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职业心态。提高自我维护技巧,即以个体层面为切入点形成心理健康自助能力,是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根本措施。强化社会支持系统则是多重支持网络的结合,即通过各种政策的制定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各种传媒,推动尊师重教社会风气的形成,并改变对教师的不当期望,调整社会期望值,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价值。同时,还要为教师构建良好的环境,从家庭、学校、社会均给予心理支持,从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主张心理学研究应从只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转移到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诸多正向品质的研究和培养上。其研究发现,要防止中学教师出现可能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积极预防,即把努力的核心放到塑造与发展中学教师积极的人格品质上。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是指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以塑造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鼓励教师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丰富和深化教师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如积极心理学认为,教师的积极人格品质主要包括主观幸福感、乐观以及自我决定感等等。首先,培养教师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教师具有积极人格特质的一条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中小学教师对工作产生积极的情绪,在结果中会体验到自我实现的价值感,无论是工作的内容、过程,还是结果,都会让他们从中获得更加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此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使教师积极品质的形成。如,可以让老师们每天记录自己在学校、在学生身上观察到的5件令自己感到愉快、成功、有价值的积极事件对其进行简单描述,这样的经历会强化教师的积极情感体验,最终有助于形成积极乐观的人格品质。

其次,学校可以针对教师开设积极心理教育课程。国外在开设积极心理教育课程方面已有成功先例。在哈佛,最受学子欢迎的课程就是积极心理学。课程涉及如何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如何获得健康身心、成就感和永恒的友谊。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成功者的信念”、“积极心态训练”、“建立真实的自信”、“积极情绪体验”等主题的学习与训练,引导教师充分认识自身潜能,塑造积极心理品质,增进心理健康,提升心理素质。再次,给予积极心理辅导。在积极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咨询师需要关注教师的积极品质,注重培养教师的积极反应,并鼓励其关注自己的积极品质,为教师树立信心和希望,调动其潜能,最终解决“问题”,同时使教师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更能积极地沟通、表达、自助以及增进交往能力,以保持心理健康。

(二)心理问题具体干预策略

教师,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群体,普遍存在着职业压力、情绪问题、人格异常、人际障碍和职业倦怠等方面的问题,由此造成教师常见的一些情绪困扰,比如:紧张、焦虑、抑郁、嫉妒、冷漠、情绪不稳定、自卑和偏执等,对教学工作和学生都产生着较大负面影响。鉴于此,必须根据具体的问题采取具体的干预策略,有效地为教师提供心理援助。心理问题具体干预策略,是指针对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师心理健康训练或咨询辅导的方式,使教师掌握并运用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节,最终达到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目的。

认知干预,即合理认知训练。人的心理问题常常受其错误的、扭曲的认识影响而产生。其心理训练的重心在于改变或修正扭曲的认识,帮助教师找出他们头脑中不现实的、错误的观念和不合理的归因方式,并建立正确的认识问题的思维方法。压力管理训练。研究表明,压力管理训练有助于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在学校,可由心理学专业人员组织全校教师探讨教师压力的原因及交流自己的应对办法,提高大家对压力管理训练的认识,从而正确应对压力,保持健康情绪。可采取集体授课与分批小组讨论交替的形式,授课内容包括压力与健康的关系、认知在压力中的作用、压力应对的策略,讨论重点为建立认知改变、建立健康生活模式等。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实验研究证明,团体心理辅导在解决教师情绪问题和改善教师情绪状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教师可以在团体交往的过程中,和其他成员分享感受和体验,增强归属感;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倾听和观察他人,及时得到反馈,不断反省自我,练习新行为,这就大大增强了其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它能使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自我,改善人际关系,同时对解决教师的情绪问题也很有效。

个别心理咨询。充分发挥具体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和高校中相关专业人士在加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学校设立的心理咨询室,除了给学生咨询帮助外,还应为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中小学教师及时提供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或心理训练。

(三)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策略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各个方面通力配合。其中,很多因素是引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外部因素,而教师个体的内部因素往往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途径,应是从教师的个体内部因素入手,通过帮助教师掌握自我心理发展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促进或维护其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策略,就是指在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注重交给教师一些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技巧和方法,强调教师运用这些技巧和方法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进行自我维护。

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任何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存在某种程度的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产生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并不可怕,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就能逐渐恢复。因此,中小学教师应该像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一样,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通过学习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接纳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培养广泛的兴趣,保持乐观的心态,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学会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善于调节情绪,掌握缓解压力的方法。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促进认知,提高教师应对压力的能力。调适不良情绪的方法很多,比如认知调节法、心理换位法、转移法、合理宣泄法、音乐调节法等。当不良情绪已经发生的时候,可以通过参加文体活动、做肌肉放松训练、找个朋友尽情倾诉、艺术升华等方法予以调适,这些方法对于消除紧张、缓解焦虑具有明显的效果。另外,导致教师的心理问题很大部分的原因在于教师所背负的巨大压力已经超出他们的承受范围。而目前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师压力应对技术的方法主要有认知重建策略、时间管理技巧、反思和放松训练、积极自我暗示法等。认知重建策略是指对压力源的认识和态度做出心理调整,教师要学会对自己的情境作积极的评价和控制,改变适应不良的认知和建立正确的观念,以产生良好的情绪与适应性行为,从而避免单纯依靠个体本能的心理防卫机制对压力情境作混乱而无效的解释和应付,如运用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挑战自己的一些非理性思维,改变对事件的不合理认知,使自己有更多的机会尝试新的行为方式。时间管理技巧的目标就是通过制定一个合理的时间表提高工作、生活的效率,避免过度负荷。反思训练包括每天记录自己在教学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心得,并与其他教师共同分析,交换看法。放松训练则是最为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减压方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听听音乐,不仅可以消除身体对压力的不适反应,还可以分散教师对压力的注意力,陶冶性情。积极的自我暗示法,能有效地控制自我,如在心中经常默念“别人能行,我也一定能行”、“我教学能成功,我有信心”等。但积极的自我暗示需要建立在合理定位理想自我和拥有健全的意志品质的基础上,只有意志健全的个体,才会做到对自我的有效控制,从而最终实现理想自我。

协调人际关系,为自己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正确处理与领导、同事、家人、学生及其家长的关系。在与领导、同事相处时,需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主动交往,真诚相待,保持适当的人际交往距离,时常给予微笑和赞美,在接纳自己的同时也接纳他人。对于学生,要学会宽容和尊重,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待学生,主动交往,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在家庭中,注意开展适当的家庭娱乐活动,提升家庭生活质量,建立成员彼此之间的良好沟通。只有在人际交往上形成相互尊重、理解的良好人际氛围,教师才能在和谐的环境中不断自我提升。分清多种角色的主次,增强角色转换能力。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承担的多重角色也是教师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提高其角色转换能力是减轻其职业压力,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提高教师角色转换的能力,要求教师学会把多种角色适当分离,把握尺度,缓解角色冲突,同时学会放弃一些角色。教师不可能期望自己在所有的时间里、在所有的角色上都表现得很好,必须要认识到由于自己的时间、精力与才能有限,需要对某些角色做出优先的选择,集中精力完成那些更重要的事情,或者自己更擅长的事情,而放弃那些相对不重要或者自己不擅长的事情。确立生涯发展规划,提升自我职业潜能。长期单调而重复的工作阻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注重对自己职业发展进行规划,给自己明确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并在目标的指引下调动内在的潜力,使教师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体验到积极情绪,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策略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社会因素。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策略是指针对教师构建社会、学校、家庭等多重支持网络,通过一定方式给予教师物质和精神支持,使教师体验到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积极情感,从而维护自身心理健康。中小学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需要综合考虑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从社会、学校、家庭等层面全面建构。

从政策上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政府要通过政策、法规、大众传媒等多种途径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舆论,从社会的角度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社会风尚,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教师角色的特定职能和规范,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使教师建立起职业自豪感,从而提高工作满意度,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政策的制定,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为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基本的外部环境。只有采取果断措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使教师这一职业成为真正意义上受人尊敬的职业,这样才能减轻教师的心理失衡感,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改善对教师的不当期望,调整社会期望值,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价值。社会应该理解教师作为普通人的需求,处理好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和现实之间的结合问题,对教师多一份支持与理解,使教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同时也要切忌走两个极端:既不要过分夸大教师的作用而对教师产生过多的、不切实际的角色期望,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待教师角色,使教师放下沉重的心理负担愉快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使各行各业和各个家庭都能与学校共同承担学生教育的责任;又不能忽视教师职业价值。当前随着网络的盛行和高科技的广泛运用,教师的角色受到较大的冲击,有些人开始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对教师的职业价值的认知偏差虽然是暂时的,但已对教师的心理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事实上,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引导学生走向知识、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对学生的影响深刻而巨大。

为教师构建良好的生存环境,给予心理支持。首先,要优化学校的人际环境,形成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时常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加强教师与领导、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及时处理教师之间的冲突;其次,要研究教师的需要层次,注重研究不同年龄段不同教师的需要,给予适当满足,增强教师的工作动力;再次,事实证明,那些来自伴侣、朋友或家庭成员较多心理支持或物质支持的人身心更健康。当教师受到压力威胁时,家人、亲友或知心朋友应该给予及时帮助,和教师一起讨论目前的压力情境,确立更现实的目标,以便使教师对压力的情境进行重新审视,一些消极情感,如愤怒、恐惧、挫折等便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发泄,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非常必要。

第二篇:民警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

民警心理问题现状及调适

——从心理学的角度浅谈社区民警如何实现快乐工作、健康生活

王建华 二级心理咨询师

(开场白)

1、选题的原因:“浪费他人的时间就是谋财害命”,为了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在一个多小时内能够有所收获,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快乐工作、有利于健康生活。把社区工作方法以及户籍制度解读临时改为心理学方面的内容。《社区民警工作指南》

2、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重要程度;人是什么?——“皮包骨头肉东西”?不然,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实都有道理,一个侧重讲人的“肉皮囊”,一个侧重讲人的精神层面、社会属性。我认为,从健康方面来讲,人就分为生理和心理两部分。要讲健康,心理健康至少占一半。绝大部分人对生理健康非常重视,对各项指标很看重,但对心理健康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其实,大部分人在某些时候都会有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像感冒、拉肚子;严重心理问题就像胆囊炎、像肠胃炎;精神疾病就像癌症)

3、资格问题:

(正文)

社区警务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程,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整个公安工作的基础在社区民警,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民警队伍是当务之急。而决定民警战斗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警察的数量,另一个是每个警察的质量,通常称作警察素质。相对一定数量的警察队伍而言,其中每名警察的素质直接影响这支队伍的战斗力水平。

那么,警察素质包括些什么内容呢?主要由个体的政治思想状态、业务技能状态和生理心理状态组成。据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警察仅在任职头3年内耳闻目睹的丑恶面,比普通人一生中见到和感受的还要多得多。在所有应急性职业中,警察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 指数高居首位。

上半年,省公安厅联合省心理学会专门对976名民警进行了心理健康调研,结果发现: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普通人群,心理问题的比率高达66.5%。其中,5年警龄以内的民警心理问题最严重,占5年以内警龄民警总数的76%。调查显示,民警心理问题除了工作带来的焦虑和不安外,还有人际关系、婚姻家庭、身体健康、外界危险等问题;民警缓解心理压力的方式太缺乏

问题一:工作焦虑

调查民警心理问题58%表现为工作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比如任务完不成、值夜班、担心自己办的案子出问题等。

问题二:婚姻家庭婚姻危机

调查民警心理问题有19%是由于没有处理好婚姻、家庭问题而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妻子(丈夫)不能忍受对方无休止地工作、儿女的教育问题顾不上等。

问题三:人际困惑

调查民警在人际方面的困惑占到10%。问题四:身体健康

调查民警的心理问题8%来自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不能按时吃饭按时下班、熬夜办案等情况,对民警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大。

一、民警心理问题的普遍特性

(一)自我情绪抑郁,对人心存敌意,并有强迫症状的心理障碍。

有抑郁症状的民警平时情绪低落,没精打采,不愿社交,回避群众工作,得过且过地打发工作,甚至年龄不大,却自暴自弃的等待退休。

有敌意症状的民警对周围的人甚至对自己没有好感,心存敌意。工作中表现为容易烦躁、激动,经常发脾气,耍态度,并有摔东西,打人的念头,因而群众关系紧张。

有强迫症状的民警控制不住自己,总想着不该想不愿想的事情,或者做无意义的动作。譬如总是担心自己的警容风纪不正,总是感到难以完成任务,或者反复洗手、点数目以及触摸某些东西。这些民警忘记性大,注意力不集中,被某种强迫意识困扰而影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插入抑郁症相关内容)

(二)性情偏执,心理焦虑,人际关系紧张。

有偏执症状的民警对大多数人都不信任,总认为领导在监视自己,别人在算计自己,工作中取不合作态度,以防别人给自己添麻烦。

有焦虑症状的民警平时忧心忡忡,提心吊胆,虽没有明确的恐惧对象和内容,却常常无缘由的烦躁冲动,有的还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胸闷、心慌、多汗。

有人际关系过敏症状的民警总是猜疑或多心别人,常感到自己在与人交往中会受伤害,不敢与陌生人打交道,难以搞好同志关系、警民关系。

(三)自觉健康情况下降,病痛增加,有的还出现轻微精神病症状。

有躯体病症状的民警平时经常出现中等严重程度的头痛、头昏、肌肉酸痛或胃部不适,四肢疲软甚至呼吸困难的症状,从而影响精神面貌,工作热情。

由此可见,缓解民警的心理压力已经刻不容缓的摆在我们各级领导的面前,我们应该慎重的分析一下造成民警心理负重的原因,调控民警心理压力的对策以及广大基层民警心理援助的措施,防止民警队伍中心理隐患的扩散和恶化,从而保证警力的不断加强。

二、民警心理隐患产生的原因

俗话说“人没压力轻飘飘”,适度的心理压力能振奋人的精神,激发人的积极性。但是。心理压力也是一柄双刃剑,过量的、没有调控的心理压力反而会扼杀人的工作热情,并产生形形色色的心理疾病。

(一)超负工作产生的工作压力缺少调节与宣泄的渠道。

我们的民警,尤其是基层第一线的民警,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心理上积压着日增月累的压力,由于得不到定期适当的调节,又缺少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的宣泄,在生理健康、性格脾气、情趣爱好等方面产生了不少不良的影响和变化。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基层民警都反映睡眠不足。因为日常的双休、公休经常得不到保证,在工作的间隙,只要有条件,首先想做的事情就是睡觉。平时,民警的业余生活单调,较多的集中在抽烟,打牌或夜宵喝酒上,以便提神,或宣泄来解脱些许心理压力带来的不适。

不少民警反映自己的生活质量下降,“除了吃饭、睡觉和工作,人生已没有其他内容”,有的民警说自己“对一切都兴趣减退,每天混着不出错就是了。”也有的民警觉得自己的脾气越来越坏,火气很大却无处发,“领导面前不敢发,同事面前不便发,家属面前不忍发,群众面前更不能发”。甚至有些民警百无聊赖的感叹自己“为了几张工资在拼命的工作,但工作以外却只想吃饭睡觉,钱对自己毫无意义,这种无聊的生活多想了会让人想自杀”。

这些民警的反映,显然其中存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认识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由 此意识到,因为心理压力得不到良好的调节和宣泄而产生的民警心理抑郁、焦虑、浮躁等,会给民警的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

(二)民警考核制度不完善产生的人际压力缺少沟通与化解的渠道。

为了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对民警的各项目标考核越来越突出“从严治警”的特点,这是一条无可争议的原则。但是由于有些考核制度在理论机制或操作程序上还不尽完善,经常出现不能如实反映民警实绩的考评结果,挫伤了部分民警的积极性,也使许多民警感到无所适从,认为个人的评价并不取决于实际工作表现,而取决于人际关系,尤其是与领导的亲疏,由此而产生了人际关系过敏的心理压力。这些不完善导致许多民警常年担心出错,担心与领导、同事关系出问题,担心什么地方出乱子,这种恐惧梦魇般地压在这些民警的心头,影响他们正常的判断和处理人际关系,多疑、过敏、偏执,冷漠甚至仇恨扭曲了彼此之间的交际心理。

现在经常听到民警们感叹现在缺少干群之间、民警之间推心置腹的谈心,缺乏真情实意的人情气氛,缺乏共娱共乐的宽松空间,缺乏鼓励个人发展的心理退路。干警之间、警民之间因为缺少沟通的渠道而变的关系过敏,由过敏而产生的关系紧张又缺少化解的渠道而积压为心理隐患。

(三)民警抗诱屏障不健全产生的环境压力缺少转移和倾倒的渠道。

警察工作的特点就是要经常接触一些不健康的、甚至是有害的人或者事件,而这些不健康的、甚至是有害的人或事件往往具有一定的诱惑力,能引起民警机体的生理、心理反应,并产生做出相应行为的心理冲动,但是这些行为大多为警察道德和警察纪律所不允许,因此会产生一定的趋避冲突,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目前,对民警的抗诱屏障主要还是建立在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纪律约束与处罚上,缺少一种帮助民警转移不良诱因注意力或倾倒长久积压的心理“垃圾”的渠道。正因为没有心理屏障,传统的思想教育和纪律教育愈强,有时反而会使某些民警的心理压力愈大。

(四)媒体宣传不全面产生的舆论压力缺少疏导和安抚的渠道。

近年来,媒体对公安的宣传侧重“热情服务”宗旨的报道,侧重“警方自我加压”,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的宣传,无形中已形成了一种巨大的舆论压力。而这种舆论压力在一些群众中演变为要求警察做大量繁杂的非警务工作,甚至在民警维护社会治安,处理违章时演变为部分对象的无理辱骂,伤害民警,民警由此而生的委屈心情、压抑心情和愤闷心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安抚,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在调查中,许多民警反映每天都会面临群众形形色色的非警务要求,这些事情占去了大 量正常警务工作时间,影响完成工作指标,但如果不做又会引起群众的反感或投诉,特别是处警中,经常会遇见素质低下的市民动辄以“举报”相挟,乃致于拳脚相加,我们的民警虽然“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但心理上却投下了深深的阴影。民警们说:“并不是怕那些不实的投诉举报,而是怕次数多了影响上级的工作,也影响上级对自己的看法,甚至影响年终考评而排末位。”“虽说现在有一个民警正当执法权益保护办,但目前也只是对受伤民警事后的一些慰问。”

缺少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安抚,民警心中驱散不尽的阴影逐渐郁结成莫名的压力,压抑着工作的朝气和热情。

(五)家属工作滞后产生的家庭压力缺少调解和援助的渠道。

在相当一部分民警的心中产生了一种家庭压力,并且逐渐沉重成包袱,束缚了手脚与灵魂。调查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基层民警对家属有欠债感,有的还导致自卑感、孤独感等不良情绪产生。一些民警这样袒露心里话“工作忙时回不了家,工作完了不敢回家,回到家不想说话,说起话来火气又大,还不如不回家。”民警面对家庭出现的危机,大多总感到理亏或愧疚,无力正常地解决矛盾。

家庭压力是一种带有隐私性质的压力,因此大多数地民警都以默默承受的方式来消极对待,对这些民警如果没有及时帮助调解和给予心理援助,“沉默中的爆发”会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

(六)业余生活单调产生的需求压力,缺少引导和满足的渠道。

如前所述,目前基层民警的余暇时间比较少,而且大多用于饮食睡眠,或者看看电视、聊聊天。但是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有一个逐步提高层次的发展趋势,虽然许多民警低层次的需求尚不能完全满足,但是一旦他们这类需求满足后,产生较高层次的需求却因为业余活动的单调,个人爱好的贫瘠以及警察文化的苍白而难以实现,由此在民警的心理上形成需求压力。

在调查民警的个人兴趣爱好和业余创造活动时,很大一部分基层民警表示出无奈的遗憾,有的讲没有兴趣,有的告诉我们说本来曾有过一些个人爱好,但这几年来都荒废了、退化了。面对外面缤纷的世界,我们的民警常有种“脱节”的悲凉,承受着一种几乎饥渴的心理压力。

近几年来,公安队伍的总体文化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补充了不少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因此,民警主体需求的层次也相应有所提高,但是,因为缺少相应的警察文化构建,警察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形成的心理压力也没有疏导渠道而易形成隐患。

三、从组织的层面谈民警心理压力的缓解对策

民警的心理压力既然来源于诸多方面,其缓解的的根本途径也必然是一个涉及个人、家庭、单位和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所以对民警心理压力的缓解对策应考察到各个相关的辐射面。

(一)为民警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民警的工作环境包括办公条件、人际关系和团队风气等方面,要努力营造令人愉快的,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相互帮助的亲和氛围。

目前,民警的工作压力、环境压力凸显得情况下,可先着力于人际压力和舆论压力的降压措施。增加上下级之间和民警之间的心理沟通渠道,创造各种条件谈心、恳谈机会来缓和人际关系。对外加强民警严格执法,保护民警正当的执法权益的宣传,对内开展民警读报评报活动,正确认识各种传媒形成的舆论压力的利弊、从而调节对应心态。

(二)丰富民警的业余文化生活

健康的警察文化是民警心理压力最有效的缓冲领域,为了维护民警健康的心理素质,应该尽可能拓宽这个心理后方。

注意引导和发展民警的个人兴趣爱好,并经常创造各种条件鼓励民警相互交流,各基层单位可设立民警文化活动的场所和园地,支持民警的业余创造活动,使民警的各种心理压力有调节或升华的渠道。

(三)与民警的家庭加强沟通

民警的家庭工作是一项温馨工程,相对紧张的警务工作,这是一张一驰的警察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民警的家庭工作做好了,什么样的心理压力都能软化。

可采取多种形式,如家属联谊会、贤内助协会、警嫂求助信箱、家访联系册等,积极开发民警的家属资源,利用民警家属中的各种优势,为广大的民警打造一个能平息思想风暴的“心理港湾”。

(四)在民警中广泛开展各种形式心理卫生的普及宣传教育。

使广大的干警认识到警察心理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了解常见的警察心理问题,掌握一些警察心理降压的自助方法,加强民警心理问题的预防机制。

(五)针对民警不同的心理情况,开展心理服务。

为民警提供一些常用的心理自救的方法。开设心理援助中心,接受民警咨询,应对疑难问题。要在合适的时候,着手培训分局兼职心理咨询员,并外聘的心理专家。兼职和外聘两者结合,来定期承担对民警的心理测试和心理调节辅导工作,做好对求助民警的心理咨询 工作和对民警心理疾病的治疗工作。

四、从民警个人自助的角度谈减压方法

社区民警战斗在公安第一线,面对的困难越来越多,需要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是一个无法变更的事实。“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

要想生活得轻松快乐,就必须直面压力的挑战,用恰当的方法给自己减压。下面是能够自我减压的方法。

一是搞清楚自己的事情。

往往,让我们焦虑、晕头转向的,并不是繁重的工作,而是我们没有搞清楚自己有多少工作,该先做什么。在工作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能够使你感到“不那么累”了。从清理自己的办公桌开始,把桌上的其他纸张都清除掉,只留下你要处理的内容。(ABC理论)(时间管理坐标系理论)

●第一象限——紧急又重要的事

诸如应付难缠的上访群众、准时完成工作、住院开刀、小孩受伤要包扎等。这是考验我们的经验与判断力的时刻,也是可以用心耕耘的园地。如果荒废了,很可能会变成行尸走肉。

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很多重要的事都是因为一再拖延或事前准备不周,而变成迫在眉睫。

●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的事

主要是与生活质量有关。其中包括长期的规划、透过读书与专业训练自我充实、思索如何帮助陷于困顿的子女、为重要的会议做准备、多花点时间倾听亲友、属下的心声等等。

荒废这个领域将使第一象限益形扩大,使我们陷入更大的压力与危机中,疲于应付。

反之,多投注一些时间在这个领域有助于提升实践能力,缩小第一象限的范围。做好事先的规划、准备与预防,很多急事将无从产生。这个部分的事情不会催促我们,所以必须主动去做。这也是发挥个人领导力的领域。

如果想想那些事情是真正想做的事,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七类:改善人际关系、改善事先准备工夫、做更周详的规划与组织、善待自己、抓住新的机会、充实自我、增进能力。这些都属于第二象限,全都是重要的事。

●第三象限——不紧急不重要的事

简而言之就是浪费生命,所以根本不值得花半点时间在这个象限。但我们往往在一、三象限间来回奔走,忙得焦头烂额,不得不“逃避”到第四象限,疗养一番再出发。这部分倒不见得都是休闲活动,因为真正有创造意义的休闲活动是很有价值的。然而,像过度观看毫无内容的电视节目或在办公室偷闲瞎掰,都是在浪费生命。这样的休息不但不是为了走更长的路,反而是对身心的毁损。刚开始时也许有滋有味,到后来你就会发现其实是很空虚的。

●第四象限——紧急但不重要的事

看似第一象限,涵盖的是急迫但不重要的事。迫切的呼声会让人产生“这件事很重要”的错觉—实际上就算重要也只是对别人而言。

电话、会议、突来的访客都属于这一类。我们花很多时间在这个范围打转,自以为是在第一象限,其实不过是在满足别人的期望与标准。

当你要把某项活动归为第一或第四象限时要特别小心,紧迫的事很容易被误认为重要的事。其实二者并不难区别,你只须问自己这件事是否有助于达成某种重要的目标。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便应归入第四象限。

我们观察发现多数人花在第一、四象限的时间最多。如果你也是其中之一,是否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当你为急事忙得团团转时,是否忽略了要事,甚至是最重要的事?

二是接受现实的自己。

幸福指数=拥有的资源/欲望水平,”人的痛苦来源于欲望的不的满足”;”知足常乐”.给自己增加许多额外要求和太大压力的人,常是追求完美的人,他们对自身极为苛刻,总是不能很好地悦纳自己。那么,从现在开始,转向自我接受。对自己并不完美的外貌、有些瑕疵的为人处世,以及并非尽善尽美的工作状态,都要努力赞赏。有时应当心安理得地承认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样一定会让你感觉轻松很多。

三是结交快乐的朋友。中国有句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你总是接触沉闷忧郁的人,久之你也会感到自己变得很压抑、很沉闷;如果你总是结交快乐、轻松的朋友,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变成一个快乐而热力四射的人。人的神情和态度就像麻疹一样,是有感染力的。那么,让快乐、轻松的朋友把快乐感染给你,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你就会感到不那么沉重。

四倾诉和释放。如果你愿意,可以向你信赖的朋友倾诉你的烦恼,告诉他所承担的一切和你的心情。如果你更愿意自己一个人来面对,那么就找一个寂静优美的地方,在落叶的最深处任凭情绪自由释放。哭泣,大声地呼喊,或者跑一跑、跳一跳,别想自己是不是够文雅,尽情地释放心头那种喘不过气的感觉。让自己在接下来的一轮挑战中轻装上阵。

五是亲近大自然。人类本来就是自然的儿女。当你感到压力太重时,不妨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利用闲暇散散步,打打球,短程的旅游对于缓冲压力更不失为一个“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有效方法。在绿树青山之间,在江河大海边,让一切压力都随风而去。如果实在抽不开身,在办公室里也可以“忙里偷闲”地让心灵回归自然。如每天工作三小时,放下工作,向窗外眺望三五分钟,视野尽量向开阔的远处伸展,在大脑和视觉疲劳减轻的同时,压力也会得到释放。

六是来一点情趣。给自己一个空间,给自己一点时间,做一个“有趣”的人,用一种其他的活动或爱好(如读书、听音乐、烹饪、唱歌等等)来调动内心轻松、快乐的情绪,让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相互抵消,能够有效地减轻心理压力。

七是膳食平衡。咖啡、浓茶并无益处,应遵循健康、平衡的饮食结构,保持身体的最佳健康状态,这是承担巨大压力挑战的生理基础。有的人为了方便省事,常用快餐食品来应付日常饮食,结果会导致高热量高脂肪食品摄入过多,蔬菜水果摄入太少。热量摄入多会造成代谢物质在体内堆积,加重了身体器官的负担,会感到身体容易疲劳,耐负荷力也相应地变差。而且,有一些高负荷的人养成了靠浓咖啡和浓茶提神的习惯,以此缓解紧张情绪,应付睡眠的不足。事实上,疲劳是承担过度压力后的正常生理反应,最佳消除方式是睡眠,咖啡和浓茶只能起到暂时兴奋的作用,且会加速体能的消耗,对真正缓解疲劳和减轻压力并无益处。

八是能与各种人愉快的相处。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退后一步自然宽”。九是常和别人保持合作,并从中获得乐趣。

人的自我定位来源于他人的评价,合作与交流会让人找到自我,自信心的提高主要靠自己!找出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长处。找到优势却由于信心不足而望而却步的情况存在吗?如果存在,强迫自己在适当机会去做,不要考虑别人的想法,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跨出一步之后,你会突然发现,原来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非常简单。

十一、具备胆识和勇气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胆识和勇气是个体意志过程中的果断性和具有积极主动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相结合而产生的士气状态。胆小害羞的人往往因为胆怯而不敢与人交往,结果仅限于很小的朋友圈子,变得越来越孤僻、退缩。胆小退缩的人很少与人交往,并不是他们自恃清高,而是相反,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不受欢迎的,别人不愿与之交往的。如果他们形成了这样消极的自我概念,即对自我的一种稳定的认识,那他们在行动上就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得让人很难接近,很难交往。

其实当你认为自己是可爱的,被别人接受的时候,你就会表现的自信,而自信的人往往是可爱的,人们愿意与之交往的,而交往的人越多,就越会增加他们的自信,从而在别人面前就不那么胆怯退缩了

十二、尊重弱者

我们今天的社会太缺少对人的尊重,我们的文化中太缺少对人的尊重,特别是对弱者的尊重,我们的教育中也太缺少对这方面的学习。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有尊严。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尊,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当你给别人以尊重的同时也获得了别人的尊重,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完整的人格尊严,才能更多的理解、宽容别人。

十三、凡事量力而行,懂得放弃

用心于选择,而忽略了放弃。有时侯执着是一种负重和伤害,默默地付出,苦苦地等待,到头来却是镜中花,水中月,过分的固执,不懂放弃甚至就是愚蠢,因为它会让你背负沉重压力,长期被痛苦困扰,还失去更多更好的机会。选择需要勇气,放弃又何尝不需要胆识和魄力呢?

十四、偶尔放纵自己一下(不要过分)

其实也可以偶尔放纵自己一下,不是堕落,不是颓废,而是敞开心扉,放开思想,解脱束缚。那一刻你会发现,很多事原来想做就可以去尝试.在这个世界上,快乐永远不会嫌多,只要能够让我们觉得轻松和美妙,带着一点豪放的气概,学会另一种模式的快乐,又有什么不好?

十五、最后,别忘了多休息!祝大家:快乐工作、健康生活!

第三篇:80后小学教师师德现状及对策研究

80后小学教师师德现状及对策研究

教师教育学院 初教081班 08080214 楼敏

摘要:如今,80后教师已逐渐成为我国小学教师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独特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区别于老教师的个性品质。这些个性品质不仅在其教育教学方法上有所体现,同时也影响着他们职业道德的发展。本研究选取了金华市站前小学的几位教师,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旨在分析80后小学教师师德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师德建设的策略。关键词:80后小学教师师德现状对策

80后教师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教师,由于经历了社会大变革,他们身上既有80后群体的特点,同时承担者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因此,重视和研究这一教师群体的师德问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为了探寻80后小学教师的师德现状,笔者前往金华市站前小学,从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对待学生的道德,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和对待自己的道德等几个方面,选取了几位教师进行访谈,在了解他们的职业道德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80后小学教师的优势与不足,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80后小学教师的师德现状

(一)对待教师事业的道德

首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笔者所接触的几位访谈对象,主要把自己的角色定义为“帮助学生实现潜能的合作者”,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与课堂班级的管理者”,这体现了新课改中对教师角色转换的要求。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文献的查阅,可以发现,整个80后教师群体对回答“我是谁”的过程永远包含着“他们认为我是谁”的暗示,具有在传统与现实之间徘徊的特征。他们并不认为教师职业是一项非常吸引人的职业。正是这种职业认识上的模糊,随着择业机会的增加,教师聘任制等制度的出现,教师跳槽转而投入其他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多,据一项调查表明,80后小学教师职业变更率比前代教师要高得多。不过,也有一直坚守在自己教学岗位上的80后小学教师,一位老师在访谈中说,即使当初他是出于无奈当上了老师,但是在后来的教育工作中有了成就感,也愿意与家长进行沟通,渐渐觉得这是一份比较有意义的职业。同时,80后小学教师初步显示了对教师职业“去圣化”的意识,认为教师与普通人并没有区别,对社会上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过分苛求产生不满。

其次,教师的工作状态。80后小学教师是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一代,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热情,不喜欢拘泥于陈规,他们有自己的主见和思考,不喜欢落入俗套,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他们在各种激烈的竞争中成长,因此,他们不惧怕挑战,敢于应对挑战,张扬自己的个性。通过观察几节被访谈者的教学过程,在个人素质,例如教学基本技能、专业知识和能力等方面,80后小学教师和前辈教师的差距还是明显存在的,尤其是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老教师表现得更加从容和冷静。不过,通过采访该小学的学生,笔者了解到,他们更愿意听80后老师的课,因为他们更有亲和力,课堂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颖。当然也有部分80后小学教师过于追求自我价值,奉献精神淡化,不潜心钻研本职工作,这些都严重违反了教师的职业道德。

最后,从教原因的分析。大多数访谈对象提到,当初选择教师行业,是看重了它的稳定,每年还有两个长假期可以自我安排,各项社会保障也较完善,其中80后女教师还是出于自己兴趣方面的考虑。

(二)对待学生的道德

80后小学教师大多认为应该与学生建立起朋友关系,他们希望走近学生,与学生搭建起心灵交流的桥梁,对孩子来说,他们更具有亲和力。并且,随着小学教师本科化的要求的提出,如今的80后小学教师大多接受过大专或本科的教育,较之于前代教师,有更多地获得信息的渠道。在90后学生的眼里,这些老师更像是大哥哥大姐姐,他们之间没有代沟的存在,因此很容易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于是如何掌握好这个“度”就是需要慎重思考的。许多80后青年教师一开始与学生打成一片,没有确立起威信,班级管理陷入混乱,最后,只能通过各式各样的惩罚收场,将学生摆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在访谈一位该小学的80后新教师时,她表现了一丝困惑,对于这样一群像自己的弟弟妹妹的学生们,到底应该如何与他们相处呢?如果太过于亲密,可能整个班级管理中的教师威信就无法树立,无法维持好班级秩序,家长也会表示不满;如果整天板着一张脸,让学生对自己产生恐惧感,又会拉开师生之间的距离,情感冷漠,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学生只是表面上“怕“你,而不是从心底“敬”你,接受你,这样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很低的。并且,80后小学教师对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一观念认可率比较低,他们认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

(三)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

80后小学教师大多属于独生子女,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出不成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合作观念较弱,只重竞争,忽视协作,甚至把竞争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一群体的教师也不知道如何与领导、同事相处,不懂得如何尊重和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个性的偏执易与同事产生冲突。另外,80后我行我素的性格,缺乏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对同事很少予以关心和体贴,再加上他们率性的表达方式,与同事很容易产生种种矛盾。

二、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对80后小学教师师德现状的总结,在查阅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做出以下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成长于特殊发展时期。80后与改革共同成长,他们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发展,因此,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比较高,是非观念明确,关心国家大事。但也正是由于改革开放30年这样一个社会转型阶段,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在80后身上,我们看到了自由民主的印记,并且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甚至只重竞争,抛弃协作,缺乏固有观念的束缚,在班级管理中,80后小学教师更加民主,能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一些人利益熏心,这些观念也可以在一些80后小学教师身上体现,他们过于追求自我价值,将科研功利化,多索取,少奉献,缺乏集体意识。

80后生活于信息大爆炸时代,网络及其他各式的媒体信息让他们的知识素养与前代人都有所不同,他们除了接受了大学本科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外,更多的是在网络等更多渠道获取信息,他们能熟练操纵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对教育教学领域中出现的新理念,新方法,他们更愿意去关注和尝试。他们不受传统的约束,不受规矩的禁锢,喜欢通过QQ、博客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学生进行交流,更能理解他们的一些观念和想法,更受学生欢迎。

(二)个人因素:大多成长于独生子女家庭。80后很多属于独生子女,受到父辈的溺爱和保护,导致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不同步,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如何关心他人,而且大多处事冲动,急躁,所以很难静下心来搞科研,进行教学反思。

三、对80后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建议

在对80后小学教师进行重新认识,辩证认识的基础上,关键是要创新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引导他们加强师德建设。针对以上所列出的80后小学教师的师德现状中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一)社会层面: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80后小学教师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与学生之间出现的代沟少,但是,由于一些年轻教师自身所带有的稚气、任性等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会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需要80后小学教师自身的努力克服,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包括家长的宽容和理解,转变对80后这一群体的固有印象,相信随着这些新生力量的成长,一定能够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二)学校层面:制定完善的职后培训计划,营造轻松的成长环境

近年来,80后小学教师逐渐成为学校的主力军,学校应充分重视对这一群

体的引导和培养,帮助其尽快适应角色转换,缩短成长时间1。首先,学校应帮助80后小学教师深层次地把握教师的职业特性,加深职业认同感,有利于教师安心且积极地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比如定期举行学习座谈会,培训讲座等形式,请德高望重的老教师现身说法,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开展“怎样成为好教师”等活动,帮助他们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意识2。其次,为80后小学教师营造一个轻松的成长环境,从学校领导、教研室主任到老教师都要尽可能地理解、关心、支持和爱护这批“80后”的教师,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困惑,努力营造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氛围。还可以通过开展“青蓝结对”的活动尽量给每个新老师配备师傅,中青年老师在备课、听课、教研活动中都会给新老师帮助,能有效促进“80后”老师的快速成长。最后,学校方面要关注80后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克服情绪冲动,定期举办各式各样的学术活动,调动他们的科研热情。

(三)教师自身:虚心学习,努力促进个人发展

首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职业道德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方面。80后小学教师需要强化自身的角色意识,提高人格和职业道德修养,注重“自1 滕竞.“ 80后”小学教师成长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教论坛:2009,138同上同上

3律”。只有形成明确的角色意识,80后这一教师群体才能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职业行为规范,教师个体也才能不断地调节、完善自己的职业行为,从而取得社会的全面认可4。其次,学会请教,争做反思型教师。作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80后小学教师,无论在教学技能还是工作经验上与老教师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新教师应虚心向这些老师请教,多利用时间听他们的课,并和自己的教学作比较,反思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再次,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很多80后小学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上拿捏不准,为了和学生打成一片,却丢失了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师道尊严,无法掌控好整个班级的秩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自身的发展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好好思考如何把握和学生交往的“度”,既不委曲求全,也不给人以高高在上的盛气凌人的感觉。最后,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个人的发展目标之后,就会有目的地去增强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当教师按照自己的规划完成了工作,他们会有更高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更有效地去开展其它工作。同上

附录:

访谈提纲

1.你好,请说一下你的教龄,以及现在任教的年级。

2.请你给自己的教师角色定位。(例如:“知识传授者与课堂班级的管理者”,“帮助学生实现潜能的合作者”)

3.你选择教师职业的初衷是什么。(兴趣,工作相对稳定等)

4.初任教师时,你是如何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的,采用什么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效果怎样,后来你又是如何改进、完善的。

5.你与同事、领导、家长相处的如何,有哪些困惑。

6.在教学方面,你觉得自己与老教师相比有哪些优势与不足。

谢谢你的配合,祝你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第四篇:“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及教育对策

留守家庭”是指双亲或单亲在外的家庭。留守儿童现象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呈现扩大趋势,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为掌握第一手资料,本人对本地区640名儿童生活状况及心理现状进行了调查,以下是调查结果:

近年来,由于劳动力大量过剩,大批人员外出经商打工,这些青壮年男女只身在外拼闯谋发展,留下老老少少守护家园,这样,“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管理存留了一个空档,据统计,640名儿童中,父母外出打工的204人,占总数的31.9%,由于时间、距离和经济等因素的困扰,有相当“留守儿童”的家长,对自己孩子在校、在社会的表现缺乏了解、很少过问,或是简单粗暴,不问青红皂白,对犯“毛病”的孩子泄愤。据教育部门反映,有相当部分家长不知孩子在哪一年级哪个班,更不用提了解孩子老师的姓名及孩子的表现了。在家庭中,家长与儿童朝夕相处,情感上最依恋,所以家长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强烈。而这些留守儿童却在长期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大多数具有个性化、自卑、逆反、封闭等不健康的心理,在一些地区,这些孩子因心理与教育出现问题,已构成社会治安不稳定的因素。对他们的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当今教育一个比较突出的课题。通过几年的家教工作实践,本人认为心病还须心药治,找出“留守儿童”的心理缺陷及成因,并适时、适当地加以引导,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留守家庭儿童的心理现状及形成原因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人怎样得的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必须先了解 “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找出他们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转化工作。通过调查,本人发现造成 “留守儿童”不健康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受缺乏父慈母爱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期间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的必要条件,缺乏家庭温暖的人,往往缺乏集体感;父母是孩子的靠山,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懦弱、性情孤僻、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洁身自爱,很容易变成一个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从近年来调查统计的情况看,大部分“后进生”都来自这些家庭。

2、受祖辈溺爱的影响。与缺乏父爱母爱正好相反,“留守儿童”又过多地受祖辈的溺爱,走上另一个极端。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身上,但因受各种因素的局限,这些老一辈人,无论教育思想还是教育方法都无法跟上形势的要求。同时,由于受“隔代亲”这种传统习惯的影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都溺爱或偏护这些留守儿童,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心理。据调查显示,在我区一些留守家庭中,“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这种现象。

3、受不成熟“自我认定”的影响。“自我认定”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与评价,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自我认定”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三个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这三个方面的自我都有一定的看法和评价。“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往往会产生不成熟的“自我认定”。例如,有的女学生学习成绩差,便认为自己脑子笨;有些男学生一开口说话就面红耳赤,结结巴巴,便认为自己表达能力差,等等。又如,有些同学见自己的独立能力不如别人,又由于没有主见,看不到自己独立能力差的产生原因,便自我认定自己生来笨手笨脚。因苦恼、困惑,造成了自信心的丧失,甚至自暴自弃。根据我区一所学校初中学生心理现状的调查统计,本学期,该校800多位学生中,其中近250人属“留守儿童”,占学生人数的31%,他们中有100多人或多或少在自我认定上出现问题,占“留守儿童”的40%。

4、受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社会上出现了大中专毕业生分配难的现象,部分学生和家长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留

守儿童”看到父母挣了钱回来很风光,而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却在家待业,便产生了不如早点结束学业外出打工的想法,表现在学习中就是“人在教室心在外”、“三日打鱼四日晒网”,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

5、受过分依赖学校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有“反正子女交给你学校教育,你们给我教好就行了”的思想作祟,他们只看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却不知道家庭教育同样重要。有些村、有些家庭,在春节期间,赌博风、迷信风盛行,有些大人不知其害,甚至让子女参与其中,严重地污染了子女的心灵。有的家庭出现了不该让子女干的、不该让子女看的,不该让子女听的,都让他们耳闻目睹,插手染指了。

6、受社会偏见的影响。由于“留守家庭子女”的特殊性,他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认为他们缺乏家教,从而受到一些孩子的恶意歧视、教师的冷落等,这些社会偏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当然,除了上述这些原因外,还有许多主客观因素。作为家教工作者,应该结合实际,因人制宜,因事制宜,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加强对这些儿童的心理教育。

二、对策---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建设,提高教育实效

了解清楚了“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家教工作者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建设,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呵护,使他们转变观念、树立信心,提高教育实效。

1、大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家教工作者要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与他们交朋友、做知已。首先,通过妇联、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尽可能多地关心帮助他们,通过“一帮一”和上门补习、分担家务等形a式,使他们从被动到主动参加集体活动,融入到大集体中去;其次,要适时适度地通过家访、通电话等情感教育的形式,通过学习指导和理想教育等情感教育的内容,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生活在一个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大家庭中,切实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来自社会的关爱。

2、积极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认定自我,帮助他们树立成长的信心。近年来,西方的心理学家特别强调成就动机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动机,包括认识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及附属内驱力。从这个角度上看,赏识教育就是通过赞赏,使受赞赏者感到自己的行为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和赞扬,因此它具有明显的激励功能。处于青春时期的孩子,“自我认定”意识迅速增强,独立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这是一种进步,应给予肯定。对留守儿童教育负有重要责任的人员,如老师、祖父母等,要充分利用这一点,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例如,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讲课时要注意基础知识的讲授,运用“启发式”,深入浅出地讲授知识的重难点。同时,做好课外辅导、查缺补漏,对这些学生的进步,要认真发现、总结,并及时表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3、注意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留守家庭”的子女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平时受的批评较多,往往有自卑心理,如果还经常用批评的方式去教育这些学生,结果会事与愿违,甚至出现顶嘴或出走、退学的现象。因此,家教工作者应该用爱心去教育转化培养他们。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道理,分清是非,忌用“死不悔改”、“不可救药”等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言语。同时,要有打长久战的思想准备: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应该有耐心、恒心,要像教育自己的子女一样来教育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提高教育实效。

4、着力依靠“三结合”教育网络加强心理监护,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大家庭。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家教部门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监护,让他们在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中成长成才。家教部门可以从营造氛围入手,通过办宣传栏,刊登未成年人教育有关法律、管护

知识或以案说法的案例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引导家庭对“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共同关注。通过发放有关家教知识的宣传材料,让监护人通过阅读,了解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成长环境等因素,增加管护知识。学校每学期应邀请派出所民警到学校组织法律知识专题讲座,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宣传,采用以案说法、现身说法等生动有效形式,进行警慑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教育青少年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杜绝青少年学生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犯罪团伙接触交往,一旦发现苗头,要耐心教育引导,预防青少年犯罪。社会和学校应通力合作,及时清理、整顿、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公安、司法、法院、工商、文化等有关部门协助管理,要对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进行治理,铲除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源头,严防犯罪关口前移。积极提倡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采的社区、街道或邻里互助活动,创设并形成健康活泼的居住环境、人文环境,有益孩子身心健康。

第五篇:农村老年人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

农村老年人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

作者单位:### ###市###乡党委副书记、政协联络员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老年人数量逐渐增加,老龄化程度加快、高龄趋势明显的特征更加突出。加强老年人心理问题研究,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心理研究显得十分迫切。本文将结合乡镇实际就这些问题简单探讨,希望引起更多的人共同关注农村老年人心理研究及。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老年人

正 文:

一、加强农村老年人心理建设的重要意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部的规定,60岁以上可称为老年人。步入老年期是他们走向人生的完成阶段,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后时期。老龄问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人口的主要问题,而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又是核心问题。由于老年人个体的差异,使得他们健康状况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有的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思维动作敏捷,生活乐观向上;而有的老年人,则思维迟缓,动作缓慢,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抑郁、老年痴呆等心理症状。因此说,在重视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同时,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增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老年人心理发展的现状、困难和问题及措施:

(一)农村老年人心理特性 1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1.1感觉的年老变化:人到老年期后,感知觉是衰退最早的心理机能。具体表现为视觉退化、听力下降、味觉、嗅觉逐渐减退,身体机能开始弱化。

1.2记忆的年老变化:老年人记忆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如放一件东西,过后就想不起放在哪里了;见到以前的同事、朋友,却想不起在哪见过面或叫什么名字了等等。据有关资料记载,经常用脑的老年人记忆力下降缓慢。但下降的进度却随个体的差异而不同,有些老年人甚至患有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疾病,造成记忆认知能力的严重下架,甚至“返老还童”。

1.3思维的年老变化:往往人到老年期后,随着社会,生活阅历的丰富,各方面能力的不断积累,逐渐完善,表现出更多的成就、稳重和智慧,但思维能力却存在普遍下降的趋势。如思维比以前迟缓,反应速度不如以前等等。特别是农村老人,由于普遍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鲜事物本来就较慢,老了以后情况更甚。

(二)老年期的社会特征

2.1生活变化:绝大多数人年老都要退休,转而进入老年生活,由“我能干”变成“要人养”,这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生活事件,面对正常的角色变迁,怎样能尽快建立起新的生活方式和状态,形成一套与年龄相适应的生活模武,就显得非常重要。

2.2人格的变化:老年人的人格特征变化,既表现在对自己身体功能的敏感,担心自己得病,又表现在害怕孤独。比如:离开家人的失落感和信息缺乏感是多数老年人的普遍感受。最普遍的是老年人在家庭关系中的失落,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孤独感最深。再有,人到老年,适应性差,对事件的应娈能力也有所下降,有时他们还表现出倾向拘泥、刻板的行为,在解决问题时也往往为了追求谨慎,而使决断速度减慢,注重准确性、经验性,话语多,观念趋于保守。

2.3接受能力的变化。老年人愿意回忆起往事,往往絮絮叨叨对往事讲个不停,对新事物接受程度能力差,以上这些都是老年期前见社会性方面的变化。

(三)###乡老年工作现状 1.基本情况

###市###乡位于###市东郊,面积34.6平方公里,耕地2.46万亩,辖##个村,#####余口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元。60岁以上老人####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3.02%。近年来,我们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老龄工作。全乡##个行政村全部成立了老年协会,健全了组织机构,并按要求建设了老年活动室。老年文化活动建设迈入了规范化、制度化发展新阶段。其中,###、香邑、北王等村的老年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

资,收入不高,如果要养老又要扶幼,确实力不从心;四是医疗费用逐年增大;五是老年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精神文化匮乏。农村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所非常少,活动范围只是局限在村头巷尾散步聊天或打麻将,而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既难以组织又无力开展。

2.4.侵权行为时有发生,老年维权步履艰辛。有不愿意和老人一起居住的或不给老人房子居住的,不愿意赡养老人或无力赡养老人的,甚至出现打骂老人等严重侵犯老人身心健康行为。由于老年人文化水平低,对法律知识不了解,再加上多数老年人传统观念根源蒂固,认为是“家丑”,不愿外扬,只能是忍气吞声,农村老年人维权意识薄弱。

三、对策及建议

做好老年人“精神赡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让老年人享受“精神温馨”。

1.要高度重视,强化认识,动员全社会力量搞好老年工作特别是老年人心理慰藉等方面的宜传和教育,大力倡导子女、社团等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切实提高全社会对“老有所养”认识;子女要做个很好的倾听者,协助老年人回忆往事,刺激老人的感官,阻缓感觉器官的退化,要结“忘年交”,推迟其心理老化。

2.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个方面,以多种形式搞好养老工作,满足老年人精神生活。关于社会养老,建议上级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从设施设备、人员培训、体制机制等方方面面入手,切实担负社会责任和政府职责。

3.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又日益严峻的今天,养老就不再是个别家庭的事情,而是一个有重大社会影响和社会意义的问题,要动员全社会共同解决养老问题;切实维护好农村老年人合法权益,子女要多抽时间陪老人说话、聊天,让老年人多参与家庭决策,充分感受关爱关心。

4.还要充分发挥老年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老年人要关注自身的精神及心态的调整,走出心理误区。要积极激励老人潜能的开发。

5.创新扶老尊老爱老理念,通过开办“时间银行”,开展有偿助老活动;通过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扎实开展义务帮扶老年人活动;通过举办老年人健身秧歌舞蹈活动、老年书画、老年体育等多形式活动,提高老年人参与社会水平。

二〇一二年五月

作者单位:###市###乡政府 地 址:###市##路 邮 编:043000

下载小学教师心理现状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教师心理现状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心小学教师老龄化问题现状及对策 研究报告

    教师老龄化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报告 登封市白坪乡中心小学 2012年5月 教师老龄化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报告 一、项目研究背景近几年来,由于受教师编制过紧等方面的影响,年龄老化......

    浅谈城市管理现状及对策(范文模版)

    浅谈恩平市市容市貌管理现状及对策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市容市貌管理工作日益显得重要,市容市貌管理是一项任务繁重、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城市形象的一......

    腐败现状及对策

    浅议我国腐败问题现状及对策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官员腐败与反腐败问题,采取有力措施预防、打击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对......

    作文现状及对策[本站推荐]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横山中心小学罗兴荣 一、问题的提出及现状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阵地,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一大教学......

    腐败问题现状及对策

    腐败问题现状及对策 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组织和个人以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而达到谋取私利的目的的行为。腐败是一个普遍性、世界性和历史性的问题,自国家产生,掌握公共......

    小学教师心理工作总结

    1.小学教师德育工作总结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又是德育工作。我当班主任多年,现就班主任如......

    小学教师心理修养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专业素养一级培训讲座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含义、特征及健康标准 (一)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设置的背景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

    浅析劳教场所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劳教场所心理咨询师的 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山东省第二劳教所 自2002年司法部在全国劳教场所全面推动心理咨询工作以来,目前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的劳教警察已达3400余人,占......